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阅读练习

2024-09-25

后赤壁赋阅读练习(共9篇)

1.后赤壁赋阅读练习 篇一

苏轼《后赤壁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 履□岩,披蒙茸 披:披着。

C. 攀栖鹘之危巢 危:危险。

D.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畴昔:以前。

2.下面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顾而乐之 B.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顾安所得酒乎 然或傲逸狂醉

C. 适有孤鹤 D. 过临皋之下

将何适而非快 飞鸣而过我者

3.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以待子不时之须 B.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D. 问其姓名,俛而不答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步自雪堂 B. 履□岩

C. 横江东来 D. 掠予舟而西也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答案:

1.D(A.农历每月十五称“望”;B.披:分开;C.危:高。)

2.D(A.环顾;但;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而;C.刚才;D.飞过。)

3.B(A.“须”通“需”;C.“反”通“返”;D. “俛”通“俯”。)

4.C(东;名词作状语,从东边;ABD都是名词作动词,步:走;履:走;西:向西飞去。)

5.(1).才过了多少日子呢?江山的景象已经变得不认识了。

(2).于是我们回到船上,在大江中任其漂流,停在哪里就在那里休息。

翻译: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赏析:

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此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第一段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段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段,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呈现出壮阔而自然的美。两赋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同工异曲,各有千秋。《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

2.后赤壁赋阅读练习 篇二

乔仲常, 北宋著名画家, 河中 (今山西永济) 人。他与李公麟的关系, 后世多有论争, 大约有:学生、子侄、表亲三说。但无论如何, 他们的关系应当非常密切。因此, 乔仲常的绘画技巧与风格受李公麟影响极大。李公麟为北宋著名人物画家。南宋邓椿的《画继》认为乔仲常“师龙眠, 工杂画”, 龙眠是李公麟的号, 此处明确指出了乔仲常与李公麟的师承关系, 并认为他擅长的是“杂画”。而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将其归入“工释道人物而兼画山水”一流。可见乔仲常的绘画题材大多为释道人物、山水等。

此幅《后赤壁赋图》以苏轼脍炙人口的《后赤壁赋》为题材。徐建融的《宋代名画藻鉴》将之与李公麟的《山庄图》、《莲社图》等一同归入“士夫生活画”一类。《后赤壁赋》本来就是描写苏轼生活的文章, 而将此归于“士夫生活画”也是良有以也。

《后赤壁赋图》纸本墨笔, 画法以白描为主, 而有几处山石则是以笔墨皴擦而成, 显示出了与李公麟的血脉关系。此卷将苏轼的《后赤壁赋图》分为九段加以描绘, 每段描绘一个场景, 并在其中以小楷抄录每段的文字。组合起来, 正好成了《后赤壁赋》全篇。这种以诗入画的现象与宋代的画院制度有重大关系。乔仲常身处北宋晚期。此时的画院已经经过了崇宁、大观画学的建制, 而且, 画学的主持人以具有极高文学修养的文人士大夫, 如宋子房、米芾等担任。另外, 画院内部的考核也不止于考察生徒的画工, 更加注重生徒的文化素养, 并要求其“能通画意”。当时的考试, 率取前人诗句为题, 如“野水无人渡, 孤舟竟日横”、“踏花归来马蹄香”、“嫩绿枝头一点红, 恼人春色不在多”等, 不胜枚举。风气所被, 也可以看出乔仲常创造此画时的时代背景。

《后赤壁赋图》共分九部分。第一部分从“是岁十月之望”到“顾安所得酒乎”。起手以枯木数株, 野草数丛和奇石数块描绘赋中的“黄泥之坂”。继而绘雅士三人, 其中拄杖者应该就是此赋的作者苏轼。顺坂而下, 又有小童一人, 渔夫一人, 在芦花丛中收网得鱼, 正好描绘“举网得鱼”的情景。另外, 此中雅士与小童四人身后都有淡墨皴擦, 表现“人影在地”的情景。这一点表现出了强烈的写实性。然后中间大片留白, 完成之前“举网得鱼”时的江水。江水尽处, 群山温婉, 山下小桥一座, 桥后场圃一片, 山间茅屋, 苏轼得酒, 妇人在门户间。这一段描绘从“归而谋诸妇”到“于是携酒与鱼”。第三段描绘“复游于赤壁之下”到“不可复识矣”。赤壁之下, 有三人席地而坐, 童子一人侍之。此段前仍是前一段的山石。三人背后是崎錡险怪的山石, 山石连绵之间, 一条小径, 丛草掩映, 一人拄杖, 游于其间。正是“予乃摄衣而上, 履巉岩, 披蒙茸”一段。继而有树林一小丛, 树干之间写着“踞虎豹”三字, 这就是第五段了。这三字旁边, 一颗古树根干虬结, 正描绘出了“踞虎豹”的情景。树林尽处, 又是山石叠巚, 奇树陡出, 树上还有一个鸟窝, 山石上题有“登虬龙”到“凛乎其不可留也”一段文字。山峦画完之时, 并不是像一般的画山一样绵延不尽, 也不是像高远山峰一样用大斧劈皴画出峰岩陡跌, 而是画出了奇石叠块, 明显是江岸之滨的景象。这正是为了给下面的“夕而登舟”到“掠予舟而东也”一段做铺垫。这一段, 孤鹤横空, 小舟放乎中流。舟上有雅士三人, 小童一人和舟子一人。又以大段留白作江面, 江水到岸边, 又以山峦作隔断, 茅屋一间, 堂上三人, 院外写着“须臾客去”到“道士顾笑”一段。第九段仍然是把山峰一段隔开, 茅屋只露出一部分, 户外站着一人, 下面写着“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 不见其处”一段文字。整幅画构图内容大抵如此, 正好根据《后赤壁赋》的文字内容将画面分为九段。其间不同部分的连接也如上所述。

此图卷形制为长卷, 采用的是“异时同图”或“图解式说明”的构图方式。苏轼的《后赤壁赋》是以时间为序描述整个游玩经过及梦鹤入户, 开户不见的过程, 而乔仲常严格遵循诗人的描绘手法与顺序来安排整幅图画的内容。从内容上来说, 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与苏轼的《后赤壁赋》保持了严密的对应关系。赋中描写的情景, 如“人影在地, 仰见明月”、“攀栖鹘之危巢”等, 在画中都一一呈现, 丝毫不爽, 表现出严格的写实画风。

如上所述, 乔仲常在《后赤壁赋图》中以精巧的构图将《后赤壁赋》全文展现在了一张长卷之中, 几乎每一个细节都与赋中的文字内容一一对应, 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绘画作为造形艺术的一种, 它具有明显的暂时性 (1) 。与之不同, 赋, 或者说广义的文学却显然能够在时间维度上有无限的发展和延伸, 具有鲜明的生长性。因此, 苏轼的《后赤壁赋》可以以时间为序来安排游玩先后并显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那么, 作为造形艺术的绘画又是通过何种手段来达成这一效果的呢?

乔仲常《后赤壁赋图》的画面内容及其构图已约略如上文所述。在这幅图中, 乔仲常在构图上显示出了高超的安排与布置技巧。在画卷一开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游于黄泥之坂”的苏轼一行人, 然后才是“举网得鱼”的渔夫。但是如果按照赋中的意思, “举网得鱼”是发生在“今者薄暮”的事情, 在时间上明显先于苏轼等人的游玩。然而, 此图为了突出赋与图共同的“游记”色彩, 乔仲常先声夺人地将渔夫安排在其后, 中间又别出心裁地刻意延伸了“黄泥之坂”, 使之连接到了江岸, 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渔夫“举网得鱼”的过程。然而, 尽管如此, 乔仲常依然是保持了与文字内容的一致。在赋中, “举网得鱼”的过程是在游玩之后加以叙述的, 因此, 在构图上的后置反而符合了赋的文字内容。乔仲常构图方面的独具匠心在此可见一斑。其他部分的顺接则大多是以山川的构图来实现的。山峦叠耸, 大多在图中充当隔断的作用, 而另外有两处又是以连绵的空白作为江水来连接两部分的。在此, 山川不仅成为了画面的主要部分, 更在关键位置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 使全卷气韵震荡, 呼吸一体。

这种以构图来达成绘画中表现时间性的现象在中国画中并非个例。比如传为南宋马远所画的《西园雅集图》 (或称春游题诗) 也是运用构图的方法完整地展现了一次文人雅集的过程。而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也有人提出全卷是以时间顺序来安排, 进而完整地展现了北宋汴京一天之内的市场场景。

以上所述, 仍只是对《后赤壁赋图》本身的分析, 但如果进一步细细地将《后赤壁赋》的文字内容与《后赤壁赋图》的画面内容进行比较的话, 恐怕更能使人明白此图中所体现的诗画关系。

首先, 长卷开端之处, 苏轼一行人在地上的人影。乔仲常在此处淡墨皴擦, 表现的正是赋中“人影在地”的情景。这种描画人影的现象是写实发展到极端的表现。而中国画一向与写实保持着审慎的距离, 极少出现这种情况。谢稚柳说:“最前的一段, 对‘人影在地’作了突出的描写, 这一种题材的表现, 除在中唐以前的壁画上有过外, 其他的图绘是从未见过的。” (2) 的确如此, 这种表现在中国画中的出现极不寻常。对于这种表现, 谢稚柳认为:“而有许多迹象表明, 恐怕也仍是从李公麟而来。”这一点, 我认为值得商榷。这种对人影的表现只是出于对《后赤壁赋》的文字内容的一种表现, 只是为了与其保持一致而已。画中其他部分也正体现出了这一点。比如在“攀栖鹘”一段中, 乔仲常在画中显眼的位置安排了一个鸟巢,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此外, 在“踞虎豹”三字之左侧, 绘出了一棵枝干奇险的古树, 也是这个用意。

然而, 对于这一点,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与宋人的绘画理论有关。宋人董逌的《广川画跋》中说:“大抵画以得其形似为难。”明代高廉的《遵生八笺》说道:“宋则工于求似, 故画足神微。”一些宋人的事例也可以取为佐证。有一次, 宣和殿前的荔枝结了果实, 而孔雀在其下。于是宋徽宗就立刻下诏画工将此情景画下来, 都画得极尽工巧。但是其中所画, 孔雀登高的时候先举的是右脚。宋徽宗对此很不满。几天之后, 才说出原因。原来孔雀登高, 必先举左。众人都不禁为宋徽宗观察的细致所折服。 (3) 这一例证具体而微地说明了宋人绘画对于写实的极端重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乔仲常画中出现皴擦人影这种表现极端写实的手法的出现了。因此, 宋人的绘画是在写实基础上的抽象, 而这正表现出宋人“诗画一律”的理论。

另外, 画中仍有一处值得注意的地方。即在第八、九段之间, 道士并没有出现。第九段也只是以苏轼起身出户作结。如果不考虑此卷作为残卷的影响, 没有画出道士也正符合了赋中的文意。在赋中, 道士出现在苏轼的梦中, 而此处不绘出其形, 正体现出了乔仲常的修养。将苏轼起身出户置于画末正留给了观者以无尽想象, 与赋的意境紧密契合。

综上所述, 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不仅突破了绘画作为造形艺术在时间上的局限, 更加体现出了一种“诗画一律”的审美取向。后一点, 正是北宋文艺界出现的理论风潮。其中对此持论甚笃的就有苏轼。苏轼的《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集中体现了这种倾向, 今录之如下:

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 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 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 疏澹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 解寄无边春。

在这里, 苏轼主张“以形写神”而如董逌、晁说之等人也都持有同样的看法。另外, 如同前文所提及的, 宋代的绘画极端重视写实, 因此, 这种“诗画一律”明显是以写实为基础的。

此卷分为九段, 并在九段中间分别以小楷抄录了相应的文字, 这也是可引起注意的一点。宋代及以前的绘画大多没有题款, 只有如《九歌图》等根据相应文字内容绘出的图才会在图旁边抄录相应的文字。但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却将文字内容直接移入了画中, 不可不说是元明以降画中题诗现象的兆朕。另外, 此图以白描为主, 因此, 颇有人怀疑此画是“粉本”。在宋代及以前的绘画中, 墨线勾勒之后, 大多都要填上彩色。宋代尤其如此。黄筌、徐熙都是如此。而徐熙之子徐崇嗣直用彩色涂抹, 不用墨线勾勒, 采用这种极端的方法, 才将“没骨画法”发扬光大。从这种角度来看, 乔仲常的这幅名作, 其实也是开启了元明以来山水画法的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①莱辛.拉奥孔 (第四章)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②杨仁恺.国宝沉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3.解读乔仲常《后赤壁赋图》 篇三

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为纸本,墨笔,卷轴(纵29.5厘米,横560.3厘米),现藏于美国堪萨斯纳尔逊美术馆,根据苏轼在宋神宗五年(1082年)重游湖北黄冈县赤壁所写赋文创作的故事画。根据拖尾赵德麟于宣和五年(1123年)八月初七的跋文推知画作的创作年代应早于1123年(图一)。

乔仲常按东坡文意依情节描写,在尊重原文立意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分九段把不同时间、地点出现的人物、景物,运用连续空间转换的构图形式,巧妙地组织在一幅画面上。

第一段,图写元丰五年(1082年)的十月十五,苏东坡从雪堂步行出发将要到临皋亭去,和两位客人一起经过黄泥坂。其时“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清朗明净的月色所表现的朦胧情调与赋意颇为贴切。此处的三人身后淡淡的影子,是中国绘画上难得一见的对于人影的描绘,但是不同于西方绘画要素上“光影”的概念,乔仲常只是在尽可能准确地阐述苏轼原文的情景(图二)。

第二段,描绘客人说今天傍晚撒网捕到一条形同四鳃妒的大鱼,但是到哪里去弄酒呢?于是引出“归而谋诸妇”,东坡回草舍于妻子处拿了美酒。图中即画这个情节:东坡一手拿酒,一手拎鱼从家中走出,妻子在门口送行。后房有马厩及山石树木。妇人作揖相送,旁有侍童跟随,室内马匹栓立,马夫正在磕睡,门口有一似看门人憩坐于屋檐之下。既突出主体人物,又重视细节描写(图三)。

第三、四段的画面题为“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和“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两段,是全卷着意写山比较精彩的部分。在第三段中写东坡与客饮酒赋诗盘坐于平坡之上,人物顾盼有情,神态闲逸。平坡以干笔侧卧勾出,是非常随意的笔道。人物背景的岩壁以及对目而视隔岸的层崖,皆是由密集线条组成的方折形的造型,显示了水成岩结构的真实地貌(图四)。

“予乃摄衣而上”一段,东坡形象被置于岗峦清朗和林木秀密的环境之中,人物虽小但显得十分突出,迎着幽径跨步直上,确有“履巉岩、披蒙茸”的一种姿态(图五)。于两石疏间中迈步于丛密的小道有效地表达了原文的意境。而写“江流有声”一段,东坡感慨“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则景色空旷,富于野趣,晴嶂耸立,远水盘曲萦回浸溢。

第四段“踞虎豹”,即原文写东坡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稠密的野草蹲在宛如虎豹的山石上,行走在盘曲古老的树林中间。但在图中乔仲常采用虚写的手法,没有直接描绘东坡形象,通过树林的描写表现一个特定的环境,着意在树法的表现上,在树丛深处绘以可资小憩的方石构成一种“踞虎豹”的意境(图六)。

第五段原赋为“登虫龙,攀栖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写东坡爬上鹊鸟建造高巢的崖壁,俯身下看水神冯夷之的深宫,两位朋友不能跟东坡一起攀登,表达了惊险恐怖的地势环境,使东坡“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可能是由于不适于表现的缘故,画家只在环境中作了间接的交代。把原文摘录在了石头上(图七)。

第六、七段,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画家让小船漂浮在江心随其自然停留而休息,表现出一种超然自在的心境,画面四周望去寂寥空旷,一只孤鹤尖声高叫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面飞来擦过小舟,一直向西,正是“栩如车轮玄裳镐衣”(图八)。在第六至第七段中画家处理空间结构非常自然空阔,引人遐想。东坡和客人处理成悠然自得而闲逸的神情,和环境的组合使意境表达较为完美。到这两段画面有树丛、山石的实景转入空蒙的虚景在节奏上给人以悠然的满足感。

第八、九段是最后两段,写客人归去,东坡也睡了,梦见道士经过临皋,问东坡赤壁玩的是否高兴,东坡“问其姓名,俯而不答”,于是想起昨夜情景,通过道士化鹤的幻觉给赋文笼罩上一层缥缈虚茫的气氛,也流露出作者消极出世超脱现实的人生态度。画家只能用形象加以交待描绘屋内东坡卧睡,二道士在侧(原文为“梦一道士”,画作为二道士)。最后画面“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表现出东坡有些怅然的顾盼,留给观众去想象(图九)。

乔仲常用白描式山水画法来表现,手法单纯,似李公麟。画中山水的特征,多用方笔描绘,没有采用当时山水画中常用的皴法,用不同的色墨来表现层次、体积感。

总体上讲,宋代绘画重视认识和熟悉对象的审美情趣,多侧重客观物象的真实再现,在探索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来创造艺术形象,追求一种“格物致知”的精神。从“写其真,得其神”,衍化为倾向于“写其真,求其韵”。乔氏此图也反映出宋人求“真”的绘画观念。整幅绘画,使人看后有如在此山中之感。

4.《赤壁赋》字词及练习 篇四

《赤壁赋》

一、虚词

1.而

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关系)

②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关系)③羽化而登仙(连词,表承接关系)

④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示承接关系)⑤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关系)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关系)⑦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关系)

⑧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关系)

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关系)⑩而又何羡乎(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

2.之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结构助词,的)②凌万顷之茫然(表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结构助词,的)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取独)

⑤哀吾生之须臾(结构助词,的)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⑦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⑧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⑨取之不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⑩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取独)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乎

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形容词词尾)②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形容词词尾)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反问,吗)④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⑤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表疑问,吧)

⑥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感叹,啊)⑦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5.后赤壁赋 篇五

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从:跟随,跟从。)予过黄泥之坂(坂:山坡。)。霜露既(既:已经。)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顾:看。)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已而:不久。)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状:样子。)如松江之鲈。顾(顾:拜访。)安所(安所:这里指住的地方。)得酒乎?”归而谋(谋:商量。)诸(诸:之于。)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不时:随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识:读作zhì,记住。)矣。

予乃摄(摄:整理。)衣而上,履(履:踩。)巉岩(巉岩:高峻险要的岩石。巉,读作chán。),披(披:分开。)蒙(蒙:覆盖。)茸(茸:这里指杂草。),踞(踞:蹲坐。)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冯夷:传说中的水神。)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悄然:忧愁的样子。)而悲,肃然(肃然:静悄悄地样子。)而恐,凛(凛:恐惧的样子。)乎其不可留也。反(反:同“返”,返回。)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适:恰好。)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玄:黑中带红。)裳缟(缟:白色。)衣,戛(戛:读作jiá,象声词。)然长鸣,掠(掠:轻轻地擦过或拂过。)予舟而西也。

须臾(须臾:片刻,一会儿。)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蹁跹:轻快,有风采。),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俯:低头。)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畴昔:过去,以前。畴,读作chóu。)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寤:读作wù,醒。)。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翻译: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接着,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临时的需要。” 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嘬口发出长长啸声,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只翅膀象两个车轮,黑色裤子,白色上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一会儿,我和客人离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 ’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习题:

阅读上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习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1)是岁十月之望(2)履

岩(3)披蒙茸(4)适有孤鹤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如此良夜何(2)顾安所得酒乎(3)以待子不时之须(4)江山不可复识矣(5)听其所止而休矣

3、这篇赋渲染的气氛前后有什么变化?

4、孤鹤有什么象征意义?

5、末段所写的梦境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在创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6、末段所写的梦境寄托作者怎样的情思?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而乐之 顾——看 C.履巉岩 履——踏,攀

D.攀栖鹘之危巢 危——危险

应解为“高”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4分)

A. ①归而谋诸妇。

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C. 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D.①听其所止而休

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顾安所得酒乎 翻译:可是从哪里能弄到酒呢?

(2)归而谋诸妇。翻译:回到家里找妻子(妇人)为此事想办法(商量此事)。(6分)10.此文是作者在写了《赤壁赋》(本学期我们学过的)数月以后写的。试任选一个角度,简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3分)

答:

6.《后赤壁赋》教案 篇六

-12-28

《后赤壁赋》教案复游于赤壁之下

常识目标:

一、学习以及积累有关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常识及特殊用法

2、相识前后《赤壁赋》的异同以及联系

能力目标:

一、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2、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笔者的人的生活感触领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讲授重点、不容易处理完成之处:

一、本文写景语句的鉴赏

2、诗情面感的变化轨迹

3、羽士化鹤的寓意

讲授时数:二学时

讲授步骤:

熬头学时

一、导语设计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激发了宋朝闻名作家苏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成仙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今天我们一路来学习笔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外一篇美文--《后赤壁赋》看一看,这一次笔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

二、检查预习

一、给底下横线的字注音

戛然jiá翩跹piān xiān

揖予而言曰yī惊寤wù

f岩chán玄裳xuán 2、诠释下面所开列加点的词语

适有孤鹤恰好横江东来从东面,名词作状语

攀栖鹘之危巢高归而谋诸妇而,表顺接;诸,之于

摄衣而上而,表润色;上,向上爬,名词作动词顾安所得酒乎但是

反而登舟反,返;而,表顺接顾而乐之环顾;对…感到欢愉,形容词做意动

掠予舟而西表顺接;向西飞,名词作动词

3、翻译下面所开列句子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明确:这年的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

明确:又降临赤壁底下嬉戏

曾经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成复识矣

明确:才相隔多少日期,前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明确: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飘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三、研读课文

一、齐读熬头段,并思考:熬头段首要写什么?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笔者的心情可用文中的哪个字来概括?

明确:黄泥坂夜游作用:为游赤壁作铺垫心情:”乐“

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学时

一、研读课文

一、齐读第二段,并思考:

⑴、看到赤壁的景物,笔者有何感想?

明确:”曾经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成复识矣“笔者感到人的生活有限短暂、运气的虚幻易变,从而感到无奈

⑵、苏轼零丁经历危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俄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

明确:①、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猛烈的鼓动感动之情,好像本身就是太空的精灵,天地的主宰

②、宣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

⑶、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成久留“?

明确: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深感个别的眇小;仕途上的坎坷与挫折让苏轼心生忧戚、恐惧⑷、面临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鼓动感动悲伤后,采纳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明确:”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修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

总结: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成复识--无奈

划然长啸--鼓动感动

凛乎不成久留--悲、惧

听其所止而休--淡泊

2、齐读第三段,并思考:如何理解羽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谈谈本身的看法

明确: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带有超凡脱俗,品格清高的特征鹤这个意象依靠本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飘逸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梦中与羽士的邂逅、会话,表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同时又有”人的生活如梦“的空幻感

二、拓展延长

阅览《前赤壁赋》,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倘佯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成仙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佳丽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以及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神色严肃,正襟端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成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经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散乱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一、找出两篇文章中写景的句子

明确:《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倘佯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体会笔者的情感变化,阐发景与情是怎样融合起来的

明确:《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激发了笔者以及朋友对汗青以及人的生活的感慨;由这些景观遐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的生活急促而无常之悲;本身与英雄相比更显眇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力上的解脱到达豁达飘逸的境界(乐-悲-乐)

《后赤壁赋》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飘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羽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

提示:可分组会商笔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置惩罚的理由(事先予以须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重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重笔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顿挫顿挫、轻重缓急的说话调调读出笔者的.情感)

游前:乐(优游从容)--说话调调舒缓轻快

游中: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沉险要让人悲恐压制)--说话调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惆怅(掉意苦闷,茫然无绪)--说话调调耐人寻味迟缓

3、总结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与联系(先学生说,教师小结)

⑴景物不同:幽静的秋色,江与月;峭拔的冬景,江月木石

⑵起兴不同:预先规划;对美好的景色陡起游兴

⑶游踪不同:人不离舟;舟游、山游、舟游

⑷抒情方式不同:主客问答,自觉议论;记游后以羽士化鹤结尾

后赋用羽士化鹤印证前赋,抒发飘逸的心境

三、小结全文

《后赤壁赋》,全篇着意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寂静孤寂,放任飘流的平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光鲜地表现出视觉、听觉、动态及心中的感触感染,尤其情感随景物的转换更是灵巧高明,全篇描写了这么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若不是心中真实感触,必然无法到达这样的情境而将难以言喻之情,以精简的书契浮现,可见苏轼文学修养的不凡

无论人的生活的感叹或政治的忧戚,都在对自然以及对山水的爱恋中获患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子只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抚玩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搭都布满了生命以及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气焰气魄在苏轼的笔下游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成起希望赶上的美

四、教师感情朗诵苏轼词作《定风浪?莫听穿林打叶声》以结束对本课的学习:

定风浪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布置预习

完成相关练习

历史上的今天:

7.后赤壁赋学科自习 篇七

《后赤壁赋》学科自习

班级姓名设计:库晓婷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巉(chán)蒙茸(róng)黄泥之坂(bǎn)B.冯(féng)夷栖鹘(hú)戛(gā)然 ......

C.缟(gǎo)衣临皋(gāo)翩跹(piān xiān)D.揖(yī)予惊寤(wù)松江之鲈(l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B.顾(看)而乐之 ..

C.履(踏,攀)巉岩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B.曾日月之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

4.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予乃摄衣而上B.履巉岩,披蒙茸..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D.掠予舟而西也 ..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也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羽衣翩跹 ......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7.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生动地描绘了霍格沃茨巫师学校种种不可理喻的神秘景象,引起了青少年读者的极大兴趣。

B.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C.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贯赞同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又常使我意兴阑珊。D.前几年的NBA西部球队是以湖人、马刺独尊,最近几个赛季,随着掘金、太阳、小牛、爵士等队的成长和成熟,逐渐形成了五六支球队鼎足而立的局面。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亿万炎黄子孙和海外同胞所瞩目的桥山黄帝陵公祭活动,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盛典。

B.中国能否快速推广电子商务应用,不仅关系到中国企业能否渡过金融危机,还关系到中国抓住机遇缩小与世界经济的差距。

C.蓝印花布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它格调朴素、高雅,蕴含着国人独特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味,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D.“地球一小时”活动虽然只有60分钟,但传递给地球人的节能环保作用却不可低估,它提醒人们:只要时时关注节能,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

9.默写填空:

(1)霜露既降。人影在地,顾而乐之。

(2)江流有声。山高月小。

(3)予乃摄衣而上,,踞虎豹,。

(4),草木震动。,风起水涌。

(5)时夜将半,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掠予舟而西也。

10.翻译下列句子:

(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2)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后赤壁赋》参考答案

1.B冯——píng,戛——jiá2.D(应解为“高”)3.B(A边走边唱,C提着衣

4.C5.C(①句“下”和②句“西”均“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羽衣”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6.A(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

7.【答案】C

【解析】A不可理喻:指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愚昧、固执或蛮横。B.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为贬义词,用来形容报考学生显然不对。C意兴阑珊:兴趣衰减。D.鼎足而立:指三个形成的局面。

8.【解析】 A.“炎黄子孙”包含“海外同胞”,两者不能并列使用;B.两面对一 面搭配不当;D.“传递”与后面的“作用”搭配不当。

8.后赤壁赋原文及注释 篇八

2.临皋(gāo):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3.黄泥之坂(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4.木叶:树叶。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后来多用“木”称“木材”,而用本义是“树立”的“树”作木本植物的总名。

5.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6.已而:过了一会儿。

7.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 “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对待”“对付”的意思。

8.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薄,迫,逼近。

9.淞江之鲈(lú):鲈鱼是松江(现在属上海)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松小所产的鲈鱼。这是有名的美味。

10.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顾,但是,可是。安所,何所,哪里。

11.谋诸妇:谋之于妻,找妻子想办法。诸,相当于“之于”。

12.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13.不时之须:随时的需要。“须”通“需”。

14.复游于赤壁之下:这是泛舟而游。下文“摄衣而上”是舍舟登陆,“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

15.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断,阻断,有“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

16.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才过了几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认了。这话是联系前次赤壁之游说的。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离这次仅仅三个月,时间很短,所以说“曾日月之几何”。前次所见的是“水光接天”,“万顷茫然”,这次所见的是“断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说“江山不可复识”。曾,才,刚刚。这样用的“曾”常放在疑问句的句首。“曾日月之几何”,也就是“曾几何时”。

17.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

18.履巉(chán)岩: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巉岩,险峻的山石。

19.披蒙茸:分开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

20.踞:蹲或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

21.虬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虬,龙的一种。登虬龙是说游于树林之间。

22.栖鹘(hú):睡在树上的鹘。栖,鸟宿。鹘,意为隼,鹰的一种。

23.俯冯(píng)夷之幽宫: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冯夷,水神。幽,深。“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只是说,上登山的极高处,下临江的极深处。

24.划然长啸:高声长啸。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啸,蹙口作声。

25.亦:这个“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从”说的。上文说,游到奇险处二客不能从;这里说,及至自己发声长啸,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

26.悄然:静默的样子。

27.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

28.留:停留。

29.反:同“返”。返回。

30.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

31.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32.四顾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虚。

33.横江东来: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

34.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缟,白。衣,上衣。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

35.戛然:形容鹤雕一类的鸟高声叫唤的声音。如白居易《画雕赞》“轩然将飞,戛然欲鸣。”

36.掠:擦过。

37.须臾客去,予亦就睡:这时的作者与客已经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寝于室内,看下文的“开户”便明。

38.羽衣翩仙:穿着羽衣(道士穿的用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翩仙,一作“蹁跹”。

39.揖予:向我拱手施礼。

40.俛:同“俯”,低头。

41.呜呼噫嘻:这四个字都是叹词,也可以呜呼,噫,嘻分开用,或者呜呼,噫嘻分开用。

42.畴昔之夜:昨天晚上。此语出于《礼记·檀弓》上篇“予畴昔之夜”。畴,语首助词,没有实在的意思。昔,昨。

43.过我:从我这里经过。

44.非子也耶:不是你吗?“也”在这里不表示意义,只起辅助语气的作用。

45.顾:回头看。

9.后赤壁赋重点句翻译 篇九

1归而谋诸妇。之于(陈述句中)

诸 2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之于(陈述句中)

3臣尝闻大王好乐,有诸?之乎(疑问句中)

1攀栖鹘之危巢。高(形容词)

危 2秋日荒凉石兽危。高(形容词)

3危言危行。正直(形容词)

顾:本义:回头看。

A、顾而乐之:回头看

B、四顾寂寥:环顾,四周看

C、道士顾笑:回头看。

D、顾安所得酒乎?(可是)

E、三顾茅庐。看望、拜访。

F、顾此失彼,无暇顾及:关心、照顾

G、念父母,顾妻子:思念、眷顾

H、大行不顾细谨:考虑、顾惜:

特殊句式:

“如此良夜何?”:如……何:把……怎么样。全句: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

需要掌握的成语:

1、不时之需:随时地需要

2、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

上一篇:燃气锅炉操作注意事项下一篇:你的目光作文600字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