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面交响乐》教案设计

2024-11-01

新课标《版面交响乐》教案设计(精选13篇)

1.新课标《版面交响乐》教案设计 篇一

《校园风景写生》教案设计

本课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对校园生活的写生与表现,以校园风景写生为主要研究内容与实践方向,设计过程围绕校园风景的速写与素描展开探索。通过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并了解对相关环境、人物活动的最基本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将目光投入校园风光,在校园中选取适当的视角指导学生进行表现,既锻炼学生的构图、画面安排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该课有前两个活动的铺垫,在体验选择、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直接带领学生室外写生,与前两个活动衔接。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为六年级的孩子,刚刚由小学到初中,对校园的认识度有较强的新鲜感。

2、学生有过较多的探究学习的经验,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学生已经学过透视与构图的相关知识。

4、学生能够简单应用线条和明暗解决绘画问题。

课题:校园风景写生(1)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基本了解绘画透视规律和风景学生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以线描的形式进行简单的校园风景写生。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写生。

3、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校园,以艺术的眼光关注校园的各个角落,激发绘画表现愿望。

教学重点:绘画透视知识及其运用,风景学生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在风景写生过程中如何取景、构图,以及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如何表现。评价要点:

能否自觉地以审美的眼光观察校园或其他环境。

能否运用透视规律对景物形象和结构进行分析,并基本正确地进行表现。能否在表现校园景色时对景物形象适当取舍,做到主次分明。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探究、讨论、启发诱导、示范讲解、实践练习等 教学准备:

教具:石膏立方体、长方体纸盒、风景图片、本校校园环境图片等多媒体资料,教师示范作品、取景框等。

学具:自行搜集的风景画图片、绘画铅笔及作业 教学设计:

本课采用两课时上课的方案。

首先进行室内教学活动,用时不超过25分钟。

一、情景导入: 校园风景展示,可播放校园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校园风景写生作品。导入要点:校园是同学们学习生活的地方,如果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就会发现校园中的很多景物都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教材中的这些风景写生作品,都是来自美丽的校园,想不想让校园的景色在你手中也变成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校园的美,学习校园风景写生。板书课题:校园风景写生

二、新授内容:

1、感知质疑:什么是风景画?什么是风景写生?怎样才能画好风景写生作品?(辅助手段:大屏幕图片展示、实物出示等)

2、以教室为例,观察前排桌子和后排桌子的不同,找一找有什么规律。欣赏教室的平行透视图,让学生所说自己的理解,师总结。(以与学生互动的方式进行)

3、出示教学楼效果图,让学生分析视平线和消失点各在什么位置,结合石膏立方体,师生共同总结成角透视规律。

4、出示一组风景照片,请2——3位学生画出视平线和消失点,分析各符合什么透视规律,巩固所学知识。

三、作品欣赏:

欣赏课本27——28页实景照片、平行透视图、成角透视图、取景框和几幅速写风景照片图片。

欣赏方式:先由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发言,发表对每张图片及作品的理解、对风景画的看法,教师全程参与,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加以补充、修正。

重点欣赏27页平行透视图、成角透视图和28页同一张风景照片不同的速写照片。同时大屏幕拓展播放其他风景照片,学生交流如何取景和构图。

大屏幕欣赏画家作品并作简单介绍,然后到校园进行写生教学活动。

四、实践体验:

室内教学活动结束,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内事先选择好的某个位置,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学生同时拿出自制取景框。介绍取景框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在没有取景框的情况下,可用双手架成“口”字形进行取景。用取景框在校园的同一位置对不同范围进行取景,教师展示不同取景内容的不同写生范作,讲解合理取景和构图对表现校园景色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安排写生自选区域和位置进行写生练习。学生写生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讨论、纠正。

六、作业展示和互动评述:

1、鼓励学生主动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画作,并介绍写生过程、写生时遇到哪些问题、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2、将巡视指导过程中发现的典型作品向全班介绍,分析其优缺点。

3、指导学生相互交换作品,相互发表意见和建议,共同讨论改进措施。

4、小结学生实践体验过程中的得失,表扬绘画主动、方法得当的学生,鼓励突破和创新,同时鼓励讨论评述过程中积极发表看法,并能运用美术语言发表意见的学生。

七、课堂小结:

概括回顾本课所学习的风景画的概念,以及本课所了解的绘画透视规律和构图的方法等,布置学生课下、课余时间关注周围环境,关注生活,留心校园外边景色的美,随时与同学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八、教学反思:

校园风景写生课符合新课程理念,导入课题生动自然,学生兴趣高涨,分组写生活动中师生关系融洽,绘画积极性高,课堂小结中,学生发言积极、气氛热烈,使我感到初一新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一个个给予肯定,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本课教学通过做实验、课件演示、小组讨论汇报等方法进行学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多种教法的灵活运用,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恰到好处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的情感升华,整个课堂的气氛民主、开放。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到每一堂课都会有不同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老师具有应变能力,使课堂教学收放自如,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体验需求和选择的需求。

课题:校园风景写生(2)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教材分析: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美丽的校园”中的第一个活动。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学生分析: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让学生自制取景框,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设计理念:

“优美的校园”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课 题:优美的校园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生 教学方法

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运用 观察、分析、探究、讨论、启发诱导、示范讲解、实践练习等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3、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小组研究,分析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变化规律。教学难点: 能对“视平线”、“地平线”、“消失点”的理解和应用。活动安排: 体验与选择:

1、你对校园有哪些美好的印象?

2、你想选择哪个场景表现你的感受? 学习与研究

1、风景画是怎样表现景物空间的?

2、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消失的规律? 写生与表现:

1、怎样取景与构图才能表现好校园?

2、采用什么表现方法才能显示校园的美感?

教具准备:石膏正方体、长方体或纸盒等立方体;厚纸板;建筑物图片或挂图;本校校园环境和建筑物照片等。

学具准备:厚纸板;方开纸盒;画纸;铅笔、钢笔或其他画笔。课堂教学

一、导入主题

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

二、学习透视与练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

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

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并用取景框画出来。

学生用取景框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了解透视现象,掌握透视规律,拓宽审美视野,引导学生的绘画思路]

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活中,我们看同样大小的物体,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同样高的物体,近处的高,远处的低。这种现象就是透视变化,而“近大远小”就是透视变化中最基本的规律。

三、探究与表现

1.观看石膏正方体、长方体线描图,在不同的位置、角度所呈现出的透视变化。(多媒体展示分析,引导学生观察)

[师生讨论、观察透视现象,强化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

2.平行透视;把物体放平,正面面对学生。

小组讨论:选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生:上下线和视平线保持着平行关系,平行透视有1个消失点。

生:两边的竖线与视平线垂直,两侧的边线呈倾斜状,慢慢延长向心点集中,消失于心点。

教师小结:两位同学回答都正确;方形物体的一组边,如果与我们成平行状,那么它的另一组边则逐渐消失于心点,离我们近的线段就长,离我们远的线段就短,这种现象就是平行透视。

用投影仪放出一幅正确的平行透视线描图,请一同学上台,验证透视是否正确。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争先恐后地上台验证,学生上台将斜线延长,延长线集中于心点,线描图正确。

3.成角透视;物体的一角对着学生。

生:上下边和左右边的线变的倾斜了,延长线分别向视平线左右两点集中,成角透视有2个消失点。

生:没有平行线,都垂直于水平面。

教师小结:回答的很正确;物体的一角与我们正对,倾斜线延长并向视平线上的左右两点消失,这种透视现象叫成角透视。

请一同学上台验证一幅成角透视线描图,是否正确。

四、知识扩展与小组竞赛:

1.你热爱我们的校园吗?我们的校园美吗?(播放建筑录像,渲染气氛)

学习兴趣高涨,表现欲望强烈。

2.带着取景框,走,我们到校园一起去看看!分成四小组做透视练习。

[把学生带入校园环境中,了解场景构图的特点]

五、作业布置:

要求同学参照学校建筑,画出一幅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线描图。

教师辅导:针对有绘画困难的学生,提醒他们透视要正确,重点辅导。

[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创造能力得到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巩固了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

把自己画好的作品同学之间相互评论,每个小组找一幅有代表性的透视作品拿到前面展示,讲一下透视步骤。

七、教学反思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主动、积极,内在自我与外在环境实现了有效沟通,创新能力在评价交流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得到了自信心。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学生发表意见时老师认真倾听,在学生产生困惑时,老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堂课当中我运用边讲边问、启发思考、集中注意、师生共同参与,强化了师生互动教学过程;精心组织训练,小步快进,当堂反馈,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课内。

课题:校园风景写生(3)优美的校园 学习与研究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造型·表现)》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且结合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进行平行、成角透视知识的学习,用线条表现物体的结构,做简单的写生练习而设计的。课 题:校园风景写生 课型:综合 探索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表达水平,学习与探究建筑物的透视规律,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表达方法与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与实践的方式,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学生将会掌握一种表现物象立体感和空间感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认识和观察描绘对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优美校园的情感。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成角透视知识,在欣赏和观察校园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立方体和建筑物的透视规律。教学难点

学生在欣赏和观察优美校园过程中,学会用透视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探究、讨论、启发诱导、示范讲解、实践练习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优美的校园──我们学习的地方》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并做出回答。

二、讲授新课

(一)、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幅作品是如何表现景物空间的?” 展示课件(分析、讨论)

1.出示荷兰画家霍贝玛的作品《村道》

2.教师总结并阐述这件作品是运用了透视规律来表达景物空间的。(二)、提问:什么是透视画法?透视的分类是怎样的?

教师讲解:透视是一种符合正常视觉感受的科学变形,根据透视的特点,可以将透视分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种。1.展示课件:与学生分析学习习近平行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平行透视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探究平行透视的规律特点。

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通常看到物体的正面,而且这个面和我们的视角平行。由于透视的视觉上的变形,产生了“近大远小”的感觉,透视线和消失点就应运而生。

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因为近大远小的变形,所以形体产生了纵深感。展示学生运用平行透视方法的绘画作品。2.展示课件:教师与学生分析学习成角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成角透视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探究成角透视的规律特点。

成角透视又叫两点透视,看到物体两个面以上,相应的和视角成一定的角度。

成角透视所有垂直方向的线条都是垂直的,没有变化。不过较中间的垂直线比相对两侧的垂直线较长一些,这样的“近长远短”符合透视的规律。成角透视是最符合正常视觉的透视,也最富立体感。展示学生运用成角透视方法的绘画作品。3.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讨论比较总结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样的消失规律?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总结:

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三、通过课件展示安排学生练习作业。

1.展示两幅学生便于利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方法表达的校园图片,安排练习。作业要求:

A、用线条来表现作业。

B、利用透视规律,画一幅自家客厅或是书房的作品。2.展示学生当堂完成的练习作业。教师给予肯定而中肯的评价。

四、巩固拓展

教师进一步展示课件中的优秀学生作业和当堂的学生优秀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1、请同学们总结出平行透视规律。

2、请同学们总结出成角透视规律。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通过做实验、课件演示、小组讨论汇报等方法进行学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多种教法的灵活运用,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恰到好处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的情感升华,整个课堂的气氛民主、开放。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到每一堂课都会有不同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老师具有应变能力,使课堂教学收放自如,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体验需求和选择的需求。

2.新课标化学教学设计思路 篇二

关键词:教学设计 多元化 科学化 心理换位

一、突出重点,抓好重点的教学

重点除知识重点外,还有技能、方法的重点。知识内容的重点,一般而言就是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重点的教学。①要突出重点,切忌平铺直叙。在时间安排上,透彻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内容,特别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致的知识内容,要下功夫、花精力解决。②要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不要孤立地讲授重点。重点知识和一般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要在多种联系和反复渗透中突出重点。要集中较大精力抓好重点的教学,同时又不能忽视一般知识,对一般知识内容可以少讲、略讲,使其掌握重点知识,又理解一般知识。③要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便于随时调节教学活动,保证信息畅通,使教学过程处于最佳状态。④要对重点知识内容及时强化。如通过实验、直观教具以及板书设计,使学生视听结合;通过提问、讨论、练习、边讲边实验,使学生动脑、动手,加深对重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及时巩固。

二、教学目标多元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①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②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③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④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⑤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⑥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心理换位

教师通过心理换位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①是想学生之所难;②是想学生之所疑;③是想学生之所错。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学习这一内容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要深入学生角色,成为学生的化身,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提高他们的能力。

四、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①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②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例如讲氨气的性质时,采用一段新闻视频导入新课,这段新闻介绍了某地处置一起液氨泄漏事故的经过。学生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效果不言而喻。③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查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

五、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新课标《版面交响乐》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并读写“大吉大利”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培养: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我”和“妈妈”互相关爱的深情。

重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我”和“妈妈”互相关爱的深情。

教法:熟读课文、感悟课文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爱吃饺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饺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

二、读文

1、初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

交流。

2、再读课文

要求:圈画生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指名学生接力读文,检验学生识字读文情况。

出示生字新词,要求学生认读,联系上下文解释字、词含义。

3、自由通读全文

思考: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

交流。

小结:课文一共可以分为三段。

讨论课文结构:总--分

4、悟

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记叙的?(花边饺子)

妈妈包花边饺子是为了谁?我包花边饺子又是为了谁?从中可以读出“我”与妈妈之间的什么感情?

三、指导书写

1、学生认读生字词,说说记字方法

2、练习书写

3、找多音字“和”、“据”、“调”

四、总结

在你的身边发生过类似花边饺子的事吗?你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给课文划分段落

板书设计 2、花边饺子

妈妈给我和弟弟包饺子

母子情

我给妈妈包饺子

教学总结

成功之处学生能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分段时有学生把第二自然段划分到第二大段说明学生对分段的依据掌握不够准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

1、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妈妈”两代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深情,懂得回报亲情。

能力培养:

学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具体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具体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法层层深入

教学内容

一、导入

饺子是中国人的传统食品,许多中国人都喜欢吃饺子,但是课文中的饺子被捏上“花边”以后,便不再平常,它是母爱的一种独特表现方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花边饺子》

板书课题

二、读中学

1、学习第一段

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从哪里可以看出妈妈很喜欢包饺子?

把出重点词,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课文

思考:当时的生活条件怎样?是不是随时都可以吃到饺子?

为什么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的饺子?你认为有可能是哪两种饺子?它们之间会有什么不同?

我和弟弟把饺子弄混,妈妈是怎么做的?说明妈妈的什么品质?

妈妈为什么包花边饺子?这里面蕴含了什么?

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段

思考:现在家里生活条件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画出妈妈包饺子时的欣喜。

我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里面包的到底是什么?

妈妈吃到花边饺子高兴吗?

指导朗读。

三、结:你的身边有哪些亲人间感人的事,讲给大家听。

体会花边饺子的深刻内涵

板书设计2、花边饺子

花边饺子 小时候:妈妈给我和弟弟包母子情深

长大后:我给妈妈包花边饺子

4.新课标《版面交响乐》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旋转等现象,会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2.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利用平移、旋转、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教具准备:

准备一些漂亮的图案,剪刀和蜡刀纸。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

1.(出示课文第2页的主题图)同学们,在我们伟大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人们创造了很多灿烂的文化,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人类历史的星空。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些漂亮的图案。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若干次的变化得来的。那么,我们已经学习过哪几种图形变化?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点?(引导学生从特征和性质入手分析、对比)2.这些漂亮的图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3.汇报。

二、独立设计。

1.学习借鉴

观察第7页下面方格纸中的两幅图,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化得到的? 2.独立绘制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很多漂亮的图案都是用简单的图形通过变换得来的。咱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出更多像这么美丽的图案。下面就来动手试一试吧!请同学们先构想一个基本图形,然后用这个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通过各种变化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提示设计思路:可通过平移来设计,可通过旋转来设计,也可以通过对称来设计,还可以几种方法同时使用来设计。

3.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知识。

1.第8页3题。

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四、全课总结。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平移(图案1)学生作品1 图形的变化 对称(图案2)学生作品2 旋转(图案3)学生作品3

教学反思:

一课三有

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平淡无奇的教学设计却在学生们张扬的个性中变得有生有色起来。这“生”与“色”缘自何方?我反思教学,归纳为“一课三有”。

教师:有思考价值的提问

———“我们已经学习过哪几种图形变化?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点?”

价值1:简单明了的两个问题促使学生对图形的变化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梳理。平移是二下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前两课时基本没有涉及,复习回顾,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认知编码。

价值2:有对比就有鉴别,虽然平移、旋转和对称都属图形的变化,但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和性质。通过对比,促使学生同中求异,正确区分知识点,有效避免知识的混淆。

学生:有敢于质疑的精神

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们在课堂中不迷信教材,不盲从别人的观点。今天这节课在许多图案的分析上都存在激烈的争论。就是这些争论,最大程度地促使大家学有所思、思有所获。

争论1:铜镜中的图形到底旋转了4次还是3次?

旋转3次的同学认为图形旋转3次后就已完整形成铜镜的图案。旋转4次的同学认为旋转应由开始回到原位,所以共计4次。双方争执不下,最后我将教材“把图形旋转了4次”改为“把图形旋转了4次回到原位”才尘埃落定。

争论2:旋转与对称的争论?

铜镜是通过旋转得到的无容置疑,但也有部分学生提出质疑“铜镜也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以下面这条直线为对称轴,那么直线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那么它是否也可以说是轴对称图形呢?大家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最后判定这一说法也是正确的,在表述时只要说清哪条直线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即可。

但类似的图案再次发生争论,这次争论点在于对称是仅于图形的形状有关,还是既与形状有关,又与颜色有关。因为如果按下面的直线为对称轴,两侧的图形形状完全重合,但颜色却正好相差。这是否算轴对称图形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

争论3:平移与对称的争论?

花边是通过连续平移得到的,大家都表示赞同。但也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花边的图案也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长方形的中垂线。通过讨论,最终大家认同了这种观点。

但类似的图案又发生了争论。这次争论点在于观察图案是否考虑边框。因为这幅图的左右两条宽的线条比中间垂直线条要粗得多。如果不考虑,那么它可以通过平移得到;如果考虑,那么它只能是轴对称图形。您认为这里的图案需要应该考虑边框吗?

反馈:有一批优秀的作品

5.新课标《版面交响乐》教案设计 篇五

第二课时详案

设计者: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第一小学  倪乐霜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8个生字,正确书写“祝、幸、福”等8个生字。

2.在老师引导下,通过自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提高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边读边体会松鼠和小熊的真挚友谊及友谊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识字和朗读,体会松鼠和小熊的真挚友谊及友谊带来的快乐。

教学难点:体会松鼠和小熊的真挚友谊及友谊带来的快乐,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真诚地相处。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学习生字词语。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五、写字指导:坏、松、扎、抓、祝、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生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引:纸船和风筝使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过渡:纸船和风筝是怎样使他们成为好朋友的呢?

二、精读课文。

1、请小朋友打开课文,自己读一读2~6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纸船和风筝是使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学生自由发言)

交流: 出示: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指名读,男女生分句读。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飘呀飘”和“漂呀漂”)

这里出现了两个piao,有什么不同?师随机板书:漂、飘

(根据学生的发言点拨:“漂呀漂”怎么用?这个“飘呀飘”又怎么使用呢?)

教师小结: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风字旁的飘,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

是啊,汉字中有很多字是这样的,字的偏旁跟意思有关。

把词语送到句子中,谁愿意来读一读。

指导朗读。

2、读得真棒。引读:

纸船漂到小熊家门口,小熊拿起纸船--乐坏了。

风筝飘到松鼠家门口,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

出示两句话:小熊拿起纸穿一看,……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

(1)自由读读这两段话。那一对同桌愿意来读读。

(2)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你真会读书,发现了他们俩的表情一样,都乐坏了。

当学生说到:祝你快乐!师:你也来把祝福送给松鼠吧。

生自由发言后,师小结:不管送的是什么,都是礼物;不管写的是什么,都是祝福。他们都--乐坏了。(乐坏了变红)

乐坏了就是……

引:如果,很忙的话就说--忙坏了、很热的话就说--……

(3)出示两幅插图和文字

想象一下,小熊“乐坏了”是什么样的?松鼠“乐坏了”又是怎样的?

出示图片看图说话:

(4)那咱们把小熊和松鼠的快乐读出来。指导朗读。

师:让我们一起把快乐写在脸上,把幸福装进在心里,再来读读这段话吧。

3、孩子们,纸船给小熊带来了--快乐,风筝给松鼠送来了--幸福,他们成为好朋友后,生活会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呢?

课件出示:

当小熊生病时,松鼠会( )

当小熊有困难时,松鼠会( )

当松鼠快乐时,( )

当           时,( )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来说说。

小结:是啊,孩子们,有了好朋友是多么幸福的日子啊!

4、(忧伤的音乐响起)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1)看到这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样?

(难过)那就难过地读吧(齐读第7段)

(2)引出:此时此刻小熊心里?出示第八段;小松鼠心里?出示第九段。

①自己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交流:②难过。(两句话变红)他们会难过的怎样?让我们走近这难过的一对好朋友吧,读。

③学生说到每天还是……时,

师:小熊小熊,你和松鼠都吵架了,为什么还每天扎一只风筝?

小熊,你来

松鼠松鼠,你和小熊吵架了,为什么还每天折一只指船?

松鼠,你说。评:

是啊!有朋友之间,当对方有了错误,我们就

该去原谅对方,谅解对方啊!

小结:小朋友,你们真会读书,自己读懂了那么多! 虽然他们吵架了,但心里都还装着对方。

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心里,读读这两段话吧,

④分男女生读这2段。

真好!他们都很难过,

5、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

出示: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

指导朗读。

师:纸船带着松鼠的心愿顺着溪流漂走了。

6、是的,你们看,就在傍晚……出示最都一段。

指名读。真好,那么激动和兴奋,我们一起高兴地读吧。

看到这一只只纸船,小熊也放起了一只只风筝。

7、出示课件:音乐响起,漫天风筝飞舞,满溪纸船漂荡……

一只只风筝乘着风飘向山顶、一只只纸船顺着溪流漂向山脚,

师:此时此刻纸船和风筝一定带着小熊和松鼠很多很多的心里话

小熊会说……松鼠会说……

师:有位作家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相待,才是真正的朋友。拥有好朋友是对每个人来说幸福的事啊!

老师送大家一句话,齐读:拥有朋友,一生幸福!

三、写字指导:

1、在这样的幸福时刻,我们也写写幸福这个词吧。

写幸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下面是个羊少了一横,第二横最长)师范写。

“福”是什么偏旁?

师:视字旁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师:伸出小手,和老师板书“福”。

学生练习书写。

师:我写这个词的时候心里暖融融的,你们呢?

再读词语:幸福

2、展示、评价。

3、师:有朋友是快乐的,有朋友是幸福的,我祝愿小朋友们都能得到朋友,得到快乐和幸福。

作业:1、讲一讲: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写一写:把自己对朋友的祝福写下来送给朋友。

板书: 纸 船 和 风 筝

小熊    快乐     幸福     松鼠

6.新课标《版面交响乐》教案设计 篇六

关键词:新课标 课堂教学设计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高中数学教师要在教学策略上实现新转变,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多下工夫。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本文仅就此谈些个人的浅薄看法。

一、应注重情景创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指出:“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现象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能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老师的步步引导下积极地去大胆思考。这样,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明显上了一个层次。这正如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

二、应接受新事物,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是一门知识广度和深度以及抽象性都较强的学科,高中数学更是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体的学科,而多媒体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等特点恰恰符合了这一高中数学教学的要求,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有着突出的人本身不能企及的优点:直观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比如,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的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教师还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在上“立体几何”导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让所有立体几何图形都动起来”的课件。

三、应善于与时俱进,运用全新的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教育应坚决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代之以读、讲、议、练、师生对话、课堂讨论等使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教学方式,使问题解决、数学应用、数学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流。

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实现几个转变,具体讲: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由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成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由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成知识方法、能力、态度等多方面的学习,由侧重基础学为形式的学习转变成基础学力、发展型学力、创造型学力相结合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

7.新课标《版面交响乐》教案设计 篇七

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弹簧秤,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今天数学课老师带来了2个好朋友,你们欢迎它们吗?谁能上来表示一下友好关系?

2、出示小动物。

3、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4、小结:放在手中就能感觉到小狗重,小猫轻。你们还有什么方法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谁重谁轻呢?

5、多媒体演示。

二、新授

1、认识各式各样的秤。

提问:用秤称的确是最简单最快速的方法,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多媒体出示:电子秤

磅秤

天平

台秤

弹簧秤

人体健康秤

教师出示:人体健康秤和杆秤

2、引入重量单位。

提问:用秤可以称出物品的重量。重量和长度一样都需要有单位,你们知道哪些重量单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讲述:在称一般的物品有多重时,常用“千克”做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和“千克”交个朋友。(板书课题:千克的认识)

3、认识1千克

(1)讲述:每组的桌上有一个袋子,里面有两袋盐,两袋盐就重1千克,放在手里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

(2)学生讲讲感觉。

(3)提问:其实一千克的物品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你们能举举例子吗?

(4)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显示。

(5)场景设计:小狗小猫和我们一起去蔬菜瓜果市场看看,请你们称回1千克的物品。

(6)学生活动。

(7)学生汇报。

(8)闭着眼睛,把小组内称好的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有多重。

三、巩固

1、估算

(1)出示铅球:猜测一下老师手中的铅球大约重多少千克?

提问:怎样才能猜得准?

请同学掂一掂后再猜。

当场称,看哪个小朋友猜得准。

总结:应该怎样猜?(掂--猜--称)

(2)选择身边的物品猜一猜。

(3)学生活动并汇报。

2、总结: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

3、多媒体出示判断题。

4、称体重,引出“克”。

四、课后作业

8.新课标《版面交响乐》教案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洪水的危急、肆虐。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重点: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桥”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引入:孩子们,请静下心来,静静地看老师写,板书《桥》。读读课题。

师:有一个小村庄,曾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陪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这样平静地过了许多年。可是有一天黎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一切都改变了。这究竟是一场什么灾难呢?孩子们,你们都预习了课文,能告诉我吗?(山洪暴发了。)

二、 教学新课:

(一)、朗读课文,感受洪水的危急

师:是啊,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让全村人都陷入了恐慌,自由读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山洪的可怕?

生读课文后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1)、女生读读这个句子,想一想,“咆哮”这个词在这里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大家看看这两个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都是“口”字旁),看着这两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

(2)、男生读读这个句子,想想:山洪像什么?山洪像怎样的野马?山洪像一匹受惊的野马吗?(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山洪的可怕)。

师:这样一群受惊的野马,它们桀骜不驯,力大无穷。读读这句话,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让学生想象,感受万马奔腾、浩荡而来的场面,从而感受洪水的可怕。)

(3)、齐读这个句子,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师: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山洪的可怕,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山洪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师:一米高有多高?大家比一比,估计在你身体的哪个部位?(生纷纷用手在自已的身上比划后得出结论。)

(2)、师:“跳舞”这个词多美!但在这里,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可怕,恐怖),因为洪水跳得是“死亡之舞”啊!

(3)、指名读这个句子,相机指导朗读。将“一米高”和“跳舞”这两个词略重读。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洪水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齐读这个句子,师: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谁在笑?在怎样的笑?(得意、猖狂、)

课件出示这三个句子,自由读读这三个句子,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应该怎样读?可以讨论。(洪水越来越近,情况越来越危急。在朗读时语气要由轻到重,语速要由慢到快。)学生汇报后,指导朗读。

过渡:死神狞笑着向人们逼近,此时此刻,只有那座桥是生的唯一希望。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如果就这样拥去,大家想一想,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二)、品读课文,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老汉)。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把你的感受批在旁边。可以写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短句。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1)、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你读出了什么?(镇静、从容)

(2)、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老汉的从容、镇静?(不说话、盯着)

(3)、创设情境朗读:

a:师:倾盆大雨中,面对你拥我挤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b:师:山洪咆哮,死神一步步逼近,面对疯了似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c:师:窄窄的木桥,跌跌撞撞蜂拥而来的人群,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师:此时此刻,我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这样一位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他是一座什么山?(人们的靠山)

过渡: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老汉就是村子里一百多号人生命的靠山,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受到老汉是人们的靠山呢?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然后我请你们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生汇报。

(2)、孩子们,看看这句话,短短十几个字用了三个感叹号!老汉的声音虽然是沙哑的,但却是铿锵有力的!想想,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怎样读?(指导学生读时语速可稍慢一点,语气要有力!)

师:孩子们,你们可真会读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老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了党员,留给了自己,他的确是人们的靠山!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我们感觉到他是人们的靠山?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C: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孩子们,咱们来猜一猜,老汉为什么要单单把小伙子揪出来呢?

生汇报:A:因为他是老汉的儿子。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孩子,你可真会读书,你真正读懂了这篇课文。

B: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师:对,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他可能排在了什么地方?

(2)、师:小伙子不光是老汉的儿子,他更是一位共产党员。所以老汉把他揪了出来,让他排到了后面!就这样,村子里的其它人都安全地撤离了,只剩下了老汉和小伙子。此时此刻,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大公无私、顾全大局、不徇私情……)

过渡:在群众的心中,他是一位不徇私情的老汉,是他们的靠山。那么,在儿子的心中,他又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生汇报:狠心的父亲。

生汇报:不称职的父亲。

……

师:是啊,曾经我也这样认为,可事实真是这样的吗?自由读读19、20自然段。想一想老汉是位怎样的父亲?你从哪能里感受到的?

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师:当儿子被洪水吞没的那一瞬间,老汉似乎想喊什么,孩子们,想一想,老汉会喊什么?谁能帮他喊出来?

师:是啊,当村子里的其他人都安全了,只有老汉和儿子时,他就是一位普通的、平凡的父亲。他和我们每个人的父亲都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他比谁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活下来。这就是“父爱如山”。

过渡:村民安全地撤离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也在洪水中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三)、感受“桥”的深刻含义

(1)、音乐响起,孩子配乐读最后几段。

过渡;看不到美丽的小村庄,看不到窄窄的小木桥,看不到健壮的小伙子,也看不到如山的老汉,假如你就是这被救的村民中的一员,你会对老汉说些什么?你会为老汉做些什么?

生讨论后汇报。

(2)、这篇课文以《桥》为题,你认为“桥”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小木桥吗?

小结:是啊,桥不仅仅是那座小木桥,它更是老汉用自己的生命为村民搭建的生命桥、希望桥。

三、 板书设计:

老汉

村民               桥              小伙子

9.浅谈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作业设计 篇九

(一)语文作业设计的形式要多样,要具有趣味性及激励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是设计那些形式呆板,内容枯燥的抄、写、背等形式的作业,而是应设计一些形式多样、具有趣味性及激励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

1.查找资料。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我们可以布置学生查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教学《巍巍中山陵》一课前,我就布置学生上网或到图书室搜集与中山陵有关的图片、影像、文章等资料,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学时,先让学生互相之间交流自己所查获的资料内容,然后再结合所得的资料理解文章内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求知,也学会了合作,学会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提高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摘录内涵丰富或描述精美的词、句、段,丰富语言素材。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我就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描写和赞颂春天的诗句或者精美词句并摘抄到“读书笔记”上,并在语文活动课上与同学进行分享与交流。结果课后学生们个个积极查找,在活动课上积极参与交流,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素材,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内涵,而且又使学生兴趣盎然。

3.进行作业评比,展示学习的成果。在我的班级,我设计了一面“展示墙”,上面贴满了本班学生的作品,每三周评选一次,特别是写得好的作文,在展示之前,我先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作品,然后再将作品贴上墙。除了作文,还有字、画等。这样,学生的自豪感、成就感得到了提高,完成作业的热情也会在无形中得到了激发。

4.演。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本剧的演出,将文中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如上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变色龙》时,学习完课文之后,我就结合课文组织学生成立相对独立的表演小组,再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练习。之后学生们在课堂上表演,并由学生推选的评委评出各种奖项。学生们在参与中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创造力得到激发。

(二)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学生的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学生身心发展也就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差异。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业设计时就必须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

(1)布置作业的量要分层。学习上比较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地减少他们的作业量,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性练习为主;而对于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多做些,从而有效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作业的难度要分层。针对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的客观事实,我们重视找准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自己的作业,促使各层次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得到发展。

(3)完成作业的时间要分层。为了关注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作业设计时除了量和难易程度要分层外,在完成作业时间上也要分层。例如,要求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隔天就得交的作业,后进生可以宽限几天。这样,可以保证后进生的作业质量,使他们能够很好地巩固所学知识,不断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作业内容要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

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多途径获取信息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内容要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能把学生由课内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例如在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后,我就让学生回去给弟弟妹妹讲讲皇帝的新装的故事,学生在向别人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口语能力得到了锻炼。又如,可以布置学生课余根据自己的爱好收集一些名言警句、趣味常识、谚语俗语、民风民俗等知识并进行相应的整理归类的极具开放性的作业,从而激起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自觉地增强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所创新

新课标背景下作业设计注重从生活入手,打破陈规,有所创新。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语文与生活的相似体验。例如,在上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明天不封阳台》时,作业布置就可以围绕如何保护鸟类或其他动物进行,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完成作业。同时,作业也不一定是上完课后才做的练习,在课前,老师也可以布置作业。例如,预习性作业,改变学生个体预习的方式,交由学习小组或几位同学共同完成。在互相配合中,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10.新课标《版面交响乐》教案设计 篇十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操作,知道角的特征及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画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自主探索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剪刀、长方形纸片、圆形纸片、吸管、小棒、硬纸条、图钉、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下图:

提问:这幅画上画了什么?它是有哪些图形组成的?能指出这个机器人的手在哪儿吗?

指出:它是这个三角形的一部分,它也有个名称。

(2)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种新的图形--角

二、操作探究

〈一〉认识实物中的角

1、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面有角

生:屋顶有角、三角板上有角……

师:你能指出三角板上的角在哪儿呢?

教师规范指角的方法。

2、从实物中找角。

每同桌同学为一组,合作从所给的学具袋中(五角星、长方形纸片、圆形纸片、吸管、小棒)找出角,并按这些物体有角没角分成两类

【评析:从生活中引入角,从认识的事物中进行分类,初步感知生活角的特点,从辨析中理解角。】

3、初步认识角的形状和特征。

(1)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在以上表面有角的学具材料中取一个物体,提问:仔细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用语言描述角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2)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板书:尖尖的、直直的、平平的、滑滑的

【评析:在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中半抽象出角的特征,利用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对角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初步形成角的特征和概念。】

4、折角、摆角

(1)要求学生将学具袋中没有角的物体想办法变成有角的物体。

(2)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巡视选取学生制作出的不同的实物角展示在黑板上,并指出制作的角在哪儿。

(3)指名三位学生上黑板沿实物角的边画角。

【评析:通过变角的操作削弱非本质属性,抽象出角的本质属性,在辨析交流使概念深化。】

〈二〉认识数学中的角

师将实物移置图形的上方。指出: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角。

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指出:直直的这两条线叫角的边,这个尖尖的点叫角的顶点(板书:顶点、边)。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指名学生上黑板标出各角的顶点和边。

(3)练习:判断角(第112页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哪儿还有角?

【评析:在前面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老师帮助学生形成抽象的正确的角的概念,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通过举例联系实际。】

3、学习画角

师:既然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那么是先画顶点还是先画边呢?

(1)小组讨论画角的步骤,并说说理由。

(2)学生质疑:先画边还是先画顶点。师生讨论解疑。

师画出:不相交的边。

(3)指导看书角的步骤:从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4)学生独立画角,指名上黑板画,并标出角的顶点和边。

(5)问:观察黑板上的角大小相同吗?

生:这些角不一样大。

师:这说明什么?

生:角是有大有小的。

【评析:画角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自学课本明确正确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释疑建构,以培养学生认真看书的习惯和初步的自学能力。】

4、做活动角

师: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做个实验就知道了。

(1)学生独立用两根纸条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

(2)将你做的活动角变大一些?能变小一些吗?

(3)小组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引导归纳:角的大小与两边是不是*近有关,角的两边*得越远,角就越大。

【评析:创作活动角,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操作空间,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独立中思考,在交流中学习。】

三、小结、深化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深化拓展

(1)做第114页练习第2题(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

(2)一个长方形如果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在黑板上展示不同答案。

【评析:从数角到剪角,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课后作业:数一数机器人中共有几个角?

【总评】:

一 、知识教学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1、从生活中引入“角”,从操作中感知角。新教学课程标准提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体会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接知如接枝。”本节课通过同学自己画的“机器人”的手引入角,再例举生活中实物的角,在老师提供的实物中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然后把没有角的物体变成有角的物体等,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这样的设计符合的学生认知规律。

2、从实物中抽象角,从辨析中理解角。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与几何图形抽象概括性存在差异,在摆角、折角的过程,教师通过让学生把没角的物体变成有角的物体,并把实物粘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用粉笔描绘出角的形状,移开实物,得到数学中的“角”。使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角抽象出“数学中角”的过程,非常精彩,有创意。在画角的过程中,通过小组交流角的画法,引发认知冲突:先画边还是先画角?展开讨论。教师加以适时点拨与激励,又通过教材的双向交流,使学生获得知识与启发,达成共识。完成了“物――形”的抽象过渡。充分遵循了(从)感知→(建立)表象→(到)概念的认知规律。

二、教师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发展智能。做活动角时,教师创设操作――演示――讨论――汇报――结论等一系列活动,从前面静态的角过渡到动态的角。使学生领悟到:角的两边*得越近角就越小,离得越远角就越大。从而为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探索中内化了角的本质属性,在交流中揭示学生内部心智语言的思维过程,注重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在拓展中激发兴致,获得体验。通过数图形的角到长方形剪去一角还剩几角?要求逐步提高,课堂上学生迫不及待展示自己的剪法,兴奋得欢呼鹊跃。教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操作空间,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能力。

11.新课标《版面交响乐》教案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的: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初步感知位置。

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位子上。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位置

指名学生在全班说说自己的位置。(多说一些)

二、创设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位置。

1、点名游戏: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点名游戏,先看老师怎么做?

第6组第3个站起来!

第2组第1个拍拍手!

****在哪里?

第3组第4个是谁?

师:谁愿意像老师这样发令做裁判?(让学生分组游戏)

2、进一步探究位置相互间的关系

师: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同学的位置都是不一样的,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你有什么关系?前后两个同学的位置又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小组汇报

生:左右同学和我是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我是同一组。

三、练习反馈。

教师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机会的很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我们就到电影院去看看

(1)课件出示第8页的第4题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电影院的座号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是双数,右边是单数,越往两边号就越大。

(2)师:那第一位小女孩拿着9排12号,不知道应该坐哪呢?谁来帮帮他,上讲台指出。

师: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个座位的?(生口答)

看书:把剩下的小朋友找见座位连线

(3)全班汇报,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都给小朋友找到了座位,你瞧他们多高兴呀!小蚂蚁又给我们出了道难题!

(4)、挂图出示第8页的第5题图

A、情景导入。

师:有这么多好吃的,小蚂蚁都爱吃,但它最爱吃苹果,我们帮它想一想,小蚂蚁怎样走能吃掉苹果?

B、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为么多办法,它太感谢你们了,下面请你们帮助它完成第8页的第5题吧。

同学们帮助小朋友找到了座位,帮助小蚂蚁找到了好吃的,小兵、小明也想考考我们!

完成书中的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师:同学们学习很认真,解决了许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做大胆取喜欢的游戏,“听反话”

要求:A、同座位的,一个说一个做。

B、一个同学说,全班做

C、一个同学做,全班同学说。

12.新课标《版面交响乐》教案设计 篇十二

商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P23例

7、做一做,P26练习四第10、11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教学重点:知道为什么要求商的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教学难点: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6.03 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8.785 7.602 4.003 5.897 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计算0.38*1.14(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二、新课 1.教学例7:

教师出示例6,口述图意, 再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为什么?(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横式应该怎样写出?教师板书.教师问:表示计算到“角”需要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应该约等于多少?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我们学习班了求积的近似值和求商的近似值,比一比这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P23做一做: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师: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三、巩固练习

--1--

1、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数:

3.81÷7

32÷

246.4÷13

2、P26第10题第(1)题。

四、作业:P26第10题第(2)题、第11题。

课后小记: 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 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 由于例题及做一做中所有习题全是小数除以整数, 所以当作业中出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时, 许多学生装都忘记了“一看, 二移”的步骤.所以在设计巩固练习时应增加小数除以小数的练习.其次我根据学情补充介绍了一种求商近似数的简便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介绍了这种方法感觉好的同学算得更快了,但悟性较差的学生听完后连最基本的保留两位小数应除到小数点后面第几位也混淆不清了。所以下次再教时,此方法的介绍时间可以适当后移,放在练习课上。

13.新课标《版面交响乐》教案设计 篇十三

本文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教学程序、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对高中英语新教材高一(下)第十八单元New Zealand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New Zealand (新西兰)学习新西兰人文地理状况的相关主题。教材以“看地图,说地图”为切入点展开听力、对话、阅读、写作、综合运用的教学,以“新西兰的地理,气候,历史,资源,畜牧业,毛利人及风土人情等”为载体使学生接受语言知识及训练。新西兰是另一说英语的重要国家,可就相关内容做深层次挖掘和整理,拓宽其文化视野,增强对两中地域及文化的差异的敏感性。

Warming up部分展现在学生面前一幅祖国地图,图中标明邻国、邻海、邻岛,要求学生运用英语中方位的表达方式来谈论不同位置。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语言操练。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可加入“畅所欲言话祖国”(动嘴);“描画五洲四洋”(动手),以此达到较好的热身之效。

Listening部分是一篇听力材料,涉及“鲸鱼岛”(离斐济岛仅10分种)。300字左右的材料的信息零散繁多,共呈现了:鲸鱼岛的位置,地貌,气候,城市,交通,农业及旅游。为了降低听辩的难度,听前设计了一份列表,以增加学生听力信息的汲取量,提高信息的准确率。

Speaking部分旨在通过有关出生地的方位的对话来巩固“Expressing location and direction”的语言功能。该部分在设计上留有空间,因此在课堂上举行了一场“家乡旅游资源推介会”,训练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饶有兴趣地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和丰富学生有关描述“方位”“景点介绍”等的语言。

Reading是一篇介绍太平洋岛国---新西兰的文章。文章共分四部分,即新西兰的地理位置及城市,新西兰的气候特征,新西兰的旅游及鸟类资源,居住者及毛利人的历史。通过Pre-reading, Reading & Post-reading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略读与查读等阅读技能。同时结合新西兰风土人情、社交礼仪、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并用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融。

Language study分词汇和语法两部分。词汇部分设计了六组描述“land” 的名词与+容词的配对练习,并在此基础上造句。旨在要求学生注意名词转化成形容词加词根(后缀)的构词法;培养学生准确使用修饰语的习惯及能力。语法项目是有关“It”的使用,掌握 “It”(1) 指代时间、地点、气候、距离;(2) 作形式主语。在语法训练中,即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又须使机械操练带有一定的情景性和生活化。

Integrating skills分为读、写两部分。学生通过阅读另一篇有关新西兰人文生活的资料,要求通读全文找出段落大意即文章框架。旨在让学生根据此框架进行写作,即所居住地或省的描述文章。该操练旨在提高学生写作结构多样,信息内容密集的介绍地点的文章的水平。

Checkpoint通过学生自评方式,帮助他们简要总结本单元语法重点-It的用法。该部分还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本单元的重点词组及表达。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掌握英语中方位的表达方式,

2. “It” 用作主语(指代时间、地点、距离及用做形式主语)

3. 学习及拓展与新西兰相关的词汇和知识

难点:

依照框架恰当写作描述国家或地区的介绍性文章

二. 教学目标

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根据《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总目标的具体描述,结合高一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制定相应教学目标。

1. 语言知识

单词:理解、内化、运用以下生词-- surround, settle, sign, , relation, landscape, cattle, region, agreement, export, agricultural, subtropical, ethnic, mainly;

词组:lie in/to/on/off, take possession of, sign an agreement, refer to, make up, be marked with, turn to doing, be shipped to, be of high quality

功能:学习掌握一些用于描述地点和方位的结构句式,如:

1) He is from Weihai, a city in northeast Shandong.

2) Weihai lies about 88 kilometers east of Yantai.

3) She is from Shentong, a small village, 30 kilometers south of Jinan.

4) It is some 3,500 kilometers from Polynesia to New Zealand, which they traveled in narrow boats.

语法:复习、掌握:It用做主语(指代时间、地点、距离及用做形式主语)

2. 语言技能

听:捕捉特定信息、抓关键词(如:地理、气候、城市、河流、历史等),听懂一篇地区或国家的介绍性文章。

说:学生能熟练掌握与话题相关的常用词汇与表达,如: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就地点和方位进行准确的全方位的表述,同时使学生能就话题较好地完成一些开放性话题,以提高在真实语境中的英语交际能力。

读:获取关于New Zealand的相关信息,且进行skimming, scanning, careful reading, generalization; inference等阅读微技能训练。

写:能分层次、分段落地描写一篇国家或地区的介绍性文章。

3. 学习策略:

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主学习、有效交际、信息处理和英语思维的能力。如:培养学生使用图书馆、网络查阅资料的能力。

4. 情感态度:

(1) 在有趣的话题激励下,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2) 学习新西兰人文地理状况,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鼓励学生以满腔的热忱在语言情景中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3) 在共同完成设计“温州旅游资源推介会”、“ 畅所欲言话祖国”、“描画五洲七洋”等任务的过程中,加强团体协作意识。

5. 文化意识:

增强对中新两国地域及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世界意识;通过文化地域对比,加深对祖国相关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 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教学方法:

根据我们几年来“第二语言习得论”和“整体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同时渗透当前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等的先进理念。为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本人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英语课堂设计采用 “P-T-P” 自主学习立体模式。(Pre-task--- Task-cycle--- Post-task)

说明:

1. Pre-task:

引入话题,激活学生下网络和扫清词汇障碍,明确学习任务和任务完成的步骤, 激发学习英语兴趣。

学生:认知处于主动状态,有完成任务的强烈愿望。

教师: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善导、激趣的过程。

2. Task-cycle: 任务的完成过程。

学生:用英语做事,运用体验、参与、合作、实践、交流、探究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发展听、说、读、写综合英语技能。

教师:指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引思的过程。

3. Post-task: 展示成果,交流成果的过程。

学生:体验成功和喜悦,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反思自己、调控自己。

教师:评价者、总结者;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精讲过程。

总体:学生愿学-乐学-惯学-论学过程。

师生真正学习共同体形成过程;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教材处理:

综上所述,我把本单元的任务确定为:

学生能根据框架, 运用所学词汇和短语, 围绕国家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能源等话题,得体而有逻辑地介绍一个国家或地区。其三个环节如下:

Pre-task: 学生回忆已有的地理知识,畅所欲言祖国的地大物博;以激活背景知识,使课堂倍感亲切。

Task-cycle: 学生完成围绕国家人文这一话题,展开听、说、读、写的各项任务,学会听、说、读、写的各项技能,强化“介绍国家和地区”的表达能力,为完成任务作好铺垫。

Post-task: 达成任务,展示成果,反馈学习情况。

四.教材安排

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和规律,学习阶段的侧重以及高一学生的发展,我把本单元划分为6课时:听力、口语、阅读(2课时)、语言(0.5课时)、写作、评价(0.5课时)。同时安排一些单元教学前和单元教学后的活动任务。

Period 1 Warming up & Listening

Step1 Pre-task

Goal: 这部分的重点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引出本单元的话题-地理人文,了解学生对其的熟练程度,同时让学生操练位置的表达方式,并在口头上加以操练;充分表达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 Put the names of the oceans and continents in the right place of the map ( Class work )

2. Talk about the information in the card first and then fill it as homework: ( Group work )

Background to China ▲Full country na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 ▲Loca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re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q km□ the largest country □ the 2nd largest country□ the 3rd largest country▲Popula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apital cit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anguag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ig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inoriti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ajor products / industries _____________

Goal: 激发鼓励学生以满腔的热忱就所列出的表格对祖国的地大物博畅所欲言;为引入本单元的主话题New Zealand作好铺垫;同时亦能使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表达对自己的祖国的热爱。

3. Ss are demanded to look at the map of China and the names of countries, islands and seas beyond China. Say what the positions are of the different places and waters in relation to China.(Groups work )

Ss a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Topic 1----countries and islands in relation to China

Topic 2----seas and oceans in relation to China

* Goal: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通过地图-这一直观的教具的刺激,使学生对掌握的地理知识进行回忆;同时运用已学的方位(位置)表达词组:lies in, lie on, lie to加以操练巩固。并引入本课的重点---中国的邻国、邻海和临近岛屿。

Step 2 Task –cycle (Listening )

1. Pre-listening:

Show the Ss five pictures of well-known beautiful islands worldwide:

(1) Hainan Island (China)

(2) Phuket Island (Thailand)

(3) Dongtou Island (Wenzhou)

(4) South Island (New Zealand)

(5) Dolphin Island (Fiji)

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各组派一人回答。

1) Do you know the islands? What’s their location?

2) Which country do they belong to?

3) What do you think they attractive so many tourists home and abroad? ( Long, white and attractive bay; named paradise. etc.)

Goal: 教师展示五幅著名岛屿的画面,并设置开放性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口头描述,旨在从视觉和听觉上激发学生对本听力话题-鲸鱼岛的兴趣。

2. While-listening

1) First listening for information

Get the Ss to listen to the tape and get the information needed in the form below:

Location

Length

Width

Made up of

Capital

Cities

Goal: 提醒学生在首听的过程中尤其注意捕捉该岛的以上特定信息,以养成在进行有关介绍国家、城市、地点的听力训练中准确、及时、第一时间地汲取这一首要信息的良好习惯。

2).Second listening and marking on the map

Listen to the tape a second time ,write down and mark other 3 cities, beach, rock, etc. on the map as quickly as possible. Check in group.

Goal: 成功获取相关信息后,并在地图上标出是进行地理性文章的听力训练的另一重要环节。

3).Third listening and answer the Qs in the text (P37) and talk about the island(Group work)

Goal: 说&写在听力训练中是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起着相辅相成的重要作用。

3.Post-listening: (Suggestion: Time not permitting, leave it as homework.)

Task:

DIY Listening material. Ss are asked to:

First-find a favorite island in China or abroad (Qiandaohu Island / Dongtou Island / Taiwan Island etc. )

Next-write down the location and direction and other information they like

Finally-record the material in the tape

Goal: 学生在DIY自制听力材料的“三步曲中”,即能体验“采,编,播”的 乐趣,又可感受合作带来的快乐。该任务可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

Period 2 Speaking

Step 1 Pre-task

1.Revision: Competition in asking and answering (Pair work )

展示中国地图,学生进行提问和回答,多者胜。如:

(1) Sa: Where is Thailand?

Sb: It lies on the southeast of China.

(2) Sa: What’s the position of Sea of Japan?

Sb: It lies to the southeast of Helongjiang.

(3) Sa: Where is Qinhai located?

Sb: It’ 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our motherland.

Goal: (1) 激活学生思维。

(2) 重温并引出本课的重点-如何用英语表达方位与位置,注意使用一些词组,如:

lie in / to / on the south of…

in the northern / western part of…

southeastern / northeastern Zhejiang ..

Central / East China

2. Make up a dialogue ( Group work)

展示新建成的甬台温高速公路(直至福建省厦门)的道路图,根据图所示的方向,距离进行口语操练。

Situation given:

My family plans to have an automobile tour from Wenzhou to….。The members are discussing which city to be chosen as the destination along the highway. A-Dad. B-One member in the family

Goal: 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将本课中有关方位距离的表达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同时培养合作精神。

Step2 Task-cycle

1. Mechanical practice (Class work)

(1) Learn the dialogue

a. Read the dialogue

b. Find out all the useful expressions about describing location and direction.(Get the Ss to focus on the word formation: -ern / south + east= southeast)

(2) Practice ( Pair work )

Act it out.

Goal: 通过对话的学习和操练,学生能进一步熟悉和了解此项语言功能的日常交际用语,为下一步的应用、掌握奠定基础。

2. Situational practice ( Group work)

Show five typical seaside cities in Zhejiang and describe where they are. How can you get to these cities from Wenzhou?

Names of the city Describe where it is: to the north, south, east, west of…; The nearest city/ county is…; to the river, sea, ocean

Goal:通过句型操练,学生能进一步巩固此项语言功能的日常交际用语。

Step 3 Post-task “Welcome to Wenzhou!” ( An interview at the travel conference )

Design: Suppose you were a manager of a Travel Service in Wenzhou, you are introducing the known places of interest to the travel agencies or the travel reporters in other cities in China.

Individual work

Each thinks of the known places of interest in Wenzhou and describe their locations. For example:

● Mount Yandang lies about 100 kilometers north of Wenzhou.

● Dong Spring lies in Taishun, a village county, 300 kilometers northwest of Fuzhou.

● Dongtou Island, about 80 kilometres off the east coast of Wenzhou, is famous for beach and waters.

Group work

Divide the class into two groups. Talk about the places of interest in Wenzhou at the national tourism conference. Two suggested situations are for them to choose one as they like.

Situation 1---- Welcome to visit the sceneries of Wenzhou! ( Speech by a manage of Wenzhou Abroad Travel Service )

Situation 2 ---- Interview between a manager of Wenzhou travel service and the travel reporters nationwide.

Ask them not to forget to put the proper feeling into the speech or interview, adding some proper facial expressions and body language.

Goal: 1. 培养学生善于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

2.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丰富的想象力和独到的见解。

3. 提高学生“说”- 即语言运用技能。

Homework:

Draw a map of Wenzhou, including cities, seven counties, rivers, islands and traveling spots, and mark them out in the map. Show it in slide the next lesson. (Better in group)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途径如Internet等搜集有关温州的组成、地理、河流、岛屿和景点,并将它们标在地图上,在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要求以图片或powerpoint的形式由每组的group speaker展示.

Goal: 1.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团体合作精神。

2.抒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Period3&4 Reading

Step 1 Pre-task

1.Talk about some island countries. ( Pair work )

(Ss ma say: Australia, Japan, the Philippines, etc. and get one to report the result.)

Goal: 学生和partner交换信息,可包括位置、气候、语言、时区等。教师提示学生:准确使用方位的英语表达。通过该环节的语言训练,为引出本课的话题-太平洋岛国New Zealand作铺垫,同时使学生事先获取相关信息。

2. Look and guess

Present five pictures of New Zealand.

Get the Ss to listen some clues of New Zealand:

(1) nearest country to Australia (3) almost as the same size as Japan

(2) cattle farming (4) one of the first countries to see a new day

(5) 12 hours ahead of GMT (Greenwich Mean Time)

Goal: 通过展示图片与给出线索,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自然地导入-新西兰,再者激发了学生获取更多信息的欲望。

Step 2 Task-cycle

1. Pre-reading

Make a choice: Suppose we’re going to pay a visit to New Zealand, please make a choice as you like before starting off.

What would you like to go ? How long is your stay?

□ All New Zealand □ 3-7 days

□ North Island □ 8-13 days

□ South Island □ 14+ days

Goal: 通过两个的问题的回答,使学生置身于“新西兰之旅”中,增添了实效性与可操作性。接着提问:Can you tell us the reason why you choose…?引出本文的具体内容,如:geography features, climate, population, landscapes, etc.

2. While-reading

(1) Skimming: Look at the map , 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and then put the eight parts (made as boards): (1)North Island, (2)South Island, (3) the Pacific, (4) Wellington, (5) Auckland, (6) Christchurch, (7) Queenstown, (8) the Tasman Sea. on the map of New Zealand correctly.

Goal: 直观教具使学生更易于知晓该国的地理位置与城市,增加文章的亲切感。

(2) Scanning

a. First scanning. Divide the whole passage into four parts.

Para1: Geographical feature and cities.

Para2: Climate

Para3: Landscapes

Para4: Earliest settlers-Maori

Goal: Scanning 使学生对文章的脉络更清晰,为下一步找出细节作好铺垫。

b.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finish answering questions in the following form.

Par. Main Idea Detailed Information

1 Geographical feature and cities (1) What’s the location?(2) What’re the waters in relation to NZ?(3) (Marking the main cities, capital, two parts-north / south islands, seas, ocean on the map.)

2 Climate (1) What’s the main type of climate ?(2) What are the seasons like?

3 What landscapes can we see in NZ? (1) What can we see near the coastline?(2) Where can we see volcanoes and hot springs?(3) What’s NZ’s national bird?

4 The earliest settlers-Maori (1) What was NZ called 100 years ago?(2) What did they bring in to NZ when they settled ?(3) Who has ever related to NZ besides Chinese Captain Zhou?(4) When is considered as a national holiday?

Goal: 此类文章信息多,经过梳理后并不杂,易于学生掌握关键词,为下步的Retell打好伏笔。

(3) Practice for understanding and word study

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的过程中,仍须处理以下问题: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refers to New Zealand? ( C )

A. It is made up of four parts -Wales, England, Scotland and Northern Ireland.

B. It consists of four parts -Hokkaido, Kyushu, Honshu and Shikoku.

C. There are two parts in it -North Island and South Island.

D. It is made up of three islands, including Bali Island.

2. What does the words “ these settlers” in Para 4 refers to? (B )

A. Englishmen B. Europeans C. Americans D. Polynesians

3. What’s the Chinese for the word “hot spring” in the text? (C )

A. 暖春 B. 加热了的弹簧 C. 温泉 D. 受人崇拜的年轻人

4. Which of the statements are NOT TRUE? ( B )

A. Maldives lies off the east coast of the Indian Ocean.

B. Guangdong lies to the southeast of Hunan.

C. East Tibet lies Sichuang Province.

D. The East China Sea lies to the east of Zhejiang Province.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rds is of the same root as “surround”?

A. discover B. natural C. possession D. landscape

Goal: 帮助学生更好地猜测词义,巩固构词法,及准确理解文章,并在课文的基础上适当地延伸。

(4) Consolidation

Retell the passage with the help of the form.( Let the Ss to retell different parts of the text)

Goal: 通过复述使学生注意抓住中心关键词句,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Post-reading

(1) Role play:

Situation-Roles: a guide ( with a small flag ); three tourists ( with travel cap on head) Destination: New Zealand Demands: Each of the tourists should ask the guide at least two questions about any of the main topics in the reading material

要求表演的学生适当加上体态、表情,做到热情自然,观众学生则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 自评 互评

Language

Eye Contact

Smile

Body Movement

Other Facial Expression

满分:20 各项均4分

Goal:

1. 将 “复述”进行包装, 使学生在原有的Retell基础上完成得更好。

2. 在真实的体验中,即充当导游和游客,渗透了情感因素,激励学生正确使用地道迫切愿望;让阅读和交际相辅相成。

(2) Open-minded question

Suppose you were a teenager brought up in a Maori village. In the near future, would you prefer to remain in the village and continue your own way of life, or to live in big modern cities? Why?

“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是留还是去?”将这个引起大家争议的话题引入课堂中,是对本课话题的进一步的延伸;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拓展视野。

Step 3 Post-task

1. More information input about New Zealand. ( Pair work )

Students are asked to find more information related to New Zealand ( culture, language, sports and spare time, agriculture, Captain Cook, the movie The Lord of the Rings) by Internet, English books and newspaper. Then show them to the class the next lesson in form of dialogue, speech, short play, etc.

Goal: 培养学生课外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让学生以演讲、短剧等多种形式展示成果,有利于发挥自主学习语言的能动性。

2. Writing about:

Topic-- Similarities between New Zealand and …

(Ss can choose any island country they like to make a comparison. Be sure to make a list before writing. 120-150 words)

(Two days is given to Ss in purpose of making good preparation and offering perfect answers.)

Goal: 该阅读为Integrating Skills的写作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Para. Main Idea Detailed Information

1 Geographical feature and cities Location_________ Consists_________Waters in relation to NZ___________Cities______ Capital______

2 Climate Climate _________Coldest season_______ Warmest season_______

3 What landscapes can we see in NZ? Sights_________National bird_______

4 Earliest settlersMaori/Europeans Persons discovering NZ:___________

Period 5 Language study & grammar

Step1 Pre-task

Match competition

Match Column B with Column A correctly (within 1.5minutes)

A B

sunny professor

kind-hearted forests

sandy boy

wooded season

knowledgeable skyscraper

naught lawyer

exciting movie

23-story desert

Goal: 1. 巩固复习已有的词汇(形容词和名词),并进行准确的搭配。

2. 复习形容词的构词法:-y / -ed / -ing / -ous / Num.-n.

3. 限时竞赛的形式,可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好胜心。

Step 2 Task-cycle

1. Expansion of word.

Ss a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and choose one of the following:

Get the Ss to find out Nouns and Adjectives describing…and combine them. Then talk about them.

1: weather and time ( Suggested combination: sunny morning / snowy evening / windy season)

2:people in different profession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s. (Suggested combination: kind-hearted lawyer/ grumpy manager / timid taxi-driver / shy actor / gracious house-keeper / knowledgeable professor / cold-blooded boss , etc.)

3: buildings

4: movie

*Encourage Ss to speak out as many Nouns and Adjectives as possible. Praise those who can find out more words.

Goal: 1. 学生通过brainstorm活动,快速激活学生的词汇,提高识记能力。

2. 为下一环节的语法训练打下伏笔。

2. Finish Ex on Page 40.

3. Grammar study: Tell what “it” in the following refers to:

Teacher says: Last night when I was alone at home, I heard a knock at my defense door. I was so frightened that I did dare to open the door, for I wondered who it was outside the door. What does it stand for? ( It stands for an unknown person whose gender one doesn’t know.)

Goal: 以情景导入本单元语法的学习, 即: “It”的用法。

4. Class work

(1) Judge what the impersonal “it” can be used to talk about.

● The smoke is not a warm-blooded animal. It is a cold-blooded one.

● –Who is knocking at the door? --It’s me.

● --- What time is it? --It’s 3 o’clock.

● It’s a long way outside. Put on more clothes.

● It’s nearly 80 kilometers to the south of the Philippines.

Summary: Impersonal “it” can be used to talk about something/ somebody mentioned above, time, date, weather, season, distance, environment, etc.

(2) Find out the proper Adj. and make up sentences using “It” as in the subject position to stand for the infinitive or a clause. (Pair work)

Eg. It’s nice to be with you. (代不定式)

It’s rather exciting that one makes something impossible possible. (代that-clause)

It doesn’t interest me whether he comes or not. (代 whether-clause)

一人找出评价的形容词,partner则说出一个词组或完整的句子,然后将两部分连成一句,要求(1) It用做形式主语 (2)句子意思适当。

Goal: 1. 检测学生正确使用 “It” 做形式主语的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交际中灵活运用词汇的意识。

3. 开放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Step 3 Post-task

Expanded reading.

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it is” or “it” and explain what each “it” is used for.

My favorite time of the year in Beijing is the spring. Right now, ___ May, and you can see green trees and beautiful flowers everywhere. Although ____ cooler in the morning and evening than in the afternoon, ____ still warm enough to wear skirts or shorts. 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places you may want to visit. With buses and underground, ___ easy to get to any places you want to go. ___ only half a kilometer from the underground station to Tian’anmen Square. From there, you can take a coach to the Great Wall and get back before ___ gets dark.

Goal: 学生在语篇中进一步体会 “it”做主语的各种用法。

Period 6 Integrating Skills ( Reading and writing )

Step 1 Pre-task

1. Warming-up

Review what’s been learned about New Zealand in the text.

Class work What has been mentioned in the text? Get the Ss to kick them out.

△ geography △ history △ language △sports and spare time

△ agriculture △industry △ buildings △ politics

△ natural beauty △ wildlife △ marae △ resource

Q: What further knowledge about New Zealand would you like to get?

Goal:承上启下,为下一步的阅读做铺垫。

2. Reading the passage: Life in New Zealand

(1) Skimming

What general information can you get after reading?

(Population; culture; language; sports, etc.)

(2) Scanning

a.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and complete the form.

Main Topics

Para.1 Population, ethnic groups and the languages spoken by them

Para.2 Culture of one ethnic group-Maori that are native to NZ

Para.3 Agricultural products ( famous )

Para.4 Sports and spare time

b. Second scanning.

Read the passage a second time and write down the words needed in the blanks. (Group work)

What can be written in a description? ( New Zealand )

Population ______ million, ____ ( 14% )

Language _______ (majority ); Maori language

Culture of natives 1. common meeting place:_____________2. wedding, burial or conference:________

Agriculture 1. main agriculture:_____________2. products:_____, lamb, ______, ______, forests products, ____________, wine

Sports& free time sailing, _______, ___________, rock-climbing, ______, seaside trip

Sights Cape Reinge, ____________, Waimangu Volcanic Valley,

Get groups leaders to report.

Goal: 学生通过以上两项活动,从粗到细,即从基本框架到细节信息把握住了范文,知晓“该写什么?” 和 “怎么写?”一篇国家或地区的介绍性文章。

Step 2 Task-cycle

1. Pre-writing

Show pictures of Wenzhou-the city in which we live.

Possible topics about Wenzhou are supplied to the Ss:

(1) Geographic feature and culture

(2) Population and language

(3) Economy ( trade, industry, agriculture ); what it is famous for

(4) Life of Wenzhounese in spare life and sights

Each group choose two of the topics above for their writing.

Discuss what to mention in the writing according to the above form and find out some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text.

Goal: 讨论后各小组可集思广益,选出合适的词或词组,为写作做词汇上的准备。

2. Writing

Ss write about 15 sentences with the help of the form, and put them in order. Get the Ss to focus on the division of paragraphs.

Step 3. Evaluation

Pair work: 各自先读自己的作文,以发现不妥之处;交换,从时态、单词拼写、所用词汇及内容方面进行修改。

Class work: 展示1-2篇优秀作文(幻灯机);推荐1位学生评讲。然后教师总结。

Homework:

任务型活动:

要求:

根据地图和提示,写一篇介绍台湾的短文。词数:120左右。

1. 台湾的地理位置。

2. 台湾是我过最大的岛屿,面积36,000平方公里,人口两千多万。主要城市有台北、台中、台南和基隆。

3. 自然资源丰富,香蕉、稻米、茶叶等弄产品驰名中外。

4. 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5. 台湾自古以就是我国的一部分。岛内绝大多数居民来自福建、广东。海峡两岸人民都有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New words: 古代 ancient time

南海 South China Sea

台湾海峡 the Taiwan Strait

上一篇:奇石鉴定方法下一篇:十佳少年评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