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落实(精选9篇)
1.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篇一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 》 中明确指出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言是工具 ,对工具的掌握、使用和操作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技能。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练习。既有明确的目的 ,又要有科学的方法。我们当前的阅读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感悟,轻运用”的问题。在新的课改实践中语言训练不能取消 ,而需重新构建 ,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 ,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 ,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 ,又是指导包括内在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二者是相互转化和相互建构的 ,是统一的。《语文课程标准》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终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呢?我认为我们可以抓住“教材”这一语言的范例,寻找语言训练的有机训练点,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一、向教材借修辞手法,让自己的语言更生动
小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是稚拙的,同时又是可塑的。新教材在编排上增加阅读量,增加了经典诗文、优美词句的积累。许多课文都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让文章更优美生动。我们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让学生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继而寻求写作中可供借鉴的突出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让自己的语言更生动。
如学习了《桂林山水》一课第二自然段后,赏析了对漓江水的描写后,学生明确了文章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应用,然后配乐欣赏漓江的美丽图片,再引导学生想象漓江的水还有哪些特点:漓江的水真_______啊,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漓江的水真_______啊,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有的学生写到:“漓江的水真甜啊,甜得像蜜一般。”有的写到:“漓江的水真凉啊,凉得像冰水一样,让你一碰就觉得神清气爽。”有的说:“漓江的水真滑啊,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还有的还把漓江的水面比作婴儿柔嫩的皮肤,把漓江的水当了彩色的水墨,将山峰把天空白云花草树木绘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国画,等等。从作者的句式引出了一串类似的新句,又从真切可感的图片景物里观察到了新的特点,于是将眼中画、心中情和着笔下辞,自然而然吟出了一句句美丽的语句来。
最后,又将方法延伸到课外,播放录像(九寨沟冬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结了冰了瀑布,交流瀑布的特点,再模仿《桂林山水》的写法描绘一个片段《九寨沟的瀑布》:我听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玩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从没感受过九寨沟这样的瀑布。九寨沟的瀑布真________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寨沟的瀑布真________啊,_____________九寨沟的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有的学生写到:“我听说过惊涛骇浪的壶口瀑布,看见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游览过雄浑瑰丽的黄果树瀑布,却从没看见过九寨沟冬天的瀑布。瞧,九寨沟的瀑布真纯啊,纯得找不到一丝斑点,一色的雪白无暇,晶莹剔透。九寨沟的瀑布真奇啊,一个个冰条一根根冰柱,如洁白的竹笋,如发光的宝剑,如珍珠的项链。九寨沟的瀑布真静啊,湖水冰冻了,岩石冰冻了,连空气似乎都冰冻了,只有偶尔传来一两声叮咚叮咚,让你感觉到瀑布还没有完全冬眠。”
以上两个案例,有修辞手法的介绍,也有链接课文的读写结合,但归根结底都是围绕修辞手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毋庸置疑,修辞必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只要你有心留住它。
二、抓住教材中语言空白点进行补白训练
接收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白,省略和模糊之处,甚至每一个句子中都有未写出的地方,一次文本就像一张布满空间的渔网。读者把文本作为自己的对象,在对象化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经验和想象的东西注入到文本的描写之中去,使原本只是符合抽象物的文本变得具体了。文字描写中空白、省略、模糊和模棱两可之处,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活动过程中,被填补、补充、清晰化和明确化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例如:《去年的树》一课中“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里的两个“看”就可以作为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落脚点,让学生想象鸟儿的内心世界。有的学生说:“我是不是唱得还和去年一样好听?我会一直想念你的!”有的学生说:“亲爱的树啊,我的朋友,我会永远记住你的!”通过品读、想象、感悟,训练学生的语言,在文本特定的情境中还原并经历文本表现的生活,从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受到鸟儿“信守诺言,珍爱友情”的情感熏陶。又如第七册的《小木偶的烦恼》,“在小木偶的身上,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会发生什么事呢?回想之前的小木偶怎么啦?——他好意要把包给小红狐看,却被小红狐骗了。他原想讨回公道,却被熊警官扔出去。小兔子和老婆婆原本是来安慰帮助小木偶的,却认为小木偶在撒谎。在小木偶的身上发生的所有事都那么意外,那么充满着矛盾,事事事以愿违。这是为什么呢?都是因为木匠只给了他一个笑的表情。矛盾法在这些情节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设用此法想象后面的故事情节会是什么样呢?比如小木偶又带着“哭”的表情出发了,他到了一个新的地方,结果又发生了哪些令人烦恼的事?或是带着“生气”的表情,或是带着“着急”的表情……以《小木偶的烦恼》为题,模仿课文的矛盾法,续编后来的故事。
三、向教材借表达方法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优美生动的教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学习如何运用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学习作者的运用语言的方法。这样一来,教师就不是纯粹的“教教材”了,而是“用教材来教”了。如学习《花钟》这篇课文,文中第一自然段写“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蔷薇绽开笑脸,睡莲醒来,万寿菊欣然开放-----”等等让学生感受同样是“花开了”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表达,还让我们从中读出各种花的不同姿态、不同性情,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告诉学生这正是我们写作中所缺乏的。同时强调学生平时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抓住它们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完这段后我要求学生回忆平时在校园里和公园里看见过的花,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来仿写一段话。学生写得兴味盎然,如“太阳花在中午十二点向阳开放;傍晚五点左右,茉莉花舒展着自己白花的花瓣;芍药花早上七点绽开了笑脸”等等。学生在模仿课文表情达意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掌握相应的表达方式。
语言文字的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不是孤立分开,而是相互交叉渗透。无论是哪一种的方法,都离不开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离不开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利用教材,以一法为主、多法为辅或多法并用的方式,进行最优化、最有实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切实提高,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2.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篇二
英语阅读教学通常分为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相互紧扣、层层递进, 不同的教学环节有不同的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同的环节设计不同的任务,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停参与, 乐于参与。
一、Pre-reading
这一部分要求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目标语言、话题、文化情境 (Context) 中来,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笔者在实践中通常会做如下设计:
1. 预测任务 (Prediction tasks)
借助大屏幕向学生展示配套图片, 让学生根据图片所提供的情境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例如:PEP (五上) Unit 3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B中的Read and write一文, 先向学生呈现图片, 提出引导性问题: (1) What does the monkey like? (2) Does the rabbit like grapes? (3) Why does Zip like carrot juice?通过讨论, 学生对故事的发生有一个大致模糊的了解, 让他们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 进行预测, 为确认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学生充满期待地进行下一步阅读。
2. 头脑风暴 (Brainstorming)
提出一个主题, 让学生通过思考或讨论对所学内容相关的词语进行一番联想、拓展, 既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又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如:PEP (五上) Unit 6 B中的Read and write—About a village在导入时, 提出What do you think of when you see “village”?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由想象跟“village”相关的内容, 层层深入展开教学。
需要注意的是, 在实施这些任务的时候, 要求学生能够有较高的参与热情, 否则任务的完成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3. 自由讨论 (Free talk)
阅读前让学生进行free talk, 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定, 也可以是教师提供。形式上可以是讲故事、表演、朗诵、谈论人物、事件等。例如:PEP Book7 Unit4A Read and write, 笔者提出一个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Do you know your parents well?并据此调查了一系列问题。
最后, 引入今天的话题:“Wu Yifan has an aunt and an uncle.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m?”由于前面的感情和语言铺垫, 学生学习这段短文, 丝毫不觉得费力, 并且充满感情地学习这篇短文。
二、While-reading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 学生将获取文章的整体信息。任务的设计既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 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 信息沟任务 (Information-gap tasks)
信息沟, 是人们对人或事物的了解、知晓的程度存在差距, 这一差距能使人产生进一步了解、知晓的欲望。教师可以创造信息沟以促使学生投入到交际活动中去, 促使学生带着对所需信息的渴求心理去运用语言。例如:学习PEP (五上) Unit 3 B中Read and wr i t e中出现的What’s your f avour i t e f r ui t?这一单元重点句型, 笔者根据这一重点句型布置下面这项调查任务:
T:I’m a reporter.I’m from CCTV 7. (问一学生) What’s your favourite fruit?
S:My favourite fruit is grapes
T:Now, you are the reporters. (调查开始)
见:调查表
将学生分成A、B两组, 将这两份表格分别发给A、B学生, 让他们通过询问对方填写自己需要的信息。在进行此任务时注意强调学生不可看对方的信息, 必须通过英语交流来完成信息的交换。调查任务主要是沟通信息, 具有学习自主性的特征, 能给学生带来交流上的成就感, 学生乐于接受。
2. 比较任务 (Comparison tasks)
学生对相似或相异的事物进行比较, 找出相同或不同之处。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例如:PEP (五上) Unit1 My New Teachers让学生通过比较math teacher和P.E.teacher, 找出两者的相同和不同点。这种比较还使学生了解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如形容人不要用fat, 形容男士不能用pretty等, 体现了语言的文化背景教学, 学生对此很有兴趣。
3. 记忆大挑战任务 (Memory Challenge)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个文章或文章片段的阅读, 然后根据记忆完成信息、总结大意、复述故事或就文章内容进行问答。
三、Post-reading
此时任务的设计要求能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思维, 把学生的感情推向高潮, 学生在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后, 对文章将有更深的理解, 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会进一步提高。
1. 实际性任务
语言源于生活, 脱离实际生活的语言是不存在的, 任务型教学是连接语言与实际生活的桥梁。教师教给学生语言形式, 通过创设情景, 让学生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自我把握语言功能的能力。
在学习“There be”句型时, 由于小学生对物体的空间位置难以理解, 进而难以掌握“There be”句型所表达的特殊含义。教师用本句型为学生写了一段介绍自家厨房的短文, 尽管学生对“There be”句型没什么兴趣, 但都想知道教师家的厨房是什么样子, 于是认真仔细地去读, 教师趁机让学生根据这段话画一个平面图, 小学生对画画有极大的兴趣, 生怕画错, 所以读得格外仔细。课后,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 用“There be”句型介绍一下自己家的厨房, 他们对此有很大的兴趣。
2. 调查任务 (Interview and report)
就学生自身情况进行调查, 或让部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其他学生对所扮演角色的某个方面进行提问调查, 然后将调查结果汇报给全班学生。
教师在实施这一具体任务时对学生的要求更明确化, 让学生尤其是初次接触此类任务的学生了解两者的不同, 减少错误, 增强信心, 以利于维持今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 创造性任务 (Creative tasks)
创造性任务是学生在所学知识基础上自己进行想象、加工或创新的过程。创造性任务可以是几种任务的综合活动, 不一定要当堂完成, 可以延伸到课外。
以上任务的实践并非一定只能设置在prereading, while-reading或post-reading等具体环节中, 教师可根据不同课程内容、不同环节特点设置符合教学目标、适合学生发展的任务。
3.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篇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训练一、语文课的语言训练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等阅读形式,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等训练。即使有这样的训练,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过分强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缺乏表达的规范性;说写的交流只重视内容的反馈,忽略了语言的形式,且经常得不到时间的保证;教学中逐渐淡化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语言文字训练的理念和依据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但不是盲目机械的,它应该有理有据。
1.依据课程标准,加强语言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科学地阐明了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的特殊任务,是其他任何学科也代替不了的。而要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2.依据单元、课时教学目标、课后的练习,合理选择语言训练点
单元教学目标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认真解读,可以帮助教师找准本单元的训练点。课时的教学目标与课后的练习,也是教师确定语言训练点的主要参照。课时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与难点,是根据文本的内容、课后的练习而确定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借助语言训练的手段来突破重点与难点。
3.学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主体
叶圣陶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阅读课变成自主训练、自我提高的过程。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小铃铛》时,给学生两幅图,其中一幅是故事的开头,另一幅是故事的结尾。要求学生仔细看图,展开联想,编写故事的中间部分,把首尾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完整的故事。然后,用幻燈片出示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开头:有一只美丽而又骄傲的小猫,她有一个很好玩的小铃铛。这个小铃铛是大象伯伯送给她的。结尾:小猫羞愧地拿出小铃铛说:“我们一起来玩吧!”小松鼠接过小铃铛,对小猫和其他两个小动物说:“让我们做好朋友,一起玩吧!”这样的语言训练,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了训练,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还培养了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训练
1.树立新的知识观
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以知识技能为价值取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导致了课程实施中的以灌输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略了学习方法。张志公先生说:“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而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依的课”。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舍弃那些无助于孩子学习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而对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知识与能力,则要坚持训练。在新课程视野下,语言训练应该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必要学习的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语言训练要融合在新课程生机勃勃的教学中,不着痕迹,同时又扎扎实实。
2.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的策略
任何教学理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行为,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语言训练必须要切入到课堂这一领域,才能取得实效。
(1)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想象,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听与说能力同时得到训练。
(2)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语言问题只限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且多数在学习课文之前进行。学习课文中,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教师把握不好,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言问题。
(3)在课文的语言留白处训练。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这种“留白”,正是我们可以细细咀嚼、细细品味的精妙之处。每遇这些地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4)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纠正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误,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符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新课改精神,所以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的错病句默然置之,一味用激励性评语:你说的真好!你真行!你真棒!只是有明显发音错误,才给予纠正。在学生说的训练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准确客观指出学生语言表达上的错误,抓住契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注重语言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必须要立足文本,让学生多读、多背文本的语言,了解语言的丰富性,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也就是说,还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
当前,小学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要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实处,必须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并且要在语文课上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尽量腾出时间来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写、多背、多练。只要我们在扎扎实实地在训练上下功夫,就一定会提高教学效率,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会学有所成。
4.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篇四
安康市二小
喻云波
从金风送爽的秋天到寒风凛冽的严冬,网络培训一直再继续,让我这个一线老师收获颇丰。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一般策略》、《交互式多媒体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等课程中学到了不少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让我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更新。尤其是对现在教育界最时髦的“语用”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其最终归宿是指向于语言文字运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的范本,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各有各的特色,为我们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训练提供了充裕的材料。教者如能把握教材特色,恰当的选择语言文字的训练点,随文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细读文本。根据既定的训练目标,在课文中精心、恰当地选择好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即选几个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怎样选择寻求呢?总的来说,是要根据学年段以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的读写训练项目,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特点的语言。
经过近年来在教学一线的实践,我觉得恰当地来选择课文中的语言训练点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来进行尝试。
一、巧学词语运用。让学生品词品句,学会准确地运用词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学习词语的运用是基础,语文教学中词语的积累与运用教学是相当重要的,应始终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可以设计比较题如下: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长出)请问“抽出”能否用“长出”来代替?
显然,“抽出”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很生动形象;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再请学生用“抽出”说一句话。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抽出”更准确,更形象。一定会准确的运用所学词语。
再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一个词“饱经风霜”:“他(车夫)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于永正老师在教学这个词时用了扩写的方法,他这样对学生说道:“我们已经把课文读得很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好吗?”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这位车夫才三十多岁,可是看上去却像是五十多岁的人。他面色蜡黄,颧骨很高,两只眼睛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布满了血丝。眼角爬满了鱼尾纹。嘴唇发白,裂开了几道血口子,灰白的头发乱蓬蓬的,连眉毛似乎都是灰白色的。于老师的这种词语的教学方法化抽象为形象,既新颖又巧妙。它不仅升华了学生的思想感情,还练习了写人物外貌,艺术性地抓住词语教学训练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的。
二、巧学表达方法。
在小学三年级的课文《秋天的雨》中有这样一句话:“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学生充分的朗读和理解后,老师请同学们对这句话进行仿写,即“秋天的雨把()色给了(),()像()。”
学生各自准备后,组织交流。
生1: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紫色的葡萄像一串串玛瑙…… 师:摇啊摇,摇出了秋天的喜悦。
生2: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苹果,红艳艳的苹果像红红的脸颊,笑啊笑啊……
生3: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鸭梨,黄澄澄的鸭梨像长了雀斑的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着头。…… 案例中,老师不是孤立地进行单纯的语言技巧的演练,而是巧妙地设计了由浅入深的句式练习,让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自身积累和体验进行生动表达。这种仿写的训练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拟人化的、清新优美的句式表达也逐渐心领神会,并能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发现、感受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有力地强化了感悟和语言运用,使训练、理解、感悟、体验浑然一体,是动态的、以人为本的好的训练点。
在三年级上册的第13课《花钟》中有这样一段: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这篇课文中在写法上最有特色的就是这一段了,其特色在于同样都是说花开放了,却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因此在教学中,抓住这一语言训练点。让学生熟读这一段后,仿照文中拟人的手法仿写一句吗。这时有学生就说桃花露出了红红的小脸,星星花睁开了小小的眼睛。精彩的发言层出不穷。顺势小结说对于同一种自然现象,比如小树发芽,果树结果,我们在写的时候可以有多种说法,这就是写作的神奇之处。
再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中,“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这几句写春天特别形象生动,语言表达非常有特色,既用形象的比喻,又用反问的句式引出。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学着这几句的句型结构来说一说,精彩的句段层出不穷。如,“清澈的溪水缓缓地流淌,那是春天透明的腰带吧?”“粉红粉红的桃花从树枝上绽放开来,那是春姑娘漂亮的脸蛋吧?”……这样的训练点既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有使他们迸发富有创造力的思维火花。
三、巧学段落结构。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可以抓住“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个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设计如下问题:课文写风景优美的段落有哪些?写物产丰富的段落是哪几段?优美的风景体现在哪些景物上?丰富的物产又是什么?通过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初步懂得整篇课文是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采用了总分的叙述方式,以下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在写。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开始初步学习构建篇章的方法。
又如《赵州桥》一文中的重点段落“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一段在段落构成上非常有特色。它以过渡句开头,先总写赵州桥的美观,然后再具体写赵州桥如何美观,条理非常清楚。因为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段落的学习是重点。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学习段落的构成方法。教学时可以抓住学会运用过渡句这一语言训练点,告诉学生这种句子就是过渡句,我们在写作时,可以运用这种句式。过渡句就像一座桥梁,可以把上下两段话紧密地连接成一个整体。使文章更连贯。多几次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步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语言文字中去。
5.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篇五
上传: 林桂华
更新时间:2014-1-8 14:50:1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事实上,学生的生命个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浸泡、浮游在生活中,他们每天都在有意无意地积累着素材,有些肤浅而又零碎,有些却生动有趣,充满个性。但是由于基础、阅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参差不齐,情感体验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就要充当起提醒者、协同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挖掘、提炼出那些潜藏、积蓄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个性化资源。为此我校课题《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拓展习作训练》就此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一、提供多向选择凭借物契机,激活表达欲望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要遵循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等教育原则,不断挖掘学生内心世界潜藏着的个性的闪光点,启发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激发潜在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让他们大胆、自如,有特色、有创意地表达。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提供给学生选择的契机,抓住语文阅读教学这块主阵地,不断拓展作文教学内容,把学生引入校园内外那片沸腾的生活海洋,引导他们个性化的选择材料,积极调动学生展示个性、抒写灵性,自由挥发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能力。
二、提供多元质疑契机,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会学习的人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当今教育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及时培养学生的想问、敢问、会问、善问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所在。如苏教版《槐乡五月》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读题后,可让学生按课题进行质疑,针对课题质疑,有生说:“看课题你会想到什么?课题为什么不叫《五月的槐乡》?《槐乡五月》写景还是写人……?《槐乡的五月》一文有什么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为什么?”读文中可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议论句子、抒情句、排比句等)进行质疑,品文中可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质疑。如《五月的槐乡》中“五月槐乡”的槐花的季节,更是孩子们的季节”。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从而让学生质疑中领会作者表达意图。比如课文“一阵风飘过”,可抓住“飘” 从而领会作者的遣词造句的恰如其分,独具匠心。也可抓住文中数据或例子进行质疑,领悟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问题是什么?尊重学生主体,提供“发问”的时空,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疱,因为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没了,学习主动性也没了。教师除了给学生的自主、质疑的权利,还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时空场景,让学生在饶有兴趣中争辩,在极富情趣中思索,在穿越时空中想象。从打开学生创新表达之门。
三、提供多种选择“适我”学习契机,培养学生变通表达能力
俗话说:理儿只有一个,方法却中千万个。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会自觉运用各种各样的来帮助自己的学习,尽管方法有优劣之分,难易之别。作为执教老师,应该尊重的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筛选。教学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适者生存,使自己的学习更有效地接近学习目标,在多种学法中学会变通,择优劣汏。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 乐趣与效率。如教学低年级说话训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了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主动掌握独立说完整话的方法,提供了选择契机。如说完整话,可以这样拓展:识字用字中说完整话、表演中说完整话,根据特定情景说完整话、“开火车”说完整话、归类中说完整话、找朋友说完整话、编故事说完整话等多种方法。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学生踊跃发言后,老师对他们进行充分的肯定、夸奖。接着可问学生同样一句话还有哪些表达方法,你为什么要这种表达方式?通过比较他们明白的自己的方法固然不错,但还有更好、更优的方法。又如阅读课文教学中,学生对表达的方法的选择,教师可让学生抓住作者文路确定自己的学路,因文而异,采用一些适合自己的表达方法。如“中心开花”、“由果溯因”、“由因及果”、“列提纲式”、“图文并茂式”、“列表式”“脑图式”、“表演式”、“绘画式”等,然后认真读文说说自己喜欢用什么方法表达,常言道:“条条大路通罗马,绝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通往知识彼岸的路有千万条,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 我们习作中要学会选择“适我文主题”表达的方法的说写。有时常常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会选择就学会了变通,学会了变通就学会了表达。
四、提供自选个性悟读契机,培养学生自我感悟言语能力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的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 实践。”阅读 时要做到口到、眼到、心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商受情商的控制,阅读教学中,只有触及学生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会收到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情感意志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内驱力,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教学的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语文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情感演绎天地。如对词句情感的理解,对情节情感的把握,对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了解,由于个性不同,理解角度不同,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自由平等的富有个性阅读 实践契机,让学生潜心读书,从而培养自我感悟的能力。
五、提供自我选择学习伙伴的契机,培养学生个性协同习作能力
在儿童生命发展过程中,思维系统的发展先于语言系统的发展。要实现学生个性化表达,必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格外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和发现时,教师应该给予热情的肯定,充分调动他们个性展示的积极性。当学生无法将自己的个性化积蓄展现,作较为具体、生动的表达时,教师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在不控制学生学习的前提下,根据他们发展的需要,对他们的独特感悟加以提炼和升华,从而形成课堂增量,也可以巧妙地作好学生作文前延后伸的引导工作,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记录下一段时间以来的内心感受,毫无顾及地充分展示个性的丰富多样性。总之,教师要抓住突发的写作契机,引导学生整合团队优势进行多角度地、细致地观察,从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用心捕捉他人没有发现的特征,团队组员之间优势互补,整合资源。
新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尤其是课改后,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小组讨论等合作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家常便饭,以前小组合作一般情况下,就近组合或由老师分配,这样一来会造成负面效应——影响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提供给学生选择心目中理想合作伙伴的契机,让学习主体得以体现,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如写《我班的×××》作文,有的爱写同学勤学好问、有的爱写同学热爱劳动、有的爱写同学助人为乐、有的爱写同学诚实可爱等品质特点。老师可让学生同一嗜好的同学结合在一起讨论、交流,最后整合最优的写作方案,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有共同的目标、同共的追求,在合作中就能有效的进行交通、沟通、表达、协调、评价,做到整合互补,共享、共勉、共进。
六、提供菜单式选择文题的契机,培养自主拓展运用的能力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个性发展,靠单一的教学方式恐怕难以实现,要使繁复纷呈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发展的空间要尽可能打开,发展的路径要尽可能丰富多彩。因此我们要开放教学方式,提供选择文题的契机,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参与和个性化地创造,使作文教学成为一个启迪智慧、发展情意、提升语言的过程,避免指向趋同,文体划一,写法刻板,方式单一。尽量营造渐进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葡萄吃。
6.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篇六
[作者] 浙江云和县教委教研室 梁志强
[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教学目标,语文教学本身就应当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质体能、个性心理及其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活泼地成长,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初步具有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的“特定目标”,是衡量小学生学习语文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也是评价小学生语文是否过关的主要标志。要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转变观念,紧紧围绕落实听说读写训练来组织教学,具体做法是:
1.克服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课倾向。
叶圣陶先生早年就说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的只在灌输固有的道德――而竟忘了语文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特有的任务”就是指语言文字训练。在现实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以为语文教学不增加思想教育的份量和时间就是不重视德育。尤其是对一些思想教育内容明显的课文,更是以思想教育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文时,有的教师着重围绕“邱少云身上是如何着火的?他是怎样牺牲的?邱少云烈士有哪些高贵品质?我们怎样向他学习?”等问题来组织教学。殊不知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去实现,要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2.要突出听说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小学语文课文中涉及到的许多专业知识和科学常识,应该向学生传授,但不能以传授这些知识作为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要把专业知识的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上。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也就是通过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基本功。如《太阳》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和认识自然的能力。这里的“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仅局限于课文内容的知识。实现这个目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理解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3.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受前苏联语文教学法的影响很深,直至今天,那种重分析轻训练的教学模式还有相当一部分市常虽然它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跟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实际已不相适应。由于它以分析课文内容为中心,往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教学时,尽管是一读就懂的课文,也要逐段逐句进行分析、提问,结果越分析越复杂。启发式教学是当前用得最多的`教学方法,它通常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于是很多教师认为启发式就是多提问题,多质疑,教学一篇课文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想方设法地设计一连串大小问题,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回答。有位教师教《威尼斯的小艇》的第二自然段,这段课文只有三句话,可他设计了六个问题:
(1)威尼斯小艇有多长?
(2)小艇像什么?
(3)小艇的船头和船艄有什么特点?
(4)船头和船艄像什么?
(5)小艇行动起来怎么样?
(6)小艇行动时像什么?像这位教师课堂上一味地提问,一节课就提了几十个问题的现象还十分普遍。于是语文课教学就出现了“四多四少”的现象:提问多,读书少;简单的问题多,启发思维的问题少;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多,训练语言文字的问题少;回答多,笔练少。由于教师连续提问,学生忙着应付回答,问题回答完了,课文也讲完了。这样的教学方法从表面上看,学生发言踊跃,对答如流,课堂气氛热烈,而一篇课文学完了,许多学生连课文都不能流畅地读下来。这样的课堂教学,语言文字训练不能落实,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4.语言文字训练一定要落实到位。
训练是否落实到位,直接关系到语言文字训练的成功与否。所以要真正做到落实到位,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备课首先考虑。一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训练有哪些内容?要达到怎样的要求?通过怎样的形式训练?教师怎样进行指导?读的、说的、写的都应该根据整个教学目标通盘考虑,保证一定时间。
(2)训练贯穿全课堂。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具体转化为:以语言训练为主、以学生实践为主、以指导学生读书为主。并以训练为主线来组织课堂教学,做到有目标、有重点、有层次、多形式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7.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篇七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 他们学习语言是通过一篇篇课文来实现的。因此, 让学生理解, 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 句式, 这样才能丰富学生词汇, 提高语文水平, 发展学生的语言。而课堂教学是学科课程的主渠道, 也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主阵地。作为教师, 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摸式。在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里, 读书是基础, 思考是关键;交流能让学生在童心童语的氛围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发挥班级授课的优势;练习则使知识得到巩固和积累, 并转化为能力, 让学生开始初步的运用。很明显, 这些环节都是在语文课上的阅读教学中完成、实现的。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很有重要的。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一、注重预习, 感知语言材料
按照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程序安排上, 就应该让学生先直接接触课文, 而且应是整篇课文。我在教学每一篇新课文时, 都会让学生先去预习课文, 通过自读课文, 查找资料, 理解词语等环节,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为课堂学习做好第一步。
二、初读感知, 了解课文大意
面对一篇新课文, 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 语言的美。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课文”“知道文章之大概”。这就是让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总体印象, 以利于下一步学生对课文各部分进行品读、领悟。课始,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自由读、指名读或师范读, 这是篇的整体感受。在具体教学某一部分时, 也要先进行整体感受。一般采用学生默读、指名读、教师引读或有感情地朗读等。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外, 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 加深学生的感受。
例如, 学习《草原》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自读课文, 去感受老舍先生笔下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 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内蒙古, 通过读课文, 联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谈谈对草原的印象,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 学习到周恩来回答魏校长为什么而读书, 他说了两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次清晰而坚定, 第二次铿锵有力。我适时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语读出两次不同的语气, 而且是一次比一次坚定有力。通过这种朗读指导, 使学生体会到少年时周恩来就有远大的抱负, 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奋斗, 值得我们现在的少年儿童学习。
三、品读领悟, 重视语感培养
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接受其负载的信息, 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即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言语。入选课本的文章, 文质兼美, 特别是他们的言语更具鉴赏性。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一篇作品的语言推至学生注意力的中心, 体会运用——不是分析语言的表面特征 (词性、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 的神奇效果。品味点可以是文章中的精彩句段, 可以是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可以是句式上的有意变化, 可以是修辞上的别具一格等凝聚着作者的心血的浯言。品味的方法常用的是比较法, 联系上下文, 抓重点词语, 增删补换, 和原文对比, 显出优劣, 再结合感情朗读, “使其言皆出于我口”“使其意若出于我之心”, 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
例如, 《草船借箭》中写诸葛亮借箭的句子:“第一天, 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 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 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上。”我问学生:第一天和第二天都没有动静, 直接写第三天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加上前两天呢?学生说:因为诸葛亮早已掌握了天时, 算到第三天有大雾, 所以按兵不动;因为诸葛亮早就胸有成竹, 这样写更能写出他的神机妙算……通过这样的句子对比, 体会作者对词语、句子的斟酌。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第四段时, 我采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1) 边读课文边画出描写班长动作的词语, 说说你的体会。 (2) 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好在哪里?交流时, 学生抓住“抢、夺、插、举、砸”几个表示动作的词, 初步体会到班长的机智勇敢。认为这些动作的词语用得很准确, 不仅写出了班长的动作很迅速, 还表达出他对敌人的仇恨。
再如, 《临死前的严监生》中对严监生动作的描写:严监生喉咙里的痰响得一进一出, 一声不倒一声的, 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 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的含义让他的亲戚都猜不出来, 只有赵氏知道他是为了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 挑去一根后, 严监生登时就没了气。教学时, 我抓住这“两个指头”, 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独特之处, 严监生当时已经不能说话了, 但看到灯盏里的两茎灯草太费油, 只好伸着两个指头, 将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熟读背诵, 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语言, 重在吸取和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 也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成功经验。人们常以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来反映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之所以有这样的说写能力, 就是因为语言积累丰富。否则, 说写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言积累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
例如, 《杨氏之子》《伯牙绝弦》是小学阶段接触的文言文, 学习后, 要求学生全文背诵, 是对文言文语言的积累;《白杨》一课让学生背诵“描写白杨树”的段落。学习作者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词语突出白杨树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品质。丰子恺笔下的《白鹅》、老舍先生的《猫》等一篇篇名家佳作中, 一些精彩的片段都会引导学生背诵积累下来。
五、让学生练笔, 模仿段落进行练习
根据教材特点, 精心设计课堂练笔, 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新型玻璃》时, 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后, 设计了“新型玻璃自述”的练笔, 他把全班学生分为五组, 每组分别练习一篇新型玻璃的自述。他用饱含激情的语调说:“现在, 别忘了, 你就是新型玻璃。要会夸自己, 把自己的特点、用途写清楚, 叫人一看就想买你。”学生跃跃欲试, 动起笔来。这一课的练笔, 于老师根据说明文的特点, 要求学生以自述的方式, 分组练写一种新型玻璃。这种表述不是简单复述, 而必须改变人称, 又带有童话的趣味性, 还有广告特色, 激发了学生欲望。设计的这一练习, 促使学生吸收课文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法。
再如, 《白杨》一课描写白杨树的段落, 不仅让学生背诵积累, 还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手法, 用这些词语 (上文已写过) 夸夸向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既是对这些词语的巩固运用, 又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拓展延伸。
六、延展运用, 进行“举一反三”
把选文当作一个“例子”, 只是将课堂教学局限于选文之内, 即使完成了训练的项目, 达到了训练的要求, 也不一定就能在现实世界里通畅地交往, 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因此, 还须超越“例子”——以选文里的言语运用实例为基点, 延伸扩散到现实生活之中, 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以选文的“一”引发现实生活语言运用的“三”, 即“举一反三”。
如学到了中国的古典名著, 结合同步阅读书去读《群英会蒋干中计》《火烧赤壁》《赔了夫人又折兵》《林冲棒打洪教头》《齐天大圣》《闹龙宫夺取金箍棒》《高老庄收猪八戒》《宝黛相会》《刘姥姥进大观园》《香菱学诗》等文章,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感受名著的魅力,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全文的兴趣。
8.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篇八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41-0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品析,同时需要利用听、说、读、写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加以训练。
一、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构成要素
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因为正确的运用是以正确的理解为前提的;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活动,在心理活动中,所出现的一些特征都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部分。
1.识别与获取能力
首先,在口语材料当中识别出哪些是有用的语言,哪些是没有作用的声音。在书面材料当中要识别出哪些是文字,哪些是非文字的图片或者表格等。这些行为不仅需要听觉及视觉参与,同时还需要大脑的思考。其次,要从材料中提取出需要的文字和语言。比如,虽然你很聪明,但是平时太贪玩,所以成绩一直不能提高。在上面这句话中应该提取到的重点是“但是”后面的文字,平时贪玩才是成绩不能提高的原因。可见,许多语言文字材料是需要学生主动提取里面的重点内容的。
2.感知与理解能力
在能够主动识别,提取语言文字之后,就要开始进行对语言文字含义的理解。这就是学生感知与理解语言文字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是学生对识别和提取的语言文字最基础的感知,这种感知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的一种整体的感知。如,在学生读完《望庐山瀑布》后,知道了这是一首写庐山瀑布的诗,它描绘庐山瀑布的美,这说明学生已经有了最基础的感知了。在学生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后,学生就要进入到一个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是学生已经储存到记忆中的相关文字的意义,这个部分依靠自身原有文字意义进行理解,比如“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中的,“日”“照”“炉”“烟”四个字,学生在以前就理解了这些文字的意义,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另一部分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的文字或词语,这类文字或词语需要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询,或者根据前后的文字做出推敲,或者需要老师的讲解才能够理解,如“香炉”“紫烟”就是这类文字。
3.记忆与加工能力
在能够正确的感知和理解语言文字后,部分文字内容需要学生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文字本身,如《望庐山瀑布》整首古诗的内容,“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炉”“紫烟”则是学生要记忆文字的音和形。另一部分则是记忆文字所包含的意义,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将以往没有学习过的语言文字的意义记住,将其归入已有的记忆结构中的同化式记忆;一种是学习的内容在原来的记忆结构中已经存在,但是学生接触到了它有别于之前记忆的意义,这就需要改变之前原有的记忆结构。如学生在学习“行(h醤g)业”这个词语之前,会将“行”这个字作为普通字,所接触的读音是(x韓g),而在学习了“行业”这个词语之后就会将“行”这个字归类到多音字里面,同时丰富了它的含义。
二、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训练的有效策略
1.明确训练目标
一篇课文中所包含的语言文字浩瀚如海,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圆,将所有的知识点都教授给学生。比如《春晓》这首古诗可以作为一年级的教材,同样将这首古诗放在六年级也是很好的教材,甚至在大学也可以将这首古诗作为教材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做研究。所以,在强化学生阅读中语言文字基础训练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教材中语言文字特点为依托,制定出明确的训练目标。如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七颗钻石》,老师应该把主要的目标定在通过描写水罐的变化,感悟其中爱的力量,体会童话中无限的想象力,然后通过对课文的补充,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老师们可以将这里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理清课文思路。第二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概述,老师让学生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三句话来分别表述。在这里老师应该指导学生熟练运用读课文、找词语、说句子来表述这些内容,让学生从中感受爱的力量,这样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又通过实践清晰的把握了课文中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对课文的补充,如“小姑娘出门找水累得倒在了沙地上睡着了,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指引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做出大胆合理的想象。这样即对语言的运用有了一定的训练,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想象力,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刻。
2.突出训练重点
一篇课文中涵盖了众多的训练要素,老师们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指导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根本目标,把握住“语言文字运用”这个重点。老师要依据教材的语言特点选择合适的重点对学生加以训练,要做到每节课都有侧重点。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中,通过月夜瓜地少年闰土刺猹时的动作,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让学生掌握刻画人物外貌、动作的描写方法,并适时进行人物外貌和人物动作的仿写。
3.重视训练过程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过程,即为利用阅读教学所呈现的语言文字来提升学生阅读水平与表达能力的训练过程。老师还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和训练重点,随之设计合理的训练过程,以达到预期效果。当今课堂上依然存在着“不重过程、重结果”的现象。比如有些老师在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的主题,领会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等训练时,只让个别学生发言后就急急的判定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并公布正确答案。在训练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自己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这种做法显然是不正确的,是达不到一个好的训练效果的。
4.强化训练综合性
学习语文的重点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其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等的性质。这就需要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强化整合,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这个过程中掌握方法,促使学生语文水平稳步提高。比如一位老师在《七颗钻石》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利用“喜出望外”这个词语对整片课文进行了整合,进而展开听、说、读、写的综合性实践活动:(1)与学生交谈将话题引到“喜出望外”。同学们许久不见的伙伴突然来到你面前,应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想一想可不可以用到课文中学习到的词语?(2)朗读一次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并说出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3)同学们用“喜出望外”造一个句子。(4)讨论:为什么小姑娘会因为一罐清水而“喜出望外”?从中体会到水的宝贵。(5)练习用“________小姑娘来到_________,他看见_________,没有找到水。”的句式,让学生写小姑娘可能会去哪些地方寻找清水?借此训练学生的想象力。(6)思考“喜出望外”的小姑娘自己为什么不喝那一罐清水?指引学生感受小姑娘那一片孝心。(7)让学生以“喜出望外”的心情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结束语
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当以训练为主,利用教材的特点,抓住训练要素,把握训练的重点,深入浅出,切实做好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稳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惠敏.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点滴做法[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5,(06).
9.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篇九
抓好字词的教学与运用,夯实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
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语言文字训练内容的面非常广,有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有听说读写的训练。
低年级的识字、写字学习任务比较重,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方法来教学,让学生反复读、抄写、默写等方式机械记忆,效果不好,而且学生容易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如果让学生在语境中去认识巩固生字,并用组词、扩句、说话的形式加以运用,学生兴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显著。进入中年段,学生识字量和词汇量加大,就更注重词汇的积累与运用只有学生积累了足够多的字词,能够准确地理解、运用字词,才能保证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更高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挖掘文本,进行补白训练
在教学中,文本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资源。教学中要认真研读文本,引导学生学好课文语言,抓住教材中语言空白点进行补白训练,延伸扩展到现实生活之中。课堂中好的拓展训练方式,能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将个性化的感悟表达出来,释放自己的情感。只要找准了结合点,字词句篇的训练就不会陷入孤立机械的状态中,从而达到了“工具”与“人文”和谐统一。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7课《七颗钻石》一课,写小姑娘一路让水,但没有小姑娘的心理活动。于是,我选择了第三自然段小姑娘把水让给路人这个情节进行补白,设置了一个说话练习。“小姑娘想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又一想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通过想象小姑娘的心理活动,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了思维的训练、语言的表达,同时也对小姑娘的品质、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指导片段仿写,学会表达方法。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优美生动的教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学习如何运用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学习作者的运用语言的方法。这样一来,教师就不是纯粹的“教教材”了,而是“用教材来教”了。
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这篇课文,文中第一自然段写“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万寿菊欣然怒放;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等等让学生感受同样是“花开了”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表达,还让我们从中读出各种花的不同姿态、不同性情,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告诉学生这正是我们写作中所缺乏的。同时强调学生平时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抓住它们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完这段后我给学生观看了许多正在开放的漂亮花朵,并要求学生回忆平时在校园里和公园里看见过的花,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来仿写一段话。学生学习作者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许多生动的句子.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文本,尊重文本,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结合每篇文本的不同特点,挖掘出教材中的写作因素,找准读写结合点,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摘 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课题核心思想就是“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因此,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教师应准确把握语言文字训练的概念,各种方法,保障语言训练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言训练;有效;语文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课题所倡导的语文教学“211”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这与语文新课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而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1]
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
一、准确地把握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和外延。
就“语言文字”概念的构成也即是训练目标而言,它应包括字、词、句、篇;就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即训练内容而言,它应当包括听、说、读、写等。“听”“读”是一种“输入”行为,是人的耳朵和嘴作用于语言文字所反映的信息,通过各自的途径信息存在人的大脑之中,达成主体的语言“内化”; “说”“写”是一种逆向的“输出”行为,是人的嘴和手作用于语言文字的凭借和途径,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将内化的语言发表出去,达到扩展信息的目的。正是它们的综合地、协调地发展,才构成了人的综合语文能力。语言文字训练内容的面非常广,有字词句篇的训练,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训练的方式方法千变万化,但是从语言运用形式看,无非就是口头语言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两种方式。
二、抓好字词的运用,夯实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
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基础上形成的语文创新教学理论,其教学思想认为:儿童学习语言的方法是“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学习为了运用,而且力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运用。千万不要脱离语境去孤立地记单词、背句型;千万不要用“以语法分析为中心”或“以词语讲解为中心”的方法去教语言和学语言。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具体的做法就是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连句成段,由段成篇。
低年级的识字、写字学习任务比较重,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方法来教学,让学生反复读、抄写、默写等方式机械记忆,效果不好,而且学生容易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如果让学生在语境中去认识巩固生字,并用组词、扩句、说话的形式加以运用,学生兴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显著。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一课,要求认识的字有:乌、鸦、喝、渴、瓶、石、办、法、渐。在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识记完生字后,我出示自编的这首小儿歌给学生读:
小乌鸦,真能干,口渴自己找水喝。找呀找,找到了,一个瓶子半瓶水。水太少,够不着,乌鸦赶快想办法。找石头,扔进去,水面渐渐升高了。喝到水,真解渴,乌鸦乐得笑呵呵。
短短的一首儿歌,就包含了本课的九个生字,学生读得有兴趣,生字反复见面,学生认读进行了巩固,对课文内容也进一步感知。接着,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课文中的生字进行说话练习,学生说出了许多完整的句子,有的同学一个句子中能包含多个生字。如:
树林里有一只可爱的小乌鸦。聪明的小乌鸦很会想办法。我们口渴了就要多喝水。小乌鸦渐渐长大了。
还有的小朋友能自己编儿歌区分生字“喝”和“渴”,比如:“有口才能喝,有水才不渴。”“用口喝一喝,渴了要有水”。这种在运用中学习生字的方式,学生喜闻乐见,学习效率也更高。
进入中年段,学生识字量和词汇量加大,就更注重词汇的积累与运用。在生字表
(一)和生字表
(二)后面,出现了一个词语表,对每一课好词进行了盘点。这些词语基本上包含了每一课的生字。很多老师对待词语表的做法就是抄写、听写这种机械的形式,再稍先进一点的做法就是造句。我的做法是让学生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自己编写小故事、小短文。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班级内形成了一种风气,看谁能把更多的词语恰当地运用在一篇小短文中。学生作业中经常出现许多优秀的小短文,连一些后进学生也由开始的不会写,写不好,到能写出一些通顺的句子、完整的小片段。
学生积累了足够多的字词,能够准确地理解、运用字词,才能保证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更高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巧妙挖掘文本,进行补白训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文本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资源。教学中要认真研读文本,引导学生学好课文语言,力促学生超越文本,以选文里的言语运用为实例为基点,看看哪些语句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抓住教材中语言空白点进行补白训练,[2]
延伸扩展到现实生活之中。这是想象的表达,这是语言的创造。课堂中好的拓展训练方式,能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将个性化的感悟表达出来,释放自己的情感。只要找准了结合点,字词句篇的训练就不会陷入孤立机械的状态中,从而达到了“工具”与“人文”和谐统一。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7课《七颗钻石》一课,写小姑娘一路让水,但没有小姑娘的心理活动。于是,我选择了第三自然段小姑娘把水让给路人这个情节进行补白,设置了一个说话练习。“小姑娘想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又一想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我记得有一个男生这样说道:小姑娘想我多渴呀,真想一口气喝光这些水,但又一想,妈妈能把水让给我喝,能把生的希望给我,我也能像她一样把水让给别人喝,于是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通过想象小姑娘的心理活动,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了思维的训练、语言的表达,同时也对小姑娘的品质、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文章的“空白”,让学生“补充空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指导片段仿写,挖掘写作因素,学会表达方法。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优美生动的教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学习如何运用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学习作者的运用语言的方法。这样一来,教师就不是纯粹的“教教材”了,而是“用教材来教”了。
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这篇课文,文中第一自然段写“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万寿菊欣然怒放;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等等让学生感受同样是“花开了”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表达,还让我们从中读出各种花的不同姿态、不同性情,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告诉学生这正是我们写作中所缺乏的。同时强调学生平时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抓住它们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完这段后我给学生观看了许多正在开放的漂亮花朵,并要求学生回忆平时在校园里和公园里看见过的花,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来仿写一段话。学生学习作者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许多生动的句子,比如:铃兰花挂出了一串串白色的小铃铛;凤凰花红得像天边的晚霞;蝴蝶兰就像一群色彩艳丽的蝴蝶在开会;鸡冠花顶着红红的大鸡冠;美人蕉就像一位美人亭亭玉立;牡丹花像一位高贵的公主(牡丹花展开了各色的裙摆);蒲公英张开了黄色的小手掌„„后来有一次习作是写公园,有很多同学用一段文字写公园里的花或花坛,就用上了这一段文字,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语言训练的效果十分明显。
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文本,尊重文本,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结合每篇文本的不同特点,挖掘出教材中的写作因素,找准读写结合点,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五、独具匠心再创造,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语文是工具性的,但同时也是人文性的,并非知识点的堆积、罗列就能提高语文素养。语文需要时时感悟,并善于用文字流泻下这一时的感悟。因此,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用凝练的语言提炼自己的瞬时感受。这种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语言感觉不断广化、深化、美化、敏化的过程。
我在教完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这一课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回忆,自出生以来妈妈还为我们付出了什么,从平时生活的一点一滴让学生感受到母亲无私的爱,并引导学生以“母爱”为题写一首诗。有一个女孩子这样写道:
母爱,是春天的一阵清风,拂去我们学习后的疲惫。母爱,是夏日的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灵。母爱,是秋天的一枚果子,带给我们收获的甘甜。母爱,是冬天的一缕阳光,温暖着我们冰冷的小手。文字很稚嫩,却表达出了对母爱的深深感悟。
六、重视训练反馈,提高训练实效
在训练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反馈理论,对于提高训练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既要吸取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灵活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训练的进程。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课前准备无论怎样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上会发生的各种情况。有些训练学生可能一时不明题意,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就应放慢进度,并适时加以引
导。而有些训练题目,学生感到难度不高教师就应该加快训练进度。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确保训练目标的实现。比如我在教学《花钟》一课时,以“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这句话作为开头,让学生仿写课文第一段,写各种花开的状态时,就有几个学生问:“老师,我们要写几种花呢?”于是,我让学生把开头这句话齐读两次后,让学生自己讨论。有的学生说:“‘鲜花朵朵’,就是指有很多鲜花盛开了,数也数不清。”有的学生说:“‘争奇斗艳’就是指花儿在比美似的,看谁开得更艳,很少种类的花是不能比美的。”有的学生说:“鲜花的种类有很多,有的我们都不认识也没有见过,要写自己熟悉的。”于是我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对,花儿那么多,我们也写不完,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写上三五种熟悉的花开的状态,再像课文里一样用上一个省略号就可以了。”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训练的结果作出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厚。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读写本,有时用来课堂小练笔,有时用于课外将课堂上口头练说的内容写下来。每次写话,老师对他们的作业进行批改后,会进行星级评比,比如三星、四星、五星。然后每节语文课都拿出课前三分钟,分享同学们最优秀的作品。每个月对五星级作品最多的同学进行奖励。这样,同学们练笔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语文教师如果能增强训练意识,并长期坚持追求实效,选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就可以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同构共生,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一起走向更丰富的境界。【参考文献】
【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落实】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07-04
机关语言文字落实方案10-12
公文写作中的语言文字问题11-02
语言文字教学随笔09-14
在全县语言文字工作迎评动员会上的讲话10-03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中的应用的论文10-10
语言文字规范化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10-17
有效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学策略论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