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美文学研究现状(共8篇)
1.浅析英美文学研究现状 篇一
文学批评理论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兴趣的策略研究 在英美文学的教学工作中引入文学批判理论不仅能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深入了解英美文学,更能以批判的角度对英美文学进行多角度审视,深挖其文学内涵,制止盲目跟随、崇拜的现象产生,为其文学创作风格上的独立制定方向并提供基本保障。但由于批判理论在引入后会受课时限制,而且其教学内容严肃很容易就会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质感,减少了学习情趣,增加对批判理论的恐惧心理,得不偿失。本文就以如何开展有效的批判理论课堂做论点进行论述。
我国新的教学大纲的颁布预示着新一代的教育改革风暴的发生,在这次风暴中,英美文学的学习工作被排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大纲要求在教育开展过程中应加大英美文学的教育工作,以欧美文学为切入点进而对英美文化、历史知识进行普及。扩大学生视野、引入更全面的思想意识。但在实际教育工作开展中对英美历史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对文学性本身的关注,因此在此时引入文批论是必要的。
一、文批论在介入英美文学时遇到的问题 当前英美文学的教学工作最大局限性就是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对英美文学的教学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英美文学历史知识介绍、文学作品阅读和文学作品拆解赏析。对于英美文学历史基底浑厚、涉及面广、历史条件复杂、篇幅长、解析内容复杂、难度大等特点,需
要大量的课时对其内容进行整理磨合,要想全面、细致的开展英美文学的教学工作,教学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但就我国现阶段情况,以一本类外语类学校为例,在三年级时才能接触到英美文学的教学课程,其课程平均一周两节,充其量十多个小时,在这种相对紧促的时间内开展大量的文学批判教育课程,学生对其内容得不到良好的吸收和理解,教学成果不明显。另一点,学生对学术理论的恐惧心理也是阻碍文批理论有效进入英美文学教学课程的一个原因。学术理论在学生心中一直作为一中复杂而难表述的课程对象而存在,其学术性强、知识面广、理论内容生涩难懂等老大难特定一直被学生据于千里之外。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用文批理论学习英美文学的重要性,其不仅能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更为日后自己文学写作和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也是有效开展文批教学工作的前提。再有,怎么让学生在提高对英美文学兴趣的同时利用自身的实际行动给教学工作提供支持,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乐趣也应该划分到教育开展前提中去。在课程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学生能产生自主课前阅读行为和课后思考行为,也是文批理论能否成功介入的关键所在。
二、利用文批论优化英美文学教学课程 在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之后,我们似乎只欠东风了,但这个东风可没那么容易借,我们要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利用文批论对英美文学学习的能力。
(一)消除学生的恐惧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如若想让学生选择英美文学课程,我们就应基于学生心理特点对英美文学课程进行合理宣传和精要提炼。据分析,学生之所以会选择一份课程是因为这门课程能为学生提供以后的就业保障和兴趣方向,学生自身的目的性月明显,选择课程的决心也就越明显。那么作为可以有效提升自我文化素养、拓宽自身知识面广度的英美文学课程为什么没有被大家所选择呢,其原因有两点,其一,文学学习的枯燥性和严肃性,对于学生而言,一提到文学理论之类的很多学生都要犯困,只有一些标榜自诩文青的才会对此话题谈论得滔滔不绝,这是教育方向的事物,在以往英美文学的教学工作更多倾向于通过文学作品内容是学生对英美特色文化、人文、地理有最初的认识,其小学内容和讲读没什么两样,而对其文学性技巧的解析又因为被课时限制不能详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其失去兴趣是早晚的事。在这个时候适时地引入文批论,并对其存在意义做出合理解释,消除学生对文批论的误解。将文批论引入也能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情趣。文批理论作为一种辩证性文学批判法,对文学作品做多角度全面解析,在学习过程中,是读者身份实时发生转变,从作者写作人称到变成作者再到站在历史角度俯瞰作品所表述出来的信息,其过程多变,每一种角度的变化都需要一个新的审视视角,从中能看到全新的内容,学到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其中充满乐趣。再以将文学作品写作技巧解析的角度来考虑,在此过程中,对写作技巧的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学到新的写作技巧,那是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此时教师应配合学生自身写作提点,培养其写作习惯,帮助学生确定文
笔方向,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情趣被提上来,而且使学生自身素养有本质提升,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各个工作上均能体现出其特有优势。
其二,对文学理论的恐惧也是许多学生不选英美文学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学生一看理论就头疼、一看论文就犯困,多数不在文艺青年范围内的学生拿着名著找睡眠的现象已经成为学生中普遍共识了,你就跟不要说全用文学名著堆起来的毕业论文了,现在的学生对论文似乎变得越来越恐惧了,从而导致了英美文教学课堂的学生流失。其实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好宣传和合理地在英美文学课堂中植入文批论。其实学生认识错误或是恐惧心理来源自课程内容涉及不合理,我们应先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没有人不喜欢文学、没有人不会文学,如果把文学当做文学来看它就变得遥不可及,但如若让其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那结果将会不一样。白居易曾将“深入浅出”作为其文章额要义,而在英美文学名篇中遵循这种要义的也不占少数,如爱伦坡、马克吐温等,其文学创作的本质在于讲故事,将人们能听懂的故事。我们的英美文学课堂内容安排应该将易懂、可读性强的科特篇章放在前半部分,通过利用文批理论将其全面拆解,综合分析内容,提炼其优秀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兴趣,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应将批判理论的自由性放宽,使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逐渐掌握利用文批理论分析文章的能力,适当加大难度,使学生不再为写论文而写论文。
(二)学生的应用能力,利用多媒体课堂 将学生吸引进课堂之后,教师应对课程内容进行准确定位,其教学方向、导学方法、教学结果,使整个学习过程要有极强的方向性。当代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教学工作已经不再用催着、赶着、监督着,当前学生对社会形式的认识度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教学中的姿态,由被动者向主动者方向的转变、由被引领者向主导者方向转变。这是一种良好的潜意识性态,说明学生对当代社会给予的压力已经可以正面应对、提早应对。
然而在这种情形之下教师则经受着新的压力,怎么合理应对学生对教育的需要,合理优化教育内容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教育要求。对于英美文学的教学要求也存在着与时俱进的要求,我们应合理地将文批理论植入英美文学的教学课堂中去,利用文批论对文学作品综合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对自我素质提升的要求。在开展教学内容时应把握好课堂教学内容定位,由浅入深地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文批论的综合使用上,培养学生应用文批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目的。就这点我们可以在教学工作中将文批论拆解,逐步对其培训,让学生不但可以看见一部作品的优点还要懂得其作品的局限性在哪里,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答辩,并给学生布置辩论性作业,并在课堂上开展辩论活动。学生在课后查找资料时必然会积累相关的历史、人文、环境、思想方面的知识,使其可以开阔眼界。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多视角教学方式,比如以《百万英镑》为例,若其以亨利身边那个大力士随从的角度来写会怎样,其喜剧和反讽效果还会不会这么明显等,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看待一篇文章并引起学生更多的思考。这对这些名著进行教学的时候适时合理的多媒体课堂应用也是必要的,比如组织同学观看《百万英镑》、《哈姆雷特》等影视作品,让同学将文学批判理论引申,试论影视与文学之间差异与共鸣,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文批论,增强其自主学习兴趣,扩展其应用文批论的可能,在运用文批论学习英美文学的同时,增强拓展应用能力,综合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素质,才是教育工作应实现的结果。
三、总结:
文学批判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是有其实际应用意义的,但其前提必须是我们合理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不能使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工作偏向历史教学或是纯文学教学的任何一边,合理考量学生的实际需求,正确地制定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学习到文学批判理论的时候可以实时应用其理论,使学有所用才是教育的跟本目的。
2.浅析英美文学研究现状 篇二
在2000年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 英美文学课程由1990年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中的选修课被列入专业知识的必修课, 明确了英美文学对英语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2000年版《大纲》规定:英美文学课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并掌握文学批评的文本知识和方法;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目前, 国内的大学都已认识到了这点, 并开设了英美文化课程。新建本科院校也都积极开设了英美文学课程, 但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生源、师资力量、办学经验、办学基础等方面同老牌的本科院校有着一定的差距, 所以需要对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教课的效果等教学现状需要进一步的了解与分析。本文通过对5所2008年以来升本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美文化课程的情况进行调查和访谈, 旨在为进一步推进新建本科院校的英美文化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2 研究过程
为了详尽的分析新建本科院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研究者参考了近几年来对于本科院校英美文学课程现状的分析, 结合以往相关研究成果, 利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方法, 对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学习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
2.1 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主要包括:1.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如何?是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开设的学期是什么?2英美文学课程使用教材的情况怎么样?3这门课的授课情况如何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测试手段等) .
2.2 研究对象及工具
本研究的对象为5所2008年以来升本的高校中教授英美文学的7位英语教师和其中的245名学生。
调查工具包括调查问卷和访谈形式。
调查问卷结合以往研究结果和教师教学体验及学生反馈信息进行设计。问卷涉及了英美文学课程的总体情况、课程的设置、教材的使用情况、教学模式以及测试的手段等方面。
3 数据分析
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分析, 发现新升本科院校的英美文学教学情况不容乐观。虽然, 67%的学生表示希望能学好英美文学, 但是在教与学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3.1 教材方面
调查的5所院校都有固定的教材, 但是种类却各有不同。有的院校采用的是常耀信主编的《美国文学简史》和刘炳善的《英国文学简史》, 有的采用的是吴伟仁主编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及《美国文学史及选读》。约46%的教师反映教材不适合学生, 教材内容的重点仍然是19世纪之前的作家, 对当代作家的介绍比重较少;教材主要是以作家简介和作品选读为主, 不利于学生系统的了解每个时段的流派和写作特点;教材很少涉及文学批评、诗歌分析等领域, 无法满足想继续报考文学方向研究生的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67%的学生表示:教材对他们缺乏吸引力, 往往一个学期结束之后, 只能记住几个作家和他们主要作品的名字, 对于文学作品则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3.2 课程设置方面
5所学校都将英美文学课程在三年级设置为必修课, 但是在学期和课时方面有所不同。有3所院校一个学期内同时开设了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 每周各占2个课时, 另外2所院校先开设英国文学, 之后开设美国文学, 每周4个课时。调查发现, 除了相关的文学必修课, 与之相联系的其他文学课程均没有在这5所院校开设。78%的老师表示, 文学课时比较少, 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了解更过的知识。81%的学生认为, 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 没有办法认真的阅读原著, 了解文学的精髓, 只能跟着老师分析作者, 了解选段, 自己没有深入剖析名著, 导致学完考试结束后, 基本上也就忘记了所学内容, 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3.3 授课的情况
1) 教学的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79%的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生平+主要作品+写作特点+影响+选读”[2]的模式。课堂仍然以教师的教授为主, 学生被动的记笔记, 几乎不存在任何的师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评论, 只是一味的接受所授知识, 导致文学课堂气氛沉默, 教学效果差。
2) 教学的困难
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总结, 教师认为教学的困难包括学生知识面窄、课时少、教材不合适、教师自身文学修养等方面。5所院校都是新升本院校, 招收学生的知识水平同老牌本科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英美文学, 薄弱的文学底蕴使得很多学生对理解名著有一定的困难, 导致学生的畏惧情绪, 最终厌学。另外, 由于是新升本科院校, 有些学校是第一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 只有一两名教师担任教学工作, 教师仍然处于探索的阶段, 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 没有形成一个科研团队。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效果差的局面。
3.4 测试手段
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 5所学校对于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都是单一的学期期末考试制度。试卷的构成主要包括选择题和主观题, 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 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 不能真正反映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 往往通过死记硬背也能得到高分, 降低了考试的效度。
4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 新建本科院校英美文学课程状况不容乐观, 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 新建本科院校要结合学生的英语要求, 从实际情况出发, 利用多种资源, 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
4.1 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主义的中心主题是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这种能力, 包括塑造自己的能力, 是潜伏的, 需要唤醒, 需要让他们表现出来, 嘉义发展,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是教育[3]。所以, 英美文学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形成健全的人格, 培养健康的心态和加强审美的情操。教师在文学课堂中, 不仅要分析作者和作品, 巩固知识,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更要深入讲解优秀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使学生增强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 从而使学生不仅仅是学习到简单的文学知识, 而是通过文学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使英美文学课堂焕发真正的活力。
4.2 多种教学模式的组合
在传统的英美文学授课的模式下, 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位置, 从而导致英美文学课堂死气沉沉, 成了泛读课堂的翻版。因此, 教师应当结合学校现有的设备条件,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用电影教学法, 在讲英国文学简.奥斯汀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分段欣赏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帮助学生更真实的了解作家的生平简历和她创作的源泉。英美文学课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阅读习得, 因此, 教师可以采用交互式阅读[4]的方法提高阅读的效果。教师指导学生借助自己以往的背景知识, 多渠道、多方位的融合相关知识, 提高阅读的效度。交互式阅读能发挥学生和教师的双重主观能动性, 通过教师对文本合理的讲解, 学生自我的分析, 形成文本、作者、学生和教师的有机结合, 从而避免了“满堂灌”的现象。另外, 教师可以利用无限的网络资源, 自己收集所学作品的材料,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培养学生文学批评和赏析的能力。
4.3 形成性评估的考核方式
单一的终结性评估方式不能客观全面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师应该结合本校学生特点, 采用形成性评估的考核方式。教师可以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最后考试的结果融合, 一方面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 另一方面, 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 培养学生整合性的学习动机, 激发文学学习的兴趣, 为更高层次的深造打下基础。
英美文学课程对于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门新开设的课程, 面临着学生文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科研力量薄弱、教学环境不理想等诸多客观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好的进行教学设计, 进行自身文学素质的提高, 考虑适当降低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文学要求, 从实际情况出发, 因时因地调整教学大纲, 利用网络、电教资源的优势, 生动活泼的开展不同模式相结合的课堂活动, 真正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带动学生学习文学的热情。
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探讨了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调查显示:新建本科院校英美文学课程整体状况不好,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学效果差, 没有达到《大纲》的要求。教师应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利用网络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新建本科,英美文学,建议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郭鑫, 王艳.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
[3]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7.
3.英美文学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探析 篇三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 04-0008-4
Abstract: The survey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shows that in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such as the marginalized status of the literature course, the indecent structure of the teaching staff, the insufficient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teaching means, etc. Reflecting on these problems, the current author discusses such strategies as giving a proper course design of the literature course, the promo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ans.
Key words: the teaching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survey, strategies
1.引言
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多年来实践证明该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商务英语、经贸英语、饭店英语等实用英语课程应运而生的同时,英美文学逐渐走向了边缘化。社会上不少人急功近利,文学在很多人眼中成了不实用的代名词;报考英美文学的本科生、研究生人数直线下降;在全国英语文学现状的调查报告中,不少大学的教授感叹“学生不爱学” 、“学生兴趣减弱,课后阅读量不大”。(程爱民等,2002 :17)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目前我校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也面临着种种困境和不足。为了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笔者进行了一项旨在了解和改进我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2.英美文学教学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笔者在2006年11月对苏州科技学院英语和英语师范专业2004级选修英美文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6份。问卷采用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形式,共涉及五个方面 :(1)对英美文学课程的认识 ;(2)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和课时问题 ;(3)多媒体文学课程教学情况 ;(4)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难点。问卷回收后选择一部分同学进行了面谈,作进一步的深入调查。
2.1 学生对文学课程的认识
在正式接触英美文学课程之前,已经读过一些作品并对文学课程很有兴趣的同学不到一半 ;但是通过本学期文学课程的学习,就英美文学课程在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学习的位置,87%的学生选择了非常重要和重要。调查表明大部分同学通过接触英美文学课程,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参见下表:
关于希望从英美文学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收获(可以多选),78%的学生选择了增加对英美历史、文化的了解,67%的学生选择了提高总体英语语言水平,74%的学生选择了增强文学欣赏和文学批判能力,71%的学生选择了提高人文素质。而文学课程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学生的预期目标?53%的学生选择了一般,42%的学生选择了较好,4%的学生选择了很好,1%学生选择了差。可以看出文学教学与学生所期待的教学目的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一结果表明如何有效地实现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2.2 课程设置和课时问题
在课程设置上,我校文学课分为英美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三门课程,均为专业限定选修课程,在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三年级阶段开设,每星期两节课,14个星期,总计都分别为28课时。选修课程的性质与全国大纲规定的必修课课程性质相悖。问卷调查中,16%的学生意识到文学课程设置的课时严重不足,50%的学生意识到文学课程设置的课时不足。
2.3 多媒体文学课程教学情况
对于目前在文学课上使用多媒体文学课件,绝大多数同学持肯定态度,其中21%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62%的学生表示满意。该课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设计和展示板块。学生们反映制作精美、图文并茂的文学课件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令课堂妙趣横生。多媒体课件的有效使用有利于加强互动式教学,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在文学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一般或较差,只有17%的学生选择了主动。但大多数同学希望老师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学课堂的问题。调查表明学生们充分表达了提高文学课的参与性的愿望。
从整体上讲,目前大多数学生对我校文学老师的授课方式是满意的,学生们对老师的传统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持肯定态度,学生们在问卷调查中流露出对名师风范的敬仰,老师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令学生们获益匪浅。学生们认为,在授课中老师旁征博引,“运用中文的文学典故、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面对陌生的英国文学减少了畏惧感”。他/她“拥有触类旁通的能力,融合中西文化的相通点,让学生顿悟不少”。老师以满腔的激情和对文学的热爱感染、引导学生。 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紧张,还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加强互动式教学的优点。
2.4 文学课程的学习难点
在问卷调查中,同学们反映困扰自己在文学学习的问题(开放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在阅读原著时语言理解方面有障碍,尤其是早期的经典作品,涉及古英语,语言难度太大 ;其次,缺乏文学典故、文化背景知识。多数同学希望开设希腊罗马神话与圣经的课程,以增强对文学的理解能力;第三,缺乏系统的文学批评知识。
此次问卷调查表明学生们对文学课程的开设持赞成态度。反思、总结调查情况给我们的启示,对改进英美文学教学现状有建设性的促进作用。
3.关于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对策探析
3.1 改变文学课程的“边缘”地位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由衷地感到开设英美文学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课程设置上的缺陷和课时压缩太紧是当前突出的矛盾。目前,在我校英美文学课程分为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简史三门,均设置为专业限定选修课程,分别为27课时,总计81课时,仅占英语专业课程的2,000课时的4%。文学课程明显地“边缘化”,这在全国很多高校都较普遍。随着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商务英语、经贸英语、饭店英语等应运而生,英美文学逐渐被这些“实用的课程”挤向“边缘”,甚至在一些学校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近年来,国内很多专家、学者纷纷撰文,指出英美文学课是英语专业教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专业课程之一,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它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提高语言基本功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应尽快恢复它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顾弘、杜志卿,2004 :129)我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依据大纲要求将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由目前的专业限定选修课的性质变为必修课,并逐步开设大纲里规定的其它文学选修课程等。文学课程学时不足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在全国的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中,“50%的老师认为有必要增加课时,建议由每周2课时增加至4节课”。(程爱民等,2002 :15)在我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单周或双周增加两课时,逐步改变文学课程的“边缘”地位。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文学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很高。授课老师不仅要有很高的英美文学修养,还要有横贯中西文化、文学的能力。教师本人对文学的热爱和授课的激情也直接感染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教授级老师固然能赢得学生的敬仰和喜欢,同时要培养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目前我校主要由一位教授担任所有英美文学教学的单一的师资结构需要迅速得到改变,应该鼓励青年教师从事文学教学研究,在资深的有深厚学术功底的老教师带领下建立一支老中青结合的课程教学梯队已经成为当前迫切的要求。从事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和研究的师资力量呈现衰退的局面,这在其它高校也较普遍,正如有学者指出,“英语教师分化到ESP(特殊用途英语) 那里去了,分化到语言学、翻译研究、文化研究的阵营里去了,目前的文学教学和研究在萎缩;相反,语言学、翻译研究和词典研究却在升温。”(罗益民,2004 :143)学校方面对此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必须加大文学师资力量的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文学课程教学教师梯队是学科发展的有利保证。
3.3 优化文学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发展的变化,教师要不断优化文学课的教学内容来适应21世纪文学教学的新要求。目前使用的文学教材大多没有突破教材编写的传统思维模式,即按照年代顺序编排,而早期的作品难度较大、生词多、背景相去甚远。如果教学机械地依照教材中从古到今的顺序,学生刚开始学习文学,就遭遇到最为苦涩、艰难的古英语诗歌,无疑会大大挫伤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精心选择教学材料,“放弃一些早期的语言难度大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现、当代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范谊、芮渝萍,2005 :166)其次,现有的文学教材普遍忽视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而英美文学课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授学生阅读分析作品的方法,而西方文论就是为读者提供适当的切入点和批判作品价值的尺度。我们有必要补用质朴、易懂的语言介绍一些当代文学批评理论,这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敏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很有帮助。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4 改进教学手段、方式
问卷调查反映出学生们对现代化的多媒体文学教学持肯定态度。制作出图文并茂、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可以缓解传统文学教育模式中有限的课时不能有效完成内容广博的英美文学教学目标的突出矛盾。同时,多媒体课件的有效使用有利于加强互动式教学。传统的文学教学因为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多为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述式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以后,电子板书可以为教师节省大量时间,教学重点可以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强化。学生有可能把注意力转到展示屏幕,被强化的教学内容会因为媒体的恰当运用而刺激学生,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师生交流或者学生讨论就能较好地实现。(史惠风,2003:37)可采用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查表明,很多学生希望能参与到文学教学活动中,可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譬如教师通过启发式讲解作品中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思想后,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和小结,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文学理论知识对作品进行批判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见解,共同分享阅读经验。使文学课真正成为启迪思想、开发潜能的人文素质课程。作业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书面形式,还可以口头陈述、诗歌朗诵、名剧片段表演、模仿等多种形式,选出学生代表在课堂上展示。总之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消除他们对文学的敬畏心理,让他们感受到文学思考和交流的乐趣,有效地实现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对英美文学教学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变革,使之走出“边缘化”的困境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是一个复杂的、需要不断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课题,需要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和广大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出进一步的探索。
该文同时发表在“雅信达英语互动网”www.EnglishVod.net和“认真企业网站”www.TopEnglish.net。
参考文献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 关于我国高等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 外语研究,2002(1) :15-17.
史惠风. 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J]. 外语电化教学,2003(3):37.
顾弘、杜志卿. 新世纪高校本科英美文学教材建设探索[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9.
范谊、芮渝萍. 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 外国文学研究,2005(3):166.
4.浅析英美文学研究现状 篇四
同学们,你们好!首先欢迎你们来到美丽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始为期2年的硕士研究生生活。在踏进名校的最初兴奋过去之后,你们很想知道:在这紧张的2年生活中,你们该怎样做呢?
第一,要明白自己读研究生的真正目的。如果仅仅把攻读硕士研究生看做一个找工作的缓冲区,而不是本着学术研究的兴趣来深造的,那么你将会发现未来的两年对你来说将是非常枯燥难熬的岁月。我曾遇到许多研究生新生,他们对我说,他们是因为在本科找不到工作才来读研的。只要拿到研究生文凭找到工作,在学校搞不搞科研无所谓,甚至也不感兴趣。这种读研究生的动机在当今的时代本也无可厚非,但我是不希望带这样的研究生的。这样的研究生由于缺乏学术和科研的兴趣,在读研时也是非常痛苦的。因为没有学术兴趣,他们会发现老师开的学术和科研课程非常枯燥,简直是在折磨他们的身心。自然,他们在开题报告和撰写毕业论文时会因为没有思想和新鲜观点而遇到麻烦乃至不能如期毕业。不管是什么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学术兴趣和科研能力是这个阶段的基本任务。对于外语专业的研究生来说,除了提高科研能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继续提高和巩固英语口语。在本科大家经过刻苦训练,具备了自如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是如果在研究生阶段放松了训练,那么这种口语表达能力还会下降。常有人说外语专业博士生的口语不如硕士生,硕士生的口语不入本科生,就是因为过分偏重科研能力而忽视口语训练的缘故。因此,外语专业的研究生尤其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抓科研,另一方面继续抓口语包括以口语为载体的外语教学或翻译。口语是敲门砖;没有过硬的口语表达能力,你连未来求职的第一关面试就过不去,更不用说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了。科研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如果没有科研能力,你无论是在公司、政府部门、或者高校都没有发展的后劲。尤其是在高校,没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干到死都是一个讲师,在博导、教授如林的高校,你会活得很压抑。
第二,要选择好自己的指导教师。中国古语“名师出高徒”是被科学发展史所证实了的著名格言。在科学史上,杰出科学家往往有杰出的导师。哈雅特·朱克曼说,在美国所有的诺贝尔奖得主中,有半数人曾同其他诺贝尔奖得主在一个导师门下学习。我国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11位出自同一老师门下,这就是中国物理界的一代名师、清华大学叶企孙教授。那么名师在人才成长中起什么作用呢?首先,学生从名师身上学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赫兹发现电磁波与其导师赫尔姆霍兹是分不开的。赫尔姆霍兹几乎在赫兹所从事的所有研究领域上都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次,跟名师一道工作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科学精神、意志品格。莫诺曾谈到:“工作在一群有高度创造性的科学家中间,有老师们做榜样,将是何等的热情和激奋。”就你们硕士研究生而言,一个学术造诣高、人格高尚的导师不仅能够在你读硕士期间给你高水平的学术指导,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地关心你,在世界观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你,乃
至使你顺利地完成学业,有时甚至能影响你今后的人生发展。我在这里特别要提到我在河南大学读硕士期间的两位导师。一个是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蔡新乐博士,一个是河南大学文学院的张如法教授。正是他们两个在学术和生活中对我的指导和关心,使得我这个31岁才考上研究生、被许多人认为毫无发展前途的乡村中学教师在外国文学研究的征途上迅速腾飞。我97年9月进校,98年5月就开始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我先后在《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和《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等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了5篇文章,这在当时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是破天荒的。第三,要养成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洞察力是从事某一专业活动具备的特殊判断能力和本能的反应,如从事文学需要文学洞察力,从事艺术需要艺术洞察力。一个科学家的科学洞察力高,是指他能够感知某一研究工作是具有价值的,善于发现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预测研究可能产生的结果,也就是机会来了他能够抓住。科学洞察力包括直觉、灵感、顿悟和机遇等。其中,直觉是最重要的。哲学家康德说过:“没有直觉的概念是空洞的,而没有概念的直觉是盲目的。”当然以直觉为代表的科学洞察力也不完全是天生的、神秘莫测的。贝弗里奇认为产生直觉的条件是:对问题进行了一段时间专注的研究,伴之以对解决问题的渴望;放下工作或转而考虑其他;然后,一个想法戏剧性地突然到来,常常有一种肯定的感觉,人们经常为先前竟然不曾想到这个念头而感到狂喜或甚至惊奇。现代科学史上通过洞察力来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发现的例子屡见不鲜,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射线、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美国科学家巴丁、布拉顿和肖克莱发现锗的空穴放大效应(据此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美国天文物理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宇宙背景辐射等。在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读硕士期间,我们12个研究生都听翟士钊老师讲授英国小说和美国小说。翟老师在讲授霍桑的小说《红字>的时候,我发现作品中的主要任务的名字Hester Pryne, Arthur Dimmesdale, Roger Chillingworth 和 Pearl 都很特别,于是产生了强烈地研究这些人名的寓意及其和作品主题关系的冲动。我把我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霍桑〈红字〉中的人名寓意研究》,投到赫赫有名的《外国文学研究》上,结果居然发表了。刚读研究生就成功地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这更激发了我的学术洞察力和激情。翟老师在讲授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人鼠之间》的时候,我发现这篇小说除了开头有一些景物描写外,主要由人物的对话构成。于是我开始研究这种独特的小说形式,通过查阅相关资历,我写了论文《剧本小说---一种跨文本写作的范式》,发表在中国最权威的外国文学刊物《外国文学评论》上。翟老师在讲授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时候,讲到escapism 这种主题。我立刻开始思索什么是escapism,它与中国文学中的“遁世”有什么异同,它在美国文学中是怎么表现的。于是我写出了《论美国遁世文学的理论建构》,发表在另一个国家级核心刊物---《国外文学>上面。由于家庭出现重大
变故,我只听翟老师讲授了5部小说,结果就有5篇文章发表在国家核心刊物上。
第四,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学术诚信。学术诚信主要有两层含义:对待科学要讲求“诚”,对待其他研究者及其劳动成果要讲求信。可是这种对待学术的起码要求如今也被一些科研人员抛在脑后,学术腐败已经在学界愈演愈烈,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高校中,也不断有学术腐败的现象发生。例如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导王铭铭的抄袭,上海交通大学陈进的芯片造假 ,清华大学教授刘辉在申请大学职位和职务时提供虚假的个人履历和学术成果等。在国外,有震惊世界的韩国首尔大学黄禹锡干细胞造假。英国《自然生物学》主编可班德·普尔凡勒博士指出,“在发表于全球三大顶级科学刊物的660篇文章中,20%在某些地方存在不同程度的剽窃之嫌。”美国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造假次数持续呈上升趋势。2004年,美国遭到举报后披露的科研造假案达到274起,比2003年增长50%,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曾经在我们心目中被称作白色象牙塔的知名高校,其光环不断地被学术腐败的丑闻所抹煞, 实在令人痛心。在我们高校的研究生中,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学术造假行为,具体体现在学期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上。他们在写论文时极不认真,更不讲诚信,直接把互联网上的资历下载下来,甚者连改动都不改动一下,以此来欺骗老师。若不是考虑他们将来的毕业问题,老师们真想把他们的成绩判不及格,或终止他们的培养。所以你们新生一定要从一开始就养成诚信的良好美德,这是作为探索科学奥秘的学者最起码的要求。第五,谈谈选我作导师的研究生需具备的条件。首先,欲选我作导师的研究生要具备充实的文史哲知识。单靠死记硬背而获得较高成绩的研究生我并不喜欢带,而那些虽然成绩并不太高,但在本科阶段对文学、史学、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有广泛涉猎的研究生是我所欢迎的。其次,欲选我作导师的学生必须对学术和科研具有强烈的兴趣,愿意在我的指导下对前人未作深入研究的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那些对学术和科研没有兴趣或者没有潜力、单纯来拿硕士文凭的研究生应该避免选我作导师。再次,欲选我作导师的学生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中、英文表达能力。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就不会主动地去提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自然就不会出科研成果。在写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时,就摸不着北,找不到题目可写。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有了好的科研题目,如果没有较高的中、英文表达能力,同样是出不了成果的。
5.浅析英美文学研究现状 篇五
英美文学教学与生态意识的培养-兼论英美文学教学中生态批评的引入
要在文学课堂上培养学生欣赏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同时兼顾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和提高人文素质,就不能只停留在解释字句和介绍权威的阐释上.生态批评提供了一个视角和切入点,恰当地引入能启发学生思考,训练思维,引导学生在文学欣赏和批评之余,适当地跳出文本,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不失为文学教学的有益尝试.
作 者:罗灿 LUO Can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北京,100089;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北京,100083刊 名:语文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年,卷(期):“”(6)分类号:H319.3关键词:文学教学 生态批评
6.浅析英美文学研究现状 篇六
首先,美国文学评论的特点主要是自由、民族以及具有创造力,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评论形式。例如,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美国人的言行举止较为随意,不会注重别人的评价;在饮食方面也不会讲究食物的精细,而快捷性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因此,美国的快餐文化丰富;在教育过程中,美国人较为追求自由、平等;而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较为重视员工的创新能力,使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其次,英国文学评价则具有保守以及理性的特点,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英国人讲究绅士风度,当他们在接待朋友时会注重穿着;饮食方面注重食物的精致,追求完美,而且在餐桌上不能发出刀叉碰撞的声音。因此,通过对两国文化背景的分析可以发现,文化的差异性不仅与历史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也与地理环境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对于英美文学评论家而言,在英美作为分析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对其特点的分析,进行作品的评价,从而使各国的文化内涵得到充分性的体现。
2 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的影响
民族发展中语言是文化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而在文学作品之中,语言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言差异性的出现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评论造成影响,所以,在作品评论的过程中,评论家应该通过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分析,构建评价标准。对于英美文学作品而言,虽然他们的语言形式相同,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文化的差异以及人文差异等因素的限制,其评论的内容也出现一定的不同。因此,在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过程中,评论人员应该认识到语言的差异性。首先,在英式英语研究的过程中,评论者应该认识到英式英语具有严谨性的特点,在英国文学评论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严谨以及尊重的心理,在这种评论环境下可以充分体现出英式英语的沉稳性;而对于美式英语而言,其语言形式是在英式英语基础上形成的,由于美式英语的发展时间较短,历史背景也相对薄弱,所以在美式英语的文学作品之中,其创新性的语言形式相对较多,作者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也不会受到传统因素的限制。其次,在文学评价的过程中,其语言的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虽然英国文学评价相对传统及理性,但是并不意味着英国文学作品相对死板,其严谨的意义主要是指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相对严谨,并具有一定历史性的特点;而在美国文学评价的过程中,由于其具有创新性,通过评价及阅读可以激发人们的思维,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文化的综合性发展。
★ 文学评论经典范文
★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 中西方文化差异浅谈论文
★ 中韩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 英美音乐
7.浅析英美文学研究现状 篇七
在远古时代, 万事万物都处于原始的混沌状态。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 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能完全认识清楚。对人类生存极具威慑力的自然力量感到困惑和迷茫;甚至是恐惧, 如:雷电、洪水、地震、大洪水以及太阳的东升西落, 月亮的阴晴圆缺, 昼夜的更替, 季节的轮回等等。希腊罗马神话正是原始的希腊人在最荒芜时期对自然现象极其社会群体的朦胧认识的一种体现。在原始的希腊人眼中, 万事万物皆由神来主宰, 神的力量是无所不能, 神的智慧是无所不知, 并且神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无所不能的。在希腊罗马神话中人们初始的意识形态中, 诸神是按照等级、地位的不同被安置在奥林匹斯山上, 并分别掌控着各自不同的领域, 如作为上帝的主宰宙斯, 在与众兄弟推翻其父亲的统治之后, 为了牢牢的掌控自己的王权, 指派兄弟Poseidon和Hadas分管海洋和冥界, 而Zeus (宙斯) 自己独掌天庭, 裁决一切。当上帝造出万物之后, 发现大地上是缺乏灵性的物种, 于是责罚普罗米修斯, 用河水调和泥土, 按照天神的形体塑造了人类, 并给于他们生命与智慧。在古罗马绘画的石刻上, 命运女神Fortuna遮住双眼, 手握轮盘, 而整个人类的命运完全掌控在她的手中, 她可以随心所欲的操纵着人类的命运之轮, 所以, 人类的命运总是飘泊不定, 反复无常, 时刻变化。这些神话故事表明了诸神创造了世间的一切, 并且对这一切进行了主宰。
希腊罗马神话创作出形形色色的诸神和数以千计的优美动听的神话传说。表现出了原始人类对自然、正义和公正的追求和信赖, 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与尊敬。古代罗马人用自己强大的军队征服了希腊, 逐渐的吸收了希腊文化中的精髓, 使二者的文化自然融为一体, 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希腊罗马神话”。
二、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自然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希腊罗马神话中所体现的自然观, 超自然的力量, 以及诸神那强大的魔力都深深的影响了英美文学中大部分作品的创作风格。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乏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可以影响人, 也可以塑造人, 甚至影响到人类文化艺术, 人类创作等各个领域。正是希腊罗马神话这种自然、简单而又神秘的内容深深影响了一大批英美文学的创作者。有一些英美文学爱好者开始接纳并喜欢上了希腊罗马神话的自然与朴实的风格———通常被人们称为“自然观”的风格。
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许多神的典故都被吸收到英语语言中, 并且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当代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发现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词组与语句。
美国大诗人惠特曼 (Walt Whitman) 曾经简明扼要的讲:“神话真是伟大”。在他的诗歌里, 所提到的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高达三十多个, 可见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对这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影响之深。英国文学鼻祖莎士比亚曾经运用希腊罗马神话创作了许多动人的剧本, 如《王子复仇记》中, 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也来自希腊罗马神话故事。
三、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对欧美文学的影响
在希腊罗马神话中, 神与人的形象是同行同性的。古希腊的人和他们意念中的神同样具备了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古希腊人总是认为神是人完美的化身与体现。他们按照人的形象创造了神, 诸神既有人的形体, 也有人所具备的各种感情和生活需要, 包括人类的各种美德和恶习。但神与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神比人更富有力量、更聪明、更伟大且永生不死, 并能够主宰人类的命运。所以说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实际上是人化了的神, 显示了希腊罗马社会的进步性和社会性。介于人与神之间的一个载体就是英雄, 在希腊罗马神话中涌现了许多的英雄, 而大多数英雄都是神与人所生的半人半神。事实上, 这些英雄都是集体力量和大众智慧的代表, 他们身上所表现的勇敢、执着、力量、不屈不挠等优秀品质, 更进一步能展现了社会初始时期的天真纯朴、活泼浪漫, 以及希腊人渴望战胜自然的顽强意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有英雄人物的刻画形象生动, 意境优美。艺术手法上, 即有些浪漫夸张, 又有些现实描写, 表现出希腊人民伟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 希腊罗马神话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欧美文化的大门, 作为反映古希腊罗马神袛和英雄故事的神话故事的确给人类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为欧美文学提供了巨大的创作源泉。
摘要:希腊罗马神话是人类历史上的文化瑰宝, 也是西方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渊源, 尤其对当代英美文学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现代英文作品, 英语诗歌等诸多文学作品中, 我们可以捕捉到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子, 体味到希腊罗马神话所固有的文化特征和丰富的文化蕴含。
8.浅析英美文学研究现状 篇八
【关键词】英美文学 高职 英语教学
前言
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中国,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技能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英语教学自然也成了各类高校与广大学生群体所关注的问题。围绕着这一主题,本文将以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为例讨论英美文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问题,以期推动高职英语教学水平的发展。
一、英美文学对课堂氛围及学生兴趣的激发作用
英语作为一种外国语言,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本身就有一种距离与晦涩之感,如果一味地用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很容易扼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见,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引导主动学习应当成为老师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课堂上引入英美文学元素就是很好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之一。不少英美文学作品都有着生动丰富的故事情节,而这也正是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斯威夫特的《格列弗游记》为例,里面就讲述了很多离奇的内容情节,比如里面有个被称做马国(Houyhnhnms)的国家,由形象似马的生物统治,他们友好热情;而这个国家还有存在着一种外表像人但却贪婪凶恶的物种,被称做雅虎(Yahoos),作者就因为长得像后者而遭到了前者的驱逐。通过引入夸张、怪异的故事,老师们可以很快地获得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二、英美文学对于英语地区文化背景的介绍作用
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很多学生学习与理解英语过程中的一个很大的阻碍,为此,高职英语教学应当注重对于西方文化背景的介绍,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与语言内涵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以《圣经》为例,圣经被视作对英美文化影响力最大的文学作品,直到今天,很多现代英语用语中仍然渗透着圣经里的故事。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曾说过一句话,将文字于自己的意义比喻于亚伦的神杖。要理解海伦·凯勒的话,就要以知道一个著名的圣经故事为前提,即以色列领导者摩西曾经利用兄长亚伦的神杖借助上帝的旨意打败奴役以色列人的埃及统治者,使以色列人顺利出逃重生。故而亚伦的神杖在英美文化中代表着强大的、有关键作用的法宝。
还有许多英美文学与历史传说及神话故事也有着很大的关联,英语中起源于这些传说与故事的词语用法也非常常见,比如在英语中“Helen”一般用于人名,但由于“特洛依战争”的历史背景,它也可以用来指代“美女”之意。同样出自特洛依战争的词语还有The Trojan Horse (特洛依木马),如果对西方文化背景一无所知,那么很容易把特洛依木马理解成某个真实的生物种类,那么就大错特错,与词语真正想表达的意思相对甚远了。
除此以外,和其他任何语言一样,英语中也有很多俗语式的表达方式,对于习惯直译的学生们来说,这些俗语也是需要进一步理解其内在涵义的内容之一。比如“a penny in hand is a penny in bag”它的涵义类似于中国话里的“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这样的表达法很少以官方的、正式的身份出现在教材中,但它却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及英美人士的日常用语中,可见英美文学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说也是具有一定实用性的。
三、英美文学对于中西语言特点差异的诠释作用
由于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生产与发展的过程不一样,不同语言之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借助英美文学作品进一步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少闹笑话、少走弯路。
这其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英美文学作品中词汇表面意思与内在涵义及延伸意义之间的不同,比如单词“blue”,学生们常常会不加思索地将其理解成“蓝色”,但其实在很多情况下,英美人士会用它来表达“忧伤”的人物情绪,与色彩并无直接联系。再比如同样用于描述某个动物的一组名词,“dragon”和“dog”,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单词确实是用来单纯地表示相应的动物本身,但由于两者形象差异巨大,在很多有比喻意义的衍生英文表达法中,其两者会用来意指两类给人感觉天差地别、完全不同的意思。
其次,在两种语言并不是所有表达方式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翻译。比如在汉语文化中,用来表示“我”涵义的自称词汇非常之多,帝王可以自称为“朕”,小人物可以自称“草民”,为人妻者可以自称“妾身”,当老师的可以自称“为师”,但在英语文学作品以及英美人士日常生活之中,自称最常用最多见的人称代詞却只有一个,那就是“I”。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个词汇在不同语境里的涵义也是不同的。以单词“salt”为例,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组词语,即the salt of youth,这里“salt”指代的是“热情、活力”的意思;而在伊丽莎白时期的另一些英语文学作品中则常常会与“Please sit above the salt”的说法不期而遇,而这里整个短语表示却是“请上坐”意思。由此可见英美文学作品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与用法也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敏科. 论英美文学教学在提高高职学生基本语言技能中的作用[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
[2]李庆建,吴翠,石媚山. 英美文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浅析英美文学研究现状】推荐阅读:
英美文学词汇翻译08-12
考研专业课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模拟试题08-19
英美议会制度比较08-09
英美留学方面的误区07-19
英美国家概况填空题08-16
英美文化新西兰文化09-07
英美法律制度与影视欣赏11-12
英美报刊杂志读后感07-26
英美概况 美国历史练习题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