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题研究报告提纲

2024-07-13

地理课题研究报告提纲(共8篇)

1.地理课题研究报告提纲 篇一

初中班级学习小组管理实践研究

中心中学

一、“班级学习小组管理”研究的提出

(一)初中班级学习小组管理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班级学习小组管理”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人本主义理论:

3、初级社会群体功能:

(三)“班级学习小组管理”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四)“班级学习小组管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班级学习小组管理”研究方法1、2、3三、“班级学习小组管理”研究过程

四、“班级学习小组管理”研究的主要成果

(创新点和结论都是成果,不需单独写,融入成果当中)五“班级学习小组管理”研究的附件材料。

2.地理课题研究报告提纲 篇二

关键词:中图版地理教材;课题研究;教学实践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为落实《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察、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等实践活动”的理念,在设计时主要采用主课文内容与配套课题研究内容相结合的双系列设计体系。课题研究的实施对教学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实践经验和对策。

一、 护常识,知地识象

表1是必修3个模块设计的11个课题题目和课题目标汇总表。从表1可以看出,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部分配合章节主课文共设计11个课题,课题研究内容涉及自然地理4个、人文地理4个、区域地理3个,课题研究的开展和有效落实能使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生产、走进社会,知地识象。

笔者常常为课堂上学生对教师列举的一些最基本的工农业生产常识的缺乏,而导致课堂教学陷入困境感到困惑,现在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对于每一章节教学内容都设计了相应的课题研究内容。例如,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对应的课题研究是“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课题目标是观察、记录某物体正午影子的长短,通过观察、测量、记录,证实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并了解其变化规律;必修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应的课题研究是“我的一日生活与自然资源”。课题目标是通过对自己一日生活中所使用的自然资源的探究,理解自然资源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获得自然资源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影响的证据。必修2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对应的课题是“读地图和照片研究城市变化”。课题目标是调查所在城市(或感兴趣的某一城市)的空间结构变化及特征、城市化的过程及特点,并试着分析变化原因。必修3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应的课题是“认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课题目标是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认识其主要用途。这些与课文教学内容对应的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可以扩充学生的地理常识,增加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同时,这些常识和感性认识与对应章节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为课堂教学进行认识储备。课堂上教师在学生丰富常识和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引导、梳理,再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二、促能力,析因明理

高中地理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为宗旨,同时应传授基础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生产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这些知识的领会和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形式作为载体。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部分设计的11个课题研究很好地实现了这一载体功能。整理11个课题研究共涉及:观察、记录、测量、证实、了解其变化规律、模拟实验、了解效应的原理、探究要素相互关系、画影响链图、调查、理解、获得证据、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了解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探索解决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写出报告、理解主要问题和对策、认识主要用途等19个不同要求层面行为动词。这些行为动词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通过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定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达到高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使学生学会析因明理。

三、练视角,认同内化

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便于落实,各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而谈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教师常常手足无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分为感受、认同、内化三个层次,互为基础。学生只有参与生活、生产实践才能有具体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在学生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引导,用地理的视角分析、理解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等地理问题,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长期强化学生将会实现观念内化,并在今后的生活和生产具体行为上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基础和关键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如我的一日生活与自然资源,课题目标是通过对自己一日生活中所使用自然资源的探究,理解自然资源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获得自然资源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的证据。读地图和照片研究城市变化的课题,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学生将直接接触到具体的社会现实,体验和感受真实的社会现象,为认同和内化打下必要基础。

四、重效率,统筹兼顾

3.地理课题研究报告提纲 篇三

肖家芸

一、语文“活动式教学”设题背景

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这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21世纪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基于实践能力。我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差别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差,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一向多“传递教学”,少“实践活动”。由此导致学生学习的天地狭窄,学习方式被动,长于接受,短于创新,眼前应试能力强,终身发展基础弱。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基础,便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一切真正的改变,来自于存在方式的改变,所以,通过改变课程的呈现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突破口的突破口;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攻坚目标。我们认为,改变教与学存在方式的支点是活动,于是,我们构建了语文“活动式教学”。

二、语文“活动式教学”的内涵、重点和难点

语文“活动式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参加的,以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为基础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基础为目的的,以课堂为中心、课内外互动互补的,有序有效的主体实践活动。其外显形式,主要是听、说、读、写、思、做等言语实践,即智力活动;其内隐形式,主要是情感、意志、品行等身心体验和人格雕塑,即非智力活动。以学生的主体活动(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有机结合)为基本方式,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操作平台,推进语文的全程教学,即所谓语文“活动式教学”。

语文“活动式”教学有两种存在形态。它既是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教学观,它视语文教学过程,尤其是课堂教学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当然是相对的),活动是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性新型学习方式的平台,活动是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活动是促进主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中介。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活动化。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语文教师善于挖掘利用课内课外语文资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时空、氛围、资讯等)和活动策略,通过活动“场”的培育,着力于“场效应”的生成,实现活动教学化。具体到一堂课,就是要以活动的理念,融通课情与学情,建构教学,通过若干广泛、深入、多元互动、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性活动,化解教学的重难点,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语文的教育教学。其中课程教学的活动化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如何培育适应不同需要的活动“场”,摸索出“场”效应生成的科学有效便于推广的操作模式,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图见附件)

四、语文“活动式教学”已有的实践基础

1、“五小”活动的实验奠定了基础。该实验始于1999年9月,2000年9月告以段落,着重进行语文学习课内外衔接方面的小活动实验,即小练笔、小演讲、小主持、小制作、小创作。实验期间举行了两次全校性的语文活动作品竞赛,面向省、市管理部门的领导、专家和芜湖市及马鞍山、安庆、淮北等兄弟学校的同行,作了多种形式的展示汇报。尤其是该实验于2000年4月作为安徽省创新教育课题实验展示项目,面向全省作了多媒体演示汇报,获得好评。该实验报告及阶段性小结,刊登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5期。通过“五小”活动实验,提高了理论认识,摸索了实践方法,锻炼了实验队伍。

2、语文“活动式教学”实验开局良好。2000年10月始,我们在“五小”活动实验基础上,将活动扩大到语文的全程教学中,建构了三个层面(课内教学活动化、内外衔接活动化、课外拓展活动化)、九大类别(探究性活动、转换性活动、操练性活动、体验性活动、发展性活动、传播性活动、制作性活动、专题研究性活动)的活动框架,重点向课堂教学活动化展开探索。该实验先后被安徽省和全国中语会确立为省级和国家级课题,由校长宛炳生直接领导,华中师大文学院、安徽师大学院的教学法专家出任顾问。已出实验简报9期,作省级全面展示两次,市内外开设研究课十余次;应邀赴武汉、太原、汕头、厦门、漯河、大连等省外展示,赴香港展示交流。《米洛斯的维纳斯》、《采访》两课已由中央教科所音像出版社制成光盘,作为“新教材新教法示范”,于2001年面向全国发行。《米洛斯的维纳斯》作为全国首届语文实验成果展示的展评课,喜获一等奖第一名,语文“活动式教学”阶段性总结获安徽省第三届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学语文》等重点期刊,已刊发理论与实践探索文章15篇。建起了“语文活动式教学”实验网,在省内外多处建立了子课题,其中广东从化中学连续一年派教师前来进行进修。

五、语文“活动式教学”实验深入的有效保障

1、坚实的领导后盾。学校宛炳生校长一直亲自抓实验,从计划编制,到课堂听课,宏观微观均予以督导。马林副校长,徐太春助理、严琴主任、唐俊主任等也自始至终关注支持实验。

2、精干的实验队伍

课题组现有特级教师1人,国家级首期培训骨干教师1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1人,省教坛新星2人,高级教师14人。一批事业心强,业务能力棒,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青年教师,特别能战斗。

3、一流的导师指导。本实验除省市教科所领导专家直接指导外,还聘请各方高手。如:全国中语文会副会长张定远、陈钟梁先生,全国高校教学法专家陈菊先教授等。

六、课题研究计划与预期成果

第一阶段(2001年度):点上实验阶段,非毕业年级(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每一个年级确定具有可比性的1-2位老师作实验,同时带两个班的老师可以选一个班作实验,另一个班按常规教学,便于效果对照。

第二阶段(2002年度):面上推开阶段,非毕业年级,全面布暑、循序渐进,在大方案的前提下,力求各人摸索自己的活动个性,使实验丰富多彩。

第三阶段(2003年度):模式建构阶段,拟从三大类着手。一是技能操作模式,二是情感发展类模式,三是问题解决类教学模式,总结出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努力形成自身的理论和操作体系。

结题定于2003年10月。预期成果:

一是:操作系列成果《“活动式教学”案例集锦》编印、展示。

二是:探索理论总结《语文“活动式”教学》专著出版。

三是:学生活动创新成果集锦。

四是:语文“活动式”教学实验鉴定认证暨实验基地挂牌。

我们的长远目标是:组建以安师大附中为基地的全省乃至全国性的“活动教学设计工作室”,策划“活动式教学”的方案,编著《语文“活动式教学”设计》丛书,最终努力形成一套便于实施“活动式教学”的特色教材。

我们坚信,语文“活动式教学”是与时俱进,意义深远的课题。有学校的坚强支持,有教育部“课题办”、省、市教科所,全国中语会、高校教学法等方方面面的指导鞭策,我们的实验目标一定能实现。

4.初中地理课题开题报告 篇四

课题名称: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的情境设计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地理作业设计是地理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把凡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事情都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机会去体验,感悟,创造,实践,应用。学生是作业的主体,但又是不同的个体,各自兴趣,能力都不同,有个体差异。所以作业可根据目标的确定,拟定各层次的作业,让学生去选做,这就打破了作业单一性问题,增加了作业弹性,考虑到了学生基础,发挥了课外学习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不应仅限于课堂,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因此,我想多做些优化课外作业的研究,寻找一些课外作业与课堂教学和谐共进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在课后保持对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乐意做作业。

创设情境对于优化作业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这点,我决定研究《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的情境设计》的课题。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优化地理课堂作业的指导思想。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科学的、有特色的、具有创新性的优化课堂作业的设计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讨地理教学中优化课堂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研究与反思。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积累地理素养。

理论依据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地理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与地理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地理作业,是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程倡导的学习理念,决定了学生作业应该向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应该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这种地理作业,更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设计课堂作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研究拟定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测试等方法分析地理课堂作业设计中创设什么样的情境作业是合适的,归纳其特点。

2、探讨地理教学中优化课堂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

3、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科学的、有特色的、具有创新性的优化课堂作业的设计的策略。

本课题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创设情境的理念已经逐渐被众多学者和一线教师接受,但是多数创设情境的研究和实践集中在“开场白”部分,涉及其他教学环节的研究实践较少,尤其在课堂作业的设计中更是很少涉及。因此本课题有创新的价值。

研究方法

本课题力图以“研究——实践——反思——提升”为研究模式,力图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1、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并组织课题成员学习教学的先进理念,提升理念,以前沿的理念指导实践。

2、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3、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研讨课、评课等形式经常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在计划、行动、反思、调整的螺旋发展中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研究。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经验,加以理性分析、归纳。

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XX年3月-4月):理论学习,形成雏形。

课题准备,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研究方案等。

(2)研究前期阶段(20XX年5月-9月):全面实施,逐步推进。

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

①制定每一阶段的`实施计划。

②按计划进行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探讨创设地理课堂情境作业的特征;教师在创设情境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何创设地理情境作业。

③注意收集、积累资料,写好各阶段小结,并不断修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④继续学习有关的教科研理论。

(3)研究后期阶段:(20XX年9月-10月):全面总结,构建特色。

展开第二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

①根据前期研究成果制定并实施现阶段研究方案。

②开展研究活动,在与前期样本进行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新方案。

③对现行方案进行不断的修改、完善。

(4)总结阶段:(20XX年11月-12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活动计划

1、组织本组老师学习新课程理念,明确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2、调查学生对作业学习的需求,并让学生在作业布置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对老师进行调查,了解老师现行的作业观,通过交流、学习,提出地理作业的初步设计问题。

4、老师加强学习,了解学习和认识新课程地理作业的功能,转变作业观。

5、完成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作业设置建议方案。

6、根据上述方案进行实施并收集学生作业,了解学生的反响。

7、通过研究完成论文《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的情境设计》。

任务分工

李曼丽:组织老师制定课题方案,完成开题报告以及论文《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的情境设计》。

栾景波:调查,整理数据,完成《初中地理作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李曼丽:完成《新课标下初中地理作业设置建议方案》。

研究过程及阶段性进展

阶段 时间 主要工作内容 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 20XX年3月-4月

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作业学习的看法。 完成《初中地理作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XX年5月-9月

针对调查报告,找出老师布置作业的误区,搜集整理适合七、八年级的课外作业资料。 完成《新课标下初中地理作业设置建议方案》。

第三阶段 20XX年9月-12月

实施并收集学生作业,了解学生的反响,全面总结矫正、撰写研究报告。 完成论文《初中地理课堂作业的情境设计》。

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是能够提高中学生做地理作业的实效性,并同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通过调查、研究与实践,我们希望作业设计能以学生为本,兼顾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作业中得到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突显出自己的动口、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

5.四川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提纲 篇五

现将本次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提纲提供于下,仅供撰写时参考,请根据有关资料和野外实习记录尽快编写,实习报告纸若不够,请到实验办公室陈老师处领取,实习报告务必在两周之内以班级为单位由学习委员上交,不得有缺。

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提纲 序言

一、实习区地理位置

由大—小—具体(四川省、四川盆地、盆西平原、峨嵋平原、峨眉山、乐山、都江堰)

二、实习的时间、任务、性质、目的及要完成的工作量等

三、队伍组成:指导教师及实习班级 第一节

峨眉山地质

一、实习区地质概况

1、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参考地质学308-

312、325—322,属于扬子地台西南部)

2、地层、构造、矿产发肓概况

二、地层

自新至老简要描述区内所出露的地层(可附路线观察剖面,如龙门洞剖面、金顶——龙门洞路线地质剖面;像典型的沉积构造(波痕、虫迹、重荷模、交错层)附素描图

三、岩浆岩 概述

1、侵入岩

分布范围、围岩、侵入接触关系(素描图)、岩性描述、年龄、产状等

2、喷出岩

分布范围、围岩、侵入接触关系(素描图)、岩性描述、年龄、产状等

四、构造

概述(总体构造情况、即主次构造及其空间位置)

1、褶皱构造

1)峨眉山大背斜

轴向、核部及两翼物质组成和产状变化(附图)、说明褶皱性质 2)挖断山背斜

轴向、核部及两翼物质组成和产状变化(附实测地质剖面图)、说明褶皱性质

2、断裂构造

1)峨眉山大断裂

分布、走向、倾向、性质、规模 2)观心坡断层

分布、走向、倾向、性质、规模 3)挖断山断层

分布、走向、倾向、性质、规模 第二节 峨眉山地貌 概况——主要类型(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包括洪积地貌)、岩溶地貌、重力地貌)和发育概况

一、构造地貌

1、盆地、断块山(丘陵、低山、中山)的分面范围、形态及其变化

2、地质构造地貌(断层崖、单面山)

二、流水地貌

1、河流上、中、下游形态特征。

2、河谷形态与岩性关系;(V字型河谷、峡谷—一线天,U型谷、河流裂点,浅滩,深槽,岩槛)

3、河漫滩的特征(结构、物质组成、素描图)

4、河流阶地地组成、性质、级序确定并附河谷剖面示意图,5、探讨峨眉山地区新构造 运动和峨眉山多级夷平面、河流阶地形成过程及其关系(如阶地上的物质组成与新构造运动、河流下切深度关系)。

6、背斜成谷(张洪一带为大背斜面的核)

7、洪积地貌(位置、形态组成物质及变化、形成过程)

三、岩溶地貌

1、位置及所处地层位、岩性和分布规律

2、各种岩溶地貌的特点

3、岩溶地貌与峨眉山地区新构造 运动和峨眉山多级夷平面、河流阶地关系及其形成过程

四、重力地貌

位置、类型、特点及形成过程

五、综述

1、上下峨眉山地形(陡坡、缓坡、平路及穿沟翻岭)和地层岩性变化、新构造运动影响(即夷平面变化)、河流侵蚀、分水岭关系讨论

2、峨眉山地区地质地貌发展演化史 第三节

峨眉山水文

一、降水特征

降水(暴雨、大、小雨、雪)与气候、地形(附图)、植被、土壤关系;降水的日、年分配规律

二、蒸发与温度、湿度、风力关系及在峨眉山各区地带发育和年内变化状况

三、地表径流特征(如洪、枯、平水)、类型,补给来源(与下垫面风化残积物、植被有关)年内变化、空间分布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

四、河流推移质的分布规律(艾里定律),河流的泥沙含量、来源、泥沙砾大小、磨圆度空间分布规律。河流湾流对河床形态的影响

五、地下水的特征、类型、分布及与地表径流的关系

六、实习区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山区小型水库,附素描图)峨眉山地区水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七、都江堰水利工程

1、都江堰概况

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状况、修建历史及其伟大功绩

2、都江堰水利工程如何进行水资源的调配及其经久不衰的原因

(即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组成及各部分组成工程的水文学原理、附素描图)

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综合利用效益 第四节

峨眉山的气候

峨眉山的基带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由于山体高大,垂直分异明显,所以,气候要素及气候类型具有鲜明的垂直分异规律。

一、气候要素的垂直分异特点

1、气温

气温的垂直递减率0.55℃/100M;

金顶气象站:1月平均气温-6℃,7月平均气温11.8℃,全年0℃以上温度仅5个月。峨嵋平原:年均温17.2℃,1月7℃,7月26℃。

2、降水

位居青藏高原东缘,秦岭、大巴山之南,夏季易受东南季风影响,潮湿气流沿山体抬升,易于成云致雨,加之西南季风的影响和复杂的山地地形,因而是我国内陆地区井水最多的地区之一。

降水递增率:14.4mm/100M,其中海拔1200M一下,降水递增率最大,可达到49.6mm/100M。降水规律:从山上开始,逐渐向山下推进,山上降水历时长,雨量大。山上水汽多,相对湿度大,多雾 山上易形成雨凇、雾凇。

二、气候类型

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400~1000M,年均温15~18,年降水1500~2000mm。云雾多,日照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节不明显。

山地常绿阔叶与落叶林气候:1000~1500,年均温8~15,年降水2000mm。阴凉、潮湿,多雨雾,湿度大。

山地落叶阔叶林气候:东南坡:1500~2100M,东北坡:1500~1900M,年均温5~11,年降水2000~2500mm,气温更凉爽,雨量充沛。

山地针叶林气候:2100~2900M,年均温4~8,降水量2500mm以上,气温冷凉,多云雾,降水丰富,夏季短促。

山地草甸气候:2900M以上,年均温3,降水量1900mm左右,热量不足,冬季寒长,风力强劲,辐射较大。

第五节

峨眉山的土壤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本区,地形因素是所有成土因素中的主导因素。

一、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山地草甸土

二、峨眉山的非地带性土壤: 紫色土、冲积土(草甸土)、及水稻土三种类型。

分别说明以上各类土壤在峨眉山的地理分布、成土母质、气候特点、植被类型、最主要的成土过程及目前的利用特点。第六节

峨眉山的植物及植被

一、峨眉山植物区系特点

1、区系组成丰富:区系组成丰富的原因(悠久的地质历史,优越的气候条件,复杂的山地特殊小生境)种子植物的种类数量

2、起源古老:大量的第三纪以前孑遗植物,如珙桐、水青树、连香树、冷杉、杉木、云杉、柳杉、桫椤等

3、垂直分异明显:低山地段分布有大量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楠木、桢楠、樟等)及马尾松、杉木、柳杉等亚热带树种;中山地段集中了大量的落叶阔叶树种(如天师栗、珙桐、领春木、大椴树等);中高山地段主要以耐寒的种类为主,如冷杉、大箭竹、金顶杜鹃、美丽杜鹃、峨嵋蔷薇、金露梅等。

二、峨眉山的主要植被

1、自然植被

本区的地带性植被应为常绿阔叶林。

对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及高山灌丛草甸等类型,各种植被的主要建群种或优势种、分布高度及基本特点进行简单描述。

2、人工植被

主要包括农田、菜园、果园(枇杷、柑桔、樱桃等)、经济林或风景林(如杉木林、竹林、柳杉林、棕榈、茶园、桂花园等)

3、峨眉山的植物及植被的利用现状评价以及旅游学价值简析

4、绘制龙门洞河谷生态序列图,说明植物或植被的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在龙门洞河谷西南交大镜泊山到刘坪的剖面示意图上,表示出不同地形部位的土壤、母质、地形、主要植物及植被,反映植物、植被的分布与生态环境条件的关系。第七节

实习区的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

1、自然旅游资源:山岳风光、水体水景、地质遗迹、植物景观、动物景观、气象风光等

2、人文旅游资源:以佛教为代表的佛文化,宗教寺庙、石刻、碑、亭、传说、神话等

二、旅游资源的特点

1、雄、奇、险、秀。雄:雄伟、高大,从峨嵋平原拔地而起,雄踞四川盆地边缘;险峻、庄重:险体现在峨眉山景区有一系列陡峻的景点(金刚嘴、舍身崖、卧云庵、钻天破、罗汉坡、九十九道拐、长寿坡、七里坡、连望坡等),庄重在于峨眉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宗教气氛浓厚;秀丽、奇艳:茂密的植被、珍惜的植物、清澈的小溪、多变的景色、顽皮的猕猴等;

2、类型多样、分布集中,有较强的吸引力

3、自然景观垂直分异明显,异彩纷呈

4、人文旅游资源积淀深厚

5、区位条件优越,开发利用程度高

三、景区的评价

为一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型风景名胜区;景区旅游设施齐全,旅游环境质量好,交通便捷,可进入性高,空气清新,污染少,景区规划合理,游览标识准确,通信条件好;景区服务工作质量高。

实习结语:

6.在地理课堂上如何开展课题教学 篇六

一、地理课题教学的内涵

地理课题教学是指地理教师在围绕课程纲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要求而所做的具体工作——即对课堂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合作学习团队,通过理论学习、案例研究、实践探索等研究行动进行的教学活动。

(一)地理课题教学的原则

1.评价原则

学生对于地理课题的习惯反应是“会”与“不会”,地理教师对学生的试卷、作业、练习和课题研究则总以“对”“错”来评判。地理课题教学要求是在问题研究上对于不同学生的区分不是会不会做,也不是做对还是做错,而是表现在所作研究的不同深度以及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过程和表现。例如,“学生能够发现这一点,已经很不简单;如果还能自己收集一些资料,学习一点课本上没有的新知识并能正确分析这一现象,那就很了不起”。这样的地理课题研究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同时又给各种程度学生的发展留出了很大的空间。针对研究课题的这种特点,对学生所做工作的评价要有新的标准。对学生的工作应该给予总体的评价,指出其特点与不足,不能只给一个简单的分数或者“对”或“错”,需建立一个既考核过程又重视结果,全新的多元化的地理课题教学评估、评价体系与标准。

2.自主选择原则

首先课题的选定是自由的,无需受课本进度、内容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兴趣选择研究课题。课题组参与的学生也是自己选择组合的,一个研究小组人数可多可少,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不干预。但一个班的研究课题不得少于4个,这样可以让大部分学生有活动可参与,还能照顾到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需要,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课题科学探索的机会和体验,以获得成功的快乐!

3.内外结合原则

课题研究应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内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每个章节后都有一节问题研究教学,其实它就是一个课题研究案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起来,并在课堂上给学生留足时间用于学生的汇报和交流。课外组织好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地理课题研究活动,使课内、课外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教学体系。

(二)地理课题教学的特点

1.价值观

高中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重要阶段,课题教学有助于达成这一目标。如:臭氧层的保护涉及无氟冰箱的推广,但是无氟冰箱比氟利昂制冷的冰箱成本高,消费者花较多的钱但本人并不直接受益,对这个问题应该采取什么宣传策略?许多报导说,臭氧层的破坏使皮肤癌的发病率上升,其实皮肤癌主要是白色人种生的病,黄种人很少有这种病,黑种人更是与它无缘。当今世界上的医学资料大部分来源于西方国家,国际传播媒体也基本上由他们控制,事情的严重性会不会被夸大了?这里是否也有某种形式的种族偏见:研究课题为这类问题的深入讨论留出了很大的空间。

2.多视角

实践中的地理问题大多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只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需要权衡利弊进行评价。我们过去的地理知识教育却把这样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要么对,要么错,没有选择。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脱离实际,思想绝对化,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现行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些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课题进行组题,目的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过去我们认为,科学界没有定论的内容不应在中学地理课程中涉及,其实不能一概而论。让高中学生接触一些目前还有不同认识的课题,有助于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探索的热情,培养创新精神,避免思维的片面化。

3.实践性

中学地理教育一直重视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应用,但是仍然存在某些脱离实际的倾向,表现之一是对于地理规律、量的认识的绝对化、理想化。实际上,地理学中的一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近似规律。例如,教科书一直说风的大小跟地转偏向力之间无关,与地面摩擦力有关,但是通过“研究风的成因”这个课题就会看到,实际情况与这种说法是有较大偏差的。而且要复杂得多,学生可以体会到理论和实际的差距。

二、地理课题教学类型

1.知识的应用型

也称为验证性实践型:这类课题研究的前提是认为学生已经掌握所涉及的知识,因此教学的目的不是探索新的知识,而是在学过相应的知识之后通过地理实践进行验证。研究者首先对知识进行学习理解,然后移植到自己的实践中。重点是验证该知识对学习者的自身的适用性,可锻炼思辨能力。此类课题是站在先人已有的成果基础上,研究难度较小,学生易进入角色,比较适合中学生。

2.技能培训型

此类课题研究目的是通过学生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课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一些基本技能:简易地图制作、社会调查、自然现象的观察、简单地理实验的操作等等。注重现实性和实用性,操作面一般很广,除了某些单纯的技能训练性实践外,同时也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

获得。

3.探索性实践型

这类课题实践是为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由部分地理教师借鉴其他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引进地理课堂的,和传统的地理实践课题相比,实践内容可能相似,但是按照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去设计,学生的心理活动大不一样,得到的训练结果也不一样。探索性地理实践所用的方法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学会这个方法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教师有意安排这类实践活动,目的是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而不是为了多学一个知识点。课题研究重点是强调发现新方法、发现新规律。它对教师和学生要求比较高,需要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教师去指导。

课题研究教学类型还有很多,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同时运用多种方法。

三、地理课题教学实践

1.课题的选择

以探索天长园丁新村社区地理环境为例:首先社区地理不同于课本的区域地理,它是地理和社会的结合与交叉,教师提醒学生:首先地理课题研究的内容不要只限定在地理学的基本要素范围内,还要扩大眼界,可以选取与居民生活有关、与社区文化、发展有关的方方面面。其次,制订完整的课题研究计划:如,安全、时间、器材等要求,调查、记录表格制定、研究者个人日记、感悟记录本等。

2.实施研究

7.地理课题研究报告提纲 篇七

摘要:课题组老师在对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资源整合研究中,收集整理上百件地理素材,互学互研,制作 20多件地理课件作品,并由学生参与评选出四件优秀课件作品。探索出了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学信息化的三段工作机制,即调查分析制定策略——学生参与老师互学互研——课件带动建设学科资源库。该活动起到典型示范作用,有力推动了我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步伐。

关键词:地理课件研究制作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且深远的影响,教育也毫不例外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方面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宁强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全县初中只有一名正规地理课教师,我校是全县唯一的一所市级重点完全高中,也只有 3位科班地理课教师(其中一位还是函授地理教育专业)。正常的地理教学无法保证,学生地理学科基本知识普遍缺乏,更谈不上地理学科素养。因而地理学科是我校,也是我县最为薄弱的学科。

宁强一中是我县唯一的市级重点中学,省级信息技术实验学校。现有 146名教职工,40个教学班,2700名学生。学校专门成立了信息技术课教研中心,全面负责和组织实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教研工作。学校电教的硬件设施比较齐全,基本能满足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和教研的需要。由于我们是山区县、贫困县,信息闭塞,资金、技术十分短缺,信息技术课起步晚,绝大部分教师尚不能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上课,见不多,识不广,对教育受信息技术冲击认识不到位。这就使得教学模式单一,方法单调,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也极大地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申报《高中地理课件的研究与制作》这一课题,旨在通过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的整合,大幅提高我校地理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其教学方式,推动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中普及,促进我校课堂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研究依据和原则:

1、理论依据:

认识主义学习理论:人作为学习的主体,总是与认知对象与认识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人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不同,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各不相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知识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构建的,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

2、政策依据:

《课改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

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既要坚持系统性原则,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提高研究小组内部个个环节,各个成员的协调、统一、高效,又要以理论为指导,联系实际,加强应用,不断优化与完善,增强整个研究活动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1、实践: 钻研教材,并结合教学实际和教材特点,收集整理汇总课件素材。地理课件的设计、制作、试用、反馈、完善。推动信息技术课在我校全面开展,带动信息技术课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为我校基于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各科资源建设奠定基础。

2、理论: 为我校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整合、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手段探索新路子。地理课件的分类和制作程序。总结论证地理课件素材种类和素材收集整理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四、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课题研究中心不仅要学习他人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查询有关的报刊杂志,光盘和网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加以借鉴吸收。

经验总结法:既要学习经验,又要对课题组每阶段成果进行总结,以指导后期研究。

问卷调查法:有针对性的问卷,了解学生学习地理课的态度、方法、兴趣和自学能力等情况,制定研究方法和内容,力争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五、研究过程: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本课题研究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月到年月,问卷调查,现状分析:我们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了第一份问卷,对我校当时高

一、高二部分班级 20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缺乏,兴趣淡漠,自学能力和自学意识差,是学生普遍头痛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科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是重要原因。同时,我们又认真查阅了2002年以前我校高考文综(或地理)成绩在汉中市排名材料。通过分析我们进行了第一次反思,寻找问题,决定将信息技术课与地理课进行资源整合,申报研究课题。

第二阶段:年月到年月,学习软件操作,制作课件。课题组的地理课教师与信息技术课教师结对,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在繁忙的日常教学工作之余,制作二十多个课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展示和试用。试用后,召集学生代表进行评议,提出了近百条修改意见。课题组老师在汇总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二次反思,并进行了阶段总结,分析得与失。

第三阶段:年月到 200年底,总结分析阶段。对所有课件再修改、再完善,召集学生和部分教师代表进行评议,评选出四个优质课件存档,并上报。同时对整个研究活动进行了第三次反思,对存在问题、取得的成绩、后续研究设想以书面形式上报学校,并对学校开展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各学科的资源建设与整合提出建议和设想。

研究活动流程图:(略)

六、成果及分析:

1、优秀的高中地理课件:

课题组成员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新课程理论,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制作出一大批高质量的地理教学课件,如李荣懋和吴开沁老师制作的《地球运动的地

理意义

(二)》,刘兴明和刘红艳老师制作的《地理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杜芬斌和郑庆华老师制作的《海水的运动》等等都是这次研究中制作出的高质量、高水准的地理课件。通过反复试验论证,评选出以下四个优质课件存档上报。

2、探索出信息技术条件下资源整合的三段工作机制,即调查分析制定策略→学生参与老师互学互研→课件带动建设学科网络资源。

在整个研究过程,课题组经过了三次反思,第一次是反思学生学习的实情,查找问题,第二次反思是学生积极参与,信息课教师与地理课教师互学互研,对收集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第三次反思是利用制作的课件做典型示范,推动建设学科资源库的建设。这种的思路及做法得到学校班子和老师们的普遍认同,学校也决定按此三段工作机制来加快我校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步伐。

3、在该课题研究活动的带动下,全校其他各科教师纷纷学做课件,自己和集体学习电脑技术,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在省市的课件大赛中获奖。

学校也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全员微机培训,并做为校本培训的核心内容,每周集中学习两次,每次时间不少于2小时。学期末,全员考试,不合格者补学补考,考试成绩列入年终考核范围。学校以现金补足的形式鼓励教师个人购置电脑,目前我校90%以上的教师都拥有个人电脑。全校教师的微机操作技术大大提高。在2005的全员赛教初赛中,40%的教师使用了课件,在复赛决赛中,所有教师全部使用课件,使全校的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更加新颖、高效。4、学生的学习兴趣浓,自主学习意识强,成绩全面提升。

在研究的第三阶段,我们又设计了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经过分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地理课的自觉性增强了,绝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全面提升。地理课一直制约着我校文科综合成绩的提高,在2002年以前我校文综成绩居汉中市重点中学第九位,基本是末位。通过信息技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后,学生知识面宽了,通过课件演示,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天体运行等知识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学生兴趣浓厚,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在2003年的高考中,我校文科应届生的文综平均成绩位居全市第四,2004年的高考中,我校文科应届往届综合平均成绩均居全市第一。由此2005年汉中市第二届名师评选活动中,汉中市教育局将我校唯一的一个名额指标分配给文科综合。由于吴开沁老师在本课题研究活动及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校所有教师集体评议并投票一致推选地理教师吴开沁老师为我校名师候选人。

七、结论与思考:

1、迅速普及信息技术手段的新路子。

我校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晚,师资短缺,在短时间内要迅速在教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手段,转变教育观念,革新教育方法,一直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研究,我们摸索出一个三段工作机制,即“调查分析制定策略——学生参与教师互学互研——课件带动建设网络资源”。这条路子受到学校的鼓励和肯定,并在教学研究和管理中逐步实施。

2、高中地理课件素材种类、收集的途径和方法:

地理网络素材最大程度丰富了课件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是整个课件的核心。地理课件的素材跟别的学科的素材一样,根据其呈现方式可以分为文本素材,图片素材,影像素材和动画素材四种。

地理课件素材的获取,我们课题组认为有以下几种:第一:使用他人完整课件进行修改。对部分时间精力不足,对多媒体课件了解较少的老师来说,可

以购买成熟地理课件。一般情况下,现成的课件不能适应不同老师的个性化教学,更不能体现不同教师的教学思路。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来做少量的修改。第二,自己制作课件框架,大量使用他人的地理景观照片,各地风土人文图片,地球运动动画,地质变迁动画等等,以及最新的中国、世界地理事件背景分析素材可供下载,既免费又迅速方便。第三,自己日积月累,获取有价值的影像资料。由于影像资料庞大,不易在网上传输,所以网上课件一般无影像素材。而现实中,地理课件在市场上也很难购买,就连介绍地理知识的光碟也很少。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从电视上获取资料较好。电视上对地理知识介绍的内容多,对课件制作很实用。电视中的素材质量好,但获取却非易事,需平时日积月累。某些动画片如“蓝猫 2000问”对地理知识介绍很多,并且叙述浅显易懂,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对这样的素材,我们就要亲自动手录制,最后刻成光盘保存。当需要时,就可以随时截取其中的片断运用到课件中。

3、课件制作平台和技术条件:

在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地理课件制作的平台一般有“ 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AutoCAD”和“Frontpage”上述技术比较成熟,功能强大,普及程度高,而且采用这些平台制作的课件在一般计算机上都能使用,无需自备操作平台。学校在校本培训中把上述技术做为授课的重要内容,对所有教师和所学内容进行考试,成绩列入年终考核范围。

4、进一步明确了地理课件制作中的两组关系:

在制作地理课件中除掌握相当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 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AutoCAD”和“Frontpage”技术外,还要处理好以下两组关系。

息课知识和地理课知识互相补充,互相渗透。课题组的老师大部分只懂一科知识,要么是信息课,要么是地理课。课题组进行结对合作,每位成员既要学习地理课知识,还要钻研计算机操作技术,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符合目前教育界倡导的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的要求。地理课教师要认真钻研信息技术,信息课教师也要学习地理知识。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必须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载体,又是主体,课件的质量高低,效果好坏直接取决于学生。课题组成员制作的十多个课件中,学生总共提出了 20多个合理化建议,经过老师再次修改、完善最终成形。学生的参与,直接关系到课件的质量。制作课件前,让学生提出可供参考的方案,制作过程中也可让学生直接参与,反馈、修改阶段更应让学生参与评估。

八、经验和存在问题:

1、该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特别是省市电教馆的同志给予了政策和技术上的指导与支持。学校对该课题的开题、研究和结题工作给予了指导,并多方筹措资金,建成两个微机室,一个电子备课室,一个多媒体制作室,开通了校园网等,在硬件建设上给课题研究大力支持。2003年底学校成立了领导机构,校长石正义同志亲自挂帅,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亲自负责该项活动,抽调了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课题组。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想办法,挤时间,既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常规操作方法,又要钻研地理教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确保了课件的高质量,高效率,又保证了课题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

整个活动中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人手较少,时间紧、地理教学素材不多等,都或多或少影响着研究活动,特别是高中阶段,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人员配备不足,要让教师在繁重、繁多的教学任务中挑出点时间搞教研,就太难了。由于我们基础差,起点低,与别的学校比,理论上升的程度很不够,我们重点做了些大量的实践工作。

2、后续研究:

8.地理课题研究报告提纲 篇八

当前,我们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地理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目的在于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自己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的地理课堂教学。

一、目前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二、整改和实施策略

1、增强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地理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地理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如在学习地球和地球仪时,可以引导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3、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师德演讲比赛一等奖下一篇: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马路上的车》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