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精选9篇)
1.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篇一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
一、估算编制范围
本估算为某某山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估算主要包括:六区一村一廊的建设费、土地租用费,基础设施费及市政配套费。但不包括以下各项费用。
(1)业主开业流动资金。
(2)建造期价格可能发生的变动而需要增加的费。
二、估算编制依据
本项目建设投资根据建筑设计方案,相关图纸及市建筑工程预算相关定额及取费标准进行估算。
(1)相似工程合同造价资料及地区材料价格。(2)假定由本市内的单位承担设计,施工及项目管理。
三、投资估算
本项目预计总投资为12200万元,其中,民俗文化新村1000万元,优质林果花卉区200万元,现代农业区(大棚蔬菜)220万元,特色作物区240万元,特种养殖区1050万元,农产品加工区1200万元,生态林休闲区360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2000万元。
项目投资估算表
项目名称:某某山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1 优质林果花卉区 1.1 水果经济林 1.2 苗木园 2 现代农业区 2.1 有机大棚蔬菜 2.2 无公害蔬菜 3 特色作物区 3.1 麻竹种植 3.2 楠竹种植 3.3 蘑菇种植 3 特种养殖区
计算基础
500亩×0.2万元/亩 200亩×0.5万元/亩
100亩×2万元/亩 100亩×0.2万元/亩
500亩×0.2万元/亩 200亩×0.2万元/亩 200亩×0.5万元/亩
金额
200.00 100.00 100.00 220.00 200.00 20.00 240.00 100.00 40.00 100.00 1050.00 备注
规划占地700亩 每亩平均投资0.2万元
每亩平均投资0.5万元;含部分大棚建设 规划占地200亩 每亩平均投资2万元 每亩平均投资0.2万元
规划占地面积900亩;其中200亩为林下 种苗及人工 种苗及人工 种菌及人工
规划占地面积1100亩,其中林下养殖1000亩
(万元)3.1 3.2 梅花鹿养殖园 巴马香猪养殖园 梅花鹿舍建设及种鹿 种猪繁衍基地及商品猪舍 300.00 占地500亩,年存栏2000头;林下养殖
450.00 占地50亩;年出栏2万头;500亩林下养殖青饲料 3.3 水产养殖园 4 农产品加工区 5 生态林休闲区 5.1 休闲避暑山庄 5.2 养老休闲山庄 5.3 旅游设施建设 6 民俗文化新村 7 基础设施建设 8 征地费及土地租用费 9 其它费用 9.1 设计费 9.2 勘察费
人畜饮水及农业生产用水水库建设 建筑面积1.5万平米
建筑面积2.0万平米 建筑面积0.8万平米
古刹、古庙、古寨等恢复建设 建筑面积2.0万平米 园区道路
荒山、慌坡及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
按投资费用1%计取 按同类工程估算
300.00 1200.00 2100.00 1500.00 600.00 1500.00 1000.00 2000.00 2000.00 690.00 115.00 30.00 占地50亩
农副产品加工;规划占地20亩
规划占地面积500亩,其中建设用地100亩 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 年安置500人 规划占地面积100亩
规划占地30亩;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 含园区主干道及支路约18km,支路约8km 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250亩;其中建设用地250亩
9.3 环境评估费 9.4 建设工程规费 9.5 建设单位管理费9.6 基本预备费 合计总投资
按同类工程估算 按投资费用1.15%计取 按投资费用0.05%计取 按投资费用3%计取
10.00 132.00 58.00 345.00 12200.00
第十三章 经济分析
通过市场预测,本报告拟定下列经营策略: 某某山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总投资12200万元,由政府招商引资,开发商有规划的开发,自主经营。
一、年营业收入
通过调查历年旅游接待情况,预测某某山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收入概况如下:
年收入预测表
项目名称:某某山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1 优质林果花卉区 1.1 水果经济林 1.2 花卉苗木园 2 现代农业区 2.1 蔬菜大棚 2.2 无公害蔬菜 3 特色作物区 3.1 麻竹种植 3.2 楠竹种植 3.3 蘑菇种植 4 特种养殖区
计算基础
500亩×0.6万元/亩 200亩×0.8万元/亩
100亩×0.9万元/亩 100亩×1.2万元/亩
500亩×0.3万元/亩 200亩×0.3万元/亩 200亩×1.5万元/亩
金额
460.00 300.00 160.00 210.00 90.00 120.00 510.00 150.00 60.00 300.00 975.00 备注
规划占地700亩 李子、梨子 鲜花及苗木 规划占地200亩 反季节蔬菜 季节特色蔬菜
规划占地面积900亩;其中200亩为林下 种植面积500亩 种植面积200亩 种植面积200亩
规划占地面积1100亩,其中林下种植、养殖1000亩
(万元)4.1 4.2 梅花鹿养殖园 巴马香猪养殖园 2000头×0.25万元/头 20000头×200元/头 500.00 用地500亩;年存栏2000头;林下养殖 400.00 用地50亩;年出栏2万头;林下种植500亩 4.3 水产养殖园 5 农产品加工厂 6 生态林休闲区 6.1 休闲避暑山庄 6.2 养老休闲山庄 7 民俗文化新村 8 古刹、古庙及山寨收入合计
50亩×1.5万元/亩
10万×200元/人次 500人×9600元/年 10万×150元/人次 10万×50元/人次
75.00 3000.00 2480.00 2000.00 480.00 1500.00 500.00 9635.00 50亩生态鱼养殖
农副产品加工;规划占地20亩 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 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 年安置500人
规划占地20亩;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 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
二、成本估算
1、各项原材料成本,按现行市场行情进行估算。
2、投资采用平均年限法分类进行折旧摊销摊销折旧20年。
3、管理费用按销售收入的20%计算。(包括防疫请临时工土地租用费等办公用品)
4、销售费用按销售收入的3%计算。
5、职工年平均工资按8000元计算,管理人员工资2.5万元,技术人员工资2.0万元。包括工资性补贴及福利。
6、税金:交易税按收入3.3%计算,营业税按收入5.5%计算,租用按租金收入17.5%计算,农业特产按8%计算。
三、所得税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件》及其它实施细则,所得税按25%计取。
四、利润估算
根据本报告拟定的项目收益成本费用和税收等水平,通过相关工作表格计算分析,(详见损益表)整个项目建成后,运营利润1927万元。(税后利润)
五、财务指标分析
本项目从经营角度编制现金流量表,通过现金流量表分析可得如下指标。
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前35% 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20% 每年利税为:3372万元 每年收益为:1927万元
投资回收期含折旧摊销期6.33年。
经过年收支预测和财务分析得出项目全部经营收益率按平均收益率20%,大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贷款利率,项目财务净现值为1927万元。则本项目在财务效益评价下是可行的。
2.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篇二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也是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告以佛山三次经济普查以及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 对佛山产业结构进行纵向比较, 深入分析了佛山经济发展现状及特征, 尤其是在经济结构演进与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困难和问题, 据此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 经济结构分析
1.1 产业结构分析
1.1.1 GDP总量迈上新台阶, 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佛山市生产总值7010.2亿元, 比上年增长10.0%。2004~2013年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围绕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上下波动, 互有高低, 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第二产业的年均增速比第三产业高6.1个百分点, 如图1所示。“三普”数据显示, 2013年末全市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数99166个, 比2008年增加37613个, 增长61.1%;产业活动单位数111894个, 比2008年增加42513个, 增长61.3%;企业法人单位数88883个, 比2008年增加34725个, 增长64.1%, 这说明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 佛山市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数量增加, 企业数量规模不断扩大, 促进了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
1.1.2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二、三产业比重差距逐步缩小
从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看, 2004~2013年佛山第一产业比重保持下降的态势, 但是下降的速度趋缓;第二产业2005年以来比重始终保持在60%以上, 2008年达到峰值后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2004~2008年间逐步下降, 2008~2013年逐步上升, 与第二产业比重的差距逐步缩小, 如图2所示。另外, 产业结构优化还体现在法人单位数变化上, “三普”数据显示, 第二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 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 2013年末, 佛山市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为58301个, 比重为58.8%, 比2008年上升10.8个百分点, 这说明佛山市法人单位目前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
1.2 就业结构分析
“三普”数据显示, 2013年末全市第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33.9万人, 比2008年末增长16.6%。其中第二产业235.4万人, 增加17.9万人, 增长8.2%;第三产业98.5万人, 增加29.3万人, 增长42.5%, 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增速明显超过第二产业。从佛山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数比重看, 2008年比重为75.9:24.1, 2013年比重为70.5:29.5, 五年间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就业比重上升了5.4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比重呈不断下降态势。
1.3 工业内部结构分析
“三普”数据显示, 2013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08个, 比2008年减少1819个, 下降了22.9%, 企业法人单位的实收资本 (企业投资者实际投入的资本或股本) 总额达1944.9亿元, 比2008年增加617.3亿元, 增长46.5%, 年均增长7.9%。这说明尽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有所减少, 但佛山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更注重企业的投入和做大做强。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6684.6亿元, 比2008年增长61.7%, 年均增长10.1%, 实现利润1285.3亿元, 比2004年增长169.9%, 年均增长22.0%, 显示佛山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从制造业各分行业产值看, 2013年产值最高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达到3731.8亿元, 占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工业产值比重的22.6%, 企业法人单位数占全部制造业部门的比重为12.1%;其次是金属制品业, 产值为1404.7亿元, 占8.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产值为1181.9亿元, 占7.2%, 排第三位;这三个主要工业部门的产值比重合计占38.3%, 企业法人单位数占全部制造业的32.2%。从制造业各行业增长情况看, 与“一普”相比, 2013年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产值增长27.9倍, 增长最快;其次是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增长了9.8倍;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6.8、6.5倍, 见表1所示。
1.4 服务业内部结构分析
从服务业内部各产业比重看, 2013年, 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占比最大的仍是批发和零售行业, 为22.7%, 但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新兴的金融业、房地产业的占比呈明显上升趋势, 其中房地产业占比达到17.9%, 仅次于批发和零售行业, 比2008年上升了1.8个百分点。这种变化体现了佛山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势, 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趋于下降, 新兴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从服务业法人单位数量看, 各类服务业法人单位数不断壮大, 2013年末, 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数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为48.3%, 比2008年上升了5.0个百分点;房地产业法人单位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6%, 比2008年上升了0.1个百分点, 见表2所示。
2 佛山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2.1 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增长水平
注:“总产值”数据来源于佛山统计年鉴.
注:“增加值”数据来源于佛山统计年鉴.
2013年佛山人均GDP达到15551美元 (1) , 按照赛尔奎因和钱纳里产业结构发展模式, 当人均GDP大于4000美元时的工业化后期阶段, 一般国家的产业结构比为7.0:46.0:47.0, 见表3所示。而当人均GDP水平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时, 产业结构中应是第二产业产值比下降, 第三产业占支配地位, 且第三产业产值比上升并超过50%。2005~2013年间, 佛山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均超过60%, 虽然与第三产业比重之间的差距从扩大到缩小, 但两者之间差距仍较大。2013年全国、广东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这说明佛山产业结构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 服务业发展仍然明显滞后于工业发展阶段。
2.2 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产值比重偏低
按照OECD和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 把制造业的行业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低技术制造业。2013年佛山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为6.6%, 略高于2008年的5.4%, 中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为37.7%, 中低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合计为53.3%, 见表4所示。根据广东统计年鉴数据, 2013年佛山先进制造业增加值为1254.1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2.4%,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 (2) 为283.0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7.3%, 无论是先进制造业产业比重还是高技术产业比重佛山均远低于广州、深圳, 而且还低于珠三角平均水平, 见表5所示。而从企业法人单位数看, 2013年佛山中低技术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占比为67.3%, 其次是中高技术产业企业数量占比为28.5%, 高技术产业企业数量占比仅为2.9%。这说明佛山制造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产值上, 仍以传统产业为主, 现代制造业发展不足, 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注:数据来源2014年广东省统计年鉴.
2.3 战略性新兴产业法人单位比重偏低, 且地区发展不平衡
如表6所示, 2013年末, 佛山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738个, 占全部法人单位0.74%, 其中, 节能环保产业256个, 占全部法人单位0.26%;新材料产业261个, 占0.26%。而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16.6万个, 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2.0%, 其中, 节能环保产业7.1万个, 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0.9%;新材料产业4.7万个, 占0.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佛山战略性新兴产业法人单位比重偏低。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区分布看, 经济普查数据显示, 2013年南海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法人单位数占60.7%,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收入占42.3%;而GDP总量占比最大的顺德区新兴产业法人单位数仅占11.2%, 但从业人数、营业收入、资产总计比重分别为55.3%、46.0%、53.8%。
注:工业总产值来源于佛山统计年鉴.
2.4 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城镇化有助于通过推动消费层次的提升, 从而拉动内需, 保持经济稳定增长。2013年佛山城镇化率已达94.88% (3) , 在省内城市中高于广州, 仅次于深圳。但目前佛山的城镇化存在城镇化率高,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从表7可见, 佛山的城镇化水平在人口、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指标的表现大部分落后于广州、深圳。特别是在经济城镇化方面, 佛山的人均GDP水平低于广州、深圳, 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远落后于广州、深圳两地;在社会城镇化方面, 除了每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指标表现较好, 高于广州和深圳两地以外,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每万人拥有床位数、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均明显低于广州、深圳两地。
3 佛山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3.1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全面提升产业结构层次
不断增加第三产业的投入, 整合资源, 积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 建成为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引进和培养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 全面提升佛山第三产业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使第三产业成为佛山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3.2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着力培育发展潜力大、带动效应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升产业层次。努力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引导传统产业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的“三自”式发展道路。加快制造业与先进技术的融合, 实现制造业“先进性”蜕变, 推动“佛山制造”、“制造基地”向“佛山创造”、“制造总部”转型升级。
3.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完善传统优势产业集群与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开展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创新计划, 完善集聚创新资源和开展创新活动的载体支撑体系。实施企业创新培育工程, 发挥大企业创新骨干作用, 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体系, 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进程, 构筑高层次人才洼地。
3.4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水平
贯彻落实《佛山“十二五”发展规划》, 坚持规划引领、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原则, 推动佛山城市化健康发展。
4 结语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佛山市“GDP”达到7603.3亿元, 比上年增长8.6%。这说明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转型升级, 佛山市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性产业活动单位数量增加, 企业数量规模不断扩大, 促进了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
参考文献
[1]陈心颖.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福建省的观察数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5) :148-152.
[2]杨林.深圳经济转型升级的增长轨迹[J].中国国情国力, 2015 (2) :68-70.
3.公司法和及其修改的经济学分析 篇三
经济学家也有疑问,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开始对公司法进行分析。走在前面的是美国学者。上世纪中叶美国开始了“法和经济学”(Low and Economics)的研究,许多法学家和经济学家进入这个领域,许多研究成果对法律的解释、制定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学家和法学家用经济学方法和观点研究法律,自然有意义。
一、公司法经济学分析理论简介
1.公司法是什么
公司法是以公司利害关系者(股东、经营者、债权人为中心,有时包括职工)关系调整为重点的法律,是公司组织法,又是行为法,同时有实体性和程序性的规定。
公司法和一般民法的不同的特点是它有不少强制性规定,即有当事者合意亦不能排除之规定,如章程只能规定董事有尽职忠诚义务,不能规定除故意损害外不承担责任。当事者合意也不能排除的法律规定,在合同法中亦存在。但公司法中此类规定甚多。这一特点引起学术界关于公司法是私法还是公法等争论。
各国公司法都有上述共性,亦因多种原因有所不同。德国等欧洲国家及中国公司法中有职工参与制的规定,但英美公司法无此规定。这个差异与国家的社会政治历史有关,如德国有社会民主主义传统,20世纪70年代德国公司法做出大公司监事会一半来自工会和职工的规定时,就业率很高,重要社会政治问题是如何分享经济成长利益。
实际的经济及经济关系的影响亦大。如实际存在的股权结构差异。欧日金融和商业法人是最重要的持股机构,而美国机构投资者持股量大,前类股东重交易收益,后者重股权收益。因此欧日和英美公司法中股东保护的程度及股东力量对公司法的影响程度均有差异。法律理念和体系差异亦有影响。德日是重条文的大陆法系国家,英美是重判例的海洋法系国家,由此引致规定差异。
2.经济学判断法律合理性的原则及和法学的初步比较
经济学家,尤其是制度经济学家一直关心法律的规定,其观察视角是:法律的经济学意义何在?对人和企业有何影响?为达到目标怎样的规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合适的?
过去经济学对法律的分析较少。除学科领域差别原因外,主要原因是:(1)认为法是为明确产权和私人合同关系提供保证的司法裁判制度;(2)假定企业是“黑箱”,除税收问题,经济学对其内部问题分析较少;(3)只讨论与市场失效有关的法律问题,如反垄断法的问题。但后来情况变了,环境变了,有用经济学分析法律规定的需求;经济学理论及分析工具发展了,不再认为企业是黑箱了。
经济学家研究法律的方法,其一,是将法律视为外生变量,考察法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如考察税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其二,是根据法的目标,从经济学角度考察法的必要性和作用等。本文主要用后一种方法进行有关讨论。
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分析判断的原则及思维模式有所不同。一般认为法学家特别重视公平和程序原则,经济学家判断分析法律合理性时则更关注效率、合理判断及“合同”三个基本原则。
效率原则:从静态到动态。经济学家判断公司法合理性最基本的原则是效率原则,即能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剩余总产出最大化。经济学家亦重视公平原则,但较强调事前公平、机会公平,因为它符合经济学关注的激励机制原则,有利于通过激励提高效率。而法学家常常根据公正,特别是公平或平等原则考虑公司法的规定。后来一些经济学家还强调应当考虑各种规定对长期效率,或者说动态效率的影响。
合理判断原则:从理性到有限理性。经济学家通常假定经济人有合理判断能力,即:(1)以自己能获得的信息为前提;(2)以自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3)有能力合理选择。由此推论是,强调自己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责。但法学家看法往往不同,他常质疑人的行为是否合理,因此法律中常有许多限制性规定。以后经济学家认识到当事人只有有限合理的决策能力,但他并不认为因此在经济学上就有限制当事人的理由,因为限制也未必合理。
合同原则:重要性、不完备性和控制权。过去的经济学假定人们有合理判断能力,只要能明确产权关系,确保合同执行,一般任何交易都可以合同形式提供法律保障。但是法学家未必完全赞成这种看法,因为有显著不公正的合同,应允许司法介入,纠正存在的“不公正”。以后经济学认识到由于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等多种原因合同难以完备,但合同不完备不等于公司法的强制性规定一定合理、有效率。经济学家发现要说明企业的内在关系,仅用当事人平等的合同概念不行,还必须引入控制权概念。
3.效率和公正:有异有同,往往殊途同归
尽管学术原则或体系有些不同,但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在许多方面仍能取得共识。如企业给员工与绩效挂钩的工资合同,业绩不同,工资不同。经济学家和法学家一般都不反对这个结果。
经济学家的效率原则是目标判断原则,而“合理判断”、“合同重要”原则是强调通过经济人的合理判断和市场(合同)行为能够获得更优的资源配置效率。以后提出的动态效率、有限合理判断、公司控制权理论,是对三原则的发展,不是否定。如果能有效率,即使只能进行有限合理的判断,经济学家也未必会反对合同的合理性及意义。经济学家的效率原则与法学家强调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包括事后公平)等原则有所不同。但一些更深入的研究表明,二者尽管可能确有不同之处,但其具体结论和结果亦可能相同或互补。
4.用“企业理论”、“合同不完备”理论说明公司法的基本构架
公司法规定的公司决策分工体系是,股东会控制董事会人选和进行有限的重要决策,董事会进行经营决策,管理者进行日常决策。为什么公司法有这些规定,并且其中不少规定是强制性的。法学家由于公司法强制性规定较多,甚至有公司法到底是公法还是私法之争。一种解释是公司法既是组织法,又是行为法,涉及行为的不宜有强制性规定,涉及组织的因事关重大可有强制规定。
早期认为企业是黑箱,以后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以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长期交易关系为前提的,是对“市场”和“组织(企业)”根据交易费用选择的结果(科斯定理)。但这不能很好地说明为什么需要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因为市场上亦有信息不对称、有交易费用,市场交易仍可以长期持续。企业内即使存在信息不对称、合同不完备,亦可在不对称的范围内获得效率,合同亦应有效。信息不对称至少不是公司法应有强制法规存在的充分条件。
如果仅仅将公司法理解为当事人围绕公司财产权的合同集合,公司就只需要任意性的规定。由于合同合理性有限,司法判断合同的合理性也有难度,公司法的作用将很有限。
公司法要适应公司必需有控制权、并且控制权应给承担投资风险的股东,就必需有与控制权有关的强制性规定,如关于董事责任、股东和股东会权利的规定。这样的公司法才能从法律上保障公司控制权所有人的意志能够得以实施,有利于解决合同不完备问题。如果合同合理完备,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作用不大。如果合同不完备,公司法就提供了解决合同不完备问题的手段。美国公司董事会权力来源,在理论上有股东授予和法律授予两种解释,但两种授予论都没能说明授权的经济关系制度基础和意义。现代企业理论对此给予了较有力的说明。
4.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篇四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南街村和华西村一直是被称为典型的两个“农村”,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南街村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经济,而华西村是典型的集体控股的混合经济,集体控股70%,村民参股30%。他们常常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教材”为广大共产主义信仰者以及政治人物所颂扬和宣传。共产主义信仰者颂扬和宣传南街村和华西村,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就是共产主义在现实中小范围内的实现;政治人物颂扬和宣传南街村和华西村,是出于宣传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为了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
不得不承认,南街村和华西村的发展确实是成功的。南街村曾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名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优秀乡镇企业”等殊荣。南街村集团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荣誉称号:是中国食品工业质量效益奖企业、工业排头兵企业、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南省百户规模优势企业、河南省重点服务企业、河南省科技企业和河南省民营科技企业50强等。“南街村”商标为国家驰名商标。华西村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殊荣,并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 “天下第一村”!农村能取得这些成就确实是令人瞠目的。
认识一个事物必须以辩证的思维和客观的态度,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南街村和华西村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毫无疑问要比中国一般农村更快更高,但是人们应该看到,南街村和华西村内部却也存在着一定矛盾,其发展模式具有自身局限性和成功的偶然性。
2008年2月27日,南方都市报刊登《“红色亿元村”南街“神话”或终结》一文,文章指出南街村的告诉经济增长不是靠自身积累,而是靠银行贷款,南街村从农行贷款的本金利息至今未还,负债16亿。从这里可以推断出南街村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水平依靠的是巨额贷款,而实际上一般的农村是不可能得到如此巨额贷款的,所以它的成功具有偶然性。文章又指出1999年,南街村党委书记、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宏斌独断专行实施“永动机”项目,投入2000多万,最后以失败告终;2003年5月,南街村主任王金忠死亡,清理义乌市发现2000万现金以及多本房产证,追悼会当天有几名抱着小孩的王的“二奶”对王生前拥有的财产提出要求。关于永动机事件,一方面是领头人王宏斌的文化程度低,缺乏科技常识,知识水平不够,另一方面是领导体制上的原因,个人一意孤行,独断专行。如果领导自己不懂,但能虚心听取大家意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也不至于造成这么大损失。可王宏斌却恰恰相反,他承认,上这个项目时,大家都反对,就他一个人坚持,头脑发胀,不顾别人意见,断然拍板。于是,就“犯下的最大的错误。”这与王金忠事件共同表明南街村监督落空,没有权力制衡,个人权力太大,权力运行机制上不完善。缺乏监督和制衡的权力,不光是容易产生腐败,更容易
滥用权力,变成“可怕的张牙舞爪的权力”。2011年大河网—大河报(郑州)刊登《华西村的秘密》一文,文章引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怡2004年的研究数据,吴仁宝四个儿子可以支配的可用资金占华西村总量的90.7%,文章指出超过300米的龙希大酒店毫无经济的合理性。文章又指出华西村打击与吴仁宝意见不合的人,比如华西五村的村民戴进兴便被认为是黑恶势力。文章还指出,村民对在华西的生活有怨言,尤其是周边村的村民对于无法享受与中心村村民平等待遇不满,公民部分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有自称是华西村民的网友这样说:“电视上说华西村人最低收入都有50万,当时我们全家就都笑了,所谓的不低于50W的存款吧,的确每个华西人都有那么一笔钱。但是这个钱,用起来可是很有意思的。钱在你的账上,但是你没有主动使用权。我姐姐和姐夫都笑,这真的是外面得面子,里面只能跟着吹。”以上报道以及网友的帖子表明南街村和华西村的成功具有自身局限性和偶然性,内部亦是矛盾重重。
5.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篇五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县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升劳务经济质量和水平,切实增加农民收入,9月初,县人劳局和县创业办结合全县农民增收5年规划和3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抽组专门力量,在15个乡镇认真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暨劳务经济发展情况调查,在此基地上进行了认真评估分析,提出了今后劳务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劳动力资源和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一)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
石泉县辖15个乡(镇)202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为18.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5.29万人。本次调查统计:全县有农村劳动力82253人。其中:男性49408人,占总数60%;女性32845人,占农村人口总数40%。从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构成看:
1、年龄结构:16—25岁19734人,26-45岁43364人,46-60岁(女46—50岁)19155人,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24%、53%、23%。
2、文化结构:大专及以上文化564人,中专技校1160人,高中文化4865人,初中及以下文化75664人,分别占总数的0.6%、1.4%、6%、92%。
3、就业结构:全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31755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8.6%;外出务工39361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85%;本县从事非农生产(含本县转移就业人员)7088人,占8.62%;未就业(包括在校学生)4049人,占4.93%。
4、就业技能和就业意愿情况:根据调查资料,4493人具备专业职业技能,占劳动力总数5.5%;未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77760人,占总数94.5%;3315人对提高劳动技能有明确专业意向,占劳动力总数4%。全县还有2006人农村劳动力在理论上有可能向二、三产业转移,也是本县目前可输出的富余劳动力。
(二)劳动力转移输出情况
1、转移劳动力性别、文化分布:全县农村劳动力共转移45193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5%。县内转移5832人,县外输出转移39361人,其中:男性24863人,女性14498人,分别占县外输出总数的63%和37%。县外输出转移中,初中及以下文化34821人,高中及以上文化4540人,分别占县外转移总数的88%、12%。
2、转移输出去向和地区分布:从输出的流向上看,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华北、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分别为:省内输出8285人,省外输出31035人,境外输出41人,分别占输出总数的21.1%、78.8%、0.1%。输出地域为:长江三角洲7092人,珠江三角洲8564人,华北区10843人,西北区7528人,东北区1386人,西南区1973人,其它1975人,分别占输出劳动力总数的18.1%、21.8%、27.5%、19.1%、3.5%、5%、5%。
3、输出行业分布:从事建筑业3978人,采掘业11796 人,餐饮及社会服务业9617人,工业9285人,商贸流通业3090人,其它行业1595人。占总数10.2%、30%、24.4%、23.6%、7.9%、4.1%。
4、务工人员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受过职业技能培训者3879人,占
9.9%,其中,获得培训等级证书人数1314人,初级1160人,中高级237人。
二、劳务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从调查统计的状况看,我县劳务经济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劳务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据统计,全县外出的劳动力中,务工者工资收入年平均达到9165元。2008年,县外劳务人员9个月创收2.7亿元,全年创收3.6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加现金收入1646元,占2008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2700元的61%。
(二)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明显。调查数据显示,16-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占到了76.7%。在劳务输出人员中,这部分劳动力也是劳动力转移输出的主流。这说明青年人就业观
念转变快,向城镇转移就业的愿望比较强烈。
(三)外出务工人员趋于稳定,长期的多,短期的少。全县外出务工1年以上为24742人,务工6—12个月的为9946人,务工6个月以内为4583人。分别占外出务工总数的62.8%、25.3%和11.9%。
(四)转移区域相对集中。从输出的流向上看,21%的劳动力实现省内转移,省外转移占79%。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和西北区等地区。占外出转移农民工的86%,占14%散布在西南、东北区及其他省区。
(五)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转移就业半径小。全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只占8%,92%农村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从劳务输出人员情况看,高中及以上的4540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的34821人,高中以上文化劳务输出转移率达69%,初中及以下文化转移输出率仅为46%。可见文化素质越高就业空间越大。
(六)劳动技能低,劳动力转移偏向就业层次低的岗位。农村劳动力技能单一,接受过技能培训人数少,外出转移主要集中于采掘业、工业、餐饮及社会服务业,简单体力劳动仍是我县外出农民工求职的主流。其中共有15774人在建筑业、采掘业等职业中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行业,占到了劳务输出总数的40%。这说明劳动技能影响就业意向和就业层次。
三、今后劳务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对劳务经济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发展劳务经济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劳务经济工作的领导,树立劳务经营理念,把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升劳务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切实把劳务经济做活、做大做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二)科学合理确定劳务经济发展规模。在制定本县劳务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中,建议根据本次调查的主要基础数据,科学合理确定劳务经济发展规模。据测算,本县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最大空间为5.3万人,现已转移劳动力45193人,其中县外转移39361人,发展空间有限,必须坚持数量稳定中略有增长,以技能培训带动质量稳步提升。建议发展规划中劳务输出人数以39361人为基数,每年增长1000人左右,到2012年达到45000人。
(三)着眼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加强技能培训。这是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升劳务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有关资料显示:全国50%的岗位要求熟练工,40%的岗位要求中、高级技能,本县新上企业的招工,也已显示出老板对熟练工的渴求。要制定和完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长远规划,根据市场经济需求变化,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县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健全培训基地。要改进培训方式、指导方法,建立培训责任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以及工作评估考核机制。特别是政府投入资金开展的减免费培训,只要有能力、有愿望组织开展培训的机构,都可以承担培训任务,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政策措施、逐步加大资金投入、严格考核兑现、加大监管力度。培训形式坚持以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基础上,在具体操作上应实现多样化,可以通过考核培训后就业再就业率,直接兑现资金;可以预先拨付部分资金扶持培训机构来开展培训;也可以学习先进地方的经验,对需要培训的对象发放“定额培训券”,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拿“定额培训券”兑现资金。通过以上措施,壮大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四)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按照兼业性转移与分业性转移并举的要求,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二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转移,带动各类服务业发展。三是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实践表明,本县引资企业吸纳了众多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就业。同时,着眼地方经济发展,努力推动和实现外出人员返乡创业。要进一步制定完善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投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
6.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篇六
刘莎 5000109092 新闻091 摘要:“低碳经济”这一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的词汇,已经深深烙进了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201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以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如何面对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今后又可能遇到怎样的经济挑战?有没有什么可行性策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挑战可行性策略
一、低碳经济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知道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除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灾害之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了不争的事实,当下已经显现的气候异常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灾难,是人尽皆有的体验和担忧。摒弃20世纪以来经济的传统增长模式,迈向生态文明的新路子,是世界经济的出路,也是中国经济关注度重点。
二、世界走向低碳经济
近年来,世界正在酝酿着低碳的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突破可能成为经济危机后新一轮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领跑者。
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大国都在低碳经济这场经济“赛跑”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主要的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锁定新能源为核心。
日本:将低碳社会作为发展方向。提倡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更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同时发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技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巴西:大力推动生物燃料发展。进一步完善乙醇、生物柴油等的提炼和利用技术,利用政府推出的一些列金融支持政策,发展农业种植,以满足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
韩国:将“低碳绿色增长作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通过减少能源依赖、提升绿色技术、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就业和人民增收。
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发展本国的低碳经济,以便在新一轮的经济赛跑中抢占先机。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三、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又面临着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积重难返等问题,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节能减排上形势严峻。
基于这些原因,有人说,经济要发展,工业是先导,要发展工业就必然有排放。保持低碳状态,除非人们不开车,不烧煤,放弃重工业发展。这种说法显然是极端的。中国有些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却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英文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的运行和生活的质量,否则社会将无法运转。低碳经济不是要排斥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提高碳效率。在这一点上,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
【1】引自百度百科【2】引自《郎咸平教授谈美国的低碳经济》 还有人不懈于发展低碳经济,认为这会降低生活品质。大房子、私家车、空调,你用哪一样不是要造成碳的大量排放?这也确实是一个事实。尤其是在大学校园或者企业大楼等人员集中的场所,每天的碳排放量非常惊人。然而,不能因为对现状的担忧就放弃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低能耗舒适是可以得到保证的。欧洲现在有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一旦用自然通风、地热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能保持很长的时间。交通领域,我们可以开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当然这个有些遥远。中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做法就很值得肯定。从北京到天津,乘坐公共交通只要半个小时,何必浪费时间自己开车呢?私家车扎堆在公路上还容易引起堵车。其他地方也一样,可以使用公共交通的时候使用公共交通,生活品质不受太大影响的前提下实现低碳。
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一说到低碳经济就是先进技术,新型能源,成本太高了,难以实现。其实这句貌似很有道理的话是不正确的。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关系到中国能否在这场经济竞争中成为领跑者至少不是落后淘汰者。石油的能源地位已经俞渐式微,今后是碳生产率竞争的时代。中国有些地区为了减少成本,图当前一些蝇头小利,继续进行粗放式的低水平生产,这对我国产品、产业和经济的竞争力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就有被排斥出世界经济主流的可能。产品没有人买,生产就难以持续。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观念有重要的关系。
还有人说,低碳经济虽好,但是太遥远,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还没有发展到低碳经济水平,等到了那个水平再说。这也是应该批判的一种“怒气不争”的观点。低碳经济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任何节能的、防治污染的、爱护环境的、保护生态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经济的贡献。比如,关闭小水电、小水泥;作为消费者,尽可能消费低碳产品,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等,使用节水龙头,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这都是在碳经济的范围之内。低碳经济不遥远,就在生产生活中。
另外,美国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也将给中国的对外贸易造成极大的压力。美国的这项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征收碳关税。对于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可以自由收取,一顿碳在10到70美元之间。【2】最严重的是,美国必然会以他们的标准进行征税,而世界上只有美国的技术、美国的设备才可以符合这一严苛的碳排放标准。因此,中国若不加快步伐发展低碳经济,通过技术革新和新能源利用提高低碳经济竞争力,结果有两个,一是向美国出口,支付高昂的碳关税;二是不向美国出口,失去美国这个有力市场。
综上所述,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总结以下几点策略:
一、提高能源利用率。这是现阶段在中国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尤其是在建筑、交通、重工业领域尤为重要。
二、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比如在我国的沿海地区、西北地区大力发展风力发电项目;加大太阳能的使用力度,目前已经有保定建设“太阳能之城”的先行者;交通工具以生物燃料、电力为动力;农村开发沼气作为清洁能源。、三、正确引导消费行为。征税是一个很好的抑制消费、引导消费的做法。对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征税,迫使其节省资源,以最小的消耗力争最大的收益。对于个体的消费者,试行征收碳排放税,规定超过一定数额的碳排放量要交税。那些住住大房子、开私家车的人群在高碳排放量高成本的情况下会有所收敛。另外,中国的公共消费浪费非常严重。很有特点的一个现象是,在高速公路上跑的大多数是公车,空调集中安装并且肆意使用的也在办公大楼。所以,完全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公共消费讲求低碳话,部长也乘坐公共交通,政府要率先做典范。
四、在高校加强低碳经济专门人才的培养,加大低碳经济科研力度
【1】引自百度百科【2】引自《郎咸平教授谈美国的低碳经济》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更离不开人才资源。高校是人才集中的地方,也是新技术,新方法诞生的重要阵地。政府要在这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开展低碳经济人才建设,加拨科研经费,鼓励高校学生发奋创新。
五、加强国际合作
国外在发展碳社区,低碳城市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对我们的低碳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总之,低碳经济不是一个时髦的词汇,是要用行动去践行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收到种种限制、遭受国际贸易壁垒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大势所趋,只有随着经济潮流向前,才能在新一轮的经济挑战中成为弄潮。
参考文献:《什么是低碳经济》,中国低碳经济产业联合会官网; 《郎咸平教授谈美国的低碳经济》; 《经济学基础》『美』布拉德利·希勒。
7.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篇七
1 沈阳经济圈的基本概况
沈阳经济圈是指辽宁中部以沈阳为中心的特大都市圈, 由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八个城市组成, 区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 总人口2359万人, 城市化率65%。2009年, 八城市地区生产总值9984.7亿元, 占全省66.3%, 占东北三省32.7%。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沈阳经济圈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26.34亿元, 占全省总量的63%;实际利用外资57.6亿美元, 占全省的6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3.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74.2亿元, 占全省的56%;消费品零售总额2271.7亿元, 占全省的57%。经济圈整体上保持着较高的速度发展, 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2010年中国大型经济圈竞争力排名中沈阳经济圈排名全国第三。
沈阳经济圈的区位发展趋势和特色是以沈阳为中心, 结合抚顺、本溪、铁岭城市发展空间调整的战略机遇, 发挥辽宁中部城市群通海产业大道经济带、沈抚产业经济带、沈本工业经济带和沈铁工业经济带的带动作用。鞍辽都市区是结合鞍山和辽阳地缘相近、产业互补优势, 拓展区域发展空间。通过建设鞍海经济带、沈辽工业走廊, 实现鞍山和辽阳城区南扩、海城北靠, 推进鞍辽一体化发展。营口都市区是结合我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 加快营口港建设, 推进营口地区城市化进程, 提高城镇规模, 发展大营口都市区。
2 沈阳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结构分析
2.1 区位优势分析
沈阳经济圈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 毗邻渤海, 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 位于与日本东京、韩国首尔、蒙古乌兰巴托、俄罗斯伊尔库斯克几乎等距离的辐射线上, 独占这一地区的中央区位。经济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地势自北向南, 由东向西倾斜;西部为广阔的辽河平原;辽河水系横贯其中, 地区内水网密布, 河渠纵横, 最终汇入渤海。
交通设施:八市共有公路客、货运站129个, 其中客运站84个, 货运场、站45个, 为客、货集疏和以沈阳为中心的长途客运班线运输网和物流服务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基本满足区域内市民出行和物流发展的需求。另外作为区域经济的首位城市, 沈阳市率先在全国实施公路主枢纽规划和建设, 已建成一个信息调度指挥中心、八个货运站和七个客运站共十五个全国公路主枢纽项目, 具备了运输、仓储、信息、中转、换装、食宿、加油等功能, 大大提高了客、货集疏能力。
民航: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 位于沈阳经济圈 (沈阳、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鞍山、铁岭、阜新八市) 的中心地带, 距沈阳市中心22千米, 沈本高速公路有支线直通机场。
铁路: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京哈、沈大、沈吉、沈丹和沈抚等多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沈阳北站是东北最大的火车站。从沈阳始发的列车主要由沈阳北站开出。沈阳站与沈阳北站之间有多部公共汽车往返, 换乘方便。
海运:营口港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个港口建立海运业务, 2009年吞吐量突破1.76亿吨, 成为中国东北第二大港、中国第十大港。内河水运:大辽河渡口。外海水运:依托营口老港、鲅鱼圈港连接世界, 水运交通十分发达。
高速公路:以沈阳为中心, 辅助铁路运输, 已建成了沈大、京沈、沈四、沈抚、沈丹、沈阳至抚顺南杂木、沈阳至彰武、沈阳至康平八条高速公路和沈阳过境绕城高速公路。沈阳到北京、长春、大连、鞍山、锦州、抚顺、本溪等地都开通了高速巴士。
沈阳经济圈初步形成以沈阳为中心, 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合, 沟通全省和全国的交通运输网络框架。该区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国际航空港、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四通八达的高等级公路网, 拥有7500万吨以上吞吐量的港口, 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最发达地区之一。
2.2 经济结构分析
沈阳:国家重点建设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等产业初具规模, 已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高, 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
抚顺:重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4。工业部门结构:炼油、发电、炼钢、炼铝、电瓷等工业得到发展, 又有辽宁电厂、新抚钢厂等大中型企业。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
营口:轻工、纺织工业基地, 全市有3个行业3000多家企业, 主要以冶金、机械、石化、家电、纺织、轻工为主。
本溪:矿产资源丰富, 其中铁矿石已探明储量27亿吨以上, 石灰石矿储量2.1亿吨, 溶剂石灰 (冶金) 储量1.3亿吨。旅游资源丰富。
鞍山:鞍山工业形成了以钢铁为主, 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2011年, 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65家, 总资产1045亿元, 实现工业增加值420亿元, 实现利润超过100亿元。
铁岭:农业实力雄厚, 铁岭素有“辽北粮仓”之称, 其中玉米20亿千克, 出口量占全省2/3。铁岭是辽宁省畜牧业生产基地, 工业存量可观, 水电资源充足。铁岭在区域分工上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
辽阳: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包括石油化纤、轻工、纺织、冶金、化学、机械、电子、建筑材料、能源、医药和食品加工等十几个主要行业。农业资源丰富, 全市农村建起了9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阜新:阜新农业资源优势突出, 是辽宁和全国粮食、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 粮食、牛、羊人均生产量均居全省首位。矿藏资源多, 储量大。初步探明, 有38种矿藏, 矿产地228处之多。其中, 煤的储量较大, 资源储量有10亿多吨。
目前沈阳经济圈发展较为迅速, 经济结构优势为:一是经济圈内都市密集, 是全国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二是重工业基础雄厚, 专业分工趋于合理, 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是我国北方最大石化工业基地、国家级精细化工和催化剂生产基地;三是产业互补性和关联性强, 经济区重化工产业框架形成之初就是以产业关联性而打造的, 具有矿山→能源→冶金→机械装备的产业发展链条;四是经济圈科教发达、人才济济, 拥有普通高等学校39所, 占全省高校总数的57%;五是经济圈资源富集, 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水资源。但是同时我们应该看到, 各地区经济相对独立, 我们需要发挥各种的比较优势, 形成区域经济高度一体化的沈阳经济圈。
3 区位优势与经济结构的关系分析
3.1 区位优势对经济结构的积极作用
促进了经济圈资源的优化配置, 使各个地区的优势资源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运用, 良好的区位优势提高了各地区的经济活跃程度, 带动了经济圈内各种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经济圈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 经济圈的交通网大大缩短了沿线地区之间、沿线地区与外界之间的时空距离。经济圈将借助公路交通网络快速、便捷、经济的有利条件, 加强优势整合, 实行错位发展, 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改善了经济圈的投资环境, 便捷的交通网改善了经济圈交通运输条件, 也改善了沿线地区的投资环境, 吸引了外资和民间资本的投入, 实现各种资本的有机融合;提高了经济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 将经济圈内的高新区、大专院校和大中型企业紧密联系到一起, 促进产学研机构的整合和发展, 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同时按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的原则, 引导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资源向主导产业聚集, 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 培育一批规模型高科技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了城镇发展, 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充分发挥了中心城市经济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 进而带动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
3.2 区位优势对经济结构的消极作用
由于要发展具有区位优势的运输体系, 各个工程占用土地, 改变了生态环境, 势必引起沿线动植物及自然等环境的变化。同时, 因工程施工破坏森林、土壤、植被, 使得土地裸露和松散, 这些生态环境的破坏, 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可能导致经济结构失调, 农业结构比例下调等, 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 结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位优势与经济结构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尤其是交通网络。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显著改善了城市经济圈与外部的交流条件, 对加快区域内部的经济循环, 对加快城市经济圈的开发和建设, 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区位优势对经济结构的双重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要积极消除发展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对经济结构造成的不利影响, 合理利用区位优势对经济结构的引导促进作用, 实现沈阳经济圈一体化, 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早日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8.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篇八
按照要素划分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理论认为,政治上讲国家之间的一切行为的基础都是国家利益,事实上,国际贸易同样如此,各国之所以进行国际贸易是由于根据按照要素划分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理论来说,各个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禀赋是不同的,而正是这种不同造成了各国对于国际贸易的追捧,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国际贸易纠纷,如果将国际贸易比作是一辆汽车的话,那么这种国家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正是这辆汽车的发动机,差异越大,汽车性能越佳。基于这种理论,资本雄厚的发达国家出口资本、科技,而劳动力充足的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力或者说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同亚非拉地区进行贸易的情况。但这一理论也受到了巨大冲击,经过研究界的调查研究,美国具体来说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现象的发现极大的冲击了旧有理论,这对于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冲击,这也就催生了基于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的诞生。同时我们在这里要提到一个贸易怪相:当前各国间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产业内贸易为主,在传统的贸易理论中,美国同其他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能够被完美解释,但这种贸易关系并不被主流贸易体认可。本文着重探讨的就是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从微观层面对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的重要意义。
出口与外国直接投资:立足于公司的成本及效益分析
从公司的角度而言,公司生产一件产品会面临三种途径:第一种,在本国生产然后卖到国外;第二种,本国生产,本国销售,自产自销;第三种,在海外开设工厂,直接在国外当地生产销售(外国直接投资),还可以委托外国公司直接在当地生产销售(特许权交易)。在先进国际贸易中前两者所占比例较大。第一种,出口贸易,会必然的面临高额关税及运输成本的大幅度提升,这会加大固定成本,而相反的第二种,在海外生产销售则可以省略掉这些成本,看上去很有优势。但是同样的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比如说,公司在海外直接办厂需要大笔的工厂开销指出,这可能比国内开办一家工厂成本增加许多。因此,具体战略的制定还需要认真分析。
事实上,一个公司是选择产品直接出口还是到海外投资建厂,直接决定因素是利润的大小。关税和运输成本较低是决定产品在本国生产然后出口到海外进行贸易成为最优选择的重要因素,而关税的高额,并且由于产品笨重或者价格低廉的话造成运输成本的上升,那么在海外投资建厂,在当地自产自销就会更为有利。另外在海外投资建厂的固定成本的高低也是是否选择在当地投资建厂的重要因素,因为一个工厂作为外来者进入海外市场必然会面临本地的挤压,那么成本资金上的优势将是公司战略的重要因素。
出口与外国直接投资:立足于市场结构的分析
抛开公司运行成本的考量,来看一下市场结构的影响。首先进行市场结构的解构:产品差异度、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度、交易成本等。这些因素是决定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动因,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动因来进行分析,这也正是产业经济学的特性。
在小国经济中,企业出口的刺激性因素很大程度上应当属于规模化经营,应为国内市场的狭小,工厂规模的限制,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只有对外出口才能够最大程度上获取利润。
近年来产业经济学中经常性研究的问题是把规模经济同产业差别化结合起来研究国际经贸和直接投资。传统的经济理论习惯性的将国家生产要素的差异当作是决定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但实际中的国际贸易却并非如此,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出口的确实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因此便完全否定这种理论是不客观的,实际上,这种理论的问题所在在于理论的片面性。将规模经济的理论同这种理论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弥补旧有经济理论的缺陷,这就好像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一样。
规模经济同产业差别化结合起来之后就能够很好的解决之前所遇到的问题,也就是产业内贸易现象。理论上,产品的差异化有利于商品的多样化生产。而鼓励单个国家生产多样化产品的规模化经营理论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在生产贸易上的互补合作。我们从这里就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两种理论并不认同海外直接投资的行为,而是鼓励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促进国际贸易流的加速流动。
贸易和投资的决定:交易成本的问题
产业经济学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那就是交易成本的理论。这一理论在国际产业经济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事实上这是一种基础性的理论。这一理论范畴主要涉及着跨国公司跨越国界的垂直一体化、特许权贸易等影响着贸易成本的贸易活动。
特许权贸易是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一种常见而特殊的贸易形式,它的鲜明优势在于使得公司在海外具有竞争权利,也就是俗称的能够讨价还价的权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种特许权的获得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极大的增加了企业交易成本,并且实际作用并不是很大。
跨国界的跨国公司垂直一体化主要是为了应对跨国公司所面临着的国际贸易纠纷,在纠纷中往往当地企业占据优势,这一理论就是应对这一现象产生的。
总结:事实上,在WTO的长效机制下,上述的国际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对于中国参与国际贸易和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具有十分积极的价值,它能够从微观的角度为国贸提出建议。事实证明,将资源投入到高效的技术与产品开发中能够获得更高的贸易盈余。最后,国际贸易及直接投资的决策时,务必统筹考略,立足于一个点,那就是能否给企业、国家带来利润。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9.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篇九
计算机08-1班080824128吕雅雯
摘要: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和物质需求不断进步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旨在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关键词 :旅游业 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 经济力量 生态旅游
正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造成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经济是社会的命脉,它依托并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农业、工商服务业,它们的发展必须要符合一定的区位,符合当地的地理条件、经济的发展程度,才能起到对当地经济的推进作用,旅游业也同样如此。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众多学者专家们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怎样才能使旅游业更健康的、有利的可持续发展,又不会让其成为过分影响地方经济的命脉的部门,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
一、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旅游业目前面临很多环境问题,如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等等。造成这些旅游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很多地方以追求高经济指标为第一目的,环境保护被相对忽视了,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上海的黄浦江,广州的珠江,苏州的河港,南京的秦淮河这些“游船云集,鼓瑟相闻”的著名游览区今天都已经变成了令人厌恶的“黑河”、“臭河”,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在中国的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的上游河谷地带,近年来兴办了十几家采矿冶炼企业,它们排放的废水使奔腾在这一著名瀑布上的水流不再洁白晶莹,而是泛着黄色泡沫的浊流!再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
(二)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大量垃圾随意扔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周庄景区就是因为伴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而产生了很多的垃圾,而本身设施存在着局限性,使得周庄环境卫生得不到保证,水体污染逐渐严重。虽然周庄在南北水系建阀,但是其更新速度远比不上其污染的速度。
(三)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区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以莫高窟为例,在7至9月的旅游最旺季节,在同一时段密集的游人对洞窟壁画本身产生相当严重的影响。敦煌研究院能提供的数字表明,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摄氏度。二氧化碳是一种酸性气体,在高湿度条件下会与石青、石绿、氯铜矿、铅丹等颜料发生作用,使这些颜料变色,而人呼出的大量水汽可使存在于壁画中的可溶盐溶解向壁画面移动、累积。当洞窟内干燥时,可溶盐又在壁画颜料层上结晶,这样使颜料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同时在一定湿度条件下,壁画易产生霉菌,而霉菌生长代谢中的产物及死菌体会严重污染壁画并使颜料变色。所以洞窟不断经受着各种破坏,加之壁画制作材料质地脆弱,许多壁画已经产生了空臌、酥碱、起甲、变色、霉菌等多种病害。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缩短了寿命。
(四)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有些景区的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和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还有一些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
(一)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对旅游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治理。
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城市存在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多元性,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
1.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源的方法。由机动车辆尾气所造成的污染,可采用安装净化气装置的措施。位于上风向的污染企业一定要责令搬迁或关闭。
2.对于噪音污染,主要采取时空上调配和限制的方法。时间上,在人们午休和夜休期间,建筑施工及其它噪音较大的工作应尽量停止;空间上,城市功能分区应明确化,噪音分贝量大的交通站、娱乐区应与行政办公、文化区、居民区分开,使噪音分贝量降低到国家规定的各种功能区标准。
3.城市中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因其流动性,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湖泊的治理应坚持“谁污染谁出钱治理”的原则,并出立相应的法规条例,将现有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并限制新的污染出现。
4.对于垃圾污染,更多的是采取宣传和强制的管理措施。
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二)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
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景区的重点文物和著名景物,可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
(三)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并做好旅游指导工作,使游客的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比较易于控制的行动,以缓和旅游人群对旅游热点的冲击。
(四)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进行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
(五)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推荐阅读:
Aqlfbm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文库10-05
经济学分析与应用09-15
微观经济学分析论文09-20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分析论文11-20
经济学考研专业深度分析08-10
回归分析经济10-07
经济犯罪形势分析07-21
东莞经济分析11-19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07-05
经济投资效益分析表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