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实施方案

2024-10-02

疾病预防控制实施方案(精选9篇)

1.疾病预防控制实施方案 篇一

徐州市肿瘤发病登记报告实施方案

为掌握徐州肿瘤发病、死亡动态和流行趋势,为制定癌症防治策略提供可靠依据,根据《江苏省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登记报告规程》和《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肿瘤发病登记报告工作的通知》(徐卫疾控„2010‟30号)要求,针对我市卫生资源现状、工作条件,特制订本方案。

一、肿瘤报告机构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肿瘤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市、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辖区肿瘤登记报告业务管理,实施肿瘤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肿瘤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制订肿瘤新病例登记报告实施细则(包括报告程序、核实和随访、职责分工等),以保证此项工作的建立和长期的正常运行。配备专人直接负责肿瘤登记工作。

2、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对辖区医疗机构的业务培训,基本的培训内容包括肿瘤新发病例、死亡病例、肿瘤分类与编码、登记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登记软件使用等。

3、负责辖区肿瘤的收集、分析和反馈,动态监视本辖区肿瘤报告信息,及时进行肿瘤审核、订正、查重。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从网上下载本辖区户籍人口肿瘤病例,并按户籍地址反馈至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核对。

4、定期开展肿瘤漏报调查,对肿瘤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进行分析评价。

5、负责对辖区肿瘤病例的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

6、开展肿瘤信息报告工作的考核和评估。

(二)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组成由分管院长负责、职能科室牵头、各相关科室参与的工作模式,建立肿瘤登记报告制度,制定和颁布相应政策,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肿瘤登记报告培训,定期开展肿瘤院内漏报调查。并将肿瘤登记报告工作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定期进行自查。明确1名医学专科以上学历、工作责任心强、有较好业务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肿瘤的登记报告工作。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负责所辖范围肿瘤病例的调查及管理工作,对辖区确诊的而未进行网报的肿瘤病例进行补报。

二、肿瘤登记报告工作人员职责及要求

1、肿瘤登记报告工作人员职责: ①负责报表(卡)的收集与核查。

②负责剔重与复核,实现资料完整性、历史资料的一致性。③负责报表、年报制作、提供专业需求信息。

④具有解释和利用资料、为公共卫生、临床研究和决策部门提供综合信息的能力。

2、肿瘤登记报告工作人员要求:

应具备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和肿瘤学的专业背景,或经过上述专业的在职培训。从事肿瘤登报告工作后应接受每年至少一次的肿瘤登记专业岗位培训。

三、肿瘤报告

㈠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1、单位:徐州市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2、人员:各医疗机构临床科室和辅助科室诊治的医务人员均有义务对所检查、诊断、治疗、随访管理的肿瘤患者进行报告。

㈡登记报告对象及病种

徐州户籍人口中发生的所有(ICD-10)所规定的全部恶性肿瘤(ICD-10: C00.0D33.9)

㈢报告内容

基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居住地址、肿瘤名称、肿瘤具体部位(亚部位)、诊断日期、诊断单位、诊断依据,死亡日期;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填组织(细胞)学类型、诊断时期别、临床分期等。

㈣资料的收集

1、新发病例资料

①徐州辖区内具有肿瘤诊治能力的全部医疗机构的临床科室(门诊和病房)医务人员发现到本院就诊的徐州籍肿瘤患者,有关辅助诊断科室(病理科、放射科、B超室、核磁、CT室、胃镜室等)诊断的徐州籍肿瘤病例与可疑病例,均应及时上报。

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辖区内未进行网络上报的肿瘤病例报告工作。

2、死亡补充发病

为减少漏报例数,各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每年将收集的肿瘤死亡资料与肿瘤报告资料进行核对,对只有死亡卡而没有病例报告卡(即发病漏报)的病例应进行追溯调查,获得相关诊断信息(肿瘤的部位、病理学类型诊断日期等),补充填写肿瘤发病卡。

3、注意事项

报告时,复发和转移病例应注明原发部位及首次诊断日期;对同一患者先后出现的原发恶性肿瘤,应分别报告。

㈤资料的整理

1、报告卡验收

各单位职能科室负责本单位报告(网报、卡报)病例的审核,剔重工作;应剔除非恶性肿瘤和非徐州户籍人口的病例,发现漏填、项目不完整或内容可疑,应退回报告科室重新填写。

各疾控中心负责本辖区报告(网报、卡报)病例的审核,剔重工作;应剔除非恶性肿瘤和非徐州户籍人口的病例,发现漏填、项目不完整或内容可疑,应退回报告单位重新填写。

2、报告卡编码

性别、民族、婚姻状况、职业等统计分类标准要求采用《中国卫生统计调查制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北京)中所列国家标准,肿瘤分类标准要求采用ICD-O、ICD-10,诊断依据和多原发肿瘤要求采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国际癌症登记协会标准。

ICD-O在ICD-10 的基础上用4 个字母数字代表解剖部位,形态学部分用字母M 开头,后接6 位数依次表示组织学类型(4 位数)、行为学(1 位数)和分化等级或淋巴瘤、白血病的细胞来源(1 位数);因此完整的ICD-O 编码应当有10 位数。

3、剔除重复卡

恶性肿瘤患者常同时到几个医院就诊,重复报告机会多,因此在整理报告卡时应剔除重复报告卡。将可能的重复卡选出,然后人工核对后剔除。重复卡的定义是姓名、性别、地址、诊断和出生年月日相同,或年龄相近。如果遇到出生日期、性别、地址和诊断相同,姓名音同字不同,或姓名不同的病例,应予以核实。

四、工作方法及流程

⑴各医疗机构中负责诊治肿瘤病例的医务人员填写肿瘤报告卡片或表格,应在24小时内,登录徐州健康网(www.xzhealth.net或http://221.229.254.171:8080)填写慢性病报告卡进行网络报告,或者填写《江苏省恶性肿瘤病例报告卡》报告给职能科室,由职能科室统一进行网络直报(具体填报方法由各级疾控中心培训后落实)。职能科室负责本单位报告(网报、卡报)病例的审核,剔重,并于3日内审核有关科室的报告结果的准确性。诊断结果的报告不超过10

日,死亡病例按要求上报。每月5日前将上月的本单位报告结果导出,存档备查。

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一名业务人员专职(兼职)负责辖区内肿瘤病例报告工作,包括《报告卡》的核实工作和死亡补充发病工作。接收辖区乡村医生的报告,填写“肿瘤登记簿”,并登录徐州健康网(www.xzhealth.net或http://221.229.254.171:8080)进行报告。负责对本单位和辖区卫生服务站报告病例的审核,剔重工作。每月5日前将上月报告的本辖区结果导出,存档备查,并按户籍地反馈至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求各乡镇每月召开1次乡村医生例会,形成制度,报告所在村的居民肿瘤发生(死亡)情况

⑶村卫生室(服务站):负责《报告卡》的核实工作和死亡补充发病工作。所有乡村医生均有及时报告肿瘤新病例和死亡病例的义务。凡属所在村的肿瘤病例,经核实未上经过网报的患者,在核实其基本情况后,填写所在村的 “肿瘤登记簿”中,并应登录徐州健康网(www.xzhealth.net或http://221.229.254.171:8080)填写慢性病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或者填写《江苏省恶性肿瘤病例报告卡》报告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进行网络直报。报告时限不超过5日。

五、肿瘤病例的随访

要求各县区都要做到被动随访,即通过与肿瘤死亡报告资料进行查对,了解肿瘤病例的生存情况。同时推荐主动随访,即通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或派专人进行访视,了解肿瘤病例的生存情况。访视的方式一般为上门访视,时间间隔可根据病人的生存状况确定,但至少1 年一次。通过访视可了解病人的生存状况、居住地址和户口地址变迁等状况,还可收集病人进一步诊断、治疗、转移、复发等情况,并可为病人提供生活起居指导、定期医学监护提醒等基本卫生服务。

六、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贯穿肿瘤登记工作的全过程。各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在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制定工作规范和质量控制程序,并严格执行。

1、要求基本项目齐全不漏。

除了各项基本的填报项目应齐全不漏外,对更正诊断病例要及时体现更正诊断及依据;死亡病例须再报死亡日期等信息。并要求上下一致(各级登记机构之间),前后一致(新病例与死亡病例之间)。一旦发现同一病例信息不符合之处,应马上作核对或随访。

2、要求肿瘤登记信息准确。

要注意避免重报、多报、误报。不马虎潦草,也不弄虚作假。重报是指肿瘤病人由于经多个医院多次检查治疗或有多个住址,用多个姓名等原因,出现多次报告,造成重报。多报是指由于把登记范围以外的肿瘤病人列入统计资料内,高估登记区肿瘤发病率。误报是指非恶性肿瘤而报告为恶性肿瘤或是恶性肿瘤报为其它疾病。

3、要求肿瘤登记报告及时。

各医疗机构发现肿瘤患者后应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诊断结果的报告不超过10日,职能科室于3日内审核有关科室的报告结果的准确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在收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报告卡后5日内完成网报。

4、定期开展漏报调查,杜绝漏报

漏报调查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漏报是指肿瘤病例而未作登记。肿瘤资料的漏报现象反映了资料的完整性问题。一般来讲,除非出现地震、洪水、放射性物质大量泄露或辐射等自然环境的突然变化,战争等突发事件,否则死亡不会有太大变化;有关肿瘤发病和死亡的数据变化也不可能有太大的变化。

①在医院开展

应覆盖该医院3 月内所有的住院和门诊病例。对住院病史不仅要核对第一诊断还应检查第二、第三诊断有关恶性肿瘤的所有病史;

对医院病理组织科(包括细胞学检查)等主要诊断检查科室不仅要核对住院病例,更应追踪核对门诊诊断病例的报告。对于放射、超声波、同位素等能提供线索的检查科室,要检查医院日常性的内部质控记录,并对明确诊断的病例进行核对,尤其是门诊病例。在漏报调查中发现的漏报病例或环节问题应及时进行反馈和追踪,并完成漏报调查报告。要求漏报率<5%。

②在社区开展漏报调查

深入社区收集3 个月内所有新发病例的详细诊断、治疗等病例资料,然后与网报资料进行比对,要求漏报率<5%。

七、质量控制的指标

肿瘤登记资料的完整、准确性,使用如下指标进行评价: 1.各类诊断依据所占百分比,尤其是病理组织学诊断所占比例:病理组织学诊断的可靠性最高(包括血骨髓片、细胞学检查),其次是实验室诊断、放射学诊断(X 线、CT、B 超等),单纯的临床诊断是很少的。

2.各类诊断单位所占百分比:分乡(镇)、区、县市级、地区级、省级,省级医院诊断的比例越高,可靠性越好。

3.根据由死亡补发病的病例数(DCO)与登记的总发病数比例:如大于15%,说明登记报告的全面性很差。

4.同期登记的发病与死亡数之比:除非某一部位肿瘤发病率迅速下降,一般来说,在县市级水平上,同地、同期登记的肿瘤新发病数不应低于肿瘤死亡数。

5.部位不明所占百分比:如果这一百分比高,说明登记资料质量差,反映病人可能未得到期良好的诊治或填写报告草率,等等。

6.趋势稳定:同一地区恶性肿瘤的逐年发病死亡率是否基本稳定,不应出现骤升或骤降现象,骤然下降往往表明报告的全面性出现问题。

八、肿瘤登记报告相关资料和信息的管理:

㈠各肿瘤报告单位应定期从网络下载肿瘤数据库,进行备份。㈡各肿瘤报告单位需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信息报告系统的帐户安全管理。信息报告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㈢各肿瘤登记报告单位及有关研究机构在其业务范围内需要利用本市、县(市、区)或全省的恶性肿瘤登记报告信息的,根据信息涉及的人群范围,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经批准后方可使用。

注:本方案的解释权归徐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疾病预防控制实施方案 篇二

1 强化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

质量管理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生命线,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由人来完成,人员是质量管理活动的主体,无论哪项工作都离不开“人”,同时每个人的贡献决定着工作质量的成败。他们的工作质量组成了一条质量链,不管质量链哪个环节断裂,其后果都会在工作结果上发生成倍的扩大,因此所有岗位人员应该共同努力,保证他们的工作不出差错,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的工作质量。定期和不定期的对人员进行质量知识的宣贯是必要的手段,帮助他们在工作前和工作中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

整个培训工作在每年初制定计划,把当年计划进行培训的内容详细地列出,然后按照计划逐步实施,培训宜采取理论讲解与实践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在进行质量理论讲解的同时,将上一年度优秀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展示,在科室间展开讨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并且这种培训是分阶段进行的,即计划期、实施期和总结期,分别就各阶段的管理要点进行培训和实践交流。这样培训实际效果强,便于工作人员掌握和执行。只有对工作人员质量管理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和质量意识不断的培训和强化教育,才能为高质量完成政府职能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合理调整资源实施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指把各种系统资源和人员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采用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2]。项目管理的精髓在于用最少的时间,最低的预算完成最高质量的项目产出。将项目管理的理念融入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模式,将有助于解决目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物力、财力不足与工作需求不断增加之间的矛盾。项目管理可以减少浪费、将有限的资源用在重要的工作上面,同时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随机性,减少资源不合理投入所造成的浪费,完成资源的整合利用,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涉及多部门、多学科,可行的做法是按照不同的学科分成不同的项目,每一个项目由独立的部门来完成,有独立的工作内容,经费预算。每个项目分别设置项目执行人和项目负责人,他们有权利和责任筹划项目实施的内容,步骤,时限以及经费的使用。

3 分解工作任务,明确质量目标

为了保证项目工作质量,便于对项目质量控制,由中心最高管理层从时间、质量、成本这3方面设置关键控制点,确定每个项目的最终目标和分目标。特别要关注那些技术难度高、对质量影响大或者一旦发生质量问题产生危害广的关键环节。目标的设定来源于4个方面,①根据政府的需求和工作要点;②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要求;③上级技术管理部门和标准工作规范的技术要求;④中心自身发展规划和工作重点。目标确定后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项目管理的深入,每年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专业技术的要求和自身发展情况对质量目标进行分析和评价,分析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和实现程度,逐年提高项目工作质量管理要求。

4 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项目实施全程管理

戴明博士最早提出了PDCA循环的概念[3],强调了在质量管理中策划、实施、检查和处置4个重要的环节。整个项目管理的过程按照“策划→实施→检查→处置→策划”这样的程序,不断循环,周而复始。在整个项目执行的全过程中不断应用PDCA循环进行质量管理可以使质量不断地提高,不管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使各项活动在有效控制的状态下向预定的目标发展。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将整个项目管理过程分为计划、执行、控制、结束4个阶段:①计划过程:将预算按照部门与学科进行分配,设定质量控制目标,设定项目工作进度,对经费进行预算,控制项目成本,实现项目资源优化配置,制定项目计划书。②执行过程:确定责任人,组织和协调各种资源去实施项目,按照计划要求,获取最佳效果。③控制过程:严格要求项目按照既定计划实施,如遇特殊情况,才可对项目过程进行变更。制定控制标准、监督和度量项目工作实际情况、分析项目和项目工作的差异与问题、提出并采取纠偏措施等工作。④结束过程:检查项目工作结果质量,核查项目工作内容是否符合既定目标要求,有无偏差。将项目成果进行交付,促使项目工作得以顺利结束。

5 逐步扩大质量管理覆盖面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有的管理体制和工作习惯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惯式,项目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这2种新的管理理念,无论对于管理者还是对于工作人员都是新鲜事物。这就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和对新鲜事物学习的过程。只有全员都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才便于在全中心推广实现全员参与。可行的做法是:先进行摸索试验,选取几个部门做为项目化质量管理试点,通过这几个部门的工作经验,建立起相应的模板,进行经验交流,同时在这一阶段也让管理者熟悉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内容,逐渐扩大管理覆盖面,逐步实现全部政府职能工作纳入到项目质量管理中。

6 建立项目工作第3方质量考核制度

由质量管理办公室做为第3方审核,在每年年初按照项目的分类和即定的目标,将各环节关键控制点进行分解,纳入考核表。根据项目实施的各步骤和要求,制定全年项目考核计划。对政府职能工作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的概念,开展项目计划书考核、日常考核、年终考核的全方位考核。每次考核后对工作质量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和统计,对发现问题进行分析,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通过几年的考核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果,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参加考核项目数逐年增多,代表着管理覆盖面越来越全面,因此纳入项目管理与考核的工作任务数也在逐年增加。实施全面质量管理PDCA过程循环后,使得考核中质量目标与考点逐年增多,考核工作越来越细致,但是在3年的考核中政府职能项目工作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少,发现问题的比例越来越低,这说明越来越多的政府职能工作任务记录越来越规范,按照计划进度完成,达到既定质量要求,将成本控制在计划之内。

7 结语

项目质量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宏观管理模式,将这种管理模式运用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域也属于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需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不断地探索积累经验。如果能将项目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很好的结合,相信这种管理模式一定能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忠鑫,谢洪彬,罗力,等.七省16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职能落实程度分析[J].卫生研究,2005,34(4):386-388.

[2]甘华鸣,陈亚丽,黄炜,等.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3.疾病预防控制实施方案 篇三

【关键词】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是为了满足卫生防病工作的需要而设置的,随着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和“健康中国”等一系列重要战略的启动实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也在这种机遇下得到迅速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受人员队伍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才能提高检测工作质量,确保检测数据、结果真实、客观、准确,公平公正出具检测报告,以科学证据来指导和实现更加科学精准的疾病防控。

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身职能特性,其实验室设置较多,主要包括微生物实验室、理化实验室、消毒实验室、媒介生物实验室、寄生虫实验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实验室等,且每种实验室都有着专门的监测和检验对象。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公共卫生问题也越来越多发,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等,社会各界对疾疾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验室的科学管理、质量控制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但质量体系文件在实际运行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方面

(1)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是保障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还没有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设置单独的保障和供应科室,与此有关的工作分散在不同科室,有的在办公室、有的在检验科、有的在财务室……常常因职责不清,出现相互推诿、相互扯皮而造成工作疏漏,直接影响检测工作。

(2)记录的控制

虽然质量体系文件明确了质量活动的记录要求,但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问题:一是因整个检测活动都需要详细记录,实验室人员忙于设备操作,嫌填写记录耽误时间,就直接填写一张原始记录表,复印多份,只留下无法复印部分才补充填写,于是出现检测结果忘记填写、检测样品编号涂改、检测结果错填等问题。二是实验活动完成后,不及时规范、完整填写活动中的相关记录表格,等到定期检查才补填,于是出现乱填写、字迹颜色参差不齐、逻辑错误、交差了事等情况。

(3)内部审核

内审是质量管理体系自身的规定和要求,也是体系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评价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受限,都是一人多岗,一岗多责,内审员既是实验室人员,又有可能是报告签发人、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等,加之内审工作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为了完成目标任务,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往往默许一名内审员完成整个内审工作,从而使内审流于形式,审核结果无任何价值可用,管理评审更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

2.技术方面

(1)人员

在整个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中,人员是其中最具活力、富有创造力的因素,是其它因素不能替代和无法补救的关键性因素。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大多数是2002年合并成立的新机构,人员素质高低不齐,年龄、能级、学历、专业结构也不合理,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无法完全满足其所从事工作的需要,尽而影响到实验室检测能力

(2)设施和环境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有的是新建,有的是改(扩)建,因当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卫生规划等原因,限制了实验室建设规模、布局、需要与可能等内、外部环境,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不可能严格满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对抽样、检测、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设备和标准物质

设备和标准物质是实验室开展检测/校准工作所必需的重要资源,也是保证工作质量、获取可靠检测数据的基础。在整个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这个要素出现的问题值得深思:设备、标准物质状态标识混乱、设备档案不齐全、设备到期不检定或漏检、操作人员无证上岗、设备故障频发、办公室乱发放仪器设备上岗证书、标准物质保管不规范等。

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方法

1.加强实验室监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最高管理者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并要求全体人员形成共识,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文件规定执行,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由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设置问题,人员普遍存在一人多岗、一人多责现象。各项工作的开展及落实会有实验室检测人员参与,在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中,很难系统地、独立地完成检查。例如,在进行内审、管理评审、实验室间工作比对、期间核查等工作时,会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因而就没有真实的验证实验室各项工作的开展是否有效地、持续地按管理体系要求运行,最终,效果评价报告无任何意义。因此,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加强体系文件运行监管,严格审查工作质量,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提高人员素质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需要中心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来源是多方位、多渠道的,涉及质量控制管理的各个方面,收集和反馈这些信息不是仅依靠某个人或实验室工作人员就可以完成的。有关政策、法规和客户的需求等宏观环境方面的变化信息,主要依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领导层收集;新技术、新方法方面的信息主要依靠实验室人员完成,体系是否按要求运行、体系文件是否过时或失效等方面的信息,就要依靠内审员质控人员收集。所以,持续、有效的对中心全体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用目标管理、物质奖励、精神激励等各种方法来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是实验室的经常性工作。这项工作在各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会千遍一律,只能因人、因事、因时而宜,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和手段,使每一个人员都清楚自己的岗位,明确岗位责任,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好,为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持续改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增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3.完善相关制度

制度是为了提高组织绩效,实现组织目标而制定的,是一个单位高效运转具有活力的重要保障。实验室有了制度,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相互制衡的领导体制和实验室内部的分工协调,各部门才能联结成一个整体,形成团队合力,实现实验室的管理目标。随着新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断出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更为凸显,实验室内部的管理必须随着环境、目标的变化而调整,因此,完善各种制度势在必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对实际存在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完善现行规章制度、科室职责、人员岗位职责或职务说明书等,以便确定其职责、任务、工作条件(环境),任职人员所需具备资格及享有的权利,以及其相应的教育培训要求等规定,详细制定出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工作绩效考评体系,从而更好的对其工作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确保实验室永葆活动。

三、结束语

4.疾病预防控制实施方案 篇四

20__年高考、中考分别于7月_日至_日、7月_至_日举行。为确保我县今年高考、中考工作平稳顺利进行,保障广大考生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我县20__年高考中考期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20__年高考中考期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__任组长,___副组长,____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传染病防控组、卫生监测组、检验组、健康教育组四个实施组。

(一)传染病防控组

传染病防控组由__组长,____为成员,负责开展传染病疫情分析评估,及时研判疫情形势,提出科学防控措施;负责传染病监测,落实“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及时高效处置传染病疫情;负责考生健康状况询察。

(二)卫生监测组

卫生监测组由__任组长,____为成员,负责对各考点和食宿点内外环境、生活饮用水、食品等进行卫生监测;负责指导各考点的消杀灭工作;负责处置食物中毒事件。

(三)卫生检验组

卫生检验组由__组长,___________为成员,负责来(返)仪社会考生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以及考生食宿点的卫生样品检测检验工作,并及时出具检验报告。

(四)健康教育组

健康教育组由__任组长,蒲泽锦为成员,负责指导各考点和集中食宿点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五)物资保障组

物资保障组由___任组长,___为成员,负责考试期间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做好备用考室的卫生应急物资准备。

二、工作措施

(一)传染病防控组自考试前一周密切关注并掌握全国、全省以及我县的各种传染病疫情信息,重点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切实做好我县传染病防控的各项准备工作,在考试期间实行24小时技术负责指导,及时发现处理疫情。

(二)卫生监测组与健康教育组分别在7月_日、__日和考试期间指导各考点(食宿点)对考室、食宿环境及周边环境进行消杀灭和健康教育工作。

(三)___等3位同志在考试期间到各考点值班。

(四)指定_____为应急车辆,驾驶员__随时做好出车准备,保证车辆顺利、安全运行。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措施

(一)食物中毒应急措施

1.接到接待单位或诊治单位的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报告后,卫生监测组应立即派员迅速赶到中毒现场,按照中心《食物中毒应急处置预案》进行处理,对中毒或疑似中毒病人进行食物中毒个案调查,2.检验组对可疑食物、原料、餐具、用具进行采样检测,分析食物中毒原因。

3.初步核实诊断后,立即向县卫生健康局、县招办等相关部门报告。

(二)传染病疫情应急措施

1.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传染病防控组迅速出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诊断,分析发生原因,预测疫情趋势,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预防控制方案,按规定程序报告疫情。同时指导定点医疗机构立即对疑似传染病或传染病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切断传播途径。按相关规定指导启用备用考室。

2.卫生监测组负责对疫点和备用考室进行消杀。

3.接到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或无症状的报告,中心应立即启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进行处置。

四、工作纪律

(一)各实施组根据职责分工切实履行好岗位职责,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不留一处“死角”,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二)领导小组及实施组成员在高考期间必须保持通讯24小时畅通,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5.传染病疫情预防控制方案 篇五

实验中学 二O一七年

实验中学传染病疫情预防和控制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以及卫生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5]8号)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工作,切实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去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使学校的传染病疫情控制在最低限度,积极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场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

二、具体措施

1.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

校长是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第一责任人,成立以邬建芬校长为组长,金忠国副校长为副组长,由综教处、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年级段部领导及全体班主任和校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2.疫情报告人即校医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学校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3.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校医、到学校领导的传染病疫情发现、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

4.认真做好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工作:

(1)晨检在校医的指导下进行,由班主任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及时告知年级部,然后由年级部统计报告给校医,校医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2)班主任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及时报告给校医。校医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

5.认真做好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

(1)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校医必须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校医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校医必须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校医必须在24小时内最好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5)专门制定春季传染病及病愈情况日报表,日报表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于每天(包括周六和周日)上午9:30前经年级部交校医室,即使无新发病例,也必须每天作“零报告”;

(6)校医要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县疾控中心和岱山人民医院防保组报告,同时向县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6.认真做好消毒防患措施:

(1)教室门窗要打开,尽量保持通风,课间要求学生尽量不要待在教室里,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

(2)加强锻炼,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的活动量,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3)认真做好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勤换衣服,保持教室和宿舍的清洁卫生;

(4)自觉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5)每天晚自修结束,由专人在教室里喷洒消毒液,并关好门窗,第二天早晨由专人提前半小时开好门窗通风;

6.疾病预防控制实施方案 篇六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逐步消除慢性病危害,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依照《瑞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瑞金市创建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方案的通知》(瑞府办发【2016】248号)及卫计委《瑞金市卫生计生系统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分工》(瑞卫计字【2017】190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1、建立领导主导、各科室协作参与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与体制。

2、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3、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消除慢性病危害,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指数。

4、确保2017年12月通过创建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验收。

二、组织机构

成立瑞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梁凤华 副组长:钟小芳、严 娟、郭昌禄、乐志强

成 员:吴燕群、刘承焱、谢文奇、刘光忠、黄桂芳、张翠华 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工作方案制订,工作协调与人员调配,向上级部门的参谋、计划、沟通及争资立项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郭昌禄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巡查、督导、考核及资料的收集整理。

三、责任分工

1、辖区医疗机构业务培训与技术指导:办公室、地慢科与监测科。

2、社区诊断:地慢科与监测科。

3、慢病日常监测:地慢科。

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办公室、监测科与地慢科。

5、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全员参与,责任科室为办公室(无烟机构创建、职工健康体检)和工会(工间操)。

6、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设立:办公室、监测科及地慢科。

四、考核验收

领导小组组织每月一次的工作调度,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并予以推广,对工作开展不力的科室与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所有工作资料的上报及收集整理必须在2017年12月15日前完成。

瑞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疾病预防控制实施方案 篇七

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和基础疫苗接种率;来源于开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料室;人口资料来源于开江县统计局。

2 评价分析方法

2.1 计划免疫接种率

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以来, 每年12月份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按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容量概率比例法, 在全县抽取30个村, 每村随机调查7名0~24月龄儿童基础疫苗接种情况, 统计各年度基础疫苗卡介苗 (BCG) 、麻疹疫苗 (MV) 、百白破混合制剂 (DPC) 、脊髓灰质炎疫苗 (TOPV) 和“四苗”全程接种率。

2.2 针对的传染病报告发病率

根据开江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历年疫情报告, 统计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前 (1957-1967年、1970-1982年) 24年和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后 (1983~2006年) 24年针对传染病的报告发病率, 进行比较分析。1968、1969年因疫情资料不全且散失, 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1985年才列入法定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 不具有可比性, 未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开江县1983-2006年基础免疫“四苗”接种率

1983年开江县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基础免疫“四苗”的接种率和四苗全程接种率均呈逐渐上升趋势。 (表1)

3.2 开江县1983-2006年计划免疫所针对的传染病报告发病率

1983-2006年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24年报告发病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 均极显著低于实施计划免疫前24年的报告发病率。 (表2、3)

4 讨论

全世界各国通过预防接种牛痘苗成功地消灭了天花。这一实践证明, 预防接种/计划免疫是预防控制以致最终消除 (或消灭) 所针对的传染病的十分确切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家卫生部1982年12月颁发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和《1982年-1990年全国计划免疫工作规划》, 把卡介苗 (BCG) 、麻疹疫苗 (MV) 、百白破混合制剂 (DPC) 、脊髓灰质炎疫苗 (TOPV) 等四苗作为儿童基础免疫生物制品, 制定了免疫程序。开江县从1983年开始全面实施儿童计划免疫, 1987年全面开展了生物制品冷链运转工作, 四苗全程接种率在1991年以县为单位达到90.48%, 1996年以乡为单位达到85.71%, 实现了计划免疫国家要求的第三个85%目标。

本文基础免疫所针对的4种传染病疫情分析可见, 随着“四苗”接种率的逐渐上升, 所针对的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逐渐下降, 疫情逐步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白喉、脊髓灰质炎已经分别有16年和10年无病例报告, 这2种传染病计划免疫后24年的报告发病率, 比计划免疫前24年的报告发病率分别下降了98.98%和94.87%, 统计学上有极显著性差异 (x2=504.58和37.52, P=0) ;麻疹、百日咳的报告发病率也大幅度下降, 这2种传染病计划免疫后24年的报告发病率, 比计划免疫前24年的报告发病率分别下降了91.28%和84.56%, 统计学上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x2=691.66和867.34, P=0) , 麻疹从20世纪60年代乙类传染病发病首位降至90年代的第4位, 百日咳从第4位降至第8位。

8.疾病预防控制实施方案 篇八

目前,传染病发病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万/10万下降到现在的341.24/10万,传染病从死因顺位的首位下降到第10 位。20世纪60年代初,商丘市就消灭了严重危害人民生命与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天花,比全球宣布消灭天花提前16年。1992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状态和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目标,2003年消灭了丝虫病。1989年以来无白喉病例发生,麻疹发病率与死亡率比1978年降低了95%以上。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流脑、乙脑等传染病的发病率降到历史最低点。全市1~14岁儿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较1992年下降了88.25%。另外,麻风病、布病、黑热病、 流行性出血热等也相继得到了有效控制。

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更为复杂的疾病防控形势,商丘市疾控中心全体干部职工深知重任在肩,时不我待,在疾控中心党委的带领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迎难而上,屡创佳绩。在2003年抗击非典、2005年有偿献血者艾滋病普查、2008年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救灾防疫、2009年控制手足口病、2010年甲型H1N1流感和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等关键时期,义无反顾冲在前,铲除病魔显身手,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疾控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历史发展的跨越。

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2006年5月,在商丘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2135万元的国债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址正式启用,各科室办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中心主体工程被河南省建设厅评为“中州杯”优质工程,2007年该中心被市园林局评为“园林式单位”,新建实验室通过了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新建档案室被定为国家二级档案室称号及市档案工作先进单位。

疫情监测系统日趋完善

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日臻完善,传染病疫情报告由通过信函邮寄、人工统计分析,逐步向计算机网络直报、分析过渡,全市乡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现了疫情网络直报,从根本上扭转了传染病疫情漏报、错报和迟报现象,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由1997的39.75/10万提高到2011年的341.24/10万,对及时发现和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以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系统为平台,传染病哨点医院监测为前哨,各级医疗机构肠道病和发热门诊为依托,加强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逐步扩大

商丘市自1978年实施免疫规划以来,预防接种覆盖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五苗”接种率及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均达95%以上,随着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商丘市免疫规划疫苗种类有原来的“五苗”防7病增加到11种疫苗防12种传染病。同时全市所有乡镇实现了以乡为单位门诊化预防接种工作,所有适龄儿童纳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改善了接种环境,保证了儿童免疫的及时性,减少了疫苗的浪费和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

控制艾滋病的能力逐渐增强

根据艾滋病防控形势的需要,商丘市疾控中心配备艾滋病专业防治队伍,在全市疾控中心建立了5个艾滋病确认实验室、5个初筛中心实验室,在16个县级医疗机构建立初筛实验室。通过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工作督导,规范了HIV实验室的管理,提高了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全市的艾滋病控制能力和实验室诊断能力逐渐增强。

地方病防治工作成绩斐然

商丘市的地方病主要有两类,即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碘缺乏病。自1998年以来,商丘市疾控中心技术人员深入基层,走遍全区每一个自然村,采集水样检验分析,入户走访群众,确诊每一个患者。终于摸清了商丘市地氟病、地方性碘缺乏病的区域分布、人群分布、流行强度以及饮用水的卫生学性状,为政府制定地方病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疟疾防治有序开展

商丘市是疟疾流行的老疫区,于1960年、1970年发生两次疟疾大流行,年发病率达2061.9/万和3204.2/万,经采取全民休治、全民预防服药和加强现症病人管理,1992年经省灭疟考核组验收,全市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但2005年、2006年疫情有所反弹,根据疟疾流行强度区域分布,对各个县(市、区)疟疾病例实施了不同的疟疾休止期治疗,在疫情流行较重的永城市开展了全民预防性服药,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疟疾防治工作有序开展。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

在每年的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来临之前,商丘市就着手对手足口病流行形势及时进行预测,调整手足口病防控领导组织和应急队伍,对市县疾控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储备充足的消毒药械,完善实验室检测技术和能力,督导医疗单位和托幼机构落实预防和消毒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由于领导重视、防控科学、措施得力,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防控成效显著。

付出必有回报。近年来,商丘市疾控中心收获了一系列荣誉: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级精神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省青年文明号、省艾滋病防治先进集体、省传染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省免疫规划先进集体、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省慢性病防治先进集体、省地方病防治先进集体、省饮用水监测工作先进集体、市卫生系统综合考核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9.凉水乡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 篇九

为尽快控制狂犬病疫情,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 序稳定,根据《阆中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意见》(阆府函[2008]3号)和市有关会议文件精神,结合本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科学防治”的狂犬病防制工作局面,有效控制,消除狂犬病传染源,防止狂犬病疫情的发生。从2008年1月至3月底,全乡集中3个月的时间,做好狂犬病防治工作,具体目标:所有犬只免疫率达到85%以上、发证率达85%以上、建档率100%、犬只拴(圈)养率达100%、“五犬”扑杀率达100%、不明原因死亡和扑杀后经检疫不合格的犬只无害化处理率100%。

二、领导机构

为了加强对狂犬病防制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狂犬病防制工作,确保防治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乡成立狂犬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狂犬病防治工作指挥长由乡长罗仕吉同志担任,副指挥长由副乡长张 勇 宋伯远 刘明第同志担任,成员由党政办李加林、经济办主任罗兴华、畜牧兽防站站长白 涛、警务室王道军 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冯爱明、护山广播电视站站长缪永攀,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宋良红、XX乡卫生院院长曹礼同、卫生院院长王玉红,XX中学校校长陈德顺、护山中学校校长王黎明等同志组成,办公室设在兽防站,主任由白涛同志担任,成员为兽防站安荣华同志。下设三个工作组:

(一)免疫组:

组长:宋伯远,成员:白涛,曹礼同,王玉红,王 碧,安荣华,所在村驻村干部

(二)扑杀组:

组长:刘明第,成员:驻村乡干部、派出所干警,畜牧兽防工作人员及其他专业人员

(三)资金保障及矛盾纠纷处理组:

组长:张 勇,成员:驻村乡干部,罗兴华,李加林,王道军。

三、职责分工

(一)各村成立狂犬病防制领导机构,按照本方案要求负责做好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带队入户和信息反馈等工作。负责辖内犬只的管理和组织人员捕杀“五犬”,制定狂犬病综合防制工作方案,确保整治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村支部书记是“狂防”第一责任人,村主任是第二责任人,两委成员是防治机构成员。各村对“狂防”机构人员要上墙,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落实专人具体负责宣传教育和犬只免疫。要对本辖区内的犬只进行登记造册,注射狂犬疫苗。建立情况上报制度。对本村的野犬、恶犬伤人事件,要立即上报乡“狂防”办公室,并组织人员进行捕杀,确保“狂防”工作落到实处。

(二)畜牧部门:负责犬只饲养与免疫接种等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开展动物间疫情监测,及时掌握并科学预测预报动物狂犬病疫情动态,制定犬只免疫接种方案;组织兽用狂犬病疫苗的采购、分发及管理,负责犬只的狂犬病疫苗注射、登记和“动物免疫证”、“动物免疫牌”发放等工作;切实做好农村犬只宰杀,检疫,年审等管理工作。协助做好无证犬只、散养犬只捕杀,无害处置等工作。

(三)卫生部门:负责人类狂犬病疫情监测及报告,开展狂犬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做好人用狂犬病疫苗的采购、分发及管理和犬只免疫、犬只捕杀工作人员预防性接种及犬伤病人救治、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查处非法行医及无证游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培训。

(四)驻村干部:负责所驻村狂犬病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协助村委会做好调查摸底和免疫或捕杀过程中的群众工作。

(五)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狂犬病防治知识宣传,免费刊播科普宣传知识及狂犬病防治公益广告等。

(六)警务室:负责禁养区外的农村养犬的审批及违章犬只的处理工作,负责扑杀疫区范围类的全部犬只及农村“五犬”。

四、工作措施及要求

(一)全面普及狂犬病防治知识。乡政府召开乡村干部及防疫人员会议,打印宣传资料3000份下发到各户,公告张贴到村;各村要召开好党员、户长会议,认真贯彻上级会议和文件精神,把宣传资料发到各家各户,同时要书写张贴宣传标语20条以上,提高群众的对狂犬病危害性的认识,自觉配合做好狂犬病的免疫工作。要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栏、流动宣传车等途径,大力宣传狂犬病的严重危害和预防知识,提高全社会预防狂犬病的保健意识和能力。在乡镇的集贸市场、交通干道两旁等人口聚集地刷写固定标语,大力提倡少养犬或不养犬,教育群众主动开展犬只免疫及规范犬只管理,引导群众积极配合、支持政府及有关部门控制狂犬病的各项行动。

(二)实行强制免疫,着力提高免疫密度。狂犬病免疫实行强制免疫,各村要结合下发宣传资料搞好调查摸底,并按照本方案所安排免疫时间,通知户主将犬只拴养在家等待防疫员上门免疫,不愿免疫的犬只,由户主在通知规定时间以前进行宰杀,否则由乡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强制捕杀。乡免疫组要合理设置犬只接种日并向社会公布,要建立犬只狂犬病疫苗接种台帐,及时办理“动物免疫证”和“动物免疫牌”,准确掌握辖区内犬只预防接种情况,定期上门查漏补种,提高犬只狂犬病疫苗接种率。

(三)切实加强犬只的规范化管理。加强犬只等动物的管理是预防控制狂犬病的关键。各村及有关部门要制订犬只拴养、圈养制度,引导、督促犬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犬只的管理,防止犬只伤人事件的发生。农村养犬由村委会初审登记,报乡政府审批并发放准养证,犬主要定期携犬到当地动物防疫机构进行登记、注射狂犬疫苗、填写动物免疫证,报辖区村委会备案,并严格实行圈养或拴养。禁止任何人携带犬只进入机关、学校、医院、市场等公共场所。

(四)做好疫区犬只的统一捕杀工作。各村每年至少组织2次集中捕杀行动,对辖区内没有按时接种动物狂犬病疫苗的犬只或虽进行了预防接种但未实行拴养、圈养的犬只进行统一捕杀;在发生动物狂犬病疫情或人类狂犬病疫情的村,必须在疫情发生后一周内组织有关部门,对以动物狂犬病疫情发生地或狂犬病病人受伤地为中心、半径5公里范围内(有高山、大江、湖泊等天然屏障的除外)、未按规定实施动物狂犬病疫苗免疫接种的所有犬只进行捕杀。对于捕杀后的犬只尸体,由捕杀人员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食用与销售。

(五)、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狂犬病防治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的一项重要工作,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实到位,乡成立专门督查组,对此项工作进行不定期督促检查,对工作不力,效果不明显的将给予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XX乡人民政府

上一篇:高中体育年度教学计划下一篇:中学优秀团支书事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