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德现状与未来

2024-09-09

中国道德现状与未来(共8篇)

1.中国道德现状与未来 篇一

中国房地产业现状与未来

姓名:吕文祥

学好:200930455011班级:09自动化

摘要:近几年,我国建筑节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在建筑领域,而自在社会各个领域已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强大潮流,这股潮流正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增长;房地产业

现在房地产是全国乃至中央领导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引起了业内外特别是学术界的争论。大家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规模是否过大;第二,冲动是否过快;第三是价格。房地产具有先于国民经济萧条而萧条,后于国民经济复苏而复苏的特点。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资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6—7年构成一个经济循环周期。1999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进入谷底,这标志着从1993年开始连续7年的一个完整的循环周期已经完成,从2001年开始,经济运行将进入一个新一轮的稳定增长期。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我国未来20年的经济增长的基本走势是:“十五”期间GDP的增长率在7.0%~8.1%之间,2010—2020年,GDP增长率将降至5.5%~6.6%。房地产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正相关性。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将对房地产业发展提供强力的支撑,有利于放大房地产上游的生产要素供给总量,并拉动房地产的终端市场需求。因此,未来几年内,宏观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具有推动和拉动双重效应。

国家政策对规范房地产市场,调整市场结构与产业结构,平抑市场价格具有深远的影响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是完善和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进而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2003和2004年是我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两年,在这两年中房地产开发数量和投资量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商品房售价也连连攀升。为了调解市场需求和价格,两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治理和规范房地产行业的运行秩序,其中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建设部等七部委发出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以及央行两次上调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政策等。国家在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规范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获取开发土地,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进行引导和调控。

从区域经济来看,房地产业是一个区域差异巨大、级差收益明显的行业。一个区域的房地产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状况的制约。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增长是随着投资量的不断增加和需求量的持续上升发展起来的。这种投资与需求的增长,必然导致对房地产需求的增加,从而带动房地产业的相应发展。

21世纪“绿色、生态、环保、健康”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子作为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有了更多的时代内涵——绿色健康的人居环境成为消费者购房的第一选择,低碳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现在国内房地产开发是以土地为原料、以资金为动力、以时间为坐标、以销售为导向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突出表现为技

术含量低、生产过程与经营过程能耗大、追求销售速度和资金周转效率,而不是产品的经营效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带来资源的严重消耗。中国现在每年新建的房屋面积占到世界总量的50%,建筑节能减排已列入我国三大重点节能领域之一。房地产业的低碳发展,不仅是国家整体碳排放目标承诺的要求,也是行业实现创新升级、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我们现在的房子90%左右都是毛坯房,这只是一个半成品,重复的装修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要发展低碳经济,建造低碳住宅,房地产企业需要不断地提高开发水平和质量,在户型规划设计上要做到集约和节约。提高精装修的比例,虽然资金回笼时间会比较长,但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以及对消费者都是非常有利的。精装修是对低碳的一大贡献,一套精装修的房子会比毛坯房少产生两吨的垃圾,精装修将是未来低碳住宅的发展趋势。新技术、新材料、新软件方面的科技进步,势必对建筑设计及配套设备和部品等行业带来重大影响。提高建筑科技水平,不但可以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程度、提高人居健康水平,而且可以节约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和降低建筑的全寿命成本费用。同时,提高建筑科技水平可以提高项目在出售或出租市场的竞争力,以及提高企业项目自身的市场形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建筑科技含量势必要提高,真实的技术含量将成为市场真正的需求。科技进步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新的市场需求又会反过来促进科技进步。

已经过去的10年,是中国房地产取得飞速发展和巨大成就的10年。自1998年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正式确立了房地产的全面市场化方向,计划和分配时代长期积聚的需求得到了极大释放,加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步伐的迈进,推动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大发展,房地产规模和建筑面积逐年递增。同时,房地产市场逐步形成、完善和成熟,当前的房地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包含土地、建筑、交易和金融服务的多链条、多部门的重要产业,同时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属性也已充分的显现和发挥作用。

在过去的10年中,房地产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贡献卓着。在消费、投资和出口贸易这三大经济增长的动力中,投资和出口构成了中国增长的核心,其中房地产是投资中的重要力量。整个循环的过程是,出口形成了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也给国家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和税收收入,政府转而将这些收入转化为政府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实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对城市化的需求,从而推动了房地产的快速发展,进而又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所以,可以说,在“中国式增长”的动力中,出口、政府投资和房地产是三大重要力量。出口增加了政府和居民收入,政府收入用于投资,居民收入转化为储蓄和房地产需求,同时房地产又给了政府土地财政,逐步升高的房价剥夺了居民的多数储蓄,让我们这个高储蓄的国家在缺少消费时,同样能够取得惊人的经济增长。

中国的房地产似乎一直处于稀缺的卖方市场状态,即使保持了年均20%多的增长速度,但仍然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原因是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城市的就业和人口增加,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加上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都形成对房地产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房地产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投资品,在房价上涨的预期下,投资和投机需求铺天盖地的进入市场。目前,投资和投机已经过度,推动房价一路非理性快速上涨,严重脱离了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房价泡沫毋庸置疑,近期被福布斯列为全球六大资产泡沫第二位,其中蕴涵的风险不可小觑。

展望10年代,房地产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我国的城市化比率和国外相差甚远,“居者有其屋”的目标远没有实现,房地产仍然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当前问题的重点,是高房价的风险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隐患。首先,高房价带来的资产泡沫一旦破灭,将影响房地产相关的产业链,严重影响经济增长和金融安全;其次,高房价不利于房地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过高的价格将阻碍正常需求,不利于我国城市化推进;再次,高房价剥夺了居民的收入,不利于启动内需和消费的增长。

2.中国道德现状与未来 篇二

1养殖结构

生猪养殖从传统的每家农户一人一头的散养方式发展至今天粗糙的规模化替代了大量的散养户。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500头以下规模的猪场对市场猪肉的贡献率占55%左右, 其中养殖环境较差、养殖技术落后、自配饲料、深受疾病困扰、资金短缺的猪场粗略估计占70%以上。还有一定比例的猪场是以游击战形式从事养猪业, 市场猪价好就进入, 猪价不好就马上撤退, 对资源造成极大浪费, 对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对猪周期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的养猪业要健康良性地发展不是粗糙的规模化、盲目求大, 而是做好再求大, 规模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要有与本行业相匹配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匹配的硬件设施 (养殖环境) 和排污条件设施、流动资金等才能谨慎进入。今天国内养猪业还没有形成竞争格局, 未来养殖业一定是专业性很强的集约化、工厂化养殖及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 这类机构将成为未来中国养猪业的主体。

2养殖环境

生猪养殖环境从传统的放养、圈养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到今天的完全圈养方式, 从养殖成本、养殖效益到饲养周期都有了明显改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非规范化猪场生猪生存环境极其恶劣, 动物福利非常差, 一定程度上影响养殖效益, 严重威胁生猪健康, 给养殖者带来了巨大的养殖风险。如配种、怀孕、哺乳期母猪在炎热的夏天没有采取任何降温措施, 严重影响母猪产仔率、仔猪成活率、母猪健康和生产性能;哺乳期、保育期仔猪在寒冷的冬天没有任何的保温措施, 严重影响仔猪成活率、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空气质量、卫生环境、生物安全等都是许多猪场需改进的地方。只有让生猪在自然、舒适的环境下生长生活, 生猪的健康状况、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养殖成本、养殖效益、猪肉品质才能得到更好的改善。

3生猪品种

中国是世界上生猪品种最丰富、养猪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有许多的地方品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应激能力、抗病能力、耐粗饲能力较强, 肉质和风味、营养价值都很好。近些年养殖者盲目追求瘦肉率、生长速度, 从国外引进大量的外源性品种, 使得国内大量优秀的地方品种绝迹。虽不反对引进优良品质, 但更赞同从国内优良的地方品种中进行培育和改良。改良后的地方品种如湖北白猪、天府肉猪、龙宝猪等具有环境适应能力强, 发病率低, 生长速度快, 肉质、风味好等特点。在生猪品种改良上不能完全地崇洋媚外, 应走国内外相结合的品种改良之路更适合我国国情。

4饲喂技术

养猪业从有多少喂多少, 有什么喂什么, 想怎么喂就怎么喂的传统喂养发展到今天的人工定时定量饲喂、自由采食, 干喂、湿喂法, 智能化全自动供料系统的饲喂技术, 根据不同环境和软件硬件设施结合自身猪场条件和利弊关系综合应用, 在一些特定时期和阶段饲喂技术对生猪发病率、疾病康复、生长速度、饲料成本、养殖效益影响巨大, 如母猪不同生理周期饲料喂量、喂法直接影响母猪产仔率、初生仔猪品质、母猪生产性能、生产年限等;仔猪开食、断奶, 不同生长阶段生猪在环境发生较大改变 (温、湿、转栏、噪音等) 、接种疫苗、疾病潜伏期、疾病期、疾病康复期、生猪运输前后等情况下, 正确的饲喂技术都会发挥很大作用, 可以大大降低发病率、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猪经济效益, 养殖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猪场的赢利能力。

5营养供给

近三十年来养猪业各相关环节中发展最快的环节是饲料环节———营养结构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饲料工作从无到有再到今天的产量过剩对养猪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大降低了原料资源的浪费, 在有限的饲料原料资源条件下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猪肉食品。在目前工业饲料产能过剩背景下猪场的养殖环节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自配料猪场还在选用较落后的配方思路配制饲料, 不仅造成了自配饲料营养结构不合理 (过剩、不足) 的现象, 还浪费了大量的蛋白、能量资源, 导致饲料中的有效成分没有达到有效的合理利用;而且还增加了生猪的消化系统负担, 消耗能量造成生猪机体内耗, 未被消化吸收的有效成分比例增加, 粪便中的有效成分不仅推高了养殖成本还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

工业饲料早已采用最先进的氨基酸平衡原理、低蛋白日粮配方技术和精准的营养配方技术设计产品, 与自配饲料相比具有明显性价比优势, 特别在加工工艺方面解决了养殖者最担心生物安全问题和饲料的熟化、提高消化利用率的问题, 随着国内养猪业的不断发展和规范、竞争的不断加强, 落后技术和产能低的猪场必将退出市场。

6疾病控制

养殖最大的风险不是市场变化而是疾病的控制能力, “家有千万带毛的不算”说明养猪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 药费支出最少的猪场一定是最有效益和最有竞争力、生命力的猪场。有许多中小型猪场风险意识不强, 不重视未发病时的饲养管理, 而是首先考虑发病了想办法怎么去治疗, 甚至有的猪场已经出现了大量死亡才引起重视, 即使治愈了也将给猪场带来很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其次重视用什么疫苗预防, 近些年有许多猪场接种了很多种疫苗, 对猪的生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有些疾病也还是在不同程度地发生, 此现象不完全是疫苗自身的质量问题, 可能与猪群的自身免疫应答功能不无关系, 而且还有许多疾病暂时无疫苗可防。当猪群处于低免疫能力、低抗病能力 (亚健康) 状态下, 有许多疾病是防不胜防, 大家都听说过《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能治未病的医生才称得上是高明的医生。若要做好疾病防控必须遵循“养重于防, 防重于治”的八字方针, 这是丰禄农牧这些年来推广的养殖精髓。把养的工作做好了, 防的范围缩小, 可防可不防可以不防, 但对养猪业威胁较大的甲级传染病和猪场曾经发过的传染病必须预防。把养和防都做好了, 治的工作压力就会大大降低, 甚至就没有治的事情可做了。

7抗生素、药物添加剂滥用对生猪健康、生长速度、食品安全的影响

在生猪发病时和在未确诊疾病情况下超大剂量盲目使用药物现象非常普遍, 还有个别猪场自配饲料和工业饲料产品超剂量、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和药物添加剂预防疾病 (所谓保健) , 特别是仔猪阶段为了防止拉稀超剂量将抗生素、药物添加剂添加在饲料中, 让仔猪每餐都在被迫吃药, 虽然拉稀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控制, 但给生猪健康 (降低抗病力)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后期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健康原生态的养殖应从改善饲养环境, 提高养殖水平, 供给合理营养, 做好防疫等综合措施, 减少疾病的发生才是养猪业的大道。

8结语

3.中国道德现状与未来 篇三

随着中国展览业的迅猛发展,许多现实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但是作为展览业最基础的服务,展具市场的现状却少有人关注。在这里我们邀请了国内部分展具企业的相关人士就展具市场的发展各抒己见,吐露心声。

应建立展会准入制度

常州霍克展示器材制造有限公司

总经理孙晓球

市场部经理吴剑屏

价格不是制约展具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欧美展览强国生产的高端产品价格昂贵,但是销量很好。展览是一门艺术,并非是简单的搭架子而已,需要精心策划、设计、创意。因此要提升展具的质量,首先就要改变展具使用者对于展览以及展具的正确认识。

其次,展具行业缺乏行业保护。目前的展览行业协会在规范、保护行业发展方面缺乏力度。应建立行业标准,像这样高档次的展会,达到一定标准才准入。以此限制一些低质、仿冒的展览器材进入展场,这样可以保护正规企业,扩大高质量展具的生存空间。而目前的状况是假冒、仿制产品充斥市场,侵权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作为受害者,我们对于这种侵权现象也已经麻木了。没有太多的精力、物力去打官司。

中国的展具在国际市场价格相对便宜,但是只依靠价格是远远不够的,创意设计以及文化内涵也是非常重要的。

优势还在于价格

广州市嘉赛维展览器材有限公司汤静

近几年,中国展览业发展非常迅猛,展具市场虽然也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但是展具的开发推广跟不上应用的需求。展具企业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应用单位提供系统的指导和服务。

方便的、组合型、可重复利用的展具是展具市场最新发展趋势。此外,展具的环保、节能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环保、节能、可重复利用是未来展具市场的发展趋势。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展具能够称得上优势的就是国内加工行业都共有的所谓成本方面的优势。

整体环境急需改善

奥克坦姆系统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客户总监钱新华

展商的需求和展览市场的需求是展具开发的原动力是。由于缺乏需求环境,目前国内的展具企业本身自主开发一套展具的可能性很小。国外的展具之所以优秀,是因为整个展览环境处在很高的水平,自然而然的要求展览器材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要不断的创新。

中国的展览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展具市场的发展则处于复制阶段。国内展具市场需要经历复制和跟随两个阶段,才能达到目前展览强国的水平,也就是创新的阶段。目前大部分国内展具企业处于复制阶段,极少数企业进入了跟随阶段。中国展览业虽然发展迅猛,但是想要达到真正的自主创新阶段,还需要不断的积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整个展览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协会、场馆以及我们展览企业环环相扣,共同努力。

环保和节约能源

温州荣华展示设备厂董事长胡荣华

随着中国展览行业的迅速发展,展具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凸显。中国虽然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但是人均占有率却非常低。用于展览器材的木材消耗量非常大,尤其是特装展台。虽然目前国内大部分标准展台都实现了重复使用(西部使用率还比较高),但是随着展览会的规模越来越大,特装展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大量的木材被白白消耗,其他不能重复使用的材料也被丢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除了能源消耗之外,木材的大量使用还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展场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消防是展览会必须重视的问题,大量木材的使用不利于防火。

金属及复合材料制作、大型、轻巧,可组合反复使用的展具是未来展具发展的趋势。要想改变目前国内展具市场的现状,消除环境污染和消防安全的隐患,减少能源消耗,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展具设计人员的设计思维,灌输环保和节约能源的设计理念,尽量少使用或不使用木质材料。同时也需要参展商在考虑展台的美观、实用以及成本的同时,也抱有一份公益心,尽可能的从节约能源和环保的角度加以考虑。

与整个展览行业一样,中国的展具市场还属于比较初级阶段,按照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五年后有望达到中等水平。价格低廉和品种繁多是目前国内展具的国际竞争优势。但是中国的展具技术含量较低,制作工艺较粗糙,很难与发达国家生产的展具竞争,因此主要出口中东、中亚和墨西哥等北美国家。

有特色的展具、高质量的产品、适中的价格和忠诚的服务是展具企业生存发展之道。忠诚的服务是由展览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是荣华展示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发挥性价比的优势

温州华艺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和飞

国内展具市场主要问题是缺乏行业标准和法规,因此侵权现象非常严重。不但抄袭国外的产品,而且互相之间抄袭的现象比比皆是,及其严重,这是中国展览业快速发展的一种趋势。国内的展具企业一般都不会在产品研发上投入很大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因为展览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展具更新换代比较频繁,新产品还没有投入生产,或许就已经过时了,远不如仿冒经济实惠。而且展览业知识产权方面的法规还不完善,进行这方面的诉讼,在耗费人力、物力的同时,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价格混乱也是国内展具市场的一大问题。目前国内展具质量不一,价格参差不齐。其实中国展具市场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展具从性能、质量方面来说肯定无法与欧美展览业发达国家相比。在此阶段应该在产品性能、质量和价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高性价比的产品无论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是参展商的最佳选择。华艺就是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销往中东、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的产品已经得到客户的相当认可。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产业资源优势,将产品部件进行社会化的分工、大合作。这样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不断提高产品的专业化程度。

编者按:

一般意义上的展览会就是展示产品的集会,但是现代的展览会,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已经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展示产品,更多的是宣传、推广企业形象,因此在展台的设计搭建上煞费苦心。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展具市场的现状与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状况相吻合。价格低廉、工艺粗糙是共同点,科技含量低、缺乏创新是我们致命的弱点。虽然国家已经开始重视,正在通过各种形式,推动中国由加工制造业强国向科技强国转变,但是这个目标短期内能够达成的。

市场混乱,缺乏行业标准是中国展览业的通病,在展具市场这种现象更加突出,更加普遍。众所周知,中国展览业发展之初,德国、意大利、美国等欧美国家的展览业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因此,“拿来主义”也就成为快速发展中国展览业的法宝。但是在展具的发展过程中,此“拿来主义”非彼“拿来主义”。展具的“拿来主义”直接表现为仿冒、复制,先是复制欧美展览强国的优质展具,继而发展成为国内企业互相抄袭、仿冒。自相残杀,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国展览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之际,中国的展具企业也意识到展具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正在阻碍展具市场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在呼吁政府出台相关法规,成立行业监督机构的同时,企业自身也在加大自主研发的投入,增强展具创新性。展具的节能、环保也日益受到关注。

4.中国道德现状与未来 篇四

姓名:杨强

班级:08会二

学号:0840104135 摘 要: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快递行业日益深入到普通消费者的心中,但快递行业的弊病也逐渐地暴露出来。本文在对我国快递行业

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快递行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快递 弊病 未来

对于快递的含义,新《邮政法》认为是在承诺的时限内快速完成的将信件、包裹、印刷品等物品,按照封装上的名址递送给特定个人或者单位的寄递活动。快递业一般承运的是体积较小的物品,速度相对较快。快递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中国第一家快递企业成立于1979年。目前,欧美国家以及日本等国的快递业发展相对成熟,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契机,中国的快递行业也在不断地改革和进步。1我国快递业发展的现状

1.1我国快递物流企业规模与数量 由于我国快递的准入门槛很低,市面上见到的快递企业零零散散的很多,但是这些企业当中真正有实力的还是一些大型国有的快递企业和少部分的民营快递企业。我国国有快递企业的代表主要有中国邮政速递、民航快递、中铁快运、中外运等,但我国国有快递企业的代表还是中国邮政速递,它也是我国快递市场最大的运营商和领导者。中国邮政速递公司拥有员工2万多人,EMS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业务。EMS具有高效发达的邮件处理中心,全国共有200多个,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处理中心分别达到30,000平方米、20,000余平方米和37,000平方米。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代表主要有深圳顺丰、上海申通、北京宅急送和天津大田等。以深圳顺丰为例,目前深圳顺丰在全国已建有3个分拨中心、近100个中转场以及2000多个营业网点,覆盖了国内31个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暂未开通)近200个大中城市及900多个县级市或城镇;1993年,深圳顺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营业网点,目前营业网点覆盖了18个行政区中的17个(离岛区暂未开通);

2007年,深圳顺丰在台湾设立营业网点,覆盖了台北、桃园、新竹、台中、彰化、嘉义、台南、高雄等主要城市;2010年,深圳顺丰先后在韩国和新加坡开通了收派服务,覆盖韩国和新加坡(除裕廊岛、乌敏岛外)的全部区域。

1.2我国快递企业存在的弊病以及外界的压力 在国内快递市场上,除了几家国有快递企业和少数大规模的民营快递企业外,其他的都是规模较小的民营快递,所以导致我国的快递市场异常混乱。比如说:有的快递企业内部时常有偷件、扣件的行为;在送件的时候不让客户拆包检查;运送途中也经常出现快件的损坏等。而且,由于小型企业过多,自身的竞争力不强,所以经常采用低价竞争。这些小型企业管理技术水平极差,服务质量极差,经常出现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让客户失去了对快递企业的信心。可见,这些都是由于服务意识薄弱所造成的。根据快件特点,应该在快件的运送途中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并且能把这些监控的情况通过查询功能直接反馈给客户,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满意程度,从长远来说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目前,只有一部分的快递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快件的实时跟踪查询,相当多数量的快递物流企业都没有查询功能,或者说跟踪查询功能只是个摆设,并未做到实时更新,这就暴露了快递企业对服务的不够重视。而且我国的快递企业抗风险能力极差,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遭受了巨大的雪灾侵袭,我国很多快递企业的递送系统几乎瘫痪,快件大幅延期甚

至大量堆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快递企业普遍应变能力很差,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种突发状况,这也是导致问题无法有效迅速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在我国的快递市场上,相关的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一旦出现问题,没有一个合法的依据,导致快递企业和客户之间的纠纷不断,无法顺利有效地解决。

除此以外,由于国际燃油价格的上涨,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上涨,快递企业的成本也在不断地增加,目前我国快递企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存环境。而且,自从我国加入了WTO,国际上也有许多知名的快递企业纷纷进入到我国市场,比如说:UPS、FEDEX、DHL、TNT等。这些国外的快递企业在资源以及经验上都比国内的快递企业具有优势,就拿联邦快递来说,它为全球超过235个国家及地区提供便捷、可靠的快递服务。它的员工数量也达到了30万人,它每天能够运送包裹700多万件,并且拥有677架飞机这么庞大的资源。

2我国快递物流业发展的未来

2.1加快体制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快递行业的准入管理存在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问题,管理体制极不完善,甚至于只要“有几个员工,有几台自行车”就可以开办一个快递企业,长远来看,会大大阻碍我国快递行业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我国邮政局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修改《邮政法》,并且在2008年7月12日出台了《快递市场管理办法》,针对快递市场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规定和约束,为快递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保障。同时,我国快递业还可以建立自己的行业协会,通过协会来加强快递企业内以及快递企业与其他组织的交流和沟通。另外,我国政府也意识到了快递行业的重要性,开始采取各种战略规划来促进快递行业的发展。比如说加强现代快递行

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些重要的大中型城市建立分拣配送中心等,这些都充分发挥了政府在快递行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2.2强化服务意识

快递业是一个服务型的行业,服务的对象是客户,那么就要用“顾客就是上帝”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永远要以“顾客为先”。我国部分快递企业已经意识到“客户的需求”就是“企业的需求”,并且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地更新和拓展自身的业务领域,通过从提供“传统的服务”到提供“全天候、次晨达、时限承诺”等质优价廉的“新型服务”赢得顾客的满意。另外,在快递市场上,顾客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顾客对快递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要吸引顾客,抓住客户,就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开发新型的服务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在快递市场上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2.3注重对人才的培养

过去一些快递企业只从成本来考虑,导致从事快递的人员鱼龙混杂,素质达不到,所以经常出现内部盗件、扣件的行为。随着快递行业内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就迫切需要一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在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为快递行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摇篮。未来快递行业还可以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在发展中创建队伍,在探索中开发技术,不断向前进步,以寻求快递行业的长远发展。2.4加强快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现在的快递行业更以效率取胜,要提高效率,提高快递企业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就必须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帮助快递企业快速的获取快递业务中的动态信息,帮助快递企业提高自身的反应能力,从而动态的、及时对风险进行管理。而且,信息化的建设,还能准确的掌握客户的信息与需求,能为与客户交流与合作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信息化的建设还能对快递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高快递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2.5由“竞争”走向“合作”

快递企业除了自身的发展以外,还应该在行业内的企业间寻求合作。“合作”就是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共同进步。而且快递企业间应该探寻一些灵活的合作方式,由“竞争”走向“合作”,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5.中国低碳经济的现状与未来 篇五

【论文简介】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瞻要求。本文通过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分析、中国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中国能源效率改革来介绍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在基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与未来前景。

一、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近几年提出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这一发展要求正是我国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气候环境要求的明证,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瞻要求。因此本文通过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分析、中国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中国能源效率改革来介绍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1.政治环境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中国要走低碳经济这条路是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为正视这当中将要面临许多问题的严峻性,我国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执政理念,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行动上积极落实。

2010年“两会”期间,中国政府将低碳发展道路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并将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已被列入“十二五”规划中。随着低碳经济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将更加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2.经济环境

由于我国工业的比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决定了我国工业的能耗和能效都偏低,与此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的减排空间是巨大的,也表明低碳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近几年国家对于“绿色行业”的的资金投入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在全行业总投资份额中占据19%的位置。2007年,我国五大银行工业效率项目贷款达1063亿元人民币,而项目融资单项则达到108亿美元。据统计,2008年我国政府提供的4万亿经济激励计划中,新能源开发和能效提高成为重点投资领域。为配合国际社会对我国低碳环境大型产业环保要求,中国相继淘汰了一大批炼铁、炼钢、水泥、焦碳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关停了一批小火电机组;同时还解决了一大批相

关企业转产、职工就业的问题;通过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已经从2005年的7.5%提高到目前的将近9%;此外,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也从18.2%提高到了20%。即使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也没有放松对节能减排的努力,在中央新增的4万亿投资当中,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建设方面相关的投资就达到了5800亿元,专门用于环保的是2000亿元。

3.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后我国碳排放增长迅速,从而导致我国碳排放在全球碳排放中的比例逐年增加。纵览世界各国的历史排放,预测到2030年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会持续增加。

近年来,恶劣气候环境导致的自然灾害使我国遭遇前所未有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损耗,这些不仅直接挑战到我国民众的生存安全,甚至滞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原本强劲的增长势头。因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社会众望所归的结果。

然而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较多的碳排放,目前我国的碳排放仍属于生存型排放。可见,除了自然因素可导致气候不可抗力的变化,人为影响因素对气候变化的主导因素更强,过量使用化石燃料,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等行为,促使全球气候逐渐变暖。

4.技术环境

作为技术发展利用的大国,我们意识到提高电力设施效率、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节能技术等举措可以使能耗有效降低。实际表明,2005~2009年GDP能源强度下降15.6%,,技术节能起到主导性作用,各行业技术在减排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即使非石化能源比重由2005年6.8%上升到15%,要实现我国2020年GDP的CO2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自主减排目标,GDP能源强度击要下降35%~45%,节能贡献率需要在80%左右。经过努力,1990到2009年我国单位GDP源强度下降53%,碳强度下降55%。目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节能减耗是我国对低碳技术经济提出的具体要求。

目前发达国家掌握了90%的先进技术,如果我国通过技术转让,大规模采用发达国家己有的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对实现减排目标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对我国低碳技术转让中存在漫天要价的问题,导致低碳技术转让上存在很大的合作协商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高排放的特征将继续长期存在是由于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这将增加未来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投入成木,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低碳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能源发展策略

低碳经济的发展没有捷径,需要走一段长远渐进的路,应当根据我国资源分布情况与各生产行业的经济实情和发展局限,配合国家长远目标与现实利益,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行。各行业要遵循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思路,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自主创新,实现我国在低碳经济领域发展中的重要经济利益。

能源问题始终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问题,因此,制定有效的低碳能源策略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超然的影响。在此提出几下几种策略思路:

1.建立政府主导的作用机制

从欧盟和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来看,欧盟各国政府以及资源稀缺的日本政府都十分重视低碳经济的相关策略的运用,只有在政治上争取国家给予大力的支持,才能使低碳能源转型的目标早日实现。如今,气候变化导致的严峻社会环境局势,促使低碳能源与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能源策略也将日益凸显其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特殊重要性。根据低碳能源消费现状问卷一调查统计,有136人认为国家政策支持与鼓励是改善低碳能源技术方面的重要举措。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特别是要权衡经济发展与能源的关系。而在资源(能源)环境领域内存在着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或者解决不好的难题,诸如温室气体排放的外部性、资源的公共产品特点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出面,弥补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扮演主导作用。为此必须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主导机制。

中国政府已经在能源策略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等促进低碳能源转型的相关政策法规,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更不能忽视能源策略的指导性意义,而应该从多方面因素和角度出发,使低碳能源策略越来越详尽完善。

2.多种途径推广低碳能源

实现2020年GDP碳强度下降40~50%目标,对我国能源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达到此目标,多途径利用低碳能源,逐步提高低碳能源的比例,以满足未来能源需求,实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

由于低碳能源具有环保无污染的特性,未来替代能源产业的成长将更加蓬勃发展。数据表明,中国的低碳能源资源极其丰富,例如太阳能热水器以及农村的小沼气,运用已经比较普遍;水电、水电(海南浪能发电)等,也极具竞争力。单就2005至2009五年间,低碳能源即增加50%,水电和风电能在2009年新增发电装机中,占32%,另目前我国在建核电2067万千瓦(占世界30%)。在中国乡村,每年所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可等和标煤约三亿吨。我国目前每年的商ni!能源消费总员为30亿吨,生物质能即占了10%。综上所见,低碳能源成本虽然较高,但相当一部分己经借由商业化手段替代了传统高耗能源。根据低碳能源消费现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低碳能源已经逐步被认可,低碳能源可以在我国各个地区进一步广泛推广。

3.利用能源价格机制

无论从理论意义上,还是经过实践经验都证明,能源价格对能源需求有很大的影响,显然,提高能源价格,能源需求则会相应减少;相反,能源价格下降也会导致能源需求的增加。相关国家的经验表明,燃油税、污染物税等能源税是建立能源价格机制的良好途径,而能源价格也与能源生产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尝试能源价格使用的国家会因此而可能获利,未来也会成为世界的前沿与发展趋势。由低碳能源消费现状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可知,人们在选择能源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即是能源的价格,因此能源价格对于低碳能源的消费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我国而言,以煤为主的传统能源使用是我国的特点,可以适当运用价格机制来调整我国对传统能源的使用,同时也可激发新能源的使用和不断开发。

三、结论与未来展望

6.中国道德现状与未来 篇六

【提问环节】

提问(一):聂老师提出,经济增长和反腐败之间的相关关系成了反的趋势,很有意思。目前好像反腐败运动本身和经济发展是脱钩的,是分开的,是两回事,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 提问(二):目前的反腐运动是非常剧烈的,但是却阻碍了经济发展,反腐是否能找到一个适中的点,实现经济“软着陆”,这是否可行? 提问(三):对于中国来说,反腐败这场运动对于国家来说到底是好的,或者对中国国民来说到底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我们根本看不出来。还请聂老师再进一步讲讲。

提问(四):反腐面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沉默的抵抗。一些地方干脆不干事了。针对这种现象,未来习近平可能会制定新的法律来改善目前的沉默的抵抗吗? 聂:第一位先生和第二位先生的提问有点接近,大家关注的是反腐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长期来看,反腐败肯定是对经济增长有利的,这一点没有什么质疑,大家有争议的地方在于短期内反腐败和经济增长是什么样的关系。

目前的几百篇研究论文表明,反腐败和经济增长在短期内的关系是非常混合的,既有在短期内反腐败促进增长的,也有拖累增长的。从中国的情况而言,我要说的是一个经验事实,这不是一个价值判断,在刚刚我说的前提下,目前来看,反腐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增长,这是一个事实。

大家关心的是怎么让它变成一个好的事情呢?我想最重要的是看你用什么方法来反腐败,如果我们在反腐败的时候更讲法治,更透明,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反腐败的时候,把那些不合理的制度去除掉。这两个方面结合的话,我相信反腐败在短期内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这是没有问题的。刚才第二位先生担心我们有没有办法进行软着陆,这是大家比较担心的,我相信也是中纪委比较担心的,因为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我们查处副部级以上领导人的速度明显慢了很多,在过去三个月里只有一位副部级领导人被查处了。这跟公众被提高的心理预期是矛盾的。从最近的新闻可以看出,其实中纪委已经在放慢打虎的速度了。

我认为,一个既能够让政府有序地反腐败,又是政治正确的一个好的办法是,重点打击十八大以来的新案件。换句话说应该重点查处新的增量腐败,可以放缓对存量腐败的处理,这其实就是变相的“大赦”。我相信如果是用这种策略,是有办法软着陆的,没有问题的。

提第三个问题的先生,他的意思我大概明白,就是我们不能单从经济效果上考虑反腐败,这个我承认。但我是经济学者,所以我只提供我看问题的角度,这个角度不代表全部正确的角度。你可以从国家伦理的角度,可以从提高道德水平的角度,可以从净化社会风气的角度来谈反腐败的正面作用,我都同意,没有问题的。我只是就这个问题谈它对经济的影响,我想我们的观点是互补的。

第四个问题也是反腐败带来的负面效果。很多地方官员现在宁肯不做事也要不出事,只要我不做事了,我一定不会出事,我就算挨批评也没有关系。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制度没有提供一个正常的激励。如果有正常的激励的话,你合法地做事自然会获得回报。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官员的激励体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也说明中国的很多法律不是那么完善。我要特别指出这点,因为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不是你给钱就能让人干活,因为在中国很多政策介于违法和不违法之间,所以你才会不干事,因为你怕犯错误。这些介于违法和不违法之间的行为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当做违法行为去举报,如果碰到这种事情,就算再提高工资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当然,我们很欣喜地看到政府最近已经至少两次连续提高工资,每次提高的幅度在8%-10%,这是正确的做法。要反腐败,我们不能只给大棒不给胡萝卜,提高工资就是给胡萝卜。但是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减少管制以及让更多的法律变得清晰,减少官员的自由裁量权。腐败往往根源于权力太任意了,你没有办法监督的。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就干三件事:开会、接电话、学文件。不干任何具体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有些项目政府可以多批点也可以少批点,可以快批点也可以慢批点,这都不违法,为什么它不违法呢?因为法律法规没有规定这个事情应该多少时间内办完它,这就是因为留给官员的自由裁量权太大了。我觉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改进很难解决懒政、怠政问题。

第四部分:刘仲敬:世界体系和中国系统的融合与冲突

(刘仲敬为武汉大学在读博士生,青年历史学者。其观点仅代表个人学术研究,不代表所在单位立场。)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今天讲的这个题目表面上有点大,超出了正常的历史学研究那种细碎化的方法,但是由于中国目前的局势正在对世界造成的问题,是中国自身和世界各国都没有充分意识到的,所以我们必须退回到比较长的时间段,回顾我们当前所处的这个世界的来龙去脉。

我们当前所处的这个世界,是由众多民族国家为单位所组成的国际体系。在四百年以前,这样的国际体系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全世界都并不存在。国际体系最先在欧洲内部产生,首先它所需要的就是把多层次、多实体组成的封建式的网络状权力体系加以改造。改造,或者说演化,造成的效果是,把原先的各个政治实体划分为国内和国外这两组。国内的各个实体要通过宪法体制实现利益和观点的共识,通过国家利益,统一地表达他们的利益和观点。各国之间的交涉,要通过国家利益和国家单位进行,使原先没有什么明确区别的国内宪法冲突和国际间的利益冲突,从此以后划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

在奥兰治亲王时代的国际交涉中,你还必须对亲王的宫廷、荷兰的三级会议和阿姆斯特丹的市议会分别进行交涉;但是在维也纳会议的时候,你已经可以只跟荷兰的外交代表进行谈判就能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在欧洲是通过自发演化实现的,但是在亚洲和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基本上是欧洲国际体系的扩张强加于他们的。就远东的情况来看,中国、日本和其他国家近代的命运,无论是他国家内部的宪法体制还是外交体制,还是国家认同和历史叙事,都是随着国际体系的演化,根据国际体系演化的需要而产生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做到模仿欧洲的先例,做到几件事情。

第一,你要划定边界,确定哪些政治实体属于国家内部,应该通过国内的宪法体制来协调他们的利益和关联;哪些政治实体属于国外的政治势力,需要通过外交关系,作为国际体系的一部分来加以处理。

第二,在做到这一点以后,你必须对你建立的这个国家实体的自我形象、自我定位、和他将来在国际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有一定的规划。

第三,在这些规划确定以后,你要根据你的自我定位和你的未来使命感,对国民进行教育,培养出一种新的国家认同,利用这种新的国家认同,来巩固你的共同体,加强你在国际体系中的力量。

如果你的自我认同不太明智、或者说对国际体系的认识不太清楚、对国民的教育不太符合未来国际体系演变的方向,那么你在加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间,就很容易引起严重的冲突。相反,如果你在这三方面的认识都比较清楚,做法都比较好,那么你在融入既有的国际体系的过程就会比较的顺利,代价就比较少,成就就会比较大。

就中国和日本近代的情况来看,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认知结构之下,会产生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我们回顾过去1937年的中日之间的冲突,就可以看出,如果交涉双方对国际体系和自身的角色都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认知的话,冲突也不是必然的。

中国方面的问题在于,他的自我认同要求他建立一个排除帝国主义势力的独立主权国家,这个国家的首要使命就是修改从清朝末年以来签订的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允许列强在他的边境之内行使众多的权利,例如:保留庚子条约留下来的从北京到天津的非军事区,把这些区域的巡逻和治安托付给外国军队;保留上海的自由贸易区,对这个贸易区,中国政府不能有效地按照自己的需要征收关税,必须经过列强的协商;而当地的议会和政体,要取决于当地纳税人,而不是取决于中央政府。

从中国清末梁启超时代,一直到国民革命以后,逐步养成了一种新的国家叙事,要求未来新的中国修改原有的国际体系,取消这一系列原有的远东条约体系对他造成的约束。然而,如果列强并不是全都愿意修改这些条件,例如苏联和日本不愿意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来改变他们在条约体系中的既得利益的话,那么实际上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如果他愿意像原先的北洋政府一样,在承认既有国际体系的情况下,缓慢的演化,那么冲突并不是一定会发生的。

在日本这方面来说,日本也有两种不同的自我想象,他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为国际体系的普通一员,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为负有特殊使命的国家,负有解放亚洲甚至是所有有色人种的使命。按照前一种解释方法,所有的冲突其实都是技术性的和局部的,他完全可以,首先忍受地方性的冲突,然后通过国际斡旋来解决问题,不会对日本本身的地位造成重大的挑战;按照后一种解释,日本就可以把他面临的种种冲突看成现有国际体系无法允许日本实现他的国家想象的一个重大障碍,最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推翻既有国际体系才能够伸张他自己的使命和正义。

中日两国的这两种想象的冲突,使在1920年代本来可以作为地方事件解决的技术性冲突,在1930年代终于演化成为破坏整个国际体系的大规模战争。在1930年代的冲突中,日本处于主动地位,因为他当时的实力已经强大到足以破坏国际体系的地步;而中国尽管自身的国家想象同样不符合国际体系的需求,但他的实力不足以对国际体系构成整体性的挑战,所以他的作用显得不太明显。

但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因为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化,日本在国际体系中的融合度已经很高,可以预见,他将来的发展渠道不会发生重大的偏差,只会在现有的情况下进行细微的调整;而中国,在经过一百多年的长期震荡以后,他对自我的定义、自我的想象、对将来在国际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和自身的宪法结构和国民教育,都仍然处在非常模糊和混沌的状态。他存在着多种发展和选择的可能性:在一个极端上,他错误的想象可能使他跟现有的国际体系不能相容;在另一种情况下,他决心把融入国际体系当作自己首要的任务,那么他必须对自己的国内体制和国民教育、整个历史叙事都做出根本性的改造,才能使他现有的结构符合未来发展的需要。

目前的中国,它的自我想象包括两种成分,这两种成分都不大符合未来它的需要。

第一种叙事产生于列宁主义的革命叙事,他要求把整个旧世界的政治经济体系看成是不公正的,给自己赋予改善整个体系的特殊使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它发生什么具体的问题,那么这种具体的问题就不能通过纯粹经济发展的方式来解决,而是会把它解释成为,在现有的不公正的国际体系之下,他最终还是没有办法通过合法的和常规的手段,改善自己的地位。

第二种叙事,就是中国国耻教育的叙事,这种叙事假定近代以前的华夏文明,是一个比欧洲更为悠久和古老,而且在某种意义上道德观念高于欧洲的文明,他在近代接受国际体系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不得已的妥协,在他自身强大起来以后,他应该摆脱这种束缚,给自己以更高的地位,对他来说,是恢复原有的光荣和伟大的地位,也给世界提供一种比欧洲人能带来的这种世界秩序更好的新秩序。这种历史解读的方法虽然在性质上不同于列宁主义的历史解读方法,但是它对现有的国际体系都是一种革命性的冲击,使中国自身承担了一种他目前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承担的巨大的负担。

有许多迹象表明,目前的情况和目前的政策已经深刻地受到这两种历史想象的影响,像一带一路这样的工程,如果你仅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说很难是合理或者是合算的。它涉及的地区,在政治安全上是如此之复杂,在金融方面的信用很差,如果你贸然地卷入这些地方,提供大笔贷款,从纯粹经济的角度来讲,收回贷款的时间非常之漫长,利润非常之微薄,不确定性很大,应该说很难成为一个纯粹追逐利益和经济发展的政治集团所追求的目标。

但是你如果从自身的特殊使命感和自我想象来考虑的话,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根据革命叙事,如果你自身的发展受到现行的旧秩序的约束,因此无法有效地展开,合理的办法就是像苏联在1920年代所采取的那种办法,把你的力量投送到国际体系相对薄弱的远东地区,从侧背开辟新的阵地,或者说相当于GCD在1930年代长征到西北那种情况。按照第二种叙事,中国在恢复它原有的国际体系,那么重点就不再是近代体系所体现的海上支配力量,而是要在传统的、1500年以前的亚洲大陆帝国的模式,把文明的中心从英美所主导的海上重新移回到以内亚为中心的大陆上去。根据这种逻辑,即使通向巴基斯坦的中亚道路很不安全、经济上无利可图,但是它就是恢复汉唐辉煌所必需的、不可避免的途径。

这两种想象既然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现有的政策,那么我们不得不考虑它会给中国未来造成什么样的命运。照我看来,只有一点是确定的,像现在冷战以后的美国所主导的国际秩序很难容纳刚才所描述的那两种冲突:无论是列宁主义的,坚信自己是宇宙的真理的这样的中国;还是坚信自己是汉唐文明的继承者,必须恢复大国荣耀的中国。

如果说现在美国所主导的国际秩序能够容纳谁的话,那他顶多能够容纳一个地方性的邦国,这个邦国愿意遵守美国在冷战以后根据威尔逊总统理想所设计的那种集体安全体系,放弃自己采取单边行动的自由。但是按照中国现有的历史想象,接受这种地位的话,等于是放弃了它在过去一百多年时间,经过长期牺牲和巨大代价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机会。如果双方的认知图景都没有办法做出重大修改的话,各自坚持各自的路线,就会造成巨大的冲突。在这个冲突当中,很难会有什么绝对的正义,因为你所坚持的正义标准是由你自己的认知图景决定的。如果你坚信你自己的自我定位是正确的,那么你为了实现这个自我定位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正义的,而别人为了妨碍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正义的。所以这件事情到最后,还是要依靠决断来判断:你必须确定你的最高目的是承认现有的国际体系,然后根据现有的国际体系改变自身;还是要坚持自己对自己原先的想象,强迫国际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个决断是非常关键的,它涉及到中国将来能不能够像现在,根据现在的路径继续走下去。

我们都知道在1978年开始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为中国的发展设立明确的目的,照邓小平那个很生动的说法来说,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之所以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因为所有各方对于远期的发展目标其实并没有一个充分的共识,只是对近期要改善自身的地位能够达成共识,所以我们可以近期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在现在,在财富和实力已经积累到一定阶段,世界体系不能对中国视而不见,而中国对世界体系也不能视而不见的情况下,你就要考虑,摸着石头过去以后,你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未来的中国应该是怎么样的?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人?现在这个政治实体的中国和历史上的华夏文明是什么关系?现在的共产党和历史上负有世界革命使命的那个共产国际和共产主义理论是什么关系?未来的中国人应该建立怎样的政治实体?应该怎样处理它和世界的关系?在这些问题得到解答以后,然后你才能够根据你对这些问题做出的解答,重新塑造你的国民认同,重新塑造你的历史叙事。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所谓的历史正义,或者说是中国的发展目的,才会有真正的意义。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这几方面还处在完全脱节的状态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依赖于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的,因此从事这一方面的官员、知识分子、或者是其他的人,对国际体系是抱着,可以说是抱着比较理解和拥护的态度的。但是在安全方面,情况显然不同:尽管柏林墙倒塌已经结束了欧洲的冷战格局,但是从朝鲜战争到金门危机,所形成的这个远东冷战边界,仍然是存在的。从隔离朝鲜南北的三八线,一直延续到金门岛,伸向南方,这条边界,1955年的冷战边界,目前仍然存在。从经济上讲,冷战的双方已经具有高度的依存性,谁也离不开谁,双方关系的任何削弱都会对双方造成极大的损害。但从安全上讲,他们没有办法达成任何共识,重新采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欧洲各国采取的那种相互威胁的做法,这在最近的钓鱼岛危机和南海危机上面表现得非常明显。安全结构和经济发展需要的脱节,这是目前远东形势最明显的特征。

归根结底,它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中国的自我定位和目前的世界体系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的冲突。这个冲突不是存在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因为日本的自我认识和宪法结构和外交结构融合度已经很高,而中国大体上来讲,在很多方面,仍然处在这个结构之外。可以说,中国现在已经结束了1978年以后,相对还能够达成共识的一个稳定平稳发展期,进入一个相对高风险的窗口期。在这个窗口期中间,丰富的政治想象力和明智的决断才是你最主要的资产。谢谢。

【提问环节】

提问(一):中国这种体制能不能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 提问(二):日本究竟是不是军国主义国家?日本怎样才能真正认识中国? 刘:关于中国能不能够融合进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它有特殊的性质,它是一种威尔逊主义体系,因此你就不能说,只要有了足够的实力,把实力足够强的国家都加入进去就能够解决问题。我们要注意威尔逊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十九世纪和十九世纪以前的国际关系。在那种环境中间,所有的政治国家都享有战争和和平的完全自由,没有超越国家的组织能够对他的权力进行约束。同时,国与国之间的联盟是有限的和具体的。因此这些制度和社会形态非常不同的国家,只要在某一个或者几个具体目的上需要合作,他们就能够签订有效和具体的盟约,加以执行,不会对国内的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以及国家联盟和国家联盟之间的冲突,要依靠实力均衡的方式维持,实力均衡的定期破裂会导致战争。

威尔逊主义的意思就是说,这种定期战争的体制对人类文明是不利的,最好是通过集体安全的方式,使文明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这当然是一个偏理想主义的界定。这个集体安全体系,实际上是要限制其所有成员国发动战争的无限权力,同时,把集体安全体系内部各国的承诺从有限和具体的承诺变成无限和不明确的承诺。这后一点是非常至关紧要的。我们可以注意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外交协约,比如说英法两国之间的协约,它们都是非常具体的,例如英国皇家海军要负责保护法国的北部海岸,但是不负责保护法国的地中海海岸,诸如此类。英日联盟在某种情况下,英国要支援日本,但是在其他那种情况,例如在日俄战争情况下,英国并不是必须要为了日本对俄国宣战。这些条约都是非常具体的。可以说是,英法两国无需政治体制一致,或者英日两国无需国家认同一致,他们都能够实施这种有限的盟约。但是美国提出的威尔逊主义,就要求各国具有非常高的信用度,因为他的承诺是无限的。

威尔逊主义有两个典型的成就,一个是联合国,一个是北约。它们都是美国影响力扩大的结果,基本上都是进一步兑现了威尔逊主义的基本精神。像北约对法国提供的安全保障,那就跟大英帝国对法国的安全保障是极不相同的。它是非常模糊和浮泛的。如果法国的安全受到威胁,那么就要通过北约安全理事会进行一系列讨论,也就是说,法国必须信赖美国和北约其他国家的决策程序。他们在法国认为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也一定会感同身受的认为法国受到威胁。这样的高信任度,只有在美国的核心盟国都跟美国的政治体制和决策程序高度相似的情况下才能维持。北约之所以能够维持,就是因为它的核心成员,大体上都是我们通常所谓的民主国家,能够实现高信任度。而联合国其实成立的初衷也是威尔逊主义的,也是按照美国人的想法设计的,但却实现不了。因为它的核心成员包括像苏联这样的,跟美国体制相差甚大,决策程序相差甚大,既没有办法达成共识、也没有办法实现决策透明度的政治实体,因此联合国最终不可避免的,实现不了集体安全,变成一个扯皮的机构。

所以现在中国的问题是,我们不能说是,中国强了以后,就按照以前英法结盟或者英葡结盟那种方式,结成一个霍布斯式的主权国家的联盟,这样的联盟只能适用于具体的事项,例如在伊拉克战争中或者反恐战争的时候,中美确实可以达成这样的具体的合作,但是这样的合作实现不了威尔逊主义集体安全的目的,也没有办法把中国纳入这个体系。中国想要进入这个体系,实际上,他不能像昭和日本一样,存在着不确定的、模糊的决策中心,而必须像战后的日本一样,实行跟美国大体上相同的体制,实现两国之间的高度互信。在这种前提之下,同时包括中美两国的集体安全体系才能顺利运作。所以集体安全体系跟十九世纪的结盟体系不一样,它不是一个纯粹的外交问题,它是要求国内宪制进行高度配合的。中国如果想要进入这样的体系的话,他是要对自身进行重大改造的,这一点恰好是最关键、最困难的地方。所以,一方面中国无法进入国际安全体系,另一方面,集体安全体系之外存在着足够强大、能够对他进行挑战的政治实体,这就会造成一个冲突。

7.中国道德现状与未来 篇七

一、中国物流业的现状

(一)物流业发展规模

我国物流业发展规模较大,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以来我国物流市场年均增长率在30%以上,是我国同期GDP年均增长率的3倍。有专家预测,我国物流市场总规模2020年将达到10151亿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数据也显示,到2009年底全国从事物流职业人员达1676万,预计到2020年将达2630万人。

(二)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情况

2008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投入,2009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共计2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80%。其中,铁路投资额为7000亿元,比2008年增长80%;公路投资额为10000亿元,比2008年增长53%;水路投资额为1100亿元,比2008年增长12%;航空投资额为600亿元。

(三)信息技术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大约已有占物流行业总数39%的物流企业采用了通信网络、条码、RFID、GPS、GIS、物流自动化系统、物流管理软件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改进企业管理和作业流程,从不同环节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叉车、货架、托盘等重要物流装备和关键技术的生产销售企业增长迅速。据相关统计显示,全球前20名的叉车品牌已全部进入中国,而国内许多原先在液压、重工等领域的强势品牌,也开始涉足叉车领域,如合力企业。

二、中国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物流业在中国发展迅速,获得到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物流业在中国发展的时间短暂,整个行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物流的社会化与专业化程度偏低

目前,不少企业主辅不分,流程重复、繁杂,分工不明确,部分企业自己承担物流职能,进行自营,而不外包, 导致物流的社会化程度偏低。大部分物流企业配送、仓储、运输等服务水平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与大型的制造业、商贸业、农业合作不足,不能向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培养自己的专业品牌,一味希望做大,走向供、产、销、仓储与运输配送等一条龙服务,泛而不专,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物流领域高素质人才缺乏

虽然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群体数量具有较大规模,但是物流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上海和北京是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较快并且相对领先的地区,但大专以上学历的物流从业人员占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不过是21%和19%,国内其他地区的比例更低。而其中具有物流专业教育背景的从业人员更是微乎其微。未来几年几个大城市物流管理人才非常缺乏。据有关统计显示,其管理人才缺口为:上海30万,北京20万,深圳12万,大连8万。

(三)物流企业素质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

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物流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像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但仅有少数企业能与国际接轨,如宝供公司等,大部分物流企业是从单一的运输公司或仓储公司转型而来,工作和服务质量不高,服务内容有限,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 服务项目、收费标准随意性较大。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 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物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绝大多数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 不能形成完整的配套物流服务。物流业的整体发展不平衡。

(四)法律法规与制度不健全,缺乏规范管理

我国物流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规范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不仅没有体系化,连相关规范物流作业的地方行政法规也没有,有关的法律条文只能散见于不同的部门法中。由于缺乏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如市场准入制度、物流作业标准化制度、物流统计规定、物流合同法等,致使物流企业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影响物流市场的整体素质与发展。

三、中国物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物流业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发展和进步,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它强劲的发展势头不可阻挡。笔者认为,未来十年,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公众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加深,更愿意通过物流服务满足生活需要,物流业的社会化程度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和接触到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生活理念。正如淘宝网的广告语所说的:“虽然街上没有人,但不代表没有人逛街。我在自己20平方米的空间里,实现我自己所有的需求。”由于有了网络交易,包括BtoB和BtoC等不同模式,企业开始摆脱门店的限制,通过物流配送、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等资源共享,降低流通费用和进货成本,实现低价网络销售,吸引消费者,使物流业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二)物流业的基础设施设备将更加完善,利用率和产能越来越高

国家对物流业的财政支出和政策优惠力度继续加大,增加和改善了物流业基础设施设备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产能和效率。从全国铁路、公路和水路的统计数据可见:

2010年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17.8亿吨,完成货物周转量1.424万亿吨/公里,同比增长7.6%和6.8%,创历史新纪录。全国铁路日均装车可达83700辆,同比增加6055车。全年预计完成旅客发送量10.16亿人次,旅客周转量4655亿人/公里,同比增长5.2%,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2010年7月份,全社会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为21.3亿吨和3744.8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4.8%和15.5%。预计2010年年底,中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东中部地区94%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西部地区98%的建制村通公路,农村客运发展得到进一步推进。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农村客运车辆34万辆,农村客运站约14万个,农村客运线路近8万条。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全国3.5万个乡镇、55.3万个建制村,全国乡镇、建制村通班车率分别达到98%和87.8%。

2010年7月份,全社会水路运输完成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为3.1亿吨和5297.8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2.1%和8.7%。中国拥有400多个港口和31400个生产性泊位, 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东南沿海、西南沿海五大区域港口群。中国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七年保持世界第一, 拥有20个亿吨大港。

(三)物流业的法律法规将建立起来,物流作业的标准化将得到统一

为了与世界接轨,我国未来将不断加强物流标准化、物流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建设,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体系相匹配,这样不仅可以帮助物流企业顺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而且可以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贸易壁垒的阻碍,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物流教育与培训体制越来越完善,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越来越多

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而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为了满足物流业发展的急迫需要,必须完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大力发展物流专业教育与培训。

据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218家大学开设了物流类专业。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黄有方介绍,即将出台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将明确规定我国高等教育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学分、学位授予、专业考核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为各高校物流本科教育出台指导性、建设性的意见,引导物流专业科学快速发展。从浙江部分高校了解到,5所以上杭州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非常理想,就业率超过90%,仅大专学历的毕业生月薪最高可过万,高素质物流人才的薪酬则更高。

(五)物流企业将转向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朝做专做精的国际化水平发展

我国加入WTO后, 国外物流企业如联邦快递、DHL等相继进入中国市场, 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面对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物流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物流企业在发展中,应分清自身优势所在,通过SWOT分析方法,识别和培养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市场上大多数的物流企业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等公司经过资源整合而成, 设施设备的信息化、现代化、标准化、自动化程度相对比较低, 许多公司只具有完成单一物流功能的作业能力。对于这种基础薄弱的物流企业来讲, 在短时间内实现对客户企业整条供应链的一体化服务是很困难的。所以物流企业可以选择从事先进的、专业化的单一物流功能服务,打造单一物流服务的新品牌,培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比如由仓储公司整合而成的物流企业可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 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 通过内部的研发部门设计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仓储系统从而构建企业在仓储业务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对解决就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加快经济发展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有重要的作用,物流业将是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李碧.浅析中国物流现状及物流现代化[J].中国商贸, 2010, (8) .

8.中国哲学视角下的当今道德现状 篇八

关键词:道德;中国哲学;法律;孔孟;转型期

中国是号称五千年的礼仪之邦,但是,今天也没能逃脱赤裸裸被谈论的命运。在今天这个转型时期的国度,人们会因为传媒刻意、过激的报道而察觉“道德沦丧”,又会因为“感动中国”、某少年独自撑起一个家,这样的催泪故事而安慰“道德依旧”。我们迫不及待地去追问,也试图用中国哲学的视角去看待更多的道德问题,道德现状。

面对那个曾被千古传诵、引以为傲的道德,人们总是会态度暧昧。一方面,贬低道德,不相信道德,因为法律才是关键;而另一边是,义愤填膺、明白无误地宣称中国正面临一场道德危机,急需救道德于水火。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恪守周礼的规矩,认为有礼才有德;孟子也主张“以德服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德行的重要性,在整个儒家的思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时代不同,但孔孟中的关于“德”的哲学,至今依旧受用。因此,道德无论如何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我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前提。

有不同的态度,自然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碰撞。国民不时就对道德指指点点,掀起一场关于道德的大讨论。当国家批判道德滑坡、建议重塑道德时,会有人讥笑,“请先去治理好腐败问题再说吧!”;当评论家试图评论一个道德现象时,又会有人立马跳出来指责他们——试图“道德暴力、道德绑架”。其实在百家争鸣的年代,对于“道德”的看法,也是这样各执己见。老子在《十九章》中曾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强调“无为而治”的道家认为,社会之所以混乱,有一部分的原因在于讲究虚伪的仁义道德,要使天下太平,就必须取消道德。只有像刚出生的婴孩一样,完全处于自然状态下才好。即便如此,老子的整个设想也是基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更好地相处这一人本角度。因此,只要出发点是积极的,关于道德的讨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裹挟道德,试图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发号施令的人。

世上没有圣人,也没有完美的人。我坚信每个人都有道德戒尺,只是有时,邪恶的一面压倒正义的一面,便会体现出不道德的行为。正如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性善,也是向善,是一个需要持续引导的过程。我们今天对于道德的追求,恰恰也是在追求一个更加完美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妨汲取一些老子的思想,“不要去争论,也不要去追求巧利”,只有这时候,才是真正在接近道德的本质“复归于无物”——即使没有把道德挂在嘴边,道德也在自己心中。或许当有一天,中国沦落到需要大肆宣传“某市某路公交有某人给某老人让座”这类新闻的时候,才是真正道德的缺失,时代的悲哀。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曾直言不讳地说,中国历史上有两大问题,一是缺少数目字管理,二是以道德代替法律[2]。当下中国是不是出现了道德去裹挟法律?尽管没有定论,但是确实出现了这样类似的情况。2010年药家鑫杀人一案,占据道德底线的大众不断用舆论向最高法院施压,得出了死刑判决书。一个刚成年的孩子,案发后在父母陪同下主动自首,在法律上本罪不至死,但是我们却用道德扼杀了一条生命。在这里,不禁让人忆起墨子的“兼爱”,即使罪行可恶,但同样贵为生命,同样是父母之子的观念,并没有真正使我们产生共鸣,法律在这里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当人人都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以道德裹挟法律时,“兼爱”的存在也便只停留在古代。“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多一点宽容,以律法来约束个体,用法律去公正客观地解决,用道德来宽恕抚慰每一个人,真正“兼爱”、“非攻”,才能消除社会的戾气。

当这类事件不断发生的时候,我们自问:道德是否和法律纠缠在一起了?老人跌倒扶不扶,是不是立法之后才会更好?单靠道德,力量是否有限?其实,道德与法律本来就没有孰大孰小之分,也没有谁先于谁存在这样的问题,道德和法律可以互为良药,同舟共济。孔子在《为政》中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就可以预防犯上作乱于事前,引导他们不敢想和不会想犯上作乱的事,人心自然归服了。用现代学者熊培云的话来说就是,“善法可以提升道德的水准,道德可以打破恶法的坚冰”[4]。二者本就须臾不曾分离,我们也便不需刻意去规避他们各自所带来的分量。

今天,我们谈论中国当今道德现状,并不是只有谈论“道德滑坡”这种人云亦云的结论才是正确之举,我们更多的是想结合法律之角度,来探讨道德之存在,借助中国哲学先贤们的思想,汲取力量,展望未来。贝多芬说,“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之外也是道德。”道德分量很重,中国道德并没有完全覆没,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是一时的遮盖,一时的迷茫,总有一天还是会焕发它原本具有的光芒,正如性善,也是向善,也需要规劝和引导。老庄强调消极厌世,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各种制度竭力反对,对当时统治者所宣扬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但是对道德的批判,并没有使得当时的社会变得更好,将道德陷入众矢之的,并不是最好的结果。社会需要规范,需要向导,并不是每个人都超然避世,可以做到“无己”,“无待”。正如一开始所说,道德是必须品,如何与法律结合,改善当今现状,既体现着我们的智慧,也延续着先贤的哲学理念。

相信未来的中国道德现状,会更好,会更自觉,会与法律配合得更好,真正实现一个我们都希望的和谐社会,也正如中国古代的哲学先贤们所期盼的那个社会。

【参考文献】

[1]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19.

[2]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上海:三联书店,2014:207.

[3]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33.

上一篇:高中数学校本课程题目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教案-如何对待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