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的测试题集答案(精选4篇)
1.《河中石兽》的测试题集答案 篇一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漫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益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逐反溯流遂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颅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脑断款?
11、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12、老河兵为什么要“笑”,如何理解老河兵这个人物形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解析:应先初步感知语意,然后抓住断句标志来准确断句。“水不能冲石”主谓宾结构完整,“其”作代词,一般位于语句开头,故应在“其”前断开;“其反激之力”是“啮”的主语,语句较长,其后应断开;“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表意明确,且其结果是“渐激渐深”“至石之半”,所以其后应断开;“渐激渐深”“至石之半”语意并列,所以中间应断开。
考点:文言断句。
12、老河兵笑(有嘲笑的意思)的对象是讲学家,因为他知道讲学家没有实际经验,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意思对即可)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了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意思对即可)
解析:应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出涉及人物“笑”的语句,然后分析原因并理解人物形象。原文中“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等语句写出了老河兵笑的原因;“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必倒掷坎穴中”写出他综合考虑了石头的性质、沙的特点及水的作用力,从而形成了“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观点,充分表现了他实事求是的性格特点。
2.河中石兽总结习题(含答案) 篇二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原文注释】
①沧州南,一寺临【临:靠近。】河干(gān)【干:岸边。】,山门【山门:寺庙的大门】圮(pǐ)【圮:倒塌。】于河,二石兽并【并:一起 】沉焉【于之,在河里】。阅【阅:经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设帐:讲学,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究:推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是【是:这】非木杮(fèi)【木杮: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去:离开】?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湮: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同“癫”,疯狂。】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盖:原来是。发语词,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穴【坎穴:坑洞】,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如是:像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已:停止】,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如:依照】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臆断:主观判断】欤(yú)?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了河里。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一、基础知识
【重点词句】 1.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
阅十余。
今义:阅读。
是:古义:代词
这
是非木柿。
今义:判断词
是。
盖:古义:发语词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
但知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2.一词多义
去——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去)
2、西蜀之去南海。(距离)为——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
3、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
4、为其来也。(在)
3.词性活用。
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汉字通假。
①“颠”同“癫”,疯。
②钯:同“耙”,整地的农具。
5.注音: 圮pĭ;曳yè;棹 zhào;杮fèi;湮yān;溯sù。
6.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二、课文理解
1.文章分层: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最后一段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用以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示例: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
一、阅读理解。(共6小题,共100分)
(一)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共5小题,共15分)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3分)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如其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是非木杮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湮于沙上 果得于数里外 D.僧募金重修 乃石性坚重
2.(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尔辈不能究物理。
3.(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众服为确论。
4.(3分)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是()
5.(3分)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_______ 不亦颠乎
颠: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5小题,共17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
⑴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于___________
⑵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之___________
7.(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8.(3分)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9.(4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10.(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实词。⑴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 ⑵湮于沙上
湮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5小题,共20分)【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ò,死)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cù)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ě,红褐色)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dài,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竟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pǐ)砞(mò,捶胸顿足)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1.(4分)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求之下流,固颠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转赠以金 扶苏以数谏故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归途于窝集遇三盗 D.以箧负归 负势竞上
12.(4分)翻译下列句子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3.(4分)翻译下列句子
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
14.(4分)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15.(4分)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①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 ②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 ③虽危症亦立愈______________ ④终不反顾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共5小题,共20分)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6.(4分)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一老河兵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求之于上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4分)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众服为确论。
18.(4分)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9.(4分)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20.(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山门圮于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是再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共3小题,共12分)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1.(4分)下列各项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求石兽于水中 贤于材人远矣 B.以为顺流下矣 策之不以其道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山峦为晴雪所洗 D.然则天下之事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2.(4分)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B.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结局,悟出了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C.打捞石兽时,庙僧考虑不周,老河兵空谈事理,唯有讲学家提出切合实际的理论。D.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
23.(4分)下列各项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二石兽并沉焉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寻十余里 未果,寻病终 C.是非木杮 斯是陋室
D.求之下流,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4小题,共16分)(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
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宋祁《雁奴后说》
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24.(4分)翻译下面的语句。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25.(4分)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26.(4分)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27.(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_________ ②须其夜艾_________ ③阴布大网_________ ④叹其以诈相笼_________
答案
一、阅读理解。第1题
C 第2题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第3题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第4题
A 第5题
1.经过,过了。
2.通“癫”,疯狂。
第6题
1.介词,在 2.代词,指代二石兽
第7题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第8题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第9题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第10题
1.倒塌
2.埋没
第11题
C 第12题
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第13题
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经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
第14题
【甲】文的启示: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乙】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有志者事竟成、做好事与尽孝道都能够感染影响别人。
第15题
1.埋没
2.颠倒,错乱
3.即使
4.回头看
第16题
1.石兽 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
第17题
众/服为确论。
第18题
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第19题
“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第20题
1.咬,这里意为冲激。埋没 倒塌
第21题
C 第22题
C 第23题
A 第24题
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第25题
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致以怨报德的现象。第26题
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27题
1.依照
2.止,尽
3.暗中,秘密
3.初中语文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三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④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四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河干:河边。②圮(讲):倒塌。③阅:经历。④设帐:设立讲坛。⑤柿:木片。⑥河兵:水手。
【练习题目】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⑨盖石性坚重 ④求之下流,固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士卒多为用者
C、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果得于数里外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2、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2分)
【参考答案】
9、(4分)①一起,都②事物的道理⑧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④本来 。
10、(2分)B(本题要认真审题,注意意义和用法两项都要相同,只有B符合。)
11、(2分)(石头)一再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水而上了。(关键词为:已、遂、溯)
4.《河中石兽》的测试题集答案 篇四
1. C(2分)
2.(1)阅:经过,过了。(1分) (2)颠:通“癫”,疯狂。(1分)
3.(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2分)
(评分标准:共 2分。重点词语“尔辈”“物理”错一处,扣 1分,扣完为止。)
(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2分)
(评分标准:共 2分。重点词语“服” “确”错一处,扣 1分,扣完为止。)
4. A(2分)
二、
1.(1)圮:倒塌。(2)阅:经过,过了。(3)已:停止。(4)啮:侵蚀,冲刷。
2.(1)(庙僧们)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或终于,或到底)没有找到。(2)(人们)依照他(或老河兵)的话(去寻找〈或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3.我们研究问题或做事情,必须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不能够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从实际出发”和“不主观臆断”是两个得分点,表达顺畅、意合即可)
4.老河兵能够提出寻找河中石兽的正确方法,原因有三:(1)他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2)他不主观臆断;(3)他能够具体分析石、沙、水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石兽逆流而上的结论,找到正确的方法。(分析正确、表达顺畅即可)
三、
1、(1)经过;过了 (2)通癫,疯狂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3、C
【《河中石兽》的测试题集答案】推荐阅读:
语文《河中石兽》的习题及答案09-22
语文河中石兽教案11-15
《河中石兽》的原文、译文07-08
河中石兽重点词翻译08-14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推荐10-22
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讲义11-17
河中石兽中的一词多义10-07
中石化交通安全教育06-26
中石化职称考试习题07-04
中石化党建工作计划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