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招聘会新闻稿

2024-07-20

社会招聘会新闻稿(通用15篇)

1.社会招聘会新闻稿 篇一

招聘会新闻稿

2017年6月9日,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专场招聘在E逸夫广场顺利召开,全体学前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参加。

招聘现场,幼儿园的老师们对自己学校的基本情况、招聘要求、薪资待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本次招聘会主要招学前教育和教师技能培养师。前来招聘的老师们不谋而合地提到希望同学们能吃苦、有责任心、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好的工作能力和足够的社会实践。接着,同学们针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老师们为同学答疑解惑。在招聘的过程中,不少幼儿园提到想与我校建立合作关系。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认真聆听,表示收获很多,有意向的同学递交了简历。

此次招聘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拓宽了学生实习就业渠道,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提供了全面有效的服务。同时,也告诫大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对待今后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

2.社会招聘会新闻稿 篇二

社会知觉是指的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人的知觉 (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对他人的知觉指与他人交往时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观察, 来判断他人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和个性等心理活动的过程。

2.自我知觉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状态的知觉, 即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是个体的自我观念。

3.人际知觉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觉, 是知觉者与被知觉者情感交流的过程。它是社会知觉最核心的部分。

4.角色知觉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处的特定社会与组织中的地位的知觉。角色是在涉及到他人的社会活动中社会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期望的一种行为模式, 它反映一个人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权力和职责。

二、招聘中存在的社会知觉偏见

人力资源招聘是企业获取合格人才的渠道, 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 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落实的基础, 是高层管理者必须关注的内容。然而, 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来说, 做好员工的招聘工作并非一件易事。因为在实施招聘的过程中, 招聘考官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 在考察判断应聘者时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社会知觉的偏见, 这样很容易导致社会知觉的失真, 从而影响到招聘效果。

社会知觉的偏见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刻板印象。它指的是基于某人所在团体知觉来判断某人, 而且一旦这种印象形成, 便很难改变。例如, 当企业招聘一名销售人员时, 希望所聘用人员有进取心、工作勤奋、吃苦耐劳, 而企业之前聘用过的有学校运动队经历的员工表现得都很出色, 于是招聘人员可能就很注重应聘者中是否有人曾参加过学校运动队。这样做的结果会明显缩短考察时间, 但未必每一个学校运动队队员都具有那样的特质, 因此运用刻板印象所做的决策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性。

2.晕轮效应。它指的是以个人某一方面的特征为基础, 形成对该人的整体印象。例如, 一名应聘者在面试中表现出了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招聘人员就认为他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其他能力也很强, 从而将其招进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 但事实很有可能并非如此。

3.对比效应。它指的是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 它常常受到我们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例如, 在招聘面试的过程中, 如果排在前面的几名求职者表现得都不太理想, 那么排在后面的这名求职者只要比前面的表现稍微好一点, 面试官很有可能便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4.首因效应。它指的是当人们对某个对象进行知觉时, 第一印象具有重要影响。例如, 在招聘时, 求职者如果穿着很随便、不得体, 即使在后续每一个环节都表现得很出色, 面试官由于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 都不会给他打高分。

5.投射效应。它指的是个体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例如, 在招聘中, 某一名求职者表现一般, 达不到入围的标准, 但由于他的兴趣爱好和招聘考官一致, 则很有可能使面试考官改变之前的决定。

6.选择性知觉。它指的是个体会在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对所看到的内容进行判断和解释。例如, 面试考官在筛选一堆简历时, 常常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其他的便不予理会。

三、招聘中规避社会知觉偏见的策略

人力资源招聘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合理规避社会知觉偏见对企业带来的决策风险, 有效地提高招聘考官对应聘者的考察效果, 并从中甄选出最合适的员工是企业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1.制定合理的招聘计划。招聘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对于招聘基准、招聘策略、招聘经费、招聘人数列出具体详尽的要求。招聘基准的制定应使得人员技能与岗位职责相匹配;招聘策略制定时应全面考虑好招聘人员的素质要求并提出招聘备选方案;招聘经费的预算应该合情合理;招聘人数的确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并通过企业最高决策层的批准。

2.做好人招聘人员的培训工作。企业的招聘人员如何通过招聘工作选拔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实际上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对于企业的在职领导或员工, 并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懂得如何进行招聘, 因此必须在招聘工作开始之前对相关招聘人员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训, 从而提高招聘的信度和效度。

3.选择科学的招聘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管理科学的进步, 招聘的方式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为了规避招聘过程中社会知觉偏见的不良影响, 应该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招聘方法, 对应聘者进行综合全面的考量与评估。

4.合理优化招聘流程。招聘工作的开展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制定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工作分析;确定招聘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等。招聘工作正式开始后的一定要结合实际, 进行初步筛选、笔试、面试等相关工作。若招聘流程过于简单草率必定会增大社会知觉偏见发挥作用的概率, 因而不同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招聘流程, 从而为企业招到真正合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李晓玲.员工招聘中的知觉归因偏差及规避策略[J].中国流通经济, 2008.

3.社会招聘会新闻稿 篇三

关键词 招聘教师 现状分析 培养策略

社会招聘教师是指被招入师资队伍的非师范类毕业生。这些教师为义务教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兴趣、特长、技能、组织环境的不同和教师个人敬业精神的差异,在教师专业成长速度上出现了明显的分化,部分教师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学校的培养已成长为学科教学的骨干,而部分教师进人教师角色比较缓慢。下面结合人事管理工作实践谈谈对社会招聘教师培养的认识和体会。

一、社会招聘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为了加强社会招聘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使社会招聘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教育局对社会招聘教师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招聘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比较热爱,工作也比较努力,但还有部分教师的师德及教育教学能力不尽人意,存在许多问题。

1.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不深刻

有些社会招聘教师缺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情,教师的专业情意不够健全,对于什么是“教师”、为什么要做教师、怎样做教师等问题的理解不深刻。在所有招聘的教师中,不乏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人,但也确实存在着部分人不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因为他们加入到教师这一队伍中是出于当时无法找到工作的无奈,尽管这些人已经被招聘为教师,但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安心教学工作,甚至出现了对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现象,缺少教师应有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心。

2.教育教学理论素养贫乏

由于这些教师是非师范院校毕业,没有经过教育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一定的理论素养。入职后以每天忙于教学工作为由,在主观上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很不重视。因此,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运用教育学的原理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较少体现,还有个别教师甚至还未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3.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专业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实践知识和文化知识。招聘教师所学专业与任教专业普遍不合,非教师专业性比较突出,有较多的学校领导反映,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尽管这些教师当初在招聘时都拥有大专以上文凭,但许多人的文凭是通过电大、函授取得的,既使是全日制院校毕业的也是一些诸如高职院校等自费性质的大专,这是造成这些教师专业素养整体不高的根本原因。

4.对教材掌握能力差

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一个教师的基本能力,也是搞好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对教材中的难点、关键的正确把握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许多招聘教师却不能够做到这一点。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态度上的问题,这些教师一方面缺乏对教育本质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缺乏阅读、分析、钻研教材的习惯。

5.教学基本功不扎实

课堂教学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社会招聘教师缺乏良好的教学技能品质。从调研中了解到,有的教师文字书写不工整、板书不规范;有的教师语言表达不流畅;有的教师课堂设问不科学、时间分配不合理;有的教师仪表仪容不自然、不协调;有的教师媒体使用不熟练、不恰当。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夯实课堂教学基本功是招聘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6.缺少一定的教育管理能力

一定的教育管理能力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从调研的情况看,社会招聘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管理能力,主要表现为:缺乏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在班主任工作中缺乏管理经验,有时偶发事件的处理不当;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组织能力,有的教师只管上课,不管学生动态,不管课堂气氛,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

二、加强对社会招聘教师培养的策略

加强对社会招聘教师的培养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社会招聘教师培养培训的实践中,必须“立足校本,立足实践,立足中等层次”,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提高职业道德水准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为重点,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培养培训工作。

1.加强社会招聘教师职业德性教育

教师职业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力的品质。教师德性的最基本要求,应该是对学生的无害、无欺、公平和有益,满足教师自己和他人的精神需要。

教师职业德性的养成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教育:一要加强对招聘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分析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种种因素,如专业思想巩固程度、所教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学工作的艰难程度、问题行为的显现程度等,从而增强招聘教师对师德规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二是狠抓课堂教学中教师德性的养成,如胸有成竹的教学准备、得心应手的教学水平、精益求精的教学技能、从容得体的教学姿态、关注细节的教学过程、平和稳定的教学心态等,从而养成良好的德性品质;三是以老教师的先进事迹、骨干教师的成就感、教坛新秀的成长经历和名师学科带头人的教学风格等现身说法,来进一步加强敬业爱岗的专业思想教育。

2.辅助社会招聘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动机、价值观、知识技能以及组织环境的基础上,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并规划职业发展的过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一系列活动之中。一般而言,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都要经过四个阶段,即职业预备期、职业初期、职业中期和职业后期。但社会招聘教师没有经过师范专业化教育,因而没有经过职业预备期,只是在招聘前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因此,对于社会招聘教师来说,职业初期阶段十分重要。无论是教师培训机构,还是所在学校,都要辅助社会招聘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为教师职业发展指明路径和方向。

一是帮助教师自我评价。主要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兴趣、特长、性格、技能、智商和情商等。全面、准确的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师的特长、性格、技能、智商和情商等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特殊能力及目标与职业相匹配。二是帮助教师职业发展机会评估。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影响,尤其是要全面、正确地评估组织因素的影响。在设计职业生涯时,应分析环境的发展变化、环境的特点以及个人与环境的关系等。三是帮助教师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如专业知识结构调整目标、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目标、职称晋升目标和职业价值目标等。四是帮助教师制定行动计划。要在思想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提升等方面制订具体的措施,特别是上级组织要对教师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并在行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帮助教师作出评估和调整。

3.增强社会招聘教师培训针对性

在实践中,要把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和所在学校的校本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一是依托校本,从实际出发确定研训主题。校本研训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抓手,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培训要依托校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来确定研训主题,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二是灵活培训方式,提高集中培训的实效性。如“上课-说课-评课”式培训,把理论学习中获得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学习-讲座-互动”式培训,学员按照要求进行自学研讨,在此基础上,听取指导教师和专家的讲座,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深化认识;问题研讨式培训,将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筛选归纳,结合培训的需要,提出若干个问题,在培训学习中开展研讨,并在实践中使问题得到解决。三是名师引领。发挥本地区的名师引领作用,以学科为纽带,以课堂为载体,实行结对帮教。招聘教师群体经过几年的磨练,一部分教师已成长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成功案例和学习心得将有助于提高同伴参与研训的紧迫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改善社会招聘教师培养的条件

社会招聘教师成长发展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有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外在保障条件就是指外在于教师主体又对专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它直接影响专业发展程度。因此,在实践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营造自由、民主的发展氛围。从学校层面看,充分尊重其专业地位,建立学校和招聘教师之间良好的协作关系和互动的工作机制,并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二是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增强专业支持意识,淡化行政指令意识,让这些教师的发展有广阔的空间。内在保障条件是指教师自身的态度、情意、知识、能力等对专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内部环境。在实践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树立清醒的专业发展意识。不仅要对自身发展及其价值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不断地追求更专业、更完善、更合理的专业行为。二是提升招聘教师发展的能力。在具备作为合格教师的一般能力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能力,即企划发展目标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对工作行为进行系统反思的能力、对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等。通过这些措施,把培养招聘教师的工作落实到实处,使社会招聘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良好的保障机制。

5.建立社会招聘教师的考核机制

对社会招聘教师的考核,应把教师职业习惯的养成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作为重点,要把培训的即时考核、跟踪考核和综合考核有机地统一起来,全面地、科学地、客观地作出评价。

第一,学时完成情况考核机制。通过培训记录、教师学习笔记等资料,考核培训组织部门是否保证培训时间、完成培训任务;通过培训组织部门的教师培训记录,考核教师是否按照规定时间参加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

第二,学习态度考核机制。通过检查培训部门的培训记录,考核是否完成计划规定培训内容和数量,培训资料选择是否具有针对性,培训方式方法是否被教师所接受;通过检查教师学习笔记(或自学笔记),考核是否记录所学内容,笔记数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笔记是否认真、细致。

第三,培训效果考核机制。通过受训者的作业、考试和交流,了解培训内容是否被受训者理解掌握,认知程度是否达到培训要求。通过交流活动,考核受训者整体素质是否得到明显提升,思想认识、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是否有了显著提高。通过教育活动和教学过程的观察,考核培训内容是否落实到教育活动和教学过程中,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是否得到改进,是否推动和促进了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结合教师专业素质年度考核,将教师培训必修内容作为考核内容之一,考核成绩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6.发挥社会招聘教师的管理职能

为了加强社会招聘教师管理工作,强化管理职能,确保培养培训质量,真正达到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招聘教师的整体素质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各层面的管理职能。

一是教育局人事科管理职能。基本信息管理,即教师基本信息的录入,显示学校教师列表;调入调出管理,即对教师进行调入调出处理和查看;查询管理,即对教师信息进行各种查询;统计管理,即统计不同年龄段中教师性别、学历、职称和职务的分布情况。

二是教师培训机构的管理职能。培训计划管理要认真落实培训计划确定的各门课程和教学要求,保证教学时量和学分。培训者选聘管理要制定培训者聘任办法,认真选聘具有相应学术水平、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继续教育教学工作。注册登记管理要做好培训学员的注册、登记和培训的业务指导,及时做好学分的统计、登记和发放工作。

三是校本培训管理职能。建立科学的校本培训管理运行机制,包括培训、激励、奖惩等。各中小学校要用科学的管理保证校本培训的优质高效,使教学、学习、研究有序而高效地进行,真正使学校成为一种学习型社会组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校本培训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维德,董临萍.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郭东岐.教师的适应与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招聘会新闻稿 篇四

应届毕业生早早来到会场,本次的毕业生着重关注自身发展、企业发展前景、福利待遇等问题。招聘会上,招聘负责人通过播放宣传片、PPT展示、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向毕业生们介绍公司的概况、职业发展方向以及人员需求,并现场对我校毕业生们进行一轮面试。

据了解,福建龙马环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集城乡环境卫生系统规划设计、环卫装备研发制造销售、环卫运营、投资为一体的环境卫生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凭借沉淀多年的强劲实力,20xx年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成为国内首家专注于环卫领域的上市公司。公司以“传承龙马精神、成就环境专家”为使命,秉承“务实、创新、高效、专注”核心价值观,围绕自身的核心技术,抢捉发展机遇,实施“环卫装备+环卫产业服务”协同发展战略,实现运营服务业带动制造业,制造业支持运营服务业的双向融合新格局,提升公司的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努力成为环境卫生解决方案的领先者。

公司招聘岗位、应聘要求、薪资待遇如下图:

5.新闻稿校园招聘会 篇五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 , 就联成员在褚老师的带领下于2013年3月1日上午9时出发至人才市场,进行2013年4月份校园大型招聘会及校内专场招聘会的宣传工作。通过发放毕业生信息单、问卷调查及交流等方式向各企业宣传我院13届毕业生情况,将毕业生推向企业。3月4日我院春季招聘会报名活动将陆续开展,有意者请关注我院官网,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企业及毕业生参加我院本届招聘会。

6.招聘会新闻稿(大全) 篇六

2011年12月3日上午,国际文化传播学院举办2012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共有20多家机构和单位参加。参加此次招聘会的单位主要以教育、留学机构为主,正好与学院学生外语专场特色相契合,从而更好地体现出了本次招聘会的专场性质,为学生和单位架起双向交流的平台。

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全体领导、辅导员和班主任均在现场指导同学的招聘。校党委副书记王文科和校学生处副处长孙丽园也莅临本次招聘会进行指导。王文科在听取了本次招聘会的基本介绍、详细了解了本次参与招聘会的2012届毕业生的情况后,肯定了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毕业生们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并进一步强调了此类招聘会的重要性。他希望学院能够继续加强毕业生与各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做好搭桥铺路的工作,使毕业生们的才干能够找到用武之地,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现场,毕业生们手持简历与各用人单位沟通,单位也乐于拿着自己的宣传单和协议与学生们进行互动问答,会场气氛十分融洽。而学院就业服务部的成员们以及在场的老师们也都很积极地为双方提供服务和保障。

7.浅谈社会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 篇七

新闻敏感性缘于对知识的积累。一个记者写出的新闻稿件深度如何、效果怎样, 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问题, 关键在于知识的积累, 记者的知识越丰富, 视野就越开阔, 看问题就越准确、深刻, 如记者只有多看报才能了解国家和行业的大政方针, 特别是社论和评论员文章, 传达的都是政策、法规和要求, 把这些文章研究明白了, 也就抓住了精神脉搏。今年以来, 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性新闻接连见诸报端, 作为社会新闻记者更应配合政策写出鲜活而且意义深远的新闻报道, 这期间, 我听大学生谈起哈工大几名学生在一起创业的事, 立即与他们取得联系, 不但掌握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5名在校大学生发起、哈尔滨市18所高校160名大学生参与的“大学生创业联盟”正式成立的信息, 还从中了解到一名大学生正在开办我市唯一一家“买菜网”, 此后, 《我市大学生创业联盟正式成立》及《大学毕业生自创“买菜网”为市民送菜到家》两篇稿件接连见报, 受到读者、尤其是大学生读者们的关注。

勤奋是培养新闻敏感的前提。罗丹在谈到艺术家的职业敏感时说过:“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新的美来”。因此, 一个热爱新闻事业的记者, 搜索新闻线索的大脑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 都始终要处在高速不停的运转状态, 社会新闻记者更应在平时的生活中善于发现新闻, 无论在平时休闲散步、外出旅游或是朋友相聚、商场购物时都要细心寻找新闻线索, 挖掘新闻价值。

一次, 我带孩子去补课, 两位在课堂外等候的家长谈论起想带今年参加高考的孩子去看科举文化展, 但他们只知道展览的时间和地点, 对此次展览的其他情况却一无所知, 他们既想让即将高考的孩子了解古代科举文化的历史, 又担心看这样的展览会对孩子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回到单位后, 我立即查找该展览的相关情况, 并与展览主办单位取得联系, 为写出详实确切的稿件, 我在网络上查询了“科举制度”及“状元卷”的相关信息, 并查看了中央电视台“秘境追踪”栏目中“揭秘明代状元卷”的报道, 第二天, 我以市内媒体中唯一一名社会新闻记者身份采访此次展览的专家, 由于我的采访目的明确, 所提出的问题针对性强, 连专家都感叹我对于科举文化及对展览中“状元卷”文物情况的了解。《看看古代如何“高考”》一文见报后, 受到读者及专家的好评, 举办此次展览的禹舜美术馆还特邀我采访该美术馆今后举办的一切展览, 希望对所有展览都以社会新闻的角度做深度报道。

在无关紧要的事件中发现有价值的社会新闻。有些小事往往不为人注意, 但只要经过一番细心观察, 把它同周围的客观事实联系起来, 往往就会发现隐藏在小事之后的重大内容, 揭示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敏感。可以说, 新闻敏感是记者的生命, 抓新闻是记者的本职工作, 新闻敏感不强, 新闻可能变旧闻, 重要新闻可能抓不住, 新闻事实可能出差错。要做一个合格的记者, 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新闻敏感, 而较高的新闻敏感首先来自于记者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较强的新闻敏感是记者成功的保证。

8.社会新闻与和谐社会 篇八

关于社会新闻的概念,众说不一,但我们可以从众多定义中概括出其本质内容:即以反映平民百姓的生活为核心,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个人的品德行为、社會秩序、社会意识和道德观点的变化等,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受到群众的普遍关注。

社会新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社会新闻是和谐社会的宣传者和促进者。由于社会新闻有其他新闻无法比拟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因此,无论是对社会新闻自身的追求,还是对整个民族文化的重建,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与成熟,乃至社会进步及人类的命运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我国新闻传媒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的性质决定了它应当热情及时地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宣传工作,从而自觉地投入到这一伟大事业中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党和政府在新世纪确立的奋斗目标,也是全国民众共同努力的奋斗目标,自然它也是社会新闻需要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而能够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去工作,自然这个目标本身就会成为激励社会新闻不断进取的一种动力。

社会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倡导人文关怀,化解社会矛盾。人文关怀就像结在人类思想之树上的甜美硕果,显示出的是一种精神向导。《南方周末》对农民、艾滋病患者、被拐妇女等弱势人群投注了深深的关切,追求“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的心里”。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一切都鲜活地告诉我们:从党报到都市报,从中央到地方,从报纸到电视,从实践到理念,各大新闻媒体纷纷采取“平民视角”,讲究低层体验,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概括起来就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而在直接反映个人行为、个人境遇及社会现象、社会风尚等的社会新闻中,提倡人文关怀更是成为一种趋势,甚至是时尚。人文关怀是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与先进理念:“不仅要关注物质财富的创造,更要关注支配这些行为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与尊严;不仅要关注自己,还要关注他人;不仅要关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要关注更多的人富起来;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还要关注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要关注人的人文环境,还要关注人的生态环境;不仅要关注人类的现在,还要关注人类的未来。”

搞好危机传播,维护社会稳定。当代世界变动频率加快,与传统社会不同,公共危机是随时存在的,应视为常态,而不要当作偶然。诸如自然灾害、贫富分化、失业、刑事犯罪、生产事故、劳资冲突、新型传染病、人口结构变化、单位体制解体、信任危机、道德滑坡、心理疾病、邪教、恐怖主义、生态危机、金融危机、族群冲突、全球化影响、高新技术与传统轨道的矛盾等,都可能破坏社会和谐,因而,社会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担当化解危机的重要角色。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环境。环境问题既是社会新闻关注的重要议题,又是社会新闻发挥自身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健康发展的需要。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处于不和谐状态,即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就会严重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新闻在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环境中,首先可以发挥信息供给的功能,报道关于生态环境的新闻信息,让民众随时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培育公民珍爱自然的情感。并且通过实例使民众了解到保护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实践。

社会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宣传中还应注意的问题

要注意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团结、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共建和谐社会。通过正面典型的报道,让典型释放的教育和示范功能辐射社会,培养大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强劲的民族凝聚力,激发大众的创业热情和进取动力。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效果明显。这些年来,郑培明、任长霞等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各级各类媒体的宣传,使家喻户晓。这些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深深地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使更多的人去学习他们,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不断增强社会新闻的公信力。在今天的很多新闻报道中,新闻失实现象屡禁不绝,社会新闻也是如此。假新闻的报道,把整个新闻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甚至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对于传媒公信力的树立是一种极大的挫伤。还有一些低级、无趣、格调低下的社会新闻,充斥人们的思想,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公信力是社会新闻生存与社会的根本所在,它表明了社会公众对新闻传媒的态度和评价,体现了新闻传媒获取的社会价值,是新闻传媒是否良性发展的标志。新闻传媒的公信力越高,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就越大,越容易形成品牌效应,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上就越有优势;反之,新闻传媒的公信力低甚至完全丧失,意味着社会公众对新闻传媒的认可度不高以至彻底予以否定,这样,新闻传媒也就丧失了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成为纸上谈兵。

培养一批优秀的新闻传媒人才。宣传和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人才。随着我国新闻传媒业的飞跃发展,新闻人才的培养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社会新闻的专业人才应该具有敏锐深邃的见识,即能够在大千世界繁多纷乱的表象中采访到对于大众利益的影响最为重要的事件,并洞察新闻事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从而提炼新闻事件的社会价值。社会新闻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市民和群众,他们的选择方向便是社会新闻价值的选择方向,而充满人情味的报道常常能以某种方式有益地影响受众的感情,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积极强化新闻人员的专业知识,开展在职人员的上岗培训和提高教育工作,扩展新闻业务人员的知识面、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用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9.校园招聘会新闻稿 篇九

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安光电”或公司,证券代码:600703)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色系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外延及芯片生产厂商,总部坐落于美丽的厦门,产业化基地分布在厦门、天津、芜湖、泉州等多个地区,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企业、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半导体照明工程龙头企业”,承担国家“863”、“973”计划等多项重大课题,并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企业技术中心。

本次招聘会首先由公司工作人员向在场同学放映公司的视频宣传片,展示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战略,以及公司的承建项目一一向同学们做了详细的介绍。随后以PPT的形式就公司的一些规章制度,福利待遇,企业文化,现有产业结构,组织构架,人力资源政策等几个方面向同学们做了概括,并现场解答同学们的疑问,对投递简历的同学一一面试,真诚邀请同学们进入三安实现自己的梦想。

10.关于校园招聘会的新闻稿 篇十

为了更好地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3月1日,生科院在多功能活动厅举办毕业生双向选择招聘会。内蒙古金海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山西中远威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大连航运学院教育学院这三家企业公司来我院招聘人才,大约有50位毕业生参加了本次招聘会。

招聘会上,招聘单位通过播放宣传片、PPT展示、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向同学们介绍公司的概况、职业发展方向、人员需求以及选择该单位的理由等。此外,应聘毕业生在投递个人简介更为谨慎了,在关心薪资前景的同时更为详细的咨询了合同签订的相关事宜,少了些盲目,多了些理性。

学院领导对本次招聘会给予了高度重视,院党委书记刘迎碰亲自前往招聘地会,细心地询问招聘单位的详细情况。分团委老师动员了所有力量多方联系相关企业单位,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平台。

就业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要跨过的一道门槛,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人生的一项伟大工程。大学毕业生要做到不妄自菲薄、不好高骛远、勇于承担责任、承担基层工作、万丈高楼平地起,把就业看成是展示自己的一个平台,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干,让梦腾飞,为社会贡献。

11.社会新闻的语言运用 篇十一

一、雅与俗的关系

"雅"即"典雅"是一种蕴藉华美、文雅脱俗的语言风格。典雅的语言往往取决于编采人员较高的语言修养,其用语许多是口语中不用或少用的,散发出浓重的书卷气息。如:"我喜欢在落日的傍晚仰望巴西利亚的蓝天。这时,西沉的太阳像逐渐失去威力的火球,越来越红,渐渐地垂落到天际线里。此时,天穹变得越来越蓝,蓝得深沉,似乎在渐渐离你远去,又似乎在向你靠近。隐隐出现的星星在天幕里闪着点点火亮,犹像蓝宝石折射出来的光芒。深蓝的天空,落日的余晖,地平线上的五彩云霞和叠嶂起伏的楼房剪影构成了一幅妙不可言的画卷。"(《人民日报》2002.6.7)这些语言显得持重而不轻浮,沉稳而不摇荡,有较好的审美效果。

"俗"即"通俗",通俗是一种浅显俚俗的语言风格。新闻作品语言通俗,由来以久。通俗的新闻语言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通俗并不意味着贫乏肤浅,它有时是将深刻的思想内容用平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其特点是多用常用词语、群众口语和常见句式,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如:"殷玉珍说,这么多年来它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爱护、善待土地,土地就会出毛病,报复人;人对土地好,保持建设它,土地就会回报人。土地是最公道的。"(《人民日报》2002.5.8)朴实的群众语言,通俗简明的表达方式,不但不给人土气的感觉,却可以读出某种哲理。

在社会新闻中,还有些口语化的表述,像民谣、顺口溜等虽然具有民间色彩,但它能给新闻带来一种自然的、浑然天成的生活气息。从认知学的角度讲,原生状态的语言需要进一步的开垦应用。当然,这里谈到的通俗要与庸俗文化和千方百计通过刺激性的语言吸引受众的语言现象区别开来。

二、民族共同语与地方语的关系

汉民族共同语即现代汉语普通话,它是一切正规出版物和传播机构所应使用的标准语言,它的特点是整洁、规范。媒体语言在社会上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所以推行汉民族共同语是编采人员的职责。在这方面,政治性、会议性新闻做得很好,而社会新闻在语言使用上有时显得有些混乱。有些报纸用方言土语做标题,以至外地的读者弄不懂其真实的意义。如:"外语培训有'阿诈里'"(《文汇报》2002.5.13)、"从"'饥也拣食'到勤力食"(《羊城晚报》2002.5.13)中的"阿诈里"和"食"属地方用语,在新闻中运用倒是贴近了现实生活,但给外地读者理解上造成了困难。

我们强调共同语的作用,也并非完全排斥方言土语,有些地方社会新闻带有乡土文化韵味和市井俚俗色彩,还会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鲁迅先生曾说:"方言土语里,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儿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典,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社会新闻取材的视角是现实生活,时而运用一些地方语也是难免的,但要以大多数人能明白为准,必要时可加以注释,如:"酒家说:我这么大的酒家,怎么会用假钞换你'湿湿碎'(微小)的几百尺……"(《羊城晚报》2002.2.4),以免误解其义。

三、再现事实与人文关怀的关系

新闻以再现事实为根本,社会新闻则真实地再现社会上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作者应本着理性、冷静和负责的态度去采写新闻。但有些报纸在遇到刺激性的社会新闻时,往往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或采取感情色彩浓烈的字句,或不惜大量笔墨进行煽情性的炒作。有些作者甚至还努力搜寻充斥着利欲声色、低俗腐朽的词语,不但在受众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且还污染了我们的社会环境,不利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这类新闻也让人感觉到媒体只知道追求商业卖点,而缺少了对普通大众的人文关怀。

如有些报纸经常在人物报道中用"美女作家某某"等做标题,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类语句也许能迎合一些低层次的读者的阅读需求,但如果类似语言接触多了,也会让人产生反感,特别是女性读者,它们会认为媒体污辱了女性群体。

再如:"运城富源煤矿'水落尸出'"(〈文汇报〉2002.5.13)、"'群防群治'扫光街头'走鬼'" (《羊城晚报》2002.4.18)。第一则标题中的"水落尸出"是成语"水落石出"的仿词,但在此给人一种语言上的不和谐之感。因为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本是一件令人心酸的事,这里采取广告语的方式,乱改成语,用"水落尸出"表明真相大白,略带调侃的味道。第二则标题中的"走鬼",指的是在马路边摆摊的一些小商小贩,这是一个普通百姓构成的群体,甚至有的是远离家乡的打工者,有关方面应合理安置,而媒体用"扫光走鬼"这样的歧视性语言,似乎过于刻薄,更不用说人文关怀。我们希望新闻报道特别是社会新闻报道能理智一些、客观一些、宽容一些,用冷静的笔触和妥帖的语言反映寻常百姓的生活,给普通人一些人文关怀和情感上的支持。

四、创新与规范的关系

媒体上的社会新闻可以说是语言创新和繁衍的温床。有很多语言的翻新使用和社会上新事物、新现象的命名往往都在这儿首先呈现出来。现在有些人称媒体中带有创意性的语言为"后现代话语",如港台地区及广东一带媒体善用"很香港"、"很漂泊"、"很享受"等,虽然有些逆传统,但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不过,媒体的职责是传递正确信息、推广规范用语,所以对于社会新闻中出现的一些新的语言现象还存在一个规范的问题。媒体应及时追踪引导,以便加以规范。同时,媒体也应建立起合理的语言批评机制,搞好服务式的媒体语言批评,以使媒体语言文字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12.社会新闻如何做出深度 篇十二

1. 在常规信息中挖深做透新闻

社会新闻报道如果只局限于展示现象或事件本身, 容易被淹没在同城媒体的竞争当中。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 社会新闻报道应尽可能地揭示事情的来龙去脉, 做出新闻背后的新闻, 引起观众深层次的思考, 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样才能体现出社会新闻的价值。

南京江心洲夹江大桥封闭改造, 本来只是一条通告性质的短讯, 南京电视台品牌新闻栏目《标点》针对隐藏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疑问。夹江大桥封闭后虽然开通了免费轮渡, 但免费渡船仅一艘, 且该渡船已经长期停运, 会不会有安全隐患?三个渡口仅其中一个免费开放, 会不会使另外两个渡口的人涌到免费渡口来?夹江大桥人行通道封闭了, 会不会有非机动车辆和行人上快车道?

一条简单的信息被做成了一组报道, 且每个问题都深入而切实, 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海事部门对渡船安全情况做了全面检查, 渡口工作人员严格控制乘客人数, 交警在夹江大桥加强了警力, 有效地遏制了免费渡口过分拥挤、非机动车辆和行人闯快车道的现象。这样的报道起到了“未亡羊先补牢”的作用, 从正面引导了市民。

2. 用客观事实引起观众的思考

在新闻报道中, 适当而精到的观点阐释, 可以强化新闻的社会意义,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应把握好理性思辨的度, 避免主观色彩太浓和感情渲染过重。事实胜于雄辩, 重点挖掘新闻的深层事实, 表达记者的深层思考。

有大学生向《标点》栏目组反映, 某大学门口有不少赌博机, 致使一些学生沉溺于此, 无心学业。记者通过暗访发现, 确实存在赌博机营业, 按照常规做法, 抓拍一些镜头进行曝光就是一条片子。记者深入了解后发现, 这些经营赌博机的店面就在当地派出所的眼皮底下, 记者向当地派出所举报之后, 派出所以记者举报不能出警为由拒绝处理。后经过长达40多分钟的交涉才勉强出警, 而此时原本热火朝天的店面已经关门打烊了。

对于这一事件, 记者没有在新闻报道中下结论, 而是客观地将新闻背后的事实呈现出来, 其要表达的观点也就不言而喻了。相对于空洞甚至牵强的新闻评论, 客观事实更能引起观众的思考。

3. 以精心策划做出自己的特色

社会新闻很多都具有偶然性, 好的新闻报道要用审视的眼光对报道的事物作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在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 做有用的新闻。有时, 面对错综复杂的新闻素材, 需要进行事先策划、综合分析、鉴别比较, 进而掌握事件本质、确定采编角度、体现新闻价值。

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 南京交通的拥堵点在哪里, 堵的原因是什么, 用什么办法缓解拥堵点的现状?《标点》栏目一组以“告别堵城”为主题的南京十大堵点的现场直播, 就是精心策划的结果。比如《十大堵点之中央北路》, 记者采访发现, 造成拥堵的重要原因是一座铁路函桥, 中央北路改造后都是双向6车道, 而这座铁路函桥只有双向4车道, 过往车辆到此就会被卡住, 拥堵也就不可避免, 改善这个堵点的办法就是改造这座铁路函桥。

13.残疾人招聘会新闻通稿 篇十三

江门市举办2012年首场残疾人招聘会

2月25日,江门市人才智力市场、市残联、市青企联、香港工业总会珠三角工业协会、市人力资源协会联合在东湖广场举办第十三届“五邑人才”大型综合性现场招聘会暨江门市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来自全市的60余家用人单位现场招聘,并提供了1618个招聘岗位,共有80名残疾人进场求职。

招聘会举办前,主办方通过手机短信、电话、QQ等方式通知没就业的残疾人。共计120名残疾人及其家属来到现场找工,其中80人为残疾人。招聘会共有18家企业提供63个岗位,其中7家企业到现场招聘。招聘会为肢体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视力残疾等不同残疾类别提供了保洁、电脑打字员、厨工、财务、客服、操作工等工种,其中10人达成就业意向,50人接受企业的进一步复试。

招聘会场设立了残疾人招聘专区和残疾人休息区,专区外张贴着专门为残疾人设置的岗位一览表,每家企业的展位前都吸引了众多残疾人驻足观看。尽管现场下着小雨,天气有点凉,主办方给每位参加招聘会的残疾人及家属都送上了一杯热腾腾的豆浆,温暖着残疾人和家属的心。

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是实打实的“阳光事业”。江门市2012年首场残疾人招聘会的举办,为残疾人的就业带来了“阳光”。残疾人是弱势群体,身体条件限制多,大都没有专业技能。因此,作为政府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在帮助残疾人就业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是为了给残疾人提供一个就业平台,促进残疾人自主就业。当然,各大企业也要具备相应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安排残疾人就业岗位时适当放宽要求,接纳并用好残疾人。

安排一个残疾人就业,能温暖一个残疾人家庭。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需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用爱心支撑起“阳光事业”。

江门市人才智力市场

14.社会招聘会新闻稿 篇十四

9月20日,华南城电子商务产业园携广东新航线跨境电商服务有限公司,在华南城维也纳酒店成功举办了一场园区商家期盼已久的现场招聘活动,现场氛围火爆,商家积极响应,纷纷报名参加。本场活动获得商家一致好评。

招聘会成效显著匹配率达90% 招聘会到场企业50余家,均为急需扩展跨境业务的电商企业。应聘者79名,来自湖北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英语或者国际贸易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对阿里巴巴速卖通操作熟练。双方在彼此的需求上达到一致。本场招聘会成功匹配应聘人数70人,成功率近90%。企业家们精心挑选,外贸人才认真仔细,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双方均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校企合作计划取得初步成效。本场招聘会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匹配率,主要倚赖于对到场企业切实需要进行调研,再精心筛选优秀且适宜的人才,进行严密的岗前技能培训、合理的面试技巧辅导以及心理疏导。

电商企业求贤若渴园区切实解决商家所需

招聘会结束后,其中一位商家接受采访时谈到:“这次招聘会是我参加过的最切合企业需求的招聘会,实在超出我的预期,人才综合素质很高,我们企业原本只有一个招聘名额,可是现场人才实在太多,很难取舍,当场请示老总增设了一个岗位,比预期多招一人,非常满意,希望他们可以为企业创造不一样的价值!同时也希望华南城多多举办这样的活动,为我们商家多多提供专业的电商人才。”

全新探索与实践开启人才服务新模式

电商人才短缺,一直以来是电商领域的难题。华南城电子商务产业园自项目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将电商人才输出机构及招聘活动引进园区,急商家之所急,想商家之所想,十分重视电商人才培养、人才培训和人才输出,先后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设立电子商务行业学院华南城校区及实习实训基地。

15.社会效果——新闻价值的真谛 篇十五

一个新闻事实要见之于社会, 对社会现实生活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需要一个过程———一个逐步演进和转化的过程。关于报道的最终社会效果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的:

1.记者、编辑对新闻素材的选定。这是新闻事实通过新闻发布机关见之于社会, 使之取得一定效果的第一步。从主观上讲, 我们可以把这种选定叫做新闻价值的第一次发现;从客观上讲, 应该把这种选定情况看作新闻价值的第一种表现形式。

2.广大读者对新闻报道的关注程度。新闻报道毕竟不是学校规定的教科书, 也不是国家颁布的法令, 对人们并不具有约束力, 不是非读不行、非照那样做不可的。因此, 又有个是否能引起读者关注的问题。我们的报道内容是广泛的, 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活的, 等等;表达方式除原来的那些报道形式外, 正在创造互相“交叉结合”的边缘体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可以增加新闻的价值分量, 也是赢得广大受众对新闻关注的必要条件。记者、编辑在对事实的选定时, 如果没有做到上述这种结合, 只有内容, 而没有恰当的、生色的表达形式, 发表后能够吸引如此广泛的读者吗?恐怕是不可能的。一篇报道在实际上所能引起读者关注的程度, 则是新闻事实通过新闻发布机关见之于社会, 使之取得一定效果的第二步。因此, 从主观上讲, 我们可以把读者对新闻报道的关注, 叫做新闻价值的第二次发现;从客观上讲, 应该把这种关注的程度看作新闻价值的第二种表现形式。

3.新闻报道最终取得的社会效果大小。一篇报道所能吸引人们关注的程度, 在某种意义上讲, 当然也可以称之为“社会效果”。但这只是报道影响的初步所及, 与我们所追求的那种最终的、实际的社会效果还有一定的距离, 还是把它看作新闻报道与社会效果之间的一种“媒介”为好。我们所说的社会效果是什么新闻事实通过“受众关注”这一媒介作用, 在公众内心所产生的某种积极影响, 是这种影响———精神“产品”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最终变为的物质力量,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鼓舞作用、启发作用、教育作用、指导作用等等的具体表现。也可以这样说, 社会效果, 是新闻事实 (价值因素) 在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那根“社会效应链条” (价值表现) 的终端。

记者、编辑对新闻事实的选定情况———读者对新闻报道的关注程度———新闻报道最终所取得的社会效果大小, 是新闻价值表现的三种演变形式。作为一篇具体报道来说, 最终对现实生活产生某种积极影响, 取得一定的社会效果, 才是过程的归宿。新闻价值表现演进过程中的第一种和第二种形式, 对价值的实现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 因为它们含有一定的虚假性。比如说记者、编辑对新闻事实作出某种报道的选择, 社会效果会不会就像原来估计的那样呢?不一定。又比如说, 某篇报道对读者的吸引面比较广, 但是能不能就说它在听众的内心世界一定会引起很大震动呢?也不能肯定!只有这个过程完结时所产生的实际效果, 才是最为真实的, 因为它经过了全过程的彻底检验和证实。如果说, 价值表现是价值因素的生命依托, 是价值自我实现的生命形式, 那么, 经过演讲过程检验和证实的最终表现形式———社会效果, 就堪称新闻价值的真谛。它就像《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那块“通灵宝玉”一样, 对于新闻价值的存在具有特殊意义。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 哗众取宠, 它实实在在是这样的。想想看吧, 一篇新闻报道如果社会效果不好, 那就犹如没了魂儿, 还谈得上什么新闻价值?“效果说”, 对新闻价值的表述虽说不全面、不准确, 但就这个意义上讲也不无精妙之处。

说到底, 是记者、编辑根据自己的经验, 根据以往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所得出的“致效原则”, 对面临选择的事实和新闻可能产生什么社会影响作出判断和估计。这种判断和估计正确与否, 与实际情形是否完全相符, 又有待于社会效果的证实。所以, 把“社会效果作为掂量一篇新闻报道价值大小的依据”, 与用新闻价值作为选择事实和衡量新闻的社会效果, 事实上完全一致, 不应该把它们看作是矛盾的。

上一篇:关于做好2013年度矿井停产检修工作的通知下一篇:转户口无业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