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作文

2024-09-28

模仿作文(共15篇)

1.模仿作文 篇一

大家伏在座位上,一片安静。铃声响了两遍,老师还没来,大家耐心地等待着。

教室的门口探进了一个小脑袋,放哨的李宁晃了晃热得满头湿汗的脑袋,一溜烟跑到了座位上,大家都拥了上去,把他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住了,“叽叽嘎嘎”问个不停。“李宁,老师来了没有?”“李宁,老师去哪儿了,怎么还不来上课?”……我是李宁的同桌,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嗜!我一把挽住他的胳膊.一边摇来摇去,一边小心试探:“好同桌,快告诉我,老师呢?老师是不是不来了?”李宁故弄玄虚,卖了个关子。在大家的追问下才道出真相,美术老师生病了,这节课,他……后面的“绿豆眼”还没听完就像青蛙似的`叫了起来:“呱呱呱,呱呱呱,我们自由啦,呱呱!”远处,

“绿豆眼”的死党―男高音徐阳立刻回应了几声青蛙口LI。顿时,大家哄笑起来。“绿豆眼”与男高音形成了二重唱,一唱一和还真像那么回事儿。紧接着,同学们的“猫叫”

“狗叫”声不断。王杰学起了狮吼,猛地一声响在潘乐的耳朵边,吓得她一声尖叫,声音好像脖子快被扭断的小鸡发出的。全班一下子镇住了,寂静了三秒钟,随即爆发出一阵欢笑。

教室里都快成动物园了,猪叫、羊叫、马叫……此起彼伏,形成了特殊的“动物音乐交响曲”。不知是谁突然叫了起来“老师来了!”顿时,教室里一片惊叫,大家七手八脚地回到座位上,心里不禁叫苦。一秒、两秒、三秒……老师依然不见踪影。大家“喳喳”地窃窃私语。不一会儿,大家都恍然大悟,是假情报!又是一片欢笑。动物交响曲继续播放着……

2.模仿作文 篇二

模仿是人的本能之一,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时起, 就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模仿。言谈举止, 乃至文化艺术, 无不在模仿中演进, 在模仿中创新。书法中的临摹, 就是典型的模仿。没有哪一个书法家, 不是先从描红、临帖开始的, 先求形似再到神似, 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古今中外, 文坛上, 仿写中出新意作品的例子, 举不胜举。王勃在《滕王阁序》中, 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 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李白模仿屈原的诗作, 写出了崭新风格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古人学文写诗, 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 盖学之既久, 自然纯熟。”

因此, 作文训练中, 尤其是起始阶段, 不要拒绝模仿。引导学生对例文适当模仿, 了解各种表达技巧, 顺畅地把课堂学到的写作知识转化为能力, 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作文教学规律的。

在七年级上学期作文教学中, 我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六个专题的仿写训练。

一、仿优秀作品的题材。

以往的作文课上, 有的学生, 瞅着文题, 皱着眉头, 咬着笔杆, 半天不动笔。问他, 说是没有东西可写。为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 我以写自己、写亲情两个小专题, 引导学生感悟怎样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围绕“认识自我, 展现自我”这一训练专题, 我和学生一起赏析例文《这就是我》。文章以小标题的形式, 通过“登龟山”、“探究公式”、“痛失考分”三个典型事例, 形象地表现了自己三方面的个性特点。经过赏析探究, 启发学生领悟:文贵真实。作文要关注日常生活, 选取最能表现自己个性特点的材料, 真实地展示自己的风采。

在“用心体察, 感受亲情”专题训练中, 我朗读了《父亲的白发》。例文以父亲的白发为线索, 回忆了小时候父亲关心、疼爱自己的几件小事, 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讲台上, 我用心动情地朗读;讲台下, 学生悄然动容, 或哽咽抽泣, 或泪流满面。稍事静默后, 我启发学生, 文章为何如此感人?一番讨论, 达成共识: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大多数人, 生活都是平平淡淡的, 看似寻常的小事, 只要能挖出真挚情感, 能打动人, 就值得写。我与学生们商议, 以亲情为话题作文, 突出一个“情”字, 力求写出令人鼻子酸酸、眼睛湿湿的文章。从学生的作文中, 我发现他们对父母亲人有了新的认识, 对平日视而不见、听而未闻的亲情有了深入的体味。几位同学朗读了作文, 一件件真实的生活小事, 饱含真挚感人的情愫, 读的人哽咽了, 听的人也为之动容。

二、仿优秀作品的框架写法。

七年级学生写记叙文, 往往结构简单, 开头结尾一番议论, 中间平铺几件事例, 事例之间用诸如“记得有一次”等等简单衔接过渡, 内容笼统, 平铺直叙, 难以打动读者。为解决这种问题, 我安排了以下两个专题。

训练“叙事具体完整”这个专题时, 我以中考满分作文《宽容》为例。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 明白了生活中一个简单的道理。读完文章后, 经过讨论, 引导学生体会到, 写记叙文要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 这样, 叙事才能具体完整, 条理清晰。接下来写作《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时, 我进一步结合例文引导学生明确:交代记叙的要素, 要灵活, 要突出重点。特别是事件的经过要写得具体、细致、生动, 我特别强调, 和例文一样, 作文至少要有一处肖像, 一处心理, 两处环境, 两句个性化语言, 三个细节动作, 力争给人留下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围绕“叙事要讲顺序”这个专题, 我引导学生赏析了两篇文章《我家的一件珍品》和《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珍品》一文开篇点出“又破又旧的钢笔”“确是重于泰山”, 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后来写出了“钢笔的特殊意义”, 文末表达了对外公的深深思念之情。“现在———过去———现在”, 文章采用倒叙, 设置悬念, 首尾呼应, 强化了钢笔的意义。《习惯》一文采用顺叙, 用轻松流畅的语言, 记叙了作者“讨厌———喜爱”日记的过程, 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行文波澜起伏, 首尾相映成趣,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随后的作文训练《那一次, 我》中, 我引导学生模仿这两篇例文, 选取一种记叙顺序, 借鉴一种写法, 做到首尾呼应。

从两个专题的训练来看, 学生作文结构散乱、内容空洞、平铺直叙等现象有了很大改观。我想, 作文有了完整的框架, 才有了修改的余地, 才有破格提高的基础。

三、仿优秀作品的立意。

七年级的学生, 认识水平较低, 思想相对肤浅, 写起文章来, 立意不高。作文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从他人的文章中领悟优秀文章的精髓所在, 悟出为文的真谛, 学到提高作文水平最本质的东西。我引导学生赏析了反映乡村变化的《我家的门槛》。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们情绪活跃, 思维积极, 引导他们悟出, 优秀文章最本质的一点是体现作者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要写好作文就要认真观察、体味生活, 多思考身边的人物、事件、问题, 砥砺思想, 锤炼观察生活的能力。

在学生“模仿”作文训练中, 我有几点体会:

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模仿”。

既要为“模仿”正名, 又要避免简单地照搬照抄, 写虚假作文。

2. 精心选择要模仿的文章。

选文时代感强, 特色突出, 切合学生实际, 引导领悟时, 学生才会如目见耳闻, 产生共鸣。

3. 启发学生感悟。

教师要围绕预定目标, 千方百计点拨, 使学生领悟深刻, 仿其精髓。

3.小学作文学模仿 篇三

怎样指导学生读写结合学模仿呢?根据本人实践,我认为指导学生仿写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仿写句子。通过阅读书上的一个现成的完整句子,分析其结构,学习写出相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句子,仿写相同句式,表达不同内容的句子,是小学生遣词造句,组织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写好句子是作文的基础工程,除了用指定的词语仿写句子外,中年级在切实打好词句的基础上,能通畅地写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完整句子;高年级还要通过各种句子的仿写训练,提高写句能力,还要训练把字句、被字句、比喻句、夸张句、拟人句、排比句以及各种复句,以上句子的仿写都要理解句子意义,掌握句子结构之后时进行。只有深入细致的理解了,才能掌握句子的规律,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练习读句写句,根据年级不同而要求不一。

第二步,仿写段落。“段”是突出文章中心的重要部分。前些年有专家专门论述段落教学,现在各级考试,也常有段落阅读,所以有教师说,写作段落也是小作文,可见段落仿写是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写作入门的重要环节。教师设计段落读写例题要有的放矢,因为段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有并列式;段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段的句式有: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所以例子,要有一定典型,教师分析例题,指出开头一句怎样,中间几句怎样,结尾一句怎样,如此分析,使学生条理清晰,仿写时候,学生才能依样画瓢,掌握技巧,写好段落仿写,中年级应为重点,高年级也应把它作为写篇的过渡。

第三步,仿写篇章。即阅读仿写完整的一篇文章。《小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这里讲的“认识水平”指阅读、观察、分析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指字、词、句、篇的综合运用。所以篇的仿写紧扣大纲,结合学生知识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是符合教学规律,行之有效的好办法。首先,阅读中,要掌握中心思想是什么,开头怎样写的,中间怎样写的,结尾怎样写的,开头与中间与结尾是怎样过渡照应的,所以在阅读时,要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修辞运用,语气变换等等,吃透阅读的文章。其次要供给学生仿写时的材料,当然教师提供,或学生自备均可。再次让学生仿写。读篇写篇,就年级而言,应是高年级的重点;就班上而言,不能“一刀切”,要分层要求。仿写篇时,先搞单项训练,就是先开头结尾的仿写,后搞过渡照应的仿写,再搞修辞及句式变换的仿写,最后综合训练。要读篇写篇,这语言文学的综合运用,也是思想感情的文字表达,更是思维训练的最好时机。

4.模仿作文700字 篇四

唉,最近无论是网络上啊,还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都出现了很多的模仿事件。模仿这种事情其实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不少见了吧。就提提网络上的一些例子吧,网红和明星大家都知道吧?是的,明星和网红一般都是长得比较好看的啦,或许脸上都有一些很好看的.地方。

是的,很多人都是喜欢他们的颜值才会喜欢上他们的了。可是,不少人也开始动起了歪脑筋了。没错,就是模仿,很多人把自己化成一些明星啊,相像的甚至有百分之八十那么像。昨天我更是在网上面看到,有一个主播,因为化妆之后太像杨洋了,涨粉丝十万多。唉,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甚至有些人模仿更甚的,专门去整容!整容的相像程度那么就更加多了。以前的我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可那个时候的我,还不懂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很好奇。可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渐渐明白了,说白了就是想红,无非就是模仿其实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模仿呀?因为心里多少会有些不平衡吧,希望自己可以变得和那个人差不多,这样就可以获得他的名誉了什么。可真是可笑,就算皮囊都是一样的,可是内里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世界才如此有趣啊,一模一样的人,长相一样,内里一样,什么都不一样,那么这个世界还真是枯燥又无聊啊。记得自己曾经听过的一句话,有趣的灵魂太少,好看的皮囊太多了。是的皮囊我们可以和别人一样,可是内里呢?性格呢?脾气呢?难道我们也能照样的模仿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5.模仿的作文 篇五

不过首先要找一幅能模仿的世界名画,这并不困难,因为强大的度娘那里有很多。但是找着找着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名画大多画的都是女生,我只想找一个男生的。就在我快绝望的时候一幅画射进了我的眼眶,它就是《吹泡泡的男孩》画的主角就是作者马奈的儿子。

说干就干,我来到衣柜前翻找起了白色衬衣,可怎么也找不到,最后还是借了我妈的白衬衣。衬衣弄到了蓝色的碗也不是问题,就是不知如何弄吹泡泡那些东西,最后想来想去才想到用汤勺来代替。

首先我穿上了我妈的白衬衣,左手拿着蓝碗,右手拿着汤勺,头向上抬四十五度,把汤勺靠进嘴巴,因为把汤勺弄一个视角不认真看就看不出来是汤勺了,我拍了一张对比对比,可发现还是有点不像,看了看之后发现背景不一样,名画背景是黑的,而我的却很亮,最后还是电脑这高科技帮了忙。可过了会儿发现表情也不对,就这样我又弄了半个小时才好。

好了之后我拿给我妈和我爸看,可谁知他们说像的,让我大吃一惊。因为我觉得并不像。

6.模仿背影写作文 篇六

h老师不仅很年轻,而且特精神。一米八的个,挺挺的,头发也理得蛮有型,看上去轻轻松松。无论在男生还是女生眼里,绝对是个帅哥。由于他经常背对着我们在黑板上写呀写,所以整堂课的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我们见到的并不是他脸上的表情,而是他的背影。

上的堂数多了,大家察觉到h老师有一个习惯性的小动作,很让人迷惑不解。是什么小动作呢?每每老师写板书,总是会右手挥舞着粉笔,左手翘起大拇指,在腰部一遍一遍地划圈圈。课间,我同桌猜着说:“老师大概是在打手势吧,是让咱们好好做笔记。”坐我后面的同学说:“老师或许是在夸我们呢,因为大家都很守纪律。”我说:“不一定哦,恐怕是老师腰疼吧。每天他都要上好几节课,累的。”

天气尚未转冷的那堂课,验证了我的猜想。那天,h老师穿着adidas的运动装,白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脚下蹬着一双拖鞋,两手端着苹果笔记本电脑,戴着耳机,背着运动背包走进了教室。这也是h老师的常规性装扮,大家早就看顺眼了。很快,他就调试好了投影仪,从夹子本中取出讲义,开始讲这节课的内容――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开头两道题不难,因此h老师并没有写过程。第三道题比较麻烦,需要分步骤讨论。于是,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作图。“嗤――”直溜溜的x轴画好了,“吱――”端正正的y轴也画好了,然后再标出原点o。耶,好一个二次函数图像,太完美了……

突然,我发现h老师的习惯性小动作与往常不大一样。他的左手没有伸出大拇指,也没有在腰部划圈圈,而是握成了拳头,轻轻地敲着腰椎的部位。整整一堂课,一直是如此。

说话间,下课的时间到了。h老师收拾好讲台上的讲义和电脑,从兜里取出一部iphone5,塞上了耳机,调好了歌曲,背上背包,微笑着跟大家打了个招呼,踢拉着拖鞋走出了教室。我知道,他还要到离这儿挺远的另一个学区赶课。他的背影在走廊里渐渐远去,一个镜头却在我的脑海定格:他的两只手都握着拳头,朝后背着,一左一右地在腰间捶打。

7.中学生作文的模仿与创新 篇七

但是, 近年来, 由于受高考中考的影响, 作文的模仿进入了一条程式化的轨道之中, 作文中从题材到写法上都出现了雷同现象。例如以“谢谢你”为题作文, 本是个不错的题目, 但是学生大都写做好事:这个拾钱包, 那个扶奶奶;此人追汽车, 那位不留名。细究素材来源, 纯属子虚乌有。记叙如此, 议论何尝不是?基本是提出论点, 举几个例子。这类呆板而公式化的作文, 不能不说是跟模仿有关。模仿就要有被模仿的模式。模式就是模子。有模子就可以批量生产, 就会千篇一律, 这是作文的大忌。这对中下水平学生提高基本的作文水平, 特别有效, 但是对中上水平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方法指导, 要设计多种模式, 供不同程度的学生练习。另外还要研究模式之外的写作基本的方法, 培养尖子生创新, 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实践证明, 作文创新的有效方法就是成立作文兴趣小组或文学社团。兴趣产生于努力学习之中, 而且愈努力兴趣愈浓。每个班级总有一批爱好写作的学生, 他们是作文创新的骨干。教师如能帮助他们组织作文兴趣小组或文学社团辅导他们课外读写, 就可以促使他们的兴趣正常发展。但是, 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兴趣小组或文学社团, 而组织起来的学生又往往坚持不了活动。学生对作文兴趣小组或文学社团没有兴趣, 其原因多数在于活动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作文兴趣小组或文学社团应以学生为主人, 不能教师一手包办。如果是教师出面组织, 活动安排已事先拟好, 学生只是奉命而来, 变成了多上两节语文课, 必然难以坚持。组织作文兴趣小组或文学社团, 必须物色各科成绩都好, 具有一定组织能力, 对作文创作确有兴趣的热心人, 让他们出面组织, 尊重他们的意见, 教师从旁顾问指导就行了。

作文兴趣小组或文学社团成立后, 活动丰富多采, 人人动手, 各显其能, 就能坚持到底。有经验的教师在指导兴趣小组或文学社团活动中, 很注意抓四个结合:一是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相结合。学生的写作特点各不相同, 有的喜欢描写抒情, 有的喜欢议论说理, 有的喜欢写诗歌, 有的喜欢读古文。那些不愿意参加兴趣小组或文学社团的学生, 往往是自己有特别爱好。如果帮助学生选定自己的兴趣专题, 完成之后, 安排在小组内举行专题报告会, 学生的积极性就高了, 比听教师作讲座报告有劲多了。二是小组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班级的有关语文的活动可以交给兴趣小组或文学社团去搞, 如出板报, 朗诵比赛, 作文比赛, 汉字大赛, 成语大赛, 讲演会等等, 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办报刊。这样, 兴趣小组或文学社团就在班级集体中发挥作用, 不仅培养了实践能力, 还培养了为集体服务的好思想。三是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小组活动可以定期安排一周或隔周一次, 不必都在校内活动, 尽可能搞些适当的参观访问活动, 如读了某个作家的作品, 举行讨论会。其他如参观各种展览会, 采访先进人物, 游玩风景区等, 都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四是计划活动与特殊活动相结合。兴趣小组或文学社团的活动必须是有计划的, 一学期活动几次, 大致什么内容都要落实, 但是, 碰到特殊情况, 就应该机动灵活了。如报刊上发表了什么好作品, 或者哪个问题有争论了, 大家思想比较活跃, 便可及时组织他们阅读讨论, 可将一些有份量的文章向报刊投稿。报刊征文也应该发动兴趣小组或文学社团成员积极参加。优秀文章的来源可以请各班级语文教师定期选出本班级优秀作文上交文学社团, 电子稿与书面稿均可。文学社除了出版刊登学生优秀作品外, 还可从考试作文中选出优秀文章印发给全体学生借鉴学习, 还应选出特别优秀的文章向杂志社推荐。事实证明, 如果小组成员的文章能在报刊上发表, 不仅作者本人, 而且大家都会产生一种荣誉感, 进而激发学生努力创新的积极性。

作文教学既要模仿又要创新,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模仿的目的。作文指导尤其要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 千万不可使学生作文陷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文章要讲作法, 但须不守陈法;文章应重视规范格式, 伹也应不拘一格。

摘要:作文教学既要模仿又要创新,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模仿的目的。本文主要就作文的创新教学, 简短介绍了基本方法。

8.浅谈作文模仿与创新 篇八

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可见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章可循,既能降低学习难度,又能起到明显效果。唐朝的王勃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化来;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模仿果戈理的一篇同名小说。但模仿不是抄袭或临摹,它是在充分领会范文“形”“神”之精髓的基础上的一次升华。死搬硬套只会让人觉得拙劣可笑。下面我将就如何做好模仿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1、读透教材,模仿经典课文。

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每篇课文都有其写作方法上的独到之处。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老师分析课文,深入了解作者是如何组材、构思及使用了哪些方法才使文章如此出彩。在不同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学习它们不同的结构形式、行文顺序、修辞、优美语句等等有关作文的知识。这些内容看起来非常繁琐,教师课堂上可结合每篇课文特点重点地讲解其中的一两项,不需面面具到。如若每一节课我们都很好的将作文教学与课文紧密结合,日积月累必会有所成效。为了让学生进一地运用这些技巧,在每一篇课文结束以后,可以有目的的布置一篇小练笔。

2、进行课外阅读,模仿优秀作品。

仅凭课本中课文还是远远不够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提倡的阅读不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是倡导大家灵活运用课堂上教师所有分析文章的方法,对自己课外阅读的佳作作一些分析,进而学习其中的长处,用于自己的写作。前几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以其娴熟的文言、丰富的想象而倍受好评。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定然熟读《三国演义》,深谙其语言之道,才能将文章写的如此炉火纯青。建议学生们在课外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力求做到无笔不读书。笔记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摘录型,原文摘录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可以是整篇,也可以是局部;二是感想型,读完文章写下自己的内心感受;三是综合型,可就文章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进行摘录并作简要的阐述。不要小看这点点滴滴,所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些都是作文的根基。

3、交流学习,模仿教师和学生。

老师和同学是学生最亲近的人。老师写下范文,读给学生听听,可谓言传身教,这样学生是极易模仿到老师作文中的优点。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换作文或日记看,互相交流和学习,同龄人之间往往更容易互相模仿。对于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同学好的作文就像一盏路灯,照亮了他们写作的道路。另外,老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大家听,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二、作文中的“创新”

有了模仿的能力,我们又有进一步的要求——创新。从模仿到创新是一次质的飞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创设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当学生进行了大量的作文训练以后,作文中必将绽放出个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把点评的重点转移到这上面来,要对学生作文中一些有创造性的地方进行表扬。在作文点评课上要形成一种氛围,那就是让学生感觉到真正写出个性特点的作文才是好作文。除了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在课下就作文中某些小细节上的创新单独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作文的快乐与成就感。

2、鼓励发言,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

作文简而言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口說我心,我笔写我口。要有独创的见解,首先要表现于语言表达中,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上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要让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比如对于勒、孔乙己、愚公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长期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主要看你的论述能否自圆其说。所以我们要打开禁锢学生思维的枷锁,让学生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进一步地将这种个性化的思维诉诸笔端,形成独特的作文风格。

3、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了培养这种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改写古诗。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诗词,虽不能作诗填词,偶尔根据语境化用一两句倒也能使作文增色不少。二是给课文续尾。有些课文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未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主旨的前提下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

9.模仿背影写作文 篇九

我读朱自清的《背影》,捧一杯香茗,不禁由朱自清笔下蹒跚翻过月台的老人泪眼婆娑……然后忆起哪家?她总是给我一个背影,一个不太好看,佝偻着的背影。一件粗布的深蓝色上衣,向后梳的头发,或许是转头太少,我竟无法描述她的容貌。

她照顾我的日常起居,在冬天为我捂一双袜子,在夏天呢喃着为我扇蚊子,在秋天为我做一盆香喷喷的红烧肉,在春天她笑着转身给我留下一个背影……

她梗咽的躺在床上,仿佛死神扼住了她的喉咙,胸口无规律剧烈的起伏着,一下又一下,仿佛是对生命的呼唤。她招我到床前,用她干枯的像树皮般的手抚我的脸,生疼。我不知道是她的手的关系还是觉得眼前的她是如此的不堪一击的关系,我哭了。她笑着唤我,一遍又一遍,我明白她疼我,在我3岁来到她的怀中的那天起。我竟才发现她是如此的苍老,充满皱纹的脸,黑黝黝的却没有容光,她知道她离死神不远了,她又唤我,一遍一遍……然后,用尽全力拔下针头,别过身子,留给我一个背影——一个养育我,鼓励我,以生命捍卫我,即将消失的背影。

春天的花落了,我仿佛又看到一个老人,穿深蓝色的粗布上衣,头发向后梳,身后跟着一个小女孩,女孩紧跟着老人,看着老人被时光压弯的脊梁,心中充满了感激或不知名的情感。她,我的奶奶,以生命的最后一丝力量留于我一个背影……

10.模仿与创新作文 篇十

时间在时代的长河上流淌着,奔腾的浪花正汹涌澎湃着。一次次击打,一次次怒吼,又有多少船舶毁弃其中。时代在不断更迭,换新。正如托马斯彼得斯所说:“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灭亡”。

创新已成为时代的号召,岁月的潮流,国家的目标,人民的责任。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但是路途却是如此的艰巨又遥远。自四大发明以来,中国已逝去的辉煌。但在人们眼中,创新该怎样理解呢?是创造前所未有的,还是凭空想象呢?或是别的什么?当然,创新就是创/新,但如何去创这个“新”呢?结论是:“创新从模仿中来”。

或许,面对这样的说法,你会认为是胡说八道!或是令人匪夷所思。——创新是创造新的东西,而不是模仿。但结果确实是的!

创新的基础便是模仿。婴儿呱呱坠地时,睁开眼看世界,学习便已经开始了,而这学习便是模仿。他们学习着说话,交流。五一不是从父母社会中模仿得到的。就连吃饭用筷子,上课也是从模仿中来的。吃穿住行,社会,学校,家庭。无一没有充斥着模仿的气息。正因为有了模仿,世界才会得以持续,人这一种类才能有能力繁衍生息,才会有能力创新。

创新源于模仿,是模仿的升华。现代科技是先进的,时光退回去2,这些现代科技是人们想也不敢想的。可以说现代人甚至比帝王更享受。因为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帝王,也没有做过火车,飞机吧。但是现在如此先进的东西也是从模仿中来的。其中仿生学就是一个大的模仿了研究,例如电子蛙眼就是从蛙眼开始研究而制成的,雷达源于蝙蝠的超声波,蜻蜓的复眼和翅膀就有了今天的电子眼和飞机。诸如此类的,很多研究和科技产品都是模仿自然界中,以存在的生物种类,绝不是横空出世凭空想象的。

今天的人造飞船,火箭归根结底也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模仿。就连读书学习也是一个模仿老师的过程。只不过是先从形再到思路和灵感,慢慢再形成自己的想法罢了。

正确的模仿缔造创新。并不是所有的模仿都能变为创新的:就如匠人做了几十年,对,技术已烂熟于胸了,但也只是匠人,并没有变回大师,因为他只是训练技术,并没有引起思考或是改进现有工作繁杂的工序,这样怎么做也只是匠人。但是如果成天思考怎样改变,却能要学的也没有学会,如同邯郸学步一般,也是异想天开的。想创新,只有一个途径——先学后思。

11.模仿是小学作文的基础 篇十一

关键词:模仿;小学作文;创造性写作

一、模仿的提出

教小学语文多年,学生经常问到一个问题:老师,作文该怎么写?我一时也没有好办法告诉他们,只能告诉他们要多读书、多写日记,以后慢慢地就会写作了。在每周一次的教研会上,老师们之间也就这个问题展开过热烈而持久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比如“作文其实就是写话,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作文就怎么写”,比如“多买作文书,观千剑而后识器”,再如“作文教法‘三步法”,但这些办法却经不起作文教学的实践检验,只是昙花一现状。现在,如果学生问我:“老师,我就是不会作文,我怎样才能会写作文呢?”我就告诉他这个较慢和较笨的办法:“你向语文课本学,至于怎样学,很简单:把它读懂之后,看它怎样写,你就怎样写,一句话,照着写。”就我自己的写作经验来看,作文就是这样,从模仿别人的文章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就逐渐学会写文章了。这也符合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理。可见,我们提倡模仿是破解目前我校作文教学困境、拓宽作文教学渠道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模仿的根据

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是从不会到会的,从不会到会总要有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就是模仿,它的终点才是创造。所以小学作文的起点是模仿,这是毫无疑问的。遗憾的是,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的主张是相反的,叫刚拿起笔来学作文的学生搞创作,这种没学会走路就学跑步的做法,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势必行不通。大家都知道,学书法,刚开始是描红临帖;学美术,刚开始是临摹写生;同样,在学生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先模仿后创造,这也是内因和外因互相转化的哲学原理在作文教学中的生动体现。

三、模仿的作用

过去私塾教学的方法就是先叫学生背书。私塾先生的用意,并不是叫弟子背会了再去抄袭,而是背会了好去模仿。试想,如果一个人胸中没有多少篇熟读成诵的好文章,他拿起笔必定是思路闭塞,笔端枯涩,绝对不会“下笔如有神”的,如果已经读懂甚至背会了别人的文章,模仿就变得简单多了,在作文时需要什么,内容就模仿什么,别人的文章哪个段落写得好,就模仿哪个段落。视自己作文之所需,取他人文章之所长,这和抄袭完全是两回事。作文教学就践行着这样一个从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的跨越。

四、模仿的运用

以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索溪峪的“野”》为例说明。在学这篇课文之前,很多学生都去河北省著名景点——野三坡,学习课文也很认真,我趁机在学习课文后布置了习作《野三坡游记》。学生写作热情很高,习作中大部分学生模仿了课文的结构,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走进河北涞水县的野三坡,我的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字——野。

“这里的山是野的。……”

“这里的水是野的。……”

“山上的野生动物当然就更是‘野性十足了……”

“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游人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

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出:开头和结尾的笔法,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中间三段的开头都模仿了课文的词句,文章的线索都是“野”。那么,他们的模仿有没有缺点呢?肯定是有的。比如课文有什么在,他们在自己的作文里也要有什么,由形式想内容,自然就有了“无话找话”的毛病。但这些毛病比起模仿所取得的成绩来说,还是次要的。因为他们只是模仿了课文的间架结构,内容还是自己游野三坡的具体见闻和感受。见仁见智,充满了个人的创造,并没有写千人一面的雷同作文。所以,如果以为有次要的毛病否定模仿所取得的主要成绩,这不符合辩证法的要求。

随着模仿作文教学的继续深入,我发现,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其他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叫他们全面模仿,还是部分模仿比较容易些、正常些,这也符合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的学习规律。

12.模仿作文 篇十二

初三的作文教学可以说是最费力又最不容易见效的部分。由于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 致使许多教师和学生把写作文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 流于形式, 缺乏有效的指导, 就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写作的水平。而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部分又恰恰是提高分数的有利空间。因此, 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指导初三作文,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著名作家莫言在读书论坛上畅谈文学创作和阅读经验时就指出:“文学创作要贴近生活, 善于模仿。”笔者认为模仿范文, 博采众长, 不失是初三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1 借助课内教学资源。

1.1 探究与模仿课文的立意, 提升作文深度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 文章立意的新颖、深刻是这篇文章价值的所在, 初中学生囿于阅历和思想水平, 文章要做到深远是有较大难度的, 所以要挖掘课文资源, 从看似平凡的小材料中透视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经过精选的名著名篇, 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之处,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结合课内文章指导学生选材、立意。教会学生模仿课文选材立意的精妙之处, 分析其看似普通的素材写出不同一般的效果。

人物篇, 如课文《童年的朋友》, 情节可谓简单, 事情极为琐碎, 但通过细腻的描写, 平凡的外祖母刚毅、乐观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特别是她对世界无私的爱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对“我”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 回忆童年时跟随祖父在后花园自由自在的生活, 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没有任何矛盾冲突, 写的都是一个孩子在狭小的生活空间的琐事, 但由于作者在文字中倾注了热切的情感, 再掺进了成年后的重新认识, 使文章意蕴深远, 不是停留在对往事的怀念, 而是寄托了作者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再如:写景篇, 朱自清的《绿》, 梅雨潭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 传达出作者对青春生命的热爱, 积极乐观的心态。《鼎湖山听泉》, 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景色的赞美上, 而是从泉声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人生的感悟。诸如此类, 教课书上还有许多例子可供借鉴, 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真诚感受生活, 更要思考人生, 注意身边那些看似平凡琐碎的事情, 挖掘其不平凡的意义, 以课文为模式, 学习思路, 深入到思维模式的模仿, 使写作更上一个层次。

1.2 借鉴课文写作技巧, 仿出精彩。

选好了写作的角度, 有了高、深、新的立意, 文章未必能打动读者, 这中间还有一个如何表达的问题。写作中学生应学会用多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可以从所学的课文中学习表达的技巧。

例如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景物描写非常出色, 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 从不同角度有层次地进行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用景物衬托人物遭遇的手法。

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中细节描写是一大特色, 可以指导学生模仿小说巧妙安排细节描写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学习小说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的方法。

在上《呼兰河传》时, 引导学生写作借鉴课文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摹事物的方法, 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和想象, 用清新活泼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

学习和揣摩这些名篇佳作的表达方式、写作技巧, 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会使学生在如何生动表达上获益良多。

1.3 借鉴课文的布局谋篇, 组织作文结构

文章的组织构造和布局安排能体现作者写作的思维, 文章结构对于内容的表述又起着促进作用, 因此新颖活泼的结构样式对文章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课文的结构方式典型,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比如《我们家的男子汉》, 结构是很有特色的, 作者按人物性格特点把材料分成几部分, 再加上小标题, 这就使文章条理非常清楚, 而且使人清楚地看到“男子汉”的性格是怎样逐步显现的。再如《柳叶儿》结构采用现实—回忆—现实的形式;《故乡》则采用插叙的结构组织谋篇;《男生贾里》的篇首则多了题记, 起到引导阅读, 彰显主旨的作用。指导学生仿照这些丰富多彩的文章结构样式, 在不断尝试、训练中努力寻找自己最善于表达和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结构样式, 以促进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2 借助课外资源, 帮助仿写

作文的深度来自读书的厚度, 没有广泛的课外阅读积累, 单借鉴课内有限的文章肯定是不够的, 但是让初三学生再去课外广泛阅读那也是不现实的。因此, 借助课堂以外一些有利的途径, 也是必要的。

(1) 由于学习时间紧张, 学语文的时间有限, 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去课外阅读, 这就需要教师对阅读资料进行筛选, 可以挑选整理一些好的文章印发给学生, 既节省学生挑选的时间, 又有针对性地指导仿写。如美文国风的《生命的品格》、陈荣利的《流浪的二胡》、映子的《爱如茉莉》、赵丽宏的《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何蔚的《感动是一种养分》、毕淑敏的《孝心无价》、席慕容的《窗前的青春》等, 让学生接触这些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会受到一种无形的陶冶, 从而丰富学生的见识和语言, 进而模仿其中精彩的语句, 动人的细节, 精辟的见解, 甚至是作家微笑看人生, 乐观看世界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借助班内学生的作文作点评。同写一个题目, 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 选材立意、构思写法不同, 听过多篇同题作文后, 往往会使学生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选读写得好的作文可以被借鉴模仿, 选读一般的作文也可以使学生获启示。

(3) 发动学生找自己喜欢的文章借鉴模仿。网络、书刊、报纸、杂志, 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十分广, 要应付老师布置的作文那还不容易。鉴于这种情况, 可因势利导, 将错就错, 鼓励学生去搜集自己喜欢的文章, 进行仿写, 可仿形式、方法, 不能抄内容。这样从选材、风格、方法上就会迥然不同, 也避免雷同文的出现。

总之, 借鉴模仿是初三作文的一个简单可行的做法, 但必须知道, 博采众长只是基础必须进行再整合去粗取精, 才能有所创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作文的熟练技能, 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因此, 今后我们应该继续探索初三作文教学的新路子, 从模仿到创新,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备战中考。

参考文献

[1]章静.浅议初三学生的作文指导[J].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

[2]江小强.初中生记叙文写作提升指导[J].新作文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 2013 (5) :43-44.

13.动物模仿秀作文 篇十三

哇呜哇呜,你听,这是韩顾瑞扮演的大老虎在叫呢!他一定饿坏了。大老虎左顾右盼,走来走去。突然,他一甩头,凶恶的眼神盯住了朱函逸小猪,嘟了嘟嘴,一下子从岩石后跳到半空,扑向小猪,用尖锐的细爪子按住小猪,血盆大口咬住了小猪。小猪软绵绵地倒地了,那只凶狠的大老虎正津津有味地吃午餐呢!看完他们的表演,大家都笑趴在桌子上。

杨云博自告奋勇举起了手说要演猴子。他面带微笑走上台,蹲在地上。顾老师一说开始,杨云博马上开始了精彩又幽默的表演。只见他双手弯曲,抓耳挠腮,嘴中发出吱吱吱吱的声音,身体前后摇摆,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去。忽然,他眼睛一亮,仿佛发现了什么人间美味似的,身子往上一抬,一边手脚并用地往前爬去,一边咯咯咯地大笑着。他四处张望,观察四周有没有人,然后伸手一拿,皱着眉头,拼命地咬啊咬,结果好像没有吃到肉,却掉了一颗大牙。他生气极了,不停地抓手抓脑门,他用尽全力敲着桌子,终于打开了核桃,大口大口啃起来,吃得可香了!看了他的表演,有的同学笑得前仰后合;有的笑得滚到地上;还有的已经笑得肚子疼了。

最后,朱函逸表演了野猪偷玉米。他伏在猪圈,两眼直勾勾盯着玉米,口水流了下来,他按捺不住心情,跃过猪栏,直奔玉米田,痛快地吃了一顿。

14.模仿春的作文 篇十四

瑟瑟的秋风是这本书的封面,一阵风赶跑了夏的炎热,送来了秋天的清凉,人们就开始品味着秋天,品味着秋天的味道。秋风是严肃的,无情地将摇摇欲坠的叶子吹落,剥去了娇弱树干的伪装,青松翠竹方显出英雄本色,任何虚伪在秋风中暴露无遗。秋风是不解人意的,总爱用“沙沙……”的伴奏吹出人们心中的忧伤,吹落人们眼中凄凉。难怪总有人感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吹不透的秋风,吹不透的忧愁。

悠悠的秋水是这本书的序言,“一江春水向东流”,流过夏来流过秋。秋水满载了春的芬芳,夏的热烈,又赋予了秋的神秘,它流淌着一个季节的情愫,一个季节的精华,沐浴在秋风中,体味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怎能没有超尘脱俗之快感?望不穿的秋水,望不穿的沉醉。

朗朗的秋月是这本书的彩页,“明月几时有”,待到中秋月圆,洒不尽的银辉笼罩着人间,抹不去的相思布满了心田。秋月一轮,映出家乡的土地家乡的人,映出了“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安慰,照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读不尽的秋月,读不尽的思念。

萧萧的秋叶是这本书的结语,从依附到颤动,从飘摇到旋转,从沉默到安宁,从有形到无言,这是一个生命的过程,秋叶绽放美丽的过程。它的结局不是死亡,而是重生,它溶化为泥土,庇护了它前世的家;它升腾为空气,亲吻着它来生的嫩芽。一段生命的回归,没有埋怨,只有奉献;一种生命的轮回,没有悲哀,只有笑颜。数不清的秋叶,数不清的祝愿。

秋天,有时冷酷无情,拿出秋风扫落叶的魄力;有时又脉脉含情,像《秋日私语》所诠释的那样温柔清新。秋天,既有令人失落惆怅的叶子凋零,又有叫人精神振奋的菊花盛开。秋天,勾起游子无限的思乡哀愁,又回报了辛勤农夫以丰收的喜悦……

15.“绝对模仿”没有出路 篇十五

当时的交谊舞专业委员会不像CDSF其他的委员会那样有相应的基础与资源,可以说是从零开始,没有裁判、没有队伍,也没有成型的网络,只是张白纸。就连交谊舞的市场还处于一个培育过程中,并没有形成有机的循环。但既然成为了交谊舞专业委员会主任,我就有责任、有意愿一定要做好这件事情。

若要发展一种竞技项目,却没有一个基本的、规范的评判标准的话,这是行不通的。这就好比国粹麻将,北京、重庆、成都、东北等不同地方的打法皆不一样。要想让来自四面八方的人能够坐在同一张桌子上搓麻将,就必须要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打法。所以,在2008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交谊舞教材研讨会,共有来自全国各省市的40名代表参加。

我在没退休之前是湖南省舞蹈家协会的专职干部,也曾在群众历史馆工作过。根据我多年的群众工作经验,我认为,带有草根文化、平民文化特征的交谊舞与逐渐建立成熟市场体系的体育舞蹈不一样,要在全国建立扎根于民间的交谊舞网络,就必须亲力亲为,把每项工作落实到个人,这不只是下发一张“红头文件”就可以搞得定的事情。

为了广泛吸纳各方的意见,我在选择参与第一次交谊舞教材研讨会的成员时,先是将他们分成几个类型:获得过前四届全国体育舞蹈健身交谊舞锦标赛的冠军选手;各省市体育舞蹈协会推荐的分管交谊舞的好手或者管理者;曾经出版发行过与交谊舞有关书籍的人士等。当时,光是为了联系冠军选手们,我就费了好一番功夫,到处询问他们的电话。终于一一确认到个人,组成了第一次教材研讨会的骨干队伍,力求从舞蹈技术、舞蹈理论和活动市场各个方面对交谊舞进行规范,正式开始制定全国统一的“麻将规则”。

首先我将这些骨干分子分成若干个学术小组,要求每个小组讨论并编排一组舞蹈套路。接着让每组代表进行套路的演示并进行讲解。讨论时的场景非常热闹,教室里、过道里,只要有空间的地方都有一群人在争论与沟通。还有人笑言:“从来没有开过这种类型的研讨会。”最终,2008年版交谊舞教材定稿,全国统一的“麻将规则”开始实施于2008年4月份在长沙举办的全国交谊舞裁判教师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全国教师裁判。全国交谊舞网络慢慢形成。

同年1 1月,第五届全国体育舞蹈健身交谊舞锦标赛顺利举行。交谊舞比赛与体育舞蹈赛事的要求几乎是一样的。毕竟体育舞蹈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它的赛事组织、场地布置、选手水平等都趋于成熟。所以,在举办交谊舞比赛时借鉴了体育舞蹈比赛的元素,少走了许多弯路,但因为交谊舞本身的特性,赛事规定方面又有所不同。

比如说,赛事要求交谊舞裁判统一服装、以整齐的队伍入场。不同于体育舞蹈竞技性高的特点,当时的交谊舞比赛将选手的参与放在第1位、艺术性放到第2位、第3位才是竞技性,所以在进行奖项设置时,每个组别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人数并没有限定为1人。当然,随着舞蹈的发展,现在的交谊舞比赛竞技性逐步增强。

今年第九届全国体育舞蹈健身交谊舞锦标赛在福建省莆田市举行。虽然举办地的交通不是很便利,但是场地很好,莆田市政府更是提供了20万人民币作为比赛奖金以鼓励选手参赛。这是交谊舞锦标赛进行到目前为止第一次有这么多的奖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选手们的参赛热情,当然,更多的是因为交谊舞网络逐步形成,选手们自身不愿意缺席比赛。

交谊舞的发展为舞蹈产业化、市场化提供了很好的样板,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从“白手起家”发展到2012年在南京举办全国裁判教师学习班时学员积极报名以至于需要临时多增加一个班级,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要根据市场来进行规划,跟着时代变化来进行调整,这才是最聪明的。因为任何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总是会处于前进之中。就好比,一开始两个人在室内跳交谊舞,慢慢地,跳舞场地从室内搬到了室外,人数从两个人变成了多人,形成了目前在民间广受欢迎的广场舞。因此,2011年,CDSF交谊舞专业委员会将广场舞、排舞纳入到工作之内。

上一篇:浅谈如何推进新时期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下一篇:全民健身活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