暮江吟作文

2024-09-12

暮江吟作文(共10篇)

1.暮江吟作文 篇一

傍晚,夕阳西下,只有半轮红日在天空中照耀着大地,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落日的余晖照在地面上,波光粼粼,江面如同洒了金子一样闪闪发亮。晚霞照耀下的江水一半是绿的,一半是红的,绿的像一块翡翠,红的像一团火苗。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啊!草儿和花朵身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好似颗颗珍珠。一阵微风吹来,柳树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别提有多美了。而此时,天上冉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就像一张弯弓,静静地躺在星群密布的夜空……

2.暮江吟改写作文 篇二

我从朝廷被贬到杭州当刺史,心里特别开心。我终于能远离朝廷了。船行走到半途停了下来。仆人告诉我,船出了点小毛病,叫我先下船。我一下船才发现,已经是傍晚了。我站在岸边,眺望着江面。只见太阳的大半个身子露在外面。它的光芒照耀在水面上,水一边被映得通红,另一面却照不到,看起来是碧绿的了。看上去,江水一半好像是用红宝石铺成的,另一半是用翡翠铺成的。不到几分钟,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它变得像一张弓,美极了。再低头一看,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在野草上滚动,闪闪发亮。仔细一看,原来这不是珍珠,是美丽的露珠!弯弯的月亮像小天使们的弓,露珠似乎就是他们挥洒的汗水!“不早了!不早了!”原来是仆人叫我上船呢!

今天九月初三的夜晚真是美丽极了!

3.暮江吟的改写作文 篇三

这时,太阳已经变得像早晨一样血红。这血红的太阳,虽然眼看就要落下去了,但是仍然放射出灿烂的光辉。这灿烂的光辉,斜照着大地,使大地就像涂上了一层胭脂般的油彩。

白居易站在江边,举目西望,只见那风平浪静的江面,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他仔细一看,原来,太阳快接近地平线了,远处的江面被映得像火烧似的,近处的江面却如同碧玉一般,因而,才有了这样引人注目的奇观。他望望夕阳,又望望江面,不禁脱口吟出了两句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不一会儿,太阳便整个儿落下去了,天色渐渐昏暗起来。此刻,路上已无人行走,鸟儿也收翅归巢了。然而,白居易却丝毫没有返船之意。因为,这迷人的江边,像磁铁一样,把他紧紧地吸引住了。

啊,这深秋的夜晚,多么美妙,多么可爱啊!白居易,近观露水,远望弯月,感叹中,灵感突然飞来,又脱口吟出了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4.《暮江吟》说课稿 篇四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暮江吟》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暮江吟》说课稿1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暮江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诗歌,该单元以(明月)为主题展开。《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样的目标设计,目的是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过三者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整体提升。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根据教学内容的题材,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了解诗意,体会古诗意境,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1个课时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四年级二班共有54名学生,学生家长的个人素养非常高,所以这些孩子较过去的孩子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见识广、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乐于表达。在学习上,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所以,这些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就行。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阅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我分四个环节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解读诗题,导入诗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在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诗题:说说你从诗的题目中读到哪些内容?学生回答之后,我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引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因此在诗句的讲解方面,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对古诗的独特体会,然后再相机指导学生:中国古代的诗词都是用来吟唱的,所以我们应该读出他的节奏来,展现诗歌的音乐美。

紧接着,我以“这首诗歌到底吟咏了哪些景物”一句话引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第三环节: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在品诗文、体意境这个教学环节里,我主要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感悟。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然后设问引导:读完整首古诗,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残阳 江水 露珠 新月

在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再读古诗,这时或许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就自然而然的就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第二步:请学生探究讨论你最喜欢哪个景物,为什么?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学生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第三步,品读诗文。根据学生所说内容指导学生感悟“铺”的妙处,铺体现了太阳照射的时间是傍晚,铺体现了残阳之柔美,铺体现了斜阳铺洒之下的江面十分壮美。从而,指导学生诵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至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可以在学生感悟诗意之后,再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珠晶莹月儿弯“这样的诗句让学生对比,之后相机诵读体会作者比喻之精妙,感悟诗歌意境之美好。

第四环节:编写标题,感悟诗情。

诗中的景象吸引了我们,也使画家陶醉,瞧,画家用他的画笔画出了这样的图画,这幅就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而这幅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让我们来给这两幅图取上好听的名字吧。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同时,教师相机指导,将图中的景物连接起来,再加以润色,就是一个好的名字。在此,等于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之后,我板书题目”暮江落日“ ”露伴新月“,质疑:为什么作者一直从傍晚站到了半夜?从而使学生体会作者喜爱这暮江秋景图,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之后,培养朗读。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海量阅读。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努力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此课中设计拓展的内容是关于明月的诗句:

第一步:描写月的形态的诗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第二步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借月抒情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请同学们搜集此类诗句。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搜集和明月有关的诗句并写到摘抄本上。

说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暮江吟

残阳

江水

暮江落日

露伴新月

热爱自然、轻松愉悦

说评价分析

总结: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阅读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既教给学生知识,又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力求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情感熏陶能得到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会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暮江吟》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暮江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的意境。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悟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在阅读诗歌教学中的要求,要让学生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综合以上教材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吟”“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2)通过多种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3、情感目标

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背诵。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及结合教材特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品评赏析等方法,适时的运用配乐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朗读、品悟诗文,让学生在读中融情,悟中入情。

五、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一年级到现 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写景诗歌,你们能背几首听听吗?

当我这样引导之后,学生自然会背几首写景的诗,随后我顺势说:同学们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介绍《暮江吟》写作背景。

2、破诗体,解诗题。

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介绍写作背景后,我让学生看我板书的课

题,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各交代了什么?“吟”是什么意思?“吟”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读时注意是前鼻音,书写时右边是“今”不是“令”。

3、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个环节我分4步完成)

(1)运用录音范读诗歌2-3次,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2)自读诗句。

古人言“读书百变,其义自现”,多读是理解诗意的关键。在这一步我让 学生把诗读三遍,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流利,读的字正腔圆,第三遍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课件出示画了节奏的诗,采用各种方式读。如个人读、齐读、分男女生读。

(4)在前面三步的基础上,我提了这样的问题:谁试着来说说《暮江吟》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颜色和形状都有哪些特点?

4、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诗歌语言凝练,不读不能见其美,不品不能见其意。(这个环节我分3步完成)

(1)注重启发,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如在教诗的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时,我是这样 进行教学的:问:“残”是什么意思?“残阳”的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一道残阳”是指什么时候太阳?“铺”是什么意思?当学生一一做答之后,我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上?经过我这样问,学生自然就译出第一句诗的意思。接着我再问:夕阳斜照的江面会是怎样的呢?“瑟瑟”是什么意思?自然的学生又很快的译出诗的第二句意思。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2)品读关键词,创设情境,初步体会情感。

新课标指出:抓好词句的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对词句的揣摩是培 养学生感悟情感的一种主要形式。在这一步我让学生默读第一句,并想想哪个词用得好?学生自然找到“铺” 字,接着我问“铺”好在哪里?能否把“铺”换成“照”“射”“洒”等字,为什么?品完“铺”字后,我顺势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播放《秋思》乐曲,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江边,面对这样美丽祥和的景色,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诗人你又会吟出怎样的诗句?诗的后两句我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3)体会情感

在这一步中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请大家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和诗句意思并思考:诗人写这首诗前后的心情有何不同?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是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事物,他有什么用意呢? 学生自然会把诗人不同的心情说出来,这时我做这样的一个小结:是的,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对 “残阳”等景物吟诵,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5、聆听歌曲,积累背诵

请同学们聆听《暮江吟》这首歌。伴随着美好的旋律,让学生跟着唱,进而背诵诗歌。

六、教学板书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傍晚: 残阳 —铺— 江水 “夕阳西沉”

夜晚: 月-----似——-弓 “新月东升”

露珠 ——似—— 珍珠

《暮江吟》说课稿3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读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生:背《望天门山》背《山行》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

(师板书,一边音乐《春江花月夜》起)

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

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

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

师:谁来介绍介绍。

生:他的诗容易读懂,因为他写诗的时候,总是要把写好的诗读给老百姓听。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他有个师傅叫顾况。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的。

师:你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1083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并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辉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

(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

(两位同学跑到评委席读给评委听,说自己的理解)

师:谁来读?

(指名读诗)(齐读)

师:究竟是何种景物,吸引我们的大诗人白居易。找要好的伙伴,借助注释,理解品味,在讨论中来领悟一番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生自由学习讨论)

师:请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一道夕阳照在水中,一半变成红色,一半变成绿色,草地上的露珠晶莹美丽,月亮就像一张弓一样。

生:我补充,一道残阳并不是一道,照在河水中有很多的。

师:瞧,这两位同学多能干啊!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太阳都是照射的,这里为什么用“铺”呢?

师引导大家做“照”、“洒”、“铺”的手势。从这个手势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很柔美。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那刚才讨论中认为最美的是什么?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最美。因为这种景色像湖面吗?我认为不像。

师:看一看(出示图片)用上“仿佛”、“好像”说一说这是怎样的红?怎样的绿啊?

生:像小孩子脸一样的红,像绿宝石一样的绿。

生:一半是红玛瑙铺成的,一半是碧玉铺成的。

师:还有哪儿很美?

生:我觉得露珠是很美的,就像珍珠一样,珍珠是价值连城的,很美的。

师:当白居易沉浸在这夕照图中,不觉天色渐渐暗下来,低头一看,他看到了什么?

生:露珠。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能看到这样的美景真幸福啊!

生:看到这些,我的疲劳都不见了。

生:我心情舒畅。

生:很想去。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就表示这个意思,是什么?对,“可怜”就是“可爱”的意思。能把刚才理解到的读出来吗?

(生读诗)

师:教师从你们的语言和动作中感受到了现在你们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指名吟诗)你觉得他吟得怎么样?

生:好,我给大家示范一下。(生读)(学生争着,比着读)

师:看着同学们吟得这样好,老师也想吟一吟,好吗?

师吟诗(同学们鼓掌)

师:我们现在一齐来吟一吟。你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生吟诗,音乐起)读了这首诗,你们都有所感悟,那你最喜欢哪些词?

生:我最喜欢“铺”字。因为它表现出美,显得亲切,安闲。

生:我喜欢“瑟瑟”这两句好,因为它刚中带。

生:我觉得“真珠”这个比喻用得好,把露珠写得闪闪发光,很美。

生:“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像五彩池。

师:网上也有一些朋友发表了一些意见,有的可能和同学们理解得一样(展示)

师:如果同学们有意见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发表到网上。

师:照图和月夜图,这两幅图构成了最美丽的风景。能不能背背看。(生背,配动作)

师:其实白居易的写景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再简单地学学他写的《忆江南》,出示古诗。

生齐读。

师:大家利用注释来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一首是写日出的,一首是写日落的。

生:都是写江的。

生: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

(师讲解对这首诗的评价)

师:我们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生齐读)

师: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白居易的诗,下课后,相互交流。让我们用这样的热情去读古诗,学古诗,成为弘扬中华古典文化的最出色的人才

《暮江吟》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暮江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等6个方面入手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暮江吟》语文e鄂版第11册第4单元的诗词诵读,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单元的目标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设计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解诗题、读诗、品诗、悟诗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想,在想中绘,在绘中悟,层层递进地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步步深入地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古代有一位诗人,他写的诗通俗易懂,每次写完诗后,他总要读给隔壁的老奶奶听,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改,直到老奶奶听懂为止,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诗人是谁。(白居易)当学生说出白居易后,我紧接着追问,请问你们对白居易都有了解吗?当学生畅所欲言后,我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介绍诗人。

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的一首风景诗(这时我板书《暮江吟》。)

在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诗题: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诗题的?“吟”又是什么意思呢?(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是古代的一种诗体。)谁在黄昏时分在江边吟诗?进一步追问学生,加深学生的记忆。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看看诗人在黄昏时分的江边看到了哪些值得吟诵的美景呢?

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在这里我设下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读诗,了解诗意。

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因此在诗句的讲解方面,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对古诗的独特体会,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去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分为2步: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字的读音,停顿。

第二步,设问引导:读完整首古诗,你看到了什么?这首诗歌里一共描绘了多少幅画?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描绘心中所见。而我则结合学生所描绘的景象,讲解诗句,指导朗读。并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提炼,残阳铺水中露似珍珠

傍晚之景夜晚之景

江瑟瑟红月似弓

在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再读古诗,这时或许古诗所描绘的傍晚之景和夜晚之景自然而然的就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这里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诗文,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内容,让学生在读中想,在想中绘。

(三)品诗文,升华情感。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在品诗文、体意境这个教学环节里,我主要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感悟。问题设计如下:

(1)齐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铺,展开,铺展,有”斜照”的意思。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这里指碧绿色。》

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通过抓关键词“铺”、“瑟瑟”等,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古诗的意境。如:“铺”字可不可以用“照”、“射”等词替换,为什么?不说“照”,却说“铺”,“射”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铺”写出了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瑟瑟”、“红”写出了残阳铺水的结果。)

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公愉快,诗人留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2)齐读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令人爱惜。怜,爱。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呀!似,好像。真珠,珍珠。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

诗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夜”字,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明显地是在写“夜晚”。按《辞海》里的解释:“露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面对这样的夜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用诗中哪个词可以概括?(通过抓关键词“可怜”、“似”等,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喜爱之情!)

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作美丽的遐思。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比较下与前面你所看到的有什么新发现。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古诗的关键字词对古诗进行品析,层层递进的去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假设意境,发挥想象,感诗人之所感。

假设诗中所描绘的静谧景色出现在你面前,而你恰巧又心情很郁闷,你觉得你会怎样去欣赏这幅大自然的天然之作吗?那么诗人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欣赏这幅天然之作的呢,还能把眼中所见付诸于那么美妙的语言?

这时,我就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去想象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进而去领悟诗人当时的心情。

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而这首诗是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达,在赴杭的江行途中所作。

假如你是诗人,得以如愿的离开你自己所不乐意待的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引导学生说出)——轻松愉快。

这时我进行小结:不错,这首诗在描写那绝妙景色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途经所见,随口吟成,格调清新,自然可喜,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现在,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课文,体会下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里,我通过假设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的站在诗人的角度去品诗,去感悟诗中诗人所蕴含的情感。

六、说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残阳铺水中露似珍珠

傍晚之景夜晚之景

江瑟瑟红月似弓

5.《暮江吟》教学反思 篇五

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诗·周南·关雎序》),读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所以诗歌教学与鉴赏,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读诗也好,讲诗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教师情真,才能以情动情,教师心热,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意远,才能在学生面前开拓其思路,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朗读、分析、讲解,就会索然寡味。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师生感情同频共振,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如果说语文教材是美的矿藏,那么古诗就是这矿藏中的瑰宝。

古代诗人们在诗中使用的字词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我们应紧紧抓住文本引导学生从品析中领略古诗流光溢彩的自然美。如“一道残阳铺水中”一句中的“铺”,为什么不用“照”“射”等词?看似平凡,其实正是诗人的绝妙之处,诗人不但能发现美,懂得欣赏美,还能用准确的文字表现美。因此,引导学生从品析词句入手,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铺”、“可怜”等全方位地挖掘美、感受美,使学生在感受古诗语言美、意境美、内容美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震撼,又体会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的美。

3.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在这节课的“吟诵入诗境”环节中,以幽静空灵的《春江花月夜》一曲作背景音乐,轻诉古诗的情境,使学生把画面上看得到和看不到的融为一体,体味到黄昏夕阳残照的空旷、瑰丽和晚上新月初升的静谧、安宁,从这情境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从而理解了美,达到 “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

4.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6.暮江吟扩写 篇六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残阳柔和地把光铺进水中,大多数的水都开始变魔术了,从清蓝变成橙黄。有的小朋友脸上灿烂的笑容也变成了橙黄。江水里的鱼儿把残阳发出的.光当作灯光,在水里游来游去,跳来跳去。可欢快啦!

晚霞斜映在江上,看上去好似鲜红的红色,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着,跳着舞。江的半面是青绿色的,半面是嫩红的。小鱼们有的游到青绿色的水上休息,而有的却在嫩绿色的水面上跳舞。九月初三的晚上可真可爱呀!树上有着金黄的桂花,发出淡淡的清香。在江边,有好多人呀!有的人在说悄悄话,有的人在跳舞,有的人在玩耍……有的家飘着香美的米饭香。有的家人正大声叫着:“孩子们,吃饭了。”慢慢地,从山上传来羊的叫声,我抬头一看,哦,原来是牧羊人带着他的羊群下山了。

看哪!江的岸边一颗在草茎上闪闪发光的露珠像一颗珍珠一样。到了夜深,我看见月亮升起来了,弯弯的新月像精巧的弯弓似的。

7.暮江吟教学反思 篇七

篇一:暮江吟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古诗《暮江吟》反思如下:

一、执着于个体感受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二、尊重个体的吟咏诵读。通过粗讲,学生对诗句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熟读。而熟读对小学生来说,最具效果的莫过于诵读。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因此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致于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三、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如在《暮江吟》一诗中,我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消然东升,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

篇二:暮江吟教学反思

古诗《暮江吟》是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中描绘的是深秋时节从傍晚到夜晚的美丽景色。教学这首诗,首先要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喜爱这首诗,进而乐意学习这首诗。我是这样教学这首古诗的。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句,粗知诗中大概意思。

在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朝代以及题意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把这首诗朗读五遍。在朗读之前明确要求:

1、要求基本会背;

2、要求了解诗中写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有哪些景物?读完五遍后,学生基本可背下来,同时也会从诗句中了解到时间是写深秋傍晚到夜晚这段时间的景色,地点是江面可江边,所描写的景物有阳光、江水、月亮、露珠。学生粗知了这些内容继而再理解诗句就不难了。

二、利用课件进一步了解诗中内容,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在讲前两句诗时,我出示课件(夕阳照耀下的江上景色)。在学习后两句诗时出示课件(一弯新月下的小草和露珠)然后再指导学生说出图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儿的,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理解诗句就轻而易举了。投影片在教学中起到了纲举目张,突破重难点的作用。

三、注重启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如前两句诗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问:“一道残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夕阳)“铺”是什么意思?(斜照)再问:“什么时候的太阳斜照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可译出:“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接着问:“夕阳斜照后的江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瑟瑟”是什么意思?(绿色)学生又很快可译出:“江水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后两句诗我也是采用的方法进行教学,由浅入深逐步启发同样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利用音响设备引导朗读、创设情境、体会意境。

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篇三:暮江吟教学反思

1、根据这次《暮江吟》专题教学设计的研究,初步证明第一轮研究中总结出网络环境下语文古诗模式(浏览信息知诗人——自读古诗晓大意——查阅信息细理解——全作交流再探究——表情朗读悟情感——自我检测显效益)是切实可行的。

学生是整堂课的主角,他们通过小组内分工合作的方式,利用学习网站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不仅自己在网页中获取知识,而且努力合作,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还不断思考,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问题和观点。比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不用“夕阳”而用“残阳”,有的学生指出因为用“残阳”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夕阳已接近地平面,异常柔和平静。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弱化,只是更多地表现在台前幕后,收信学习资源,建设主题学习网站,教师所作的工作与原来相比较,量更大,要求也更高。

2、“如何更好地处理资源”这个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

8.白居易《暮江吟》 篇八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

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词语解释】

铺:指太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瑟瑟:碧绿色宝石。这里形容背阴处的江水颜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诗文赏析】

9.《暮江吟》语文阅读答案 篇九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②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③月似弓。

注:①本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②真珠即珍珠。③可怜:指可爱。

11、全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2、赏析首句中“铺”的妙处。(3分)

13、请体会“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11、蕴含着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 情,(1分)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1分)

12、因为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确像铺在水面上;(2分同时“铺”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1分)

10.暮江吟教案 篇十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上节课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本课的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重点:灵活运用自学古诗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关键: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善于与别人交流。

【教具准备】:

1、学生比较熟悉的古诗画面。

2、古琴曲。

【教学内容】: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古诗配画。

2、板书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暮江吟》的课题。

3、解释课题,交流对白居易的了解。

二、初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生字。

2、检查对三个生字瑟、残、吟的认读情况。第一遍带着拼音读,第二遍去掉拼音读。

三、细读

1、学生小组内交流课前预习情况,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义。

2、图诗结合,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意思。

3、班内交流。

四、美读

1、配乐范读,启发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学生练习朗读。

3、配乐,指名感情朗读。

4、加表演动作,背诵古诗。

五、巩固

用抢答方式,理解诗中的加点字的意思。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知君。

六、延伸

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召开一个古诗朗诵会,把自己会背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七、布置作业

上一篇:香格里拉酒店上午合作方案下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黔之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