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是教师

2024-10-23

校园文化是教师(10篇)

1.校园文化是教师 篇一

ICLT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是如何传承(一)

-对传统文化应抱审视态度

在全民都打传统文化牌的时候,有必要弄清一个源问题,那就是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它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百度一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释大致如下: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内容广泛的题目,其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为外在的物态形式,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

说白了,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总成。那么,我们今天说弘扬传统文化,是不是凡属传统文化或者说凡是老的旧的东西都该复兴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在一些人眼中,传统文化仿佛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它一出现,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另一些人则更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对它既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更不能有取舍之间的犹疑。

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其实是早在上世纪的五四时期就已经有过反思和激辩的,那个年代的青年曾经响亮地喊出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而陈独秀、胡适、鲁迅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人物。

但是,在高喊抢救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依然有必要回答一下“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才有弘扬的必要”这个老问题。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一种审视的态度,任何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理性的。对此,许多专家学者也表示,抢救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旧和倒退,而是要更好地认同与养护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并从中找到它的现代价值。

著名学者朱大可说:“传统文化应当接受普世价值的检验。所谓普世价值,就是被全人类所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像爱、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正义和教养等。凡是符合这些普世价值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被继承和弘扬,相反,凡是违背这些价值的,当然要予以抛弃。”对于一些人以“保卫民俗”为由发表的“磕头和作揖是典型的非物质遗产需要保护”等言论,朱大可认为这是“文化恋旧癖”在作怪:“磕头是奴隶人格的表达,它违背了人格平等的普世信念。在我看来,这是中国文化中最愚昧的部分之一,正是从这种磕头人格中产生了家长威权体制和国家专制主义,历史上整个东亚地区都曾受到这种文化的污染。”

而学者裴钰则对此看法不同:“在法理社会中,我们需要尊重个人的文化权利。一些旧俗的出现,本身就体现了多元化文化的兴起,这也是国际文化的潮流,早在198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就把‘西方文明’这门课程,变为‘世界文明’,引导学生从西方文明的单一视野,扩展为包括非洲、拉丁美洲、西亚和中国在内的多元化的世界文明。这是大势所趋。”他表示,传统文化需要理性和真诚的传承,而不是做作的“弘扬”。

2.校园文化是教师 篇二

今天, 我们讨论的主题一个是学校文化, 一个是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主题是学校最最关键的问题。

为什么要建立学校文化呢?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如果一所学校没有灵魂, 那么就是一盘散沙。学校文化能够凝聚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景, 有统帅的作用, 同时学校文化也具有熔炉的作用。有了学校文化就有了学校的传统, 哪怕是有新的新师和新的学生来了, 这个传统都可以使他们很快地、自然而然地融入进来。所以建设学校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樱花园实验学校的文化建设有很突出的特点, 这里不再重复。也有同志说这个文化有一定的普适性, 可以推广, 我也同意, 但是别的学校也可以有自己特点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并不一定要千篇一律。每个学校都应该办出自己的特色, 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历史条件、自己的环境、当地社区的文化, 结合国家整体的教育方针, 如立德树人等的国家指示, 立足自己的特点形成学校文化。

办好学校一定要有先进的文化理念。现在我们讲教育现代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也提到国家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现在距离实现还有四年。究竟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有人说要用信息技术来带动现代化。那么怎么理解信息技术?是不是做做课件就叫信息技术了?国家花了很多钱, 信息化硬件设备都很好, 如“校校通”, 但是教师们会不会用?理解不理解信息现代化?信息化有什么特点?在我看来, 信息化的特点是个性化、互动性、开放性、国际性。其中, 互动性就是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和学生互动,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信息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学习环境, 我们如何来运用这个环境, 怎样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这也是学校文化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化还要处理好三个字的关系。第一个字是“器”。要有硬件的建设。如手机能上网, 我们的课程也可以放到手机上, 带着手机能走遍天下, 这是一个发展趋势。第二个字是“技”。要掌握技术, 要对信息化有正确的认识、理解与使用。学校教育是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技术, 把它用到有益于学生的发展上。技术发展和使用是不可逆转的, 要思考怎样可以让信息化真正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促进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第三个字是“气”。信息技术不能为搞技术而技术, 搞信息而信息, 一定要赋予其人文精神。信息化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手段, 在这样新的环境下, 教师的专业怎么发展?教师的观念是不是达到了现代化?要知道, 教师专业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转变。是不是信息化以后, 学校能取消了, 教师就消亡了?教师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信息化要正确处理好器、技、气三者之间的关系。

当前教育最关键的是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这两个重点其实是一个问题。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其实就是质量的不均衡。现在有的新建学校的校舍和设备条件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最最关键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不是达到现代化。就全国来讲, 目前教师队伍建设还是很不均衡的。2015年我到了西藏自治区、青海、湘西等西部地区, 与这些地方相比, 北京的办学条件很优越, 但是我们的教育思想是否真的达到了现代化呢?比如, 出国留学出现低龄化, 现在有很多父母很早就愿意把孩子送到国外去, 高中、初中甚至小学都要把孩子带到国外去, 为什么?还比如, 在北京的一所很好的学校里面, 教师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 限制学生。有的学校不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 但布置很多活动, 而这些活动很多是机械性质的, 又都需要家长帮助去做, 家长苦不堪言。在国外有过上学经验的孩子不愿回国上学, 说国内的教师老训孩子。我们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什么?怎么培养学生?用什么思想培养学生?教师还是原来的那一套教育观念, 让学生听话, 教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做, 而不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那就谈不上好的教育观念了。我们要尊重生命, 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这方面观念的转变、思想的转变。

不是说西方教育有多好。中西方文化不同、传统不同, 从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来讲, 我们确实还应向人家学习。有一些旧的教育观念束缚了我们教育的改革。“亚太经合组织”调研数据表明, 上海教师是全球最好的教师。我们看到很高兴, 但是其指标体系中没有提到教育观念问题。PISA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即“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 测试中上海两次考第一名, 但是我们的学生做作业时间要比国外多得多。在高中阶段, 国外学生的负担比中国的还重, 但是国外小学生的负担是不重的。国外小学是在玩中学, 在充分的玩中发展个性。所以, 孩子要在活动中成长。这些活动一定要包括思维活动。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开展活动?我们不主张堂堂课都小组讨论。在听课中发现:小组中积极的学生还是积极的发言, 不积极的学生站在旁边不发言, 到底他动脑筋了没有?并不一定小组讨论都启发了学生。好的课堂是能够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的。不管是动手还是不动手, 首先要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起来。在活动中成长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比如, 孩子在做一个玩具, 光做不行, 要追问为什么这么做, 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对教育改革来讲, 教师专业发展来讲, 还有很大的空间。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 怎么让学生真正树立做人的品德, 根本的问题也是要在活动中体验怎么做人。国外非常重视的一个核心素养是社会情绪。什么叫社会情绪?社会情绪是做人的准则, 是人际关系, 是能否与人合作, 情绪是否能够自我控制。从幼儿园就要开始培养儿童的社会情绪。社会化的过程就是社会情绪发展的过程。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布置作业后, 就埋头苦干不跟人交往, 哪来的社会情绪培养?要鼓励学生交往, 在遇到矛盾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和人际关系。

3.校园文化是教师 篇三

关键词 校本课程 乡土文化 学生教育 学校气质 涵养

我校地处海陵区东大门,东接姜堰,北临兴化。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我校坐拥三地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资源。但是我们也看到,学校封闭式全日制的管理模式最明显的弊端是容易使学生生活与社会的分离。这个“分离”容易引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抵触情绪。因此,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老师、班集体、学习的热情,必须要消除他们的生活实际与社会之间的脱节。而消除这个“脱节”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增强校本课程的开发,用乡土文化做桥梁纽带,把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经验连接起来。我们通过组织师生参观、收集文献资料等形式,把乡土文化教育引进校园、引进课堂,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以此来塑造、提升师生的气质。

一、教育之根深扎于乡土文化的沃土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一区域的人总带有区别于其他区域人所独有的文化禀赋,这就是一方水土在她的子民身上所打下的文化烙印。实施乡土文化教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的心灵扎根于乡土文化的土壤。乡土是人们生长、居住的地方,是人类生活的根据地。我们的学生从小生于斯,长于斯,从小就与之建立了强烈的情感,是孩子心中的认同之地。乡土文化对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因此对孩子们进行乡土文化的教育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回归和精神的寻根之旅。海陵、姜堰、兴化自古以来文化昌明,底蕴丰厚,人文景观异彩纷呈,可资开发的教育资源俯拾皆是。溱潼會船名闻遐迩,溱湖风景区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学校把其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头戴太阳帽,手捧相机,一个又一个景点拍个不停;踩着水车,划着木船,总要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写点什么。很自然地,一篇又一篇饱含热爱家乡的情感、文字优美的文字跃然纸上。这是多好的文化熏陶啊,这又是多么生动形象的教材啊!不知不觉间,学生的心灵植根于地方文化的沃土,展露新绿。

二、教育之本吮吸乡土文化的精髓

乡土文化教育不但要延承乡土文化物质表象,还要延承乡土文化精神内涵,也即乡土文化的神韵。那么,乡土文化的神韵在何处?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海军诞生地——泰州市白马镇,她是中国海军的摇篮,也是我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当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海纪馆庄严的大厅时,一面海军旗帜映入眼帘,旗帜的上方是红色的“八一”军旗,下方是蓝白相间的条纹,象征大海和海浪,站在这面旗帜前,一股大海一般的胸襟油然而生。展厅里以我们泰州命名的“泰州舰”更让学生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泰州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水兵母亲城”,让孩子们真正领悟到“鱼水情深”的内涵。一次参观,一场精神的熏陶;一次参观,一场精神的洗礼;一次参观,一场内心的感动!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家乡的名人则是乡土文化精魂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是家乡人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胡锦涛同志曾经在泰州城度过了他的小学、中学时代,20世纪80年代任共青团中央总书记时曾以校友身份给母校写过一封信,要求大浦学子为祖国的未来而勤奋学习。我们把这封信作为校本教材组织学习。带学生去胡锦涛总书记的老宅走一走,母校看一看。总书记的人格品德、人生追求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使学生们真正认识了人生,增强了时代的使命感。

三、教育之气浸染乡土文化的气质

乡土文化教育是一种包含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实用性的教育,除了培养学生本土观、世界观和乡土意识外,同时也进行了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多元的文化教育,能帮助孩子们育成浸染着乡土文化的特有气质。泰州人京剧大师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国内外人士的重视,他德艺双馨,被尊为梅派大师。梅兰芳先生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人民的骄傲光荣。我们学校开展了学习梅兰芳活动,带学生们去梅兰芳纪念馆瞻仰他的风采,去梅兰芳大剧院看他演过的京剧,到梅兰芳网页上去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像梅兰芳那样做人,像梅兰芳那样研习艺术,把京剧引进音乐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乡土文化教育方面,我们注重了全方位的延承,既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 又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人脉”。上学期我校小学部四(2)班的一些同学问小学部的校长:我们泰州最繁华的商业街为什么叫“坡子街”呢?校长就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个动人的传说,学生们对这样的美丽传说饶有兴趣,在不长时间里就把传说在全校同学中传开了。

泰州火车站、泰州长江大桥、泰州飞机场是泰州人老老少少的梦想。胡锦涛总书记曾殷殷嘱托泰州人民,要把家乡泰州建设好!当泰州火车站落成时,我们全体师生都感到无比振奋,学校的号鼓队、腰鼓队、莲湘队融进了庆祝的人流之中。当时天很热,可主席台上的中央首长还是看到了我们,让我们的学生躲到阴凉处,同学们都感到无比温暖。这样的庆典活动将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深处,成为学生永远向上不竭的动力。

可见,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名胜古迹、名人传记、传统技艺、建设成就等,都是丰富的教育资源。这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一种校本课程资源。通过对这种课程的开发,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乡土环境,传递家乡文化,欣赏乡土风情,激发学生爱乡的情怀。开展好这种校本课程建设,能涵养师生气质,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使学校显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4.师德是是教师的灵魂 篇四

读了《新时期师德精神的颂歌》后,我被里面感人的事迹深深地震憾了。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人类灵魂工程师”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作为一名教师职责不光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地是在学生孤独时,你是否能用你火热的心重新感化他们,让他们重新体会到爱的温暖;能否用你爱发现的眼睛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使他们在人群不感到自卑与自弃,能否像父母一般用爱去关心爱护每个学生,能否在危难时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恐惧留给自己„„在无私与奉献中做一名真正具有崇高师德的教师。

当我满怀着喜悦和激动第一次踏上讲台时,我深深地知道,我不仅选择了一个职业,更重要的是我从此担负起教育起祖国花朵的历史使命。怎么样当好一名好教师,是我在教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曾经以为只要自己尽心尽力的教好学生,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学生的父母,同时以为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足够了。但是从霍懋征等五位模范教师的身上,我深深地认识到是不够的。霍懋征矢志不渝献身小学教育事业中,辛勤耕耘61载。她坚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座右铭,将一名全校有名的淘气鬼,变为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是她让失足的何永山重新走上人生的正轨。是她给了何永山的第二次生命。她还让一个爱下棋且经常逃课的学生再也不逃课。这一件件感人的事迹,把我带入深深的沉思,也让我懂了很多。

“站在太阳山上托起太阳的人”是谁有着这样一个光荣的称号。是邹有云同志,他爱生如子,为照顾帮助贫困学生,节衣缩食任劳任怨。群众赞扬他是当之无愧的。为了用知识把深睡的山乡唤醒,深入到闭塞落后贫穷的太阳山上教学点工作。为了让适龄儿童上学,他挨家串户做工作,有时学生上学时被雨水打湿了,他就生火帮他们把衣服烤干再上课,如果遇到下雪或涨水的时候,他就翻山越岭把孩子接到学校,放了学再把他们安全送回家,他还帮他们剪指甲、梳头。教他们洗脸、洗手。为了孩子,他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人们常赞美母爱。可邹老师的爱不比母爱更伟大吗?他用他的爱硬是把一个山沟里的教学点办得生气勃勃。可是在成功的后面谁又能想到他经历了多少艰辛,克服了多少困难,他那感人的事迹永远激励着广大教师的心。

“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是黄静华的换位思想,她的这种换位思想使她对学生少了苛求,多了宽容。少了埋怨,多了理解,少了指责,多了尊重。她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孩子们一步步走向成功。有一次黄静华在北京开会,与班干部通话的过程中了解到三个小男孩在逛超市时,顺手拿了三支他们喜欢的笔,尽管知道他们已知错,认错,但她急得寝食不安。在黄静华认为是她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没有真正入耳入心,没有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要求和行动。回到上海,她顾不上回家吃饭,就跑到超市买了三支新型、精致的笔,分别送到孩子们的手

中,当孩子们见到她正准备受批评时,她只是用宽容和理解原谅了他们。是她的真诚唤醒了孩子们的良知,不久,其中两个孩子在路上拾到了一只装有现金和重要物品的塑料袋,几经周折才把它还给了失主。在这拾金不昧的壮举中,谁又会想到这两个孩子不久前还犯过错误呢?

5.校园文化是教师 篇五

马琚生(高二级语文备课组)

我幸福,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没有宝马别墅,但我有我的事业;我没有顶戴花翎,但我有我的学生!

我幸福,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以我的知识传播着智慧,当我看到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在知识甘露的滋润下,晶莹透亮,我更加感到我的职业的崇高!

从教二十多年,我感到最大欣慰的是,我能把我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位学生。每当看到那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我感到的是一种荣耀,一种自豪,是上苍对我灵魂的一种安慰!

在教学的实践中,我时刻警醒着自己,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把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艺术性的传授给学生。为了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的驾驭一切,使同学们在轻松充实的环境中学到有用的知识,我把主要精力放在查阅资料、研究学生、设计教案、确定教法甚至情感的蕴蓄与选择上。

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一个个疑难被解答,一个个难题被攻破。因为教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使得学生提高了学识,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教师是幸福的;因为教师的一时的疏忽而导致学生学业不精,人格不够健全,教师是可悲的。

我们的老祖宗孔圣人“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光辉业绩,多麽令人羡慕啊!每当看到学生因为我们辛勤培养而考上大学,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祖国栋梁之才,这就是我们向世人炫耀的资本啊,教师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学生身上。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许多卓有成就的政治家、科学家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经常提到的就是老师的启蒙作用。教师的一句话能让人受益终身,也可能影响一代人。

亲爱的教师朋友们,在学生的心目中可能有很多偶像,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偶像会成为过眼烟云,唯能记下的就是我们老师啊!在三百六十五行中,有那一职业象教师在世人的心目中流下如此的印记!有那一职业象教师这一职业受到世人的如此敬重啊!你不为我们是人民的教师而感到幸福吗!

我幸福,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以我的生命奉献着年华,当我看到一棵棵需要扶持的幼苗,在春泥精心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我更加感到我的职业的伟大!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诸葛亮如此受到人们的崇敬,除了他的智慧,很重要的就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使我想起在耕耘之后一定会有收获”。多麽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啊,实际上强调的是耕耘,奉献。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我愿意是激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的游来游去。“表现自己甘愿为自己的追求奉献一切的感情。

一个好教师,应该把他的全部身心献给教育事业。好教师应该有一点“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就应该象陶行知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

要追逐的应该是无私的奉献精神。

要计较的应该是对教育的贡献的多少。

要谈论的应该是有多少学生成了国家有用的人才。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新的世纪呼唤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呼唤具有良好师德和人格魅力的教师;呼唤充满爱心,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康德有句名言:“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那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不但是师表的典范,代表了教师的优良品质;也应是默默耕耘、潜心施教、勤奋工作、爱生如子的优秀教师不懈的追求。

6.什么是校园文化 篇六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就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 的着 的东西。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3、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7.教师德性是教师内在的职业品质 篇七

一个人要成为教师职业的成员, 并担当起合格教师角色, 那就必须经历教师角色社会化的过程, 即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形成教师职业性格、养成教师职业态度, 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经历着任职前的预期社会化和任职后的继续社会化。职前社会化阶段, 严格意义上是由师范类院校来完成。首先, 师范院校要加强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 促使师范生对教师角色的地位、职责、权利、义务等有所认识, 并能通过教育理论课的学习, 让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 教师工作的性质、特点、技能、行为方式与职责规范等形成正确的认知, 甚至对教师工作的诸多困难和烦恼都应有一定了解和认识;其次, 还需为师范生树立教师榜样, 让师范生对理想教师有所感受, 丰富他们对于理想教师的感性认识, 从而促使师范生对教师角色产生心理认同感。所谓对教师角色的心理认同, 就是发自内心地悦纳教师这一社会角色, 这是他们在校学习的精神支柱和学习的动力。缺乏对教师职业的心理认同, 必将影响他们对学习目标的定位和学习的积极性, 更影响将来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和事业的成败。有调查显示,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与他们以后的专业学习成绩及自我发展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所以师范生必须经历教师职前社会化的过程, 才能对教师职业有深刻的理解和职业的认同。这是师范生教师角色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教师职业认同只有通过教育实习才能够得到强化。莱西等人的研究还发现, 师范生预期社会化训练最有效的时期是实习阶段[1], 通过教育实习去理解、去感受、去体验。教育实习实践过程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相结合的过程, 更是认知与情感相互交融的过程。他们会被示范教师的表现力、说服力、精湛的教学技艺等角色特征所折服, 也常被示范教师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人格魅力及情感魅力所感动, 同时也被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活泼且积极向上的精气神所吸引, 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地变化和成长, 生发出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认同。

二、实践教育过程, 养成教师德性。

教师德性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 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教师德性是教师的内在需要, 是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2]。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德性是由教师的善、教师的公正和教师的责任感构成的。

教师的善, 叶澜教授认为是指对受教育者合理的共同利益的谋求, 对教师责任与义务之毫不推卸的遵循, 对受教育者人格尊重和对受教育者发展负有高度责任的认同。教师的善, 必定是给受教育者带来益处的行为[3]。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教师善的知识, 没有对教师善的尊重和信奉, 他也就失去了作为教师的价值;一个教师如果不以教师善去调控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失去了教师的良好意愿, 他就可能会变成一个没有教师良心的人[4]。因此, 教师只有通过在教育实践中, 调动积极的教育情感, 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开展生本教育, 尊重学生个性, 关爱学生真正的成长, 教师的善才得以体现。而现实中的一些短视行为, 不以学生长远发展为本的知识教育, 即便能使学生知晓天文、地理, 考试得到了高分, 也只是造就一种工具, 这并不是教师善的行为。教师所从事的是充满人性化的事业, 是要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教师的善, 才能促进学生向善, 让学生变得有道德、有良知, 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如果教育不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全面发展, 而只是顾及到学生的考试及格率、升学率, 那么这样的教育只是一种教师短视的、自私的教育行为, 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教师的公正是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教师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不偏袒、不偏心, 客观评价学生、满腔热情地关心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是保证每一个学生获得理应获得的学习条件和合理评判的必要措施。这里既包括了教师公正行为规范和规则, 又包括了教师的公正德性, 即教师要以事论事, 而不要以学生论事;要能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 把教师的情感移植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并与学生“忧乐与共”。教师必须要抛开私心杂念, 努力去发现、接受和欣赏学生的差异所带来的美丽, 尊重差异, 承认差别。教师既然是园丁, 就要让玫瑰成为最灿烂的玫瑰, 青松成为最挺拔的青松, 而不是培育转基因的大豆和高粱。教师只有把灵魂的高尚和精神的纯洁联系起来, 真正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和支持学生, 才能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到公正平等、正直无私, 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亲切感、安全感和信任感。同理, 学生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教师、评价教师, 使教师得到内心的满足。

教师的责任感要求教师有清醒的教育意识, 认识到社会及群体对教师职业角色的期望, 明确在具体的情境中所承担的任务。莱西等人对教师预期社会化进行了研究, 发现在师范生社会化的预备阶段, 就已经出现了从事教学的基本职责感和职业职责感。他们把教学工作视为达到一种目的或实现一种理想的手段, 把教师看成是一种职业[5]。有人认为, 教师是一座桥梁, 一端肩负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端支撑起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 教师以社会赋予的合法权利分配着文化资本;第二, 教师以学校教育代理人身份促进学生社会化;第三, 教师以权威者角色引领学生职业取向;第四, 教师以引领身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这些无一不需要教师的责任心。有责任感的教师, 能意识到社会的重托, 能以学生的一切为最高旨趣, 有教育理性和教育智慧的力量, 能以生为本, 让人的天性得以发挥, 生命得以激扬。教师在看到学生快乐成长的同时, 体验着教育的真谛, 并从中寻找到了快乐与幸福, 从而, 激发教书育人的真情。

教师的责任感具体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尊重、引领和关爱, 为学生创造一个安然自在、无拘无束、充满创造活力的环境。教师的期望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言语、态度、行为和气氛流露出来的, 它会暗示着学生变成教师所期望的人。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只有当你对学生充满了希望的时候, 学生才会充满希望地成长;只有当你在集体中营造出了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的时候, 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才会获得成长与发展的动力。”教师的尊重意味着使学生能按其本性成长和发展着, 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 让他们有更多成功的机会。那种缩短和挤占学生的空间和时间, 将教育狭义理解为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对学生行为的控制, 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 谈不上对人的尊重。教师的引领, 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完成。教师通过自己的理想信念、生活态度、善良本性、伦理原则及智力的丰富性等美好品质来鼓舞学生。教师的关爱, 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和互动, 是出自内心深处的认同、悦纳的心理体验, 是相互的理解与关心。教师的爱心, 不像知识教育一样, 有着规定的内容, 明确的教学目标, 易于定量考核, 而是在师生交往中,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愉悦的情感体验使教师心甘情愿地愿为学生付出。教师对学生的一个小小的情感升腾, 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大的念头, 甚至会有豪情壮志生发出来。这种情感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在学生的进步、成长和发展中获得快乐和幸福, 并和学生一同成长。因此, 教师对学生爱的情感是教师工作的智慧和艺术。有爱, 才有教育。

总之, 教师德性来源于实践, 指向实践, 并为实践服务。教师只有具备了善的品质、公正的品质和责任感, 才能担负起教师角色, 教育潜能才能被充分挖掘, 并形成内在的、运用自如的教育行为准则, 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时才具有一种道德力量。

三、反思教育行为, 体现教师德性的价值。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7]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一文中也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 那是最基本的。”故教师被誉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当下人们眼里的教师只有“工程师”, 却没有了“灵魂”。工厂里的工程师的对象是没有生命、没有灵性的物件, 而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育活动本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丰富、智力的成长, 还有情感的交流、意志的磨炼、人格的完善、心灵的圆满, 进而体验到一种精神上的幸福。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 对学生有着道德、情感、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社会性行为、人格、价值观等全方位的影响。所以, 教师德性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对学生无害、无欺、公平和有益, 在于满足教师自己和他人的精神需要。教师德性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处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拥有教师德性的教师, 不会为势利、名誉、金钱和地位所动, 不会为规章制度所拘束, 不会为陈规旧俗所迷蒙。相反, 会一切以学生的心理、问题、困难、愿望、个性、创造力等为参照, 会以最纯朴、最敏锐、最强烈、最真诚的情怀去对待学生[8]。叶澜教授认为, 拥有教师德性的教师堪称人师了。人师能用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人格、价值观等去熏陶、感染引导学生。人师的教学境界会达到不教之教, 即教的不是书本现存的事实知识, 而是无法物化的在书本中的一种人生智慧。学生一旦形成了教师和他自己用全部身心滋养出来的人生智慧, 其对学问和人生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深层的把握, 生存境界就会更加崇高[9]。

摘要:教师德性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 它包括教师善的品质、公正的品质和责任感。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 以高度的责任感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 时时以教师的善, 不断调控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以公正的品质去理解关爱学生, 教师的德性才能逐渐养成, 才能担负起教师角色, 教育潜能才能充分实现, 并形成内在的、运用自如的教育行为准则, 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时才具有一种道德力量, 从而充分体现教师德性的价值。

关键词:教师德性,职业品质,师范教育,实践教育,反思教育

参考文献

[1][5]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85, 84-85.

[2][3][4][8][9]叶澜, 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44, 49, 50, 71-72, 73.

[6]赵昌木.教师专业发展[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1:24-30.

8.教师自主发展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篇八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自主发展才是教师快速成长的关键。教师要自己主动寻求自我发展的“内求”路径,让教师自己通过主动探究教学工作自身的独特性,谋求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提高,并最终获得社会对其专业地位的认可。如何让教师走向自主发展之路?这里主要是谈谈教师如何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并如何完成自己既定的目标,从而拓展和提升自己的专业品性,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

一、详尽分析,切实制定好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

我们仔细分析名师的成长之路,他们都善于结合现实的教育背景和学校环境,依据自身实际为自己专业发展设计未来的蓝图,即专业发展规划。并以此引导、监控自己的专业发展。

(一)分析自己的特点,做到知己

1.分析自己的发展阶段。有人将教师发展的阶段分为了四个时期,即入门期间、胜任期间、成熟期间、风格定型。入门期间为教师适应期,教师已经初步熟悉教育教学过程;胜任期间,是专业成长期,教师已摸索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本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但没有引以为荣的成绩;成熟期间为职业高原转向职业突破期间,教师遭遇个人发展瓶颈的制约,发展相对缓慢,相当一部分停滞不前而倒退,大部分教师一生平庸就是因为此阶段;风格定型,就是专业成熟期,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达到新的境界,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师只有清楚自己处在一个什么发展阶段,才能制定出相应阶段且合理并通过努力能达到的预期目标。否则,不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很难成就自己的。

2.分析自己的优劣。这是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的核心所在。例如,自己口头语言表达清晰、具有亲和力,你就着力将自己的优势定位在课堂讲授技艺,努力使自己在课堂教学艺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你如果擅长写作,科研成果屡见报端,你就将自己的工作目标定位在教育科学研究,坚持不懈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科研的领头雁;如果你懂得心理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班级管理井然有序,那你就将自己的成长目标锁定在研究学生管理上,让自己在熟悉的地方也能绽放出别样的花朵……

(二)分析自己的生存环境,做到知彼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它不是孤立的,只有与学校发展规划、学生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你才能快速成长起来,你的成长才有意义。

1.分析学校发展规划和总体战略。一般来讲,学校都依据当前的教育发展背景以及相关的文件精神制定了学校三年(长的不超过五年)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当你基本了解学校的规划和战略时,你的规划才不会受校园物质条件、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的制约,才能和学校的规划、战略接轨,获得校长、教师的支持与帮助,从而使你的目标得以实现成为可能。

2.分析学校的硬件资源。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应该充分了解学校的硬件资源,这些资源是你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比如说,你们学校没有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你就不能在规划中提及通过研究现代化教育媒体来提升自己的课堂效率;没有微格教室,你就不要指望通过微格教学诊断自己的教学行为。

3.分析学生的多向需求。我们制定规划的终极目标是成就自己的专业,其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的规划要指向学生的发展,我们的学生的知识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学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能力、学生到底有什么兴趣,我们都要清楚,如果我们教学行为的修正、教学机智的提升、学生的管理研究不能真正减轻学生负担并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即使我们规划的目的达成了,也没有任何意义。

二、路径选择,清晰而主动且具有可操作性

大多数教师在规划路径时比较盲目和被动,尤其是不知如何结合自己的目标、特点采取何种有效的措施,要么随波逐流,要么盲目跟风,要么干脆被动接受整齐划一的培训。因此,在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中,我们必须面对专业发展行动策略和途径选择的问题。

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有三种形式:理论现行的行动取向、实践现行的行动取向、合作现行的行动取向。无论选取哪种路径,教师都应将教学、学习和反思融为一体,注意资料的收集、归类,以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目的。

1.广博。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因此,教师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这样,你的课堂才有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讲起课来,左右逢源,随手拈来,旁征博引,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令学生流连忘返,身心陶醉。

2.精读。如果我们仅靠经验从事教育,那么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永远会在感性认识上打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只会感知到事物的外在联系,只会对教育现象作记叙性的判断,只是会处理类似情境的教育问题,一旦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经验就会显得束手无策。故而我们一定要精读一些有利于我们目标达成的教育理论书籍,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从理论的高度认识我们的教育本质,才会使我们的认识变得具有系统性,才有可能使我们揭示出教育的内在规律。

3.反思。这里的反思包含两个层面的反思。一是将教育认识转化为教育行动的反思。为什么教师在言语上与改革倡导者保持高度一致,但在行为上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呢?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将教育认识内化为行动。其主要途径是反思。教师自己要成为研究者,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以及教育效果,以便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及时调整。任何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至多只能为教师提出一些建议,没有谁能代替自己将教育理论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只有教师自己通过在自我的批判中才有可能获得挑战和改造。二是反思规划目标的达成度,及时调整规划路径。与同伴作比较:他是怎么做的?我是怎么做的?我这样做有什么效果?他这样做有什么优劣?对自己的路径做思考:路径选择是否合理?措施是否可行?同伴对我是否有帮助?这样,通过反思,我们就会寻找到有效的解决策略,迈向成功的彼岸。

4.写作。这里的写作是教育教学专业写作,包括:教育现象的记录以及思考、教学理论书籍的读后感、教学日志、学生表现的描述等。专业写作的目的不是培养会写作的教师,而是培养我们爱思考的习惯。这种专业写作,它会帮助我们更深地认识和理解教育过程,反思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当这个习惯养成之后,我们的心才会安静的,目光才会内向的,目标才会单纯的,就会自然而然地保持对教育的虔诚。

5.收集。虽然,有不少学校为教师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档案,但是形同虚设,放在教务处集中保管,教师放资料、取资料极不方便。为此,我们学校应该将成长档案管理的权限下移让教师自己保管。教师自己要将平时的学习笔记、听课笔记本、教案以及专业写作的片言碎语一并装入,年底还应将其分类。这将是我们永远的财富。

9.教师是春雨 篇九

抽到这个题目,我笑了,我笑不是因为这个题目容易,而是因为开学初的一次见闻曾让我思考过这个问题。

开学第一天,我站在学校的操场上,开到学校管理花草的老大爷在花坛、树丛旁在修建花草,只见他把才长出来的枝条统统剪短。让花草一个发型,一个poss。

这让我想起了“教师是园丁”这个比喻,我突然发现这个比喻含有贬义、还顶讽刺。

每一棵树木,因为地质、光线、养料 的不同会长出不同的形状,同样的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也是一个独特 的世界,我们要改变他们,但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走近她,读懂它,然后在引导他。

我们班有个学生特别的调皮,上课特爱捣乱,许多科任教师都向我反应他的情况,通过了解我知道了这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很特殊,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他出生后就被送到爷爷奶奶身边,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更可怜的是他从来都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后来,我发现他感冒生病了,就给他买买药,头发长了,就领他去剪剪头发,他喜欢上了我,他喜欢上我的课,还喜欢上其他科任老师的课。

还有一位男生,就更难管理了,他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带他再嫁,可是新的家庭却不接受这个孩子,他的内心特别叛逆,打架,偷东西,逃课,几乎都干过,每次和家长沟通,家长也说没有办法,后来我观察着个孩子也很是可怜,大冬天零下二十几度,只穿单薄的校服,露着通红的脚踝,小手都被冻得裂了口子,我发现后给她买了一双手套,帮他带上,那时候他的眼光是那么温柔、在没有了叛逆的棱角,从满着感恩,他对我说,老师谢谢你,我一定不会再让你生气了,我好好学习。后来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他不再干坏事了。

10.什么是问题教师 篇十

“问题教师”指的是那些陷入各种困境,因此而愤怒、苦恼、倦怠或困惑的教师们,他们因这些问题而成为无法有效工作的问题教师。

我国现行体制下的每所学校,无所例外地存在着一批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看来,那些愤怒、苦恼、困惑不足以提上日程,不是什么“问题”也不能把它归为“问题教师”,但这些问题对教师的个人人格发展和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教师实际上还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职业,只要不犯什么原则错误,就不会被“下课”。因不满教师待遇低下社会地位不佳的现实、付出劳动与社会平均报酬不成比例、个人自我价值难以实现、工作努力工作程序与个人收入关系不大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越是有能力的教师,越是容易产生更大的不良情绪,而成为“问题教师”,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健康的文化。做为校长,对这些问题也鞭长莫及做为校长,对这些问题也鞭长莫及,但校长必须注意避免这类问题对学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基层教育阶段学校的校长所掌握的资源和权力及其有限,不足以对教师的职业前途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义务阶段最基层的小学,已经是教师自然“分流”渠道的最底层,不能再“分流”也不能被不和谐而下课教师队伍出现两个汇集点:一是追求散漫、轻松工作责任心不强的教师“汇集地”,年轻的教师,工作突出肯干的大部分被抽调到地理条件较好的学校,或者是更上一级的实中、高中。留守在这样的基层学校的年轻教师,精力旺盛能力强,但因对现实的不满,不认真工作而成为“问题教师”而“滞留”于底层学校。二个汇集点是老龄化教师汇集地,这些老教师大部分都在年轻时为教育做过突出贡献,只是因年龄大而自然被“滞留”于底层学校。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只是因年龄带来的身体精力不济而不能再展现“年轻时的优秀”。当然还有一部分老教师因“工龄三十年以上、职称封顶”而等待内退,可以进退自如,好不好好工作都无所谓。

面对学校的众多不良情绪和问题教育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正在毁灭一所又一所学校的文化,校长们又如何来应对呢?

问题教师是我们被忽视的事实而存在,甚至校长都不能看到,不能正视它知道它的存在,如果再忽视下去,你的学校就会完蛋,连同你自己。问题教师这个问题是不能等待的,有些教师的问题因为长期得不到解决而最终严重到无法正常工作。

如果不愿意面对即使只是很少一部分的无能的教师或缺乏工作使命感的教师,校长将会付出很多代价:

学校教师士气低落;

学校里优秀教师对校长评估低,颇有微词;

家长和学生对学校和你本人不再那么真心的尊重和信任;

教师工作有效性降低,缺乏“主人翁”意识;

学校成绩下滑,行为问题激增。

问题老师总是充分利用学校领导阶层的心善或软弱或漏洞来控制学校,达到自己的目的,影响学校的使命和健康文化。

校长不着手进行强而有力的干预与导向,将会发生更大的灾难:在一个软弱的管理者“领导”下,大批有问题的教师能够很容易地获得控制权,以比你能预料到的快得多的速度将学校变成一个不健康的环境,迅速改变“工作条件”。

软弱无能踌躇不决,必将暗地里为问题教师的利用而烦恼,甚至不能将自己与那些问题教师正确相区分,容易被问题教师的不安和愤怒所同化。必将无力为自己和维持积极的学校氛围的教师们去努力争取应有的权益,于是学校正气不能有效得以弘扬,歪风得以滋长。

......另一方面,校长的工作非常地不稳定,从会没有觉得自己能够做完工作,总是还得有一个教室去看看,总还有一个讨论要主持。我们怎样让自己干劲十足呢?

在从教师到校长角色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与那些曾经是同事的教师打交道。而现在,这已经是他们的挑战。对校长来说,有效地和问题教师打交道一直是一个挑战,在当今“结果导向”的教育环境里,即使只有那么一两个无法胜任工作的教师,也马上会导致你的学校和学生落后于人。

作为校长,你肩负的使命就是探究富有创造性、充满人情味、具有支持性、及时且强硬的方法,来和那些因各种原因不能有效工作的教师打交道。

避免一个问题通常比感到有责任去解决一个问题更容易。作为教师,我们接受了专门的培训去帮助学生,但校长和教师们一起工作时却需要一套不同的技巧,不要让教师觉得你试图在改变他们。

尽力从源头上切断消极情绪的产生

想教师所想,为教师们提供他们能够有效工作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教师们的共同要求被满足,让教师们能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使命达成的建设工作之中,让教师们不会产生愤怒、压抑、沮丧和困惑的消极情绪。

其实,你的服务型领导的角色会促使教师有效工作且达到成功,同时会加强你作为领导者的影响力。追求“第一”不讲实际是自我毁灭,势必会降低土气。在短期内,你或许会憎恶那些“无所事事”的教师,他们注定会破坏你的领导,甚至毁了你的学校。但你想过没有,教师们的要求没有被满足,因追求第一期望值得以提高资源相对不能配套而减少,那么愤怒、沮丧、倦怠和困惑将弥漫校园,形成糟糕的恶性循环,那些受到不尊重的指责、没有得到尊重、受到贬损的下属往往表现出敌意,变成我们后来痛惜的非常愤怒、苦恼、倦怠和困惑的少数问题教师。

开展果断的干预

开展果断的干预,让教师们意识到妨碍他们有效教学阻碍大家达成工作使命的一些行为是什么样的行为。

当我们面对问题教师时,往往说得太多,而且说的全部是错话,问了不明智的问题或者为避免伤害感情说了不该说的赞美,给谈话裹了层糖衣,使话说不到点子上,甚至没有说出实情实话。如果你从没有踩过他人的脚,说

明你没有走过路。对问题老师表现出来的问题必须踩踩他们的脚趾,进行激烈的深入内心的对话,我们发自内心,真正将我们自己投入到谈话之中,使谈话更有份量。

勇气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尽管充满恐惧还要继续前进。不要压抑你该说的,即使面对风险和陷阱,你也要实话实说:也许是危险的事情,但也是该敌的事情。即使让人不舒服,也要继续前进,去做、去说。——豪威

不要压抑你该说该做的,即使面对风险和陷阱,你也要实话实说,这是该做的事情,即使让人不舒服,也要继续前进,正确地去做去说,以避免产生更多的问题,给自己埋下更大的隐患。

校长要发挥作用,对“问题教师”进行“果断干预”。但首先,校长需要成为一个多面手。他既是学校的管理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更是所有人的榜样和揩模。在教师面前,他需要以身作则; 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他要伸出援助之手。所以,出色的校长在发现教师的问题后,要给以及时而专业的“对质”,让教师直面自己的问题,并就此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爱学生的前提,是我们的教师也能得到更多的关爱;作为一校之长,教师需要你的关怀和指导。其实,学校里的每一个人,包括校长,都有可能陷入困境;重要的是,学校里的每一个人,也都可以帮助彼此摆脱困境。

做一名沟通者领导者,永远都不要试图诊疗、医治他们,为他们提供咨询,除非你想把你的办公室变成问题教师的专属办公室或大本营,你会被不健康的问题讨论所控制而成为鸡妈妈把他们的问题当做自己的问题,你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更应该做的事做更重要的事情,你将会失去方向,你将会没有时间理会非问题教师,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这些问题得由时间和他们自己的内心去解决,校长助人的能力应该运用到去传递期望、给予支持、建议选择并提供教学资源,形成良好的大环境大家都从中受益得以提高,是做为领导的最大的助人之道。被不健康的问题控制住了校长时,校长应当是非常敏感的。

那些愤怒、苦恼、倦怠和困惑的教师们是影响学校风貌和文化的氛围的重要因素。一段时间后,其它教师厌倦了这些老师的抱怨,开始与他们保持距离,教师队伍失去合作的动力,无法做为一个团队工作,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只有当我们的意愿和价值观达成一致,大家团结在一起时,我们想要获得更好成绩的目标才能实现。但总有一极少部分问题教师问题对学校的措施横加指责,并挑唆事端。校长要带领团队带领优秀教师走出来,分享领导权力,迎接和接纳自己。

在一个软弱的管理者“领导”下,大批有问题的教师能够很容易地获得控制权,以比你能预料到的快得多的速度将学校变成一个不健康的环境,迅速改变“工作条件”。

软弱无能踌躇不决,必将暗地里为问题教师的利用而烦恼,甚至不能将自己与那些问题教师正确相区分,容易被问题教师的不安和愤怒所同化。必将无力为自己和维持积极的学校氛围的教师们去努力争取应有的权益,于是学校正气不能有效得以弘扬,歪风得以滋长。

另一个极端的攻击性强的校长,记住永远不要炫耀滥用职权,永远不要打击、侮辱、责备责难每一位教师。

不把教师无法正常工作的困难完全归为自己的责任。

不因教师的不当行为而忽略学校的使命,要设立界限,将自己视为与教师不同的个体和使命层次。

和愤怒、苦恼、倦怠和困惑教师交往,平和镇静,就事论事,正视当前不去担心明天。

在决策前,能够明了他人的实际情况,不要试图找出他人的想法或者随波逐流做决策,没有自己的主见,要明确并致力于坚持个人的信念和目标。

果断的管理者的特点是:1.成熟自知;2.不会把教师无法正常工作的困难完全揽为个人的责任;3.不会因教师的不当行为而忽略学校的使命。4.能够设立界限,将自己与教师区分开来。

以下是善于自知的管理者们所具备的区别于那些或偏激或软弱的同事的能力:

能将自己视为与教师们不同的个体,对他们的情绪和问题保持尽可

能少的焦虑。能够区分自我和他人。

和愤怒、苦恼、倦怠或困惑的教师交往时,平和镇静,就事论事,正

视眼前发生的事情,而不去担心明天将会怎样。

足够成熟:在决策前,能够通过个体内心的价值观明了他人的实际

情况,而不是一直试图找出他人的想法或者“随波逐流”。

足够智慧。明确并致力于个人的信念和目标。

愿意对个人的情绪状态和后果承担责任,而不是责备他人或归咎于

不合作的氛围、性别或环境等其他因素。

与那些果断的同事相比,攻击性强的校长炫耀并滥用其职权。具体的表现就是他们以各种粗暴无理的方式侮辱、打击教师。攻击性强的管理者是一群盛气凌人的暴徒,即使已经拥有了职权、地位,他们仍旧会寻找更多能指挥下属的机会。他们愤怒、沮丧、困惑,带着各种情绪压力。

犹豫不决的校长们则与那些愤怒、苦恼、倦怠或困惑的教师们“棋逢对手”:在一个软弱的管理者“领导”下,大批有问题的教师能够很容易地获得控制权,以比你能预料到的快得多的速度将学校变成一个不健康的环境,迅速“改变工作条件”。软弱无能或踌躇不决的校长们总是因为这些教师对他们的利用而暗地里苦恼,但他们通常又无力为自己或那些徒劳地维持积极的学校氛围的教师们去努力争取应有的权益。他们不能将自己与那些问题教师相区分,往往被问题教师的不安和愤怒所同化。

与问题教师交道规诫(个性的示范者如何在与问题教师压力重重的对质中构建自我)

1.以礼相待所有教师,尊重他们,平等对待所有教师。

2.无论私下或是公共场合,任何时候不能骚扰、威胁、恐吓、打击或羞辱教师。永远不要使教师陷入无语的境地,也不应该试图将他们与校园生活相隔绝。

3.永远不以防卫的姿态对待教师,永远不以攻击或敌意的姿态对待教师。

4.应该清楚准确地记录下你和老师打交道的所有行为、讨论和对质。

5.在给教师提出任何指令和要求时,你应该告知清楚、明确的期望。

6.不要与他人谈论有关教师的信息,除非是领导成员在封闭地空间时交谈。

7.你应该出于学生的最佳利益,学校的发展使命而做出有关老师的决定。

上一篇:诸葛亮的事迹下一篇:钢化玻璃自爆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