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阅读教学体会(共17篇)
1.中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阅读教学体会 篇一
高中语文90学时培训现已结束,此刻回头想想,12天的连续培训已不漫长,也许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在经历时总是煎熬万分,而回首时却是如此怀念。此次培训给了我许多启示,最重要的可以归结为四个字:“重新审视”。
首先,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目的。崔勇老师说:“人生就是不断的成长,而非学习。”“不要有偏见,人有千形万态,诗歌也是千姿百态。”“在社会中,人要有忍耐肮脏的能力。”等等这些智慧的话语无不在敲击我已类似顽固的脑袋。在继成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中,语文教学的目的被我定位为知识,语法知识、文学知识、评论知识等。这无形中让学生囚禁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无边际而使得自己迷失、迷惘。现在我知道,教学不是教知识,而是教他们思维,教他们自主认识外界、自主思考的能力。
其次,重新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在高中教学中无疑是个难点,也是个重中之重的课程。俞磊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作文的评价系统是混乱的!教师习惯性地在每次评价作文时用如下话语:主题深刻或肤浅,语句通顺,脉络清晰等,这些概述式的话语其实是在敷衍,作文做好的评改方式是面批,而评价角度是从语言、思考、视野、逻辑和技术这几个方面出发。而后,他又着重介绍了如何建立一种有张力、有质地、有滋味的语言结构,并加以举例,这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需要看书,老师同样如此,要使学生知道语言体现的是一种才气!重视语言,重视作文评价,前面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最后,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本身。在文学沙龙中,各位老师的精彩发言在各个方面让我重新审视教育,尤其是来自乐清中学的张金琪老师。他对于教育有许多的看法,比如中国的教育不如外国的教育,当他的孩子到外国上学时,跟他这么说了一句:“原来教育是这样的。”而他自己从各种书籍和实践中也发现,我们的老师不合作、不学习,有点什么东西就像宝贝似的不舍得与别人分享,一针见血地剖析了中国教育的现状。教师不读书,不与时俱进,早晚要被社会淘汰,但是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我们老师如何在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同时,又不与现行高考体制相违背?“教育将走向何方?”
这一次90学时培训收获就这么多,可又岂止这么多?它留给我的是更多的思考与实践,我一直在探索的路上!
2.中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阅读教学体会 篇二
一、教师要先学生一步,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是提升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和自我修养的不二法宝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头脑中丰富的知识是良好教育涵养的有效保障。很多教师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上课、如何备课上。阅读水平和阅读量始终停留在毕业水平。但是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师如果充实自己便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语文教师的阅读要比学生多更多,一方面大量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教师的情操,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开阔心胸。另一方面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涵养。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中学语文教师的阅读要有选择性
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书籍的选择至关重要。文学作品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教学方法的改进方面需要理性的思维和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在书籍的选择上要同时侧重于教育专业书籍的阅读。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是孩子们一生的向导。引导着孩子们拥有正能量。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学习和反思自己,提高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笔者也摸索出一套引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在新学期之初拿出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多一些了解,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提出中肯的建议。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好记录,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教师自身提高阅读数量和质量,提高自身涵养,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也赢得了学生们的信服甚至崇拜。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引导学生阅读就更加有效率。因此阅读对于中学语文老师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老师自身的知识积累,最重要的是在阅读大量教学书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不断地自省,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摘要:一些中学生目前普遍存在一些不良思想和较差的学习状态。笔者通过阅读训练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了解到,改变学生思想和精神状态的切入口在于大量的正确的阅读。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必须在学生之前进行大量的有效的阅读,才能有效指导学生。
3.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字】语文;文题;作文教育
作文教学一直是各科教学中的难点,"文无定法",作文教学 亦无"定法",一直以来,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比较滞后,不少人以之为禁区,不敢问津。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弊端,严重地桎梏着作文教学的前进。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一、增强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从心理上说,一开始就有一种喜欢的情绪。文题拟得好,对—个训练扎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
1.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作文成功之路》2000年l期例文《一生走不出你浓浓的爱》,作者用饱含真情的语言把一些平淡的材料以铺陈叠加的形式表达出来。文题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话,把全文琐碎,平淡的材料紧串在一起,使文章形如—个橡皮套袋:材料越多,内容越丰富,套袋就会更圆,母亲为儿一生操劳的形象也就越来越丰满。这句话就起到串连材料,点明主旨的作用。这样,作品也因之而增添了无穷的亮色。
2.材料来拟定文题
想象和联想是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写作,常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样文章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而瘦弱。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从内容上讲,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内涵,使主题得以较大幅度的凸现。从修辞角度上说,这种具有类比性材料的反复叠加,对主题就有鲜明的强调作用。此类文题的设置,因为它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栅性。也正是这种模栅性,使文题本身具有较大信息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而从读者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其思维过程为: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主题。这—过程与作者的创作思维过程恰好相反。-看到文题后,最先关注的是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而涉及基础材料;读者在对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响文章主题之门。
二、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最直接的素材来源。让学生到劳动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习作素材,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
例如:学生对锄草劳动并不陌生,却难以将这项活动写具体,往往写成“我们认真地锄”,使劲地拔,“一會儿就锄了一大片”等这样空泛的文章。此时如果老师空讲怎样写具体,学生写起来肯定还是有困难的。为了指导学生写好、写具体,于是在锄草劳动前,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平时自己是怎样锄草的,在锄草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学生说:有一种俗称‘拽倒驴’的草,根扎得很深,有时,一个同学是根本拔不掉的,要几个人合伙拔。我顺势启发:你们用力拔它却拔不出来,好像在跟人们怎么样,这时你们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劳动时再认真体会一下。通过课前点拨并组织学生参与锄草劳动,学生写出了十分真实具体的文章。如有个学生在习作中写道:我用了全身的力气,拔那棵‘拽倒驴’只拽掉了几片叶子,而它的根却纹丝没动,好像在跟我作对,这下可把我给气坏了,心想:我非把你拔下来不可。于是,我叫来小亮和小明,我们三个一齐用力,嘴上喊着:“一、二、三”,那棵“拽倒驴”被我们拔了下来,我由于用力过猛,弄了个四脚朝天,把屁股墩弄得生疼。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
生活处处有文章,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有快乐和宝藏。”正如海边沙滩的见壳,拾起来串成一串,便是一条美丽的项链。
我们的作文训练不能离开学生见闻的实际,更不能离开学生真切的农村生活。农村学生习作的素材只要立足于农,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想,重视材料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写作的材料丰富了,写作的底蕴增厚了,思维拓宽了,语言有了个性,写作水平就在具有农村特色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平时留心生活,留意观察,留神生活中“有价值的”生活素材,那么,孩子的笔下一定会不断流淌出富有现实生活底蕴的美文。
参考文献:
[1]唐柏红.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体会[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
[2]赵其军.如何把作文写得“活”起来[J].基础教育参考.2008
4.中学语文教师心得体会 篇四
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和真挚的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多加一些开放的试题的练习。结合《语文的新课程标准》安排自己的语文教学。多向老教师学习经验。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对学生多加强教育,教会学生如何的做人,如何的尊敬同学、老师和家长。
4、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5、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5.中学语文教师实习心得体会 篇五
实习内容主要是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工作。既然是实习教师,语文教学自然是重点。
我实习的班级是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他们的语文老师,也就是我的指导老师同时还是校长办公室的主任,颇受关注,他们使用的又是我所不熟悉的新教材,这些都让我颇感压力,因为我作为他们的实习老师,总是要给他们上课的。怎样才能上好课,怎样才能教好他们,正是我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
思考之后,我决定先从指导老师的上课风格入手。既然指导老师教的这么成功,学习他的方法、吸收他的经验自然是一条捷径。实习开始的两周,我便专心听指导老师的课,揣摩他的教学风格。指导老师也很负责,很热心地告诉我怎么听课,在课堂上如何观察学生,如何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适当的反应,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总的来说呢,指导老师的教学风格是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用他的话说就是一节课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听都能听明白都能学到东西,这堂课就算成功了。至于如何把话语权交给学生,主要就是采用教师点拨法,即设问析疑。所谓设问析疑,是教师首先由一篇课文的切入口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分析疑问并由此转入另一问题,最后把学生引导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中。通过这种设问析疑,在加上适当的讨论,某些课文再结合文体特点,采用品味法、朗读法进行教学。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怎么去激励、唤醒、鼓舞听课者呢?让他们参与课堂,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惟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融入课堂,惟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设问析疑无疑是一个较好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的教学模式。经过多次实践,我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颇多好处,具体的说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鼓励学生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总的说来设问析疑可充分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性。
在听课的同时,我也对班上学生语文水平进行了调查。通过作文的批改再加上自习时间和课下时间的了解,得知这个班的语文水平还可以,且全班的学习氛围很好,课堂纪律和作文上交情况都很好,学生课前预习也很自觉,更重要的是他们讨厌传统的语文教学,他们不喜欢老师垄断课堂。显然,指导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适合他们的。
新教材也是我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新课改强调的是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无疑,新教材的指导思想肯定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指导老师在课余,还教我如何去研究教材,如何去备课。他要求我先熟悉课本,然后在课本中挑选几篇我认为对学生有帮助,或者与高考相关的文章,去编写教学案。要挑选对学生有帮助的,或者与高考相关,这就要求我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高考的要求和趋势,工程量可谓浩大,但不可否认这是必须的。好的教学当然是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这种需要可能是现实的参加高考的需要,也可能是解决学生关于生活、关于人生的迷惑的需要,而满足后面一种需要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是很重要的,当然,前一种需要也是不可忽视的,毕竟这是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不是单单一个“应试教育”的指责所能逃避的。了解了学生的需要,高考的形势之后,便开始着手编写教学案。指导老师告诉我,教学案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使用的,不同于一般的备课,除了要体现教学思路,还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教学案中的问题应该是具有启发性的,对理解课文、感受作者写作意图起关键作用的。教学思路不是大问题,这些启发性问题的设置就大有学问了,不仅要对教材十分熟悉,有透彻的理解,还要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十分地费脑筋。
在备课方面,指导老师也给了我讲述了一些注意事项。备课时,不要巨细无遗,那样在上课的时候可能很难找到要讲的东西,最好只是提纲挈领的一些东西,再补充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知识,具体的用到的知识,自己应该十分熟悉,记在脑中。上课的时候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根据课堂的进展情况,适时调整教学。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在语文教学这个方面的实习可以说还是成功的。
6.教师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六
首先,阅读对于写作来说很重要。正如专家所说阅读是吸收,吸收得越丰富,表达就越传神。所以我一般情况下会要求我的学生多读课外书。关于给学生开阅读书目这一点,我做得不是很好,我也会给学生一些建议,但是有的学生只对武侠言情小说感兴趣,这时我会对他们说武侠言情也可以看,当然黄色暴力的除外。因为我相信学生只要有在看,他就一定会有收获,多少都有。
其次,阅读完了以后我认为还要有练笔,这点也很重要,实践出真知嘛,如果只是读而没有练习我想提升不会太大。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二者都不能丢。所以我要求学生每读完一本书都要有写,多少都要写,至于写什么就由他们自己去定。对什么有感悟,就写什么,这样往往能得到比较好的结果,实践证明这样一段时间学生的写作能力确实有提高。
另外作为老师自己也不能忽视阅读与写作,只有自己也做好了,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
7.如何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七
一、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 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旨, 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 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
具体要求是:1、美文美读, 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 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本材料。2、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 通过课文, 大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思路, 提取和筛选信息。3、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同时, 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创设学习情境,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转变教法, 立足文本, 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 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主题课上, 应注意以下对话: (1) 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 (2) 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 (3) 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 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 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问题堂教学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来体现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求教, 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 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三、在阅读教学中, 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 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 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 要边读边想, 要圈点勾画, 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 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相互交流, 质疑启发, 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 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 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 而要鼓励思维的多性和结论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 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 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 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和内容, 并作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导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 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 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 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四、在开展初中阅读教学的同时, 笔者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实际上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阅读时学习别人的写作的构思, 章法、遣词造句的技巧, 语言组织的艺术, 情感表达的方法。古往今来, 许多中外名人都是通过博览群书, 不断努力取得成功。比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留下千古名句“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平时在老师的指导下, 多去读一些文学名著, 经典古诗词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五、注重诵读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句章段, 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运用过程中, 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六、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7-9年级) , 每学期刊阅读两三部文学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 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 (室) , 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比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文学名著的阅读。
8.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阅读视域 篇八
一要尽可能扩大文学作品的阅读量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为语言和文学两大部分。所以。各类文学作品应是语文教师阅读的首要内容。在新版的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富有文学性的篇目,而且在选修教材中。中外文学名著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这都说明文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既然中学语文教材那么重视文学,那么,中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在文学方面多下一些功夫,说得具体些,那就是首先要大量的阅读文学作品,这样才能拓宽文学视野,汲取文学营养。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是体裁要广泛,诸如散文、戏剧、诗歌、小说、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等等都要涉猎。而阅读文学作品也不是泛泛地读,因为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人的生命有限,无论怎样长寿都是无法读完的,所以,阅读的首选应该是中外文学名著。在选读中外文学名著的同时,最好是先泛读,就是要把常见的中外文学名著都拿来读,然后,再挑选最重要的作品精读,通过精读,弄清楚每一部中外名著的作者情况、创作风格、艺术手法。这样,长期积累,文学素养就会不断提高,这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偏低,尤其是对中外文学名著知之甚少,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还有一些教师对于中外作家作品的了解仅限于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和简介或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资料;还有个别的中学语文教师的阅读视野还停滞在大学时代,参加工作之后,特别是中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许多时候阅读都以课本为中心展开,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读其他文学作品,更少研究新的文学理论,这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上难免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别说准备了“满桶水”,有的甚至连半桶水都没有。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对中外文学名著进行准确精彩的评析,自然也就激发不起学生对中外经典作品的阅读热情和浓厚兴趣,这样就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大量、反复地阅读中外经典文学名著,才能不断地构建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层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文学视野宽阔了,在授课时才能语言生动,旁征博引,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感知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做到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现在,随着出版事业和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阅读过一些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看过大量的影视作品。但由于他们阅历浅,接触生活实际不够,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不强,加之社会上潜流着一些低级庸俗、色情暴力等有害的东西,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致使有些学生中毒,个别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就从客观上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严肃任务:培养学生的文艺鉴赏素养,提高识别能力,主动抵制有害的东西。在这方面,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很重要的,正面引导学生去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去看优秀的影视剧作,教育学生从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方面去体会欣赏,从认识历史、认识社会和启迪教育作用方面去评价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的宽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文学鉴赏能力是学生文学素养提高的基础和保证。
二在阅读上要做到“博”与“专”的统一
事实证明,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受学生欢迎的中学语文教师,不仅专业功底要扎实,而且应该是一个兴趣广泛的杂家,也就是读书一定要“博”。所谓“博”,指的是在中学语文课上可能涉及到的多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诚然,中学语文教师不可能精通所有知识领域,但如果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那么,想把中学语文课讲好是不可能的。比如,我们讲解自然科学小品文时,既要讲解这种文体的阅读、写作知识技巧,还要讲一些与该课文可以链接的自然科学知识,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达成教学目标。有些教师之所以课讲得好。受学生欢迎,不仅仅是他有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有深厚的学养。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种信息量非常大,信息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我们要勇于接受新知识,善于接受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而新知识从哪里来,阅读是猎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时,不仅要阅读中外文学名著,还要广泛涉猎其它类图书。特级教师魏书生坦言:“我觉得教书不一定只看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书籍,还应多看看其他学科的书。可能的话尽量看一些教育以外的书。”魏书生的话是有道理的,书看得多了,就有利于用各家理论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长,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在对各学科知识的阅读学习中,使我们的学问变得渊博,思维变得深刻,目光变得远大。古语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只有不断读书、广泛涉猎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获得智慧,做到教学相长。而不仅仅是积累一点点的教学经验,把自己沦为一个教书匠。
至于“专”,指的是与语言、文字、文学直接有关的语文方面的知识。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必须要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虽然中学语文课本上涉及到的语文知识并不十分深奥,但作为指导者的教师,若不能从整个语文知识体系的背景上来理解这些知识、讲解这些知识,就不可能把课讲得透彻,也不可能教得实、教得活。这大约也是人们常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原因所在。
三在广泛阅读中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如何让语文课堂生机勃勃,体现其固有的灵性,关联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应是:教师对文本的独立深入解读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文本解读是一门大学问,而想要在文本解读方面有所收获,惟一的途径还是要多读书,研究各种文本的特点。教师只有对各种文体知识了如指掌,胸有成竹,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比如,教师掌握了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文体特点。才能在讲解短篇小说时。与长篇小说的文体特性相比较;又比如,教师在掌握了短篇小说和记事散文的不同文体特点之后,在比较中,才能把这两种不同的文体特性讲清楚,才能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要搞好语文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为了把语文教学抓实、抓牢,教“活”,就必须加强语文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因为,语文教师的素养,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自身修养不够,教学方法再讲究,效果也有限;反之,教起来就会左右逢源,事半功倍。
应该指出的是,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知识在不断更新,学习也应该坚持不懈,与时俱进,教师更应如此。只有不间断地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才能丰富自己的学问,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9.中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阅读教学体会 篇九
难忘培训期间的7月6日下午至7日下午那一昼夜的煎熬——不幸又有幸地受命于所在小组为全班讲解《庄子·秋水》一文,而且以一只“菜鸟”的身份面对众位教育界“鹰隼”!犹记得当晚尽皆翻出尘封于高阁里的与庄子有关的现有书籍,并迫使自己沉静下来回溯先秦,先兀自了然于胸再几经琢磨形成于案,最终呈现出那场“遗憾的艺术”。
直到现在,摆在我面前的还是那几本让我爱恨交加的书:由王力先生主编、通篇繁体字的《古代汉语》(第二册)、由李道英和刘孝严等合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先秦部分)、由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以及由范昌灼和林文光合编的《中国散文名著》。而通过它们,庄子形象在我心中依旧模糊难辨,但这股道家之气又郁结不散,倒不如不避“照本宣科”之嫌,姑妄言之!
庄子生平轶事中有两件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楚威王闻其贤,于涡水滨聘其为相,庄子以神龟为喻,辞官不就;隐居南华山后,其妻死时,鼓盆而歌,以示旷达。由此,庄子学说可窥一斑:追求精神上的彻底解脱和绝对自由,因而傲视权贵、鄙弃利禄、超脱物累、洁身自好;政治上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平等,对统治者采取不合作态度;宣扬齐万物、一死生的人生观,主张随意自然、清守无为的生活态度。其中,《秋水》一文便一方面体现了庄子在哲学上的辩证法观点与相对主义论调的杂糅,最终走向不可知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庄子一派力斥儒、墨,视“道”为其哲学基础和最高范畴,从而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学说。
回归文学本身,《庄子》无疑是先秦哲理散文当中最具文学价值的。它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清代刘熙载《艺概·文概》)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及富有诗意的语言,使得自宋玉、贾谊、司马迁以来,魏晋名士(阮籍、陶渊明)、唐宋大家(李白、柳宗元、苏轼、辛弃疾)、明清文人(曹雪芹等)无不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从中汲取养分良多。
10.中学教师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十
在不活跃的四班,我通过在课堂中尝试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来激发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气氛, 我发现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他们来说是比较新颖的,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合作探究模式也是新课程里所倡导的一种非常重要和新颖的学习方式。
小组成员合作探究也正是符合了XX二中学校采取的三案五步高效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分别是:示标导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盘点收获、当堂训练。所谓合作探究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们对学、群完成基础训练,并且学会大胆的质疑。通过合作探究来引导指导学生们围绕学习目标来进行相应的自主学习,大胆地提出问题,提出质疑,并且自主地完成预习检测;同时教师也要深入学习小组,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指导,一起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我们作为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首先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模式,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再帮助他们。通过采取这种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我发现学生学习兴趣也有了极大的提升。我认为我们作为一名老师,要时刻通过一定的点拨和引导,来让学生们意识到, 我们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小组里的每一名成员都是群体里的一份子, 因此作为小组一份子,小组内的每一名同学都要积极发言,建言献策,努力一起来解决难题,组内要互帮互助,互相提携,共同进步。小组里要想健康快乐地成长, 首先需要每名成员自身的努力, 同时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努力、互相帮助、合作探究、提升进步。我们小组里的每个点滴的进步, 都代表了小组内的每名成员付出的努力, 也代表了我们大家共同的进步。
通过教学中合作探究这一模式的应用,我发现我的收获满满,学生们的小组意识和合作探究意识需要我们去不断的引导和指导,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逐步养成这种合作探究的好习惯。在学生们逐渐慢慢地养成这种习惯后,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也会学以致用,能够真正地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他们也会在小组的成长中逐步感受到在集体学习中的快乐和幸福。学生们自我意识提高了,小组合作意识也提高了,那么班级整体水平也会自然而言的提高。
11.中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阅读教学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乡村;语文教师;课外阅读
当前,随着新课改实施的深入,人们逐渐清醒的意识到语文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专业化成长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广泛的阅读,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基。然而对许多乡村中学语文教师来说,自己或者是身边的同事,“教书而不读书”(尤其是教材教辅以外的书)已经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了,这不能不让人汗颜。
为了真实反映乡村教师的课外阅读状况,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一所边远山区的中学进行调研。该校共有17 名语文教师,调查中发现该校的语文教师趋于中老年化,30 岁以下的语文教师仅两名,教龄五年以上的占90%。依据调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课外阅读的主动性的不强。关于课外阅读时间的调查:平均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下的的占51.5%,1~2 个小时的占25.4%。对自己的课外阅读的的情况总体上满意是否满意:20.9%的教师比较满意,36.6%的教师认为一般,14%的教师不满意。而在对周围的人读书数量的评价:55.2%的教师认为周围的人读了比较少的书,9.4%的教师认为他人读了很少的的书。这显示出教师们并没有养成自己主动读书的习惯与意识。
二是教师的阅读面狭窄。调查教师课外常读的书籍和杂志是:教育类的占66.3%,文学类的占71.2%,;历史类的占24.2%,科技类的占10.3%,娱乐类的占32.3%。进一步调查所读教育类书籍:教育理论类的占33.1%,语文学科教辅类的占67%,名师传记类的占21.6%。语文教师重点关注本专业领域的课外读物,非常重视教学探究而对非专业的课外读物关注较少。而在教育类的书籍当中他们又都偏向于直接有益于教育教学实践的书籍。
三是阅读方式单一。教师课外阅读的方式:64%的教师通过书籍,57.1%通过杂志刊物,15.3%的教师则通过网上浏览。该校的语文教师年龄基本上都偏向中老龄化,现代的教学技术相对匮乏。
四是阅读资源匮乏。课外阅读的图书的主要途径是:51%的自己购买,6.3%的找亲友借,到图书馆借阅的占42.2%,网上浏览的17%。对所在学校的藏书如何评价:很丰富的4%,比较丰富的占33%,一般的占36.9%,比较少的占24%。学校的藏书并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
五是阅读没有长远规划和有效的引导。通过访谈发现,此学校没有举行过任何有关提高教师阅读的活动,教师们也基本上没有考虑过给自己规划个读书计划。
六是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在课外阅读方面遇到的主要困难:44%的教师认为书价太高,35%的认为生活压力大,69%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阅读。
乡村的语文教师是全国教师队伍中较为特殊的一支队伍,他们处在特殊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他们之中大多数自从学校毕业后,便远离了城市,长期在自己的家乡农村工作和生活。一些教师早已习惯敬书而远之的厌书情节。他们也曾怀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那究竟是什么将这股欲望逐渐浇灭呢?
一是教师自身的原因。缺乏远大的教育理想和职业追求。访谈中发现,他们普遍反映工作量太大。而事实上他们大多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平时看的书籍集中在教材与教参上,很少涉猎教育理论、社会及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他们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很少去反思与研究。个别教师一年都读不完一本书,读书不多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语文教师只知课文的文章,名著的节选,自己都没有看过原著实在是令人担忧。
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单调。部分教师只是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的生存方式,对自身工作缺乏一种事业的追求,从内心深处难以产生阅读的需求。有些老教师过分的依赖自己的经验,缺少忧患意识,不重视知识的更新。有些教师教书工作时间长了,单调而重复,容易产生职业感,从而也逐渐失去了工作学习的激情。由于经常不看书的缘故,一些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教学上教学模式单一,僵化,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教师课外阅读数量少甚至缺失其根源来自于教师自身对课外阅读的不够重视,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阅读意识,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对教师自身发展,教学成效及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建议》中提到过“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阅读应该是人的一种主观需要,它应该具有主动性。
二是学校方面的原因。天天与书墨为伴的语文教未能“独善其身”,似乎也有难言的苦衷。有些教师虽然对阅读抱有浓厚的兴趣,却因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琐事而难以静心下来看书。管理者的急功近利的短视,沉迷于应试教育,将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重要标准之一,极大地阻碍的教师读书的热情。教师们每天必须花精力搞好备课,讲课,辅导学生,批改作业等教学,还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想法设法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学校没有举行过任何促教师阅读的相关活动,管理者关注的焦点聚集的学生的分数上。在大力提倡科研兴教的今天,农村的教师偏处一隅,不去阅读相关的书籍杂志,教师的知识得不到补充与更新,不能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不到发展。长此以往,教师只能是井底之蛙,闭目塞听。
三是社会方面的原因。不论是教育系统还是整个社会都与阅读环境不甚和谐,整个社会处于转型的躁动期,同时影视文化和网络的冲击也极大的占用了读书的空间和时间。乡村的教师除了工作压力大外,生活负担也很重,缺乏良好的读书环境。大部分教师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以外还得承担沉重的家庭负担,他们自身经济非常拮据,没有补贴,没有奖金,为了生计得整日劳碌,周末也不得休息,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走进同事的课堂观摩学习,或者进行校本专业学习,他们所工作的地方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经费都十分困难,没有财力聘请专家培训或者外出学习,因此教师们大都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建议措施:
首先,转变教师观念,增强教师职业热情。许多农村的教师职业热情不够,把教师职业当做谋生的手段,得过且过。现在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不应该仅仅把教学当做谋生的手段,应该把这当做毕生的事业去追求。因为只有热爱教师这职业,才能对教育事业抱有执着的追求,才能摆脱名利的困扰,坚定自己的选择。在乡村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保持着一颗平常心,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寻找到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教师的光辉形象才会熠熠生辉。
其次,提高语文教师的课外阅读意识。一名语文教师以怎样的精神面貌出现在课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谓的文化底蕴,就是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深度和广度,就是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决定着他参与开发课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出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才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可见,对语文教师来说,深厚的文化底蕴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文化底蕴的积淀依赖于广泛的阅读。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和教参并不是课程资源的唯一,教师的能力更多的体现在不断收集整理信息,对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之中。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广泛的阅读。
再次,倡导新型的读书方式。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也走进了信息化的时代,应该大力提高现代科技信息技术。语文教师现在不应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提倡网络阅读的方式,着眼于自身知识的积累和发展。网络可以使那些世代与大山为伍的教师从封闭的状态下解脱出来,了解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从而得以分享经济发达地区丰富的信息资源。
12.中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探索 篇十二
1. 设计有层次的阅读教学课
学生阅读一篇文章的首要目标是要读懂。学生对语言的认知, 对文本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就是初步的读懂。如果学生能对文章内容及其表达方式加以准确地分析和概括, 就能认读与解读这篇文章。对于文学作品, 我们进行鉴赏和评价是很有必要的。认读是一个最基本的步骤, 它虽然简单, 但也会因学生喜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归纳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所要做的事, 就是把学生的疑问归纳到一个焦点上, 由此自然有序地引出更有深度的问题, 鼓励学生自主解决。当然, 这个焦点问题必须是“大众化”的、简单易答的, 这样学生便不会丧失阅读的兴趣。一般地, 阅读文章的整体思路是:由整体到局部, 再由局部回归整体。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因人制宜, 设计多层次的、丰富的活动内容, 要体现从认读到鉴赏、再到评价与创新的层次感。对于学生的各种优势, 如善于组织的、善于观察的、善于思考的、善于辩论的, 都让他们各尽所长地去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自然就有了信心和勇气, 课堂效率会得到快速提升, 教学效果也会得到空前提高。
2. 形成师生互动的阅读课堂
阅读课堂不能变成教师个人的一言堂表演, 传统的课堂, 教师会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 将标准答案或直接或间接地告诉学生, 这样的课堂, 教学任务看似落到了实处, 实际上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和情感, 而且还会造成学生习惯依赖教师, 被动学习的后果。真正的有效课堂应当在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欢乐氛围中进行。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协调、平等沟通交流的信息才是有效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是主人, 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突出他们的核心地位, 增强他们的课堂“主人”意识, 才能充分地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 培养他们有勇于质疑的胆量, 树立他们向上奋进的信心。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创设一种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比如给予学生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机会, 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提取有效可行的建议加以实施。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欢迎的。学生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和主体地位, 就会很乐意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体会学习的快乐, 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升。同时, 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 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 哪些方法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 哪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 从而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 提高教学质量。
3. 推进素质教育的阅读课堂
素质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明显, “突出阅读为本位, 以读带写”的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是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的。相比之下, 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课堂才是有效的阅读课堂。换言之,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一堂合格的阅读教学课, 在设置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时不能重读轻写、忽视听说, 这样会造成与学生的需求错位, 影响阅读教学效率。然而对于学生来说, 同时具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才是真正高效的阅读。因此教师要把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课堂的重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很好地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方法上对阅读教学进行改革, 不断更新自己, 摒弃照本宣科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 因地制宜, 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加以引导, 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和谐、热烈、自然的课堂气氛, 实现师生的平等互动交流, 使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得到真正的提高。学生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掌握了阅读技巧, 提高了阅读能力, 对课外阅读的书籍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看书多了, 知识会随之丰富起来, 视野也会变得更开阔。当然, 作为教师更要多读书, 广泛涉猎,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充实自己, 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总而言之, 只有真正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才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落到实处。
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 进而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所以, 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 必须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 提高阅读课堂效率, 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中学语文阅读课教学, 要设计有层次的阅读教学课, 再形成师生互动的阅读课堂, 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阅读课堂。
1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心得体会 篇十三
前几天我有幸参加温泉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活动。这次活动的形式是同课异构+评课+讲座,听了玉林和陆川两位老师的课,以及广西特级教师凌军霞的讲座,我感触很深,收获颇多。
第一节是温泉中心学校吕燕萍老师的新授课《倾斜的伞》。这节课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潜力。能激发学生兴趣,重点突出,注重方法指导,给同学以方向感,能活用交叉,学生学会了关爱。
第二节是玉林玉州区万秀小学谢丽丽的新授课《倾斜的伞》》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这节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理解课堂上的资料。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有选择地抓住与教学相关点进行教学,强调朗读,在读中感悟。她的课堂调控能力强,细心。
在听课活动中,我看到了两位老师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教学,还有他们善于挖掘新事物,以及他们有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清晰的教学思路。
最后是广西特级教师凌军霞对两位老师授课的评价,她还和我们分享了她的想法,让阅读教学充满“语文味”,她指出了语文味的重要性,以及现今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在听课的同时,我回想到了自我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他们的教学活动中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次听课我有几点体会:
1、体现课标精神,重视营造愉快课堂。
透过观摩一系列的展示课,感受到每位老师都是在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此刻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我们看到每位教师都体现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先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理解者,施与者和容纳者;此刻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创设教学情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孩子的学习资料是现实的,有好处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些课中,教师都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从情景中引入要学习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3、体现主动性学习,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重视孩子的动手操作,重视孩子的手脑结合。要想真正的学好知识就是要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动手操作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知识。
4、体现常规教学潜力,重视双基训练的落实。
纵贯这些展示课,我们感觉老师们的常规教学潜力都十分强,十分重视学生双基训练的落实,不是原先那种华而不实的评优课,是扎扎实实的常规教学研究活动。这些课资料很扎实,课堂容量很大。
5、体现教学资源优势,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资料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听过的这些课中,每位教师都根据自我的教学需要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14.小学低段阅读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四
李洪梅
李晓英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感受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以读为主,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同时,说话,写话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同样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在阅读教学中将读、说、写三者结合,加强训练,三者才能更好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在情境中进行阅读的指导。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入境,入情,例如:在学习《小伙伴》一课时,在指导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扮演“角色,在这样一种情境中,学生把那种对朋友关心、感谢的语气读得非常之好。这其实又是借助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的成功,让学生自己去模仿,去演去学,去切身体会,这种效果事半功倍。
二、读演结合,提高说、写能力。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
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老师过多的提问,繁琐的分析显得多么不合时宜,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表演引进来。利用表演的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以说为快之感。
三、继续引入多种评价方式 朗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要做到重方法引导又不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应适当加点激励。
(一)、诱导评价,让学生爱读
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都有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教师如果也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若是见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教师干脆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才啧啧称赞,这也是不可取的。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
(二)、个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由于自身的素质、家庭条件、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感悟的角度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我们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感受。朗读处理都是不同的个性气质与生活经验的体现。我分别用“你真会观察生活”,“你很有思想”,一一作出评价。施以个性化的评价,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使每位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发挥,取得进步。
三、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教师应将语文课程根植于现实生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发现,去创新,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真正把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一堂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又一个起点。教师要让学生带着喜悦与满足离开课堂,怀着激情与好奇投入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样,教师才是真正实现了从一个“灌输者”到一个“点火者”的角色蜕变:学生,才有可能从一个“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发现者”。如《一株紫丁香》一文是一首语言清新生动、感情真挚动人的散文诗,在教学中应该用较多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刘老师设计了“讲一件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往事。”“如果让你去陪伴老师,你会为老师做些什么呢?”这些话题让学生练习说话,以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又用一首赞美老师的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来结尾,使课堂的教学气氛、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后,她又布置学生去搜集一些赞美老师的诗歌与歌曲,以及名人尊师的故事,并动手做一张能表情达意的精美尊师卡送给自己最喜爱、最尊敬的老师,并开展一次相关的主题班队活动。让语文与美术,与生活有机整合,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口语交际、动手操作、信息搜集处理等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综合。以教材为课例,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15.浅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五
1.追求形式
对课改理念理解不透彻, 认为阅读课就是只要学生朗读, 有这样的声势, 却没有明确的目的, 忘记了学生素质的差异, 把阅读作为门面装点, 而失去了它的实用性。
2.教学手段简单
教学中只注重基础知识的反复强调, 忽视了广泛应用的“探究式”“启发式”“发现式”等现代课堂教学模式, 同时也忽略了问题解决的技能训练, 只强调“学会”, 而忽视了“会学”。
3.教学包办制
由于教师的质量观和学生观没有改变, 课堂教学中一切活动都以教师需要为动力, 忽视学习主体认知的需要, 所谓的阅读其实就是教师讲解、分析, 学生阅读变成了一句空话。
面对困难, 我们必须从自身出发, 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 又要适合农村学生的需要,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我们只有理论联系实际, 具体分析, 狠下工夫, 变劣势为优势, 为农村教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发挥创造性。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 重视语言的积累。”其实质是要求教师在重朗读、重感悟的指导下, 改进阅读教学。
一、激发兴趣, 整体感知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 这是学习活动的内趋力, 通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 在阅读课开始时, 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抛开顾虑, 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 并在教学中有意为这些学生设置问题, 激发学习的兴趣, 然后, 教师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 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画或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 使学生再现表现或新表象, 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 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 迸发出主动学习, 充分展示自己情感的火花。学生乐了, 就能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从而自读自悟, 做到整体感知。例如, 对于日本作家江口涣的《鹤群》这篇文章, 我让学生先欣赏课文中的插图, 看到鹤展翅飞翔的美姿, 然后朗读鹤飞翔的内容, 把二者结合起来感受, 兴趣自然就产生了。
二、进入课文语言环境, 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课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思想情感不能靠灌输, 不能用贴标签的办法授予学生, 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 在读中质疑, 在读中得法, 在读中感悟, 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 体会文章的感情。
1. 指导“美读”课文, 培养语感能力
教师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 一条是生理视线, 一条是心理视线。要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 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 通过多种感官, 使符号、语言、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 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融合成连续的生活画卷, 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 他们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寻找理解语言文字的切入点, 找准了切入点, 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使学生在整体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 找到开启课文宝库的钥匙。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往往是课文思想内容的切入点, 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对重点词句自读、自悟、自得。不要误认为学生什么都不会, 而自己一手包办。
2. 激活经验,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景, 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此外, 还要采用一些中介手段, 如挂图、投影、录音、多媒体课件及操作演示、表演等。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抓住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落, 引导学生, 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反复朗读, 反复领悟, 最终达到以读求悟、读中见悟。农村学生对外界了解不多, 但生活的空间广阔, 与大自然有亲密接触, 理解起来更容易。
3. 引导质疑, 促使学生由已知探求未知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 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 实质上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 是提高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研讨氛围, 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直到学生产生新的领悟, 获得新的发现。
4. 揣摩写作思路和阅读过程, 领悟读写方法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自能读书”。因此, 在指导学生读书感悟的过程中, 应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去领悟、学习作者的感知、思维和表达方式。
三、课内外结合, 加强阅读积累
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 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让学生拥有无限的阅读空间。实践告诉我们, 单凭手中的一本语文课本是学不好语文的, 只有让学生学好手中的书本的同时, 多读书, 读好书, 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拓宽眼界, 从而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面对实际情况, 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学语文, 用语文, 从而有效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例如, 让学生收看电视、朗读课文、参观访问;指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学生坚持用普通话交流, 进行口语训练。长此以往, 学生的阅读之门将会被打开。
总之, 阅读教学应该以《新大纲》为指导, 充分利用农村学生特有的优势,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变“以教师讲为主”为“以学生读为主”, 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 促使他们在广阔无垠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学会做人。
16.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体会 篇十六
1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关键要进行语言训练
文言的阅读,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文言是用汉字写的,随着语言的发展,汉字的读音产生了变化,形声字的表音作用越来越小了。但现代人读文言,用现代的字音,并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如“阿房宫”的“房”读fáng还是páng,《敕勒歌》中“野”读yě还是yǎ,都不影响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在读音问题上,只有四声别义和通假字异读涉及意义。四声别义也叫“破读”,是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种造词手段,用变读字的四声来分别词性和词义。如“欲王关中”的“王”,读本音wáng为名词,破读为wàng为动词;这应读wàng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原来是同音或音近的,由于古今音的变化变得不相同了,为了保持通假上音同义通的关系,通假字改读被通假字的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说”要读“悦”的音。教师也可以列出一些常见的让学生记住。
语法上的障碍稍多一些,也比较重要。不过,语法比较稳定,古今差别不太大,可以分类掌握。如知道“不急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中“不已知”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就能解释“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勇力弗敢我杀”等类似的一大批现象。古今语法的差异,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虚词的用法,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实词的活用。掌握了这三大类,语法问题基本解决。
词汇最重要,也最难。一是数量多,二是古今词义变化大。有些词,古代有,现代没有了。“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卮”是古代的一种酒器;“为寿”指的是古代给尊长献上酒并祝健康长寿的礼节,今天叫“敬酒”。像“卮”“为寿”一类的词,在现代汉语里见不到。有些词,虽然也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但古今意义有了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如“携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中“妻子”指现在的妻子和儿女。“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之间也。”这里面的“恨”不当今天的“仇恨”讲,而是“抱怨”“遗憾”的意思,“痛恨”是“痛心和感到遗憾”的意思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的词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才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2 文言文阅读训练的主要方式是:在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加强诵读;词语和句式归纳对比练习;增大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
2.1 通过诵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来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诵读时要全神贯注才能培养文言的语感,需要注意的是,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文言文与阅读现代文不同。现代文是用现代汉语写的,所用的词汇和句式我们都能理解,只要认真诵读就能明白意思。因此,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一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要让学生既会读又能明白它们在文言中的意义。这可在教师的讲解、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完成。
2.2 通过词语和句式的对比练习帮助学生体味意思相近的词语、句式,因对象或场合的不同而产生的细微变化。加深对文言词义和句式特点的理解。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自己动脑、动手整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一些规律。使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使知识逐渐系统化、条理化。
17.语文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七
首先,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语文活动,紧密结合语文教材的各种做的活动应当是语文综合活动的基本内容。其次,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语文活动,各学科与语文相关的做的活动都应该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再次,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语文综合活动,各种贴近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做的活动,也应该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下面谈一谈以做为中心进行三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紧扣教材做,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三年级首次出现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个全新的内容,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却是完全陌生的。再加上三年级的学生往往问题意识淡薄,他们还不太会主动引发问题进行思考。因此教师首先要紧扣教材,巧妙地设计和安排各种做的活动,缩短学生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对于活动内容的高度关注,以此来落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的每一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篇佳作,也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途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可以紧扣每一篇课文展开1.紧扣课文内容的表演活动陶行知先生指出,唤起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各学科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根据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直觉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我们经常性地安排一些紧扣课文内容的表演活动。如在《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掩耳盗铃》等多篇课文的教学中进行课本剧表演,在《西湖》、《东方明珠》等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比绝招、小导游表演等。这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熔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气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审美情趣。
2.紧扣课文内容的制作活动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头脑。紧扣课文内容进行各种有趣的制作活动既能让学生动手动脑,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三年级课文中有不少制作活动的切入点,如学习《槐乡五月》一课后,可引导学生编写一篇咱们可爱故乡习作等。在活动中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想像能力得到了锻炼,审美、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紧扣课文内容的拓展活动
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的课文,不是以传统一篇一篇课文的形式而是以一组一组课文的形式出现的。一组课文一个主题气将一篇篇课文融合在一起,根据这样的编排特点,语文综合性活动的内容除了可以紧扣一篇课文做,也可以紧扣一组课文的主题进行设计,拓展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二、整合教材做,丰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寻找各学科之间的关联点,设计出多学科整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后的活动不仅在数量上添砖加瓦,而且在质量上高屋建领,极大地丰富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
三、联系生活做,激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陶先生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我们的教育不限于学校的形式,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他极力主张把学生从学校这个鸟笼中放飞到大自然中去自由朝翔,到生活的大风大浪中接受人生洗礼。的确,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选择贴近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必然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阅读教学体会】推荐阅读:
中学语文的教学心得体会08-11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09-08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09-16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09-27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06-18
中学语文阅读论文08-02
中学教师历史教学反思心得体会06-18
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讨教育论文06-26
中学语文2013课外阅读和写作要求07-23
小学语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