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2024-10-13

小学数学学习的心得体会(15篇)

1.小学数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一

通过本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我更进一步理解了数学的内在价值,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行为,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才能体验数学的价值;只有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才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只有教学资源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才能使教育理念得以升华,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一、学生角色的转变,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二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找到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例如,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答案接近自己的年龄?学生可能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猜测。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准确的或比较准确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将会进行必要的计算,从而体会计算的必要性。又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观察讲台上的物体,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这个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也可让学生根据下面的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示意图:假设科技馆在学校的正东方向500米处,小红家在学校北偏西60°方向300米处,医院在学校正南方向1000米处,汽车站在校南偏西30°方向400米处。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在方格纸上确定适当的单位距离,标出相对位置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有怎样的规律。

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因为在这之前还没有学习分数除法,学生很难得到前一个数除以2得到后一个数。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四、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如,一本书12元,全班48人,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教学中应充分鼓励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可以是10×50=500,认为500元左右;也可以12×50=600,不到600元;还可以是10×48=480,肯定比480元多。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教学小数加法4.58+3.2时,可让学生先估算结果应接近几,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得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计算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并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在保证每个学生基本运算技能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有的学生可能会掌握多种不同的方法,并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五、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引导者和组织者。

以前的数学教师总是给人们一种沉闷古板的形象,因为以前的数学教师总是给予学生无穷无尽的练习题和单调乏味的公式定理,教师的工作也仅仅是在抄教案、上课、改作业之间循环重复。新课程中提到,教师应该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小学数学教师拓宽眼界,深入挖掘教材的同时,也将视角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数学老师除了改善教学的形式之外,还不断尝试改进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往的数学教师是教学中的权威者,将一个个定理公式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而新课程中强调要让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老师指引学生去探究数学规律,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中,与学生平等对话。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学生所学到的数学不再是机械的、沉闷的,而是有用的、有趣的数学。

六、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教学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算法多样化是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一种题目,只要求笔算,另一种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

在与课改同行的道路上,我深知任重而道远,但是教学改革引发我们深思,使我们蜕变,为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也引领我走进新的天地。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我要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和民主的氛围,尽可能的增加学生发展思想和方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维,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欲望,使他们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

★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 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

★ 课程标准范文

★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的几个问题

★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研讨》学习心得体会

★ 名师送培小学数学学习心得体会

2.小学数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二

一、注重优化师生关系, 努力营造探究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首先注意建立亲和的课堂对话平台, 畅通对话渠道;其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每一个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学会独立思考;最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合作交流, 让课堂真正成为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场所。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 可先引导学生简单回顾前面学的小数乘除法计算与整数乘除法计算之间的密切联系, 然后大胆放手, 由学生独立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计算的原理、解题的思路等。让学生认识到, 必须根据商不变的性质, 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不为0的数, 转化为整数除法或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可激励学生思考:被除数和除数到底乘多少比较简便呢?学生在和谐的探究氛围中讨论、争辩, 认识到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比较简便。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之目的, 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有效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学习方式的产生, 关键在于创设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力, 激活其思维的问题情境。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 根据教材的特点, 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 创设合适问题情境, 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 从而使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老师非常自信地对学生说:“你们给出任何一个数, 我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告诉你们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结果学生一个个报数, 教师回答, 学生验证, 一个个都对了, 可真神。这时, 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 便产生了这样的问题:究竟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规律?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去探究知识规律。

事实说明, 富有启发性的故事, 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 动手操作, 等等, 都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 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 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新知的内在需要。

三、注重体验活动过程, 努力提升探究品质

日本学者米山国藏说:“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 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 一两年后, 很快就忘掉了, 然而, 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 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 这些却是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段话涉及数学的精髓, 也涉及人的数学素质。数学教学的核心意义在于数学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等对学生进行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正因如此, 探究性学习强调过程, 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可设计如下几个环节进行。

1. 提供独立探究空间。

教师先向学生提出挑战:你能利用以前学的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及计算公式, 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然后在学生跃跃欲试时, 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思维方式去探究、发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 才能“再创造”出自己的数学知识来。

2. 提供合作交流机会。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在彼此的交流和讨论中, 学生互相倾听、质疑、说服甚至争论,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最终得到了8种不同的推导方法, 并且把获取知识与形成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理解了知识间的关联, 并在知识的转化中促进了创新意识的培养。

3. 提供实践运用机会。

认识来源于实践, 最后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因此教师要及时提供机会, 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或能引起争议的问题,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 各抒己见, 自主解决问题, 还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实践证明,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学生探究的成果不仅体现在问题的解决和结论的发现上, 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提升也是一种更大的收获, 能够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注重评价学习过程, 不断扩大探究成果

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一种体验数学。教学中, 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去体验、反思探究发现的“过程”, 更好地培养学生善于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和调控自己的能力。例如:在总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课时, 组织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的态度及程度如何?自己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反思:我是怎么悟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的?在这一过程中你还有哪些方面的收获?因为有亲身的体验, 所以学生的感悟也颇深:有的说我懂得了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 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去解决新问题;有的说我了解了数学知识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慢慢拓展的, 而且它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我对学好数学的信心更足了……

通过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愉悦,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而反思过程, 谈各自的想法或收获, 能促使学生通过对探究过程的回顾, 去感悟研究的方法、思路等道理来, 其作用是使学生学会探究方法, 养成探究习惯, 提高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增强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3.小学数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三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笔者有了很深的体会,我们的小学数学学习要想实现有效和高效,首先,教师要对新课标的理念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其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现有的评价方式以及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相符了,教师也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和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标   教学改革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32

今年,我们学区组织了校本培训学习,笔者有幸参与了本次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地认识到,课改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教材的改变,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果将课改与传统教学进行对比,就能明显地体会到课改的重大变革:传统教学对于知识的学习比较注重,而新课改则是将培养方向和目标放在了学生的各项能力上;传统教学对于教学过程不太重视,只要能够达到结果就行,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而新课改则将着眼点放在了学生的发展上,并设立了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个方面并重。因此,教师也要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使我们的教学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自己的感受,我浅谈一点浅陋的看法。

一、深入理解新课程,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新课标的学习中我们懂得,“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并且,它还知道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结合这些内容对数学进行观察、实验,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在数学活动中实现猜测与推理。我们都知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想让学生的学习能够更加有效、高效,教师必须对新课标进行深入、全面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对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有一个准确的理解,还要把握住新课标的总体思想和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新课本的要求,对教材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研究,进而准确地掌握教材的主旨,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使难点得到分散、疑点实现轻松突破。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轻松驾驭,灵活地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调整。

二、对于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

新课标认为:数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理解、接受能力,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并引导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实践和思考,在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学会学习,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完成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小学生都有很大的学习潜力,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开发,当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有了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时,教师要多加鼓励,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想象和创新进行探索和实践。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一种简单的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给他们,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组织和协调。小学生的知识面还较为狭窄,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对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进行敏锐的捕捉,并将这种长处进行拓展、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更好的发挥。

三、对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评价的形式和性质有很多种,有的评价是终结性的,有的评价则是发展性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比较适合小学生的评价形式,它是一个较长时期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发展的评价。它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不仅有学生的知识学习,还有他们的技能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和多种领域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我们之所以采取发展性评价,是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制定学习计划,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有效的发展。评价具有激励的功能和诊断的功能,只有在实际教学和评价中使它的功能得到科学有效的发挥,我们的评价才算是有意义的,学生也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同时,对于评价的主体,我们要尽量避免单一,利用多元化的主体以及交互性的形式,使评价的主体得到扩大。小学生在自我评价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获得健康的心理,幸福、快乐地成长。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3]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小学数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四

-----心得体会

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而它在小学数学中更被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让他们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现将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小组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

而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较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乐于交流,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

2、合作评价,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合作评价时,学生认真总结自己的看法,倾听每个同学的发言,概括别人发言的要点,经过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条策略。

1、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2、以小组整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我们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3、教师要对合作学习作出点拨、指导

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4、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它还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5、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我们的评价应注重将他们的学习结果与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更应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应围绕着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做出假设,如何解决问题等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当即给予肯定:“真棒,你们会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大胆的假设,这是学会数学不可缺少的方法!”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和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的心得体会 篇五

舒兰实验小学

张晓红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特级教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同样,各道练习题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与目标。”所以,对我们广大教师而言,要用好、用活教材,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

一、在解读教材中,使我进一步明确课标的要求,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1、小学数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对提高人的各种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一种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在解读教材中,使我进一步明确如何利用主题图进行教学 翻开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课标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情境的设计。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基于以上认识,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用好“主题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如在一年级上册“第几”这节内容中,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一幅“购票图”,其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是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排队购票”这一场景对于大多数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不定的生活经验,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二是从数学知识呈现的角度来看,“购票图”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学习素材,能“让学生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外一个含义——序数,并用通过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在改变队伍人数的情况下变换排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儿个,对自然数的两层含义在直观情境中加以区分。这种情境有利于学生探讨数学问题,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从这一主题图中获得“按时间先后排队”是这个问题中产生序数的规则方面的体验。这也正是“主题图”作为“第几”这节内容的主题图的价值所在。又如在“0的认识”这节教学内容中,“主题图”设置了“小猴吃桃”的情境。这个情境的创设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考虑的,只有学生真正需要、真正喜欢的,才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情境中蕴涵了需要探究的数学问题,即一个桃也没有了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在已学过的数中无法找到,从而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就是要用一个新的数“0”来表示,这样的主题图既让学生从中感知到了数学问题的存在,又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趣。

三、在解读教材中,使我能注意读出教材的“空白”。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感知材料,但由于受篇幅所限,教材不可能反映知识的全部,形成过程和编者的思维过程。这样就留下了“空白”,也为教师通过研读,自己去体会、理解、运用留下空间。如“找规律”这一课中,当学生学会用实物搭配找到娃娃和帽子总共有6种搭配方法时,教材立即出示“如果用右边的图形表示帽子和木偶,你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到答案吗?”(图:P51)这时如果我们教师就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那你就没有研透编者的思维过程和教材所留的“空白”。我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如果没有实物,又该如何选配呢?(小组里互相讨论,并把小组里的想法表示出来),学生按要求讨论,教师行间巡视,收集不同的表示方法。

当我备到这儿心里没底,不知学生能否想出什么好办法进行选配。但在课堂实施中,我发现学生有的用图形,有的用字母,有的用文字,还有的用数字,进行“连线”或“排列”选配,并且都是有序进行选配的。这时我从内心佩服孩子们聪明并且有创造性,这样的教学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不再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走,对学生今后能自己独立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教材中编者只不过提示一种方法去搭配,留有很大的空白之处,我们实施者要能从空白处挖出“金子”,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有创造、有数学思想的学生。

6.小学数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六

学习《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实施指南》的心得体会

一、写在前面的话的废话

今天,大年初七,我又一次打开校园网,看看是否有老师写了学习《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实施指南》的心得体会,看看其他老师是怎么写的,自己想走个捷径,模仿着其他老师写一写,结果,还是没有。因为快要接近开学,所以我带着完成任务的观点,下定决心,先自己学习一遍《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实施指南》再说,因文章太长,又因为我眼睛老花得厉害,我将近看了一个半小时,才把它看完,而且还是草草地看,有些地方还是一目十行,于是我只是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地方仔细看一看而已。

说实在,要写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的心得体会对我来说还是很难,因为我教的是健康教育,以前也没有对这门学科探究过,所以怎样写,写什么,心中无底。下面我只是把我学后的看法写一写,供大家参考批评。

二、不成熟的看法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广泛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是落实上述文件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的理解:说实在,我的课堂教学,确实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很少有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积极举动,所以,照这样下去,学生都会把我培养成死学生,没有作为,我将误人子弟,对不起国家。所以,作为一个老师,学习教育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虽然自己年事已老,但在教一天学一天,是我当老师的一点良心。“由于分类程度不同,对科学探究要素的划分也略有不同,本指南根据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细化为以下基本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反思评估及表达交流。” 我的理解:幸好,《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实施指南》给我们老师学习探究指明了探究的大体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反思评估→及表达交流。”以后,我将它作为自己探究的拐杖,摸路过河试试。下面对这七个问题罗列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体会。

1、提出问题。科学探究源于人类的好奇、疑惑、兴趣与求知欲,在组织探究学习中探究活动应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教学中关注“提出问题”要素的落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及提问能力等。又说,随意提出问题是容易的,但要提出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却非易事。

我的理解:首先不管是有价值的问题也好,无价值的问题也好,先让学生尽量提吧,老师也不要要求太高,太苛刻。然后到他们提出的众问题中再引导学生去筛选,挑出有价值的问题。

2、猜想假设。在科学探究学习中,面对提出的问题,应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猜想假设。我的理解:照搬《指南》,在教学中,可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猜想什么,怎样猜想,为何这样猜想等,可以让他们用“如果……又会怎样?”的模式来提出猜想假设。学习现成经验吧!

3、制订计划。在探究过程中,面对提出的猜想与假设,必须进一步加以证实,为此,应梳理探究思路,精心设计可行、可靠的实验方案,制定清晰、可操作的研究计划,从而保证探究过程顺利进行。

我的理解:这一项活,虽然也有学生的活动,但大部分在老师,为此,老师要吃透精神,把住要点进行设计。

4、收集证据。为了验证猜想假设是否合理,需要通过一定途径去寻找证据。这些证据来自观察、调查、实验或其它途径,并且应是科学的、客观的。

我的理解:收集证据要师生双方行动,让学生参与的好处是学生能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得到锻炼。

5、分析论证。在收集了大量证据后,必须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找到信息、事实或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加工整理、对事实与证据进行分析归纳,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概括总结,最后形成探究结论。通过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我的理解:是上面一段最后一句话:即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6、反思评估。在科学探究中要不断反思、评价探究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的猜想和假设、设计的方案和计划、所做的实验、收集的证据、得出的结论等,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内容作出进一步修订,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评估能力。我的理解:反思很重要,反思使失败变胜利,反思使胜利更胜利,以后我们要多多反思。

7、表达交流。不仅表现在探究结束后的成果展示,也贯穿于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交流不但能梳理思路、相互启发,有时还会引发新的问题,为进一步的探究提供新的线索。注重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有关科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勇于质疑、敢于发表见解的科学精神。

我的理解:表达交流不但能梳理思路、相互启发,有时还会引发新的问题,为进一步的探究提供新的线索。

三、最后的啰嗦

7.小学数学作业批改的点滴体会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批改,体会

一、作业评价方式的人文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突出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 因此, 在作业批改阶段也不例外。对于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 大部分老师往往 “偷工解料”, 学生作业只有 “√”“× ”, 作业批改方式缺少人文性, 大大打击了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因此, 优化小学数学作业批改方式, 可以合理的使用评语, 对学生作业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 进而提高作业评改的人文性。小学生爱表现, 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 这就需要老师善于发现学生作业的闪光点, 采用激励式的评价模式。为了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老师要不吝啬于表扬, 对于学生学习上的优点, 哪怕只是细微的一点点, 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除了口头表扬之外, 教师还可以制作一些小图片、纸花、胸章等等小饰品, 以此来来表达对小学生学习的肯定。

二、作业评改角度的全面化

新课程教学改革对老师评改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老师除了关注学生作业结果正确与否之外, 还应当重视学生作业过程中的表现及其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 鼓励学生创新, 允许学生失误。因此, 在作业批改过程中,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以 “作业结果定英雄”的模式, 放弃 “优良中差” 单一的评定手段, 多角度、全面性的对学生作业进行评改。比如说, 对于学生作业的评改, 同时可使用 “A、A、A”三个标准来表示, 第一个A代表学生解题思路是否正确, 解题过程是否合理、解题步骤的完整性, 解题结果等等方面。第二个A主要是从学生作业格式、书写的规范程度上来看。而第三个A是关注学生答题解题过程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对问题的是否具有独特的见解等等。将作业划分为不同的三个方面加以评定, 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赏识, 从多方面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和谐的发展。

三、作业批改符号的多样化

“√”、“× ”是老师批改作业最常用、最主要的符号, 同学们一看见这两个符号, 就可以对自己作业状况有个基本上的了解, 能够明显的知道哪些题目正确了。哪些题目错误了。但是, 如果只是用这两个符号来批改学生的作业, 仅仅让学生明白那些题目正确, 那些题目错误,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今天, 这远远是不能达到作业批改的要求和标准的。因此,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作业情况, 更加快速和的及时接受作业批改之后的学习情况, 更有针对性的改进作业, 提高作业的兴趣和热情, 就可以在“√”、“× ”的基础上, 引入符号 “?” “乄” “! ” “☆”等等。其中 “?”表示运算不合理、解题思路不和逻辑等; “乄”表示部分正确, 部分错误;“! ”表示出心大意, 具有警示的含义;“☆”表示具有创新思维, 解题方法独特新颖等等。通过使用这些符号, 不仅能够使学生清楚的看到作业的情况, 还有利于教师总结、分析学生作业的规律, 为接下来的作业讲解和指导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四、作业批改标准差异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 小学生在学习能力、数学兴趣、、和数学基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 这就造成了学生数学成绩参差不齐的现状。那么, 对于作业评改的标准, 如果一刀切、一风吹, 虽然达到了所谓的 “公平、公正”, 但容易让数学基础差的学生 “心灰意冷”, 而导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沾沾自喜”。对于学习而言,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并且更好、更坏只是相对的、暂时性的, 为了激发学生不断争取更好, 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在批改作业时, 这就需要老师因人而异, 对不同层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批改标准, 以此来鼓励基础上的学生努力学生, 勉励成绩好的学生更上一层楼。比如说, 同样是 “A”,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只有他们认真完成作业, 并且作业结果正确, 就可以获得 “A”; 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 除了要求计算结果正确、计算过程规范之外, 还应当要求其解题思维、解题思路具有创新元素, 逻辑严谨等。

总之, 作业批改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做好作业批改工作, 优化作业批改的方式和手段, 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借助于作业评改这一活动, 能够加深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 帮助老师了解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有利于老师及时的调整教学进度, 优化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进而促进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由此可见, 批改作业对教学活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在平时作业批改的过程中, 教师要树立先进、科学的观念, 注重作业评价方式的人文性, 作业评改角度的全面化, 作业批改符号的多样化, 作业批改标准针对性, 提高作业评改的效率和效果, 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学习、作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岚.浅谈珠心算与小学数学整合策略[J].珠算与珠心算, 2015, (03) :16-22.

[2]李艳玲.小学低年级数学课中的愉悦教学[J].科技视界, 2015, (23) :220.

[3]裴海侠, 刘志伟.数学“减负增效”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才智, 2014, (31) :170.

[4]王茂仁.小学数学创设情境教学法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32) :147-148.

[5]刘旭平.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的设计分析[J].现代交际, 2014, (10) :120.

8.小学数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效果提升

近年来,社会上对小班化教学的看法层出不穷,但在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新时期,不得不说小班化教学已经成了不少学校的建设目标,且大量的研究证明,适当对大班制的教学规模进行缩小,对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教学效果的提升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小班化教学模式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的。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而言,怎样实现小班化的高效教学成了我国急需解决的教育问题。

一、小学小班化教学实施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制度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小班化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开始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眼前。小班化教学模式不仅有着传统教学模式中班级授课的特点,还有着个性化教学的优势。小班化的教学模式短时间内在我国不少的学校进行了实施,不仅为小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还有效地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实行了小学课堂小班化的改革,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1)很多学校小班化模式的开展只是流于形式地减少班级中学生的数量;(2)学校中缺少小班化教学的研究成果,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做得不到位,使得学校在开展小班化模式的过程中缺少具有创新性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3)不少教师仍运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开展小班化教学。

二、小学小班化教学的研究意义

小班化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办学形式上都是一次根本性的改革。小班化教学有效地缩小了师生比例,使得教师的学习能力和人格魅力能够在学生面前得到充分的展示。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环境将会变得更为轻松和谐,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掌握,能够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质量。小班化教学注重以学生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小班化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如何开展教育工作,使得小学教学达成高效课堂的目标,是我国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都在探讨的重要问题,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授教灵感,“将小班化教学模式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1.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虽说小学生的想法较为简单,思维也相对狭窄,但他们的思想是十分活跃的。不少学生喜欢课上发言,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养成积极发言的好习惯,使其充分参与到课堂实践当中去,将课堂变成一个有效促进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教师对其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思维创新的过程中树立对世界正确的认识,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小班化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2.开展课堂实验环节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对教材中所出现的带有具体数字的题目进行试验化的改编,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使其在此过程中解决书本上所提出的问题,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快感,这不仅是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方法。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可试着将问题转化成实验的形式交给学生自己去动手解决。例如,应用题的讲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当应用题中出现的人物或事物,将文字形式的应用题转化成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题意,在对题目深刻解读的基础上对题目进行解答,这样不仅让学生融入了课堂的教学之中,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更是将书本知识学活的一种好选择。

在大班制的课堂中开展课堂实验是具有一定的困难的,因学生人数众多,实践中教师不方便对其进行管理,而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下,则实现了课堂实验的可操作性。

3.小组合作,竞争学习

小组学习是一种创新型的学习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对传统的学习模式进行改革。采取小组讨论、合作的学习模式,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互补的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发现组员身上所呈现出来的优秀方面进行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加减法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并分发一定数量但不同的习题,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单独完成后进行交换检查,检查的过程等于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对另一份习题进行运算,这样不仅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检验,还进行了身份的转化,让学生体会到了当老师的感受。再如,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组探究,这就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比较没有拘束,在观点的传递中,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思,了解学生脑中不断迸发出来的小想法。将小组学习的创新性学习模式与小班化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完美地结合起来,促使差生变优、优生更优,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竞争品质。

4.选择有趣的教学内容

以故事为主体的问题设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要发放给学生的问题进行故事化的改编,将学生有兴趣的动画人物融入问题之中。例如,《熊出没》“熊大熊二都想吃一张饼,那么他们应该怎么分眼前的这张饼才合理呢?”学生会给出多种答案,然后教师便可以让他们用数字的方式来表示他们所给出的答案,比如,有的学生会说“一人一半”,那么就要用“0.5”或者“二分之一”的方式表示出来。这样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善于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想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将兴趣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相当高的要求,因为小班化学生数量少的特点,若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是学生不感兴趣的,便很容易出现冷场的现象,使得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地进行。

四、小班化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进行保护。教师对学生充分地了解后,就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传授知识,不要强迫学生投入学习,这样会使学生在过程中情绪低落,对学科产生厌倦情绪。

2.在小班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调动,允许争论和辩驳现象的发生。

3.不要只重视过程,小班化的教学模式的确是对教学的过程进行了丰富,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对学生负责,要重视过程,更要重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实施数学课程小班化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且取得优异的学习成果,并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能够对生活中所遇见的问题自主解决。这也正是此文的写作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杰夫.班级授课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刍议:兼议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J].教育科学研究,1987(03).

[2]张雪珍.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3]高士洲.初中数学小班化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2(10).

9.小学数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九

得体会

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这个课程,我明白了这个课程主要是对课程的设计提出的要求。文章结尾的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教师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让学生看清核心概念是很重要的。围绕核心概念,按照数学思想指引的方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应当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把从老师那吸取到知识自己再体验加工最后变成自己的知识,而不是满堂灌。这样的话学生对新学的知识可以有深刻地体会,并且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这样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数学的目的了。

二、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

以往上课时一般都是注意到这节课目标没有考虑到以后在其他方面都能用得到,只认为只要暂时掌握这个单元的知识即可,谁知在以后的学习往往都有紧密的联系。例如因数倍数的知识点到了分数这方面的就要用到了,由此可以看来许多知识点往往就是个基础,我们要把这个知识点打好了,那么在以后的教学

中将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对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是非常的必要的,我们并不只是单单看现在的还要开未来的,要高瞻远瞩。

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这个从实际出发的观点,非常的认同,每一班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点和相同点,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知识水平来进行设计,过高让学生二丈摸不到头脑,过低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没有一个探索的动力。所以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这样才能有效地收到教学效果。总之,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我们要高瞻远瞩,要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能把数学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荐荐小初学二

数数

学学

教教

案案案

[1000(800 [1000

字字

10.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十

贾川小学 周引江

数学教学要给学生教生活,其核心主线是:以生活为起点,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激发数学兴趣;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究数学、理解数学,进而抽象,建立数学模型;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在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数学观念。

下面就以课堂教学为平台,阐述一下自己在这方面所尝试的一些体会。.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

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应努力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生活资源,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进而产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如在学习“ 6 的组成”时,为了让学生能独立地发现数学,激发探究的欲望,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小明家有 3 口人,每天吃饭都是小明为大家取筷子。你猜一猜,小明会怎样取筷子?取了几次?每次取了几支?用小棒代表筷子取一取。通过操作,学生们发现可以取一次(6 和 0)、取两次(1 和 5、2 和 4、3 和 3 或是取多了再去掉多的部分)、取三次(1、2、3 ; 2、2、2 ; 1、1、4 ;……)……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取了 6 次,即 6 个 1。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个司空见惯的生活情境“取筷子”,学生便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并且玩得高兴,学得轻松。.借助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数学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去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亲自探究的机会和素材。如借助动画幻灯片的手段再现了“上车下车”的生活实例,以此来帮助学生探究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题为 4 - 2 + 3,动画展示:公共汽车上原有 4 人,到站后先下去 2 人(先减 2),又上来 3 人(再加 3)。使学生直观清楚地看到:计算时,先从 4 人中去掉下车的 2 人,再加上上车的 3 人,结果车上还有 5 人。即 4 - 2 + 3 的运算顺序是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一生活实例的引入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运算;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探得了知识的本源,培养了探究能力,而且使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这些意外所得的关键在于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生活实例紧密地融合到了一起。.提供生活背景,引导学生应用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数学要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之后,可让学生们用各种立体图形搭建一面墙或盖房子,看谁搭得最结实?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长方体或正方体,都不选择球体,因为球体爱滚动。刚学的知识就派上了用场,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11.小学数学幸福课堂的建设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幸福课堂;建设;体会

小学生的心智还处在成长的幼年阶段,在学习和生活上期盼成年人的鼓励和赞扬,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多对其进行鼓舞而减少对其的批判次数,就能够让小学生在更加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完成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而就能达到构建小学数学幸福课堂的建设目的。

幸福课堂,是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课堂,小学生能够在这样的课堂当中开放和互动式地完成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但在课堂当中充满了趣味性,学生还能在其中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己的幸福感。进而也能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积极和投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构建幸福课堂,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从自身的教学手段出发,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理念,用新兴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小学数学幸福课堂的建设。

一、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幸福课堂的建立,是要让小学生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轻松写意并且提升自己在学习当中的幸福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也应意识到,自身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是推进新课程改革、构建幸福课堂的关键。在上级领导部门所传达下的教育纲要当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学习和领会其中的先进思想,着力于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观念的改变能够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更好地利用教学手段,能够将自身的教学理念贯彻其中,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积极成长。构建小学数学的幸福课堂不仅需要教师在其中努力,还要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

二、创设情境式课堂,帮助学生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课堂的前期对学生提出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寻找答案进行解答。小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完成自身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并且在更好的环境中能够轻松地学习,排除了传统教学方式带给小学生的紧张感,更好地促进了小学数学幸福课堂的建设。

情境式的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教师构建幸福课堂的重要手段,为了让小学生能够充分激发自我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力,需要在教学当中对其进行鼓舞和激励。情境式教学模式的使用让小学生能够在和睦、积极的环境中来寻找教师所提出问题的答案。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情境式教学模式的使用也真正让小学生成了数学课堂的主体,一切遵照学生的需求来设计和完成教学活动。

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贯彻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教师在构建小学数学幸福课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学生自身的学习情感体验,小学生本身在学习中所感受到的情感也是幸福课堂是否创立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情绪,并且尊重学生在学习当中表现的个性差异。

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当中,小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想要构建和谐美好的小学数学幸福课堂必须要注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性化。小学生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常常因为个人素质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学习情况,小学数学教师要尊重其个性化的发展,帮助小学生在自由和善的学习环境中寻找自身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学习。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得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在建设幸福课堂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人的情绪,在教学活动中对其多多鼓励,让学生充满对学习的信心,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小学数学幸福课堂的建设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其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在更加和谐健康的教学环境中完成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在构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幸福课堂当中,首先要注意的是转变自己陈旧的教学理念,让现代小学数学的教学思想更加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其次是要使用新兴的教学手法,让小学生在创设好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最后要学会重视学生个人素质的成长和发展,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在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幸福课堂,保证学生的成长,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解书.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及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

12.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体会 篇十二

一、教师备课要充分

教师备课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所谓备课不外乎根据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 写教案, 确定讲课顺序,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以及准备教具和相关资料。那么, 如何备课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呢?

首先, 要对教学内容心中有数。要熟悉教材, 掌握课堂上应该涉及的知识点;要以学生为出发点, 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状态, 合理安排课堂进度;要明确教学方法, 多备一些相关知识和典型例子, 避免枯燥无味的灌输。其次, 教学内容安排要科学合理。备课时既要照顾到教学内容的全面性, 又要注意到所教内容的深度。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向深一步适当进展, 为后面的课程打好基础。要解决好进度与水平的关系, 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 由于不同年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 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和深度也要区别对待。

另外, 在方法上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分层次分重点准备, 达到繁简有序。

二、课堂教学要新颖有趣

首先要有一个理想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一个有趣新颖的课堂气氛, 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此, 教师应更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比如在教学统计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果雨”的场景———让不同类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水果?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这就很顺利、迅速地引入了统计的内容。

其次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一般来说, 学生喜欢哪个老师, 就会喜欢上他的课, 就能认真学习这个科目, 成绩也会好, 反之亦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要真诚面对每一个学生, 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不仅做他们的老师, 还要做他们的朋友。对于学习成绩暂时不好的学生, 教师也应多给予鼓励, 并适当给他们“开小灶”, 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

三、巧设情境, 科学引导

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 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把有关故事、趣味游戏引入课堂, 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 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红、小兰两人分吃两个蛋糕, 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 有的学生还会回答出结果。但是这个结果是怎么得出来的呢?由此引起学生的兴趣。可见, 教师是否有能力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 对课堂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四、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善于提供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参与, 即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因为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牢记, 使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从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观察物体》单元的“镜面对称的特点”时, 可以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人在镜子里的成像, 这时会有学生发现:镜子里的数字倒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继续追问:“怎么样倒了?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 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其次, 让学生在课后看镜子里的数字或时间, 运用两次镜子的成像将原像还原。这样的动手实践形象具体, 有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

五、重视课与课之间的紧密衔接

数学知识系统性强, 知识结构紧密。但知识的教学都是一点一点地来, 一个知识点往往分几节课来完成, 这就需要老师在安排教学进度时注意知识间的联系, 强调学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 做到前面的知识“学而时习之”, 为后面的讲解铺路。如教学两步应用题, 以下题为例:有10亩地, 留下4亩种果木, 剩下的种小麦, 一亩地收500公斤小麦, 一年能收多少小麦?这个题目是根据一个问题的已知条件补充另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解答这类题目时, 要求学生对一步应用题的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和应用, 因此要重视前面部分知识的课后复习。正是在注重课后复习的基础上, 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效果的方法有很多, 教有法, 学才有路、有效。只有教师用心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 才能达到目的。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小学生具有初步的运算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 数学教师应制订相应的教学环节, 充分结合小学生自身特点来实施教学。

13.小学数学暑期研修教师的心得体会 篇十三

7月9号暑假教师研修在实验中学的大礼堂开始了。100多名小学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室外的高温阻挡不了老师们研修的热情。一天的培训活动刚刚结束,我迫不及待的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收获、我的成长。

已经有十年教龄的我虽然不能说经验丰富,但是觉得对教学也有自己的些许了解,而今天我对教学中的讲说课又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我的理解讲说课就是把自己的讲课内容说出来,也就是教师自己扮演教师和学生两个角色,而今天通过培训我对它又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讲说课教师不但要扮演教师和学生两个角色,而且要把你是怎么设计的这节课,你的目标,你的设计理念等等都要说清楚。这样的讲说课会让你理清你的思路,更迅速的成长。

通过两个课例的研讨也让我收获很大。一节好的课不但要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楚,运用好的教学方法,而且你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愿望。能够很好的和学生互动,从而生成一些新的问题,从而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但是能够做到这一点也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有充分的解读。这让年轻的.我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初中化学资源网工作,在备课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课标中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要求,而过分的依赖于教材和教参。

如果说一天的培训就让我成长的很快那有些太牵强,但是通过培训确实让我有所收获。数学是一门严谨、规范的学科,这是每一个小学数学老师都知道的。但是是不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能够真正的付诸以行动呢?博奥的郭轶顺老师说了他教学中的做法。比如说直尺,郭老师说在他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遇到连线题,在写竖式的时候他都会要求学生用直尺,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也是这样。这一点让我深深的感动和受到启发。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就做不到这一点,有的时候还懒的去用,这让我感到惭愧。所以说有些话不是说出来的是要去做的。

还有一些概念的教学也是不能给学生模棱两可的答案,比方说角的教学。我们一般都会指着一个地方说这就是角,所以学生的说法也就不规范了。所以说数学的严谨、规范首先要在我们的老师身上体现出来,才能在孩子身上延续下去。

14.小学的数学教师暑假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四

没培训时感觉自己的学识很渊博,培训后才感觉到自己有多么的无知。

不学习的时候,感觉自己拥有的专业知识已经“可以”了,当培训学习后,感慨万千:自己是真的很无知。

学习为的是自己,是充实自己灵魂的阳光雨露,而且还是花公家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填充自己的`精神食粮,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在紧张的教材培训完成之际,花费了昨天的晚上和今天的一天的时间,学习了培训团队其他老师的文章,写的是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写的非常好。每句话都有一定的理论和科学依据,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只是我学习的速度实在是慢,理解也慢,对于别人来说只需要用很少的时间能完成的东西,我却花了一天的时间。但感觉还不错,没有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忙三火四地学习,没有囫囵吞枣地学习,感觉很好。

我认为:要想不被时代所抛弃,学习是最有利的武器。虽人各万千,思想不一,但已从他的经历或感悟中增长了自己的智慧,提升了人生的品味,实现一个又一个认知的飞跃。

15.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习惯,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 无法长时间集中, 注意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可能会不很理想。因此要想提高小学教学效率, 就要结合教学内容, 合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或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根据我平时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通过创设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小学生活泼好动, 注意力很难维持较长时间, 缺乏一定的专注力。这种现象很普遍, 也是小学教师常常要面对的问题, 尤其是数学教师在上课时, 面对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常常会感觉到无所适从。那么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呢?

(一) 设置有趣的导入,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数学课貌似枯燥、单调, 实则有趣。有经验的教师总会在导入的设计上下一番功夫。或利用讲故事的形式, 或通过一个小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在讲应用题的加减法时, 我设置了一个在超市买东西的小游戏, 小红买了三杆自动笔, 小明买了两杆自动笔, 他们两人一共买了几杆自动笔?或者售货员一共进了20本作业本, 小明买走了8本, 售货员还有多少没有卖完?这样, 在游戏中学生就弄懂了加减法的含义, 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计算精细、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二) 利用计算机教学, 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多媒体画面变化快, 节奏感强, 适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利用多媒体教学, 小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 如果这种好奇心进而发展为认知兴趣, 其求知欲也会非常强烈。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自觉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例如, 我在教学“认识图形”的内容时, 就利用多媒体做了图形自动变换的设置, 并运用了多种颜色。学生通过画面展示的图形自动变换的过程, 认识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椭圆。当画面以全部打乱的形式再一一出现在学生面前时, 学生很容易地就判断出分别是哪种图形。趁此机会, 我便让学生动脑筋想一想, 生活中哪些图形属于正方形, 哪些图形属于圆形。通过多媒体的使用, 培养了学生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的专注力等有很大的帮助。但毕竟信息技术是教学的辅助工具, 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师不可以使用过多, 否则会出现反客为主的现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 使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出它的综合性和有效性即可。

二、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应该焕发出其生命活力。具有活力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才是成功的课堂。小学数学课堂尤其应该焕发出其本身的活力,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的思维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例如, 我在教学“百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提前布置了一个让学生在家里查询妈妈外罩衣服商标牌上所标示的面料各种成分的含量和牛奶各种营养成分百分比的作业。上课时, 学生争相发言, 有的把妈妈衣服的商标牌和牛奶拿进了课堂。经学生展示, 妈妈衣服面料各种成份含量:纤维65.9%、锦纶29.5%;牛奶各种营养成份百分比:能量3%、蛋白质4%、脂肪4%、碳水化合物2%、钠4%、钙10%。那么什么是百分数呢?接着, 我就引进了百分数的定义: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我们把它叫做百分数。

这样从生活入手, 学生就很容易听进去, 和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掌握得也就更牢固。记得当时, 我还列举了成语中的百分数, 如百发百中 (100%) 、百里挑一 (1%) 、半壁江山 (50%) 。学生觉得很有趣, 对百分数的知识掌握得也很快。在讲《圆的认识》的内容时, 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圆这个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汽车轮子、圆的生日蛋糕、圆形餐具等等。学生兴趣很高。趁机我便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汽车轮子是圆的等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 圆的轮子光滑, 便于行驶;圆形餐具比方形或其他形状的容量大……这样一来, 学生对圆的认识就深刻多了。这样也有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其实数学课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复杂、无味, 只要教师把握了学生的特点, 尽量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 并时常鼓励学生, 及时对学生做出充分的肯定, 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美

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愉悦的心情, 能让人产生的美好的感觉。教师应该注意实施审美化教学,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种良好的情绪体验。例如, 我在讲“对称图形”时, 首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组对称图形的画面, 美丽的蝴蝶、可爱的小蜜蜂、充满喜庆的囍字、雄伟的天安门……让学生通过对图形的观察, 来理解对称图形的特点, 感知对称图形的美。尤其是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一个动感十足的蝴蝶, 随着蝴蝶翅膀合拢画面的展示, 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对称图形的特点——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学生在欣赏这些美丽图形的同时, 产生了一种对生活的探究欲望, 认识到数学与生活、自然息息相关。这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把数学中蕴含着的美育因素挖掘出来, 并通过合适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出来, 学生就会感觉并体验到数学的美。

总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 根据教学内容,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并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适时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尽量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动化,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戴明诚.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J].读与写:教师教育, 2008 (9) .

上一篇:矛盾论 导读下一篇:病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