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方法策略

2024-07-20

分层教学方法策略(共8篇)

1.分层教学方法策略 篇一

小学数学分层练习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新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体现,是新课程小学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的体现,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

古人云“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心中不仅有优等生,也要有差等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充分发挥才能的目的,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对优等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下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总之,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

“分层”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知识的难易、深浅程度、能力要求给予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起跑线”获得最优的发展。

“练习”是在学习新课后,为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进行的活动。

在平时我们整个班的孩子用的都是同一本数学书,同一本课堂作业本,考的是同一份试卷,老师用的是同一个标准。如何进行分层练习呢?我想针对不同的学生水平设计不同的练习这是方法之一。另外对于同一道题目不同层次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如从9、3、15、6、8、7这六个数中选三个数,组成加法算式。这样的算式你能写多少题?这一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需要按要求写出一两题就可 学生在学习的水平和能力上总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筛选出基础知识、提高知识和综合应用知识,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课堂提问和练习中作出不同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优秀生和中等生对于基础题的课堂提问的反应是最积极的,教师要有意识的让学困生思考回答,促进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对于提高题的提问,教师要上下兼顾,主要让中等生回答,促进他们的发展;综合应用题对于学困生来说,是勉为其难的,教师要舍得放下包袱,让优秀生作主,让中等生跳一跳。优秀生回答了高难度的问题后,可以让中等生进行复述;中等生解决了提高题后可以让学困生进行复述,同样也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一现状,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使得教学质量大幅提高。

关键词:数学

分层

教学

提高

质量

长期以来,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检测等都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多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如何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学习他地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摸底调查,划分层次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为好,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组,1/2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组,目前1/4较差的学生编为C组,重新编排座位(座位编排如图:BB‖CA‖CA‖BB)。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编排座位时首先让C组同学坐在中间,与A组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C组学生,使C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在各层成员名单上,采取詹振权老师主张的“模糊学”的方法,不指名道姓地点出哪些差生,哪些学生是优生,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师生感情。

二、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共同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学余力的A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如:在“圆的面积”教学时,只要求C层学生在题目告诉r或d情况下能算出圆的面积;A层学生则在高一层的告诉圆周长的情况下求出圆的面积。安排教学时间,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A组学生的求知欲。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C组学生能回答能计算,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让A组同学回答、计算,增强他们的自豪感。

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后进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

2、课堂教学。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就可以分层教学,对优生(A组)可以直接通过自学,自我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中等生(B组)可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后进生(C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根据学生练习速度参差不齐的现象,为最先做完且全部正确的学生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如在进行圆柱表面积计算练习,可设计一组逐步深化的练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这样的练习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教学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地进行个别指导。一般说,优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时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A、让他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 B、让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课,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中等生基本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对他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后进生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对他们要重点辅导。应善于抓住教学中动手操作、听、说、读、写、想等一切机会,有重点地进行辅导。同时,对后进生做到四优先: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批改。

3、作业与评价。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后进生一般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对作业题中出现的一些选做题和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可让中等生做。对优生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就可以全面落实大纲的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4、检测。同期达标是“分层式”教学的终端结果。虽然看起来不同层面的学生掌握的程度不同,但都朝着不同的目标共同前进。在对学生检测时,也采用不同的题目和不同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不同层次学生的得分。具体方法为:有A、B、C三种层次的习题分别给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做,分别是优等生做A组,中等生做B组,后进生做C组。成绩计算方法为:后进生做C组题(C组题为100分),得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中等生做B组题(C组题 + 20分加试题),得分计算为:C组题得分×80% + 加试题得分;优等生做A组题(C组题 + B组的加试题<20分> + A组加试题20分),得分计算为:C组题得分×70% + B组加试题得分×50% + A组加试题得分。这样以来,学生所做的习题有难易之分,但分数上就没有太大的区别,极大的保护了后进声的自尊心,促进了优等生的上进心。

三、动态优化法调整学生层次

动态优化是“分层式”教学法的基本过程,也是“分层式”教学发的核心问题。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升的机会.四、实践效果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实施分组、分层式教学可以大面积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吸取知识的独立性,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培养,使得优等生有奔头,中等生有学头,后进生有望头。

2.分层教学方法策略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教学,语文,分层教学,实践策略

这里进行的语文分层教学, 实际上就是对大教育家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教学观念的一种延伸和发展。因为作为个体的人, 由于他们受到家庭和社会以及自身上的影响作用, 导致学生个体在一些方面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这是个体差异性导致的结果, 故而, 我们有必要尊重这些不可避免的差异性,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这就产生了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实际上就将讲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几个层次, 在不同的层次里, 对学生的要求和目标都不一样。进而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有所进步。进而保证优秀层次的学生“吃得饱”, 学习欠缺层次的学生“吃得好”。真正达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1.何为分层教学

何为分层教学?准确地说, 就是在一个班级里, 根据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理解能力高下, 合理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分成各个层次, 并且对这些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辅导策略、不同教学方法。在分层教学活动中, 主要是从教学目标、备课、教学、作业、评价上给予分层, 从而达到教育面向全体, 全面提高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能力。

2.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2.1 小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重要因素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在这个基础教育阶段里, 小学生受到的教育时间不是很长, 他们的差异性, 主要一个因素在于他们自身的个体差异性。因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 受到的影响不尽一样, 故而有的小学生在行为习惯上要好, 有的却欠缺。有待学生自控能力强一些, 有的学习习惯极其差, 等等。这些因素必然构成了小学生在个体上的差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进行分层教学自然就有了必要。

2.2 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是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由于小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受到的影响不一样, 有的家庭教育的确比较完备, 这些孩子的早期教育比较好, 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而有的学生天生理解能力极其强, 记忆能力开发的早。进而致使小学生的基础不一样, 面对如此参差不齐的教学对象, 如果一刀切地进行教学活动, 势必影响到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想真正让教育面向全体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所以,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分层教学活动。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活动。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教学

3.1 对学生科学合理地分层

这里的对学生的分层实际上就是分组。其标准既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特点, 又要考虑到学生基础知识, 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能力。笔者通过实践, 认为分三个层次比较恰当。第一层次是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强, 又有一定的基础的优秀层次;第二个层次就是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基础一般的学生;第三个层次的学生就是在学习能力、基础知识、学习积极性上都比较欠缺的学生, 这个层次的学生可能不多, 但也是最需要老师关注的一个层次。

3.2 对教学目标的分层

对学生分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同样的一个平台上进行学习活动。在对学生分组以后, 就是对教学目标的分层。毕竟我们教材的目标是面对全体平均水平设置的目标, 对于优秀生完全可以达到, 而对于差等生就不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所以在备课的时候, 要将教学目标适度地调高和降低处理, 促进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比如在教学《灰椋鸟》一课的时候, 对于“领悟作者入情入境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对于这一目标, 对优秀的学生来说, 应该拔高要求, 即能够模仿文本进行习作。而对于第三个层次的学生来说, 只要学生能够掌握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就行了, 不必有写作要求。

3.3 在备课中进行分层处理

备课是对目标实施的具体方案。由于班级学生存在各个层次, 所以每一个教学中的问题, 都要设计好由谁来回答, 由谁补充, 教师必须在备课中设计好。

3.4 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次教学活动

一方面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 以促进班级整体成绩的提高。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各个层次学生提出相对应的问题, 努力做到各个层次学生在各自的层次内进行学习思考活动, 保证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5 作业的层次处理

由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不同的学习层次, 那么在作业完成中, 就必须有不同层次的作业,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练习之用。将一些较难题、中等题分别配给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的学生, 而将基础性的题目布置给第三个层次的学生。

3.6 在教学评价上, 进行分层处理

评价的目的在于调整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 促进教学向良性发展。一方面, 对于第三个层次的学生多鼓励和表扬和肯定。积极地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于第一个层次的学生多建议, 多指导他们努力的方向。

4.结语

综上所述,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进行分层教学活动, 一定要合理分组, 在教学目标、备课、教学、作业、评价上科学地分层教学, 进而保证因材施教, 促进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刘丽娜.小学语文分层教学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 (上旬刊) , 2012, 06:70-71.

[2]周英.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北方文学 (下半月) , 2012, 04:201.

[3]石字芬.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13:142.

3.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 篇三

一、教学目标层次化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既要重视教学中的统一标准,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做到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结合。一方面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类设计,使全体学生达到一定的要求,就是“下要保底”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上不封顶”的目标,在目标设计时要有弹性,提出的目标要有层次性,以保证不同学生求知需要能得到满足。俗话说“跳一跳,摘桃子”。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

1.显形与隐性目标相结合。教学目标是全部教学设计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其地位是相当重要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其中知识技能是显性的目标,而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的目标。在教学中,如果只有显性的目标,那学生学到的只能是一组“死”的符号型结论,势必造成单纯的知识传递,造成死记硬背和封闭僵化,使教学缺乏生命力。完善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显性和隐性相结合。既有知识技能的增长,又有智慧、情感、信念、意志、价值观等发展和生成,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内容。

2.短期与长期的目标相结合。短期目标是指本课和本单元的知识、技能的要求,这种知识性目标也是数学教学的最低目标;长期目标是指过程与方法,是指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长期教学目标是通过一节节课中的短期目标来实现的,而每节课的短期目标必须体现长期教学目标。如果仅仅有短期目标,那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眼光短浅的。因此,应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学内容弹性化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层次性,由浅入深、分层渐进,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起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措施。对起点较低的同学,教学指导要有所倾斜,设计问题采取“小步子、慢速度”的教育原则;对优生设计的教学问题要灵活一些,而且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处理教学内容时可以分为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必学内容体现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选学内容则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学。教学内容的伸缩、增减,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共同的提高。

1.分层提问。设计的提问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如果问题过难,“学困生”的思维就跟不上,甚至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问题过易,优生会觉得没有兴趣,造成注意力分散。设计问题的原则是确保各类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回答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既定的学习任务转化成学生易感兴趣的具体问题,并设计出一定的问题情景。让优生在关键时刻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困生”回答一些计算题等最基础的问题,鼓励他们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分层练习。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努力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活动形式。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要有一定的梯度,由基本题到变式题再到发展题,还要设计一些机动题,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来取舍。设计有针对性的适合课堂的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的练习,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困生要转化,使之完成教学的起码要求;对中等生要优化,使之对知识理解深刻,对技能运用熟练;对学优生要强化,使之除完成高层次教学要求外,还注重发展爱好和特长。

三、分层评价人性化

分层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及其延伸部分的全过程,为的是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加速学生“达标”的进程。分层教学评价既重视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的程度;分层教学评价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全班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与自己比,与同一层次的学生比。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上进;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同时在评价过程中,不但要对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对一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有时难以取得理想结果的,也要对他们的探究过程实施分层评价,挖掘出有价值的成分,特别是对他们的探究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4.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篇四

成因:个体差异——客观存在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个性、兴趣、思维等各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现代教育越来越提倡个性的张扬,讲究以学生发展为本,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应当得到尊重和支持。个体差异是以一定的素质为前提,并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每个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个性品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是客观现实的,是必然的现象。学生对事物认识的态度和价值观是多元的、多彩的、多变的,至于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就更是千差万别了。有的内向,有的活泼;有的擅长这一方面,有的擅长那一方面;有些各方面都发展得比较平衡,有些某一方面擅长,另一方面比较滞后。小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在发展特征、发展速度、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方向上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我们应当承认并正视这种差异,善待差异,认识到差异也是一种美。有差异,才会有矛盾;有矛盾,才会有活力;有活力,才会有各种思维的碰撞,才会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正是因为有了学生个体的不同差异,所以才必须实施分层教学。

策略:分层教学——解决途径

我们不能歧视个体差异,不能对优秀生“以一俊遮百丑”,而对后进生“横看竖看不顺眼”。要知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我们不能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全体学生,要相信学生拥有的潜能。分层教学针对个体差异,因人而异,注重因材施教,正是解决个体差异矛盾的重要途径。

1.教学目标分层次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调整和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教学目标应层次化,我常把教学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多数学生能达到的基础教学目标,能正确理解掌握基础知识)、中层目标(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初步培养能力)、发展目标(学有余力的学生发挥他们潜能的提高性教学目标,着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三组。而正确制定区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课前老师应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抓住重难点,在备课中针对教材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例如把“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基本目标是能把梯形转化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中层目标是能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计算公式;发展目标是能不能用其它的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2.指导学习分层次

在教法选择时,应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困生主要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对优等生主要采取抽象思维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地指导学习,使教师的教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促使教与学互动。例如:教学求“平均数”时,第一步认识求总数,第二步认识份数,第三步认识如何求平均数,这样分层教学使学生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并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中途休息驿站”。老师的课堂提问也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情况,先提问学困生,通过他们的思考及老师的引导来回答问题;然后,再把问题展开,由浅入深,提问中等生;在突破重点难点时,就要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及时进行反馈。

3.作业练习分层次

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习题好比磨刀石,使学生的思维越磨越锋利。”“作业练习分层次”是指教师在设计练习、布置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情况,设计出不同的、适合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练习,从而帮助、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完成练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确保学困生能掌握基础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中等生可以在保证基础知识扎实的情况下有较大的进步,在灵活运用方面有所提高;而优等生则能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展,使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训练。还可以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面向所有学生,侧重于巩固基础知识练习,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选做题,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较高层次要求。一堂好的数学课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精心设计层次化的练习和作业,供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学完“相遇求路程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组练习:①甲、乙两车同时分别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相遇时各行驶了3小时。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②小强和小东骑自行车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强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3千米,小东每小时行12千米,小东先行1小时后,小强才开始出发,2小时后两人相遇,求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③甲、乙两船同时分别从A、B两港相向而行,甲船每小时行4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55千米,4小时后乙船还距中点30千米,求A、B两港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这三道题由学生自主选择解答,这样分层设计练习或作业,让学困生“吃得了”,让中等生“吃得好”,让优等生“吃得饱”,有助于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为,并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作业的批改方面,也应体现层次性,对于学困生的作业经常是当面批改,这样可以与学困生面对面的交流,进行个别辅导,让学困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而对于优等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

4.评价标准分层次

美国的斯塔费尔比姆曾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的核心是激励,目的是促进发展;评价不是要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助推器”。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最好奖励,是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我们应施行“一人一评”的评价制度,就是要认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而把差异当作发展的资源,因为有差异才有发展的空间。教育学、心理学都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需求的,都是希望别人肯定自己。因此,评价要客观真实,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同的评价对于不同的个体,不是人人适合的,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学困生只要能“摘到果子”就行,宜采用多鼓励和表扬,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细微进步,让他们找回自信心;中等生要能“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宜采用激励性评价,既要指出不足之处同时又要提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更加积极进取;而优等生就要能“创造性地摘到果子”,适合采用启迪性和竞争性评价,适用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加倍努力,不断超越自已,开拓创新,寻找不一样的解题思路。对于学习中下游的学生,只要他们能有所进步和突破,表现也比较好,就可以评为“学习积极分子”,甚至可以评为“三好学生”,只要他们努力了,就应该得到肯定、表扬和鼓励。

其次,还要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更能体现分层教学评价的作用。传统的数学教学评价只注重笔试的成绩,常把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是一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如果采用“口试(主要是口算和说理)+面试(主要是进行实践操作)+笔试(主要是考查基本知识和解题能力)=等级评价+评语”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比较全面的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口试与面试,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及时对学生提供帮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加有利于分层教学评价的实施。教师可以综合口试、面试和笔试的情况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一个比较合理的等级评价,再加上中肯的鼓励性评语,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更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教学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也可能化作新课程改革的助推器,在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只要我们化被动为主动,对它进行适应性改造,在教学评价实施分层评价,就能使它为新课改所用。

当然,教师应从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随时调整学生的层次,并注意讲究方式方法,避免发生“副作用”或者“标签效应”。通过相应的评价,促使学生跨上不断发展的阶梯,跃入成功的行列。

结果:共同发展——最终目标

5.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五

裕民县第一小学

杨丽娇 【摘要】教师、家长都会发现孩子越是到了高年级,孩子之间的学习成绩差距会越来越大,尤其对于学习成绩靠后的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来说,是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教师来说进行日常教学工作难度也会加大,学生成绩大差异让教学活动进行的十分吃力。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部分教师运用了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尽量避免个体差异给课堂教学造成较大影响,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实施隐形分层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关键词】小学数学;隐形分层;教学法。

【正文】一直以来,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课堂,大多数教师只是为了方便授课,备课时统一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堂练习,甚至在不同的班级提到的问题都是相同的。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要,并未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尤其对高段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乏味,导致大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与信心,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我们这样一个民汉合班、学生的差异更加突出的班级,这种现象更加严峻。每位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隐形分层教学。所谓隐形分层教学,即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让所有孩子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所有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了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相对于显性分层,隐性分层更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机会,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成”的教育目标,我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层教学。

一、教学对象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每组选择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孩子作为组长,全面负责本组内的工作。

(一)A层:学生学习方法正确,接受能力强,有超强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B层:学生学习比较自觉、学习习惯良好、家长配合到位,学习成绩稳定中等水平;

(三)C层:学生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差,上课容易走神,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

通过动态的分层管理,激励每一位学生努力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分层教学、分类推进、共同进步的目的。这种分层并不是长久不变的,分层结果取决于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如果A层的孩子骄傲自满或学习吃力,可以暂时让他去B层学习;当然C层的学生经过努力,效果明显,可以来到B层学习。

二、教学目标分层。

对于教学目标,我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明确提出学生所要获得的基础知识、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所要发展的基本技能、所要经历的情感过程。同时,还将两类目标各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与已经确定的三个学习层次的学生相对应。即:C层教学目标为最低限度的基本要求;B层教学目标为教材的全部基本要求,A层学生可以在这基础上作适当提高、加深。

如: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个内容时,在对学生进行摸底之后,把分层目标制定如下:

A层同学:不但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还能熟练掌握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数学活动经验;

B层同学: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根据公式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C层同学: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协调教学要求与学生知识起点的关系,帮助教师有的放矢的实施教学,也可帮助暂时学习不良的学生排除学习上的障碍,又保证优良生朝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迈进。

三、问题设计分层。

课堂提出的问题要精心设计,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处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要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进行铺垫。为了保证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机会均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基础性和提高性两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B层学生;中档以上题则面向A层学生。

如:我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中,我就设计了下列问题:

1、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C层同学回答);

2、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解决简单的问题。(B层同学回答)

3、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A层同学回答)。这样不仅提问的面广了,而且与回答问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接近,符合各层学生的实际水平好的,学生都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我们的课堂也因此变得生动而活泼。

四、课堂练习分层。

围绕教学内容,由易到难逐层安排课堂练习。安排一些简单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练习题,通过新知识的再现,促使学生消化理解新知识,这类练习应给C层次的学生更多的机会;设计一些稍有变化、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学生对新知掌握和运用的能力,这类练习一般应由B层次的学生完成;还有最后一般设计1至2道拓展思维能力的题目,由A层学生完成,激发这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分层不是绝对的,也可鼓励低层次的学生挑战高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竞赛中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五、教学评价分层。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C层次的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B层次的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找出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激励他们积极上进;对A层次的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超越自我。通过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各个层次学生的横向评价及针对每个学生的纵向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始终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增加危机感,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当然,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学生分层前,要做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理解分层的出发点是为了确保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歧视。分层前需和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确分层只是暂时的,并不是长久不变的;分层并不是歧视学生,而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在分层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状况、小学生接受能力等情况,制定好不同的教学计划,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层施教。

总之,分层教学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生动实践。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6.分层教学方法策略 篇六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依照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然后规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各类学生各有所获,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都得到提高,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一次学习后都有一种成功感在激励着自己,从而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知识技能不断提高。

一、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

要做到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每接到一个新班级或新学期的开始,我都要对学生的智力、能力、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原有水平、家庭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并将这些资料一一归类,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的个性、特点、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进行分层设组。在分层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每个学生在个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有些是显性的,如接受能力、知识水平,容易被我们所察觉和了解,也有的是隐性的,或处于“朦胧”状态,或由于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显露出来,如某些潜在的兴趣和能力等,往往不易被我们所察觉和了解。因此,对学生应采用模糊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综合评价、动态分析等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而不能单纯地以学习成绩为依据来简单机械的划分层次,学生的层次确定后也并非一层不变,要以动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待学生,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层次调整。

二、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倡导教与学的动态平衡,追求教与学的和谐。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选择起点,鼓励学生只要充满自信,发奋努力,就可以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目标,取得一个层次上的成功。然后再向更高的一个目标递进。在不断获取成功和递进中得到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激发再次成功的欲望。

在制订单元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时,我分别拟定基础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紧扣大纲和教材,全体学生都要掌握的识记、理解和初步应用。中层目标是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能掌握的较简单的综合应用。发展目标是基础较好的学生才能掌握的较复杂的综合应用。三类目标之间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关系,后一层次包含着前一层次的要求,是基于前一层次而确定的。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层次,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层次安排是固定的,但每个层次的学生是不固定的,对目标选择不当的学生,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另外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时三类目标的界定并不十分明显,甚至合二为一。由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了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步到位的方法,从而使各层次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沿着知识发展的阶梯拾级而上。

三、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实现,总是要依靠一定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提问、练习设计、作业批改等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1、分层设计课堂提问。

为了保证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机会均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学习暂困学生;中档题则面向中等生;难度大的问题,如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优等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

在课堂提问中,我对学生答错问题的情况因势利导,让其他学生帮助纠错。这样又增加了其他层次学生的学习机会。同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评估,我也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当学生作出圆满的、富有创造性的、有独到见解的回答时,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常用“很好”、“真棒”、“好极了”、“很有创见”等言语;对于质量不高的回答则用“好的”、“嗯”、“是吗”等词语来表明还不完全正确,尚有讨论的余地;对不能作出答案或回答有错误的,我则投出期待的眼神,说:“请先坐下,听听别人的意见,好吗?”其他同学回答后,再次请前者重复一遍,大家加深印象。这样做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面向全班同学大胆地答问,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的自信心。

2、分层布置作业练习。

作业的不同层次,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诸如知识的多少,思维成份的多少等),而且也包含在质的方面(诸如知识的深浅,思维水平的高低等)。在具体操作中,我采用两种做法,一种是用同一练习题提不同的要求;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钢铁厂,炼750千克钢需要用50吨水。照这样计算,一天节约55吨水,可以炼钢多少千克?”要求学习暂困生用一种方法解答,中等生用两种方法解答,优等生用三种方法解答。各层次学生若多解对一种方法,就予以加分鼓励。另一种是布置有层次的习题。教师不仅精心设计基本题,而且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全体学生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可自由选做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同样予以加分鼓励。

3、分层批改学生作业。

课堂作业,我常采用让学生自批自改的方法,以提高反馈的速度。方法有同桌互批、前后互批、指名学生回答或板演,群体手势判断正误后自批等。教师重点抽改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学习暂困生)的作业,做到当堂练习、当堂反馈、订正,提高课堂练习的整体效益。

课外作业通常采用分层递进的处理方法:优等生的作业“学生互批”,中等生的作业“教师粗批”;学习暂困生的作业“教师面批”。改变传统的批改符号,对有创造性的解法打“☆”,在部分错或全错的题上打“”,在有错误、有问题的地方画上“

”,打“”的题,要求学生在原题订正,哪里错就从哪里改起,不必从头到尾做一遍,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对错处留下深刻印象。学生改错后,教师就在“”加上“/”,构成“√”。这样作业中避免出现“×”,作业评级上记上“优”,既减少错误对学生心理的刺激,又调动了其订正错误的积极性。

四、有效地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劣差异是自然的。我从不幻想“十个指头一样长”,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习暂困生,我都给予必要的辅导,使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以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对于优生来说,辅导的重点在于强化兴趣,拓宽知识面,发展其特长;对于中等生来说,重点在于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学习暂困生来说,重点在于补差补缺,防止知识负积累,促进转化。我更加“偏爱”学习暂困生,给予他们更多的辅导和帮助。在辅导形式上,我坚持做到“四结合”:一是集体与个别相结合,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体辅导,个别性的问题单独指点。二是讲解与自学相结合,教师在讲清知识关键要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读书,寻找有关知识,启发学生个人钻研,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三是课内与校外相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习题课内解决,如课内来不及解决的问题,可安排在课外补救,或通过第二课堂适当延伸补充,开阔知识视野。四是校内校外结合,教师与家长取得共识,相互配合,共同落实教学要求。

五、多样的评估测试方法。

考试是一种教学反馈与评价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对学习暂困生来说,他们最害怕的就是考试。为了帮助学习暂困生克服害怕考试的心理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多样的测试方法,在考试内容上我采用一部分符合大纲要求的基本题,计100分;另一部分略高于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的附加题,每次二—四题,计加分20—40分;或采用A级、B级两张试卷,A级为基本要求的测试题,B级为要求略高的测试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做。在考试方法上有时采用“学习暂困生助考”的方法,即允许个别学习暂困生在考试中看书或向老师请教,允许第一次未考及格的学生经过补习后的一星期内再考第二次,试卷不同,但要求基本相同,并承认第二次成绩。在达标标准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制订不同的标准。比如,单元测试优等学生85分为达标,中等生70分为达标,学习暂困生60分为达标。多样的考试方法,不同的达标要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多项教学活动。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针对学生学习差异,分层进行教学能明显地提高教学质量。具体表现在:

1、分层教学实施以来,学生学习兴趣被进一步激发起来,在最近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实施分层教学前后对比统计如下:

项目

统计我喜欢数学我比较喜欢数学我不喜欢数学

实施前71.9%25%3.1%

实施后90.6%9.4%/

上升到+18.7%-15.6%-3.1%

从该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实施分层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原因在于使全体学生各自都得到成就动机。

2、实施分层教学使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习暂困生吃得了,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对于学习暂困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在一定的程度上克服了自卑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由于分层教学注重了个体差异,突出个性,使教师能对在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从而获得新的认识,进一步完善了教学方法,将这种认识和方法反馈于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教学实效。

“针对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的策略

林皋小学

7.分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 篇七

一、分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分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理论。在我国,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在西方, 1868年, 美国教育家哈利斯实行“活动分团制”, 这是最初的分层教学。近现代教育家也提出了许多分层教学的理论。如前苏联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美国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 都对分层教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和兴趣的不同, 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由于学生现有知识、认知能力、学习态度的不同, 学习效果必然存在差异。而现实的教学, 大多数教师仍然是采用统一的要求来授课, 必然会造成“优生吃不饱, 学困生吃不了”的局面, 导致部分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这是低效的教学。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 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体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这个角度说, 分层教学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是最有效的教学。

二、学生分层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不同, 造成在知识的接受、理解、掌握和运用上的差别, 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分层。学生分层是教学分层的前提, 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生理、心理、思维能力、技能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自我意识已经觉醒, 但不能完全自控;由形象思维阶段向抽象思维阶段过渡, 思维能力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高中生处于青春期成熟阶段, 心理比较稳定, 自我意识增强, 趋于独立, 能自控, 兴趣爱好相对稳定, 逐步摆脱形象思维, 进入抽象思维。这些差异也决定了他们的现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上存在差别。同一年龄段的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也存在差别。由于遗传因素、学习环境和学习经历的不同, 导致同一年龄段的学生智力、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等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就造成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产生差异, 出现好、中、差三种情况。因此, 学生必须分层, 区别对待, 这样教学才能有效。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教师用同样的模式进行教学, 就会导致成绩好的学生不愿听, 成绩差的学生听不懂。因此, 学生要分层, 教学要分层。学生分层是指对一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层。分层的依据是学生的学科成绩、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由于教学是分学科进行的, 按学科分层更科学。分层教学的学科构建不同层次的教学班, 不分层次教学的学科仍在原行政班上课。学科分层通常是把一个年级的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 A层次学生, 学习成绩差, 接受能力慢, 动手能力弱, 存在无心向学倾向。B层次学生, 学习成绩中等, 智力平平, 动手能力一般, 有一定的上进心。C层次学生, 学习成绩较好, 接受能力强, 动手能力强, 学习兴趣浓。学生分层要坚持学生自主选择, 家长参与选择, 教师指导选择三个原则。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 一般是一个学期调整一次, 特殊情况也可以通过期中的段考进行调整。调整的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 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 确定调整的层次。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进行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对学困生即A层次学生, 实行“低起点”教学, 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改变其自卑和落后的心理。对中等生即B层次学生, 按其水平能力组织教学, 使他们如鱼得水。对优秀生即C层次学生, 提高教学要求, 使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分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分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差异, 分为不同层次, 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这要求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即“以学定教”。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 做到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教学方法分层、练习作业测试分层和教学评价分层,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1. 教学目标分层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依据。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教学就不可能制定统一的目标。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各层次的教学目标, 既不能过高, 也不能过低, 应该是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换言之, 就是要让学困生“吃得了”, 中等生“吃得好”, 优等生“吃得饱”。

一般情况下, 分层教学目标是根据学生的差异来制定的。A层次的学生, 要求能掌握教材中最基础的知识, 具有初步技能, 基本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B层次的学生, 要求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够独立思考, 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层次的学生, 则要求除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进一步拓宽视野, 开拓思维, 提高能力, 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2. 教学内容分层是有效教学的要求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既然教学目标是分层的, 那么, 教学内容也要进行分层, 这样才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分层, 就是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组合, 在详讲、略讲、难度和进度上进行分层处理。A层次的学生, 按照课标的基本要求, 以课本为依据, 教会课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方法, 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 适当放慢一些教学进度。B层次的学生, 按照课标的基本要求, 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此基础上, 适当联系实际,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度和进度适中。C层次的学生, 按照课标的基本要求, 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 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联系实际, 拓展思维空间, 教学难度适当加大, 进度适当加快, 内容适当增加。

3. 教学方法分层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方法分层是实现分层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渠道, 分层授课是教学的主要形式,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应采取不同的对策。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就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A层次学生, 一是充分信任和尊重;二是消除心理障碍, 树立信心;三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四是注意学法指导;五是多鼓励, 多表扬。在具体的教学中, 应采取“抓基础, 低起点, 低台阶, 慢进度, 扶着走, 多反复, 多反馈, 多帮助, 多鼓励”的对策。对B层次学生, 一是关注和关心;二是帮助和鼓励;三是注重良好习惯养成;四是方法指导;五是注意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 应“重基础, 小步走, 慢变化, 多训练, 常反馈”。对C层次学生, 一是重视和关怀;二是鼓励与指导;三是培养良好习惯;四是培养能力;五是激励创新。要“分步走, 小综合, 多变化, 导探究, 促能力”。

4. 练习作业测试分层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能力的长进得靠训练, 能力的保持得靠练习, 其间有个条理、步骤, 不能马马虎虎, 一读了之。”练习作业测试是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最好方法。练习作业测试分层是教学目标分层的要求, 只有练习作业测试分层, 才能检验分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教学是否有效。分层的内容, 一是量的分层, 不同层次学生的量是不同的。一般来说, 知识越多量就越大, C层次比B层次的多, B层次比A层次的多。二是难度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难度是不同的。难度是与知识成正比的, C层次比B层次的大, B层次比A层次的大。三是完成的时间分层, 不同层次学生完成的时间是不同的。A层次的可以给多一点时间, C层次的可以给少一点时间。四是批改分层, 不同层次学生的批改要求是不同的。对A层次要优先批改, 并且多用鼓励的语言。对B层次要用肯定的语言。对C层次要指出不足。具体的分层要求是:A层次, 以基础题、简单题、知识直接运用题为主, 变式题为辅。B层次, 基础题、变式题并重, 简单综合题为辅。C层次, 变式题、简单综合题、探究题、应用题并重, 基础题为辅。

5. 教学评价分层是有效教学的必备环节

教学评价分层是分层教学的需要, 也是有效教学的要求。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进行分层评价。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 又很赞赏的话, 那么, 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教师要学会科学评价学生, 用评价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版演练习、书面作业、测试试卷、课外辅导等环节中, 抓住一切时机激励学生,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对A层次学生, 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 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及时鼓励, 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 要指出不足, 指明努力方向, 促使他们积极进取。对B层次学生, 采用激励性评价, 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 鼓励他们获得的进步,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 又要揭示不足, 指明方向。对C层次学生, 采用竞争性评价, 对他们坚持高标准, 严要求,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 指明前进方向, 以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

8.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策略 篇八

关键词:英语教学;分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18-01

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智力不同,对于知识的接受和认知,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有余力的学生,有区别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尽可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一、教学目标弹性化

教学目标具有诱发、导向、调控、激励的作用,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材的弹性,反映在教学内容方面,是对不同流向的学生内容有不同的规定,因此我们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是在把握学情和目前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个大前提下,制定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弹性化教标和学标,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有助于教师把握教的方向,调控教学过程,还从教学的首(即教学的出发点)尾(教学的归宿)两方面,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把“面向全体”落到实处。

二、课堂教学层次化

课堂教学过程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围绕弹性化的教学目标分层因材施教,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做出努力。一方面必须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独立活动----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坚持学生能学懂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回答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学生获取知识的独立性,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能用适合自己的速度去学习,从而达到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因人分层施教,学生在独立活动中自己尽力发展自己的目的。

另一方面必须强化教师对学生独立活动的主导作用——整体把握,分层推进。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操作取向,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思维经历数学知识的提出、形成、发展、探索的过程,但由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必然出现各类学生参与程度,自学收效,所遇学习障碍不同的现象,因此在学生独立活动时,教师要紧紧抓住机会,及时询问各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情况,及时了解各类学生学习所遇疑难和学习心向,获取整体情况,并依此因势利导,分层施教。

对于差生,我们要创造条件,使差生要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对题目的设置,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依次加大难度,这样他们在第一层次获得成功的同时,就会愉快地,自学地独立完成下去。另外教师还应对差生以特别关心,鼓励他们主动求问,不要让差生成为“无人问津”的角落。

对优生老师应放在使他们“充分发展”的基点上。优生的悟性好,思维能力强,因此在学生独立活动时,教师应提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让他们去改,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必要时教师给予点拨。此外还要注意运用优势激励原则,给优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优生做小先生,辅导中差生,这样不仅能弥补教师辅导的不足,又能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三、实施分层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分层教学中要实施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语言。“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是在学生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让组内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要及时对各层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其表现力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合理评价,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和要求,在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层次要求时要及时合理的给予评价,让各层次水平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由于考试终结性评价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考试成绩的取向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分层教学更能着眼于转向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的评价,转变学生学习知识取向,真正体现实施素质教育。

在教学中还应多鼓励学生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尤其是学困层学生要更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在操作中还要适时做好其它两层学生的思想工作,积极创造共同参与,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保证各层学生都能有进步。

上一篇: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下一篇:软件安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