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宫借宝》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8-30

《龙宫借宝》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10篇)

1.《龙宫借宝》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孙悟空借宝的过程。

重点难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内容。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歌、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引发回忆。

2、谈话:你知道《西游记》中的哪些故事,你认识《西游记》中的哪些人物?

3、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西游记》中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4、板书课题。

二、质疑导读,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谁到龙宫借宝?为什么到龙宫借宝?怎么借?借到什么宝?

2、导入读文,初步解疑。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读读记记。指名认读生字。说说:这些生字在读音和书写方面要注意什么?教师强调识字难点。“称”“念”齐读生字新词。

分段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初步解疑。学生练习正确地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分为三个部分:借宝原因――借宝经过――借宝结果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借宝原因

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说说:孙悟空为什么要去龙宫借宝?

3、学生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4、谈谈:从这部分课文中,你对孙悟空有了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发言。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结束课堂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扩词。

2、听写有关词语。

3、导言:打败了混世魔王,孙悟空真是春风得意,他搬来了傲来国的所有兵器准备教猴子们学习武艺,但他自己没有一件合适的兵器,在一只老猴子的建议下,孙悟空决定去龙宫走一趟。

二、继续学文,了解借宝的过程与结果

1、学生默读课文3到6自然段。

2、思考:孙悟空在龙宫里试了几样兵器,结果呢?

3、指名反馈。

4、引导了解、感悟。这些兵器各有多重?孙悟空是怎么样试用这些兵器的?

5、指名发言。

6、说说你从孙悟空借宝时的动作、语言中对孙悟空有了哪些认识?

7、对于孙悟空来龙宫借宝,龙王又是怎么对待的?

8、小结,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瑞气腾腾、伸缩自如、兴冲冲、竟然”,体会金箍棒的神奇与孙悟空对金箍棒的喜爱。

9、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3到6自然段。

10、导言:孙悟空在龙宫里挑来挑去,老龙王看了是又气又怕,最后,在小龙女的引荐下,孙悟空终于如愿以偿地借到了宝贝――如意金箍棒,你说孙悟空高兴不高兴?

11、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2、理解词语“抓耳挠腮、作了个揖、高高兴兴“,体会孙悟空对所借之宝的喜爱之情。

1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拓展,表演谈话

1、学生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集体评议,把握人物特点。(孙悟空:神通广大,读出敬佩;率真机智,读出可爱)(老龙王:又气又怕,读出敬畏)

3、学生分角色表演孙悟空龙宫借宝的故事。

4、组织谈话,进一步认识孙悟空。板书:孙悟空龙宫借宝九股*(拿、耍)――太轻方天戟(接、比划)――太轻金箍棒(提、使)――称手

2.《龙宫借宝》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来宾市金秀县桐木中学郭炳余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记事简练、以对话为主的文言文,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要求能当堂背诵课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难点。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的对话的内容,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

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特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准确了解文章的内容,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读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前预习指导。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吴下阿蒙:(愿意指的是吴县的阿蒙,后用来形容发生巨大变化前的样子。)

涉猎:(粗略阅读,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人分别了一段时间,就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待。)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的我国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1300多年的历史。书名的含义是,吸收历史由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借鉴。)

二、课内学习指导

(一)、学习重点及学习方法的提示。

1、在朗读中,体会对话中的人物心理神态。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的启示。

(二)、新课教学

[朗读指导]一、朗读课文。注意恰当的句读停顿。

提示:卿今当涂掌事蒙辞以军中多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朗读指导]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选择恰当的语气语调。

提示:要注意人物的身份以及对话中出现的语气词。

首先,孙权是吴国的君主,而吕蒙则是孙权手下的一员大将,两者有上下级的关系。但同时两者的关系又比较朋友化,孙权的语气应是劝说勉励式的语气,而非命令。

其次,注意对话中使用的语气词及表语气的标点。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此句可以看出孙权在用吕蒙如今的身份、责任去强调学习的必要性,读时要把重音放在“不可不”上。语气严肃,语调郑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其中“耶”字。读作“Yé”,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其中“耳”,表感叹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罢了”,“而已”。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出鲁肃的`惊叹之情。要读出惊奇之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字表现出吕蒙自豪得意的心情,放在句末,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要读出自豪感。

[朗读课文]放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

设计理念: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尤其如此,因此,我要求学生按照人物的口吻、神态、心理,去朗读课文,以至当堂成诵,其义自见。为下面的疏通文意奠定基础。

(三)疏通文意,教师略加点拨。

[讨论]一、讨论整篇文章的文意,注意疏通难词难句。

明确:难词。初:当初,用于追述往事时。当涂:当道、当权。辞:推辞。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过:到见事:认清事情、识别事势。

二、1、指导学生逐句翻译。

2、重点语句的翻译。A、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B、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C、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你不在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望。(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3、重点语气词的翻译。

A、邪: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B、耳:表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C、乎: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设计理念:字词的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方面,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文言文字词的基本功,,正如俗话所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功”。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品读课文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

(四)、问题探究。

1、该短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归纳层意。

(可分两层:…..蒙乃就学.......第一层:孙权与其劝学的对象吕蒙的谈话。第二层:鲁肃与吕蒙的谈话。)

2、孙权给吕蒙的读书目标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的爱护、器重和充满希望的一句话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鲁肃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吕肃为吕蒙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才略的惊人的长进。

设计理念:本环节主要让学生按照设定的人物关系,和口吻、神态去品读文章,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迁移与激励教育

1、试就本文与《伤仲永》作比较,谈一谈你的看法。

(提示;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少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2、学习了本文,你受到了那些启发?或这一故事包含着什么深刻的意义?

(虚心受教,刻苦学习,可以增长才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要勤奋,多挤时间学,不能找借口偷懒。)

3、假如现在你是“仲永”或是“吕蒙”,你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迎接时代的挑战。(让学生相互讨论,在讨论声中结束本课。)

设计理念:通过激励教学,激发学生对仲永由“天资聪慧”到“泯然众人”的哀伤,再由吕蒙年老而不放弃,终学有所成,通过两相对比,和自身的情况,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努力学习。

(六)、作业设计

1、试用“吴下啊蒙”“刮目相看”各说一句话。

2、文中的“”是孙权入情入理现身说法地劝吕蒙学习,而“”说明吕蒙是一位一点就破的人;“”是鲁肃赞美吕蒙学有成效的话,这是一种手法。

3、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的某一回,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分享。

(七)、板书设计(一)

一、力陈必要: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士

孙权劝学 别

(善劝)现身说法:孤常读书,大有所益。 三

先作托词:军中多务 当

吕蒙就学 刮

(一点就破)后发奋读书:乃始就学 目

鲁肃赞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待

(敬才、爱才)

二、板书设计(二)

吕蒙无下阿蒙乃始就学才干、谋略有惊人长进 后非

天常

(年老) 学重

仲永天资聪慧 不使学 泯然众人习要

3.氓(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三

1.掌握必要的、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归纳人物形象。

3.了解《诗经》的“六义”以及“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4.背诵这首诗,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思索自己即将迎来的或已经到来的情感。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归纳人物形象。导入

古往今来,爱情都是个不衰的话题,而“痴情女负心郎”更是历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两千年前这个“痴情女负心郎”的故事,感受《氓》中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清醒、刚烈

明确:诗歌讲述了一个女子恋爱、结婚到最终被遗弃的故事。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意译记得那时,你一脸憨笑地向我走来,怀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是来与我谈论婚事,这让我猝不及防,可我还真的喜欢上了你。送你一程又一程,直到涉过了滔滔的淇水,一直到了顿丘,我们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但我不能立即嫁给你,婚姻毕竟是人生大事,你请个好媒人来把我的父母说动吧,不要失了礼仪。希望你不要再生气了,要不,秋天到了你就来迎娶我吧。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

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

4.三峡(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四

兴化市城区学校初一年级校际联动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课  题 三峡 课 型 新授 课 时 2 整合时间 10.20

主备人 胡佳佳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背诵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理解作者安排本文顺序的方法

重 点 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 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突 破

策 略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

课 前

准 备

教 学 设 计 详 案 集体交流意见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为世人所称道的奇山异水,它们犹如一朵朵奇葩绽放在花团锦簇之中,今天,我们采摘了其中的一朵,一起来领略它迷人的风采。

播放投影,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

(教师解说)11月6日,集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

长江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向往。这里我们用歌来唱它,画家用笔来画它,古人用文章来写它……  今天,我们来看看,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亲历撩开了三峡的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他的描绘一起来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板书《三峡》。题解: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二、作者简介:

郦道元(466或472--527)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历代的更迭,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和山川名称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完善。他参阅了437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本书共四十卷,记述了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

三、自由读课文。注意:停顿、字音。

1、注意节奏。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

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重点字读音。

阙处(quē)  重岩叠嶂(diézhàng) 隐天蔽日(bì)    曦月(xī)     襄陵(xiānglíng )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t(yǎn)   飞漱(shù)

长啸(xiào)   属引(zhǔ)

四.理解大意

1、通假字。  略无阙处。 阙通缺,空缺,中断。

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宛转。

2、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奔:动作名,指飞奔的马。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湍:形作名,指急流。

回清倒影。清:形作名,指清波。

每至晴初霜旦。霜:名作动。指结霜。

3、一词多义。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以疾也    如果

或:或王命急宣   有时

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

绝:哀转久绝   消失

绝t多生怪柏   极高

4、本课应强调的其它重点解释。

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  自非:如果不是。

略无阙处。略无:没有一点儿。

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虽:即使。不能译为“虽然”。

则素湍绿潭。则:那么。清:白色的。素湍:雪白的急流。

故渔者歌曰:故:所以;因此。

5、重点句子的意思。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岩和山峰,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除非是中午或半夜,其它时间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等到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白帝城和江陵)两地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认为这样快。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多生怪柏。

译: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两岸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峭壁上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

(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悬泉和瀑布,在山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有很多趣味。

五、口头译全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课堂作业

1.翻译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下列描写自然景观的句子,写夏季景色的是(B)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B.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D.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字词翻译问答)

二、研讨课文。

1、阅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自然段 季节 主要景物 景物特征

1 四季 山 连绵高耸

2 夏季 水 汹涌湍急

3 春冬季 山、水、树(柏) 清荣峻茂

4 秋季 猿 凄异哀转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或提问:写景的特点是什么?]

(1)抓住三峡主要特征来写,突出其山水风光。

(2)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的奇特壮美。

(3)动静结合,写出了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

二、品读--揣摩妙点。

师: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老师举个例子: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三、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1、同学们,学了这篇优美的文章,你能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歌来概括本文的意境吗?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讨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一、二句和原文哪些句子相照应?三、四句和哪些句子相照应?

答案:一、二句照应“朝发……千二百里”。三、四句照应“高猿……哀转久绝”。

四、总结全文:

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丰富的游历和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

五、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总:    山  势   雄伟绵延                   雄壮美

夏:水    迅猛湍急                   奔放美

分:    春冬:水、树、山   秀丽奇绝         清悠美

秋:林、涧、猿     凄清悲凉         凄婉美

课内练习

课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5.《社戏》(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五

16 . 社  戏

知识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如何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美;

4、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5、抄录文中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增加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 : 尝试鉴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 : 分析六一公公、双喜、阿发三个人物的性格,体会农民及孩子们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和分析《社戏》中夏夜行船、赵庄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体会景物、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好处,一同分享作者童年与乡村少年玩耍的乐趣;

2、简要分析六一公公、双喜、阿发等人的性格特征,归纳文章主旨;

3、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难点: 1、(1)看戏时间;(2)平桥乐土、寻船周折等与赵庄看戏的关系(铺垫);(3)有关京剧的常识(例如,老生、小旦、小生、老旦等,学生缺乏积累);(4)由于作品容量大,所以课时紧,任务重:既要培养学生默读、速读、朗读的能力,又要训练思考、理解及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还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

2、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设想 : 兴趣教学:教学中紧紧抓住“看戏”这条线索,紧紧扣住对故事情节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出童心童趣--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初一小学生,讲课一定要适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谈话法”,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语言要委婉,调动阅读作品的兴趣。

写作设计 : 抓住这次学习典范作品的极好机会,安排一次“回忆童年往事”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热爱人生的感情,进行团结、友爱、诚实等品质的自我教育。

教具准备 : 1、黑色识字板儿(长20cm 宽10cm)10面  2、竹笛1支  3、彩粉笔若干  4、小黑板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解题

1、 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戏’吗?好,今天,我带领大家一同去鲁迅的故乡,看一场‘戏’去,好吗?”

2、板书课题:《社戏》  板书作者:鲁迅

3、回忆鲁迅:

(1)我们想去鲁迅的家乡去看戏,那鲁迅家乡在哪里呢?(浙江 绍兴)

(2)(小黑板填空):

A  1881-1936

B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C 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叙事散文 -《朝花夕拾》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接触《社戏》:

A体裁:小说  这篇小说写得也很精彩。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文中的“我”叫什么名字?(迅哥儿)这个人物是根据童年“鲁迅”的经历而虚构的。

B 写《社戏》时,作者已经多大年纪了?(结合文后的暑期推算)

1922-1881=41(岁)

C 看戏的往事已经过去多少年了?

因为“我”当时十一二岁,而写《社戏》时已经41岁了,因此已过去41- 11= 30年了。

D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而往事却历历在目。从回忆中,作者有着哪些深刻感悟呢?

二、揭示全课目标

1、掌握下列词语: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

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如何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美;

4、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5、抄录文中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增加语言积累。

三 明确本节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

2、理清故事情节;

3、探讨第一部分--“平桥乐土”的内容和作用。

四 课堂达标

(一)给作品中的生字,在原文的生字旁边注音,重要的词语稍加注释。

(二)检查预习情况,用黑色识字板展示:(24个)

惮   踱   颇   撮   楫  棹 伊  归省  行辈 絮叨 撺掇  凫水  潺潺

踊跃  自失  弥散  蕴藻  漂渺 宛转  悠扬  喝采 罗汉豆  旺相  桕树

(三)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找出段落的起讫:

教师提供下列情节--  平桥乐土   寻船周折    夏夜行船     赵庄看戏

(1~4)     (5~9)    (10~13)  (14~21)

月下归航    偷豆吃豆    偷豆余波     往事难忘

(22~23)  (24~30)  (31~39)     (40)

(四) 阅读“平桥乐土”部分

1、什么是社戏?  (“社”中每年所上演的“年规戏”。)

2、看戏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

(浙江省 绍兴城外 鲁镇附近 平桥村的临村--赵庄)

3、陪我看戏的是哪些小朋友?他们待我如何?

(1)双喜、阿发、桂生等一群小朋友

(2)(A)伴我游戏  (B)钓虾、放牛  (C)陪我看戏

--友好、亲密

4、平桥村的老人们是些什么人?待我怎样?

(A)种田、打鱼 (B)不说“犯上”

-- 老人们 勤劳、善良

5、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看戏)

6、大约是在什么时间(季节)去看戏的?根据是什么?

春末夏初  根据:(1)扫墓后(2)豆,罗汉豆(夏)

(3)麦(立夏麦呲牙)

7、他们是怎么去看戏的?为什么非要乘船去?

(1) 乘船(2)因为  A鲁迅家乡在江南,江南是水乡,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B 桥村“临河”, 乘船方便;C 连六一公公卖罗汉豆都是划船去的。

8、写“平桥乐土”的目的是什么?

交代得以看戏的缘由、时间和平桥村的地理环境,小伙伴们的亲密、友好,乡间农民的勤劳、善良,为后文写看戏及偷豆等内容作铺垫。

9、平桥村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是我的乐土--“乐”。

五、回顾所讲部分

六、布置作业

1、看戏前遇到什么困难?这个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2、预习课后练习(第95页)的“二”题的第1小题:(请在书本上勾画)

作者写夏夜行船,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试把表现这些感觉的语句分别摘出来,说说作者是怎样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七、板书设计                 《社戏》

一、鲁迅              二、故事情节        三  人物              四、平桥乐土

1 18811936                               我”                     1 “乐”

2 浙江 绍兴城                          2  双喜               亲密  友好

3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3  阿发                 勤劳  善良

“4 原名 周树人                          4  六一公公              2  目的

5 叙事散文                                                 铺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二课时

一、明确本课目标

1学习“寻船周折”和“夏夜行船”部分;

2、体会烘托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 默读5~9段“寻船周折”,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1)看戏之前遇到什么问题?(2)我的心情如何?(3)老人们关注我的心情吗?

2、(1)船找到了没有?(2)由谁找到的?

(3)找到后又遇到什么问题?(4)这个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3、作者把“寻船周折”写得一波三折,目的是什么?

归结:(1)看戏之前,没大船,因为小船不安全;“我”急得要哭。(2)大船是由双喜找到的,找到后,又没大人陪我去;结果双喜提议--由小伙伴们一同陪我去,母亲和外祖母都不放心,没有同意;双喜提出“写包票”等四条理由,看戏才如愿以偿。(3)作品之所以把“看戏周折”写得如此细腻,目的就在于烘托了“我”看戏前的急切心情--“急”。

三、欣赏“夏夜行船”部分:

1听读录音带(或教师范读)

注意(1)景物描写部分,要朗读出诗情画意 (2)速度要轻快些

2让学生仿照教师的样子,放声朗读、速读。

3回答问题:

(1)整体感悟:“夏夜行船”中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答:一是急切的心情,原因是怕晚了;二是惬意、舒服、欢快、愉悦的心情,原因是看戏如愿以偿了。

(2)体会写法:这种急切而愉悦的心情是从哪些描写中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看书体会,并讨论。 A 动作迅速   跳  拔  拔  点  磕  退  上  “飞”

B 景物之动   a 清香……扑面吹来  b 连山……踊跃跑去  (以动写静)

C 心里所感   慢

D 耳朵所听   a似乎……歌吹    b大概横笛……宛转、悠扬

E  望眼欲穿   依稀的赵庄……真在眼前了

(3)、挖掘作用:作者描写“夏夜行船”的种种感受,用意是什么?

答:烘托“我”看戏的急切心情,再现童年夜出看戏的无限欢乐(这种欢乐,并不完全在于看戏本身)--“切”。

(4)笛子独奏: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用横笛为学生演奏一段曲子,如《彩云追月》,让学生体会“宛转”“悠扬”的含义,接受音乐美感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四、课堂训练

1、出示小黑板,口头填空

(1)填写传神的动词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石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本段最突出的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动作描写  写出了小伙伴们架船技术的高超、娴熟,烘托了“我”去看戏的急切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为什么说山“踊跃”?

答:“踊跃”,跳跃。由于船行之快,自然两岸的连山就有一种向后快速移动的感觉;又因为是夜间行船,所以看到的连山只是大致的轮廓--“铁的兽脊”一样;“兽脊”快速向后移动,便有跳跃之感,即“踊跃”的感觉。把静态的连山写动了,烘托了“我”急迫的心情。

五、课下作业

1、摘抄:在笔记本上摘抄10至13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2、练习:(课后练习一)通读课文,按时间顺序,理清从望见戏台到离开戏台的情节脉络。

第三课时

一、明确本节目标

1、理清“赵庄看戏”的情节脉络(重点);

2、欣赏“月下归航”的情境;

3、 分享“偷豆吃豆”的乐趣(重点)。

二、理清“赵庄看戏”的情节脉络

1、快速默读第14~21段“赵庄看戏”部分

2、找出顺次出场的演员

3、排列次序(出示小黑板)

(1)红衫小丑 (2)老旦  (3)小旦 (4)老的小生 (5)蛇精、老虎 (6)铁头老生

答:(6)(3)(5)(4)(1)(2)

4、找一名优生复述一下“看戏”情节

铁头老生 小旦  蛇精、老虎  老的小生  红衫小丑  老旦

5、“我”对赵庄夜戏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请用两个字概括)

A 扫兴  B 遗憾 C晦气 D点背

总之,也可用一个字概括为--“憾”。

三、欣赏“月下归航”的情境--爽

1、 请找出两处修辞?用意是什么?

(1)“戏台……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隔。”

比喻 用意:写出了回望中戏台夜景的美,表达出留恋的心情。

(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比喻   用意:富有童话色彩,渲染了轻松、愉悦的`心情。

2、“连几个夜渔的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补写这一句的用意是什么?

用意:侧面衬托,衬托行船之快、架船技术高。

四、 分享“偷豆吃豆”的乐趣

1、快速阅读第24~30段“偷豆吃豆”部分; 2、讨论:你认为在“偷豆吃豆”过程中,哪个孩子最可爱?说说理由。

(1)桂生--机灵--提议“偷豆呀!”

(2)双喜--心眼多--A “我们偷哪一边的呢?”

B  怕挨骂,偷六一家的

C  考虑八叔油盐之事

(3)阿发--憨厚--“往来的摸了一回”“偷我们家的吧……”

(4)孩子们--可爱--分工合作:“摇”“火”“剥”“煮”“洗”“抛”    对付八叔:“八癞子”

3、总结:“我”对“偷豆吃豆”的感受是    (一个字)。答:趣。

五、课下作业

1、默读本节所学部分

2、自己复述“赵庄看戏”和“偷豆吃豆”情节

3、设置悬念:可以说孩子们闯下了大祸,那么,结局如何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四课时

一、明确本节目标

1、了解“偷豆余波”;

2、分析六一公公的形象;

3、回味“社戏”给“我”感受。

三、了解“偷豆余波”

1、 请大家用红色波浪线,画出六一公公所说的四句话,并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老六一说话的内容:

2、(1)嗔怪    (2)询问    (3)送豆   (4)夸奖

3、 请一名同学朗读31至39自然段,讨论:

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总结: 热情、豁达(“请客?-应该的。”)、朴实、善良、厚道(“送豆”)的农民形象。

4、 踏坏豆田,反得夸奖和馈送,“我”的感受是怎样的?

--“怪”(奇怪)

四、 回味“社戏”给“我”感受

1、 教师范读第40段;

2、讨论:“那夜似的好豆”真有那么好吃吗?“那夜似的好戏” 真有那么好看吗?

答:那夜的豆可能很好吃;但那夜的戏并非那么好看。

3、讨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总结:在看戏的过程中,有小伙伴为伴,一起驶船,一起说笑,一起吃喝,乡间午夜的美景令我陶醉,几十年后,这些成为我童年美好、甜蜜的回忆,突出了对乡间少年诚挚情谊的怀恋--“恋”。

五、概括主旨

小说回忆了“我”童年时期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社戏的难忘经历,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图景,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刻画了淳朴乡民的形象,盛赞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六、 课堂练习

1、在下面故事情节后的小括号里,请用一个字概括出“我”的感受:

寻船周折 (急)  夏夜行船 (切)  往事难忘(恋) 平桥乐土(乐) 赵庄看戏 (憾)

月下归航  (爽) 偷豆吃豆  (趣)  偷豆余波  (怪)

2、朗读全文

七、 课下作业 :课后练习“三”的2、4小题。

八 课下写作训练

1、导写提示  童年,给你留下过哪些美好的回忆?粘知了,捉麻雀,下水淘鱼,偷杏儿,爬树捋榆钱儿,折柳枝做柳笛,跟小伙伴过家家,跳房子,折纸船,养小兔子,跟小朋友争吵打架,到外婆家闯祸,生病时妈妈给我百般呵护,与家人一同外出旅游,与小朋友一起下棋、玩游戏……哪些给你带来了乐趣?哪些给你带来了不悦,甚至是忧伤?让我们珍惜它,让我们用童心稚笔串起这一粒粒珍珠吧。

2、具体要求

(1) 请以“童年”为话题,自选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2)要有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配合一定的景物描写;

(3)  确定主旨:表达或悲、或喜、或辛酸的感情,以及对童年一定的感悟和认识。

(4)  参考题目: A 说说我的童年   B 啊,童年   C 童年 趣事  D……

6.《龙宫借宝》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的要求:

(一)语文训练

1、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古文内容。

2、反复诵读,达到背诵的目的。

3、积累名言。

(二)思想教育

联系实际,指导自身言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所选十章《论语》,均为短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1、2、3、4、5章)

(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1、4、5、6、7、8、9、10章)

(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8、10章)

根据本班学生的语言实际水平,选学1、3、4、5、7章。

所选学的5章,均为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记住原话;三要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鉴于学生初次接触古文这种文体,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授课中,适当加大老师讲解的力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体形式:古文。希望同学们能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从而学会课文。

二、学习新课

1、老师简单介绍相关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大成径”。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学生读1、2章,反复诵读。

3、分组研讨,揣摩一下文章的字面意思。

4、集体交流,老师做适当讲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a、注意“曰”的写法,不要写成“日”;子,指先生,这里是孔子。

b、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不也高兴吗?

时:副词,按一定的时间。

说:同“悦”,读作“yue”,愉快,高兴。

习:本义为“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温习。

c、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

d、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家不了解你,你却不怨恨她,不也是有品德修养的人吗?

愠:生气、发怒。

君子:有品德修养的人。

e、古句式“不亦……乎”

现代句式:“不也……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这一则是讲学习方法的。强调独立思考,有创见的必要性。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温:温习。

故:旧。

5、学生诵读。

(1)男女生赛读。

(2)评优读。

(3)组内成员互相抽查,比一比,谁背得快又好?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古文,整理笔记。

2、归类领悟:

谈修身做人的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四、课堂小结、作业

1、学生自由谈学习体会。

2、老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三章,懂得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明确了修身做人的原则。同学们要学以致用,不断进步。

3、作业:背诵一、三章。

板书设计:

6、《论语》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修身做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二课时

一、学前补偿

1、齐背第一、三章。

2、默写第一、三章。

3、试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三章的意思。

4、解释下列字:习、硕、朋、乐、愠、君子、温

5、回答:谈学习方法的格言有哪些?

谈修身做人的格言有哪些?

二、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第四、五、七章。

三、学习新课

1、学生自由诵读第四、五、七章。

2、试背第四章。

3、学生结合注释,试翻译原文。

(有困难,小组讨论解决。)

4、集体交流

重点指出:

诲:教诲。

女:同“汝”,读作“ru”,你的意思。

知:读“zhi”,同“智”,聪明。

本章是学习态度的:

孔子说:“子路,我教你真知的做法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5、按学习第四章的方法,自学第五、七章。

6、组内交流。

7、集体交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的。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孔子说:“只是读书而不动脑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思考而不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罔:迷惑。

殆:疑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制,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则是讲学习态度的。)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取法的人。我选择那些优点而学习他们,看出哪些缺点而改正他们。”

8:学生诵读三章

(1)分组比赛

(2)男女擂台赛,背诵。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古文,整理笔记。

2、归类领悟:

在本节课的第四、五、七章中

讲学习态度的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讲学习方法的格言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成语:温故而知新。

3、总结文中同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解释。

而→学而时习之(顺接然后)

人不知而不愠(转折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就)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却)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可以为师矣(做)

知之为知之(是)

仁以为己任(作为)

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过的知识)

人不知而不愠(代词自己)

诲女知之乎(代词所教的知识)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好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坏处)

有一言可以终身性之者乎(代词一言)

4、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A、独立练习。

B、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C、集体交流。

5、把文中的成语、格言和警句超在笔记本上。

四、小结、作业:

1、学生自由谈学习体会。

2、通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儒家思想中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他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同学们能牢记。

3、作业:(1)整理笔记。

(2)背诵四、五、七章。

板书设计:

6、《论语》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龙宫借宝》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4、让学生联系实际,从文章中领悟父亲的感情;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二、教学重点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让学生联系实际,从文章中领悟父亲的感情;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至少两遍

2.自己解决生字词

3.在文中找出有关父亲描写的句子用铅笔画下来

4.回家与父母交流一下在你成长过程中有哪些令人感动的事?

一、导入新课感受诗中的父亲

《父亲》

站在天真的微笑里如今

父亲我的花

是慈祥的温柔已结出果实

清冽的日子而父亲

总有淳朴的粮食仍用年迈的肩

喂养一种思想挑着夕阳

远走的那一刻父亲

父亲父亲

用咳血的肺我远望中的父亲!

装进我的行囊

邮寄的思念

总在稻田边

飘远

说起台阶,我们城里的孩子都很熟悉:每天,踏着台阶,我们就进入了高楼大厦,迈上了更高的殿堂。而在我国一些地方的农村,房前也有台阶,其中蕴含着多少感人的故事呢?今天,作者李森祥就带我们去一户农家的台阶上走一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跨上李森祥为我们搭的《台阶》共同感受父亲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诵读积累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要求: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提示:什么人干什么事?)(多媒体)

1.概括课文故事情节:父亲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在当地有一种说法,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高,于是父亲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辛辛苦苦地劳动,攒了大半辈子,终于盖起了新屋子,台阶高了,父亲却老了,身体也累垮了。

三、合作探究,局部品味文中的父亲(重难点突破)

2.通过预习大家知道本文题目是《台阶》小说主要就是为了写台阶吗?

---不是,请大家思考一下,“台阶”与父亲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台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是为了表现父亲,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3.那么文中的父亲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就让我们走近课文去了解一下这位父亲。

4.请通过文中的具体情节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

格式:我认为父亲是个的人,因为(多媒体)

老师先为大家做个示范:

(1)我认为父亲是个有毅力、肯吃苦有愚公移山精神的人,因为父亲决定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后,他开始了漫长的准备:一块砖、一片瓦、一张角票的积累,多年后,父亲终于用他的执着而踏实的艰苦奋斗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这一点深深震撼了我!

(2)他是一个要强、不甘于低人一等的、有着自己的理想、有着自己的淳朴目标的人,因为他不满足于自己的台阶低,哪怕倾尽大半辈子心血也一定要造一座有着高台阶、属于自己的新屋。

下面给同学2分钟准备在文中找出,一会我请同学说说,开始!

学生快速交流总结归纳:

学生评析: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父亲是一个谦卑的人。。。。。。

7、同学们对文中的父亲已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要借助一些描写手段,请大家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多媒体)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

8、请你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父亲情感和性格的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点。(多媒体)

学生在文中找并用圈点标注法分析语段,找到后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师巡回辅导。)

(1)第5段:父亲在三级青石板台阶上洗脚的细节“┅┅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啦沙啦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这里是对父亲洗脚动作和父亲皮肤颜色的描写。

过渡:找的很准确,那么从这段描写中,我们了解到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用板刷刷脚上的泥沙说明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也可以看出父亲生活的贫困和艰辛;“黄几几”是泥土的颜色,更是父亲的肤色,看得出父亲的朴素和敦厚。

(师板书:吃苦耐劳、朴素、敦厚)

生:第13段:父亲在准备建台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父亲坐在绿荫里,经常望出去,那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分析:这是对父亲神态的描写,父亲虽然忠厚老实,但看到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内心世界还是时时有波澜的。

过渡:你分析的很好,你能发挥想象,说说父亲到底想了些什么吗?

生:父亲应该在想:“我家什么时候也能盖起高台阶的房子呢?不行,光羡慕是不行的还得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奋斗啊!”

生:瞧瞧人家那台阶多气派,我也一定要盖新房修高台阶,也叫大人孩子神气神气,咱身体好,有力气,拼命干早晚有攒够钱的一天。

过渡:想象很合父亲的身份,那么这里可以看出父亲的什么性格特征呢?

生:有志气,有理想

过渡:你刚才分析的很到位,可你读的缺少点感情,能重新试一下吗?

生有感情的读。

(师板书:有志气,有理想)

生:第21段:在建好了新房,大家都来给他庆祝时有这样一段描写:“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这一段既有对父亲的动作的刻画,又有对父亲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是的不自在。

过渡:父亲应该扬眉吐气才对啊,可为什么不自在呢?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在做怪呢?

生:我觉得是自卑心理,因为前文介绍到“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说明他登好了新房后一下子受到别人的仰慕,这种心理反差造成了父亲的尴尬。

过渡:你能深入人物的内心,分析的很透彻,你能用一个合适的词来概括这种性格特征吗?

生:谦卑

(师板书:谦卑)

师过渡:小说还有反映父亲这一性格特征的细节吗?

生:有第27段:“第二次他再坐台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挪台阶的细节正是父亲谦卑心理的外在表现。

过渡:大家找找有没有典型的语言细节描写?

生:“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的这句话贯彻了全文。

师:父亲为什么总是重复这句话?这看出了父亲的什么心理?

过渡:因为在家乡有这样的风俗:“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文眼)乡亲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父亲说这句话正是他追求高地位的反映。

过渡:在家乡,地位高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会受到乡亲们的尊重。

过渡:父亲的这种追求也是六十年代初新中国农民的普遍追求。这是时代的进步所致。那么父亲耗尽一生的心血只为建造高台阶的整个过程,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呢?

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

(师板书:坚忍不拔)

过渡:作者细腻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血肉丰满的父亲,你从文章里读出作者对父亲寄予着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

过渡:同学的分析很精彩,下面我们一起放松一下心情,欣赏刘和刚的《父亲》让我们通过音乐的形式再次感受父爱的伟大!(多媒体)(歌中的父亲)

歌曲听完了,我们是否对父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以上我们学习了李祥森的《台阶》通过文章作者生动的描绘我们认识了这样的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父亲,文章借助一些人物描写方法,把父亲描绘得很形象,今后我们大家也要在自己的文章中学会运用这些方法。

三、拓展训练生活中的父亲

师:大家的学习热情令老师感动,你们的聪明才智让老师佩服,在这里老师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感受。优秀作品总是让人们产生共鸣,学习本文不仅让我想到了我的父亲:画面上的老人就是我的父亲,他是的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年轻时工资每月只有几十元,却养育了我们姐弟三人,父亲常说:只要你们能好好学习,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们上学!为了供我们读书他干起了长途运输,这活既危险,又辛苦,每当晚上回来晚时,母亲在家总是很担在灯下等着父亲,有时我也一起陪着母亲等,可是往往是我坚持不住睡着了,可仍不见父亲回来,而第二天仍见不到父亲的身影,因为他早早的又出发了。。。。。就是这样,父亲用他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我们姊妹今天的幸福。而如今,花甲之年的父亲又开始接过了抚养我们的下一代的任务。我的女儿如今已经读初二,是在父母的照顾下慢慢长大,有一次,我听到他对孩子说:“星彤啊,我要活到80岁,看着你读博士后呢!”这就是我的父亲,天底下最最普通却是我眼中最最伟大的父亲!

请你也讲讲自己与父母间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感动(多媒体)

四、结束语(小结)(边小结多媒体边展示本节课知识要点即板书内容)

跨上台阶我们了解了一位父亲,走进父亲,我们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话语,那么就让我们心中默默的道一声:“父亲,您辛苦了!我们永远爱你!”(全体学生集体高声喊两遍)老师也衷心地希望你们若干年后都能有所建树,我想,那可能就是你对父亲最好的报答!请欣赏《感恩的心》在乐曲中结束本课。(多媒体)

五、布置作业:写我的父亲(母亲等可亲的人)(多媒体)

要求:1、有真情实感

2、运用一到两种人物描写方法

板书设计:

父亲情感

朴素、敦厚

台阶有理想、有志气敬仰

(线索)谦卑、善良赞叹

坚忍不拔同情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的重、难点就在于抓住“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联系实际,教育孩子们学会用心去爱自己的父母。因此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在于“育人”。所以我在上这篇课文时,看似在围绕课文探究文中的“我”眼中的父亲,实则是在为“延伸拓展”做铺垫,为本次作业打基础。这堂课的不足在于在课堂上对课文读得太少,“延伸拓展”阶段,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有不足,语言不够简练,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所用时间太短。这个问题提醒我锻炼学生课口语交际是至关重要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这方面的锻炼。

8.《龙宫借宝》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热爱大自然、生活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并能感悟、运用,从而培养朗读能力和语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春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春是能给人们带来无尽遐思的季节。春给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雅士以无限激情和唏嘘感叹,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诗文佳作。对于描绘春天的古诗词,你能记住的有哪些?

生:朗读或背诵古诗词。(注意有感情地朗读或朗诵)

师:非常好!大家念过的描绘春的古诗词还真不少。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你们小学时念过的、在现代文学史上极富盛名的描写春天的散文,大作家朱自清的《春》。(板书课题、作者)

二、听录音,营造氛围。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听录音。本来可以带大家到外面边学边看风景,可惜的是现在已是秋冬季节。所以只能靠大家结合自己印象中的“春天”去想象,把听到的.转化成一幅幅画或图景。

生:静听录音。

三、抒感想,进入课文。

师:听了刚才的录音,在你的头脑中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春景?请用一个字或词来概括。

生:……

(自由发言。估计学生会概括为:漂亮、美、令人心醉等。)

师:究竟朱自清描绘的春天美在哪里?作者选择什么角度或事物来体现?

引导学生用“春天美在”的句式来品读课文。

形成板书:(根据学生的回答而定。)

草(的生机勃勃)

花(的姹紫嫣红或热闹)

春天美在风(的温暖和煦或柔和或令人心醉)

雨(的润物无声)

人(的活力充沛)

生:(把自己关注的写在横线上,并说说:为什么你认为草、花、风、雨、人美呢?)

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品味、分析。师引导注意一些语句的表现力、所体现的景物的特点、作者的感情。

如:

描写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准确、生动。惊喜。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变得有意识、有感情了。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描写春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热闹、争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抓住花的颜色:红的茂盛炽烈,粉的轻柔艳丽,白的高洁纯净)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踏春归来马蹄香”)

野花遍地是:……

描写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文中哪句最能表现春风的特征?“抚摸”这是什么样的感觉?你能不能说说还像什么?)

注意文中描写风的味道的句子。

描写春雨:注意描写雨的“细”、“密”的特点及雨中的景致。

描写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喜悦、充满活力、憧憬未来。)

……

学生在品味的过程中,尝试有感情地朗读相关章节,体味字里行间蕴涵的作者的的情感。

师:文中的许多词和语句都充满表现力:你能否用其中的词或模仿一个句子来描绘我们现在身处的秋天?

学生写“秋”,并作交流,互评互点。

师:作者从不同的事物来写春,你能由此用一个字或词来描绘你朱自清笔下春的理解和感受?用“的春”来表述。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春”令人心醉:春草生机勃勃,春花姹紫嫣红,春风温暖和煦,春雨润物无声。有如此动人景致,怎叫人不盼望春天的到来呢?面对如此美丽的春景怎叫人不去赞美她呢?

生:1、读文章前、后几节。

2、细体会文句内涵:如:“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连用?(殷切期待春天来临。)“来”、“近”等。(表现出作者一种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3、作者用三个比喻来赞美春,突出春天怎样的特点?(新、美、力)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吗?

形成板书:盼望

春天美在……

赞美

四、再读文章,体会文章所体现的感情。

五、文章写法小结:

1、炼字炼句:(“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2、修辞(比喻、拟人)--使语言生动、形象的法宝。

比喻使用的特点:形象留下深刻印象引起遐想

“大凡有艺术才能的作家、艺术家都是素谙比喻技巧的。比喻用好了,难状之形、难绘之景、难传之情,都可以写得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郁达夫

拟人使用的特点:亲切让无生命的变得有生命力有亲和力

总结以上两点时,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体会。

3、结构:总--分--总,一拟人开始,又以拟人结尾,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充满生机又有诗情画意的春景。

六、拓展、延伸:

1、作者从草、花、风、雨、人等几个方面描绘春。你还会选取哪些事物来描绘春?(山、水等)

2、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文章来表现我们现在身处的秋天。

七、总板书

盼望

草(的生机勃勃)

花(的姹紫嫣红或热闹)

春天美在风(的温暖和煦或柔和或令人心醉)

雨(的润物无声)

人(的活力充沛)

9.《龙宫借宝》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九

1.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2.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方法。

3、疏通文句,流畅的翻译全文。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文。

2、学会仔细观察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同学们,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节奏欢快;童年是一首诗,浪漫多彩;童年是海边的贝壳,五色斑斓。想起童年,每个人的心中都是甜蜜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分钟,把自己心中最美的那一段童年与大家分享一下。请一学生讲讲。

二、指导朗读,了解文意。1.自读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

藐()小项为之强()鹤唳()怡()然 土砾()壑()虾()蟆()

2.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翻译课文。

1.幻灯显示,先根据课文注释完成练习提纲,再翻译全文。(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②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③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④以虫蚊为兽(把„„当作„„)(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②昂首观之(代夏蚊)③使之冲烟飞鸣(代蚊子)④常蹲其身(代自己)⑤观之正浓(代二虫)⑤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①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与台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③神游其中,恰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2.根据刚才的练习,学生独立试译。其他学生纠正或修改,教师补充。

四、理解文意

2.请学生先列好提纲,再根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①拟夏蚁为“群鹤舞空”。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五、讨论理解文章中“物外之趣"。

10.散步(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十

《散步》导学案

教师寄语:

1、自信从大声说话开始。

2、机会是均等的,但常常是有限的。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感悟本文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3、领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写字:fēn qí( )   xìn fú( )   chāi sàn( )霎( )时

水波粼粼( )  熬( )过      嫩(   )芽

2、解释词语:各得其所                   熬               委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全文的表现应该是一种轻松温暖的气氛,平常事现真情。注意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和语气的把握)读后思考:

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⑵课文写了哪些人?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温情提示:先自主思考,再小组合作)

(1)在面对分歧时,我的决定是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为什么这样说?

(2)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四、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学法点拨: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内容。如生动的景物描写;感人的精神;贴切的修辞;特色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 举例: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五、拓展延伸   从下列内容中选一个进行说话练习:

1、也许同学们都有一个像莫怀戚一样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事,让你的同学与你一起分享吧!

2、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达 标 检 测

孝 心 无 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远无法偿还的心情。 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却永远无法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 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1、作者对无视家庭困境,一心追求高学历的“苦孩”;不顾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赤诚忠厚,打算功成名就再“从容尽孝”的孩子;各持什么态度?

2、就“尽孝”而言,作者的主张是什么?

3、时下有些孩子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稍不如意还要发点小脾气。其实拥有父母之爱,应该常怀感恩之心。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悟?你打算用什么具体行动来报答父母,力尽孝心?

课下作业、亲情再现--感受“美”

请大家打开记忆的大门,写一写你经历过的难以忘怀的亲情故事。

【《龙宫借宝》教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江西龙宫洞介绍导游词06-18

小学语文:课文 第二组《人有两个宝》3教案(苏教版一年级上)07-10

上一篇:工业生产环保下一篇:小学说明文方法及作用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