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信息化课堂

2024-08-04

上海教育信息化课堂(通用8篇)

1.上海教育信息化课堂 篇一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件

沪教委科„2010‟2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

《上海市教育系统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要求》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各区县教育局,市教委各直属单位: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本市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通知》(沪教委办„2009‟62号),为切实做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本市教育系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现结合本市教育单位现状,并根据公安部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关于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建设整改工作的指导意见》(公信安„2009‟1429号),制定《上海市教育系统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要求》(见附件),各单位应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对照要求,深化本单位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切实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确保网络信息系统安全。

特此通知。

— 1 — 附件:上海市教育系统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要求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二○一○年一月十三日

主题词:教育

学校

信息

安全

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1月14日印发

(共印120份)

— 2 — 附件:

上海市教育系统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要求

一、物理安全要求

网络设备如交换器、服务器等应放置在符合产品规定要求的可靠场所。网络设备放置场所应具备物理访问控制、防盗窃和防破坏、防雷击、防火防水和防潮、防静电等基本条件,还应当能够进行温湿度控制,具有良好的电力供应并做好电磁防护。

非工作人员对重要网络设备放置区域的访问必须经过有关负责人的批准并由专人陪同或在专人监督下进行,并记录备案。

二、网络安全要求 1.结构安全

应保证关键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具备冗余空间,以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关键网络设备及链路应有备份(冷备份或者热备份); 应保证接入网络和核心网络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2.访问控制

应增强网络边界设备的访问控制粒度,增加安全审计、边界完整性检查、入侵防范及恶意代码防护等设备;

应在网络出口处对网络的连接状态进行监控,并能及时报警和阻断; 对所有网络设备的登录应保证鉴别标识唯一和鉴别信息复杂等要求。

三、主机系统安全要求 1.PC机系统安全要求

— 3 — 对PC机应进行基本的防护,要求主机做到简单的身份鉴别、粗粒度的访问控制以及能够进行恶意代码防范并及时升级。

2.服务器系统安全要求

对主机应进行基本的防护,要求主机做到身份鉴别、访问控制以及能够进行恶意代码防范;

用户只能根据自己的权限大小来访问系统资源,不得越权访问; 要求对服务器用户行为、系统异常情况等基本情况进行审计、记录; 服务器应仅安装必要的系统组件和服务,并设置升级服务器方式以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服务器应安装实时检测和查杀恶意代码的软件产品,并及时升级; 服务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口令应具有一定的复杂度、不易被冒用;

服务器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网络地址范围等条件限制终端登录;

服务器应安装防火墙,仅开放满足应用系统要求的最低数量的端口,其余端口应予以关闭。

四、应用安全要求

对应用进行基本的防护,要求做到身份鉴别,细粒度的访问控制以及数据有效性检验等基本防护,应提供覆盖到每个用户的安全审计功能,对应用系统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系统用户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例如口令长度、复杂性和定期的更改等;

应定时对重要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数据备份;

— 4 — 应提供恢复重要信息的功能;

应提供重要网络设备、通信线路和服务器的硬件冗余。

五、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为确保数据完整性,应对重要用户数据传输过程提出的要求,能够检测出数据完整性是否受到破坏,同时能够对重要信息进行备份;

要求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都要保证数据完整性。要求实现鉴别信息存储保密性,实现备份冗余。

六、管理要求

应落实“安全技术负责人”制度,安全技术责任人作为安全专员负责信息网络安全评估、安全技术方案制订和实施,并对安全事故负责;

应开展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

应告知相关人员的安全责任和惩戒措施;

应制定安全教育和培训计划,对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岗位操作规程等进行培训;

应对安全教育和培训的情况和结果进行记录并归档保存。应加强与兄弟院校、公安机关、网络运营商的合作与沟通,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支持。

七、系统运维管理要求

应对机房运行环境进行日常检查记录,包括温度、湿度、电力等; 应对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进行监控,包括各类系统的运行状态(例如CPU负载、内存使用率、磁盘状态、电源状态等)、是否存在异常进程等;

应进行网络系统漏洞扫描,对发现的网络系统安全漏洞进行及时的修补;

— 5 — 应对网络设备的安全策略、授权访问、最小服务、升级与打补丁、维护记录、日志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

应定期安装系统的最新补丁程序,并根据厂家提供的可能危害计算机的漏洞进行及时修补,并在安装系统补丁前对现有的重要文件进行备份。

八、应急处置要求

应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训练和演练;并配备照相机等记录取证设备,在应急操作中随时记录;

应严格执行网络巡检制度,做好日常巡查及日志保存工作,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置突发性安全事件,发现异常情况应启动应急预案,并判定应急事件级别,根据级别上报相关单位;

应急处置过程中,应先界定事件发生原因,并根据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两种情况进入以下两类应急处置流程:

自然灾害处置流程: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首先保障数据的安全,然后是设备安全。具体方法包括:硬盘的拔出与保存,设备的断电与拆卸、搬迁等。

人为破坏处置流程:首先判断破坏的来源与性质,断开影响安全与稳定的信息网络设备,断开与破坏来源的网络物理连接,跟踪并锁定破坏来源的IP地址或其它网络用户信息,修复被破坏的信息,恢复信息系统。按照事件发生的性质分别采用相应方案。

应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至处置工作结束。在必要的情况下可根据危害程度适当地发布预警。

2.上海教育信息化课堂 篇二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从2 0世纪8 0年代计算机教学起步到现在,经历了若干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教育政策随发展不断演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起作用。笔者以上海市“十五”、“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以及2 0 0 1年~2 0 0 9年市教委基础教育处每年度1号文件为对象,分析上海市在此阶段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变化特点及其实践情况。

一、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概述

教育信息化规划作为教育信息化政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及教育活动和教育的发展规律而制定的。它是针对发展目标的步骤和措施所做的部署、设计和安排,对具体政策的制定有宏观引导作用。上海市“十五”、“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囊括了上海市近1 0年在此方面发展的政策重点,是具体政策制定的阶段性统领。“十五”规划纲要指出,2 0 0 1年~2 0 0 5年努力形成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体系,基本建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教育设施,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开发和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2 0 0 6年~2 0 1 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是通过市级财政转移支付,继续增加远郊和薄弱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区县教师进修学院的建设,重点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进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积极做好设施准备、课程资源开发等相关的配套建设,结合德育工作的发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普及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

为了落实教育规划目标,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每年会颁发多项具体政策文件。其中,沪教委基1号文件是部署全市基础教育年度实施重点及目标的,是年度内其他相关文件的综合。笔者以9个沪教委基1号文件为编码对象,以财政投入、硬件环境、软件资源、师资培训、信息科技课程为类目,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上海市近1 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实施重点及变化特点。编码结果如表1所示。

(●表示此领域是当年政策文件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表1,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上海市近1 0年来教育信息化政策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从2 0 0 5年起,政策重点关注财政投入,特别是向农村地区倾斜。这是由“十一五”规划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所决定的。二是,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相关政策集中在2001年~2004年,沪教委基[1,2]1号文件提出将信息科技课程作为必修课。这是与“十五”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阶段目标紧密相关的。三是,硬件、软件和师资培训三方面的政策关注持续性强,从而确保了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的基石。沪教委基[1,2]1号文件中提出“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发展目标中,硬件建设是第一步,而软件资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贯穿发展全过程。

通过表1可知,2 0 0 7年后硬件建设不再是重点。这表明上海市硬件建设已基本满足应用需求,此时更应偏重软件资源和师资培训投入,促进硬件的有效利用。软件资源建设方面,2 0 0 1年~2 0 0 4年以建设为目标,从2 0 0 6年开始则以共享为目标。师资培训方面政策具有间隔性的特点,此方面教育政策会以一两年为周期。

通过对政策的简单分析可知,上海市基础教育主管部门为适应发展要求,不断调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政策重点。

二、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财政投入

投入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动力,政策对财政投入具有非常明显的导向作用。学校在促进自身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信息化专项经费外,更需要常规性经费的投入保证。常规性经费投入主要来源于学校生均教育公用经费。笔者主要通过《上海教育统计年鉴》,整理计算了上海市2 0 0 3年~2 0 0 7年小学和初中生均教育公用经费(图1中经费平均值即为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的算术平均数)。通过图1可知,上海市总体生均教育公用经费呈上升趋势,其中,2 0 0 5年之后增长比例略微高于前两年。上海全市、市区和郊区的生均公用经费增长比例大致相同,但市区与郊区教育经费投入差异性很大,市区县的生均教育公用经费高于郊区县,平均高出2 0 0 0元左右。基于此,2 0 0 5年和2 0 0 6年的沪教委文件中特别提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付转移制度,沪教委基[1,2,3,4,5]1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市每年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崇明、南汇、奉贤、金山等远郊区县及财政相对困难地区的义务教育。

图2是对上海市不同区县的生均教育公用经费差异性的分析比较,其中市区县的经费标准差要远远大于郊区,同时市区和郊区的生均教育公用经费随着时间发展都呈现扩大的趋势。这表明各区县在生均公用经费这部分资金投入上的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这与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政策初衷是相违背的。

三、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

在硬件建设方面,上海市教委在沪教委基[1,2]1号文件中指出要增加全市中小学计算机配置,并在“2 0 0 4年~2 0 0 7年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行动计划”中明确规定:到2 0 0 5年,实现1 0 0%中小学拥有校园网络系统。笔者以上海市在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两个方面经费投入为分析对象,阐述各区县特别是市区和郊区县的总体经费投入及增长变化,以此反映全市硬件建设情况。

(数据根据《上海教育统计年鉴》整理)

通过表2可知:一是,上海市硬件建设投入总体呈增长趋势,校均计算机经费增长额度要远远大于校均计算机网络及外部设备的额度。这主要是因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两者需求的投入存在差异性。二是,在校均计算机总金额投入方面,郊区经费投入增长额要高于市区。这主要是因为郊区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比城市学校起步较晚,但总体来说其投入额远远低于市区学校。三是,在计算机网络方面,郊区学校投入经费高于市区学校。这主要由于地理原因所造成的,但其增长额低于市区学校。通过上述二、三点也可以进一步表明,总体来说,在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发展方面,市区学校比郊区学校发展要早,但目前市政府对郊区学校增加投入力度,两者在硬件网络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 0 0 4年市政府教育实事项目的实施意见》中将“改善3 5 5所郊区初中、小学教学设施,均衡城乡义务教育水平”列入2 0 0 4年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之一。2 0 0 7年,市政府将农村4 0 0所中小学信息化环境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实事工程,共投入2.8亿元,完成4 4 8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环境设施建设。沪教委基[20 0 7]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新郊区新农村教育建设,努力使多媒体网络教学终端覆盖农村中小学校。在多方面的政策刺激下,农村基础学校的校园网络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据统计,2007年,各级政府投入3.2亿元完成492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共增配教师用计算机22, 547台,增配多媒体教学设备5, 889台。

四、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

在软件建设方面,上海市从2 0 0 1年开始重视教学装备和软件建设的使用。沪教委基[20 0 3]1号文件重点指出:在实现“校校通”工程的基础上,建设一批服务教育的资源库和特色网站,开发一批教学支持平台和学习支持工具。随后“2 0 0 4年~2 0 0 7年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行动计划”又将推进信息资源建设应用作为重点目标。上海市教育资源库项目是市教委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实施的重大举措。据2 0 0 7年底统计,上海市教育资源库已有2.9 T容量资源,注册人数1 9万,访问数量超过2, 3 0 0万人次。与此同时,各区信息中心也在建设区级资源库,学校建立校本资源库。整体目标是要形成“市-区-校”三级既相同又有所不同的资源库建设体系,使教师公共需求和个性需求能在不同层级的资源库中得到尽可能的满足。

五、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及信息科技课程建设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上海市“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政策有所区别。在“十五”期间,师资培训多以配合教育改革而开展,如全市基于课程教学改革开展了新课程培训、教师职务培训、计算机等专项培训。在“十一五”期间,农村师资队伍发展和师资资源共享成为主题,如为优化农村师资,出台了提高支农教师补贴标准、优先提供农村教师进修和晋升机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促进师资资源交流和共享方面,上海市建立了9个中心城区与9个郊区县的教育对口合作交流制度。为实现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更有效地辐射到郊区,市教委从2 0 0 7学年起拨付专项经费2, 0 0 0万元,由中心城区派出教育中介机构或品牌学校对2 0所农村义务教育相对薄弱学校进行每轮为期2年的委托管理等等。随着教师专业化的逐步发展,沪教委[2007]7 8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促进校本研修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并指出由区县教师进修学院提供专业支持,全面推进此项工作。上海市教委在2 0 0 1年~2 0 0 4年致力于信息科技课程体系建设,在此方面逐步规范之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配合上海市二期课改而逐渐成为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的主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9) .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8上海教育年鉴.上海教育出版社.

[4]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7.

[5]熊才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城乡共享[M].上海:科学出版社.2008.

[6]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 2003 (9) .

3.上海教育信息化课堂 篇三

此次论坛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关于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领域的国际交流会,其目的是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应用和教育创新的研究工作,推进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教育示范应用,规范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市场,并带动数字出版和数字学习等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本次论坛的主要议题包括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和新应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理论探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与技术;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产业发展与应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教育应用创新。与此同时,一些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机构以及厂商代表也根据论坛的分论坛主题,对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应用案例和最新发展技术进行了专题报告。

4.上海教育信息化课堂 篇四

一、信息与信息社会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将通过理论和实例介绍信息与信息社会的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

小学升入七年级的学生,全部来由农村,由于农村学校教学设备缺乏,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或开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导致多数学生基本没有信息技术基础,所以升到初中,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了解基本等于零,所以得从零基础开始,慢慢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及其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信息与信息社会。

(2)正确列举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信息。(3)了解信息处理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

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信息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相关性和安全性。(2)培养合理运用信息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信息与信息载体、信息源的区分。(2)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

难点:信息与信息载体、信息源的区分。

/ 32

【课时安排】

用1个课时完成。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生活案例、讨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教学准备】

教材以外的生活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1.引入。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信息实例。例如,每天电台中广播的天气预报;每位同学的名字、身高、体重;每次考试的成绩、名次;电视节目预告;各种新闻、消息等。

2.从学生的实例中引出信息和信息社会。说明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3.信息、信息载体和信息源的区分。

教师提出“书、电视机是否是信息”的疑问,请学生讨论辨析,最后说明各种文字、数字、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都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抽象,而知识是信息的高级组织形式。

4.介绍信息处理的整个过程。

通过人体对事物的感应过程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信息处理的过程,以及计算机是当今社会信息处理的强有力的工具。

5.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课后反馈】

经过一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及其信息社会有了一定的理解,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 32

二、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节,将通过理论和实例介绍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历程的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及其信息社会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好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信息技术

(2)知道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2.过程与方法

主动探究信息科技和信息技术工具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新技术(例如:传感、微电子、通信等)的产生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难点:主动探究信息科技和信息技术工具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用途。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举例子、讨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 32

【教学准备】

关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

【教学过程】

1.复习信息处理的过程。2.介绍信息技术的概念。

3.强调信息技术是信息处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说明信息技术包含的3个技术。

4.介绍信息技术的应用。

5.请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说明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教师来总结归纳。6.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

7.举例说明多媒体技术、机器人技术、蓝牙技术在生活中的实例,请学生讨论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8.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这一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什么?

【课后反馈】

经过一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有了一定的理解,增强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信心。

三、信息时代的文化、道德和法律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三节,将通过理论和实例介绍信息时代的文化、道德和法律的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

经过前两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 3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知识产权保护问题。(2)了解计算机病毒及其特点。

(3)了解黑客、网络沉迷、网络陷阱及其危害。(4)知道网络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计算机病毒特点的了解,掌握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方法。(2)通过了解与技术有关的伦理、文化、社会问题,正确认识新技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辨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并认识到规范自己行为、负责任参与信息实践的重要性。

(2)树立网络安全防范、遵守网上公德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了解计算机病毒及其特点。

(2)了解黑客、网络沉迷、网络陷阱及其危害。(3)知道网络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难点:

(1)防范计算机病毒。

(2)辨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并认识到规范自己行为、负责任参与信息实践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用1个课时完成。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举例子、演示、讨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 32

【教学准备】

寻找关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电脑病毒、黑客、网络陷阱和网瘾的相关实例。

【教学过程】

1.引入。

从学生周围抄作业的现象引入,说明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这是网络文化、道德的一部分。

2.介绍计算机病毒。

演示计算机中了某些病毒的症状,请学生尝试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介绍病毒概念及其特点,引导学生从特点出发,讨论防范病毒的方法和措施。

3.介绍黑客、网络陷阱

请学生列举身边中的黑客和网络陷阱的实例,感受黑客和网络陷阱的危害。4.讨论预防网瘾的方法。

通过各种报道中典型的事例和数据来说明网瘾的表现和危害。请学生讨论预防网瘾的方法。

5.讨论如何“健康上网、文明上网”。

简单介绍一些网络政策法规,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如何用实际行动实践《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讨论。

6.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信息时代,我们更要掌握信息时代的文化,懂得信息时代的道德和法律等有关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课后反馈】

经过一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能够理解信息时代,信息文化的重要性,遵守信息时代的道德和法律是每一位公民的权力及义务,增强学习的信心及社会责任感。

四、认识计算机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

/ 32

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四节,将通过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电脑),了解计算机基本组成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

经过上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时代,信息文化、道德和法律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一般工作原理。(2)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5个组成部,分。(3)掌握存储器容量的单位换算。(4)知道计算机的特点与分类。

(5)知道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计算机的机构,辨别计算机的不同组成部分。(2)进行不同存储容量的单位换算。

(3)通过对计算机发展历史的了解,把握计算机的发展趋势,畅想未来的计算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计算机的每个部分是智慧的结晶,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并能从中发现分析事物发展的趋势。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计算机系统组成。

(2)计算机硬件系统的5个组成部分。(3)计算机软件的分类。(4)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难点:

(1)辨别计算机的不同组成部分。

/ 32

(2)不同存储容量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3)把握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畅想未来的计算机。

【课时安排】

建议2个课时。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举例子、实物展示、讨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教学准备】

一台拆开外壳的电脑(可以是坏的或淘汰的)、关于计算机组成和发展的文字、图片、视频剪辑或网页、各种电脑广告。

【教学过程】

1.引入。

信息的处理和信息技术的实现都离不开电子计算机,计算机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拥有一台个人计算机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在购买个人计算机前,大量的销售广告是我们的最好参考。

2.归纳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请学生浏览教师提供各类电脑销售广告,从中归纳整理得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3.介绍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根据冯·诺依曼的定义“计算机是一个能接受输入、能处理数据、能存储数据、并产生输出的设备”,与前面提到的信息与信息处理的过程相结合,阐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4.学习硬件的主要组成。

结合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可以将哪些类型的信息输入计算机?计算机是如何处理数据的?计算机怎么存储数据?计算机产生哪些类型的输出?计算机各部件之间怎样交换数据?将答案提炼归纳就会得出计算机的5个组成部分,并通过演示实物或播放视频,讲解它的功能和用途。

5.学习软件及其分类。

请学生组内讨论,列举常用的软件并分类。教师总结归纳,强调系统软件是帮助计

/ 32

算机完成任务的软件;应用软件是帮助人完成任务的软件,帮助学生区分和理解。

6.请学生尝试脱离书本画出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图。7.活动:“畅想未来电脑”。

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查找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分类和历史,并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归纳出几点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完成未来电脑的畅想(以文字或图片形式设想一下未来电脑的样式、功能等)

8.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计算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脑)一般硬件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课后反馈】

经过一堂课的教学,学生多数掌握一台完整计算机的组成及简单工作原理,增强学生们的DIY计算机的信念。

五、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五节,将通过实例及讲解,让学生初步简单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

【学情分析】

经过上堂课的教学,使同学们对于计算机的组成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初步的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计算机内的信息表示方法。(2)知道ASCII码和汉字代码。过程与方法

2.掌握二进制和十进制的换算方法

/ 32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信息表示的规范和准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ASCII码和汉字代码。难点:进行二进制和十进制的简单换算。

【课时安排】

建议1个课时。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举例子、讨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1.引入

从电灯的开和关、计算机组成元件的工作原理引入其中数据的表示法。2.二进制和十进制的换算。

(1)介绍二进制的概念,二进制进位计数的规则是“逢二进一”。二进制和十进制之间的换算表。请学生参照书中的对照表进行几道二进制和十进制换算的小练习。

(2)可以适当地拓展到八进制和十六进制。3.ASCII码和汉字代码。

将ASCII码和汉字代码从占位大小,代表字符数等方面进行对比,帮助学生了解这两种码的特点。

4.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计算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电脑)它能够认识什么,计算机中的数据是如何表示的。

【课后反馈】

经过一堂课的教学,学生多数能够初步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方法,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的信念。

/ 32

六、初步使用计算机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六节,将通过前几节课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们第一次感受一下,信息社会,信息时代的神器――计算机的魅力。

【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堂课的理论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计算机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这节课亲自看看传说已久的计算机的真实面目,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键盘的基本组成。(2)熟悉键盘基本指法的操作。r 2.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中掌握正确开机、关机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开机、关机的方法。难点:熟练使用键盘。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演示、讲解、归纳、动手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 32

【教学准备】

键盘示意图、打字练习软件。

【教学过程】

1.开、关机的操作。

请学生开机,体会冷启动的过程,讲解其中的关键点(按下电源开关、自检、调用程序、进入桌面)。介绍正常关机的步骤,并请学生练习体验。从计算机遇到死机情况,不能从系统退出,引出热启动。

2.键盘基本键的功能介绍和基本指法的介绍。

3.通过打字练习软件进行简单的指法练习(键盘操作将在今后的不断使用中加强)。4.根据前面所学,分组讨论制定班级的“上机公约”。5.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这节课,我们看见了传说已久的计算机,并且自己动手操作,有什么感受?

【课后反馈】

经过一单元的教学,学生基本能够初步理解信息技术,计算机的有关知识,通过亲眼看,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的信念。

/ 32

第二单元认识操作系统一、操作系统基本知识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节,通过第一单元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本节将把学生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石――操作系统。

【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堂课的理论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计算机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这节课亲自看看传说已久的计算机的真实面目,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操作系统。

(2)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2.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分析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能发现分析事物发展的趋势。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难点:分析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演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 32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准备】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1.介绍操作系统。

请学生复习第一单元中学过的关于操作系统的知识,列举知道的操作系统。2.回顾操作系统的发展。

以微软操作系统为例,简述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代表产品。并请学生讨论分析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

3.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课后反馈】

经过一单元的教学,学生基本能够初步理解信息技术,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同时,知道操作系统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的信念。

二、认识Windows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二节,主要是第一节操作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现今普遍使用的Winodws操作系统。

【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堂课的理论教学,使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计算机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带领学生初步认识现今普遍使用的操作系统Winodws,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 3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Windows XP 的桌面(图标、快捷方式、任务栏)。(2)熟悉对话框的使用和菜单的操作。

(3)掌握Windows XP的启动和退出的正确方法。(4)能进行窗口操作和之间的切换应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归纳窗口界面的共性,自主探索未知的操作技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及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对话框的使用和菜单的操作。(2)掌握WindowsXP的启动和退出的正确方法。难点:自主探索未知的操作技能。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演示、讲解、归纳、动手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教学准备】

包含操作步骤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认识桌面(图标、快捷方式和任务栏)。2.认识“我的电脑”。

演示我的电脑的启动和窗口操作,穿插解释鼠标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鼠标的操作,认识窗口的组成,了解基本的窗口操作。

3.小游戏:“扫雷”。

让学生通过游戏加深体验鼠标、菜单和窗口的操作。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游戏规则,15 / 32

或请会玩的学生介绍。

4.设置自己喜欢的个性化的桌面

让学生通过自学,举一反三设置自己喜欢的桌面、屏幕保护程序、外观等,在活动中加深对对话框的认识。教师提供包含对话框介绍和桌面某个设置操作步骤的课件给学生自学。

5.关机。

根据第一单元所学,尝试使用多种方法关闭计算机。教师提醒学生要养成安全关机(即关闭系统)的好习惯,否则会对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造成损坏。

6.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对Windows界面的认识,掌握Windows的启动与关闭方法。

【课后反馈】

经过一单元的教学,学生基本能够初步理解信息技术,计算机的有关知识,认识windows,掌握Windows的启动与关闭方法。

三、组织管理文件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要求学生掌握Winodws文件强大组织管理功能。

【学情分析】

经过上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Winodws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基界面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为本节课的文件组织管理功能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资源管理器

(2)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命名规则、文件的类型、文件夹结构。

(3)掌握建立、重命名、移动、复制、删除、查看文件夹或文件的方法。

/ 32

2.过程与方法

根据信息分类管理文件和文件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分类、整理、存放信息的习惯。

(2)亲身体验信息管理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增强主动管理信息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命名规则、文件的类型、文件夹结构。(2)掌握建立、重命名、移动、复制、删除、查看文件夹或文件的方法。难点:根据信息分类管理文件和文件夹。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演示、讲解、归纳、动手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

【教学准备】

包含操作步骤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认识资源管理器。

介绍多种启动和退出资源管理器的方法,也可请学生例举。根据上节课的内容请学生叙述窗口的组成,教师要强调特有的树型结构。

2.文件和文件夹。

借用书包和文具、书本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类型、命名规则和文件标识符。

3.相关选择题练习。4.教师机整理。

演示混乱的教师机的整理过程,自然而然地新建、重命名文件夹和子文件夹,移动、复制、删除和查看相关文件和文件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管理文件和文件夹的方法,明确技术是为目标服务。

/ 32

练习: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和必要的下级分类子文件夹,管理和上传自己的作业和素材。

让学生体验到技术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主动管理信息资源的意识。若存在疑问,可以请教同学、老师或观看课件。

5.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Windows的强大功能,文件的组织管理的方法。

【课后反馈】

经过上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windows有一定的理解,认识其界面,掌握其界面操作方法,因此,有助于本堂课学生掌握Windows的强大文件组织管理功能。

四、使用应用程序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四节,要求学生掌握Winodws自带常用应用程序,重点练习鼠标、键盘操作技巧,掌握基础数据输入方法等。

【学情分析】

经过上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Winodws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基界面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为本节课的Windows自带常用应用程序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启动和退出应用程序的方法。

(2)了解事本、画图、录音机、Media player所具有的主要功能和能够完成的任务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并正确使用有关功能。

(2)通过记事本、画图、多媒体工具的使用,理解不同软件基本操作的共性与个性,并自主探索未知的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32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灵活运用学习经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事本、画图、录音机、Media player所具有的主要功能和能够完成的任务。

难点:(1)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并正确使用有关功能。

(2)通过记事本、画图、多媒体工具的使用,理解不同软件基本操作的共性与个性,并自主探索未知的操作技能。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演示、讲解、归纳、动手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用2个课时完成。

【教学准备】

包含操作步骤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输入并保存竞选演讲稿。

演示在记事本中输入并保存竞选演讲稿的过程,让学生学习微软输入法和记事本的使用。

2.练习:自我简介。

请学生在记事本中输入一段自我简介,并保存到自己的作业文件夹中。体验记事本的功能和输入法的操作。若存在疑问,可以请教同学、老师或观看课件。

3.画一幅自画像并保存。

演示自画像的绘制过程,让学生认识画图软件和它的常用工具。4.练习:画一幅计算机图。

请学生在画图软件中画一幅计算机图,并保存到自己的作业文件夹中。体验画图的使用方法和功能。若存在疑问,可以请教同学、老师或观看课件。

5.将刚才的竞选演讲稿录制下来。

演示使用录音机录制并保存竞选演讲稿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系统自带的这款小型录

/ 32

音软件的使用方法。

6.练习:录制刚才的自我简介。

请学生录制刚才的自我简介,探究延长录制时间的方法,并保存到自己的作业文件夹中。体验录音机的使用方法和功能。若存在疑问,可以请教同学、老师或观看课件。可通过知识迁移拓展到其他多媒体录音软件的使用方法。

7.播放刚才录制的声音文件。

演示使用Media Player播放声音文件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系统自带的这款多媒体软件的使用方法。

8.练习:播放自我简介和系统自带的音频与视频。

使用Media player播放自我简介和系统自带的音频与视频。体验Media player的使用方法和功能。若存在疑问,可以请教同学、老师或观看课件。可通过知识迁移拓展到其他播放软件的使用。

9.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Windows的强大功能,运用Windows的自带应用程序,掌握键盘、鼠标的操作技巧,初步学会Windows中数据的输入方法。

【课后反馈】

经过上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windows有一定的理解,认识其界面,掌握其界面操作方法,对于本堂课运用Windows的自带应用程序,学生基本能够掌握Windows的键盘、鼠标及Windows中数据的输入方法。

五、管理软硬件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五节,要求学生掌握Winodws软硬件管理方法。

【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Winodws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其界面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为本单元最后一节,Windows软硬件的管理奠定基础。

/ 3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控制面板。

(2)熟悉更改鼠标设置的方法。(3)熟悉查看硬件信息的方法。(4)熟悉安装和设置打印机的方法。(5)掌握添加和删除程序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1)根据需要灵活使用控制面板的各项功能。

(2)通过已学的操作规律,自主探索未知的操作技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能灵活运用学习经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控制面板的基本操作。

难点:通过已学的操作规律,自主探索未知的操作技能。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演示、讲解、归纳、动手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用1个课时完成。

【教学准备】

包含操作步骤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认识控制面板。

请学生尝试打开控制面板的多种方法,并根据前面所学介绍控制面板的窗口界面。2.练习:尝试更改鼠标速度,查看硬盘的属性,添加一台虚拟的Canon打印机。请学生参考课件自学控制面板的使用,通过实践体验掌握控制面板的操作。若遇到问题可与同学、老师讨论请教。

/ 32

3.拓展练习:尝试控制面板中其他项目设置图标的功能。

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索未知的操作技能。4.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Windows的强大功能,运用Windows的自带应用程序,掌握键盘、鼠标的操作技巧,初步学会Windows的基本软硬件管理操作。

【课后反馈】

经过上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windows有一定的理解,认识其界面,掌握其界面操作方法,学生基本能够掌握Windows的键盘、鼠标及Windows中数据的输入方法,对于本节课Windows的软硬件管理操作,基本能够理解掌握。

/ 32

第三单元

走进网络

一、网络基础知识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要求学生理解网络相关基础知识。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教学,尽管是农村学生,接触电脑较少,但对于网络这一字眼,一定不会陌生,对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可能会感到有点困难,但对于后面的实践操作,学生动手能力应该是会很强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网络的概念。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3个基本组成部分。(3)知道网络的主要功能。(4)了解网络的2个分类。(5)知道网络的拓扑结构。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环境(电脑房),认识和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结构、设备和功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和了解,打破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3个基本组成部分。(2)了解网络的2个分类。难点:网络协议。

/ 32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实物展示、讲解、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准备】

机房环境、网线、交换机(或路由器)、相关图片、视频或网页。

【教学过程】

1.介绍网络的概念。2.介绍网络的组成。

让学生自己来提出上网的方式及上网所需的硬件设备,然后教师总结并通过实物展示帮助学生了解,最后概括网络的三个组成主体。

3.介绍网络的拓扑结构和主要功能。

通过图片说明结构,要求学生知道就可以。用实例来说明网络的主要功能,特别强调资源共享时,不要忘记知识产权的保护。

4.介绍网络的分类。

5.练习:说说机房或加中网络的功能、结构和所属类型。6.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本堂课,有关网络的相关知识。

【课后反馈】

这一堂课,主要网络基础知识介绍,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问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用通俗的语言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二、认识因特网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节,要求学生理解网络当中的因特网有关知识。

/ 32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教学,尽管是农村学生,接触电脑较少,但对于网络这一字眼,一定不会陌生,有了前面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对本堂课因特网的知识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因特网及其产生和发展。

(2)了解因特网提供的基本服务和扩充服务。(3)知道因特网协议。(4)了解因特网地址。

(5)知道因特网的2种连接方式。2.过程与方法。

(1)根据需求进入相应的信息服务系统。(2)通过网络与其他人交流信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因特网的应用,对使用各种新技术产生兴趣,有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了解因特网的基本服务和扩充服务。(2)了解因特网地址。

(3)知道因特网的两种接入方式。

难点:能根据需求进入相应的信息服务系统,体验它们的不同用途。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讲解、演示、归纳、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用1课时完成。

【教学准备】

关于因特网的视频,寻找具有不同功能定位的实例网站,若有需要,做好注册工作。

/ 32

【教学过程】

1.因特网小专题介绍。

教师事先布置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个关于因特网的小专题(因特网的概念、因特网的产生、因特网的发展)来搜集资料,并在课堂上交流。教师在对学生发言加以总结,强调因特网是没有中心的。

2.播放关于因特网应用的视频。

请学生在观看后介绍自己使用过的服务及感受,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因特网的应用。3.介绍访问因特网前的准备。

从因特网的协议、连接方式和因特网地址的组成3方面来介绍上网前的准备工作。4.练习:登录1-2个由老师提供或自选的网站,体验并说说它的服务方式及类型。5.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本堂课,有关因特网的相关知识。

【课后反馈】

有了上堂网络基础知识介绍,学生对因特网相关知识的理解,应该更容易一些。

三、拨号接入因特网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节,要求学生理解网络当中的拨号接入因特网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教学,尽管是农村学生,接触电脑较少,有了前面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本节课拨号接入方式因特网的理解就更加容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建立拨号连接。2.过程与方法

/ 32

通过拨号连接,触类旁通,掌握接入因特网的不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做好准备工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建立拨号连接。

难点:通过拨号连接,触类旁通,掌握接入因特网的不同方法。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讲解、演示、归纳、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用1个课时完成。

【教学准备】

包含操作步骤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建立拨号连接。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建立电话线拨号连接的过程,而后请学生介绍ADSL的连接方法。

2.拨号上网。

3.根据学校情况拓展介绍局域网的上网方法。4.介绍上网连接失败的可能原因和排除故障的方法。

请学生回忆自己在上网连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诊断导致连接失败的可能原因,介绍排除故障的方法。

5.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本堂课,有关拨号接入因特网的相关知识。

【课后反馈】

有了上堂网络基础知识介绍,学生对于拨号接入因特网相关知识的理解,应该更容易一些。

/ 32

四、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四节,要求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知识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方法。

【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接触电脑较少,经过前面的教学,对因特网知识有了一定,对于本节课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理解与操作有一定帮助,但动手能力可能少数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熟练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2)掌握信息的搜索方法。

(3)掌握保存各类信息(文字、图片、网页、动画、程序等)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1)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搜索方法,搜索信息。

(2)对完成活动所需的信息有选择地进行有主见地进行收集、处理、传输。(3)主动对活动的实施过程及成果进行反思和小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自主探索的精神。

(2)养成根据需要为网上不同类型的信息建立相应文件夹的习惯。

(3)随时注明信息的来源,能主动遵守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4)学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和方法,勇于承担责任,并善于互相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掌握信息搜索的使用方法。(2)掌握各类信息的保存方法。

难点:(1)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搜索方法,快速高效地搜索信息。

/ 32

(2)对完成活动所需的信息有选择地进行有主见地进行收集、处理、传输。

(3)主动对活动的实施过程及成果进行反思和小结。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讲解、演示、归纳、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用1个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1.浏览网页。

2.搜索关于某个主题的信息。

教师演示使用两种搜索方法搜索信息,让学生了解搜索的方法。3.探究活动:著名搜索网站的使用比较(百度、谷歌、搜狗等)。

通过知识竞赛,引导学生在使用搜索引擎的过程中对几大搜索引擎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更高效的搜索方法。

4.保存搜集到的关于某个主题的各种类型的信息。

演示保存各种类型信息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根据信息的类型来选择合适的保存技术。5.综合活动:如“电子邮件”、“2008北京奥运会”等。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活动主题,讨论分配每个人的任务。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文件夹,内有小组成员各自的文件夹。搜索的信息先分门别类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然后再在小组文件夹中统一整理,并交流展示。下载信息时,应将信息的出处注明,在今后使用信息时也应注明出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和其他伙伴或教师进行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了解他人的思维动向,更好地进行协作化学习。

6.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本堂课,有关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方法及相关知识。

【课后反馈】

有了上堂网络基础知识介绍,多数学生能够掌握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操作方法,但少部分学生存在一定困难,课后或抽时间有待辅导。

/ 32

五、使用电子邮件

【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五节,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知识通过因特网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

【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接触电脑较少,经过前面的教学,对因特网知识有了一定,对于本节课通过因特网收发电子邮件理解与操作有一定帮助,但动手能力可能少数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Email的工作原理和通讯协议。(2)知道Email的地址格式。(3)掌握Email帐号的申请方法。

(4)掌握Outlook Express帐号设置的方法。

(5)掌握通过网上邮局或Outlook Express收发邮件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体验使用网上邮局和Outlook Express收发邮件的不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所学的知识用在日常交流上,不但要交流还要方便交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掌握Email帐号的申请方法。

(2)掌握Outlook Express帐号设置的方法。(3)掌握通过网上邮局或Outlook Express收发邮件的方法。难点:(1)了解Email的工作原理和通信协议。

(2)体验使用网上邮局或Outlook Express收发邮件的不同。

/ 32

【教学策略】

主要运用讲解、演示、归纳、实践等方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用1个课时完成。

【教学准备】

包含操作步骤的多媒体课件,其他的邮件地址。

【教学过程】

1.探究学习:“电子邮件探秘”。

以学生探究学习模式展开,重点是了解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可以借用上次活动的结果。学生探究的结果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教师不作准确性评定,让学生对照课本所叙述的原理进行对比,交流时可以用形象生动的例子说明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特别是通过对比传统邮件与电子邮件的工作流程,有助于学生形象化理解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

2.网上收发电子邮件。

考虑到上课时间和网速问题,教师直接演示课件。提示学生在注册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3.练习:(1)将搜集到的关于电子邮件的知识发送给老师。①申请一个免费邮箱。

②使用此邮箱发送电子邮件到指定邮箱。主题:电子邮件。内容:电子邮件概念。附件:电子邮件工作原理图。

(2)发送、接收好友的邮件,主题、内容自定。若有疑问,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4.设置Outlook Express的帐号。

演示Outlook Express帐号设置的操作过程,这是使用Outlook Express收发邮件的前提。

5.练习:设置Outlook Express帐号,并给老师发送一封主题为上课建议的邮件。学生通过参考多媒体课件或知识迁移来自学Outlook Express的使用。若有疑问,可

/ 32

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6.比较网上与Outlook Express收发邮件的不同。

请学生在实践后比较网上与Outlook Express收发邮件的不同。7.课堂小节。

老师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小结一下,本堂课,有关通过因特网收发电子邮件的知识及操作。

【课后反馈】

有了上堂因特网获取信息的学习,这节课,多数学生能够掌握通过因特网收发电子邮件的操作方法,但少部分学生存在一定困难,课后或抽时间有待辅导。

5.信息技术教育课堂 篇五

比如五年级上册《给图形添上影子》一课,一节信息技术课,将美术和品德穿插其中,首先展示倒影图片和《阳光下的影子》视频引入课题,接着通过演示教学的形式,让学生边看边做,从而掌握技术层面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不仅让学生能够从形状、色彩上去考虑倒影的实质,利用翻转/旋转、拉伸和扭曲工具去完成倒影和影子的制作,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从信息技术层面上去设计实现,从图片及音乐中去感受情感的教育,升华课堂。

再比如六年级《具有“超链接”功能的作品》一课,通过展示两组《世界四大河流》的幻灯片,其中一份具有超级链接,一份没有。让学生对比两份幻灯片的异同引出课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小组讨论的形式,自主探索超练级的设置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最后教师总结相应的操作步骤巩固技能。最后让学生通过制作具有“超链接”功能的自我介绍的幻灯片。技术层面只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一部分,而真正要做到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存在很多误区,这个误区同样存在于家长身上,往往觉得信息技术就是以技术为主,熟不知技术只是手段,真正让学生掌握的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6.上海教育信息化课堂 篇六

——巨野县凤凰小学15位教师赴青岛学习“翻转课堂、微课程与教学模式创新”

为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新型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微课开发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探索和总结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新模式,12月27日——12月30日,巨野县凤凰小学组织15位教师到青岛市黄岛区弘文学校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论坛及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实践指导专场研修班”的专题培训。

三天的学习分别由苏州电教馆馆长金陵、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柯清超教授、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科所所长刘永春、重庆市聚奎中学教科室主任张渝江四位知名教授担任主讲,并有计划地安排了六节微课和翻转课堂展示课。整个活动以理论讲授、案例观摩、展示研讨及交流等相结合,以微课理论、设计与制作、翻转课堂的应用为主线,使教师掌握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有效应用模式。

对于凤凰小学教师来说,本次参会可以说是第一次有意义的近距离接触“翻转课堂”、“微课程”等教育新理念。教师们观摩了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副校长王水丽等六位教师的翻转课堂教学展示,聆听了专家们有关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的专题讲座,受益匪浅。尤其是柯清超教授的讲座更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他亲自讲解制作微课的方法和相关软件的实际操作,为大家打开了微课制作的一道厚重的大门。整个讲座如同行云流水,洗涤着每一位听课教师的心灵。

巨野县凤凰小学校长刘金庆说:“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学校一直在探索翻转课堂的实践,回去后,学校将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学习,力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运用微课等教育手段和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打造出高效课堂的途径。”

参加此次培训,强化了凤凰小学教师对基础教育领域实施微课教学和翻转课堂重要意义的认识,丰富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增强了推进微课教学和翻转课堂的决心和信心,更为学校进一步开展“翻转课堂”,促进新型教学模式和微课程设计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动力和理论支持。

< 2014

7.上海教育信息化课堂 篇七

关键词:中外合作专业,教学对象,特点,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1986年9月, 我国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建立, 开辟了中外教育资源互惠互利的先河。2004年7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 使得中外合作办学正式成为了“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在短短二十几年中, 中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取得了长足发展。日前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的“2009年上海中德合作办学论坛”证实, “全国范围经教育部批准的110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 高等教育占872个。上海共有22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其中高等教育类占6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蓬勃发展, 既带来机遇, 也提出挑战。笔者从2003年9月起在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学院的中美合作专业担任英语教师, 见证了该专业的从起步逐步走向成熟。笔者希望借由在该项目中的一些经验, 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 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调整英语教学。

一、教学对象的客观特点

笔者承担的是上师大信息与机电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和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的中美合作专业的“综合英语”课程。信机学院的中外合作专业采用“3+1”的形式, 即学生在国内学习英语和其它基础、专业课程3年时间, 在满足条件下, 最后一年前往美国戴顿大学完成学业, 可获得上师大和戴顿大学两校的毕业证书。

1.本院电子信息和机制自动化中美合作专业的学生每学年各招大概50名左右, 女生约占了人数的80%-90%, 男生约占10%-20%。各分成两个小班开展英语学习, 每班约25人左右, 女生约为15-20人, 男生约占5-10人。

2.学生中绝大多数为上海本地生源, 基本没有或很少外地生源。2009届每班均有几个为数不多的外地生源, 来自江苏、江西和福建等地。

3.学生英语基础一般, 绝大多数学生属于专业调剂进来。2007年曾经对他们进行过英语的入学测试, 平均分在71分 (满分为100) 。今年进行的调查表明, 80%的学生是通过调剂进来的, 因为分数不够没有能够录取到理想的第一专业, 而又不愿意放弃入读本校的机会, 所以选择调剂。

二、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

上述的学生的特点都是客观的, 而另一方面的特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即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都是比较大的, 而中外合作专业的学生由于某些特殊性, 更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教学对象的心理状态将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所以教师也要充分考虑这些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

1.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高校教育领域中尚属新生实物, 而本院的中美合作专业开办至今只有6年的时间, 所以, 大多数学生对于该专业的未来和出国的前景感觉比较迷茫, 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2.部分学生对调剂到本专业有一定的失望情绪。另外, 他们还附带着对占有大量学时的英语课有点消极的情绪, 甚至有个别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点抵触, 如有位学生就告诉笔者, 高考时本来尽量避免报任何与英语有关的专业, 所以面对大量的英语学习和今后的托福考试, 感觉非常沮丧。

3.部分学生由于某些因素心理比较焦虑。相比起普通学生而言, 对外合作专业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例如, 课程安排紧凑学习压力大;将来要通过严格的托福考试合格才能出国, 有些学生会提前感到考试的压力;另外, 每年的学费比较贵, 而且出国要自费承担很大一部分费用, 部分学生觉得对家庭是个较大的负担。

4.但是, 绝大多数学生对将来的出国前景和学成回国后的未来也抱有一定的好奇和较大的期望值, 而这一点可以好好加以利用, 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

三、中外合作专业英语课堂的教学对策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施瓦布认为, 教材和教师、学生及环境相互作用构成有机的课程“生态系统”四要素。教师和学生在生态系统中唱主角, 只有好好把握学生的特点, 包括其客观特点和心理特点, 教师的授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 英语课不能简单地视为只是英语知识的传递, 英语教师应该在备课、授课过程中从深层次上对学生的客观特点和心理状态进行把握。

1.两班均是女多男少, 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女生学英语一般积极性较高而且基础较好, 但比较害羞, 对课堂活动的参与比较被动;男生一般英语基础比较差, 但比较活跃, 容易搞活课堂气氛。因此, 教师可以鼓励男女搭配, 使他们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2.上海生源的学生一般而言英语基础要比外地生源的学生好, 特别是听力和口语方面, 但是后者一般比前者更加努力学习。除了鼓励两者互帮互助以外, 英语教师还要对外地生源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心, 比如, 帮助他们纠正语音语调, 鼓励他们加强口语等。

3.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一般, 需要英语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综合英语课时有限, 教师要仔细规划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练习, 在已经有其它的听力课和口语课的情况下, 可以把重点放在读写方面。但是中国学生的弱项一般就是听和说, 而几年以后的国外学习对听说的要求又是很高的, 所以综合英语课仍然不能放松听说。比如在笔者的课上, 前10分钟就会进行daily talk。某个学生进行自由演讲5分钟, 接下来是老师和其它学生的提问时间。如果学生的topic比较有趣, 而老师在提问方面又能加以适当引导的话, 能收到非常不错的效果。

4.因为班上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英语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水平。新知识点的传授要注意从基础入手简单复习, 然后着重讲述多数学生需要掌握的新知识, 其后稍微提及较难的用法, 这样基本可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 现在四级考试和托福考试都已取消语法专项的考试, 但是据本专业已经回国的学生反映, 他们在国外有时需要撰写小论文, 仍然感觉语法有些问题。综合英语的课时实在有限, 针对上述情况, 自本学期开始后, 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语法参考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 要求他们按照进度自主学习, 笔者则定时提供各个章节的练习答案及配套的一些练习。

针对中美合作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 可采取以下策略。

1.学生在入学初对专业的未来和出国的前景感觉到比较迷茫, 这是一种正常心理。事实上我们学院对此非常重视, 也为此做了很多的努力。相关的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授课帮助学生拨开迷雾, 找到努力的方向。比如在第一堂英语课上, 笔者展示合作大学戴顿大学, 以及以前历届学生在那里学习的图片, 用英语介绍校园风光、专业建设的情况, 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 然后就此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出国留言的感想和打算。这样, 既能向学生展示该专业的美好前景, 又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听力和口语。

2.对于对专业或者英语有消极甚至是抵触情绪的学生, 英语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心。要与他们恳切交谈, 关心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困难, 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笔者对于一些特别内向的学生, 一般选择用电子邮件或短信的方式来交流意见, 几次交流之后, 学生愿意说出当面说不出的心里话。只要老师愿意付出真正的热情和关心, 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这些学生, 还有两种较好的方法可以尝试:一是在课堂上让他们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 然后当众表扬;二是批改作业时, 对于他们的作业, 写上表扬和鼓励的评语。实践证明, 这么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对于他们的心理压力, 建议相关的教师从不同的方面潜移默化地进行疏导。对于英语教师而言, 课上所做的翻译、口语、写作等都可以加以利用。例如, 中美合作专业的学生课程紧张, 学习压力大, 英语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完成知识点的传授, 如Role-play, debate, oral discussion都可以尝试。对于有些学生对将来的托福考试有点畏难, 笔者的做法是挑选托福考试里面比较简单的练习, 穿插到一年级学生的课上讲, 在学生完成后被告知是托福题目时, 他们会感到吃惊并且认为托福也不是很难。这样, 既可以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水平, 也可以减少学生对托福的畏难情绪, 如此循序渐进, 从易到难, 可以帮助学生攻克的对托福的心理关卡。

四、结语

中外合作专业是一个新时代下的新生事物, 需要相关部门和所以相关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和奉献。中外合作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攻克的就是语言关, 所以英语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传授英语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外, 还要站在洞悉教学对象的客观特点和心理特点的高度, 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红.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之我见[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07, (3) .

8.让教育信息化撬动课堂变革 篇八

2011年11月原龙口二中、三中、六中并入一中。在学校管理模式上,学校采用双实体管理模式,分A、B、C三个学区,每个学区拥有从高一至高三完整的教学体系,学区教学管理相对独立,学区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行政事务和后勤服务由学校统一管理协调,最大程度保证了学区教学不受干扰。目前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已经凸显出来。

在课程设置,教师坚持从学生的个体发展与家长的需求出发,开拓创新,多措并举,加强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和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建设,为各类学生谋求适合自己发展的成才渠道。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初步形成了“两主三维四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开设多元发展课、引进国际课程。今年本校首届两名赴美交换生,已经赴美开始了高中一年免费就读生活。第一次选拔了6名同学也将赴美国姊妹学校——盐湖城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学习。

在教学改革上,近年来学校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2013年开始启动了优生小班化培养模式,重点解决优生培养的瓶颈问题。从今年高考成绩看,结果比较令人满意。高洪基同学以714 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省第二、摘得烟台市理科状元的桂冠。理科考生共有7人总分超过690分,其中5人跻身全省前200名,高洪基、朱贺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孙景涛同学被中国科学院大学录取,另有近百名同学被浙大、复旦、上海交大、人大等名校录取。第二项改革是推进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今天,以人为本的课堂转型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更有意识的探索与追求,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正转型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的革命。用最先进的载体还原最本源的教育,为此,学校于去年启动了教育信息化改革,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一年来先后有十多批考察团来校参观考察。今年3月学校主办了“互联网+”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各级领导以及全国各地近千名教育专家、校长、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提升教师理论和专业素养

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教师队伍建设总是居于核心地位。他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成效。所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为此,本校首先从强师资入手,打牢改革的人才基础。

思想层面 基于本校的办学传统和长期以来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探索与实践,学校从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出发,致力于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课程开发中心,采取各种措施搭建平台,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学会单位会员的有利条件,根据学校和教师发展需求,邀请专家到校举办讲座70余场。老师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理论素养不断提升,教学视野不断开阔,为教育信息化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技术层面 学校联系新东方对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表现和考核结果选拔出实验教师,再由选出的实验教师对高一高二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培训过程由新东方技术人员全程协助。根据教师对平台使用的熟练程度、个人参与改革的意愿情况在每个学区确定了1个实验班。每个实验班级由4名教师组成了实验团队,其中一人为核心成员,负责本班级改革实践,组织进行日常使用研究。每学区以此实验团队为依托,辐射整个学区,逐步推进改革,现在教育信息化改革已经推广到高一高二两个级部。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为使教育信息化改革落到实处,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形成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形态,学校在教师层面学校采取了“活动推进”“课题引领”“经验交流”等措施。

开展磨课达标活动 结合2015年龙口市教研室出台的《关于深入落实课标要求,开展“磨课教研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学校将磨课教研活动纳入校本研修体系,同时引进了课堂观察。高一级部突出对智慧教育平台和E学本使用的研究,推出了磨课达标活动。课堂观察也突出了对智慧教育平台和E学本的使用研究,围绕新的课堂教学生态组织教师开发新的课堂观察量表。

课题引领 教育科研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重视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学校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成果可以为学校的科学管理和各学科的综合改革提供宝贵的实验数据和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为此,本校确定了课题引领的策略,邀请了省教育学会和龙口市教科所的专家对教师申报的25个小课题进行了筛选和可行性鉴定,围绕教育信息化改革确定了14个校级小课题。现在正在研究的课题有祝智庭教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的子课题“普通高中学科教学中的智慧型课堂模式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基于新东方智慧教育平台的高效教与学研究”。

经验交流 每周组织学区负责人、高一年级主任及核心教师召开教育信息化改革研讨会。会议由三个学区轮流主持,从教学管理、师生使用、问题研究三个方面进行经验交流;同时举办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讲座,由实验教师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及实际教学案例,交流自己使用智慧教育平台的体会感受及应用创新。

以上措施的持续实施,迅速提升了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部分教师已经走出校门,参与到新东方全国范围的经验交流,在校内起到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

在学生层面,学校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个性化学习。

面向全体,激发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发展潜能。学校鼓励学生利用平台上的导学案提前自学、自测,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进行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同时从中发现问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平台使知识图形化、图像化、视频化,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更直观、更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习的过程游戏化、竞赛化、趣味化,刷题变成了闯关游戏,做题变成了荣誉PK。对于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系统可以分组自动推送由易到难的补偿式训练题,做错了系统就自動切换回学习页面,学生进行知识复习,做对了系统就自动增加难度系数再推送一组试题。不同的组别赋予不同的级别,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级别,也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级别。这样学生的成绩不断地得到肯定,同时挑战的欲望也不断地被激起,以往枯燥的做题变成了更具趣味性与挑战性的竞赛。后台数据显示,学生周预习人数和复习人数分别由去年11月的平均635人、548.5人,提升到9月份的平均992人和859.5人;周自主刷题人数也从最初的平均308人,提升到现在的平均971.5人。

面向个体,提倡个性化学习 教育资源平台提供的丰富的课内、课外资源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困生可以在课后利用平台上的微课进行反复的补偿式学习,通过随机选择相关的练习题进行自我达标检测,甚至可以与教师进行远程互动,寻求帮助。学优生可以点击老师推送的选学内容,扩展知识的深度和宽度,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促进个性化发展。还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利用平台丰富的课程资源,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培养自己的特长,对自己未来的专业选择做好准备。

以制度保障改革持续健康发展

跟进式督导监控 学校利用每周一份基于后台数据分析的E学本使用评价报告,对教师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督导监控。与使用数据不理想的教师进行交流,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确保课堂教学中E学本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效果。E学本使用率也从最初的10%左右,达到现在的60%以上。

科学有效的激励评价 学校出台了《课堂教学改革奖励方案》(草案),从课堂教学改革组织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两个层面,即E学本课堂使用情况、“电子资源包”质量情况两个维度进行奖励。每学期举办“课堂教学改革优质课评选”和“微课制作大赛”,对获奖教师进行专项表彰。在教师学习进修、评先选优等方面拿出专门指标用于专项奖励。2015~2016学年度明星教师、先进学科教研室主任、教科研先进个人等各项评选均投放了专用指标。去年推荐校“课堂教学改革优质课评选”各科第一名获得者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优质课展播参评活动,他们全部获得一等奖。中央电教馆今年3月公布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部级“优课”名单中本校两名教师榜上有名。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思考

进入21世纪后,我们愈加强烈地发现,信息化与全球化的浪潮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已成为实现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的极佳手段,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学校将不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概念,更是创造新知、激发创新潜能、实现心灵沟通的智慧校园。同时,信息化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剂良药,启迪我们对教育观念的颠覆,对教师作用的审视,对学校功能的延伸、对教学模式的革新,对学习效果与人才选拔的全新评价。

教育信息化,改变了学校教与学的原生态,构建了教育教学的新生态;引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拓宽了教师的教研教改平台,使教师的教学更符合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新形势下的教育规律。

教师的教学评价更及时更准确,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环节得到了更好地优化。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始觉醒,教师职业幸福感得到提升。教师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生逐渐成为积极的自主学习者。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需要教师的理念落地生根,行动抓铁留痕。在行动中持续推进深入研究,研究在新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下,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学习面临的挑战和改变,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新形态。

方兴未艾的信息化发展已经与人类学习、交往、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并且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本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刚刚起步,却显示出了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同和大部分家长的鼎力支持。未来,全体教师将和各地有志于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學校一起开展创新性实践探索,砥砺前行,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程改革,实现现代课堂,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全面构建智慧校园、实现智慧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新下一篇:幼儿园中班主题优秀教案《我为妈妈过节日》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