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做事与做人

2024-10-11

做官、做事与做人(精选7篇)

1.做官、做事与做人 篇一

孔子思想与做人做事做官

刘庭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各位同志,上午好!我今天讲课的题目叫做《孔子思想与做人做事做官》。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简单介绍孔子的生平;第二,孔子做人的主要观点:做君子,不做小人——建设君子式的道德精神家园;第三,如何做事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的处事原则;第四,做官怎么做呢?孔子主张“德治仁政”。

如何做人、做事、做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伟大的道德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做人做事做官的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

总书记在2009年5月13日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他又指出,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

孔子是中华民族伟大的道德思想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符号,因此,了解孔子关于做人做事做官的思想,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人文情怀或道德修养。

一、孔子的生平

孔子是殷朝王室的后裔,用现在的话来讲,也属于官二代了。孔子公元前551年出生,公元前479年逝世,享年73岁。他生活的时代属于春秋战国时代,也就是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的大变革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特点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天下纷争、战争频繁。历史学家讲“春秋无义战”,孔子是一个有奴隶主贵族血统的官后代,他的祖先原本是宋国的贵族,他自己讲:“丘也,殷人也。” 他说他孔丘是属于商朝的人。直到他的父亲做了鲁国的大夫以后,他才成为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做叔梁纥(hé),娶了施氏,生了九个女儿,没有男孩。后来又续娶了第二个老婆,生下一个男孩,叫做孔孟皮,但这个男孩是个瘸子。孔子的父亲又求婚于颜氏,看上了颜家的三女儿,叫颜徵(zhēng)在。颜家跟孔家两家住在鲁国陬邑(zōu yì)尼丘山旁边,距离相当近,两家相互比较了解。颜徵在承父亲之命,嫁给了孔子的爸爸叔梁纥。

叔梁纥这时已经64岁了,而颜徵在仅18岁,相差46岁。司马迁在《史记》里面讲孔子的父亲与颜氏的女儿结合,生了孔子,叫做野合。在古代,野合不是指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而是指男女双方的年龄相差太大。孔子的父亲新婚以后,带着年轻漂亮的妻子到离家不远的尼丘山祈祷,希望能生一个男孩。果然第二年如愿生下了孔子。孔子出生时头顶长得像尼丘山似的,就是中间低、四面都高,所以他爸爸给他起名为丘,字仲尼。

中国古代历来就是,没有男孩继承,那就是最大的不孝。所以叔梁纥第一个老婆生了九个女孩;第二个老婆生了个男孩,又是个瘸子;64岁结婚娶了第三个老婆,然后再生下孔子。

孔子的父亲老年得子,在67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此时孔子三岁。父亲的去世,对孔子的家庭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给幼小的孔子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所以孔子在回忆自己少年的时候说,我少年的时候很贱,经常做一些被人看不起的事,“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成年以后,为了生计,曾在鲁国大臣季氏的门下做小官,比如仓库管理员、会计、出纳、看管牛羊。

到孔子17岁的时候,他35岁的母亲颜徵在又去世了。中国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以孔子的成熟应该说比较早。孔子的母亲教子有方,孔子从小就修学“礼、乐、射、御、书、数”等。应该说,他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所以孔子成年以后,知礼而闻名。

孔子身材高大,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里称“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6.22寸,那么我们计算一下,孔子的身高实际是5.97尺,应该说很高了。

孔子19岁的时候就娶了盛氏的一个姑娘为妻,第二年就生了儿子,名字叫孔鲤,字伯鱼。为什么起鲤鱼的“鲤”呢?因为当时鲁国的国君鲁昭公特别喜欢钓鱼、捕鱼,并以此为乐,当他听说孔子的老婆生下一个男孩后,特意赠一条鲤鱼给孔子。孔子为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可见孔子当时在鲁国虽只是一名小官,但是很知礼、好礼,得到了国王的赏识。孔子一生当过最大的官是在什么时候呢?在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孔子51岁的时候,升为主管司法、刑狱、纠察等事情的大司寇。大司寇相当于现在司法部长这个级别,而且而还行使了宰相的权力。应该说,这是孔子一生中最高的职务了,但是这个官只当了三个月。因为他推行礼治,而当时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候,到处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奴隶社会的地位高低、权力大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土地面积有多大,占了多大的地盘;第二,有多少奴隶。大家知道,在奴隶主社会,奴隶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叫你干什么就干什么,国王死了,奴隶还得陪葬。奴隶是几千、几万还是几十万,就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强盛程度。

三个月以后,孔子遭到了鲁定公的冷落。当时齐国看到鲁国日益强大,就想了个美人计,给鲁国的国君送了80个美女,离间了鲁定公对孔子的信任。鲁定公收到齐国送来的80个美女,整天不理朝政,吃喝玩乐。孔子的政治主张是要恢复周礼,要使国家强盛起来,但国王不理朝政,国家肯定会完蛋,所以他自己就走了。

由于鲁定公对孔子不信任,再加上这个国家与自己的政治主张南辕北辙,在55岁的时候,为了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艰难生涯。离开鲁国的时候,孔子曾感慨道,听信妇人之言,国君就会失掉真正的贤人,接近宠爱娇艳的妇人,可以招致国破家亡,游哉游哉,我只好出游于江湖,打发余生。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yuán)——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四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

到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晚年的孔子一方面专心致力古代文献的整理,如删修《春秋》、为《易经》作传、整理《诗经》等;另一方面继续授徒教学。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下面我们讲孔子关于做人做事做官的主要观点。

二、做君子,不做小人——建设“君子”式的道德精神家园 以德修身,是孔子道德思想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换一句话说,就是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他的关于立身做人的思想,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对当代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

做君子,不做小人,是孔子提出的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如果单从言论上判断,可以说,孔子是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一位“雷锋”式的文化名人,为什么?因为,孔子“对人生有深度的了解,对做人道理,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全部《论语》,堆满了格言”,“一部论语堆满了格言和统御之术警世之训,影响旷远。”(柏杨著:《丑陋的中国人》,第142-143页,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8月版)《论语》中的孔子,就是一个思想缜密深沉、举止庄重从容、学而不厌、循循善诱、博学多才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之长者形象。黑格尔在《哲学讲演录》中也说,《论语》中只有“常识道德”,思辨的哲学一点也没有,只有一些善良的、道德的教训。虽然柏杨、黑格尔的说法含有偏激的情绪,说得过分、片面了一点,但反映了《论语》的主要思想主题,是倾向于伦理思想和人生的道德修养。因此,我把孔子称做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道德思想家。作为个人修身,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孔子的《论语》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性质的人生教科书。

(一)君子是优良道德全面发展的人

孔子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把人分为两大类:君子与小人。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论述非常多,一部《论语》直接论述君子和小人的有43条之多。他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方面谈及君子与小人。孔子对“君子”这个概念,自己也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和界定,比如:君子淡定坦然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自大却不坦然(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第十三第26章》);君子庄重,爱学习,不自以为是;恪守诚信;不与道德低劣的人交往,有错必改(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第一第8章》);君子能懂道义,小人只懂财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第四第16章》);君子能严格要求自己,小人则苛求于别人(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第21章》)„„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孔子所说的君子,他原先的本意是指道德优秀的脑力劳动者——士(知识分子),或处于统治阶级高层的领导人;也泛指所谓品德高尚的人。总之,君子是少有缺点,追求道德高尚,非常完美的人:谦虚、好学;心胸宽广,能团结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谨守正义,多才多艺。而小人呢?与君子相反,小人满身是缺点毛病:骄傲自满、不爱学习、拉帮结派、不讲诚信、重利轻义、小心眼等等。

(二)君子注意戒除个人欲望与私念,自我批评精神好 孔子认为,君子刻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境界而且自觉地进行,提倡多作自我批评,做到一天三次反省自己有没有什么过错(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第一第4章》),这表现了非常高的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为此,孔子提出了君子要防止“三戒”“三乐”“三愆[qiān]”“九思”,就是要防范于未然,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私欲,使自己始终保持“君子”的思想境界中,为人师表。

“三戒”: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惕,即年青时警惕沉溺(nì)女色,壮年时警惕争强好斗,老年时警惕贪求占有。(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第十六第7章》)

“三友”:君子要交朋友警惕区分三种情况,即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就有益处;跟逢迎谄媚[chǎn mèi]的人交朋友,跟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跟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就有害处。(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nìng],损矣。”《论语·季氏第十六第4章》)“三乐”:君子的(八小时以外)业余爱好要警惕区分三种情况,即有益的爱好有三种,有害的爱好也有三种:以礼乐节制自己,喜欢在人后称赞别人的好处,喜欢多交贤德的朋友,就有好处;喜欢骄纵作乐,喜欢安逸游乐,喜欢宴饮取乐,就有害处。(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yì)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第十六第5章》)

“三愆”:君子要防止三种过失,即急躁、隐瞒、盲目。话没到说的时候就说,叫做急躁;话到了说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没有察颜观色却冒然开口,叫做盲目。(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第十六第6章》

“九思”:孔子认为,君子有九件事要慎重思考,看的时候要明察,听的时候要听清,脸色要温和,态度要恭敬,说话要忠诚,办事要警慎,产生疑惑要询问,生气时要避免惹祸,得到利益时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第十六第10章》)

应该说,孔子提出做君子,不做小人的思想,作为人们道德追求的人生目标,为人们塑造了可供学习、参照的理想人格坐标,对培养和塑造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和道德建设,无疑能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孔子这一思想对浸润及塑造中国人的品德性格方面,产生过广泛而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还经常称赞一些道德高尚、涵养好的人为“谦谦君子”。比如,诸葛亮、周恩来等伟人,就是中国人民心中的君子,是道德高尚、忠孝两全,为人处事几乎完美无缺的楷模!同时,人们则常常骂那些心胸狭小,不光明正大,搞阴谋鬼计,贪图私利的人为“小人”,这无疑是受了孔老夫子把人分为君子与小人思想的影响。如果我们在西方人面前说某一个人是“小人”的话,肯定会把老外搞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然而,应当指出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划分的负面影响,由于孔子所说君子和小人的概念、定义过于广泛,定性不明确,难于界定,而且孔子眼里的君子又是十全十美的人,如同圣人,过于理想化,使人感到高不可攀,难于企及。真理向前迈半步就会变成谬误。所以,反而出现许多伪、劣、假、冒的君子,真正的君子则少之又少。结果呢?伪君子比小人更可恨、可怕——彬彬有礼、老成温厚、言行不

一、口蜜腹剑„„简而言之,虚伪则成为君子的代名词。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的处世原则 “和为贵”,可以说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的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孔子道德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第一第12章》)孔子认为,不管是治国理政,还是为人处事,追求和谐的结果,当然是一个美好的想法。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和谐,不懂得用“礼”(即规章制度)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第12章》)。这就是说,要通过一定的制度规范,促使人们之间、家庭及家族之间和国家之间,维持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睦融洽的理想状态。换一句话说,讲和谐,不能以牺牲原则来计和谐,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要搞君子的和谐,不要搞小人的和谐(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三第23章》)。

(一)“和为贵”的内涵及实质

“和”与“同”,是春秋时代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国语·郑语》)意思是说,把两种以上不同的事物调和统一起来,这就叫做“和”;把相同的两个以上的事物合而为一,这就叫做“同”。比如,啤酒中加入可口可乐饮料,口感不错,许多人爱喝,这就是“以他平他谓之和”;但如果在矿泉水中加入白开水,它还是水,味道如一,不可能有什么变化,这就是“以同裨(bì)同”。所以,史伯说,如果一支乐曲只奏一种声音,或者只用单一的一种乐器演奏,肯定不如用多种乐器演奏好听;一幅图画,如果只用一种颜色绘画,肯定不如用多种颜色绘画好看。

齐国著名政治活动家、大臣晏婴对“和”和“同”作了进一步的辩证的阐述。他认为,“和”是许多不同的对立因素而成的统一,而“同”则是简单的统一(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婴还打比喻说,“和”好像做羹汤,加上各种调料、鱼、肉,以及火力烹调,使各种味道调和起来,吃起来才会好吃;单一的琴瑟演奏的乐曲,也一定很难听。

史伯、晏婴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认识到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

(二)达到“和为贵”的要求与不同模式

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则是从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来说的。“和为贵”,并不是非此即彼,要吃掉对方,而是要在保持事物各自独立性的同时,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简单一句话,求同存异。孔子看到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矛盾的复杂和激烈,因而提出用“礼”来调节,达到“和而不同”。孔子的所谓“君子和”,是指有区别的部分能够实现矛盾的统一;同,并不是整齐划一,没有区别。孔子的这一思想充满着辩证的认识论思维。别说是阶级存在的社会,就是无阶级的原始社会,矛盾和差别,也总是存在的。因此,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成为每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问题。

1、国际关系中的“和为贵”。就是要实现“君子和而不同”,而不搞“小人同而不和”。用我们现在的外交语言来说,就是尊重各国人民对本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不能以任何借口,把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活方式等,强加输出给别的国家——这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外交思想的体现。反之,则是“小人同而不和”的冷战外交思维。人类的历史文明本来就多元化,而且世界因此才多姿多彩。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封建主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儒教、道教„„等等,都应该在地球大家庭中和谐共生,它们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实现世界大同。可以说,“和为贵”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光辉亮点的思想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正如保加利亚学者伊万克勒斯特夫提出的:“中国是一个适应型的而非改造型的(民族),假如它坐到全球驾驶座上,它不大可能大刀阔斧地改变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会利用这个世界来达到自身的目的。”(参见《日本时报网》2012年1月6日文章《当中国统治时,中国人不会制定规则》,《参考消息》转载时题为《中国崛起不会像美国一样行事》)

与中国相反,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美式民主”让世界付出了惨重代价,美国前助理财政部长罗伯茨2012年7月1日在西班牙《世界报》撰文指出:新保守主义主导的华盛顿盲目自大,对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惨败视若无睹,现在又把矛头指向俄罗斯和中国,同时挑战两个核大国,这一变态做法是美国历史上从未有的愚蠢。没有负罪感的华盛顿政府正在引导地球走向毁灭,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在国外发动战争已经成为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种政治常态,自“9.11”后,美国以保卫国家利益为名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反恐”战争,流血、逮捕、酷刑与侵犯人权司空见惯,剥夺了世界许多国家公民(也包括美国老百姓)的权利和自由,并杀戮大量无辜平民。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入侵伊拉克和利比亚战争,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据布朗大学沃森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一项较为完整的报告显示,这些战争导致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仅仅截止2011年年中就有6381名美国军人死亡,同时死亡的还有2300名雇佣兵、9922名伊拉克安全部队人员、8756名阿富汗安全部队人员、3520名巴基斯坦安全部队人员、1.17万名阿富汗平民、12.5万名伊拉克平民、3.56万名巴基斯坦人、1万名阿富汗反政府武装人员、168名记者和266名人道主义工作人员,共计22.5万人因为战争而死亡。

此外,战争还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伤病员,包括9.9万名美国人、5.1万名雇佣兵。当然,还有伊拉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军人和平民,所有伤病员加起来计365,383人。另有300万阿富汗平民、350万伊拉克平民和100万巴基斯坦平民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上述数字参见:2012年4月12日《参考消息》阿根廷学者戴维·布鲁克斯文:《“美式自由”让世界付出惨重代价》)

从物质财产损失来看,美国国会通过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官方预算已经上升至1.3万亿美元。但是,将所有相关费用加起来,这些战争的费用实际上在3.7万亿~4.4万亿美元之间。

由上可见,美国式的“民主自由”,是确确实实的“小人同而不和”民主自由。因而,我们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中,应当高举中华和谐的旗帜,弘扬“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中国古训,以此来支撑和推动和谐世界的理念,用以有效化解国际矛盾和争端,实现和谐世界的目标,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外交战略方针,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国的软实力。

2、社会人事的“和为贵”。不能把自己的意见、价值观强加于他人,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第24章》)孔子认为,这是人生一辈子应该奉行的一条重要处事原则。和为贵,就应该塑造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实现事业上共同进步、共同富裕、共生双赢的局面,而且要从自己身边的人做起,这是实践仁德的好方法(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第六第30章》)。千万不能把自己的进步、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不是双赢,而是单赢,孔子谓之“不仁”。

和为贵,还要对领导和朋友的交往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孔子认为,与领导的来往不能过于频繁无度,他人以为你是在巴结上级;与朋友的交往不能过于亲热,他人会产生不满。距离产生美,对任何人都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和为贵”的理想状态,保持的时间就能长。同理,国家与国家也如此,不结盟,朋友满天下;结盟将招致不少怨恨(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第四第26章》)。

和为贵,必须要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对别人求全责备、要求别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必然会得罪许多人,这就等于给自己制造一个个敌人(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第15章》)。

3、家庭关系的“和为贵”。孔子认为,百善孝为先,就是要实行孝道,这是建立和睦家庭的必然要求,它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德。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是做儿女的必尽义务和天职。孝不孝,看行动。对父母的过错应该进行善意地规劝、提出,不能看着父母犯错误不管(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区长尊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第四第18章》)。再次,孝敬父母必须时常把父母的年龄记在心上,一方面为父母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作儿女的又要时常惦记父母因年事已高所带来的生病等忧惧(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第21章》)最后,孔子特别强调要从精神层面孝敬父母,它比物质上的孝敬父母更重要(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第7章》)。意为多回家陪陪父母,问侯问侯。

四、做官从政——主张德治仁政

(一)讴歌选贤任能的禅让制,反对父子相承的世袭家长制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的时代特点是,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各诸侯之间的兼并和掠夺奴隶、土地的战争十分频繁、激烈,可谓“春秋无义战”是也,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大奴隶主时代的权威已经被社会否认了,王权在事实上是大大式微了,就是各国的诸侯事实上也为卿大夫所挟制,而卿大夫又逐渐被陪臣所凌驾,奴隶制正处于崩溃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之际。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天下无道”(见《论语·季氏第十六第2章》)的社会现实状况。

孔子的言论行为、政治主张及其思想倾向,是革新与保守、同情与不满两种思想的矛盾统一体,革新与守旧两种思想兼而有之。一方面,孔子对臣弑君、子弑父的“天下无道”的现状不满,主张德治仁政,希望社会能像“天下为公”的尧、舜时代那样美好。因而,他极力讴歌尧、舜、禹的天下为公的心胸和选贤与能的品格。孔子称道,舜、禹的君位是通过禪让得来的,而不是弑君弑父夺来的,并且能以身作则、任人为贤,没有苦役老百姓,能使天下大治,这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领导人。《论语》中有明确记载: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第八第18章》)孔子认为,舜、禹伟大,他们拥有天下,却不独享政权。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第八第19章》)在孔子看来,尧作为君主太伟大了,只有天最大,只有尧能够效法天。老百姓没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赞美他。他所取得的功绩,制定的礼仪制度,光辉夺目,光彩照人。

同时,孔子非常称道“无为而治”的治国理政思想。认为,一个君王如果能用自己的高尚品德感化老百姓,不搞过度的政绩工程,像舜一样就是最理想的了。(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第5章》)

无疑,孔子对尧、舜、禹三个中国历史上最受称赞的君王的讴歌,实际上是出于对奴隶制时代的君王世袭制,即子承父王的家天下制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天下为公”的古代原始社会的美好憧憬和理想寄托。因此,他曾满怀信心地说,如果有人用我,我要把鲁国建设成为像西周礼乐制度一样盛世东方的周王朝!(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第十七第5章》)孟子也非常称道尧、舜、禹的选贤任能的禅让制,并且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他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这话太具革命性了。孟子不但不同意搞终身制,而且还主张如果君王有错,又反复不听进谏,就应该换人。曾经邀请孔子出仕的齐国家臣阳虎也说过与孟子一样意思的话:“主贤明则悉心以事之,不肖则饰奸而弑之。”(《韩非·外储说左下篇》)阳虎的思想性格倒像一个活脱脱的造反派,孟子毕竟是思想家,与阳虎的过激思想不同,主张文明民主的人事制度。

(二)同情和袒护敢于“叛乱”的反抗行为,希望为仕从政 另一方面,正因为孔子对“天下无道”社会的不满,因此,在他的思想深处又希望加快社会变革,尽快回归君臣有序、社会稳定的等级社会。所以,孔子有时也表现出同情、袒护或参与敢于“犯上作乱”革命行动。但孔子是有这个“贼心”,而没有这个“贼胆”,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之说是也,有言语而没有行动,这也是所有思想家的一个特点吧。对此,《论语》中有明确地记载。

其一,鲁定公九年,公山不狃(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在费邑反叛季氏,召孔子前往,孔子非常想去。子路听到后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到公山不狃那里呢?”孔子反驳子路说:“那个召我去的人,难道会平白无故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将在东方复兴周的世道!”(公山不狃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第十七第5章》)另据《左传》记载,公山不狃与阳虎仍属敢于“犯上作乱”的反叛的同党人物,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载,阳虎于鲁定公八年“入讙阳关以叛”,公山不狃亦同时响应。

其二,公元前490年(哀公五年)赵简了以晋侯的名义攻打晋国大夫范中行,围中牟。时任中牟县长的佛肸(晋国大夫范中行的家臣)便以中牟(晋国地名,在今河北邢台、邯郸之间)为据点反叛,抗拒赵简子。当时正在周游列国的孔子,政治仕途上屡遭挫败,正寻机出仕从政,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佛肸召用孔子。孔子分析形势认为:赵简子如果灭掉范中行,就会形成三分晋地的战略格局,因此,孔子急欲想去辅助佛肸对抗赵简子。《论语·阳货第十七第7章》载: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作为孔子的学生佛肸,在重要的关键时刻要找老师帮忙,老师也想借此机会出山为官从政,当子路表示怀疑态度时,孔子立刻反驳说,“我难道只是一个苦葫芦吗?怎么只能悬挂作摆设供大家看,而不能食用呢?”

上述两则史料充以说明,孔子急于为仕,同情和袒护敢于“叛乱”的言行心境,表露得淋漓尽致。当时,所谓“叛乱”言行,实际上是含有革命精神的另一种说法,或者说,冲破了奴隶制的许多规章制度而已,其本质算是比较能够代表广大民意的新兴势力的思想倾向。因而,后世学者把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父子相袭的家长制(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归罪于孔子,实在是一桩天大的冤案,这个责任不能完全由孔子来负。如果要追究其责任的话,一是封建帝王的断章取义,为我所需而用。二是孔子的弟子们编撰《论语》时摘语断句而带来的不良后果。一部《论语》全部是语录式的迭累,以一句话、二句话、三句话为单元,杂乱无章,尤其在讲话的时空关系上(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针对的对象?)混淆不清,很难看出它们的内在逻辑,更不要说思想体系了,这不但给后来的研究者带来争论分歧的难于一致,也容易给人以断章取义之机。应该说,这是孔子“述而不作”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孔子曾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同义,也可以说,知我者惟《论语》乎?罪我者惟《春秋》乎?可谓:中华文明史,功铭夏商周,《论语》二千年,孔丘是非多。

(三)主张德治仁政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但确切、严格地从科学意义上说,孔子是一个伟大的道德思想家。道德,是对于人与人之、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任何社会要想维持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一是(主要是)要靠行政法规和法律的强制作用,二是要靠大众所公认的、并且能够自觉遵守的道德约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不能违反道德底线。“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94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思想家,孔子的道德思想深深地打上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时期的阶级烙印。孔子道德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博大精深,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德治国,二是以德修身,三是以德处世。

道德思想,从政治学意义讲,就是伦理思想,或者说它属于伦理学的范畴。孔子的许多道德理论学说(许多像是一位博学多才、善良厚道的老者教训小孩、青年人的说教,或曰教诲)被尊崇为“政治”理论了,用历史辩证法的观点看,孔子的道德思想内容兼有阶级性和社会性、封建性和民主性等双重性。换一种说法,即是既有糟粕,又有精华。这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至今褒贬不一,且又日益受到举世关注的重要原因。如何批判继承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这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中国的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德治仁政的内涵:

孔子一生虽然从政的时间不长,为官也不大,但他提出的德治仁政,反对苛政暴敛,主张以人为本、为官清廉、举贤授能等治国理政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孔子把以德治国理政放在国家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来看待,可谓重中之重,他将“德”比喻为“北极星”,其他的一切则如小行星,要一切环绕北极星来转。他说,当政者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安成其所,而其他众星井然有序地环绕它(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星共之。”《论语·为政第二第1章》)孔子认为,用道德来治国理政的好处是,一是老百姓因此有羞耻心,会尽量避免犯罪;二是用道德来引导,老百姓会有羞耻心,更愿意归顺,服从领导。如果再加上刑罚和礼教来整饬,老百姓就会更好管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第二第3章》)

第一,孔子提倡“仁者爱人”的崇高的人文主义精神。孔子所倡导的道德,其内涵、实质是什么呢?《吕氏春秋·不二》中说,“孔子贵仁”。可以说,仁是孔子所倡导的道德的最正确、最本质的概括。换一句话说,仁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仁的不同解读,直接涉及对孔子的评价褒贬不一。

什么是仁?其内涵包括哪些?这都很难在《论语》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因为《论语》中讲到仁的地方很多,孔子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他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他自己也说法不一,要界定仁的定义,实在太难。我以为,孔子的仁,就好像一个大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它包含孝、忠、恕、礼、勇、恭、宽、信、敏、惠等等。但是,仁的最本质的内涵,应该说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第十二第第22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哉?’”(《论语·颜渊第十二第1章》)意为每个人都要约束自己,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而实行仁,做有利于天下所有人的事,天下就可以实现仁了。“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第十七第6章)孔子认为,读书人、特别是领导者在天下实行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五种仁的品德,就已经实现仁了。因为恭敬就不会受到侮辱,宽厚就能获得众人拥护,诚信就会使别人为你效力,勤敏就会取得成功,慈惠就能很好地管理别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来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已。’”(《论语·雍也第六第30章》)这就是说,当领导的要经常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这就是最大的仁,而且达到了圣人的地步。自己想成功,也要让别人成功;自己想通达,也要让别人通达。这不是共同进步,共同富裕,双赢至天下为公的思想吗?

孔子正面论述“仁”的辞句,有28条之多,如果加上从侧面、逆向方面论述的,那就更多了。

此外,《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 《孟子·告子上》说:“仁,人心也。”简单一句话,就是“仁者爱人”。人,是指人民大众,爱人民大众,也就是仁了。

综上所述,作为孔子思想体系核心的仁,实质上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关心每个人的现实权益的崇高人文主义精神——“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尧、舜是最具“仁爱”的典型人物(子曰:“何来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的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虽然缺乏民主基础,但是,它毕竟是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思想潮流,顺应了奴隶解放的历史大趋势。但由于封建主义制度的顽固性,极大地阻碍了孔子仁爱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致使中国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或之后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

第二,德治仁政的关键是要从领导做起。

孔子认为,作为吃国家俸禄的臣或士,应该以身作则,以行动的示范作用比行政命令更加有效,这指明了转变社会风气的关键所在。他说,一个领导人如果自身言行端正,即是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如果当领导的自身言行不端正,即是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第十三第6章》)。因此,当领导的,端正自身的行为,对于以德治国有重要意义(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第十三第13章》)。孔子还提出,当领导的还要以自己的行动作表率,行动走在老百姓的前面,并且要永远不要解怠(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第十三第1章》)。如果领导人能够带头端正自己的言行,下面的群众谁敢不端正的呢?(季康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第十二第17章》)

因而,孔子认为,实行德治仁政的重要措施是“政在选臣”,即选拔好领导干部,特别别是选拔好朝廷大臣(高级干部),要推荐正直的人,废弃心术不正的人。孔子说,如果当领导人没有贪欲,你就是鼓动人去偷窃也没有人去干。(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要求从政者品德的全面发展,是孔子德治仁政的重要内容。孔子提出,从政者要尊重五种美德,去除四种恶习(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论语·尧曰第二十第2章》)。五种美德为:

1、君子给人恩惠却不需破费;

2、役使百姓却不会让百姓心存怨恨;

3、有欲望却不贪心;

4、安详坦然却不骄傲;

5、威严却不凶猛。(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第二十第2章》)四种恶习为:

1、不事先进行道德教育,犯了罪便加以杀戮,这叫做虐;

2、不提前申诫,马上便要出成果,这叫做暴;

3、随意下命令却要求限期完成,这叫做贼;

4、给人赏赐,当到给时却很吝啬,这叫做小气。(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尧曰第二十第2章》)

孔子的“尊五美,屏四恶”告诫我们,当官与当老百姓,就是应该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要求,干部要在各个方面做出好的榜样。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有些事情普通老百姓可以做不到,但当官者必须做到。可以说,工作八小时以外的兴趣爱好,是检验领导干部道德品行的一个重要“晴雨表”,那些经常出入灯红酒绿高档场所的干部,很难摆脱低级趣味和跳出贪欲的泥潭。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东汉王充说:“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一切从政者都必须把修道德,讲情操,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

第三,德治仁政的根本是足食、足兵和民信。

孔子认为,正确处理好粮食、军备、民信三者的关系,是关系到国家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问题。他认为:民信第一,粮食第二,军备第三。民信则国兴,失民信,则国将亡。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第十二第7章》)

孔子把“民信”(即人民信用)摆在治国理政的第一位。他还特别提醒领导人要注意解决好财产分配不公与人口关系问题。老百姓不担心贫,就担心分配不均;老百姓不怕寡,就怕不公。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出现很大的贫富差距,从而引发社会的**;解决好了,国内外都比较稳定(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第十六第1章》)。

孔子关于足食、足兵、民信的治国理政思想,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至今仍有重要的普世意义。“民信”思想就是最大的以人为本的民本主义,也是崇高的人文主义精神。民信即民心,民心走向,反映了一个国家、政府和执政党的公信力;民心走向,决定了一个国家、政府和执政党的政治前途和命运。

“阿拉伯之春”的现象说明了孔子民信思想的正确性。从2010年12月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开始,到2012年春的一年多时间里,埃及的穆巴拉克政权垮台,直至利比亚、叙利亚的专制政权被逼得走投无路,这一系列的“阿拉伯之春”,导致了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的4位独裁总统下台,另一位独裁者在叙利亚也四面楚歌;而其他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中,几乎每一位都感到自己的统治受到极大震荡。阿拉伯国家大动荡的原因,主要是政治体制独裁、社会不公、贫富悬殊、缺粮涨价、青年大批失业。

苏联的解体和苏联共产党的亡党,也说明了孔子关于正确处理“足食、足兵、民信”三者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苏共权力过分集中,搞个人专断,执意把军备(足兵)放在国家的第一位,全力发展重工业和军工生产,与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搞军备竟赛,而不顾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执政党的特权阶层生活则腐败奢侈。可以说,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主要是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广大人民所抛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则是起了外部推波助澜的作用,决定的因素还是失去了“民信”这个内因。

与苏联相反,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和关心群众,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指引、评价、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首先解决好吃、穿、住、行的日常民生问题。然后,逐步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大对国防建军的投入,从而使中国的国防实力实现夸越式发展。再则,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使中国的“足食、足兵、民信”三方面日益强盛。至2011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进出口已经占到全球进出口的十分之一。这既是中共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也是孔子民本主义思想的历史借鉴意义所在。

第四,一分为二看德治仁政。

孔子德治仁政的思想,可以说博大精深,形成了体系,而对以法治国问题则少有论述。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法的概念比较少,如果有的话,也主要体现在“礼”的阐述中,孔子心目中的礼是作为规章制度的“礼”,是周礼,当然也是法的范畴,但它没有像道德这样全面,并把道德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层面。

人类历史发展表明,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往往与思想家的愿望相反。因为,道德的约束力有十分有限的,而且是会变化的。没有对从政者实行严格的、公开的、透明的监督制度,好官就有可能会变坏;如果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对从政者实行严格的公开监督,那么,坏官也会变好,起码不敢贪赃枉法。所以,这种寄希望以德治国为主而用“仁政”建立起来的朝廷、政府,往往可能成为历史上最为腐败的朝廷或政府。中国的封建王朝体制历史为什么如此漫长?封建独裁专制延续二千多年,改朝换代只是换了皇帝,压迫剥削人民群众的制度却没有改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二千多年以来,把道德政治化了,或者说把道德和政治混成为一个东西,而缺乏反映民主、民生、民权的法治思想及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中国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制订过一部保护人民权益的国家宪法。老百姓总是寄希望出现一个好皇帝、一个“包青天”式的好官,因为他们相信,能够成为国家大臣的官员,个个都是仁人君子,像孔子一样的“圣人”,都是仁慈的“父母官”、“父母”政府。无疑,这是对人性的过高要求,只有个别人或少数人能够做到的,而绝大数人是做不到的,希望所有当官的都大公无私,没有私欲不贪污,太难,不可能。

以儒家“仁政”思想建立的封建政府,实行的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它维护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利益,许多熟读“四书”、“五经”的仁人君子都变成了贪官污吏,赵高、李斯、李林甫、蔡京、秦桧、史弥远、贾似道、严嵩、和珅„„可谓如吕好问所说:“赃吏为害,遍于天下。自小至大,习以成风,株连蔓衍,不可复治。”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显而易见,我们想要保障维护北京十里长安街的交通秩序,决不能靠对司机进行道德自觉性的教育,而无需设置红绿灯。一个简单的事实告诉我们,法规制度的建立远远大于道德的说教。21世纪的今天,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贪官污吏“前仆后继”?一个个沦为阶下囚呢?不是因为没有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而是因为对他们缺乏严格、公开、透明的法律监督。所以,对那些从政为官的“正人君子”而言,侧重点并不是对他们进行道德的教育,而是多给他们准备一些法律的“监狱”牢房,让其提心吊胆,收敛而不敢贪赃枉法,变得廉洁奉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应当承认,中国有孔子而感到骄傲,感到光荣。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许多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如儒家所倡导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为贵的处世原则,一直为西方世界所尊重。2009年10月28日,美国众议院以361票赞成、47票反对,高票通过一项纪念孔子诞辰2560年的决议,颂扬孔子在“哲学、社会和政治思想方面做出的无价贡献”。当今世界,正面临资源贫缺、气候异常、不同文化碰撞冲突的变革之际,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中华文化为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给孔子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作出科学的评价。

2.做官、做事与做人 篇二

何锡章:对于这篇散文,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其“散”, 散在何处。我认为这篇散文的散, 散在作者要表达的心境非常复杂。有对过往岁月的亲切回忆, 有对世相人情的讥刺嘲讽, 有对宝贵情感的珍惜眷顾, 有对民族命运的深沉思索, 还有从回忆中寻求自勉, 为自己在艰难人生中继续前行寻求动力的心理。所有这些复杂的情绪、思想、心理融汇在一起, 凝聚成回忆之流, 自然地从作者的笔下流淌出来———它不是命题作文, 不是先有题目再来围绕中心做的。文章的题目叫“藤野先生”, 实际上“藤野先生”是一个触动心绪的契机, 而不是所有。理解这一点, 或许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样的散文, 其“散”的背后是真正的生活之流、思想之流, 也是作者气质之深沉博大的自然体现。

冯为民:何老师说得太精彩了。这种“散漫”恰是作者的苦心经营。《藤野先生》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 而是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 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 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尤其是开篇的长段, 写在东京的见闻, 讽刺清国留学生的种种行状, 似和文章的主题关联不大, 却很能反映鲁迅先生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也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鲁迅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渡海而来, 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那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厌恶、忿怼和急切地要求学到本领以报效祖国的种种复杂心绪, 都包容在“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感触良多的一句话里面了。可见, 鲁迅先生写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 实质上也是与下文写藤野先生的朴素而有高尚的情怀形成的鲜明对比, 也与鲁迅胸怀救国救民远大志向形成了鲜明对比。开篇的长段是很有深意的, 对深化文章的主题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从中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祝宇红:散文的结构, 是不能机械地搞总分总、分总分、铺垫——升华之类公式的。读散文重要的是把握其内在的情绪结构、思想逻辑。成功的散文在此都各有特色。就拿藤野先生来说, 我觉得它的内在结构就是“做戏———做事———做人”。开篇的长段就是对做戏的讥刺。许多人打着救国维新的幌子到外国留学, 说起来是新派人物, 其实不过是在做戏。鲁迅对中国人习惯做戏这一点可谓深恶痛绝, 并把它看做是国民劣根性的重要体现之一。鲁迅自己不想做戏, 他想沉下来扎扎实实做点事, 所以到了仙台。藤野先生正是一个认真做事的榜样, 这种认真尤其体现在对于“我”这样一个来自异国的受歧视的留学生也是一视同仁。所以这种认真是无条件的, 是人格层面的。再加之“幻灯片”事件的刺激, 正反对比让鲁迅醒悟, 要想认真做事, 非有首先好好做人, 启蒙人民的精神, 重塑民族的人格、灵魂。我觉得“做戏———做事———做人”才是这篇散文独特的情绪、思想脉络所在。正如何老师所说, 这篇文章并不单纯。

何锡章:宇红说得好!藤野先生作为教师和科学工作者的严谨与认真, 是深深打动并引发鲁迅记忆的重要因素。日本民族有一个重要的品格, 就是认真,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 令人印象极深。也许这种精神和品格不够大气, 甚至小气, 但却能将一件事, 一件物品, 一门技术发展到极致。藤野先生对鲁迅笔记的订正, 特别是关于血管位置错误的纠正以及与作者的对话, 正是这种精神品格的体现, 鲁迅一生认真的品格自然与藤野的影响分不开。更主要的是, 从藤野先生身上展现出来的平等和蔼而又严肃认真的品格, 正是鲁迅到异国求学所需要学习、培养的品格, 更是中国人在现代所需的品格。鲁迅后来的一系列杂文都谈到这个问题。即便在抗日爱国洪流中, 鲁迅仍然清醒地推重日本民族这种精神, 在《新的女将》中讽刺中国抗日爱国运动的浮华, 而认为日本人“做事是做事, 做戏是做戏, 决不混合起来”, 不像中国人, 把“做戏”当成“做事”。

主持人:鲁迅对老师的深情和对人生的抉择, 让人感佩。近来日本学者发现《藤野先生》原题为《吾师藤野先生》, 称“吾师”, 可见鲁迅对藤野先生极为尊敬、爱戴, 但后来删去了“吾师”, 不知为何?

祝宇红:我想, 一则语义上“师”与“先生”有所重复, 再则, 更重要的是, 鲁迅把藤野先生视为一种人格典范来褒扬, 而不仅仅限于先生对自己个人的关心, 这一点是《藤野先生》中非常明确写出来的。

冯为民:原题“吾师藤野先生”, 颇显敬重, 而“藤野先生”, 于敬重、贴切之外又多一分亲切。但《藤野先生》一文集中写出了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如果冠以“吾师”就会给人以“狭隘”之嫌了, 而且如果以“吾师藤野先生”为题, 有不少内容就不宜写进了, 如“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等, 果真那样文章就缺少了现有的内容深度。以“藤野先生”为题, 有悬念, 容易激发阅读兴趣:藤野先生是谁, 鲁迅为什么会写个日本人等, 况且“藤野先生”不仅是鲁迅先生的恩师, 也是有良知的中国人的良师与益友, 文题同样不失敬重意义和敬仰之情。全文实如标题所示, 自始至终是写藤野先生的, 全文依照与藤野相交的经过记叙, 自然地形成三大部分:结识藤野之前的情况, 结识藤野之后的种种, 与藤野惜别以后的怀念, 脉络清晰。总之, 加上“吾师”, 或许可以写成“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之类的文章。这样的文章短小精悍、诗意盎然、华丽煽情, 是中学生习作中争相效仿文风, 但常常免不了华而不实、矫揉造作, 而丢掉了应有的真情、厚重。《藤野先生》不施浓妆, 却又一种丰赡的美、温醇的美, 在教学中, 充分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真实而复杂的心灵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何锡章:要读懂鲁迅, 是很不容易的, 鲁迅的经历、思想有很多独特之处, 需要我们多加了解。这里可以告诉同学们一点背景性的材料。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 也正值秋瑾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鲁迅是见过秋瑾的, 当然鲁迅也是受当时革命思潮影响的, 还加入了光复会。但是鲁迅同时也有他自己独特的思考。据鲁迅夫人许广平回忆, 鲁迅曾这样对她评价秋瑾的牺牲:秋瑾是被人拍巴掌拍死的, 她其实也没做什么。鲁迅主张的是真正的韧性的战斗, 而不图表面的一时的快意、风光———他认为这些实际上最后都有沦为“做戏”的危险。这些独特思想的形成, 其实在《藤野先生》中都可见端倪, 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祝宇红:的确, 我们不能简单化的看待鲁迅, 看待这篇文章。比如将“幻灯片事件”割裂出来, 将其意义无限放大。关于这件事的回忆最早出现在《呐喊自序》 (1922年) 中, 鲁迅自己将这一事件与弃医从文的决定直接联系起来。但对于“幻灯片事件”的意义, 学者一向有所争议。李欧梵曾经质疑事件的真实性, 他怀疑鲁迅将耳闻目睹的故事改成了亲历。不过, 一个作家相隔几年先后在不同的非虚构文章中讲述同一个情节, 这几乎不可能是虚构。果然, 后来有日本学者找到了日期与内容都和鲁迅描述的幻灯片重合的照片。但是学者对这一事件的意义却有不同的解读。比如日本学者竹内好就强调“幻灯片事件”体现的屈辱感, 联系“诽谤事件”, 他认为鲁迅是受了屈辱才离开仙台的, 而不把“幻灯片事件”看作鲁迅弃医从文的原由。另一个日本作家太宰治曾经将鲁迅在仙台的生活写成纪实性小说《惜别》, 他在小说中也没有把“幻灯片事件”和“找茬事件”与鲁迅弃医从文联系起来, 而认为鲁迅的转向是受到日本文艺思潮的影响。相比而言, 高远东提出的“仙台经验”一说, 更全面地说明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原由, 他将“幻灯片事件”与“找茬事件”、鲁迅曾经随喜日本同学的行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四者合起来称为“仙台经验”, 认为鲁迅个人的遭遇“寓言式”地隐含着中国民族的近代命运。

3.做官、做事与做人 篇三

一、做人要以德为师,忠孝两全

一要做一个齐家尽孝的人。孝道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原则,更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笔者认为选拔任用干部时,除对其政治品德考察外,还应将“孝道”作为重要的考察内容之一,因为讲孝道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更是提高干部道德素质的前提和基础。能否孝敬父母是衡量干部品德优劣,合格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一个干部连父母都不孝敬,他就不可能有对工作的爱,更不可能有对事业的忠诚。

二要做一个于企尽忠的人。作为一名国企干部,就要忠于企业,就要有“责任感”。干部对于企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在其位谋其政,确保一方平安。要敢于担当责任。这不仅是为官的要求,更是做人的根本。一个领导干部,从他敢不敢担责,不仅能看出他的官品,也能看出他的人品。要想真正做到“让上级放心,让员工尊重”,首先要做责任心强和敢于负责的人,不推卸责任,不转移矛盾,不做老好人,把思想统一到干事业上。

三要做一个忠孝两全的人。在党的理论和实践中,忠、孝与党性是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孝是忠的思想道德基础,忠是孝的延伸和扩展,可以说:不孝必然不忠,忠孝合而互补。当然,在员工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舍弃个人利益,而维护员工利益并不等于说就是不孝,而是孝的延伸和扩展,是大孝!只有先孝敬父母,进而推己及人,由小孝到大孝,才能在工作上忠于职守,履职尽责,最终达到“大义至孝,忠孝同一”的至高境界。

二、做事要以成为果,知行合一

一要高起点谋事。作为国企领导干部,要想干成事,必须心中装有“事”,并把这个“事”充分融入于企情民意之中,从而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要科学制定计划,分出轻重缓急,列出行事日历,分工明确,职责清楚;立足每天,着眼全年,越是有前瞻性,工作就越顺手;做计划还要掌握关键性问题,决不能因琐碎的事而影响主要工作,必须明白做好20%的主要工作等于创造80%的业绩。

二要高风格处事。高风格处事是一种思想境界,更是一种眼界和胸怀。眼睛盯着事业发展的大局,心里装着员工群众的利益,在对待个人进退得失时就会多一份坦然,在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时就会增几分大度。以这样的态度处事,就会扎牢成就事业的根基,就会使企业成员之间讲和睦、讲团结、讲互助、讲共勉,真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作、合拍、合力、合心,共同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

三要高效率办事。要丰富管理经验,注重平时积累,熟悉掌握业务的发展规律和工作动态,在关键的时候能够把握大局方向,找准主要矛盾,并及时有效化解矛盾。要敢于“背叛”自己,作为一名高素质的管理者应善于适应矛盾、分析问题,拥有开阔的思维,及时地批判自我、否定自我,敢于面对自我并抛弃旧我,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纠偏并形成闭环,不让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三、做官要以民为本,务实履职

一要有秉公为先的正气。孔子说:“政者,正也。”公正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讲,应该是做官第一位的原则。处理问题做不到公正,不能一碗水端平,不能为群众说公道话,他的为官准则就会受到质疑,正像老百姓常说的那句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为官之人如果能够以民为本,视民心为根,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就会保持“利归天下,誉属黎民”的淡泊情怀,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够秉持公正,真正做到“以德服人、以正服人”。

二要有带头实干的勇气。所谓“带头”,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带头从我做起,给职工以方向,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在克服困难时带头从我做起,给职工以信心,起到主心骨的作用;在大家迷茫困顿时带头振奋精神,给职工以希望,起到指明灯的作用。所谓“实干”。就是要把真抓实干作为践行宗旨的最好体现,苦练抓落实的基本功,尽职尽责,尽心竭力,克难求进,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干事业、求发展上,做到善谋大事,乐办小事,多办实事,常办好事。

三要有勤政廉洁的风气。作为新时期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应做到“六勤”,即手勤、脚勤,做深入基层的务实型管理者;口勤、嘴勤,做周到细致的服务型管理者;脑勤、心勤,做善思善悟的智慧型管理者。要做清正廉洁的表率,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厘清公与私、权与利的关系,强化理想信念,净化思想观念。既要严格要求自己、管好自己,同时还要管好家人、管好队伍、管好下属,努力做一个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干事不出事”的好干部。

4.做人做事再做官 篇四

——践行科学发展观之人生感悟

科学发展观,强调民本理念,首当其冲是人的科学发展。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先不是学会做官,而是先要学会做人做事。况且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做官只是一阵子的事,所以务必先要做好人做好事,人和事若做不好,何以为官?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只有先把人做好事做好,官自然会做得好,如此,才是真正实现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理念,才是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了实处。

做人是学问。人在职场,身在官场,不拉帮结派,不蛊惑人心,不争名夺利。受得住批评,沉得住表扬。对上不趋炎附势,对下不颐指气使,时刻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经得住磨练,耐得住寂寞,积极而不心急,轻松而不放松。既不盛气凌人,又不妄自菲薄,常怀一颗平常心,不以一己之好恶待人。多说真话实话,少说空话套话,不说大话假话。

做事不容易。首先是会说,组工干部要练好嘴皮子,要能说会道,但不能瞎说,更不能乱讲。识大体,顾大局,有作为。如考察干部事关一个群体的安定团结,说得不好,就会乱人心、坏大局,尤其不能口无遮拦。说话要有分寸感,该说的一句不能少,不该说的半句就嫌多。其次是能写,写是基本功,更是硬功,只有苦练内功,才能走向成功。要善

于了解上情,吃透下情,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一个组工干部只有做到不怕写,写不怕,怕不写,才能渐入化境,才见精神显水平。最后是多读。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充电,上要知天文,下要知地理,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书还要读得进出得来,多读好书又不拘泥于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读书须用功,要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要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志向,要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欲望。

为官要水平。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才能有为。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人生极处是精神,为官最不能缺失精神,要有愈挫愈坚、屡败屡战的淡然和从容。胜不骄,败不馁。不逃避责任,不曲意逢迎。正确对待升降,服从组织安排。行得正,坐得稳,说得清,不怕狠,敢碰硬。公道正派,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办事有原则,对人讲真情。遇困难不让,有好处不抢。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

总之一句话,一个组工干部,如果时刻保持嘴严心正手勤脑灵,真正做到“做人有灵魂,做事讲奉献,做官有精神”,那就一定能做好人办好事当好官,上不愧党,下不愧民,中不愧良心,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官!

湖北孝感孝南区委组织部张扬 邮编:432100电话:2859454

手机:***

5.做人做事做官 篇五

一、做好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对一个人“德”的要求,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好人与坏人的最大区别就是品行是否端正,只有品行正,才能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社会形象、散发出巨大的人格魅力。一是做人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是一种态度,不是为了获得内心虚荣的满足,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爱。如果人人都怀着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那么即使在最困厄的沙漠上,我们也能看到生命的绿洲,也会满怀希望面对未来;二是做人要真情待人。任何时候都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同志肝胆相照,以诚相见。要强化服务意识,主动热情地服务,做到“权大勿忘责任重,位尊不移公仆心”,不论对方职位高低,都应彬彬有礼,以诚相待;三是做人要知足常乐,不在去羡慕别人的生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如果我们总是在希望更多、更好,那样的话希望就变成奢望了,往往奢望过多的东西到最后连原本拥有的都失去了。做人知足常乐,积极珍惜属于自己的一切、用心感受自己的幸福,就会觉到世界原来是这么的美好。

二、做好事。做好人是根本,做好事是归结。做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干事创业。不仅要做好人,更要做好事,多做人民拥护、群众得益的事。一是要带好队伍。在队伍管理中,我们一定要克服主观主义、要发扬民主,优中选优;要不怕得罪人,坚持照顾服从纪律,感情服从原则。只有树立严于律己、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才能把握住队伍的发展方向,真正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二是要理好财。要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坚持精打细算,反对奢侈浪费,重实际,求实效,以极其负责的精神管好家、理好财;后勤部门管钱管物、管吃管住,一定要筑牢自身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服务好消防部队;三是要管好物。后勤保障如何,财务管理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消防部队行政执法职能的发挥,而且直接关系到消防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的进程,具有不是中心却影响中心、不是全局却牵动全局的作用。严格执行部队财务管理规定,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6.做人做事做官“十不如” 篇六

一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相对于那些工作没激情、生活没热情的麻木冷漠的人来说,有艳羡之心的人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临渊羡鱼至少说明心没有死,还是热的,当一个人站在水边想得到鱼,内心深处有一种希冀、期盼和向往,心动了。然而,心动不如行动。《淮南子·说林训》里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站在河边,望着河水里肥美的活蹦乱跳的鱼,却得不到,徒生羡慕之情,此时此刻还不如回家织张网拿来捕。只有结网捕鱼,才能品尝到鱼的美味。由此观之,凡事倘若只停留在一味地羡慕或渴望,而缺乏具体且实际的行动,那只能是空想,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徒有望鱼兴叹而已。有想法还得有办法,有愿望还得有行动,才能事遂人愿、心想事成。

二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他人饥寒交迫、穷困潦倒,或遇到困难、遭受灾难时,出把力、搭把手,给钱给物,救人以急、帮人以需,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善良和德行,但是这种作用只是暂时的,也是有限的。给人鱼,不如传授给人捕鱼的技能和方法。要想从根本上而且长远地帮助到他人,最有效的是教给他人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办法,包括帮他人树立起战胜一切困难的坚韧意志、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关“鱼”与“渔”的道理。我们常说的,扶贫先扶智,扶智还得扶志;

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他学习知识的方法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授人鱼”是一时的,解决的只是“肚子”问题;

“授人渔”是永恒的,解决的则是“脑子”问题。

三是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喊破嗓子”指的是“言传”,这当然是必要的;

“做出样子”指的是“身教”,这更是必须的。宋代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中说:“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这些话都在强调“身教”之重要。现实中,总有那么一些人说得头头是道、振振有词,做得却是一塌糊涂、一地鸡毛,搞说一套做一套,或要求人家那样做而自己却背道而驰,种种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做派让人反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人家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坐在台上捂着乌纱帽喊着“给我上”,不如冲到一线拎着乌纱帽喊出“跟我上”,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最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四是“口惠”不如“实至”。“口惠”就是口头上答应给他人好处,应该说口头许诺有时也有它的好处和作用,让人有一种期许,产生某种激励。然而,更重要的应该是兑现承诺。《礼记·表记》中说:“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倘若许人好处而实际利益却到不了别人身上,就会招致怨恨的灾祸。“口惠”有时可以鼓动一些人,但它终归不如“实至”好,假如“实至”不能及时与“口惠”配套,那么被鼓动起来的人就剩下被蒙蔽和被蛊惑了,从长远来看,口惠实不至最后吃亏受害的还是自己。“口惠”满足人们的心理期待,“实至”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

五是苦熬不如苦干。人生短短几十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有的在苦熬苦等,有的则在苦干实干。苦熬的人,常常是硬撑着,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会有路”的想法,处于一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状态,“等靠要”是苦熬者的真实写照。苦熬的人是熬不出头、熬不出希望的。而苦干的人则不然,怀揣心中的梦想,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美好前程是实干出来的。苦干实干加巧干是最朴素的“成功学”,也是成就灿烂人生的“通行证”。

六是扬长避短不如取长补短。人皆有所长,亦有所短。面对长与短,有的人选择扬长避短,把自己的长处彰显出来,而把自己的短处掩盖和包藏起来,说白了这是一种“容短”“护短”的狡黠,也是一种知难而退的怯懦。俗话说,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扬长”得有度,过度则有张扬之嫌;

“避短”也只是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策,更何况人之短处越“避”越严重,甚至会因短失长。扬长不如取长,避短不如补短。木桶定律告诉我们,一只木桶盛水多少,并不取决于最长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方能更加完善自己。

七是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坐而论道就是坐下来海阔天空谈道理。应该说,道理是用来理论的,有时有些道理就是越说越透、越辩越明。然而,坐而论道不可成常态,亦不可成习惯,如果只一味地或停留在坐而论道上,则容易流于空谈,陷入“假唱”,成清谈客。清谈客所以谓之“客”,正是因为清谈者自诩超脱、一副置身事外的看客心态,他们往往热衷于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空谈,有的还常常以评判者自居,用“理论权威”来吓唬人,而实际上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空谈是会误国的,“论道”与“行之”务必结合起来,特别是“行之”要重于“论道”,只有老老实实地去践行那些道理,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才会让道理得以落地落实。

八是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从物理意义上说,如果汤沸腾了,想让它停止沸腾,可以舀起汤去浇汤,也就是将锅中沸水舀起,复倒回去,以止沸腾,这种方法能够达到一时止沸的目的,是可行的。不过,从根本上看,这只是暂缓危急的权宜之计,是化解困境的应景之举,治标而未能治本。当满锅沸腾时,要想不让锅里的汤漫溢出来,最好的办法是抽出锅底的柴火。正如古人所云:“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

溃痈虽痛,胜于养毒。”解决问题就得从根子上下手,真正斩草除根,即便是治标也是为治本创造条件、赢得时间和留下空间,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可能避免反复、反弹,直至一劳永逸。

九是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事物的发展无非两种状态,一种是已经发生,一种是尚未发生。已经发生的是过去时和完成时,对于不及预期或始料不及的已经发生的事情,有的可以补救、加以完善,有的则无可挽救、不可修复。亡羊补牢正是一种事后补救和完善,属于后知后觉,架的是“马后炮”,当的是事后诸葛亮。尚未发生的属于将来时,有的则初露端倪,属于正在进行时,对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善于落叶知秋、见微知著,这种先知先觉,有助于下好“先手棋”,占得主动、抢得先机。未雨绸缪得有危机意识和底线思维,懂得看“桅杆”,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亡羊补牢是一种被动无奈,未雨绸缪则是一种积极主动,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

十是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帮助他人,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锦上添花,一种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就是在锦上面再绣上花,属于好上加好;

而雪中送炭则是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在别人急需帮助的时候施以援手。锦上添花做的是顺水人情,雪中送炭下的是及时雨。一般而言,人们大都喜欢做锦上添花之事,因为立竿见影、皆大欢喜,而雪中送炭急人之所急、解人之所困、救人之所危。锦上添花是捧场,雪中送炭是救场,做人做事既要捧场,更要救场,救场比捧场好。

7.职场做事比“做人”重要 篇七

我的第一份工作来得有些阴错阳差。那家公司需要一个办公室助理, 负责招聘的人看了我的求职资料, 问了一些问题后当即拍了板。谁知我去报到的第一天却被告知, 刚刚去休假的经理也定了一个助理人选, 他忘了通知办公室。经过请示, 办公室主任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说, 你们都留下来, 试用期一个月, 谁的表现好谁留用。

我悄悄打量了竞争对手一眼, 心里不禁有些颓唐。项晓雪, 外形漂亮, 嘴巴甜, 而且还有两年的工作经验, 我一个刚出大学校门的普通女孩拿什么和她PK。正自惭形秽间, 那边已经下达了工作任务:你们俩, 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

几乎一整天, 我都埋头那堆资料里, 只有遇到不懂不会的才向人请教一番。再看项晓雪, 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和人沟通了, 哥哥长姐姐短的, 一天下来, 她已经和办公室的人熟悉得像老朋友。快下班时, 还不忘把手头的工作分我一半:小刘, 帮我一下。

职场生涯就这样开始了。我知道自己是个新人, 什么资历都没有, 什么都不会, 所以只有不声不响埋头苦干, 像只鸵鸟一样把头埋起来, 努力再努力。而项晓雪一副如鱼得水的样子, 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了一片, 早上给大家带早点, 下了班呼朋引伴去宵夜、K歌, 明媚的笑脸深得人心。可我就惨了, 几乎成了她的助理, 经常被呼来唤去, 小刘, 帮我弄一下这个, 帮我做下那个……经常是她和大家谈笑风生的时候, 我埋在工作中疲于奔命。

有时, 想想就丧气, 觉得这是一场早已明了结局的角逐, 大家那么喜欢项晓雪, 自己怎么跟她比啊?有几次真想跟领导说主动退出。但想想又有些不甘心, 现在工作多难找啊, 有个接收单位已经不错了, 就算一月后自己出局, 权当实习积累工作经验了。这样一想, 心里反倒释然了。

不得不承认, 自己这个职场菜鸟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一切对我来说都是生疏而新鲜的, 每当忙碌一天, 想到自己又学了些东西, 就感到很开心, 借用白岩松的书名, 那就是累并快乐着。忙碌和充实让我暂时忘却了和项晓雪的竞争, 虽然也有好心的同事提醒:“小刘, 不要光埋头干活儿, 还要抬头看路, 和大家搞好关系哦”。我笑笑说:“我是个新人, 只有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想开了, 思想包袱放下了, 我反而感到轻松。每天早早到办公室, 打扫好卫生, 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那天, 办公室买回来一大堆办公用品, 人家只给放在了一楼, 让我和项晓雪搬上八楼的办公室。虽说有电梯, 可来来回回在电梯里搬卸那堆东西也是个体力活儿。干了一会儿, 项晓雪就借口有重要的工作, 躲到格子间了。只剩我一个人, 在初夏时节累得汗流浃背。好在正赶上经理从外面回来, 叫来人帮我搬运完了剩下的一大堆, 不然我自己一上午也干不完。

一个月实习期满, 出人意料的是我被留下, 项晓雪出局了。对于这个结果, 我虽然感到惊诧, 可也没敢多问, 也许是人家看不上这个工作, 主动离开的也说不准。直至一年以后, 我渐渐褪去职场新人的青涩, 凭优异的成绩在单位站稳脚跟, 一次在大家聚餐时, 经理说起我的表现, 提起当初留下我的原因, 他说:当初留下你, 就是看中了你的踏实肯干。还记得你自己搬运那堆办公用品的事吗?即使累得汗流浃背, 却在哼着歌, 我想这样的员工是不会被困难吓到的。职场上, 做事永远比“做人”重要……

上一篇:基建项目安全管理办法下一篇:小学美术点线面课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