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毕业命题的现状分析及命题思路

2024-06-23

小学语文毕业命题的现状分析及命题思路(精选5篇)

1.小学语文毕业命题的现状分析及命题思路 篇一

一、问题

仔细分析当前试卷中的阅读题, 就不难发现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

1. 基础知识考查的比例过重

纵观各地区试题的阅读板块, 不少命题者对命题的目的不清晰, 试题边际含混, 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小学是基础教育, 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考核, 是无可厚非的。从各地区试卷上的语基、阅读、写作的分值比例看, 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基础知识的掌握最终应该落实到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方面, 特别是中高年级阶段, 基础知识考核的比重高于读写能力比重, 这是否正常, 是值得探讨的。一张试卷中基础知识题所占比重已经很大, 还有必要在阅读中包含数量不少的基础知识考查题吗?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2. 拓展题的答题取向与语文无关

不少阅读题中都会出现这样的题目: (1) 由本文所讲的事, 你联想到什么? (2) 本文所讲的事, 你生活中遇到过吗? (3)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你身上, 你会怎么做?这种试题直奔文本的主题, 但因为没有其他要求的限制 (语言形式上的要求, 字数的要求) , 实际操作时, 显得漫无目的, 只要学生有点自己的想法, 都可以写几句, 即使跟主题没多大关联, 也不能算错。无需阅读方法, 也无需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但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标志就是言语形式, 即通过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来掌握特定的表达形式。因此, 文本言语形式是阅读考试的重心。这种貌似语文的试题, 更多的是反映学生的生活认识水平, 而非阅读理解力和语言感受力。

3. 质疑释疑缺乏思维深度

有不少阅读题都会出现看题目提问, 自己解答这样类型的题目。比如:

初看文题《抉择》, 你想知道哪些问题?现在这些问题解决了吗?请选择一个已解决的问题写下来。问题:________。答案:________。

这样的题目乍看起来符合课程标准, 训练的是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在阅读中进行质疑和释疑是促进理解的有效策略, 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 阅读能力测试不能等同于阅读策略训练, 混淆了教学与考试的功能, 也就模糊了这道测试题的目的。因为学生初看文题后想知道的问题千差万别, 而问题的思考价值也各不相同, 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甄别问题的思考价值, 提高质疑水平, 将阅读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上来, 进而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训练过程。上述试题实际上仅仅能测试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答案之间的关联度, 而不能真实地体现出学生的质疑水平, 因为越是有深度的问题, 学生就越难独立释疑。所以, 学生为了得分, 答的都是比较简单、表面的问题, 缺少思维含量。这样的试题不能真实地测试出学生现有阅读能力的高下, 缺乏“效度”。

4. 主观的理解与感受没有“度”的要求

有的阅读板块, 经常会出现“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体会”“你读了之后想告诉别人什么”“你想对某某说些什么”等测试题。学生根据文本可以解读各种个性化的感悟, 其答案呈多元化和开放性。从语文课程目标看这类题目设计有一定合理性, 但是从评价阅读能力的角度审视, 这类题目的合理性应受到质疑。因为学生的答题很难区分阅读能力的高低, 只能从表达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作出评价。学生什么都可以写, 什么都可以答, 没有界限, 没有标准, 表面看是所谓的“多元解读”“个性化理解”或者是“创造性理解”, 而实质上是对这些概念的曲解和误读、错用。“多元解读”亦“有界”, “个性化理解”也有“是非对错”, “创造性理解”更应追求“最优化”。阅读测试需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正确理解与思想感情的准确感受, 但是应该有“度”, 要有明确的要求, 符合该年龄阶段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情感积累。

5. 重视思维结果, 忽视思维过程

有的阅读题为了测试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水平, 用的是选择题的方式。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赏析,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鉴赏, 有时几个答案从不同的阅读视角看, 都是合理的, 没有孰对孰错。对文学作品主题解读的单项选择, 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因为选择题只能反映思维的结果, 不能反映思维的过程;只能测试求同思维, 不能测试求异思维;尤其是不能测试出学生实际的言语操作 (表达) 能力。因此, 这类试题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或许更好一些。

综上所述, 从当前许多阅读试题内容看, 看似考查的面较宽、题型较丰富, 但尚未能完全围绕“阅读能力”这个核心来设计命题。这或许是现时阅读测试题最大的问题。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命题者命题全凭经验、凭感觉, 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 对阅读理解题目的编制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对策

根据国际通行的阅读评价方式, 结合我校对阅读命题的研究, 笔者认为, 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感知能力

考查学生在一定语境中对字、词、句含义的理解与把握。题型有: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选词填空、写近义词或反义词、写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或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等等。

2. 归纳、总结能力

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主要情感的把握和概括能力。题型有: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读了这篇文章, 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分段, 写出第几段的段意等等。

3. 提取信息能力

考查学生从阅读材料中获取处理主要信息的能力。有的文中有现成的答案, 通过阅读可直接从文中提取, 有的还需要通过对文本的理解, 经过整合加工, 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来建构回答。

4. 推断、想象能力

大多数阅读材料中, 都会有留白。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想象阅读材中省略的内容, 这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

5. 反思评价能力

这是阅读思考的向外扩展, 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对文本中表达的观点进行反思性的批判和评价, 能正确、清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包括新的认识、新的想法,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等等。

阅读题的命题除了围绕学生阅读能力展开外, 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 要依据阅读情境和阅读目的选择阅读题材料。学生在生活中所阅读到的文本各式各样, 不同的文体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选用不同文体的文本作为试题材料, 可以测试学生对不同阅读方法的运用水平, 即阅读能力。而我们的阅读试题所选用的阅读材料, 以文学性作品为主, 忽视了其他文体的阅读考查。

尽管测试是相对于真实阅读活动的, 但如何还原阅读活动本身的生活真实, 缩小“常态阅读”和“考试阅读”之间的落差, 实现阅读评价的儿童本位和生活本位。国际阅读评价PISA、PIRLS根据阅读情境和阅读目的区分并选择试题材料, 也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PISA将阅读情境分为四种:为了个人应用而阅读, 为了公共应用而阅读, 为了教育而阅读, 为了工作而阅读。相应地, 阅读测试材料也分为四类。PIRLS区分出了两种不同的阅读目的:为文学体验或娱乐而阅读, 主要目的是理解和欣赏文学性作品, 阅读的材料属于文学性文本。为获取和使用信息而阅读, 主要目的是了解周围的世界, 阅读的材料属于信息性文本。根据阅读目的划分阅读材料符合学生的阅读常态, 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需要。尤其是PISA强调的表格、图表、地图等类型的阅读材料, 是我们以往阅读试题中所忽视的, 却是学生生活中所常见的。这样的阅读试题植根于学生的生活, 其价值取向是为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 而不是脱离现实生活需要的僵化、枯燥的语言知识。这样的阅读试题, 才能促进阅读教学的健康发展, 也才是促进学生健康的课外阅读。

第二, 阅读主观题要关注言语表达质量。新课程实施以来, 阅读题中出现了大量的开放题, 其主要特征是答案多元化,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但纵观《小学语文评价与测试手册》中三至六年级的阅读题, 检测的梯度模糊不清。各个年级都出现了“读了这篇文章, 你想对某某说些什么”这样的命题。既没有字数的规定, 又没有答题形式的要求, 更没有思考路径即概括要点的具体要求, 试题指向模糊, 缺乏考试效度。这样的开放题给阅卷老师带来很多尴尬。如:

读完这篇文章, 你想对海伦老师说什么? (《苏珊的帽子》)

不少学生的回答是“海伦老师, 你真了不起!”“海伦老师, 你太有爱心了!”“海伦老师, 你真是一位好老师!”等短语, 可谓是点到为止。阅卷老师尽管觉得这样写不尽如人意, 但又不能说不对。既然是要求学生自由表达, 自然学生说长说短都行。但是从阅读能力评价的角度看, 这样的效度是十分值得怀疑的。作为命题者, 就要想方设法避免这种的情况发生。同样是这个题目, 可以这样出题:

读完这篇文章, 你想对海伦老师说什么?要联系文章内容, 至少用一个成语或一句名言, 不少于30字。 (《苏珊的帽子》)

提出具体要求, 规定答案字数, 对于提升主观表达题的评价效度, 在实践中已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一定程度上可改变套话满天飞的窘境, 能起到好的导向作用。同样对于评价概括能力的题目, 则可以根据年级特点, 依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学段阅读教学目标, 提出具体要求:总之, 主观评价不仅要关注是否准确, 还必须关注学生表达的言语质量。

2.小学语文毕业命题的现状分析及命题思路 篇二

现状一:材料枯燥,题量不妥

命题的过程就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再审视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为了实现阅读的这些功能,“阅读短文”题型的材料选择应力求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富于情趣化和生活化。同时,在题量的设计上,要适量、适度,要根据“少做题、多读书”的要求命题,避免过多的题目给学生增加负担。如:

[例1] 阅读短文《中国魂》,完成练习。(短文内容略)

(1)在第②节的括号里填相应的人名,在横线上补充相应的诗句。

(2)把下列词语分别填在短文第①节的( )里。

执着 勇敢 坚毅 睿智

(3)联系上下文,理解成语。

丰功伟绩—— 刮目相看——

(4)为短文第④节画横线的句子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5)补全第③节的名言,这是______(谁)的名句,说的正是中国人的“骨气”。

(6)你还知道哪些爱国名人和爱国名诗?(本文内容除外)

(7)“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举世瞩目;奥运赛场上,嘹亮的国歌一次次响起,又令世人刮目相看……”省略号中省略了什么呢?请你再写出两个。

(8)读了这篇短文,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最想说些什么?用几句通顺连贯的话来表达你阅读后的心声。

——选自五年级某一教师的命题

《教学建议》第28条指出:“经常为学生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同、结构相似、难度相近的阅读材料。” 这进一步告诉我们“阅读短文”题型的材料选择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注意情趣化和生活化。很显然,例1选择的材料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太过沉重和枯燥,缺乏生活气息,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之过量的题目,让学生疲于应付,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品位并无益处。因此,“阅读短文”题型的材料来源和题量设计要本着促进学生发展、构建学生和试题平等对话平台的原则,让“阅读短文”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引领,使试题更具人文性和感性,充满情趣。

现状二:目标拔高,难题不少

教学有教学目标,检测亦有检测目标。小学语文检测的命题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学段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可一味地刻意追求命题内容的新奇,甚至做不切实际的拔高,出些怪题、难题。而小学高段语文“阅读短文”题型的命题更应依据小学高段语文的阅读教学重点展开,着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着重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等。如:

[例2]阅读短文《郑板桥爱子》,完成练习。(短文内容略)

(1)在第2、4自然段中的( )内选择最恰当的字,用“ √ ”表示。

(2)认真读短文,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3)结合上下文解释:

言传身教—— 自立——

(4)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5)归纳短文的中心思想。

——选自六年级某一教师的命题

《教学建议》第23条指出:“测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毫无疑问,例2中“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归纳短文的中心思想”这样的测试目标显然与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不一致,有明显的拔高要求。因此,小学高年级学生面对这样的难题而出现失分率高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对此,命题者应该根据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目标,适度、适量拟定一些考查学生语言文字理解与运用能力的题目,不出偏题、怪题。

现状三:规律模糊,序列不清

根据一般的阅读心理,阅读材料时首先要弄清写了什么,然后再分析是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等问题。具体说来,一般学生在解答“阅读短文”试题时,第一步,浏览全文,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材料的概要;第二步,分析局部,直至词语句子的意义;第三步,把各个局部联系起来,从而对文章的整体达到新的认识。因此,“阅读短文”的命题必须遵循学生的这种“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规律,其题目设计要序列清楚,不可东拼西凑、随意而为。如:

[例3] 阅读短文《无价项链》,完成下列题目。(短文内容略)

(1)解释下列词语。

心急如焚——

铭记肺腑——

(2)用“______”画出最后一段中的比喻句,并说出用什么比作什么。

(3)文章中两次出现同一句话,请你用“______”标出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用句中加点的词语造句。

如果说每一件善事是一颗珍珠的话,那么每个人的爱心就是一根金线。

(5)你认为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写下来。

(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选自六年级某一教师的命题

《教学建议》第12条指出:“阅读教学应遵循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先初读,理解课文内容;再细读,品味语言特色;最后内化升华、练习运用。”因此,教师在“阅读短文”命题时应该把一篇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系统规划好题目,使得学生答题的过程成为和文本进一步对话的过程。例3中的题目显然不太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题目的编写序列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第(5)小题“你认为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写下来。”这类容易整体把握的题目应该安排在试题的前面,以体现按照学生阅读规律编排题目序列的命题要求。

现状四:重点偏离,特点不明

“阅读短文”题型的设计是检测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当然,它的考查重点也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其特点应该是“指向阅读能力的提升”。换言之,“阅读短文”的命题要注重文本的解读,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然而,笔者发现很多“阅读短文”题型中的试题过多地挤进了拼音、字词等方面的内容,如此一来,“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 就大打折扣了。如:

[例4] 认真阅读《猫》,完成下面练习。(短文内容略)

(1)请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2)请在括号里用“√”选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3)“尽职”的“职”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______,再查音节______;按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______。“职”字在字典中有五种意思:A.职务,分内应做的事;B.职位;C.由于;D.掌管;E.旧时公文用语。文中“尽职”的“职”应选______。

(4)文段按先总后分的写法,先总写______,再分写猫______、______、______。回忆一下,在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文有这种写法,请写出一篇课文题目来:__________________。你能学着这种方法写一段简短的话吗?试着写一写吧。

——选自五年级某一教师的命题

《教学建议》第25条指出:“着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虽说“阅读短文”的命题应注意考查的广度与深度,巧妙融入拼音、字词、句子、标点等基础知识,但是作为小学高段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短文”,“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着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例4中的前3道试题只是针对基础知识而言,考查的均是拼音、字词等非阅读方面的内容,其所占比例已达到“阅读短文”题量的75%。很显然,这样的命题很难体现“阅读短文”题型的特点和重点,阅读能力的考查也无从谈起。

《教学建议》既是对小学语文教学行为的进一步规范,更是对小学语文命题质量的进一步规范。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阅读短文”的命题要紧紧依托《教学建议》关于“教学测试与评价”的相关要求,力求阅读材料的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注意情趣化和生活化,题量的设计要适量、适度;力求测试目标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不出偏题怪题;力求按照学生的阅读规律来编排题目的序列;力求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阅读短文”的命题改革,进一步“提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命题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让测试真正发挥其正常的评价功能,成为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评价方式。

3.调查报告命题规律及解题思路 篇三

标签:

分类: 高三语文

(一)调查报告的定义:

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三类。

(二)调查报告的文体特点:

1、开头: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有利于作者展开和读者理解整个调查报告的内容。或提示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先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

2、主体:叙述和议论主要写在这部分里,充分地表现主题。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有三种结构形式。

①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来写。线索单

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②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各部分之间或并列,或从属,或主次关系。③对比结构。从自始至终的对比中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结构安排上的对比是为了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对比,使读者在对比中肯定所是,否定所非。

3、结尾:或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展望未来,提出希望;或归纳主题,强调意义;或没有明显的结尾。

(三)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1.材料真实。报告中所运用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确凿无误。这是调查报告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2.对象典型。只有被反映的对象具有典型意义,调查报告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3.叙议结合。运用叙述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交待清楚。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表明作者的主观见解,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往往要进行一些议论。

4.针对性强。调查报告反映典型,具有面上的指导作用,因此它具有强烈的针对性。

(四)调查方法:开调查会、个别访问、蹲点调查、现场察访、抽样调查、网上调查、问卷调查等。

(五)调查报告的语言:科学性、简明平实、准确具体、有说服力。

(六)阅读方法:

1.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内容。

(1)迅速准确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把握调查的对象、内容。

(2)阅读全文,了解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注意事件的细节。

(3)重点精读一些总结收集的数据,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2.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1)运用一个或几个典型材料说明观点。(2)运用对比的材料来突出观点。

(3)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

3.调查报告的鉴赏评价。4.如何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

题例:

1、本文第(二)部分运用的引用和列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作用?(5分)

答:(1)引用不同人(包括专家)的说法,能全面真实(作用)反映建筑频繁拆迁造成的危害(内容),具有:①说服力(②权威性或③增强阅读兴趣、可读性)【三者任答一点都可得分】

(2)采用列数据统计的方法,能客观真实、科学准确地(作用)反映频繁拆迁造成的影响的总体情况(数据反映什么情况),更具有说服力。

2、列数据是报告常用的方法。以第一小节的第二段为例,说说其表达作用。(5分)

答:①通过列数据说明网瘾青少年主要是“网络游戏成瘾”,其次是“网络关系成瘾”(数据说明什么问题)。使调查结果更加真实可信。②网瘾青少年与非网瘾青少年在上网目的方面的数据对比,更表明了青少年的上网目的对网瘾有影响。

3、结合全文,请为本报告写一个结尾。(6分)

结尾: 或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展望未来,提出希望;或归纳主题,强调意义;或没有明显的结尾。

4、文章的第一段属于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问题?从后文看,作者采用哪种调查方式?这篇报告用了什么结尾方式?(5分)

答:开头部分交代了两个问题,一是调查的原因、调查的内容(2分);作者调查主要采用了访问采访对象的方法(1分);作者引用诗句结尾,表示了对城市“拉链马路”破坏城市形象的担忧。(分2)

5、请用简洁的语言为文中的三个小节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填入原文中的横线上。(4分)

答:拟写小标题,就是要求概括段落或层次的内容,紧扣调查者设计的调查问题是关键(“企业经营者的阅读现状”、“影响购买图书的因素”、“如何对待网络阅读”、“企业经营者的阅读选择”)。

6、这篇新闻调查所选定的调查访谈对象包括哪些人?这样选有什么作用?

答:选文所选定的调查访谈对象包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助于提高调查结论的可信度。

7、这份调查报告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调查的?是怎样整理、归纳调查所得到的材料的?

答:本调查报告是通过抽样调查法(包括开调查会、个别访问、蹲点调查、现场采访、抽样调查、网上调查、问卷调查)来进行调查的。抽样时能关注到样本的典型性、区域性、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等各种因素,因此,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所获得的数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整理与归纳所得的材料时,作者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列表,筛选出相关数据说明问题,结合调查的目的,最终得出调查的结论。8.本文的开头部分为什么要详细说明样本抽查的形式与方法,在数据材料的运用上,本文有什么特点?请你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答:调查报告的调查对象应具有典型性,不管从哪方面取材,都必须注意典型性。只有被反映的对象具有典型意义,调查报告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本文开头对样本抽查的形式与方法进行详细的解说,体现的是调查报告的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对抽象方式的详细说明,更能体现作者进行调查时的科学与严谨,所获得的调查结果更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调查报告中所运用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确凿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能虚构,数字必须准确,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这是调查报告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本文的数据均为精确到小数点一位,且通过列表来呈现各组数据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调查报告语言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9、作为对“博客使用状况”的调查,本调查的设计与实施(不包括调查结论)是否科学有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本调查的设计与实施科学有效。理由是:

①本调查以大学生为主要的调查对象,他们可以代表主要的网民群体和主要的博客作者、读者。

②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7.7%,调查的抽样有效。

③调查对象近90%为博客的作者或读者,能够客观反映博客的使用状况。④调查样本的年龄分布数据与《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数据相吻合。⑤调查对象的专业结构(文史哲、理工农医、艺术体育)比例基本合理。

10、调查报告运用材料说明观点,或用典型事例,或用对比方法,或用精确数字。请就本文的特点,选择一种方法加以分析。

答:要反映出具体情况,数字材料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表达方式简明。反映的内容却十分具体,看似枯燥,但最能说明问题。可以产生文字叙述难以达到的表达准确、一目了然的效果。如在说明大学生压力的时候.一系列数字表明,就业、学习、经济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是当代大学生不能承受之重。“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法是调查报告中最常用、表达效果较好的一种方法。用来对比的可以是具体事例,也可以是统计数字表。如本文在说明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及解压方式时,采用了对比手法,表明性别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等,出现的情况就有差别,为后文阐述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帮助学生做了充分铺垫。

11、这篇调查报告每一部分都是先用数据,然后引用个别人的说法,最后再引专家的评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答:(1)先用数据统计,是列数字,能反映总体情况。(1分)(2)引用个别人的说法,是举例子和引用,能反映具体的情况,(1分)这样点面结合,能客观具体地反映情况,使结论更具说服力。(1分)(3)引用专家的评论,既能你从理论上证明自己的结论,又能指导他人解决问题。(2分)

12、简要概括此调查报告的基本情况。(4分)

4.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价值取向 篇四

金立义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发挥诊断、反馈和激激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此看来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试题要给学生生命舒展、个性发展留下空间,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朝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变革,这样的试卷才具有效度和信度。

一、基础知识考查要巧设语境 【问题诊断】 1.看拼音写词语。pán xuán tuǒ tiē()()shãn yùn xiã tiáo()()2.成语填空。

坚韧不()惊慌失()身临其()张牙舞()3.课文填空。

蝉儿的肚子在不停地颤动,每颤动一次,身上的颜色由,渐渐地变成了,变成了。

以上这组试题是当下小学语文试卷中经常看见的试题。应该说这样的试题考点单纯,强调基础,导向是好的,但是缺少语境,学生做起来单调乏味,如果整张试卷都是这样的试题,试卷就显得零碎繁杂,缺乏重点;试题孤立单一,缺少融合;题目偏重记 tZ,,考的是死知识,没有灵活性。这样的试题很难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无法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突围之路】

学生学习语文是一种言语综合实践活动。而考试的过程就是把各种语文知识、技能、能力进行相互交叉渗透,以衡量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过程。因此,语文命题要加强整合,改变以往一道题只考查一种知识或能力的单一功能,在试题中注人多元考查,促进学生多项发展。

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命题时应多创设语境,考查学生在具 体的语境中调动知识积累及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样的试题能唤醒学生 已有的经验储备,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力,展现自己的潜能 和创造力,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试题革新】 1.看拼音写词语。【试题列举1】(苏教版五上)xǐng yǐn xiàn □睡按时,□食□制,duàn liàn zāo zāi □□身体,不□病□; miǎn lì yì 互相□ □,□手同行,biān câ yì □□自己,友□长存; dã shànɡ mào 品□高□,礼□待人,bó zūn 知识广□,值得□敬。

【评析:把本册课文中学到的生字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语境。每组四 个短语,力求浅近通俗,意思关联,朗朗上口。这样的试题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受,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不难。同时试题既是考查,又是育人。】

【试题列举2】(苏教版六下)在句子的括号里写出不同的“ ɡōnɡ shì”词语:(1)我们在数学课中学到了很多()。

(2)中国拳击运动员一上场()凶猛,一下子就击败了对方,获得了冠军。

(3)学校星期一把十位大队委候选人的材料都()了,供同学们了解。

(4)坚持原则,()公办,这是每位执法者必须做到的。

【评析: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同音词的考查放在具体的句子中,一方面考查学生词汇的积累量,另一方面考查学生词语辨析能力,提 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学生言语智慧。】 2.语言积累。

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积累了不少成语、古诗句、名言警句、歇 后语、对联等,对于这些语言积累的考核,命题者要巧设语境,给这些语言提供存活的空间,再激活学生的存储,把消极的语言变成积极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试题列举3】(苏教版四上)根据要求写词句:

(1)节日的天安门广场犹如一个 的大花园。(填成语)(2)学了《九色鹿》,我想对调达说:。(填诚信的俗语)(3)叔叔喜欢买彩票,总幻想哪天中大奖,但每次结果都是。(填歇后语)(4)为了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可以写这样的一副春联:。

(5)人们放鞭炮、喝酒庆祝新年的到来,由此你想到的诗句是:。

【评析:积累词句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运用。把语言积累和生活情 景对接起来,不仅考查了学生词句的积累,还考查了词句灵活运用的 能力。而学生搜索、调集和运用词句的过程,正是分析、比较、提取等较高层次思维活动的过程,这样的试题有利于思维的培养。】 3.课文填空。

课文内容填空是小学语文试卷上不可缺少的题型。而目前课文内 容填空命题形式单一,考纯记忆的试题较多,视角狭窄,缺少思维的含金量,对学生的发展没有益处。命题者应研究、发现、寻找课文之间内在的联系,重组教材,巧妙整合,形成新的阅读语场,检验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促进阅读能力发展。【试题列举4】

1.《微笑着承受一切》告诉我们要像桑兰一样做个 的人;《大作家的小老师》告诉我们对人要平等相待,做个 的人;《 》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做个自信的人;《 》告诉我们,要做个遵守社会公德的人。(苏教版第6册)2.爱是心语: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爱是力量:海伦因为对生活无比热爱,尽管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一生写了14部著作,其中她的自传《 》家喻户晓。爱是情怀:彭总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所以忍痛下令枪杀了大黑骡子。(苏教版第10册)3.有的课文是借物抒情,如作者喜欢夹竹桃是因为它不仅有韧性,还能 ;有的是借物言志,如诗句“,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于谦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有的是借物喻理:如《山谷中的谜底》让你明白了。(苏教版第12册)【评析:这三道试题最大的特点是命题者按照一定的主题,对课文进行了梳理归类,重组教材,巧设语境,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记忆、理解、拓展。试题主题鲜明,视角新颖,考点丰富,综合性强。既有内容的理解,也有学法的指导,还有育人的功能。】

二、阅读理解考查要着眼能力 【问题诊断】

阅读《穷人的自尊》,完成题目(六年级):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打“√”。顺便来瞅瞅老师(chǒu qiǔ)留下抹不去的记忆(mǒ mā)2.用“/ ”将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划去。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拘谨()诧异()惊恐()4.文中表示“看”的词有:、、,除文中出现的,请你再写两个:、。

5.第5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6.你认为女学生的父亲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六道考题存在两大问题:① 真正考查阅读能力的只有第5、6两道题,前面4道题目都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核,这样的题目和文章关联不大,学生甚至可以不读文章照样做题。② 两道阅读题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过于简单,造成学生“浅读”文章,认识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不能促进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类似这样的试题在小学语文试卷中不是个别现象,带有普遍性质,它偏离了阅读考查的价值取向,降低了语文考评的信度和效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突围之路】 阅读试题的内容及类型只有指向阅读能力,且和年段学生阅读实 际能力匹配,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阅读水平。

其实围绕阅读能力来命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究竟包括哪些方面?语文课标没有具体说明,专家也没有定论,大部分老师在命题时只是跟着感觉走,凭着经验在出题,这样的试题就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和偶尔性。

如何科学合理地拟定阅读考题? 首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提出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可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查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查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其次要借鉴“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简称PISA)的理念。PISA把阅读能力要素界定为三类: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获取信息” 是依据文本信息进行逻辑上的理解,包括字面信息和隐含信息的理解;“解释文本” 是指整合并加工文本信息,结合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意义;“反思与评价”则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对文本的观点进行反思性的批判和评价,包括对内容和表达形式的评价。

如果把语文课标的阅读考查目标和“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提出的三类阅读能力结合起来考虑,笔者认为,阅读考试命题不凡从以下方面着手: 1.提取信息的能力。

① 找出中心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② 整体感知文章,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③ 能理出文章的写作顺序或人物的情感变化。

④ 根据要求,能准确地从一段或多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完成指定题目。

2.解释文本的能力。

①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体会文章中关键词的意思,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② 对文章中的关键句子,有一定的感悟和理解,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③ 直接利用或整合文本中的相关信息,对一些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

④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把握事物特点,了解基本说明方法。

⑤ 初步了解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基本表达方法。3.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① 感受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对人物进行简单评价。② 对文章所表达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判断及理由。③ 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试题革新】

(一)草原(片断)(苏教版六上)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作者通过对、、、等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草原的美丽。

2.作者总想高歌一曲的原因是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作者借骏马和大牛的表现想说明

第一道题目是提取信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二道题目是解释文本,要求学生利用文本有关信息,对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第三道题目是让学生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其实是考查学生的评价能力。三道题目紧扣文本,层次清楚,都是指向阅读能力的考核,且符合六年级学情。

(二)玩滑梯的小星星(三年级)小刺猬坐在田埂上。他仰面朝天,看着满天繁星— — 他看到天边有两颗星星一亮一亮地闪烁着。他知道,那是两颗星星小不点儿在聊天。他还看到,银河里有那么多的小星星在洗澡。小刺猬仿佛听到了星星们的笑声、歌声和流水的哗哗声。

小刺猬可开心了,不禁也扭动着身体跳起舞来。

突然。一颗流星划过天空。小刺猬呜呜地哭了起来。刺猬妈妈问:

“孩子,刚才还好好的,怎么啦?”小刺猬难过地说:“有一颗星星小弟弟掉了下来,他会摔痛的。”“哦,”刺猬妈妈看了一下夜空,微笑着说,“傻孩子,哪里是星星掉下来,那是顽皮的星星小弟弟在玩滑梯呢,他一下子滑得好远好远,你没有听到他的笑声吗? ”

“是吗?真的是他在玩滑梯吗?”小刺猬挂满泪珠的脸上又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就像他自己也在玩滑梯一样。

星光依然闪耀,田野里还是那么美好。

1.这篇短文先写了小刺猬在田埂上,再写小刺猬因 为看到 哭了起来,最后写小刺猬听了妈妈的解释后脸上。

2.小刺猬最后笑了,是因为(),把序号写在括号里。① 星星小弟弟好好的,并没有摔痛。② 妈妈告诉他,没有星星从天上掉下来。③ 小刺猬相信了妈妈的话,希望星星玩得快乐。④ 小刺猬知道了星星在天上玩滑梯,滑得好远。

3.读句子,想一想加点部分反映了小刺猬什么样的心情,把想到 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① 小刺猬可开心了,不禁也扭动着身体跳起舞来。()② 小刺猬呜呜地哭了起来。()③ 小刺猬挂满泪珠的脸上又露出了欣喜的笑容。()4.你喜欢这只小刺猬吗? 为什么? 四道题目是紧扣“课标”提出的第二学段阅读目标来命题的。第一道题目用填空的方式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体现“课标”提出的“对文章大意的把握”这一要求,实质是考查学生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第二道题目考查学生利用文中多种信息对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能力,采用选择题的方式符合三年级学生思维特点;第三道题目是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考查的是学生评价的能力;第四道题目检测学生对小刺猬这一形象的感受能力,这也切合了“课标”的要求: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

三、习作表达命题要回归儿童 【问题诊断】

从幼儿到小学生,这是一个台阶;从小学生到中学生,这又是一个台阶;从不会写作文到会写作文,这也是一个台阶。我们都是踏着台阶前行的。请以“台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六年级)这样的习作命题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台阶”是指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而成长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是沿着一级级台阶前行的,更何况小学生还没有经历过中学的生活,无法体验到中学生和小学生的区别,这样的命题和小学生的生活脱轨,思路无法开启,无从下手,很难选择到合适的材料,很有可能就陷入假大空的泥潭之中,更谈不上表达真情实感了。

言为心声。学生写作应该做到“我-y-写我心,自说自话”。可现实是学生写作只能按照命题者指定的内容去写,“你手须写我心”,而命题者指定的写作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往往又没有完全对接,甚至和学生的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学生为了完成考试,只好搜肠刮肚,无病呻吟,学生成了命题者的“代言人”。

【突围之路】

小学生习作是什么?是学生用儿童的思维,从儿童的视角表达儿 童的生活及情感。因此习作命题理应要从儿童立场出发,回归儿童的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考场习作和平时训练的习作有着一定的区别。它有时间的限制和特定的要求,相对平时训练的习作显得不够“粗放”,从立意到选材,甚至题目的确定,都有规定,一定程度上来讲缩小了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如何给习作命题,让学生考出真实的语文水平,为学生的成长给 力?对于命题者来说是一次考验和挑战。

首先,命题的表述语言要清晰,简洁明了。学生读了之后,很快明白本次习作写什么,有哪些具体要求。要避免人为干扰,影响学生审题,甚至误导学生。

其次,习作的命题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要充分考虑到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尽量和学生的生活实现无缝对接。要减少对学生 写作的束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力求让话题成为学生 倾吐的兴奋点。鼓励他们说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三,要仔细斟酌提示语。除了话题的确定,还要注意提示语的推敲。不论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还是自由作文,都要对提示语仔细斟酌,要让提示语帮助学生快速提取素材,触动情思,开启思维打开话匣子。

【试题革新】 1.题目:小事不小

提示:小事往往包含着智慧、道理;小事也能表现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真可谓“小事不小”。你在生活中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小事,请选择其中的一件写一篇作文,表达真情实感。(六年级)【评析:学生身上或身边天天发生着不少小事,这些小事给学生启发,让学生感动。这样的小事处处可见,学生可以信手拈来。提示语的表 述也能启情激趣,开启源头,唤醒积累,激活经验,打开思路,拓宽言路,让学生明白本次习作可以写事,也可以写人,只要写出真情实感就行。】

2.在现实生活中,“让”随处可见。在家庭里,让出了浓浓的亲情;在校园里,让出了深深的友谊;在社会中,让出了和谐的天地„„请以“让”为主题写一件你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或听到的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题目自定。(五年级)【评析:这篇习作题目和生活紧紧相连。学生选材的空间较大,不仅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还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所选的事情可以发生在家里、学校,还可以发生在社会上。学生拥有广阔的表达空间,自由表达的背后,一定会催生出个性鲜明的习作来。】

考试评价仅仅是一种手段,不仅要考察学生学了什么,更要考查 学生是怎么学的;不仅要关注学生当下的能力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未 来的发展。这才是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价值取向。要想达到这样的要 求,关键在于命题者对语文课程核心价值的准确理解,对语文考试评 价目标的准确把握,对年段学情的准确了解,唯有这样,考试评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成为引导小学语文教学的航标。

5.中考语文命题分析 篇五

(二)阅读理解回归文本本身。这是三年来温州中考试卷阅读试题的总趋势。淡化文本,去年的两篇现代文阅读是再明显不过的例子,学生只要能读懂文意,几乎不用考虑它是什么文体,关于文体阅读的技术性词汇完全被摒弃了,如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但恰恰是淡化文体本身,却提醒着我们,指导阅读决不可以忽略文体自身的特点。考试只是不对这些专业词汇作什么要求,但学生在整体感知、提取归纳信息、概括形象特征、赏析语言结构、理解文本主题、联系生活实际等环节,却是每一种文体阅读都必然涉及到的,不能有丝毫有大意。同时,这些考核点又是紧紧与文本自身特点相联系的,哪一类型的考题都要建立在准确阅读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离开了文本,架空的分析再精彩也拿不到分数。

(三)作文依然会“站在学生的立场替学上拟题”。尽管我们对去年的《下雨天真好》存在这样那样的说法,但就命题人而言,他是努力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景可绘、有情可抒的。从“十六岁,我多了一分…”到“把心儿打开”,从“惜”到“下雨天真好”,温州的作文试题一直有浓浓的诗意,一直在激发学生用优美的语言写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这一点,已经成为温州中考作文的一个传统。

上一篇: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下一篇:我的窃读记五年级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