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问题要有长效机制

2024-08-16

解决“三农”问题要有长效机制(10篇)

1.解决“三农”问题要有长效机制 篇一

建立涉法涉诉信访长效解决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由一起涉法涉诉信访老案引发的思考

前几天,笔者所在的法院成功化解了一起信访人持续信访达十多年,由中央、省、市三级政法委联合督办的信访老案。其实,该案的案情并不复杂:1986年,刘某与其他五人合伙开办一家加油站。加油站建成后,刘某委托其某亲常某帮其处理加油站的事务。1986年5月,常某将加油站的21桶汽油交给加油站雇工张某保管,后张某将这21桶汽油卖掉后将油款交给油站另外一名合伙人,该名合伙人在分配汽油款时没有分给刘某以及另外两名合伙人。1986年6月加油站解散后刘某和另外两名没有分到汽油款的合伙人便以其他合伙人为被告追要汽油款。法院认为,加油站为合伙人共同所有,原告只追要21桶汽油款不当,由于加油站帐目不清,事实不清,无法查证,故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维持了原审判决。刘某不服生效判决分别向二审法院和省高级法院提起申诉,均被驳回。刘某不服,仍坚持赴省、赴京上访、申诉,要求对案件立案再审,十余年间从未间断。期间,一审法院、二审法院和河南高院三级法院法官曾多次做信访人的思想工作和法律解释工作,对信访人释法析理,劝其息诉罢访,虽然作出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由于刘某长期上访,中央政法委、省政法委将该案作为涉法涉诉重点督办案件。

为彻底解决此案,最高人民法院、省高级法院、二审法院和一审法院分别派出一名法官,联手处理此案。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矛盾化解和依法释理,刘某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主动放弃了先前不尽合理的过高诉求。考虑到刘某家庭经济困难和身体有病的实际情况,为了照顾刘某的困难,法院报市领导批准后协调有关部门拿出2.4万元帮助刘某解决其生活实际困难。上访人刘某写出了彻底停访息诉,案结事了的书面保证。至此,该起信访人持续信访达十多年,由中央、省、市三级政法委联合督办的信访老案终于被化解。

纵观此案的整个过程,案情并不复杂,标的额并不高,双方当事人均没有太深的“背景”,法院以原、被告为共同合伙人、双方未算帐为由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也可谓是有理有据。但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民事案件却由于当事人的四处上访“折腾”了四级法院十几年,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诸多反思。再来看看此案的最终解决方式,仍然是政府花钱买平安,这是地方政府解决缠访案件最常用、也是最见效的手段,也是地方政府的无奈之举。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刘某只是众多重访、缠访老户中的一个,刘某现在虽然息诉罢访了,但全国仍有千千万万个“刘某”在坚持着。本案中,刘某连续十几年坚持不懈地上访、缠访,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刘某自身来讲,她文化素质不高,缺乏证据意识、诉讼风险意识,更缺乏对诉讼制度、诉讼程序的正确理解。她认为自已是有“理”的,既然有理就要讨回属于自已的公道。最后,据刘某讲,她在上访过程中确实也看到一部分缠访人

在上级党委、人大的关注或直接处理下“沉冤照雪”,这也坚定了她的上访信念,使她相信上级领导是英明的,只要坚持不懈,总有一天会引起上级有关领导的重视。从社会大环境看,在目前“稳定压倒一切”形势下,全国大多数地方实行领导包案处理信访大要案责任制,信访工作量化考评制度、信访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制度等形式,采取以信访量多少给各地排名、挂牌督办、限期要结果等强化信访工作力度的措施。在重重重压之下,一些地方的法院为了息事宁人,不得不向信访人做某种妥协,由法院或政府出面,对信访人进行经济补偿、安臵就业、生活救助等,有时个别法官还要成为牺牲品,背上一个处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按起葫芦起来瓢”,变相激励更多的投机型信访人效仿。这些人明知自已无理,但存有只要把事情闹大就会有利可图的思想,通过缠访、闹访来要挟法院满足其不合理要求。

二、建立涉法涉诉信访长效解决机制的几点建议

如何从源头上解决缠访,重访,闹访现象,避免更多的“刘某”现象出现?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四点措施:

首先要有效树立起法院裁判的权威。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法官普遍法律素质不高,在审理案件时程序不够规范,判决说理论证不充分,即使是实体处理完全正确的案件,有时也很难使当事人信服。因此广大法官要着力提高自身法律素养,严格按照诉讼程序审理案

件,严格适用证据规则,以清晰的事实,有力的论证,准确的法律适用来使当事人对判决信服。

其次是要大力提高民众的法律素养,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仰。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51%的重访、缠访者受教育程度在小学以下,他们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意识经较差,缺乏证据意识和诉讼风险意识,往往是有事实但无证据而败诉并走上信访道路。因此我国有必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法律基础课,进行宪法、法理等基础法律知识教育,使民众从小接受民主、法治、自由、公正等现代法律理念的熏陶,对程序正义、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自由心证、既判力、二审终审制等现代诉讼制度有所了解,使他们相信法律是公正的,法院和法官是可以信赖的,从小培养公民从内心深处对法律的信仰。

再次是逐步改革现行司法体制,有效树立司法权威。现行信访制度借助于行政权威,承担越来越多的公民权利救济功能。这种靠上级权威领导介入来解决问题的途径虽然能够矫治某些司法不公,帮助一些“哭天不灵”、“投诉无门”的群体实现实质正义。但如果因此导致广大群众把上访作为优于司法救济的一种权利,就会使信访功能与司法功能产生错位,影响党对国家的有效治理。众所周知,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石,司法救济是公民权利救济的主要和最终形式,信访作为民情上达、申冤维权的特殊通道,仅起着“润滑剂”的作用。一旦信访取代司法成为公民权利救济的主要和最终选择,则必然削弱司

法权威,从根本上弱化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础。因此要采取措施逐步树立司法的权威,维护司法的终极性,改变现在党政领导随意就个案进行批示的现状,使司法裁判的既判力得到有效的尊重,使司法终极性成为整个社会理念的一部分。

最后是对现行信访体制进行必要的调整,赋予信访机构独立处理实体问题的权限。目前我国的信访体系庞大而分散,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都设有信访机构,但这些信访机构都没有对实体问题的处理权限,信访机构之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隶属关系,整个系统缺乏统一的协调和处理机制,导致大多数信访案件只能在不同的信访机构之间反复流转而得不到有效解决。久而久之,信访人对县市一级的信访机构的认同度逐渐降低,把处理问题的希望诉诸于更高级别的信访部门,于是大理案件涌向省级和中央信访部门。中央和省级信访部门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如些众多的复杂信访案件,除了对部分案件用批转、督办的方式向基层分流后被消化外,大多数信访案件都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从而使赴省、赴京上访的群众经常碰壁,这些信访人继而转向中央、省级权威领导求助或采取其他过激措施,从而大大损害了党政机关的公信力,严重损害信访制度的权威和价值。因此,赋予信访机构处理一些实体问题的权力应成为信访制度自我完善的必要选择。考虑到信访工作所具有的民情上达及反腐信息来源的作用,其与监察工作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可以考虑将现有的信访机构与监察部门合并,成立独立的信访监

察局,在履行监察职能的同时专门处理各类信访案件。信访监察局向各级人大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可以就信访案件成立由相关人员组成的调查处理委员会,按照类似于诉讼程度的程序规则对信访案件进行实体处理,以解决现行信访制度的弊端。

2.解决“三农”问题要有长效机制 篇二

一、要在问题初始状态中感知——激发问题意识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感知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也是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导向。实践证明, 创设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或与学生实际生活有着直接联系、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探索性问题情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良好开端。通过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下是特级教师徐斌教学《认识乘法》一课的片段:

1. 观察感知

师: (出示主题图) 兔子有几只?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2+2=6, 4+4+4=12) 这两个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 操作感知

(1) 每堆摆2个圆片, 摆4堆。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几个圆片, 怎样列式?

(2) 每堆摆4个圆片, 摆2堆。摆了几个4?怎样列式?求一共摆了几个圆片?

3. 对比感知

(多媒体出示电脑图:每组2台, 4组) 师: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样算的?生:2+2+2+2=8;

(多媒体出示电脑图:每组2台, 8组) 师: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样算的?生:2+2+2+2+2+2+2+2=16;

(多媒体电脑图片增到100组, 每组2台) 师: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请你列出算式!

生:2+2+2+2+2+2+2+……

(一会儿, 有几位同学感悟到了什么, 停了下来, 开始嘀嘀咕咕起来……)

生1:老师, 我发现100个2加起来太麻烦了。

生2: (愁眉苦脸地) 100个2加起来, 算式写也写不完!

生3:有没有简单一点的办法呢?

师: (顺水推舟, 很自然地引入“乘法”教学……)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通过感知学生意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特别是加数个数较多时) , 不能只停留在用加法计算上, 需要另辟捷径, 寻求新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问题“细胞”, 将学生置于主动思考的状态, 产生获取结论的迫切愿望;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转换思路去思考新的问题, 接纳新知识。

二、要在探究过程中渗透——树立主体意识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数学课堂应积极创建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环境, 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 主动大胆地进行联想、推测、实验、探索等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使知识的探究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一课, 在探究“24+9”时, 教师不去过早地讲述算法, 只是提出问题:“你可以借助学具, 也可以用别的方法, 小组讨论一下, 看你们组能想出哪些方法?”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去尝试、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 有的组用数数的方法, 有的组用小棒来摆, 有的组用计数器拨, 有的组用口算, 得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生1:24+9, 我把9先看成10, 先算24+10=34, 再算34-1=33把多加的1减去;生2:24+9, 我把9分成6和3, 因为24+6=30, 30+3=33, 所以24+9=33;生3:应该先算个位4+9=13, 个位留3, 把1进到十位, 十位上2+1就是3, 24+9就是33了;生4:我先把24+9看作23+10, 结果也等于33;生5:可以先算4+9=13, 20+13=33……在交流和老师的启发下, 学生初步认识到:这几种算法虽不同, 但大都有满十进一的过程, 从而悟出两位数加一位数 (进位) 的算理。在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注重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他们的回答不作指向性的评价, 而让各组之间进行评价、补充, 再经过全班学生的进一步研讨,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选择。

这样的教学围绕着“问题解决”来展开, 不是把现成知识呈现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去探索未知, 通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评价、调控和解题后的提炼、整合, 从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三、要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增强应用意识

小学生好奇、好玩、好动。数学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运用交往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知识是为解决问题打基础的, 解决实际问题又可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应做到有机结合。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 就可以创设“小小商店”的购物情境, 进行收钱和付钱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或顾客。如买一支单价是8角钱的铅笔, 应该怎样付钱?这个问题涉及8角怎样组合, 其组合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张5角、一张2角、一张1角;四张2角;八张1角……这么多的组合方法中哪一种最简捷?这又和学生思维的敏捷程度以及学生对现有人民币各面值的了解密切相关。再如买一块单价是3元5角的小手巾怎样付钱?如付给售货员10元, 该如何找钱?同样要认识人民币面值、角币和元币之间的进率, 要用元、角等面值的人民币进行组合, 以及售货员现有人民币各面值的数量等问题。

通过这种收钱、付钱的训练, 使学生善于把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想法进行比较, 在学中比、在比中学。既加深了对元、角、分及其进率的认识和理解, 又训练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

四、要在应用实践中深化——优化策略意识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但教材内容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不是全部。在教学中, 我们应在客观分析处理教材内容基础上,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练习设计做到有的放矢, 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一课后, 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六 (3) 班共有同学56人, 在参加一次劳动实践中, 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饮料, 商店规定:单瓶买每瓶2元, 买24瓶装的一箱9折优惠, 买30瓶装的一箱8.9折优惠。怎样购买才能既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瓶饮料, 并且又最省钱?学生经过讨论分析, 得出了以下几个购买方案:

(1) 买单瓶56瓶:2×56=112 (元) ;

(2) 买24瓶装的二箱, 再买单瓶8瓶:2×24×90%×2+2×8=102.4 (元) ;

(3) 买30瓶装的二箱:2×30×89%×2=106.8 (元) ;

(4) 买24瓶装和买30瓶装各1箱, 再买单瓶2瓶:2×24×90%+2×30×89%十2×2=100.6 (元) 。

显然, 第 (4) 种方案既让每个同学喝一瓶饮料, 不浪费, 又最省钱。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实际, 加强应用技能的训练, 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并提高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意识。

五、要从知识性目标向挑战性目标延伸——发展创新意识

问题解决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解决问题有时为学生提供的信息可以不足, 也可以有冗余;有时某些信息所得到的结论还可以是开放性和挑战性的, 促使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或补充、筛选, 以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例如, 学完《长方形的面积》一课, 我安排学生给教室两扇向阳窗户做窗帘, 每扇窗户高1.5米, 宽2米, 需要买多少平方米布?这是一道求面积的应用题。学生是会解答的, 用每扇窗户的高乘宽, 再乘2就可得到结果。可是要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首先, 要考虑窗帘必须大于窗户, 否则遮不住太阳, 究竟大多少呢, 要根据使用人的“想法”来决定;其次, 为了便于拉开和关闭, 还需要把窗帘做成两幅, 两幅之间要重叠一定的宽度;再次, 市场上卖的布的宽度与窗户宽度不一定一致, 还需要根据布和窗户的宽度进行计算, 才能确定所买布的长度。学生通过解决这样的问题更能体现他们思维过程的开放性, 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3.建立解决产能过剩长效机制 篇三

化解过剩产能面临多重困难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当前,我国在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环境有失公平,政府干预过多。二是产业集中度低,退出渠道不畅通。三是创新能力参差不齐,科技支撑体系不足。

为此,建议:

1、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长效机制。

2、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建立落后产能企业顺畅退出的长效机制。

3、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

4、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健全支持“走出去”的长效机制。一是推动产品“走出去”。

5、以人为本,完善相关人员安置保障的长效机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理并答复:

调整优化存量 建立长效机制

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对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做了总体部署,主要任务总结起来就是“管住控制总量、调整优化存量、建立长效机制”。

按照《指导意见》对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拓展对外发展空间、做好富余人员安置等方面的要求,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

一、关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长效机制

一是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二是为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的通知》,已取消钢铁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核准,改为备案管理,同时为防止产能盲目扩张,明确要求各地方、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备案新增产能项目。三是充分发挥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等“关口”作用,对高消耗、高排放项目,实行能耗、排污总量等量或减量置换;通过实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高于国家的标准,倒逼高耗能产能退出。四是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会同相关行业协会,正在建立钢铁、电解铝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信息库和产能过剩信息监测系统,将通过定期发布产能过剩监测信息,引导地方和企业及时调整投资方向和重点。

二、关于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建立落后产能企业顺畅退出的长效机制

为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要求。一是在融资方面,人民银行多种举措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用以参与兼并重组;指导交易商协会进一步发展并购票据,优先支持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兼并重组。银监会印发了《关于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化解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2014年不良贷款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等文件,指导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差别化信贷支持安排;修订完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南》,将并购贷款期延长至7年,将并购贷款占并购交易价款的比例提高到60%。证监会修订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完善了并购重组的市场化机制。二是在简化审批程序方面,证监会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政许可并联审批工作方案》,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外国投资者战略投资上市公司核准、经营者集中审查等不再作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政许可审查的前置条件,改为并联审批;实施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分道制,对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批,实行了快速审核;下一步,还将结合注册制改革,继续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市场化改革。三是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国家发改委会同国资委等有关部门起草了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提出了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总体要求、主要原则、主要任务、配套措施和工作要求等,明确要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关于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

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除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并由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对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等提出了明确的改革举措。同时,国家发改委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自1993年起持续开展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至今共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098家,带动地方建立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近万家。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还通过多种形式,搭建创新平台,构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的纽带,支持企业培育创新发展能力;提升产品生产和使用标准,培育高端市场,扩大高性能钢材、高性能建材在建筑、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应用范围,通过需求侧调节引导产品结构调整;推广普及钢铁、电解铝、水泥、玻璃等产品生产新工艺,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多层次的政策体系和创新体系建设工作,进一步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四、关于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健全支持“走出去”的长效机制

拓宽国际市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是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重要途径。国家发改委主动开展与哈萨克斯坦、印尼、埃塞俄比亚、埃及、南非、秘鲁、智利等国家的产能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对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做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将有力推动企业“走出去”,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国家发改委作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牵头落实部门,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抓好贯彻落实工作,抓紧制定出台国际产能合作规划,积极搭建对外合作平台,强化服务保障和风险防控,加快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效,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化解产能过剩。科技部、工商总局在技术研发、宣传推介、商标国际注册等方面,对企业“走出去”给予了积极支持。商务部通过制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对外承包工程管理办法》等,引导、规范企业境外合规经营,并会同有关部门为境外投资项目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人民银行积极健全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体系,通过适当简化审批程序、发挥人民币国际化作用、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作用等,支持“走出去”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五、关于以人为本,完善相关人员安置保障的长效机制

4.解决“三农”问题要有长效机制 篇四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信贷管理只有在风险管理上革命,才能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目前,农信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其产生危机根源的两个最大的因素,就是资本严重不足与风险管理能力低。各农村信用社,在当地政府与银行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置换不良资产,增资扩股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工作正进展较快,预计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在最后年内都能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现在最关键是如何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长期的任务。不是在短期内靠外力因素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靠内部各项综合配套改革,才能逐步提升,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借鉴西方商业银行与国内先进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农信社的自身发展实际,建立起农信社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是每个农信社高级管理人员亟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菏泽市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对此进行一些探讨,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信社在风险管理上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经营理念上的存在偏差。导致没有把风险管理提升到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的高度上来认识。在经营指导思想上,还没有完全走出外延扩张恶性竞争粗放经营指标考核的 初级 阶段。经营管理上的主要目标,仍是机构网点存款数量,资产规模市场份额和利润增长。不能在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和不断优化资产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做大做强,在规模快速扩张中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农信社虽然初步完成了组织体系的变革和资产规模的扩张,但还没有完成管理体制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还没有实现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协调发展,不是科学的发展观。

二是风险管理组织构架上的虚设。在决策层,理事会没有真正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联社整体经营风险进行总体控制。对执行层经营班子风险管理进行有效评估与监督。在经营层中,内控委员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委员会、信贷管理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之间缺乏平衡制约,特别是信贷管理委员会基本上集裁判员与运动员职责于一身,缺乏有效的制约。信贷风险是经营中存在的最大风险。

5.解决“三农”问题要有长效机制 篇五

机制问题研究

胡红云

(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广东 广州 510380)

摘要:本文主要是围绕广州地铁基层党组织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情况及推进其常态化,建立长效机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

一、推进基层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的背景和意义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部署的两项全党性活动之一,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拓展和延伸。它对基层党组织破解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难题,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座谈会”上指出:“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这深刻揭示了创先争优活动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常抓不懈,在实践创新中完善制度规范,形成长效机制。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推进、凸显成效、的关键一年,同时也是创先争优活动巩固提高、深化提升的关键之年。所以在这个关键之年,如何将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显得尤为重要。

二、基层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目的

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能够培养、发现、树立、运用先进、优秀的好榜样,发挥先进、优秀好榜样的作用;能巩固和拓展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生机活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能进一步促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更好地联系和服务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能进一步推动党的建设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中心工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创先争优活动在广州地铁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效果

2010年广州地铁积极相应党中央号召,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于2010年6月总公司党委成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2010年7月1日,总公司党委召开庆祝建党89周年暨创先争优活动动员大会,正式启动创先争优活动,掀起了公司内部创先争优活动的热潮。在2010年10月份“保开通,保亚运”的期间,基层(中心、部门、分部)开展了树立典型、学习先进活动,过召开座谈会、制作宣传板报、表扬先进事迹等方式,将先进事迹,在同事中间引起的积极的反响,在基层营造了 “学习先进、争当典型”良好的氛围。通过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双保”任务的圆满完成,总公司党委被中央组织部、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授予“广州亚运会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市文明办推荐为广州市精神文明十面红旗候选单位。

2011年,是全国全面争创、扎实推进阶段,运营总部以“比管理、比素质、比创新、比效益,创企业发展新局面”为全年工作主线,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岗位闪光”活动,发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基层(中心、部门、分部)党组织围绕 “四比一创”,认真贯彻总部精神,做好宣传、培训工作,做到全员参与。分部对每位员工都设立统一一个学习和技能档案,班组保存和及时更新,年终进行汇总统计,评比优秀标兵,设立典型,带动其他员工。在活动的过程中,员工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氛围,真正提升员工素养。

2012年,总公司再次提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建以支部为单位的创先争优示范点,并将示范点进行推广,把创先争优作为推进地铁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以创建促规范,以示范带整体,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在上新水平。基层(中心、部门、分部)党组织根据自身工作特点,设定示范点类型,对比标准,去粗取精,再根据生产实际进行升华,就如部件修分部党支部,通过支部规范化示范点带动分部生产规划,包括场地规范化、生产流程规范化、作业记录规范化等,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并在部门及中心内进行普及和推广。

综上所述,2010年以来,公司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注重围绕中心、服务群众、创新载体、典型带动,处处创先进,时时争优秀,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党员干部的真心欢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四、目前推进基层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就如《意见》强调,要把党支部建立创先争优制度作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保持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保证。而目前公司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最基层的就是分部党支部,要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最终还是归结到支部。而目前,就两年多活动开展情况来看,总体保持了良好态势,但仍存在一些基层党支部活动开展不平衡的现象。主要问题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人员配置问题。就广州地铁而言,绝大多数支部党务负责人为技术员或生产岗员工兼职从事党群工作,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对党群岗位和职责了解不多,而且分部级的工作相对琐碎,因此难免工作结果不够精细,而上级总支由于工作量较大,需要对口中心级的各类党群业务口的工作,再加上部门日常的党群工作合并,很难兼顾到下级支部的情况,最终归结起来就不利于部门党群工作更精、更细地开展。因此需要加强对兼职党务负责人的培养,同时增加党群人员的数量和专业素养及做好党群工作任务合理分配。

第二,活动内容不够深入。部分党支部对创先争优如何开展活动、开展哪些活动没有做到心中有数,活动形式单

一、内容单调,缺乏针对性,对党员群众的吸引力不强。党支部缺少必要的活力,缺乏激励党员创先争优的源动力,造成党员难以找到发挥作用的舞台,群众也难以感受到创先争优活动存在的意义。造成如此局面部分原因是支部一把手没有做好真正的重视和带头作用,支部没有做好让党员献计献策的活动,只注重评先选优的结果,缺乏有效的日常考评,导致年终考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失真失实。此次需要支部、总支一把手重视创先争优这项工作,把它作为长期主要工作,带动身边党员献计献策,将活动内容丰富化。

五、如何推进基层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 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和持续性工作,只有把持续性的做法和实践创新成果转化为政策措施,形成长效机制,才能保证创先争优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才能保持创先争优的“恒温”和“常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兼职做党务工作者。我认为我们想要在国有企业中把创先争优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我们必须在创先争优中做到以下四点:

一)建立活动工作日志

创先争优活动工作日志是创先争优活动的真实记载,是履诺践诺的执行手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书面见证,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必备的档案资料,应当及时建立党支部和党员承诺践诺情况日志、点评情况日志、创先争优活动日志,办实事办好事记录等。

二)加强领导,建立领导责任机制。认真落实支部领导责任,切实履行好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组织指导。增强“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意识,明确书记是创先争优第一责任人,委员是具体责任人,具体落实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工作格局。分管个总支、各支部书记要认真履行起职责,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关于创先争优方面的要求,将责任细化到各项工作中,落实到每个党员和干部头上,使创先争优活动由“软指标”变成“硬任务”。

三)建立健全创先争优奖励机制。

一是研究制定与党支部职能和党员岗位职责相适应的奖励措施,并与绩效考核奖励等相结合,使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进行一定精神和物质奖励。二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积极向组织部门争取,使党支部书记、委员得到优先提拔和重用。三是采取创先争优典型事迹报告会、“七一”表彰会、总结表彰会以及通报表扬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通过正面教育、典型引路,营造出比学习、比工作、比服务、比奉献,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创先争优浓厚氛围,激发党员干部群众敬业奉献,争创一流的工作热情和自觉行动,使创先争优成为每个党员、每个群众的价值取向。

四)注重过程,建立督促检查机制。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创先争优活动进行全过程跟踪督查和情况通报。一是深入基层,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及时发现、协调和解决遇到的问题,认真总结好做法、推广好经验。二是对开展的各类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督促和检查,确保各项活动都落到实处,不走过场。三是跟踪问效,对创先争优活动不重视、活动开展不扎实、效果不明显,或者存在偏差需要改进的,要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并对整改之后的情况进行复查复验,以确保创先争优活动环环相扣、扎实推进,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切实取得实效。

创先争优之花常开,创先争优之树常青。这场在全党范围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正在和即将孕育出的丰硕制度成果,必将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支撑,必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6.解决“三农”问题要有长效机制 篇六

研报告

从2008年起至今,先后有4名大学生村官在我镇服务。其中:2008年一名,男,已考取吉水乡镇公务员;2009年一名,女,已考取事业单位(限村官报考),现继续在本镇工作等村官服务期满;2010年两名,一男一女,女大学生村官已考取吉州交警,男大学生村官仍在本镇工作。

由于大学生村官服务的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不方便大学生村官的饮食起居,我镇本着对大学生村官负责的态度,将大学生村官纳入乡镇管理,我镇为其提供住宿并在镇食堂就餐。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重点在其服务的行政村。在处理好本村工作之余,我镇也会根据其专长安排一些镇里的具体工作。

据调查组走访调查及镇同事和群众反映,4名村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能良好完成分内工作,如:协助村委会完成计划生育工作、协助村委会维护本村社会稳定工作、协助村委会组织党群会议工作、组织开展村委会党群学习工作、开展远程教育工作、完成村委会文字处理工作等。4名村官与镇政府、村委会及人民群众相处融洽,他们的学识、见解与态度给农村带去了一缕和煦的清风。但他们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不够深入群众,与农民群众沟通程度不够深;不是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村党支部书记的有益补充;不能对村集体经济起到足够的引导推动作用。综上所述,大学生村官对推进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对新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结构调整具有不小的作用,但由于一些实际原因,对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其能力还有一定的制约。这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制定有力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大学生愿意留、留得住、并留有所用。

第一:强化对大学生村官的入职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定位,明白自己的职责。据调查组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常有身份迷离的痛感。他们没有明确的职责、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这让大学生村官工作起来有很强的随意性,没有方向感。

第二:创建大学生村官能参与到村集体管理工作的环境。大学生村官有参与到村集体管理的意愿,但常常缺乏参与其中的契机和环境。很多时候,大学生村官容易变成看客,这让大学生村官很难起到作用,这也会带给他们带来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挫败感。而大学生村官又是年轻的外来人

员,单凭自身努力又很难真正参与到村集体管理工作中去。

第三: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官进行学习交流,提升大学生村官的业务能力。年轻是大学生村官的财富,而年轻也造成了大学生村官经验不足。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基本政策还不是很熟悉,也缺乏跟农村村民沟通交流的方法。而身处农村,信息的获取难度较高,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官学习交流,可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这样可以让大学生村官更有效的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从而提升其自我认同感,也能提升村民与大学生的感情。而感情也是大学生愿意留的基础之一。

第四: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据网上调查显示:80%的大学生村官很关注村官服务期满的去留问题。选聘大学生村官时只是说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转事业单位,但转去哪里,转去做什么都没有确定,这让大学生村官很难全力以赴的投入到农村工作当中去。网上调查数据还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会投入很大一部分精力准备各种稳定工作的考试。而大学生村官其实要求并不高,只是想要心里有数,知道何去何从,而不至于内心惴惴不安。

第五:预留大学生村官的进步空间。大学生村官还年轻,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很难做一辈子的村官,况且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政府应站在大学生村官的角度为他们谋划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再把这条发展的道路和他们日常工作考核联系到一起,这不仅能让大学生村官看到希望,也更能够激励他们更努力的投入到农村事业当中去。虽然现在大学生村官期满之后有一定的事业编制职位和公务员职位预留给他们,但僧多粥少,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依然只能望洋兴叹。

7.解决“三农”问题要有长效机制 篇七

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事关高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即是构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需要顶层设计, 制定规划;需要多方协调, 形成合力;需要完善制度, 抓好落实;需要倾注精力, 持之以恒。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统一思想, 从认识上确保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唯有从思想上取得共识, 才能保证行动的一致性和坚定性。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上, 要求高校必须统一思想, 站在高校长远发展的高度, 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

一是杜绝各自为战的思想。不要认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就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与其他部门无关, 恰恰相反, 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事关学校每个部门, 每个部门的主要责任人一定要担负起“一岗双责”, 抓好本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只有每个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的综合, 才能形成整个学校的合力;只有每个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的个性, 才能形成整个学校的特色。推诿扯皮的做法于事无补且影响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杜绝一手硬一手软的思想。不要认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是分外的事, 跟本部门的业务关系不大, 不用花费太多精力, 只要应付应付即可。这是一种极不正确甚至有害的懒惰思想, 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清除。须知, 业务能力的提升要受自身思想认识水平的制约, 并且一旦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原因而导致问题的发生, 后悔晚矣。党风廉政建设与各部门的业务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而且党风廉政建设本身就是各部门一项重要的业务工作, 一定要树立“这项工作搞不好, 就是不称职, 就是不合格”的思想。

三是杜绝应付检查的思想。不要认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做给上级看的, 就是应付检查的。如果抱有这种想法, 那所有的一切可能就是杜撰的, 编造的, 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搞的花架子。这种思想极其有害。一则对待工作敷衍了事, 得过且过, 态度极不端正, 且容易形成惯性, 对今后的工作造成不利影响;二则忽视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从思想上埋下了隐患, 必定会给今后的工作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和影响。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应立足学校实际, 统筹规划, 扎实推进, 功夫要用在平时, 贵在持之以恒, 这样才能取得实效。

二、完善制度, 从体制上确保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

制度的完善, 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举措的重要前提。要立足学校实际, 着眼长远, 顶层设计, 精心谋划, 出台和完善有关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 从体制上规范和保证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顺利开展。

一是杜绝照抄照搬的做法。不是从自己学校的实际出发, 不从学校的发展考虑问题, 而是把其他高校的类似制度稍微改变名称, 拿来为我所用, 这是不折不扣的“拿来主义”。这样, 虽然很“方便”很“快捷”, 工作效率“高”, 但不一定适应本校的实际, 在实际应用中肯定会出现许多弊端, 留下许多弊病, 最终会得不偿失。最好的办法是, 踏踏实实地进行调查研究, 然后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才能具有实效。

二是杜绝浮夸冠冕的做法。制度的制定很是全面, 应有尽有, 但随便拿出一项, 可以发现, 指导思想谈得头头是道, 天花乱坠;工作原则说得天衣无缝, 冠冕堂皇;但往下看, 具体的实施策略和方法却一带而过, 三言两语, 惜墨如金。整体看, 制度制定得详略得当, 可就是该详的不详, 该略的不略, 可操作性不强甚至没有。整项制度可以说是一张废纸, 丝毫排不上用场。这样的制度形同虚设, 没有哪怕一点实际意义。正确的应该是, 指导思想明确, 工作原则得当, 实施策略具体切实可行。

三是杜绝单一死板的做法。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制度应该是一套组合拳, 是一个系统, 自成一套体系, 而不应该是一项或两项孤零零的制度。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关键是要靠制度说话, 靠体制来规范和引导。既然如此, 制度的建立就应该配套, 最起码的应该有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相关规定、有风险评估预警的相关规定、有党务校务公开的相关规定、有惩防体系建设的相关规定等等, 而且还要与时俱进, 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制定学校的相关制度, 如高校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节、反对“四风”的有关规定、禁止铺张浪费的有关规定、逢年过节的有关规定等等, 这样, 制度才完备, 才不至于形成制度上的漏洞和缺陷。

三、狠抓落实, 从行动上确保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

思想上认识得再充分, 制度制定得再完备, 最终还要靠落实。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效最终还要靠事实讲话, 这一点毋庸置疑。重点是要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一是要杜绝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有些高校领导口口声声说要重视高校党风廉政建设, 要下大力气整顿校风校纪, 可就是不见什么行动;有些高校虽然制度完备, 相关的文件齐全, 可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不见什么成效;有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会议开了又开, 制度制定了又修改, 可就是拿不出落实会议精神的举措, 落实制度的举措总是赶不上日新月异的“新制度”;有些高校口号喊得满天飞, 战鼓擂得震天响, 可就是不见兵士出战。这些都是行动滞后的表现, 都是要下力气去克服解决的弊端。该下雨时就下雨, 要不然, 就辜负了广大师生的热情期盼。

二是要杜绝行动打折扣的现象。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举措的落实要原汁原味, 不能变样, 不能走形, 不能打折扣。不能“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做“老好人”不行, “一团和气”也不行, 工作靠制度, 制度靠落实, 不敢抓不敢管的思想要不得, 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好落实, 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推进, 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实现。要让遵规守纪成为常态, 成为习惯, 成为座右铭。执行制度不能时紧时松、虎头蛇尾, 缺乏一抓到底的韧性;不能光说不练, 言行不一, 结果使“严禁”变成“言禁”;领导干部不能随心所欲, 甚至带头违反制度规定, 造成“上梁不正下梁歪”。有些高校没有建立制度执行责任制, 奖罚不明、责任主体不明, 制度执行缺乏严肃性。

三是要杜绝监管不力的现象。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的最终落实, 一是靠照章办事;二是靠监管有力。但制度究竟落实到什么程度, 哪些已经落实, 哪些尚未落实, 遇到了哪些阻力, 有哪些困难, 这些方面就不能听信制度制定者的一面之词, 而应该有所监管。监管者一方面要督促监督制度的制定, 在职责范围之内行使自身的职权;另一方面尤其要监管制度的落实情况, 要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对制度的落实进行督导, 对落实不力的部门, 要查明原因, 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落实了监管职责, 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落实才算是落到了实处。

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要在思想认识上见高度, 在制度完善上见工夫, 在狠抓落实上见成效, 杜绝各类错误的认识和行为, 唯有如此, 才能开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新局面, 才能拓展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新领域, 才能取得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新实效。

摘要: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事关高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即是构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要注意统一思想、完善制度和狠抓落实等几个问题。

8.解决“三农”问题要有长效机制 篇八

关键词:煤矿 党建 机制

在煤矿企业改革发展不断加快的形势之下,围绕煤矿的改革发展、和谐稳定、安全生产的大局,煤矿企业党建长效机制做出了许多工作和大量尝试,为煤矿企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煤矿的党建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机制不健全、与实际工作脱节、党员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等。

一、煤矿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

(1)党建机制的不健全。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煤矿党建工作重要性,认为只要把生产搞上去,有没有党建都是可以的;还有一些企业认为党建只是跟随行政和形式的,不必搞一些花哨的内容,只要能保证生产的安全,能把生产搞上去就是可以的。不重视规章制度的建制,致使党建的规章制度不完整、不完善,党建工作的贯彻执行的力度不够。

(2)党建工作与实际工作脱节。党建工作的形式和活动很多,但都是因党建而党建,党建的各项工作与煤矿生产呈现两张皮的现象;企业认为党建工作只是管党,使得党建工作和经营管理、安全生产之间没有有机的渗透和融合,党组织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3)党员主体作用未得到发挥。由于领导的不重视,企业党建工作缺乏创先争优活动的激励机制,使党员工作的积极性得不到提升和鼓励,党建发挥不了模范带头作用;一些党员不够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没有树立起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不够重视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把自己的身份等同于普通的群众,思想境界低,退化了党员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建立党建长效机制的办法措施

(1)建立健全党建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员的学习教育机制,扩宽教育的内容、改进教育的形式和制度,建立起体现人性化、富有感召力和增强凝聚力的党员的教育长效机制;健全领导班子的工作程序和议事规则,使党委也能够把握企业正确的导向,能够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涉及到职工的切身利益的事情应该坚持进行集体研究;探索党建工作和经济效益、安全生产有机融合和渗透的运行机制,发挥出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党员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创造作用、搭建平台;建立健全评议监督机制,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职工监督与专职机构监督、自上而下监督与自下而上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加大监督的力度,提高监督的效率:建立健全党员联系职工的机制,要做到党员与职工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职工群众服务;建立健全党建的考核评估机制,更加注重企业的考核评估的可操作性。通过制度建设的加强,建立健全各类制度,做到凡事有人负责、监督,凡事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形成一种用制度来规范工作行为,按程序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

(2)将党建工作和煤矿企业生产工作有机结合。煤矿企业的党建工作只有渗透进入煤矿企业的中心工作中才能发挥在企业中的更大作用。①要创新工作的理念和灵活的工作方法,开拓党建工作在煤矿企业生产中的新思路。积极开拓新思路,坚持围绕企业工作抓党建,以党建来促进企业发展的工作格局,把党建工作融合到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和稳定发展之中,使党建工作由围绕型、指导型、务虚型向参与型、服务型、效益型转变,思想上时刻体现企业的工作中心,把党建工作融入到企业工作更深层次之中。②就是要找准切入点,坚持稳、准、透、实。稳,就是从煤矿企业的自身实际出发,有追求、有目标,扎实推进,稳步实施,从最基层入手,从煤矿企业生产的一线入手;准,是不能全面开花、一哄而上,找有一点基础的单位做试点,反复进行试点和总结,成熟之后再进行推广;透,建立有效、透明的考核制度和监督体系,每个工作岗位、工作环节和操作过程都要求有党组织参与,并建立记录,保证在工作中的程序合理和环节顺畅;实,就是一定要落实责任,党员一定要起到表率和标杆的作用,注重党员的作用在实践中的发挥,落实党员在工作中的责任,真正体现党员在煤矿企业中的先进性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3)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所起到的骨干带头作用的有效发挥能够促进和带动职工群众更加努力工作昂扬向上,从而形成一股团队精神力量,在促进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之上更能够实现实力和潜力。所以,要加强党员的队伍建设并建立完善党员教育机制,注重党员思想政治建设并且不断地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和理论水平。充分肯定党员的主体地位,发挥党员在煤矿企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党员在群众中的地位和威信。按照党要管党和党管人才之原则,完善用人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选拔、锻炼和培养人才,把优秀党员培养成煤矿企业中的生产经营的骨干。

(4)加强对职工群众的思想引导。煤矿企业党委重视职工群众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并始终将建设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和知识型的职工队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党委不断对职工群众进行形势任务的教育,告之企业员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发展方向和经营管理的中长期目标和当前非任务及存在的困难,增强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创造精神,推动煤矿企业按既定目标走向前进。

9.解决“三农”问题要有长效机制 篇九

拖欠工程款是指在建设工程中发包方不按合同或结算报告支付工程款,导致拖欠承包方工程,而承包方又拖欠分包商等一系债务,而这正式造成我国普遍存在拖欠建筑工人工资现象的主要原因。拖欠工程款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有施工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近年来,各施工企业虽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清欠力度,但收效甚微。大量的拖欠工程款,不仅给各有施工企业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影响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同时会激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一、社会危害性

承包方大多是微利经营,其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性质就决定了本身并没有什么要价权力,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微薄的利润加上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对承包方来说本事举步为艰,再面临被拖欠工程款的困境必然导致资金周转的困难,严重影响整个建筑业的生存和发展,长久下去建筑市场定然会扭曲;拖欠工程款导致施工资金的缺乏,施工企业一定会在材料、设备上节省成本,施工人员的安全措施也得不到保证;拖欠工程款特别是农民工工资,定然会激发工人讨薪浪潮,引起严重的群体对抗事件,给社会的稳定埋下极深的隐患。

二、原因分析

造成拖欠工程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部分地方政府错

误的政绩观。为了在任期内搞好城市形象建设,部分领导不惜成本地搞面子工程、满目地上项目,在自身筹备建设资金不足情况下用行政命施要求工企业带资、垫款,但其财政又无力偿还工程款项。同时满目上项目,缺乏严谨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导致投资决策失误,资金不能回笼从而拖欠工程款。其次是建设招标机制不完善,建设项目资金落实不到位,项目实施缺乏有限监督。建设工程项目大多要求施工企业垫付工程总造价一定比例的款项作为施工企业投标的准入条件,一旦中标则施工企业面临贷款银行额利息的压力。国家多次强调项目开工的前提资金落实一定要到位,资金不到位坚决不能开工,可在部分地方政府在资金不到位情况下就马上开工致使工程后期资金不足从而造成工程款拖欠。最后就是恶意拖欠。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充分、社会诚信体系构建还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还不健全情况下,导致部分企业失信行为盛行,恶意拖欠工程款型。

三、问题解决对策

现实当中拖欠工程款项现象愈演愈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工程领域的顽疾,笔着认为需要多方配合、多举并错,从政治、经济、法律的方面对其进行整治。

第一要纠正错误的政绩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认识,树立全局意思和长远意思,切实为最求政绩而不顾实际地满目上项目、搞面子工城。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意思,扎实做好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切

记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上级有关主管部门要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改变以往唯GDP论英雄的考核体系,加强对领导干部在民生、环保等方面的考核,将多方面的综合指标作为领导干部升迁的标准。要完善工程领域问责机制,对由政府主导的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督,高度重视工程款拖欠问题,对因领导满目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格实行问责。

第二要完善建设工程的招投标机制,切实坚强建设资金的到位情况。施工单位在投标过程中垫付一定比例的工程款本应合理,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比例常常是高达工程总造价的30%甚至是50%,明显给施工企业资金周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适当降低垫付比例,减轻投标施工企业的资金压力。要严格严格项目资本金监管,确保建设工程资金落实和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九条规定:招标人应当有进行招标项目的相应资金或者资金来源已经落实。为从源头上防止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行为发生,遏制无资金招标的现象,监管部门要严格监督建设资金落实和到位情况,建设工程项目资本金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招标,且由发包人按规定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其项目建设,并在监管部门监管下按施工进度确定解控金额。

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工程领域的法律法规,提倡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拖欠的工程款。特别对恶意拖欠工程款的企业,要从重从严处罚,极大提高其失信成本,从而形成鼓励建筑业企业主动运用

法律手段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政府有关部门要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当前工程领域法律法规,特别要堵塞拖欠工程款的法律漏洞。对于施工单位通过法律途径起诉拖欠方的,政府各相关部门及时准确地向人民法院提供业主拖欠工程款的信息,帮助建筑业企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有关部门和负有协助执行义务的单位要积极采取措施,协助人民法院解决拖欠工程款案件诉讼时间和判决后执行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对涉及面广、影响大的拖欠工程款事件更要设立专门的绿色通道处理,简化流程程序,尽快解决问题。

第四加强工程管理的能力。主要指从工程经济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工程担保、结算中心、信用风险管理。所谓工程担保,是指为了保障工程的顺利施工,由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以及承担担保的第三方签订合同,以保护各自的合法权益的方式。通过工程担保,承包单位有权要求住所合同向第三方提供承保建设单位未支付的款项,以保障自己债权的实现。这样,既能督促建设单位按时足额的支付工程款,又能保障承包单位的利益,从而能有效避免拖欠工程款的现象;所谓工程结算中心,是指由政府或银行出面组织的工程结算交易系统,作为中介机构直接办理发包方与承包方的工程款的结算和拨付。建设单位先将建设项目的资金分项存入结算中心,由结算中心根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验收计价等合法手续直接将工程款拨付给施工单位,这样既可以直接办理工程款拨付,还可以监控项目资金落实情况,减少拖欠。同时,施工单位同样需要将施工工人工资款项分项存入该结算中心,保证农民工的工资能够及时足额发放,尽可能避免工程款和工人工资拖欠的情况。所谓信用风险管理就是建立工程企业信用档案,详细记录企业每次交易数据。具体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信用档案。加强客户资金管理,投标前对建设单位进行严格的资产调查和信用评估,制定相应的避险策略;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把分散的客户信息加以收集、整顿;充分利用银行企业信用评估机构的各种数据,掌握客户的资信情况;制定相应的避险对策,以便一旦发生拖欠,及时处理。通过构建企业信用档案,可以对有失信记录的企业加以警惕,或者对其实行一票否决,让其对出建设工程领域。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一定威慑作用,对企业按时足额支付工程款有一定积极意义。

随后要加强企业诚信教育,倡导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通过发挥行业自律作用,规范中介机构行为。建筑业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引导建筑业企业自觉抵制业主的不合理要求,定期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拖欠工程款的企业情况,并向社会曝光其不良行为。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新闻、网络等方式弘扬诚信经商、依法经营的理念,对一系烈守法经营的企业加以表扬,对失信经营的企业加于通报批评,营造良好的社会经营环境。在建设项目施工现场,更要横挂相关宣传标语,在施工现场形成良好的依时发放工程付款的风气。

要切实杜绝拖欠工程款,要构建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导、各建设领域企业为主体、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的联动机制,特别是政府部门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合同当事人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企业内部合同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行业自律和企业行为规范,相信不久的将来,工程款拖欠这个顽疾一定会根除。

参考文章:防止建设工程拖欠工程款的方法与措施

10.解决“三农”问题要有长效机制 篇十

一、较高的房价收入比,是全球经济快速增长、人口快速流入的大城市的客观现象,应当理性看待

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6年中期全球房价观察报告》看,全球有20多个城市房价收入比高居20倍以上,其中排在前十位的有深圳、孟买、河内、香港、北京、上海、伦敦、基辅、广州、东京,亚洲人口密度较大的新加坡也高居全球第18位。这些城市中,一些城市如深圳、河内、北京、上海作为新兴经济体,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人口快速流入,逐渐成为全球新的超大城市,城市刚性住房需求与投资投机需求同时快速增长,进而导致短期房价收入比快速增长。另外一些城市如香港、伦敦、东京、新加坡,则因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城市人地矛盾突出,楼市供求关系长期紧张,尽管其经济泡沫并不严重,但因房价长期居高不下,进而导致房价与普通居民家庭收入长期偏离,房价收入比长期处于高位。

由此可见,作为经济快速增长、人口快速流入的深圳、河内等新兴城市,房价收入比的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具有短期性和必然性。随着这些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会逐渐提高,房价收入比是可以控制住的。但是,这些城市也应当注意解决好住房供求关系问题;特别是在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背景下,如不能解决好普通居民家庭的住房问题,房地产问题就有可能从一个经济问题进而演化成社会问题。当然,我们也不必担心房价收入比的长期过大。比如新加坡,尽管房价收入比也比较高,但由于都拥有规模巨大的可支付住房,虽然房价与居民收入偏离较大,但经济和社会仍比较稳定,并未产生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我国大城市房地产调控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房价收入比的上升,有利于抑制资产泡沫

今年以来,我国大城市出现了房地产市场发展热潮,楼市短期供求关系出现扭曲,房价过快上涨。从今年前10个月情况看,全国一线和二线城市商品住房销售量同比分别增长27%和56%,销售均价同比分别增长23%和14%,直接导致大城市房价收入比过快上升。从前述国内研究机构的报告看,全国有40个城市房价收入比较高,深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更高,楼市泡沫比较严重。在此背景下,深圳等全国16个热点城市开展了新一轮调控,以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抑制资产泡沫。

从各地楼市调控后的表现看,新一轮调控取得明显效果。从我中心监测到的16个热点城市10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情况看,济南、郑州、合肥、苏州成交量环比下降40%-60%,南京、无锡、北京、天津、厦门环比下降20%-40%,杭州、上海环比下降10%-20%;此外,热点城市房价也出现明显下降,深圳、福州、合肥下降最大,降幅为10%-16%,郑州、南京、济南、无锡次之为6%左右,武汉、上海、苏州、厦门在2%左右,北京、天津、杭州、成都下降1%以内。

综合判断,随着热点城市调控的加强,今年四季度至明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将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在调控政策的作用下,热点城市投资投机需求将得到遏制,房价上涨将得到抑制;而随着这些城市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将进一步上升,房价收入比将有望回落,楼市泡沫也将得到有效控制。

三、立足于解决普通居民家庭住房困难,从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过去10多年来,为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解决大城市住房问题,中央和各地从实际出发,先后出台了多项房地产调控政策。这些政策,尽管也涉及到房地产发展的基本问题——住房供应体系问题,但多数仍从需求端入手,着眼于短期房价和市场稳定,对从长效机制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仍不系统。从目前各地实践看,从供给端发力,构建以供给端为主、需求端为辅,供给和需求同步发力的长效机制,是实现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效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通过上述分析,对房价收入比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数据的高低,而应当更深入地分析在房价、收入背后的经济社会问题,并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的商品房价格比深圳高,单套价格折合人民币约600万元。但是,新加坡有占全部住房总量80%以上的公共组屋(价格约为商品房价格的20%),还有一部分解决“夹心层”的执行公管公寓(价格约为商品房价格的70%),大多数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并有效抑制了商品房价格的过快上涨和楼市泡沫的扩大。

结合新一轮城镇化人口、资金、技术加快向大城市流入,大城市房价容易波动、资产泡沫容易扩大等现象,当前和今后,我国大城市一方面要高度关注楼市泡沫、持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另一方面要着手开展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促进住房和房地产问题的长效解决。对深圳等国内大城市长效机制建设,我们提出以下思路:加快深化大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建立,积极探索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措施,加快建立“高端有市场、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的房地产长效发展机制。

一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以深圳为例,近年来深圳在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创新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依据2007年国务院24号文精神,深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大胆创新,在国家提出的廉租房和经适房基础上,率先建立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将城市常住人口中的其他低收入家庭纳入住房保障。截至目前,深圳通过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两种方式,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连续实施应保尽保,较好地解决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其次是建立人才安居住房制度。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近年来大量人才进入深圳;由于房价较高,近年来深圳人才等“夹心层”群体也出现了住房困难,解决人才安居问题已非常迫切。通过实践和创新,深圳自2010年以来出台了系列人才安居政策,通过明确人才认定标准、住房标准、建设模式和分配模式,通过限定人才住房购租价格不超过同地段、同品质商品房的一定比例,按照“中端有支持”的原则,建立和完善解决人才等“夹心层”群体住房问题的新型公共住房制度。未来,深圳还将按照国家“共有产权”住房试点要求,在现有人才住房制度基础上,继续深化住房制度的改革,从建设、用地、开发、销售、管理等方面完善人才住房制度,探索公共住房或可支付住房发展模式,使广大人才等“夹心层”群体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凝聚力。

二是加快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近年来深圳在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多渠道增加住房用地供应。通过加快特区外发展、实施“东进战略”、实施深莞惠和“3+2”城市一体化发展,通过提高居住用地开发强度、加大城市更新、加强土地整备,通过加快违法建筑处置、加快闲置土地和用房的处理,深圳多渠道增加住房用地供应,解决住房供求关系紧张的问题。此外,多渠道筹集、建设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未来5年,深圳新供应居住用地不少于60%要用于建设人才保障房,利用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共设施、城市更新、产业园区配建人才保障房,利用旧工业区规划调整、企业自有用地建设人才保障房,利用存量住房、违法建筑筹集人才保障房。在深圳土地资源紧张的背景下,深圳通过存量土地的挖掘和都市圈一体化的发展,将有利于增加住房供应,有利于稳定住房价格,并为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是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按照“高端有市场、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的长效机制要求,未来深圳住房供应结构的调整是在“人多地少”、住房供应紧张以及房价较高背景下解决居民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深圳累计供应保障性住房11万多套,供应量是“十一五”的10倍;“十三五”期间,深圳还将建设40万套人才和保障性住房,人才和保障性住房规划供应总量占规划期全部住房供应总量的53%,远远高于“十一五”期间的20%和“十二五”期间的40%。此外,深圳专司人才住房建设和运营的人才安居集团已经成立,未来政府总投资将达到1000亿元,若加上企业融资,将大大加快深圳市住房结构的调整,并在高房价背景下有效解决广大普通居民家庭的住房问题。

通过以上住房供应结构的调整,通过“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努力,深圳将逐步建立适应不同收入层次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住房供应结构将出现明显的调整,商品房供应不超过总量的30%,人才住房供应达到总量的50%,保障房供应占总量的20%。

最后是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鉴于深圳人口结构倒挂、人口流动性大、住房销售价格高等现象,考虑到深圳80%以上的实际人口租房居住的现实,今后深圳应当大力培育并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尤其是在房价和租金差距较大、租赁市场供应充足、住房租金仍比较平稳条件下,要管控好租金、规范好市场、加大租赁住房供应。目前,深圳市已将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构建“购租并举”的住房消费模式列入了“十三五”住房建设规划;同时积极落实国家有关要求,起草了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实施意见;此外还将通过新出让特定用地开展规模化租赁、鼓励企业筹集房源规模化租赁,多途径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三是积极探索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措施。结合各地实际,热点大城市要加快建立常态化的市场调控机制,促进住房市场回归居住功能:

一是实施精准的差别化信贷政策,严格执行“保护刚需、支持改需、抑制投机”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合理制定不同时期、不同需求对象的首付比例,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防止利用资金杠杆炒作楼市。二是实施住房限购政策,热点城市要用好、用足住房限购政策,实现楼市长期稳定发展。三是加强住房价格管理,加强对开发项目的定价指导,加强已批项目的销售管理,防止企业随意涨价、扰乱预期。四是对热点城市征收房产税,鉴于房地产总体税制改革尚需时日,可借鉴香港经验,利用现有税收政策,对热点城市征收房产税,抑制市场投机。五是加快大城市土地功能的调整,目前北京、广州、深圳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在70%-90%,但工业用地占比仍高达22%、32%和36%,远高于纽约(3.9%)、东京(5.1%),三城市住宅用地为28%、29%和26%,远低于纽约(44%)、东京(73%),因此适应产业升级要求,应加快土地功能的调整,增加大城市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供应。六是构建完善的房地产金融体系,建议国家加快建立常态化的资金监管手段,严厉打击资金非法和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按照“一城一策”的原则,给予地方调整首付比例和利率的权限;探索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加大对“夹心层”、中低收入人群的购房支持。

上一篇:9、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下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