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竞赛题58份

2024-09-17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竞赛题58份(共11篇)

1.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竞赛题58份 篇一

1、△+△+△=12 □+□+△=10

△=( ) □=( )

2、你会填吗?

( )-1-4=12 8-3+( )=10

3+( )+5=8 8-2-( )=2

3、( )里最大可以填几?

2+( )6 ( )+47

10( )3 4+( )9

4、在2、4、7、9中选出3个数写四道算式。

5、按规律再画4个。

☆○○☆○○☆

6、朋友排队做操,小红的前面有6个小朋友,后面有5个,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7、小芳打开数学书,右面是第14页,左面是第( )页,第17页的.前面是第( )页。

2.解决数学问题“三技巧”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78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解决一个问题,不如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用绘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描述转换为直观的数学图形,然后让学生在图形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以“混合运算”的习题为例:姐姐在弟弟现在这么大的时候,弟弟才9岁;当弟弟长到姐姐这个年纪时,姐姐已24岁了。你猜猜现在姐姐有多大?弟弟有多大?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条形图来替代文字)

生1:红色是弟弟最初的年龄,他9岁,第一个黄色是姐弟年龄差,绿色是过了很多年后,姐弟的年龄差。蓝色表示姐姐24岁,第二条黄色是姐弟年龄差。

师:在这个图中有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因素?能不能利用这个因素计算出姐姐和弟弟现在的年龄呢?

生2:黄色和绿色是等同的。无论姐姐和弟弟的年龄怎么变,他们之间年龄的差距是不会变的。因此,弟弟目前的年龄-9岁=姐姐现在的年龄-弟弟现在的年龄=24岁-姐姐现在的年龄。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可以算出姐姐现年19岁,弟弟现年14岁。

当学生遇到比较抽象的问题时,不容易马上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帮助和引导,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引导学生用建模的方法解决问题

部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明明知道应该用数学公式解决问题,可是却不知道应该用哪个数学公式,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归纳、类比的方式思考数学问题,学生有了初步的归纳、类比思想以后,就能学会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以“认识比”的习题为例:A工人和B工人一起种树。A工人种了8个小时,B工人种了6个小时,经过统计他们共种了58棵树,假设A工人1个小时比B工人多种两棵,那么A工人和B工人两人每小时平均种几棵?

师:工程问题计算的特点是什么呢?你觉得它是工程问题吗?

生1:是工程问题,它是把一个工程看作总数1,然后谈到工程如何进行的问题。

师:工程问题的解决要点是什么呢?

生2:工程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师:在这个问题中,最容易解答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生3:是B工人的工作效率。假设A、B两个工人种了一样的树,那么可得“现在种树总数=原来种数总数-(A工人的种树速度-B工人种数树的棵数)×A工人种树的时间=58-2×8=58-16=42(棵)”。B工人的种树速度为42÷14=3(棵 / 小时),接下来A工人的种树速度为3+2=5(棵 / 小时)。

……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此题的教学为范例,引导学生归纳一个数学问题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个特点找到相对应的数学公式解决问题。

三、引导学生用举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对于一些既不方便绘画解决,又没有对应的数学公式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数学问题的规律。

以“找规律”习题3为例:现公司制作某化妆品,需要用到A、B两种材料,公司的流水线中每完成一个流程需要用A材料12份,B材料4份。现在工人在A材料的卡盒中放有A材料90份,B材料的卡盒中放有B材料50份。试问工作到第几个流程的时候,两个卡盒中的材料相等?

师:大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可以尝试把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列一个表。

师:在这个表中有没有一个共同的规律?

生1:每一次A材料比B材料都多用8份。

师:应当如何应用这个规律得到答案呢?

生2:(90-50)÷8=5(个)。

教师引导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找到数学问题的规律,然后根据这个规律拟定数学公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即数学思想中的枚举思想。

当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还有许多,比如假设法、转化法、替换法、代入法、倒推法等,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问题内容,引导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

3.三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三

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4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练习。

43×11=答案

32×12=答案

22×14=答案

2、出示: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情景图。

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在引导、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

方法二:3×2=6(组)

30÷3=10(人) 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师提问:第一种方法的60÷2=30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第二种方法的3×2=6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60÷3= 75÷5= 198÷9= 104÷8=

2、学校图书馆共有700本书,有7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你知道平均每乘层放几本书吗?

3、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9组。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四、思维训练

1、某商店运来一批装微波炉用的塑料盒,准备每个卖9元,这批微波炉盒可以卖900元。每箱里有多少个微波炉盒?

2、动脑筋想一想,从图中你能收集什么数据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连除应用题的解决思路和连乘应用题解决思路

一样,应从问题入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4.三年级数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篇四

1、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能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小数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让学生说一说,怎么计算小数加、减法。

2、计算下列各题。

1.3+5.4=

5.8-0.7=

4.3+1.9=

2.5-1.9=

请学生说说你是如何思考和计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请同学们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根据题意可知,小丽有1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花去6.8元后,她还想用剩下的钱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求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如果小丽想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她的钱够不够。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够买笔记本和铅笔,首先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多少,再计算出笔记本和铅笔的价钱,然后用小丽剩下的钱与笔记本、铅笔的总价进行比较,最后判断出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购买笔记本和带橡皮的铅笔的方法与前面相同。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方法:

方法一:10-6.8=3.2(元)

2.5+0.6=3.1(元)

3.1<3.2,所以买铅笔够。

方法二:10-6.8=3.2(元)

3.2-2.5=0.7(元)

0.7>0.6,买铅笔够了

0.7<1.2,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2.5+1.2=3.7(元)

3.7>3.2,所以钱不够。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内容和例3、例4,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低位算起;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不同点:教师应到学生观察例

3、例4,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2、结合第97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边提出问题边解答,师生互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同桌互相合作,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估价编题,并说出解题过程。

三、作业设计

1、P98―99

练习二十一的第5―7题。

2、直接写出得数。

0.8-0.5=

0.7+0.4=

1.6+2.3=

1.9-1.3=

2.3-.3=

5.3+1.6=

0.5+3.1=

0.8+1.5=

3、动脑筋试一试。

7.□

6.□

-□.3

+□.5

3.5

13.3

四、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小丽有1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花去6.8元后,她还想用剩下的钱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求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如果小丽想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她的钱够不够。

方法一:10-6.8=3.2(元)

2.5+0.6=3.1(元)

3.1<3.2,所以买铅笔够。

方法二:10-6.8=3.2(元)

3.2-2.5=0.7(元)

0.7>0.6,买铅笔够了

0.7<1.2,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2.5+1.2=3.7(元)

5.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竞赛题58份 篇五

这两个班有自己的优势,每个都有自己的特点,王敏老师专注于学生解决问题,王毅老师专注于培养学生学习形成学习方法。王敏老师这一类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中探索一些隐性的事物法则,掌握一些在学习的基础上寻找法律的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两个对象逐一间隔安排的法则和所得到的量化关系,为未来学习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打下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专注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例如:让学生亲自操作(放一个小方块和晶片,一个一个间隔做一个等等),一个圆圈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圈成一个小组等),动手绘画,计算这些活动的数量,都是为了培养学校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能力,值得我学习,我通常在这方面不够好。但是我认为这一课教师说的多一点,学生说的太少,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表演,学习一点他们喜欢的知识炫耀,练习应该鼓励他们让他们学习内容对老师来说,学生表演一个好展示,所以不符合年龄的初中学生的特点?

王毅老师是从出发条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内容不是给学生打造空亭,学生不仅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从知识的条件,而且在八年级单位内10个加减法的第一课,渗透了这方面的知识,例子是图中有两个孩子在浇水,来了三个孩子,问了几个孩子总共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条件出发(但也来了),但后来学生思维仍处于经验阶段,不知道解决隐藏在后面的问题,而且还支持应用问题解决策略。和王毅老师在处理这个内容时,他把条件的条件一个展示,每个节目 一个条件,在下面标记一条红线,标记和写一个条件给学生适当的提示,老师不直接产生问题,但要求学生从这些条件,你得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问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解决策略的问题,这个地方无论是教材的处理还是学生的指导,都值得学习,也许对于一些老师不知道如何解释到学生这是从条件,分析问题来解决的策略,教师的内容是如此不知不觉地抓住这一课的重点,突破困难,多么美妙的学习餐!

6.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竞赛题58份 篇六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教师亲切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知道,学生指大屏幕。)你们真会观察,很会学习。既然你们这么聪明,那你们愿意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吗?(板书课题)(生:愿意)老师说明要求(三种路径走到老师这里。)

(意图:意在感受生活中也存在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1.创造情境,引出问题。

同学们,咱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课件出示)4×3×5组成的长方体。比如,停车便成为我们铜陵人比较闹心的问题。引出立体停车库,你知道这里一共多少辆车吗?

①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收集信息,可能出现多种方法:如,4×3×5,4×5×3,3×5×4 ② 留足时间师生交流。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课本例1)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接着,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102页第四题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1.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①2×3×25②2×25×3③25×3×2

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自己编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意在:经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练习

1、课本第99页做一做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3题中的问题。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

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总结(略)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解决。

7.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竞赛题58份 篇七

三年级数学下册《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连乘解决问题》是三年级的一节数学解决问题课,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问题解决”从原来的计算、概念、应用题到现在新课程的“处处渗透”,从有形到无形,从典型问题到生活问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从旧知引新知,勾起学生的利用乘法解放问题的回忆。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入手,通过让学生根据两个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复习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接着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来选择信息完成问题,进而揭示,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寻找两个与问题有直接联系的,有用的信息。

2、建立解决问题方法的模型。

在探究新知之前,让学生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从而强调阅读也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这个三个解决问题的步骤做学生头脑里形成模型。

3、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己根据卖保温壶的情景,自己动脑去分析解答。想一想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4、注重解题思路的训练。

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先应用综合法,根据从已知信息出发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算式说说想的过程,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到中间问题,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中穿插微课,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了学生从已知信息出发进行分析解答。然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不知一种,但为不给学生增加负担,我采用了用微课来讲解分析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就是从问题出发去分析,这样用微课展现出来,也能让学生集中精力轻松的观看,并理解。

6、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让学生上台讲解。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7、课堂练习,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教学得以和谐展开的基础。单一的问题解决课教师稍有不慎就极易上成练习堆积课。老师通过知识层次的递进,一步步的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的练习也是水到渠成了。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8.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竞赛题58份 篇八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乘法(或除法)、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除法和减法(或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以活泼的学校生活为素材,展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的理解。同时,教材还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从数学角度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正确解答两步应用题。

难点:

1、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寻找一种或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发展创新意识。

2、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

独立探究、小组合作。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措施:

1、改掉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多次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受到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2、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选择信息,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2课时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2课时

3.活动课...............................................................1课时

9.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竞赛题58份 篇九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2页例9 【课程标准描述】

让学生借助购物的生活经验及动手实践活动学习探讨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学习内容分析】

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二年级已经接触过很多次,有了一定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能力,本节教材呈现解决问题全过程的模式没有变,只是内容变成了乘除混合,注重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分析数量关系。【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学习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学习难点】

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应用题。

【评价活动方案】

1、创设让学生借助购物的生活经验及动手实践,经历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初步掌握用乘法和除法的两步计算解决,能正确找到中间问题,以评价目标1。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及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这类问题的规律,以评价目标2。【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红红家搬入新楼,妈妈要为新家添置一些新的碗筷。看!红红和妈妈来到超市的生活用品区,发现这里的花碗式样繁多,价格不一,妈妈问红红;“我带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红红摸着头答不下来。揭题:红红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让我们和红红一起来想办法解答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

二、互动新授(评价目标1)1.理解题意。

提问: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1)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解题方法记录在答题纸上。(3)班内交流,展示解题方法。(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提问:从线段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线段图)强调:(1)已知妈妈带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

(2)要求妈妈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3)妈妈不管是买6元的碗,还是买9元的碗,妈妈带的总钱数不会改变。

(4)总价钱一样,碗的数量和单价不同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分析寻找“中间问题”

提问:同学们知道了这么多,根据你的理解能找出这道题的“中间问题”吗? ①小组内讨论

②小组代表发言。(提示:用“先算……再算……的句式回答”)

汇报:根据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可以先算出妈妈有多少钱。再算妈妈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提问:为什么要先算买6个碗的总价钱?

汇报:因为要求“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必须要知道妈妈有多少钱,也就买6个6元的碗所花的钱。

(2)列式解答(评价目标2)提问:该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把算式写在答题纸上。

②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的两种列式形式。③指名学生板演。(1)6×6=36(元)

36÷9=4(个)(2)6×6÷9 =36÷9 =4(个)

④提问:你是怎样解答的?把解答过程和大家说一说。

指名叙述;6×6=36(元)知道妈妈有36元,再用36÷9=4(个)得出可以买4个碗。3.回顾与反思

检验:请同学们把解答结果代入原问题检查是否正确。指名回答:

(1)4个9元的碗和6个6元的碗,都是36元,总价钱一样。

(2)题中“这些钱”指的是买6个6元的钱所用的36元,36元钱买4个碗,一个碗正好是9元。

三、巩固拓展

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4天可以读完(1)如果每天读8页,几天可以读完?

(2)如果他3天可以读完这本,平均每天读几页?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1、用画图的方法来解题非常直观,感觉容易了许多

2、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找准“中间问题”,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

五、作业练习

完成教材第74页“练习十五”的第12、13题 【学习目标检测】

1、小青的钱买6元一支的钢笔,正好可以买6支,用这些钱买4元一支的钢笔,可以买几支?

2、每箱有8瓶,把这3箱

10.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竞赛题58份 篇十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建议

信息窗3——呼啦圈表演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体育大课间学生转呼啦圈的情况。图中呈现的信息有:一年级转呼啦圈的同学有18人;二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2倍多5人;三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3倍少2人。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数学问题:“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引出对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学习。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经历“画图整理信息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理解并学会“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挂图出示情境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情境图中的信息,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你问我说”中有2个红点问题。第一个红点问题是探究解决“求比一个数理的几倍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第二个红点问题是探究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教材先呈现了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意在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分步列式解答问题。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教学时,先借助学生提出的问题“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引导学生寻找与二年级相关的数学信息:“二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2倍多5人,一年级转呼啦圈的同学有18人。”

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这里是第一次学习用线段图来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所以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在操作中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时可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述题意。教师先大胆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线段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如线段的长短比例、上下位置、条件与问题的标注方式等等。“比一年级的2倍多5人”这句话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应指导学生用线段图正确地表达题意:二年级的人数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一年级的2倍一样多,一部分是再多出的5人,从而切实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其次是引导学生会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可引导学生自上而下读图,从条件入手,用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一年级的2倍能求出来吗?”“多5人呢?”也可引导学生自下而上读图,从问题人手,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要求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条信息?”“先求什么?”然后学生内化分析过程,用自己的话尝试说说解题思路:先求一年级人数的2倍是多少,再求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在理解的基础上列式计算:18×2=36(人),36+5=41(人)。

第二个红点问题教材先呈现了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意在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再根据线段图分步列式解答问题。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教学时,在明确问题后,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信息,再放手让学生根据前一个红点的方法自己尝试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题意。教师应适时指导学生思考:“‘比一年级的、3倍少2人’应该怎么画?”通过交流讨论明确: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18人的3倍,然后按合适的比例从后面取出其中的一小段用虚线表示出少的2人。

接下来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图,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尝试列式解决。在交流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来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先求一年级人数的3倍是多少,再求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18×3=54(人),54-2=52(人)。

此外,本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画线段图整理信息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基本策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自主练习”第1、2题是巩固“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是多少”问题的练习。练习时,教师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可以借助画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交流时重点说清解题思路。

第3、4题是巩固“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问题的练习。第3题练习时教师先让学生明白“限乘”的含义,是指最多能乘坐的人数,再让学生自己试着分析解决问题,之后全班交流。交流的时候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我学会了吗?

11.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竞赛题58份 篇十一

1、六年级男生有120人,女生是男生的7/8,六年级人数占全校人数的1/4,全校有学生多少人?

2、水果店运来一批水果,第一天卖出总数的1/3,第二天卖出360千克,还剩下总数的4/9,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3、一块地4公顷,其中3/8种水稻,3/4公顷种蔬菜,剩下的种油料作物,油料作物有多少公顷?

4、一本书共300页,第一天看了它的1/5,第二天看了80页,还剩多少页?

5、商店有梨3200千克,苹果是梨的4/5,苹果比梨少多少千克?

6、一本书共420页,小红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4,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7,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多少页?

7、一筐苹果的2/7正好是48千克,一筐梨的重量比一筐苹果重1/8,一筐梨重多少千克?

8、一批化肥分给甲乙丙三队,甲分到总数的1/4,乙分到总数的3/8,已知甲乙共分到48吨,这批化肥共有多少吨?

9、果园有桃树360棵,正好是梨树的3/5,杏树的棵数比梨树多1/6,果园有杏树多少棵?

10、工地有一批砖,用去2/5,还剩24000块,如果用去5/8,还剩多少块?

11、工程队三天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3,第二天修了全长的2/5,第三天修了800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12、三个修路队合修一条公路,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1/10,第三队比第二队少修1/6,第一队修了462千米,第三队修了多少千米?

13、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240千米,第二天修了总数的1/4,还剩下360千米没有修。这条路全长多少千米?

14、一台收录机今年的售价比去年降低了1/4,前年售价比去年多1/4,今年售价48元,前年售价多少元?

15、一根铁丝长4米,用去1/4后,再用去2/5米,共用去多少米?

16、修一条长1800米的公路,第一周修了全长的1/3,第二周修了全长的1/5,还剩多少米?

17、仓库有一批化肥,第一次卖出总数的3/8,第二次卖出总数的1/4,两次共卖出380袋,这批化肥共有多少袋?

18、有一批布,做上衣用去全长的1/3,做裤子用去全长的1/4,这是还剩下1.5米,这批布全长多少米?

19、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28页,第二天看了总数的1/5,这是还剩下80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20、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40千米,3小时后还剩下全程的3/4,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1、饲养场养了1000头牛,第一次卖出总数的13/20,第二次卖出150头,还剩多少头?

22、某小学共有学生600人,六年级学生占全校的1/4,六年级男生占全年级的8/15,六年级女生有多少人?

23、有一堆煤共120吨,第一个月烧了总数的1/5,第二个月烧了总数的1/4,第二个月比第一个月多烧多少吨?

24、挖一条水渠,第一周挖了280米,第二周挖了全长的3/8,还剩下420米没有挖,这条水渠全长多少米?

25、一批水泥共674千克,第一次用去120千克,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7/8,还剩下多少千克?

26、果园有梨树1200棵,桃树的棵树是梨树的5/8,是杏树的6/5,杏树种了多少棵?

27、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55千米,第二天修了全长的3/7,还剩下65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上一篇:优秀教师的个人简历下一篇:长宁中心小学德育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