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影评(通用13篇)
1.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篇一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看完电影去看影评的时候才恍然发现,原来张艺谋讲的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黑白的现实,阴阳两隔的父亲,母亲的爱情却是织布机前执拗的背影,一如四十多年前,爱情在她身上从未老去。
据说原著《纪念》中根本就没有关于青年母亲和青年父亲的描写,也就是说,老谋子看小说的时候被自己的一缕思绪触动了,就去和作者谋划了这么一个番外。所以说,这依然是一个张艺谋式的电影,在这个电影里他又将自己的风格发挥到了一种极致。
大量的长焦镜头,固定机位的运用,犹如实在拍一部纪录片。就这么爱上了,不容置疑;就这么等候,无需山盟海誓。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发生这样的一见钟情也无可厚非。没有谁说谁爱谁,但一次次的凝视,一次次的回眸,一次次的奔跑,导演用这种方式让爱愈演愈烈。
给我印象深的是招娣在丢失了发卡之后,导演在表现她接下来几天漫山遍野地寻找发卡时用的固定镜头。重叠的画面,来来回回的寻找,不为所动的镜头,风尘仆仆的爱情,在现实的旁观下岌岌可危——即使她已经找到了发卡。在找到发卡之后,又是一个固定镜头特写:甜蜜地戴上发卡,却又在一瞬间失落,整个世界都黯然了。
片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固定镜头和固定机位拍摄,比如说在招娣奔跑的时候。印象比较深的还是招娣去给学校换窗纸的那一幕,导演给了两个窗户两个固定镜头特写,给人一种安宁娴静的感觉,激荡的感情都在那个教室里慢慢沉淀。然后,一个摇镜头缓慢地环视教室,招娣坐在教室里,爱情沉淀下来便是笃定。
色彩是张艺谋电影鲜明的标志:一个个大全景,满屏醉人的暖黄色,招娣穿着大红的棉袄„„画面美得惊心动魄,似以通感的方式让人认同这是一场犹如眼前美景般的爱情。若说有什么是让我回想起来觉得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这部电影的主题色彩。现在觉得就是以后忘记了所有故事情节,以后回想起来也能记得金色的山坡和那一抹大红色。
这的确是一部能打动人的佳作,结尾处“我”和父亲交叠的念书声、年老母亲和年轻母亲的交替镜头扎实地赢得了不少观众的眼泪。本不是波澜壮阔的爱情演绎出了独特的动人心魄。
2.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篇二
一、不同场景中的“单一”主题音乐
《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1999年导演的一部作品, 故事描写了故事的主人公招娣暗恋上一个淳朴的青年教师, 通过送饭、打水等方式巧妙的向他传达着爱情, 在坚持的努力下, 他们终于恋爱了。但是后来青年老师被打成右派, 招娣特意为他做的晚饭蒸饺子没吃上, 就被带走了。她怀揣蒸饺沿路追赶, 人摔倒了, 蒸饺烂了、青花碗也碎了。他再回来后, 四十年没有离开她, 相儒以沫, 心心相印。张艺谋说:“《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讲述爱情、家庭、亲情的电影。一个纯朴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年轻的男人, 一爱就是一辈子。他们的爱情很真诚……这是我第一次用诗意、浪漫、抒情和单纯去表现一个时代中的爱情故事……而这部电影是舍浓郁而求单纯。”从电影《红高粱》中的《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到《英雄》的主题歌《英雄》, 再到《金陵十三钗》的主题歌《秦淮景》都是升华电影的点睛之笔, 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跟一个好艺术家合作就是很过瘾, 他可以带着你走, 你也可以带着他走, 然后两个人的思维就可以飘起来。”这是谭盾与张艺谋合作的感受。
《我的父亲母亲》由三宝配乐, 他把自己独到的理解把故事的情节完美地融入到了自己的旋律当中, 在整个电影配乐当中, 音乐完全服务于电影内容, 配器方面三宝力求简单, 但其中多次出现的笛子独奏则是简单中的“不简单”。贯穿整部影片我们发现:整个影片中其实只有一段音乐, 它每次出现, 只是在音色和个别地方做了变化发展, 但其主干的内在音乐形态基本不变, 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断:故事情节将围绕执着这一主旨思路展开。整个电影从第十二分钟五十秒才响起音乐, 也就是贯穿整个电影的主题音乐, 在这个部分音乐被冠以《cart》马车的名字, 因为在母亲的回忆当中, 父亲是被一辆马车拉到了村里。音乐一开始由排箫演奏一段抽象化的旋律 (主干音为:6、3、1、7, 其实就是后面主题音乐动机先现) , 告诉人们主人公即将回忆往事。由此, 我们也跟着影片的讲述者回到了当年母亲与父亲初次见面的场景。画面中一辆马车由远及近驶入村子, 在音乐经过几小节的电钢琴分解和弦之后, 整个电影的主题音乐随即出现:笛子演奏主旋律, 婉转含蓄, 电钢琴持续演奏平稳的分解和弦, 加强影片的含蓄情绪。而此后的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伴随着主题的再现。
二、剧情中的音乐分析
第一遍主题音乐陈述完之后, 作者采用了平行转调的手法 (从降b小调转入降d小调) 重复了一边主题音乐, 从而再一次强调了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整曲为小调式, 这凸显了整个影片美好, 平淡而又忧伤的主题。主题音乐第二次响起出现在影片的第十七分钟, 母亲为了能够见到父亲, 不惜改到路途更远的前井打水, 只因这样能够见到父亲。这时担任动机先现任务的乐器换成了厚重而又明亮的电钢琴, 同样的旋律, 不同的音色, 不同的情绪, 主旋律由笛子演奏, 依然是悠扬、婉转、羞涩、含蓄;而这恰到好处的体现了母亲见到父亲却又含蓄的少女情节。时间在一天天过去, 母亲每天坚持给父亲做饭, 可是却不曾知道父亲是否吃上,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景:母亲把做好的葱油饼放在板凳的最边上, 只为让父亲能够看见并端走吃掉, 由于封建习俗, 母亲不能近距离看着父亲吃饭, 她不能确定自己做的饭是否被父亲吃到, 于是她只能坐在远处的水井旁不停的向父亲的方向张望, 只为知道父亲是否吃到了自己做的葱油饼。三宝为了表现这种距离感, 将表现旋律的乐器换成了音色悠扬明亮的中国曲笛, 背景伴奏则换成了弦乐。而张艺谋是非常喜欢在其电影里使用传统音乐的。如《活着》的音乐就是从陕西民间音乐老腔的拉坡调而来, 人声齐唱。曲笛声与弦乐交相辉映, 象征母亲眺望的眼神, 弦乐以长音形式平稳衬底, 反衬母亲内心渴望知道父亲是否吃到自己做的葱油饼的紧张心情。这样一静一动、一上一下的旋律与音色的搭配可谓神来之笔。电影继续叙述母亲与父亲的爱情故事, 主题音乐也伴随其中反复以不同音色出现。父亲因为被打成了右派, 不得不回到县城接受调查, 而在此前父亲已经答应母亲后天中午去家里吃饺子, 突如其来的变故使父亲不得不瞒着母亲悄悄和县里的来人坐上了回县城的马车, 此刻的音乐从父亲向母亲道别的那一刻即响起, 小提琴的凄美忧伤将整个电影画面渲染的淋漓尽至。当主题音乐第十次响起的时候, 电影已经带我们走入冬季, 画面中白皑皑的积雪告诉我们父亲已经走了很长时间了, 母亲每天都在盼望父亲的归来。母亲坐在织布机前织着布, 伴随着哀伤幽怨的弦乐, 母亲仿佛听到了父亲教书的声音, 于是母亲发疯似地跑向学校, 结果除了看见破败的教室窗户, 母亲什么也没有看见。到了父亲说好回来的日子, 母亲独自站在村头等候, 此刻的音乐肆无忌惮的宣泄着母亲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残忍, 音乐先是由一段主题音乐的变奏开始引入, 紧接着大的弦乐队奏出永恒不变的主题, 电影的第二个高潮随即到来。母亲病了, 父亲偷着跑回来看了母亲一次, 影片的第四个高潮随之出现。此时, 弦乐群首先以衬底的形式奏出, 接着引出笛子的主旋律, 也许这是导演的刻意安排:回忆结束在熟悉的旋律上。
三、影片尾声的音乐表现
影片最后的高潮也是音乐最后的高潮出现在“我”给孩子们上课的情景中;同样的主题旋律无需做任何的变化, 作曲家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儿子对于母亲期望的回应。最后的音乐主题旋律中, 三宝唯一一次加入了人声, 也许是作曲家认为没有什么乐器能比最人性化的人声来表达这一满富情感的的乐段更合适的了。与此同时, 之前出现的排箫, 笛子, 电钢琴, 竖琴悉数出现在最后的音乐当中, 对影片的整体情感进行了总结阐述, 为影片画上完美的句号。
四、影片中音乐对于人物内在情感的表现
《我的父亲母亲》的电影配乐一共分为十八段, 每一段的主题音乐动机都是一样的, 不同的只是音色以及作曲家对音乐动机的变化发展。这表现出导演或是作曲家对于影片音乐的定位:执着与永恒。这同时也符合影片关于爱情的描述。在这十八段音乐当中, 作曲家给这每一段的命名都与电影的场景有关, 如第一段取名为《Cart》马车, 最后一段描写抬父亲回家的音乐取名为《The Road Home》, 字面意思是回家的路, 但是这里人们翻译为电影的名字:《我的父亲母亲》。之所以这样安排, 我想一方面是由于音乐内容基本一样不好起名,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更好的使影片和音乐有机地结合, 因为只有电影场景能贴切的表述音乐在电影当中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而这具体的内在情感便是:执着, 永恒。
结语:
优秀的电影音乐, 因其受制于画面, 具有表现内容的确定性和表述节奏的间断性, 但对整部影片而言, 能有效拓展画面的表现空间, 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 也展现音乐自身的魅力。[3]《我的父亲母亲》就是如此。整部影片的音乐可以用“单一”来形容, 但我们却并没有因此而觉得枯燥;相反, 电影的主题音乐深深的烙在了我的心里, 以至于我随时都能想起这部电影音乐、这部电影。正是因为她的“单一”才使我们对音乐的旋律印象深刻, 而这正是作曲家想要的结果。
摘要:张艺谋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导演之一, 也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电影音乐的使用方法主要以音画对比为主, 非常具有时代性。前期的电影音乐主要以民族音乐为主, 后期的电影则将中西方音乐相结合。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的代表作, 对其音乐的分析能够深入了解张艺谋电影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音乐,《我的父亲母亲》
参考文献
[1]李宗禧.民族的与世界的——论张艺谋电影[J].北京.当代电影.2000年01期
[2]刘娜.赵一娜.张艺谋电影音乐之我见[J].长春:电影文学.2011年08期
[3]李尔葳.直面张艺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2
3.我的父亲母亲 篇三
父亲平时有个习惯,每天早晨喜欢到院子里与其他老同志们一块打门球,一打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时母亲做好了早餐叫父亲回来吃,可连叫他几次都不回,直到打完了球才回家,这很让母亲生气。
近年来,与父母亲同在一起共过事的老同志,聚会的次数和时间渐渐多了起来,除了哪家有什么大事他们常聚在一起外,平时,到了周末,常常是这周这家请客,下周那家请客。他们聚在一起聊聊天,拉拉家常,打点小麻将什么的,既摆脱了生活琐事的困绕,使身心得到放松,又增进了老同志间的相互了解,维系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母亲爱看报纸,家里订有两报两刊,每天邮递员将报纸送到家,我母亲就认真阅读起来,对那些看过的旧报纸,母亲会按日排列得整整齐齐。家里还订有一份《文摘》,报纸上常刊有一些生活小常识、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文章,母亲看到一些小偏方之类的介绍,就会细心剪下来备用。有天,母亲说道:“陈茶能除去冰箱内的异味,前几天我就用纱布包了点茶放进冰箱,现在冰箱里就没有臭味了,这报上介绍的办法就是管用。”
4.影评《我的父亲母亲》 篇四
——影评《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爱情电影,故事发生在50年代,影片的男女主人公,我的父亲母亲,具有那时人们的一切特点:含蓄、内秀而又执著。我的母亲由纯朴秀美的章子怡扮演。剧情一点儿也不复杂,甚至有点简单,自始自终没有太大的波澜和高潮。我的母亲,一个美丽纯洁的姑娘,爱上了一个淳朴善良的青年,这就是影片的全部,他们的爱情无比的真诚无比的浪漫,让我们有种感动,也许,可以说是一种久违了的感动。
现代社会繁杂纷纭,那些年轻或不再年轻的人们,心态越来越浮燥,盲目又忙碌地生活着。是的,纯真的感觉距离我们已经越来越遥远,几欲成为一种奢求,这不能不说是现代社会的某种悲哀,所以,有人开始在一张张冷漠的面孔中寻觅温暖的感觉,有人沉溺在网络那虚幻的浪漫和飘渺的感情里……
而这部影片,就好似田野里吹来的一阵清新的风,带着浓浓的泥土香……观看影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欣赏纯真人性美的过程,一个展示纯净心灵的过程,一个让人欢喜也让人心动的过程……片中出现得最多的也是贯穿整个片子的画面,是穿着碎花红袄的母亲在黄艳艳的大山间奔跑的镜头,扎着绿绒线的辫稍活泼地跳跃,那和无疑是剧情中巧妙的点缀。两枚红发夹、青花大瓷碗,红布……影片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把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次之外,影片还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以往我们所看过的影视节目,彩色与黑白的设置似乎已成为一种定局,用黑白来记录那些曾经的往事和情节,用彩色体现现代的现实和生动。它却不然,反其道行之,90年代的现在,用肃穆低调的黑与白,四十年前的那美好的初恋时光,却用绚烂的色彩来细细描绘……
一部好的影片,并不是看其气势多么磅礴,资金多么雄厚,有时候,也可以象一泓清泉,慢慢沁人心脾,滋润,然后升华,最终成为一种境界,那样的感动,又别是一番风味了!
父亲的葬礼后,年迈的的母亲在悲恸中又听到了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那是父亲带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难道是父亲?母亲急切的脚步和所有观众的心似乎都存在这样的疑问,如梦似幻,影片在这里似乎把美丽的故事延续了,片中的“我”站在了父亲曾经站过的讲台前,带着孩子们念起了父亲自编的识字歌:人生在世、要有志气、读书识字、多长见识……
在我们面前,又出现了年轻轻盈的母亲,穿着碎花红袄欢快地走在那条让她走不完初恋的小路上……
5.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篇五
父亲死了,儿子赶回来为父亲办丧事,而母亲,年老了,仍固执地亲自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丈夫抬回来。
这黑白暗沉的色彩一转,回忆兜兜转转而来,明朗欢快俏皮的绿色铺天盖地地倾泻下来。
四十多年前的偏僻小村庄,贫瘠落后,但是孩子们向往知识,姑娘们向往感情,村民们期望下一代有出息,于是,一个高大英俊的城里男人出此刻这座村庄里。他是坐一辆马车来的。下车后,无数的村民们翘首仰望这个象征着知识和礼貌的男人。笔挺的中山装,短短的盖分头,干净的笑容。他回过头去,一个女孩清亮的眸子紧紧追随着他的身影。那是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第一眼看到父亲,便喜欢上了。
父亲在乡村唯一的一所学校教书,吃的饭是村民们弄得。而母亲为了让父亲吃上她煮的饭菜,每次都用同一个白底青花纹的碗,并在不远处窥视父亲是否吃了她煮的饭。
那样等待心爱的男人的场面,那样纯朴执著的感情,它们像一根线,牵引着画面不断变换。
母亲开始了每一天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因为那口井靠近村小学,能够看见父亲的身影。母亲不停踮足回望,而父亲,也带着有点傻的笑容望向母亲。没有剩余的话语,只有柔情脉脉的眼神。
章子怡美得几乎让人不敢呼吸。太清纯的美,太清亮的眸子,似乎不存在这个世界上。
世外桃源的平原,微微倾斜的山坡,一向蜿蜒着,起起伏伏,百折曲回。父亲送学生回家,母亲守候在父亲必经之路,一看到父亲的身影,立即提起篮子,开始了追逐父亲的行程。最后,有一天,他们应对面相遇了,父亲对母亲简单说了几句话,母亲就欢喜得忘掉了整个世界,篮子丢落在地。她跑回去,对父亲一笑,像一只小鹿一样欢快地奔跑在山坡上。
这并不是影片的高潮,却让我感动至极。怀着爱慕的情绪,忐忑不安地在路边守候心爱的人,这样的场景,或许我们每一个初恋的人都经历过。或许,张艺谋也是这样诉说着初恋的情怀。
一天父亲跑到母亲的家门前,他拘束地立在栅栏外,说,我要走了。母亲的欢喜顿时烟消云散,父亲又说,过两天,我会回来的,必须会回来的。并送母亲一个红色的发夹。母亲呆了,回到屋里时,看到一碗饺子还没给父亲,她快速包好饺子,追赶父亲。但是父亲已坐上马车走远了。母亲就抄近路,几次看到马车就在前面了,追赶再追赶,爱的力量,超越了疲劳,超越了恐惧。很多次,跌倒在地上,很多次,爬起来。当再一次跌倒时,摔得那么重,碗也摔破了。连同母亲的心,也一齐破碎。然而,更让母亲悲哀的是,父亲送的发夹不见了。她就一向找,一连几天,最后最后在家门口找到。那只摔破的碗,母亲请人缝补好了。
父亲要回来的那几天,母亲都早早出发,到村路口等父亲。漫天漫地的大雪,凛冽的大风。冰天雪地里,母亲一向张望,冻得感冒了,晕倒了。而父亲最后回来了。
回忆的大门渐渐闭合,明亮宽阔的平原,金黄色的田野。舒缓而略带感伤的音乐。
父亲的葬礼简单,但又隆重无比。很多很多他的学生都赶来了,长长的人群,灰暗的色彩。
一如既往,这部影片获得柏林电影节的大奖。没有浮华尘世的艳丽和空虚,或者复杂到百折迂回的情节。平淡,朴实在那里得到升华。资料是如此建简单,画面是如此极致。单纯的艺术,单纯的人性。发夹和青花瓷碗成了这部影片的重要道具,多简单的道具啊!但是,谁又能说得出这简单下的深深情意!
电影里音乐一向不断,三宝的音乐确实让影片增色不少。音乐是电影里一种清越的灵魂。因为有音乐,我们的心才会一丝一丝的疼,然后慢慢沉静下来。
隐约之中,总觉得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女性的形象总是很明亮,以至于掩盖了男性的光芒。18岁的章子怡有着柔顺浓密的长发,漆黑明亮的眸子,清纯明媚的笑容,小鹿一样轻快娇憨的行走。但是,即使是这样清纯质朴的少女,却有着野性的桀骜不顺,倔强的执著。明确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追求的是什么,并为之坚持不懈。
我觉得《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国式的含蓄感情,并且,是人们对于知识和完美感情的象征。极少的话语,极多的音乐。村庄纯净的空气,迂回的山坡,广阔的平原,让人的心哗的一声沉静下来。
6.我的父亲母亲 影评1 篇六
好多人说说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简单的仅仅是故事的情节,而在情节的背后则隐藏着张艺谋复杂的导演手法。他用繁复的叙事策略和视听手法一起构成了这部看似“大象无形”的电影。
影片从时间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过去时间,五六十年代父亲和母亲相识再到被打为右派的父亲重回三合屯,另外一个是现在时间,远在他乡的儿子回家为父亲奔丧并将父亲下葬。两个阶段都各有一个主干故事作为支撑。
整部电影由儿子充当叙事人,起到讲述故事的作用。在故事里加入叙事人,以方便故事的讲述这种手法早在《红高粱》里,张艺谋就已经采用过,但与《红》不同的是,本片里的“我”参与到了故事中来,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构成了故事本身的一个部分。
在现在的故事时段张艺谋采用了一种类似于纪录片的拍摄风格,镜头非常冷静和克制。常常是固定机位,构图,画面都不求工整。而且大量选取了非职业演员,但与深受意大利现实主义影响的第六代不同,张的非职业演员选用更多的处于影片风格的考虑。
在现在的故事时段里,讲得是现实,而现实是冰冷的,所以张采用了低饱和度摄影,画面黑白,与过去时间画面鲜艳的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乡村小学教了一辈子书的父亲为了筹钱翻盖校舍四处筹钱,遭了风寒,死在县城的医院里。母亲固执的要求要将父亲的尸体从县医院抬回三合屯,考虑到现实的种种困难,“我”试图说服母亲,看到了桌子上父亲和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因此引出影片最主要的故事——年轻时候的父亲与母亲的故事。
在过去的时间段里,画面非常漂亮,高饱和度使得影片像一幅浓郁的油画。好的导演总是用画面来说话而不是自己跳出来说话,因此,童话一般画面表现了张艺谋对待这一部分影片的态度,这属于过去,而过去是美好的。
第五代是以前所未有的造型艺术震惊影坛的,而张艺谋对造型的偏爱尤甚。他非常喜欢红色,从《菊豆》里高高悬挂的红布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小金宝的红唇及登台演出时的一袭红装,红色也或多或少的代表了张艺谋电影里的女性性格。执拗,热烈,一根筋到底。在《我的父亲母亲里》红色就是母亲鲜艳的头巾,父亲最喜欢的那件棉袄,也是不顾几天的连续高烧顶着大雪想要去县城看一眼父亲,看一眼,一定要看一眼,最后昏倒在半路。其实张艺谋电影里的女性,多少投射了他自己的性格。阿伦雷乃曾经说,每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只讲一个故事,到了张艺谋这,则变成了,他只拍一个女人。不管是民国初年,还是文X,还是九十年代,是在大上海还是在偏僻的小山沟,讲来讲去,都只是这个女的故事。
在父亲和母亲第一次相见的场景里,张选用了大量的升格摄影,拉长了画面时间,他反应的是母亲的心理时间。他的镜头语言使人很轻易的认同了母亲,放弃质问爱情到来的仓促性。而在母亲在山路上等着与父亲相遇的段落里,除了升格摄影,还使用了长焦镜头,造成我的心里只有你的画面效果。
在过去时间段落里的拍摄手法很容易使人进入到父亲母亲的故事中去,而在母亲穿着红棉袄终于在路口等到被打成右派而几年不能回来的父亲后,影片重新进入到现在的时间段落。过去的温暖鲜艳与现在的黑暗,冰冷对比,格外触目惊心。
7.我的父亲母亲 篇七
那天回家,因为我没有带隐形眼镜的药水,所以第二天一大早,妈妈就起床出门帮我买药水去了。那个时候我还在昏睡,并不知道妈妈精心地换上了好看的衣服,背上了GUCCI包包。当我起床刷牙,从厕所出来之后,看见妈妈坐在沙发上,眼圈红了。爸爸在旁边沉默地抽烟。目光稍微挪到旁边,就看见那个GUCCI包上被小偷用刀片划开的一长条口子。像是一张嘲笑的嘴,恶毒地咧开着。
爸爸低声怒斥着,说:“你就是爱炫耀,有了新包包就了不起了,别以为自己是阔太太。”妈妈在旁边低着头,一小颗眼泪掉下来,她说:“我没有这样想……我就是很高兴,想背……”
我走过去抱了抱低头的妈妈,我说:“没关系,我下次再买给你。”
半夜起床的时候,看见他们还没睡,妈妈在床边小声地嗡嗡哭。爸爸坐在一旁,戴着老花眼镜,在不太亮的黄色灯光下,用胶水一点一点地把那条口子粘起来。
后来那个包包,我妈妈再也没有背过。它被小心地收藏在衣柜里。即使那道粘合后的疤痕完全看不出来。
几年前,20万对我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数字,那个时候正好是爸爸50岁生日,爸爸学会了开车。
想了很久送什么礼物给爸爸,最后咬一咬牙,想要送一辆车给他。
一个做出版的商人,正好和我在联络,他听到我要买车,于是推荐成都的一家做汽车专版的报纸负责人给我,他们的报纸上,每期都有一整版关于汽车的话题,他们对汽车了如指掌。他们说可以代我选车,然后亲自送到自贡我家去,交给我爸爸。我就很开心地答应了。
在我爸爸收到汽车的隔天,我在上海,去楼下买東西的时候看见路边的报纸,上面有一张我爸爸的照片。爸爸坐在汽车上,手握着方向盘,有一点儿害羞,但是也非常高兴地笑着。我拿起报纸,看见上面的大标题:《暴发户的可笑嘴脸》。
电话里爸爸很高兴,他反复地和我说:“儿子,爸爸很高兴,就是太贵了,哎,突然买这么贵的东西……谢谢明明。”
我握着电话,随意地说:“我在报纸上看见你照片了,拍得挺好。”
爸爸有点儿害羞地说:“那个记者把车送到了之后,一定要我坐在座位上拍照,我一直推辞,说不要不要,但是他说了要发新闻,说你让我拍张照片,还一直说你真孝顺,后来我也推辞不了……呵呵,他们还让我摆了很多姿势,一大把年纪了,还真不习惯啊,嘿嘿,也当了一次模特。”顿了顿,见我没回答,爸爸有点儿担心地问:“……是不是我不该拍照?……其实我也和他说了不要拍……”
我说:“没事,没事,照片挺好。”然后匆匆挂了电话。挂上电话后,眼泪从眼眶里一下子翻涌出来。
我买光了周围的所有报纸。那个晚上我在垃圾桶里把它们烧成灰烬,我真的好恨他们。
如果有一天,你们的儿子也送你们礼物,也用自己挣的第一笔钱买了东西送给你们。你们一定也是这样满心的喜悦,一定也是感动得热泪含满眼眶,一定也是这样的“暴发户的可笑嘴脸”。
我签售时,爸爸妈妈来过几次,他们就默默地站在最远的角落。有时候我从匆忙的签名中抬起头,透过无数黑压压的头顶望向他们,都可以看见,爸爸开心的微笑和妈妈激动的目光。
在我有负面新闻出现的时候,妈妈会在半夜里打来电话,电话里她的声音很小心,问我最近好不好,完了还会赶忙补充,说,爸爸这几天都睡不好,一直叹气……
偶尔妈妈和同事朋友聚会,有好事者会若无其事地提起我的负面话题。我妈妈都摇摇头,什么都说不太清楚。但是还是会迅速地红起眼眶,想要帮我解释,又怕说错话。
这些都是你们,都是你们所有人无法理解的心情。
8.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篇八
影片反复出现的那条从乡村通往城里的山路,蜿蜒地穿过似乎属于世外桃源的原野,迈过微微倾斜而又略有起伏的山坡,正是“母亲”情窦初开期盼“父亲”的坎坷心路。
克制含蓄的对白,无处不在的音乐,纯净而又绚烂如油画的美丽村庄,还有那条充满坎坷而又曲折迂回的山路,一切都是那么纯粹,一切都是那么唯美。
没有曲折迂回扣人心弦的繁复情节,也看不见华丽而庸俗的浮华尘世。纯粹,质朴,这就是张艺谋的极致艺术。
(有幸欣赏到这无以伦比的美丽,我甚至试图将文笔优美化,如上的尝试实在是太难为我了。还是回归本色的语言吧。)
影片有两个时间段:一段是90年代,“我”回到山村准备安葬父亲;另一段是50年代,“母亲”回忆起与父亲爱情故事。前一段是现实,后一段是回忆。张艺谋同学在描述现实时特意采用黑白色,而描述“母亲”的回忆时画面却被调成高饱和度的彩色。黑白的现实如素描,忧伤冰凉;彩色的回忆如油画,绚烂温暖。这一冷一暖的对比格外动人心弦。
张大导演让影片尽可能少的出现人物对白,而大量运用人物动作、神态以及充满意境的唯美画面,追求一种“以图言声、以图表意”的效果。在张大导演的深厚功力下,影片很多画面有着“无声胜有声”的表现力。(当然,三宝的配乐也让这些画面的意境得到了更高的升华。)
很欣赏章子怡在这部影片的表现:纯净如水的明眸,略带羞涩的清纯笑容,娇憨而异样的步伐,完美的塑造了一个有点桀骜不顺、对爱执着的清纯少女。这个似乎有点偏执狂的情窦初开的少女,那份偏执的倔强的确打动了我。
固然远离俗世的质朴爱情犹如童话般超脱于现实,那种美好也只能在已然逝去的初恋才能找到,而《我的父亲母亲》告诉我,它是真的存在。
这就是《我的父亲母亲》的成功之处。
9.我的父亲母亲 篇九
我们的父亲母亲是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是最关心我们的人,是最呵护我们的人。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父母对我们更好的人了!不管父母得了什么病,不管父母还会不会记得我们,不管父母会不会离开我们,我们都要一如既往的照顾他们。
9月21日,中央电视台2012新闻公益行动“我的父亲母亲----关注失智”正式启动。“我的父亲母亲”是央视新闻中心大型新闻公益行动。今年重阳节公益行动的主题是“关注失智老人”。李瑞英、张泉灵、王世林、鲁健等四位主持人担任了此公益行动的宣传大使。
数据显示,在我国,阿尔茨海默被称为“老年痴呆症”,患病人群约1000万,平均每年有30万新发。中国有上千万个有痴呆老人的家庭,每一个痴呆老人的背后都是一个不堪重负的家庭,患这个病就像是一场考验人类心灵的巨变。在做前期调研的过程中,记者们接触了很多这样的家庭,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老年痴呆症患者,随着脑部退化性病变,把自己一生的荣耀、尊严、最后是亲人,都忘掉了„„
虽然他们的记忆已经消退,但我们的爱从未消退!
老年痴呆症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丧失、失语及失用症,缺乏方向感极易走失、思考能力及判断能力丧失,进而与人沟通有问题,无法处理日常生活,有的会有攻击性行为,有的会躁动不安,有的会多吃、多话。所以有痴呆老人的家庭,常常会有老人走失,让照顾痴呆老人的人非常的担心。
不过现在不必那么担心了,有关政府部门开始把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患病人聚集在一起,让会照顾“老年痴呆症”的专业人员照顾他们。让病人不会感到很自卑,也可以让照顾他们的家人能够安心。
我对这条制度的看法是非常喜欢。因为可以让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又可以让照顾他们的人能够安心,又可以体现出中国是一个爱父母、孝顺父母、关心父母的国度
因为我非常的看好这个制度,所以我想提一些我个人的建议,使这个制度更加的完美。可以把聚集患者的地方,修建成校园的样子。要有很好的绿化,这样可以让患者呼吸新鲜的空气,让患者有好的心情。要有健身器材,这样可以让患者多多锻炼身体,让病好的更快一些。要有非常营养的食品,这样可以让患者身体有充分的营养,更有活力一点„„
每一个星期天可以让家人来接患者出去玩,买日常用品,多沟通沟通。如果没有时间来接患者的话,也可以打电话到管理人员那里,让管理人员给患者接。
以上就是我对“我的父亲母亲”的看法和建议。我希望将来这个社会更加的美好,更加的团结,更加的和谐!
10.我的父亲母亲 篇十
父亲总是早出晚归,這早已是家中的一个习惯。而母亲不仅要工作,还要照顾這个家。
还有不到一个星期就中秋节了,商店的售货摊上早已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月饼,母亲知道父亲爱吃五仁月饼,便买了一袋回来,每天早晨起床后都会不经意地发现有个空月饼袋还来不及丢进垃圾桶,就那样坦然地躺在桌子上,周围还散落着些饼渣,母亲看了,总是皱皱眉头,嘴里念叨着那可称得上是她至理名言的台词“我每天就跟在你们身后收拾!”其实也只是念叨一句,下一次,下下一次,以至于今后的每一次,都不知疲倦的重复着這一套简单的动作:拉起桌子上的月饼袋,顺进桌旁的垃圾桶,然后用抹布往桌上一抹,两手小心翼翼地捂着那些饼渣,在垃圾桶上谨慎的抖了抖。這一系列的动作在這一星期内总是机械地重复着,每一次都伴随着熟悉的唠叨声。
晚上父亲下班回家,慵懒地躺在被窝里看着自己喜爱的电视剧,母亲免不了絮絮叨叨着“你早晨吃了东两怎么不知道扔进垃圾桶呢?就在桌子旁边也懒得……”“哎哎,我又遛狗又急着上班就疏忽了么,下一次一定扔,一定扔。”父亲怕母亲唠叨个没完便打断了她,极力地为自己辩护着。母亲白了他一眼,父亲紧着话连忙说着“唉,今天真累,一回家就洗碗扫地的,遛了狗又要……”话音还未落,母亲满眼笑意着说道:“嗨,你就干点家务就累啦,我还忙着照顾孩子哩!”父亲自知理亏,又或许是让着母亲,带着笑,脑袋一缩,躲进被子里,一个翻身,继续看电视剧了。每当這时,母亲的笑意更浓了,嘴角都快弯到了眼尖处,“你呦,就不经说。”声音里带着些责备,更多的是爱意。
我刚出生不久,父亲病重住进了医院。母亲日夜守候,悉心陪护,终于击退了病魔。有一次听她讲述当时的情况“用這么粗的管子硬生生地抽出了两大管血。”母亲双手比划着管子的粗细,瞪着双眼,充满了惶恐和不安,声音也跟着哽咽了。事隔十几年尚且如此,可见当年柔弱的母亲有多么的心疼。那一段时日母亲所有的倾心付出,每一个日日夜夜的陪伴将彼此的心紧贴在一起。经过岁月的洗涤,他们的爱沉淀着,累积着,终究成为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情。
天渐渐转凉,母亲忍不住又唠叨着提醒我和父亲加衣物,别着凉。有时父亲应酬晚归,脸色微红,一身酒气。母亲虽然免不了责怪几句,但心里更多的是心疼。还不停地叮嘱我“别总让你爸喝酒,时不时说说他,他听你的。”我点头应喝着,“好的好的,没问题。”
父母嘛,马上也就奔五十的人了,人生也走了过半,但是每天看着他们时而吵闹时而温馨的画面,心里总是暖暖的。如同在我前行的路上洒下一抹永不消失的阳光温暖着我。每当在行人中看到彼此相互搀扶的老夫妻时,嘴角不自觉上扬,仿佛看到了将来的某一天两鬓斑白的他们,肩并着肩,挽着彼此的手,在夕阳洒落的街道旁悠闲地散步。
這是我爱的,爱我的,也彼此深爱的我的父亲母亲。
11.我的父亲母亲 篇十一
潘珊珊
屋外,落叶纷飞。屋内,女人躺在床上,咬紧了牙根,虽是入秋,她额头上还是渗出了豆大的汗珠。她的肚子痉挛着,洁白的肚皮上有畸形的突起,预示着难产。她紧握了手中的毛巾,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终于,孩子生出来了,是一个呼吸微弱的女婴。隔壁的男人高悬的心终于放下来,瘫坐在椅子上。秋风萧瑟,是九月,我出生的月份。
从此,他们用最慈爱的目光给我最细致的关怀;用最温柔的声音教我最美的话语;用最温暖的怀抱给我最饱满的爱…..我的母亲是细心的母亲,总能在身旁提醒我,给我最无微不至的照顾。母亲是最能干的母亲,脏兮兮的衣服在她手上就能变得很干净,充满太阳香香的味道。在厨房捣鼓一会儿,就有一桌好吃的变戏法般的出现。母亲的手也是最灵敏的温度计,往额头上一贴,就知道我是不是发烧了。
我的父亲是最默默的父亲,总是在干完一天的活后,一句“累”都不说,只露了笑,督促着我的学习。父亲是最厉害的父亲,可以在我学骑自行车时在后面扶着东倒西歪的车。可以轻松的帮我提起沉甸甸的书包,走很长的路也不会累。父亲的目光也是严厉的,一眼就让我知道自己的对错与否,教我为人处世,做人的道理。
12.我的父亲母亲 篇十二
大约六岁的时候,父亲身体已经很不好了,总是在住院,我一般要隔很久才能见到他一次。
母亲除了要照顾家里的几个不懂事的孩子,还要照顾田地,播种,施肥,一直到收割,样样都要忙。我和妹妹们比,还略微好一些,爷爷特别的宠我,凡好吃的好玩的都优先给我,毕竟是董家长孙。而妹妹们经常是自己玩自己的,母亲下田了,管不了,爷爷奶奶约略好像有些重男轻女,并不如何和她们亲近。父亲又总在医院。
那时家里条件不好,老式土砖房,白墙黑瓦,四栋三间,只是墙虽然是白墙,却斑驳得很厉害;瓦虽是鳞状黑瓦,一到雨天,却是总有几处渗雨,滴滴答答,滴滴答答,好不凄清。
终于有一天母亲闲下来了,说带我去县城医院看望父亲――当时我已几个月没见到父亲了。把妹妹托付给姑姑照顾,母亲带着我走路到镇上,然后坐上去县城的车。那时候坐车去县城于我来说是让我激动的大事情,我眼睛只顾着观赏车窗外的树木,河流,池塘,不时有车子从对面驶向后方,我的眼睛也紧紧的跟着车子走远了。
而对于母亲来说,这一路绝对是艰难的一路,她坐车就会晕车,大约坐了一半路程,她就开始推开车窗,使劲的呕吐起来。那时车少,人们没有不能伸头在外的念头。母亲一直吐得脸色发白,吐无可吐的时候才把头缩回来。
我忧心忡忡的问:“妈妈,你好一点了没有?”
她有气无力的“嗯”了一声,闭着眼睛萎靡在座位上,这样子让我既担心又忧虑,但我也实在没有什么办法。看她似乎睡着了,我才又转而打量沿途风景,只不过安静多了。生在农家,不会那么莽撞得不知是非好歹。
车子行驶了很久,终于到站了,一个破旧的小汽车站,乘客不多,我随着晃晃悠悠的母亲捱下车子,母亲又赶紧走到一棵树底下蹲下来,“呕呕”地吐了些黄水,才站起身叫我走。
我感觉她把所有吃下去的东西都吐了出来,就问她:“妈妈,要不要吃点东西?”
“不用了,咱们到医院再吃吧”,去医院的路上她买了一袋香蕉,掰了一根给我。
到了医院后,她找前台的护士问了问内科怎么走,护士用手指了指方向,她苍白的脸上挤出了点笑容说:“谢谢,谢谢!”
一路找到了内科,母亲推门进去,我也跟了进去,马上闻到了一股非常浓的药水味,一点也不好闻。
我看到父亲了,他正坐在床上。
二
此时的父亲与我平时见到的父亲已经很不相同了。
那时我们家的老式土砖房子和叔叔一家各占一半,但叔叔家又比我家条件宽裕些。婶婶娘家家境殷实,嫁过来时陪嫁了不少家具电器。比如沙发,我家没有的;比如一台21寸的彩色电视机,我家也是没有的。我记得我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还是父亲买的邻居大千爷爷家的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并且电视机后壳处还破了一个拳头大小的洞,就这足已让我欢天喜地了――当然这是以后的事情。
叔叔家有电视,于是我总往他那里跑,一看就着迷。父亲过来喊我吃饭或者睡觉时,话并不多,他只是沉着脸,冷冷的瞥我一眼,然后一句“该吃饭了”或者“该睡觉了”。
其实并不严厉,我却马上胆怯了,老老实实起身从电视机前离开,转而往爷爷房间里走――我和爷爷睡到初二,直到他去世。我虽然因父亲威严的缘故而不得不离开电视机,心里却不服气,嘴里小声嘀咕起来:“就看一会儿也不行……”
“你说什么……”
我立马闭嘴。
打我小时记事起他的身体就不大好,一直是支气管的毛病,甚至也去北京检查过,说是要做手术,但有风险。那时的医疗技术没有现在先进,爷爷奶奶都不同意动手术,母亲也反对,于是就一直靠喝中药调养,病不见坏,好像也不见有多好,所以父亲的身体就慢慢地单薄下来,脸色也黄黄的,幸好精气神很足。有时母亲忙田地里的事情,他也乐呵呵的跟着下了地,修田埂,给地分沟,播种和插秧……倒也做的。
这次是父亲住院几个月后我第一次看见他,与我印象中却真的有很大不同了。
他正坐在床头翻一份报纸,母亲叫了他一声,他抬起头望过来,答应了一声,一转眼就注意到了我,脸上一下子浮出笑容。
我却感到很惊讶:父亲竟变成这样了!
头发蓬乱,脸又白又瘦,原本威严的眼睛深深地陷进眼眶里了,看着很疲惫。
我低低地喊了声:“爸爸……”
他笑着应道:“哎!”
然后马上从床上下来,一把抱起我。他很瘦――以前在家时就很瘦的人变得更瘦了,我都感觉他快抱不动我了。
三
父亲抱我起来时,让我找回了以前的感觉。
我想起了一件事,父亲身体还没到这个地步时,总喜欢骑一辆旧二八自行车载我,我坐在他身前的车杠上,腿晃晃悠悠的踢动,去外公家或者去镇上都这样坐着。
有几次在去镇上的大马路上,迎面驶来了一辆突突突冒黑烟的拖拉机,他却并不避开,而是径直蹬着自行车往拖拉机冲去。我坐在前面,万分害怕,一边哇哇的叫唤,一边两只手使劲掰车把手,但我的力气哪能拗得过父亲的力气,眼看着距离越来越近,就要撞上,我眼睛一闭,声音都发不出来了,可自行车只是轻微一晃,恰好就避了过去,竟是毫发无损,而父亲已然哈哈大笑起来。
那时父亲的声音很洪亮,在我耳边大笑时我耳孔里都是嗡嗡响――我绝想不到他忽然变成这样了。
他抱了一会我,然后把我放在床沿,又指了指床尾的一条长凳,示意母亲坐下,自己就坐在我旁边。母亲把手里的一袋香蕉,及从家里带来的给父亲换洗的衣服放好,坐上长凳,可能觉得距离太远,又往我们两个人这里移动了一下凳子。
“好点了没?”母亲打量了一会父亲脸色。
“感觉还不错的,每餐都能吃不少东西,精神也挺好――昨天我还走到医院外面去了。”父亲笑了笑,颇为自得。
我挨着他坐着,看到他脸颊上的颧骨很高,几乎没有什么肉了。前段时间母亲来医院看望完父亲回家后跟爷爷说,父亲体重只有90多斤了,瘦得很厉害,爷爷听完脸色非常凝重,心情很不好的样子。如今我挨着他坐着真切体会到他的瘦了,整个人非常“薄”,宽大的病号服松松垮垮的。
不过看到我们,父亲的神色却好了很多,他和母亲说话,询问家里的事情,田地怎么样了,我和妹妹们怎么样了――妹妹这时候大约只有四岁,一个外公带着,一个在家里。又问起爷爷奶奶怎么样了。母亲详详细细的把这些事情告诉他,父亲不时点点头,不时说几句话,不时手抚抚我的头和背。
我便四处张望起来,一间小病房,四张病床,两张床空着,一张床上面睡着一个年纪较大的妇女,好像已经睡着了。外面过道不时有人匆匆的走来走去,远远的有小孩子在哭。窗外是一棵树,迎窗而立,我认不出是什么树。
我们进医院时阳光很好,但这间病房的阳光被这棵树挡住了,只有些零星的碎片阳光落到靠窗的地上。
我一直奇怪我为什么可以记得那么清楚,在之前或者之后的回忆里我找不出比这更真实的细节了,甚至连这屋里的温度,我似乎依旧能回忆起。当时我盯着那些光线凝视了很久,光线里有很多灰尘,翻翻滚滚。除此之外我感觉很静。
四
父亲和母亲在低声说话,音量很低,也许是因为父亲身体虚弱,而母亲因为晕车尚没有恢复过来的原因吧。
母亲起身给父亲倒了一杯温开水,又问我渴不渴,我摇了摇头。
父亲转而看着我,上上下下打量,我也望着父亲的脸,一张因生病而瘦削入骨的脸,此时这张脸变得很温和,很亲密,我很久没有看到父亲了,他也一样,他看我的时候眼神像一道有温度的水流,直接流进我心里去了。
我鼻子一酸。
我不知道为什么鼻子一酸――我想念他在家时的日子。我低下头去,脚一下一下晃动。
耳边听到父亲问:“想爸爸没有?”
我点了点头。
“爸爸给你留了好吃的!”
他伸手揉了揉了我垂下去的脑袋,从床沿上起身,走到床头的柜子前,弯下腰拉开柜子门,一阵OO@@的声音。
“你看”,他把手伸到我眼前。
他的手掌里赫然托着一颗又大又红的水蜜桃,隐隐的还有香味。
他嘿嘿一笑,说:“儿子,我特意留了一个给你吃。”
我看着他,觉得他心情很好,觉得他的病应该快好了。
母亲说:“这是上次你大姑来看你爸,买给你爸吃的,好像就三个。”
“嗯,我吃了两个,之前你说要带儿子过来,我就留了一个给儿子吃呢。”
父亲的语气显得很快活,以前在家时我只觉得他很严厉,话也很少。
“你跟你妈一人一半。”
他找来一把很小的水果刀,在床头柜上切开桃子,把桃核剃掉,然后递一半给母亲,又递给我一半。
“吃吧”
我看着,伸手接过桃子,却没有马上吃,这对于我们家来说,真的是很奢侈的事物了,平常是绝对吃不到的,但我这会并不如何想吃。
我呆呆地拿着,不知道怎么了,鼻子又一酸,眼泪没有忍住,终于流出来了。
我赶紧低下头,吃了一口桃子。
13.我的父亲母亲 篇十三
父亲走了。我身后的那座山坍塌了,一夜之间仿佛降落在茫无涯际的荒原。
两年前,父亲中风。那天中午,吃过午饭,父亲跟往常一样,进房间休息。弟弟去房间拿物品时,发现父亲歪倒在地板上。随后,父亲住进了医院。
两个月后,父亲被医生从阎王爷的手中抢了回来,却坐在了轮椅上。
晴好的日子,母亲很多次将父亲从床上扶起,抱到轮椅上,经过门前一个陡坡,再推到村前水泥场。母亲拿出小木凳,坐在父亲身旁。夕阳西下,父母二人像一尊泥制的雕塑。
身前是如缎如绸的田野,身后是如诗如画的村居。土肥地整,屋宇玲珑。在这里,父母亲相濡以沫,一同走过了五十个春秋。
三十年前,柳林村因叶花香掘矿地陷整体搬迁。父亲是村干部,兼任村制砖厂厂长。新农村一百多户新房红砖,都是父亲带领村民悉心制成的。那时,我还小,记得村南的厂房整天整夜机器轰鸣,记得圆锥型的砖窑顶上时时冒着缕缕白烟,记得父亲拿着海碗时常蹲在砖窑旁大口地吃饭,还记得村民们老远看见父亲响亮地喊着“司令”。
那三年,是父亲一辈子骄傲的资本。晚年,父亲又不由自主地做了村支书,村中一些老年叔伯还叫他“司令”。父亲过世后,全村党员来到灵堂默哀。一面鲜艳的党旗盖在父亲的冰棺上,父亲睡得很安详。与泥土打交道一辈子的农民,活着能让人感激,死后能让人惦记,实乃造物主最大的恩赐。
人世间,父亲走了六十八年。其间有一段艰难岁月。父亲开办制砖厂有功,调任乡水泥厂副厂长,后转任乡农科所干部。三五转折,回到柳林村,自个儿办起了铸造厂。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父亲咬紧牙关苦苦挣扎过,抗争过,但父亲只读过小学,一辈子没有离开土地,一辈子跳不出土地这圈子。结果家底掏空,还缠了一身烂债。
烂债缠身的日子,父亲总爱往责任田地里跑。太阳东起西落,父亲早出晚归。农闲时节,父亲老是躲在墙根背着几缕阳光啃《三国》《水浒》,还有《苦菜花》《渡江侦察记》等。那时,我以为父亲是天下最了不起的秀才;直到今天,我才明白,那时候我没有真正读懂步履维艰却心胸坦荡的父亲。
那年月,父亲要赡养祖父祖母,还有四个儿女,一家清贫。贫困使孩子们变得异常的勤奋和简朴。若干年后,我和妻子调城关工作,老二和弟妹去广东中山教书,日子过得还算宽裕。父亲说,老屋破旧,得改建。我知道,父亲是想我们帮帮老三。一年过后,三层新房盖起来了,玲珑小巧,明亮别致。此后,父亲无论去广东,还是在大冶,住不了几日,就要回到这幢玲珑小巧的房子。
父亲脚力雄健,临终前却意外地坐在了轮椅上。团年饭桌上,满堂儿孙都在。父亲在堂前正中的位置,背靠轮椅。父亲目光呆滞,却在努力搜寻着每一个人。我给父亲喂汤,母亲给父亲夹菜。良久,一家人默然不语,黯然神伤。父亲不能言语,艰难咀嚼,突然灿然一笑,笑声别扭却很真切。我们懂得,父亲是在暗示大家,团年饭当好好消受。
临终前,父亲手脚痉挛,连轮椅都无法消受了。父亲蜷缩在病床中,日子在一分一秒地熬过。我们试图用生命和财富的全部来打拼,却无法换来父亲分秒的受享。
病魔缠身的父亲没有陪我们过第二个春节。腊月二十九,是祖父的生日,竟成了父亲的忌日。全家人痛不欲生,泪流成河。
父亲走了,我身后的那座山坍塌了。以前,我时常局限在四口之家中;现在,时常想到老家整日忙碌着的母亲,时常想到为生计奔波的弟妹和他们的孩子。身为长子,当学着父亲走路的样子,来告慰他远去的亡灵。
2.母亲的扁担
一根扁担,由青而黄,由黄而红,在母亲的肩上扛了三十年。
很早以前,山里人来山下做竹篾生意。用拖车拖了一车新竹,放至我家门前。竹匠很能干,箩筐、簸箕、竹椅、竹床,只要你要,他都能又快又好的做出来。竹匠在我家吃了两顿饭,说要送两把竹椅,母亲说,送一根扁担就行。
竹匠挑了根最好的楠竹,劈成两半。取竹样最好的一半,去掉上下两截,再在竹杆的两边做成耳朵状。扁担的模样就出来了。紧接着,削节,刮青,刨光,全是细活。竹匠做工精巧,他左手握扁担,右手持刀;扁担随意翻动,竹刀进退自如。
母亲是看着竹匠做完这根扁担的。接过扁担,母亲如获至宝,翻来覆去看几遍,左肩右肩试几回。拿回家烧了一锅开水浸泡,说是扁担耐用不生虫。
就是这根扁担,帮助母亲完成了庄稼活的挑进挑出。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母亲硬是用这根扁担撑饱了一家八口人的肚子。
高中毕业后,我考上县城师范。老家离县城二十多里,走过几公里的山路以后,只要两毛钱就可以乘坐公共汽车到县城。母亲对我说:“你坐车,我挑着担子乘车不方便,我走路很快很舒服。”我执意要走,于是,母子二人在马路边一前一后的走着。母亲用这根扁担挑着我的行李,挑着一家人的希望,飞快地走在赤手空拳的我的前面。从那以后,读师范两年,每每上学或回家,我都坚持走着。母亲挑着担子能跑,我没有理由不走。
刚进师范,天天学古汉语。我想买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两元伍角钱。母亲把从县城买回家不久的猪仔用泛黄的扁担挑到猪儿行卖了(扁担的另一边放一块石头),给我买了一本字典,用剩下的钱买了一头小一点的猪仔回去。母亲笑着说:“不读书,是个猪。好好读书吧,将来当个好老师。”
我不知道将来能否当个好老师,从那时起,我暗自想过。
师范毕业后,我申请回家乡任教,分配在大箕铺高中教语文。母亲用扁担把我的行李从县城挑到大箕铺高中。我执意要挑,母亲说你还小,以后有你挑的。那年,我十七岁。
以后几年,我默默的工作着,再以后是结婚生子。母亲对胖乎乎的孙子格外喜欢。听父亲说,母亲生我,只有四斤,就怕养不活。母亲抱着我提心吊胆的熬过了三年。如今,孙子生下来有八斤,翻了一番,曹氏家庭总算有了好势头。
母亲常常回家看望外婆。母亲三四岁时由侯家送往外婆家。外婆家很穷,没有能力让母亲上学读书。而今,母亲近古稀之年,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虽然如此,母亲却一直很孝顺外公外婆。每每回家,要带一些荤腥,还要带上孙子。
孙子用箩筐担着,另一边放一个跟孙子差不多重的石头。母亲挑着孙子和石头,走平畈,过小河,绕山梁,泛红的扁担时儿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像是在唱一首悦耳的歌。
后来,我进城工作,还有了新房。母亲在城里住不惯,老担心家中的责任田。母亲很挂念孙子,常来城里看看。每次来,母亲用扁担担着,或者米,或者油,或者自家种的菜。我说,现在日子好了,用不着担心。母亲说,城里的东西贵,你买了房子,欠了帐,节省一点是一点。
很多年以后,儿子在祖母的箩筐中长大了,要上大学了。母亲说,行李我担着。我说,去武汉上百公里只能坐车。母亲说,不管多远,我也去。
母亲虽年事已高,却十分强健。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只住过一次医院,还是在六十岁以后。出院那天,我背着母亲上楼。我能感觉到,背上的母亲很幸福。
没住几天,母亲回老家去了,她离不开那块土地。“丢下了扁担,我的日子就不多了。”母亲说。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推荐阅读:
我的父亲母亲修改10-31
《我的父亲母亲》电影配乐06-25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08-19
《我的父亲、我的儿子》影评09-12
父亲母亲的爱情杂文随笔06-26
我的父亲作文08-31
我的父亲初一作文08-24
我的父亲亲情作文09-01
我的父亲作文开头09-19
我的父亲张大千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