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应对预案

2024-06-24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应对预案(共12篇)

1.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应对预案 篇一

金盆小学舆情应对预案

为维护我校安全稳定确保学校发生舆情安全问题时各项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根据中小学安全相关条例及教育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内的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以维护学校稳定和社会正常秩序为根本目标,按照“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协调合作”的原则和“预防为主、教育疏导、防止激化、依法处理”的要求,切实做好我校舆论安全稳定工作。

二、应急机构组成成立金盆小学舆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长:

黄洋

副组长:

王静

欧阳龙

成员:

各办公室、各班班主任

三、主要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舆情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校舆情安全常识的普及教育。

3.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舆情安全事故处理工作把不良影响与损失降到最低点。

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及时积极捕捉分析舆情信息全面保证和促进学校舆情安全稳定地运行。

四、预防措施

1.对学校重大活动(如节日庆典、测试、体育运动会等对网络、舆情安全有特别要求的活动)进行评估、确定所需的设备及环境。对重要网络设备提供备份,出现问题需尽快更换设备。出现重大问题立刻向网络管理部门求救。

2.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校园内外所属网络硬件软件设备及接入网络的计算机设备进及网络环境。加强对校园网内计算机设备的管理,加强对学校网络的使用者(学生和教师)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对重要网络设备的软件防护以及硬件防护,确保正常运行。

3.加强各类值班和校园巡查,保持通讯畅通,及时掌握校园各种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4.针对少数民族的学生,要充分了解掌握师生的风族习俗,生活习惯等,努力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生活和育人环境。

5.事先应向领导小组汇报本次活动中所需用到的设备、环境,以及可能出现的事故及影响,在事件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应立刻向领导小组组长汇报。

五、舆情安全事故发生后有关处理措施

1.从事故发生到处理事件的整个过程,必须保持向领导小组组长汇报、解释此次事故的发生情况、发生原因、处理过程。领导小组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舆情安全防御、处理工作。各有关组织随时准备执行应急任务。

2.发现学校出现舆情恶意攻击,立刻确定该攻击来自校内还是校外;受攻击的内容有哪些;影响范围有多大。并迅速推断出此次攻击的最坏结果,判断是否需要紧急切断校园,网的服务器及公网的网络连接,以保护重要数据及信息。

3.确保校园信息安全为首要任务:迅速发出紧急警报,所有相关成员集中进行事故分析,确定处理方案。

4.从事故发生到处理的整个过程,必须及时向领导小组组长及相关职能部门汇报,听从安排,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5.事后迅速查清事件发生原因,查明责任人,并报领导小组根据责任情况进行处理。

6.在应急行动中,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服从指挥,确保政令畅通和各项工作的落实。积极做好广大师生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7.针对此次事故,进一步确定相关安全措施、总结经验,加强防范。

2.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应对预案 篇二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互联网及网络舆情高度重视。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并对如何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同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舆情收集、研判和回应机制,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力度。网络舆情即互联网中的舆论情况,它是由于特殊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体和网民通过门户网站、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不断地发布消息、发表观点、表达态度,形成“网络舆情”,成为民意在网络空间中的集中反映。高速扩充的网民队伍,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舆论力量,互联网也由此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及民众情绪的宣泄口。基于此,网络舆情对于社会各行各业的影响日益直接和深刻。

由于安全生产行业领域重大突发事件频发,媒体曝光率较高,因此与安全生产相关的网络舆情也格外活跃,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影响日益突显。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分析、研判,及时把握与安全生产相关的社情民意和事态变化,对于政府科学决策和危机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的特点

由于安全生产行业领域自身的特殊性,与其他行业领域相比,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第一,非专业性。安全生产行业领域覆盖范围广、专业性强,缺乏专业的知识、对单一事故片面的认识、对整个行业的不了解都会导致网民甚至媒体在评论、报道相关话题时出现专业性的偏差。而作为网络舆论的主体,网民和媒体专业知识的缺失必将导致网络舆情在整体上呈现非专业性的特点。

第二,复杂性。生产安全事故是安全生产行业领域中最常见、也最易引发舆论关注的事件。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已经足够吸引眼球了,对事故救援的过程、事故原因的追查又有其专业性,如果再加上事故客观原因、主观责任的追查,以及有可能的官商勾结、失职渎职等因素,一起事故的发生会引发复杂的舆论涟漪。

第三,突发性。与一般网络舆情不同,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的形成更为迅猛。一般舆情通常的发酵模式是:“热点事件+情绪化的意见=舆论发酵”。而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的发酵则更为直接,事件本身就能引发一系列的舆论高潮。某一安全生产事件(通常是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舆论声势。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的上述特点,使它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舆情能传递公众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态度、意见、建议,是民众发表观点、传递声音的重要渠道;对网络舆情的及时、准确把握,能协助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做好信息公开和舆论宣传,进而塑造良好的形象;同时,网络舆情可以实现对公权力和公众人物的舆论监督。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也存在“阴影”区域,网络中的谩骂、谣言、虚假信息大量存在,会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影响安全生产工作大局;网络中的大量碎片化信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社会舆论对于安全生产核心工作的关注,进而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消极影响。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的核心价值,就在于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研判和应对,摒弃、规避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使网络舆情真正成为一把为安全生产工作服务的“利剑”。

2 如何监测安全生产网络舆情

及时、全面地监测网络舆情是开展舆情工作的基本前提。实效性是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第一要求。对于网络舆情来说,其发展过程往往要经过酝酿、爆发、积累、高潮、衰退等几个阶段,如果能在舆情爆发初期甚至在舆情爆发之前就能及时监测、发现苗头性信息,将为舆情应对处置工作赢得先机。这一点对于安全生产网络舆情来说尤其适用。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尤其是事故舆情发展速度极为迅速,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从爆发到高潮的过程。在2011年发生的“7·23”动车事故中,一位网名为“袁小芜”的网民在事故发生后仅4分钟发布微博,称“动车紧急停车并停电,有两次强烈的撞击。”事故发生13分钟后,网民“羊圈圈羊”发出求救微博,并被迅速转发10万余次。此时,动车事故已经成为网络空间中的舆论热点。再如,2014年6月30日,中石油大连一处输油管道泄漏引发明火,该事故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大量媒体和网民通过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基本上实现了事故的现场“直播”。截至7月1日0时,即事故相关信息在网上出现后3个小时,新浪微博该话题的阅读量已经超过21万,相关讨论帖3500余条。如此迅猛的舆情发展态势,给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带来巨大挑战。面对这一情况,要想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第一时间发现舆情爆发的苗头性信息,仅靠人工监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系统平台的力量,进行自动、实时的舆情监测。同时,舆情监测系统平台也可以实现对互联网的全网监测,保证网络舆情监测的全面性。

当前,信息化的系统平台已经普遍应用于舆情监测分析领域。为实现对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的信息化管理和实时监测,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通信信息中心早在2010年就率先开发建设了专门针对安全生产行业领域的舆情系统平台——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为实现自动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提供了技术平台。该系统建设有互联网信息采集和舆情检索子系统,同时设有舆情热点预警和敏感词预警功能,可实现对互联网信息源(包括新闻网页、论坛、博客、贴吧、视频网站、微博、微信等)的实时监控、采集、存储,利用智能文本分析处理技术实现对信息的智能分类、智能聚类及摘要提取,帮助安全生产舆情工作者及时发现和处理敏感信息、掌控突发热点信息。

3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

及时监测到舆情信息仅仅是舆情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以便能准确、快速地把握舆情态势,为下一步进行舆情处置应对提供决策参考。

科学、有效地进行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分析,需要做到系统分析与人工研判相结合。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通信信息中心开发建设的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为例,该系统拥有舆情分析、加工和内容管理等子系统,可实现对安全生产相关主题舆情的自动聚类分析,可自动生成统计分析图表、舆情简报等,能够有效协助工作人员进行舆情分析研判。基于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平台,网络舆情工作人员需要对系统监测、采集来的信息进行人工研判,及时发现安全生产行业领域的重点信息、苗头信息、趋势性信息,并制作舆情报告向上级汇报,或采取进一步的应对处置措施。

对于存在安全生产突出问题的地方政府来说,除了要对安全生产行业领域的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分析,还应注意及时关注由安全生产事件或问题引发的其他网络舆情,定期进行口碑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往往带有负面倾向,伴随而来的除了对安全生产问题本身的质疑、责难,还会有对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各种问题的连带关注,甚至可能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舆情焦点。例如,2012年发生的原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事件,舆论焦点首先是集中在死亡36人的特大交通事故上;而后有网民发现了事故现场照片中杨达才开心微笑的一幕,引发热议,舆论焦点由“事故”转移到“微笑”上;继而又有网民爆料杨达才拥有多块价值不菲的手表,引起轩然大波,于是舆论焦点再次发生转移,“手表”和“腐败”成为杨达才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的最终落脚点。面对一波三折的舆情走势,应用舆情系统平台开展密切监测、科学研判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合理应对,对于政府危机管理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4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的处置与应对

处置与应对是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的落脚点。在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及时、恰当地应对网络舆情、对网络舆论进行适当引导,能够有效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规避、化解负面舆论带来的危机。反之,如果采取的舆情处置措施失当,则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使政府陷入舆论危机的漩涡。因此,对网络舆情进行处置和引导,必须采取符合舆情规律的技巧和策略。

对于正面网络舆情,应与主流媒体建立联络沟通机制、合作互动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推动实现日常宣传工作上加强联络沟通、重要信息发布上合作互动、重大突发事件上应急联动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整合监管监察系统宣教资源,加大挖掘、报道安全监管监察队伍中的正面典型,宣传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的力度,塑造安监系统正面舆论形象,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扩大宣传面,传播正能量;建立网络意见建议吸纳机制和网络监督机制,发动网民进行网络监督,积极采纳有用信息,利用网络舆论推动提升安全生产工作层次。

对于负面网络舆情,尤其应注意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置方法。针对谣言,应迅速调查,第一时间公开信息,澄清谣言,处理造谣者;针对网民质疑、责难,应通过官方渠道(如新闻发言人、官方微博)公开信息,回应质疑,澄清事实;针对网民举报或爆料信息,不要急于反驳,应公开回应,强调正在对举报或爆料信息进行调查,还应通过官方渠道公开信息,对举报内容核查后进行反馈。同时,对于已经引发热议的焦点事件,官方要对相关事实信息做到“四讲”,即:“尽早讲”“准确讲”“持续讲”“反复讲”。2011年“7·23”动车事故的网络舆情处置应对过程可以作为一个反面典型案例,供后来者借鉴。事故发生后,铁道部及相关政府部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失声,导致谣言满天飞,没有做到“尽早讲”;铁道部等相关部门并未针对公众的强烈质疑给出准确答复,如对于“为何埋车头”,先后出现多个版本的答案,没有做到“准确讲”;虽然召开了多次新闻发布会,但信息披露较慢,尤其是对公众关心质疑的问题没有及时反馈,没有做到“持续讲”;面对公众质疑,铁道部新闻发言人以“爱信不信”的态度进行回应,并未采取各种方式说服公众,没有做到“反复讲”。可见,面对舆情危机,尤其是面对生产安全突发事件时,政府采取的舆情应对措施对于整个事态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5 结语

网络舆情工作的实质是对网络舆情信息数据的管理过程,如何对信息数据进行科学、高效地采集、分析、处理,是网络舆情工作的关键。对此,信息化的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平台是基础,人工研判与介入是重点。具体到安全生产行业领域,对其网络舆情的管理还需要同安全生产工作特点紧密结合。同时,基于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研判与处置、应对,是一个既开放又闭合的回路,只有每个步骤或阶段环环相扣、相互衔接,才能最终形成完整、专业的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管理链条。

摘要: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对于安全生产工作大局乃至整个社会系统都有重要的影响,对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的管理已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安全生产工作实际,总结了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与应对经验及技巧,初步提出了适应安全生产行业领域信息特点的网络舆情管理模式。

3.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情 篇三

网络舆情 特点 应变 能力

习近平副主席近来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提出,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提到“加强舆情分析研判”,这是因为时代在瞬息万变。从数年前的政府网站的兴起,到如今的政务微博遍地开花,我们的领导干部已不在是在“舆情温室”中成长,而是要经得起外面的暴风骤雨!具体说来,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网络舆情呢?

一、依法治国与权利意识深入人心

现在我们都感受到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会对政府监督日益增加。实际上这是社会对政府的监督,是还原权力的本质。21世纪是权利回归的世纪,在这个全民“围观”时代,民声在这里自由唱响,民意在这里充分体现,民生在这里得以改善,民主在这里得到提升。这个时代体现着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

二、网络舆情影响着政府部门决策

上海市“户籍新政”、陕西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广东佛山“限购松绑令”等事件,都是通过网络使得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公共决策的话语权,并对政府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短板已显露

社科院舆情研究所公布:2010年舆情热度靠前的60起影响较大的事件中,有22起出现官员被免职的情况;2011年舆情影响力靠前的20起事件中,也有9起出现官员被问责、降职、免职的情况。

近年来,社会上有很多公共事件的发生都因为网络的加入而使舆情汹涌澎湃。但是,我们不能要求网民在网上的言论完全是有据可查,是真实无误的。我们曾看到像“湖北邓玉娇”“华南虎照片风波”等事件,在网络舆情的推动下,得以真相大白。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目前“网络水军”“网络推手”不断制造“网络暴力”“网络审判”等事件,炮制虚假信息,混淆了视听,干扰了民意。互联网时代,我们领导干部应该如何去应对网络舆情?

对策一:要养成重视网络的政治自觉性。群众身上某些的“小事”可能会折射出一定的社会问题。我们领导干部应该从这样的事中发现隐藏在“背后”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因此,我们要有善于利用网络获取和把握信息、要善于利用网络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更要善于利用网络与网民互动交流等各方面能力,逐渐把上网作为除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之外的“第五习惯”,努力提高自己对媒体舆论的政治敏锐性,适应网络时代下的各项行政工作。

对策二:要积极探求网络舆情发展规律。通过分析多数地方的网络热点事件,我们不难发现网络舆情的发展会呈现:懵懵懂懂的萌牙期、有人推动的形成期、众人参与的高潮期和被其他热点取而代之的回落期这样4个完整阶段,为此,我们探求网络舆情发展规律,不应坐以待毙、任其自然,应该做到:

首先,要快速反应,及时出击。某一事件一经发生,几分钟便有网民将相关信息发到网上,十几分钟后就有网站转载,一个小时后网上讨论就可能达到高潮。这段时间如果政府保持沉默,那么很有可能使谣言扩散,尤其是公共突发事件最容易对政府形象造成损害,必须抢占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权威信息,掌握主导权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

其次,准确发布信息,不要隐报瞒报。

最后,就要勇于承担责任。领导干部要承担责任,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公众相信政府本身是真诚的,会负责地解决问题。那么,那些非理性的言论可以明显减少,就能给不断升温的事件迅速降温,减少政府的压力。我们领导干部只有掌握这样的规律抢占舆论制高点和首发权,并关注事前、事中、事后的舆情走向,不断发布事件处置的新情况,及时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才能从根本上让民意回归平静、理性,让网络舆情沿着健康、良性的轨道发展。

对策三:监测舆情并及时疏导。《左传》中记载了“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郑国人劳作之余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是是非非。郑国大夫然明对丞相子产建议把乡校毁掉,子产说:“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既然这样为什么要毁掉它呢?”然明想了想,竖起大拇哥佩服地说,我相信你是做大事的人!古人尚且能如此,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怎能不清楚“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道理呢!我要说我们不但要学会体察民情还要学会与民沟通。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新阵地和舆论斗争的新领域,网络的特点决定我们领导干部不能压制民怨,不能硬性规定什么,而只能是引导。我们的干部要用正面宣传消解各种错误观点的不良影响。尤其是面对一些社会重大事件,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报道要求客观、真实、全面、公允。对于关心的普通百姓对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宣传中央的有关政策,加强疏导,多做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对集中于社会片面的热点事件等各种负面的、偏激的言论要迅速地进行澄清,对偏激的言论要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

无数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干部要把提高网络素养、拓展网络知识、学会网络问政,要能以新眼光认识网络舆情、新意识重视网络舆情、新思维借助网络舆情、新技巧直面网络舆情、新态度善待网络舆情,充分驾驭网络这一公共管理的有效平台,这样才能展示出高超的领导水平与艺术,才能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4.网络舆情预案 篇四

应急预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卫生局关于加强网络正面宣传和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的有关要求,牢牢掌握网络舆论应对引导和宣传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提升我院公信力、影响力、号召力,增加社会对我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树立良好形象,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把网上舆论信息管理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牢牢掌握卫生行业网上舆论的主动权。不断巩固和拓宽网络宣传阵地,加强正面宣传,深入挖掘报道基层的好典型、好故事,树立卫生系统良好形象;不断提高网络舆情研判、预警、处置能力和水平,有效控制负面信息传播扩散。构建职责明确、应对及时、处置稳妥、宣传有力、考核到位的全院网络舆论信息管理工作体系。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成立我院网络舆论信息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长:丁魁轩

副组长: 杨丹凤

赵晓林

汤彪

郭占坡 成 员: 马琳琳

王爱荣 姜干营

盛秋玲 宋 秋

薛治国 郭京苹 魏效臻 姚宏锁

马晓燕

牛新艳

丁志芳 杨延文 苏鲁霞

李永丰

杨文伟

郭煜彪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工科,办公室主任由宣传部长王爱荣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信息科科长李林峰担任。监督网络负责人由办公室主任姜干营兼任。舆情发言人由医政科科长许建青、纠纷处理领导小组组长宋秋担任。

各科室要建立网络舆论信息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谁涉事谁处置、谁处置谁发布”的原则开展工作。科室确定一名网络舆论信息管理员并报院网络舆论信息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政工科)备案,信息管理员主要负责日常舆情监测应对及网络正面宣传工作并适时进行正确地网评及舆情引导。

三、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

(一)网络舆情监测、处置和应对。

院各科室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加强舆论阵地意识,强化组织领导,坚持科室主任负责,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和制度,明确责任、标准和考核。对涉及本科室舆情要及时处置,有效抑制负面新闻炒作和蔓延扩大。要完善记录,在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处置过程中,坚持“落地有声、工作有形、结果有痕”原则,建立完善工作日志、工作记录、处理意见等材料相关档案。

1.舆情监测和研判分级。

1)制定预案。各科室要结合实际,针对各种类型的网络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预案,做到有所准备,从容应对。

2)舆情监测。各科室要设网络舆论信息管理员开展网情监测工作,对涉及我院的负面新闻或领导干部信息,短期内可能形成网上舆论热点的,要在第一时间展开全网搜索和动态监测。对于重点信息源要每日进行排查、监测,包括:(1)中央新闻单位网络媒介。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人民网等;(2)省、市级、有较大影响的行业类、都市传统媒体及其网站和重点商业门户网站。如:河南传媒网、河南新闻网、豫西频道网、洛阳新闻网(3)重点论坛、微博、微信。如:新浪、腾讯、搜狐、网易、洛阳信息港、洛阳城市、等论坛或微博、微信平台,官方认证的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媒体、记者、官员、学者、社会名人微博和影响力大的非认证微博、微信等。如:“孟津发布”、微信平台等。

3)研判分析。一般按照舆情事件的紧急程度、发展速度、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涉事群体规模大小、矛盾冲突激烈程度等,将舆情分为一般、重大两个等级。

一般网络舆情事件:个案性负面信息、河南本地媒体的批评性报道,群众关注度不高,评论和转载量较少的;针对我院工作人员的投诉举报相关网络信息;负面信息在小型论坛、个人微博、个人微信有少量传播和扩散的。

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医患暴力冲突、涉事群体较大波及卫生行业的其他突发事件;负面信息在短时间内增长迅速,转载、转发、评论数量大,占据各大网站主要版面或重要位置,不断扩散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进行连续性报道或设置专栏的卫生负面信息;我院不实负面信息,有偏激评论,且传播面广的。

2.舆情报送。

各科室网络舆论信息管理员对本单位重大会议、活动、举措及突发事件、医患纠纷、医患冲突等可能引发舆情爆发、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要在第一时间报院领导小组办公室。

各科室监测的一般舆情必须及时上报,供研判分析,交流意见,商讨措施,应对处置。遇重大、突发网络舆情事件要在1小时内向院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情况,由领导小组研究后4小时内向局网信办进行报告。

3.舆情应对处置。

(1)一般网上舆情事件。涉事科室主动监测发出舆情提醒后,涉事科室要及时报告科室主任并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开展调查,积极处置。

(2)重大网上舆情事件。由领导小组牵头,召集相关科室主任,会同县卫生局网信办联合召开舆情处置专题会,通报情况,研究对策,根据医疗卫生事件处置的具体办法和程序,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及时、适度调整舆论应对策略,妥善处置。同时,涉事科室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积极做好情况调查,回应说明和新闻稿件的起草工作,有效开展回应和舆论引导工作。

(3)舆情处置方式。根据事件调查结果、事件的性质、重要程度及舆情发展的态势,分别采取以下信息公开方式:一是召开新闻发布会;二是通过权威主流媒体发布新闻;三是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发布调查结果;四是组织相关科室网评员跟帖进行舆论引导。

(二)网络正面宣传工作。

目前,网络宣传已成为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因为其快捷性、草根性、集成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容易取得良好的宣传效应。局直各单位官方网站、微博、微信要利用自身优势,围绕全年卫生工作重点,主动策划,形式多样地做好宣传报道,形成网上的卫生好声音,营造良好医疗卫生舆论氛围。

1.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

孟津县公疗医院官方微信、微博已开通。形成呼应联动效应,增强网上宣传的主动性、权威性、时效性,弘扬主旋律,传递孟津卫生正能量。

2.新媒体宣传工作流程。

院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医院微信的信息发布工作,每周发布信息不少于1条。

3.新媒体宣传报送要求。

报送信息依据“谁报送、谁负责”原则。切实履行好把关职责,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及时有效、导向正确。

(1)内容符合政务微博、微信定位,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中央、省、市大政方针保持一致,遵守法律。

(2)语言应简洁平实、突出重点,多用“网络语言”、忌“官腔套话”,要善于将专业信息转化为通俗信息,善于将主动发布与回应互动相结合,增强微博、微信内容的人性化和可信度。

(3)创新报送形式与方法,在文字发布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微直播、微访谈、微调查等方式增强微博活力,通过创设话题、主题分类、转发、评论等技巧,丰富传播方式。

(4)对重大舆情事件,遵循“快报实事、慎报原因、多报举措、重报态度”的原则,统一应对口径,经领导审核后第一时间在医院微信上发布消息,以正视听,遏制谣言,后续根据需要滚动发布信息。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科室要高度重视网络舆论信息管理工作,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过问、亲自推动,熟悉网上舆情监测处置和新媒体宣传应用。

(二)完善工作机制。各科室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健全信息收集、审核发布、舆情监测处置等工作机制,注重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应急处理的时效性、诉求回应的针对性,确保网上舆论信息管理工作健康、有序运行。

5.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精选) 篇五

1.快速及时的回应舆论关切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确回应责任,通过线上(官微、官博、官网)与线下(发布会)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回应,双管齐下,消解舆情热度。

2.利用网络媒体,抢占舆论制高点:在第一时间回应舆论关切问题后,还应该加强与网络媒体的合作,有助于提升对外发布信息的权威和说服力。

3.把握舆情关注重点:主要目的在于发布的信息要尽可能的满足网民的关注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舆情进行实时的跟踪监测,把握舆情态势。

4.尊重网络舆情传播规律:舆情删除是不现实的,要善于利用网络传播规律然后积极的引导舆情,如引导网络舆论转移关注点、发布与传递一些正面的声音等。

5.积极寻找网络意见领袖:这种网民引导网民,用网民自己的声音进行引导、感染网民,实现网民自我教育、自我引导的方式,在舆情引导的过程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发舆情事件处置办法

由于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传播载体众多,在应对突发舆情的过程中,时效性很重要。为此,通过采购舆情监测公司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加强网上舆情监控,以及时发现舆情信息并监测舆情的发展趋势,已成为突发舆情事件处置的主要解决办法。

6.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应对预案 篇六

公司各党支部、各单位:

为切实维护公司和谐稳定,加强企业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网络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企业舆论环境,根据集团网站相关要求,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公司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全厂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发布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发布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发布工作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工作方法

1.加大公司内外网的建设力度,增强企业网站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配合集团网站做好正面宣传。

2.加强对公司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对各部门采写的信息,在公司内部审核通过后,由宣传员通过内外网平台发布。

3.围绕公司生产经营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在公司内外网上主动引导,积极跟踪,及时发布正面观点,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4.针对别有用心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理直气壮的舆论斗争,发表即时性评论,及时跟踪进度,批驳反面声音,澄清事实,抵御负面言论的渗透和传播。

三、应对机制

一旦发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公司应根据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各相关部门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审定网络舆情应对方案,决定新闻发布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负责新闻发布、审定新闻发布稿和接受记者采访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进行处置。遵纪依法对当事人、责任人、责任单位提出处理和责任追究意见建议,并按有关程序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具体应对机制如下:

1.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信息员机制。各部门应确定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反映机敏、熟悉网络的员工担任宣传员,对涉及广元海螺的网络舆情实行监控和引导,特殊时期安排专人24小时监控,加强网上舆情监测和应对。重点加强对公司产品言论的实时监控,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监测舆情发展动向。

2.建立快速报告机制。各部门宣传员发现有关公司的不良舆情信息后要立即向部门领导汇报,提出处置意见,并立即向办公室及分管领导报告,由各相关部门及公司领导根据事件进展情况适时采取应对措施。

3.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要通过跟踪分析,把握舆论发展走向,分析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程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党委办公室对汇总上报的事件进行初步分析,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召开会议和向上级领导部门汇报,涉及到损害公司名誉的要及时报告重大事项。

4.建立快速查核机制。对网络反映的情况,需要调查的,要迅速组织力量开展调查,与网络抢时间,并注重周密谋划,妥善处置、严控因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后果。经查证属实,并构成违纪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与事实不符或者出入较大的,及时予以澄清。对恶意造谣、干扰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开展的,依法送交有关部门处理。

5.办公室要做好舆情突发事件的全程处置工作的文字材料、声音、影像的记录和保存保管工作。

特此通知。

7.浅谈高校网络舆情及应对策略 篇七

1 高校网络舆情简介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高校已不再是世人眼中的“象牙塔”,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终端及载体, 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无线网络和诸多智能终端等设备被大学生广泛使用, 学生们能自由地获取各种即时的信息, 成为网络信息的传播者, 甚至制作者。那什么是高校网络舆情呢?

高校网络舆情是特指高校内的网络舆情。通常认为高校师生在公共网站、校内网站、BBS、微博和微信等网络舆情平台发起的话题、提出的观点和发表的意见, 均属于高校网络舆情的范畴[2]。

在公共网站和校内网站, 高校师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发表观点、展开讨论。对于社会上的公共事件, 如自然灾害、政治决策、经济行为, 以及校园中涉及到高校师生利益的事情等而引起高校师生们的热烈讨论, 就是一个典型的高校网络舆情例子。

2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一个重要分支, 除了具备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外, 还融入了高校自身的特性, 以下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几大特点:

(1) 匿名性。虽然有部分高校BBS已实现实名制, 但网上大部分资源都可以匿名使用。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无所顾忌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意见[3]。而这些观点和意见一旦成为热点, 就会引起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 继而成为网络舆情, 并有可能对校园产生不良影响。

(2) 自我性。以高校学生为例, 他们中绝大部分人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冲动、反叛意识强、思维方式及个性发展尚不稳定, 因而他们发表的言论相对比较自我。此外, 高校校园网络空间为他们提供了自由发言的现实条件。他们可以通过QQ、电子邮件、各大新闻网站的评论区、高校BBS论坛、微博和微信等方式对某一事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3) 丰富性。由于高校师生是属于社会中受教育平均水平较高的一群, 所以高校网络舆情涉及信息相当丰富, 可谓无所不包, 如:国内内外重大新闻事件 (例如:美国总统选举) 、校园突发事件 (学生自杀事件) 等。

(4) 突发性。高校网络舆情爆发之前通常是毫无征兆, 但一旦产生就会以几何速度传播[4]。例如:“我爸是李刚”事件, 在“猫扑”网站上发出后, 当天傍晚点击量就已经达到143万。

(5) 影响性。高校师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 参政议政的意识较其他群体强烈。他们熟悉国家政策, 对国家和社会在进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会有独到的见解, 再加上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清晰的思辨能力, 使之很容易成为网络中的“舆论领袖”, 从而影响民众。

3 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高校是社会文化最前沿的阵地, 在很多层面上具有标杆性的作用, 而这个群体的稳定又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 如何积极应对和处置高校网络舆情已逐渐列入各高校的工作范畴。尽管目前有很多研究人员对这一领域展开大量的研究, 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但笔者在工作过程中尚未发现一套完备可用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在日常舆情工作得到广泛的使用。这一研究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应用上均还需要深入的探索。

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的研究, 主要包括:如何及时掌握舆情, 如何正确研判舆情和如何有效处置舆情等。

3.1 尽早发现舆情

如何尽早发现高校网络舆情, 为及早分析并判断其发展趋势显得至关重要[5]。为了最大程度的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发挥计算机的优势, 笔者认为研发出集合了舆情采集、分析、研判和预警的平台替代纯手工的方式发现舆情已经刻不容缓。

3.2 准确研判舆情

网络上的信息层出不穷, 有些信息可能一夜之间引发全民关注, 而有一些或许是昙花一现。笔者认为要准确判断舆情的价值, 首先要对能够引发高校群体关注的舆情进行全面的研究[6], 找出高校网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形成专门的素材库;其次, 对舆情事件进行分级[7], 以便合理的调用资源;再次, 需要一批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 以提高舆情研判的准确性。

3.3 有效处置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的处置, 应形成上至国家下到高校的统一体系, 从而形成集体的合力。在国家的层面上, 应设置相关的高校网络舆情指挥中心, 在这里汇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校网络舆情, 从全局上进行统筹。各个高校应成为体系内的成员, 接受指挥中心的统一指导, 在舆情事件发生时相互协作。同时, 各个高校需设立相应的网络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出台本校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等相关规章制度、网络突发事件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流程等[8], 明确各部门在网络舆情应对时所担任的角色, 明确责任, 规范流程, 用最短的时间集中学校有利资源, 将网上事件在网下得到彻底的解决, 从而进一步平息网上的风波[9]。

4 结束语

本文对高校网络舆情以及其特点做了初步的介绍, 并提出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要对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制度化和规范化, 在准确研判舆情的基础上, 集中学校的优势资源解决问题, 从而为高校网络舆情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2]纪红, 马小洁.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7 (6) :104-107.

[3]曾润喜.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 2009 (8) :12-15.

[4]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媒体与传播, 2010 (5) :12-16.

[5]胡圣方.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8 (2) :16-18.

[6]彭丹, 许波, 宋仙磊.不确定视域下校园网络舆情竹理机制的构建[J].学术论坛, 2009 (2) :35-38.

[7]潘旭, 汪清云.论网络论坛中的舆情形成与舆情引导[J].武汉大学, 2010 (5) :55-58

[8]陈华, 徐娟娟.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管理研究[J].媒体与传播, 2009 (3) :13-17.

8.校园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分析 篇八

关键词:网络舆情;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4-0089-04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其表现形式主要为:BBS论坛、博客、播客、新闻跟帖及转帖等等。近年来,网络舆情对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些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网络对社会监督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为,进而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教育系统关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本身热点问题很多,历来是敌对势力渗透和破坏的重点,因此,分析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必将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我国互联网的特点

我国的互联网除了具有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渗透性、随意性等网络共同的特点外,还具有中国特色。

1.网民众多,呈现大众化、年轻化的特点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近一次调查,截至2008年6月,我国网民数已达到2.53亿人,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与互联网发达国家的网民年龄相比,中国网民更加年轻,24岁以下网民占49.9%,30岁以下占68.3%,可见青少年是网民的主力军。年轻人口无遮拦,更乐于对社会、文化和经济问题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2.互联网舆论平台十分发达

中国拥有近150万个BBS论坛,规模为全球第一。几乎所有门户网站都开设BBS论坛。在“百度”网站,网民可以就任何关键字设立专门的论坛,对此事件或话题感兴趣的任何网民都可以到论坛发表言论和图片,平均每天发布新帖多达200万个。几乎每条受网民关注的新闻后面都开设了跟帖,网民可以随手在新闻后面发表自己的观点,热门新闻的跟帖有时达到几十万条。

博客素有“网络日记”之称,目前我国拥有个人博客或个人空间的网民比例达到42.3%,用户规模达1.07亿人。

即时通讯方面,2007年第三季度活跃账户数3.88亿,为世界之最。很多中国网民人均拥有多个即时通讯账户,特别是腾讯QQ,最高同时在线用户近2000万,成了网民交流沟通的便捷工具。在“艳照门”、抵制家乐福、“人肉搜索”等网络活动中,互联网即时通讯与无线手机短信发挥了重要的沟通媒介作用。

3.网络成为各级领导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

关于各级官员“触网”、“开博”的新闻一直源源不断。200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人民日报社,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必将载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史册。总书记做客强国论坛,与网民交流至少透露出三大信息,一是互联网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已具有重要地位。二是党中央对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将会更加重视。三是今后中央决策将会更加注重听取“网意”。6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强调,法院审判要更加注重保障民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人民来信来访、申诉再审等诸多方式和环节,建立科学、畅通、有效、简便的民意表达机制,及时掌握民生需求。还要求这种表达机制应扩展到纪委等其他部门。可以看出,今后各级官员将会越来越重视网络媒体,网络将成为普通群众与官员沟通的桥梁,难怪有网友称“离中南海最近的是网络”。

4.网络暴力日益显现

网络是把锋利的“双刃剑”,在针砭时弊、舆论监督、传达民意的同时也容易滋生网络暴力。当网络舆论与社会事实偏向严重时,网上的意见容易呈现两极化,网民往往会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来捍卫自己的价值立场,极端地赞同或者极端地反对,就会出现一些“网络暴民”,他们自以为怀着正义之心,对当事人实施“网络暴力”,包括公布当事人隐私、电话骚扰、现场骚扰等。在一些引起网民反感的事件中,他们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群体性地聚集,甚至发生过激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威力无比的“人肉搜索”可见一斑,人肉搜索引擎因为它一次又一次地“伸张正义”,人们已经习惯于听到这个名字并认同它的存在以及合理性。网上有这样一句话形容“人肉搜索”的魅力: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你很快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比如“虐猫女人”、“5·12地震”的“辽宁骂人女”、重庆“Die豹”等等。

二、网络舆情的特征

1.直接性

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网络舆情还具有无限次即时快速传播的可能性。在网络上,只要复制粘贴,信息就得到重新传播。相比较传统媒体的若干次传播的有限性,网络舆情具有无限次传播的潜能。网络的这种特性使它可以轻易穿越封锁,令监管部门束手无策。

2.随意性和多元化

网民可以随意发表言论,不受任何约束。网络舆情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另一特点是缺乏媒体“审核人”的角色。在网络上,任何一个人都能不经过审核直接发布信息。网民在网上或隐匿身份、或现身说法,纵谈国事,嘻怒笑骂,交流思想,关注民生,多元化的交流为民众提供了宣泄的空间,也为搜集真实舆情提供了素材。

3.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4.隐蔽性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5.偏差性

互联网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还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跟帖、论坛、博客的出现,中国网民们有了空前的话语权,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但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比如热衷于揭人隐私、谣言惑众,反社会倾向,偏激和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等等。

三、校园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快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1.弘扬主旋律,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1)加强教育网站建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推行校务公开,搭建学校与学生网上沟通的桥梁,使网站成为各地各部门宣传的窗口,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的平台。

(2)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法制教育。让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引导学生增强上网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文明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规范上网行为,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减少和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

(3)“堵”与“疏”并举,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建设网络文化,必须关注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作用。根据多年调查,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不良信息,一个是网络游戏成瘾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强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自身免疫力。疏导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媒体、认识网络,正确地利用网络来推进自身的成长。另一方面要采取行政和技术手段把住源头,过滤不良信息,封堵不良网站,给青少年提供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

2.建立机制,监控引导,及时妥善处理网络舆情

(1)建立组织保障机制

网络舆情和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一样,都应实行属地管理和一把手负责制,采取“谁运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办法实行责任追究制。要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纳入宣传思想工作总体安排,精心部署,狠抓落实。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行为。要明确一位领导同志具体分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同时确定一名同志为舆情信息员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每天或每周按部门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针对各部门的情况,提供简单的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及时向各职能部门进行反馈。

(2)建立技术保障机制

网络技术手段是实现网络舆论管理的一个有效措施,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的全天候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发布;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论坛、博客、播客实行实名认证制度等。各个网站和互联网运营商都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互联网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技术保障措施,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3)建立日常工作机制

1)网络信息发布

“互联网让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不经过审查。”一位传媒研究者称,“一方面,这可以让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同时,由于鱼龙混杂,你无法分辨它的真假。而对那些年轻的网民来说,情绪非常容易被煽动。” 正是如此,网站一定要严把信息发布关,要建立网络信息发布的审核制度,规范信息审核流程,实行专人负责。网站开办的BBS论坛、博客、播客等交互栏目,必须实行“实名注册”并落实专人管理,严格执行先审后贴制度。

2)网络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监测就是要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随时了解网络舆论的动态和方向。网络舆情监测要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主要由BBS网管和版主来担负此项重任。监测的意义在于,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舆情,要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特别是在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网络舆情监测的作用更为重要,由于突发事件中的矛盾双方往往处于对立状态,影响或阻碍了原有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给各种“小道消息”提供了填补信息真空的机会,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被遗漏或忽视,会对处理决策产生误导。因此,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对社会的稳定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网络舆情引导

网络舆情引导就是对监测到的网络舆情动向,通过网络信息评论员进行网络舆论导向,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作用,对日常舆情进行引导。一方面可以开展即时性评论,及时跟帖批驳反面声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帖、跟帖发表引导性评论,发布正面观点。根据传播学规律,“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尤其当网络出现海量信息时,网民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依据。

在正面引导的同时,各版主还要严格审核有关信息,对恶意信息立即删除,对情绪偏激的帖子作缓冲处理。在把关中,切忌简单粗暴地删帖,要注重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艺术,使网民产生理性和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从而形成网上正面言论强势。

(4)建立网络舆情预警和应对机制

网络舆情预警和应对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及时妥善控制,从而达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1)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制定处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加强监测力度,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第一时间的知情权

监测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的危机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宝贵的时间。

原山西省省长于幼军在对“黑砖窑”事件进行的深刻反思中认为,黑砖窑事件的一个重要教训,在于“没有敏锐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动向,及时做出正确的回应”。这不是一句例行官话,在很大程度上道出了这个事件背后的实质,以及对这个事件需要反思的问题。

3)建立并完善公共危机的信息通报机制

在网络时代,信息公开稍微迟滞一点,就有可能为谣言留下传播的空间。因为传统媒体往往注重主旋律宣传,以正面事件为主,表现社会积极向上的一面。对一些负面新闻,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报道较少,公众长期在传统媒体上看不到负面消息,于是,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互联网就是人们了解事实真相的第一选择。因此,当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时,要最大程度地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影响网络舆情的走向。

不久前发生的贵州“瓮安事件”的起因并不复杂,就是当地一位少女溺水死亡的鉴定结果得不到家属的认可。但由于警方的处置方式不当,缺乏说服力,致使谣言越来越多,最终被一些黑社会势力利用,一发不可收拾,酝酿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自古以来,但凡流言,都是见光即死的。最大程度地进行信息公开,一则可以将内部的猫腻减少到最小,再则可以使流言的伤害减少到最小。只有在民众的知情权得到充分满足的前提下,对此类事件的处理才能妥善、稳当,避免引发其他矛盾和不安情绪。“瓮安事件”的及时果断处理也得益于真相的及时公开。

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规范、及时地进行信息披露,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坚决制止在信息传递方面的欺上瞒下和报喜不报忧,提高政府在危机处理中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3.部门联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

(1)领导要关注网络舆情

各级领导要关注网络,把网络作为联系群众的纽带。“两会期间我一直在上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如是说。这也是温总理连续四年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互联网。今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黄华华发布《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表示对于共同关心的话题,愿意和大家一起“灌水”;对于工作和决策中的不完善之处,也欢迎大家“拍砖”。在黑砖窑事件过程中,于幼军一直高度关注网上的反应。总之,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民意表达,提高在网络时代快速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部门联动,分工协作

各级宣传、公安、国安、工商、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和网络运营商要担负起互联网管理的职责,发挥各自的优势,齐抓共管,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3)各级互联网管理部门要落实专人适时监控网络舆情,给领导当好参谋

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发动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监控。特别是对学校各种贴吧、BBS,要及时清理,了解并掌握各个版主的情况,要掌握它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加以引导。门户网站招聘了一批政治可靠、知识丰富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的学生骨干、学生辅导员、年轻专业教师等为专兼职网上评论员,开展网上舆论引导。

总之,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应对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是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认真做好这项工作,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8,7.

[2]2007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J].今传媒,2008,2.

9.网络舆情应对方案 篇九

针对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尤其对学院招生的影响深远。结合学院的现状,特制定网络舆情应对方案,具体如下:

一、网络舆情对应系统流程处理步骤

信息收集→信息分类→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跟踪→信息归档

二、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

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1、宣传处日常检查

2、网友或师生举报投诉

3、学院网络监督员巡查

4、市公安局网警支队通报

5、市委宣传部通报

6、市教育局通报

7、省教育厅社政处通报

8、其它部门通报

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的手段主要有两种:

1、技术手段:通过设置敏感关键字、搜索与学院相关的页面等查找相关的话题。

2、人工手段:通过对重点网站、论坛、SNS、贴吧进行日常检查监控。对院内重点人员对进监控,查访。

三、网络舆情的信息分类

信息按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有害信息,另一类为无害信息。有害信息又可分为:

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9、侵犯我院名誉权、知识产权或其它权益的;

10、其它格调不高、违反公序良俗等低俗信息的。目前工作的重点在于第9条(大部分属于泄愤类)。

无害信息也可分成二类:一类是咨询类,咨询各类问题,另一类是建议类,对学院的各类建议与意见。

四、网络舆情的信息处理

依据公安及教育相关部门的工作要求,除涉及上述有害信息1-7条必须删除外,第8-10条针对不同情况予以处理:

1、经核实,内容确实违法,予以删除处理并对发贴者相应处理

2、经核实,属于言论过激,则针对言论内容做出相应处理

3、经核实,内容低俗,则针对言论者做适当的教育引导。对于无害信息,学院应严格按照《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网上咨询与投诉处理办法》执行。

五、网络舆情的信息反馈

各职能部门应及时将信息的处理结果向主管部门或相关部门进行汇报、通报。向院外上级部门反馈统一由宣传处负责。

六、网络舆情的信息跟踪

网络舆情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的反复及多样性。对处理完毕后的信息应开展跟踪工作,查看是否有类似的信息在其它相关网站出现,或同一发贴者事后又多次发贴,是否做好发贴者的转化引导工作。

七、网络舆情的信息归档

网络舆情应建立完善的档案:其中包括重点监控网站列表、网络舆情监督员名单、院内重点监控人员名单、媒体黑名单等。

八、网络舆情的队伍建设 网络舆情应建立三支队伍:

1、由分管副院长、党委宣传部、党政办、团委、学生处、保卫处、现教中心组成的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领导小组协调、监督网络舆情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各类问题。

2、由各院系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组成的网络舆情思政教育队伍。各院系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应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由学生党建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党员教师组成的网络舆情监督队伍。充分调动这部分人员的积极性,为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提供更广泛的渠道,同时也为在网上制造正面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

九、网络舆情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分工

1、宣传工作(部)处:加强网络舆情监督员日常管理与培训;对重点网站及人员进行日常检查,制订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向各部门通报相关情况;联合学生处考核相关辅导员日常工作业绩;处理相关有害信息;网络舆情信息的归档。

2、党政办:依照《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网上咨询与投诉管理办法》监督各部门的信访工作;对宣传处转交的重大问题及时请示院领导;考核各部门的信访工作;确保院长信箱畅通、院长接待日公示。

3、学生工作(部)处:定期开展网络使用的普查工作,为网络舆情的情报收集提供必要数据;完善学生的有效信息,重点对心理疾病的学生要重点把握,开展关于文明上网的心理疏导工作;加强对校内申请宿舍上网的学生审查工作;通过展板、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文明上网,通过正常的渠道反映自己的诉求;鼓励辅导员开通博客,微博,建立班级QQ群。

4、现教中心:对通过校内局域网上网的学生做好登记工作,做好一人一IP;安装客户端的过滤软件;配合学院有关部门做好网络信息监控工作。

5、保卫处:及时向各职能部门通报院内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或警示信息,便于相关部门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配合相关部门查找有关发布有害信息的人员。

10.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要求 篇十

孙建钦

一、肯定成绩,着力营造和谐网络氛围

(要点)我区全年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取得不错成绩,未出现较大影响力的负面舆情。各类网络舆情得到妥善处置,网民诉求得到合理解决,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对外形象,“重视网络、善待网民”的氛围基本形成。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得益于网民反映问题的根本解决;得益于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扎实有效。

二、认清形势,提高舆情处置工作重视程度

(要点)受中外文化差异、贫富差距拉大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部分人群在思想认识、价值判断上出现偏差,特别是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发展更是推波助澜。因此必须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的严峻性和艰巨性,以清晰的思路和踏实的作风,努力做好舆情应对和处置工作。要进一步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做到监测到位,处置妥当。严格按照“黄金四小时”舆情处置工作原则进行应对处置。今后工作中,如出现由于舆情发现不及时和应对处置不当,进而造成重大网络负面影响、有损我区正面对外形象的单位和责任人,将启动问责机制,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三、提前预防,降低发生负面舆情的可能性

(要点)遇有突发事件或易引发网上舆情的事件出现后,各单位主管领导和网络信息员要第一时间了解情况,有条件的要赶到现场详细了解情况,尤其要注意看事件的敏感程度、扩大程度,现场人员言论、是否有人拍照摄像等,要第一时间上报情况,并形成初步回复说明,做好网上应对准备,为舆情处置工作抢占先机。

四、注重实效,把舆情问题解决在网下

(要点)平息舆论的最有效方法,在于问题的根本解决。除第一时间发现舆情外,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才是最行之有效的,单纯的网上应对回复是绝对错误的想法,是治标不治本。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将舆情解决在网下,再加以合理的网络舆论引导,才能真正平息网络舆论。最终目的要达到网民反映问题得到解决,网民的思想得到改变,政府的形象得到树立。

五、站位全局,以舆情处置为契机推动全局工作

(要点)媒体舆情可以很准确的反映出各单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网络更是社会各界监督我们工作的公众平台,因此我们要站位全局,以舆情应对处置为契机,及时从中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加以改进和吸收借鉴,进而推动我们的整体工作。

11.浅谈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的应对 篇十一

关键词:网络舆情 舆论监督 宣传 引导

1.当前网络正逐渐改变传统舆论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容量大、区域广、互动性强和图文视音并茂等独有魅力,正逐渐超越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网民所青睐。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3年01月15日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通过网络,尤其是通过微博这种传播形式,网友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传播,不限文字,可以现场拍摄图片、视频上传,对突发事件“现场直播”。不难看出,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获取、传播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通过网络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由传统的被动信息接受向主动挖掘信息、传播信息转变,网络已然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

2.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

2.1加强网络舆论监督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网络颠覆了传统媒体模式。在网络中,人们不仅能够方便快捷的获悉他人的意见和评论,还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表达对事件的意见、态度和情绪,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为国家的方针政策獻计献策,对政府、官员、企业领导等公众人物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与此同时,网络也可以使党和政府及时体察民情,助推了社会生活和民主进程。比如,“十八大”前夕,群众通过网络为迎接“十八大”的召开建言献策。又如,2012年的“微笑门”、“手表门”,官员的“现场一笑”在网络曝光后,短短几个小时,搜索量便已经达到5万,并由此牵出了“手表门”,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督促了当事人及时出面回应的速度。随着上网人数的扩大,网民群体低龄、低学历化特征明显,他们对网络信息的真伪鉴别能力有限,容易对负面消息盲目跟风评判。因此,应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对敏感舆情、负面事件及时作出应对、引导措施,把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掌控、跟踪舆情,建立完善舆情收集研判、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沟通联系。针对网络舆情具有传播快的特点,做好网上巡查工作,对执点网站、论坛实时监控,对网络舆论热点,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真相,查明原因,制订舆论引导对策,采取封堵、删除和正面引导等措施,把握舆情走向。新形势下,加强与网民的日常沟通,已经成为疏解社会情绪、释放百姓生活压力的重要途径。在网络平台上开设互动版块,设立网络发言人担任版主,并适时发布本地区、本单位的信息,开展工作交流,与公众保持顺畅的沟通渠道,网民也可在相应的版块内提问、咨询,各个部门的网络发言人及时受理并回复网民建议、意见和咨询。

2.2把握网络规律,加大宣传力度

建立健全网络宣传机构,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准确把握,通过正面宣传进行舆情引导,疏导公众情绪。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建立网络宣传员队伍,与当地宣传部门、网络监管部门和网络媒体沟通交流,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应对和评估工作,对舆情和突发事件及时进行分析研究上报,对网络质疑,注重释放群众疑惑,保证及时客观的信息沟通。加强完善网络发言人队伍建设,对发生的舆情危机,抢占第一时间介入,最大限度处置不实报道、恶意炒作,堵塞小道消息渠道,取得公众理解支持,掌握舆论主动权,避免事件扩大。

2.3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把握舆情走向

网络的隐蔽性,给出于某种动机的人提供了信息发布的便利,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他们放大事件,引发“蝴蝶效应”,在网络的渲染下,一件平常生活中的小事被无限放大,给事件当事人造成工作生活上的影响。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面对社会重大事件,采取审慎的态度,客观、公正、求真、务实;对负面网络舆情,及时进行发帖、跟帖,澄清事实真相,进行正面引导。转变观念,强化责任意识,自觉接受监督意识,加强与网民交流,了解社情民情,及时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把握网络舆情走向。

3.网络舆情引导任重而道远

网络时代的飞跃发展,舆论环境的变化,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通过网络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舆情,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及早制订预警应对措施,正确规范引导,增强主动性、预见性,妥善处理舆情,遏制不良信息在网络传播蔓延。

参考文献:

[1]杨继红著.新媒体生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周甲禄著.舆论监督权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篇十二

近年来, 我国网络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网民的规模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据调查, 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5.64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2.1%, 这一数据较之2011年底提升了3.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 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增速很快, 有数据显示, 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达到4.2亿, 年增长率为18.1%, 远超网民整体增幅。

伴随网络的迅猛发展, 我国进入“自媒体”时代, 各种信息在网络这个集散地上迅速的传播, 网络舆情逐渐成为热点词语, 也引起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网络舆情发生后, 如何能够迅速且文明地处置舆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事实上, 如果能够及时建立起政府机关与网民有效的沟通互动机制, 通过网络媒体协作, 积极开展对话交流, 在宽松的氛围中了解、理解广大网民的真实想法, 以便于理清事件的头绪, 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因此, 对网络舆情的应对与控制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也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

二、相关研究文献

吴武忠在《如何做好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应对工作》中提到, 网络舆情是指网民通过互联网对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王琳认为, 网络舆情就是公众通过网络表达的在网上传播的各种态度、观点、意见和情绪的总和。从以上的观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网络涉腐舆情就是与腐败有关的网络舆情。金正国认为, 一个舆情事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大致要经历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和终止期四个阶段。

刘毅在《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一文中提到: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 重视网络舆情中所显现出的社会民生问题;坚持政务公开, 大力加快电子政务的发展;进行制度创新, 加强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为公民的利益诉求拓宽道路。

姚敏在《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初探》中提出要增强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加大对网络舆情的约束力;重视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 创建应急机制。

本文认为, 网络涉腐舆情即网民在网络活动中表达的对网络中涉及腐败问题的观点、看法、和态度。

三、网络涉腐舆情的特点

网络涉腐舆情有自身特殊特点的同时与其他网络舆情也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下面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 共同特点

1. 情绪感染性

网络舆情的情绪感染性有两种表现, 一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网民仅出于直觉, 而未经深入调查分析就得出比较感性简单情绪化的观点和结论;二是通过那些容易引起从众心理情绪化的言论, 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 导致对某一事件的评论倾向出现一边倒的现象。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大多数人对不赞成观点的沉默态度更是助推了从众行为的声势和盲目性。

2. 真实性与虚假性共存

网络舆情由于限制比较少, 网民在发布信息的时候比较隐蔽, 后果责任问题很难追踪。也正因为如此网络舆情存在着真实性和虚假性共存的矛盾的特点。当事人有些爆料是真实的, 但也有些爆料是虚假的, 只是在信息的传播中被一些盲目的没有是非判断的人的跟帖中逐步扩大了。

3. 突发性和即时性

网络舆情的突发性是指舆情事件是在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 其特点是舆情一旦发生, 就会被及时传播, 且这种传播是无限次的。这就要求政府机关需要对舆情做出迅速的反应, 坚决以快制胜, 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引发一系列新问题。

(二) 自身特点

1. 对象的特定性, 网络涉腐舆情的对象主要是网络舆情中的有关腐败的舆情。

2.涉腐舆情的敏感度高, 网民对涉腐事件相对于一般舆情所涉及的信息敏感度更高。大多数网民更注重的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对与社会的不公正和腐败现象更是义愤填膺。

四、网络涉腐舆情的应对与处置策略建议

(一) 建立预测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

涉腐舆情发展有其自身规律, 把握涉腐舆情在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和终止期等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规律, 有的放矢地制定监测防范机制、分析研判机制、应急预警机制、应对处置机制及总结评估机制等各项措施, 针对涉腐舆情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都有与之相应的对策和处理机制。在涉腐舆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应对和处置方法, 以期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确定网络舆情的警戒线, 设定统一标准防范舆情的出现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有两个设置标准认可度比较高:第一, 网民的点击率、回复率需要密切关注。具体而言, 对于网络上的负面新闻, 如果80%网民的主帖、博文回复率均超过8%, 这时相关部门就需要引起重视、高度关注, 以避免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第二, 处置突发事件时间———黄金24小时和黄金4小时的要求。在处置突发事件的时间要求上有“黄金24小时”和“黄金4小时”的观点。即, 在舆情发生24小时、4小时内相关部门发布权威消息, 积极引导舆论导向, 作出解释和澄清, 疏导网民的强烈情绪。研究表明, 目前网民对热点网络舆情的平均关注度是l6.8天。所以, 本文认为, 应根据网络舆情的不同情况来确定网络舆情的黄金处置时间, 舆情处理的时效性随着事件性质的转变而产生不断的变化。

建立健全敏感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第一, 建立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及联动机制, 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搜集涉腐舆情, 并对舆情迅速分析, 做出判断;第二, 建立舆情信息的分级处理机制, 按照腐败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等标准, 将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 分类制定处置方案, 实行分级处理;第三, 加大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力度, 根据涉腐舆情的分类分级, 制定不同级别的相应的应急处置方案, 在发生舆情时及时启动相应的处置机制, 对不实言论迅速澄清, 防止谣言进一步传播, 对确实涉及腐败问题的, 纪检监察部门迅速介入, 立案侦查, 并及时公布调查进度和结果。

(二) 借助网民群众的强大力量

1. 发动网民, 开展舆情的搜集、整理、检索工作。

给予网民“话语权”, 充分发挥网民的力量, 设专门机构, 配备专职人员, 安排专项经费, 开展搜集整理工作, 定期向检察机关汇报网络涉腐舆情信息搜集情况。

2. 整合利用有影响的网站资源。

可以采取合作等模式, 与有影响网站的管理机构或管理员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 利用召开会议、座谈交流等方式, 加强联系与沟通, 保证舆情事件发生后借助对方的力量能够在第一时间对一些网站的帖子能做到及时应对妥善处理。

3. 定期开展培训工作。

通过举办网络舆情监测处置培训班, 提高舆情监测队伍的监测水平和应对涉腐舆情的能力。

(三) 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 积极、多渠道回应网络涉腐舆情

建立公开的新闻发言人机制积极回应, 主动引导网络涉腐舆情。网络涉腐舆情出现之后, 一定要遵循“疏导第一”的原则,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舆情、面对媒体、面对公众, 与相关部门保持联系, 在调查分析后, 合法、合规地发布消息和网评文章, 赢得网民的理解和支持, 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和化解网络涉腐舆情危机, 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网络舆论回应的方式包括当事人回应、官方正式回应、以网民身份披露三种。对涉腐舆情的通报, 一要遵循持续性, 不间地将对事件处理的进程和结果给予公布;二要依法处置, 即对事件的处理应当紧密结合法律的相关规定而展开与此同时, 还应做好解释工作。

(四) 建立涉腐舆情监督管理机构

尽快完成机构建设, 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网络涉腐舆情机构, 选聘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 为网络涉腐舆情应对出谋划策。积极整合高校师资力量, 发挥教师多元化专业背景, 主体对象多元化的优势, 为网络涉腐舆情应对工作提出好的决策建议。

上一篇:延庆事业编考试下一篇:关于培优辅差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