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基本知识培训(精选8篇)
1.旅游基本知识培训 篇一
这就须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旅游这一观念。因为现代社会中的旅游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它是人类社会中一种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关于这一点,国外一些学者也有同类的叙述。如英国伊什图里金(Estoril)就指出过旅游的性质在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
1、娱乐旅行概念发生了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只有社会中的富裕的、有闲空的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出国旅行,满足于欣赏外国风景、艺术作品。这种概念已完全改变。因为出国旅游者多来自各种不同的背景,对旅游想法很不相同,所好和欲求更加五花八门,在有限的假期内尽量包揽这一切。
2、现代旅游是闲暇追享的“民主化”
如冬季旅游,过去是少数富人强占的运动;骑马、划艇、射击,是非大众化运动。但是嗜好和闲暇的“商业化”已使这种活动能为一般人所享用。大量的人到国外去参加更为令人激动和更富有外国情调的活动,如登山、滑冰、水下游泳和马车旅行等。
3、现代旅游发展为“社会旅游”
如英国度假营,既提供传统的旅游胜地具备的一切设施,又不断开辟和发展新的风景区域,组织大群游人观览,建造特别设计的低消费接待设施,并经常就地提供娱乐和其它服务。社会旅游可以把大量旅游者引入偏远和相对不发达地区。
对旅游的业余性规定大体是正确的,但在实际中又难以区分。特别是在中国,利用开会、出差旅游的人很多。据统计,到北京来旅游的人,41%是会务旅游者。外国利用国际会议旅游的人也很多,如1985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会议有274个,英国伦敦238个,比利时布鲁塞尔219个、瑞士日内瓦212个。这些参加国际会议的人,既是为了某一专业目的而去的会务者,也是一个利用会议参加旅游活动的游览者。英、法、比等国家正是利用这种方式,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旅游收入。如1985年巴黎举行国际会议收入70亿法郎,其中30亿法郎为专题会议收入。
享受性:旅游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是在物质生活条件获得基本满足后出现的一种追享欲求。有一位社会学家说,旅游者的心理中有“求新、求知、求乐”这样三条。这是旅游者心理的共性。旅游者不远千里而来,就是想领略异地的新风光、新生活,在异地获得平时不易得到的知识与平时不易得到的快乐。
知识性:旅游给大家带来很多见识,增进了对各地了解,丰富了人文知识。
意志性: 旅游给大家带来心灵的意志,会让自己的思维,心情发展到兴奋,快乐的极致。
休闲性:日前高速运转的生活工作频率,使人越来越感到生活的压力过大,所以需要在一些假日放松自己,到海滨城市享受阳光,沙滩,大海,蓝天,白云。
2.旅游基本知识培训 篇二
【知识梳理】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1.旅游资源的类型
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 其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具体如下表所示。
2.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旅游资源由于各方面的差异, 表现出多样性、地域性等特征, 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与地理成因
1.选择观赏位置
在不同的位置, 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 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不同, 就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2.把握观赏时机
3.旅游景观的地理成因
探究各种旅游景观的地理成因, 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 从审美特征到欣赏方法, 再到探究成因, 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各种景观的地理成因如下表所示。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四、旅游规划设计
1.旅游规划的概念和类型
旅游规划的概念:为满足游客需求和促进旅游地的发展而确定旅游发展目标、配置旅游要素、选择并制订合适的未来行动计划的过程。
旅游规划的类型: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
2.旅游规划的内容
(1) 旅游开发条件评价:对规划区域的区位、交通、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产业基础、旅游竞争状况、旅游容量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旅游发展的目标和开发方向;明确旅游产业地位, 旅游主题、功能, 市场与产品定位;确定旅游发展的“三战略”, 即战略思想、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3) 旅游空间布局与旅游产品规划:进行旅游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布局旅游要素。
(4)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主要对衣、食、住、行、购、娱等进行规划, 具体如下图所示。
(5) 旅游实施与保障体系规划:提出旅游区分期建设规划方案和规划实施的步骤、措施、方法, 对旅游区开发建设的政策、制度、资金、环境、安全、人才、科技等保障系统作出规划。
五、旅游及环境保护
1.旅游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建设有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 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活动也可能产生多种旅游环境问题, 具体如下表所示。
2.旅游环境保护
针对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六、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旅游线路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有:旅游资源 (旅游价值) 、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旅游成本 (费用、时间或距离) 等。设计旅游线路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突出特色
旅游路线设计是组织管理者作出的一种导向性安排, 应该突出所设计路线的主题。旅游线路所串联的旅游区、景区或景点, 既要各具特色, 又要共同烘托同一个主题。只有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 才是一条成功的旅游线路。
2.讲究韵律
旅游活动要有节奏感、韵律感。组织旅游活动既要使旅游者始终保持一定的兴奋度, 又要做到有张有弛。
3.“冷热”兼顾
不同季节, 不同旅游者需要不同的旅游路线。设计旅游路线要从全局出发, 做到“冷 (不太知名、旅游者较少的景点) 热 (著名、旅游者较多的景点) ”兼顾。
4.发展创新
旅游路线设计可以体现创新精神, 也可动态地反映旅游者的需求。旅游线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创新。
5.安全可靠
旅游路线设计, 一方面要保证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使旅游者游得开心, 玩得放心, 走得舒心;另一方面要遵守旅游区的安全保护规定, 避开军事禁区、保密设施等。因此, 旅游路线的选择, 首先要考虑旅游者出行的目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其次要根据各地区旅游景观的特色和交通状况、环境承载能力、地区接待能力, 进行合理的选择。
设计旅游线路时, 要充分展现旅游地丰富多彩的旅游景观, 使游客在有限而集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欣赏到不同的旅游景观, 感受到不同的旅游特色氛围。但是, 不能一味地堆砌和罗列某地的全部旅游景观, 而应做到既要景观丰富, 富于变化, 又要突出重点, 避免雷同。
【典例感悟】
例1 (2012·四川文综卷) 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 099米, 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 (1) ~ (2) 题。
(1) 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断裂上升B.褶皱弯曲
C.冰川堆积D.风力侵蚀
(2) 该山山顶能够出现可供游客欣赏的景观是
A.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B.晨起开门雪满山, 雪晴云淡日光寒
C.层层梯田叠交错, 犹如海上泛碧波
D.春蚕作茧桑园绿, 睡起日斜闻竹鸡
思路分析:此组题以景观图片为载体考查了地质构造和自然景观。
(1) 图片为峨眉山景观图, 图中有明显的断层面, 所以是断裂上升。
(2) 该山的山顶海拔为3 099米, 垂直温差大, 山顶气温低, 夜间气温更低, 所以早上能看到“雪满山”;海拔高, 晴天观日出景观较好;山顶海拔为3 099米, 属山地针叶林带, 而桃树是阔叶植被, 所以A不对;梯田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所以C不对;D项所指在丝竹之乡, 该项不正确。因此选B。
答案: (1) A (2) B
例2 (2012·浙江文综卷) 专家认为, 欣赏旅游景观, 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完成 (1) ~ (2) 题。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这是宋朝诗人王禹偁谪居陕西时, 描述山村风景的《村行》。
(1) 下面四位同学对《村行》评论, 哪些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甲:“马穿山径菊初黄”中的“菊初黄”同时包含了由视觉、听觉感受到的景象。
乙:“万壑有声含晚籁”中的“万壑”指的是遍布的黄土沟壑。
丙:“荞麦花开白雪香”指的是由视觉、嗅觉感到的春天景象。
丁:“村桥原树似吾乡”是由视觉看到的景物, 并引发的移情想象欣赏。
A.甲、乙B.甲、丙
C.乙、丁D.丙、丁
(2) 下列对地貌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岩石类型的表述, 正确的是
A.火山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花岗岩
B.丹霞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流纹岩
C.岩溶地貌景观的岩石构成是可溶性的沉积岩
D.球状风化形成的山石景观的岩石构成是砂岩
思路分析: (1) 本题描述的是陕西商洛山村风景。“菊初黄”是视觉看到的景象, 甲错;“万壑”是指“千沟万壑”的黄土沟壑, 乙对;“荞麦花开白雪香”还有“菊初黄”是秋天景象, 丙错;“村桥原树似吾乡”是视觉看到的景象, 并引发思念家乡的情感。综上, 选C。
(2) 本题考查岩石的成因类型。火山地貌由玄武岩构成, 而非花岗岩;丹霞地貌景观由红色砂岩构成, 而非流纹岩;球状风化岩石是花岗岩, 而非砂岩;岩溶地貌景观由石灰岩构成, 是可溶性沉积岩, 选C。
答案: (1) C (2) C
例3 2012年暑期, 有一学生旅游团计划乘船和火车从北京出发到杭州萧山钱塘江, 途中还要参观游览下列景点:南京中山陵、九江庐山、武汉黄鹤楼、苏州拙政园 (从苏州到杭州一段要乘船) 。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请根据材料设计一条合理的旅游线路 (走近路, 不走重复线路) 。
(2) 在出行前, 他们应做哪些准备工作?
(3) 这一学生旅游团原本打算利用“十一”黄金周出游, 但考虑到种种因素, 还是选择在暑期出游。你认为他们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
思路分析:本题以各类游览景点为背景材料, 考查旅游活动的设计等。第1小题考查旅游线路的设计;第2小题考查开展旅游活动要做的准备工作;第3小题考查旅游时间的选择。
答案: (1) 从北京出发经京广线到武汉市游览黄鹤楼, 再经长江到九江市游览庐山, 再经长江到南京市游览中山陵, 再经京沪线到苏州游览拙政园, 最后经京杭大运河到杭州萧山观钱塘江潮。
(2) (1) 设计好旅游线路; (2) 选择恰当的旅行方式 (自行乘车还是随旅行团) ; (3) 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了解与旅游景点有关的内容; (4) 准备好旅游时所需的物品。
(3) “十一”黄金周是我国集中休假的时期, 也是旅游的黄金期, 这导致旅游景点几乎人满为患, 从而使得旅游质量严重降低。同时, 也容易出现交通拥挤、食宿困难、物价偏高等问题。而选择暑期出游可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针对训练】
读四川省和浙江省的旅游资源分布图, 回答1~2题。
1.四川省旅游资源分布图中的两个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 夏秋季节游客人数明显多于冬春季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民族节日和风俗习惯
B.国家旅游黄金周政策
C.地形、气候和交通
D.季节性保护遗产政策
2.据统计, 浙江省旅游收入明显高于四川省。其主要原因是 ()
A.浙江旅游资源较丰富, 世界遗产及国家级风景区较多
B.浙江的交通通达性好, 周围地区经济较发达
C.四川旅游资源没有特色, 景区比较分散
D.四川的物价比浙江低, 旅游收入少
近年来, 地处沂蒙山腹地的沂水县的“地下画廊”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据地质学家考证, 这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堪称“江北第一长洞”。洞内流水潺潺, 钟乳石奇形怪状, 石笋、石瀑布、石花等千姿百态, 琳琅满目, 地下奇景扑朔迷离……据此完成3~4题。
3.观赏此类景观应 ()
A.在秋季观赏B.在清晨观赏
C.近距离观赏D.远距离观赏
4.“地下画廊”对旅游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 ()
A.美学价值B.科学价值
C.经济价值D.历史文化价值
读某沿海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底图, 据此回答5~6题。
5.此处旅游景区最适宜开展的旅游活动是 ()
A.沿河漂流B.生态旅游
C.悬崖攀岩或蹦极D.乘游船观湖
6.在此旅游景区中, 下列区域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
A.游览区B.保护区
C.服务区D.休息区
文明旅游活动既能使旅游者获取愉悦感, 又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有关文明旅游的叙述中, 不正确的是 ()
A.文明旅游应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
B.旅游活动应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C.旅游时尊重地方习俗也属于文明旅游的要求
D.文明旅游不仅要注意个人礼貌, 还要注意旅游安全
8.旅游者在景区内乱刻乱画会直接造成 ()
A.环境污染
B.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C.对旅游景观的破坏
D.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9.石窟艺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人们在山崖上开凿洞穴, 并进行绘画和雕塑, 以表达膜拜或宗教虔诚。下图为三大石窟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 说出观赏石窟的主要方法。
(2) 下图中是莫高窟附近的胡杨林, 其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到此游览。要观赏至纯至美、层林尽染的金色胡杨之美和夕阳霞光, 应注意什么?其原因是什么?
10.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藏林芝县具有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的优势。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林芝地区旅游部门先后与福州市旅游局、武夷山市旅游局签订《旅游对口支援框架协议》, 共同发起“情系林芝、走进西藏”的大型赴藏旅游活动。
材料二西藏林芝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
(1) 依据材料, 概述西藏林芝县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
(2) 简述林芝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3) 作为旅游者, 如何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夏秋季节游客多于冬春季节, 主要是因为四川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山区, 海拔高, 夏秋季凉爽, 对游客的吸引力强。
2.B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客源市场广, 旅游收入多。
3.C地下溶洞应近距离观赏。
4.A“地下画廊”主要是由岩溶地貌构成, 主要有美学价值。
5.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由图可知, 本区以自然景观为主, 故最适宜开展生态旅游。
6.B本旅游区以野生生物资源为主, 故保护区应占最大比重。
7.B在旅游活动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同时, 人们也要保护旅游资源。
8.C乱刻乱画是在自然景观或文物古迹上进行的, 是直接对旅游景观造成破坏。
9. (1) 选择观赏位置、抓住景观特色、以情观景。
(2) 应注意把握观赏时机。原因:金秋十月是观赏胡杨林的最好季节;夕阳西下时是观赏霞光的最佳时机。
10. (1) 主要沿河谷 (河流、谷地) 分布。
(2) 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接待能力有限;交通通达性差;旅游景区多功能开发不够等。
(3) 主要看其是否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只有具有“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的高质量旅游资源, 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3.旅游基本知识培训 篇三
[关键词]旅游;基本属性;社会关系;旅游立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3—0018—05
本文之所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提出和讨论问题,是因为在中国近30年的旅游立法中所存在的偏差、所进入的误区,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旅游的基本属性,即旅游是什么认识不清。由此看来,还要从关于旅游的AIEST定义说起。
一、从AIEST定义说起
1AIEST定义
所谓AIEST定义,是指最初于1942年由瑞士学者亨泽克尔和克雷夫提出、后被国际旅游科学专家协会采纳的旅游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
可以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符合科学规范的定义。前半部表述了定义的外延,后半部是定义的内涵。这里有3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①按照这一表述,构成旅游的是一系列的现象和关系,是一种非实体性的结构;②导致这一系列现象和关系产生,从而成为旅游核心要素的是旅游者,即定义中所称的“非定居者”;③这些人行为的目的和性质是非经济性的。
2国内学者对旅游基本属性的认识
随着旅游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学术界也逐渐开始了对旅游的研究,其中包括对旅游的性质、旅游的形态与结构、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也提出过一些旅游的定义。就这些定义本身而言,基本上没有离开AIEST定义的框架结构,只不过加了一些限定语或修饰语。但是就整个旅游研究而言,却反映出国内学者对旅游基本属性的不同认识。主要有3种看法。
其一认为旅游的基本属性是经济的。所依据的理由是,在旅游过程中涉及各种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逐渐成为支柱产业。很显然,持这种看法的学者将旅游和旅游业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混为一谈。
其二认为旅游的基本属性是文化的。所依据的理由是,作为旅游活动主体的旅游者所追求的目标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文化和精神方面的享受。依照哲学原理,事物的基本性质取决于主要矛盾之主要方面的性质。
第三种看法则比较令人费解,认为旅游的基本属性既是经济的又是文化的,或认为旅游是具有经济性质的文化活动,或认为旅游是具有文化性质的经济活动,或认为旅游的性质有时是经济的、有时是文化的。总而言之,持此类看法者没有搞清、更没有说出旅游的性质究竟如何。笔者在发表过的其他论文中曾对这类观点做过相关的评论。
3政府旅游主管机构对旅游基本属性的认识
目前,中国实行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因此,政府旅游主管机构对旅游的认识较之旅游学术界有着更重要的影响,它对中国旅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令人遗憾的是,政府对旅游基本属性的认识始终存在偏差,将旅游的基本属性认定为经济的,在提到旅游时,事实上是在指旅游业,导致旅游立法工作进入误区,使一系列旅游法律法规没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使一系列旅游社会关系没能得到有效的调整,使一系列旅游纠纷的解决缺乏直接的法律依据,从而使中国的旅游发展与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化还有一段较大的距离。
二、旅游基本属性分析
笔者认为,旅游的基本属性是文化的。在对旅游的这一基本属性的分析和认识中,应当抓住以下几个核心要点:
1旅游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此处所称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旅游是指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旅行和游乐行为。旅游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首先出现于欧洲产业革命以后。旅游学界和业界经常看重和提及托马斯·库克,主要是将他作为旅行社业的创始者。事实上,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托马斯·库克公司的出现,标志着旅游已经从少数人的行为和需要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和需要,表明旅游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欧洲产业革命以后所形成的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不是过去小生产经济时代的产物。
强调旅游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市场经济产物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在于只有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旅游活动才发展出足够丰富的社会关系,才暴露出足够的矛盾、纠纷和问题,客观上才会向上层建筑提出立法的要求;另一方面在于作为市场经济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人本主义、平等和尊严、等价交换、诚实信用应当在政府的旅游立法中通过规定权利义务的方式予以确认。
2旅游是综合性社会现象
所谓旅游是综合性社会现象,按照申葆嘉教授的解释,“是指旅游现象是多种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社会活动的相互关系。综合性并不是形式上的联合或结合,而是实质上的各种活动的集成或整体化过程。亦即各类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活动之间,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存在的有机联系,这是使看起来互不相关的各个局部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之间的联系”。
旅游的这一综合性对旅游立法产生重要影响。它决定旅游立法的调整范围决不能仅限于旅游业,事实上,旅游者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只是旅游者旅游活动所引起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一个方面。如果旅游立法总是盯着旅游业,那就必然会使很大一部分旅游社会关系得不到有效调整,会使很大一部分旅游纠纷的解决难以找到直接的法律依据。
3旅游的内核是文化
旅游的内核不是经济,也不是经济和文化兼而有之,更不是什么时而经济时而文化。旅游的内核是文化。因为旅游的核心主体是旅游者,旅游的性质取决于旅游者行为的性质。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所追求的是文化目标,无论是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还是探亲访友旅游、探险旅游都无一例外。
有人可能会提出自认为有理的反驳,称在旅游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的经济交易现象和行为,例如旅游者和各类旅游企业之间的交易,或者认为在旅游的分类中专门有一类是商务旅游,而商务旅游的性质很难认为是文化。
持上述异议者未免陷入一个概念的混淆。“旅游活动过程中存在经济交易行为和现象”与“经济作为旅游的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因为经济交易行为和现象的存在就使旅游的性质当然地成为
经济,况且旅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交易行为只是作为实现旅游者文化目标的手段,而不是旅游者所追求的目标本身。至于商务旅游,它的文化性质也是毋庸置疑的。尽管旅游是在商务活动过程中安排的,但它还是旅游活动,具有经济性质的是商务而不是旅游,商人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目标也不是赚钱。
4旅游具有非实体性
根据AIEST定义,旅游是一系列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就清楚地表明旅游是非实体性事物,它不同于作为实体形态存在的饭店、航空公司、旅行社,这种非实体的现象和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我们借助抽象思维,通过对旅游活动的观察和思考去发现和把握。旅游者与为他提供各种相关服务的人和机构,凭借各自的行为使这一系列现象和关系得以顺畅和谐地运行。此外,旅游者在旅游中所得到的不是任何产品,而是一种愉悦的感觉,一种精神享受,也是非实体性的。至于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旅游纪念品,那只是一种附带的收获,其主要意义事实上也不在于纪念品本身,而在于由其引发一段美好回忆。因此,如果旅游立法工作的重点仅限于有形的、作为实体存在的旅游业,那就将蜕变为行业的产品服务质量标准。
5旅游因运动而存在
这里所称的运动只能理解为旅游者的运动,他们的运动轨迹体现了旅游运行所特有的、由一系列点和线构成的一个封闭的环:旅游者从原住地出发,借助各种交通工具,穿梭于各个旅游目的地或中途经停地,旅游结束后又回到原住地。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机构是不动的,都停留在各自的位置上,在各个点和线上满足旅游者的各类需要,在各个点和线上形成与旅游者之间的各种关系。
在理解旅游的这一本质属性时需要把握住3个要点:①旅游者是旅游运动的主体;②旅游者的运动轨迹是在线和点之间的运动;③线点运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以旅游者为核心。因此,旅游因运动而存在,旅游运动和一系列关系因旅游者而产生,否则,旅游无从谈起。
6旅游是一种多元系统网络结构
如前所述,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核心,是旅游的需方,供方在多数人看来是旅游业。事实上,供方的范围决不限于旅游业,而是整个社会。旅游者所需的服务不只是订票、住宿、餐饮,而且这些也都不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旅游者更需要参观游览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景区景点,需要和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居民交往、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并借此了解当地的文化,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需要良好的社会秩序,在伤病的情况下需要救治和医疗。此外,在旅游过程中,如果其合法权益遭到侵犯,还需要有关当局予以解决。由此我们看到,围绕着旅游者的需求,有为数众多的机构为其提供服务,这些机构形成了一个硕大的网络,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旅游的基本属性决定旅游社会关系的特点
从以上对旅游基本属性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旅游的运行有其自身独具的特点和规律,旅游的基本属性会对因旅游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发挥重要的影响,进而决定旅游社会关系的特点。
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包括法律关系,通常由主体、客体、内容3个要素构成,此外,还有与之相关的范围问题。因此,本文在这里讨论由旅游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旅游社会关系在其主体、客体、内容和范围等方面的特点。
1旅游社会关系核心主体及其行为动因
旅游社会关系的核心主体是旅游者。无论从前述的AIEST定义,或是从其他旅游理论,还是从实际情况看,旅游者的旅游动因是为了摆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乏味、烦恼,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放松心情,恢复体力和精力,了解外界的、特别是异文化中的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开拓眼界,总而言之,是为了追求一种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精神上的享受与升华。正如旅游学者格雷本所说,旅游者开始旅游是从世俗生活进入“神圣的游程”。
主体的行为动因决定着行为的性质,由于旅游者是旅游社会关系的核心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会在旅游社会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会在这一关系中影响和决定其他主体的行为。
2旅游社会关系客体的非物质性
旅游社会关系的客体是主体的行为对象,从主体的行为动因可以看到,能够满足主体需求的事物,就其本质而非存在形态而言是非物质性的。例如,各种风景名胜的意境、异乡情调,度假胜地的休闲、观赏以及与此相关的服务。
旅游社会关系客体这种非物质性的特点,一方面决定了提供者的机构性质和范围,另一方面也决定了质量标准考核认定的难度:各种体验、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纯主观的东西,因人、因时、因事甚至因主体情绪而异。在这一点上与物质产品的供需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正是由于旅游社会关系客体的这一特点,对调整这类关系的旅游立法行为以及作为其产物的旅游法律法规将产生重要影响。
3旅游社会关系内容的文化属性
鉴于旅游者是旅游社会关系的核心主体,是旅游活动的主导方面,旅游者行为的性质决定旅游活动的性质。旅游者旅游行为所追逐的目标是文化,因此,旅游社会关系的内容属性是文化。
不能否认,在旅游过程中客观上存在一些经济交易行为和关系。例如,旅游者与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交通运输企业之间的金钱收付关系,还有旅游者与旅游纪念品经营者之间的商品买卖关系。但是这些经济关系无论从旅游者的旅游动因,还是从其关注程度看都不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是旅游者为了实现文化目标的附属性需要。这些经济交易行为的存在不会影响旅游社会关系内容的文化属性。
4旅游社会关系范围的非行业性
既然旅游的基本属性呈现出一个多元系统网络结构,因此,旅游社会关系的范围就决不可能限制在旅游业的小圈子内,而是遍及整个社会。需要指出的是,在过去近30年的旅游立法工作中,着眼点始终在旅游业本身。至今仍然是《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旅游投诉暂行规定》、《旅游保证金管理办法》、《酒店星级评定标准》等在发挥主要作用。全面调整中国旅游关系的根本性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至今仍未出台,现有的上述法规不仅在整个中国法律系统中的位阶很低,而且它所调整的重点主要是政府的旅游主管机构与各类旅游经营者之间的纵向关系,即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然而,这类社会关系在整个旅游社会关系中只占有很小部分,且非旅游社会关系的重点。
四、旅游基本属性对旅游立法的影响
1对旅游立法调整范围的影响
由旅游基本属性所决定的旅游社会关系的特点,又进一步决定了旅游立法的调整范围:旅游立法的调整范围是整个社会而不是某一个行业。事实上,随着中国国民生活水准的提高,旅游正在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而引起的各种关系遍及全社会。所以,旅游
立法再也不能总是盯着旅游业。
旅游立法主要包括两大类调整内容:一是国家对整个旅游事业(不只是旅游业)的基本宗旨、发展方向,对国内各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对旅游发展中的国内与国际社会文化交流等全局性关系进行宏观调控。这些内容需要在国家旅游发展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做出规定;二是对以旅游者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规范、引导和协调。这部分内容由包括但不限于旅游业管理法规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构成。这部分内容就其主体来讲是调整横向关系的,因此,以任意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为主。
2对旅游法律法规基本原则确定的影响
旅游法律法规作为中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要遵循中国法律总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由于旅游法律法规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又有体现这一特点和规律的自身的基本原则。
将哪些内容确定为旅游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基本思路应当是:这些原则必须体现旅游活动的基本属性,必须遵循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有效地促进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能够使国民通过旅游活动提升生活品质和文化素养,能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根据笔者的理解,旅游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应当包括遵循旅游发展客观规律原则、国家对旅游资源永久主权原则、人本主义原则、有效保护旅游各主体合法权益原则、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原则以及与国际通行做法保持一致原则。
3对旅游法权利义务实现效果认定的影响
如前所述,旅游者的行为动因是追求精神上的解脱、愉悦和享受,旅游产品的属性是无形的、非物质性的精神文化产品,旅游社会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文化关系。这些与一般经济领域中的有形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与一般的经济关系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样便带来一个问题:对产品的质量、顾客的满意度如何制定标准?如何衡量?从法律的角度看,以旅游者为核心的旅游法律关系各主体权利义务的实现效果如何认定?例如,某家旅行社为某专业旅游团策划了一个文化胜地深度游项目,自认为在该项目的策划和提供中做出了巨大努力,尽心尽力完成,自我感觉良好。但该旅游团几乎全体游客对旅游效果均持否定态度,称他们在该项目中没有得到期望的精神享受,因此非常不满。这一例证中的难点在于,对“满意”这种主观感觉和判断往往双方各执一词,也能找出相关的根据,但是纠纷受理机构如何认定?认定权利义务实现效果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旅游实践已经使我们看到现有旅游法律法规的乏力,旅游实践也向旅游立法提出了一项严肃的课题:法律的规定如何能够准确地反映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点,如何能够合理地规范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如何使法律规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对旅游法律责任承担形式的影响
旅游是一项全社会范围内的综合性活动,以旅游者为核心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关系,旅游法律法规的调整对象包括纵向的和横向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关系。法律对这些关系的主体所规定的权利义务的性质也有所不同。因此,违反旅游法律法规的规定所导致的法律责任情况也有所区别。
从法律责任的性质上看,多数情况下发生的是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前者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责任,后者则是有关主体违反了国家旅游法律法规的规定,要向国家承担的行政责任,需要国家有关主管当局对违法者施以必要的处罚。两类责任相比更以前者为主。
因旅游活动而产生的法律关系从总体上看属于民事法律关系,旅游法律规范从总体上看属于民事法律规范。所以,旅游法律责任大部分是民事责任,基本责任形式在《民法通则》规定的范围内。但值得研究的是,如何根据旅游活动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使民法中规定的民事责任能够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有针对性地加以落实。
4.旅游培训总结 篇四
美国哈佛大学一位前任校长曾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校舍和规模,而在其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可以说师资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根本,高职院校亟需建立一支真正的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作为高职教师更有一种紧迫感,我想我们除了应该具有普通高等院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辽宁省教委举办的高职高专“双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丰富教师实践经验的良好途径,今年寒假我有幸参加了第四届双师培训(旅游与酒店管理方向),这次培训拓宽了我的视野、知识领域,提高了我的实践技能,为今后更好的教学打下了基础。现将此次培训的内容、学习的感想、体会总结如下:
一、培训学习内容
我们培训学习的内容主要围绕两大方面,即旅游与酒店管理。旅游方面具体包括旅行社经营管理实务、世园会效应分析、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的营销理论等;酒店方面具体包括饭店管理理论与实务、餐饮服务技能、酒水知识与调酒师服务技能、餐饮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茶文化与茶叶审评鉴赏、茶事服务技能等。此次学习很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进行旅游方面、酒店方面的理论知识讲授,让我们对知识点有个系统地了解之后在沈师实训基地进行实践知识的操作训练,强调了技能的体悟、学习。
例如在讲解完旅行社经营管理实务等诸多旅游理论时,还聘请沈阳国际旅行社的经理做讲座,组织我们实地旅游,参观张氏帅府、沈阳故宫,请专业导游员讲解旅游景点的历史。在讲解完《饭店管理理论与实务》、酒水知识、主题酒店等诸多酒店管理的理论时,还组织我们考察五星级酒店——丽都喜来登饭店。沈阳丽都喜来登饭店以其590间装饰精美的客房、套房、公寓房,以24小时私人管家服务成为沈阳首屈一指的五星级饭店。我们参观了其大堂酒廊、会议&多功能厅、丽都俱乐部、丽都西餐厅、丽贝屋法餐厅、天宝阁中餐厅、总统套房等,对他们现代化会议设施与视听设备,中、西餐厅的快速摆台,总统套房的豪华布置留下了深刻印象。另外,我们还去沈师校内实训基地的酒吧学习各种酒水知识,学习调制各种鸡尾酒的步骤,比如彩虹酒、黑色俄罗斯、红粉佳人、天使之吻、蓝色马格利特等。在讲解完茶文化、茶事服务技能的理论后,还组织我们去“七杯茶”茶楼品茶、观看茶艺师的茶艺表演,去沈师校内实训基地的茶室学习泡茶用具、泡茶过程,例如乌龙入冬、高山流水、玉液移壶·····龙凤呈祥、捧杯敬茶等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强了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了教学内容,还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为我们讲授相关课程提供了素材。
二、学习体会与工作方向
从上面培训内容的安排上就可以看出来,这次双师培训是真正的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得以巩固。我们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学会做”为标准,我们今后在讲授时不仅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突出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我们可以采用小组角色扮演、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方法来展示其基本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成立诸如“旅游协会”等社团组织,让学生在自己组织旅游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利用寒、暑假期时多出去旅游,要求学生从专业角度评价旅游服务各项工作。
我们作为高职高专教师必须立足于课本去学习,投身于实践中去学习。任何一名教师的讲授必须围绕教材,植根于教材。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主动到旅游企业去咨询,去有关政府机构了解旅游方针、政策,以利于开阔视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把旅游业中新动态、新问题带进课堂中,使教学更具有活力、实用性。
由于此次培训的时间有限,很多知识、技能没有更详细地讲授,这就需要自我不断的学习、增强所需知识的储备,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真正的建立以实践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对我院课程的建议
1、建设模拟职业岗位的校内实训基地。我国各旅游院校已经基本具备简单的示范操作室。这次去沈师培训,在其校内实训基地学习茶艺、学习调酒,这样模拟场景更接近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效果。我们并不是要建立一个特别豪华的示范操作室,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一间教室,简单的布置床上用品、几间餐桌等就可以达到想要得实训效果。
2、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体验学习。我们学院的实习期在三年级,一、二年级的时间大多在学习理论知识,学生对于从事旅游方向或酒店方向没有真正的概念,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哪方面,对自己的学习也没有方向性。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可以组织大一学生去酒店参观、组织学生大连一日游,要求学生在亲身经历旅游者的角色后对旅游服务各项工作做出评价,让学生从专业方向看待自己未来要学习的、从事的行业,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个大致的体会、把握,做好今后的职业规划。
3、聘请实践专家,丰富专业活动。学校也可以到旅游企业中去、到与我们有合作的实习酒店去“挖墙角”,聘任一些在实际行业部门担任过职务者讲授相应的课程,或者聘请他们做一些讲座。被聘的兼职教师授课往往很有特色,生动形象,实用性强,且可以把行业中新发展、新问题带给师生。这次双师培训就聘请了沈阳国际旅行社经理于波、喜来登市场部经理姚美玉来做讲座,他们带给我们的知识是前沿的,实际的,是书本中接触不到的知识,也是我们学生、老师急需补充的知识。
4、开设新兴专业,迎合市场需求。此次双师培训让我感到最特别的就是沈师开设的新专业——茶艺与调酒。在辽宁省只有沈师开设此专业,其他院校均未设,最多是开设这样的选修课程。这样说来沈师在旅游管理这个领域已经大大领先于他人,另外该专业就业率很高,大大了提高沈师旅游管理学院的就业率。比如茶艺专业的学生可以考中级、高级茶艺师证书,毕业后非常受欢迎,且收入颇丰。考虑到今后的社会需求、专业发展,我们以后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在这方面的发展,开设相关的课程,提供学生相关考取茶艺师证书的信息,鼓励学生参加茶艺与调酒的培训、考试,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
二十天的学习虽然短暂,但是开阔了我们的教学思路,更新了我们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我们的学习能力。感谢学院领导给予的这次学习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回报学院。
基础部祁兰兰
5.旅游培训心得体会 篇五
上海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教育部评估专家冯伟国为我们讲授国外职业教育的基本思想和案例,冯院长见多识广,讲课很有激情,并且风趣,引得在座教师笑声阵阵,同时也对他所讲的澳大利亚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教育思想有了很深的认识。冯院长还提出,作为教师,专业面要拓宽,并且,高职培养不止注重技能,更应注意培养复合型人才。因而,在锻炼技能的同时,不要忽视基础的支撑。
上海商学院院院长方文山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让我们进一步开拓了眼界;上海喜来登大酒店人力资源部总监仲荧所讲的国际酒店企业文化建设让我对酒店专业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教授徐静镠讲授的实践性课业教学高职高专商科类专业课程改革,她提出的英国btec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人,要求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自己的学习计划,以课业为主线,比较注意因材施教,并关注教育的实效。
这次培训后,所培训的内容刻成光盘发给了我们,我们将可以更好地去学习并借鉴澳大利亚tafe(technical and furthur education)教育模式、英国btec课程,以及校企合作的最佳方式。
二、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了新的认识
校企深度合作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如何能够实现?上海商学院旅游学院副院长博士姜红所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让我们眼前一亮,姜院长思维活跃、沟通能力很强,能做实事,办事果断,记忆力也非常好,她在百忙之中,赶来为我们做了一次非常精彩的讲座。
姜院长提出,校企合作要从入学时就开始,商学院的旅游专业都是先与企业签订订单,入学面试时由酒店人员来把关,保证学生质量,不仅注重形象,更应注重其心态。而后采取的工学交替是,每学期学生在校上部分课程,部分课程则到酒店去上,由酒店人员担任教师,或酒店人员来校为学生上课,学校与企业的宗旨是共同为酒店培养优秀的员工,所以这种合作非常融洽,而学生毕业时的就业能力也自然是达到最强。
因而,我们学院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也可以考虑是否能够完成这样的工学交替,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在与酒店合作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让企业获得一定的利益,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培训我们的学生,并通过与各酒店的合作效果,来确定稳定的合作企业,实现真正有效的工学交替。
三、参观酒店,丰富了教学示例
上海培训基地安排我们去参观的是上海的喜来登酒店,喜来登酒店1996年开业,楼高29层。普通标准间25平米。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南浦大桥之畔,酒店娱乐设施有:保龄、室外游泳池、桌球、桑拿、卡拉ok。酒店有可容纳100人的会议室。风味菜系:日、中、西餐。
此次参观感觉到五星级酒店之间也是有所不同的,以前曾在两家五星级酒店进行过实习,但是相对比较,在硬件上,上海喜来登酒店更胜一筹,这次拍摄了很多图片,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示例。
四、参观名校,感知名校办学理念
在考察完酒店以后,我和另一名教师赶到了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参观学习,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79年,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旅游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现为我国旅游专业最为齐全、旅游专业师资最为集中、对旅游行业人才培养人数最多的旅游高等院校。
学校先后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内华达大学、夏威夷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里德科尔学院、香港理工大学、澳门旅游学院等多所大学建立姐妹学校和学术交流关系,每年与交流学校进行教师互访和学生交流。曾多次举办国际旅游业及旅游教育研讨会、烹饪文化研讨会、国际会展教育与培训论坛、国际旅游论坛等,广泛进行旅游教学及科研方面的国际合作。
学校探索与旅游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与锦江集团联合实施管理培训生计划,与万豪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上海宝矿集团、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等实施订单教育,与数十家旅游企业实施职业领航人计划,通过企业设立奖学金、免除学费以及实施后备干部计划,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
参观旅游专科学校时,通过与酒店系教师的交流,了解到,该校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先后与80多家高星级饭店、著名国际国内旅行社、大型会展公司等旅游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学生实习基地的协议;同时在美国迪斯尼乐园、阿联酋迪拜五星级酒店、马来西亚丽星邮轮公司等建有海外实习基地。
看到实训楼酒店内气派的前厅,仿真的餐饮服务环境,温馨雅致的客房,以及在实训楼门前挂着的各种荣誉以及校企合作的牌子,这些都不禁让我们感叹,要想把我们的专业也建设成品牌专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我们坚信,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够成功。
五、成为名师,路途尚远
听到了众多名师的授课,最大的困惑就是,自己什么时候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经过思考,我明白这还需要很长的路途。要想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能够让学生佩服的教师,是需要很多东西的,比如清晰的思维、丰富的阅历、幽默的谈吐、敢于批判的精神,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要有辉煌的历史,为我们讲座的教师大多都有出国的经历,讲得一口熟练的英语,并且有着丰富非凡的阅历,这让我们在听课的同时,也被他们身上的风采所吸引,各个都聚精会神的享受着讲座。
我本身是一名酒店实践经历较为丰富的教师,但所经历过的实践也不过是在服务层次,因而,我们教师的顶岗实习,应该考虑向管理层次发展,这样在丰富了我们的教学经验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敬意,从而更充分地融入到课堂中来,更加在乎教师的教诲,更加积极的配合,实现自身的提高。
6.深圳思达旅游培训方案 篇六
【项目开发背景】
据美国的2006年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人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严肃、压抑状态下的10倍以上。因此,为了更好地为各大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深圳市思达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又一次以敏锐的眼光,专业性的打造了最新的市场服务项目:培训+旅游+参观交流
【项目运作目的】
1、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帮助企业的培训效果达到最佳化;
2、利用公司专业化的商旅服务中心,以强大的网络资源作为后盾,以协助企业价值最大化。
【产品组成结构】
培训
主要课题:
管理经营类 人力资源管理类 市场营销类 服务规范类 法律类
企业战略和企业问题研究类 团队建设类 企业文化建设等
课程运作:
1、了解受训对象及主管部门对培训的需求及期望,有针对性的确 定课程,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进行课程的设计,根据学员层次及特点设定课程授课模式;
2、课前由讲师团与企业培训主管沟通,共同确定培训目的;
3、课程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根据课程分为全互动式、小品演练、情境模拟、案例研讨、分组辩论、授课、训练式等
旅游
交通:飞机、火车、巴士、船、当地特色交通工具(马、骆驼等)
用餐:以当地特色餐为主(包括菜系、水果、小吃、传统风味)
住宿:当地绿色环保型商务酒店、当地知名星级酒店(四星级以上标准);根据客户要求安排的当地传统特色民居或客栈。
景点:当地知名旅游景区:以文化、自然、历史、宗教遗产为主。
::培训地点::
广东省内:
深圳大梅沙 光明农场 海上田园 深圳南澳 观澜山水田园
东莞常平隐贤渡假山庄 中山仙沐园度假区 珠海海泉湾温泉渡假区
清远 肇庆 韶关 梅 州 汕头 广州等
国内:
【城市】北京 上海 南京 杭州 大连青岛 海南三亚 内蒙古大草原 新疆 西藏拉萨等;
【名山】山西五台山 江西井冈山、庐山、三清山 山东济南泰山 安徽黄山 福建武夷山 湖南张家界等;
【碧水】桂林漓江 成都九寨沟 云南昆明丽江西双版拉泸沽湖 贵州黄果树瀑布 宁夏青海 广西北海等;
【文化】西安古城 山东孔庙 郑州洛阳少林寺 甘肃敦煌 宜昌三峡等;
国际:
香港 澳门 越南 新加坡 马来西亚 日本东京 韩国首尔 朝鲜平壤
马尔代夫 法国 德国 俄罗斯 台湾 斯里兰卡
热门推荐:
东莞常平隐贤渡假山庄 观澜山水田园 珠海海泉湾温泉渡假区
湖南张家界 安徽黄山 桂林漓江 成都九寨沟 新疆火焰山吐鲁番 内蒙古大草原山东济南泰山孔庙 山西五台山平遥古城 郑州洛阳少林寺
海南三亚 北京 贵州黄果树瀑布 云南昆明丽江泸沽湖
香港澳门 香港游船 菲律宾 台湾
参观交流
对口单位交流:以致函的方式/电话联系方式,联系到当地对口单位参观座谈交流学习。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学习,加强企业文化的交流!
7.浅析土著知识旅游的阻碍因素 篇七
一、旅游者的自身因素
1. 结构性阻碍因素
结构性影响因素是那些阻碍人们将自己的意愿转化为行动的因素, 主要指的是充足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足够的闲暇时间。更进一步讲, 这些无形的障碍可能是由于繁忙的工作、繁重的家务劳动、低收入的工作机会或者是失业造成的。正因为如此, 很多人在面对旅游机会时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有参与土著知识旅游的动机与欲望, 却碍于高昂的交通费、旅行费、门票以及无暇分身的恼人工作而不得不放弃出游的机会。
2. 自身生理因素
著名学者克劳福德和戈比认为有三种制约因素阻碍了人们参与遗产旅游景点在内的各种休闲旅游活动, 这同样也适用于土著知识旅游。
首先是内在障碍, 是指那些限制人们行动的因素, 其中包括生理残疾、智力障碍和认知障碍以及制约人们参观旅游目的地和景点的若干情境:①能力差距, 能力方面的不足有可能使人无法享受到某些乐趣;②对于他人或器械的生理依赖性;③健康问题;④社交场所的限制性;⑤不了解有关休闲场所或设施的信息, 因此无法作出恰当的选择。
其次是环境障碍, 这主要涉及制约旅游者的外部因素, 包括:①其他游客对于不同人十的不友好行为;②不便于残疾人十行动的建筑结构;③自然或地形方面的障碍, 如丘陵、岩石、积雪和树木等;④缺乏充足并且便于使用的交通设施;⑤经济障碍, 如低收入和高额费用等。
最后是信息传播障碍, 即信息发送者和/或信息接受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二、土著知识旅游景区的因素
一般而言, 土著社区都位于主体社会的边远和边缘地区, 生活在那些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区域, 没有直通的公路与汽车, 这可能已经让很多潜在的游客望而却步了。再者, 边缘与边远的历史境遇造成了土著社区极为贫困的经济状况, 由此也会令很多的潜在游客担心不已———旅游服务设施是否完善、卫生、安全。尤其, 当今旅游市场的主体来自于城市地区, 习惯了城市生活的旅游者在为异文化吸引的同时, 是否能够真正地“入乡随俗”是值得土著知识旅游经营者深思的现实问题。因此, 缺乏便捷的可进入条件或是可进入条件差, 很可能将是阻碍土著知识旅游开发的主要障碍之一。
三、刻板印象的制约
刻板印象, 是指以某些共同点为基础, 面对某些特征、符号以及人们的知觉进行归因。当人们面对某种新的情境而又缺乏对其了解时, 刻板印象就将发挥作用。由于土著知识的独特性和特异性, 土著知识旅游者将面对更大的文化差距, 由此也将对土著知识旅游中的跨文化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土著知识都是个陌生的概念, 正面的刻板印象, 如原生态性、文化性、民族性、传统性等而促成土著知识旅游活动, 可以吸引旅游者。消极刻板印象的认知会延伸并影响到消费者对土著知识的形象的构建, “落后”、“野蛮”和“暴力”等也会被消费者嫁接到土著知识上。可能会让潜在的游客对土著知识旅游产生抵触心理, 或担心自身的旅游安全, 或对与当地人的交往存在忧虑。
四、缺乏知识准备
对更多的潜在游客而言, 土著代表着另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 是一个充满了“野蛮”、“无知”、“未开化”的蛮荒世界, 弥漫着残酷性。因此, 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土著知识, 不明白土著知识价值与意义的人来说, 土著无疑是一个令人感到陌生的未知世界。这可能也是许多人不选择参与土著知识旅游的原因, 尤其对那些还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而言, 认为土著知识与自己在学校所学习到的普同性知识的巨大差异, 而难以接受土著知识, 形成对土著知识的抵触心理。其实这并不是土著知识本身的缘由, 而是因为主体社会对普同性知识的宣扬和对土著知识的歧视造成的, 是社会价值观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Crawford D W, Godbey G.Reconceptualizing barriesr to family leisure[J].Leisure Sciences, 1987, (9) :119-127.
[2]Mckercher B, Cros H.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8.旅游基本知识培训 篇八
【摘要】遵循成人教育一般规律,把握专业教师培训需求,是网络培训课程设计的基础。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培训课程应按照“理解行业标准—优化课程设计—提升职业技能—落实行动研修”的设计思路以及“模块—专题—话题”的设计框架,系统设计培训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要结合中职教师日常教学,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以及多样化信息资源设计,培养教师学员开展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
【关键词】中职教师培训;旅游服务;网络培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4-0057-03
【作者简介】陈海艳,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教务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师专业发展。冯明,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1100)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教学设计、教师发展。周春林,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1100)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及信息化教学。
江苏坚持把信息化作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完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职教教师培训上,江苏省也在积极探索,以实际行动践行创新教师培训工作模式。2013年,江苏省启动了首批江苏省中职教师网络培训课程开发项目,共有“8+1”门(8门专业学科课程+1门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课程,委托了9所职业院校承担相关课程的建设工作,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承担了首批旅游服务学科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工作。本文结合课程建设工作,详细解析了中职旅游服务网络培训课程的设计思路,以期为同类网络培训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
一、课程设计依据
(一)成人教育理论
1968年,时任波士顿大学教育学教授的诺尔茨(Knowles)提出了成人教育学的全新概念。诺尔茨对成人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五个基本假设,认为成人学习具有如下特征:①具有独立的自我概念,能够指导自己的学习;②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其后续学习的资源;③具有学习需要,这些需要与改变自我的社会角色密切相关;④以问题为中心,希望能立即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⑤学习为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因素所驱动。[1]这一理论在成人教育和培训领域至今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成人学习的特征表明教师学员在培训中更多关注培训的实用性,这就要求培训设计应面向具体应用,一方面呼应教师学员的学习特点,另一方面可以把教师学员的经验作为学习的资源加以利用。依据这一理论,培训课程在设计上要立足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实际,将培训内容和其已有经验建立有效联接,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满足并催发其培训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积极投入培训课程的学习。
(二)中职教师培训需求
美国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把有意义的学习描述为:主动的、有意图的、建构的、真实的、合作的学习。[2]只有充分了解一线中职旅游服务专业教师的实际需求,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才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创生新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使“有意义的培训”成为可能。
项目组在做课程设计方案前期,对省内部分中职院校做了调研,以了解中职一线教师的培训需求。调研发现,中职一线教师的培训需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期望通过对教学理念的理解和把握来指导日常教学;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希望通过培训,能够较好地处理教学的难点,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三、希望了解行业动态以及企业实践的相关知识。这一调研结果为培训课程设计奠定了可靠的事实基础。
二、培训课程目标设计
依照旅游服务专业的特点,课程设计结合中职教师的现状,紧贴一线教师的现实需求,面向旅游服务专业日常教育教学的实际诉求,以拓宽中职旅游服务专业教师行业视域,提升中职教师专业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系统设计课程培训目标,科学设计课程模块。
旅游服务课程的设计结合中职教师的学习特点,把握成人学习的一般规律,培训内容紧紧贴合一线中职教师的实际需求,立足于中职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培训内容以具体专题、话题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满足中职教师的学习特点,顺应其培训学习需求,激发其学习动机;在学习环境创设上,课程通过视频以及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教师学员开展自主、多样化的学习提供支持。
三、培训课程模块设计
着眼于中职教师的专业和职业发展,培训课程按照“理解行业标准—优化课程设计—提升职业技能—落实行动研修”的课程设计思路、“模块—专题—话题”的课程设计框架系统设计培训模块。采取“线上学习+线下研修”的方式,引导教师学员将培训所学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以具体学习任务为驱动,促进培训迁移。
(一)模块一:行业标准解读
结合旅游服务专业的行业现状,本模块设计了“酒店星评标准解读”“导游员服务规范解读”“现代旅游新业态”“饭店质量管理”四个专题。每个专题都紧贴行业现状,分析行业对酒店设计、管理、服务、质量提升以及导游服务的具体要求,引导中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行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更能贴合并满足行业需求,有效促进课程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接、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对接,为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前提保障。
(二)模块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本模块包括“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学实施与评价”两个专题,以具体的教学案例,向中职教师展示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以及课程教学评价开展。如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专题中,结合中职旅游服务专业课程特点,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的差异,选取了“客源国概况”“酒店概论”“导游词设计与讲解”三门课程,通过具体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向教师学员展示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实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中职一线教师的教学开展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本模块的学习,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引导其变革课程设计思路,创新教学和评价方法。
(三)模块三:职业技能实务
本模块除了示范、讲解职业技能的规范操作与实施要领,还凭借学院多年参赛和指导中职技能大赛的经验,结合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规程,讲解和点评大赛的关键环节,为中职教师开展技能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参加或协助学校举办技能大赛提供指导。此外,考虑到教科研能力逐渐成为职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训课程还在本模块专门设计了“教科研能力建设”这一专题,启发中职一线教师,结合旅游行业以及日常课程教学进教科研,培养学员教师的教科研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各个模块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四、培训内容设计
在进行培训内容设计时,课程将感官体验作为培训教学的起点,同时结合中职教师日常教学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在中职教师旅游服务网络培训的内容设计上,主要采取了“视频课程”的表现形式,将培训内容通过直观的课程视频展示出来,通过可听、可看、可感的方式,全方位刺激培训学员的感官,将教师学员放到知识的应用情境中学习,增强教师学员的应用体验,为其培训后的迁移提供了直接借鉴的经验。
网络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表明,在网络教学中,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特别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上,要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以及信息资源设计。旅游服务网络培训课程在内容设计上,每个模块紧紧围绕专题、话题组织课程培训内容。结合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和学习理论,培训内容以中职教师的学习为中心,明确学习目标,创设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中职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的学习提供支持;各个模块结合专题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视频课程学习、拓展阅读、知识链接、课后作业等),借助于丰富的培训资源,激发学员教师积极投入到网络课程的学习,培养中职教师网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015年上半年,江苏省中职教师网络培训项目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包括旅游服务课程在内的9门网培课程已经进行了首轮的培训实施,后期将收集学员教师的培训反馈,调查具体的培训迁移情况,通过实践来对课程的设计开发进行整体评价,为后面的网培课程建设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海东.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述评[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26-128.
[2]乔纳森.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11.
[3]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7.
[4]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1.
[5]杨明全.教师知识:专业生活场景中的实践智慧[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2):29-34.
【旅游基本知识培训】推荐阅读:
旅游人才培训项目06-20
南岳旅游知识抢答赛方案09-19
旅游服务能力培训心得06-28
旅游培训演讲稿范文09-29
旅游计调师培训10-13
旅游教育培训的意义10-25
旅游专题培训会总结11-11
08-09旅游学校校本培训总结07-10
旅游景点区人员培训的通知09-22
《出境旅游领队实务》培训考核大纲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