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心得体会

2024-09-30

城乡规划心得体会(共9篇)

1.城乡规划心得体会 篇一

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城乡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楼子营镇党委书记

李步成

我于9月24日至30日参加了我市组织的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城市规划建设专题培训,几天来,认真聆听了各位专家教授的讲课,同时与其他乡镇领导的研讨交流,使我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升了理论水平,对城市管理有了新的理念,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确实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对于今后的工作开展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在培训期间,我们还实地参观了北京市规划展览馆、韩村河,这里完善的基础设施,时尚的建筑群,优美的都市环境,融合科学的城市管理以及先进的服务理念,让人赞叹不已,通过这几天的培训与实地参观,启发颇深。

小城镇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教、文化、交通和社会保障等涉及农村工作方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社会综合开发程度的标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定位要准,要有新的发展观念和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路子。综合分析我镇状况,我认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我镇新农村建设要按照“一市二区三增四基”的思路开展。“一市”指的是楼子营集贸市场;“二区”指的是重振楼子营工业园区,开发娘娘滩旅游区;“三增”指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强;“四基”指的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发展,农民基本素质提高,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以镇村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以示范村为带动,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做强富民产业,壮大新经济组织,创建好班子,塑造新风貌,为建设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村庄规划的编制中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的原则。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严把编制主体关,程序关。二是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各村经济发展水平,村庄建设情况、地形地貌和农民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逐步推开,多层次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特色村建设等。三是统筹兼顾,适度集中的原则。在小城镇规划中对人口300人以下,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农业设施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村庄进行规划整合,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进入“十一五”向全党提出的新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楼子营镇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着力把握好三个原则和注重处理好三个关系。

着力把握的三个原则

1、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我们要牢固树立“打基础、谋长远”的思想,把总体规划与阶段性的目标结合起来,做到既有中长远的规划目标,又有近期工作安排。要有所侧重,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要坚持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紧迫、收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条件成熟的村子抓起,一步一个脚印,见到实效,既让农民充满信心,又要让农民得到实惠。

2、掌握节奏,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通过搞好试点,逐步积累经验,完善政策,然后全面推广,常常是解决很多难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可以先办有条件办的事,从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做起。脚踏实地、稳步推进。注意多方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3、强化政府引导职责,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一方面党委政府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给予引导和扶持,重点在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切实为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抓好新农村建设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依靠农民、教育农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动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拥护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着重处理的三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实现新农村建设平稳发展。发展工业,引导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迈进是大势所趋,是必由之路。但首先要对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有个清醒的认识。我镇是沿川乡镇,全镇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17500亩。农业户数2565户,农业人口8520人。境内有民营企业20多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这些民营企业大部分属于资源粗加工和高耗能企业,受政策和市场制约的程度很大,规避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在当下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镇境内企业开工率不足10%,2000多名从业人员的失业下岗已经对我镇的社会民生造成了巨大冲击。一直以来,我县工业基础薄弱,人少地贫,在第三产业难有起色的情况下,第一产业始终是农民保吃饭、保稳定的不二之选。第二、三产业是发展方向,是奋斗目标,但一产始终不能丢,不能一提工业强镇就不顾实际,梦想着使多数农民就地向二、三产转移。在现阶段,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楼子营镇的大棚养鸡已初具规模,圈养绒山羊项目也初见成效,结合今年全县大力扶持推广脱毒马铃薯项目的机遇,着力引导农民在农业上下功夫,既符合客观实际,对我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也为更稳妥。

二、正确处理提质和扩量的关系,实现新农村建设有效发展。做功要做有用功,吃力不讨好的事不要去傻干。发展也是一样,我们所需要的是有效益的发展,不论是发展工业还是发展农业都是一样。引进企业,需要的是高税收的企业,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在以资源粗加工为主的企业一段时间内依然是我县民营企业主流的现状下,积极争取引进煤矸石电厂上马,并预先做好协调、宣传、服务的先期工作,应该是我镇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否则,可能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农业产业,要依托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农产品销路,从而提高农产品的比较效益。如脱毒马铃薯的栽种,就很符合我镇的半山区和山区的地质条件,一、二级薯可以实现增产60%以上。如果能在我镇天洼片、南山片八个村大面积推广的话,一定会成为山区农民创收致富的又一条新路。此外,在新农村建设的选择上,也有一个提质扩量的关系。我们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多铺点,搞全面开花,而是要搞一个成一个。楼子营村、辛家坪村的住宅小区、道路硬化已经很具规模,也投入巨大,下一步的工作是如何进一步完善,使这两个村成为我镇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精品村,能对全镇的新农村建设起一个模范带动作用。

三、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但我们所要追求的发展绝不能是偏面的发展,绝不能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是要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均衡发展。楼子营镇文化底蕴深厚,自古民风质朴,村风纯正,社会治安在全县首屈一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持这一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可掉以轻心。我认为,一要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包括农村医保、社保、养老保险,财产保险等体系建设。特别是配合国家刚出台的农村医药服务体制改革,做好相应配套服务工作,使农民逐步能享受到县城居民一样的保障待遇。二要重视关心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低保制度、救灾救济制度、残疾人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要做到日益完善。三要重视社会公平。要通过信访、法律、舆论等多种渠道的监督,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各类矛盾,尽量保证社会公正,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怀有仇视心理的群体,维护社会稳定。

总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创新发展,积极主动建设具有现代气息,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城乡规划心得体会 篇二

一、《条例》明确了城乡规划工作的责任主体, 高度重视城乡统筹和集中统一管理

《条例》明确城乡规划工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对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法律责任规定得非常具体, 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乡、镇应当明确相关机构或者人员依法承担有关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条例》中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制度设计, 保证了城乡规划全覆盖和全域规划, 《条例》更加注重城乡统筹, 规定“市 (县) 人民政府在编制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时, 应当提出区域村庄布局的指导意见, 编制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应当同步制定镇、乡的村庄布局规划”。特别是“省政府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镇、乡、村庄规划编制经费予以资金补助”的规定, 将极大地促进十堰市所辖各县市贫困地区农村面貌的改善, 提高新农村规划建设水平。

二、《条例》提出了制定衔接紧密、组织有序的城乡规划体系的具体措施, 注重城乡规划与行业规划相衔接

《条例》把全省范围内城乡规划管理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通过明确规定各项规划间的层级关系, 保障形成紧密衔接、组织有序的规划体系和规划的逐级实施。首次明确提出编制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群规划、城市密集区规划, 符合湖北省“两圈一带”战略实施的要求, 将有利于加强区域合作, 促进区域统筹, 构建若干经济带、城镇带、城镇群, 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镇空间格局。

《条例》通过严格规划编制业务市场准入和规划审批程序, 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对规划编制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堰地处地质灾害多发区, 我们将汲取汶川大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的教训, 把防灾减灾和确保公共设施安全、城市安全放在首位, 把翔实的统计、勘察、测绘、地籍、气象、地震、地质、水资源、水文、环境以及地下设施等基础资料作为编制各项规划的依据。

《条例》强调城乡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体现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 并处理好与交通、水利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关系。十堰作为国家级生态功能区, 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发展都很重要, 我们将注重全面评估土地、交通、产业、环保、人口、财政、投资等相关政策对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影响, 构建城乡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协同、耦合和反馈机制, 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条例》确立了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的规划实施与管理体系和以多部门配合为基础的高效决策机制

规划管理中, 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下简称控详规) , 就无法完成建设活动规划许可, 编制好控详规, 有利于兼顾、协调各方利益, 减少潜在的社会矛盾。《条例》充分体现构建以控详规为核心的城乡规划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条例》规定, 编制控详规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 控详规不得改变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确需改变的, 应当先按照程序修改城市、镇总体规划, 还严格限制了可以修改控详规的情形, 进一步提升了控详规的法定地位。

3.城乡规划心得体会 篇三

【关 键 词】 提高;城乡;课堂教学;课堂效率

提到城乡中学,很多教师也许会马上想到“难办、难教、难熬”这类词语,尤其是提到数学课堂,许多数学教师会遗憾地摇头感慨:“学态差、基础差、效果差……”难道城乡中学的数学课堂就真的只有一个“差”字吗?显然不是,关键在于数学教师能否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转变观念,能否积极参与课改而改善自我,能否切合学生实际而改进教法?本人从事城乡中学数学教学工作多年来,在课堂效率这个问题上也曾彷徨、迷茫甚至失望。但在近几年中,通过反复学习和认真领悟新课标并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思考、尝试、反省,对如何提高城乡中学的数学课堂效率有了一定的体会。现将几点主要体会向各位同行共同参考,以求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与进步。

一、领悟新课标,改善自我是关键

的确,城乡中学的学生来自各管理区小学,相对而言,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态度都比较差,不少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又不爱动脑筋,而现在学生运算能力普遍较差,这使得需要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数学课变得格外难以教学,其课堂效率也就不言而喻了。正当我为探求数学课堂效率而徘徊、思考之际,吹来了课程改革的春风,新课标给人以精神振奋的崭新理念,似久旱干霖。于是,我认真领悟新课标之精髓,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参与课改教研,努力把新理念、新方法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反复尝试、实验、探求并及时思考、反省和总结,改善自我、适应学生、服务学生。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努力,数学课堂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并得到校领导和上级数学教研员的好评与肯定。

二、坚持课改不动摇,培养合作课堂学习方式

(一)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以往的“教学大纲”注重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系统性,自然就衍生出“满堂灌”之类的教学方法,而较多的“中下”学生常常“灌”不进去。如今的“课程标准”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情感与合作,注重实践与创新,更注重人人学数学、人人有发展。为此,改变教学方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三视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全班学生先看课件,再利用教具投影,最后一个接一个地轮流到讲台前从三个方向观看摆放的一堆正方体纸盒,然后要求学生画出示意图并交流讨论。学生参与积极,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画出主视图、左视图和府视图,效率很高。

(二)改换教学角色

传统的数学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主角凌驾于课堂,把知识灌注给学生,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配角。新课标就是要求打破这种局面,要求教师以合作者的“平民”身份去参与和协助学生自主探求、交流创新,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三)改进教学思路

以前,教师总是在教案上写好“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这类的教学思路,再按部就班地进行机械式的教学。而现在的新课标则关注人人参与、主动学习,关注知识的产生与运用,关注学生的思维习惯。因此,数学教师应当改进教学思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交流合作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赏识、体验成功。若如此,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就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四)改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快乐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找到快乐,学生才会孜孜不倦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学。而只有教师用平和的态度去融和学生,用风趣、幽默、健康的语言去激励学生,才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达到学中乐、乐中学。因而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会失去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的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 化枯燥为趣味,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运算能力。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

3. 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趣味导入。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在新课开始时可运用选讲与本课内容关系密切的故事、游戏等导入新课的方法。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和数学内容有关的动人故事,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也有许多和讲课内容相关的实例,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学游戏。教师可利用趣味导入法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把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初中几何中关于切线性质一节课的导入。教师拿出一个用纸做好的圆说:这是一个圆,当中挖去随便大小的同心圆,这个圆环的面积大小你知道吗?然后拿出一根事先准备好的细棒放在圆环内,恰好既是通过外圆的弦,又是内圆的切线,在把细棒从中间折断以其中一半为半径做一个圆问学生:圆环的面积和这个圆面积相等你相信吗?当我们学了今天的切线性质之后,你可以十分轻松地证明这一点。学生会被这个饶有兴趣的情节所吸引,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新课的学习这种导入方法运用得当,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把学生引入新课的教学情境。但必须注意所使用的表现手段应与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密切相关,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师自身个性特点。当离开这些条件,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作学习总结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结构系统化、程序化,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因此,每教完一个单元,我都要求学生写单元小结。当然,教师要通过示例向学生介绍和总结知识的基本方法,如结构法、列表法、图线法、归纳法等。

通过这个结构图学生能将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复习时自然就可以按照总结的纲要去思考。这样既促进了学生把握部分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又使重点突出,学生认识深刻,知识条理清楚,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数学教师能否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转变观念,能否积极参与课改、改善自我,能否切合学生实际改进教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都能用最短的课堂时间,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马复,章飞.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傅道春,齐晓东. 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高标准建设 着力推进洪州镇城镇建设进程

——贵州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黎平县洪州镇副镇长

杨昌松

我于10月16日至21日参加了我省组织的在省党校举办的“贵州省镇(镇)长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班” 培训学习,几天来,认真聆听了各位专家教授的讲课,同时与其他镇镇领导的研讨交流并参观了城镇建设好的镇镇,使我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升了理论水平,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有了新的理念,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城镇和城镇化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我镇的城镇建设工作,确实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对于今后的工作开展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城镇规划建设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教、文化、交通和社会保障等涉及城镇工作方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城镇社会综合开发程度的标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城镇,关键是定位要准,要有新的发展观念和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路子。综合分析我镇状况,我认为:在推进镇规建设上,我镇新城镇建设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规划,以集镇所在村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以示范村为带动,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做强富民产业,壮大新经济组织,创建好班子,塑造新风貌,为建设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城镇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城镇规划的编制中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的原则。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严把编制主体关,程序关。二是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集镇经济发展水平,集镇建设情况、地形地貌和农民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逐步推开,多层次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旧镇改造、新镇建设和特色镇建设等。三是统筹兼顾,适度集中的原则。

建设城镇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城镇是党中央进入“十一五”向全党提出的新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洪州镇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城镇建设中着力把握好三个原则和注重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着力把握的三个原则

1、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我们要牢固树立“打基础、谋长远”的思想,把总体规划与阶段性的目标结合起来,做到既有中长远的规划目标,又有近期工作安排。要有所侧重,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要坚持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紧迫、收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见到实效,既让农民充满信心,又要让农民得到实惠。

2、掌握节奏,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通过搞好试点,逐步积累经验,完善政策,然后全面推广,常常是解决很多难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可以先办有条件办的事,从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做起。脚踏实地、稳步推进。注意多方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3、强化政府引导职责,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一方面党委政府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给予引导和扶持,重点在新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切实为农民解决新城镇建设中出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抓好新城镇建设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依靠农民、教育农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动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拥护和参与新城镇建设。

二、着重处理的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实现新城镇建设平稳发展。发展工业,引导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迈进是大势所趋,是必由之路。但首先要对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有个清醒的认识。我镇总面积301平方公里,农业户数6771户,农业人口28235人。镇内有私营企业7家,从业人员900多人。这些私营企业是硅矿生产企业,受政策和市场制约的程度很大,规避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一直以来,我镇工业基础薄弱,人少地贫,在第三产业难有起色的情况下,第一产业始终是农民保吃饭、保稳定的不二之选。第二、三产业是发展方向,是奋斗目标,但第一产业始终不能丢,不能一提工业强镇就不顾实际,梦想着使多数农民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在现阶段,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结合今年全县大力扶持农业产业项目的机遇,着力引导农民在农业上下功夫,既符合客观实际,对我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也为更稳妥。

2、正确处理提质和扩量的关系,实现新城镇建设有效发展。做功要做有用功,吃力不讨好的事不要去傻干。发展也是一样,我们所需要的是有效益的发展,不论是发展工业还是发展农业都是一样。引进企业,需要的是高税收的企业,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在以资源粗加工为主的企业一段时间内依然是我镇私营企业为主流的现状下,积极争取引进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预先做好协调、宣传、服务的先期工作,应该是我镇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否则,可能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农业产业,要依托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农产品销路,从而提高农产品的比较效益。如茶叶、楠竹和核桃栽种,就很符合我镇的半山区和山区的地质条件。在我镇潭洞村、下温村、包寨村等将大面积推广和实施,一定会成为山区农民创收致富的又一条新路,以推动城镇建设步伐。

3、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新城镇建设和谐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但我们所要追求的发展绝不能是偏面的发展,绝不能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是要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均衡发展。洪州镇文化底蕴深厚,自古民风质朴,民风纯正,社会治安在全县首屈一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持这一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可掉以轻心。我认为,一要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包括城镇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体系建设。特别是配合国家刚出台的城镇医药服务体制改革,做好相应配套服务工作,使农民逐步能享受到县城居民一样的保障待遇。二要重视关心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低保制度、救灾救济制度、残疾人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要做到日益完善。三要重视社会公平。要通过信访、法律、舆论等多种渠道的监督,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各类矛盾,尽量保证社会公正,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怀有仇视心理的群体,维护社会稳定。

5.人生规划心得体会 篇五

曾看到一篇文章,说人生的幸福在于人生的规划,而高中生的人生规划对于一个人的未来有着积极的作用。高中是一个人成人的关键时期。在这关键的三年里,我们的学生应该努力把握自我,从思考中确立自我,在挑战中超越自我,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中学阶段就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潜能,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发展都能适应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需要。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优势和局限。成功的人生规划,就在于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平常。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很厌恶,曾经公开骂他长大后肯定不成器,甚至曾想把他赶出校门。但他对数学、几何和物理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凭借他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最终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比尔盖茨尚未读完大学就被迫退学,但他凭自己在计算机上的优势和天分成为世界首富。还有许多在校成绩平平的同学,走向社会后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这都是因为他们找到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历史和现实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善于经营自己长处的人,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增值。在高中阶段,如果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我想我们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会有一番作为的。

人的一生,面临着很多选择,规划自己人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做出选择的过程。选择的对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而一旦做出了路线选择,重要的还在于坚持到底。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做规划容易些,但实施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有时甚至感到迷茫。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学会坚持。当坚持达到一定的程度,成功就会悄悄来临。如果说规划是一座灯塔,而我们就是划船的人。一路上,我们可以欣赏两岸的风景,但同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向前划。

6.大学规划心得体会 篇六

我现在已经大三了,很快就要毕业了,在毕业之前,我们进行了一堂职业规划课程,当时我就在想这样的课程有什么用呢?路还不是人走出来的吗?现在规划好,将来走不了又有什么用呢?但是当我在这一堂课程里学习了之后,我就不那么认为了。老师在上课的是时候说了一句,“每个人的未来如果没有规划,就很容易偏航,也很容易南辕北辙。就像在大海里丢掉了指南针,全部是一样的海水,一样的海平线,你又怎么知道哪里才是你想去的出口呢?”

其实听完老师说的话之后,我就开始有一些思考了。我以前总觉得享受现在最重要,我不喜欢想事情,做事情也总是喜欢走一步算一步,其实说下来,还是我太不管事了,对自己太不上心了。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都是有限的,现在我所浪费的时间也就是我充满生机的青春啊。回想起过去几年的日子,我就发现自己真的太懒惰了,不仅在行为上懒惰,在思想上也是非常懒惰的。这让我感到有些后悔,也让我突然间就清醒了一些,对未来也稍微有一些紧张了。

我的确没有认真的去计划过自己未来到底要做什么,从小到大我的父母都给我安排好了路,跟着走已经成为了我思想中的一条必定路线,但是现在我已经是一名成年人了,我不可能再跟着父母的决定走,我必须要由自己的想法,我应该独立起来,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这才是我自己的人生,才是我最应该去走的道路。

7.城乡规划心得体会 篇七

(一) 城市规划尊重自然, 推动低成本和可持续发展。

德国城市建设把科学规划放在首位, 综合考虑城乡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要素, 坚持地方自治、专家论证、公民参与, 注重听取非政府组织意见, 并立法确保规划的系统性、权威性和公众参与性。

德国城市建设充分尊重所处的山水自然环境, 注重保持特有风貌。莱茵河有29公里河段穿过波恩市, 两岸基本保持自然生态, 少有人工痕迹, 森林里的停车场和道路大多用砂石铺就, 既自然美观, 又环保节约。

城市功能区划提倡“大分区、小混合”, 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协同性。德国城市也有工业区、商务区、生活区等主体功能分区, 但均让市民就近居住、购物、娱乐甚至工作, 就近享用公共服务, 避免交通拥挤等“城市病”, 既方便居民, 又减少能耗。

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了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持续性, 避免重复建设和减少浪费。德国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一经议会审定, 15年至20年不变动。具体建设规划也必须建立在此基础上, 严格按程序审批, 任何单位和个人及政党都不能违反。德国建筑平均使用年限在50年以上, 而我国仅15-20年。

(二) 城市和郊区生态系统“无缝对接”, 有“森林围城”的绿色效应。

德国从城市到乡村, 所见都是林海茫茫、田园风光、碧水蓝天, 路在林中开, 楼在林中建, 人在绿中游, 城市生态与郊区生态融为一体, 不是处处建公园, 而是处处像公园。

德国注重把市域各类绿地串连起来, 形成生态系统。城市中心区以大型公园为主轴, 通过林荫道、绿带、河湖岸边的绿化, 让市区每个角落的居民都可沿绿地、绿带步行或骑自行车到达郊区森林。如柏林万湖及纵横运河, 将梯尔花园、夏洛腾堡皇宫公园等林带的连接就是典范。

德国把城市生态环保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结合, 保护好当代及后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形成了包括生态环保预算、生态环保道德、生态环保标准等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建立了生态指标评价体系, 推行生态预算制, 保证财政预算长期投入, 自然资源科学利用。

生态保护方面的立法细化到每个环节, 甚至每个家庭。在波恩市, 未经批准砍伐一棵树都要罚款3万欧元。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 对废水收费、饮水清洁、垃圾堆放、地下水监测及肥料、农药和洗涤剂使用等都有法律规定, 并通过提高水价引导市民节约用水。每个家庭院落都要挖坑截留雨水, 以补充城市地下水源。

(三) 重视城市个性化塑造, 城市改造与拓展修旧如旧、新旧协调, 体现城市的“自然生长”。

德国每座城市, 都有不同特征和风貌, 注重传承与创新, 并形成有品牌效应的城市业态, 而非“千城一面”。

城市发展注重维护前人创造、维系历史延伸。城市建设少有大拆大建, 政府通过条令将列入保护名册的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起来, 古建筑得以保护, 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民居在节能方面已达不到今天的要求, 但政府主要对其进行节能改造, 而不是推倒重建。

德国老城区的更新改造注重提质增效, 强调建筑外观与原周边建筑协调, 保护古建筑关键在于为它们找到合适的用途, 鼓励创新而非复古, 以体现城市的“自然生长”。

城市的个性还体现为产业和功能的互补。汉诺威、科隆、法兰克福、慕尼黑和莱比锡等城市都是享有国际声誉的会展城市, 但每个城市的会展都有明确的分工和专题, 在不同的行业形成品牌, 避免同质化竞争。法兰克福与波恩、科隆两市距离约200公里, 在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方面各具特色、互补共赢。

(四) 城市形成“全民节能”机制, 低能耗技术和低碳生活方式得以普遍推广。

有效利用和提高能效是德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政府有严格的城市能耗标准, 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再生能源回收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 以及全民节能生活方式的形成。

建筑节能是德国城市节能的重点。政府鼓励设计低能耗房屋, 大量采用节能材料, 并推动现有建筑物节能改造, 特别重视设计及建设理念的创新。积极推动“被动式房屋”建设, 推广修建自身节能环保、通风透气的房子。联邦议会大厦改建就采取了雨水收集、热交换等技术, 提高了建筑节能水平。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德国调整能源结构的重点。德国计划到2020年停止使用占可利用能源20%的核能, 并逐步将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生产和供应中的比例提高到40%。

注重引导市民养成低碳生活方式。城市道路均加设了自行车道和遍布各处的自行车停放点, 骑自行车出行成为人们的习惯。与此同时, 以高铁、地铁、城际轨道等构建立体公共交通减少了私家车出行。多扔垃圾也要多交钱, 鼓励房内散热器不装暖气罩以节能10%至30%。

(五) 注重扶持科技创新, 服务企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孵化。

德国是世界科技强国, 长期坚持基础研究优先、应用研究并重, 实行科技经费高投入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 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

德国对基础科研和国际前沿技术投入大。基础研究经费以政府拨款为主, 应用研究经费由工业界、企业界通过签订项目合同方式提供。到2015年, 德国研发经费投入将由目前占GDP的2.6% (全球第三) , 提高到3% (企业研发支出居全球首位) , 教育和科研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10%。

德国用精细化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政府通过直接资助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企业创新风险, 鼓励中小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遍布全国的220多个科技工业园, 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和孵化器。科技工业园内设有专门服务科研的机构, 对企业拟产业化的技术成果组织专家认真论证和鉴定, 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提供调研和咨询等服务。

激活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大力发展企业和职业学校同为施教主体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也是德国有力推动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

有关思考与建议

(一) 坚持传承与创新结合, 打造有个性、让人记得住的城市。

城乡规划要有科学理念和长远眼光, 慎做规划、善做规划、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确定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建筑风貌, 用法律的强制性保障规划的权威性, 避免“项目牵引规划”和“一个书记一条思路、一任市长一张蓝图”现象。城市建设要避免大拆大建, 建设核心应体现以人为本、利民便民和节能降耗;建设风格应遵循“人文生态法则”, 突出地方人文生态特征, 避免千篇一律, 让人留下烙印。

当前, 在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 要防止发展越快乱得越快的现象, 关键要从人和制度设计与执行力抓起, 尤其是从领导干部抓起。一方面对各级党政领导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等进行大规模专题培训, 同时注重培训乡村建设“工匠”, 培养造就懂规划、善管理、素质高的城乡建设团队;另一方面创新机制体制, 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城镇与新农村建设指引, 规范城乡建设行为, 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 坚持以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促进大中城市和卫星城组团发展。

要构建高速公路、高铁、轻轨等发达交通网络, 以大中城市带动卫星城发展。既要注重大城市发展的提质增效和辐射带动, 又要支持中小城镇适度扩容和集聚发展, 尤其要重视各县城、中心镇为主体的卫星城镇建设, 完善城市设施配套, 促进产业与人口集聚。这样, 既遏制大城市“摊大饼”式扩张, 减少城市病, 又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 创新节能方式, 着力建设生态智能城市。

不仅要重视产业节能, 也要重视城市和生活节能, 尤其要注重培育全民节能环保意识, 引导全社会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广东两年间建设了4200多公里绿道, 尊重自然, 尊重规律, 尊重科学, 既幸福市民又节能降耗, 既快乐游客又致富农民。与此同时, 要制定城市节能降耗指标, 出台建筑节能标准, 推广节能技术, 重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推动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壮大。

(四) 创新“渗透式”宣传推广方式, 着力提升国家与地区形象。

负责我们这次培训的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 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教育业务, 员工约17000名, 2010年的营业额近19亿欧元。通过GIZ成功对其国家和城市软实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渗透式”宣传, 仅与中国市长协会合作就有30年历史, 有数以千计的中国市长参加其研讨活动。德方虽承担学员食宿等主要费用, 但其通过邀请各国精英走进德国,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既有效展示德国国家和城市软实力, 又收到了推广发展理念、推销产品、促进消费和招商引资等综合效应。可借鉴德国做法, 组建或壮大国际培训机构,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实施国家与地区宣传, 在“互通有无”中树立国家与区域形象、传播发展理念、推广城市品牌。也可鼓励社团或民间参与, 邀请国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有影响力的人士前来考察研讨, 共同探讨发展热点问题, 既集思广益, 又招商引资。

(五) 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 改变“重政府扶持轻企业运作、重公益展演轻市场营销”格局, 探索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之路。

我们也有许多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因为缺乏市场运作渠道, 难以在海外占领市场。如中国特色的杂技、民族歌舞等尚未形成足够的国际影响力。因此, 既要认识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重要性, 也要认识到从“文化搭台”转变为“为文化搭台”的必要性。要抓紧研究和谋划, 扶持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通过制定政策和财政适度扶持等方式, 支持文化团体或企业在海外进行文化展演与传播, 让企业按市场规则竞争运作, 为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创造条件, 提升文化产业的水平和质量。

(六) 转化和扩大学习成果, 探索山区科学发展之路。

本次专题研究班主题鲜明, 采取“两头在内 (浦东学院前后一周) , 中间在外 (德国两周) ”的方式, 坚持国内与国外、培训与研讨、考察与交流结合, 针对性、实效性强, 为全国各地培训干部树立了样板。我们要学以致用, 借力扩大和转化学习研究成果, 既要为培训班交好“作业”, 更要为老百姓交“好作品”。梅州地处粤东北山区, 虽然欠发达, 但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要发挥山水人文优势, 转化交通、产业、人才、理念等劣势, 不比总量比质量、不比规模比特色, 努力实施“两特一园带动一精”发展战略, 即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 建设特色宜居城市, 办好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 带动精致高效农业发展, 加快绿色经济崛起, 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

8.城乡规划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城市规划;给排水管网;设计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给排水系统随着城市大规模的改造得到了快速发展,排水设施的规划建设也越发的重要,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就全局长远利益考虑也不能忽略城市中细枝末节的给排水管网基础设施建设。但在城市给排水管网的规划设计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因此应该更加注重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并且在进行给排水管网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一些原则。

1、市政规划中城市给排水管网的设计原则

1.1掌握给排水管网的网络布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不断的加强,很多城市都是在原有的基础设施上进行建设的。在城市建设给排水管网的设计中,首先我们要了解城市地下给排水管网,要充分的掌握地下排水管道的布局。地下排水管网就像是一条流水的沟渠,当有淤泥的时候就会造成沟渠的堵塞,城市地下排水管网遇到问题就会造成整个城市的混乱也会造成人民人身财产安全。作为市政规划者,就需要先掌握给排水管网的规划和设计。

1.2提高给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

我国城市原有的排水系统建设比较落后标准较低,使城市安全存在很大的风险,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要提高设计的标准。通过对城市总排水量和排水方向以及地理因素和气候的多方面分析,对给排水管网进行设计。给排水管网的设计也要考虑对城市将来发展扩大的需要,对于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需要建立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在城市给排水管网的设计规划中必须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决策者要从长远利益出发,提高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从而可以加强城市的排水能力,更好的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保驾护航。

1.3合理改造和规划给排水管网布局

城市原有的给排水系统时间较长,系统比较老化,使得城市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应对旧的给排水管网进行具体的检查,尽可能的排除所存在的隐患并且在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也要对存在的旧的地下排水系统进行维修改造,在原有的老的管道中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新的管道,以最少的投入去获取最大的可能,从而可以更加合理的规划和使用地下排水管网系统,使得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有更好的安全性能,能够更好的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1.4吸收和借鉴合理的经验

在建设地下给排水管网时不但需要结合当地的具体的地理位置以及所属的气候区域,还要相应的学习国外优秀的设计方案,以及吸收国外的设计经验,因为我国古代时期的就有一定的给排水措施,所以在结合理论与实际的同时也应该适当的借鉴我国古代时期的排水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给排水管网体系的建设。

2、选择合理的排水系统体制

排水工程师在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时候需要面对选择合理排水系统体制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除了会影响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维修管理外,还会对其建设投资和后期的维修管理费用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地下排水系统的体制也要充分的保护环境,这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通过经济以及环境方面的比较来确定。现在城市排水系统体制的选择中主要围绕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者两大因素进行的。从可持续发展方面来看,防止水污染效果较好的排水体制是全处理式合流制,这种体制可以收集更多的污水。从建设成本方面来看,分流制排水体系在排水管道的造价方面要高于合流制排水管道的造价,但是在污水厂成本方面,分流制排水体制的造价却要地域合流制。从日后的维修和管理方面来看,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污水厂在运行中比分流制排水系统污水厂更具复杂性。这是因为天气变化会影响污水水量,晴天的时候流入合流制管道的污水比较少,水流比较慢,冲刷作用也比较小,因此会造成管道内杂物和淤泥的沉淀和堆积,利于污水厂的控制。但是雨天的时候由于初降雨水的增加使得流入合流制管道的污水水量增大,加大了合流制排水系统污水厂的压力,而分流制排水系统能够使得管道内的的水流保持一定的速度,不会产生流速过慢产生堆积的情况,与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污水厂相比更容易控制。

3、给排水管网方案设计总计

3.1给水管网系统的设计方案

在对给水管网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管网流量的合理分配,要采用最优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对给水管的管径进行优化设计,将城市的地形特点与供水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要根据供水不同的压力范围,采用最为便捷并且成本最低的给水管线系统的设计方案,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给水管网的作用。

3.2污水管网系统的设计方案

在对污水管网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道路两侧的污水排放问题,以便道路两侧的污水可以就近进行排放,从而可以防止道路产生过多的积水。保证管道线路的位置的合理性是在进行污水管线设计时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进行污水管线设计时为了保护建筑物的质量,防止其不受损坏,要避开重要的建筑物。污水管线在整个排水系统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如果设计的不合理,就会对城市的环境和发展造成恨严重的影响。

3.3雨水管网系统的设计方案

在进行雨水管线的设计时要提前了解现场的情况,掌握好具体的细节,将雨水管线的实际情况与现场的情况相结合。河流和污水厂附近是雨水管线设计首要的选择目标,因为距离河流和污水厂较近的地方雨水排放比较方便,能更好的达到排放雨水的目的。

4、充分重视地下排水管网的建设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下给排水管网对城市建设愈来愈重要,但是其受重视程度并不高。虽然相关的决策人很难在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中取得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倡导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由于地下的基础建设不能被人们轻易看见,因此地下排水管网体系建设很少受到重视,对其资金的投入也比较少,使得地下排水系统不能适应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当污水压力较大时,对城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危害。所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地下排水管网的建设,要根据城市具体的地理特点进行综合考虑,找到一个最合理的设计方案,来更好的进行地下排水管网的建设,为城市更好的发展创造条件。

5、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下给排水管网的建设成为城市基础建设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法宝,在地下给排水管网的设计与建设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及其他的各种要素进行综合考虑,要做到合理设计,采用最优的方案,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建设的成本,要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产生,这样才能使得给排水管网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城市更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余伟斌.论市政规划中给排水管网设计的原则[J].中华民居,2013,(36)

9.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篇九

老边区柳树镇中心小学

田晓娜 2012年12月23日

最近一段时间,我校开展了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活动。《教育规划纲要》处处体现着党和国家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通过学习,我深受鼓舞,感触颇深。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通过学习,深切感到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感到无比的自豪,同时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期中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纲要》中提及的“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作为教师不仅仅只是将我们的目标关注在学生科目成绩上,通过成绩的高低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更多的时候老师更应当去关注一下学生的成长轨迹,才能更有效的知道学生需要的“路线”,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中,不是只有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要会学习,必须先学会做人,品德的教育不可缺少,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品行端正,道德高尚,在思想道德方面也很优秀的人,相信这才是育人的根本。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重任的我们,必须时刻不忘记时刻学习,善学钻研,具有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真正去热爱这份教育事业,以教育为快乐,从自身所从事的事业中感受到快乐,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产生事业上进步的动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要讲究教育策略和方法,做到教学相长,努力创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今后工作思路: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坚定做好本职工作的决心,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广开思路,大胆创新,走出去,请进来,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子。

2.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奋发向上的精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静下心来走内涵发展之路,研讨课程体系、教材和课堂教 2 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想方设法把质量搞上去

3.要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干好本职工作,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一篇:校园之星表彰决定下一篇:“十二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