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科室工作总结

2024-08-19

小学教科室工作总结(通用6篇)

1.小学教科室工作总结 篇一

本学期教导处、教科室,在县教研室、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以县教育局开展的“一优二促”工程为主线,结合本镇实际情况,立足校本教研,加强校本培训,注重行动研究,以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了全体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能力,进一步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学期来做了一些工作,现就以下七个方面加以总结。

一、跟上课改搞教研。

针对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本学期一方面组织教师继续学习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组织全镇教师观看吴永军教授的新课程报告《课堂教学评价》,从观念上认识问题的本质,广大教师对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中科学性、艺术性、人文性的统一感悟较深;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新课改的理念和意义,正确认识课程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切实从思想上意识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认真安排、组织了相关实验年级教师参加市、县举办的各类新课程学科培训等活动,1—4年级在前3年的经验基础上,认真开展教学研究,5—6年级主动与课改接轨,扎实推进课改。继续进行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中心校、孔小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全镇学校共同发展。

1、请进来——名师引路

一直以来,我们在课改的浪潮中奋力拼搏着,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们总觉得需要一些优秀的名师来指导我们的课改工作,针对这一教师们的强烈要求,邀请名师南京潘宁老师、宝应实小诸向阳老师、秦淮一中心小学张晶老师、林朝榆老师来校上课、作报告,教师就困惑的问题与专家进行对话,以此唤醒教师的职业内在尊严和精神愉悦,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研究意识、理论素养。

2、走出去——虚心求教

在专家引路的同时,学校更注重教师的学习,在师资培训中,学校肯花资金,下工夫,多次安排教师外出学习,本学期外出学习的人次达到了150多人次,到南京、溧水等地参加各类培训,名师观摩,去南京进行骨干培训,听课学习,去兄弟学校取经,不断地学习为教师进行课改指明了方向,转变了教学理念。

3、相约周二、周四——校内教研

推进课改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强调教师的教学实践,本学期中心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教师间的合作,实行“相约周二、周四”听课活动,收到较好效果,使得“人人有压力,人人有机会”参与上、听、评课活动,活动定时间、抽签确定下一次上课人员,这些教研活动浓烈了学习氛围,教师们从中学到了教学方法,锻炼了自己。

二、不断学习增内涵。

光在实践中硬拼,只是蛮干,收效甚微。理论学习能使研究问题更清晰,给实践探索指明方向,帮助教师建构个人理论,发现自己经验的亮点。只有寻找理论的支撑点,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因此,我们结合“一优而促”工程的实施,尽可能地为大家摘选有关的理论文章,编印了《和凤小学实施“一优而促”工程理论学习材料汇编》第一辑,印发给广大教师学习,以权威的观点来验证我们的教学实践。政治学习前,针对当前教育改革热点、教科研信息等话题推荐学习材料,供大家学习。

自主学习是校本培训的重要方式。一学期下来表明,每位教师能订阅1份教学杂志,经常进图书室、阅览室,经常博览书籍。每位教师每周摘抄1篇好文,内容能做到两个结合,一方面结合“一优二促”工程,另一方面结合教师研究专题。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面对学习内容的无限、学习时间的有限,都把学习视为职业生活的迫切需求,在辛勤耕耘的同时,不忘给自己“充电”:读读专著,翻翻教学杂志,做做读书笔记,浏览教学网页,从而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品位。

三、教学管理求效益。

教学常规是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准则,良好的管理体制是我们顺利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始终确立落实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的意识。过去的一学期,我们学习贯彻市教研室编发的《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手册》,进一步明确常规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1、抓常规,促优化。本学期有重点的结合“一优二促”工程,做到学习环节“五个优化”:优化预习、优化听课、优化复习、优化作业、优化评价,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双基落实情况。

备课方面,本学期我们成立备课组,一学期活动两次,期初分组进行“期初各科教材培训、疏通”,期中“期中考试以后教学成绩反馈,交流困惑,寻求对策”。从实践来看,备课组能聚焦课堂,针对教、学、考,努力更新传统教法,将备课的中心转移到备学生上去,加强备课的针对性,收集和整合信息,拿出提高质量的切实途径和策略。活动能定内容、定地点、定专题、定主讲人,记录完整,活动详实,成为教师团体学习不可缺少的平台,共同完成一定任务的研究共同体。但也有一些组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上课方面,一方面,在各位老师认真备课的基础上,狠抓质量,向40分钟要效益,做到精讲多练,改变以往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做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整体上看效果明显,各学科教学质量都有了大面积的提高。中心校教导处全程每周跟随“相约周二、周四”听课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并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2、抓检查,促落实。加强村小的教学视导及教师课堂教学评估工作。过程中实施“方向性、科学性、促进性、合作性”原则,坚持教学常规管理的正确导向作用。严格落实教学“五认真”工作,坚持校内月查制度,做到有记录、有重点、有实效。如期中考试后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从检查情况看,各科目的备课情况较好。在期中检查分析汇报会上,教导处能起到导航作用,指出了五认真中的不足,表扬了一批在教学业务上有创新的教师,业务认真的教师,交流了他们的工作方法和业务特色。

3、抓监控,促分析。加强教学质量监控,重视考试的分析研究。单元、期中和期末考试,要求每位老师及时进行成绩统计和分析,并做到写出失分原因,以此来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成绩大面积提高。

4、抓竞赛,促提优。重视学生竞赛活动,促进提优补差工作。本学期将组织学生参加了五年级作文、六年级数学等县级以上竞赛,教导处安排了专人辅导,六数有3人获得二等奖,9人获得三等奖,五作有3人获得二等奖,5人获得三等奖。

四、队伍建设树教师。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要素。本学期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利用调研、视导、培训等机会,开展教学指导和专题讲座,共同探讨和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努力提高全镇教师的教学水平。做好县“教坛新秀”、“先进教研组、组长”的评选工作。有王海燕、罗白春、刘慧、李宝蜀等教师进入“教坛新秀”的课堂比赛。

加强对现有县、镇级骨干教师管理,明确要求,让他们担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配合县教研室组织进行各类教师教学竞赛、教学基本功评比、骨干教师会课等活动,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以活动促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刘花老师的课外读书指导录像课获得市级二等奖,吴存明老师的《找规律》参加了县骨干教师会课,为苏教版五上数学国标本教材做录像课。

五、行动研究做科研。

行动研究即一边工作,一边研究,工作即研究。行动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实务,行动研究的过程应是不断行动不断展开的过程。开学初统一印发教师研究专题申报表,开学初制定,研究时间为一学年,注重研究过程,研究方面围绕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评价五个点展开,给广大教师明方向、指路子,引导课题实验研究进课堂、入活动,力争人人参与课题,个个争出成果的科研氛围早日形成,力争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如刘花的《指导学生扎实预习、初入文本》,刘慧的《深入听课,提高效率》,陈丽的《让作业成为学习的动力》,黄招辉的《分层次作业的实践与思考》等。并且通过“海天论坛”等平台,让研究教师作专题汇报:一线教师走上主席台,几人围坐,探讨当前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抒发实施“一优二促”工程的感受……这种进行真经验、真交流、真科研的活动,教师们易于接受,敢于参与,一个学期下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形成教师自培的生动局面,从而弥补专家资源的不足,充分发掘校本培训的资源。

在基层性、群众性教科研的基础之上,根据县教研室、教科室《优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学校部分骨干教师成立课题组,申报县级课题,对学习过程五个环节进行反复讨论,针对实际情况,分析成功教改经验,确定选择“作业”这个点,带动整个面,进行申报县级课题《优化作业的实践与思考》。教科室结合一优二促工程,对中心校、孔小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现在的学习状况,进行了科学分析,从而为我们今后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六、不断反思求成果。

本学期重视鼓励中青年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心得撰写教育随笔,从上交的随笔来看,我们的教师能联系自己的实践,勇于发现问题,科学地剖析问题,认真地反思,写下了很多较有质量的随笔和案例评析,为科学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了有力的素材,初步构建了“学习-实践-反思—改进”这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的良性循环机制。每次公开课教学后,教者回忆公开课的每个环节,写成教学案例,纳入学校网站。

鼓励教师多动笔头,积极发动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教育学会、教科所论文的评比工作,将自己撰写的教学论文向各线投稿,努力将自己从“教书匠”中解放出来。本学期教师在国家级、县发表论文有近十篇。省教育学会,市教研室,县教研室,县教科室等几家教研单位均有我镇小学教师投稿,论文获奖数量增多,质量有所提升。仅省蓝天杯论文就获得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8个优秀奖。

同时注意加强教育教学成果管理,健全科研成果数据库。及时将教师的各类获奖成果、指导学生获奖成果存入计算机数据库;将教师的科研论文汇编成册,收存入档。教科室注意搜集教师的优秀论文、教案,这学期汇编了《杏坛叙事》理论篇和实践篇,教师论文集《扬帆》,对鼓舞教师的教学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及时将教育改革动态、教科研方法向广大教师传递,同时积极上传教师有关论文、案例、课题成果,网站栏目、内容日趋丰富,成为老师们共享的资源平台,成果的展示窗口,注册会员达119人,在兄弟学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七、各项工作求规范。

教导处、教科室能做好各项日常工作及学校的其他任务。开学初,协同校长室进行上学年的综合考核,统计各校学生数、教职工数,完成基本情况一览表,做好学籍报表汇总,收集、填写“十五”期间继续教育相关材料,做好了XX年春季的教材征订;承办了县级各项活动,县骨干提高班在孔小进行,教研室对孔小进行教学视导,县少儿艺校总校在和小活动;迎接了各项检查,如“教育现代化乡镇”验收、党员先进性活动资料检查、少先队法制安全资料、校校通检查、“示范村小”检查、“心理咨询室”验收、“平安溧水”工作等检查。

踏雪迎春,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教学工作艰巨而庞杂,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新的一学年,教学质量要上新台阶,必须要有新突破。在此就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拟定以下方向:

1、完善备课组的建设和活动操作程序的优化。

2、进一步紧密结合“一优二促”工程,加强以听课、评课为载体,加入学习、研究、课题的教研活动。

3、继续抓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监控。根据常规要求,对学生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评价等各项工作常规作出统一规定和要求。

总之,我们将进一步树立信心,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勤奋工作,讲究实效,努力在XX年开创和小教学、教科研的新局面!

2.小学教科室工作总结 篇二

一、萌芽与中断期:前四次课改时期

新中国建立后, 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教育发展道路。在1949年至1962年间, 进行了三次课程改革:第一次, 1949~1952年间,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 (草案) 》、《中学暂行教学计划 (草案)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 (草案) 》。这次课程改革形成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政策。第二次, 1953~1957年间, 政务院先后于1953年颁布了《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1954年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根据教学计划, 教育部于1956年颁发了《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 (修订草案) 》, 开始了第二次课改。第三次, 1958~1962年间, 颁发的文件有《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 (草案) 》、《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 (草案) 》, 标志着第三次课改全面展开[1]。

由于某些地区反映教材内容深、分量重、教材难等, 1963年初, 毛泽东主席就教育中的问题, 发表了多次谈话和指示, “主要有1964年2月13日的春节谈话、三一○指示、七三指示。”[2]于是, 1964年7月14日, 教育部发出了《关于调整和精简中小学课程的通知》, 强调要适当减少课程门类和每周上课总时数, 精减理论要求过高的、繁琐的内容。1965年4月, 教育部在京召开全日制中小学教学改革座谈会, 提出要进行教学改革。然而,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教育没有了统一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教育处于瘫痪状态。

这段时期, 根据学校管理实践需要, 我国中小学先后实行校务委员会制、校长负责制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原先设立总务处和教务处, 因为强调“教”与“导”合一, 将教务处改为教导处, 其管理职责含教学事务、班主任工作、课外校外活动。后来因为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增设政教处, 管理班主任工作和团队工作, 又将教导处改为教务处, 负责管理学校教学事务。在这期间, 我国中小学机构有教务处、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这四种, 并没有教科室, 与教育科研相关的工作由教导处或教务处负责。当时开展学校科研的组织有教研组等非行政组织。

教研组是在借鉴苏联经验的背景下产生的, 当时教研组的设置、工作内容、组织管理等也主要学习苏联模式。从已查阅到的资料看, 教育部1952年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 (草案) 》与《小学暂行规程 (草案) 》, 标志着教研组以国家文件的形式在我国中小学正式确立。根据这两个文件的要求, 在小学:“由全体教师依照学科性质, 根据本校具体情况, 分别组织研究组, 各组设组长一人, 主持本组教导研究会议, 研究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导方法, 并交流、总结经验。”[1]在中学:“由各科教师分别组织, 按学科设教学研究组, 以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为目的, 并且每组设组长一人, 由校长在各科教师中选聘。”[1]有的学校并没有组织教研组, 而是成立教学研究会等类似的组织, 两者的差别只是叫法不同。

这个时期虽然没有教科室这个机构的存在, 但它以一种隐形、依附的方式存在于学校其他机构中。当时的教研组等组织是教科室存在的具体形式, 并依附于教导处或教务处之下, 是一种非行政组织, 主要功能包括组织教师研究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组织教师培训、学习苏联教育理论等。1957年, 教育部制定了《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 (草案) 》及《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 (草案) 〉的说明》, 规定了教研组具体的活动内容: (1) 学习中学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指示; (2) 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 (3) 结合教学工作, 钻研教育理论和专业科学知识; (4) 总结、交流教学和指导课外活动的经验。

二、恢复与成型期:第五、六、七次课改时期

1976年, “四人帮”被粉碎, 教育战线开始拨乱反正。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 (草案) 》, 开始了课程领域内的拨乱反正。各级学校按照《草案》的要求, 由教导处组织教师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活动总量等展开研究。1978年颁布新修订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 (试行草案) 》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 (试行草案) 》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原则性说明, 并要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 恢复了中小学教学研究活动, 提高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地位。第五次课改为中小学设立教科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5年1月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拉开了第六次课程改革的序幕。其中1985年颁发的《决定》要求, 从根本上改变课程内容陈旧, 教学方法死板, 实践环节不被重视等状况。在这个背景下, 中小学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方针政策, 钻研教材教法, 定期开展教育研究活动。这一时期, 不少学校设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1992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开始第七次课程改革, 中小学更加重视教育科学研究, 教科室的功能也得以彰显。

在这长达二十年的时期内, 与教科室相关的工作已逐步恢复到文革前的面貌, 教科室最终以一种独立的机构形态出现在中小学。教科室的设立并不是突发性的, 而是逐步积累, 适应实践的需求。

1. 存在方式:从隐形依附到显性独立

在前五次课程改革过程中, 学校机构中并没有教科室, 教学研究在教导处或其他机构指导下, 以各种教学研究组织的形式展开。“当时全日制中小学教学研究组织, 一般有教研组、教研联组、教研会和各个学科的学会等”[3]。这个时期, 教科室的存在方式是隐形的, 依附于学校其他行政机构。在第六次课程改革过程中, “已有不少学校陆续设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 (组) , 专门组织学校的教育科普和科研工作,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4]当然, 也有学校称为教研室。到第七次课程改革时, 中小学已普遍设立了教科室。另外, 各地的发展并不统一, 有的地区的学校刚刚设立教科室, 有的地区的学校已有发展, 如温州不少中学已发展为教育科研处。

教科室的存在方式从隐形依附到显性独立, 是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提出的实际要求。历次课程改革要求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反思,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等工作。学校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承担这些工作, 教科室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常设行政机构。

2. 机构性质与功能:从业务学习组织到行政管理机构

(1) 作为业务学习组织的“教科室”

在教科室正式设立前, 有关教科室的相关活动主要以教研组的形式展开。这个时期, 教科室的机构性质是业务学习组织, 不是行政组织, 主要功能包括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指示;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总结、交流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经验, 后来涉及到教师管理等。

(2) 作为行政机构的教科室

虽然国家层面尚未出台相关文件要求每个学校都设立教科室, 但在个别省份已有相关要求, 如四川省教育厅颁发过关于加强学校教科室建设的意见, 明确提出“学校教科室接受校长领导和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业务指导, 属学校的中层机构, 教科室与教导处的工作互相支持、密切配合。”此时, 教科室除了具备以往的功能外, 还包括组织、管理学校教育科研课题, 是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科研管理的基层单位, 承担省、市、县、校级科研课的校级管理任务。

3. 活动内容:从常规教学活动扩展到课题研究

随着历次课程改革的推进, 我国中小学逐步兴起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潮流, 教科室的活动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方面继续研究教学大纲, 学习教育理论和政策, 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常规活动;另一方面承担起各级各类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等任务。早期的教科室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总结教学的主要场所, 所进行的教学研究主要为了熟悉教材、安排教学程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到了20世纪80年代, 教育研究中的课题研究是以从教学活动中概括出的反映某种价值取向的一般性命题为课题, 其研究过程又按照既定的研究程序运作, 需要教师去寻找对研究过程的指导及研究结果支撑的理论。此时的教科室活动要求满足教师受到教育研究的训练的需要。

三、发展与成熟期:第八次课改以来

2001年2月, 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教科室已成为中小学实践“科研兴校”、“教师即研究者”的重要阵地。

教科室从依附形态到显性独立后, 逐渐成为中小学的重要管理机构。在国务院办公厅2001年10月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和2002年7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后, 各省均出台了相关政策, 要求中小学设立教科室。如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04年9月转发省编委办等单位《关于浙江省贯彻国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后, 浙江各地方也印发相关规定。在嘉兴印发的《市属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和舟山市定海区印发的《贯彻浙江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意见》中, 明确要求“中小学内设机构名称统一为办公室、教导处、教科室、总务处等”。教科室已成为学校正式机构, 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此时, 教科室的机构性质明确定位为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者和推动者。随着实践中的需求, 教科室的功能也逐渐完善,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制订学校科研工作计划。既要制订学校学年科研工作计划, 又要指导学科组和年级组制定科研工作计划。

二是培训学校科研队伍。定期组织教师和科研骨干学习教育科学理论;邀请专家举办学科知识、教育科研知识讲座;安排科研骨干教师参加校外科研培训。

三是组织和管理本校教学改革。包括拟定科研课题;指导、督促、检查课题组工作;指定科研骨干负责科研课题和实验项目的申报;组织专家对课题和实验成果进行评估、验收等。

四是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定期举办学校教育教学交流会, 安排科研骨干参加校外学术会议。

另外, 教科室成为独立的学校机构后, 作为教学与科研的基层管理组织, 其活动内容不仅仅包括教育研究, 还承担起学校行政事务管理工作。教育研究方面的活动内容除了前面提到的开展各种校本教研活动外, 也担负起了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行政事务管理方面, 教科室管理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即:计划管理, 每学年 (期) 初制订学校教育科研计划;课题管理;成果管理, 记录各类科研成果获奖;档案管理, 包括计划总结性资料、过程性资料、专题性资料、效果性资料。

四、教科室发展的启示

纵观教科室的成长历程, 结合教科室的发展现状, 下面三方面应受到重视并努力为之。

1. 回归教科室的专业服务机构属性

(1) 教育行政部门层面——需要法规指引与规范

教科室显性独立后, 已经过近20年的发展, 政府有必要提供指引与规范教科室建设的文件。在中学, 教导处、总务处工作有序、成熟的发展, 与1952年经政务院批准、教育部颁发施行的《中学暂行规程》有关。政府层面明晰教科室设置目的、基本任务、工作内容与形式、校长的相应角色、教科室主任产生条件与职责、区 (市) 教育研究室的性质及其与学校教科室的关系等方面, 拟出具体的文本规定, 避免各校的教科室工作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2) 学校层面——发挥母体培育功能

学校为教科室成长提供主要营养元素, 需要处理好教科室与其他机构的关系。可以成立会议制度、校长协调, 处理好教科室、教导处、教务处等机构的关系, 并建立教科室开展活动的保障机制。

(3) 教科室自身应具备自己的基础

教科室要有自己的基础, 可以通过“整合学校教研组、备课组, 使自己成为充实的行政机构”[5]。

2. 抓实校本教研, 提升教学质量

校本教研是教科室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之一。教科室首先要明晰校本教研政策, 使本校校本教研愿景具有可行性、务实性, 加强教科室在校本教研方面的执行力, 建立校本资源库共享机制, 推动校本教研发展, 彰显自身价值。

3. 关注教师专业发展, 促进课程改革

教科室赖以生存的另一条生命线是教师专业发展。当前课程改革的实践表明, 教师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深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已成为教育研究界亟需解决的理论问题和一线教师非常关心的实际问题。教科室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方面要为教师提供各种校外职后培训, 另一方面要保障学校开展活动的质量, 在活动中促进教师个体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升以及教师生命质量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 (1949~1975) .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8.

[2]毛礼锐, 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3]陈绥, 王桂云.中小学管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4]学校管理学编写组.学校管理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7.

3.小学教科室工作总结 篇三

一、校本培训动真格

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基本功,让教师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有效途径。本学期,学校加强了校本培训工作,制订了内容丰富、措施得力的校本培训计划,通过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了教师培训的力度,改革了培训形式,提高了校本培训的实际效果。

1.活化教师学习方式,推行专业成长论坛。学校的政治、业务学习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的重要载体。为避免将政治、业务学习异化为一言堂的工作布置与安排,将学习时间真正还给教师,将发言权真正让给教师,我们开辟了教师论坛,利用每周一学习时间,围绕教育教学设计一两个话题,给教师一周的准备时间,研读资料,思考探讨,形成观点。组织教师学习时,全体教师通过现场抽签方式确定5名发言人,在主持人示范引领,抛砖引玉的基础上教师现场演讲,鼓励争鸣,在思维碰撞中强化理念,在真理辩论中发展个性。为保证发言质量,我们要求教师必须使用普通话,尽量脱稿,学校组织了教师论坛演讲评审组,对教师进行现场打分,优秀的发言上传网络交流专题贴,激励教师学习思考的热情,全方位提高教师的素质。

2.改革教学研讨模式,倡导网络教学研讨。为切实减轻教师劳动强度,提高教学研讨实效,本学期,我们将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课题研究、特色建设进行了有机整合。探索出了“个人主备――集体交流――课堂展示――网络研讨――教后反思”的研讨模式,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参与研讨的积极性,提高了教研实效。为了拓宽研究的时空,学校围绕科研课题,在姜堰教育网开辟了教科研专题帖,将学校在教科研方面好的做法、措施主动晒在网上,接受同行、专家的指导、检查。目前,学校45周岁以下的教师均在姜堰教育网开辟了个人博客,不少教师能积极参与电子备课。临近退休的网名“忠诚”的.林成忠教师也能开通个人博客,积极写博,主动参与网络交流,受到了武局长的好评。

3.拓宽校本培训时空,提高教师群体素质。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教师接受高层次的学习培训。暑期校本培训期间,我们邀请了教育局办公室林忠玲主任、督导室王剑主任、省特级教师秦咏忠校长来校讲学,全体教师收益匪浅。另外,学校争取一切可能的机会,多次安排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教研活动,让教师开阔了视野。为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学期中,学校还对教师进行了课件制作与多媒体使用培训,培训过后逐一考核,强化了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多渠道、多方位、立体化的学习培训,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课题有成效

学校以“新教育实验”为平台,以“古诗文特色”建设为抓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求发展,在新教育行动研究中改变着学校科研的范式,改变着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引领师生用书香装点人生,用键盘学会思考,用研究成就自我。学校的科研课题“双轨运行,以读促写”、新教育实验课题“追寻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顺利通过结题验收。新教育实验课题《在经典阶梯阅读中孕育古典情怀》,市级课题《课堂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训练的研究》《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研究》三个课题正在规范有序运行之中。几年来,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教师在各种教育网站建贴开博数百个,师生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数百篇。

三、打造特色谋发展

古诗文特色建设――我校一道亮丽的教育风景线。秉承“吟育千古美文,弘扬传统文化,积淀人文底蕴,孕育民族精神”的特色建设理念,学校构建了“唐宋八大家”“爱国明理”“花香四季”为主题的校园特色文化,建成了浓缩特色精华的古诗文化墙。加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自编了两套特色明显的《古诗文诵读》校本教材,开辟了古诗文特色课型。漫步校园,古诗文标语牌应景而设,随步而移;班级、走廊文化,古色古香;学生诗文诵读,余音绕梁;学习,因古诗而愉悦;生活,因古诗而缤纷。本学期,学校又组织骨干力量开发了第三套校本教材。我们的思路是现有资源作基础,专题研读求突破。学校构思了“经”(三字经)“规”(弟子规)“诗”(唐诗)“词”(宋词)“曲”(元曲)年级专题阅读蓝图,明确了今后古诗文特色建设的奋斗目标,充盈现代化气息的新校本教材已逐步完善,投入试用。在氛围营造上,我们大刀阔斧,推陈出新。校园特色文化墙独具匠心,用五种不同的书体一方面展示中华传统书画艺术,一方面展示学校特色建设思路;大课间活动,学生应诗而动,和诗群欢,唱着充满韵律的诗文歌曲,跳着学校自编自导的两套绳舞,构成了校园一道独特的景观。课间十分钟,学生活动与古诗吟唱融为一体,缤纷了校园生活色彩。经典诗文,走进了学生生活,融入了学生血液;特色建设,还学生一份古典质朴的情怀,圆教育一个古香古色的梦想。古诗文特色学校正成为学校校步入教育现代化,展示师生风采的一张名片。

4.小学教科室工作总结 篇四

在县教研室、学校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本镇实际情况,立足校本教研,加强校本培训,注重行动研究,一学期来做了一些工作,现就以下七个方面加以总结。

一、课改搞教研。

1、校本教研——名师引路:针对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本学期一方面组织教师继续学习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组织全镇教师观看吴永军教授的新课程报告《课堂教学评价》,认真安排、组织了相关实验年级教师参加各类新课程学科培训等活动,史文丽,周小荣参加骨干教师调讲赛。闫海荣,张丽丽外派代表局里送教下乡。

2、走出去——虚心求教:在专家引路的同时,学校更注重教师的学习,在师资培训中,学校肯花资金,下工夫,多次安排教师外出学习,本学期外出学习的人次达到了20多人次,听课学习,去兄弟学校取经,不断地学习为教师进行课改指明了方向,转变了教学理念。

3、相约周三、周四——校内教研:推进课改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强调教师的教学实践,本学期中心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教师间的合作,实行“相约周三、周四”集体备课活动,使得“人人有压力,人人有机会”参与上、听、评课活动,活动定时间、抽签确定下一次上课人员,这些教研活动教师们从中学到了教学方法,锻炼了自己。

二、教学管理

教学常规是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准则,良好的管理体制是我们顺利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始终确立落实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的意识。过去的一学期,我们学习贯彻县教研室编发的《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手册》,进一步明确常规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1、抓常规,促优化。做到学习环节“五个优化”:优化预习、优化听课、优化复习、优化作业、优化评价,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双基落实情况。

2、抓检查,促落实。加强公开课教学视导录制及教师课堂教学评估工作。过程中实施“方向性、科学性、促进性、合作性”原则,坚持教学常规管理的正确导向作用。

3、抓监控,促分析。加强教学质量监控,重视考试的分析研究。单元、期中和期末考试,要求每位老师及时进行成绩统计和分析,并做到写出失分原因,以此来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成绩大面积提高。

4、抓竞赛,促提优。重视学生竞赛活动,促进提优补差工作。本学期要求每个教研组举行2-3次学生活动,本学期学生社团活动声乐社团,儿童画社团,书法社团,口算社团,篮球社团等十一个社团进行了汇报,进行了一场汇报晚会。并且参加教育局的教研成果比赛。

三、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要素。本学期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一步加强组建了青蓝工程队伍建设。

四、课题研究方面:组织学校各教研组成立课题组后,教科室结合学校工作要求,对教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现在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课题阶段性总结,从而为我们今后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五、不断反思求成果:本学期重视鼓励中青年教师结合教育 教学实践心得撰写教育随笔,初步构建了“学习-实践-反思—改进”这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的良性循环机制。向教育局选5篇参赛论文。

五、健全科研成果数据库:注意加强教育教学成果管理,健全科研成果数据库。及时将教师的各类获奖成果、指导学生获奖成果存入计算机数据库;将教师的科研论文汇编成册,收存入档。教科室注意搜集教师的优秀论文、每个年级语文数学电子教案,课件这学期汇编了,教师论文集,对鼓舞教师的教学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录制教师们的公开课教学视屏。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及时将教育改革动态、教科研方法向广大教师传递,同时积极上传教师有关论文、案例、课题成果,网站栏目、内容日趋丰富,成为老师们共享的资源平台,成果的展示窗口,注册会员达45人,在兄弟学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

1、教育科研的意识还不够强。

一些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有点高不可攀,只有那些专门从事教育研究专家才能搞出成果,而自身的理论功底薄弱,接触面窄,缺乏研究能力,研究工作无从下手;平时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压力大,工作忙,教育科研与自己关系不大;甚至一些教师担心搞科研会耽误时间,分散精力,影响教学质量,认为两者不可兼得;认为教育科研只是急功近利,搞科研只是为了应付评职称,晋级加薪或者获取名利。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成为了束缚教师投身教育科研的主要障碍,如不能及时纠正和排除,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2、教育科研的能力还不够强。教师的科研问题选择和论证能力,科研计划的设计能力,科研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科研成果的分析、总结能力,研究过程的监控和协作能力等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教师甚至对课题申请书的填写、研究论文报告的撰写都还不够规范。课题的选择过大过时,论证概念不清,说服力不强,研究思路混乱,找不准突破点,研究方法的选择不切实际,等等。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管理部门教科室人员更是需要具备较高的教育科研理论功底、较为超前的教与学的问题意识。对照要求我们觉得还存在较大差距。

3、教育科研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和严格。

教育科研工作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如缺少必要的刚性激励评价机制,难以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创造性。教育科研专项经费的投入比例偏小,还需要为教育科研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提供充足的文献图书资料、定期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科研交流活动等。

4、教育科研缺还乏细致的行动研究。

教育科研必须与教和学的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教育科研的成果必须是教育实践的物化成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但在实际的教育科研中教与研往往脱节,教育研究浮于表面,教科成果也少有推广性和缺乏实践意义。

5、课题研究流于形式,教师们的积极不高,缺少有经验的教师、教育专家的指导。

6、校内新老结对子工作不扎实,听课任务重没有失效。

三、各项工作改进方向

教导处、教科室能做好各项日常工作及学校的其他任务。开学初,协同校长室进行上学年的综合考核,统计各校学生数、教职工数,完成基本情况一览表,做好学籍报表汇总,收集、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教学工作艰巨而庞杂,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新的一学年,教学质量要上新台阶,必须要有新突破。

在此就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拟定以下方向:

1、完善备课组的建设和活动操作程序的优化。

2、进一步加强以听课、评课为载体,加入学习、研究、课题的教研活动。

3、继续抓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监控。根据常规要求,对学生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评价等各项工作常规作出统一规定和要求。

5.小学教科室工作计划 篇五

二、工作重点:

1、以加强理论学习为抓手,努力营造理论学习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日常性研究,努力开创群众性研究,常态性研究为主的我校教科研工作新局面。

2、加强对已经立项的“十五” 课题的管理与调控,关注课题研究过程,抓落实,求实效,切实掌控课题研究动态。做好“xxx”课题申报及研究工作,完成并完善课题方案,妥善安排研究工作。

3、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做好课题阶段成果的转化工作,继续推动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教研和科研的协调稳步发展。

4、继续做好校刊《耕耘录》的编撰工作。

三、具体工作与措施:

(一)开辟多种渠道,加强教师理论学习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不学习肯定要落伍。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首先必须做到思想认识到位,作为教师要把学习放在首位,不断更新观念,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教科研理论武装自己。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学校进步发展的逻辑起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的下一代。本学期,教科室将结合新教育实验开展一系列读书学习活动。教师读书活动,坚持“三结合”:

1、集中学习和自己学习相结合。今年我们仍提倡以自学为主组织学习为辅的学习方式,认真学习各项理论。虽然本学年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但是转变课程观念,构建新课程框架,结合我校的教科研工作的开展,研究实施策略,还是显得任重道远。因此,本学期我们除了继续组织教师学习与校课题有关的教科研理论知识,还将协同教导处,围绕学校的课题研究,组织老师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新课标和各类教学理论杂志。同时可以结合教研组课题组活动时进行学习,教研组长课题组长要提前搜集资料下发给老师。教师也可以在网站上学习,青年骨干教师要多上“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学习专家讲座和授课,2、精读与通读相结合。每位教师,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开展读书工程,倡导读名著读经典的风尚,在全体教师中继续开展至少精读两本教育书籍的活动,提高教师的人文科学品位。坚持进阅览室阅览。每位教师将学到的先进的理念,前沿的信息,优秀的教法,成功的举措,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融合。

3、读与写相结合。坚持写好学习体会,要求教师认真撰写读书笔记,每篇不少于XX字。教师每学期人人完成2篇学习心得。可以写读书后的心得,也可以运用书中的理论结合自己的教育故事写。根据教导处要求,每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积极撰写教学随笔,两周一篇,每篇不少于150字。教科室将定期组织教学随笔评比活动。35周岁以上的非课题组教师每学期完成8篇摘录。

★《实践性学习研究》

本学期,学校继续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围绕这个主课题开设的两个子课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和《小学英语实践性学习》将深入研究。根据制定的课题方案、研究目标,开展各种研讨活动。教师要在平常课上下工夫,在实践课上锻炼,在汇报课中出彩。根据常熟市教研室的意见,本学期将课题研究拓展到各个学科,包括科学、体育等。各课题组长要认真组织好课题活动,做到有实效、有计划、有成果、★《数与代数领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本课题由金校长与戈沁春两位领导负责,本学期完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组建课题组成员,已经完成了前测调查。在这个基础上,深入开展研究。

★《实施多样化评价 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本课题由王丽萍老师负责,本学期完成课题实施方案,填写申报课题的相关表格,通过申报组建课题组成员,确定课题组组长。由课题组负责人和组长一起带领教师进行研究,可从学习理论、学习课题方案、集体备课、课题研讨课、课题研究心得交流等方面开展好活动。

★《有效开发儿童少年学习潜能的研究》

实验班老师积极实践珠心算教学的分层、适度、乐学的教堂教学模式,三年级学生本学期准备结业。

★ 《在艺术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的研究》

本学期完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组建课题组成员,将正常开展课题的研究。

★ 《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与操作研究》

这个课题虽然不再大规模的进行研究,但是继续做好一些常规的工作:一是督促思品老师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辅导课;二是班主任开展 “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三是做好心理辅导工作,班主任继续推荐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到“心心驿站”接受辅导,正常“心心驿站”开放,做好布置工作;四是通过小电视台和小广播做好心理健康的宣传工作。课题组将做好准备结题的工作,撰写结题报告,整理资料等。

(4)课题研究与各类公开课整合为推进教学研究与新课程改革,学校开展了各类公开课活动:示范课、教研课、汇报课、创建“苏州市教育现代化”验收课等。课题组一如既往要求各课题组成员,将自己承担的公开课与各自研究的课题结合起来,突出课题研究要深入课堂,以课题研究的要求指导平时的教学实践,打造精品课。在公开课中落实课题研究的措施,体现课题研究的特色,充分发挥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的作用。

在期初制定教研组活动计划时,课题组长要明确本教研组的研究课题。课题组要根据本组成员所承担的研究课题情况,围绕学校的主课题,落实研究方向。在公开课研讨、备课组活动等教研活动中,要把课题研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分析措施的落实,实施的效果、经验与存在问题等内容。

(5)教科研工作渗透进日常工作

现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了自己的研究课题,语文、数学、英语要在备课本上认真制定计划,要求每位教师,以课堂和日常教学工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使自己的小课题研究做到基于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带着课题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分析研究的措施,总结得失,写好教育随笔,以推进课题研究,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课题只是一个平台,思考和分析才是本质。因此,倡导课题组成员养成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的习惯。

(四)提供有效平台,促进交流推广

1、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平台:教学博客,教师每月将自己的2份教科研成果上传展示出来。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随笔通过博客上传。学校积极宣传,发动教师参加各类论文、案例等科研成果类比赛,做好有关信息的传递与反馈,鼓励教师向外投稿,并进行投稿登记,力争多出成绩。学校根据制定的教科研奖励条例,及时奖励。

2、积极参加市教科室的活动,做好教科研成果的总结和推广工作。每位教师本学期认真撰写好一篇论文,一篇案例反思,组织好“教育科研进课堂”沙龙活动,继续出好《耕耘录》。

四、每月工作安排:

二、三月份:

1、制定本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2、个人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3、组织教师参加江苏省“蓝天杯”教学设计比赛

4、围绕课题上好一节“创建预验收课”

5、结合创建聘请教研室领导来校作专题讲座。

四月份:

1、子课题进展情况交流会。

2、结合创建聘请教研室领导来校作专题讲座。

3、围绕课题上好一节“创建预验收课”

4、开展“教育科研进课堂”沙龙活动。

五月份:。

1、结合创建聘请专家来校作讲座

2、子课题进展情况交流会

3、围绕课题人人上好一节创建验收课

六月份:

1、子课题实施总结与汇报交流。

2、做好学期教科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3、完成本学期教科室工作总结。

4、教师教育教学随笔评比

5、出版校刊《耕耘录》。

一、指导思想:

以朱棣文的人文精神和现代教学思想为引导,继续加强和丰富学校的特色建设,要以课程改革为切入口,以发展和创新为动力,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思想,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动权,为夯实学校的发鼓诤桶煅阶龀鲇τ械墓毕住?

二、工作目标:

1、做好教育科研的常规管理工作,注重教师的学习和积累,严格按《学校工作计划》。要求开展工作,检查工作,评估工作。

2、对省级的三个课题要加强研究力度,在深入实施过程中做好阶段性成果的汇总工作和中期汇报工作。

3、积极开展“新教育实验”研究,努力将教育的理想转化为教育的现实,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最优化发展。

4、围绕新课程改革,组织教师自学、讨论、写心得体会,教海沙龙,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外出培训教师回校作专题报告,骨干教师轮流作教学经验介绍等。

5、在学校的教育与教学活动过程中,渗透研究性质的问题,并注意一个提炼的过程,力争做到三结合:活动、实践的方案与理想、现实相结合,朱棣文精神与研究内容相结合,学习实践与研究提炼相结合。

三、具体工作:

1、每月做好教科研工作的月报表工作。

2、在期初、中、末根据研究的需要,对课题组长培训,内容分别为各子课题中期报告的汇总、撰写和资料、成果等相关问题进行指导。

3、做好教科研工作手册的填写工作,重过程积累,使手册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灵活性。

4、在做好教海沙龙,课题组活动的记录整理工作的同时,积极整理和收集教师的教学感悟、教学反思、案例设计,及时筛选,结集成册。

5、做好教育科研的校园网络的主页工作,定期、经常性地给主页提供新的教科研动态和教科研信息。

6、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围绕学生自主确立的主题开展实践研究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品质的同时造就一批“特长小明星”,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在板块式的活动中得到全面提高。

7、继续做好投稿登记奖励工作,一线教师每学期对外投稿不少于二次,并列入考核范围,经登记核实,期末兑现津贴。

8、教师每月10日前上交一篇教学随笔(星级教师每周完成一篇),每学期上交5000字以上的读书摘抄,学期末进行考核评比。

9、出版《教育通讯》2期,《感悟教育》一册,主课题成果汇编二册。

10、围绕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名师、学者来校直接指导课题组人员做好课题中期汇报的有关工作。

11、做好《朱棣文精神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研究》的中期成果汇报工作,总课题和各子课题都要,对已有的实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完成中期报告。

12、做好校主课题《朱棣文精神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中期汇报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成果的结集,来宾的邀请、接待,以及研究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要在报告中及时反映出来,供专家分析、指导,为后期研究指明方向。

13、继续收集、翻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教育科研的理论以及好文章、好材料,为广大课题研究者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工作行事历

九月份

1、完成教科研中心工作计划。

2、完成网络电教课题的中期汇报光盘。

3、上交各部门的教育教学征文。

4、各子课题上交中期报告第一稿。十月份

1、请专家、学者来校指导工作。

2、出版《教育通讯》第19期。

3、各子课题上交中期报告修改稿。

4、子课题资料收集、整理、成果汇编。

十一月份

1、完成主课题中期汇报第一稿和修改稿。

2、完成主课题中期汇报的资料成果汇编。

6.小学教科室工作计划 篇六

工作重点:

1、认真落实课题研究工作,促进课题研究为教学工作服务。

2、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工作,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教研组、备课组的研究能力。

工作要点:

一、落实课题研究

1、目前我校已承担二个市级课题、三个区级课题的研究任务,做好市、区级这五个课题的研究和结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2、做好20xx年省级滚动课题的申报工作,整理相关课题研究材料,制定好计划,布置本学期的课题研究任务。同时推动我校各教研组和年级组的校级课题研究,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切实解决我校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实际问题。

二、和教务处配合,抓好课堂教学

1、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教务处抓好公开课活动。把师生共同探求和开发新课程的平台,作为一个实现教学方法创新的支撑点。努力促进教师、学生教学行为的转变,营造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形成“爱岗、敬业、崇实、创新”的教风,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教师要确立全面的质量观,不但重视考试成绩,而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走全面发展之路。

3、要加强教育质量的监控。通过“会课”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实现高效教学,推出一批优秀教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20xx年是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申报江苏省“三星级”高中的关键一年。教科室将根据“三星级”高中的要求,对全校教师进行逐个审核,争取更多教师的课能够成为优秀课、示范课。学校将继续与市区名校联系,充分发挥名校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2、为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快新教师成长步伐,学校将进一步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校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抓好校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有较强研究意识和教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继续实施“青蓝工程”,实行“以老带新”,建立“同伴互助”关系,要求指导教师每月至少听青年教师两节课,课后要及时评课,指导,并作好听、评课记录,加快教师的成长。

四、提高论文的发表率、开发好校本课程

(1)继续落实每学期要求教师上交一篇论文的规定,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论文的发表、评奖活动,教科室应及时提供上级有关部门的论文评选信息,与教研组、备课组加强沟通,努力为教师的发展和提高创设一个有利的平台,加大对教师撰写论文的指导力度,着力提高我校教师论文的获奖率和发表率,从而提高我校教师在市、区的影响力。

(2)为为了配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继续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努力使我校的校本课程系列化、多样化,凸显我校的校本特色,扩大我校校本课程的影响。

主要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订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制定教科研计划。

2、课题工作会议,部署本学期课题研究实施工作。

3、做好省级滚动课题申报工作。

4、做好征集论文工作。

5、课题组活动。

6、各学科课堂教学情况调研。

十月份

1、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常规要求培训。

2、各学科课堂教学情况调研。

3、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报校刊的编印。

4、做好市、区级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5、区学科指导活动、专家讲座。

十一月份

1、校本培训:教科研专家讲座

2、专题学习,学习“新课程理论”,交流学习心得。

3、以学科竞赛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特色学校的建设。

4、各学科课堂教学情况调研。

5、继续做好市、区级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十二月份

1、加强教科研情报资料的收集、汇编、整理及利用。

2、召开各级结题课题负责人会议。

3、市、区级课题结题。

4、校区级骨干教师示范课。

一月份

1、“青蓝工程”活动总结会暨新教师汇报课。

2、组织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的课程培训。

3、高一年级开展研究性学习心得展示活动。

4、收交课题研究资料。

5、各学科组推出一节优质研究课,每人写好高质量的案例和论文。

6、教科研工作总结。

7、组织课题与论文评选,促进教师参加研究。

工作总结

1、对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在教科研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

2、收集整理教科研资料,总结教科室工作。

上一篇:房产公司办公室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爬山虎的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