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审计论文

2024-07-28

新常态审计论文(精选8篇)

1.新常态审计论文 篇一

新常态下的乡镇内部审计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推进和公共财政职能的不断加强,国家财政用于乡镇的资金大幅度增加。加强乡镇财政资金内部审计监管,关系到党的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统筹城乡发展。因此,提高乡镇内部审计质量,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有助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乡镇提升公共管理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加强乡镇内部审计势在必行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何保障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如何使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如何更新理念、健全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乡镇内部审计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是加强乡镇内部审计是维护乡镇经济规范化的需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的职能逐步向公共财政体制转变,从直接管理干预经济向间接服务、间接调控经济转变,从而更加关注财政性资金、集体资产的效益问题。乡镇内部审计对乡镇经济生活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和服务,有利于落实乡镇经济政策,提高乡镇经济效益,维护乡镇经济秩序。

二是加强乡镇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需要。目前的国家审计对乡镇和村这些基层政权缺少明确的监督主体,主要依赖县(区)审计机关的延伸业务职能对所辖乡镇及村进行非常规监督,由于县区审计机关人力和精力有限,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监管的盲区和死角。因此,通过明确乡镇审计的法律地位,有利于健全政府监督体系,缓解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负荷。

三是加强乡镇内部审计是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需要。随着乡镇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广大农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日益增强,对基层政权的施政行为和集体财产的公开的监督日益迫切,客观上需要有一支稳定可靠的审计力量为其提供客观公正的审计服务。

二、乡镇内部审计不容乐观

随着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乡镇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导致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不规范,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违规违纪违法的问题。从当前来看,乡镇内部审计主要存在“六难”:

(一)认识不高难重视。部分乡镇领导没有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为乡镇资金量不大,开展内部审计可有可无,因此没有将其摆在乡镇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上,使乡镇内部审计“先天不足”。有的村干部对审计工作认识不高,认为审计就是找茬,配合不够。目前,乡镇内审基本是“走过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制度缺失难规范。由于目前内部审计还未上升到法律层面,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加之有的地方没有建立规范的内审制度,内审人员在审计时无章可循,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没有法律依据,因此内审工作随意性大,没有真正做到制度化、常规化。

(三)财务管理难统一。有的乡镇预算编制不够全面、精细,预算执行随意性较大。尤其是村级财务混乱,有的虽已成立了民主理财监督小组,但实际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虽能做到及时公开,但透明度不够;有的会计核算仍使用传统的“流水账”方法,没有足够的原始正规票据作支撑,难以从财务账上看出问题的全面性,也不能全面反映客观事实,有的甚至连账也没有。

(四)资金分散难监管。乡镇和村涉及的资金种类繁多,资金量一般都不大,但却分布在乡镇的各个方面乃至每一个村民身上,要把这些资金弄清楚,工作量非常大,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力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监管只会流于形式。

(五)机构人员难落实。很多乡镇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都是依靠乡镇纪委和财政所来开展内审工作,有的乡镇甚至没有开展内审工作。多数乡镇没有专职内审人员,有的分散于纪委、财务工作等岗位,身兼数职,审计工作具有明显的临时性和被动性,仅凭乡镇自身进行监管,显得力不从心。

(六)审计质量难提升。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审计不再是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审计方式方法也呈多样化。由于内审人员专业化素质不高、技术手段落后等原因,致使乡镇内审发展后劲不足。加之当前大多内部审计主要采取单纯从财务账上查找问题的方法,审计方式方法单一,很难从深层次上发现问题。

三、乡镇内部审计有的放

乡镇内部审计的内容很多,但内审力量有限,需区别主次,重点应突出以下五个方面:

一要审财务。重点审查账薄、凭证、报表及相关会计资料,检查乡镇各部门、村级财务是否依法建账、记账和报账,会计行为是否合规,收支是否真实、合法,有无挪用、滥用和浪费现象,保证财务收支合规、合法。

二要审资金。检查相关专项资金的分配是否公开、透明,使用是否合规,检查农村各类收费是否合理,相关的减免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存在乱收费、乱摊派行为。通过检查资金的来龙去脉,揭露、纠正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管好用好各项资金,确保资金使用真实、合法、有效。

三要审项目。重点审查社区、农田水利、农村电网等建设项目的计划管理情况、资金筹集情况,相关配套资金是否到位,资金拨付是否及时;审查项目支出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虚列工程项目、虚拟工程成本、虚报工程量、将其他费用列入工程支出等问题;审查工程决算是否真实、准确、合规,有无虚报冒领、高估冒算问题;审查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是否科学有效,有!觅因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浪费问题,促进资金效益的充分发挥。

四要审政策。及时检查各项涉农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了解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普遍性及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综合分析,从机制、体制上分析原因,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服务;关注农村低保资金、社会救助资金、拆迁补偿金等是否落实到位,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加强对生态环保等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看上级安排的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五要审领导。有效开展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村干部权力运行情况的监督和制约,提高村委会的决策水平和自治能力,促进村级组织党风廉政建设。重点检查各项收入是否真实、完整,各项支出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不断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管理使用安全、透明。

四、乡镇内部审计时不我待

(一)强化内审管理指导。结合乡镇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规范审计程序,使乡镇内审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县级政府要在乡镇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专职审计人员,解决好乡镇审计人员的编制问题;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乡镇审计的业务指导;乡镇党委、政府要重视和支持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不说情、不加压,为内审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把握内审工作重点。乡镇内部审计部门应重点摸清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政策措施和工作重点,投入资金规模和结构分布情况,掌握本乡镇资金来源、规模、工程建设期限及进展状况和项目管理情况。对涉及农居房建设、农村道路、环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等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最大限度地保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着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着力为广大人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服务。

(三)创新内审方式方法。采取内外结合、左右联合、上下联动的方式开展审计监督检查,整合监督资源,有效解决内审力量的不足,提高监督检查的效率和质量。充分运用计算机审计软件,加强对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绩效评价分析,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在乡镇内部审计中的作用;通过调研、协调、建议等方法,积极向乡镇党委政府宣传对内部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重要意义,使他们理解并支持内审工作开展。

(四)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坚持岗前培训、集中培训等措施,逐步解决乡镇内部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鼓励内审人员积极参加职称考试,系统掌握内部审计的专业知识;结合交叉审计、联合审计等多种形式“以审代训”,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技能;学习《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财经法规,确保在审计中廉洁自律,秉公执法,增强内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五)促进内审整改到位。由乡镇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内审机构等单位组成联合督查小组,也可由县级审计机关牵头,定期不定期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审计建议的落实,确保审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新常态审计论文 篇二

一、经济新常态下的国家治理新要求

经济新常态,顾名思义就是某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期内运行的不同于以往经常性的稳定状态。经济新常态实质上是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最终实现必然要触及政治和社会变革,打掉寻租空间,大力度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市场空间,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统筹区域间的差异化发展。而随着经济转型所逐渐暴露出的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经济结构调整困难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恶化问题制约经济的发展,也暴露出国家治理的种种问题。

国家治理是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动态协同的过程,是政府协同市场和公民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是国家审计变革的载体。然而腐败官员设租寻租、法外设权时有发生。顺应经济新常态,李克强总理在答两会记者问时,针对反腐、雾霾治理、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指明了政府工作方向。适应经济新常态,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部门也需要用新常态审视自身绩效,从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简政放权

促进经济新常态,关键在执政党和政府,无论是经济发展、环境治理还是依法治国、社会变革,都和政府自身建设有关。国家治理的核心在于公共权力如何有效配置和运行的问题,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做到依宪施政、简政放权、主动作为;政府对市场的过分干预导致了寻租活动的蔓延,妨碍了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简政放权从而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修改的《立法法》扩大了地方的立法权并对中央的立法权进行了规定和细分,形成全社会运用法制监督领导干部行权用权的新常态。

(二)加强政府预算监督,提高财政透明度

经济新常态的最终实现依赖于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和配置效率的提升,提高财政透明度增加了财政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助于减少腐败滋生,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增加公民参与决策的机会。另外,新一届领导人的强力反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解决资源配置上的不均衡。腐败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权力寻租,坚决铲除腐败土壤,打掉寻租空间,提高全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符合经济新常态的要求。

(三)准确定位经济新常态下的环境要义,科学治理

长期以来盲目追求GDP的考核指标以及各地区之间的竞争加剧使得各地方政府忽略对环境的保护,资源环境的恶化倒逼经济转型。经济新常态下不能高估生态环境保护的程度,其提出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均衡创造条件,核心是要从维护资本的效益和安全出发,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在资本上的利用效率和利用规模,从而达到环境治理的目的。2015年开始实施的《环保法》强化政府责任意识,明确环保工作考评制度、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评价参与制度和诉讼制度,重在源头管理和过程控制,环境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推动经济新常态的最终实现。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国家审计定位及服务国家治理问题探讨

经济新常态是一个过程概念,而不是一个结果概念,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是为了控制经济增长的速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新常态实质上是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中央力图在为下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创造条件。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一个内生监督机制,其职能随着国家治理的目标提升而扩大。经济新常态的提出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引起国家审计职能定位的变化。我国国家治理水平总体上是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但是,由于过去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治理中尚且存在着例如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政府执行力与公信力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等,可见,在经济提质增效背景下,与之相适应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没有实现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加强审计工作,就是要通过审计推动国家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保障公共资本的安全和绩效,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只有立足国家治理的现状,明确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方面的职能定位,根据国情积极稳妥地拓展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范围,变革国家审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改善国家治理现状。

(一)国家审计与公共权力制约

促进经济新常态的关键是要简政放权,扩大市场空间,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国家审计作为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运行的中坚力量,使国家权力配置和运行处于一种相互制衡的状态。审计机构开展合规审计和绩效审计,密切关注公共权力配置及其运行机制,发现公共秩序、公共利益中存在的问题,追踪与之相关的公共权力运行缺陷,通过审计整改消除缺陷,提出审计建议,从而促进公共权力配置及运行机制的优化,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腐败治理

当下经济新常态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侧重用市场而不是政府来决定资源的配置方向,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资本的大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放在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的目标完成情况、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财政资金分配、国有资产转让,发现对各级政府经济责任的异常记录,揭露以权谋私、内幕交易等腐败行为,在全面提升审计质量的同时,与行政问责机制相结合,监督权力运行过程,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腐败的新路子,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

(三)环境责任审计与环境治理

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是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改善资本的生存环境,提高全社会在资本利用上的效率和规模,然而,资本利用率低下导致的各种环境污染不符合经济新常态的要求,需要建立环境责任审计来保障公共资本的安全和绩效。环境责任审计结合各项环境政策、环境项目、环境监管情况构建环境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反映相关单位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强化环境责任履行的评价和问责机制,做到源头管理和过程控制,为经济发展扫除障碍。

三、变革经济新常态下的国家审计,以服务于国家治理为目标

由于受到经济运行模式较单一、审计机制建设不完善等现状的制约,目前我国国家审计存在着审计主体独立性弱、审计结果透明度不高、审计范围受限等问题,现阶段的国家审计的种种问题必然会阻碍其职能的实现。根据新阶段国家审计定位,应提升国家审计质量,建立健全审计体制、审计制度,优化审计模式,为完善国家治理提供策略与保障。

(一)健全国家审计体制,保证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

目前我国国家审计通常需要通过其他监督机构的强制力来保证其职能的实现并且审计主体独立性较弱,主体行使审计权力遇到各个方面的阻力。然而国家审计要在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发挥免疫监督系统功能,就必须有超然独立的地位。我们应从增强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入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最高审计机构,并赋予国家审计问责强制力,保证审计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与完整,减少信息使用者的干预,提升审计质量,真正为国家治理服务。

(二)完善国家审计制度,提高审计透明度

目前政府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时有发生,而其中起监督作用的国家审计公信力不高,审计结果内容因涉及到多方的利益而不能充分披露。规范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加大加深审计结果公开的内容,谨慎开展审计评价,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完善审计结果问责制度,深化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提升国家审计结果公信力与公众关注度,扩大审计影响力,让国家审计真正为国家治理提供前瞻性策略与保障。

(三)优化国家审计模式,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我国对国家审计的职能、性质和地位等定位不明晰,仍然将审计重点停留在财政预算收支的差错、揭弊,审计覆盖面低,不能起到激励政府和各公共部门高效管理的作用。审计模式的选择需要与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加强实施绩效审计与合规审计相结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和管理问题,扩大国家审计的范围,构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从而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四、结论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新常态的机遇和挑战,勇于改革创新,精心应对社会矛盾,释放改革红利。然而由经济转型带来的种种矛盾使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治理层次之间严重脱节,制约经济的发展,更高层面的经济发展模式倒逼国家治理的完善,在经济转型中寻求国家治理的动态均衡,维护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国家治理绩效的提高离不开国家审计的监督和制约,立足国家治理的现状变革国家审计,准确定位国家审计职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体制性改革,为下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创造条件。

摘要:文章阐述了经济新常态对国家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并进一步对现阶段国家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对经济新常态下国家审计的定位及目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国家审计,国家治理,审计变革

参考文献

[1]门韶娟,胡琦佳.大数据时代国家审计的发展变革[J].商业会计,2015,(13).

3.新常态下金融审计全覆盖探析 篇三

一、新常态下国家金融审计的职责

(一)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当前,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债务、影子银行、资本外逃等风险点逐渐显现,并日益交织,对中国的金融稳定构成了威胁。由于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及服务实体经济的特点,新常态下的国家金融审计必须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为职责,发挥国家金融审计在抵御金融風险甚至金融危机中的查处、纠正及预警功能。

(二)推动全面深化金融改革。2015年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是处理好金融问题。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明显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银行对实体经济实质上的支持严重不足,产业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从而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国家金融审计应以推动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为职责,加大对以货币政策为核心的国家金融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揭示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改革的动力在于创新,对于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产品,审计既要鼓励又要抱着谨慎的态度,加大对金融创新产品和走出去贷款的监督检查力度,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促进金融业健康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三)确保金融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功能。当前经济危机的深刻根源在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产业空心化。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实体经济不实、虚拟经济过虚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当前小企业亏损、大量做实体经济的企业从实体平台取得的融资流向非实体经济领域、大量民间资本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弃实投虚”变成炒资产的“游资”和“热钱”等问题突出,金融支持虚拟经济有余而支持实体经济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国家金融审计必须以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为己任,通过对金融机构资金真实流向、企业投入资本市场资金来源进行审计,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确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二、全覆盖对金融审计的要求

201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机关提出了审计全覆盖的新要求。由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特点,以及金融审计的职能,审计全覆盖要求金融审计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较强的灵活性、延伸对象多元化以及审计手段信息化。

(一)较高的综合性。金融审计具有高层次性。要在查处违规问题的基础上,着眼于宏观,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金融审计具有广泛性,既对金融机构进行审计,又对金融监管机构即“一行三会”进行审计;既对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审计,又对业务经营合规性、管理有效性进行审计。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性,才能保证金融审计从更高层次上实现全覆盖,更有利于发现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二)较强的灵活性。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呈现出集团化以及混业经营的特点,对此,金融审计应采取较为灵活的组织模式以应对金融创新变化,在对各个金融机构审计的基础上,以交叉性金融业务等具体事项为中心组织专项调查,以较强的灵活性保证金融审计全覆盖的深度。

(三)延伸对象多元化。由于金融机构服务对象的多样性,审计需要延伸的对象涵盖了财政、基本建设、社会保障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多样性及广泛性,因此,金融审计全覆盖的对象也势必应多元化,这既是全覆盖对金融审计的要求,同时也是金融审计的优势,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横跨各个行业的审计知识沉淀及经验积累。

(四)审计手段的信息化。金融行业的信息化程度非常高,这也决定了金融审计也必须采取高度信息化的审计手段,才能确保金融审计实现有“点”有“面”、“点”与“面”相结合,才能使金融审计的全覆盖是有重点的全覆盖。

三、新常态下金融审计实现全覆盖的途径

(一)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新常态下的金融审计,必须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全面落实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制、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审计工作任务。要主动适应新常态,自觉服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确保金融改革和创新的顺利推动。如:在银行及信用社审计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往往以虚假会计报表来取得贷款,对于这种企业普遍的违规现象我们要从科学发展的理念认识其危害,应从深化改革的角度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以尽快加以制止。

(二)强化对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金融审计的全覆盖,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金融审计在国家金融监督体系中独立性较强、综合性较高、专业优势明显的作用,在常规审计的基础上,着力监督检查国家经济金融等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注重揭示和反映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密切关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反映金融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深层次问题,深入分析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和实施效果,为国家有关部门完善政策制度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各项政策措施及时调整、完善和贯彻落实。

(三)优化审计组织模式,强化部门间协同。一是要优化审计组织模式。积极实施以总行为龙头,“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审计模式,在抓好单个金融机构审计的同时,重点是要抓好关乎改革和发展以及党的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二是要强化与“一行三会”的联系,形成合力,以利于发挥各自特长,及时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审计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实现监督信息、金融预警信息的共享,减少监管盲区,确保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少走弯路。三是要强化与政策出台部门以及具体执行部门的联系。除了要加强与“一行三会”的联系,金融审计还应加强与有关具体政策出台部门与具体执行部门的联系。如“下岗失业人员创业促就业小额贴息贷款”等政策性贷款,政策制定涉及财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审计中必须与这些部门取得联系,才能更好地吃透政策,掌握企业及个人取得贷款的第一手资料,确保审计定性的准确性,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政策制定及执行漏洞,确保国家的惠民政策惠及应惠之人。

(四)加大对金融产品创新以及虚拟经济的检查力度,有效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创新,但并非所有的金融创新产品都是健康的创新。金融审计在推进金融创新的过程中,要加大对金融创新产品的检查力度,对包括金融理财产品、民间借贷在内的“影子银行”风险要高度警惕,通过组织有效的专项审计,及时发现金融系统性风险,确保金融安全。同时,要加大对以金融机构自身投融资业务、房地产以及互联网金融等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审计,审查资金来源及流向的合规性以及存在的系统性风险,揭示信贷资金在金融机构体内循环形成的风险及泡沫,检查信贷资金所扶持项目是否存在“僵尸”项目,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为国家宏观决策服务,确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功能不偏离。

(五)以信息化為依托,创新金融审计技术方法。一是要在信息化审计过程中解决数据分析的及时性及同步性。金融行业涵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众多门类,建立单个的数据分析模型费时费力,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对某个单位进行审计,审计人员需要花费三、四个月加班加点搞数据分析及建模,但审完之后几年都不再审,也就不再用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以“客户为中心,以资金流向为主线”,建立不同机构间统一的数据仓库和数据接口,实现原始数据的标准化,解决审计模型的通用性问题。二是要多方采集数据,避免“信息孤岛”。目前的金融审计数据分析,采集的都是所审计单位的数据,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有效整合资源,与工商、税务、交警、户籍等各个环节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取得多个领域的数据信息,形成更广泛意义上的信息化审计。三是要实现技术创新。当前的金融计算机审计,主要分析的还是数字化数据信息,对于影音、文字、邮件等信息很少涉及,实质上还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数据分析。金融审计要尽快采取措施,解决非数字信息的采集与分析,实现较高层次的计算机审计全覆盖。

(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全面审计。金融风险往往是系统性风险,破坏性非常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全面审计,又要突出重点。近年来,金融审计存在一种倾向,即主抓一个或几个重点、热点专题,对其他专题长期回避,包括:重查处案件线索,轻常规审计事项;重业务审计,轻财务审计;重贷款业务审计,轻存款业务审计;重银行审计,轻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审计。这些倾向容易形成较多的审计盲区,是与全覆盖的审计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凡与新常态有关的审计事项,我们都应该重视,维护金融安全要全面、系统,宏观建议也要全面,这样才能适应新常态下的全覆盖。

4.新常态审计论文 篇四

作者简介:周一春(1990-),女,汉,山西朔州人,研究生,会计硕士,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专业。

郭一瑰(1989-),女,汉,河南商丘人,研究生,会计硕士,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专业。

摘要: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资源环境审计中新型的领域,也是强化领导干部绿色施政的创新举措,过去的几年里,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质量日益不匹配,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新常态的提出,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大背景的变革下,对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势在必行,需要认清当前存在的难点,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新常态;离任审计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政府的施政重点在于寻求GDP的不断增长,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这样的思路下,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离不开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地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多年量的积累,最终达到质的变化,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大自然不停的发出警报。2014年总书记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并且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演讲中,进一步提出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放权。实现国家转型,向更加绿色的经济发展方向转变,需要社会各界全方位的配合。

然而,领导干部通常只顾眼前自我的政绩,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大格局观,盲目地发展经济,牺牲的却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领导干部之所以忽视环境现状,很重要的一点是,处罚成本微乎其微,领导干部离任后,对于环境破坏的责任,无人追究,无据可依。这不仅危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且损害下一代人的生存环境。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一个新的审计领域,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模式。这项审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要义落到实处,弥补了制度的空白,是重要的制度创新,也是对领导干部的重要约束举措。

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面临的主要难题

(1)自然资源资产本身复杂,审计难度大

自然资源种类众多,包括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其中可以作为资产,为所有者带来收益的资源资产,大多属于地质资源和半地质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形成周期漫长。目前列为自然资源资产的有森林资源、国土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草原资源和海洋资源。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范围恰恰是党政负责人在本辖区内贯彻落实国家自然资源重大政策、战略目标的情况,重点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是否以过度的消耗资源、毁坏环境为代价。然而,自然资源分布范围广,审计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不仅仅包括审计本身,还需地理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共同配合。

(2)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的划定

在我国,从县级到中央主要领导干部的任期均为5年,连任不超过两届。一方面,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状况形成的长期性、持续性,导致有些经济决策对自然资源资产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往往可能在前任领导干部离任时,后任领导干部上任一段时间后还未体现。并且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涉及范围广、系统性强、任务重、时间跨度大,可能在审计过程中自然资源资产状况已随后任领导干部的决策制定而改变,这就使得前后任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相关责任混淆。另一方面,有些自然资源资产具有跨区域性,如河流,其上中下游一般穿越多个地区。各区域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目标、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方式不同,往往各自为利、相互影响,导致各区域同级领导干部或是省、市、区县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难以可靠区分。

(3)谁来审计

审计主体是谁,目前有三种观点:国家审计为主、多元审计、国家审计为主导,社会审计和公众共同参与。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而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自然离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评价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归根到底是检验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效果,落脚点是有没有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基于公共受托责任观,政府的受托责任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公众是政府及其部门的委托人,做好自然自然离任审计最终受益的是公众。结合中国国情,审计对象是领导干部,只有国家审计的权威性更能作为主导,然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专业性强,需要强有力的审计知识作保障,社会审计的介入,强有力的弥补不足的力量。审计的主体以国家审计为主,多元参与更加符合现状。

二、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策建议

(1)加快发展审计信息化

自然资源资产分布范围广,品种多样,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往往涉及时间和空间的交叉。传统的审计,由于审计方式、内容、程序方面有相对独立,面对复杂多样的自然资源资产,很难明确量化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取得的经济成果,是否消耗了过多的资源。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插上“翅膀”,加快发展审计信息化,构建一套信息共享的网络系统,集成国家审计大数据,优化审计业务模块,加入各地区对自然资产实时动态的监控,国家审计人员、社会审计人员、社会公众依托物理的专业审计数据库,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质量,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帮助树立科学绿色的政绩观。加快发展审计信息化,也同时要求审计机关的管理人员,强化计算机技能,提升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2)明晰责任范围,提高腐败成本

在新常态的形势下,经济发展健康化是长期追求的目标。自然环境本身具有动态属性,例如上游的污染,可能会影响下游的污染,上游干部的责任可能会影响下游干部的责任鉴定,审计工作要实现对自然资源资产使用状况的全方位监控,控制好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利运行、握好反腐败的利剑,完善国家治理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划清“上下届”、交叉区域的干部责任范围,也是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必经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腐败成本,切实落实好环境终身追究制度,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强化正确的执政观念。

(3)审计人员协同政府有关部门、社会专家、公众共同开展审计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不仅对审计专业知识和审计人员技能要求高,还同时需要具备资源、环境相关知识,而对于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是否存在环境污染损失的量化工作涉及到政府和环保部门,以及社会专家多方共同的协作,通过合作交流,实现专业互补,但是审计机关面临审计力量不足的难题,而社会审计的参与,有利于保证审计质量的客观性,帮助监督领导干部责任承担情况,同时一方面降低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蔡春,毕铭悦.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J].审计研究,2014(5):3-9

[2]徐泓,曲婧.自然资源绩效审计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审计研究(2):14-19

5.新常态审计论文 篇五

年7月30日,由中共中央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变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重点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等体制机制改革。可见在“十三五”出炉前期,领导人在继续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重视。

实际上,2015年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了对经济发展、改革的坚实信心。2015年6月16日至18日在贵州调研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结合的讲话以及2015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增速依然是全世界最快的,但从人均水平看尚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放缓也是必然,国家领导人主动降低经济增长指标,这也意味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将追求质量而非数量。这也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同时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是在新常态经济下产业升级换代下的表现,同时还是实体产业发展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创新低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并没有采取过度刺激的政策,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定向调控,这也意味着看重经济发展的长远而非眼前。同时,这也反映出新常态是中国的国家战略,只要在清除过去两轮经济过热的因素之外,处理好短期、中长期的关系之后,我国经济政策回归中性是必然的。中国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很大程度上是周期性问题,回归正常状态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推动经济稳定发展依然是严峻的问题。主动而不是被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足见中央对新常态环境下的高度重视。结合强调“十三五”期间需要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体制机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扶贫开发十个领域取得明显突破的背景来看,两者又是环环相扣。

在主动出击下,才有机会将稳增长的主动权把握在手中。新常态背景下,只有主动才能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并促进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生产端实现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才能在“十大领域”中取得真正的突破。突破就需要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如简政放权、涉外经济改革进行的情况可以看出,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冲了一部分经济下行的压力。

在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我国就业压力也出现了缓解的趋势,无论是对农业、生态文明、民生、扶贫都能起到积极作用,这将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提升我国市场化程度,令新兴民营产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赢得更多的财富,做到真正的财富于民。

6.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心得体会 篇六

指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形成新常态,这新常态不仅是速度状态,更是发展状态,不仅是发展条件和环境的新常态,更是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发展社会新常态,是一个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带来的是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体制机制的根本性转变,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跨越。

要达到一个新常态发展共识就是要有发展的眼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勇于实践。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精神力量,一个政党不能没有精神追求,一个社会不能没有价值标准,这精神支柱、精神力量、精神追求、价值标准就是这新常态中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精神食粮,只有不断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真抓实干,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在“变”中凝聚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创新驱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让发展、改革的成果惠及到人民群众的身上,让人民群众的“菜篮子”鼓起来,让人民的“钱袋子”涨起来,让人民的生活更有盼头。

充分发挥“五大发展理念”的效用,要有创新的思维和行动,要有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有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的头脑,要有“时不我待”改革开放的胸襟,要有不断推进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共享发展的理念,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形成新常态,激活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各方的智慧和积极因素,形成最大的“公约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稳步前进。

7.新常态审计论文 篇七

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审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审计风险便是其中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学术界仍未达成共识,尚无完全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等都对于审计风险作出了权威性的解释。据此可以看出,审计风险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机关或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结论和意见,主要表现在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中存在重大舞弊现象,而审计人员在没有发现的基础上作出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二是不恰当的审计结论和意见给审计对象,及其相关者造成一定的损害或损失。三是审计主体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从本质上来讲,审计风险在于无意识地发表错误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和风险。同时,根据有关论述,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及报告风险等。

作为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且需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审计风险有其特殊性。一是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审计人员只能最大限度地限制审计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而不可能完全消除审计风险的存在。二是具有普遍性。审计风险普遍存在于审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以及审计报告阶段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包括越权风险、程序风险、判断风险及报告制作风险等等。三是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虽然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偶尔性,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但审计人员仍可以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风险和控制风险。

二、经济新常态下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审计主体方面

1、审计机构独立性差引发审计风险。

经济新常态下,从我国审计具体实践来看,不论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还是企业内部审计,由于当前我国政治体制安排特点和审计管理体制的限制,都使其受到外部较大的压力、阻力,独立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审计的权威性,使其难以正常开展工作,从而引发审计风险。以企业内部审计为例,内审机构作为内设机构涉足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使得审计机关在薪酬福利、职务升迁等方面都与企业息息相关,独立性弱,极易产生审计风险。另外,审计机构自身的审计业务质量内控制度的不健全,也难以对审计质量起保证作用,间接地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人员自身素质较低引起的审计风险。

经济新常态下,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对审计事项所作的相关分析、综合和归纳都依赖于审计人员的知识、技能与经验。换句话讲,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的高低,也成为制约审计风险重要根据。审计人员业务综合素质的差别直接造成同类审计业务结论的不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也影响了审计行为的结论。总体来讲,我国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不够合理以及专业水平欠佳、审计技能滞后、工作经验不足等都使得审计人员难以满足新形势。随着审计工作内容的深入和所面临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所提出的新要求,对审计的客观把握能力低,导致审计风险尤其是检查风险的概率也随之提高。另外,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低,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规范的约束及指导,也直接限制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审计方法选择方面

从理论上,由于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审计目标也不尽相同,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合适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才能保障审计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因此,经济新常态下,审计方法的选择也会直接对审计结论的正确与否产生重要影响,也是造成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从我国审计的实践来看,审计方法选择正确与否成为影响审计风险的关键。因审计程序和方法选择不当而造成审计周期长、成本增加、甚至出现顾此失彼、主次不分的状况时有发生,造成难以全面、及时收集可靠的审计证据,以做出科学合理的审计判断,导致结论与实际不符,形成审计风险。另外,在审计中,广泛应用的抽样方法受操作人员水平、能力及经验的限制,加上这种方法本身也存在着遗漏问题,从而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审计检查风险。与此同时,随着被审计单位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也对于审计方法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有效识别被审单位是否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财务造假,以降低审计检查风险,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审计客体方面

审计主体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主要是以会计资料作为其审计对象。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特别是真实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了审计质量,即被审单位会计工作规范性的高低、会计制度建设的健全与否、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等。具体来讲,是固有风险形成的根本性原因。不难看出,经济新常态下,仍有一大部分被审单位为了某种需要或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虚报、瞒报、漏报财务状况,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导致审计人员在不实的审计证据基础上做出错判,产生与事实偏离的审计结论。还有,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或流于形式、或执行不力等,难以起到真正的内部监督作用,也无法得到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由此引发的控制风险也相对较高。

(四)审计环境方面

1、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

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滞后、缺失及有关规定不具可操作性,都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难以真正实现依法治审,只能依靠自身的经验和水平进行分析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论的科学性及权威性,增加了审计风险。同时,对于审计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处罚,及审计人员的失职和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我国社会及公众审计意识较弱,对审计信息的关注程度明显不足,使得被审单位受整体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自身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完善,缺乏对审计的正确认识及忽略审计的积极作用,难以积极主动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回避审计,甚至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3、市场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成分的日益多元化,被审单位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也对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审计对象和内容,一定程度上,审计人员难以做出及时、全面、充分的反映和评价,以获得正确的审计结论,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经济新常态下审计风险控制的对策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审计在维护财经纪律、维持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增强审计风险意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以降低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已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我国经济学家刘劲哲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审计面临的领域在不断拓宽,内容在不断加深,审计执法难度也在不断提高,审计面临的风险性也更加突出了。因此,要在把握审计开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审计风险的防控工作放在事关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高度,认真客观地做好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进而对症下药,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提高审计风险的防控水平。一是多管齐下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具体包括,改革当前我国审计体制,如政府审计实行司法型审计机构模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需独立于企业其他所有部门;从法律层面上明确规定我国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并使其得到最大限度地保障等。同时,建立健全审计机关审计质量内控制度,实现审计质量管理控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并通过审计复核制、质量考评制等各项制度提高审计质量水平,降低审计风险。二是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其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并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以务实、负责、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开展审计工作;强化业务培训,深刻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和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审计风险的特点,提高判断分析能力和依法执法水平。三是做好审计风险的分析工作,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严格实施审前调查、重要性和风险评估等一系列的审计程度;有效运用审计抽样方法,在减少审计工作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提高审计质量,避免因方法不当造成的审计风险;加强各审计机构间的合作和交流,有效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四是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对审计职权、地位、审计双方的权责等各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既提高审计的社会地位、保障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加大了遏制会计造假的力度,也使得审计处理处罚有依有据,有利于责任追究制度的完善,加大违法违纪的机会成本,降低审计风险。五是强化整改力度,督促被审计单位改进完善内部控制,实现财务规范化管理,以降低审计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六是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人们重视和关注审计,提升人们的审计意识及对审计信息的需求和关注,增强审计机构和被审单位两者对于审计质量的高度重视,自觉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产生。最后,完善审计信息公示制度,如实披露相关情况,实事求是地得出相应的审计评价和审计处理意见,降低审计报告的风险。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我国审计事业的深入发展,如何有效避免审计风险成为审计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当前,从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来看,主要是由审计主体、审计方法选择、审计客体、审计环境等方面所引起的。在深入分析审计风险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和控制风险的产生。

关键词:审计风险,形成原因,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波.对提高审计质量的几点思考[J].西部财会,2011(1).

[2]王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质量体系建设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3]申黎英.农村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创新研究[J].河北农机,2014(5).

[4]王嘉程.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建设[J].消费导刊,2014(12).

8.新常态下的乡镇内部审计工作 篇八

一、加强乡镇内部审计势在必行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何保障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如何使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如何更新理念、健全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乡镇内部审计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是加强乡镇内部审计是维护乡镇经济规范化的需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的职能逐步向公共财政体制转变,从直接管理干预经济向间接服务、间接调控经济转变,从而更加关注财政性资金、集体资产的效益问题。乡镇内部审计对乡镇经济生活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和服务,有利于落实乡镇经济政策,提高乡镇经济效益,维护乡镇经济秩序。

二是加强乡镇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需要。目前的国家审计对乡镇和村这些基层政权缺少明确的监督主体,主要依赖县(区)审计机关的延伸业务职能对所辖乡镇及村进行非常规监督,由于县区审计机关人力和精力有限,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监管的盲区和死角。因此,通过明确乡镇审计的法律地位,有利于健全政府监督体系,缓解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负荷。

三是加强乡镇内部审计是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需要。随着乡镇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广大农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日益增强,对基层政权的施政行为和集体财产的公开的监督日益迫切,客观上需要有一支稳定可靠的审计力量为其提供客观公正的审计服务。

二、乡镇内部审计不容乐观

随着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乡镇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导致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不规范,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违规违纪违法的问题。从当前来看,乡镇内部审计主要存在“六难”:

(一)认识不高难重视。部分乡镇领导没有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为乡镇资金量不大,开展内部审计可有可无,因此没有将其摆在乡镇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上,使乡镇内部审计“先天不足”。有的村干部对审计工作认识不高,认为审计就是找茬,配合不够。目前,乡镇内审基本是“走过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制度缺失难规范。由于目前内部审计还未上升到法律层面,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加之有的地方没有建立规范的内审制度,内审人员在审计时无章可循,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没有法律依据,因此内审工作随意性大,没有真正做到制度化、常规化。

(三)财务管理难统一。有的乡镇预算编制不够全面、精细,预算执行随意性较大。尤其是村级财务混乱,有的虽已成立了民主理财监督小组,但实际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虽能做到及时公开,但透明度不够;有的会计核算仍使用传统的“流水账”方法,没有足够的原始正规票据作支撑,难以从财务账上看出问题的全面性,也不能全面反映客观事实,有的甚至连账也没有。

(四)资金分散难监管。乡镇和村涉及的资金种类繁多,资金量一般都不大,但却分布在乡镇的各个方面乃至每一个村民身上,要把这些资金弄清楚,工作量非常大,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力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监管只会流于形式。

(五)机构人员难落实。很多乡镇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都是依靠乡镇纪委和财政所来开展内审工作,有的乡镇甚至没有开展内审工作。多数乡镇没有专职内审人员,有的分散于纪委、财务工作等岗位,身兼数职,审计工作具有明显的临时性和被动性,仅凭乡镇自身进行监管,显得力不从心。

(六)审计质量难提升。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审计不再是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审计方式方法也呈多样化。由于内审人员专业化素质不高、技术手段落后等原因,致使乡镇内审发展后劲不足。加之当前大多内部审计主要采取单纯从财务账上查找问题的方法,审计方式方法单一,很难从深层次上发现问题。

三、乡镇内部审计有的放

乡镇内部审计的内容很多,但内审力量有限,需区别主次,重点应突出以下五个方面:

一要审财务。重点审查账薄、凭证、报表及相关会计资料,检查乡镇各部门、村级财务是否依法建账、记账和报账,会计行为是否合规,收支是否真实、合法,有无挪用、滥用和浪费现象,保证财务收支合规、合法。

二要审资金。检查相关专项资金的分配是否公开、透明,使用是否合规,检查农村各类收费是否合理,相关的减免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存在乱收费、乱摊派行为。通过检查资金的来龙去脉,揭露、纠正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管好用好各项资金,确保资金使用真实、合法、有效。

三要审项目。重点审查社区、农田水利、农村电网等建设项目的计划管理情况、资金筹集情况,相关配套资金是否到位,资金拨付是否及时;审查项目支出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虚列工程项目、虚拟工程成本、虚报工程量、将其他费用列入工程支出等问题;审查工程决算是否真实、准确、合规,有无虚报冒领、高估冒算问题;审查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是否科学有效,有!觅因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浪费问题,促进资金效益的充分发挥。

四要审政策。及时检查各项涉农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了解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普遍性及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综合分析,从机制、体制上分析原因,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服务;关注农村低保资金、社会救助资金、拆迁补偿金等是否落实到位,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加强对生态环保等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看上级安排的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五要审领导。有效开展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村干部权力运行情况的监督和制约,提高村委会的决策水平和自治能力,促进村级组织党风廉政建设。重点检查各项收入是否真实、完整,各项支出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不断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管理使用安全、透明。

四、乡镇内部审计时不我待

(一)强化内审管理指导。结合乡镇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规范审计程序,使乡镇内审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县级政府要在乡镇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专职审计人员,解决好乡镇审计人员的编制问题;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乡镇审计的业务指导;乡镇党委、政府要重视和支持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不说情、不加压,为内审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把握内审工作重点。乡镇内部审计部门应重点摸清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政策措施和工作重点,投入资金规模和结构分布情况,掌握本乡镇资金来源、规模、工程建设期限及进展状况和项目管理情况。对涉及农居房建设、农村道路、环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等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最大限度地保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着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着力为广大人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服务。

(三)创新内审方式方法。采取内外结合、左右联合、上下联动的方式开展审计监督检查,整合监督资源,有效解决内审力量的不足,提高监督检查的效率和质量。充分运用计算机审计软件,加强对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绩效评价分析,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在乡镇内部审计中的作用;通过调研、协调、建议等方法,积极向乡镇党委政府宣传对内部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重要意义,使他们理解并支持内审工作开展。

(四)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坚持岗前培训、集中培训等措施,逐步解决乡镇内部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鼓励内审人员积极参加职称考试,系统掌握内部审计的专业知识;结合交叉审计、联合审计等多种形式“以审代训”,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技能;学习《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财经法规,确保在审计中廉洁自律,秉公执法,增强内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上一篇:在全局“干部作风建设年”动员会上的讲话下一篇:浅谈公司战略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