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防疫管理(精选12篇)
1.动物防疫管理 篇一
动物防疫物资管理制度
一、动物防疫物资质量负责制度
1、凡经本中心订购供应的动物防疫物资质量实施专人负责制度。分管主任主管,设质量监督员、仓库保管员、冷库维保员、财务,明确岗位职责。
2、建立健全进货验收,在库养护,出库复检及效期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具体落实,定期检查。
3、凡进出库生物制品均由本中心建立台帐,每月统计报告。
二、动物防疫物资进货验收制度
1、动物防疫物资进库前必须进行质量验收。核对品名、规格、生产厂家、批准文号、生产批号、有效期和数量,核准无误后进库(凡进库时动物防疫物资的有效期一般为6个月以上),开具进库单,并与发票核对后同时送财务。
2、每批生物制品进库后按批号抽样留存(1瓶/批号),真空冻干苗应做失真空检测,留样及失真空检验结果应记录在案。
3、按不同种类生物制品的温度要求及效期长短,分别堆放入高、低温冷库的合适位置。
三、动物防疫物资在库养护制度
1、库内疫苗应定期进行检查和养护,并做好相关记录。
1每种疫苗按效期长短分类堆放标志明显,每月盘存。
2、逐日检查、记录库内温度,确保合适范围。
3、对留样及库存的冻干苗进行检查和失真空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报告。
四、动物防疫物资出库复核制度
1、出库动物防疫物资应开具出库单。核对出库物品的品名、规格、生产厂家、生产批号、有效期等方可发出,同时,做好动物防疫物资进出台帐记录。
2、提货人在提货三联单签字,动物防疫物资和提货联一起交付提货单位。
3、凡由本中心发出的动物防疫物资效期要求在二个月以上,过期到期的不得出库。
五、动物防疫物资效期管理制度
1、每批动物防疫物资的效期必须在进库、在库、出库时严格检查记录,合理订购供应,保证效期,减少浪费。
2、“先进先出”,入库时挂牌记录有效期,每月盘存时将靠近有效期二个月的换成红色标志,及时处理。
3、近效期生物制品做失真空检测,到期或过期生物制品集中规范处理,做好报废手续。
六、动物防疫物资质量处理及上报制度
1、仓库保管员负责在进库、在库、出库时的外观检查及真空检测,认真做好有关记录。
2、镇兽医站或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本中心及时负责与有关单位或部门协调处理。
3、发现有问题的生物制品应将同厂家同类批号的产品及时封存,组织有关人员调查研究,抽样分析,及时处理并上报业务主管单位。
七、动物防疫物资兽药文件管理制度
1、认真学习积极贯彻《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和《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上海市有关规定。
2、所有来文及时归档。上级有关文件及时学习传达,下级有关问题及时处理上报。
八、冷库应急预案
1、仓库管理人员负责冷库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冷库的正常运行。冷藏车驾驶员负责冷藏车的日常维护,确保冷藏车能随时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2、成立专门的冷库故障应急小组,确保在冷库发生非正常情况时能及时处理,以确保兽用生物制品的质量。应急小组有生物制品管理负责人、仓库管理人员、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检验人员、冷藏车驾驶人员等组成。
3、设立独立的供电线路,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如遇特殊情况造成电力无法正常供应,需提早一天通知仓库管理人员。
4、在非正常情况时,需将生物制品转移的,应在冷库应急小组的统一安排下进行,及时将生物制品转移到其他安全地方,以保证生物制品的安全。冷库恢复正常工作时,再由冷库应急小组将生物制品运回。
2.动物防疫管理 篇二
1 危机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1.1 概 念
危机管理是一新兴的专门管理科学, 是为了应对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和应对措施。危机管理最早应用于企业管理, 是企业为应对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等活动过程, 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
1.2 危机的特征
广义的危机是指“干扰事务自然流程的任何事件”, 危机一般具有6大特征, 即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紧迫性、信息资源紧缺性和舆论关注性。
1.3 危机的类型
企业组织危机主要有信誉、决策、经营管理、灾难、法律、财务、人才和媒介危机。
1.4 危机管理的内涵
危机管理主要包括3个方面, 即危机预警、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
1.5 危机管理的原则
危机管理有3大原则, 一是公共利益原则, 即将公共利益置于首位;二是全局利益原则, 即局部利益要服从于全局利益;三是主动原则, 即当危机发生时, 应成为第一信息来源, 并掌握信息发布主动权。
1.6 危机管理的程序
危机管理的程序一般为预防、确认、控制和善后。
2 动物防疫危机的特征特性
2.1 动物防疫危机的概念
从广义角度而言, 动物防疫危机应是“影响或制约动物防疫流程、效果、质量的突发性事件”。而动物防疫危机管理则是为防范、应对突发性危机而采取的预防、处理措施。
2.2 动物防疫危机的特点
鉴于动物防疫的特殊性, 使得动物防疫危机不但具有上述6大特征, 而且具有其独特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公共性。
由于动物防疫是防控重大动物疫情和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及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措施, 一旦发生重大危机事件, 涉及面宽、影响面广。如一旦发生禽流感等重大人畜共患疫情, 不仅会直接对养殖业和畜牧业经济造成重大打击, 而且会引发出口贸易、税收、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环境保护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2) 易发、多发性。
目前, 世界上已证实的动物传染病约有250多种, 其中200多种是人畜共患病。我国已发现的人畜共患病有150多种, 其中由世界卫生组织 (WHO) 确定的较为重要的人畜共患病有89种。由于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疫病病种多、危害重且不易防控, 从而使动物防疫危机呈现易发、多发性。
3) 破坏巨大性。
动物防疫危机的发生, 尤其是重大动物疫情的暴发, 不仅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甚至会引发公共卫生危机、民生危机、经济危机等一系列危机。据报道, 全球农民每年因口蹄疫而蒙受的损失高达10亿美元以上, 其危害之大可窥一斑, 令业者莫不闻之而色变。
4) 影响持久性。
一是动物疫情处置持续时间一般较长, 而疫病净化更是一个漫长过程。二是危机后的恢复较慢, 危机的影响会持续存在。我国颁施的《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规定了疫情解除的标准, 即疫点内最后1头病畜死亡或扑杀后连续观察至少14 d没有新发病例;疫区、受威胁区紧急免疫接种完成;疫点经终末消毒;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易感动物进行疫情监测, 结果为阴性, 此时方可解除疫情。同时还规定了对疫区和受威胁区解除封锁后的临床监测仍需持续1 a。
5) 复杂多样性。
动物防疫危机不仅包括疫情暴发、防疫失败、疫苗失效、医疗事故、决策失误等危机, 还涵盖地理灾害、气候灾害等引发的危机。因此, 相对而言, 动物防疫危机更具多样性、复杂性。
6) 控制困难性。
因动物疫病防控涉及面广、事先预测困难、处置程序复杂、技术标准严格、善后工作繁多, 故而动物防疫危机具有控制难、处理难的特点。
3 动物防疫危机管理的探讨
3.1 抓好四大环节, 科学开展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警、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以减少、减轻或避免危机产生的危害, 总结危机发生、发展的规律, 将危机处理科学化、系统化的一种新型管理体系。因此, 在动物防疫危机管理中, 一要不断完善疫情、灾害、突发事件等危机的监测体系, 科学监测, 收集信息, 摸索规律;二要及时根据监测数据, 科学分析、甄别, 研判危机的种类、级别, 并发出预警预报, 做好防范准备;三要依据危机监测信息, 制定正确的危机决策, 选择最优方案, 迅速采取措施开展危机处理;四要做好危机确认、危机控制和危机处理, 及时有效地处理、化解危机。
3.2 强化危机意识, 提升快速应变能力
一是加强队伍培训教育, 增强危机意识, 牢固树立“科学防范、快速反应、果断处置”的危机管理理念;二是开展危机管理演练, 大力提升防疫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 提高危机处理应变水平。
3.3 完善危机管理体系, 建立长效应对机制
“预则立, 不预则废”。危机管理首先需建立长效机制。一是重点抓好危机管理组织机构、指挥机构的建立与健全;二是打造危机管理系统工程, 该系统应包括组织机构、决策支持、案例信息和预案系统等, 并设立专家库、案例库、预案库等信息系统, 以便在危机发生时, 能够及时、正确、快速加以控制与处理。
3.4 强化信息管理, 引导舆论支持
3.中国农村动物防疫的隐患 篇三
[关键词]动物疫病;防疫;隐患
一、农村动物防疫的薄弱环节
1.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一般由乡镇乡镇畜牧兽医站组织,由村级兽医员进行免疫注射,主要对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猪丹毒,猪口蹄,鸡新城疫,禽流感等进行防疫。由于村级兽医员没有什么待遇,只是依靠动物防疫和出诊收费来维持,但是,大多数村级兽医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技术有限,许多人只会打预防针,治疗水平太低没有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经济收入难以保证,影响了队伍的稳定,这是影响农村动物防疫的薄弱环节。
2.基层领导对动物防疫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尤其是乡镇的领导。二是农民认识不高,受经济条件和农村“重养轻防,轻防重治”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所养家畜没病,不愿打防疫针,三是村级兽医员认为畜禽打了防疫针,得病少了,就会影响治疗收入。
3.依法治疫难,在农村,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乡村,疫情发生后,隐瞒疫情,阻碍执法现象严重,病死动物尸体不能依法处理,传染源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造成了农村动物防疫工作执法困难。
二、强毒菌株的出现和病毒变异,使动物防疫难度加大有些养殖场(户)在某病免疫后不久,畜禽又发生该病
这主要是因为免疫后疫苗还没起效,机体还未产生免疫力,畜禽又感染强毒或者该病出现毒株变异,而使疫苗根本起不到效果,反而会加重疫病的流行。
三、疫苗的质量和不规范使用
一般情况下,疫苗的质量取决于生产工艺、技术、运输和储存等环节。在使用疫苗时,应选择国家指定的定点厂家生产的疫苗。在实际操作中,稀释后的疫苗应尽快在规定时间内用完,否则就会降低疫苗的效用,导致疫苗保护率下降。若一次用不完,剩余的应弃掉。同时,还要避免运输储存过程中温度忽冷忽热,对疫苗质量造成影响。
四、免疫和消毒脱节
病原体的存在,是畜禽健康养殖的大敌。而要消灭和根除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必不可少的办法就是消毒。消毒是兽医卫生防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预防和扑灭传染病的最有效、最可靠的措施。另一方面,从社会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角度来看,兽医消毒工作也是防止和减少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保障人类环境卫生、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在农村,由于受经济条件、消毒意识、防疫体制等因素的制约,绝大部分地区都存在免疫和消毒脱节的问题,使动物防疫存在重大隐患。
五、消毒药品使用不当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隋况和消毒对象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消毒,若选用不当,不但达不到消毒目的,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会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六、检验、检疫工作不到位
4.动物防疫管理 篇四
第一条 为加强对动物防疫相关场所的动物卫生监督管理,规范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行为,确保动物防疫和动物产品安全工作措施到位,依据动物防疫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动物防疫相关场所包括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动物散养户、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隔离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经营动物和动物产品的集贸市场以及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机构。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辖区内的动物防疫相关场所进行监督检查的活动。
第四条
对按照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部署和要求需要开展随机抽查的场所,抽查比例、抽查频次等按照随机抽查的要求实施。
对尚未纳入随机抽查的场所的监督检查比例、频次由各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根据本地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量以及保障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
第五条
根据不同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动物散养户的实际,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实施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否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三)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后,是否未经审查擅自变更布局、设施设备和制度;
(四)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执业兽医配备情况;
(五)场内隔离的动物临床健康情况;
(六)动物和动物产品进出登记情况;
(七)消毒设备配备、运行及消毒实施情况;
(八)免疫、用药情况;
(九)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时的报告情况;
(十)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配备、运行及无害化处理实施情况;
(十一)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检查的其他内容。第八条
根据不同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的实际,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实施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否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二)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后是否变更场所地址、经营范围;
(三)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后,是否未经审查擅自变更布局、设施设备和制度;
(四)消毒设备配备、运行及消毒实施情况;
(五)运输动物和动物产品的专用密闭车辆配备、运行情况;
(六)病死(害)动物和动物产品入场登记情况;
(七)无害化处理后的物品流向登记情况;
(八)人员防护情况;
(九)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检查的其他内容。
第九条
根据不同经营动物和动物产品的集贸市场的实际,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实施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有:
(一)专门经营动物的集贸市场
1.是否周围有围墙,场区出入口处设置与门同宽,长4米、深0.3米以上的消毒池;
2.是否场内设管理区、交易区、废弃物处理区,各区相对独立;
3.是否交易区内不同种类动物交易场所相对独立; 4.清洗、消毒和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设备配备、运行情况; 5.定期休市和消毒制度建立及实施情况; 6.是否有专门的兽医工作室;
7.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检查的其他内容。
(二)兼营动物和动物产品的集贸市场
1.动物和动物产品交易区与市场其他区域是否相对隔离; 2.动物交易区与动物产品交易区是否相对隔离; 3.不同种类动物交易区是否相对隔离;
4.交易区地面、墙面(裙)和台面是否防水、易清洗; 5.消毒制度建立及实施情况;
6.活禽交易市场是否场内的水禽与其他家禽分开; 7.活禽交易市场是否宰杀间与活禽存放间隔离;
第十三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实施监督检查时对发现的问题按以下方式进行处理:
(一)对违反《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应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进行处罚的实施处罚;
(二)对应由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或其他部门进行处理的及时移交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三)对涉嫌犯罪的,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按照有关规定向公安机关移送。
第十四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建立监督检查记录,记录检查的场所名称、检查人员姓名、检查时间、检查内容、检查结果、发现问题、整改落实等情况,留存归档,以备查用。
检查记录应长期保存。
第十五条 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每半年将全县监督检查工作开展情况报市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市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每半年将全市监督检查工作开展情况报省动物卫生监督所。
第十六条
5.养殖场动物防疫管理制度 篇五
一、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不断完善动物防疫制度,落实动物防疫措施,降低疫病风险,实现安全、高效生产。
二、商品畜(禽)实行全进全出或实行分单元全进全出制饲养管理,人员、用具专人(具)专圈管理,不窜圈。加强空圈期的消毒灭病工作。
三、遵守强制免疫制度,规模养殖场严格按照规定的畜(禽)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凡国家规定的强制免疫病种必须100%免疫,并佩戴畜禽标识。
四、健全消毒制度,落实专职消毒人员、器械和药品,坚持定期消毒。
五、遵守动物检疫申报制度。出售或调运、引进动物,应提前报检(种、乳、役用动物提前15天,屠宰动物提前3天)引进动物经检疫合格并持有效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出售、调运和引进。
六、坚持动物疫情隔离观察制度。应建专门的隔离观察圈舍,患病动物应及时送隔离舍,进行隔离诊治或处理,新引进的动物必须标、证齐全,并隔离观察30天以上确认健康后方能并圈饲养。
七、遵守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发现动物群体发病或者批量死亡,应立即报告。并及时采取隔离、消毒等控制措施,防止病原扩散。对病死动物实施无害化处理,严禁屠宰、出售、运输病死动物及其产品。
6.动物卫生防疫领导小组管理制度 篇六
一、管理体制
公司的动物防疫工作由公司动物卫生防疫领导小组负责,实行动物卫生防疫由各部门防疫员实施制度。
二、工作职责
(一)动物卫生防疫领导小组组长职责
1、负责公司动物卫生防疫具体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
2、负责按照规定和要求选拔推荐各部门动物防疫人员;
3、负责申报防疫物资计划,领取、保管和分发防疫物资;
4、负责组织、监管、督办、考核各部门动物防疫工作;
5、负责公司内动物疫情监测与报告,协助扑灭动物疫情;
6、负责做好动物防疫等情况的统计和填报工作;
7、负责公司动物防疫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工作;
10、完成动物卫生防疫领导小组安排的其他动物防疫工作。
三、小组成员职责
1、协助小组组长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和日常工作;
2、积极学习动物卫生防疫知识,熟知疫情特征,做好疫情前期的防护和监测;
3、负责疫情监测的及时上报工作;
4、完成领导小组组长安排的其他工作。
四、奖励与惩罚
1、发现疫情并及时上报为公司避免损失的人员给予奖金奖励;
2、对于防疫工作漫不经心,不重视的人员,予以通报评批;
3、因工作疏忽或其他任何原因造成疫情蔓延,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的,扣发奖金、绩效,造成重大损失的,予以开除并列入黑名单。
XXXX有限公司
7.动物防疫管理 篇七
1 存在的问题
1.1 免疫标识加施情况
目前, 省内都是牲畜出生后首免加施标识, 牲畜还得继续饲养一段时间才能出栏, 在这段时间里, 牲畜进出栏时刮蹭、互相啃咬, 耳标脱落经常发生, 而上级业务部门往往在防疫结束后进行检查, 要求挂标率达到100%, 这样乡镇动物卫生监督不得不进行二次挂标, 增加了工作强度, 牲畜在挂标时保定出现应激反应, 采食量下降, 从而引起饲养户不满。
1.2 屠宰情况
《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规定, 屠宰场点不得屠宰无免疫标识的动物, 但是有些肉品经营户利欲熏心, 在收购牲畜时, 不论是否有免疫标识, 只要有利可图就收购, 然后到个别防疫员家中购买耳标加施标识, 再进行屠宰。这样使免疫标识失去原始意义。
1.3 运输检疫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 收购牲畜时必须有免疫标识。而一些外地贩运户, 不论牲畜是否有标识都收购, 再将自己携带的标识给没有耳标的牲畜加施上, 从而达到牲畜都有耳标的假象, 扰乱了正常的免疫标识管理秩序。
1.4 标识管理情况
目前, 国家付出大量财力, 免费供应标识使用, 耳标被逐级发放到村防疫员手中, 但个别防疫员见利忘义, 到乡镇所多支取耳标, 免疫结束后, 将剩余耳标偷偷卖给不法业户, 从未造成部分未佩戴耳标的牲畜也能进入到流通环节进行运输销售, 从而阻碍了防疫工作。1.5追溯情况牲畜加施了免疫标识后, 通过识读器可以查验出动物的来源地。但是由于某些牲畜标识佩戴的时间过长, 二维码数字磨损的模糊不清, 用识读器根本无法就识读;此外, 某些牲畜在第一次挂标后脱落进行了二次挂标, 而免疫卡没有进行修改, 这样就造成了牲畜拥有2个耳标号, 给追溯增加了难度, 造成了麻烦。
2 整改意见及措施
2.1 加强耳标发放管理工作
耳标发放时, 要根据各乡、镇、村的实际饲养量核发耳标;防疫结束后, 要马上收回存放在村防疫员手中的耳标, 防疫员如补免需加施标识时, 再到乡镇所申领, 杜绝耳标流失。
2.2 加大执法力度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部门要对经营、屠宰和运输环节过程中加大处罚力度, 一旦发现没有耳标或证物不符的、私自买卖耳标的, 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严加惩处。
2.3 建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出台新的政策或法规
8.浅议养殖小区及其动物防疫监督 篇八
【摘要】近年来,养殖小区建设在各地方兴未艾,这一全新养殖模式推动了养殖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但是,养殖小区由于规模化养殖,动物防疫要求比一般分散养殖严格。当前小区选址的不合理、小区内的布局达不到动物防疫条件规定以及防疫程序、消毒制度不健全等,对养殖小区长期的健康稳定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隐患。目前养殖小区动物防疫管理关系到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在养殖小区的发展建设中,逐渐显露出了在动物防疫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养殖小区的动物防疫监督模式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养殖小区 动物防疫 监督模式
一、目前养殖小区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推进的进程中, 党中央、国务院强化“三农”发展战略,构建了畜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政策支撑;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和公司化养殖,走“大群体大规模”的路子,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规模养殖特别是养殖小区发展迅猛,在畜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规模养殖特别是养殖小区是国家政策扶持对象,很多地方在监督管理上存在顾虑,怕破坏经济环境,不敢管,管不严,造成规模养殖特别是养殖小区在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如地址选择不合理、规划设计不科学、生产管理不统一、防疫制度、防疫消毒制度不健全。一些小区不注重防疫消毒和卫生,消毒卫生制度流于形式,养殖场大门口、生产区门口无消毒池(间),非生产人员随便进出饲养区,圈舍内、外环境和公共场所无定期消毒措施,有的随意丢弃病死畜禽,甚至将病死畜禽出售给不法商贩,有的没有建立相应的防疫消毒制度,极易造成疫病的扩散;滥用抗菌素药物影响动物防疫效果和产品质量。个别养殖小区在养殖过程中,滥用对抗菌素药物。一是饲料中滥加,长期使用;二是治疗滥用,大剂量使用;三是防疫注射反应抢救时,首选使用大剂量抗菌素药物,这些抗菌素药物虽然对抢救有一定的疗效,但同时也抑杀了疫(菌)苗中有益活菌群,影响疫(菌)苗的效力。长期大剂量使用抗菌素药物,致使抗菌素药物在动物体内长期大量残留,防疫注射时影响疫(菌)苗的效力,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畜禽产品的质量。重建设轻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滞后。近年来,各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宣传、鼓励发展养殖小区建设和规模饲养,但绝大部分养殖小区建成后,饲养管理、疫病预防、诊疗等技术服务滞后,影响养殖小区的规模效益和质量。
二、养殖小区的动物防疫监督
一是在选址建设。养殖小区设立前应加强调查研究,结合环保、动物防疫等要求,对养殖小区的防疫、生产布局等方面统一规划要求,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对小区的选址、规模、生产、生活区的布局等进行多方面论证,做到环保和防疫条件审查先行,对不符合环保、动物防疫要求的及时给予纠正;
二是提高小区自我管理能力。为养殖小区的广大养殖户(场)举办养殖技术、疫病防治技术培训、观摩学习等,切实提高养殖小区的科学饲养管理水平和疫病风险防范意识;
三是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规范养殖管理,明晰政府、部门、企业的职责,实现国家政策的扶持、科学养殖模式与规范的监督管理有机结合,很有必要。既可以避免规模养殖小区发展少走弯路,不走弯路,保持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又可以实现源头管理,从根本上防控动物疫病,保障畜产品安全;
四是制定规模养殖动物防疫监督管理体系和养殖小区的监督管理体系。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动物防疫行政许可监督管理体系、动物防疫监督管理体系、动物检疫监督管理体系、动物疫病监测监督管理体系。养殖小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是防疫,重点是动物养殖档案的建设,关键是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管理,保障是动物防疫行政许可,动力是国家的扶持政策。四个体系既纵向独立自成一体,又横向联系相互制约;
五是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和疫病预防控制部门要加强对养殖小区的监督指导。督促其建立健全防疫制度、消毒制度、病死动物及粪便污物无害化处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等。通过对规模养殖场的规范管理,实施严格的防疫、消毒等制度,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规模养殖场的疫病防治水平,保证向社会提供的畜禽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
六是规范动物保健药品的使用。无论是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制剂还是生化制剂类动物保健药品,无论是消毒类药还是抗生素类药,虽能防病治病对动物起保健作用,但均能在动物体内残留,直接影响动物的防疫效果和产品质量。因此,必须按使用剂量、休药期规定规范使用,淘汰、禁用药品坚决不用。
结论
养殖小区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须着力培育。作为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动物防疫工作是养殖小区技术工作关键所在,直接关系到养殖小区的生死存亡。只有建立成熟的防疫监督模式,养殖小区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其优势,体现出养殖生产方式的进步性。
焦胜利 (1969.9—),男,陕西西安人 ,助理畜牧师,现任西安市临潼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科科长,从事动物防疫工作。
9.重大动物防疫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 篇九
责
任
状
高塘乡人民政府
重大动物防疫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
为加强对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工作管理,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乡人民政府与各村委会签订重大动物防疫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对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实行目标管理,对重大动物疫情应当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减少损失。并按照县政府“五统一”(统一疫苗、统一免疫程序、统一操作规程、统一免疫标识、统一免疫档案)和“五不漏(县区不漏乡镇、乡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禽、畜禽不漏针)、“五包”(县区包乡镇、乡镇包村、组包户、户包畜禽)及“五到位”(物资到位、宣传到位、防疫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的工作要求,以监督各村委会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
一、各村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的主要责任:
1、实行村委负责制,村主要领导为本辖区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重大动物疫控指挥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工作;
2、组织起草和制定本村的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3、保证上级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经费专款专用,并根据工作需要,落实足额的防疫经费;
4、负责制定本村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和应急预案; 5、强化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工作;
6、认真组织重大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强化免疫效果监测,掌握疫情动态。发生重大动物疫病时,负责实施封锁令,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依法、及时扑灭疫情;
7、落实国家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和辖区内动物疫情报告管理; 8、加强对养殖户宣传教育,对病死畜禽坚决按“四不一处理”的原则(即一律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要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动物防疫责任制考核指标:
1、动物发病死亡率猪、牛、羊、家禽分别控制在5%、3%、1%、13%以下;兽药、饲料添加剂质量合格率分别达到80%、90%、85%以上。
2、有效控制和及时扑灭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不使疫情扩散。
3、重大动物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四种强制免疫密度达到国家规定要求100%,规模场和散养户免疫率均为100%,家畜二维码耳标佩带率100%。
4、动物及动物产品地检疫率达到90%以上;屠宰检疫率达到100%。
5、病畜(禽)及同群畜(禽)的扑杀率要达到100%,无害化处理达100%。
6、无使用违禁药品的案件发生;
7、建立健全村防疫日制度,对重大动物疫病由村防疫员实行月月补免、日日补防,建好免疫档案。
8、加强村级防疫员技术培训做好畜禽生产和疫情数据统计上报。以上目标管理责任由乡政府组织考核。凡因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工作措施不到位,或因玩忽职守、官僚主义致使工作目标和要求未得到落实的,将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所在村及单位有关领导的责任。
高塘乡人民政府(签章):
村(签章):
10.动物防疫管理 篇十
一、准时准量免疫接种,做到头头免疫注射。
二、注射疫苗时,小猪一栏换一个针头,种猪一针筒疫苗换一个针头。病猪不能注射,病愈后及时补注。
三、接种活菌苗前后1周停用各种抗菌素。
四、发生过敏反应肌注肾上腺素;为预防过敏反应及时加强免疫效果,可在注射疫苗前饮水添加维力康等抗应激、免疫增效剂药物。
五、各种疫苗要按要求进行保存,凡是过期、变质、失效的疫苗一律禁止使用。
六、免疫接种必须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
七、免疫注射时,尽量不打飞针,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
八、做好免疫计划、免疫记录。
养殖场用药制度
一、正确配伍,协同用药 使用兽药时,正确配伍,合理组方,协同用药,增加疗效,避免产生拮抗作用和中和作用。
二、辨证施治,综合治疗 经过综合诊断,查明病因以后,要迅速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三、按疗程用药,勿频繁换药 一般情况下,首次用量可加倍,第二次应适当减量,症状减轻后使用维持量,症状消失后,要追加用药1—2天,以巩固疗效,用药时间一般为3—5天。使用药物预防时,7—10天为一疗程,均匀拌料于饲料中进行饲喂。
四、合理采用给药方式 选择不同的给药方式要考虑到机体因素、药物因素、病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五、严格实行休药期规定 休药期是指畜禽最后一次用药到该畜禽许可屠宰或其产品(乳、蛋)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生产中,在使用有休药期的兽药时,要严格实行休药期,尽量减少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动物产品。
六、禁止使用禁用兽药 严格按规定使用兽药,决不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β-兴奋剂类、已烯雌酚等性激素类、玉米赤霉醇等具有雌激素作用的物质、氯霉素及其制剂、呋喃唑酮等硝基呋喃类和安眠酮等催眠镇静类等21类药物。
规模养殖场动物检疫申报制度
一、为有效防控动物疫病,维护公共卫生安全,规模养殖场 的动物在离开养殖场前必须实行产地检疫申报。
二、规模养殖场的动物在出场前—天(或当日)应向当地乡镇畜牧兽医站申报动物产地检疫。
三、申报检疫的动物必须经强制免疫和佩戴动物标识后,方可申报。
四、规模养殖场的动物经乡镇(办事处)畜牧兽医站检疫人员检疫合格后方可出场。
五、运输动物的车辆装载前和卸载后应清洗消毒,并取得动物运载工具消毒证明。
六、货主凭动物产地检疫证明和消毒证明运输、经营,调离宁阳县的须凭动物产地检疫证明到乡镇兽医站或县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换取动物出县境检疫证明。
七、未经检疫的动物禁止调离本场,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实行隔离观察、治疗。
八、申报产地检疫数作为项目申报核定出栏数的重要依据。
九、违反上述规定将按《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规定接受处罚。
规模养殖场疫情报告制度
一、养殖单位(个人)负有动物疫情报告的法定义务。
二、当动物发生疑似传染病时养殖场负责人或兽医人员应立即向当地兽医站或动物疫控中心及动监所报告。
三、报告内容:(1)动物发病时间和地点;(2)发病动物种类数量、同群动物数量、免疫情况、死亡数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3)已采取的控制措施;(4)疫情报告的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及联系方式。
四、报告方式:书面报告或电话报告,紧急情况时应电话报告。
五、采取的措施:(1)将可疑传染病病畜禽隔离;(2)对病畜停留过的地方和污染的环境、用具进行消毒;(3)病死畜禽不得销售和食用;(4)禁止畜禽进出养殖场;(5)限制人员流动。
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谎报、迟报、漏报动物疫情,不得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动物疫情,不得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
规模养殖场消毒制度
一、规模养殖场应严格按照消毒规程进行场地消毒。
二、生活区:办公室、食堂、宿舍及其周围环境每月大消毒一次。
三、生产区正门消毒池:每周至少更换池水、池药2次,保持有效浓度。
四、车辆:进入生产区的车辆必须彻底消毒,随车人员消毒方法同生产人员一样。
五、更衣室、工作服:更衣室每周末消毒 一次,工作服清洗时消毒。
六、生产区环境:生产区道路及两侧5米内范围、畜舍间空地每月至少消毒2次。
七、各栋养殖舍门口消毒池与盆:每周更换池、盆水、药至少2次,保持有效浓度。
八、人员消毒:进入养殖舍人员必须脚踏消毒池,手洗消毒盆消毒。
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制度
一、规模养殖场应严格按照动物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病死禽的无害化处理。
二、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禽的无害化处理应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
三、无害化措施以尽量减少损失,保护环境,不污染空气、土壤和水源为原则。
四、无害化处理的方式一般为高温、深埋和销毁。
五、采取深埋的无害化处理场所应在感染的饲养场内或附近,远离居民区、水源、泄洪区和交通要道。
六、对污染的饲料、排泄物和杂物等物品,也应喷洒消毒剂后与尸体共同深埋。
七、无法采取深埋方法处理时,采用焚烧处理。焚烧时应符合环境要求。
规模养殖场禽标识制度
一、严格按照农业部规定,向当地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申领禽标识。
二、并按照下列规定对禽加施禽标识:
1、新出生禽,在出生后30天内加施禽标识;30天内离开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禽标识。
2、猪、牛、羊在左耳中部加施禽标识,需要再次加施禽标识的,在右耳中部加施。
三、禽标识严重磨损、破损、脱落后,及时加施新的标识,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标识编码。
四、禽标识不得重复使用。
动物养殖场养殖档案制度
一、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制度,载明以下内容:
1、生猪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
2、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和兽药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等有关情况;
3、检疫、免疫、监测、消毒情况。
4、生猪发病、诊疗、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
5、生猪养殖代码;
二、饲养种猪应当建立个体养殖档案,注明标识编码、性别、出生日期、父系和母系品种类型,母本的标识编码等信息。
11.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现状及其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动物防疫 科学防疫 基层检测 防疫体系
1、存在的问题
1.1、养殖观念落后,防疫意识不强
一是一些养殖户抱着只要做了预防接种,就不会发病的错误认识,忽视综合性防疫措施,导致小范围或零星发病;二是一些防疫人员只顾打针,不向畜主普及预防注射相关知识,导致免疫失败;三是一些养殖场免疫程序混乱,使用预防药物未从正规渠道购进,导致免疫效果差。四是个别防疫人员不按操作规程免疫,特别是在目前生猪价格较高的情况下,害怕免疫反应,注射剂量不足,导致抗体水平不足等。
1.2、村级防疫员整体素质不高
部分村级防疫员年龄偏大,现代交通工具缺乏,劳动效率低下;有的没有兽医临床经验,文化程度低,出现将猪瘟疫苗冷藏,将禽流感疫苗冷冻等不按规程操作的情况;有的注射疫苗不规范、防疫登记表填写不完整、免疫证发放不到位、耳标打挂率低等;有的责任心不强,家畜须防疫3种疫苗的只免疫1~2种,须防疫2次的只免疫1次,甚至有的散养户家禽不注射禽流感疫苗。
1.3、动物防疫条件差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养殖大户不断增加,但在养殖建设中存在饲养功能区划分不明确,饲养区、隔离区和办公生活区没有严格分离;饲养区门口没有消毒设施,进出饲养区没有车辆消毒装置和人员消毒通道;场内道路无净道和污道、雨水和污水分流之分;沼气池等无害化处理设施与养殖场生产能力不相匹配等诸多问题,既给防疫工作带来不便,又增大了疫病传播机会,一旦发生动物疫情,很难控制和净化。
1.4、动物防疫经费不足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实施必须由政府来主导。然而目前大部分乡镇财政困难,很难保证防疫经费的投入,尤其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报酬偏低,以至于达不到较高的防疫密度和较好的防疫效果。由于经费不足,导致疫苗种类不足,运输、保管条件达不到规定要求,使用无效苗的情况常常发生。另外,对农村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往往只集中在春秋二季进行免疫,由于经费和人力多方面的原因,对新补栏动物的免疫未进行有效监管和及时补免,存在疫情发生的风险。
2、对策
2.1、提高科学防疫能力
一是畜牧兽医部门不能把动物防疫简单的定位于只是打预防针,要将消毒、驱虫和规范化管理等纳入动物防疫范畴;二是要不断研究防疫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三是要把防疫工作做细、做好,免疫期间不仅要按照操作规程打好针,还要向养殖户讲解免疫前后的注意事项,使免疫真正起到好的效果。
2.2、加大培训力度
结合全省目前进行的新型农民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项目,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的《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畜禽养殖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力度,重点强化畜禽养殖场动物防疫意识和法律责任;继续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防控技术的培训,增强基层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加大畜禽最新养殖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畜禽养殖水平和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2.3、增强基层实验室检测能力
除加大基层实验室技术人员培训外,对基层检测单位在岗设置、职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有利于吸引人才;增加财政投入,将基层实验室检测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基层检测单位常规检测正常运行。
2.4、加大政府相关部门扶持力度
财政部门要负责安排好动物防疫、疫苗补助和扑杀动物的经费,一有需要,确保经费及时到位;计划发展部门要承担起紧急防疫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计划安排,做到有备无患;公安、交警、交通等部门在非常时期要派出人员协助搞好疫区封锁、治安保卫、车辆消毒检查、防疫物资和人员运送等工作,保障动物防疫、扑疫工作正常有效开展;工商、流通部门要加强流通市场的监管力度,根据疫区封锁情况,对要求关闭的动物屠宰场、市场必须关闭,并按规查处违法行为。作物秸秆资源,大力推广全株玉米青黄贮、混合牧草青贮、秸秆颗粒饲草等技术,提高粗饲料的利用率,减少饲草料的浪费。四要规模场(园区)、散养农户组建自己的饲草料生产基地,实现以种带养,以养补种,种养结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5、强化防疫体系建设
12.动物防疫管理 篇十二
1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1 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磨黑镇辖10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街道办事处。镇级兽医防疫在职职工4人, 其中本科1人, 专科3人。村级兽医人员共聘用12名, 其中大专2人, 中专1人, 初中9人, 年龄结构为20~30岁3人;31~40岁4人;41~50岁4人;60岁以上1人。从事兽医防疫工作年限是:1~2年的1人, 4~5年的4人, 5~10年的3人, 10年以上的4人。大部份人员是通过短期培训上岗的。部分兽医员未经过兽医专业正规培训, 业务基础知识匮乏, 有的对动物疾病能简单地诊治, 复杂点的疾病不会诊治。少数人群众信誉度不高、工作难于开展。
1.2 兽药供应渠道无序
有的兽药销售商为增加销售额, 广开网点, 有买就卖。
1.3 无证行医, 设备简陋
有的兽医不具备动物诊疗条件, 无证行医, 仅凭地邻、亲友关系等开展诊疗活动, 扰乱动物诊疗市场, 增加兽医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 为动物疫病的发生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留下极大的隐患。由于是非专职兽医, 缺少必要的诊疗器械。
1.4 基层行政人员对防疫工作认识不到位
基层行政部门对动物防疫相关的现代科学认识不足, 基层防疫面对千家万户的散养户, 而且散养户防疫意识淡薄。镇、村行政人员由于历史的原因主抓农业生产或其他的工作, 认为动物防疫是业务部门的任务, 或者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类似禽流感、猪蓝耳病这样的重大动物疫病的防疫, 也仅仅是运动式的突击一下, 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政府保密度”被长期停留在文件上。由于目前仍存在着体制的不顺, 技术人员知识老化、青黄不接、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等因素, 动物防疫责任难以落到实处。疫病诊断凭经验, 没有必要的防疫设施, 防疫经费的不保障等, 结果造成业务部门及工作人员困难重重, 使强制免疫流于形式, 动物防疫工作落不到实处, 造成较大的疫情隐患。
1.5 疫情复杂, 免疫程序不合理
工作量大没有全面开展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 基层开展产地检疫不彻底, 导致在流通环节中疫病得不到控制。防疫工作任务繁重。近几年, 由于国内外重大动物疫病频频发生, 磨黑镇动物防疫十分艰巨。按全镇2011年畜禽存栏计算, 每位防疫员承担的畜禽防疫任务为:猪2586头、牛545头、羊243只、禽4768只, 人均免疫畜禽在8142头 (只) 。防疫员还承担着本村的畜牧生产统计和其他畜牧兽医推广工作。
1.6 待遇偏低
防疫员的收入主要是有限的补贴和少量的治疗收入, 所承担的任务与所取得的报酬不相符, 长期下去势必影响队伍的稳定、工作效率。
1.7 养殖户对防疫认识不足
基层养殖户大多数是散养户, 养殖的目的多为“零钱换囤钱”或自食, 防疫意识淡薄, 再加之因免疫反应而致死亡等极少事件的发生, 造成基层业务部门工作出现很大的困难。
2 主要对策与措施
2.1 加强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
县级畜牧兽医业务主管部门, 每年应安排一定的时间, 分别对镇、村级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采取集中培训与“走出去, 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鼓励自学成才, 逐步使他们走向职业化。把“一年一训, 一年一聘”形成制度化, 坚持下去。逐步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强、运转通顺、保障有力, 适应当前新时期疫情形势发展的基层动物防疫队伍。
2.2 提高新时期动物防疫的认识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5) 15号]文件精神, 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程这一大好机会, 加大宣传力度, 在基层形成一个重新认识和定位动物防疫工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注重环境控制, 以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安全的宗旨, 以全面加强和提高防制重大动物疫病能力为中心, 以控制和消灭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为目标, 按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 优化体制, 完善健全机制、提高素质, 为基层经济、食品安全、人民健康, 可持续发展现代畜牧业任务。
2.3 实施诚信监督及考核监管
由镇农业服务中心对每位兽医员在诊疗活动中的工作实绩、工作态度进行监督, 例如是否有乱收费等现象, 是否履行动物防疫义务的情况, 将此作为职业道德考核和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2.4 加大对非法行医的打击力度
磨黑镇人民政府和畜牧部门应加大对动物防疫、村兽医诊疗管理的宣传力度, 进一步提高养殖户的畜产品安全意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越发对无证行医进行打击, 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的按相关规定责令赔偿。
2.5 增加投入, 改善工作条件
多方筹集资金解决开展工作所必须的工作设施设, 如交通通讯等设施等。村级兽医室须有固定的工作室和必要的设备。政府应建立防疫经费财政保障制, 加大动物疫病监测、诊断、动物检疫、动物疫病扑灭等技术和设备的投入, 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完善和充实动物疫情测报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基础设施, 推进基层工作职能的转变, 提高基层工作水平。
2.6 建立动物防疫保障金
动物防疫保障金指畜禽免疫反应死亡给畜主的补偿资金。畜禽防疫保障金可以解决基层防疫员在防疫工作中免疫反应的出现动物死亡后顾之忧。动物防疫保障金实行专户管理。
2.7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全面开展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
根据基层养殖户大多数是散养户、规模不大的特点, 利用培训、会议等形势加大对动物防疫的宣传, 让群众认识到动物防疫的重要性。就当前疫情十分复杂, 大部分疫病不是单一发生, 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感染, 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提供给饲养户, 进一步在基层开展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 做好流通环节中的疫病监管工作。
2.8 提高待遇, 做好基层防疫队伍的管理
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和工作任务的繁重, 与目前执行的补助费不相称, 应提高待遇, 对连续聘用20年以上的村级防疫员, 达到退休年龄的应享受国家城镇低保待遇。对因公致伤残者应按国家公职人员对待。
2.9 增大投入, 改善条件
当前, 应抓住国家“十二五”时期对村级防疫工作的高度重视, 把村级兽医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内容, 把村兽医职业培训和诊断仪器设施、设备建设纳入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工作, 建立村兽医室, 添加必要的诊疗仪器设备, 提高服务质量与技能, 提高村防疫员服务报酬, 巩固和壮大村级防疫队伍。
【动物防疫管理】推荐阅读:
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书07-21
春季动物防疫检查简报07-18
天津市动物防疫条例06-30
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条件08-27
08年秋季动物防疫工作汇报10-26
2011年春季动物防疫工作汇报10-28
村级动物防疫员岗位职责07-06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资料(动物防疫法)08-12
甘谷县村级动物防疫员统一考试实施方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