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

2024-07-03

关于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8篇)

1.关于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 篇一

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的财务效应分析

第一部分 企业并购概述

并购是兼并和收购的统称。

兼并通常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取得对这些企业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兼并等同于我国《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且存续,被吸收的公司解散,丧失法人资格。

收购是指企业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以获取该企业的控制权。收购在法律意义上是指购买被收购企业的股权和资产,其经济意义是指原来企业的经营控制权易手。因此,收购的实质是取得控制权。

企业作为一个资本组织,必然谋求资本的最大增值,企业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活动,产生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以及竞争压力等因素,但是就单个企业的并购行为而言,又会有不同的动机和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并购的动因。

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获取战略机会

并购者的动因之一是要购买未来的发展机会,当一个企业决定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时,一个重要战略是并购那个行业中的现有企业,而不是依靠自身内部发展。原因在于:第一,直接获得正在经营的发展研究部门,获得时间优势,避免了工厂建设延误的时间;第二,减少一个竞争者,并直接获得其在行业中的位置。企业并购的另一战略动因是市场力的运用,两个企业采用统一价格政策,可以使他们得到的收益高于竞争时的收益,大量信息资源可能用于披露战略机会,财会信息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如会计收益数据可能用于评价行业内各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可被用于评价行业盈利能力的变化等,这对企业并购十分有意义。

2、发挥协同效应

主要来自以下几个领域:在生产领域,可产生规模经济性,可接受新技术,可减少供给短缺的可能性,可充分利用未使用生产能力;在市场及分配领域,同样可产生规模经济性,是进入新市场的途径,扩展现存分布网,增加产品市场控制力;在财务领域,充分利用未使用的税收利益,开发未使用的债务能力;在人事领域,吸收关键的管理技能,使多种研究与开发部门融合。

3、提高管理效率

其一是企业现在的管理者以非标准方式经营,当其被更有效率的企业收购后,更替管理者而提高管理效率,当管理者自身利益与现有股东的利益更好地协调时,则可提高管理效率,如采用杠杆购买,现有的管理者的财富构成取决于企业的财务成功,这时管理者集中精力于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此外,如果一个企业兼并另一企业,然后出售部分资产收回全部购买价值,结果以零成本取得剩余资产,使企业从资本市场获益。

4、获得规模效益

企业的规模经济是由生产规模经济和管理规模经济两个层次组成的,生产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企业通过并购对生产资本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在各子公司实行专业化生产。管理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由于管理费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摊,使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大减少。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

此外,并购降低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障碍,可以利用被并购方的资源,包括设备、人员和目标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出于市场竞争压力,企业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竞争力,开拓新业务领域,降低经营风险。

摘要

企业产权在买卖中流动,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使生产要素流向最需要、最能产生效益的地区和行业的同时,还要考虑由于税务、会计处理惯例以及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律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货币的效益。

第二部分 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

企业产权并购财务动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避税

由于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间的税率差别较大,在并购中采取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在税法中规定了亏损递延的条款,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入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益直至其转换为股票为止,资本收益的延期偿付可使企业少付资本收益税。

二、筹资

并购一家掌握有大量资金盈余但股票市价偏低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其资金以弥补自身资金不足,筹资是迅速成长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设法与一个资金充足的企业联合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由于资产的重置成本通常高于其市价,在并购中企业热衷于并购其他企业而不是重置资产。有效市场条件下,反映企业经济价值的是以企业盈利能力为基础的市场价值而非账面价值,被兼并方企业资产的卖出价值往往出价较低,兼并后企业管理效率提高,职能部门改组降低有关费用,这些都是并购筹资的有利条件。当前许多国有企业实施的技术改造急需大量发展资金投入,因此采取产权流动形式使企业资产在不同方式下重新组合,盘活存量以减少投入,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

三、企业价值增值

通常被并购企业股票的市盈率偏低,低于并购方,这样并购完成后市盈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股价上升使每股收益得到改善,提高了股东财富价值,因此,在实施企业并购后,企业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得到扩大,控制成本价格、生产技术和资金来源及顾客购买行为的能力得以增强,能够在市场发生突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风险,提高安全程度和企业的盈利总额。同时企业资信等级上升,筹资成本下降,反映在证券市场上则使并购双方股价上扬,企业价值增加,并产生财务预期效应。

四、进入资本市场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增强,使筹资渠道大大扩展到证券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许多业绩良好的企业出于壮大势力的考虑往往投入到资本运营的方向而寻求并购。

五、投机

企业并购的证券交易、会计处理、税收处理等所产生的非生产性收益,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同时也助长了投机行为,在我国出现的外资并购中,投机现象日渐增多,他们以大量举债方式通过股市收购目标企业股权,再将部分资产出售,然后对目标公司进行整顿,再以高价卖出,充分利用被低估的资产获取并购收益。

六、财务预期效应

由于并购时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影响股价,成为股票投机的基础,而股票投机又促使并购发生。股价在短时期内一般不会有很大变动,只有在企业的市盈率或盈利增长率有很大提高时,价格收益比才会有所提高,但是一旦出现企业并购,市场对公司评价提高就会引发双方股价上涨。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具有较低价格收益比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提高企业每股收益,让股价保持上升的势头。在美国的并购热潮中,预期效应的作用使企业并购往往伴随着投机和剧烈的股价波动。

七、利润最大化

企业利润的实现有赖于市场,只有当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上为顾客所接受,实现了商品和服务向货币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利润。与利润最大化相联系的必然是市场最大化的企业市场份额最大化。由于生产国际化、市场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而使一些行业的市场日益扩大,并购这些行业的企业以迎接国际开放市场的挑战。

第三部分:企业并购的正负效应分析

一、财务效应概念界定

当两家或更多的公司合并时会产生协同效应,即合并后的整体价值大于合并前两家公司价值之和,从而产生1+1>2的效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协同效应分为两部分,一是经济协同效应,二是财务协同效应。经济协同效应是指并购通过扩大经济规模,减少竞争对手,对公司采购、生产和销售环境的影响。财务效应是指由于合并使公司所有有价证券持有者财富增加。由于经济协同效应与资产负债表左方的资产的组成和管理有关,而财务协同效应与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即对资产的要求权的组成和管理有关。由于资本和资产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在不影响分析结果的前提下,为分析方便,将两种协调作用统称为财务协同作用。

二、财务效应分析

(一)正向效应

1、税收效应

税收效应是指利用不同企业及不同资产税率的差异,通过并购实现合理避税。一方面政府为了鼓励某些行业的发展,通常对不同行业采用不同的所得税率,此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也可能存在所得税率上的差异,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组合,再运用合理的避税手段,可达到减少纳税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间的税率存在差异,在并购中采取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也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

2、股票预期效应

股票预期效应是指通过并购能改变市场对企业股票的评价,从而影响股票价格,股票预期效应可导致股价上升,提高企业资产的市场价格。

在股票市场上,并购往往传递一个信号:被收购公司的股票价值被低估了。无论收购是否成功,目标公司的股价一般会呈现上涨趋势,对于股东来说股票上涨,就意味着财富的增加。为实现这一效应,并购方企业一般选择市盈率比较低,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作为并购目标。股票预期效应的作用,在美国1965-1968年的并购浪潮中表现得非常显著,在绝大部分的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的市盈率都有较大程度的上升。

3、资金杠杆效应

资金杠杆效应是指某一企业拟收购其他企业时,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效应。通过杠杆效应,重新组建后的公司总负债率可达85%以上,且负债中主要成分为银行的借贷资金。

4、资本成本效应

企业的资本主要来自两种方式,一是内部资本,二是外部资本,根据西方的优序融资理论,由于内部融资不存在利息、股利等资金使用成本,是企业首先考虑的融资方式。因此对于具有较多内部资金但缺乏好的投资机会的企业,可通过兼并具有较少内部资金但有较多投资机会的企业,使合并后企业的资本成本下降。

5、生产经营效应

此外,通过企业之间的并购还可对企业的生产、销售等生产经营环节产生影响,具体包括:降低交易费用和降低产品成本。

(二)负向效应

上文主要是从积极的一面来分析并购重组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而事实上并购重组也有不少失败的案例,如把重组简单地等同于规模扩张,将“小舢板”硬捆绑成“航空母舰”,结果规模虽然扩大了,资产创利能力却不断下降,使企业落入了经营的陷阱。

下面以国内企业并购为例,分析企业并购的财务负面效应。

从导致并购失败的原因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方面的原因,二是企业方面的原因。

1、政府方面

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边界模糊,政策法规不健全,是导致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

①政府参与资源配置中出现的对企业并购行为的行政性垄断、硬性撮合和违背市场规律等问题,导致生产要素的流向偏离最佳轨道。

②企业在并购时,往往将获取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作为主要推动力,包括被并购企业的借款允许五年期的挂账计息,对于亏损严重企业其亏损额允许用于抵消并购企业的税前利润,给予被并购企业在并购前的各项特别政策在并购后予以保留等,而各种政府政策的不完善,不兑现将极大地影响并购的成效。

2、企业方面

①企业并购过多地关注短期财务利益,以短期获取生产要素资源为导向,缺乏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并购思维;或者说企业并购决策上倾向于财务性并购,而不是战略性并购;并购双方战略匹配性不好决定了并购后价值创造的潜力有限。

②不少企业收购的目标公司资产质量较差,长期以来沉淀了很多的不良资产,还存在大量的或有负债,信息不对称使得收购方对潜在的风险浑然不觉,收购这样的企业必然为将来的重组失败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 结论

只有经过客观、详尽的评估分析,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操作并购重组时,才能产生积极的财务效应和其他效应。

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指出:“公司收购不仅仅是一种财务活动,只有收购后对公司进行整合发展,在业务上取得成功,才是一个成功的收购,否则只在财务上的操纵将导致业务和财务上的双双失败。”

显然,完成收购并不等于是成功的并购,并购能否成功不仅仅取决于被并购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更取决于并购后的整合,在财务账务合并的同时尤其是文化和人事方面的整合

2.关于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 篇二

企业想要有效的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扩大以及快速进入其它行业就会选择并购企业。在企业进行并购的过程中,因为目标企业跟并购企业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最为明显的是管理体制差异、组织结构差异、财务运作方式差异以及经营理念差异,导致企业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出现不可避免的摩擦。当企业责权者没有办法将摩擦解决掉的时候就不得不面临摩擦形成的风险,这样一来就会抵销并购预期所带来的利益,甚至会将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拉低,阻碍企业效益的获取。所以,衡量并购企业并购是否成功主要依靠财务效应的好坏决定,财务效应的好坏已经成为衡量的唯一标准,也是最有效的标准。并购的直接动力源是企业资本最大增值的实现,经过相应的研究得到,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使用有效的财务活动来有效地提升效率,同时会产生一定的超常利益。相应学者分析证券市场信号得到,股票收购传递目标公司被低估的信息,会直接造成目标公司股票以及并购方股票价格明显上升。企业并购的过程中,财务效应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

1、企业的财务预期效应分析

企业的财务预期效应指的是因为并购的过程中,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出现明显的转变,之后影响到股票价格的效应。企业的财务预期效应是股票投机的基本条件,股票投机也会作用于企业,使其投入并购活动。因为在短时期内股票价格是不会出现很大的变动,所以,企业需要只有在不断提高市盈率以及盈利增长率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提升价格收益比。如果企业并购活动的出现,市场就会提高对公司的评价,最后引发双方股票价格显著上涨。企业可以选择以下类型的企业进行并购:被并购企业需要具有较低价格收益比,但是每股收益却高的企业。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每股收益,维持股价上升趋势,最后产生财务预期效应。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存在的会计处理、税收处理以及证券交易等产生的非生产性收益,可以通过它来健全和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通过非生产性收益还能够助长企业的投机行为。在目前企业并购的过程中,投机现象非常的常见,并购方企业会选择大量举债的办法对收购目标企业的股权进行收购活动。之后出售部分资产,再者有效的整顿目标公司,最后标上高价卖出,将被低估的资产充分的利用,借此获得大量的并购收益。

2、企业的价值增值效应分析

一般来说,被并购企业的股票市盈率会相对偏低,在两个企业并购完成之后,市盈率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股票价格上升那么就会想要的改善每股收益,促使股东财富价值不断提升。所以,在完成企业并购之后,企业就会相应的扩大自身的规模,不管是相对规模还是绝对规模均有了一定的扩大,还能够直接增强控制成本价格、资金来源、生产技术、顾客购买行为等。这有利于在市场发生突变的时代背景下,降低企业风险的影响,同时不断提升经济活动安全的程度,促使企业的盈利总额不断上涨。此外,它还能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提升企业的资信等级,增加企业价值,创造大量的增值效应。

3、企业的筹资效应分析

一个处在迅速成长阶段的企业筹资是其发展中的一个难题,如果出现筹资困难就需要找到一个资金充裕并且掌握充足的资金盈余,但是其股票市价偏低的企业进行联合就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的难题。如果企业拥有大量的内部现金流,但是投资机会较少就很有可能拥有超额的现金流。如果企业内部资金生产能力较低,但是却拥有大量的投资机会就需要做好额外融资的准备。那么上述的两家企业想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进行有效的合并,借此实现内部资金成本较低却具有绝对生产经营优势的目的。一般来说,资产的重置成本会明显高于资产的市场价格,在进行并购的过程中,企业着力于并购其他企业,并不是进行自身资产的重置。在有效市场条件的影响下,企业经济价值的放反应是以企业盈利能力为基础的市场价值的反应,而不是以企业盈利能力为基础的账面价值的反应。被兼并方企业的资产一般出售的价格相对于市场价格会偏低,兼并完成之后,企业的管理效率会明显的上升,企业之后改组职能部门,有效的降低管理费用。如果不够成功,评价企业的负债能力不再以单个企业为基础,而是转向于整个兼并后的企业,将其作为基础进行有效的评价。

4、企业的合理避税效应分析

企业的合理避税效应主要是通过使用不同企业以及不同资产存在的税率差异实现的效应,政府先要鼓励某些行业实现快速的发展,会针对不同的行业使用不同的所得税率。除此之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也会有所得税率差异。在企业实现不够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企业的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进行有效的整合,之后使用合理的避税手段减少纳税。企业一般进行资产的流动或者是资产的转移来实现资产所有者追加投资以及资产多样化的目的,并购方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来换取目标企业的股票,这些可转换的债券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再次转换,成为股票。由此一来就可以将发行债券的利息从收入中预先扣除,之后通过扣除后的盈余为基数来计算所得税大小。企业能够将这些债券的资本收益有效的保留下来,甚至可以等到其转换成为股票,资本收益的延期偿付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少的资本收益税。

5、企业的买壳上市效应分析

上市公司的“壳”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如果一个公司成功上市那就意味着该公司得到了一个稳定的融资渠道,形成“壳”的上市公司一般指的是拥有上市资格并且保持上市资格、无业绩、业绩一般、通股本规模较小、总股本较小、股价较低的上市公司。因为公司上市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以及经历一定的程序,让部分优秀的公司没有办法顺利的上市,阻碍了企业的顺利发展。“买壳上市”不是非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股权的收购,而是非上市公司取得上市资格,实现低成本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买壳上市”可以提升企业的总体价值,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促使企业实现进一步发展。

6、企业的时间价值效应分析

企业的时间价值效应指的是因为投资周期的有效缩短或者是节省对并购企业带来的效应。具体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企业能够扩大其生产能力,一般是抓住了一个难得的盈利机会因为并购所获取的是现有的生产力。反之,长时间的建设会面临两方面的影响或者是两方面以上的风险。生产的原材料以及机器设备的供给短缺,导致价格迅速上涨。产品需求出现萎缩,之后造成产品的价格下降。其次是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时间越久,同量货币的购买力会相应的下降,所以对相同生产要素的购买支出就会比较高。最后,如果并购投资的周期较短、见效快,就可以帮助企业抓住未来的盈利时机,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7、企业的资本成本效应分析

一般来说,企业资本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内部资本,第二是外部资本,两者构成企业的总资本。按照西方的优序融资理论而言,因为企业内部融资没有利息、股利等所说法,但却是企业最先考虑的融资方法,所以对具有大量内部资金但是缺乏投资机会的企业,就需要考虑到兼并,兼并那些有较少内部资金但是却有大量投资机会的企业,在完成兼并之后企业的资本成本就能够有效的下降。

8、企业的规避关税壁垒效应分析

企业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或者是进入一个全新的地域的时候一般会面临很多的障碍,成本的类型也非常的多,例如:培养人才的成本,开拓市场的成本以及技术开发的成本等。在此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市场壁垒,例如进入产业中的技术壁垒,在进入国外市场的时候还会遇到关税壁垒以及非关税壁垒,在进入某地区的时候还会遇到部门垄断等。如果是通过并购的方法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那么就能够有效的避免壁垒问题,凭借着低成本就可以快速的打开新区域的市场,快速进入市场,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降低投资的风险,还直接的节约了时间,抓住了机遇。所以,企业想要寻求新领域以及新地域规模扩展的时候就需要进行并购重组。

三、总结

企业实现并购可能会加大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实现合理地避税、减少企业支出创造客观的盈利以及有效的盘活企业经济等。所以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财务效应分析,要关注企业的财务预期效应、企业的价值增值效应、企业的筹资效应、企业的合理避税效应、企业的买壳上市效应、企业的时间价值效应、企业的资本成本效应以及企业的规避关税壁垒效应等,促使企业实现优质的并购,促使企业规模的扩大,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摘要:企业并购是一项重要的资本经营活动,进行并购活动的时候最直接的动力源是资本最大增值的实现,也就是财务协同效应。在进行企业并购的过程中,能否正确地定位分析并购所产生的财务效应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并购的成功与否。本文将以此为基础,对企业并购几项财务效应进行相应的分析。

3.关于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 篇三

【关键词】 银行业 并购 财务效应 财务风险

收购与兼并是企业产权交易的最主要形式。并购除了能给企业在经营上带来效率的提高外,其本身还会由于政府鼓励政策在税收方面的体现,或由于会计上账务处理的技巧及证券市场运作的内在机制的作用等,给企业之间的整合带来财务收益。

1.银行并购的有利财务效应分析

银行并购所产生的财务效应是指由于合并使银行所有有价证券持有者的财富增加。而合并银行价值最大化的基本思想也正是将银行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银行价值增长过程中满足包括股东、债权人、顾客、职工在内的各方利益关系,同时充分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1.1赋税效应

它是通过利用不同企业及不同资产税率的差异来实现的。税收法规中有关的亏损递延条款可能使一些企业通过企业产权交易方式购买亏损企业的动因之一。亏损递延是指如果一家企业在某一年度的经营中出现了亏损,该企业可以免交当年的所得税,而且其亏损额还可以向后递延,以抵消以后几年的盈余。当一家企业购买了另一家拥有相当数额亏损的企业时(盈余与亏损相抵使应纳税利润额减少),即可获得少缴所得税的好处。

税收效应中的另一种形式与并购对价金的支付形式密切相关:以现金支付的对价可导致卖方即刻支付资本收益税,而如果是“纸对纸”的交易,如以“股票购买股票”,则会免税。美国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企业并购中,有9%至13.7%的企业获得了避税方面的好处,而且主兼并企业的比例要高于目标企业。

1.2预期效应

预期效应指的是由于兼并使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增加股东财富,而股东财富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票价格的高低。证券市场把市盈率作为对企业未来的股价指标,它综合地反映了市场对企业的主观评价。企业在某一时刻的股票价格等于它在该时刻的每股收益与市盈率的乘积。

在外界环境相对平静情况下,一个企业只有当企业的盈利率或盈利增长率有很大提高,市盈率才会有所提高。因此股票价格在短时间内不会有较大的波动。当A企业兼并B企业时,由于兼并企业规模往往较大,证券流动性较高,A企业的市盈率通常被用作兼并企业的市盈率。当B企业的市盈率低于A企业的市盈率,但每股收益高于A企业每股收益时,说明由于种种原因对B企业评价偏低。兼并后,企业平均了B企业的每股收益,使并后的每股收益有所上升,从而造成企业的股票价格上涨,加速了股东财富最大化。

1.3协同效应

企业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有很多,其中,业务互补是并购行为给银行带来最直接的好处之一。

受金融自由化的冲击,各个银行都在不同程度上拓展业务品种,进行金融创新。但在实际生活中,各个银行对于自己所陌生的新业务都会存在不用程度的畏惧思想。此外,由于各银行所获信息的渠道、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各银行在业务范围扩展、扩大营业额方面都存在困难。但主营业务不同的银行间的并购,则会弥补这一缺陷,实现彼此间的优势互补。如美洲银行擅长批发业务,国民银行擅长零售业务,二者联合后业务量不断增加,利润不断增长。

1.4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指当企业的投入都按一定比例上升时,企业所获得的收益也按相同的比例或以高于这一比例的数值上升。

银行由于是经营特殊商品的企业,其产品和经营范围的同质性,更易通过并购而获得规模效应。这是因为并购后的银行随着自身规模的扩大,一是会降低资源的浪费,从而极大地发挥资源效用。二是银行并购会减少营业网点设立的成本。三是银行并购后会增加存款者的信心,从而降低银行挤兑现象的出现。四是以强强联合或弱弱联合为特征的并购活动无疑会促进社会良好预期的传播,从而直接增加企业与社会的财富。

1.5提高负债能力

财务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能产生一种共同担保作用。我们假定两家公司的现金流不完全相关,二者的资产风险具有相同的概率分布,两家公司都具有固定索取权的发行在外的债券D,从单个公司来说,每家公司都有不能清偿债权人要求权的可能。市场上以反映了这种不能清偿的概率的债务价值为VD,此时每家公司的普通股的价值为VS=V—VD(其中V是每家公司资产的整体市场价值)。现假定这两家公司合并,合并后,债券持有者的要求权为2D。然而,由于两家公司并不完全正相關,因此,合并后的公司价值的概率分布的方差要比单个企业的两倍要低,所以,违约的概率比合并前的要低。从这个角度来看,合并后的企业可以发行更多的债券,从而提高企业的负债能力。

2.银行并购应避免的财务风险

2.1避免并购后带来的大量不良资产,造成沉重负担

银行并购时,必须考虑被购银行不良资产的份额。一方面要了解并购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量,其中无法挽回、核销转为成本的有多少。另一方面考虑并购后不良贷款在贷款总规模中所占比例,结合被购银行所在地区存贷款结构比,分析不良贷款对存款结构的影响,如果贷款规模大,不良贷款所占比例也不少,同时存款总量少于贷款总量时,势必造成银行自给资金短缺,需借用资金,这就提高了银行的营运成本。因此,如果被购银行的不良资产包袱过重,盈利能力有限时,决策者就要考虑放弃对该银行的收购。安联以240亿欧元收购了德累斯顿银行大部分股份,就是典型的因并购后大量的不良资产导致失败的案例。兼并德累斯顿后,安联无可奈何地发现,德累斯顿银行所借贷的许多小公司在当时不景气的国际环境下纷纷宣告破产,安联保险不得不用其自有资金去弥补银行经营中的亏损,从而导致自有资本金下降,信用等级随之被下调。

2.2避免过大规模的错误理念,采取适度规模

避免越大越好的错误理念,采取适度规模。很多人错误的认为越是大的银行越不容易倒闭,规模经济性就发挥的越好。但是规模经济具有临界点,当企业扩张到一定规模时,边际要素产出率呈负增长,即出现规模不经济性。并且超大规模的形成容易造成金融垄断,使得金融风险增加,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就会出现连锁反应。如日本银行业就长期奉行“大即好”的方针,一直倾向于造超级银行,对于银行内部问题则不重视,以致造成今天银行业大量亏损、不堪重负的局面。因此太大规模的银行不能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从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在目前国内需求不足、国有企业亏损面较大、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及下岗人员增多的情况下,并不具备大范围内进行并购重组的条件,应该循序渐进的开展。

面对着并购所带来的规模经济、避税效应等经济利益,用并购方式来发展一个企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在选择并购对象时,一定要进行分析研究,尽量避免并购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周林,《企业并购与金融整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2]谭明,《银行并购的财务分析》,《青海金融》,2003年第9期.

[3]宋献中,《论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会计之友》,2000年第10期.

[4]李永红、曹华政,《国外银行并购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5]王向荣 《跨国银行国际化的路径分析--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北方经济, 2005年第三期.

4.企业并购整合中的协同效应 篇四

(1)资源的替代。资源的替代发生于并购企业间拥有相同或相似的资源,整合后的企业只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即可完成原有的全部任务,从而实现成本的节约与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多余的资源则可进行重新配置。

(2)资源的互补。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对于另一个企业资源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或是在新企业某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两种资源同时投入其效能才能得以发挥,即一方资源的效率以另一方资源的使用为条件,此时资源的互补就发生了。资源互补常见于纵向整合的情形。

(3)资源的转移与共享机制。这是在整合过

程中对优势资源使用的一种方式,如企业的某一关键技术、某一企业享受的一种优惠政策、企业的资质、管理能力等,都可在企业整合过程中实现转移与共享,产生协同效应。

(4)资源冲突的消除机制。将不同企业的资源整合于一个新的企业,资源之间必然会存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现象,严重的冲突甚至会影响到新企业的有效运作。对有形资源而言,可能是由于某一企业的资源不能适应新企业的发展战略,从而成为闲置资源,对这一资源的使用则会耗费较多的投入。资源的冲突更常见于无形资源的整合过程,企业文化的差异、企业管理与运作模式的不同、人力资源的办事风格以及信息系统的差异等都会带来资源冲突,及早地发现并消除这种冲突是协同效应产生的重要条件。

(5)学习与创新机制。学习与创新机制主要产生于知识资源的协同过程,不同的资源拥有者通过共享、学习、互补、替代等多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企业的知识系统处于一个有效的协同演化过程,在一定的内外环境下会产生新知识,从而形成资源的创新,这一机制比静态的资源重组协同具有更大的优势,也是结构调整中协同效应最重要的.来源。

并购整合中的协同效应产生过程可用图1进行定性描述。

二、基于价值链优化的协同效应分析

企业的并购整合是并购双方的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其协同效应则应体现于整合后新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因此我们选用价值链分析法作为并购整合协同效应的基本分析工具。波特用价值链理论解释了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他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其价值链之间的竞争。“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是由一连串企业内部物质与技术上的具体活动与利润所构成,当你和其他企业竞争时,其实是内部多项活动在进行竞争,而不是某一项活动的竞争”。这意味着企业价值链上活动的效率决定了其整体的竞争优势。在并购整合过程中,如果能够在多条价值链上实现活动的共享或关联,则可大幅度地降低活动的成本,增强价值链的竞争优势,进行价值链上活动的共享与关联分析成为识别协同效应来源的基础。

1、波特对价值链中关联的认识

波特认为,价值链之间的各种关联可以成为协同效应的一个重要来源。他将业务单元之间的关联分为三种类型:有形关联、无形关联和竞争关联。这三种关联对竞争优势的影响都很重要,但并不互相排斥。所谓有形关联指的是由于共同的客户、渠道、技术和其他因素的存在使相关的业务单元之间的价值链的活动有可能共享。如果共享可以降低成本或者使其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化程度增加到足以超过共享成本的程度,那么有形关联就产生了竞争优势。无形关联通过基本技能或技巧在不同业务之间的传播产生竞争优势,尽管有些业务之间没有可共享的活动,但其基本的经营要素则可能相似,这使得产生于某一业务的技能或技巧能应用于相关的业务,从而在相关业务中赢得竞争优势。无形关联常常体现于企业在多个业务单元中采用同一竞争战略,这反映出在执行某一特定战略时的管理技巧。竞争性关联指的是由于多点竞争对手的存在,多元化公司必须将自己在多个行业中的业务连接成一个整体。虽然竞争关联并不依赖于有形或无形关联,但竞争关联常常与有形或无形关联是并存的,这是因为它们能为多角化经营提供基础。竞争关联使得发掘有形与无形关联更为重要,一家企业要么使自己的业务相匹配,实现竞争关联,要么面临竞争劣势。从波特的分析来看,前两种关联是竞争关联的基础,也是协同效应产生的基础。在此,我们分析并购整合中有形资源的协同效应。

2、并购整合中的价值链协同分析

价值链分析认为,一个业务单元可以与同一个企业内的其他业务单元共享任何价值活动,包括基础性和辅助性活动。在并购整合过程中,由于多家企业的整合,多条价值链就同时存在于一个企业之中,这为有形资源的协同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价值链的比较来发现这些共享的机会。图2所描述的就是价值链的横向比较,在并购整合过程中,有形资源的协同主要存在于:共享技术开发、共享采购、共享后勤、共享运营、共享市场营销等各项职能中。通过对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比较则可发现无形资源协同的来源。

价值链的横向比较可以帮我们发现并购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关键增值环节,及其支持这些增值的战略资源,以评价其可能存在的协同机会。综合考虑图1中所描述的五种资源协同机制则可实现并购对协同效应的预期。

对价值链上的比较,张秋生还提出了纵向比较,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实现企业产品价值链环节的重新组合,或是对某一关键环节实现替换,从而提高整条价值链的效率。价值链的纵向比较还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协同效应,有利于企业资源与能力的转移、扩散、吸收与融合,即实现双方价值链系统的相容性,形成消除冲突的机制。本文认为,价值链的纵向比较可以帮助整合企业发现潜在的协同机会,而横向比较是发现协同效应的基础,通过横向比较可识别活动的效率,这是进行价值链优化决策的标准。

3、基于无形资源的协同

在协同机制基础上的价值活动比较分析实现了并购企业间有形资源的优化与协同。从价值链理论来看,作为一个组织用来设计、生产、营销、交付与支持产品和服务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为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应当剔除不产生价值增值的活动,而优化价值增值活动,从提高增值活动的效率着手提高整条价值链的竞争优势,因此,价值链本身就是一个协同的系统。在这个协同系统中,价值链间无形资源的协同具有重要价值。

企业无形资源的协同是指通过价值链间或价值链的活动之间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播产生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来源于价值链结点或整个价值链之间基本属性的相似性,主要有:相同的基本战略、相似的价值链模式、相近的客户或外部环境关系等。尽管有些价值系统中的有些资源不能共享,但业务单元的基本相似性意味着从一个业务单元中获得的技巧对另一个业务单元是有价值的。基于无形资源协同的战略并购就是从这一目的出发的,如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搞活国有企业所发生的大量并购案例就是基于无形资源的协同的。优势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战略、畅销的产品、优秀的人力资源、成功的管理体系等等,通过将这些无形资源复制、传播到被兼并的企业中,在提升其价值链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三、协同的成本与效益分析

价值链上的价值创造活动间的各种形式的协同可能给企业带来利益,但同时也要产生成本,所以在并购整合过程中协同效应的产生还有一个基本的前提:由于活动的共享所产生的成本节约或差异化利益应大于为共享所支付的成本。

基于价值链的资源协同要求业务单位以某种方式修正它们原有的行为模式,这必定要发生成本。波特在分析价值活动共享时认为,共享价值活动的成本一般有三种:协调成本、妥协成本、刚性成本。协调成本指的是业务单元为实现共享必须在诸如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和解决问题矛盾等方面进行协调的成本,它取决于共享的类型。妥协成本指的是共享一个活动就要求这个活动按照某种一致的方式运作,而这种方式对所涉及的任何一个业务单元而言可能都不是最优的。刚性成本指的是共享可能带来的对竞争变化反应方面存在的潜在困难,以及可能增加的退出壁垒。共享一项活动可获得的竞争优势的大小与共享成本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其中的协调与妥协成本是必定要发生的,因此,确定成本与收益的大小是价值链上活动共享的关键。这些成本是在追求协同效应时产生的,在并购整合中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在整合时也应加以评估。这一工作的困难在于,这些成本并不能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反映出来,有时对这些成本的界定也不是完全清晰的,所以要准确地评估这类成本并不现实。一个有效的策略是,在整合之前有效地识别这些成本的来源,在整合过程中进行系统化的控制。在评估这类成本时还应注意,这类在价值链层面发生的成本,在企业整合的层面也可能会发生。

四、结论

5.企业并购财务问题 篇五

“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的文献综述,这个论文我能帮你完成,QQ

四零二八一零七零四(402810704)

://

lwenwang

企业并购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行为,在西方兴旺国家100多年的开展史上经久不衰,其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动机和驱动力,以及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并购的浪潮正向全球化推进,当然对我国经济也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试从企业并购财务角度对此问题做一探讨。

一、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首先,企业并购可产生协同效应,即假设A公司和B公司并购,那么两公司并购后价值要高于并购前各企业创造价值的总和。〔V[,AB]>V[,A]+V[,B]〕V[,AB]与“V[,A]+V[,B]〞之差就是“协同价值〞-协同作用效应所产生的增量价值。它应是协同效应所产生的未来增量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协同作用效应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1.经营协同。即企业并购后,因经营效率的提高带来的效益。其产生主要是由于企业并购能产生合理的规模经济〔尤其对经济互补性企业〕,这里的规模经济包括生产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两个层次,规模经济是由于某种不可分性而存在的,譬如通过企业并购,企业原有的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如品牌、销售网络等〕可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营销费用等投入也可分摊到大量的产出上,这样有助于降低单位本钱,增大单位投入的收益,从而实现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2.管理协同。即企业并购后,因管理效率的提高所带来的收益。如果某企业有一支高效率的管理队伍,其管理能力超出管理该企业的需要,但这批人才只能集体实现其效率,企业不能通过自聘释放能量,那么该企业可并购那些缺乏管理人才而效率低下的企业,利用这支管理队伍提高整体效率水平而获利〔这种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管理资源的使用价值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只能对特定的行业发挥作用,相对而言,该理论对横向一体化较具有解释力〕。3.财务协同。即企业并购后对财务方面产生的有利影响。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企业理财以及证券交易的内在作用而产生。主要表现在:〔1〕合理避税。税法一般包含亏损递延条款,允许亏损企业免交当年所得税,且其亏损可向后递延可以抵消以后盈余。同时一些国家税法对不同的资产适用不同的税率,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资本收益的税率也各不相同。企业可利用这些规定,通过并购行为及相应的财务处理合理避税。〔2〕预期效应。预期效应指因并购使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由于预期效应的作用,企业并购往往随着强烈的股价波动,形成股票投机时机。

其次,从企业战略管理角度看,企业并购有以下驱动因素:1.追求高额利润的结果。由于一个经济部门的资本集中总有一定的限度,各个经济部门的利润水平也有差异,资本的本能驱使少数垄断资本,千方百计介入多个经济部门,获取更大范围的垄断利润,积累更多的资本,以谋取更高的利润。2.减少风险,减轻由于危机所受的损失。经济危机对各个经济部门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各经济部门在危机期间的利润率也不同。即使在非危机期间,各经济部门的经营风险也有差异。因此,采取多部门经营的方法,进行多样化经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减轻在危机中所受的损失。

二、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问题分析

1.现金方式并购。一旦目标公司股东收到对其拥有股份的现金支付,就失去了对原公司的任何权益。现金方式并购是最简单迅速的一种支付方式。对目标公司而言,不必承当证券风险,交割简单明了。缺点是目标公司股东无法推迟资本利得确实认从而不能享受税收上的优惠,而且也不能拥有新公司的股东权益,对于并购企业而言,现金支付是一项沉重的即时现金负担,要求并购方有足够的现金头寸和筹资能力,交易规模也常常受到获利能力的制约。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各种金融创新的出现,纯粹的现金方式并购已越来越少了。

2.换股并购。即并购公司将目标的股权按一定比例换本钱公司的股权,目标公司被终止,或成为并购公司的子公司,视具体情况可分为增资换股、库存股换股、母子公司交叉换股等。换股并购对于目标公司股东而言,可以推迟收益时间,到达合理避税或延迟交税的目标,亦可分享并购公司价值增值的好处。对并购方而言,即使其负于即付现金的压力,也不会挤占营运资金,比现金支付本钱要小许多。但换股并购也存在着不少缺陷,譬如“淡化〞了原有股东的权益,每股盈余可能发生不利变化,改变了公司的资本结构,稀释了原有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等。

3.综合证券并购方式。即并购企业的出资不仅有现金、股票,还有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和公司债券等多种混合形式。采用综合证券并购方式可将多种支付工具组合在一起,如果搭配得当,选择好各种融资工具的种类结构、期限结构以及价格结构,可以防止上述两种方式的缺点,即可使并购方防止支出更多现金,以造成企业财务结构恶化,亦可防止并购方企业原有股东的股权稀释,从而控制股权转移。

4.杠杆收购方式。即并购方以目标公司的资产和将来的现金收入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再用贷款资金买下目标公司的收购方式,杠杆收购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要靠负债来完成,收购方以目标企业作为负债的担保;〔2〕由于目标企业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使得投资者需要相应的高收益作为回报;〔3〕具有杠杆效应,即当公司资产收益大于其借进资本的平均本钱时,财务杠杆发挥正效应,可大幅度提高企业净收益和普通股收益,反之,杠杆的负效应会使企业净收益和普通股收益剧减。很明显,这种方式好处在于,并购方只需出极少局部自有资金即可买下目标公司,从而局部解决了巨额融资问题。其次,并购双方可以合法避税,减轻税负。再次,股权回报率高,充分发挥了融资杠杆效应。缺点是资本结构中债务比重很大,贷款利率也较高,并购方企业偿债压力沉重,假设经营不善,极有可能被债务压垮。

【本文来自】:诺贝尔毕业论文网(://

lwenwang)

1.工程背景〔各种资料〕

2.财务风险现状〔各种资料〕

3.管控风险的相关理论和可验证的方法

4.实际应用案例

5.个人分析及结论

答案

摘要:企业并购对其财务框架会发生重大影响,相应带来财务风险:最正确资本结构的偏离,造成企业价值下降,财务风险高涨;杠杆效应使负债的财务杠杆效益和财务风险都相应放大;股利和债息政策也随负债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融资风险和流动风险贯穿企业并购的始终。因此,在并购的过程中,应认真分析并有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目前,并购作为企业间的一项产权交易日益活泼于资本市场。1990年,全球企业并购金额还只有4000亿美元,而到2000年,就上升到3.5万亿美元,并购浪潮可谓风起云涌。国内企业间的并购亦是如火如荼。并购作为资本运营方式日益为企业所推崇。本文是对企业并购的含义、并购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的探讨。

一、并购的含义

企业并购〔M&A〕,即企业之间的合并与收购行为。企业合并〔Merger〕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合并组成一家公司,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合并可采取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被吸收的公司解散,称为吸收合并。两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合并各方解散,称为新设合并。收购〔Acquisition〕是企业通过现金或股权方式收购其他企业产权的交易行为。合并与收购两者密不可分,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合并以导致一方或双方丧失法人资格为特征。收购以用产权交易行为的方式〔现金或股权收购〕取得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力为特征。由于在运作中它们的联系远远超过其区别,所以兼并、合并与收购常作为同义词一起使用,统称为“购并〞或“并购〞,泛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企业并购的直接目的是并购方为了获取被并购企业一定数量的产权和主要控制权,或全部产权和完全控制权。企业并购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用方式,是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

二、并购对公司财务框架的影响及其带来的财务风险

〔一〕资本结构偏离风险

企业并购的融资决策对企业的资金规模和资本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并购所需大量资金的融资渠道有: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和股票以及认股权证等。由于并购的动机不同以及目标企业收购前资本结构的不同,使得企业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自有资本和债务资金的投入比例存在差异。企业并购所借入的大量债务和新发行的债券、股票往往造成企业资本结构失衡,形成资本结构偏离,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资本本钱最低和企业价值最大的暂时背离是以巨大的财务风险为代价的。债务资金的规模庞大和新发行债券、股票的沉重压力使并购方不得不考虑融资决策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杠杆效应

债务的存在是财务杠杆发生作用的根本原因,也是产生财务杠杆效益的源泉。同时,正因为财务杠杆效益存在,使得债务的存在合理。随着债务增加,杠杆效益亦是水涨船高,高财务风险的背后是投资高回报的预期。研究说明,企业并购导致杠杆率增加,特别是在杠杆收购案例中。杠杆收购指并购企业通过举债获得目标企业的股权或资产,并用目标企业的流量归还负债的并购方式。杠杆收购旨在通过举债解决收购中的资金问题,并期望在并购后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并购企业的自有资金只占所需资金的10%,投资银行的贷款占资金总额的50%~70%,向投资者发行垃圾债券占收购金额的20%~40%.所谓的垃圾债券是指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发行的利息很高,但评级很低,存在较大违约风险的债券。高息垃圾债券的发行及大量投资银行的贷款使企业资本财务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并购企业必须合理安排资本结构,使并购中产生的财务杠杆利益抵消财务风险增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股利和债息政策的影响及偿债风险

三、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一项完整的并购活动通常包括目标企业选择、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并购的可行性分析、并购资金的筹措、出价方式确实定以及并购后的整合,上述各环节中都可能产生风险。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在确定目标企业后,并购双方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以持续经营的观点合理地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并作为成交的底价,这是并购成功的根底。

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其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时间的预测。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这就产生了并购公司的估价风险,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并购企业所用信息的质量,而信息的质量又取决于以下因素: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并购企业是善意收购还是恶意收购;准备并购的时间;目标企业审计距离并购时间的长短等。也就是说,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根本上取决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大小。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提交的审计报告水分较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够充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资产价值和赢利能力的判断难于做到非常准确,在定价中可能接受高于目标企业价值的收购价格,导致并购企业支付更多的资金或更多的股权进行交易。并购企业可能由此造成资产负债率过高以及目标企业不能带来预期赢利而陷入财务困境。

/mg乖乖

答复采纳率:43.5%

2021-09-08

18:58

·

您已经评价过!

好:0

·

您已经评价过!

不好:0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在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并购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采用现金收购的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就越高,企业越能迅速、顺利地获取收购资金。这同时也说明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响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果自有资金投入不多,企业必然采用举债的方式,通常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使得并购后的企业负债比率和长期负债都有大幅上升,资本的平安性降低。假设并购方的融资能力较差,现金流量安排不当,那么流动比率也会大幅下降,影响其短期偿债能力,给并购方带来资产流动性风险。

〔三〕融资风险

并购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金渠道在短期内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

并购对资金的需要决定了企业必须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渠道。如果企业进行并购只是暂时持有,待适当改造后重新出售,这就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短期资金才能到达目的。这时可以选择资本本钱相对较低的短期借款方式,但还本付息的负担较重,企业假设届时安排不当,就会陷入财务危机。如果买方是为了长期持有目标公司,就要根据目标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持续经营的资金需用,来确定收购资金的具体筹集方式。并购企业应针对目标企业负债归还期限的长短,维持正常的营运资金,使投资回收期与借款种类相配合,合理安排资本结构。比方用短期融资来维持目标公司正常营运的流动性资金需用,用长期负债和股东权益来筹集购置该企业所需要的其他资金投入,在并购企业不会出现融资危机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资本本钱,力求资本结构的合理性。

四、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在并购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控制风险的影响因素,降低财务风险。如何躲避和减少财务风险,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采用恰当的收购估价模型,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以降低目标企业的估价风险

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是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并购企业应尽量防止恶意收购,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开展战略进行全面筹划,审定目标企业并且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做出合理预测,在此根底之上的估价较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

另外,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企业价值的估价方法有贴现现金流量法、账面价值法、市盈率法、同业市值比拟法、市场价格法和清算价值法,并购公司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的资料信息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目标公司的合理评估方法,合理评估企业价值。

〔二〕从资金支付方式、时间和数量上合理安排,降低融资风险

并购企业在确定了并购资金需要量以后,就应着手筹措资金。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量大小与并购方采用的支付方式相关,而并购支付方式又是由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的。并购的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三种,其中现金支付方式资金筹措压力最大。

并购企业可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每股收益摊薄、股价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筹措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结构设计,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各种组合,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来取长补短。比方公开收购中两层出价模式,第一层出价时,向股东允诺以现金支付,第二层出价那么标明以等价的混合证券为支付方式。采用这种支付方式,一方面是出于交易规模大、买方支付现金能力有限的考虑,维护较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收购后的巨大还贷压力;另一方面是诱使目标企业股东尽快承诺出售,从而使并购方在第一层出价时,就到达获取目标企业控制权的目的。

〔三〕创立流动性资产组合,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降低流动性风险

由于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资产负债结构性的风险,必须通过调整资产负债匹配,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来降低。但假设降低流动性风险,那么流动性降低,同时其收益也会随之降低,为解决这一矛盾,建立流动资产组合是途径之一,使流动性与收益性同时兼顾,满足并购企业流动性资金需要的同时也降低流动性风险。

〔四〕增强杠杆收购中目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在财务杠杆收益增加的同时,降低财务风险

杠杆收购的特征决定了归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整合目标企业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在杠杆效应下,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结构能否真正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取决于此。高额债务的存在需要稳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来偿付,而增强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必须:〔1〕选择好理想的目标公司,才能保证有稳定的现金流量。〔2〕审慎评估目标企业价值。〔3〕在整合目标企业过程中,创造最优资本结构,增加企业价值。只有未来存在稳定的自由现金流量,才能保证杠杆收购的成功,防止出现不能按时偿债而带来的技术性破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财务本钱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

[2]田 进等。兼并与收购。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陈共荣等。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3

[4]邬义钧。企业兼并及美国企业五次兼并浪潮的启示。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1

6.关于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 篇六

关键词:财务尽职调查 审计 企业并购 应用

前言

企业并购是企业法人基于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基础,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成功的企业并购有利于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然而,企业并购涉及交易繁多,潜在的风险也多。财务尽职调查主要是针对并购活动中有关财务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而实施的,是企业并购风险防范的主要手段。但从历史经验来看,相当一部分企业并购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财务尽职调查流于形式、财务尽职调查不规范以及财务尽职调查不到位。财务尽职调查审计主要对尽职调查的调查方式的规范性、调查内容的完整性、调查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审计,是完善尽职调查,防范企业并购风险的重要手段。

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探讨了财务尽职调查审计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策略:

一、审计财务尽职调查实施的程序,促进尽职调查的规范性

财务尽职调查涉及企业并购中的价值评估、融资策略和并购整合财务风险的系统分析等内容,实施阶段应根据详细的调查计划和企业实际情况,实施规范性的调查程序,促进调查结果的有效性,为企业的并购决策提供合理的判断依据。然而,一些企业在并购过程中,财务尽职调查并未严格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调查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对被并购企业的调查分析结果,不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因此,审计尽职调查实施程序,能有效促进尽职调查的规范性。

1、财务尽职调查方案的审计

财务尽职调查主要方案是由财务专业人员针对目标企业中与投资有关的财务状况的审阅和分析。在实际企业并购案例中,许多尽职调查对被并购企业的的财务调查和分析等方案只停留在表面,极易陷入舞弊陷阱。因此,财务尽职调查方案的审计中,要加强尽职调查是否具备合理的调查方案的审计,主要包括整体操作思路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目标企业主体资格的调查流程是否合理(如:目标企业设立的程序、资格、条件、方式等是否符合当时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以及审计尽职调查设立的调查方案中有关目标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估、验资等是否履行了必要调查程序,从而促进尽职调查方案的全面性。

2、财务尽职调查方法的审计

尽职调查审计应在分析具体审计项目目的、内容、要求和责任的基础上,制定出并购活动有关的财务尽职调查审计的实务操作规范和审计准则,根据尽职调查审计框架,审计尽职调查过程中是否采取了多样化的调查方法得出具有尽可能全面调查结论、该调查方法在实践运用中是否正确、合理以及是否能正确地评价潜在的目标公司和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等等。并根据审计结果,提出规范尽职调查方法的对策。

3、审计财务尽职调查步骤的审计

财务尽职调查实施步骤的合理是预防并购财务陷阱的关键,也是尽职调查审

计的重点内容之一。审计人员应在充分了解并购类型、实质、程序等内容的基础上,对每一阶段的调查进行审计,根据并购审计的具体类型、目的、内容来审查并购中财务尽职调查的处理步骤是否符合目标企业财务状况、资产价值调查业务规范、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规范等要求,确保企业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审计财务尽职调查规定的内容,促进尽职调查的全面性

财务尽职调查应对目标公司的资产状况、销售收入、利润、现金流等财务指标进行全面调查,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更好的为企业的并购决策提供依据。目前,许多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尽职调查未能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调查的疏漏往往造成企业的重大损失。财务尽职调查规定内容的审计是促进尽职调查全面性的重要措施。

1、财务尽职调查目标和主体的审计

企业并购中财务尽职调查应当深刻理解企业实施并购的目标和战略,并以此

为标准准确地把握调查方向、确定调查内容,使其所得出的结果满足企业的要求。为避免财务尽职调查中对调查目标和主体认识的模糊和疏漏,审计过程中应加强尽职调查活动对调查目标和主体分析的审查,审计尽职调查影响调查质量的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外部因素,避免尽职调查的盲目性。

2、财务尽职调查范围和内容的审计

财务尽职调查范围和内容的全面性是企业并购活动中分析、预测、评估目标

7.企业并购中的财务效应研究 篇七

(一) 企业并购可以产生避税效应

由于各国对不同类型的资产所征收的税率不同, 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间的税率差别较大, 因此在并购中采取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例如, 具有大量自由现金流的企业, 如果支付股利会给股东增加个人所得税, 或者回购股票则易改变股票行市并对企业和股东都将产生一定的纳税收益, 而收购其他企业的股票, 利用盈余抵补亏损, 可以规避支付股利带来的即期个人所得税, 大幅度减少或延迟所得税额。同时, 并购方如不是用现金购买并购目标的股票, 而是按一定的股权比例转换, 则可实现资产的流动和转移, 并使资产所有者实现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的目的;或者并购方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以换取并购目标企业的股票并在一段时间后再转换成股票, 资本收益的延期偿付可使企业少付资本收益税。此外, 如果并购方负债率很低, 则并购后企业综合负债率提高, 在不大幅提升财务风险的同时, 可带来巨额的利息抵税效果。

(二) 企业并购可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指出, “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 企业面对的是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动机、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全的世界, 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使用价格机制需要支付成本, 通过形成一个组织, 并允许某个权威 (企业家) 来支配资源, 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企业通过并购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借助并购得以扩大规模, 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产权及资产, 实行一体化经营, 提高了专业化程度, 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形成单位产品的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 增强产业内的排他性, 实现规模效益;二是企业在交易中必然会发生选择交易伙伴、选择交易方式和监督交易进行的一些费用, 从而发生大量的交易成本, 而企业并购后——无论是对上游企业还是对下游企业的并购, 运用企业内部的行政力量来重新配置资源, 相关经营活动的协调更容易, 都可以减少交易环节, 以节约生产要素的购置和产品销售的费用;三是企业进入新的产业或新的市场, 往往需要较多的投入, 而通过并购利用其已有的网络系统进行优化组合, 可以充分利用被兼并企业的关系网络资源如社会关系、人力、物质等, 扩大市场占有率, 提升竞争优势, 从而减少进入新领域或新市场的风险成本。

(三) 企业并购可以产生财务预期效应

财务预期效应是指由于并购使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进行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票价格的高低。虽然股票价格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但主要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现金流量只能依据企业过去的表现如销售额、税后利润、股息及股息分配方式等进行判断。股价在短时期内一般不会有很大变动, 只有在企业的市盈率或盈利增长率有很大提高时, 价格收益比才会有所提高。由于并购时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影响股价, 成为股票投机的基础。市场对企业评价提高就会引发双方股价上涨。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具有较低价格收益比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 提高企业每股收益, 让股价保持上升的势头。在美国的并购热潮中, 预期效应的作用使企业并购往往伴随着投机和剧烈的股价波动。由于并购方规模往往较大, 证券流动性较高, 企业的市盈率通常被用作并购目标企业的市盈率。当并购目标企业的市盈率低于并购方的市盈率时, 说明由于种种原因对企业评价偏低。一个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兼并有较低市盈率但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 从而引起市盈率的上升, 造成企业的股票价格上涨, 可以产生财务预期效应。

(四) 企业并购可以提高财务运作能力

企业并购后, 由于规模和实力的扩大, 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得以改观, 大大增强了企业的财务运作能力,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并购目标难以直接从外界得到大量的资金或资金成本过高, 往往缺乏自由现金流量, 而其行业的需求却预期会增长, 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使企业发展受到资金的限制, 而并购发生后, 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内部化活动对资金统一调度, 并购目标可以从并购方得到闲置的资金, 投向具有良好回报的项目, 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资金收益, 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资金的整体使用效果更高。这种良性循环可以增加企业内部资金的创造机能, 使现金流入更为充足。二是一旦并购成功, 对企业负债能力的评价就不再是以单个企业为基础, 而是以整个兼并后的企业为基础, 这就使得原本属于高偿债能力企业的负债能力转移到低偿债能力的企业中, 提高了那些信用等级较低的并购目标企业的偿债能力, 为外部融资减少了障碍。三是并购后控股企业的负债能力具有杠杆效应, 这种杠杆效应使企业规模日益庞大, 并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 对其控制的资产和收益产生很大的杠杆作用, 层层连锁控股可依据同样的资本取得更多的借款, 从而提高负债的可能。

二、企业并购容易引发的财务风险

(一) 信息不对称风险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 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对财务风险的影响主要来自事前知识的不对称, 即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知识或真实情况信息永远少于被收购方对自身企业的知识或真实情况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风险常常表现为未及时发现被并购企业存在资产权不清、有未充分披露的担保和诉讼、被并购企业高管层可能的舞弊现象等。这种信息不对称风险, 源于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对目标企业财务报表的过分倚重和事前调查的疏忽大意。由于财务报表的固有缺陷和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对财务报表的认识不足往往会导致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真实资产与负债状况以及未来现金流量产生”错觉”, 收购方在不完全掌握信息的情况下采取贸然行动, 往往只看到并购目标企业诱人的一面, 过高估计合并后的协同效应或规模效益, 而对目标企业隐含的亏损所知甚少, 一旦收购实施后各种问题马上暴露出来, 从而影响了并购工作的展开, 大大提高了并购成本, 引发财务与法律的纠纷, 影响并购融资的安排, 影响企业整合的进程, 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 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是指并购企业在一定时期内, 为并购融资或因并购背负债务而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一般而言, 企业并购往往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 但是不可能完全通过自有资本来完成一项大型的企业并购活动, 有时用本公司的现金或股票, 有时则利用杠杆融资并购等债务支付工具, 通过向外举债来完成并购。无论利用何种融资途径, 均存在一定的融资风险。特别是在我国, 由于融资途径和收购价款支付方式的限制, 实施企业并购所需的巨额资金更给收购方造成了巨大的财务风险。企业以自有资金进行并购虽然可以降低风险, 但也可能造成机会损失, 尤其是抽调本企业的流动资金用于并购, 还可能导致企业营运资金周转困难。一旦企业的自有资金用于收购, 而重新融资又出现困难的情况下, 不但造成机会成本增加, 还会产生新的财务风险。通常情况下, 企业通过借款、杠杆收购等方式来完成并购。

(三) 营运风险

营运风险是指企业在完成并购后, 通过并购形成的新企业因规模过于庞大而产生规模不经济, 以致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业绩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和经验共享互补。在通过并购进入某一行业或产业, 进行产业组合、转移投资方向等一系列大动作时, 往往会面临巨大的产品成本风险和市场壁垒风险。再加上被收购企业的价值和市场潜力往往被高估, 并购后其经营业绩未必能达到预期水平, 从而使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和市场份额效应都无法有效发挥。同时, 企业规模并不决定一切, 有时无限制扩大企业规模, 反而会限制效益的提高, 而多元化经营所产生的效应也不一定能够足额弥补其带来的成本增加。此外, 为了保持目标企业的持续经营, 收购方很难阻止目标企业债务链向己方延伸, 甚至会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目标企业债务的承担主体, 这样做的财务风险大, 会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三、企业并购中的财务管理建议

(一) 注意防范信息风险

企业并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 既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经济周期性的波动、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动等宏观环境因素, 又有并购方的企业环境和资金状况的变化、被收购方反收购和收购价格的变化、并购后管理协调和文化整合的变化等微观因素。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并购的各种预期与结果发生偏离。企业并购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 其中包括法律、财务、人员、市场网络、专有技术、独特的自然资源等, 所有这些领域都可能形成导致并购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和原因。因此, 并购前应聘请经验丰富的资产评估、法律等中介机构, 对目标企业所在的东道国宏观环境、产业环境、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充分了解并作全面客观分析, 对目标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量作出合理预测, 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慎重选择并购目标。

(二) 注意防范融资风险

企业在充分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基础上, 应对并购资金需要量进行客观预测, 认真规划融资结构, 合理确定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例以及债务资本的长短期限比例。一般情况下, 用现金方式收购的每股收益的预期值应高于用股票方式收购的每股收益预期值, 但用股票收购的债务负担将明显低于用现金收购的方式。如果并购的投资报酬率高于债务利率, 采用现金收购方式为好, 适度运用财务杠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防范偿债风险可以通过合理利用杠杆收购这一融资方式实现, 实质是收购方主要以借债方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产权, 继而以并购后目标企业的资产或现金流来偿还债务。

(三) 注意防范涉税风险

企业要充分考虑税收效应, 要在现有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大胆创新, 争取在合法范围内减轻双方的税收负担, 以增加并购成功的可能性。从理论上说, 各种资产如现金、债权等都有可能成为支付手段, 因此要多采用组合证券支付方式, 以满足各方利益的需要。一般说来, 现金支付会使目标公司及股东增加税负, 而换股交易则是免税交易。但是, 无论是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并购, 如果并购前的企业存在重大的涉税违法行为, 即便当时未被税务机关查处, 在并购后一经查出, 并购后的存续或新设企业都将承担巨额的财产损失或股东权益损失, 甚至声誉损害。

(四) 注意防范营运风险

企业应在并购前对目标企业进行经营能力分析, 慎重进行并购决策及并购后整合规划。企业并购是为了提高资本运作效率, 而先进的管理是实现这种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并购后, 随着规模的扩大, 管理协调工作的复杂性提高、难度增加, 应随着客观经营环境的变化, 及时调整企业的决策机制、组织结构、管理。

参考文献

[1]周俊, 薛求知.外资并购的财务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9) .

[2]曹玉珊.并购战略的增长动机及其财务效应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管理, 2007 (20) .

[3]程惠芳, 张孔宇.中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财富效应分析[J].世界经济, 2006 (12) .

[4]曾丽萍.基于财务协同效应视角下的企业并购[J].金融与经济, 2008 (10) .

8.关于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 篇八

关键词:横向并购;管理协同效应;资源配置

美国经济学家施蒂格勒曾说: 几乎所有美国大型企业都不是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而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外部因素得以发展。横向并购是企业扩张的一种基本形式,企业通过横向并购能够充分利用双方企业的资源扩大市场竞争力,对企业的成长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据统计,现今的企业横向并购案中成功率不高,因此对横向并购企业进行研究,提高横向并购的成功率尤为重要。

一、 横向并购及其面临的问题

横向并购是一种最普遍的企业并购行为,据统计,世界各国公司的并购中近三分之二是横向并购。横向并购又称水平并购,是指并购企业对生产技术、生产工艺、产品及销售渠道等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同行业目标企业进行兼并,来弥补企业资源配置的不足,实现由于规模效应而产生的成本降低,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虽然横向并购在市场资源优化、行业整体生产力的提升、降低行业退出壁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横向并购的成功率却令人堪忧。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并购的成功概率只有33%,其余公司并购失败。失败的原因因并购公司的不同也各不相同,但主要原因是并购后的管理出现了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 战略方面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的未来经营方向及目标具有纲领性的规划和设计,有利于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虽然横向并购企业双方的产品相同或相似,企业间有很高的关联度,但由于企业的人力、文化、管理等方面的不同,企业的战略也会有所不同。而战略不同往往会导致企业产生目标不明晰,发展方向不明确,不能提高生产运营的积极性等问题。因此,企业横向并购后双方企业的战略制定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适时进行企业战略调整,制定共同战略是并购后的首要问题。

2. 企业文化方面

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辐射等作用,是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统一员工意志和目标,使其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共同努力的重要手段。横向并购企业双方因企业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其文化也存在着差异。企业并购后,如果没有对双方的企业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文化上的冲突会影响企业形象员工形象的塑造,也会导致工作方式方法上的冲突,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 人力资源方面

人力资源是企业横向并购后管理的重要方面。在横向并购中,双方企业能够共享的资源和部门比较多, 因此企业在并购后常常会有部门合并、职能合一或者某些机构的取消,这会带来大量人员冗余,容易使员工产生抵触情绪, 使得并购发生后企业的整体氛围出现人心不稳的现象。

4. 制度方面

企业横向并购后,员工还在遵守原来的组织制度,如果不及时合理的制定新的企业组织机构的各种章程、条例、守则、规程、程序、办法、标准等,企业的组织指挥系统会出现混乱,各部门及其成员的职责职权不明确,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和协调关系,导致企业管理失控。

程序上的产权交易只是并购的开始并不是并购的结束,并购成功的关键是并购后企业的有效管理。如何在并购完成后采取有效的措施,真正使并购双方实现“1+1>2”的效应,是并购企业面对的普遍挑战。以下本文将管理协同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实现横向并购企业管理协同的措施。

二、 管理协同理论概述

管理协同理论是研究管理对象的协同规律并实施管理的一种理论体系。其目的在于更加有效的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效应。管理协同的中心目标是实现协同效应,其本质是各协同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协调配合、同步,支配系统向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进而使系统整体功能发生倍增或放大,即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横向并购中管理协同效应就是指当两个管理能力具有差别的企业发生并购,通过管理资源的转移,并购企业把自身过剩的管理资源转移到被并购企业中去,使额外的管理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并购双方表现出大于两个单独企业管理能力综合的现象。管理协同效应在横向并购企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从横向并购的原因来看,实行横向并购的关键因素就是并购企业组织资本出现过剩,当前的管理能力超出企业现有规模,需要将其转移到管理能力短缺的企业,实现二者的资源合理配置。管理能力分为三种:一般管理能力、产业专属管理能力、企业专属非管理能力,三者的专属性依次增强。对于一般管理能力专属性最差,其过剩可以通过裁员等方式解决,但产业专属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往往具有企业专属信息,其自身也是企业专属资产的一部分,它的流失会给企业专属信息带来损失,因此减少产业专属管理能力不宜采用解雇方式。但为保持企业的能力与规模的平衡,企业则应扩大规模,选择管理能力不足实行并购,使过剩的管理能力有效的转移,实现能力与规模的平衡。

2. 促进企业资源融合

横向并购后的企业往往会出现企业文化、组织管理制度、企业战略等方面的差异,如果这些冲突不能合理的解决,会对并购后企业的运会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管理协同具有组合优化性,可以运用不同方法手段来发挥管理要素的优势,协同并购双方有效的整合管理要素,再进行整合,使组织的管理效率优化。在心理方面,管理的协同可以减轻并购双方企业的员工心理负担,统一的管理利于员工的交流,并且促进了企业各方资源的融合统一。

并购后的协同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如果不能实现协同效应, 就意味着双方的资源、能力没有实现共享,带来规模不经济和范围不经济。因此, 实现管理协同是企业并购后最基本的目标, 是实现并购预期和公司战略目标的基础。

nlc202309020606

三、企业横向并购后实现管理协同效应的若干措施

(一)战略整合

战略与企业内部活动及其特定的环境密切相连,并购行为打破了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有效匹配,战略整合是并购企业的必然措施。由于战略整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制定战略整合时,首先要从定位与执行层面来考虑,从并购与被并购企业员工的愿景与能力出发,来分析战略要素;其次通过SWOT 分析,结合协同效应来制定战略计划,并在新的企业管理层内达成广泛共识;最后在执行战略计划时,需要发展一个新的、一体化的基本战略导向,并通过不同循环往复的相互学习建立一个强制性参照结构,并不断修正带有偏见的参照结构,使之上升为基本战略导向,充分发挥战略的协同效应。

(二)人力资源整合

在横向并购中, 由于并购双方的产品相同或相似, 能够共享的资源较多, 因此企业在并购后业务整合、资本整合、战略整合往往相对容易, 但人力资源整合却相对困难。横向并购后的整合期间通常会涉及到部门合并或撤销、大量冗员的处理, 也会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对接、企业文化的碰撞以及员工心理与行为的变化等问题。有效的人力资源整合,能理顺企业内部关系、稳定人心、减少冲突、提高并购效率。因此,人力资源整合在横向并购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企业成功完成横向并购的关键。整合的主要措施有:

1.员工的沟通策略。并购公司通过与被并购企业的员工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及时让员工理解兼并收购的动因、目的和效应,并确定个人在未来公司的目标定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并购过程中由于信息分布的不完全而造成的情绪波动。合理安排、妥善安置离职人员,提供安置费用,避免由于裁员不当给并购后的企业带来巨大的震荡,增加企业并购成功的机会。

2.并购过程中适当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经济利益自然是人们工作所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稳定人心的首要手段就是物质方面的激励,当然物质激励应当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 两者不可分割, 不可偏废。同时也要注意员工激励必须考虑员工需求,激励要奖惩适度,要公平。

3.稳定关键人才策略。并购过渡期间,一项主要挑战是留住宝贵人力资本, 防止关键人才在并购期间突然“跳槽”。关键人才对公司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尤其是对新公司而言。经验老道的员工可以极大地消除并购事件给日常工作带来的影响。如果在并购过程中人力资本不断流失, 那么并购的目的显然不能完全实现,甚至失败。

(三)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是横向并购后企业管理的核心,决定着并购的成败。文化作为企业员工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载体,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潜移默化影响着员工的心理和行为,并在组织内部形成自我约束和规范机制,影响着有形资产的配置、利用及整体协作关系,从而最终影响着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益。

(四)组织与管理制度整合

组织与管理整合是追随着战略整合的步伐开展的,其本质是对组织资源的重组和融合,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使组织尽快恢复稳定和有序状态,保证并购后企业灵活、协调、高效的运转。组织与管理整合在并购整合体系中起着结构支撑的作用。(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贾新波,企业并购中管理能力的协同效应分析.经济视角,2008(08);第69-71页.

[2]陈怡,企业并购中的管理协同效应分析.商场现代化,2006(01);第59-60页.

[3]樊梦欣等,基于系统管理的并购企业整合模型探.商业时代,2013(17);第99-101页.

[4]刘红霞,横向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与对策探究. 商业时代,2010(36);第82-83页.

[5]赵阳,浅谈企业并购与协同效应理论.理论导刊,2004(09);第40-42页.

上一篇:初三新学期学习计划作文下一篇:安全整改通知书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