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与传统文化

2024-10-04

文化创新与传统文化(通用12篇)

1.文化创新与传统文化 篇一

五四文化选择与当代文化创新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巨大力量,古今中外通过文化选择与创新以促进思想解放、政治变革、文化传递和社会发展跃入新层次的.历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本文从这一新的视角着重论述了五四文化选择的特殊背景、巨大作用和历史局限,进而探讨了当代文化创新的课题.

作 者:赵茜 作者单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宁夏,银川,750021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年,卷(期):“”(4)分类号:G0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文化选择 社会发展

2.文化创新与传统文化 篇二

一个社会的文化氛围, 包含观念、制度、价值、习惯等多个层次, 不仅影响到知识的传播与科技的进步, 更会影响到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构建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 创新文化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创新文化——新时期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

首先, 创新文化是现实的和潜在的社会生产力。在跨入新世纪尤其是进入知识经济、文化产业时代的时候, 人们对文化的关注越加深刻。从现实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分析, 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在进入知识经济、文化产业时代的时代, 劳动者只有具备创新文化的精神, 具备相当的科学文化素质, 才是社会迫切需求的人才, 而这种人才的形成, 主要是创新文化力结合的结果。正确认识创新文化是现实的和潜在的社会生产力的意义, 它构成了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前提。同时从实践上看, 它也是未来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构建观念、制度、物质为一体的现代文化创新体系的基础理论前提。

其次, 创新文化是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是与创新文化相关的特定区域内的文化现象, 是一种以培育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应是以创新文化为驱动, 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这也是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区分一般社区文化的重要标志。新型城市社区文化是先进社会文化的积累和创新的结果。是科技创新的源泉, 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基础。

最后, 创新文化是构建观念、制度、物质为一体的现代文化创新体系的核心。历史证明, 任何一种文化阶段都体现着自身的精神所在。我们经历了农业文化时代、工业文化时代、生态文化时代 (信息文化时代) , 每一个文化时代都有体现着自身的时代精神。我国先秦的诸子百家思想、世人皆知的“四大发明”, 这些都曾在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写有恢弘篇章, 都是体现了当时所处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要与时俱进, 要与当今最先进的文化相结合才能够具有生命力。这是因为历史不同时期的先进文化具有不同的内涵, 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无疑要站在先进文化的最前沿, 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体现时代发展的特点。体现最先进的文化引领, 体现先进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从而带动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建设。

二、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分析

文化与社区建设不能割据, 社区是文化的土壤, 文化是社区的灵魂。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正是以创新文化为内在核心的文化形态与结构。而创新文化作为一种以创新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形态, 是培养自主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 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础性工程。因此, “创新价值观”是区分一般社区文化建设与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准。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丰富, 从总体上讲,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价值观念上的创新, 这是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 (2) 社区文化管理体制上的创新, 这是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3) 社区文化内容及文化形式上的创新, 这是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价值观念上的创新, 是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观念决定着行动的结果。近年来, 我国提出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就是要从旧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建立新的、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创新型城市建设所提倡的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其核心内容就是观念上的创新。体现于要勇于创新, 打破常规,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社区文化管理体制上的创新, 这是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社区文化管理体制为社区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政策引领与体制保障, 同时社区文化管理体制自身也需要不断的创新与变革, 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进程。因此, 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管理体制应体现先进的文化生产力, 与最先进的文化相结合。只有消除阻碍先进文化生产力的管理机制, 实现社区文化管理与时俱进, 才能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更好的引导文化的发展。

社区文化内容及文化形式上的创新, 这是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首先, 文化内容及文化形式既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及民族精神, 又折射出时代发展所赋予文化的鲜明个性。其次, 只有文化内容与形式上的不断创新, 才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中华民族文化延续五千年, 就是要靠“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的创新精神, 不断吐故纳新、不断创新。从创新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内容上来讲, 应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内容创新的根本方向。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区文化内容创新的具体要求, 体现在社区文化内容创新当中去。通过不断的创新, 使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展现时代气息、展现创新价值观。文化形式上的创新, 目的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要处理好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处理好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的关系, 在保护好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温故纳新、不断创新, 培育先进文化。

三、构建文化创新体系, 实现创新型城市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现代化转型

首先, 注重文化发展规律, 构建创新型城市要文化先行。一个社会的文化氛围, 包含观念、制度、价值、习惯等多个层次, 不仅影响到知识的传播与科技的进步, 更会影响到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构建创新型城市时, 创新文化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它反映在文化的基本属性、人文环境、创新意识三方面。

3.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创新 篇三

从历史来看,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绵延不断的文化是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之学”的争鸣,这是中国优秀文化中的原创性文化。秦朝的统一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华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作出了重大贡献。汉承秦制,儒家与其他学派的发展,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汉代国力强盛与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人口迁徙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着文明的全面进步,提升着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宋明时期儒学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力求构建融通天、地、人的理论,使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和文化会通的精神。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理论学术论坛上关于文化自觉的呼声,反映了人民对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文化自觉没有终极,它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前人在文化自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供今日借鉴,但它不能代替今人在文化自觉方面的新创造。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发展促进了人们文化自觉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觉才是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4.传统文化活动的创新与探索 篇四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本校在推出“智趣公民”建设的同时,也在寻找承载学子“智趣”成长的平台,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充分利用传统主题文化活动,创新做法。学校以“与传统中华文化近距离面对面,与现代创意梦想未来手拉手”为主题,组织开展了中秋文化系列活动。

创意过节,主题板块凸显文化

活动分为四个板块:①香甜过节:“烘焙妈妈”进校园,传授月饼制作的手艺,体验月饼制作的过程。②文化过节: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名称、由来、中秋灯谜和中秋节的传说故事,了解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等。美术课堂,学生一起画心目中的月亮、嫦娥等,用艺术形式表现中秋,把自己的作品布置在校园内。③创意过节:学生手工制作创意月饼,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心目中的最美月饼,作品进行校园巡展,并带回家送给长辈,表达祝福。在气球上画出心目中的中秋,在气球下挂灯谜,进行猜灯谜行动。④游戏过节:“我给长辈送月饼”游戏,孩子们两人一组,经过钻山洞、爬坡、绕溪流等环节,运送月饼至长辈身边,得到感谢才能回程,继续接力。“夺宝奇兵”行动:月饼卡片放置在校园各处,通过线索进行收集,回答出上面的问题,换取手工创意礼品。

活动准备阶段,营造氛围,编发短信,引导家长和孩子聊中秋、传统、梦想、未来。让孩子带着对中秋的向往,步入活动。在“浪漫中秋,创意穿越 惊喜启幕”的仪式上,有嫦娥的闪亮登场,感恩互动;更有宇航员的神奇出现,启动想象。最后放飞对太空的一百个想象,引发学生对太空、对未来的探索欲望。在中队主题活动中,有时装秀: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跟中秋有关的服装并进行表演秀。有月宫探索之旅:同学们确立探索主题,进行信息的搜集、分析、辩论和交流。

活动的拓展延伸,我们设计了中秋特殊家庭作业:低年级,我为长辈分月饼,讲故事,说感谢;中年级,赏月做个小笑(孝)星,为长辈讲笑话,说谜语;高年级,为长辈寻找家附近的“最美赏月地”。

在当天的主题活动结束后,我们与家长通过短信,进行了跟进和互动,对活动进行了一个反馈资料的收集、整理,以便后期分析,积累经验,调整下一次的活动。

在智趣活动中开放办学

通过传统活动创新化的开展,以儿童的方式来过“节”,我们看到了这些效果:

传统文化落地生根 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学生对中秋节日的渊源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中秋节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所承载的独有的文化内涵,有了较为深刻的体验。

智趣学子得以培育 活动中,学生体会到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班级大家庭的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增强了学生的节日文化理念,给学生带来了创意的快乐,同时通过与未来相约,学生对神秘的太空有了新的认知和求索欲望,促进了实验小学“智趣”公民的培养。

家校联动开放办学 中秋文化主题活动的开展,使本校成了没有围墙的校园,学校、家庭、社会互相促进,聚合成充满梦想与创意的教育光源体。学校立体化展现了办学理念,赢得了广泛赞誉,进一步提升了办学的美誉度。

在内涵中播种“文化基因”

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民族精神和历史积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实现文化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最有效方式。如何融合童趣、童心元素,让传统的文化节日在庄重而独特的仪式中,在各种丰富的、贴近儿童的活动中,还原它应有的面貌和作用?本校找到了节庆文化在当下的切合点――用儿童的方式来过节。

本校站在儿童的立场,为传统文化活动注入了新的元素,带给学生这样一个中秋:9月5日,举行放飞梦想的仪式,五彩的气球在天上飞,寄托着孩子们的梦想。呵护梦想,孩子们沉浸在梦幻般的情境中。节日里,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是最真切的;异想天开的创意是孩子们浪漫的节日礼物。每一个节日,仪式的庄重和创意都带给孩子诗一般的浸润。有浪漫就有行动:孩子们自编嫦娥和宇航员戏剧般美妙遇见的故事,校园里的剪影嫦娥,棉花球云团,布艺月饼,手绘灯笼……一切的一切,都兑现着承诺:在创意小学,实验梦想,让学校成为美好的童年记忆。

节庆活动,散发出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深藏着中华民族的精魄和民族魂。本校面对时代的变迁,依然保持最纯真的对接,创造更适切的路径,既满足师生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也进一步促进美丽校园文化的丰富发展。本校抓住了节庆文化的内涵:用文化来浸润节庆活动,这样的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在今天播种,深深植入学生的心田,感动和温暖着每一个小小的生命,成为本校学子独有的“成长密码”和“文化基因”。

当理想的光亮照进现实,我们的心底住着永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我们用创意的心,依然行走在梦想的旅程中,愿意以文化为核心,儿童为方向,以中秋节庆为始例,把节庆系列主题活动培植成一棵永不停止生长的大树,让孩子在一起呼吸着空气,迎接着阳光。

5.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篇五

文 高考语文作文——吴志瑶

亲爱的老师们,我现在想问你们,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越来越多的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在悄然流逝,我们该喜还是该优?想必你们心中已有答案,的确我们应该担忧。我们应该继承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在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我们也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才能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正如托尔斯泰所言;“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虽然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大大超过流毒。不然中华文明何以在其他几大文明都已折经断脉时候依旧熠熠生辉。当最可悲的是,我们漠视的传统文化却被外人视作珍宝。当初韩国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名录时,国内一片哗然,其中一篇标题为《“去传统文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这样写道:“中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去传统文化”运动并未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失落的一代,而韩国江陵市的“端午祭”无疑将给我们很深的刺激,江陵从异国引进的文化经过本土的历程,成为本地不可缺少的文化遗产。由此,我们更应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正如齐白石先生所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不能一味的继承,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加以创新,这样才能有所进步。一向善于学人长处的日本人恰好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我们在弘扬本国文化同时,也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加以创新。想当初,我们崇尚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后来猛攻外语,再后来狂学经济,MBA泛滥成灾。我们做事太过一窝蜂,仿佛打太极飘忽不定。缺乏文化根基的巩固,而盲学习外文化。因此,我们只有在吃透自身文化同时,然后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从而在新时期建立中国的新文化。只有这样的文化才符合当今乃至以后的中国发展先进性文化。

6.文化创新与传统文化 篇六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新

我国农村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正在消亡,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刻不容缓.

作 者:林熠 LIN Yi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300191 刊 名: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8(4) 分类号:G0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文化遗产   保护与继承   文化创新  

7.继承传统文化与鞋类时尚创新 篇七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有过夺目的光辉, 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 是我们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的丰富源泉。要在鞋类创意设计中进行传统的再生以及现代化, 首先必须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潜心研究传统哲学、美学的审美情趣和一般规律。

时代伴着科技发展的旋律在前进。但是, 历史上任何时代的经典设计, 不分国家、地区和民族, 都是历史遗留给人们的巨大财产, 具有永恒的美。人们对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的情结, 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的回归是人们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

一、继承传统与鞋类时尚创新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更趋国际化。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我们目不暇接, 随之而来的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入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种传播与交流无疑会推动华夏文明的交融与更新。在这种局面下, 我们面对着一个如何继承传统造型艺术和鞋类创新设计的问题, 也就是在我们的现代鞋类设计中对传统造型艺术何去何从的问题。严格的说, 中国的现代鞋类设计文化也是近十年的事情, 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鞋类设计体系的道路上我们几乎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参考。改革开放后, 中国如一块干枯的海绵拼命的吸收这各种养分。这个过程中, 作为中国的鞋类设计师不应该是被动的, 也应该对各种优秀的文化兼收并蓄。

但不可否认地是, 对西方现代艺术纯粹的模仿、简单的挪用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个性;而对传统继承是必要的, 也是必然的,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 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基础之上的, 香港的一些著名设计师的成功之路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也就是不仅要遵循中华民族的文明特质与民族个性, 还应继承发扬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这不仅是艺术多元化的需要, 也是丰富世界文化语汇的重要途径。然而, 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 几千年的文明史固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宝库, 但一味沉迷在传统的襁褓里, 在我们的设计中单纯的奉行“拿来主义”, 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 将会导致民族传统艺术发展的停滞, 最终只能使我们的时代留下大批的古董拷贝, 而无设计可言。

因此, 设计师作为文化作品的创造者, 有着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归结起来,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批判地继承与发扬

如今的社会形态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 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传统的形式有着无限的魅力, 但完全照搬昔日的形式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可以说, 在一些传统形式与文化之中, 尚混杂着与现代文化及社会需求相悖的成分。发扬是目标, 但是继承必须要有所选择。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即提倡文脉并非眷恋过去, 而是要侧重发扬历史文化中的内质和精华。在某些传统鞋类设计作品中, 存在着某些设计元素及型制, 它们的出现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局限性的, 很有必要进行摈弃。同时, 现代的鞋类设计创作作品必须符合时下的创作原则和对现代科技的充分利用及设计元素的提升。从中国当代鞋类设计来看, 就是要在设计创作中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设计文化,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并处理好设计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关系,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鞋类设计创新之路来。

2、动态地发展与丰富

任何商品的设计都是时代发展、文明进步的产物, 传统的文化必须在现代化进程的框架中不断地进行重构, 才能得到发展和丰富。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只有动态地发展, 才能赋予鞋类设计的发展于生生不息地活力。发展与丰富离不开自身的变异, 变异才有生机。“文脉的精髓在于变, 不变则废, 变则通。”已故国画大师齐白石衰年变法, 给中国画带来了新的生命力。面向时代, 面向世界, 大胆创新, 大胆前进, 才是生活和艺术的真谛。离开它, 就是没落与衰败。紧紧掌握, 才能获得生机。我们也应明白鞋类创意设计也应向与国际接轨的方向发展, 要用新的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的设计手法, 以提高我们的设计工作效率, 并注重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现代鞋类设计中的推广运用, 把握好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与方向, 开拓出设计的崭新局面。

二、中国传统造型元素在鞋类创意设计中可能出现的误区

我国制鞋行业设计领域中创意设计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猛, 尤其近两年各鞋业及相关报刊杂志大量刊载的各种手稿图样, 虽然其中不乏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精品, 但绝大多数都是滥竽充数平庸浮浅之作。从总体印象上看, 各种设计手稿图样几乎千人一面, 有创新创意的少, 可取和可转换成商品的图样更是凤毛麟角。从艺术上看绘画手法单调、构思呆板、视角无变化, 有的甚至夸张无度、结构紊乱。究其原因, 除作者自身缺乏一定的技术素质与艺术修养外, 最主要是对设计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盲目跟风, 一味模仿。跟风和模仿在国内设计界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 至今, 仍有不少设计师热衷于对西方形式的模仿, 想以最“快捷”的方式缩小与西方的差距, 故抛弃甚至排斥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就在所难免。我们所追求的民族表现形式和风格, 是从创造有中国特色鞋设计的整体和宏观的意义上讲, 并不是每一个鞋类设计作品都要按照传统民族色彩、表现形式、技法不加以分析一味照搬。在这种“快捷”的模仿和跟风中, 往往缺乏对现代鞋类设计理念的借鉴和具体分析。一方面, 欧洲传统鞋类设计风格经过长期演变已经相当成熟, 一味跟风自然不可能超越人家。另一方面, 鞋类设计不但受国外流行趋势的影响, 而且受所在国家传统、习惯、社会环境和思想潮流的影响, 单纯模仿自然不能满足国内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因此, 我国的鞋类设计要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就不能再盲目地跟风, 应该结合国内市场的消费特点, 设计出适合本国市场的、体现本民族精神的既具时尚又具创意的鞋类产品来。

误区二:对中国传统元素简单挪用、机械复古, 设计缺乏创意。目前, 不少设计师已经在设计中大量运用传统元素, 但设计中存在诸多误区, 例如:对中华传统文化断章取义、机械翻版等, 设计师对于设计的理解过于表面化。在设计中对传统造型元素的运用仅限于形式、形态的简单挪用在对传统造型元素的鞋类设计中所表现的不应是表面文章, 经过设计师“过滤”后的艺术形态, 不再是传统造型元素的简单复制。传统造型元素经过我们生活的这个“场”的过滤, 在当代的消费文化、社会经济、艺术风格、设计者的审美观等因素的影响下, 重新塑造出传统造型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形象, 运用具象或抽象的表现形式, 采用对比、点线面等构成表现手法, 以及现代造型手法对鞋进行设计, 以适应于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消费需要。继承传统不是复古, 而是继承前人的艺术创新精神。继承传统的正确态度是不断丰富它、发展它、超越它, 不断推陈出新, 使传统与现代更加融合, 从而创造出有个性的新风格鞋类作品。时代变了, 设计的语言也要与时俱进。

误区三:不重视国际多元的消费市场, 单一的走中国传统的艺术化之路。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单纯优秀的传统文化, 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鞋类设计中引入传统文化需要明确的设计定位, 不能盲目地走中国传统的艺术化之路。设计要能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鞋中, 丰富鞋类设计的文化蕴意, 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在以充分的时尚性体现传统元素的基础上, 还要将中国传统元素与各种不同理念、文化进行整合。

中国的鞋类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 设计师必须在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了解各国文化特点, 把握时代脉搏和大众需求, 用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进行鞋类创意设计, 从而使中国的特色设计向纵深发展。现代鞋类设计中, 以中国传统元素为设计源泉进行创意设计, 对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时代消费需求、缔造品牌以及开拓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是中国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期待中国的鞋类设计师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应变思维和全方位技巧, 拓展中国鞋类设计崭新的领域。

8.文化传承与创新专题 篇八

本单元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文化发展的途径(见图1):其一,从文化多样性角度说明文化应该在交流中传播,即“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其二,从文化继承性角度说明文化应该在继承中发展,即“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其三,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说明文化应该在实践中创新,即立足于社会实践。前两者揭示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后者则体现了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 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内容及形式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文化繁荣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带来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各民族文化能够通过交流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营养,在促进世界文化繁荣的同时,也使自己民族的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1)感受多样性——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作用。

(2)理解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界定、表现形式,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原因。

(3)维护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必要性、处理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及其意义。

2.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按照考纲要求,除了了解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之外,还必须掌握人际传播、报纸、杂志、书籍、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读物等各种传播手段的特点和功能。

(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 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而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仍然保留的存有历史痕迹的文化。传统文化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文化,它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 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一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如果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传统文化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二要认识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由于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同会造成其发挥作用的结果不同。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3. 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其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具体地说,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其二,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地革除陈腐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三)文化创新

1. 文化靠什么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 文化为什么要创新?主要把握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 怎样推动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二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命题预测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就必须推动文化创新。要实现文化创新,必须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把握和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活力。因此,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如何推动文化创新将是高考不能回避的问题。

例题精析

[例1] 2008年10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欧盟文化中心合作组织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欧文化对话在北京举行,保持文化多样性成为这次“对话”的主要议题。以下对文化多样性的作用理解正确的有

A. 文化多样性对社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B. 承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 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减少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

D.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解析]题意在于考查文化多样性的作用,B项指的是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的问题,C项表述错误,D项讲的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答案] A

[例2]“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们化为养料轻松地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作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这一观点说明

①人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②吸收外来文化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人们对待传统文化有不同的态度 ④人们需要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解析]题目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观点②与题干无关。

[答案]C

[例3]“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这一观点

①肯定了文化创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②否定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④未看到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解析]题目要求对题目中的观点进行评价,①②④与题中观点相符。

[答案] D

模拟操练

1. 2008年,中外文化交流依然十分频繁。5月,学生文化创意国际交流系列活动在北京拉开序幕;8月,中韩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体验活动在淮北结束;9月,由德国汉堡市政府主办的“2008中国时代”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开幕;10月,海外汉学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有利于

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加深理解、密切关系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③消除民族、国家之间的隔阂、偏见和差别 ④促进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2. “文化中心主义”把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当作是唯一合理的,认为异于自己的就是错误的,其本质是一种学术浅薄。我们在进行文化比较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有“文化中心主义”。反对“文化中心主义”

①是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②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③是尊重差异、平等相处的要求 ④是承认各国文化各有优劣的表现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

3. 长期以来,台湾地区在海外的华文学校中使用的是繁体字、注音符号,而大陆使用简体字、汉语拼音。目前,台湾与大陆达成一致——提倡使用简体字,但也不反对使用繁体字。台湾与大陆所达成的共识说明

A. 汉字是连接两岸的精神纽带

B. 两岸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C. 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D.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

4.“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首《论诗》道出了文化发展的规律——不断创新,永无止境。要进行文化创新,就必须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

5. 2008年4月23日是第十三个“世界读书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了开展以“爱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倡议。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②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③符合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④能迅速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答案点拨

1. D(题意在于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观点③中“消除差别”的表述是错误的,①②④符合题意) 2. A(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因此,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必须相互尊重。④表述错误) 3. B(A表述不正确,C、D与题干无关)4. D(题目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①③是基本途径,④是根本途径,②颠倒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5.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因此观点①错误。观点④表述不准确)

9.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议论文 篇九

——题记

人类因生命的传承而生生不息;精神因代代的传承而成就了经典;历史因岁月的传承而积淀了奇迹;相信坚守的传承也将是一种人生的收获。

小草为何能在枯黄之后仍吐出新绿,那是因为它有破土而出的坚守;花儿明知会凋谢,可为何还奋力绽放,因为它有秋收硕果的坚守;乔金山为何多年研究,并将心愿寄予后人,因为他想让后世坚守自己的心愿;传承一种坚守不放弃的精神。

风儿吹醒了大地,唤醒了沉睡的万物。心中传承坚守的小草依然顶出了新绿的嫩芽,昭示了生命的不息。

草绿花红是一种信念坚守的传承,所以他明知会枯萎,但他还是选择了重生。花儿明知会凋落,但他还是选择了绽放,不求拥有世人的赞赏,但愿芬芳的坚守得以传承。只为秋收硕果而坚守传承。

心愿传承是一种希望坚守的传承。生命有限,在有限的时间沙漏之中,我们都曾叹息岁月的流逝,都曾为未完的心愿而心存遗憾,愿想心中的愿望能有一份执着的坚守的后人去传承。乔金山愿将鸟柏树满二帝陵的心愿传承,代代相承,承接一种精神。

历史文学的积淀是一种坚守的传承。浩瀚的历史承载了亿万的史实与记忆,若没有那份坚守心态的传承,又怎会有当今史集的存在。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选择了记录的坚守,所以文化得以传承,练就了今日腾飞的中国。

苍鹰翔远于天际是一种坚守的传承,以一种生存的信念作为坚守,以一种飞翔的使命作为梦想而坚守。那冲击蓝天的矫健不是一日的付出便练就的,那俯冲的勇猛也并非一时的努力就换得的。那是一种坚守,一种梦想与信念坚守的传承。

植物,人类,历史,苍鹰,他们都因坚守而传承,而在人类的舞台上实现了人生的价值,都在坎坷之中走到山的顶峰。

一种精神的传承是坚守传承的凝练;一种心愿的传承是坚守传承的条件,坚守的传承没有疑问,心灵的缔造和人格的成就或许就是坚守的传承。

10.班组文化的创新与实践 篇十

班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班组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班组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成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体现班组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行为现范.共同观念和凝聚力。

班组文化建设就是要以人本管理为中心,以树立班组团队精神为核心,以强化班组管理为重点,以打造安全、质量文化为主线,以节约、创新为突破口,以实现自控型和谐班组为目标,确保企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班组文化的创新与实践是企业文化建设研穷的重要课题,也是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保持企业基业常青的重要环节。

内化以“团队”为核心的班组精神是班组文化创新与实践的核心

一个班组就是一个团队。班组长作为班组的灵魂,是班组团队的引领者,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者、管理措施的落实者,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才能以文化人,以魂铸人,内化于心,引领众人。班组精神建设集中体现为一种团队精神,而团队精神必须做到群体认同。因此,要在发动职工征集岗位精神和人生格言基础上,提炼班组精神,形成进取向上、追求卓越为核心的班组团队理念,并通过思想上互帮、作业上互控、技术上互教、生话上互助,营造“在一起共事是缘分、互相支持是情分、干出成绩是福分”的和谐“小家”氛围,树立“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理念,从而把团队精神融入到具体工作岗位之中,成为班组全体成员的共同行为导向。

固化以“四化”为标志的班组物质文化是班组文化创新与实践的基础

当然,班组团队精神不是抽象的,必须通过建设优秀的物质文化显示出来。有专家提出评价班组物质文化“四化”标准是:一是班组环境学习化。以创建学习型班组为载体,通过开展学技练功.技术攻关、读书评书等话动,使班组职工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引导职工感受学习的快乐,在班组着力营造学习、进取的文化环境。二是宣传阵地齐全化。班组有职工学习园地、宣传橱窗.阅报栏等齐全的宣传阵地,并坚持做到形式设计新颖,内容常换常新。三是文化活动群体化。经常因地制宜地在班组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四是班组管理民主化。提高班组民管会的质量,使班组内任务公平、班务公开、奖惩公正,职工心平气顺。

优化以“创新”为重点的班组管理机制是班组文化创新与实践的重要途径

班组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以新视角、新理念审视、探讨新形势下管理工作的新特征、新方法,才能适应新体制的要求。一是重在服务,提升班组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车间(科室)必须设专人负责班组建设.要把班组文化建设纳入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议程,认真研究班组建设规划,调查分析班组建设现状,解决班组建设中的倾向性问题。车间(科室)要扎实有效地抓好班组建设,组织落实班组建设规划,指导帮助班组健全管理制度,有计划地做好后进班组的帮促转化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班组建设中的问题。二是重在以人为本,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现代企业管理已经进入人本管理、知识管理的新经济时代,也就是以软约束为主的文化管理时代。一方面要注重刚性管理,从严治企、依法治企,严制度上标准,严规章上水平,确保班组管理有序可控;另一方面要尊重职工人格,增大管理的亲和力、凝聚力,激发人的热情和潜能,为职工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搭建舞台,使企业发展愿景与职工抱负目标同一,培养自信、自立、自律的职工队伍。三是重在基础,促进班组管理达标。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终落脚点,是企业基础管理达标的具体体现。当前,要完善各类“达标”标准,加强民主管理,发挥班组“五大员”骨干作用,做到“总账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促进班组基本管理素质的提高,激发职工学标、对标、贯标、达标的热情,培养职工现场作业依标对现的自觉性,促进班组基木作业达标、基本制度落实、基础管理到位。

外化以“习惯”为标志的职工行为是班组文化创新与实践的手段

企业文化理念要变成员工的良好习惯,并不是一瞅而就的,需要强化“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的意识,将企业文化理念引入班组管理实践,把班组管理从制度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层面,从理念层面上升到自觉习惯。一要自觉“养成”问问题学习的习惯。通过向问题学习,总结经验,找准差距,以训促学,打造学习型班组。二要自觉“养成”良好的常态习惯。日常精细管理,要体现“最高标准是全员标准,最佳状态是常态”的境界。要借鉴“五常管理法”(或称5S管理法,即常整理,常整顿,常清扫,常清洁,常素养),“养成”良好的常态习惯。实际上,海尔的OEC管理法中的区域管理法就借鉴了这一做法,在5S基础上又加了一个安全,变成“6S”,正是坚持“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精神和“小球滚斜坡”精神,才成就了今日海尔的品牌地位。三要自觉养成精细“执行”制度的习惯。要坚持“执行高于一切”,通过建立和完善执行力文化,把精细习惯体现在班组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体现在系统化的每一个流程作保证。为确保标准化作业,做到“工作讲程序、作业讲标准、行动讲纪律、落实讲考核”,把职工学先进的热惰和干劲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行动。

强化以“精细”为特征的班组长综合素质提升是班组文化创新与实践的保证

班组长既要管又要干,这是班组长特征和素质要求。杰出的班组长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丰富的现场管理经验,正确的作业管理方法,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交流沟通技巧,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打造精品、建设一流职工队伍素质要求看,班组长综合素质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业务要精。就是业务技能精湛,特别是要熟知本工种作业程序、工艺标准和规章制度,要具备熟练应对各类突发问题的能力。因此,班组文化重在建设,努力提升班组长队伍任用机制。要建立和实施班组长培训、考核.选拔、管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真正把安全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同志放到班组长岗位。同时,明确界定班组长在管理中的责任权利,保证班组长管得了、管得住、管到位、管得好。另一方面,管理要细。班组长在工作中必须用心细密,管理精细,考核严细,把关仔细.工作抓细,才能做到细中求真.细中求深、细中求实。因此,作为班组长考虑问题要全面,要抓环节中的主要矛盾,制定各项工作预案,作业怎么干,谁来干,干到什么程度,要心中有数。只有预想周密,才能确保班组实现“五好一准确”,以精湛的能力,带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精干队伍。

11.企业文化的改革与创新 篇十一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国际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国内外企业竞争时分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除了企业产品质量过硬,销量领先,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有些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同时,企业文化对企业具有指引作用,可以推动企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但是,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发展不进入人意,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非常好,企业发展前景广阔,有些企业虽然有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的精神没有深入到企业的每个员工的心中。

一、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我国企业文化发展比较不均衡,很多知名企业具备自己的企业文化,同时,依靠企业文化的无形力量为企业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还有些合资企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新颖,给人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然而在我国还存在一些企业,虽然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只是表面上的,并没有将企业文化根植于企业的发展之中。还有些企业为了文化而文化對其他企业文化进行移植或者改良,成为自己的企业文化。这些做法都不利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就不能对企业发展进行长远的规划。当今市场竞争激烈,如果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没有长远的发展计划,企业很难再激烈的竞争中顽强地生存下去。然而,为了文化而文化的企业,将他人的企业文化移植改良自己的企业文化,这对自己企业的发展更加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不能直接制造经济利益,但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公众信誉度,这对企业的市场营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改革创新

1.突破观念,加强重视

在我国,有一部分企业发展是从计划经济跟随中国发展而发展的,其中,很多企业的生产观念还比较落后,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企业领导者对于企业文化还没有系统全面的了解,还不能够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生产的重要性。所以,建立完善企业文化,企业领导者必须对企业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他企业文化进行简单的移植改良。

2.效益观念

市场经济是一种要求企业自负盈亏的经济形态,国有企业的投入和产出都必须经过经济核算,这要求协调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并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创造最佳效益。

3.竞争观念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普遍的自然法则,也是市场的竞争规律。在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国有企业必须树立起公平竞争,合法竞争的竞争观念。

4.信息观念

信息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传播性、反馈性和时间性等特点。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信息业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激烈竞争的焦点,只有那些对信息具有敏锐洞察力,迅速应变力的国有企业才能担负起在现代竞争和未来竞争中中获胜的历史使命。

5.人才观念

人力资源是国有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如何获取,保留优秀人才,做到人为

本是国有企业战略发展中必须思考和重视的重要问题。

6.信誉观念

信誉是国有企业在社会上所享有的声望,具体包括产品信誉和社会信誉。信誉至上,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国有企业战略观念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7.塑造企业灵魂

企业文化其理论博大精深,其内容丰富多彩,但其最深奥,最具魅力的内容是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它们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因此,要精心提炼出最适合本企业发展、最有价值、最有特色的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并加以确立塑造。国有企业对每个发展时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价值观进行整合,从正确、全面理解把握和不断创新企业

文化的角度出发,精心提炼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经营战略等价值观念,并迅速转变成企业全体员工的共识,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去,大力抓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不断提升国有企业文化竞争力,最终推动国有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的工人同实现。

三、总结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建立完善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帮助企业提高社会信誉度,还可以为企业制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为企业树立更长远的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大红门京深海鲜批发市场有限公司)

12.文化创新与传统文化 篇十二

一、新疆绿洲文化的特质

西域绿洲少数民族文化所呈现出的特征, 核心价值取向就是在和谐与包容基础上保持特色本土 (土著) 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 不仅在新疆的社会变迁和历史演变中实现了西域各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而且也创造出西域绿洲稳定与和谐的文化氛围与环境。”[1]

1.相对的封闭性和绝对的开放性。

新疆绿洲少数民族文化的生成, 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统一。首先, 封闭性是所有传统农耕文化的共性。传统农耕文化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为基础, 分散的小农经济和重复性的农业生产活动。其次, 文化生态环境则使得绿洲文化的封闭性更加突出, 相对孤立的文化生态环境为绿洲诸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独立的地理条件。新疆绿洲农耕文化位于亚洲腹地、中西文化交流的要冲, 东联中华文明, 西近波斯、印度、阿拉伯文明等。

2.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兼容共生的和谐性。

之所以东西方文化、农耕和游牧及屯垦文化、多种宗教可以互容、共存, 源于新疆绿洲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和兼容共生的和谐性。从总体历史进程及最终文化状态看, 和谐性是新疆绿洲文化特色的根本表征和深层肌理。新疆绿洲文化的包容性使其能在不断吸收外来异质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 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予以接纳、吸收, 并使多种文化因子和谐地出现在以自己文化为主体的新生文化系统中。“新疆文化从总体上讲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汇聚。绿洲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与屯垦文化并存。多种宗教文化辉映的多源发生、多元并存、多维发展的复合型地域文化。”[2]

3.富有特色的民族性和土著性。

新疆绿洲农耕文化在其长期的文化积累过程中, 经历了一系列来自异族的、异国的、异文明的文化冲击乃至文化强制。有来自天山以北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也有来自中国南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涤荡;中原文化对这里更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来的印度、阿拉伯、波斯、古罗马等文化又都从丝绸之路西域诸国传入中原, 并构成西域绿洲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新疆的绿洲农耕文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 并把异域、异族文化纷纷融入自身的文化中, 形成了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新疆本土化的绿洲文化。当代新疆绿洲文化正以其多彩的民族特色、多姿的民风民俗彰显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及鲜明的民族土著性, 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4.多元文化并存, 族际文化共享。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 经过接触、混杂、联接和融合, 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 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这恰是新疆绿洲文化的真实写照。无数类似文化互渗、联接、交融的过程发生在新疆绿洲少数民族文化生成过程的始终, 造就了新疆绿洲各民族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 成了新疆各少数民族盘根错节的文化共享。

二、新时期新疆绿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思路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的辉煌历史, 而且为中华民族在当今的伟大复兴确立了集体认同的基石。悠久的中华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在新疆要深入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 深入宣传新疆的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 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强化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有了文化归属的共同性, 不同的族群或群体才能相互认同, 从而使族群与这种整体的国家形式的共同体相嵌合。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为了保持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首位, 至少不能让族群认同强于国家认同。”[3]“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但是既然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平等成员, 所有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共同性大于差异性, 通过构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符号的重建, 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叠内容, 甚至使这两种认同完全一致, 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认同。”[4]国家认同仍然是一个国家国民最基本的认同, 为了保持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我们在全球化的时代更应加强国家认同。应该注意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平衡, 必须增大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之间的文化交叠成分, 不宜过分强化民族的或族群的认同, 不能使族群认同的文化成分超过国家认同的文化成分。族群的认同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 国家的文化认同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存在的根基, 也是国家认同和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核心要素, 文化认同是连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纽带和桥梁。

2.保护和弘扬优秀的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其文化, 其实也就等于丧失了自我。因此要切实保护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使它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新疆各少数民族独特而多姿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自身发展和亲和大自然、适应大自然中创造出来的, 是新疆文化中的瑰宝, 必须积极加以继承和弘扬。进行文化创新, 必须大力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魅力, 但是对其中的糟粕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改革更新传统文化中一切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念。尤其要保护各民族的各类有形和无形的优秀传统文化, 对濒于失传的各民族优秀文化实行抢救政策。

3.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长期以来, 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新疆的渗透、分裂、颠覆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 其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不会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是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主要威胁。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 坚持不懈、深入持久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 坚持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正面宣传和教育引导, 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要充分揭露和批驳“三股势力”散布的种种歪曲和杜撰新疆历史, 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历史的谬论, 解决民族团结的深层次问题。同时, 要切实加强对思想文化、宣传舆论阵地的领导和管理, 坚决堵住民族分裂思想传播的渠道和途径, 抵御境内外“三股势力”的思想渗透, 切实维护民族地区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

4.弘扬中华文化,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对边疆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 维护祖国统一,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提升国家软实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边疆各民族的迫切需要, 应当成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工作的主题。要弘扬中华文化, 培育各民族共享的“复合文化”, 增强中华民族整体意识, 反对狭隘民族主义, 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 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国内诸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迁徙融汇, 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 文明认同始终如一, 其根本原因是国家统一的理念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中华文化蕴涵着国家统一意识的传统,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基本依据, 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文化内核。

摘要:新疆绿洲民族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轨迹, 多种文化的并存、交融与互补是显著特色。其传承与创新发展同强化“四个认同”、保护各民族的各类有形和无形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多元文化整合理念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标是一致的。

关键词:多元文化整合,新疆绿洲文化,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春霞.论西域绿洲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0, (3) :59-64.

[2]王栓乾.走向21世纪的新疆:文化卷[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9.

[3]贺萍.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流变述略[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5 (1) :21-25.

上一篇:朗诵稿 献给母亲下一篇:基础分部监理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