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对化学新课堂教学的作用

2024-07-16

创设问题情境对化学新课堂教学的作用(精选12篇)

1.创设问题情境对化学新课堂教学的作用 篇一

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教育课程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型的教学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对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初中化学教学问题的情境创设做出了一些研究和探讨。关键词:初中课堂 化学教学 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符合我们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明显地注重了问题情境的设置,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同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情感作用,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习的成果更加的有效。注重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参与其中,挖掘学生们的潜能,很大的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效果。

一、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的原则

1、遵循真实性原则。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既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在实践中运用学习的知识的机会。学习的情境创设的越真实,其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学习的知识就很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得到应用,从而使化学教学的教学目标更加容易达到。

2、遵循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指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能够针对于学生的现在发展水平,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发展现状。这样不仅可以了解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还包含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思考新的问题。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要能够引发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品味,要唤醒学生们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们的潜力并且提升学生进行自主发展。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样才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提供有利基础。

3、遵循合理性原则。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信息的理解、加工以及主动地构建知识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所以在教学中要合理地设计问题,才能够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转移到问题情境中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初中化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1、把我们生活中的实际的生产实例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初中化学课程有很多可以联系到我们实际生活,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把化学技术和一些科学的原理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比如在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之间的化学平衡和移动教学中,就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火箭升空的实例。在火箭点火后会出现很多的棕色气体,而这种棕色的气体就是四氧化二氮的分解体—二氧化氮。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为了保证贮箱的安全,由于自动保险门在高气压时排除四氧化二氮,在气压突然减小的情况下,其迅速地发生分解,从而生成了二氧化氮。在化学平衡的角度来看,温度的升高以及气压的降低都利于平衡向二氧化氮的生成方向移动。

2、把语文诗词引入到化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中。把诗词朗诵的形式引入到化学教学中,这样不尽可以增加授课的感染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碳酸钙时,就可以饮用于谦的《石灰吟》,在这首诗中不仅仅包含着一种民族气节的高尚爱国精神,同时其中还包含了化学中的三个化学反应,这样的讲解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新鲜感,同时也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多媒体屏幕上出现石林溶洞、石笋以及石柱的图像,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课堂的教学内容,石灰石在高温条件下变成生石灰,熟石灰与空气接触变出白色的碳酸钙等化学变化的知识,进而了解了在诗中的化学反应,学生也可以很快的完成化学方程式的学习。

3、利用化学实验实现化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化学教学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化学实验使化学教学显得生动形象且富有吸引力,更加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有着极大的好处。所以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是一条很好的渠道。比如学习化学的相关性质时,可以增加滴水生烟这种趣味实验,学习焰色反应的时候可以通过烟火晚会这样的小实验来创设问题的情境,通过这些实验可以使学生由产生兴趣到引起疑问,再由疑问引起思考,这样对学生思考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十分有益。

4、引导学生在完成课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在化学作业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自己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难点或者疑惑指导学生生成问题,同时教师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让学生们主动地探讨和学习,让

学生进入到认识与实践当中去。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学生的学习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到如今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才能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要让学生们主动的去动脑思考,引发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要勇于创新和探索。在教学中要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够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以及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化学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活力。参考文献:

[1] 张晓红.问题情境创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05).[2] 谢妲娜,董素静.“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学设计理念的实践与反思——观摩“第二届全国化学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决赛”有感[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Z1).[3] 张金强,杨小莉.在调查研究活动中进行探究学习——调查“NaHCO_3在治疗胃酸过多症中的作用”的教学案例研究[J].化学教育, 2004,(10).[4] 刘成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04).[5] 戚晓慧.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探析[J].新课程(教研), 2011,(08).

2.创设问题情境对化学新课堂教学的作用 篇二

在高中阶段, 化学学科的学习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系统的阶段, 其作为高中的必修课, 对于高考和后期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 学好高中化学非常重要。 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 对学生正确引导非常关键, 要想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化学学科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情境教学概述

问题情境教学在越来越多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通过在课堂中设置对于教学内容有较强针对性的问题, 旨在吸引学生注意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使他们能够积极思考, 充分理解教材知识。 新的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而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 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化学教学中, 问题情境教学涵盖以下几点:首先, 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一些自己不太清楚的知识, 往往有较强的求知欲, 由于自己的解题能力与现有的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从而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其次, 新知识, 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因此, 教师一定要充分把握好问题的适应性, 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最后, 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在进行问题的设置时, 必须考虑到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能力, 问题的设置避免过于复杂或单一, 要尽量与学生的接受知识的能力相适应。

二、化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来源于生活, 我们学习的所有学科都是以生活为基础, 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如果课堂教学能够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那么会为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增加一些趣味,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习“铁的重要化合物”一节时, 可以通过引入具体的生活案例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时, 可以提前准备好苹果和水果刀, 将去皮后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 然后让学生观察颜色变化, 结果十分钟后, 苹果变成了铁锈的颜色, 这时, 教师可以提问, 比如, 去皮后的苹果为什么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色,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种现象进行思考, 同时可以对苹果和空气中的相关的组成进行研究和学习, 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这些组成成分, 并进一步引导他们, 看是否哪两种成分的结合, 会产生铁锈色的现象。 通过老师对问题的设置和相关引导, 同学们明白了原来是Fe2+与Fe3+进行反应形成的, 这样就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2.利用社会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改要求, 教育教学的目的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 应该注重实践知识的学习,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在化学教学中, 应该将社会实践融入课堂教学中, 学生可以通过真实的社会体验, 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比如在学习金属钠时, 就可以通过将新闻或者一些社会事件引入的方法, 渗透到课堂中, 我们这里讲的是一则新闻报道:有十几个铁皮水桶里面装满金属钠在某湖面上飘着, 有几个发生了爆炸, 产生的现象就是先有白色的烟雾出现, 接着就会有黄色的火苗出现, 紧接着出现了蘑菇形状的水柱, 通过相关人员的打捞发现, 如果人的皮肤碰到通里面的物质时, 则会发生刺痛, 后面消防员对这些物质通过煤油浸泡的方式, 将其溶解。 教师可以列举这样的新闻实例提问, 比如, 铁通为什么在水里会发生着火爆炸的情况, 消防员用某有浸泡铁通依据是什么, 对于这些新闻的探索, 学生本身就有探索其中真相的好奇心, 通过老师提问, 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使他们产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 再通过具体化学实验的验证, 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强化学习效果。

3.引用生动故事, 从故事中创设问题情境。

一切学习的基础都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前提, 如果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 那么学习效率自然就难以提高, 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的引入, 丰富课堂内容, 使学生对知识学习充满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达到趣味性学习的目的。

在学习“化学与生活”这一课时, 主要内容是围绕微量元素和微生物学习的, 在对维生素的概念进行讲解的时候, 可以通过首先引入一个相关故事对微量元素的概念进行讲解, 在具体的故事情景设定时,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一艘船在长期航行, 因为缺少冷藏设备, 所以, 没有新鲜的水果蔬菜供应, 船员们只能通过干粮保证体力, 过了一段时间, 很多船员都出现了一些不良症状, 更严重的是造成人员的死亡, 进入一座小岛, 大家在岛上吃了很多新鲜水果, 没过多久, 原本的病症都有所减轻, 甚至完全康复。 讲完这个故事, 很多学生产生好奇, 老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入的形式, 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 比如, 船员们生病原因究竟是什么, 最终恢复和那些水果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这些问题的探索旨在让学生对水果中的微量元素进行系统了解和学习, 同时通过拓展思维, 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4.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部分, 对于化学现象和相关结果的验证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 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搜有浓厚兴趣, 因此, 必须充分把握这一优势, 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不仅让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 而且增加学生亲身体验。 在讲授“盐类的分解”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对盐是否呈碱性这个问题进行验证, 可以对一些盐溶液进行鉴定, 比如CaCl、KCl、CH3COOK等, 在进行盐溶液p H的鉴定时, 可以取3m L0.8mol/LCH3COONa溶液, 向盐溶液里面加几滴酚酞, 然后对其颜色变化进行观察, 再通过加热, 继续对其观察, 根据实验结果, 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化学现象的变化, 这对化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非常重要。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 从而激发探索欲和求知欲。

结语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勤于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教学策略, 通过与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使问题情境更加巧妙地融入化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周珏卉.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问题情境的创设[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荆文娟.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情境教学研究与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 2014.

3.创设问题情境对化学新课堂教学的作用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高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

新课改理念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现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观察、操作、推理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双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具有探究性的教学情境,有效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学习水平。根据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及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从以下五点来创设教学情境: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境,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以及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等。

例:在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中学习的物质的量,这是学生接触的首个关于微观粒子计量的物理量,课标的要求是学生能够应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并理解该物理量的意义。这时候就可以从生活中情境进行引入:家里取盐、取味精等小颗粒物的方法,为什么不像取白菜、黄瓜等一样数数?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和结论,通常用勺子取或称量,原因是盐、味精等颗粒太小不好数,而白菜、黄瓜等个体大容易数清楚,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对于微观粒子是不能通过数其颗数来确定量的多少,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能力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通过实验来创设情境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例:在进行氢氧化铝的两性教学中,设置如下实验情境:

氫氧化铝怎样制备?学生很容易想到利用铝盐和碱来制备,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操作。

(1)实验:制备氢氧化铝,学生分成两组

甲组:用氢氧化钠与氯化铝制备氢氧化铝

乙组:用氨水与氯化铝制备氢氧化铝

看哪个组制得的氢氧化铝多?(学生误以为加的药品越多,生成的氢氧化铝越多。)

(2)实验中,加氢氧化钠溶液的那组学生发现,氢氧化钠多了,沉淀反而没有了,这是怎么回事?

探究:指导乙组学生向所得沉淀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结果发现沉淀溶解了。

归纳:很自然的让学生掌握了氢氧化铝的两性与氢氧化铝的制备。

探究性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想和科学探究精神的专题课和突破口。教师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探究基础,又要考虑每一个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具体内容的探究过程中学会一种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相关科学探究思想。

三、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发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的不和谐,从而产生认知冲突,这种冲突会让学生带着渴望去解决问题。

例:在进行钠的化合物的教学中,利用学生只知道水能灭火,却不知道水还能“生火”情况下,让学生甲做“滴水生火”的实验,实验现象让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感到新奇、疑惑。进而又让学生乙做“吹气生火”的实验,看到这些实验现象,学生会更加好奇,这时提出相关问题: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的现象呢?难道滴的是“圣水”?吹的是“仙气”吗?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产生了认知冲突,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去学习Na2O2的性质。

上述问题情境的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结构不协调,创设了一个有趣而矛盾的问题情境和良好的认知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考虑问题的设计与处理,做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问题化。问题创设不但要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更要能体现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思维,并能引导学生将思维聚集于情境内所隐含的化学知识、化学方法上。教师课讲得好,不如问得好,因为前者是以教师为主,采用传授式教学,而后者是以设置问题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利用多媒体为传授方式的教学情境

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化学教学,能增加信息传输容量,并且还蕴含视听景象,极大地、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求知环境。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可使学生熟练掌握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创造力。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因人、因课、因内容而异努力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标理念得以有效地落实。

参考文献:

[1]王世民.巧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动机:高中化学课程情境创设之我见[J].新校园:理论版,2012(4):179.

4.创设问题情境对化学新课堂教学的作用 篇四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叶建华

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在课堂,新理念落实的关键也在课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辅助条件,去构建新的思想和概念。而当学习者已不足以生成和建构新的思想和新的概念时,将有一段距离。问题也随之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教学活动,应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创设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开始,去激发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知需要,以形成学生真正的、内部的认知动机,以间接方式影响学生能动的学习过程。新课程实施中,中学历史教学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上。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课堂提问和学生讨论的“热闹”情景。事实上,这是教师检查学生已获得的信息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教师通常预设正确答案,表面上学生“各抒己见”,却是在硬把学生引导到教师思考的轨迹上,若学生回答不出或讨论后的结果与教师预设的不一致,教师则赶紧说出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单纯的认知需要,而问题才是学习的根本动力。传统层面教师的提问题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创设问题情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和惊讶开始。思维起始于问题,这是人认识的基本特征。当人提出并解决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之时,思维也就产生了。思维又以解决问题为其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思维过程就是思维的主体与被认识的客体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是一个高度动态性的活跃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对新事物的探索、发现与发明。因此,思维具有创新性的特征。知识的获得是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的,是以对问题的分析和综合力为前提的,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历史课程改革,一个相当重要的使命是改变求同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散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历史问题要为学生创新思维创造条件,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上。如讲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坚持的“求同存异”方针时,可设计一问:“求什么同?存什么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不必给予所谓的唯一的闭合式的“标准答案”,而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求同存异看似朴实简单,实则蕴涵着很高的外交智慧和技巧。在当今的外交实践中也有很高的价值。请同学课后继续探究,自选角度,写一篇小论文。”传统的历史教学认为历史都有标准答案,将历史教学框束在答案之中,才使其缺乏生命力。事实历史是复杂的,历史是可以有多种答案多种解释的。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无法找到现成的答案,迫使他们放弃对课本的依赖,主动与自己已由的知识结构实现对接,实现同化和顺应,自主建构答案,学生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过分强调以“纲“为纲,以教材为本。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时代,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思维是具有一定动机、经验、知识及个别特征的主体的具体的认识活动,思维主体性的特征决定了研究的个性方面,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从思维的主体——学生出发。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从学生个体出发。历史问题情境是学习者在思维上与历史的客观现象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与类型,它反映的是学习主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或建构知识,或智力动作方式运作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与体验。在历史问题情境中的未知知识的探索、发现与建构,是建立在认知主体的认知需要与相应的知识可能性的基础上,与传统的教师提问或历史习题是有差异的。传统的教师提问是与认知主体——学生无直接关系的,表现为“要我学”,问题情境中的未知知识对于认知主体——学生具有现实意义,表现为“我要学”;教师提问的未知知识大多是具体的知识点,强调记忆,解决“是什么”一类的具体性问题,问题情境中的未知知识大多是概括性问题,强调理解,解决“为什么”一类的概括性问题。如用辨证法思想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谈历史事件的启示来体现历史的现实意义等。

问题情境的创设更多表现为“我要学”,这必须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在问题情境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不足,发现自己已有知识中的缺陷,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历史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内在的需要,有一定的进取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对于历史学生拥有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很多是通过非课本渠道、非课堂渠道获得的,与生活经验、体验感悟息息相关,一旦进入师生的认知领域,便会潜隐着蓄势待发。当学生致力于未知知识的探索、发现和建构时,教师适时、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缄默知识”,让学生真正面对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便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更要考虑到学生的潜能和发展的最大效果,要将问题置于学生学习的边缘区,即“最近发展区”,简单的以检查学生记忆为基础的“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是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当然,复杂的、超越学生学习潜能的问题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可能。如在教学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时,引用19世纪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话:“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设问:(1)联系中美、中日关系的演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2)请你举出当前国际关系中能验证这句话的具体实例。这类问题基于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缄默知识”,高中学生关心时事特别多,是他们年龄增长和认知发展的明显例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学生的需求应纳入教师的教学视野,力求使历史学习成为学生智慧、知识、激情和能力交织出的不可重复、不可再生的具体情境。

(三)创设问题情境,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键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建立在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解决的过程中。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应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两种不同形式,二者互不可缺。学生的问题意识建立在新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的结合点上,教师生动具体的讲授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传统的教学教师教教材,学生记教材,师生关系实质上是“权力——服从”的关系,现代教学强调师生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创设宽松的问题探究的学习氛围,平等地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不作简单的是非评判,更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同时,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有教师为追求课堂气氛,进行“牧羊式”教学,抛出问题后,一味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分析、思考、讨论”这些问题,把自己仅作为一名“旁观者”,这样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教学处于放任自任状态,学生不仅不能有效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其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难以得到训练和发展。

(四)创设问题情境,应注重“神入”的学习方法。

“神入”(Empathy)一词从西方史学界传入我国,意思为“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等。“神入”的学习方法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基本上分两种,一种是编演历史剧,以增强学生学史的兴趣;一种是编制习题,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胡适先生曾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史原则,基于“神入”学习方法的情境问题的创设也应遵循这一原则。(1)将学生置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下,考察学生的能力。如关于汉武帝与匈奴战争的内容,可设计一题:汉武帝时代的一位中级军官,参加征伐匈奴的重大战役,期间,他写了一封家书,叙述所见到的事物和感想。请你来完成这封家书。(2)将历史学研究中的“假设”方法引入历史习题设计中。如设问:北匈奴强大起来,如那时没有汉武帝的讨伐,中国的局面会是怎样呢?(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注重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设问“周秦时代国防上最重要的建筑是什么?于现在的国防也有关系吗”“汉匈奴西进和现在的欧洲的政局有什么关系?”。运用“神入”法创设的问题情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了创新的特点,充分挖掘了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闪耀着历史的智慧。

传统的历史教学,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结论,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其前提和关键,历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主动适应新课程,全面落实新理念。

参考文献:

1. 李静,历史课堂辩论式学习初探,历史教学,2001.4 2. 郭祖彬, 透视中学课堂教学中的“伪创新”现象

教学与管理,2004.1 3. 孙伟儿, 试论历史教育与智慧教育,教学研究 2005.1 4. 梁励, 论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课程、教材、教法 2005.5 5. 杨斌, 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策略的探讨

5.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五

方 延 山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本文对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意义、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使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或背景,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它是教学信息的载体,能给学生提供课堂思考的背景,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思考、学习,并获得科学知识。教师如能创设出恰当合适的教学情境,就能将各种比较难的知识点形象化地融入其中,甚至一些比较枯燥无味的知识点也能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记忆深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造不同的教学情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是科学教育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而要学好化学必须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采取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对话、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的依托,是学习行为赖以运作的主渠道,也是自我发展的支柱所在。例如在物质性质的教学中,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等性质的学习,教材都是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去总结物质的性质。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为主的学习方式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很重要,也是我们要去认真贯彻和实施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就尤为重要。现在学生思维活跃、开放,而且容易开小差,走神、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进入一种比较好的学习状态,来进行有益于化学学习的思考。教学情境的创设就可以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好的教学情境能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后,学生对核外电子的排布不太理解,教师可以在体锻课的时候用10分钟来玩一个游戏,让男生当质子,女生当核外电子,男女生自由组合成一些原子或离子,谁先组合成功谁就先自由活动。这样以游戏的方式创设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性和集体感。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化学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可根据所讲授的知识内容的特点,接合实际生活的事例,接合一些化学实验,制造“事故”,发挥联想或进行特定讨论等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1.小中见大,微观问题宏观化

在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就要开始学习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等知识,这些都是微观世界的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很难去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教师有必要给他们创设一种情境,把微观问题宏观化。

如在讲解分子的特性的时候,来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和分子间是有间隔的这二个性质时,都是用宏观上可观察,可察觉的事例来证明的。讲完后可以反过来问学生: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一般会想到空气可被压缩、风的存在等等,这些事例反过来又可以证明空气的特性。

在讲到原子的结构时课本上也有一个很好的情境创设,把原子比作一个大的足球场,原子核就是其中的一个蚂蚁,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个情境,重点来讲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内部微粒质量的关系。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水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然后来表述自己身边能够看到的。学生一般会想到自己身边还有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同胞兄弟,而且一同被一个大一些的氧原子牵着手,远处还有好多相同的组合,且都在不停的运动着。在讲到原子结构示意图时可以做上文所提到的让男女生分别做质子和电子来排出结构示意图游戏。用建筑物是由砖、瓦构成来比喻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启发学生联想,开拓思路。

2.制造“事故”,“故弄玄虚”

有时候平铺直述的讲解学生容易疲劳,注意力也会不集中,如果我们在讲课时故意制造出一些“事故”来,一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来可以给学生提提神,让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甚至可以把学生经常错的地方先来一次错误重现。

如在介绍各种实验室仪器时,就可以故意写出一些错别字:把试管写成“试卷”,把水槽写成“水糟”,把药匙写成“小勺”,长颈漏斗说成“长脖子漏斗”等,然后再一一加以纠正。

演示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可以故意让试管口向上,等试管炸裂后再让学生来思考为什么,最后来给学生解释,也可以等实验结束后不急着取出导管,继续做氧气有关性质实验,等水槽内水被吸上来使试管炸裂后再来解释。这样的教师犯错会让学生记忆深刻。在讲解H2和CO还原Fe2O3和CuO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在讲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也可以故意把化学方程式不配平,最后做出的结果有出入。有时学生会提醒,及时纠正即可。

3.源于生活,展开讨论

学生对这些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比较感兴趣,会积极地进行思考,纷纷要求回答问题,最后通过教师的归纳和总结,能很好地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其他相关的例子,大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趣味和轻松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例如,可以以“厨房中的化学知识”来展开复习设计,厨房中的白醋、大理石台、开水壶中的水垢、铁锅、铝锅,还有小苏打、纯碱、咸菜、胃酸、洗洁精的乳化功能等等都可以用来复习一些相关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等。

例如,在学习气体的溶解度时,为了形象说明它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提出以下问题:大家喝可乐时,打开盖子前摇晃几下,打开后会有许多气泡冒出来,为什么?夏天天气闷热时,可以看到池塘里的鱼会不时跳出水面,这又是为什么?

又如,在“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一节的学习中,笔者预先请学生各自收集一些口香糖、火腿肠、方便面、果汁饮料的包装纸。上课时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请学生观察各种包装说明,统计、分析其成分,根据词典查找各种成分的作用、性质和危害,并讨论总结出小组意见,进行全班交流。学生面对这些平时天天享用,但对其中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并不在意的食品和饮料,探究和交流的热情很高。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讨论,不但各种营养素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也对过分钟情于方便面、火腿肠及饮料的“快捷生活方式”进行了反思,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化学实验,信手拈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生活中的酸、碱、盐”这一章节时,可以在实验室设计一个情境,给学生一些实验仪器、药品,让他们分组来进行药品间两两的反应,最后分小组来总结出一些酸碱盐的性质。

又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时,为解决气体的实验制法的基本思路,可以设置如下问题:(1)现有碳酸钙、碳酸钠、石灰石、稀盐酸等药品,请同学们动手实验,最后选择出合适的反应物。

(2)能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

(3)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应该选择怎样的实验装置?为什么?(4)应该选择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能不能跟氧气的收集方法相同?为什么?(5)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6)怎样证明集气瓶里已经收集满了二氧化碳?

有些家庭实验也可以让学生提高化学的学习兴趣。如可以让学生将鸡蛋放在食醋中,可以着到鸡蛋起浮下沉;可以教学生用食醋去清洗开水壶中的水垢;还可以教学生如何洗去衣服上的油污及圆珠笔划痕等。

5.情真意切,以情创境

教师上课只有情真意切,才能激励和感召学生。在讲到水资源这一节时,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国家水资源是多少的贫乏,西部等省工农业生产是多少的缺水等。当讲到化学工业时,教师可满怀豪情地告诉学生,我国的煤、石油、水泥、钢铁等年产量世界第一,许多尖端科技已超过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三、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适时提出学生熟知但又一时解释不了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冲突。这样就能创造直观而富有趣味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使之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因而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设置好课堂教学情境,就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1.好的教学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也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化学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力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新教材在内容的编写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无论哪一种类型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化学情境的创设,让他们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也使得一些弱势学生得到了善待。

2.好的教学情境能深化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创设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将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对话、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3.好的教学情境内容注重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接触较多,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习兴趣提高。如通过铁生锈和防锈等知识内容的情境创设,学生既体验了主动合作的学习乐趣,又通过分析铁生锈对人类造成的损失,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从真实的情景中去学习化学,强调化学科学知识的应用。

6.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篇六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化学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好化学的愿望。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何其重要。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是不是追求华丽新颖、复杂深奥,还是图个热闹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思维能力及学习的目标等具体情况,我认为情景的创设需满足以下几个要求:创设的情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各类知识还比较局限,因此教师创设的情景力求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探索,体会化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化学的价值。在化学教学中,现在特别强调从生活中的化学汲取知识,课本内容的设计也更多地结合了生产、生活的知识,就是体现这一理念的很好证明。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的时候,有利于学生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的情景要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习情景的创设不但要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但更要能体现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思考,引导学生将思维聚集于情境所内隐的化学知识、化学方法上。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传授盐类的水解的时候,都会提出这个问题:纯碱为什么称之为碱,它到底有没有碱性?下面的问题顺理成章,用pH试纸检验一下,就可以得到结论;为什么会有碱性,又会引发学生去进一步探索Na2CO3在溶液中存在的变化,从而得到盐类水解的实质。一个简单的情境,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探索。创设的情景要结合学习的目标

学习情景是服务并服从于内容主题和学习目标的。教师所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应有指向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能够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同时本身又融入活动和内容之中,成为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更好的传授知识服务的,这一点不能有任何的偏离。在一堂课中情景的创设并不是多多益善,而应该保持一个度,如果为创设情景而冲淡了教学要达成的目标,那又是得不偿失的。情景的创设只要为新知识的引入和疑难问题的解决服务就可以了,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去创设情景,这样既保持动态生成性,又要保持静态稳定性。

根据化学教学的特殊情况及教学的基本要求,化学课堂的情景创设可以按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3.1 通过实验来创设情景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知识大多来自实验,知识点多又较复杂繁琐,不易记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应该重视实验,实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一有效教学手段来创设情景,既能达到对疑难问题的解决,也符合现在探究性学习的要求,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教学去体会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是实验课,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进去,这样的话对实验的操作、观察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还充分体现了劳动的效、动作的美感。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喜爱除了来自于实验千变万化的现象,还有学生对于未知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在实验中学生亲自操作,受外来约束、压力比较小,那种学习的主动性是其他任何时候无法比拟的。如果是演示实验,可以通过教师和同学之间对所学知识的相互探讨,验证原理,发现实验中的新问题,然后对物质的反应和操作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素养、求实的探索精神。并能利用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假如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能够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学习中利用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化学知识的学习外,我们还能给他们许多我们书本上无法给出的问题。

3.2 通过生活来创设情景

生活是学生化学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学生化学知识的最大应用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景。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事件和经验,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以及能体现化学与社会、经验、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和材料,还有重要的化学史实、发明发现的故事等等。现在不管是新教材的要求,还是高考中的考点,社会、生活和化学都是热点话题。引导学生用化学视角、化学方法去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问题,学生认识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3.3 通过联想来创设情景

高中化学学习学会知识仅是一方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规律。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除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之外,还要重视掌握基本规律。在掌握基本规律的过程中,通过联想来创设情景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模拟情景不仅与真实事物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且可融入丰富的情感,它比真实的事物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充分联想,学生在角色效应的影响下自觉地融入到学习情景中。卡通图片、流程图示、模型等,都可用于创设这样的学习情景。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关键在于怎样记。例如对无机化学来说,我们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学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同时我们还可以抓住学习对象的主要特征,运用拟人化的手段模拟出特定的情景来进行对知识的理解。

3.4 通过问题来创设情景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思维上的活跃,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精神、创新能力,这也是化学教学的关键.利用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可以是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及时拿出来和全班同学一起思考分析并加以解决是一种很好的情景创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巩固。

7.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七

1.遵循真实性原则.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既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在实践中运用学习的知识的机会.学习的情境创设的越真实,其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学习的知识就很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得到应用,从而使化学教学的教学目标更加容易达到.例如,在溶液教学中,在讲解悬浊液的时候,要联系日常生活.如,广告中的“喝前摇一摇”,以此来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其中所含的化学原理.

2.遵循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指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能够针对于学生的现在发展水平,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发展现状.这样不仅可以了解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还包含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思考新的问题.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要能够引发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品味,要唤醒学生们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们的潜力并且提升学生进行自主发展.例如,在讲解硫酸特性的时候,可以将问题情境设为“为什么沾有浓硫酸的火柴梗会变黑”,让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激发学生的兴趣

1.遵循合理性原则.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信息的理解、加工以及主动地构建知识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所以在教学中要合理地设计问题,才能够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于技能转移到问题情境中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比如,在学习二氧化锰与氯酸钾加热生成氧气的实验涉及到很多问题,教学中不可能都把问题设置成问题情境来解决,但是可以设置一些小问题,比如,二氧化锰在加热后如何回收,加入二氧化锰生成的氧气质量如何变化.

二、初中化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1.把我们生活中的实际的生产实例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初中化学课程有很多可以联系到我们实际生活,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把化学技术和一些科学的原理结合起来进性思考的思维方式.比如,在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之间的化学平衡和移动教学中,就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火箭升空的实例.在火箭点火后会出现很多棕色气体,而这种棕色的气体就是四氧化二氮的分解体——二氧化氮.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为了保证贮箱的安全,由于自动保险门在高气压时排除四氧化二氮,在气压突然减小的情况下,其速度地发生分解,从而生成二氧化碳.在化学平衡的角度来看,温度的升高以及气压的降低都利于平衡的二氧化氮的生成方向移动.

2.把语文诗词引入到化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中.把诗词朗诵的形式引入到化学教学中,这样不尽可以增加授课的感染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碳酸钙时,就可以引用于谦的《石灰吟》,在这首诗中不仅仅包含着一种民族气节的高尚爱国精神,同时其中还包含了化学中的三个化学反应,这样的讲解方式公让学生感到新鲜感,同时也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多媒体屏幕上出现石林溶洞、石笋以及石柱的图象,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课堂的教学内容,石灰石在高温条件下变成石灰,熟石灰与空气接触变出白色的碳酸钙等化学变化的知识,进而了解了在诗中的化学反应,学生也可以很快的完成化学方程式的学习.

3.利用化学实验实现化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化学教学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化学实验使化学教学显得生动形象且富有吸引力,更加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有着着极大的好处.所以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是一条很好的渠道.比如,学习化学的相关性质时,可以增加滴水生烟这种趣味实验,学习焰色反应的时候可以通过烟火晚会这样的小实验来创设问题的情境,通过这下实验可以使学生由产生兴趣到引起疑问,再由疑问引起思考,这样对学生思考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十分有益.

三、结语

在化学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要让学生们主动的去动脑思考,引发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探索.在教学中要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够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以及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化学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晓红.问题情境创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5).

[2]张金强,杨小莉.在调查研究活动中进行探究学习——调查“NaHCO_3在治疗胃酸过多症中的作用”的教学案例研究[J].化学教育,2004,(10).

[3]刘成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4).

8.创设问题情境对化学新课堂教学的作用 篇八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有了兴趣他们把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1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正弦和余弦”概念教学时,设计如下两个问题:

①RtAABC中,已知两条直角边,怎样求斜边?

②在Rt△ABC中,已知∠A和对边BC,怎样求∠A的斜边AB?

问题①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而问题②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产生学习兴趣。

2利用学生在生活中所熟悉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教“统计初步”时,设计以下例子:

张老师要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取一人参加射击比赛,甲乙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击10次,成绩如下表:

甲:8环9环9环8环9环8环10环9环8环9环

乙:9环6环7环10环10环8环7环10环5环7环

怎样比较两人的成绩高低,选谁参加比赛?张老师经过科学的数据处理,选出一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是怎样计算的呢?学生此时思维活跃起来。对探求新知识兴趣昂然,师生很顺利地完成此节内容,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认识。

3利用数学小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①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

②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

③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B+∠C=180°,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亲历数学构建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讲勾股数时,教师出示了这样几组勾股数,请同学们讨论这些勾股数的特征:3,4,5;5,12,13;7,24,25;9,40,41。开始学生们只注意到每组勾股数的前一个数都是奇数,后两个数是一奇一偶,之后陷入僵局。教师启发道:一奇一偶之间有什么联系?忽然一名学生发现后两数之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这个完全平方数就是前一个数的平方。这样,在思考、观察中发现规律,灵感一触即发。学生们找到了勾股数的特征:即大于1的奇数的平方分成两个连续的自然数,此奇数与这两个连续自然数成勾股数。

讲数学“线性规划的最优整解”一课,先由学生和教师一道确定研究题目;然后,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最后,小组成员一起归纳、总结。写出研究报告。其中有一个小组研究有关营养问题:根据人体每天所需热量和蛋白质,确定一个人每天至少应摄入多少米饭和猪肉?学生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假设之后,分工查找资料,然后进行抽象和数学建模,最后,经过研究表明:人体每天应摄入562克米饭和400克猪肉就能保证一天的活动,又不会长胖。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9.创设问题情境对化学新课堂教学的作用 篇九

摘要:一般说来,处于教学高潮中,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应是敏感而强烈的。或是因急于想知道而凝神思虑,或是因解决了某一重点难题而释放愉悦,或是因领悟到知识内蕴的情理而激动自豪……此时学生的整个意识处于异常觉醒和高度兴奋状态。

关键词:高中化学情境创设

一、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高潮

教师教学是要善于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如:生活展现,实物演示,表演体会及利用电脑,实物、投影、电视、录像机等化学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音乐渲染,将抽像化的化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氢气燃烧反应制成Flash课件。用多个“并排”小双球表示氢分子,用多个“并排”大双球表示氧分子,在运动中彼此碰撞(伴有“咔嚓”声),大双球、小双球纷纷断裂,重新组合新的“并排”大小球。通过课件演示,学生惊喜、感叹,促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从微观到宏观的透彻理解达到心领神会。

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高潮

富有启发性和想象力的教学方法,能触及学生认识审美和道德心里的深层区域,使教学成为具有吸引力,有趣、有意义的活动。在讲盐:AgNO3时,可设疑导入,你知道变色玻璃和眼镜变色的奥秘吗?你知道照像用的胶卷和相纸感光的原理吗?你知道法医为什么用喷洒AgNO3溶液的方法进行指纹鉴定吗?你知道人工降雨,降雪用什么物质吗?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高涨的气氛中发展了智力,体会到化学与社会的联系。

三、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教学高潮

古人云:“教认未见意趣,必不可学。”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内动力,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某种教学活动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更有利于能力的提高,为构建课堂良好的心理环境铺设基石。在执教“氧化还原反应”时,以黑火药为例,其激趣的过程:

(1)教学设计

①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焰火,当同学们沉浸在庆盛世佳节,赞祖国之美的喜悦中,问:我国有50文明史,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源远流长,其中有哪四大发明?(答:指南针、造纸、印刷、黑火药)

②黑火药为什么会爆炸,爆炸后产生什么有毒气体?(气体体积膨胀,SO2等)

③宋代诗人王安石《元日》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佳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但为什么北京、上海等城市禁止节日燃放鞭炮?(答:环境污染。)

(2)教学目标

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达到以德激趣,以趣启智。在教学中我们运用千变万化的多媒体个色彩斑斓的化学试验,来激励学生在充满神奇与奥秘的化学知识宝库里不断追寻,启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激情。

四、增补实验游戏,创设教学高潮

《论语》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我增补了一些游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设教学高潮。如讲“催化剂”时,做一个“方糖燃烧”的实验;讲燃烧条件时,做一个“遥控点火”的实验;讲干燥剂时,加一个“晴雨花”实验;讲氢氧化钠时,加一个肥皂制作实验。这些生动有趣的实验,使学生兴趣盎然。同时又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思维,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如为了让学生重视易燃物、易爆物在生活中的危险性,我加做了一个“粉笔响弹”的实验,我为学生提供了药品:红磷、氯酸钾、酒精、粉笔。以每五人一组,寻找药品质量比例,自制小炸弹。有的组酒精浓度过稀,实验失败。有的组药末加入过紧,封口过严,失败。有的学生害怕现象过于激烈,向地下摔响炮时,力量过轻,失败。有的组没等药品干透,或放置时间过长,失败。但实验后,同学们都以高昂的精神,活泼的语言,深刻的态度总结了这次实验,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利用物质用途教学,创设教学高潮

物质的用途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学生觉得易懂、有趣、教好这部分内容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创设教学高潮。如:一克干冰被撒入到一千立方千米的云中可产生10000000千克雨水。苯酚被当作消毒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成千上万伤员的生命。通过这样有理有据的教学,使学生惊叹于化学物质的神奇。又如:碘被称为“智慧元素”,人体缺少碘会导致多种疾病,我们碘缺乏病的病区人口曾多达4.25亿,使用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补碘措施,基本消除了碘缺乏病,提高了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教学中这些物质的具体用途还揭示了他们的社会意义。

六、变换“角色”,创设高潮

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较学生高出一筹。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教学和思维过程,常常可发现其中存在师生间的逻辑差异与空白,正是这些逻辑空白形成了思维障碍。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当进入学生角色,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来设计教学过程。如:讲化学中的质量差问题时,刚学时有些同学很难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了一下,我找了一种比喻,我说:带着帽子称体重,你重120斤,拿掉帽子再称,你是110斤,为什么差了10斤?学生们“哗”的一声笑了,但从笑声中我也就明白,他们已经听懂了。

10.创设问题情境对化学新课堂教学的作用 篇十

课 题 研 究 计 划

一、提出的背景分析:

教学情境是联系化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纽带,是沟通化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它所蕴含的大量化学信息能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化学活动的机会。从目前中学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手段还是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因此,精心创设特色情景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特色情境或氛围,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激发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了在新课改中,如何“创设情境特色策划”的研究。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使化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更加有效,能切实提高化学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

(2)、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和教师能够将化学和生活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能够用化学的眼光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该研究使化学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时更加规范,有法可依,驾御学习情境更加自如。使化学教学水平和质量踏

上一个新的台阶,推动化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内容:(1)生活情境的创设(2)问题情境的创设

①在新旧知识连接点间创设 ②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处创设 ③在学生惊疑中创设

(3)活动情境的创设

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能在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出情境教学的有效方法,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本课题属于应用型、实践型的研究,本着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以课题组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以校为本的有效研修。

1、文献研究: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教育理论专著,撰写读书笔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行动研究:课题组将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科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升。

3、课例研究:进行课例展示,组织教师说课、听课、评课、研讨,使教学实践不断地重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4、经验总结:课题组在前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形成成果。

五、课题组人员分工:

高福明:负责课题的统筹、宣传、组织和落实工作,协调工作,并作好阶段性总结工作;

张贺刚:具体落实课题研究工作、组织各成员开展相关活动; 全体成员:负责课堂实践、收集数据、成果的集成和进行阶段反思与汇报。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时间:2012年12月-2014年6月

(二)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2.12~2013.1

课题申报、立项,成立课题组,收集资料,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资料。

2、课题实施阶段:2013.2~2013.12 制订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收集、整理课题各项活动的资料,并及时提炼成研究成果。

3、课题总结阶段:2014.1~2014.6 总结、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结题的研究报告。

七、预期成果形式:

(1)课例:开展教学观摩课,撰写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集,课堂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11.浅析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十一

[关键词] 化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

一、问题的提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语:“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在合适、恰当的问题情境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解决的第一环节是创设问题情境,在化学教学中创设合适恰当的问题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问题情境的含义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问题情境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未知的事物、思维动机、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把“苦学”变为“乐学”、“好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造成己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引起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化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决非简单的反映和识记某些事实、概念和原理,而是经过师生、生生和学生与媒体的交互作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情意品质,最终是学生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在化学教学中努力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化学教学的导入时

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集中注意、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将学生带入良好学习状态的作用。但导入的核心功能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心态。因此,教师在学生进入新课题学习的起始阶段,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既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联系,又能引起他们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的学习材料,是激活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也是课堂导入应发挥的最重要的功能。

(1)激趣引疑法。疑是学习的开始,趣是学习持续的不竭动力,如果问题的情境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上,必能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在这种活跃的情境氛围中设置问题,相信能有效地使学生由惊奇立即转入积极思维状态。具体来说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用简单的小实验,可以用日常生活中需要解释的现象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所讲的知识作好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复习转化法。教师针对具体新知识,通过分析教材和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找出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根据“结合点”教师设计出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情境的问题或问题组,采用复习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化与过渡,完成知识的顺利迁移,并培养学生的归纳与类比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钠的化合物时,先复习氧化钠的性质:颜色、状态,碱性氧化物的通性(与水反应、与酸反应、与酸性氧化物反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

2.化学教学的讲课当中

(1)矛盾揭示法。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己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或者是生活概念(前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设计看似矛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来解决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地完成了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学生置身于学习的矛盾氛围中,可以大大激活思维的兴奋点,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辨证性。

(2)以“误”引“悟”法。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在学习和应用新知识的时候。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时候,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新知识,由“错误”产生“顿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创设一些与学生认知结构不和谐的问题,使学生在思维偏差中反省,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在分析错误的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严密性和敏捷性。

(3)课堂讨论法。讨论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思维活动中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冲突,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要适时引导学生冷静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获得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认识,进而获得对该事物的一个比较全面的、深刻的认识。例如,学习氯气的性质时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却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讨论起漂白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3.化学教学的结束时

(1)比较辨析法。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是人们认识事物、发展智力的一条主要渠道。在教学中,通过将类似的、易混淆的问题设计成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或问题组,使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思维的亢奋状态。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辨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

(2)诱思探究法。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和能力的核心,而思维又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是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有效途径。“探究”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倡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针对本节知识的加深或下一节要讲的知识,创设一些单凭己有知识不能圆满解决、为圆满解决问题需要进行更深的思考和探究才能实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领域。通过主动思考和探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新信息,学到新知识。学生在参与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和培养探究科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合理、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水平,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也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也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昌旭,汪秉彝.浅析数学情境的创设.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2,2.

12.创设问题情境对化学新课堂教学的作用 篇十二

一、创设生活情境, 让生活走进化学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生最为熟悉, 因此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使学生处于一种迫切想知道原因的状态,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1)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这首歌唱出了茉莉花的美丽、芳香, 这是“微粒不断运动的”现象,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讲授这一内容时有一定的难度, 但有时学生放学回家时亲自动手做饭炒菜, 加入酒和食醋炒的菜会很香, 学生已经有这样的体会, 课堂上让他们主动回味菜的香味是如何飘入人的鼻孔的, 从宏观引入微观, 更加顺理成章。 (2) 在农村地区, 锄头、犁、耙等农具不用之后要把它们悬挂在房屋外壁的半空中, 我们在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探讨实验中, 可以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做的好处, 并请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的农具是怎样存放的, 再启发学生探究存放农具的最好方法, 从而达到全面认识金属的性质, 并掌握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3) 也有神婆在“驱鬼”时就用木刀在纸上刺死鬼, 发现纸上真的流血, 我们在进行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的实验教学时, 将浸过无色酚酞试液的纸装模作样地用浸过氢氧化钠的木刀切, 学生发现真的有血, 让学生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 这样的课题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能识破封建迷信的面俱, 诸如此类化学现象的提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在学生掌握化学原理之后, 再次回到化学现象中去, 真正实现“让生活走进化学”的目标。

二、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习化学需要探究, 学生必须有问题可探究。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考虑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做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问题化。教师课讲得好, 不如问得好, 因为前者是以教师为主, 采用传授式教学, 而后者是以设置问题为主,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比如讲燃烧与灭火时, 可播放奥运圣火、神七升天等录像, 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出“燃烧的定义”。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问学生:“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呢?”, 由于魔术的吸引, 激活了课堂。接着引导学生对燃烧条件进行探究, 提供实验药品、器材, 学生按照探究内容提出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他们设计了三组实验:1.分别把蘸有酒精和水的玻璃棒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2.桌面上放两支燃着的蜡烛, 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起来。3.分别把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实验探究中去, 注意强调实验安全, 提示他们实验1、2、3分别说明什么?学生做完实验后, 各组交流讨论, 得出燃烧的条件, 从实验3中引导学生得出着火点的定义。根据燃烧的条件, 学生终于明白小魔术中的手帕为什么烧不坏。燃烧产生的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但火势一旦失控, 将会造成火灾。提问学生利用燃烧条件的实验, 应该如何灭火呢?当火灾发生时, 该怎么办呢?继续分组合作做灭火实验, 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灭火原理, 并纷纷讨论火灾中求救和自救的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发现和体会其中的乐趣, 并且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索的状态。感受到师生之间协作的良好氛围, 也充分展现化学科的特点和魅力。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寻求独特、创新的一种开放思维方式, 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发散思维能力, 就是要克服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过分集中思维, 而忽略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 九年级化学教学内容中涉及水的实验很多, 体现水的妙用, 上化学实验复习课时, 在讲台上出示一大烧杯水,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讨论可以设计哪些实验,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 (1) 把一只空瓶子压入水中, 瓶口有气泡冒出, 证明有空气存在。 (2) 用排水法可以收集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3) 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 要预先在集气瓶内装有少量水, 防止反应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 致使集气瓶炸裂。 (4) 把大烧杯的水与燃烧红磷实验装置连接, 点燃红磷, 可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 (5) 往盛水的大烧杯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固体, 连接导电的装置, 做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说明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 (6) 去掉电路中的小灯泡, 连接线路, 加上两支小试管, 可改成电解水的实验装置, 实验说明,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 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7) 若倒出大烧杯中的部分水, 再加入冰块和氯化钠制成冷冻混合物,

取两支试管, 分别加入5mL水、食盐水, 并在试管中各插入1支温度计, 将它们同时插入大烧杯中, 记录两支试管里液体开始凝固的温度, 则该实验表明, 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沸点升高, 等等教师在教学中, 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 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去思考问题。这样, 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活力, 既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化学的轻松与快乐, 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创设动手情境,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探索性是科学的重要属性, 化学发展成为今天完整的科学体系就是在前人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生学习化学要重视科学研究, “做大量细致的观察, 然后进行整理、思考、解释”是中学阶段对科学研究的简单概括。比如, 笔者讲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实验时, 针对一氧化碳的毒性, 为防止它污染空气, 给学生提出了如何处理尾气的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 分小组自行设计好实验步骤, 选择仪器, 并利用实验器材连接实验装置进行操作。实验结束之后, 笔者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比较哪个组做得最快, 哪个组做得既简单又环保。这样, 在老师指导下, 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创设社会情境,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人的重要品质之一, 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 也是整个社会进步发展的前提。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化学知识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不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比如, 学习空气知识后, 组织学生演讲为什么现代人特别渴望蓝天白云?学习二氧化碳知识之后, 结合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让学生讨论针对气候变暖的原因应采取的措施以及个人应该怎么做。学习废金属的回收利用知识后, 让学生讨论为何有诸如“禁止乱扔废旧电池”之类的广告。学习塑料知识之后, 组织学生讨论“白色污染”的危害, 国家已经发出了“限塑令”, 作为学生该怎么做?学习能源的知识时, 让学生意识到能源的危机及开发新能源刻不容缓等问题, 通过对以上这些问题的讨论,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 优美而洁净的自然环境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创建美好家园和身体力行地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

上一篇:2011年镇宣统委员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人事局上半年工作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