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课教案(共11篇)
1.幼儿科学课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情感目标:引导幼儿感受帮助他人快乐以及体验比较过程的乐趣。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按物点数的能力。
知识目标: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特征以及理解4以内数字的意义。(重点)
难点:幼儿能够仔细观察、比较以及辨别事物。
【活动准备】
教师制作的图片(纽扣、老鼠、绒毛兔、小熊、小猫)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出示第一张图片,让幼儿尽情想象。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个红红的小东西它是谁?(幼儿自由想象),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听,谁在哭?原来是这个红红的小东西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找不到好朋友,你们愿意帮她找一找和小伙伴吗?好,咱们大家一起去找找看吧!
二、活动展开。
1、比较樱桃和红红的小东西的区别。
(1)出示老鼠吃樱桃的图片。
师:我们来到了谁的身边?小老鼠的身上有没有和红红的小东西一样的物品呢?(幼儿通过观察找到樱桃和红红的小东西相似)这里有几颗小樱桃呢?(教师带领幼儿按物点数那小东西的名字是是叫小樱桃吗?我们一起来问一问(播放红红的小东西的哭声),红红的小东西的名字不叫小樱桃,为什么呢?
(2)让幼儿比较红红的小东西与樱桃的特征。
教师让幼儿观察比较两者,知道红红的小东西与樱桃的不一样。
教师小结:原来樱桃有细长条的小尾巴,红红的小东西没有,所以红红的小东西没有找到他的小伙伴们,别灰心,咱们继续帮他找。
2、比较绒毛兔的眼睛与红红的小东西的区别。
(1)出示绒毛兔的图片。
师:咦?我们来到了谁的家?小兔子什么地方和红红的小东西相似呢?那你们觉得红红的小东西应该叫红眼睛吗?
(2)让幼儿比较红红的小东西与红眼睛的特征。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红红的小东西与红眼睛不一样的地方。
教师小结:绒毛兔的红眼睛里有白色的眼球,而红红的小东西中间有黑黑色的东西,所以,他的名字不叫红眼睛。
3、比较小熊的红灯笼与红红的小东西的区别。
(1)出示小熊与红灯笼的图片。
师:别灰心,看看小熊的家吧!你们猜,红红的小东西叫什么名字?(红灯笼)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没有猜他的名字呢?哦!原来是你们的火眼金睛发现了红红的小东西与红灯笼不一样的地方啊!
(2)请幼儿说一说两者的区别
教师小结:原来红灯笼上面有好看的花纹装饰,红红的小灯笼身上没有,所以红红的小东西名字不叫红灯笼。
4、出示小猫的图片,让幼儿比较观察。
师:喵喵喵,谁来了?咦!小猫咪为什么这么焦急呢?谁来说一说?哦,原来小猫咪是来找它的纽扣的,小猫身上现在有多少纽扣呢?咱们一起数一数吧!我们问一下红红的小东西,它的名字叫不叫纽扣?(师幼一起大声说,红红的小东西你叫不叫小纽扣?传来笑声音乐)原来它的名字就叫什么呢?(小纽扣)
三、活动结束。
小猫咪丢失的纽扣找回来了,红红的小东西也找到了它的好伙伴,你们心里开不开心呀?原来帮助别人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快乐,好了,小纽扣也送回了家,我们也该回家啦!我们学着红红的小东西骨碌骨碌滚回家吧!
四、活动延伸
可以开展幼儿比“火眼金睛”的游戏,看谁先最快、最正确找到两样相似的东西。
2.幼儿科学课教案 篇二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一日生活,渗透探索
科学并不神秘, 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对于幼儿来说, 科学就是他们每天都做的事。而且, 在一日生活中, 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 幼儿科学教育应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一、培养探索兴趣, 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 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 并使活动得以维持。幼儿没有兴趣, 就缺乏真正的动机, 而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 是求知欲望的生长点。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幼儿熟悉的现象, 它们蕴藏着许多深刻的科学道理, 它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吸引着幼儿去注意、去探究。户外活动时, 我和孩子们拿着风车来到外面, 怎么让风车转起来呢?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手持着风车飞快地跑, 在他们的意识中, 首先感知到:跑可以让风车转动。他们跑了一圈又一圈, 乐此不疲。这时陶一鑫跑过来, 一脸疑惑:“老师, 我的风车怎么不转呀?”“怎么了?”我关切地望着他说:“风车怎么不会动呢?是哪里出了问题?”我接过他手上的纸风车, 这时猪猪和丁丁也围了过来, 我用力地朝风车吹了一口气, 风车一动不动, 猪猪见了说:“你的风车被钉子钉得太紧了, 它就不动了。”丁丁插话:“你的风车是纸做的不转吧, 老师的风车转得多快。”“让我试试修一修吧!”我说道, 于是, 我把一鑫风车上的钉子弄松一点, 风车终于能转了, 几个孩子可开心了。刚修好一鑫的风车, 耿启涵跑过来了:“老师, 我跑得很快, 我的风车就转得很快。”孩子们发现了:如果人跑得快, 风车就转得快。我说:“如果我们不跑, 风车能转吗?”“可以吹!”“呼———”他们一说完立即吹动着风车。“还有办法, 可以用手弄 (拨) 。看!”可昕用手一拨, 风车晃悠晃悠地转了起来。“你们看, 风车自己会转。”淼淼说。“不是风车自己会转, 是风吹的。”子贤回答。“是, 是风吹的。”“是, 我也发现了。”几个孩子赞同地说……通过玩风车这个活动, 孩子们知道用拨、跑、甩、吹等方法能使风车转起来。在活动中孩子们感到周围世界是自己发现的, 促进了自主性、独立性的增强, 以及自信心的建立和发展, 并产生了大胆探索操作的愿望。
二、捕捉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科学渗透教育。
幼儿周围生活中存在着无数有趣的自然现象, 它们具体、直观、生动的形象每时每刻都吸引着幼儿, 激发起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因此要把教育自然地渗透在幼儿的生活实际中, 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一次, 我带小朋友在户外活动时, 萌萌走过来对我说:“老师, 我在这里闻到了带鱼的香味了, 咱们离饭店那么远, 怎么就闻到了鱼的香味呢?”涵涵急着解释说:“香味是被风吹过来的。”“那我怎么没看见呢?”“只能闻到, 看不见。”看他们讨论得多激烈。为了保持幼儿的兴趣欲望, 满足幼儿强烈的好奇心, 使他们了解气体扩散的抽象的科学道理, 回到教室后我拿来了颜料倒在纸上, 用吸管吹来吹去, 告诉他们颜色可以扩散, 气味也可以扩散的道理, 在实验中幼儿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 真实地体验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
又如散步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一个小环节, 其实散步时可以渗透科学教育, 帮助幼儿认识和了解自然界, 激发幼儿对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兴趣和探究之心。散步活动环节虽小, 但由于它的形式自由, 氛围宽松, 能让幼儿在大自然中自主自由地活动、亲身体验, 注意各种花草、树木的变化、大气的变化, 或者让幼儿闭上眼睛感受风吹到身上、太阳照在身上的感觉, 有助于培养幼儿善于观察和发现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态度、能力是渗透幼儿科学启蒙的教育目的。
《纲要》科学教育的目标中强调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 探究问题”。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 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体验发现的乐趣”。例如, 在《奇妙的磁铁》活动中, 让幼儿先讨论如何用又快又方便的方法将混乱米粒和回形针分开?有的孩子说:“将回形针一个一个挑出来。”“这样做太慢了!”马上有孩子反对。“用一个筛子将米粒筛选出来。”贝贝提议说。“可周围一下也找不到合适的筛子。”这也不行, 那也不行……小朋友们眉头深锁。“前几天老师请小朋友带什么东西来的?”我给了他们小小的提示, “磁铁”, 机灵的冷桓想到了, “对了, 可以用磁铁把回形针吸出来!”小朋友听了豁然开朗, 异口同声地说出了其中的“奥秘”, 探索兴趣更高了, 当孩子们把回形针一个个吸到磁铁上, 顺利地和米粒分离时, 他们欢呼了起来, 学会科学的方法, 不仅可以使探索活动更加科学有效, 而且有利于幼儿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由此可见, 幼儿早期的科学知识, 应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连的活生生的具体现象。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 以适合幼儿的方式, 组织科学教育活动, 支持和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 培养他们的探究欲望和探究精神, 获得需要的科学知识, 使幼儿的科学教育既来源于生活, 又指导生活, 真正做到把科学教育活动渗透于一日生活中。
参考文献
3.在科学小实验中激发幼儿科学兴趣 篇三
一、小班幼儿最爱科学小实验
1.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幼儿最爱科学小实验
幼儿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要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在系列活动中,孩子们最喜欢还的还是动动手玩一玩这类的科学小实验。
我班科学常态化研究有“每周一问”、“科学角”游戏和各种融入在生活中的科学启蒙知识。如:在图书角里投放关于科学的绘本图书,在主题墙上布置有关科学的内容,平时生活中讲各种科学小故事,看有关科学的动画片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做各种科学小实验。由于小班爱动的特点,每次做科学小实验,全班都是人人参与,活动中注意力高度集中。
2.实践说明小班幼儿最爱科学小实验
小班下学期一个教活动的时间是15分钟,能在这15分钟内注意力完全集中的孩子是比较少的,一般都是在10分钟左右,注意力比较差的孩子是在5分钟左右。而每次做科学小实验,由于各种实验操作材料比较多,老师示范讲解要比较详细,最后加上孩子们的操作,往往所需要的时间都在半小时或者半小时以上。但是就是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班的孩子也能从一开始到活动结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就是科学小实验的魅力。就像我们开展的科学活动《溶解》中,每个孩子一共用奶粉、红糖、果珍、木头、塑料、玻璃球6种材料一一进行操作实验,活动时长约为40分钟,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能根据老师的指导要求进行操作,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专注、快乐和兴奋。
而相对于孩子们比较喜欢的科学动画片,如《超级侦探》、《米奇妙妙屋》等,在播放时长为30分钟的时间内,全班只有70%的孩子是从头到尾全部认真观看的,20%的孩子看到第20分钟左右时开始讲话、做小动作了,另有10%的小朋友只是随意看看,相对比较喜欢那些《熊出没》、《猫和老鼠》之类的动画片。
看科学图书则要比看动画片的兴趣再弱一些,一些立体的科学翻翻书还能让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翻上10到15分钟,但是他们粗粗地翻过一遍最多两遍后,科学图书就被无情地送回小书架上,孩子们又会换一本新的再粗粗地翻上一遍。
听科学故事的兴趣则要更少一些,特别是一些如毕升、张衡、牛顿等科学家的故事,孩子们不是很感兴趣,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年龄、兴趣等相距有些远了。听故事时常常表现出非常无聊,甚至个别幼儿很不耐烦。
二、怎样开展科学小实验
1.从简单的小实验开始
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比较弱,要在小班进行集体的科学小实验活动,一开始我也比较愁,怎么做呀?从简单的小组实验开始做。就像在做“不倒翁“的实验中,教师在每组提供一个不倒翁和一个会倒的机器人玩具,让各小组的孩子们一起碰一碰、玩一玩,大家在玩中发现不倒翁无论怎么推,还是头朝上的站着。而另一个机器人玩具,轻轻一碰就倒在了桌子上。像这样的简单的以小组形式开展的科学小实验游戏,老师准备、指导起来会比较简单,孩子们也非常感兴趣,从而激发了幼儿喜欢科学的兴趣,在这样的活动中慢慢学会观察和思考。
2.在实验中养成良好的操作常规
小班进行科学小实验活动,最怕的就是违反操作常规。小班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操作常规的好时机,只有在小班养成了良好的操作常规,到了中大班才能开展一些比较复杂的科学小实验。小班刚开展科学小实验时,第一次先让孩子们看老师是如何操作的,然后请个别上来,由老师一对一的进行指导操作。其他小朋友可以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利用早晨桌面活动、自主性游戏活动、餐后活动、区域活动、甚至放学后家长还没来接的时候,进行一对一的操作活动。一个良好的习惯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所以第一次的实验操作老师一定要细心指导,最好是一对一的指导。接下来就可采用小组操作的模式进行科学实验操作,等到小组形式的实验操作非常顺利以后,就可以进行每个人的实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但能学会各种实验操作的方法,还能根据老师的指导先放什么,后放什么,如何观察、讨论,最后整理好自己的操作材料。
3.初步學习记录实验结果
记录实验结果对于小班是较难的。故小班上学期让幼儿记录实验结果,下学期后半段,让孩子用画圈、打勾等选择的方式来记录实验的结果,为中班开展科学实验并学会记录做一个准备和铺垫。
三、小班科学小实验的常态化
最初,每周设可计一次简单的科学实验操作活动,后来发现不能满足幼儿欲望。但又不能占用其他时间。这时可以让走廊墙面变成幼儿实验操作的平台,把课间游戏和科学小实验整合,让幼儿在自由活动和休息时间中主动地开展科学小实验。在走廊的墙上贴了许多盒子,把实验材料放在盒子里,孩子们在大多数的自由活动或休息时间里都可以自主地去选择喜欢的材料,然后玩一玩。比如:在小铁罐子里放了各种不同的种子,然后堵住口,让大家摇摇听听不同种子在小铁罐里发出的不同声音。过一段后,再把种子换成其他物品,孩子们很感兴趣,一有空就去玩。在玩的过程中知道了物体间的碰撞能产生声音,而且不同物体的碰撞产生的声音也不同。
一些轻便的科学操作材料和课间游戏有效的结合后,孩子们就可以天天接触科学知识,从而激发了幼儿对科学实验的热爱,同时,收放的操作常规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4.幼儿园大班科学课教案 篇四
1.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活动感兴趣。
2.能仔细观察物体的对应关系,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感知物体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小猫、小狗、小鸡声音mp3,小猫、小狗、小鸡图片和房子图片,鱼妈妈、鱼宝宝图片若干。
活动重点
感知各种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活动难点
仔细观察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一、创设“参观动物园”情境,感知声音与动物的对应
1.师:今天我们要去参观动物园,听一听是谁在欢迎我们了?(小猫、小狗、小鸡)
2.师:(出示动物图片)这三只小动物想带我们去他们的家里参观,我们一起找一找哪座房子是他们的家?他们房子上面都有他们的照片,我们一起来对比一下吧!(找到后将动物图片放在相应的房子下面)
二、仔细观察鱼的颜色与外部特征,感知大小对应关系
1.师:我们要去水族馆参观了,猜猜水族馆里都有谁啊?(出示3条小鱼的图片)原来是小鲤鱼、小丑鱼和小金鱼啊。可是水族馆里的鱼实在是太多了,请小朋友帮它们找找自己的宝宝吧。
2.师:我们把鱼妈妈和鱼宝宝一一对比一下,如果不是我们就继续找,如果是,我们就放到相应鱼妈妈的前面。
3.师:我们再来观察一下鱼妈妈和鱼宝宝,说说他们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
小结:颜色一样,模样一样,鱼宝宝小,鱼妈妈大。
4.师:请小朋友试着帮另外的两条鱼妈妈找到他们的宝宝吧!(幼儿操作)
三、创设“整理玩具”情境,感知生活中的对应关系
师:小动物们太调皮了,把我们的玩具都弄乱了,请小朋友们帮忙整理一下吧!给瓶子盖上合适的盖子,给彩笔盖上相应的笔帽吧!
活动延伸
游戏:“找一个朋友碰一碰”,进一步感知一一对应。
活动反思
成功之处
1.道具准备很充分,幼儿每人一套操作材料。
2.整个活动情境贯穿始终,幼儿非常感兴趣。在参观小动物家的时候,请个别幼儿上前来根据小动物的照片找小动物的家,并贴上图片。为鱼妈妈找鱼宝宝时,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请了三个能力层次的孩子幼儿上前来,都能快速的为鱼妈妈找到鱼宝宝。最后孩子们自己操作,大部分幼儿能够快速的搭配好,掌握一一对应的方法。
不足之处
1.道具虽然很充分,但有点乱,鱼妈妈和鱼宝宝虽然有大小之分,但还是分的不够明显,对于个别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区分开仍有点难度。
2.孩子的操作时间较短,一部分孩子没能单独进行指导,所以环节显得有些仓促。
3.老师没有及时进行小结,为孩子和自己理清思路,所以中间环节过度时不太自然,有点罗嗦。
改进措施
1.道具既要准备充分,又要操作性强,还要考虑到各个能力层次的孩子。
2.语言尽量做到严谨、简练。过度自然,环环相扣,为幼儿节省出更多的操作时间,并对能力较弱的幼儿进行单独指导。
5.科学教案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五
1.在活动中让幼儿知道一年有十二个月,有大月小月之分,同时知道2月是个特殊的月份,只有28或20天。
2.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看年历,知道年历上每个部分所包含的意义。
3.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同时启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白板课件一份,人手一份年历纸
活动过程:
一、白板上出示新年老人,引出话题
师:播放新年好的背景音乐,激起幼儿兴趣,你们猜这是谁呀?(幼儿猜测)
师:这是新年老爷爷,他有12个调皮的娃娃,可是现在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我们一起来帮新年老爷爷找一找好吗?(运用透视工具和小朋友一起寻找)
二、通过操作,认识年历的组成
1.认识月份娃娃。
师:找到第一个,唉,这个娃娃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呀?(幼:绿色)找到第二个,那这个娃娃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呢?(幼:红色)找到第三个,还有这个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呀?(幼:黄色)师:新年老爷爷大声的喊了一下~排队,你们才十二个娃娃会怎样呢?
出示第三张页面。请幼儿观察月份娃娃排队的规律,说说自己的见解。
师:为什么他们要站的这么整齐,而且都要按照新年老爷爷规定的位置站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运用,让幼儿感知月份娃娃逐渐淡化而年历逐渐出现的过程)
师:唉~这些娃娃排好队后变成什么啦?(幼儿回答)
师:一起排好队后就变成了一张年历了,所以呀新年老爷爷的这些娃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月份娃娃。而且他们是从小到大排好队的。我们一起说一遍吧。
2.认识大月和小月以及知道2月份的特殊性。
师:那为什么这些月份娃娃会穿上不同的衣服而且要按照规定的位置排好队呢?我们来看一下他们身上穿的数字衣服就知道了。(出示第四张页面)引导幼儿发现绿色月份娃娃身上的数字衣服是1~31,而红色月份娃娃身上的数字衣服是1~30,最后感知黄色月份娃娃身上的数字衣服只有1~28。
师:所以新年老爷爷还给穿不同颜色衣服的月份娃娃取了个名字,数字是1~31的就叫大月,说明这个月有31天,就是穿绿色衣服的,我们一起看看是哪几个月份呢?那么把数字是1~30的叫做小月,说明这些月份只有30天,就是穿红色衣服的,我们一起来说说是哪几个月份。
师:黄色衣服的月份娃娃呀最特别,数字只有1~28,有时候呢也会是1~29,我们看看今年的二月份是1~几呢?幼儿说出。
师:这么多的大月小月排在一起,要是我们身边没有年历怎么知道大月小月呢?老师有个好方法。
出示页面五:请小朋友把这边的手(右手)拿出来,握紧拳头,然后点数月份,骨头高起来的月份呢就是大月,凹进去的地方呢就是小月。我们一起来数数看:一月大,二月小,三月大……这个方法到底准不准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现在是4月份请小朋友数一数,他是大月还是小月。幼儿点数拳头。点好后回答。
师:到底对不对呢?教师点拳头表示四月份的位置,弹出4月份的的月历,请幼儿验证对不对。
3、认识星期。
师:现在是4月份,小朋友认识一下这个月份娃娃,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他是小月,有30天,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月份娃娃身上都有些什么呀?
幼:数字,红色,黑色的幼:有大写数字,还有字……师:那为什么数字会有两种颜色呢?想不想知道里面的小秘密啊?幼儿:想。
教师点击红色数字部分,出来快乐的星期天的图片。原来呀,这些红色数字表示什么呀?(表示是休息日,星期六星期天)我们一起来找找这个月哪些天是星期六?哪些天是星期日呢?幼儿自主寻找讲述。
师:这个月呀,我们还过了一个节日,有谁知道是什么节日?是几号呢?
6.幼儿科学教案集 篇六
1、让孩子了解磁铁的特征,明白物体的沉浮。
2、帮助孩子积累生活的经验,巧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活动准备]
磁铁、磁性教具、水壶、玻璃球、乒乓球、线、筷子、塑料玩具;铁制物品如:铁钉、瓶盖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播放音乐,教师领幼儿做蝴蝶飞进入活动室。
与幼儿交谈,引出磁铁,引导幼儿观察。
师:嘘!你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礼物?(出示磁性教具花),这花美丽吗?(美丽)多美的花啊,看!把蝴蝶都引来了(出示教具)。咦!怎么这只蝴蝶落不到花上呢?引导幼儿观察,看有什么秘密?(让幼儿观察这只蝴蝶教具,发现问题。)师:对了,这只蝴蝶的背后少了一只黑色的圆圈,大家知道它的名字吗?对,磁铁,大家真聪明。
二、基本部分:
1、组织幼儿坐好,每人从桌子上拿一块磁铁,了解磁铁的特征。
2、师:小朋友们为了更好的了解磁铁的特征,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万宝盒”,大家把桌子上的“万宝盒”打开。用手中的磁铁吸一吸,看能够吸起什么东西,然后让个别幼儿说一说吸起了什么?这件东西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总结出:磁铁能吸铁制品。
3、了解物体的沉浮:
小朋友,现在我们把磁铁吸住的物体,放到水盆里看有什么变化?(被磁铁吸起的物体都沉在水底)那把桌面上的东西都放到水盆里有什么变化呢?引导幼儿回答。(塑料制品的物体浮在水面),小朋友们真聪明,来一齐鼓励一下自己。(嗨!嗨!嗨!我们都是聪明娃!)
4、出难题,引导幼儿巧用学习的知识来解决。
小朋友这么聪明,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老师解决吗?(引起好奇)老师出示:玻璃瓶中有一个铁钉和一个乒乓球。有的幼儿回答,倒过来或把手伸进去,或用筷子夹出来。老师说出要求:可是在取瓶中的物体时,不能把瓶倒过来,也不能把手伸进去,只是准备了线、磁铁、筷子、水,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看哪组取得快。
5、让个别幼儿分组讲解一下取物的过程。(老师及时鼓励孩子。)
6、师:小朋友们这么聪明,老师奖励你们一下,玩一玩乒乓球。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只要我们肯动脑筋,想办法,巧用我们学习的知识就一定能解决。
教案二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A.一瓶黄颜色的水。
B.每组三个透明的小缸,分别装有红、黄、蓝三种颜色、及棉签等
C.记录材料每人一份,小盘若干,瓶子若干。
2、经验准备:认识颜色。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以看魔术表演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师:今天,张老师当一次魔术师,给大家变一个小魔术,请仔细观察!
这瓶水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好,小朋友看清楚了,魔术开始!千万不要眨眼睛哟!”
教师摇晃瓶子,变变变。
师:“我们一起来喊一二三,一,二,三 变成什么颜色拉?”(绿色)
2)教师揭开谜底,将蓝色和黄色混合就会变成绿色,同时教师演示做记录。
告诉幼儿变色的小秘密:原来老师手里是一瓶清水,把盖拧下在里面涂上什么颜色大家看(黄),摇晃瓶子,水变成了黄色,然后再打开盖,在里面涂上蓝色,然后再摇晃瓶子,水变成了绿色。
请幼儿帮助教师在表格中作记录:黄+蓝=绿。(用颜色)
二、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游戏?”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请大家随便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均,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黄和蓝两种颜色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试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1)不能把颜料涂在衣服或者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
(2)要在纸上做好记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意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三、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1)个别幼儿展示。
2)师幼小结。
四、打扮美丽瓶宝宝。(废物利用)
老师想用一些漂亮的瓶宝宝来装饰咱们的教室,那下面请小朋友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装饰瓶宝宝,给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
集体分享。
五、活动结束
把漂亮的瓶宝宝带到班里装饰教室!
教案三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操作实践,掌握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观察泡泡大小与泡泡水之间的关系。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探索实践的需要。
【活动准备】
1.提供盐、颜料、洗衣粉、洗洁精、水、小勺、小碗、吸管等。
2.每组一个操作台。
3、录像机。
【活动过程】
一、泡泡水的秘密。
1.教师出示幼儿带来的吹泡泡玩具,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件玩具,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看看是什么?(教师吹泡泡,幼儿追泡泡)这个玩具好玩吗?谁来玩一玩?大家都想玩可只有一个玩具,这怎么办呢?讨论结果:自己配制泡泡
水。
2.幼儿第一次尝试配制泡泡水。
(1)幼儿自由分组,在操作台前尝试用不同的材料配制泡泡水。
(2)请每组推荐一名幼儿代表本组在全体幼儿前发言,交流经验。
提问:你们是怎样配制泡泡水的?能吹出泡泡来吗?
3.幼儿第二次尝试配制泡泡水。
幼儿在借鉴同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如何成功地配制泡泡水。教师拍摄幼儿配制泡泡水的过程及吹出来泡泡时的情景。
二、观察泡泡水与泡泡大小之间的关系。
1、回放录像。
(1)引出用同样的材料配制泡泡水,吹出来的泡泡不一样大这一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2)教师总结:泡泡水中如果放得洗洁精或洗衣粉少,它的浓度就小,所以它吹出的泡泡就有小又少;如果泡泡水中放得洗洁精或洗衣粉多,它的浓度就大,吹出的泡泡自然就又多又大。
2.幼儿第三次尝试配制不同的泡泡水。
(1)试一试,用同样的材料配制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一样大吗?
教师与幼儿一起玩,当好一名玩伴、一名合作者、一名引导者,适时让个别幼儿介绍自己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集中讨论。
师:你们配制的泡泡水能吹出几种不同大小的泡泡?说说你们是怎么配制的,有什么发现吗?
三、吹泡泡比赛,分享成功的快乐。
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小朋友吹的泡泡又多又大。(允许幼儿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活动延伸】
小朋友今天很能干,不仅帮老师配制了泡泡水,还能配出吹出不同大小的泡泡水,太谢谢你们了!不过老师要请小朋友回家试一试,除了可以用洗衣粉、洗洁精配制泡泡水外,还有哪些材料可以配制出泡泡水?
教案四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学习自制传话筒,提高动手能力。【活动准备】
各种声音的录音;铃鼓、锣、三角铁、尺子、皮筋、塑料袋、筷子、吉他等;纸杯、棉线、透明胶带。
【活动过程】
1、播放各种声音的录音,引起幼儿的兴趣。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2、引导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
(1)提供各种物体,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这些东西不动时,它能发出声音吗?”“你能用什么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2)幼儿实验,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小结:这些物体不动时,都不能发声。当对它进行敲、拍、吹、拨时就能发出声音了。
3、幼儿再次实验,探索和感受物体发声时产生的振动。
(1)教师:“现在请你想办法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同时请你用眼睛去看一看,用手去摸一摸,然后告诉大家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2)鼓励幼儿操作,师生共同交流分享新的发现。
小结:我们发现的这些跳动的、晃动的、发麻的现象和感觉都是因为这些东西发生了振动。所以,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都发生了振动。
4、教师做实验,让幼儿了解声音与震动的关系。教师和幼儿共同得出结论:声音是因为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5、出示玩具传声筒,引出游戏“悄悄对你说”:
(1)教师和幼儿通过传声筒说悄悄话,激发幼儿兴趣。
(2)教师展示传声筒的制作方法。
(3)幼儿自由结伴制作传声筒,教师巡回指导。
6、幼儿玩游戏“悄悄对你说”,鼓励幼儿用自制传声筒对同伴说一句甜蜜的话。
【活动延伸】
给幼儿提供材料,尝试用不同的纸盒制作传声筒。
教案五
活动目标:
1、在观察讨论、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了解水的特性。
2、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并懂得保护水。
活动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一条金鱼,一缸米内有塑料彩珠),一玻璃杯清水,每组一份菊花精、白糖、盐、沙、石子、绿豆。
2、人手一只塑料小篮、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半玻璃杯清水、一条毛巾。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出示一杯清水
师:瞧,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好朋友——水。它的秘密可多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
2、幼儿猜猜水里、米里有什么。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金鱼缸,一个缸内装水,一个缸内装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从米里拿出塑料彩珠。
小结: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不透明,看不见里面的。
二、实验操作。
1、盛水活动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有洞的小容器、塑料袋、小篮、请你们选一样来盛水,看看会怎样?
(小容器里的水跑到了盆里;篮子放到盆里时篮子里有水,拎起篮子水没了;塑料袋里的水流到盆里了,盛不住。)小结:水会流动。
2、溶解实验
师:请小朋友从桌上的白糖、盐、菊花精……中取几样东西放入你的清水中,再轻轻搅拌,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3、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及实物在水中的变化。建议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师:谁来告诉大家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幼:糖、盐放在水中没有了,沙子沉到了杯底;菊花精放在水中,搅一搅后没有了,水变成了淡黄色,小石子还在水中;糖、盐、菊花精放在水中都没了,水变颜色了,沙子、绿豆、石子都在水里。)
小结:糖、盐菊花精放入水中不见了,这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师: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果珍,阿华田,味精,咖啡,阿莫西林冲剂。)
3、引导幼儿保护水
师: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也是小金鱼的家,看小金鱼在清水中游得多欢呀。可我们经常在电视看到一些河水发黑、发臭,鱼儿都死了,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怎样保护水呢?
(不把脏东西丢进河里;工厂里污水不能放到河里;看到河里有垃圾把它捞上来;让治污水的叔叔把水变干净。)
7.让幼儿科学活动“活”起来 篇七
一、顺应幼儿, 巧妙导入含活势
1. 幽默诙谐法。
一般以搞笑、颠倒是非、夸张的手法, 以巧妙的构思、滑稽的表演等来引幼儿发笑, 使幼儿在身心愉悦的同时悟出一定的道理。这是帮助幼儿认识事物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 在科学活动“有用的刷子”导入部分, 我把自己扮演成一个“魔法师”, 伴随着花儿乐队“嘻唰唰”的音乐, 勤劳、可爱的“魔法师”忙碌开了———用牙刷刷鞋、眉刷刷牙、地刷刷床、床刷刷地……活泼的音乐加上“魔法师”滑稽错误的表演, 让幼儿开怀大笑, 立即指出了“魔法师”的不对之处。这不仅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且使幼儿在笑声中掌握了各种刷子的用途。
2. 认知冲突法。
教师呈现的事物或知识与幼儿的已有认知发生冲突, 从而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比如, 在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导入部分, 我分别出示了外形相似的一块木黑板和一块铁黑板, 让幼儿拿着磁铁在两块黑板上去试试能否吸附。幼儿有的在两块黑板之间来回走动, 摸摸这块, 看看那块;有的则眉头紧锁, 站在那里, 目不转睛地看着那块木头黑板……经过一番观察、比较、争执, 幼儿恍然大悟, 原来这两块黑板的材料不一样, 不是磁铁能吸在黑板上, 而是磁铁能吸在铁做成的黑板上。这样的认知冲突导入, 能带领幼儿走出认知误区, 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3. 情境闯关法。
教师设置闯关情境和问题, 幼儿只有闯过上一关, 才可以顺利进入到下一环节, 这有助于将幼儿的热情贯穿于整个科学活动的始终。比如, 在科学活动“磁铁”导入部分, 我在城堡中设置了两关: (1) 找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 (2) 请想办法把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吸起来。幼儿只有顺利通过这两关, 才可以和小动物做游戏, 从而巧妙地将教学内容渗透其中。
二、追随幼儿, 操作探索有活力
1. 逐步推翻法。
通过探索, 推翻不合适的事物, 一步一步向着目标接近, 直至最后找到一个最为合适的答案为止。比如, 在科学活动“有用的工具”中, 环节一, 我引导幼儿认识锤子、筛子、镊子等工具, 让幼儿先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工具, 然后带着这些工具去完成任务:把黄豆与绿豆区分开来;从小口瓶子里取出棉花球;修闹钟。幼儿有的用镊子区分黄豆和绿豆、有的用钳子取棉花球, 有的用锤子修闹钟, 结果花了好长时间都难完成任务。环节二, 幼儿在总结自己刚才为什么没有完成任务后, 发现原来选择的工具不对, 重新选择工具后, 幼儿再次去完成任务。这一次, 幼儿大多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这种逐步探索的方法, 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而且能使幼儿更全面地掌握知识。
2. 比较选择法。
即从所提供的事物当中, 通过操作、比较, 选出一个最为合适的答案。比如, 在科学活动“订书好帮手”中, 我给幼儿准备了线、图钉、订书机等工具。幼儿有的用线将纸一张张地串起来, 有的用图钉怎么订都订不上, 有的用夹子夹纸翻起来不方便, 有的用订书机订纸……在操作和比较了以后, 幼儿一致认为:订书机订书简单易操作、牢固且易翻, 订书机是订书的最好帮手。
3. 分层探索法。
即把材料根据活动的进度, 逐步提供给幼儿, 让幼儿在先前知识的基础上又获得新的知识。比如, 在科学活动“转起来”中, 我第一次投放了圈、球、时钟、布娃娃、纸箱等材料, 幼儿通过实践发现有些物体是能够转起来的。在第二次投放材料时, 我增加了绳子、毛根等辅助材料。幼儿尝试着借助这些工具, 将不能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这样的探索方法, 不仅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 而且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 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识。
4. 留有悬念法。
8.幼儿科学课教案 篇八
以《指南》为引领,通过对大班科学区活动中有关材料现状的梳理,笔者尝试从幼儿科学区域活动中挖掘科学区材料以及活动形式的因素,从材料的来源、呈现方式和丰富性展开思考与实践。
一、材料的来源
(一)生活中感兴趣的材料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有兴趣的材料是学习最好的刺激。着眼于幼儿爱玩的事物:石头、水、各种镜子、吸铁石、各种玩具等。笔者平时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点,设计活动目标,有意识收集相应活动材料,充分让幼儿与材料互动,从而实现活动目标。我们在班级里设置了一个“百宝箱”,收集来自家庭的各种废旧材料。同时在班级里设置一个“玩具分享区”,允许幼儿将自己收集的各种物品,展示出来。经验表明,这些“玩具”很有可能引发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
练习颠乒乓球是我们大班下学期的体育锻炼重点,孩子们都在如火如荼地练习,期间有些乒乓球瘪掉了,扔掉了怪可惜,那这些废旧的乒乓球可以用来干什么呢?一番思索之后,我带领孩子们把这些废旧的乒乓球利用起来,将乒乓球用剪刀剪成半月形或花瓣形,做成小花瓣。将球板沾上少量水之后,剪好的乒乓球片放上去,略为倾斜,乒乓球就可以旋转起来,很好玩。孩子们对此充满了兴趣,玩得不亦乐乎。一片花片旋转成功后,再尝试加花片,两片、三片,可以叠成很多片花瓣一起旋转。我请幼儿自己探究小花旋转的方法:小花为什么会在板子上掉下来?怎样使小花转得又稳又快?通过探究明白:必须有水小花才不会掉下来,板子倾斜的角度决定小花旋转的速度。我还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小花旋转比赛,看谁的小花旋转的时间最长。
(二)自然中熟悉的资源
大自然是我们科学区材料的不竭来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让幼儿在感受、观察与记录的过程中,对自然界中的生物形成一个较为客观和科学的认识。我们利用教室外连接操场的一条走廊和空地,创设了一个实验性的自然角。大班幼儿喜欢探究、操作、实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感兴趣,因此实验性的自然角为他们提供了探究发展的平台。
例如“种子发芽旅行”实验——设计不同的实验条件,让种子分别经历了浸水、浇水、不浇水等条件,观察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不同的家”——让植物分别生活在泥里和水里,观察比较在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在“植物爱阳光”的实验中,我们和孩子一起寻找没有阳光的角落,自建各种暗房。每天孩子们都起劲地去看住在小黑屋里的植物,细心地记录变化,通过观察比较理解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春末夏初的自然角里,总会有很多植物进行“爬高比赛”,孩子们用自然物、尺子进行测量统计,评选爬高冠军。他们不但萌发了观察的兴趣,还体验了简单的测量、比较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春季,班级里会养蝌蚪、蚕等,教师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卵——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缩短——青蛙),用图画等方式做好记录。
二、材料的呈现方式
班级科学区的材料越丰富越好,但对于幼儿来讲,一次呈现的材料却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把所有的材料都乱七八糟地堆放在桌上,或者堆放在筐里交给幼儿,会让幼儿无所适从,甚至有可能会让他们把探索材料变成打闹的玩具,所以,材料最好是按主题循序渐进地分层次呈现。
(一)材料主题化
材料呈现时最好结合主题教学活动,按年龄段发展目标层次递进,不要一股脑地把搜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根据幼儿园主题课程的计划安排,我们也对科学区的材料作了相应投放。主题“弹性”中,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长方形积木、塑料尺一把、橡皮一块和长方形纸板一块。让幼儿根据预测取出相应的积木数量,将积木叠放整齐后,将塑料尺的一头与积木一边对齐,用手按压牢固,把橡皮放在塑料尺的另一头,用手指压住,放开手指,观察橡皮的跳跃现象,引导幼儿猜测橡皮跳过长方形纸盒所需要的积木数量。通过预测、探索、实施、修正/确认结论这一系列的科学探究过程,材料的投放巩固延伸了主题教学活动的成果。
(二)材料目标化
因为材料能物化科学探索的目标,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注意材料的呈现方式,使呈现的材料整齐、有序,既能体现明确的目标指向,又能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在第一次玩“有趣的纸桥”游戏时,我提供了同样大小的罐子、固定罐子之间距离的模型纸片、同样大小的纸和围棋子若干。请幼儿来探索如何在纸桥上使棋子站立。开始游戏后,孩子们开始尝试让棋子站立。大家反复多次,棋子放上去,纸桥却总是掉下来。在反复的失败后,孩子们有些气馁,开始拿纸和罐子玩其他的游戏。这时候,老师再次提醒幼儿游戏的目标是使棋子在纸桥上站立,并鼓励孩子们:“再试一试,有什么好办法。”陈嘉行开始动脑筋,把纸对折了下,把棋子放上去,这次真的成功了,陈嘉行开心地拍起手来,“一颗、两颗……”一下子放了十多颗。李紫菡看见陈嘉行的纸桥后,也开始把纸对折做纸桥,一下子放了二十颗棋子。在讲评时,老师给予梳理、小结,得知: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材料投放的目标化可以让材料发挥目的化作用,让幼儿轻松地获得科学体验。
(三)材料层次化
科学活动是幼儿在操作中将科学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科学区的层次性也体现在材料的提供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首先,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的不同特点与实际情况,同一区角材料的投放要呈现差异性。如:同样是“纸”的科学区角活动,中班的活动是各种各样的纸、纸宝宝站起来等活动,而大班孩子的经验比较丰富,可以提供纸牌等,开展“扑克叠叠高”的游戏。其次,同一年龄段中幼儿各方面能力的不同,对材料的要求也就不一样。例如当一些孩子们在测量温度的时候,教师提供的一些辅助材料又促使发展较快的孩子探索怎样让升高的红柱子又降下去。材料层次化应让每一名幼儿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达成相应发展目标。
三、材料的丰富性
丰富性首先可以理解为选择材料种类的多样性,再则体现在材料的充足数量上。一些低结构材料和美术作品等也是科学区的常用材料。
低结构的游戏材料指的是半成品的材料,低层次材料允许幼儿对材料进行千变万化的摆弄,尝试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所以,在材料的投放中,教师需注意高低材料的结合。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普通的物品被孩子们制作成了件件工艺品:拆开的半成品玩具被幼儿装好了,在鞋盒子上挖个洞成了幼儿探索光的工具,饮料瓶、罐成了探索沉与浮、水的特性的绝佳材料。
幼儿美工活动的成品如能合理利用,也可作为科学区的探索材料,让幼儿有再次动手的机会。如美工活动制作的小风车投放到科学区时,幼儿通过玩风车,可以感受风车的旋转速度与形状的变化关系;幼儿自制的弹性小玩偶可以让幼儿探索并进行科学分类。
此外,为方便幼儿记录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记录单和笔,便于幼儿随时交流和分享科学研究的结果。为方便幼儿查找资料,丰富知识经验,教师还可以在科学活动区域的附近区域提供与探索主题相关的图书或画册。
9.幼儿中班科学教案 篇九
1、通过观察,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发展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
2、探索复制指纹的方法,萌发多样探索的意识。
3、初步激发对科学、创造和探索自身的兴趣。
材料环境创设:数字卡片、小纸片、颜料、印泥、橡皮泥、镜子、抹布等。
设计思路:“我们的身体”是本班幼儿正在探索的主题活动,在探索小手的活动中,罗宜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手指上的线叫什么呀?”但是,小朋友谁都说不上来。这是一个颇具价值的问题,因为它是我们在主题活动中生成的,有利于孩子们继续对自身进行探索的兴趣的培养。而且,现代的指纹技术正越来越与高科技融为一体,涉及到了很多方面,适当地在这方面丰富一些见识,不仅能开阔幼儿的眼界,且对于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也会有好处。另外,作为一个新班,我们的孩子们在探索能力上还显得很单一,缺乏运用多种方式探索的意识,本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常识多种复制指纹的方法,对幼儿的多样化探索意识也是有帮助的。活动中,处于整合性原则,我还在其中,融合了识数教育,即观察时给手指纹编号,结合一切可利用因素进行自然衔接下的教育。
流程:
1、提问交流:
1)请罗宜家提出自己原先的问题。
2)引导幼儿观察手指,进行相关的经验交流,如:上面的线长得怎么样?
2、操作体验:
1)讨论:怎样将指纹复制下来,让别人观看?
2)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复制指纹,如:在橡皮泥上印指纹等。
3、观察比较:
1)介绍自己是怎样复制指纹的,渗透多元探索的意识。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比较,从而得出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结论。
4、 拓展内化
1)讨论:除了指纹与别人不一样,还有什么也是与人不同的?
2) 讨论:指纹有什么用?
10.幼儿园大班科学课教案(张凤霞) 篇十
活动背景:
晨间活动时,小宇航带来了一个吹泡泡的玩具。于是我们玩起了吹泡泡的游戏。看着孩子们兴奋得叫着、跑着,追逐着五颜六色的泡泡,我的心情也随之跳跃起来。于是一场关于泡泡的活动方案悄悄酝酿起来。
活动目标:
1、了解泡泡的特性,学会制作泡泡水,知道无论什么形状的管子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泡泡,感知空气与泡泡形成之间的关系。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和科学探索的兴趣,体验同伴间交流、协作的快乐及创造的乐趣。
活动准备:糖、盐、洗衣粉、肥皂、洗洁精、一次性杯子、粗中细三种型号吸管、硬纸板制成的三角形管子、正方形管子、梯形管子、水等人手一份,笔、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抓泡泡》导入,了解泡泡的特性
1、教师出示吹泡泡玩具,带幼儿玩抓泡泡游戏。
2、结束游戏,师幼谈话。
刚才抓泡泡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你们看到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抓泡泡时发现泡泡有哪些变化?
二、制泡泡水
1、提问:
(1)哪些材料可以制作成泡泡水呢?
幼:洗洁精、糖、盐、肥皂、洗衣粉。
(2)这些材料是不是都能制成泡泡水呢?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看吧。
2、幼儿做实验,并做好记录,教师观察引导。
材料
结果
糖
×
盐
×
洗衣粉
√
肥皂
√
洗洁精
√
3、请幼儿说说实验中的发现
⑴洗衣粉、肥皂、洗洁精这些洗涤用品可制成泡泡水
⑵洗衣粉等兑少了也吹不成泡泡。
⑶沾泡泡水时要充分,不能用太大力吹,不能吹得太快,否则也吹不起来。
三、用不同形状的管子吹泡泡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梯形)
1、出示各种形状的管子,请幼儿说出各是什么形状。
2、教师抛出问题:圆形管可以吹出圆泡泡,那三角形的管子会不会
吹出三角形的泡泡呢?正方形的管子会不会吹出正方形的泡泡呢?
梯形的管子会不会吹出梯形的泡泡呢?
3、幼儿做实验。
4、请小组代表说说实验结果。
5教师:无论什么形状的管子吹出的泡泡都是圆泡泡。
四、吹奇特泡泡
1、刚才大家吹的泡泡都是一个一个、单一的,现在请小朋友开动小脑筋,看看谁能吹出奇特的泡泡?
2、幼儿探索吹奇特泡泡
⑴两根吸管合二为一吹泡泡。
⑵四根吸管合在一起吹葡萄串泡泡。
⑶细吸管外套粗吸管吹泡泡。
⑷在桌面上吹半球形泡泡。
⑸五名幼儿在桌面上合吹泡泡花。
五、说泡泡--不用嘴吹的泡泡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嘴巴在吹泡泡,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泡泡?
六、活动延伸:画泡泡
教学反思:
11.幼儿科学探究教育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价值取向;基本原则;教育策略
目前的幼儿园教育中往往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主要是由一些比较传统的教育观念导致的,教师采用这种教育方式来进行教育,会对幼儿的多种能力的养成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不能有效提升幼儿的整体素质。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科学探究教育的引进显得非常有效。其主要表现为幼儿园教师非常重视,并且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来引导幼儿参加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最终使其树立探究的思想,培养探究精神,提高探究水平。
一、价值取向
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主要培养的就是幼儿比较真诚的科学态度、善良的科学道德以及接近完美的人文素质。总的来讲就是要求教师采用正确的手段来激发幼儿进行探究的欲望,使其能够自主地追求真理,在遇到具体事物时能够准确地进行定义与判断,最终进行独立思考,逐渐养成自主认真的科学态度。此外也是培养幼儿能够热爱大自然,爱护尊重自己的生命,保护环境并且能够深刻意识到人与自然二者应该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会对双方有益。也是培养幼儿能够亲身去发现美,并对其进行体会与感知,最终懂得欣赏,能够在观察体验自然规律与自然现象的过程中不断娱乐自己的身心,最终有效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水平。
二、基本原则
1.主动性原则简介
想要有效保证幼儿的身心得到快速的发展,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鼓励幼儿多参加探究类的活动,让幼儿能够自己体会,因为教师对幼儿所灌输的知识是不能够直接转化成孩子的智力的。所以要求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充分调动幼儿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幼儿的主体意识,让幼儿能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最终可以有效确保幼儿在环境以及客体的作用下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拓展自己的思维,最终有效完成经验与知识的内化,创建出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2.生活化原则简介
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我们学习的课堂。只有保证教育贴近生活才能够最终获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必须要能够确保所设计的探究内容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引进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在引进的过程中主要是选取积极有意义的生活内容,最终成功地将教育进行生活化。
三、教育策略
1.进行探究课程的设置
在探究课程的设置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考虑幼儿的年龄来进行,要对幼儿进行不同的探究指导,通过不同的课程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3岁左右的幼儿,其思维能力属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初期,其探究形式主要呈现出点状,其认真程度也呈现出单视角叠加积累式发展;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往往表现非常活跃,很难稳定进行;在合作与交流这方面的能力严重欠缺。根据这些情况,教师在进行探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探究对象应该是幼儿喜爱并且所了解的实物,既可以是童话书籍中的人物,也可以是客观的实体。教师根据这一特点就应该进行不断研究,最终采用启发性强并且答案单一的问题来进行提问。
4岁左右的幼儿,思维大多属于形象思维,探究的能力也逐渐地提升,能够对一般的事物进行整体的表征观察;探究维度也逐渐复杂;探究的稳定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合作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以上这些现象,应该将探究对象合理的设置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能够表征客观事物的诸多特征,最终使探究点也具有多个维度。当发现幼儿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以及诸多的新想法时,教师应该对这种做法进行有效鼓励,创设出合理的环境来为条件提供一定的支持,最终能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协助其完成探究。
5岁左右的幼儿已经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的思维能力,并且探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够进行全方位视角以及多维度的表征探究,也能够对事物的内隐性质以及潜在的规律产生诸多兴趣。并且在外界的协作下,可以自主完成亲身探究;此外探究稳定度非常高,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种形势下将预设式探究与生成式探究进行有效结合能够有效促进探究的顺利开展。教师在引导幼儿对外界的事物进行观察的同时,也应该视具体情况来找到幼儿进行事物探究的内在规律以及隐含的性质,最终能够有效保证探究的质量并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
2.设立探究课程
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应该可以保证按照生活化的原则来进行,将幼儿的实际生活有效融入实际的探究过程中。具体做法是将周围的事物以及常见的现象来作为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具体目标以及探究的内容。对幼儿而言,其感知到的现象或者是事物涉及非常的广泛,与许多的学科以及许多的知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主要涉及像物理、化学以及数学等非常多的自然学科。所以在此基础上,首先要保证科学探究教育应该涉及诸多学科的内容,并保证能够进行认真的设置。这样就可以确保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对科学探究进行合理正确的分解,最终实现科学探究的丰富性以及多样性。之后也必须制定综合探究的具体规范,最终选出一个合理的主体,依据选出的主体对各门学科以及有效的方法进行多维度的探究。采用这种方式就可以对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最终有效促进探究科学的有效性。能够将诸多资源以及活动的方法进行有效整合,有效将科学探究的诸多内容进行结合,能够使幼儿可以深刻意识到在进行幼儿科学探究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将其列为统一的整体。
幼儿科学研究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努力提高幼儿的科学素质对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在实际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必须能够成功引导孩子进行探究,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做到会学习、会做事,并且要努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让他们懂得遵守实验的规则,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来进行相应的探究,最终使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一个知识的探索者,能够亲身体会到进行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与进行科学探究的快乐,最终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钟玉芝.关于幼儿科学探究教育的几点思考[J].贵州教育,2009(14).
[2]马瞬琴.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设计[J].学前教育研究,1996(4).
[3]郝俊英.提高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J].山东教育,2012(30).
【幼儿科学课教案】推荐阅读: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设计09-24
幼儿园科学教案大班09-17
秋天的树叶幼儿园科学教案07-14
幼儿园大班科学装罐子教案07-27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认识水果》08-16
《找月亮》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09-27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认识风09-27
幼儿科学活动《勇敢的企鹅》的教案11-19
幼儿园小班科学柔软的海绵教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