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茶艺的一点哲学思考

2024-07-07

对茶艺的一点哲学思考(共12篇)

1.对茶艺的一点哲学思考 篇一

对工作创新的一点思考

●汪延明

江泽民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的领导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缺乏创新精神。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部队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工作有无创新,关系到一个单位的工作进程,关系到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领导干部工作创新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除思想认识、精神状态等因素外,如何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推进工作创新,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盯着问题做工作,是领导干部工作创新的重要切入点。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问题的单位是不存在的。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纵然有天大的本事,其单位也仍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况且,领导干部抓工作的过程,就是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要敢于正视问题,破除讲问题砸“牌子”,亮家丑丢“面子”,揭短处失“位子”的思想,查找问题不仅标准高,而且要求严,态度实,敢较真。再就是查找问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工作中究竟哪项比较薄弱,哪个单位比较薄弱,问题到底在哪里,应有分析和思考。尤其在成绩面前,不能只从一个角度、一个方向去看,以偏概全。要善于从成绩中看到问题,能够小中见大,抓住“苗头”。问题大多是通过具体的、多样的、繁杂的现象反映出来的,开始总是萌芽状的、潜在的,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能够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抓准问题。当然,作为领导干部,不可能对部队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及时发现、紧紧盯着,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但领导干部至少对这样几个问题不应疏忽:一是关乎全局的倾向性问题;二是关乎部队根本性、长远性建设的问题;三是关乎部队当前建设的潜在性问题。对这些方面的问题需要以政治责任感来对待,并将其当作工作的突破口,这样工作就会有所创新。

善于在深知上情、熟知下情、真知“行”情的结合点上做工作,是领导干部工作创新的重要途径。创新是挑战性的工作,是在新的观念支配下,运用新的方法,开启新的途径,实现新的目标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实现创新的目的,须深知上情、熟知下情、真知“行”情,在三者结合点上下功夫。因为,上级的指示精神是我们工作创新的依据,下面的情况是创造性地落实上级指示精神的依托,“行”情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了解面上某项工作的进程和质量。当前,影响这三者结合的主要表现:一是有的同志把照搬照抄上级指示与对待上级态度划等号,认为照搬上级精神是对上级尊重、执行指示不折不扣的体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看上去执行上级指示“不走样”,实际上是“走了神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的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的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因此,执行上级指示关键是与本单位情况相结合,否则不可能有创新。二是上级指示“满”与下级执行“难”的问题。目下,基层有些同志反映现在上级的指示不仅多,而且非常具体,“照此办理”就行了。这里需要明确,创新要有主动权,要有时间和空间,要有自己的思路和特色。如果一说落实上级指示就干扰本单位工作的整体思路,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就不可能创新。三是吸取别人经验与提高创新质量的问题。虽然各单位情况不尽相同,但有相通的地方,我们可以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避免或少走弯路。牛顿说自己能够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每个人、每个集体的成功都免不了要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

善于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工作思路,是领导干部工作创新的关键所在。江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将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工作思路,应把握几个重要环节:一是搞清部队建设的外部环境、内在要求和工作对象的新变化,形成工作的预见性思路。比如,当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要及时研究它对国内、尤其是军队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当国家重大改革措施出台时,要及时研究它对军队可能提出哪些新要求;当社会上出现某种思潮时,要及时研究它对军队带来的新问题,等等。这方面有些领导干部缺乏正确认识,在分析新的形势和环境的影响时,看不到它的双重性特点,只讲消极的、不讲积极的,只讲负面的、不讲正面的,只“堵”不 “疏”。一般说来,新的形势和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又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它为部队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也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但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二是着眼于对部队实施更有效的指导,形成工作的可操作性思路。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情况,就要对部队分门别类,实施单个的具体的指导,克服上下一般粗、盲目瞎抓、越位代抓而造成的忙乱现象。部队问题是多方面的,不同单位也不尽同,笔者以为,在一个时期内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并能巩固住,就是一种进步。三是在求真求新的着力点上,形成工作的科学性思路。我们讲科学思路,就要有科学头脑,在研究分析具体事物的诸矛盾中,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新办法。比如一些单位政治工作薄弱,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地方一些单位的做法,实行政治干部授课资格认定制度,就是说注重在机制上解决问题。还要多用科学手段。好的工作思路需要借助好的手段,比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多为官兵所青睐,借助于这些载体进行工作创新,必然会取得更佳效果。

2.对茶艺的一点哲学思考 篇二

那么, 会计诚信是什么呢?会计诚信是指会计行为的诚实守诺, 具体表现就是会计工作人员按企业客观经营状况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 向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财务信息, 并且该信息是企业经营者做出正确生产经营决策的基础, 是投资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朱镕基在给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词时写下“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原则, 不做假帐”这十六个字, 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 即根据原始凭据按会计准则、原则记帐, 编制会计报表及审计等。

一、会计不诚信的原因。

1、利益驱驶, 诱发造假行为。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 各种制度尚未理顺, 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的现象仍较普遍。某些企业趁机混水摸鱼, 他们往往为了小团体的利益, 根本不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会计事项, 特别是在收入、成本等相关业务上根本没有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或谨慎性原则进行处理;不按规定进行规范的摊销、预提;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或支出;人为地操纵成本费用的计算标准和利润分配方法, 从而掩盖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对于那些准备上市或者已上市的公司来讲, 只要按照融资条件做出一份漂亮的报表, 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资金。

2、市场经济制度的副作用。

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转型期, 市场经济发育还不完善。我国前证监会主席周道炯在一次论坛上就曾讲过, 中国企业的会计实在很难做, 去银行贷款要将资产做大, 去交税要将收入做小, 向上级邀功要将利润做大, 欲私设金库需将利润隐瞒……这些都说明了身为会计人员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中, “单位负责人是会计法的主要责任人”和违反会计法的法律惩戒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现在这个环境还是“谁造假, 谁得利”的环境, 造假者仍然可以有上市、贷款等有利可图的机会, 《会计法》的执行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纸面上, 没有影响到社会大环境, 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造假行为的猖獗。

3、制度不健全, 监管不力, 成本效益失衡。

我国目前涉及会计诚信问题的法律很多, 如《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但在执行中真正受到处罚的却很少。对于造假者而言, 只要造假的收益大于成本, 造假者就肯定会做出造假的选择。迄今为止, 监管部门主要依靠行政处罚手段来应对会计信息造假, 对直接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却很少, 民事赔偿更是微乎其微。

4、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在我国现阶段, 部分单位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不能实事求是, 恪守会计职业道德, 不能坚持依法办事, 有的利用职务之便, 侵吞公款中饱私囊;有的会计人员为了追求金钱利益、个人享乐, 经不起物质、权利的诱惑, 在道德观念上出现偏差、蜕化甚至沦丧;还有的会计人员对领导人伪造、篡改会计数据敢怒不敢言, 对会计工作缺乏信心, 认为反正不是自己的事, 避之甚远, 从而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二、维护和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措施

1、加强法制和监管力度, 做到标本兼治。

从我国现行法规来看, 缺乏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 只规定了一些行政和经济的处罚, 负刑事责任的很少。因此应加大对此项工作的立法, 从而加大对造假者的执法力度。对违反法规的企业 (特别是上市公司) 和单位要依法追究其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除行政责任和经济处罚外的刑事责任, 使造假成本远远大于造假收益, 力除造假之风, 使其望而怯步。另外, 还要加强监督机制。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强有力的内部审计制度, 外部建立以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行政监督为主的外部监督体系, 形成内外共监的防范体系, 通过法律和科学的约束监督机制, 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创造必要的条件。

2、建立会计诚信的内控机制, 强化企业内部的会计诚信管理建设。

企业内部加强会计诚信管理, 是提高我国市场交易信用程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通过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会计诚信控制制度, 对会计、统计和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做出较为合理的规定, 防止会计造假和舞弊, 提高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信息资料的可靠性,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在各企业的客户管理中被筛选掉, 使其没有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3、提升会计人员道德素质, 铸造中国会计诚信精神。

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会计工作者, 其所受的会计教育也有所不同。道德问题知易行难, 会计诚信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观念变成习惯、规范变行动的过程, 是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会计行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开展具有会计行业特色、会计职业特点的道德实践活动, 把诚信的观念贯穿于会计实际工作中去。

总之, 只有全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提高整个会计行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 在全社会重塑会计行业诚实守信的新形象, 才能保证中国会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会计诚信建设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会计诚信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杨雄胜, 会计诚信的理性思考

[2]、张维迎, 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

[3]、朱秀华, 浅谈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

3.对“冒气!冒泡!”的一点思考 篇三

徐老师去外地听了一节公开课,回校饶有兴趣地讲了一则课堂片段。听后受教于我,值得考究。

上课铃响,某科学教师手提一只水壶登上讲台。师生礼仪过后,实验开始。他想通过用烧开水的这一生活常事,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膨胀”,进而引入课题。

教师打开壶盖,将加热棒从内取出,指给学生认识,并讲解了它的功能,然后又把它插回壶中(壶里在课前已装好了适量的水),通上电,开始给水加热。同时,抛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水在加热以后,请你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纷纷举手。

“冒气了!”这显然不是老师想要的最终答案。

“除了冒气了,谁还发现了什么?”为引入主题,教师启发道。

“冒泡了!”另一个学生如法炮制的回答。

“冒气了,也冒泡了,这种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呢?”

“水热了,烧开了!”

学生就是不说水“膨胀”的现象,真是干“启”不“发”。

“还有一种现象你们没有发现吗?”教师继续启发。

“水响啦!”另一个学生起立答道。

教师郁闷,顿了片刻。

“难道你们就没有发现水的体积也有变化吗?”教师急切地追问。

“老师!我们也看不见壶里的水呀,怎么能知道水的体积变化呢?”一个学生插嘴道。

水壶是一种不透明的铝制容器。学生岂能知道水的体积在壶内变化。结果教师只得让学生像猜谜似的,猜出水的体积增大,从而勉强导出“热胀”的这一现象,生硬地将学生的思路引进自己设计好的“埋伏圈”。

二、分析

该师想用这个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来引导学生揭开什么叫“膨胀”,其设想很好,的确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但从实践结果来看,并没有收到理想效果。究其根源,就在于他的实验还不够直观。水壶本不透明,学生观察不到壶内开水沸腾膨胀的景象,水体积变化不得而知,学生无法直观判断。壶外现象又只限于壶口一端,所看到的现象,当然是除了“冒气”就是“冒泡”啦。这种舍本逐末的观察引导,怎能不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入“歧途”呢?

这个实验的重点应把学生的注意视线引导在观察壶内水位高低的变化上来。所以,需要在课前准备一个较大的、透明的玻璃容器。如果将水染成蓝色或绿色等有色水,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样有利于远处或靠后排的学生也同样能看得清楚。实验操作过程中,应当这样设计:将适量的有色水倒入这个透明的玻璃容器中,在水没被加热之前,先让学生观察,此时的水位在哪,并画个明显的标记。然后通电加热,待水沸腾之际,让学生再指出涨高之后的水位又在哪,再做个标记。学生看到水位的变化,就知道水位升高了;知道水位升高了,就引懂了水的体积增大;引懂了水的体积增大,就引懂了什么叫作“膨胀”。

表观壶外盖口冒气冒泡,切点稍偏,实难引入正轨;内察器中水位沸腾高涨,结点对症,定会迎刃而解。似乎直观的引课,其实并不直观。原因在何,值得考究。实受启发,收获如下:

第一,对于教具之类的教育资源,我们切不可考虑不周,盲目应用。还需明确地分析好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找准教育资源的性能与所教知识的主题的结合点与切入点,才能准确无误,使教师有效驾驭、得心应手,快捷导入;学生也会抓到关键线索,“顺藤摸瓜”获取成果。

第二,对于一个新问题的认知,学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教者首先应考虑学生理解的突破口在哪,从而合理地设计导入,导入要有针对性,不可模棱两可,导入不准,偏离主题,浪费时间,多费周折。同时,也要注重导入的逻辑性。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这样才能易如反掌地叩开学生理解之门。

第三,要熟悉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个性差异等情况,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向、接受能力,才能不会用错方法,也就不会造成拖拉冗长、生搬硬套的现象,师生互动的双边关系也就不会走向矛盾的误区。

4.对工作创新的一点思考 篇四

江泽民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的领导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缺乏创新。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部队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领导干部工作创新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除思想认识、精神状态等因素外,如何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推进工作创新,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盯着问题做工作,是领导干部创新的重要切入点。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问题的单位是不存在的。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纵然会有天大的本事,其单位也仍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况且,领导干部抓工作的过程。首先要敢于正视问题,破除讲问题砸“牌子”,亮家丑丢“面子”,揭短处失“位子”的思想,查找问题不仅标准高,而且要求严,态度实,敢较真。再就是查找问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工作中究竟哪能项比较薄弱,哪个单位比较薄弱,问题到底在哪里,应有分析和思考。尤其在成绩面前,不能只从一个角度、一个方向去看,以偏概全。要善于从成绩中看到问题,能够 小中见大,抓住“苗头”。问题大多是通过具体的、多样的、繁杂的现象反映出来的,开始总是萌芽状的、潜在的,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能够见微知著,举

一反三,抓准问题。当然,作为领导干部,不可能对部队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及时发现、紧紧盯着,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但领导干部至少对这样几个问题不应疏忽:一是关于全局的倾向性问题;二是关乎部队根本性、长远性建设的问题;三是关乎部队当前建设的潜在性问题。对这些方面的问题需要以政治责任感来对待,并将其当作工作的突破口,这样工作就会有所创新。

善于在深知上情、熟知下情、真知“行”情的结合点上做工作,是领导干部工作创新的重要途径。创新是挑战性的工作,是在新的观念支配下,运用新的方法,开启新的途径,实现新的目标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实现创新的目的,须深知上情、熟知下情、真知“行”情,在三者结合点上下功夫。因为,上级的指示精神是我们工作创新的依据,下面的情况是创造性地落实上级指示精神的依托,“行”情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了解面上某项工作的进程和质量。当前,影响这三者结合的主要表现:一是有的同志把照搬照抄上级指示与对待上级态度划等号,认为照搬上级精神是对上级尊重、执行批示不折不扣的体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看上去执行上级批示“不走样”,实际上是“走了神”。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的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的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因此,执行

上级批示关键是与本单位情况相结合,否则不可能有创新。二是上级的指示不仅多,而且非常具体,“照此办理”就行了。这里需要明确,创新要有主动权,要有时间和空间,要有自己的思路和特色。如果一说落实上级批示就干扰本单位工作的整体思路,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就不可能创新。三是吸取别人经验与提高创新质量的问题。虽然各单位情况不尽相同,但有相通的地方,我们可以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避免或少走弯路。牛顿说自己能够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实每个人、每个集体的成功都免不了要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

善于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工作思路,是领导干部工作创新的关键所在。江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将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工作思路,应把握几个重要环节:一是搞清部队建设的外部环境、内在要求和工作对象的新变化,形成工作的预见性思路。比如,当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要及时研究它对国内、尤其是军队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当国家重大改革措施出台时,要及时研究它对军队可能提出哪些新要求;当社会上出现某种思潮时,要及时研究它对军队带来的新问题,等等。这些方面和有些领导干部缺乏正确认识,在分析新的形势和环境的影响时,看不到他的双重性特点,只讲消极的、不讲积极的,只讲负面的、不讲正面,只“堵”

5.对青年干部成长的一点思考 篇五

——五原县档案局张三元

今天,由我给大家讲一下有关青年干部自身培养和成长的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呢?

其一,因为我局青年干部职工为大多数,让他们尽快提高素质和修养,尽快成长成才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其二,因为我们现阶段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新事多,大事多,在纷繁复杂的金钱诱惑下青年干部能不能走上正路,能不能健康成长,是每位年轻人都要认真对待的首要问题。

其三,年轻人有朝气,有活力,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激情,但是也很容易片面地看待人和社会现象,也很容易被困难和挫折所吓倒,压垮,而不能自强。基于上述三个原因,我以为作为单位主要领导,有责任应当培养教育青年干部多思考、多动脑,多付出,这才是我今天讲的含义。

青年干部是党的后备力量,是党的事业永葆活力的希望,他们的成长事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因此,重视青年干部的培养教育,关心爱护青年干部就是重视历史与未来,尊重自然法规、规律。我们党历来就很重视青年干部的成长,对青年干部寄予深切的期望,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毛主席在旅苏时接待曾苏生时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好像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年干部要健康成长,我想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以理想指路

当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环境下,有些年轻人觉得谈理想,谈立志太空虚,觉得什么理想什么前途都是假的。甚至有的人讲“前途前途,有钱就图;

1理想理想,有利就想”,我认为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作为一名青年干部,应该有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前进的方向。因为人生的关键之初就那么几步,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每个年轻人前进的动力。理想是什么?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精神支柱,是一种精神风貌。理想说到底就是人生的目标,就是方向,就是品格,就是照亮人一生方向的航灯。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常有,每个人都有不顺心的事,不如愿的事,都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对此,不管在任何情况环境下,都要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志向脚踏实地的工作,去奋斗,去拼搏,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里我认为大家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要立早志。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理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如果你要学有所成,将来能成大器的话,就要奋发学习,提高本领,厚积薄发。如果没有这个本事的话,一旦有机会让你挑重担,你也担当不起,就会失去机会。因此,早立志显得尤为重要。

二要立大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的志向应该与国家、民族、社会同步。要立志做大事,不能立志做大官。大事和小事,大官和小官都具有辩证关系。什么是大事?凡是关系到老百姓的事,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凡是个人家庭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大官不一定能办大事,小官不一定办不成大事。人民群众公认的好关,再小也是他们心目中的“大官”。做官有限,事业无限。因此,青年干部一定要立志做大事,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命运,时代命运联系起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来。平凡不等于平庸,有一些人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就是做不出政绩来;相反,有的同志却在很普通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

三要立实志,不能实现的理想是空想。超越实际的理想是幻想,失去理智的理想是梦想。理想不害人,但不切实际的理想会害人。树立理想是立足实际,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要承认个体差异,承认有些先天条件无法改变。因此,理性之树,只有扎根现实才能茁壮成长。

二、以素质强身

有了远大理想,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职位提高了不等于能力提高了;地位提高了不等于知识增长了;高票当选了不等于威望提高了。因此,要实现理想,一定要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而且要下苦功夫。要厚积薄发,强化素质,主要是抓学习。“刀不磨要生锈,人补学要落后”。古往今来,凡刻苦学习就会成功。在农耕经济时代

三、以勤奋成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遇千件,贵在实干;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要求大家一定要脚踏实地,扎实干事,不能图虚名,不能好虚荣。青年干部有自己的优势,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强项,同时也要认识自己的不足。

要会造势,还要会做事。现在我们一些干部,什么都敢说,就是不说理;什么都敢吃,就是不吃亏;什么都敢学,就是不学好。因此,青年干部一定要脱俗,一定要克服陋习,要多读“圣贤”书,少打“关系”牌;多干份内事,少记他人短;多怜群众苦,少贪杯中酒;多交社会友,少结富贵亲;多讲原则性,少提亲友情。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干部的追求是庸俗的,他追求什么呢?是追求后台越硬越好,关系越多越好,脑袋越尖越好,脸皮越厚越好。这样的行为,老百姓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是一杆秤,心明眼亮的。一个干部怎么样,能力水平如何,是不是在干事,大家很清楚。所以,青年人一定不要只练唱功,不练做功;不能只是把口号喊在嘴上,措施贴在墙上,决心表在会上,利欲挂在心上,精力耗在玩上,目标盯在官上。

青年干部一定要做勤奋敬业的表率。什么事,把问题想在前面;把困难想在前面,把忧患想在前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事情都要做最坏的打算,最好的准备。只有这样,当不好的事情发生的后,我们才不会惊慌失措,束手无措。要做不断失败,经历坎坷的准备,不要志做凡事成功,捷报四传的准备;要昨天有不测风云的准备,不要志做万事顺心的准备。记得有位名家说:“要发上等愿,结中等亲,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地坐,向宽处行。”要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做别人做不好的事情。

四、以修身立志

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不同的人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五年以后,十年以后,结果会不一样。这除了每个人的机遇不一样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质、性格、修炼的差异。这些都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也就是修炼(个人修养)。眼界要宽,心态要平,肚量要大,立志要实、意志要坚。因此,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我修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大概就是自古不变的真理。要想做好自我修养,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要修心气。心者,本也;本者,得也。得不齐则心不正,心不正则气不正。平常讲,人字的一撇一捺,好比是得和才。有得有才能成事,有得无才会无事,无得有才会坏事。有人提出在修炼心气上要做到“三乐”:在自己过的好时,要助人为乐;在自己过得不好时,要自得其乐;在自己过的一般时,要知足常乐。海宽不如心宽,地厚不如得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要修大气。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大度到什么程度,与一个人是不是大气,是不是心胸宽广有直接关系的。我个人认为修成大气起码要做到“三不”:

一是不能小家子气,二是不能娇气,三是不能忘恩负义。每个人的进步,每个人的成长成才的发展都是站在前任肩膀上取得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既大气又感恩。不仅要感激伤害你的人,让你磨砺了心志,还要感谢鼓励帮助你的人,让你尽快成长进步成才,特别要感激诽谤你的人,让你知道自己不是完美的人,分清了什么是狼心狗肺,什么是世界上最可恶的。

第三,要修正气。一个人必须要有浩然正气。“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青年人一定要在修炼时首先做到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不搞阳奉阴违的“两头白面鬼”。要简单平淡低调做人,简捷干净利落做事,简洁守法清白做官,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不变应万变,以简单对复杂。

第四,要修锐气。青年干部首先要有朝气,不要有奢气,要善于创新,要朝气蓬勃。青年干部代表着时代的希望、发展和未来,切不能稳中怕乱,老气横秋。

6.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六

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知识。计算题在数学教学中占领着主导地位,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每个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允许算法多样化。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结果,在教学中应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探索算法的多样化。教师要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尽可能地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计算中出现认知冲突时,再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在互议互启中获得新的方法,并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尝试所得。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快速的方法,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如:(1)45×12 或 45×12 或 45×12 =45×2×6 =5×12×9 =45×4×3 =90×6 =60×9 =180×3 =540 =540 =540 又如:(2)405+398 或 405+398 =400+398+5 =405+400-2 =798+5 =805-2 =803 =803 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掌握了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方法,并进一步优化自己的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加强练习。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但在计算教学中还是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逐步掌握一定的方法,获得一定的技能,并在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有必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并随时反馈练习中的问题,尽量做到当堂解决。

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的笔算除法时,由于受前面类似85÷40的影响,在计算420÷40这一类题时,一开始出现了用除数去乘商算出了400。针对这一情况,我引导学生一起观察、分析,说说商的最高位表示的意义,从算理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加强估算。

所谓“估算”,是根据具体情况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和算式的结果作出大致的判断和估计。《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要经常提醒学生进行验算,并养成估算的良好习惯。

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或是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便于学生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四、明确算理。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在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针对198+269、503-498、202+357、865-302,部分学生不知道最终应该加上还是减去,我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意义,在明确多加还是少加,多减还是少减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正确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五、在错题中不断优化。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的,不是抄错数字,就是忘记进位,不是记错口诀,就是忘了写出得数。至于多写0少写0那一类就更多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心理学家桑代克曾经说过: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有时还要“创造错误”。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改错题,让学生在找错、改错中不断提升。

如在教学完简便算法后,我发现有些学生经常会与按运算顺序计算的题发生混淆,有的明明不能用简便算法的,为了计算方便也用了。比如像这一类题:25×4÷25×4,学生经常分得出等于1的结果。这时,我让学生观察算式,进行反思,从而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

六、解决问题,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因此,计算也要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在能力上得到提升。

在学习完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后,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应用了这一知识。如:茄子有17行,每行12棵,西红柿的棵数是茄子的5倍,西红柿有多少棵?学生列式为:17×12×5,在计算时就可以先算12×5=60,再算60×17=1020。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了简便算法的优越性,就会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7.对“大数据”应用的一点思考 篇七

其实行业在数据上的利用和开发由来已久, 只不过侧重点都集中在能源管理方面。以笔者所在企业为例, 自项目接管伊始, 能源消耗统计、设备设施运行、维修、保养记录、测温记录等等一系列设备设施的运行管理数据均详细存档备案, 并建立动态数据监管机制, 定期进行能耗和设备故障统计分析。事实证明, 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设备数据”, 为我们在日后管理中的降低能耗、节能改造、故障维修等方面提供了非常可靠的支持。但这仅仅是局限在量化管理的数据分析, 我们还应该关注一些非量化、并不直观的数据, 比如满意度调查的数据分析和应用。

目前, 包括第三方公司在内的客户满意度统计调查, 个人觉得对数据的应用和开发都不够彻底。第三方公司对于行业的了解以及调查内容与企业的战略发展需求契合程度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首先企业在数据采集阶段的样本量, 样本代表性和典型性需要甄别和确定, 这是影响后续调查工作和分析结果准确度的关键前提。其次数据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满意与否、满意度指数升降, 影响满意度指标的原因方面。我们还可以试着通过数据开展如下研究, 比如:

■对某一项指标满意或不满意的客户群体特征是什么?

■项目之间的差异性对满意度测评结果影响有多大?

■哪些指标的不满意程度与物业费的收缴关联度较高?

■项目物业管理费的收费标准与客户满意度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

■不同项目之间的满意度指数与项目人员薪酬之间的关系?

……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 准确度与样本量有很大关系, 相比银行业的大数据, 一般物业服务企业所掌握的客户数据也只能算是小数据, 但其价值不容忽视。也许不久之后, 就会有机构研究建立起物业服务满意与经营效益的数学关系模型, 当然这需要极为专业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统计科学为依托。

作为普通从业者, 我们可以从简单的数据分析开始。比如统计所有欠费业主的信息包括原因、客户知识、行业背景等, 并与客户满意度调查的结果对比, 试着找出哪些是影响客户体验和评价的关键因素, 进而有针对性的改善和提升。同时尝试着总结出影响客户判断的敏感指标, 找出指标背后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人还是技术, 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模式升级提供参考依据。

8.对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八

首先,片面强调创新,忽略客观真实。文学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脱离了生活这个取之不尽的材料库,文学就无法存在。现在的孩子,从升入小学一年级开始,生活内容就比较单调,更不用谈丰富的生活经历,缺乏丰富生活经历而导致他们缺少写作素材,又如何能将文章写的充实、厚重呢?曾经有一个学生很无奈的说过一句话:“又是《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我才多大?每天除了在学校上学就是写作业,哪有那么多难忘的事?”本来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对于生活经历有限的孩子来说已经很困难了,还要要求创新,导致“创新”在学生的理解中变成了“新奇”,于是作文中的创新就出现了外星人来到地球行侠仗义之类的故事。有的学生即使能用到生活中的一些事实做材料,因为缺少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根本不懂得“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为了求新,刻意对情节进行不合实际的夸张,文章虚假而没有任何感染力。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曾遇到过这样的事:学生为了表达“生命的力量”这一主题,在作文中主观地让一只蚂蚁在被人用脚踩过、手摁过、手指碾过之后仍然顽强地活着。而像这样可笑的构思在学生的作文中并不少见。

其次,过于强调立意,忽略了语言组织。在我们的创新作文教学中,往往因为过于强调立意的新颖独特,而忽略了对作文语言的强调和培养,误导学生走向另一个误区:那就是语言的缺失。语言平淡乏味、哕嗦拖沓甚至语句杂乱无章,是目前中学生作文中一个很普遍的问题。

问题已经存在了,课堂就需要有相对的变化。作文教学要真正在激发学生个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者应该给学生以适当的限制和正确的引导。我对此也有一些粗浅的见解。

首先,要引导学生细心的观察生活,安静的倾听生活,细腻的体会生活,仔细的揣摩生活,慢慢的咀嚼生活。如何引导是一个问题,教师不能时刻在学生身边提醒他去感受生活。教师可通过作文评语和课堂点评来不断告诉学生:作文应该是源于生活的,脱离生活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一个不会细心观察生活、用心品味生活的人,即使是写生活写出来的也一定是干巴巴的粗线条的生活。由于客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可改变,中学生生活经历少是必然的。我们不能要求改变不可变量,却可以从可变量上去努力。一个人阅历的深浅并不仅仅取决于时间的长短,更多的却取决于这个人是否是一个生活有心人。要想在作文中再现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生活情感、真实的生活思考,就必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要知道只有先感动或说服自己才能说服读者或让读者感动。作文时,这类同学就会自然而然得将自己平时积累的对生活的理解渗透到作文中去,这样的作文自然显得厚重、有力。

其次,可以指点学生加大阅读量、拓宽阅读面,通过品味书中的生活来增加自我积累、通过阅读来弥补和丰富个人阅历,生活经验。文学即人学,文学的对象就是形形色色的生活写照,文学作品是指导人生的教科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对于人生、世界、宇宙都没有足够的思考,不可能有成形的观点。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将文学作品与生活结合起来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然后在写作中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他们的文章就有了更广阔、更深刻的寓意。

9.对德育教育的一点思考-德育 篇九

从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现阶段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无不把德育放在首位。建国以来到现在,德育教育的效果如何呢?大家都有目共睹,国民的德育品质和国民修养不是在进步,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是在倒退。那原因何在呢?

第一、德育教育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幼儿园、小学开始,教导孩子“做共产主义或者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等大而空的东西。幼儿园、小学学生能理解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吗?应该教育他们的是“讲卫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等生活中看得到摸得着的感性的东西。而到了高中,反而不讲做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接班人,却天天在讲“要讲卫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遵循人的认知规律,甚至完全倒置,这不令人可笑吗?

第二、德育教育具有太强的政治目的。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满足人的需要,德育教育也应如此。建国以来各个时期无不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那么德育真的是人的首要需要吗?德育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毫无疑问,精神需要不是人的第一需要。人的第一需要一定是生理和物质需要。满足人的生理和物质需要首先应有健康的体魄和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因此体育和智育应先于德育。再退一步说,充其量三者并重或同步,绝不是德育为首。那为什么国家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呢?

我个人认为:第一、国家设定的德育目标是为国家服务的,为统治者服务的。站在国家和统治者角度来看,这可以理解。但现在我们主张教育应以人为本,教育应为人服务的,国家是人们的国家,而非统治者的国家,国家是为人们服务的,统治者也应为人们服务。因此教育应考虑人的需求和需求层次,德育教育也应如此。不应首先就上升到国家层次,不应太早打上政治目的的烙印,使得人们不愿接受或甚至反感。第二、为什么国家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是因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并非真正把德育放在首位,忽视德育或甚至缺失。因为德育不是高考科目,德育也难以或者说无法用分数来量化。

第三、德育教育流于形式,说教重于体验。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处于探索中,没有教材,没有课时,没有专职的德育教师,更没有检测衡量的标准。充其量就是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开展,而且大多是说教的方式,教育效果不佳。也有强调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当中,事实上也是不太切合实际的。

第四、德育教育和整个社会德育环境不协调。

即便学校德育教育很成功,学生在校表现非常优秀。然而一走出校门,看到其他人甚至自己的父母亲闯红灯,乱扔垃圾等,他们就迷惑了,甚至也走入了他们的队伍而导致学校教育功亏一篑。

10.对和谐校园建设的一点思考 篇十

对和谐校园建设的一点思考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校园,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有利于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利于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作 者:刘波涛 王涵 崔静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河南新乡,453003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7)分类号:G40关键词:和谐校园 和谐社会

11.对初中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十一

要使作文可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颗平常心。作文教学的目的,并非为了让学生成为作家,或者都能在作文大赛中获奖,而是让学生能够用书面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笔谈的方式跟别人交流沟通。我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是:必须较准确较熟练地掌握各种文体的写法,让别人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要求并不过分,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而且,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在拟定作文教学的系统上,也比过去的教材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目的也是非常明确的。如果能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作文教学,在各种文体的写作上严格让学生人人合格过关,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当然,要想作文不仅仅停留在写得清楚明白这个基本的档次上,就必须进行“拔高”训练。其实,作文难教,就难在“拔高”上。因为就整体而言,由于学生都存在着视野狭窄、课外阅读甚少的局限,即使聪明过人的学生,对语文的投入也难免“吝啬”,课外阅读与较差的学生相比,也好不了多少。这样,“拔高”训练的实施,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留心观察。要写出优秀记叙文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而要观察,必须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有所收

益。这是常识,但人的经验的获得,一部分来源于直接的生活经历,而相当大一部分来源于间接经验,即汲取别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现代生活提供了观察生活的前所未有的最便捷的手段,那就是各种媒体和大量的读物,使我们不必行万里路而达到行万里路的效果,我们甚至可以在国际互联网络上,与相隔何止万里路之遥的人交谈。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我国,也能看到世界,甚至可以看到太空人在月球、火星上活动的情景。因此,我要求学生不仅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也要留心各种媒体报道的各种事件,只有做到对生活的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二、广泛阅读。要写好作文,大量的阅读必不可少。但过高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只能要求学生阅读一些散文和短篇小说的名篇,经常阅读一些为中学生办的优秀报刊,如《中国青年报》《中学生阅读》和《作文通讯》等。为了有利于作文教学的操作,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不妨写什么样的作文就找什么样的范文来读。我甚至把过去学生写得好的作文保留下来,作为范文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讨论其优劣,取长补短,获得启迪。对于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主要精读中学生写的作文或有针对性的范文,在作文和阅读水平都相应提高之后,再进而阅读水平较高的佳作。实践证明,因人而异指导学生阅读,效果较好。

不仅如此,在每次作文教学的具体活动中,语文教师还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认真定题。“定题”是指教师规定作文的范围,或给一个话题,或给一篇材料,或教师命题,让学生围绕教师给的题目,结合学生各自的情况再命题。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拟定作文的题目,确定作文的题材。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写的题目和内容。

二是认真批评。包括教师“批改”作文和作文“评讲”。“批改”时,教师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捕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特别要注意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新的增长点”。眉批和总批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教师批改时要做详细的记录,作为“评讲”的备课资料。“评讲”时,要注意赏析不同层次学生的文章、语段和句子。每次表扬面不得少于三分之一,特别要注意表扬作文成绩差的学生的“新的增长点”。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还要对存在的有倾向的共性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对个别的问题,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不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名批评作文写得不好的同学,更不能用讽刺挖苦的口吻念他们的作文或写得不通顺的句子。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削弱他们作文的兴趣。

12.对中国礼乐文化的一点思考 篇十二

一.“天人合一”

有人说, 中国人总爱提历史。为什么总提过去?是中国人拿历史炫耀吗?首先, 每个民族的人都会为自己民族的曾经辉煌感到自豪。笔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5年, 学生来自全球各地, 在与学生的对话交往中对这点深有体会。比如, 西班牙学生会饶有兴趣地跟你讲塞万提斯所在小镇的瑰丽风光;土耳其学生会无不自豪地说至今留在蒙古国境内很少人能看懂的, 土耳其民族大迁徙的古老碑文。其实“炫耀”历史是一个通病, 但有一个前提, 文化间只有都是独立的、具有主体性、自豪感的时候才能交流。文化对一个民族至关重要, 国家灭亡了可以再复国, 文化断了就真的断了。其次, 提过去都是为了现在和将来的发展。时装界的每一次复古都是为了创新与发展, 文化也一样, 每一次复兴都是为了反思和发展, 过去、现在和将来是不能分割的。

中国的文化公理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简单说就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一切要遵守客观规律。这是比较底层的理解。西方人思维通常是像打地鼠游戏一样, 哪里出问题就打哪里;中国人则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 侧重整体, 认为自然发展的规律是环环相扣的, 出了问题, 找出断环的地方接上就是。西方的医学讲哪有细菌病毒就杀死它, 中国医学是要改变体内的环境, 让其没有生长环境。自从人类发明了抗生素, 细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强, 抗生素的使用量也成倍增长;但中医用两千多年前药方上的药量仍然很有效。当然, 中医现在在应用上有很多现实问题, 但原理是没问题的。所以如果给中西方两个盒子, 西方人首先是拆、分析、再组合应用, 没有什么不能拆的, 不能分析明白的就想尽办法分析, 然后批量生产;中国人拿到盒子首先看它能用到哪里, 然后再分析, 发现盒子很奥妙不能说清楚就不说了, 告诉后人, 你若足够聪明就把握一下盒子的奥妙, 不那么聪明就光用好了。所以说, 中国文化观很重视应用, 所谓道理是那种简单并且一用就会改变生活的认识。一种文化观念可以说是一种方法, 有它的长处与短处, 也有其适用范围, 两种对待盒子的方法各有所长, 若能很好的结合起来便是极好的。

二.“礼乐文化”

“礼乐”是中国文化定理之一, 对于“礼乐”的具体应用、应用的好坏及其造成的影响就构成了“礼乐文化”。这是“礼乐”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大致位置。

在中国, 有些礼乐制度、风俗习惯已经消失了, 但在博物馆, 旅游景点还能看得到, 有些还在民间流传。“礼” (1) 是种祭祀用的礼器, 后来发展成一套从祭祀到起居、从军事、政治到日常生活制度等礼仪的总称, 其特点是从外在活动、仪表上对个体做出要求, 以保证群体的秩序和稳定。“乐”, (2) 有人说是一种乐器, 也有人说是谷物成熟结穗状, 与农作物收获后人们的喜悦心情有关, 引申为喜悦感。“乐”和“礼”差不多, 最初是以祭祀祖先神灵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 (3) 不同在于“礼”侧重外在规范, “乐”侧重内心认可。“礼”讲“序”, “乐”从“和”。我们可能都有这种体验, 烦躁时听听舒缓的音乐心情就能平复很多, 音乐不是讲具体的事理, 而是抒发人内心感情的, 把音乐的节律与自然世界的运动、身心的情感节奏对照呼应, 便构成了一个天人同构系统, 达到“天人合一”。

“礼”、“乐”内涵很多, “礼”重秩序, “乐”重和谐, 相对来说“礼”是由外到内, “乐”是由内到外。就是说“礼”给人们规定了秩序, “乐”则是让人们打心眼里认同它, 有人认为这是愚民, 那是不是礼乐文化阻碍了中国进步?中国人要复兴礼乐文化吗?

首先, 中国是大陆农耕型国家, 这是分析中国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地处亚热带的大河 (长江、黄河) 流域, 土地肥沃, 气候温暖, 是农作物生长的理想环境。种庄稼主要靠男劳力, 劳力当然是越多越好, 越稳定越好, 所以形成了大家族, 四世同堂在现代之前的中国很常见, 这么多人在一块儿自然要讲长幼尊卑、讲和谐, 否则就没法管理, 没法进行生产。治国和治家道理相通, 只是国比家大, 情况更复杂一些, 因此, 秩序与和谐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中国历代政权一直努力维护礼乐, 客观上讲是必然的。中国的改朝换代就像是电脑, 有了“病毒”, 像太过违背礼乐文化的乱臣贼子我们就杀毒, 毒太多系统就不可救药了, 得重装系统, 但系统最基本的程序是没变的, 因为生产方式没变。而海洋型国家通常土地比较贫瘠, 生存就意味着与自然抗争, 农业远不如海上贸易与手工业重要, 贸易自然讲求公平、竞争与个人利益。所以说文化没有贵贱之分, 政策制度精神都是有历史渊源的。中国人非常讲“时”、“位”, “时”就是时机, “位”就是环境, “时”不同, “位”不同, 事情的道理就不同, 因此说“道可道, 非常道。”一切都是在相对变化着的, 这是不变的真理, 所以拿我这一刻的道理去批评你那一刻的道理, 有时是没有意义的。以现在的标准来看礼乐制度是“愚民”, 但在那个“时”“位”下没有别的选择。

其次, 礼乐文化好不好?在古代“文化”指“教化、人化”。“人化”, 就是把人从自然性教化到社会性。孔子曰:“若能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克己”就是战胜自己的自然性而到社会性。道家把这叫“心兵”, 即心里的斗争。一个人能战胜自然性就是“圣”, 不能“圣”也就变成了普通人。战胜自然性的方法很多, 如学习、打坐、修炼, 道家的气功打坐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中国的文人都是打坐的, 所以说儒道就没真正分开过, 也不能分开。说白了, 礼乐强调人与人合, 道家强调人与天合, 本质精神都是天人合一, 这也是理解中国问题的关键点。复礼, 不是复“礼仪”, 而是礼的精神, 保持内心的诚敬, 以协于天地之性, 这正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下归仁”, “仁”论语中提到很多次, 每次都不同, 这里的“仁”指的是能克己复礼之后的境界。整句话意思是:一旦能够克服自己的私欲、妄念, 则天下万物就归宿到“仁”的境界了。儒家的“天下归仁”、道家的“万物齐心”、佛家的“如来大定”说的都是这种“天人合一”境界, 是心与物一元的真实境界。所以有人说, 西方的哲学来自头脑, 而中国的哲学来自肺腑。那些儒释道高人, 都是无神论者, 协于天性求诸于内心而已。问题是, 完全客服自然性很难, 是理想状态, 做到了就叫圣人、神人、佛了, 自悟悟人者为佛为菩萨。所以礼乐教化其实从未完全实现过。有没有是一回事, 怎么做是另一回事, 其实每个民族都是一样的, 制定的制度、崇尚的观念都没被完全实现过。在自然性和社会性之间滑动构成了人类历史。所以礼乐本身并不坏, 看在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什么人怎么用而已。西方讲竞争与创新, 中国讲秩序与和谐, 在当今社会单用哪一样, 都会出问题, 东西方的结合是大势所趋。能够保留双方有利的一面, 舍弃不利的一面, 并加以应用, 这就是中国的“中庸”。所以“中庸”不是马马虎虎, 而是智慧和经验。

再次, 要复兴礼乐文化吗?当然要, 复兴从来都是一种反思与发展, 反思的是精神, 不是形式, 当下很多返古的形式笔者认为大可不必, 要复兴的是礼乐所体现的精神以更好的推动民族发展, 且一两代人可能看不出什么成果, 繁荣、富强、文化教育是发展的三步, 没有百年的基业是比较难实现文化教育的。《活下去并要记住》这是俄国作家拉斯普京的一本短篇小说集的名字, 笔者认为, 一个民族的延续不过这几个字。

摘要: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文化现象谈起, 探讨和反思中国的礼乐文化。中国的文化公理是“天人合一”;“礼乐文化”是中国的文化定理之一。在比较中西文化思维差异的基础上, 解析中国“礼乐文化”的内涵、成因及作用, 指出“中庸”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大趋势, 要复兴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核以延续民族发展。

关键词:文化差异,天人合一,礼乐文化,中庸,复兴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柳肃《礼的精神》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上一篇:英语教学法 教学设计下一篇:如何上好高中第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