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总结

2024-07-28

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总结(精选8篇)

1.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总结 篇一

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深入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我校发动全校师生及相关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对留守儿童进行服务管理,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解决亲情缺失、家庭缺爱、监护不力等实际问题。

一、重调研,建立关爱动态档案

为掌握我校留守儿童的特点与现状,探索有效的关爱留守儿童的载体与方法,我们开展了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基础调研。调研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途径,通过走访他们所在的学校和当前监护人,向留守儿童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这些留守儿童在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儿童健康成长及整体素质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严重家庭和社会问题。根据调研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与交流,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困难,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动态跟踪管理。

二、重领导,形成关爱网络体系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学校和各村加大关爱力度,形成一张覆盖广泛的工作网络,在齐心协力、共同关爱上下功夫。加强与教育、民政、卫生、关工委、妇联等部门的联系与协作,推进留守儿童工作;在全镇发动社会各界为“留守儿童”做好事、办实事,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共同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为渔都港城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

三、重宣传,营造共同关爱的良好氛围

把扩大宣传,引导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上下功夫。印发《关爱留守儿童》宣传册、宣传单等多方位地引导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宣传。宣传发动有爱心、有帮扶能力的社会各界之士,自愿与留守儿童结对,通过宣传,不仅社会上有爱心、热心的党团员纷纷前来报名,要求担任“代理家长”,做留守儿童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保护人;而且也使外出的家长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千方百计关爱留守儿童,使在家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亲情、关爱和保护,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重实效,实施切实关爱的工作举措

实施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举措,在积极推进、全面关爱上下功夫。开展“爱心妈妈” 结对活动,发动有爱心、有帮扶能力的社会各界之士,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做他们生活知情人、学习引路人和成长保护人,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长期照顾、关怀孩子,让他们得到精神上抚慰。活动期间,代理家长给留守儿童过生日,过年期间主动看望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父母交流孩子生活学习情况,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组织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的法定监护职责和代理监护人的监护意识,开设家教知识、心理、卫生等课程,传授科学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指导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孩子沟通的方法技巧,努力提高他们的家教水平。建立心理关爱机制,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开设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同对其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思想沟通,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建立留守儿童利益维护平台,畅通法律援助渠道,依托现有的司法和妇联法律援助渠道,为有需要的留守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农村“留守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和关心其人格成长及其未来,更没有理由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教育的沙漠。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其法定监护人的事,也并非是政府和某一个部门的事,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亟需家庭、社区、学校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关注,并加以解决。

2.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总结 篇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 生源质量明显下降, 尤其是二本类高校影响尤为突出, 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的学习困难学生数量越来越多。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正常, 无明显躯体或精神疾病, 但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缺陷, 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发展水平, 远未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木要求, 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的学生。2011年2月28日大众日报报道“山东大学新学期157名学生面临退学处理”, 以西安工业大学为例, 2014年9月, 该校受退学、留级学籍处理学生共计272人, 占学生比例1.36%左右, 2015年3月, 受退学、降级学籍处理学生共计149人, 占学生比例0.75%左右, 而其他高校每年面临学生处理的学生比例与该校差不多, 至于每学期有2门以上课程不及格的学生数量要远远大于这些, 由此可见, 学习困难学生在当今高校不是个别现象, 而是一个比较多的群体, 故此我们把这一类学生称为学习困难群体学生。

1 高校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现状———以西安工业大学为例

表1、表2是西安工业大学2013级本科近三学期和2014级本科近两学期学籍处理情况汇总表。

以该校2014-2015-1学期学籍处理为例, 大一、大二受学籍处理 (留降级或退学) 学生有149人, 占学生比例1.6%左右, 这样大一至大二四学期累积下来, 平均每个班级大学期间受学籍处理学生比例应在6%左右;以上只是受到学籍处理学生情况, 而学习困难学生的群体比受学籍处理学生的群体要大很多, 所以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引导帮扶工作是摆在全体教育者, 尤其是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正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个以工学为主的多科性大学, 西安工业大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大学生目标教育”工作已经开展了7年, 形成了许多好的做法和传统, 为全校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是,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每学期我们学校还有200多名学生要受到学籍处理, 面临留降级和退学, 而这种学籍处理是学生及其家庭很难接受的, 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学生管理的重点工作就是作这些学籍处理学生及其家长的思想工作, 而每年全国高校因为学籍处理自杀的学生也不是个案, 给学生教育和管理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每个班平均大概有30%左右的学生属于学习困难学生, 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他们的转化情况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学习困难学生所占比率过大, 会对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2 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当前, 学习困难群体学生已经受到心理界、医学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并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难题, 中外研究者从不同学科多角度地进行研究。虽然学习困难的成因不同, 而且学习困难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别, 因此其表现特征也各不相同, 但就学困生群体而言, 仍然有许多共同之处。

①从学习兴趣角度出发, 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兴奋的情感参与及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这一类学生惰性较重, 常常表现出厌学的倾向, 上课无精打采, 上课坐在教室后排, 经常上课睡觉或者玩手机, 往往把学习当作负担。

②从学习态度角度出发, 部分学生情绪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 害怕留级、退学, 并由此产生消极情绪, 行为上逃避学习, 态度不认真, 经常旷课, 组织纪律性差。

③从学习期望角度出发, 部分学生怀疑自身的学习能力, 认为即使自己很认真努力, 也难以通过考试, 因而对学习不抱什么期望。即使有努力的决心, 也很难持久, 容易放弃, 一般此类学生刚开学一个月内学习积极性还比较高, 之后就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甚至最后放弃学习。

④从学习目标角度出发, 大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缺乏明确持久的学习目标, 因此导致学习没有积极性, 学习动力不足, 得过且过。

⑤从学习习惯角度出发, 部分学生上课容易走神, 注意力易分散, 抗干扰能力差, 因而学习效率低。学习主动性差, 甘居落后。

⑥从学习意志力角度出发, 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 振作时也会下决心要努力, 但总是常立志而无长志, 学习缺乏恒心和毅力, 在学习过程中稍微遇到些困难, 不是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 而是选择放弃或逃避。

⑦其他行为表现。学习困难群体学生往往同时伴有不良行为。他们在学校常常是违纪的主要群体, 迟到、旷课现象较多, 有少数学困生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⑧从抵御外界诱惑角度出发, 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由于在学校学习受阻, 丧失学习的兴趣, 加上在社会交往, 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方面紧张, 所以容易受外界诱惑的吸引, 绝大多数人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抵御外界诱惑能力很低。

3 反思:对于学习困难群体学生, 高校都做了哪些工作

目前, 各高校都已经意识到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帮扶工作的重要性, 也都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途径开展工作。

①制定相关的学籍管理制度, 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 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

针对现在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的现象, 各高校都在学籍管理中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 要求学生要认真学习, 对于不能完成相关课程学习的学生, 将给予留降级或退学处理。学校的出发点是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 是学生能够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但是这些制度学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 虽然文件中写得很清楚, 辅导员老师也在不断的强调, 但是对于刚刚走进象牙塔的天之骄子们, 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大学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 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大学自由的环境中, 他们终于摆脱父母的束缚, 尽情的自由呼吸, 自由地安排着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根本就不会想到自己会一学期多少门次课程不及格。

②建立家长联系制度, 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帮扶工作中来。

各高校面对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 都建立了家长联系制度, 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帮扶工作中来, 帮助老师监督、督促学生学习。这种方法从一定角度上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有些学生家长因为在外地距离远、工作忙顾不上、文化水平低不会管等等各方面原因, 不能持之以恒, 往往虎头蛇尾, 从而导致效果不是很明显。

③学生辅导员重点做好此类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目前高校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基本上都落在辅导员的肩上。但是各高校目前辅导员人数基本上很难满足师生比1:200的要求, 有些辅导员一个人管理的学生数量在300以上, 大量的日常工作占满的辅导员的工作时间, 如团学活动、学生党建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等等, 他们很少有精力去进行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的帮扶, 而恰恰这一部分学习困难群体学生才应该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但是他们要应付各种日常管理工作而忽视了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

4 学习困难群体学生帮扶机制探索

以上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使部分学习困难群体学生转变过来, 学习上进步明显。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一直沉溺于学习压力和自卑感之下, 暗淡的度过自己大学四年生活, 勉强完成学业, 更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成大学学业而辍学回家。其实, 作为高校, 承担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三大功能, 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以下是我院近几年在学习困难群体学生教育和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4.1 加强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打开心结

学习困难群体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我院在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 首先要求辅导员老师要走进学生, 通过和学生谈心谈话, 了解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真正原因, 以及针对他们当前的心理状态, 帮助他们制定帮扶计划和改进措施, 通过多次一对一的谈话, 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真切体会到老师在帮助他成长, 从而愿意主动配合老师改进自身不足。

4.2 加强制度化建设,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 我院制定了《学籍处理学生签到制度》, 要求学籍处理学生每天到辅导员办公室签到, 这样辅导员就能每天掌握他们的上课情况;其次, 我院开展了“学习优秀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一帮一活动, 在每个班级中, 根据学习困难学生数量, 选择相应数量的学习成绩较好学生与他们一帮一结对子, 让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在平时上课、自习时多和学习困难学生在一起,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学习;再次, 我院要求学习困难学生上课时尽量往教室前排就坐, 这样能保证他们在上课时注意力较集中。通过这些方法, 使学习困难群体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习中, 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3 建立学习困难群体学生档案, 实行规范化管理

我们建立学习困难群体学生档案, 分为学业警告学生和学业受挫学生 (即留降级学生) 两类 (其中学业警告学生指当学期有两门次及以上课程不及格, 但没有达到留降级标准的学生, 学业受挫学生指留降级学生) , 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帮扶计划, 学业警告学生指定一名专业课教师负责帮扶, 学业受挫学生由辅导员负责帮扶, 帮扶教师不定期的与学生谈话, 与家长联系, 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规范化管理这些学生。

4.4 全员参与, 积极发挥任课教师的教育导向作用, 实行教师联系学生宿舍制度

在学校实行教职工联系学生宿舍工作的基础上, 我院高度重视任课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根据我院学生少、教师多的特点, 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引领作用, 要求专业课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成长成才, 尤其是要关心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不能对学生存在偏见, 给每一位学业受挫学生分一名专业导师, 不定期的开展思想教育和专业引导工作。

4.5 开展“成功教育”模式, 在学习困难群体学生中积极树立典型

在学习困难群体学生中, 每年都有转表较好的案例, 我们将这些同学的成长转变经历作为正面教材, 树立榜样力量, 让学习困难学生看到通过努力可以取得成功。如我院学籍处理学生中先后有十余人次获得奖学金, 有七人加入党组织, 我们将他们的成功经验与学习困难群体学生分享,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5 结束语

当前, 大学生学习困难群体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而普遍存在的群体, 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对于学生本身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学校的教育以及社会的和谐影响重大, 高校应建立和健全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的帮扶机制, 帮助他们减轻压力,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帮助他们走出人生的困境, 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超越自我。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区别, 大学生“学习困难”群体学生数量逐年增多, 此群体是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和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了高校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现状, 通过分析其形成原因, 注重发挥高校优秀教师良好的教育导向作用, 提出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学习困难群体,现状,帮扶机制

参考文献

[1]蔡敏夫.完善大学生学习困难群体教育的基本思路[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5 (1) :92-94.

[2]柯志贤.大学生“学习困难群体”的教育转化及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 2013, 23 (4) :462-464.

3.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措施刍议 篇三

关键词: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60-02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全面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也相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已从计划经济体制和半市场体系的就业模式,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因此有必要研究新形势下的就业现象、问题和措施,特别是针心理、生理、经济、家族及能力方面有困难的学生的就业帮扶措施,进而健全人格魄力,群策群力,帮助他们实现完好就业,促进和谐校园的创建,构建和谐社会。

一、落实责任,强化管理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当作大事来抓,长期来抓,时刻关注就业。其次,应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学校的主要领导、老师及学生共同参与,明确责任,细化管理,有的放矢。最后,把就业帮扶工作纳入主要领导、老师的绩效考核,以评促改,以评促教,全面发展。

二、建立制度,细化管理

1.建立档案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困难学生”的个人档案和信息卡,并做好记载工作,实行动态管理。

2.建立责任制度。学校与老师签订责任书,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成为“困难学生”的“代理家长”,通过经常与他们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3.建立交心制度。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室,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召开“留守学生”会议,帮助他们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感受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心,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4.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要建立困难学生—学校—家长(监护人)—联系人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对重点困难学生实行了“一带一”帮扶。

5.建立心理档案。我校每年都为新入学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全校目前已建立了校、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档案信息网络。科学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软件技术,科学地分析与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分门别类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档案梳理,为科学实施心理呵护与心理援助提供依据。

6.建立资助制度。按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资助资金用于最急需的困难学生。第一,贫困生每年核定一次。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委会、乡镇、县区民政部门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第二,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学生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在学校和所在村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公示无异后,学校将资助名单,公示情况上报上级资助小组审核确定。第三,学校通知受助学生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审批表》,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和辅导员签字确认。第四、资助资金实行专账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三、加强交流,情感管理

根据各学校毕业生工作流程安排,区分就业困难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实现一对一的帮扶和援助,通过电话、邮件、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和学生加强交流,多方寻找就业单位,提供就业机会。不得讽刺、挖苦有困难的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

四、丰富主题,科学管理

爱心育人,在倡导“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对困难学生喊出了“爱心育人”的口号。如在生日到来时,为他们送上写满祝福与鼓励的贺卡;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心灵上感到困惑时,为他们解除困境,解开心结;在同学中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让他们与其他同学相互帮助,携手共进。德育为首,加强了对“困难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如聘请心理咨询室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建立心声信箱、开设心声倾诉室等为“困难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由各班心理委员组成“心灵小天使”,在老师的指导下向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与辅导。赏识教育,注重对“困难学生”因材施教,发挥个人特长,如召开困难学生“我独立、我成功、我成材”主题班会,营造大家庭的氛围。开展培训,利用课内、课外二个阵地,不断加强对“困难学生”的就业知识培训,结合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关注“困难学生”。

五、拓展平台,延伸管理

通过QQ、短信、电话、面谈、微博等方式,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免因方式不当引起学生反感),详细了解困难学生的学业情况、就业意向、实习情况、家庭情况等,并对导致其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找准问题,尽一切能力帮助其解决就业难题;采取多种助困形式,建立起了由国家资助、社会爱心捐助、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资助生活困难学生的机制与体制;积极寻求多种途径,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寻求社会对生活困难学生的资助;针对心理问题学生,就业联络员以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为主,必要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由于心理问题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要多鼓励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大胆尝试,勇敢选择,主动出击,尽快找到工作单位,实现就业;针对存在生理缺陷的毕业生,要实现一对一的援助和帮扶,提高自信,勇敢就业;通过各种途径和社会资源,协助他们找到合适岗位,尽快帮助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

六、积极总结,完善管理

积极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帮扶工作体系。定期召开困难学生转化研讨交流会,及时掌握全校帮扶教育对象的动态,研究教育手段和方法,做细帮扶工作,实行跟踪调查反馈,建立困难学生转化情况记载表,及时鼓励与引导学生,提高他们适应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帮扶计划,不断总结帮扶经验,同时,将好的经验及时交流推广。

学生工作无小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把困难学生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采取人本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为他们做实事、做好事,在经济上扶持、在生活上照顾、在学习上帮助、在心理上疏导,全方位关爱困难学生,让受助学生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建立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帮助生活困难学生度过生活难关,帮助心理困惑学生消除心理阴影,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解决学习难题,使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插上理想的翅膀,立志成才,接受祖国与人民的挑选。

参考文献:

[1]龙银成,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成因初探[J].出国与就业,2009,(5).

[2]孙世平,等.大学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1).

[3]龙银成,等.“创先争优”活动背景下对毕业生党员人格魅力塑造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9).

[4]马涛.学生工作无小事[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3).

[5]张建.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现状、成因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4.困难职工帮扶总结 篇四

一、注重源头参与,政策性帮扶体系不断完善

各级工会抓住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事业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健全完善民生政策体系。通过事前充分调研、事中全程参与、事后推动落实,先后参与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就业再就业政策、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其配套政策,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和困难职工家庭物价补贴办法等数十项重要政策文件的制定,努力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群众的权益,困难职工生活有了基本保障。20xx年底,省总工会与省政府年度联席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帮扶专项资金,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推动各市、县(市、区)财政设立困难职工帮扶配套资金,为工会帮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保障。省总和各级工会形成合力,协调各方力量,对省盐场、农垦、煤矿棚户区和环卫职工等特困群体进行重点帮扶,推动解决社保和住房等突出问题。

二、着力平台建设,帮扶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

省总工会始终将帮扶中心建设作为推进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生活救助、就业帮助、法律援助的基本功能和设施规范化、工作制度化、资源社会化、服务经常化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市、县两级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并向下延伸工作触角,不断完善工作网络。20xx年市县两级工会帮扶中心建成率达100%,截至20xx年6月底,县区以下工会已建帮扶工作站(点)1663个,形成以市级帮扶中心为骨干,县级帮扶中心为支撑,乡镇(街道)、企业帮扶工作站(点)为基础的工会帮扶工作网络。泰州、徐州、连云港、宿迁等8个省辖市,姜堰、海门、海安、睢宁等22个县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争取到了事业编制和财政拨款,增强了帮扶工作可持续发展力量。

三、加强法律援助,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不断深化

各级工会依托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这一平台,认真做好工会法律援助工作,以劳动关系的和谐推动社会和谐,以职工队伍的稳定促进社会大局的稳定。努力畅通职工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断推进工会信访和12351维权热线平台向下延伸,初步形成了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网络。全省工会认真总结江阴经验,推广无锡模式,在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庭,加强与仲裁机构、人民法院的沟通与合作,建立起工会调解与裁前调解、诉前调解的对接制度,最大限度地把各类劳动争议纠纷解决在工会调解环节、解决在萌芽状态。发挥信访干部和律师团作用,运用咨询、代书、调解、代理仲裁诉讼等手段,为职工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连云港市总公职律师方美军、南京市总公职律师温可人分别荣获第xx届、第xx届“全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杰出律师”称号,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5.关爱帮扶困难家庭子女总结 篇五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按照制定的工作计划,我校关爱帮扶困难家庭未成年人子女工作有序开展,现将关爱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队伍建设,重视未成年人活动阵地。

按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长效机制要求,成立了关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调整和补充小组成员,保证未成年人关爱工作有序正常开展,对热衷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同志继续鼓励他们发挥带头作用,认真履行教育、关爱、服务青少年的职责,同时通过多渠道吸纳更多的“五老”人员投身到关心下一步工作中来,发挥他们的余热,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二、多渠道开展结对帮扶,继续加强对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等重点关爱。

我校继续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9月20日,我校结对帮扶特殊人员家庭,送上了慰问金2400元。通过志愿者帮扶,让关爱青少延伸到学习中去。

对贫困家庭子女和流动人口家庭未成年人等重点关爱对象进行关爱。9月30日,校领导看望了王官营村流动人口

家庭子女,现场为他们送上了学习用品;还对特殊人员家庭和流动人口家庭未成年子女又进行了慰问。

三、利用图书室阵地,组织好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读好书活动。图书室节假日向学生开放,由图书室工作人员带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按照要求,我校图书室向学生开放。阅览室有专人管理,极大的方便了学生借阅图书。

二是开展校外文体活动。利用校内乒乓球室、棋牌室等文体设施,组织未成年人和青少年开展体育比赛,文艺表演等文体活动。

三是开展校外功课辅导。义务志愿者为我校的青少年进行暑期免费的书画培训;组织社会志愿者为有补课需求的青少年进行义务上门家教。

6.帮扶困难家庭、流动人口总结 篇六

西北社区帮扶工作总结 2012 年 6 月 16 日 2012 年上半年,西北社区帮扶困难家庭工作得到了县总工会 和县民政局的大力支持,现将上半年扶贫解困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西北社区现有自然形成的居住方块 23 个,楼房小区 1 个,棚 户区改造方块 3 个,住户 7089 户,总人数 17,723 人,常住户 6,914 户,外县流动户 175 户,低保家庭 2000 户,低收入家庭 1000 户。市直机关共有 15 个单位帮扶 28 名困难职工,县里帮扶的困 难职工 25 户,已有 15 户实现脱贫目标,脱贫率近64.4%。上半年,共为困难职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9 件,帮助筹措资金 16 万元,各级党员干部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 1.6 万元,启动帮扶 项目 5 个,实现灵活再就业 14 人,自主创业 6 人,劳务输出 20 人,技能培训 15 人。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深入调查,摸清底数,为扶贫解困工程的开展打好基 础 为使扶贫解困工程开展得扎实有效,在工程启动前,我们对 前两轮工程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总结,并及时向 镇党委主要领导进行了汇报。镇党委高度重视,进行了专题研究,1 并召开了相关部门的工作会议,对工程启动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了 部署,组织人员深入基层、企业和社区,对下岗特困职工的基本 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通过调查,摸清了特困职工家庭的七个底 数,即自然情况底、身体状况底、思想状况底、经济状况底、贫 困原因底、专业技能特长底、就业趋向底,基本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了下岗特困职工档案,并进行了分类排队,为新一轮城市扶贫解困工程的顺利开展奠定 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把握原则,确定对象,把扶贫解困工程打造成群众满 意工程 我们牢固树立“小工程”“大政治”的观念,把扶贫解困工、作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 系的重要举措,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步骤,为解决好贫 困群体数量大与干部数量少、帮扶能力小的矛盾,在被帮扶对象 的确定上,我们认真把握原则,即被帮扶对象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亏损或者停产、半停产企业下岗职工;二是具备一定劳动、经营技能,有脱贫致富愿望的困难职工;三是有一定技术专长,具备一定创业条件,或需通过帮扶能够把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所以本轮扶贫解困工程确定的帮扶对象,与前两轮不同,基本上 属于创业和就业型的。同时我们还严格审批程序,上报困难职工 名单,县总工会与相关部门组织人员认真核查,并在社区进行公 开、公示。建立了举报信箱和电话,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对 2 在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一经发现严肃处理。由于我 们在帮扶对象确定过程中,坚持原则、严格把关,真正把那些生 活在最底层、最贫困的职工纳入帮扶范畴,职工群众都满意,无 一例上访事件发生。

(三)党委重视,层层推进,切实把扶贫解困工程摆上重要 日程 县委新一轮扶贫解困工程实施方案下发以后,镇党委高度重 视,切实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把扶贫解困工程纳入了“十二五” 规划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中,作为促进经济发展、保持 社会稳定、增强执政能力的大事,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 和纽带,作为镇党委 20 项重点工作之一,扎实推进。按照县委要求,镇党委召开了专门工作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副组长,4 个社区的主要领导 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在县各社区下设了办公室,于去年 3 月 10 日召开了全县新一轮扶贫解困工程启动会,下发了工作方案和验 收细则,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目标,把城市“一帮一”扶 贫解困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考核之中,作为评价领导干部 绩效的重要依据,与年终考核奖挂钩,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为 把帮扶工作抓实落靠,镇党委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推进此项工作,并多次在工作会议上强调、督促,确保了扶贫解困工程的深入开 展。

(四)强化措施,标本兼治,切实解决扶贫解困工程帮扶对 3 象的实际困难 各帮扶部门和单位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被帮扶对象的不 同情况进行了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型,制定了具体的帮扶措施,增强了针对性,突出了实效性,做到了有的放矢。一是帮

思想,着重鼓励帮扶对象树立信心。县委出台了《下 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为帮扶对象全部办理了《再就业优惠 证》,对开修理部、小卖部、理发店、租摊床等从事个体私营经济 的帮扶对象,凭《优惠证》享受工商、税务、城管、卫生等相关 部门的优惠政策,减免相关费用;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一免三 减”,即免收报名费,减半收证卡费、合同费、中介费。帮扶部门(单位)组织人员深入帮扶对象家中,面对面地与帮扶对象交流,倾听帮扶对象意见,心贴心地做帮扶对象思想工作,与帮扶对象 谈心交友、增进感情,极大地增强了帮扶对象脱贫致富的信心。二是帮就业,着重安排帮扶对象工作岗位。参加帮扶的天泰、嵩 天、海达、伊利等大企业,都把帮扶对象安排在本企业适当岗位 就业,使他们有了一份固定工作和收入。政府办、宣传部、第四 中学等单位通过协调,把本单位帮扶的困难职工安排在企业工作 或灵活就业。目前已为 54 名帮扶对象安排了再就业。三是帮项目,着重引导帮扶对象自主创业。目前已筹集资金 16 万元,启动创业 项目帮扶 5 个。工信局、药品监督局、国税局等单位为帮扶对象 选择了致富项目。工信局为由连增在小项目库中选择了淀粉设备 制造,现在样机已经被吉林客户买走,签订单近10 台。县工商局 4 帮扶滕少辉办起了铸造厂,协调对其进行免费培训铸造技术,提 供相关技术资料,帮助筹措和减免各种费用达 1 万多元,去年年 收入超过 10 万元,当年实现脱贫。四是帮技能,着重提高帮扶对 象生存本领。技术监督局为张立杰免费培训并核发了司炉证,安 排他到供热公司从事司炉工作。县委办、教育局、畜牧局、计生 局等单位为帮扶对象创造了学习就业技能的机会,并协调减免相 关费用。县总工会还把部分帮扶对象子女送进市总的技能培训班,使帮技能培训的人数达到 15 人。五是帮资金,着重解决帮扶对象 实际困难。县交通局、人社局等单位为帮扶对象协调了小额贷款,并动员亲友用工资折进行了抵押。县委党校帮扶的困难职工郑海,夫妻双下岗,且身体都有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靠在自家门 前开个小型洗车棚维持生活,去年夏天妻子患脑炎需住院治疗,但苦于没钱而无法住院,党校就组织教职工为他家捐款 2000 元,缓解了他家的燃眉之急,春节期间党校还为其送去米、面、油等 生活必须品。结合送温暖活动,县直各帮扶单位为帮扶对象送慰 问金和慰问品折合人民币约 1.6 万元。

(五)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确保扶贫解困工程收到实效 在城市“一帮一”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影响全局 工作的关键环节,理清工作思路,突出重点,不断提高帮扶工作 的质量,力求取得实效。一是抓领导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各部门和各单位都把 扶贫解困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领导抓、抓领导,突出领导 5 干部带头,做到领导到位、对接到位、措施到位、帮扶到位,形 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市、县包扶部门的主要领导带头与特 困职工结成帮扶对子,带头深入职工家中送温暖、出主意、谋发 展,帮助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解决实际问题;县四大班子的主 要领导也都率先垂范,亲自部署、亲自督促、亲自检查;各帮扶 单位的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认真履行职责,为各级干部做 出了榜样,推动了帮扶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抓先进典型示范,促进观念转变。针对部分特困职工受计划经济影响太深、精神不 振、观望犹豫、等靠依赖等思想问题,我们培植和选树了人力资 源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局、畜牧兽医局等帮扶单位的典型和困难 职工就业创业的典型,认真总结他们的包扶经验和致富经验,召 开了先进事迹报告会,用先进的典型事例激励和鞭策后进单位,教育和引导困难职工树立自主创业摆脱贫困的信心。三是抓各种 媒体宣传,营造舆论氛围。为增强“一帮一”工程的社会影响力,引导扶贫解困工作的健康开展,我们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站,加大对“一帮一”工程的宣传力度,使这项工作深入人心,吸引 更多的人参与扶贫解困工作。在县电台、电视台开辟了“一帮一” 工程专栏,定期宣传帮扶典型和被帮扶典型的先进事例;每半年 召开一次帮扶工作通报会,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工作不利的单位及主要领导进行批评,起到了弘扬先进、鞭策 后进的作用;利用“一帮一”工程工作简报,及时反映工作中的 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及时地掌握上级的精神,有力地指导 6 了全县帮扶工作的开展。四是抓工程载体创新,活化帮扶形式。为保证把“一帮一”工程抓实抓靠,并取得明显成效,各级党组 织在普遍建立党员干部联系困难职工、职工互助、对接和考评等 制度的基础上,还创新了一系列帮扶活动的载体,充分利用这些 载体,进一步推进“一帮一”工程向更深层次开展。为转变机关 工作作风,结合市委开展的“五个一”活动和县委开展了“百千 万”工程,号召机关干部大下基层,深入到群众之中,了解群众 所想、所需、所盼和所怨,解决实际问题,在机关干部中开展了 “我为下岗职工找岗位”活动,通过干部协调,使 54 名帮扶对象 实现了再就业。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了“送温暖、送岗位、送权益”活动,对特困职工家庭进行了走访慰问,解决帮扶对象 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由工会、劳动、司法等单位 联合开展的劳动法宣传和知识竞赛,增强了再就业职工的维权意 识。

7.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总结 篇七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做出明确的指示。然而,由于现行的帮扶政策和措施受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重视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长效机制,多表现为各地区、各高校各自为政,“往往只重视1—2个方面,忽略其他方面,缺乏分工与协作”。[3]并且处于弱势地位的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仍然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构建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一、构建政府宏观调控长效机制

(一)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

胡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指出“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4]在当前经济背景下,政府调控政策的重心应趋于向稳增长,向就业倾斜。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即加强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进而改善第二产业现在的状况;选择性地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旅游行业、文化行业、公共服务业等对就业需求较大的行业。对私营企业予以重点关注,对其生产经营采取适当的扶持,在税收、融资、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优惠措施,增强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财政政策应更积极、货币政策应增强针对性。就财政政策而言,应针对不同产业部门和企业类型面临的处境,采取总体更积极但体现差异化的策略。就货币政策而言,应增加政策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扩大定向操作的力度和空间,尤其是要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二)建立行业需求的预测和发布制度

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对人才需求的预测至关紧要。笔者有一朋友进校时被生命科学师范专业录取,后来他了解到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近年来的就业率都是100%,便申请调入到了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等到毕业时,各用人单位对地理老师的需求早已饱和,而随着新课标改革,生物老师的需求量急速增加。可见,对行业需求的预测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应建立科学、实际地行业需求预测和发布制度,通过预测刺激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让专业设置具备前瞻性和预见性,同时,也要让专业设置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中央、地方和高校之间形成招生、培养、投入与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5]。在校学生也可根据预测结果适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为从容应对就业奠定基础。

(三)加强就业立法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今天,国家颁布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就业促进法》,明确了国家和有关社会组织促进就业的工作职责,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就业促进法》是一部基本法,很多细则还需要相应的配套政策去落实。比如对就业歧视的界定总体上就比较笼统,并且主要针对的是直接歧视,对劳动就业中存在的大量间接歧视没有包括进去。同时,关于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侧重调整的是已经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而对处于求职阶段的劳动者与招聘阶段的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却很少涉及,但现实生活中的就业歧视现象更多的是出现在后一类情况中。国家应在《就业促进法》的基础上增加保护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寒门学子提供一个能够公平与其他学生展开竞争的环境。

(四)加强就业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

长期以来,全能型的政府形式使政府过分注重其政策执行及主导能力的运用,忽视了其监督的职能。贫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总会面临诸如就业渠道不畅、就业信息不全面、就业体制不健全等诸多要素的影响,政府只有全面充分发挥监督的职能,才能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确保贫困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应建立全方位的就业监督机制,运用多种力量参与就业监督,增强监督的力度。对监督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回应和处理。通过监督,即时评估政策落实的功效,再反馈到今后制定就业政策的过程中也保证了就业政策的制定更为实效和科学,达到“以查促建、以查促改、以查促管、全面推进”的目的。

(五)改善就业环境

从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鼓励科研项目吸纳大学生,从基层项目计划到应征入伍,从鼓励创业到购买公益岗位,政府的每一项帮扶政策都凝聚了造福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用心和情怀。但如果毕业生仅仅是因为各项政策的优惠条件而选择这些项目,把它们作为再就业、晋升的跳板,那这些地区和行业的现状依然得不到改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这些目标的实现将大大延缓。所以国家在出台一些基础项目的同时,应该改善这些地区或行业的就业条件,配套相应的资金和政策,让绝大多数的就业者能够安下心来勤奋工作,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改变这些地区和行业的落后状况。特别是经济困难学生如果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他们的干劲会更足,效果也会更明显。

(六)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

改革户籍制度。贫困大学生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现行的户籍制度使得有能力进入大城市的经济困难学生被强制性地挡在理想劳动力市场以外,这种人为地制度壁垒限制了他们的自由流动。改革户籍制度,消除户籍壁垒,不仅能使贫困大学生在各个劳动力市场自由流动,也能优化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

改革档案管理。档案管理应早日实现电子信息化,用人单位可以根据需要查询毕业生档案,政府和高校可以根据信息库甄别经济困难学生信息,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资助、培训、管理、教育、帮扶。这样有利于为全社会创造一个自由、灵活、准确、流动的信息空间。

完善社会保障。政府一方面要统筹社会保障城乡发展、东、中西部发展、各行业发展,提高大学生抗风险能力,引导他们到农村、到西部、到非公企业就业;一方面要建立社会保障跨地区流动机制,使医疗、养老、工伤、失业保险能在不同地区和行业顺利转移,而不需要支付额外的转移费用,减少大学毕业生的流动成本,使他们毫无顾虑地选择工作岗位,从而增加就业的可能性。[6]

二、构建学校服务育人长效机制

(一)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转变政府职能。我国政府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管理应实现由微观的具体干预到宏观的政策调控管理的转变,其具体职能应为指导全国高校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保证冷热专业均衡发展,保持高等教育总量的平衡。政府应建立预警机制,改过去直接命令的方式为通过财政、法律、规划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引导高校专业设置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发挥社会中介作用。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引进社会参与的机制,与社会的横向联系不足,对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反应不灵敏,这就造成了专业设置的主观随意性和脱离实际。社会对高校专业设置要实施间接地管理,通过捐资助学、校企联合办学等方式凸显出社会对人才培养方向的需求,以此来促进高校合理设置专业。

评估机构对高校的专业设置也有影响。评估机构通过对教育质量、就业率、就业满意度等项目的评估,能够反映出专业设置的问题。高校可根据评估数据科学分析专业优势与劣势,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形成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由专门的人员或部门管理专业设置,通过调研、论证、分析的方式,依据本校的师资力量和专业发展方向,结合社会的需要,开发新专业和调整已有专业,加强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建设,保证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锻炼可以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这无疑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就业能力,为顺利实现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7]

(三)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提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水平。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要求,切实做到就业指导服务的“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成立以校党委书记、校长挂帅的领导协调机构,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进一步促进高校按不低于1:500的师生比例配备专职人员,以打造“专业化、专门化、专家化”的就业工作队伍为目标,为其提供培养、进修、深造、展示、发展的平台;聘请优秀职业指导师、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经理、优秀校友等专家作为就业指导人员的重要补充。[8]

开设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当前,高校应按照“个性化、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就业指导总体要求,深入细致地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必须重视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业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训练课程、就业实践课程等。

(四)开展多渠道的就业教育

通过就业形势宣讲、就业咨询会、主题班会、座谈会、交流会、就业讲座、心理咨询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市场的需要和自身的特点,主动调试就业期望,提高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开展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导师制。根据学校实际,为经济困难学生选派就业指导导师,有条件的,可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导师为学生讲解就业政策,提供心理咨询,推荐就业岗位,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切实为经济困难学生服务。

将就业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开辟就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利用寝室、校园环境、社团、文化活动等,有意识、经常性地渗透就业教育的内容,在校园内形成全员参与、全员关心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有利氛围。

建立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相关数据档案,分析不同类型人员的性格特点、就业理念、能力素质,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同时,跟踪调研已毕业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状况和思想状况,将反馈的结果作用于在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指导和教育。

三、全方位构建社会共同关心就业的良好氛围

(一)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必须超越把追逐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理念,在成长过程中重视人的价值,回馈社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很多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表现是将就业包袱甩给社会和逃避社保缴费。当前,应该鼓励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开展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在经济上与就业实践能力培养上给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企业的人事部门主管可以到校与经济困难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求职经验和企业的用人标准。

(二)加强行业协会的社会职能

行业协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沟通作用、协调作用、监督作用为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服务。一是要加强和促进行业协会对就业市场的引导,把握行业的发展动态。行业协会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可以使学校准确了解国家对行业的政策以及行业的发展状况,同时能够摆脱就业区域性障碍,实现全国行业信息的共享。二是要强化咨询服务职能,提高毕业生就业实力。三是要发挥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规范职能,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四是要对本行业的就业需求前景预测,科学指导高校专业设置。

(三)发挥社会媒介的宣传和监督作用

首先,媒体应正面宣传对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就业帮扶的意义、政策、措施,如宣传基层就业项目的优势,宣传自主创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宣传自立自强的经济困难学生典型,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到基层工作和自主创业的信心,使他们感受到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心。其次,通过对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现状的宣传,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对他们的帮扶中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再次,舆论的监督有利于发现就业帮扶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有关部门及时改进措施,增强帮扶的实效,从而带动我国整体就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构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体约束机制

(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经济困难学生要做好职业的定位,更好的确定职业目标。一是从大一进校开始就要规划和设计自己大学生活,有目的地开展针对性的学习,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根据主客观因素的变化,适时地调整规划。二是要全面客观地自我分析和定位,全面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要分析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特长、智商、情商、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等,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起求职的信心。三是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做好职业准备,再结合自身情况,有的放矢地规划自己的目标。四是要多参加校园举行的模拟招聘会等活动或提前到求职现场感受就业氛围,使自己的就业需求与客观的就业环境相匹配,避免自己就业时盲目从众。

(二)转变就业观念

调整就业期望值。经济困难学生要认识到职业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更是人们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要树立其多元化、多形式的就业观。要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念,将个人的利益与国家建设的需要相结合。也要树立“猛将必发于卒伍”的豪迈气概,大学虽然毕业了,但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只要勤奋敬业、踏实肯干、开拓创新,就可以越来越接近自己的理想。

调整就业心态。贫困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焦虑心理在所难免,但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必须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适时调整就业心态,从而把握就业机会。

珍惜工作的机会。单位录用大学生是看重其可塑性比较强,学习新知识新事物快,并愿意做一些繁重的工作,为单位带去活力,而如果大学生缺乏主动心态则很难得到用人单位青睐。经济困难学生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这正是求职的优势所在,因而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做到扬长避短。

(三)提升就业能力

绝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勤奋好学,专业基础扎实,但受基础教育落后的影响,部分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等基础性知识欠缺,由于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起点不一样,学习起来也相对吃力。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都对英语和计算机能力提出了相关条件,所以这部分学生要努力扩展自身基础性知识结构以应对用人单位的要求。

经济困难学生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学习之余他们把时间都用在了兼职打工上面,再加上长期压抑形成的自卑、胆怯心理,他们有意识地减少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次数。在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过程中,他们的不自信通常伴着紧张、局促、患得患失。而就业竞争是残酷的,用人者不会单因某人是否贫困而产生选择上的倾斜。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以外,还应积极参加校园的各种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教育活动,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提升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与社会相适应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方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牢牢把握自己前进的方向,立于不败之地。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以及成长成才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帮助,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构建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长效机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就业指导人员服务水平和政策水平的提高,有赖于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参与,有赖于政府政策和制度的扶持。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长效机制也会得到不断完善,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之路也会变得通畅。归根到底,就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社会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因而任何的帮扶政策、帮扶措施都要落脚于人的全面发展上,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国家的稳定、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尹蔚民.“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仍将处于就业人数高峰期[D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2-03-07/content_5346055.html.

[2]秦娟.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40).

[3]全国党建研究会课题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研究报告[J].党建研究通讯,2010,(10).

[4]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发展优先位置[N].中国青年报,2012-2-22.

[5]王占仁.我为两会进言——完善机制加强服务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5).

[6]赖得胜.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J].经济科学,1996,(6).

[7]宗河.把实践育人放在人才培养重要位置[N].中国教育报,2012-2-6.

8.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总结 篇八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现状

1物质基础薄弱

大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是来自弱势群体(灾区、山区、农村、父母患残疾、单亲家庭等),家庭主要成员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后代或子女的文化教育严重缺失,甚至无力支持或阻止自己的子女在学业上花费太多精力和财力,都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物质基础差距远远低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

2思想意识消极,奋斗目标淡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当一个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他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贫困学生在经济、物质上得到一定的帮助暂时缓解了其生活与学业上的困难,但深层次的心灵上的扶助需求更加体现出来。由于在家庭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地位及形象面貌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差异,大多数家庭贫困的学生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形成了一种落差感,接触外界人和事物较少,对于新的理念和知识匮乏,导致他们在最求新鲜事物、新知识的时候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的状态;或者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變现状,但是由于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偏差,定位过高导致多次遭遇挫折,也会对心理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甚至怀疑自己的奋斗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3社会认识匮乏,社会适应性普遍较差

社会评价度、认可度与关注度的不公平性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大多数贫困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虽然在物质与经济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救助,但是由于受周围人的言语、眼光的影响,担心自己的面子问题,很容易产生自卑、抑郁、嫉妒心理现象,导致他们往往选择尽可能远离或躲避社会交往、刻意封闭自己,很少参与各类团体性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至于他人社会认识匮乏,社会适应性普遍较差,不平衡性心理问题更加加重。

二、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的必要性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学生群体的和谐稳定直接关乎学校的教育质量及和谐、团结、稳定的发展。“和谐、人性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体现,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更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人文教育的精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影响到高校的安全稳定,更关系到社会民生的和谐发展。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整个校园安全隐患中最为突出问题之一,贫困大学生由于物质基础薄弱、思想意识消极、奋斗目标淡漠、社会认识匮乏等各方面原因,较其他同龄学生容易出现学习与学业压力大、社会适应性压力、就业困难等现象,随之就出现了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例如贫困学生群体中常见的:自卑、焦虑、嫉妒、抑郁、孤僻自闭、敏感多疑、叛逆等等现象。

三、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的几点建议及路径选择

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思想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特殊困难学生群体的帮扶常用的一个基本方式就是心理疏导和关怀。在目前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帮扶工作,更多的是再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融入文化的、人性的、教育的、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自强、自立、自信”的奋斗目标的积极影响的因素,通过环境感染、个体感知、自我认知等过渡与成长的经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就现实竞争的客观性而言,无论是社会、家庭、学校帮助和教育都是外界的客观影响,都具有阶段性、时间性和局限性,不能让学生形成这种对外界帮助的依赖和习惯,长此以往会抹杀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长远的努力与奋斗的动力与潜力。

在加强和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的具体措施和实现性方面,通常主要是以下几个途径:(1)政策扶持与社会救助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是最为直接和现实的影响因素;(2)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对学生个体的影响是最早、最深刻的;(3)学校帮扶。学校是学生个体成长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对个体的价值取向起着决定的影响;(4)个体自救外界的帮助只是一种推进力,要想进步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在加强自我认知,社会认知的同时,树立努力学习的信念和回馈社会、奉献他人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唐国胜,刘国普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探究——以构建和谐校园为视角[J]职业圈,2007(15):22-23

[2]宫龙江贫困大学生双重倾向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A]高教科研,2006

[3]徐克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4]陈芳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4)

[5]安琪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其干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7

上一篇:银行员工转正总结下一篇:制药厂社会实践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