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

2024-08-23

2015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共10篇)

1.2015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 篇一

第五单元 分数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80~84页的“例1~例2”以及练习十二。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一共编排两道例题。例1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期中,例题重点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随后的“试一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减法计算方法。例2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在随后的练习十二中,通过题组对比,引导学生自主领会整数加法运算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并尝试进行相应的简便计算。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试题的计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法运算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能为此后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相应的简便运算。

2.使学生能应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思想在探索新知过程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4.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进一步增强探索的意识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试题的计算。

六、课时安排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4课时

机动……………………………………………………………1课时

2.2015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 篇二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P56-58 例1 “想一想”,“练一练” P61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教学重点: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教学难点:从条件想起与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唤起旧知。

问: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过渡: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1)出示例1。

瞧,这是小芳家的果园,里面隐藏着哪些数学信息呢?谁来读一读。(2)听完以后,你有什么感觉? 那你能想办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吗? 现在如果添上线就形成了表格。

比较列表整理后的信息与整理前的信息,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小结:像刚才这样,运用列表的策略,按照果树的种类整理条件,将相关联的信息一一对应地整理在表格里,使条件更有序、简洁,题意更清晰。

板书:列表(一一对应)

(3)现在如果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你还想像刚才那样把所有条件都整理出来吗?为什么? 电脑出示表格,口头整理。

小结:像这样,根据问题选择并整理条件将更有利于我们分析问题。(4)(板书表格)现在对照表格中的条件和问题,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说说解题思路吗? 同桌两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示可以从条件想起,还可以从问题想起。

小结:不管是从条件想起,还是从问题想起,都是求“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只要用“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树=总棵树”。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并检验。(1)师:根据刚才的思路,想一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你会列式解答吗?做在作业纸上。

(2)交流列式方法。让学生列式计算时是怎样想的,每一步算出的分别表示什么。

(3)问:怎样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呢?还要进行检验。你想怎样检验,交流想法。板书一种。小结:可以紧扣基本数量关系来进行检验。(4)齐答。

4、回顾反思。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手指板书)

5、触类旁通

(1)那你能按照刚才的步骤来解决“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这个问题吗?

想一想,自己试着做在作业纸上。(一生列式解答在卡片纸上。)(2)交流。

小结:通过解决刚才的问题,我们经历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反思。

(三)巩固策略,综合运用

1、第58页练一练1。春江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四年级有2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图中信息:五年级每班42人,三年级每班45人,四年级每班48人)。(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1)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做在作业纸上。

交流:比较不同的列表整理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解决问题时你抓住了什么基本数量关系?做对了吗? 小结;运用列表策略时,一定要注意有序,一一对应。

2、第58页练一练2。

(1)江老师为学生表演购买服装。买2件长袖衬衫一共用去200元,买3件短袖衬衫一共用去180元,一件长袖衬衫比一件短袖衬衫贵多少元?

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2)如果现在改变一下条件。现在与长袖衬衫对应的信息是?与短袖衬衫对应的信息吗?你会求吗?口头列式计算。

3、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哪一步最关健? 对于分析数量关系?你有哪些体会?

小结:可以从问题想起,也可能从条件想起,但不管怎样都要抓住解题的关键:分析基本数量关系。

四、全课小结:今天进一步研究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第2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2)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8-60页例2和“练一练”,第61页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归总和归一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建立结构化、模块化的知识系统。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学会了整理条件,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要能依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继续用不同策略和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信心吗?(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感悟策略 1.探究问题解决。(1)理解题意。

交流:题里表格中怎样表示条件的,问题是什么? 引导:请仔细观察表内条件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表里条件说明的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是怎样理解表内条件的,它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明自己的理解,引导发现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

指出:我们观察例题表里的条件,能直接看出都是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每次水位都下降12厘米,也就是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板书:2小时一12厘米)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2)分析数量关系。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算?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和大家交流、分享。

追问:回顾一下分析过程,你觉得黑板上这样列表整理条件,对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哪几种算法?(3)列式解答并检验。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每一步计算的什么?不同的算法呢?(板书算式)2.完成“想一想”。

提问:现在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与前面条件、问题对应板书:12小时——?厘米)看看条件和问题的联系,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很快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的? 指出:这里把条件、问题对应起来整理,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知道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找到解答方法。

3.比较异同,体会联系。

提问:比较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交流:交流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三、练习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阅读,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

提问:求小军用的元数和小丽买的本数,都要先求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觉得这样列表整理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可以总结出哪些体会? 作业设计

1、:练习九第4题和第5题。

2、:练习九第6题。

第3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1~62页练习九第7~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及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了解并掌握相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灵活运用策略和知识、经验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实际问题,体会相关联的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性,培养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应用策略解决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归一)或总数量(归总),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根据下面条件提出问题。(1)①栽了3行树,一共24棵;

②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

(2)①一批树栽了3行,每行24棵;

②有6头牛,每头吃了18千克饲料。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说说两组条件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指出:根据数量的联系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这里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求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比如一行树多少棵,一头牛吃了多少千克}另一类是求总数量,比如一共栽了多少棵,一共吃了多少千克。

2.根据下面的问题先说数量关系式,再说说需要补充什么条件。(1)8行树有多少棵?(2)56棵树可以栽成几行?(3)每头牛吃12千克,这些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 让学生按要求说出关系式及需要补充的条件。(教师板书关系式,画出要补充的数量)3.引入课题。

二、巩固熟练 1.回忆解题步骤。

提问:回忆一下,解决实际问题的_般步骤是怎样的?(学生交流)2.做练习九第7题。(1)整理、分析。

让学生阅读第7题,找找有哪些条件和求哪些问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用自己的方式整理题里的数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想想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2)列式解答并检验。让学生列式解答,检验结果。(指名板演)交流:第一个问题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第二个问题呢?(3)比较异同。

3.解答补充题并比较。

(1)栽了3行树,一共24棵,照这样计算,栽8行树有多少棵?(2)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照这样计算,60千克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吃? 提问:这两道题,各要先求什么,为什么?哪一步的计算方法不同?

三、拓展提高 1.做练习九第8题。(1)完成第(1)题。

提问:题里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让我们填写哪些问题? 让学生计算、填表。

交流:表里数据怎样填的?(板书呈现)填写这四个结果都要先知道什么新的条件?(2)完成第(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

提问:如果每箱装24个,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 比较:计算这两个表格里的数据时,第一步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2.做练习九第9题。让学生阅读题目,找出相应的数量并列表整理。

提问:你是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的?(呈现学生的整理或根据交流板书整理结果)交流:这里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 3.做练习九第11题。

让学生读题,想想每题分别要先求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人板演)提问:这两道题最后都是求的一双鞋多少元,为什么在计算上会完全不一样?

四、总结收获

提问:回顾这节课的练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第4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2)

授课日期: 课型: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2~63页练习九第13~18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不同策略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能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正确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提出用数学方法计算的问题。

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实际问题数量间的联系确定算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价值;培养按步骤解决问题、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及时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不同策略分析、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最近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上节课应用策略练习了先求一个单位数量或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练习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灵活运用策略,分析和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能按步骤解决问题,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思路 1.做练习九第13题。(1)审题整理。

让学生阅读习题,整理条件。

交流:有哪些条件,你是怎样整理的?(呈现或板书整理结果:

普通奶牛:12头——每头每天20千克

良种奶牛:18头——每头每天36千克)(2)分析解答。

交流: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是怎样计算的,每一步算的什么。解答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还可以怎样想?(指名几人分别说一说不同的策略)(3)检验结果。出示补充题:

(1)12头普通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96千克,18头良种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108千克,良种奶牛比普通奶牛平均每头一天少吃多少千克粮食饲料?(2)果园要栽252棵桃树,原来准备平均分成_21行栽,结果每行多栽了2棵,实际栽了多少行? 引导: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同桌互相说说可以用哪些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各是怎样想的。

小结: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或者结合起来想,这样就能有条理地思考,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练习解答 1.做练习九第14题。(1)解答第(1)(2)题。

引导:现在我们来应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请大家看练习九第14题,看看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哪些问题? 练习:请大家根据选择的条件,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解答,指名板演)指出: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灵活运用策略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另一方面要选准与问题有联系的条件列式解答。如果选择不同的条件,就可以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提出不同的问题。(2)提出问题。

引导:那我们还能选择哪些不同的条件,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呢?同学们可以先想一想,还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提出哪些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结合交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提出的正确的问题,选择板书求两人用钱相差的元数j两人一共要用钱的元数问题)2.做练习九第15题。(1)提问题。

让学生了解有哪些条件,想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2)解决问题。

选择一道两步计算和一道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

四、练习小结 1.回顾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完成思考题。

3.2015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 篇三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

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有序、有层次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有去过商场购物吗?

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图,提问:如果你有100元,这些商品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元?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27页例1情境图。

谈话:小明和爸爸今天也到商场购物,它们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他们可能买什么?

利用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运动服饰和运动鞋的场景中,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提问: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可能花多少元?

学生计算,并说出多种可能,教师相应板书。

明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因为选择不同,有多种选法。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2)出示问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最多剩下多少元?再指名汇报。师小结: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交流:

①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②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学生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①一共用去多少元?130+85=215(元)②剩下多少元?300-215=85(元)

(3)想一想: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 提问: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学生汇报交流。

引导: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①最多用去多少元?24×3=72(元)②最少找回多少元?100-72=28(元)

2.思考: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师小结:我们要在读题后要弄清题目里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1)出示问题(1),引导分析:从“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想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追问:有了这样的数量关系,要求这个问题,还缺少什么条件?

(2)学生独立分析问题(2),先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教师强调: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28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观察表格,并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启发。提示: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再将总人数减去篮球组和田径组的人数之和,即可求得足球组的人数。

3.完成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数量关系。师提示:这两题都要先算四个茶杯的总价。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用线段图辅助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咱们身上穿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你有自己去买过吗?今天,我们就去商场看看。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2的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1)理解题意。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画线段图。

提出问题: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 追问: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引导: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我们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①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

48元

裤子

②上衣价钱的线段该怎么表示?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引导: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要画这样的3份。(指名板演)

48元 裤子 上衣

(3)列式解答。

?元

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吗?你是怎么列式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①方法一:先算买一件上衣要用多少元,48×3=144(元);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144+48=192(元)。

②方法二:先算一套衣服一共有几个48,1+3=4;再算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48×4=192(元)。

2.想一想:如果求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应该怎样解答?

(1)提问:你能说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讨论,说出数量关系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上衣的单价-裤子的单价=上衣比裤子多用多少元 引导思考:在这个数量关系里,哪一个量是直接告诉我们的?(裤子48元)要先求的是哪一部分?(上衣的价钱)和上面一题相比,什么不变?(已知条件)什么变了?(所求问题)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你能指出所求问题是哪一部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2)追问:现在你能解答这道题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反馈回答,教师板书。3.比较:上面两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解答的过程呢?(学生讨论)

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引导。相同点:(1)已知条件相同,问题不同。(2)都可以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3)题中的数量关系不同,解题的方法也不同。(4)上衣的价格不知道,都要先算买一件上衣多少元。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读线段图,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各可以先算什么。

2.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阅读小芸和小力的话,并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独立填表,完成后可以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元 教师巡视,适时进行引导。

3.完成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指名说说所求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课题:练习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合适的策略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2.通过观察、交流、迁移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感受运用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提高运用策略的能力。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借助从问题想起和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们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分析:①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已修的米数;②求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8天修的米数。指名列式解答,师板书:

已修的米数:45×8=360(米)还剩的米数:520-360=160(米)

(2)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先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说出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指名列式解答。

面粉的袋数:60-22=38(袋)一共的袋数:60+38=98(袋)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2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的已知条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列式解答。师板书。

(3)提问:要求楼下比楼上多多少个座位,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你能将上题的线段图改一改吗?师板书。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数量关系变了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7题。

提问:从问题想起,要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缺少什么条件? 出示两幅情境图,让学生讨论:

①你能看懂两幅图吗?小宁走到的地方一样吗? ②小宁走了多少米? 600-300=300(米)

③怎样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300÷5=60(米)

4.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8题。

出示问题(1),并提问:从问题开始,要求一共缴纳的水费,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问题(2),让学生仔细读题,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4题。

解决问题(1):让学生先读题,从问题想起,说说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再列式解答。解决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说出数量关系,更改线段图,再列式解答。2.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5题。

提问:这两题的问题是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解题过程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并反馈交流:(1)32×3=96(页)150-96=54(页)(2)40+32=72(页)150-72=78(页)3.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怎么比?(求出每袋多少元)让学生先计算,再汇报交流。

4.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四”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并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师讲解:从线段图中分析,妈妈比小芳多出的27岁,正好是小芳岁数的3倍,小芳的年龄是27÷3=9(岁),妈妈是9×4=36(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能用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4.2015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 篇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5-10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策略分析问题,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进一步培养转化意识和能力,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对转化策略的体验和主动应用。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策略灵活地解决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例题图片、剪刀、研究单。教学过程:

一、直观演示,在复习中引出转化策略

1.抢答游戏:考考你的眼力。

(1)下面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一些?(出示课件)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因为左边图形有11格,右边是10格,所以左边图形的面积大。

2.(出示课件)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出示课件提问:这两个是什么图形?怎样可以得到它们的面积?如果老师把它们放到方格纸上,还可以怎样知道它们的面积?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表示1cm,你能判断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根据计算公式直接计算后比较大小。相等,因为三角形的面积为8×4÷2=16(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面积为8×3=16(平方厘米)。

3.小结:我们发现,像这样可以用数格子、用公式计算出面积的图形,都比较规则。我们称之为“规则图形”,这些图形可以用数方格和公式计算来进行面积比较。(板书出示:规则图形面积——数方格、公式计算)

二、主动探究,在交流中明晰转化策略

1.课件出示:(105页例1,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一些?)指名回答,学生猜想。

如果要比较下面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还可以直接用公式吗?为什么不可以?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它们面积哪个大呢? 2.提出建议。

同学们可以在研究单上画一画、算一算,需要时可以动手剪拼两个实物图,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每组都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通过部分平移、旋转转化成规则图形进行比较。也就是说把原来比较复杂的图形,通过转化变得比较简单。(同步出示板书)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转化。(出示板书课题)3.教师小结:回顾一下刚才转化的过程。问题1:为什么要转化?因为原来图形不规则。

问题2:为什么能转化?发现图形凸出和凹入部分形状大小一样。问题3:怎样转化?引导学生规范说出转化过程,同步课件演示。比较转化后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指名引导回答:转化前两个图形面积也相等。形状变了,面积没变。强调: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进行面积大小比较,一定要注意,只能改变形状,不能改变面积。

4.即时巩固、使用策略。

分小组讨论完成练习1。指名汇报,课件演示旋转过程。

再次感受:把原来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再进行比较,可以使原本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

5.比较延伸、周长转化

练习2:请你一眼看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如果要比较它们的周长,哪个周长长一些?请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用了什么方法。根据回答同步课件演示。现在我们平移的是图形的什么? 生:平移的是图形的边。

我们把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转化成了求长方形的周长,怎么知道它们周长相等呢? 这次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引导说出:形状变了,周长没变。6.回顾反思、提升理解

回顾我们以前在数学学习中曾用转化策略学习相关知识。①面积公式推导

首先我们学的是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从长方形面积公式转化过来。(根据学生回答,逐步出示课件)

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是从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过来的。因此这类图形面积都是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S=ab转化过来的。②计算中的转化

除了图形学习,在计算当中我们也曾用到过转化策略,请同学举例说说。(课件出示)小结:所以转化策略不光可以把复杂问题变简单,还可以把未知转化成已知,这就是转化策略的优势所在。(同步板书)

三、巩固提升,拓展思维

1.练习3:选择合适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1)出示课件,独立思考,指名说方法。根据回答演示旋转过程。(2)出示第2题讨论用了什么方法。指名说转化过程。课件同步演示。(3)出示第3题讨论: 分母是16指的是什么?分子指的是什么? 如何得出正确答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方法。如有同学选B,提问并引导发现边长比3格长。所以面积比9格大。

小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涂色部分入手,也可以从空白部分入手。2.练习4 下面这题就请大家尝试用2种转化的形式来解决。指名介绍有形转化方法并演示。介绍无形转化并列式计算。

3.拓展延伸

这个图形的涂色不能能不能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来求出涂色部分的面积? 经过简单的平移、旋转(板书)不能解决,可不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并列式计算。小结:这种转化从有形转化上升到了无形的思维上的转化,这是转化的两种形式。(补全板书)

四、实践延伸,在生活中运用转化策略 1.畅谈收获。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小故事大道理。

有位老奶奶,大女儿是卖雨伞的,小女儿是开洗衣店的。晴天,她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雨天,她担心小女儿洗的衣服晒不干,整天忧心忡忡。邻居周老师劝她换个角度看问题,说:“ ”老奶奶听了豁然开朗,面带笑容。

5.2015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 篇五

第十课时整百、整千的加减法(1)

教学内容:教材第95页例11、12和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九第1题。教学目的: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难点:掌握可算方法并口述其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将部分数据板书。

2、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说说数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

(1)刚才大家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整百、整千的数,小强也收集了两个数据。张爷爷家新买了一台彩电1000元和一台电冰箱2000元,请同学们帮他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计算。

(3)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归纳几种不同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

2、教学例12.(1)出示学校图书馆书籍的部分数据,让学生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问题。文艺书籍:50种

科学书籍:80种

学习参考书籍:130种

(2)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口算回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比较这组数与例9的数据在口算时的不同

(4)进一步口算:900+6001500—600

三、联系实际应用

1、让同学选择课前收集的数据互相提出用加法或减法的口算问题。

2、挑战赛“做一做”第1题。

3、课本第96页“做一做”第2题。

4、捉鼠比赛。练习十九第1题。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收获。

五、课时作业

填空。

(1)70里面有()个十,260里面有()个十.(2)600里面有()个百,1200里面有()个百.(3)14个十是(),14个百是()。

板书设计:

整百、整千的加减法(1)

一台彩电1000元一台电冰箱2000元

1000+2000=3000(元)

1个千+2个千=3个千

2000-1000=1000(元)

80+50=130

8个十+5个十=13个十

6.2015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 篇六

1.任意出示两个图形,学生观察,哪个图形面积大?

学生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教师肯定数方格是个好办法。

2.再出示例1图,仔细比比,哪个图形面积大?

由于图形比较复杂,学生通过数方格可能会出错,也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答案,建议学生拿出题纸,同位一起研究研究有没有其他好方法。

3.用课件演示用平移和旋转转化成长方形比较大小的过程。

教师指出:这其实是运用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4.提问:(1)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了什么?

学生体会到这是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适时板书:不规则图形→长方形)实际上我们是把不规则图形面积这个新问题(板书:新问题),转化成了长方形面积这个我们熟悉的、已经解决的问题(板书:已经解决的问题)。这样一转化(板书: →),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大小没变)

(三)回顾旧知,体会转化策略的运用

1.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过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忆并列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老师适时课件或学具演示,并在黑板上将转化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

2.转化策略曾经帮助我们解决过这么多新问题,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组题,动动笔算算,体会体会哪儿运用了转化策略?有发现,可以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四人小组内每个学生的题纸各不相同,学生独立计算、观察、体会到转化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3.举个例子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可能举例:①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②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提问:这里都用了转化策略,有什么共同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体会到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计算结果不变。

小结:这么多地方用到转化的策略,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可能体会到:转化策略应用很广泛;转化策略能解决新问题;转化策略能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四)解决问题,深化转化策略

1.明明和冬冬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上分别画了一个图案(图中直条的宽度都相等)。这两个图案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会想到把右边图形中的直条边通过平移,转化成和左边相同的图案,肯定学生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想象。

2.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要求右边图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师:指名学生用手指出右边图形的周长是由哪些线段围成的 生:(边指边说)是这些线段围成的总长度

师:对,那如何来计算它的周长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想把这条边移到这儿,这条边移到这儿„„这样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这两条横着的边移到这儿,这两条竖着的边移到这儿。师:(演示)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方法:把这两条竖着的线段向右平移,这两条横着的线段向上平移。这样一来,原来的图形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而它的周长有没有改变?

生:没有。

师:现在你能快速计算它的周长了吗? 生:(3+5)×2=16(厘米)

师:完全正确!通过这个练习,我感觉同学们的转化水平又提高了 3.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成员听,再全班交流。①通过割、补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转化为扇形,从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了整个圆面积的1/4。

②通过平移的方法,把涂色部分转化为正方形,从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占了长方形的1/2。

③把两个空白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空白部分一共占了6个方块,剩下的10个方块就是涂色部分,因此涂色部分占5/8。

4.一块草坪被四条一米宽的小路平均分成了9小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看如何计算比较简便?

生:可以把小路通过平移移到草坪的四周,这样很容易看出要求草坪的长为(45-2)米,宽为(27-2)米。

师: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都能被大家轻松攻破了,真不错。

(五)总结延伸,渗透思想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有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学完今天这节课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将复杂转化为简单,陌生转化为熟悉,抽象转化为具体,未知转化为已知。所以,掌握转化的策略,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的策略,才能有效解题。

(六)作业布置,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谈话:转化策略应用非常广泛,大家课后可查阅资料看多媒体中给出的问题是他通过什么策略解决的。

相信今后同学们能主动运用转化策略,让它帮助你解决更多学习中和生活中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

不规则图形

7.2015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 篇七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4~95页例1及部分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列举的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激发兴趣

从起点到终点一共20格。游戏规则:

1.两人轮流把棋子从起点移向终点。2.每次最少走1格,最多走3格。3.最终把棋子移到终点的一方获胜。

二、问题导入,激活经验

谈话:看来,做一个简单的游戏也是要讲究策略。其实我们很早的时候就在默默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1.出示“10可以分成几和几”。

师:一年级时我们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师生共同完成。

2.出示“1、5、8三个数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三年级时遇到的问题。谁来解答?

生:可以组成158、185、518、581、815、851这样的6个三位数。师:有个同学是这么做的,(出示不按顺序列举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做法?为什么?

生:我喜欢上面的做法,因为上面是按顺序写的,容易把不同的三位数全部 写出来,便于我们查漏补缺。

3.出示课题

师:上面是两个不一样的问题,但在解决时都是把各种可能的情况一个一个地写出来。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叫做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一列举的策略。

三、弄清题意,尝试列举

1.弄清题意

谈话:周末,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块长方形的花圃。师: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围成的是长方形,它的周长是22米。

师:如果你是王大叔,能围一个长方形花圃吗?完成活动1(图1)。

图1 图2 师:这是三位同学的作品(图2)。这些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它们的周长相等,面积不相等。

生:长不相同,宽也不相同,但长与宽的都是11米。

生:因为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与宽的和乘2,所以长与宽的和就等于周长的一半。也就可以用22÷2=11(米),算出长与宽的和。

师:根据大家的发现,我们知道了用22根栅栏围长方形的花圃,有多种围法,它们的面积不一样,但是长与宽的和都是11米。

2.尝试列举

师:怎样围面积最大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办? 生:把所有的围法都列举出来,然后算出面积,比较一下。师:这个方法不错。完成活动2(图3)。

图3 图4 3.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列举的情况出示在电脑上。(图4)师:他们是这样列举的,你有问题想问吗? 生问:为什么长从10米想起呢?不是11米呢?

生答:因为这里长与宽的和是11米,长最长只能是10米,不能是11米。生问:列举到长6米,宽5米后,为什么不接着往下列举呢?

生答:接着往下,长5米,宽6米,和前面的长方形形状一样的,重复了。师: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关键要能根据题意找到一个思考的方向。解决这个问题是怎样思考的?

生:根据长与宽的和是11米,思考长或宽分别从几想起。

四、反思回顾,加深理解

谈话: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如果没有了反思,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益的过程。”

师:这是课一开始我们曾经解决的问题,回顾这三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同时出示三个问题)

生:有些问题我们可以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

生:如果题目有多种可能的结果,可以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再比较这些结果,找出问题的答案。

生:解决例1时,我们除了运用了一一列举的策略,还运用了画图和列表的策略。

生:无论画图的策略还是列表的策略,都是为了能把符合要求的围法列举出来,列举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策略。

生:在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关键要能根据题意找到列举的顺序。生:有顺序的列举,就不容易出现重复或遗漏,还能便于我们发现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画图、列表 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五、检测反馈,丰富体验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逐题交流。1.指名一组交流第1题的做法。师:他是这么解决的,你有问题想问吗? 生问:为什么列举的第一个时间是11:40?

生答:我发现,从9:00到9:40间隔是40分,从9:40到10:20间隔也是40分,这样,后一个时刻与前一个时刻相隔40分。所以11:00后面的一个时刻是11:40。

师:说得真好,先从题目中找到规律,再根据规律列举。生问:列举到16:20之后要不要继续列举了?

生答:不需要了,因为题目中最后一个是否响铃的时刻是16:00,所以没必要再接着列举了。

师:看来运用策略时要灵活,有时不一定要把所有情况都一一列举。2.指名一组交流第2题的做法 师:看的明白他们是怎么做的吗?

生:他们先把可能付邮资的方法分成:选1枚邮票、选2枚邮票、选3枚邮票、选4枚邮票,这样的四类,再按顺序一一列举。

师:你真会总结,是啊,分类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分类让我们找 到了列举的序。

六、回顾游戏,拓展延伸

谈话:我们解决一个问题可能会运用多种策略,还记得刚才的游戏吗? 师:这样,再给你们一次挑战我的机会。先请一位同学来和我玩,再请一个同学把我们每轮走的格数列举在黑板上的表格里,看谁先发现规律。

师:观察我们每次走的格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老师每次走的格数和学生每次走的格数合起来都是4格。师:你真善于观察,那要确保我能获胜,该怎么办?

8.2015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 篇八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了解一些生活中最新出现的词汇。

2、让学生通过诵读掌握一些表示说话时的情态的词语,积累以备用。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即兴演讲。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景:丁大勇和爸爸看电视时,爸爸对大勇的“劲歌劲舞”这个词表示不理解。

(2)学生读这段文字。思考:什么是新词儿?

(3)指名回答问题并说说新词出现的原因。

(4)引导学生小结: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新的词汇层出不穷,这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要多留心,多学习。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这些词语,思考它们的意思。(2)学生试说这些新词儿的意思。(3)教师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思考准备。(2)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知道的新词儿。

(3)总结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词义的来源,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处处学的好习惯。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2)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全班交流,说出这些词语的特点。(4)同座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5)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让学生知道每个成语的大概用法和使用的语言环境)

(6)学生练习背诵。

2、积累与反馈。

(1)指名读,集体练读。(2)用其中的一些词语模拟一个语言环境,说一段话。

(3)集体齐背,指名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是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月光启蒙》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行款的优美,还要细心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的匀称、合理。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体,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观察整体,一气呵成。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辅导。(3)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9.2015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 篇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一一列举”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列举的策略时能不遗漏、不重复。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1、出示主题图及场景图,指名读题。

2、提问:你能根据题意,用18根同样长的小棒先围成一个长方形吗?学生

各自操作后,组织展示、交流。

启发:用18根同样长的小棒先围成一个长方形吗?学生各自操作把不同的

围法都找出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后,组织交流,并把不同的围法有条理地画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通过操作找到了这么多种不同的围法。那么是否还会有其他不

同的围法呢?我们在作进一步的分析。

3、提问: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羊圈的周长是多少米?如果宽

是1米,长是几米?宽是2米,长是几米?

要求: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并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

学生填表,交流。

通过一一列举,你发现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个答案与你们通过操作得到的结论一致吗?

4、联系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指出:有条理地一一列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

5、提出要求:请你算出围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长、宽和

面积。

学生计算后追问:通过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周长不变的前提下,面积

有可能变化吗?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大?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小?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

从屏幕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打算先考虑订阅

几本的情况?接下去又要怎样思考呢?

要求:请大家按这样的策略分组进行讨论,看哪个组能通过列举得到正确的

答案。

3、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4、出示表格,要求学生用画勾的方法表示各种具体的订阅方法。

5、反思: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的答案,列举是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一练”,指名读题。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第一次头中10环,那么第二

次可能会投中多少环?第二次有可能再头中10环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列举思考的过程。

2、练习十一的第1题

学生读题。说说要求。

合作完成,集体交流。

3、练习十一的第2题

重点启发:要判断几个时刻也会发出铃声,只需按题中给出的规律再排一排、

比一比。

4、练习十一的第3题

提示学生利用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思考。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今天我们是用哪种策略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2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一一列举”的策略特点,提高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一一列举”的策略及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的分析能力的提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方法?

二、新授。

出示例3。

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你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求出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独立思考。

集体交流。

两种不同的列表方法。(从只住1个3人间想起;只住1个2人间想起)

你认为“一一列举”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今天我们运用的“一一列举“的方法是按一定顺序,并根据实际情况的要求解决问题的,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方方有5元和2元两种人民币若干张。他要拿37元,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学生对立思考:应该从哪入手?

交流:你打算第一步做什么?然后呢?

还可以从哪算起?

2、一种圆珠笔有3枝装和5枝装两种不同规格的包装。张老师要购买38枝圆珠笔,可以分别购买3枝装和5枝装的各几盒?一共与几种不同的选择方法?

同桌交流,说说你认为有几种方法?

同桌合作,完成你想出来的方法?

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的“一一列举“的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第三课时    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巩固学生对“一一列举”方法的了解与使用。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36可以写成哪两个素数的和?

36=(   )+(    )=(    )+(    )

=(   )+(    )=(    )+(    )

说说像这种题我们如何又快又准确而不重复的找出正确答案?

实际上我们已经运用了什么方法?

2、有1克、2克、4克的砝码各一个,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在天平上能称出多少中不同质量的物体?

学生讨论,确定方法。

指名说说如何画表格。

学生填表,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3、用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二、提高练习。

1、练习十一的第8题。

学生读题,说明题意。

4人一组合作完成。

每组派代表说说解题思路。

2、练习十一的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

三、全课总结:你对你今天的表现有何评价?

10.2015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 篇十

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教材第8~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的基本步骤,掌握列方程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正确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

2.使学生初步建立未知数和已知数可以相互转换的思想。3.培养学生分析题意、认真审题的解题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难点:准确迅速地找出等量关系。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方程,学会了解只含有加、减或乘、除法一步计算的方程。那学习方程有什么用呢?用处可大了!在你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是到了中学、大学阶段,会经常用到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用列方程、解方程的方法也能把一些数量关系复杂的问题,很容易地解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初学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即使隐蔽一些,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用算术方法解决也不太困难。相反地,学生会认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写的字太多,太麻烦,会以为这是多此一举,这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一般都会存在的心理障碍。鉴于此,教师进行这样的学习动员,从今后的数学学习和解决生活问题两个方面阐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对于克服上述心理障碍会起到作用】

二、探究过程

1.教学例7。

师:请同学们先看下面的问题,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7题)

生1:小红去年的体重加上2.5千克等于今年的体重,也就是36千克。生2:今年的体重减去年的体重等于2.5千克。师:你能用方程解决问题吗?试一试。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吧!学生可能会说:

·可以根据“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列出方程。去年的体重不知道,可以设去年体重为x千克。

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x+2.5=36 x=36-2.5 x=33.5 答:小红去年的体重是33.5千克。

·可以根据“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列出方程。去年的体重不知道,可以设去年的体重为x千克。

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

36-x=2.5 36-x+x=2.5+x

36=2.5+x 2.5+x=36 x=33.5 答:小红去年的体重是33.5千克。

师:这个答案对吗?你打算怎样检验?与同学们说一说。生1:先检查方程列得是否正确,再检验方程的解。生2:看两种方程的解答结果是否相同。

师:回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想一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先弄清题意,找出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求出答案后,还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2.教学例8。

师: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8题)

生1:题中大雁塔与小雁塔的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是“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生2:题中大雁塔与小雁塔的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是“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师:尝试自己解答。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订正,重点说说想法;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以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由以前算术法解决实际问题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认知和技能的一次跨越。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彼此启发,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同时,通过对比归纳明确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和步骤】

三、课末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本节课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列方程解决问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深化,可以很好地将所学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1.先弄清题意,找出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2.要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3.求出答案后,还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教学反思

1.在明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把已知量与未知量结合起来进行列式,体验列方程解决问题和算式解决问题的不同。

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阶段,让学生明晰“整理信息——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的思维框架,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们可以用这样的思维框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复杂的实际问题。通过模仿、练习巩固,使学生熟悉“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写答语”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重视积累找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如根据公式、常见的数量关系式等去寻找。长此以往,随着解决问题经验的不断丰富,数学学科的质量也会同步提高。课堂作业设计

A类

小明将一根长72厘米的铁丝,围成了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考查知识点: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要求:找出等量关系能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B类

李明和王强结伴旅游,李明带了3000元。两人用去同样多的钱后,李明剩下的钱比王强剩下的多500元。王强带了多少元?

(考查知识点: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要求:找出等量关系能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解:设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x厘米。4x=72 x=18 答: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8厘米。B类:

解:设王强带了x元。3000-x=500 x=2500 答:王强带了2500元。教材习题

教材第9页“练一练” 一头非洲象 一头蓝鲸 解:设这头非洲象大约重x吨。33x=165 x=5 教材第10页“练一练” 香港青马 杭州湾跨海

解:设香港青马大桥全长大约x千米。

上一篇:《幸福终点站》有感500字下一篇:从军行,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的意思,从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