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经济社会事业大发展总结

2024-10-16

村经济社会事业大发展总结(共10篇)

1.村经济社会事业大发展总结 篇一

明确任务

坚定信心 努力推进全县教育事业大发展

——在全县教育发展大会上的总结讲话 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余佑奇

(2008年8月25日)

同志们:

巧家县2008年教育发展大会经过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已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这次大会是在举世瞩目的北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顺利闭幕之际,在即将迎来第24个教师节和全县中小学2008年秋节学期开学的时候召开的,也是在巧家县教育有了长足发展的时候、在“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进入第四个学年、教育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召开的,具有转折性意义,这是我县教育工作的一次盛会,必将给我县的教育事业带来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必将极大地推动巧家教育的大发展。

召开这次大会,是县委、县人民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巧家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深化我县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开好这次大会十分重视。会前,县人民政府方县长多次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就召开全县教育发展大会,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对出台加快教育发展的有关文件进行了专题研究。县委陈副书记、人大李副

和措施,是一次富有成效的大会。

一、大会的主要收获

一是明确了目标,理清了思路。这次大会明确把“两基”巩固提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狠抓师德师风建设、职业教育工作和营造良好教育环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教育工作的重点,符合上级的要求和我县的实际,工作思路清晰,目标定位准确,凝聚了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把握和战略思考。只要在这些重点问题上真正取得突破,就能在总体上推动我县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这次大会还强调要进一步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教育工作的机制,强调要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工作的浓厚氛围,只要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狠抓落实,就一定能够开创我县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是认清了形势,形成了共识。通过认真学习方县长的重要讲话,大家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认清了教育的形势,增强了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三是振奋了精神,坚定了信心。我县教育工作尽管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任务重、压力大,但是有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有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有改

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为教育发展提供组织、思想和作风保障。

四是要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行政,加强教育督导评估。五是各乡镇要做好“七个一”工作。即认真筹备开好一个教育工作会、摸清一个教育发展的家底特别是适龄少年入学的家底、制定一套教育发展的规划特别是“普九”巩固提高的规划、落实一个乡镇村学校各级干部责任、号召为“普九”巩固提高过一个特殊的教师节、组织一次学先进创先进活动、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每学期至少到学校给教师和学生讲一节课。

同志们,这次大会既是一个总结大会、表彰大会,又是一个对我县教育事业发展起着统领性、推动性的重大会议。全县首次召开的这次教育发展大会是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对我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稳步的大发展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优先发展教育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团结一致,再接再厉,努力为巧家教育事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各乡镇、各部门贯彻会议情况请于9月10日前报政府办。通知一件事情,会后请参加会议的各位县领导、县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受表彰的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师立即到灯光球场合影留念。

巧家县2008年教育发展大会圆满完成所有议程,散会

2.村经济社会事业大发展总结 篇二

全力推动县域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党的中央全会专门讨论文化的改革发展问题,对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讲,是具有历史性的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们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根据会议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就我县文化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我们*****县有海岛金

山寺、*****书院等一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有北海公园、*****广场等一批具有现代气息的休闲旅游资源,还有信誉商厦、龙威城市广场等一批饱含都市文化氛围的购物休闲广场,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二)文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在县城我们*****县高

标准、高质量建设了县图书馆、科技大楼、祥云剧院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新华书店、各类图书报刊亭也配置齐全,还新建了文广新局。在乡镇,每个乡镇都建有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图书室、微机室、活动室也一应俱全,全县文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三)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县每年都举办

“5.18”、“

10、18”、春节联欢晚会等各类专题文艺演出,并依托*****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科技中心等,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在乡镇上也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基础,开展 了文艺下乡、主题教育等一系列活动,群众们也自发组建了秧歌队、锣鼓队等,极大的丰富了全县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文化旅游品牌打出特色。近几年,*****县打出

了以佛教、道教为主线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成功创建了*****海岛金山寺4A级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每年吸引了众多游客来*****。

(五)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这几年,我们*****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以*****报、*****电视台为主的核心层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文化旅游经营单位、经济效益也逐年看涨,文化产业以逐渐成为了我县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

二、我县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们大部分乡镇都高度重视经济发展,而对文化建设较为轻视,只重视满足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忽视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不能很好地满足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足。国务院曾明文规定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幅度,紧靠基层政府对文化

建设的投入,并不能满足群众对文化基础设施的需要,而且由于资金短缺,留不住人才,造成了文化人才短缺。

(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虽初具规模,但乡镇文化设施仍不健全,农家书屋的配置率较低,综合文化站启用率也不高,而且,我县群众的文艺活动只能在广场、小区等地方开展,没有专门的排演厅及排练厅,无法开展大型的文体活动;县图书馆并未向广大群众开放,无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借阅要求。

(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我们*****

县文化人才队伍尚不健全,缺乏有效地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各类文化艺术人才缺乏,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大部分由政府工作人员兼职,缺乏专业人才。

(五)文化旅游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县文

化旅游事业对外宣传力度不大,有些旅游景点我们本县群众都不知道,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六)文化产业单一,发展后劲不足。我们*****县文

化产业比较单一,仅靠佛教文化等,对游客的吸引力不高,且部分旅游文化景点分布较为分散,无法发挥集群产业优势。

三、对*****文化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并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势在必行,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引起高度重视,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全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繁荣发展机制。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适时的出台一些列针对文化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积极探索电视台、报社等国有经营性单位的良性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推进文化市场良性竞争机制,杜绝文化产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我们还要认真借鉴兄弟城市的文化建设发展经验,取其精髓、去除糟粕,为发展和繁荣*****县社会主义文化打下坚实的体制基础。

(三)要切实加强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领导,着力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吸纳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文化领军人才,建立起完善的文化事业发展组织机构,以便于整合现有人才资源,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

伍,同时,要侧重对乡镇一级综合文化站的人才资源配置,有必要对基层文化人才进行专业的培训。

(四)要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应当将*****县图书馆、科技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一批基础设施全面启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每个社区(村)都应配备建设一处农家书屋,真正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将公共文化形成网络化,形成以社区(村)为基本单位“点--线--面”的网络布局。

3.村经济社会事业大发展总结 篇三

60年来,保险业始终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走过了曲折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1949年,我国第一家国有保险公司成立,标志着新中国保险业的创立。1958年起,国内保险业务全面停办,保险业发展出现停滞。1979年保险业恢复经营至2002年,以一批股份制公司设立、《保险法》

颁布实施、中国保监会成立等重要事件为标志,是我国传统保险业向现代化保险业发展探索转折时期。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为标志,保险业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驶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市场体系完善、服务领域广泛、经营诚信规范、偿付能力充足、综合竞争力较强,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现代保险业。

二、保险行业实力显著增强

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一是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初步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和所有制形式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保险市场体系。从类别看,有综合性保险公司、专业性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还有许多专业性中介公司;从所有制形式看,有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民用资本控股、中外合资、外资独资等形式;从组织形式看,有股份制、相互制等形式。保险公司数量由初期的1家发展到120家,其中有6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二是行业规模快速扩大。保险业恢复经营以来,我国保费年均增长20%,2008年保费收入近万亿元,世界排名第六位。保险业务领域也不断拓展,基本覆盖了所有可保的风险领域。保险资产规模迅速增长,目前达到3.7万亿元。保险业积累第一个1万亿用了55年,第二个1万亿用了3年,第三个1万亿仅用1年多一点的时间。三是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保险公司按照现代保险企业要求,从内部控制、管理、技术、服务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保险业在金融行业中最早对外开放,积极稳妥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中国保险业带来了先进经营理念、风险管理技术、企业管理经验和保险营销技术。四是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中国人寿、中国平安进入世界五百强,中国人寿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寿险公司,中国保险业已经在世界保险业占据重要一席之地。

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60年来,保险业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保险功能作用逐步得到充分发挥,不仅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而且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是保障经济平稳运行。2002年以来,保险业累计赔付保险金额超过1万亿元,在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仅2008年应对雨雪冰冻和汶川地震赔付就超过100多亿元。积极跟进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等提供配套保险保障。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支持国家经济发展“走出口”战略,今年将为国内企业出口提供担保和风险保障800多亿美元。二是服务改善民生。大力发展商业养老、健康保险,为人民群众未来养老和医疗积累准备金近2万亿元。积极拓展企业年金市场,保险业承办的企业年金占全部法人受托业务的90%。积极支持国家新医疗体制改革,河南新乡、江苏江阴等地试点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三是服务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呈现快速发展局面,开办农险险种达到160多个,政策性农险试点范围逐步扩大,2008年农业保险责任金额达到近2400亿元。小额农村人身保险试点逐步推广,2008年承担保险责任280亿元。保险业在14个省114个县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此外,积极探索农房保险、小额信贷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外出务工农民保险等其他涉农保险。四是优化金融结构。商业保险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是缓释了储蓄过快增长的压力,优化了金融资产结构,提高了金融效率。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3.4万亿元,成为资本市场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保险业积极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开展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试点,一方面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另一方面取得了较好资金运用收益。五是参与社会管理。通过推动发展煤炭雇主责任保险、交强险、医疗责任保险、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等险种,分担政府责任,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四、保险监管发生深刻变化

1998年中国保监会成立后,伴随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监管工作不断改进完善。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保险监管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树立了科学监管理念。在理念上实现了从“就监管论监管”向“想全局、干本行,干好本行,服务全局”的根本转变,更加注重消费者利益保护这个监管的根本目的,更加注重依法、科学、有效监管这一原则,更加注重寓监管于服务之中,更加注重法制、信息化等基础建设。二是监管体制

机制不断完善。保险监管由人民银行一个处、一个司,发展到目前的保监会及其35个保监局。保监会机关内设了5个非常设委员会,建立了监管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负责制等机制。三是保险理论不断丰富成熟。提出了保险业发展阶段理论,作出了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的判断。发展了保险功能理论,创造性地提出现代保险不仅具有经济补偿功能和资金融通功能,还

具有社会风险管理功能。提出了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理论,保险业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及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四是监管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形成了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监管三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框架,健全了政府监管、企业内控、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风险防范体系,构筑了以公司治理和内控为基础、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以现场检查为重要手段、以资金运用监管为关键环节、以保险保障基金为屏障的防范风险的五道防线。加强监管创新,实施分类监管,积极推动效益监管。正因为监管理念、监管体制机制、保险理论和监管实践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保险业不仅有效防范了风险,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考验,而且还化解了利差损等历史积累的风险。

五、全社会保险意识显著提高

随着保险业的蓬勃发展和保险消费者队伍不断扩大,保险知识普及日渐深入,社会保险意识大幅度提高。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保险工作,更多地尝试运用商业保险手段辅助社会管理,同时积极为保险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人民群众保险意识明显提高,知道保险的人多了,关心保险的人多了,买保险的人多了,得到保险保障的人多了。保险理性消费意识也明显提高,不再是盲目购买保险,而是注重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购买,同时更加注重自己合法权益的保护,维权意识明显增强。这对保险业更好地开发产品、改进服务起到了有力促进作用。

4.村经济社会事业大发展总结 篇四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开展“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主题教育。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我们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就必须抓住进一步解放思想这个关键,弘扬“三种精神”,树牢“三个理念”,谋划“三篇文章”,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弘扬“三种精神”,增强大发展的内生动力。解放思想首要的就是要变革思维方式,破除阻碍发展的旧思维、旧观念。一要破除故步自封的思想,弘扬开拓精神。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许多方面闯出了路子,创造了经验。有的人因此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导致开拓精神不强,缺少抢抓机遇的胆识和魄力。为此,我们应跳出江西看江西,对照先进找差距,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迈更大的步子,促进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二要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弘扬创新精神。创新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弘扬创新精神,就是要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善于出新招、奇招、高招,坚持用新观念、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研究新情况、落实新任务、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要破除小富即安的思想,弘扬创优精神。有创优精神,才能有大发展、赶超发展、率先发展。要认真解决争先意识不浓,缺少拼搏奋进激情和斗志的问题,激发干部群众争先创优的热情,达成勇于攀登、争创一流的.思想共识,形成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树牢“三个理念”,鼓足大发展的干劲。思想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观念的先进是最本质的先进。解放思想关键就在于树立先进的发展理念,并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一是牢固树立抓项目的理念。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没项目,难发展。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机遇,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落实”的理念,把抓项目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核心工作,咬定项目不放松,努力形成用项目优化结构、用项目增强后劲、用项目提升优势、用项目推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牢固树立重生态的理念。“生态决定地位,环境吸引眼球”,生态是我省最大的品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要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实现发展模式“从牺牲环境换发展”向“保护环境促发展”转变,环境建设从“被动整治”向“主动建设”转变,发展思路从“竭泽而渔”向“生态立省”转变,努力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牢固树立促和谐的理念。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努力使广大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

5.村经济社会事业大发展总结 篇五

为深入贯彻区委工作会议精神,弘扬我区发展主旋律,振奋精神、再鼓干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办让人民满意学校,学校党委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推动人才事业大发展””大讨论活动,按照巴南委组〔2013〕188号文件关于在全区开展“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推动人才事业大发展”大讨论活动的通知精神,制定我校实施方案。

一、“大讨论”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推动人才事业大发展”为主题,在全校范围内扎实组织开展“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深化对科学人才观的理解和认识,找到制约学校人才事业发展的观念、思路、工作措施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瓶颈,进而探索解决之道,推动人才事业科学发展。

二、“大讨论”活动的主要内容

“大讨论”活动以“五查、五找、五提”为主要内容:

(一)查人才发展的视野和观念,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提出拓宽人才工作视野、创新人才发展理念方面的具体措施;

(二)查人才工作体制,找出在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推动人才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整合资源,健全机构,完善工作体制,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等方面的具体对策;

(三)查人才工作机制,找出人才培养、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整合开发人才资源、充分激发人才队伍整体活力的具体办法;

(四)查人才发展环境,找出履行人才服务职能、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人才优先发展政策体系、保障人才优先发展,构建人才发展良好环境的有效途径;

(五)查人才队伍建设,找出重点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不足,提出完善人才发展规划,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的措施和办法。

三、方法步骤

大讨论活动自7月20日启动,至8月25日结束,共 1个月的时间。

(一)动员学习阶段(7月20日--7月 31日)。制定下发《关于开展“解放思想、优化环境、推动人才事业大发展””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方案》,对整个大讨论活动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召开动员大会。学习期间,人人建立专门的读书笔记,撰写学习心得,不少于3篇,总字数不少于 10000字。采取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举办讲座和辅导报告、召开务虚会和专题研讨会等形式,深入开展“大讨论”活动。围绕人才发展战略,在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中进一步形成人才重要性的广泛共识。

本阶段起至7月31日,要围绕宣传重点完成1篇人才工作信息、1篇人才工作网宣文章和1篇本单位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材料,字数在1000字以内,上传学校党委。

(二)专题讨论阶段(8月 1日--8月 10日)。围绕“一城、一极、一区”建设需要,通过开展“五查、五找、五提”和征文活动,找到人才发展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采取报告会、读书会、座谈会、讨论会、访谈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总结经验,梳理问题,明确方向,制定措施。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办法,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本阶段,深入查找本单位存在的至少10个制约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针对本单位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制定至少10条具体措施,向党委提出至少10条有利于推动全校人才事业发展的意见或建议,形成情况报告。同时,要围绕“五查、五找、五提”的具体内容,完成1篇3000字以内的理论研讨文章,稿件题目自拟,体裁不限,文章须注明“参与人才发展大讨论活动征文稿件”。于8月3日上传至学校党委

(三)总结提高阶段(8月11日-8月 25日)。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大讨论”活动,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和提出的整改措施,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办法》和其它相关制度政策,规范办事程序,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

本阶段,各支部要对“大讨论”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总结报告,纸质件经支部书记审定后,加盖支部公章报送学校党委。同时,要结合科学人才观和“大讨论”活动成果,将具体措施落实到人才工作当中。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党委书记、校长是“大讨论”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落实分管领导和专人抓好落实。要发动全校广大党员、群众,积极为学校人才发展建言献策。

(二)注重活动实效。要把开展“大讨论”活动的着力点放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举措上,既要勇于查找人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又要敢于突破束缚和现有的思维方式,用科学的方法看待和分析问题,以全新的理念谋划人才事业发展。

(三)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发挥学校网站宣传的主渠道作用,抓好示范和舆论引导,充分推广在“大讨论”活动中提出的新理念、新举措。

(四)加强督促检查。学校党委要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鱼洞中学校委员会

6.村经济社会事业大发展总结 篇六

服务经济社会大发展

随着我市“一创双优”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我市经济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阶段,同时面对当前统计事业进入了一个加快改革和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统计工作将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新形势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并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给统计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三是统计制度和方法的改革需要适应并且创新。四是推进依法统计将不断改进工作环境和法律保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特点,我认为创新统计工作思路对服务经济社会大发展尤为重要,现将一些感悟与大家研讨如下: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全市“二三五”目标全面实施、经济社会阔步迈进之年,更是统计事业加快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之年。统计工作将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工作中心,按照中央、省、市统计工作部署,同心同德,奋发进取,致力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服务水平,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统计保障,必须做到夯实“一个基础”,构筑“两个理想追求”,致力“三个提高”,加强“四个建设”,抓好“双五工作”,不断提高“六种本领”。

-1-

夯实“统计基础”:基层基础统计工作,是统计数据的源头,是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应该说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建设,随着在地统计的逐步推进,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拥有了一支比较优秀的统计队伍。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发挥统计系统的整体功能,逐步向区域大统计迈进。一是逐步完善各乡、街道统计机构,充实、培训街道统计人员,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提高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承担起乡、街道区域内各项政府统计任务。二是注重与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大兴统计调查研究之风,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拓展统计工作的外延。同时要充分发挥《统计法》赋予我们的职能,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区域大统计的重要力量。三是以“六五”普法为契机,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对区域内各类企事业单位,积极践行“为统计对象服务,和统计对象交朋友”,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从而为全市统计工作的开展奠定人力基础。

构筑“两个理想追求”:统计人的理想追求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统计;另一个是坚持与时俱进,打造阳光统计。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统计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从统计人的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各种努力,创造各种条件,以满足

-2-

统计人的基本需要和促进统计人的发展为目标,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塑造统计人的品德、风貌、气质和精神。构建和谐统计是针对统计系统内部的要求而言,它包含有局部和谐、部门之间的和谐、班子成员之间的和谐、科(室)之间的和谐以及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和谐等。泛言之,和谐统计也包括了数据之间的匹配。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时代脉络,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坚持改革创新,做好本职工作。统计要做到与时代共同进步,走在时代的前列,就必须打造“阳光统计”,建立健全和完善独立、公正和科学的统计制度,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和权威性。“阳光统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增强政府统计的公信力;二是要方便社会公众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统计信息。统计人应该把“阳光统计”作为一种理念牢记在心,并且使它成为衡量统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客观性、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致力“三个提高”:致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要从基层抓起、从数据源头抓起,抓好基础统计和原始记录台账,进一步加强对统计资料提供的审核和管理,保证统计数据相互匹配,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全面性。致力提高统计服务水平。紧紧围绕政府的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热点、焦点问题,为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提供统计咨询服务,进一步拓展统计服务领域,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充分发挥统计“晴雨表”、“参

-3-

谋部”作用。致力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在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干部队伍素质建设、基层基础建设的同时,努力在创新统计服务方面做很多有益的探索,把“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服务社会”作为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的首要条件,着力在创建和谐统计环境上下功夫。有效发挥统计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

加强“四个建设”: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省、市纪委会议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各项考核和监督机制,坚持政务公开,规范行政行为,严肃工作纪律,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加强统计法制建设。组织领导干部和统计人员学习宣传新《统计法》,加大统计执法力度进一步优化统计工作环境。三是加强学习型统计团队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加强全系统人员政治理论、经济理论、统计业务和现代技术学习培训,通过定期编辑印发《统计月报》和《统计年鉴》、撰写有深度、高水平的调研分析,开展统计信息咨询服务等方式,做到科学统计。四是加强统计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高全员统计职业道德水平,创建“诚信统计”品牌,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坚持以人为本,抓管理,促服务,展示“统计人”新风貌,积极营造勤奋敬业、务实创新、团结和谐的氛围。抓好“双五工作”:即抓好五项常规突出五项重点。抓好五项常规工作:一是抓常规报表。按照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规定,抓好各

-4-

专业的统计定期和年报工作;二是抓常规调查。根据省、市统计局的工作部署,抓好农村、城镇住户、规模以下等各项常规调查;三是抓预警。继续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小康建设、产业聚集区建设等重点工作指标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及时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四是抓课题。根据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经济热点、难点问题,着力做好重点课题调查研究,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分析;五是抓发布。进一步完善统计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统计公报、统计年鉴和、季度、月度统计监测资料,优化统计服务功能。

突出抓好五项重点工作:一是抓服务业统计。继续深入实施服务业统计制度,全面推进服务业统计工作;二是抓能源统计。深入实施节能降耗统计制度,继续做好节能降耗统计工作;三是抓农民增收监测调查。继续抓实粮食生产监测、低收入农户增收监测、分乡(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调查,实事求是反映我区新农村建设成效;四是抓GDP核算。完善生产总值核算数据质量评估制度,进一步加强GDP核算工作;五是抓社情民意调查。关注民生、社情、民意,继续抓好与之相关的专项统计调查工作。

不断提高“六种本领”:就目前统计干部而言,有六种本领必须不断提高。第一,学习钻研的本领。在学习钻研本领主要培养两种能力:

1、全局能力;

2、创新能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

-5-

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党政工作精神的规定和要求。与此同时,还要学文化、学科技、学管理、学法律、学文学、学写作、学心理学等等。学习在于钻研,在吃透精神的前提下,学观点、学方法,掌握要领。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第二,联系实际的本领。“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是毛泽东主席讲过的话。如果能把学习与业务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加以印证,指导工作,既是学习钻研的加油站,也是学习钻研的最终目的,最终体现在业务能力上。第三,总结经验的本领。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坚持总结经验,经验有成功与失败两种,需要善于回顾和总结,不断吸收营养,接受教训,修正计划、方法,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第四,组织协调的本领。主要体现谋划能力。首先是组织协调自己的能力,也就是做事要有计划、有秩序、有方法、有结果。其次是组织协调各方的能力,也就是不但自己能做事、做成事,还要发动、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和别人一起做事、做成事。第五,语言文字本领。这是传达思想沟通信息主要渠道和工具。做为一名合格的干部,其中最基本的条件应该是善于语言表达和较厚实的文字能力。不能不看到我们干部队伍中在这方面的差距,必须在实践中磨练,不断提高。第六,身心和谐本领。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应首先从自身做起,知荣耻,树新风,做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

-6-

以上,均为本人面对新形势,结合本人多年来从事统计工作积累的一些经验的所感所悟,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7.村经济社会事业大发展总结 篇七

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贯穿全会的鲜明主题,也是全会决定的突出亮点——

增强文化自觉 树立文化自信

这是一篇与时俱进的文化宣言,这是一幅着眼长远的宏伟蓝图,这是一份关注民生的行动纲领。

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对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切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和探索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全会着力回答的历史命题,成为决定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决定旗帜鲜明地指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浓墨重彩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回答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蕴含的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

决定突出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文化的视角拓展、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更加丰富和完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切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力量都要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上来。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终目标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决定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用鼓舞人心而求真务实的笔触,勾勒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辉煌前景——

“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决定从国家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符合我国实际、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七大提出,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此,决定规划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决定明确提出的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充满了一个个新论断、新思路、新举措。

这一奋斗目标,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而制定的目标。

决定认为,要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遵循以下重要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科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累的文化建设基本经验,分别阐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动力。

顺应各族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愿望,全会决定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充满了一个个引人注目的新亮点——

开启奋进新程 铸就文化辉煌

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与社会主义事业齐发展。

决定牢牢把握历史和人民的厚望和期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措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是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体”。无论什么样的“体”,都必须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

决定首先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阐述和部署,并将这方面的总体要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篇。全会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这体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决定突出强调的一个重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了工作部署,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决定指出,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最主要的领域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文艺作品、网络文化。决定分别对这些领域作出工作部署——

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

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

决定还提出,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要求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决定提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决定围绕4个方面提出了一项项周密细致的政策——

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整合有线电视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

决定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决定作出了一系列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文化建设需要的部署——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扩大文化消费: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这些年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从根本上说得益于改革创新;今后文化发展要实现新的更大跨越,归根到底还要靠改革创新。决定指出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

积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

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决定提出,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决定按照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要求,围绕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等3个方面,对建设一支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作了具体安排,充满着一个个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决定最后一部分的表述言简意赅、富有新意,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决定强调,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决定这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重要论述,更是引人注目。

金秋十月丰收的馨香飘拂神州大地。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中国共产党以更加坚定、自信的姿态,团结带领亿万人民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的征程,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创造新的荣光,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8.村经济社会事业大发展总结 篇八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①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④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⑤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力。③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它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9.村经济社会事业大发展总结 篇九

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桂林市辖12县,县域行政区划面积2.72万平方公里,占全市的98%。县域人口401.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498.84万人的80.4%(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在全市发展大局的重要位臵,统筹谋划、稳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大力扶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使县域经济成为推动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是发展增速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以来,全市县域经济总体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从总量看,县域经济已经占到全市经济总量2/3以上,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从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发展、财政收入四个方面比较,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都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2县地区生产总值上半年增幅最高达20.1%,除1个县外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2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7.7%,高于城区10个百分点,增幅最高的达78.8%。县域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436.06亿元,增长35.2%,高出全市4.4个百分点。12县财政收入增幅25.2%,高于全市9.3个百分点,高于城区8个百分点。二是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市县域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325元,增长15.3%,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094元;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58元,增长10.5%,比全区平均水平高503元。2011年,临桂县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行列,临桂、阳朔县获得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称号,资源县获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称号。三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前,桂林市还没有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的县,而2011年已有6个县超过了5亿元。2011年广西有13个县财政收入超10亿元,我市占2席,其中临桂县财政收入14.06亿元,居第二位,灵川县10.01亿元,居第十二位。桂林市的主要做法有:

一、项目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增强。产业项目建设牵动发展、关乎全局、惠及长远,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完善项目工作考评办法、奖励办法、县领导联系项目工作机制等措施,形成了‚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新格局。临桂县积极推进临桂新区建设,农民安臵工程、汇荣国际新城、新区核心区路网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阳朔县新城区建设项目、县城污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县人民医院综合楼、阳朔漓江公园、阳朔国际乡村俱乐部等一批项目稳步实施;全州县加强无污染硅溶胶蓄电池生产、新宝铝业等项目跟踪,顺利完成投资计划;永福苏桥经济开发区抓住经济复苏的有利时机,推进道路扩建工程、标准厂房、综合服务区、燃气等基础设施项目,引进中国化工橡胶产业园、桂林客车、大宇客车、奇峰纸业、阳光药业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兴安太阳能光伏产业建设工程、资源县甘薯纯化提取天然色素等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灵川县积极推进哈佛中心大厦、翰林轩、水岸新城等城建项目建设。

在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的带动下,县域城乡风貌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石漠化防治、土地整治项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投资建设加快推进。

2012年上半年,12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80.02亿元,增长37.7%,高于全市投资增速2个百分点,高于城区投资增速10个百分点。其中,增速排名前三位的县为龙胜各族自治县、平乐县、临桂县。龙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7.29亿元,同比增长78.8%;平乐为32.75亿元,同比增长53%;临桂为112.84亿元,同比增长49.2%。中央、地方等投资和项目建设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夯实了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二、大力推进工业化,工业在县域经济中地位显著。工业兴则县域强。桂林在推进县域工业化过程中坚持‚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的战略思 维,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造产业、做大规模、增强竞争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新路子。

一是在培育资源性主导产业上动脑筋。紧紧围绕县域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科学引导,优化特色资源配臵,形成一批资源性主导产业,全力打造主业突出的资源性主导产业。资源县充分利用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加工潜力巨大的优势,优先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成了果蔬冷藏保鲜库9600立方米,在中峰工业集中区建加工厂,全力打造稳定的蔬菜生产、加工基地。恭城县在开花山工业园区建设家禽屠宰生产线,年屠宰家禽1500万羽,项目建成后将带动800至1000户农户发展家禽养殖。全州县‚翔云锰业‛和‚全州福达‛是‚借梯上楼‛的典型。‚翔云‛入驻之前,全州有37家企业从事锰矿提炼,但都不上规模,低水平恶性竞争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翔云‛采取深度整合策略,斥巨资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专利技术,不仅实现50%以上节能,还将当地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年贡献税收近2000万元。

二是搞好工业集中区建设,在延长产业链上做文章。在各县域经济区域内,集中进行工业建设,形成产业特色和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灵川县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工业园区征地及道路、排水、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新引进纽坦宝电动车、中南药业、三泰化工等园区工业项目。临桂县围绕建设五百亿园区目标,着力打造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电子通讯、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取得实效。兴安县在没有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没有电力优势和成熟市场的情况下,‚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搞起了光伏产业城,到2012年上半年光伏上、中、下游入园企业达18家,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达47亿元。

是在打造特色小产品上花心思。加强对资源型中小加工企业的引导和扶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打造特色小产品,把小产品做得精巧、做出名气、做大规模,形成集散地。荔浦县推广循环、低碳理念,引领企业创新发展,严把企业准 入关,推动竹木制品、食品、药品、纸业等行业节能降耗,已完成3个重点减排项目工程,19个减排项目达标,促使该县100多家衣架企业的‚工业垃圾‛变废为宝,获‚中国衣架之都‛ 称号。

2012年上半年,全市县域规模工业总产值达882.4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9.6%;增速达49.4%,快于全市7.7个百分点;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达274.5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7.9%;增速达30%,快于全市5.2个百分点,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主力军。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夯实发展基础。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壮大特色农业的重要举措,是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桂林市以全面建设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市和广西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市、‚吨粮万元工程‛示范市、乡村旅游农业示范市为依托,深入实施‚南提北扩‛发展战略及漓江、湘江、资江、桂江现代农业规划,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立足农业特色资源,努力打造品牌,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特色鲜明的农业发展新格局。资源县充分发挥和利用山区优势,积极推进番茄、红提、金银花、猕猴桃、茶叶、百合、食用菌等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进程,在农业发展上走区域特色、生态、效益产业化之路。恭城县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切实抓好水果标准化生产,扩大主导产业的规模比重。因地制宜地发展月柿、沙田柚、柑桔、桃类等产业,形成全县40多万亩水果,既有规模生产基地,又有特色水果,确保四季有果销东盟。

二是加快发展规模农业。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建设,支持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扩大经营规模,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资源县通过实施毛竹低产林改造及产业化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引进成熟的毛竹种植技术,培育高产高效的毛竹特色 产业,全县有竹林25万亩(其中笋竹两用林面积14.4万亩),立竹总量2500多万条。全县有毛竹种植户1.47万户,毛竹加工创税收1048.32万元,毛竹种植户人均种植毛竹纯收入1530.6元。

三是深化拓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发挥特色农业‚接二(产)连三(产)‛的作用,对接农产品加工业,连接服务业,提高附加值。平乐县采取‚公司+基地+种植户+科研机构‛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优野生珍稀中草药组织培养,仿野生环境规模化种植、大棚规模化种植,年产值达亿元以上。

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25亿元,同比增长5.6%;农业增加值65.17亿元,同比增长5.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542元,同比增长18.5%。深化调整区域、产业和品种结构,县域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特色农业成绩突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800家,直接带动农户17.59万户。水果、蔬菜、食用菌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增加,位居广西区第一。新增、恢复有效灌溉面积9.5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1.7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76万亩。

四、以‚两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领域,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创业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牢牢把握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以旅游为龙头的县域现代服务业。

一是争创旅游服务示范县,‚软件‛‚硬件‛双升级。阳朔县通过开展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工作,建立健全旅游业标准体系,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形成了覆盖‚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功能的地方标准和服务规范,成为中国旅游名县。兴安县以创建旅游标准化省级示范县为 契机。加大投入,完善旅游导向、信息服务设施,加强旅游景区评级和酒店评星工作培训,统一县城各米粉店的门店装饰和操作服务标准,打造特色标准化品牌。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兴安县域的动力产业。

二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龙胜各族自治县是苗、瑶、侗、壮、汉等多民族聚居地,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发展、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节庆文化。龙胜县通过整合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培育‚民族百节之县‛特色品牌,兴安县的‚米粉节‛和‚葡萄节‛已成为兴安两张靓丽的名片,全州县以举办湘山文化节为契机,强力打造天湖高山休闲旅游度假区、湘山寺华南禅宗文化旅游胜地、三江口水上运动、雷公岭国家矿山公园等精品旅游景区。资源县在已经成功举办十八届的河灯歌节的基础上,利用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完美结合自然优势,推出集‚丹霞之魂‛全国摄影大赛、资江皮划艇比赛、八角寨徒步登山比赛等一系列活动的丹霞文化旅游节。2012年上半年,12县旅游接待人数达881.76万人次,同比增长31.2%,实现旅游总收入达60.19亿元,增长56.5%;旅游接待人数较市区同期多280.99人次,旅游总收入增幅比同期市区高52.7个百分点。

三是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推进经济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建设。全年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800多万元,支持了荔浦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平乐果蔬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农机下乡、汽车家电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和改造农家店顺利进行,县域各种节庆如火如荼,会展、商贸、金融、物流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五、大力推进城镇化,促进人聚业旺。

县域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拉动消费需求、扩大就业空间的有效办法。

一是大力推进县域城镇群建设。深入实施县城和重点镇面貌改观‚三年行动计划‛和‚百镇千村行动计划‛,推动 各县完善小城镇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推进特色乡镇建设。继阳朔、恭城、资源、龙胜等县城乡风貌建设已初步完成,一批特色村镇已经建成。如今,一个‚城乡统筹、产业支撑、特色突显‛的桂北城镇群已初步形成。全州、平乐、荔浦县和恭城瑶族自治县等县城新区道路、桥梁、园林绿化、通信电讯、水电供给、环卫等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25个乡镇总体规划和1260个村庄规划编制;完成房屋外立面改造18409户,改造‚综合整治型‛村屯28个;完成3个名镇名村的建设项目。

10.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 篇十

但是, 不能照搬开展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办法,既不代表我们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要袖手旁观, 从而不去积极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也不代表民营企业对开展档案工作没有实际需要。

因为抛开经济所有制形式上的区别, 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在企业的经营运作上并没有多少不同, 除了部分国家垄断和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外,民营经济在各行各业都与国有经济同台竞争, 并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两者同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同样谋求壮大与发展, 档案工作服务于企业的需求这一根本点是存在一致性的。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服务好民营经济发展的大局, 如何把握在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中的“ 有所为” 与“ 有所不为” , 笔者认为,应注意和掌握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宣传引导, 是介入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手段

开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目的和关键在于使得民营企业能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 自主、自律地开展起档案工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就要从这个根本目的出发, 进行宣传引导, 这种“ 引导” , 是积极的“ 介人” ,而不是盲目的“ 插手”。开展档案工作的宣传引导, 有两个方面的主要渠道。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如中小企业局、民营企业投诉中心, 有关派出机构如科技、工业园区管委会等;二是工商联、企业商会协会等。前者是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 后者是有关民营企业的联络组织,两者都在民营经济的做大做强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与上述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交流, 共同引导, 使民营企业充分认识到档案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性, 并通过行业组织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予以宣传和引导, 实行自主、自律性管理, 从而有效地介人这项工作。同时, 基于企业注册的属地化管理,调动发挥市、县、区各级有关部门的积极性显得尤其重要。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多点调查研究,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是种什么状况、企业应该有什么的想法和需求, 更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档案部门应该上门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多点调研, 了解多方面情况,对开展这项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也是我们研究探讨如何开展服务的重要手段。

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立足服务角色, 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职能。

一是制订制度指引和建议。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明确了以服务为本的立足点, 就是要改变直接的行政指令性做法,不能照搬开展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一些习惯性措施。对于民营企业, 我们制订出台的一定是“ 指引” , 是“ 建议” ,而不是“ 要求”。

二是开展好业务培训工作。培训, 是服务的重要方式。培训内容可以不系统, 但要求操作性强。特别是要开展针对性强的企业档案法制和业务工作专题培训, 通过培训把民营企业档案工作队伍建立起来, 促使其独立地开展各项业务活动。

要积极考虑和提倡由中介机构代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来操作业务培训。我个人认为, 档案业务培训由中介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具有特定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当前我省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大致情况是:、其中占大多数是提供档案用品等初级服务, 开展深层次服务如档案整理、寄存、咨询的不多;2、挂靠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多, 独立运作、市场化经营的极少。通过独立的中介机构将档案业务市场化,一方面是因为开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但不是全部,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可能也无法直接面对数以万计的企业需求。

另一方面, 可以规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机构介人企业内部具体事务的印象, 从而消除不必要的忧虑, 民营企业可以放心地接受相关业务培训和服务。

三、简约合理, 是开展民营企业档案业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服务为本, 是介入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一)要区分不同的民营企业, 提出档案业务管理工作的建议和要求。这里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档案管理内容上有所差别;二是不同规模的企业在档案管理重点上存在差别。1、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管理内容上的差别。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行业领域, 合理进行档案分类。19 90 年国家档案局制订的《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一般被用来指导企业特别是国有工业企业的档案实体分类, 该规则经过十多年的实践, 某些方面已不适应工作的实际, 必须针对民营企业的实际进行修改完善。民营企业档案的分类不搞大而全, 要突出主体档案, 例如可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制定不同行业企业的主体档案收集范围。另如,民营企业一般党群、行政关系比较简单, 国有企业档案管理中经常划分的党群工作类与行政管理类,其文件材料的来源和收集范围到了民营企业就必须另做考虑, 或者合并到其他类目,或者对具体应归档文件的范围和保管期限做缩小或扩大的调整。、不同规模企业在管理重点上的差别。对于个体工商户, 档案管理的重点应是抓好涉信(有关企业资质信用)材料的收集;私营企业一般有一定的企业规模, 应建议建档, 并推荐按有关业务标准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而对于大中型的民营企业, 则可以在建档的基础上结合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 对档案实行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

(二)要以有效合理为准则,简化档案业务工作。、关于集中统一原则,集中还是分散管理不是判断档案管理好与坏的标准之一。一切因应企业管理的需要。档案既然是项管理工作, 自然与企业的管理架构密切相关。在国企中常见的由办公室等综合部门主管档案工作,一个集中统一的档案室由此设置在办公室下面的框架设计, 可能跟民企管理架构多元化的实际不一致。、关于文件材料的形成和积累问题。

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业务重点应明确在于收集工作。要把紧文件材料的收集特别是有关资质、证照(工商登记、税务登记、相关资质文件等)、合同、协议、董事会文件等涉及企业信用状况的材料。企业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达到这一目的, 例如通过将印章使用与档案登记环节整合在一起, 在用印的同时进行归档或档案登记, 以确保文件不散失;再如, 民营企业中人员流动速度比较快, 就可以通过完善员工辞、退职手续中档案交接程序(先交接应归档材料, 再办理劳动人事手续和工资结算等)来控制应归档材料的收集。、在文件材料的具体整理方法上推荐应用单价文件归档等整理方案, 以方便档案的有效管理。但同时应注意的是, 在民营企业中, 档案整理到何种规范程度要与企业的需求相对应, 不追求“ 一刀切”。

只要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档案仅作适度简易整理也可。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从维护民营企业的切身利益着想, 提出上述类似的指引和建议,一定可以得到企业的认可, 并有利于工作的深人开展。

四、有序开展, 是推动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科学方法推动民营企业开展档案工作, 应该不会在短期内全面见效, 更不可能在三、五年内实现如全部完成建档等的量化目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实事求是, 看到这项工作的长期艰巨性, 稳步推进, 使其得到有序开展。

(一)不能以在国有企业通过目标管理上等级的简单做法来推动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开展。

要杜绝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搞“ 突击” 甚至于一手包办民营企业档案业务工作从制度制订到整理归档的方方面面。要本着促进民营企业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原则, 致力于把档案法律法规和业务工作的标准和规范落实到企业自主的档案行为上, 从而服务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二)适当培育典型,通过宣传, 以点带面推进。

在当前民营企业还普遍不重视档案工作的情况下, 各地档案部门可以适当地选取本地区的若干个特色企业,通过培育典型来推动这项工作。

档案业务指导人员切实从服务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 在尊重、了解企业实际的情况下, 与企业相关人员协商研究档案管理工作,待一个比较规范的企业档案管理典型出来后,经征得该企业同意, 再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会等形式,宣传推广经验, 以点带面地铺开。

档案部门同时也要学会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信息传播机构, 适时地宣传档案工作。哪一天,民营企业能自主管好自己的档案财富, 业务工作有疑难时能主动想到找档案部门或中介机构进行咨询, 我们推动这项工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大部分。

本论文网专业从事水利工程论文业务!如需转载请保留一个链接:论文代写

前一篇:从信息角度探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管理问题

上一篇:高邑县政府下一篇:初中文言文部分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