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钢琴音乐会方案

2024-09-12

肖邦钢琴音乐会方案(精选8篇)

1.肖邦钢琴音乐会方案 篇一

肖邦音乐的现代色彩——析《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旋律特色

摘要:十九世纪初期,音乐界出现了很多以浪漫主义为代表的音乐家,而肖邦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无数经典的钢琴作品,在音乐的天幕上熠熠生辉,经久不衰。在他所有的作品中,《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堪称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欣赏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可以感受到这首作品无论从节奏、和声、旋律还是音乐情绪及风格上都体现出了浪漫主义音乐与民间音乐元素的完美结合。本文就这部作品的旋律特色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旋律

在欧洲音乐浪漫主义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当属肖邦。虽然同处于一个时期,但是肖邦却与其他音乐家们的作品在风格特征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从作品风格上看,肖邦的音乐充满了幻想和神情,无论是旋律还是和声都充满了色彩,而且是彻彻底底的钢琴音乐,这种音乐身韵是其他乐器所无法表达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为肖邦的初期作品具备了上述所有的魅力和风格,因此被看做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但是,如果只是能把握作品的风格,那么肖邦还不能称之为一位优秀的演奏家和音乐家,只有将作品的演奏技巧完全掌握,才能将乐曲发挥到极致。本文将从《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旋律特色进行重点研究。

一、作品乐章分析

庄严的第一乐章,在风格上,肖邦将古典协奏曲的模式严格地沿袭了下来,然后将浪漫主义的手法运用在音乐表达和织体上。在肖邦的钢琴曲作品中,钢琴始终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乐器,只是在演奏时,加入乐队为整首乐曲进行和声和陪衬。随着乐队弦乐的呈示,乐章缓缓展开,第一主题微微露出了忧郁的情绪,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深思。呈示部过后,全体乐队都加入到演奏当中,忧郁的思索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诉说。紧接着,第一主题结束,第二主题开始,乐曲展露出作者对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起伏不定的心绪。接着,弦乐转为轻声的低语,钢琴展现出了其华丽的姿态。钢琴的演奏细腻地表达出了第一主题的内涵。左手同时演奏两个声部,而右手则需要低吟般的细语。肖邦一直推崇巴赫的复调音乐,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运用到了巴赫的复调音乐手法。然而不同的是,巴赫的复调非常严谨,肖邦的复调音乐更为和谐,他将主旋律与各声部融合起来,在主旋律之外又突出了每个声部的旋律。演奏者在弹奏这首曲子的时候,就要对各声部的连接关系和主次关系分析清楚,才能更清晰地阐释旋律。肖邦与李斯的炫技式音乐不同,肖邦的作品在连接部就像是歌唱一样。手指在跑动的过程中,要将和声与音色的变化表现出来,同时,右手也要将复旋律表达好,不仅要弹奏出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还要将另一声部歌唱般的旋律表达到位。

席琳斯基评价肖邦的音乐开创了歌唱式的钢琴音乐时代。情绪随着乐曲不断变化,从平和明朗到阴沉低调,然后又从充满张力到无奈结尾。肖邦通过这种织体来展现第二主题,并预示着第二乐章的开始。即使在音乐表情上也与第二乐章遥相呼应,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在演奏风格上存在着鲜明对比。演奏者需要将手指伸直,让手指更多地接触到琴键,落指时要沉到底部,稍稍延长声音,让钢琴发出弦乐的声音。这一主题的演奏时首先要将左手的双声部织体照顾周全,低音音符在这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其与主旋律相协调,才能使音乐的层次更丰富,变幻莫测。

第二乐章是小广板式的表达方式,也就是慢板,作者肖邦曾经写信给友人诉说他的心情:她深深走进了我的心里,虽然我很久都没有跟她说过话了,但是却一直在努力为她做任何事。在我的梦境中,永远都抹不去对她的思念,这也就是我《协奏曲》慢板的创作源泉。这一优美的乐章就连李斯都钟情如斯。与《e小调》相比,《f小调》的诗歌性更为突出,尤其在第二乐章,这种诗歌性更是充分地展现了听众面前。肖邦的这种诗歌性钢琴音乐曾被誉为是“迄今为止音乐界最为难得的作品,充满激情而又含蓄的爱情表达隐含在声音中,深深拨动人的心弦。”然而如此优美的乐章也给演奏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演奏这一乐章时,对装饰音的处理,也就是对声乐性和节奏的伸缩处理关系到乐章的演奏是否成功。

到了第三乐章,乐曲进入到快板的节奏,活泼的旋律展现了肖邦典型的回旋曲式。在这一乐章中,肖邦在主题旋律中加入了玛祖卡这一波兰民间音乐元素。钢琴将人们从爱情的柔美体验中拉出来,然后又带着他们尽情的舞蹈。整个乐队全部都参加演奏,此时,乐队与钢琴的齐奏为乐曲的连接部分注入了激情与活力。长笛、单簧管及大管的对话与钢琴轻盈的旋律融合在一起,为人们展示了一片新的天地。乐队与钢琴的倾诉与对话要求演奏者必须在左右手之间,钢琴与乐队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将连接部的歌唱性与音色表现出来。

二、作品的旋律特色

1、具有诗意般的旋律

肖邦的一生创造了无数辉煌的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夜曲,肖邦的夜曲最具特色的就是富有歌唱性和诗意般的旋律。研究其旋律特征是分析肖邦夜曲所必须关注的。以行板的速度形成整齐的四四拍复拍子。在表现悠长而舒展的旋律线条时这种速度非常有利。它能够将音乐的起伏回转充分地展现出来,引人入胜,让人流连忘返。旋律缓缓地响起,如同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声音,渐渐地靠近,人们也逐渐被旋律所感染。整部乐章采用的是附点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二分音符,这是肖邦融合了波兰民间音乐元素的结果,使得旋律极具张力。从开始的四度到连续的四音音符,为整首乐章的展开提供了后续的动力,让人们不禁沉醉在这种回旋的旋律当中。气息宽广的大练线让旋律展现出一种柔和典雅、抒情如歌的特质。波兰的民族音乐给了肖邦音乐创作无限的动力,他在创作时波兰民族音乐中的器乐性和声乐性完美结合在一起,利用钢琴声乐的特殊性将钢琴的演奏技巧及乐器性能极大扩张。在创作时,肖邦充分利用钢琴本身的特点,而摒弃了将声乐直接移植过来的方式,在旋律中增加了大量的半音音符,使得整个旋律格外美妙精致,柔顺平滑。他将诚挚的情感注入到诗意般的旋律中,体现出非同一般的韵味与意境。这种空前的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使得肖邦从一个音乐家上升到一个钢琴诗人。

2、极具歌唱性的旋律

肖邦的音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乐曲极具歌唱性。他将民间音乐的声乐因素融入到钢琴音乐中,使得乐器作品富有了歌唱性。肖邦一直推崇意大利的歌剧,对于意大利的美声演唱,肖邦十分喜爱,在长期的聆听和欣赏过程中,他掌握了美声歌唱家运用声音的奥妙,在钢琴创作中,他将这种巧妙的声音运用技巧融入其中,从而使钢琴作品富有了歌唱性的效果。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这种纯粹的歌唱性旋律,展现出优美的线条。这种歌唱性旋律与人们唱歌时所能达到的音域非常吻合,因此特别受到听众的喜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肖邦还将意大利歌剧中的花腔式旋律和宣叙调运用到自己的钢琴作品中,使得钢琴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在意大利歌剧中,宣叙调是一种舒展的旋律节奏,这也正符合作者将自己满怀的爱意通过如歌如诗般的音乐展现出来。

3、绚丽多彩的装饰性旋律

肖邦的旋律又一显著特征是在旋律中运用了大量华丽的装饰性旋律,主要体现在装饰音和华彩经过句的形式达到目的,这种装饰性旋律的运用使得整部旋律都体现出一种华丽的色彩。在创作时,肖邦还对其进行不断地变化,使得旋律更加华丽精致。

(1)

装饰音

肖邦在他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大量运用了波音、颤音、倚音等装饰性音符,他突破了传统的古典装饰音手法,将这些装饰音运用得非常自如,在创作时,他将这些装饰进行不断的变化和加花,让乐思变得更为丰富,内容也极尽扩张,整部旋律都在这种装饰音的推动下不断发展。装饰音在钢琴作品中的应用在肖邦的手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将古典的单纯装饰性旋律发展成为一种极具时代感的新音乐元素,而且将整部作品赋予了浪漫性和色彩化。另外就是双音式倚音的运用,在古典装饰音中倚音运用的基础上,将倚音作为素材对双音装饰,在这部作品中,肖邦就广泛地运用了这种装饰音手法。我们再看多声部和颤音,颤音在这部作品中显示出了独特的性质,颤音在这里不仅和前倚音结合,而且还和多声部结合,在整部旋律中融入了颤音和振音的元素。另外,肖邦还用一些回旋音和波音进行点缀式的装饰,体现出一种诙谐的效果。

(2)

华彩经过句

这首协奏曲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大量运用了华彩经过句,这些经过句从三五个音符到40多个连音,运用非常广泛。这也是这部作品中浪漫主义色彩最浓的地方,华彩经过句将主旋律衬托得更加华丽,更具浪漫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乐章的中部,出现了大量华彩经过句,这些经过句需要两手同步快速完成,直接将音乐的情绪调动起来,将乐队的演奏自然地融入其中,肖邦的作品中还是很少见到这样形式的华彩经过句的。

4、旋律变奏手法

肖邦主要运用两种方式进行旋律的变奏。首先是通过增加装饰旋律的变化形式影响主旋律,及装饰性的变体变奏主旋律;其次是通过复调式变化主旋律,增加其声部,加厚音层,即复调式的变体变奏主旋律。开始的时候,用分解和弦伴奏展开主题旋律,但是变奏时主旋律并不改变,改变的只是织体的层次。肖邦首先运用华彩经过句来变化个和润色呈示部的旋律,然后再变奏旋律主体,通过这种方式,在整部作品中突出和强调了主题,将作品的旋律陈述方式和织体变得更加丰富,产生了非凡的艺术效果。

结论:

肖邦是十九世纪初期波兰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和作曲家,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其中《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世界公认的肖邦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从这部作品开始,肖邦走出了学生时期,真正成为一位音乐诗人,他用满怀的浪漫主义热情以及诗人般的心怀创作了这部作品。并在其中完美融入了波兰民间音乐元素,开创了协奏曲在波兰历史的先河,为整个欧洲音乐界乃至世界音乐界立下了不朽的功勋。《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肖邦初次创作协奏曲的作品,同时也是他最为成功的作品,时至今日,在世界各大音乐会上,肖邦的这首作品仍然吸引着众多音乐人的痴迷于喜爱。本文研究了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的旋律特色。

2.肖邦钢琴音乐会方案 篇二

关于标题音乐的界定, 作者认为并不能直观的看作品是否有明确的文字性标题, 文字标题只是标题音乐其中的某一方面特征。很多作曲家的作品并没有添加标题, 甚至连暗示乐曲内容的曲名都没有, 但实际上它们却是属于标题音乐的, 如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 只是后来人们在整理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的书信时才发现这两部交响曲是有标题的。

因此, 我们在判断一首作品是否属于标题音乐时, 应从音乐本身和作曲家的文献资料入手, 看作曲家是否有明确的创作意图, 只要作品有明确的音乐形象或情节就应视为标题音乐。

二、肖邦音乐中的标题性

纵观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 似乎全部是无标题音乐, 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 有许多体裁形式的作品中都有其潜在的标题性。正如斯塔索夫在谈论肖邦的音乐作品时所说:“他的前奏曲、夜曲、练习曲、玛祖卡舞曲、波罗乃兹舞曲、即兴曲, 不论从形式上来看好像多么小和多么有局限性, 他们的内容都非常的伟大和深刻, 并且除了很少的例外, 他们都像他的壮丽的叙事曲是一样属于‘标题音乐’, 甚至‘标题音乐’的最顽固的敌人都不能怀疑肖邦的第二奏鸣曲 (降b小调) 的‘标题性’”。 (1)

肖邦性格温和、内敛, 不愿将内心的情感直接表露的, 他在进行音乐创作时虽然有明确的创作意图, 但从来不在乐曲上加任何的标题性文字。在他的《g小调夜曲》 (作品15) 的手稿上写道:“《哈姆雷特》剧观后作”。但最终还是将这句话划掉在旁边写道:“不, 还是让他们自己猜吧!” (2) 在肖邦的许多作品, 如叙事曲、波罗乃兹舞曲, 甚至练习曲中都有标题性因素。他这种充满朦胧诗意的风格正是他音乐的独特魅力。肖邦音乐中这种潜在的标题性对李斯特“交响诗”中的标题性构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浪漫主义时期的其他标题音乐作曲家也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肖邦钢琴音乐作品中的标题性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情节性标题, 另一种是概括性标题。

1、情节性标题

肖邦音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鲜明的是他的叙事曲, 青年时代的肖邦对与波兰民间传说相联系的诗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曾用他谱写了十几首艺术歌曲。对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喜爱, 使他首创了钢琴叙事曲这一新的体裁形式。他的四首叙事曲是有明显的中的艰辛只有当事人清楚。可贵的是女排精神一直在延续。

中国女排作为中国唯一一个获得过奥运会集体项目金牌的运动队伍, 很多时候也承载着更多的使命与责任。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 在女排决赛中, 中国女排在0比2落后的情况下, 顽强拼搏, 凭着毅力与信心实现了大逆转, 以3比2拿下了这场艰苦的比赛。奥运金牌与“女排精神”回归了。从中国女排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夺冠后, 1988年汉城陷落, 1992年巴塞罗那惨败, 1996年亚特兰大崛起, 到2000年悉尼失意后, 终于在雅典实现了腾飞, 又一次登上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胜利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体育范畴, 与其说这是对光荣与梦想的期待与重温, 不如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回归与提升。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传播, 这次奥运会的排球夺冠不知鼓舞了多少中国人。

四、结语

凡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就在于其自身能不断丰富与发展。“女排精神”显然是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文化, 她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奋力登攀的精神”、“为祖国荣誉而搏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不可否认“女排精神”是中华民宝情节性的, 这是人很容易联想起密茨凯维支的长诗。

以肖邦的《第二叙事曲》 (F大调) 为例, 这首叙事曲是肖邦作品中标题性最为鲜明的一首, 它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长诗《斯维切济湖的姑娘》中获得灵感的, 这首叙事曲的标题性与诗歌的情节相联系。叙事曲的第一段是田园式的音乐, 旋律淳朴、优美, 描写的是斯维切济湖畔的美景和一对青年男女在湖岸的森林幽会的情景。第二段音乐充满了不安的情绪, 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对比, 仿佛描绘的是狂风吹过卷起湖水的景象和少女内心的变化。第三段音乐中我们又听到了第一段的主题, 但它却带着一种哀诉的情绪, 他表现的是仙女的形象。突然音乐急转直下, 最后一段音乐像狂风暴雨般袭来, 表现出了少女的绝望与愤怒。结尾句充满了悲哀的情绪, 表现出了少女将青年拖入湖底而死去的情景。这首充满了戏剧性的叙事曲将自然美景与人物内心的情感完美的统一起来, 是肖邦标题音乐的典范之作。

2、概括性标题

在肖邦的音乐作品中, 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种类型的标题音乐。他是根据某一种事物的印象而创作的, 音乐当中只有一种音乐形象, 并没有明显的情节性描绘, 这种标题性音乐剧有一种笼统的概括性。如人们称之为“革命”的《c小调练习曲》 (作品10) , 这是他离开祖国从维也纳赴巴黎途中, 听闻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 精神上陷入极大地悲痛时而创作的, 整首练习曲都贯穿着为祖国悲痛的情绪。前面提到的《g小调夜曲》是观看了《哈姆雷特》后有感而作的, 这首如歌的、充满哀伤的夜曲描绘的可能是奥菲丽娅的形象。

从上述例证我们可以看出, 肖邦的钢琴音乐是有其潜在的标题性的。肖邦的作品众多, 在这里不能一一列举, 但我相信在其他一些作品, 如波罗乃兹舞曲、玛祖卡和奏鸣曲等题材的作品当中, 有一部分也是属于标题音乐的。因此, 只有深入肖邦作品的创作意图, 才能更好的表现其音乐真正的内涵。

摘要: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从表面看似乎没有任何标题音乐的痕迹, 但深入他的音乐就会发现他的很多音乐作品都有其潜在的标题性。因此在理解肖邦的某些作品时, 我们应从音乐本身和肖邦的其它文献资料入手, 详细的了解其创作意图, 才能更好的理解肖邦作品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肖邦,钢琴音乐,标题性

参考文献

[1]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论肖邦钢琴音乐的风格特征 篇三

关键词:肖邦 钢琴音乐 风格特征

弗里德里克·肖邦在其如同流星般短暂的39年人生中,创作了约两百部传世佳曲,涉猎圆舞曲、波兰舞曲、小夜曲、叙事曲等多种体裁。六岁学琴、八岁登台,时年二十岁已经名满华沙,肖邦是当之无愧的钢琴天才。肖邦终生仅用钢琴谱曲,钢琴音乐容纳着他一生的志趣与情怀。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既代表着他在音乐道路上的创新成就,也见证着其个人音乐风格的形成。正因如此,深入分析肖邦钢琴音乐的风格特征,对当世钢琴音乐之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忱忱赤子爱国心——深沉的民族情怀

肖邦生长于波兰,成名于波兰,波兰是他的故乡热土。但是肖邦成长时期的波兰,社会动荡、战乱频仍。1830年波兰起义后,肖邦不得不远走异国他乡,最终逝世于巴黎。于肖邦而言,波兰是他毕生的心之所向、情之所往。肖邦钢琴音乐中深沉的民族情怀,是他的乐曲的首要风格特征。肖邦的拳拳爱国心、浓浓赤子情,表现在他的钢琴音乐作品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从旋律、音高到和声,无不蕴含着浓郁的波兰民族音乐风情;二是肖邦对于祖国的自豪感、尊严感以及深深忧切,始终萦绕在他的曲风中。简而言之,思念家乡、心怀故国,是肖邦钢琴曲创作的的感情基础。

《A大调军队波兰舞曲》(Op.40),是肖邦最负盛名的波兰舞曲体裁作品。其中的每一章节、每一旋律、每一音符中都蕴含着肖邦对家国故土的深情眷恋。第一部分采A大调,穿插E和弦乐句,曲势深沉雄浑,恰似波兰勇士昂然阔步的尚武气概,肖邦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波兰军人的赞美。第二部分在D大调、B大调到C大调之间频繁转换,用恢弘的音域气势凸显波兰民族刚毅果敢的性格。同时,思之家国罹难,肖邦的曲风中也充满悲愤与痛心。与《A大调军队波兰舞曲》相仿,《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Op.53)在磅礴的乐曲格调中,夹杂着沧桑的英雄气质。肖邦钢琴音乐的雄浑壮阔的气势,在形式上来源于传统波兰舞曲的特质,在实质中饱含肖邦对国家、民族的殷切情怀。

二、悠悠情思寄鸢鹤——静谧的浪漫主义

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兴盛。深受文学作品的影响,肖邦的夜曲体裁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情怀。肖邦善于以微妙、唯美的浪漫主义气息处理钢琴音乐作品,在优雅的格调、恬静的气氛中抒发他的悠悠情思。因此,肖邦的钢琴曲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但却毫不媚俗,始终以一种低调的空灵感描绘静谧的自然画面,低声述说着丝丝情谊。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情致高远,正如鸢飞鹤翔般滑向浪漫的天地间。

肖邦的人生情感经历,对其钢琴作品的风格具有重要影响。以《降E大调夜曲》(Op.9 No.2)为例,该曲创作于1830年,此时肖邦仍身在波兰,但国内局势已开始动荡,他的个人感情也出现波折,因此,萦绕肖邦心头的是一种淡淡的忧郁。该曲目整体旋律舒缓、节奏轻松,是肖邦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在描绘恬静的自然风光时,低声倾诉着心灵感悟。肖邦手指与琴键的完美触碰,弹奏出匀称的三连音,使浪漫主义情绪升华到至高,好似身处舟船,自在怡然。与之相仿,浪漫主义气息浓郁的《升F大调夜曲》,第一部仿佛是远方飘来的牧笛声,优雅中寥落着思乡的点滴伤感;第二部的高、中、低三声部和谐共鸣,高声部用一串匀称的附点音符,营造紧锣密鼓的节奏感。中声部利用快速跳动的分解和弦,使音域由弱变强。低声部用持续切分的节奏,推动浪漫情感的延伸;第三部的浪漫主义情感高潮与再现部的风声沙沙、水光潋滟完美衔接,奠定下坚实的浪漫主义基调。

三、浓浓诗意话悲欢——唯美的诗歌体裁

诗歌与乐曲具有天然的共生关系,优美的乐曲如诗歌般典雅。肖邦被赞誉为“钢琴诗人”,正是由于他的音乐作品极具诗意和歌唱感。虽然肖邦一生未创作过歌剧,但其钢琴音乐作品深受意大利歌剧咏叹调的影响,具有叙事史诗风格。肖邦的钢琴曲,节奏的错落有致似诗歌般古典,诗意盎然。唯美的诗歌体裁是肖邦音乐作品的特质之一,叙事曲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肖邦第一叙事曲》(Op.23)采用奏鸣曲结构演奏了一部波兰英雄史诗。引子用沉重的上行分解和弦以及抒情的下行流动,形成了诗歌般的朗诵开端。呈示部主部细腻刻画英雄性格,副部以柔美旋律表现英雄丰富的内心感情。该曲目通过加强不稳定音、密集的不协和和声、铿锵有力的低音,营造紧张气氛,描摹残酷的战场场景,象征着英雄和胜利。肖邦在再现部继续使用气势雄浑的音域,恰似灾难深重的波兰民族掷地有声的呐喊,囊括了这部史诗的精神实质。第一叙事曲以斩钉截铁的八度三连音作为结束,余音绕梁。肖邦的叙事曲是其诗歌体裁风格的典型代表,体例恢弘,对祖国的热爱与关切都密切融入进诗歌般的乐曲中。

四、结语

总而言之,肖邦开创了19世纪钢琴音乐的新篇章,其独特的音乐风格特征,是其人生经历沉淀所影响,也是其思想内涵之再现。肖邦钢琴乐曲结构灵活,不拘泥于传统形式,遵从音乐者的内心进行大胆创新。以深沉的民族情怀为情感积淀,以静谧的浪漫主义为创作依托,兼以唯美的诗歌体裁为创新形式,共同建构了肖邦钢琴音乐的独特风格特征,开后世浪漫主义钢琴曲创作之滥觞。

参考文献:

[1]薛莉.从肖邦性格探究其钢琴作品的风格特征[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安静.论肖邦钢琴音乐的风格特征与演奏技巧[J].大舞台,2013,(06).

[3]杜刚.谈肖邦钢琴音乐的风格特征[J].音乐创作,2013,(07).

[4]唐碧蓉.论肖邦钢琴作品的风格特征[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5]邹华莉.肖邦钢琴音乐的风格特征浅析[J].大舞台,2014,(02).

4.石叔诚钢琴独奏音乐会赞助方案1 篇四

石叔诚钢琴

独奏讲解音乐会

演出时间:2011年6月18日晚 7:30演出地点:滨城广电演播大厅

主办单位:滨城区广电中心文艺中心

一、石叔诚音乐会介绍

(1)演出时间:2011年6月18日晚 7:30

演出地点:滨城广电演播大厅

演出内容:钢琴独奏讲解

演出时长:两小时

主办单位: 滨城区广电中心文艺中心

冠名单位:首席冠名赞助企业

协办单位:给予本次音乐会大力支持的各企事业单位

联系电话:0543-3290501***

邮箱:bcgdwy@163.com

(2)参加层面:滨州地区各业内人士、琴童及琴童家长拟邀滨州各企事业单位领导

(3)音乐会节目单、石叔诚简介、票样

见附页!

二、音乐会赞助详案

(一)独家冠名赞助

1、冠名企业获得回报:

(1)拥有此次音乐会独家冠名权,以企业名称命名此次音乐会。例如,《XX之夜——著名钢琴演奏家、指挥家石叔诚钢琴独奏讲解

音乐会》

(2)在与音乐会相关的各类宣传中,凡涉及音乐会全称时,企业名称均与音乐会名称同时出现。

(3)企业可以在公司营业网点、网站悬挂、张贴、刊登自行设计的广告、标语、或音乐会海报,进行企业文化宣传。(但内容须经主办方认可)

(4)赞助企业高层代表可在音乐会现场致辞,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5)电视广告(在滨城区电视台每天不少于10次每次不少于30秒钟的播出频率)、报纸及滨州各大网站,1000份音乐会门票及宣传册,海报(各合作单位张贴)。

(6)音乐会现场由主持人口头鸣谢冠名企业。

(7)其他未列举的事项双方可另行协商拟定。

2、音乐会主要宣传渠道及预期效果

(1)海报:主要张贴于滨州地区各大高校、琴行、艺术学校等

(2)邀请函:主要分发艺术方面相关人士、在社会上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其他人士、滨城区各单位领导!

(3)电视、报纸广告:滨城区电视台每天不少于10次的滚动播出 滨州各大论坛报纸(以消息形式出现)

(4)网站: 滨城广电网站及滨州各大知名论坛网站。

(二)协办单位赞助

(1)赞助形式:现金赞助

(2)协办单位获得的回报:

1、企业可以在公司营业网点、网站悬挂、张贴、刊登自行设计的广告或标语。(但内容须经主办方认可)

2、音乐会宣传海报:企业名称出现在协办单位一栏。

3、门票册:企业名称出现在协办单位一栏。

4、音乐会现场由主持人口头鸣谢协办单位。

5、其他未列举的事项双方可另行协商拟定。

备注说明:以上所列条款、数字均为参考草案,具体条款、数字经赞

助方与主办方双方协商增减后确定。

5.肖邦——音乐天才 篇五

肖邦这个异乡人初来乍到,还不为人所知。李斯特的慧眼第一个发现了肖邦的天才。李斯特把肖邦引进了巴黎的沙龙,也把他介绍给一位女人。想不到,这竟然决定了肖邦后半生的命运。

这一天,肖邦即席弹了许多曲子,他弹得兴高采烈,完全沉浸在乐曲中,把听众也忘记了。当他即兴弹完,抬起头来,问到一阵薇奥利特香水的芬芳。他这才发现一双热情的眼睛正凝视着她。这位女性穿得很朴素,优雅而娴静地坐在他的钢琴旁边。她并不漂亮,身材矮小,已经开始发胖,大他有一双美好的眼睛和一个高高的哲学家的前额,给人一种男子气概。

乔治·桑第一研究对肖邦的气质发生了兴趣。可是,肖邦却并没有立刻喜欢他。

他甚至还向朋友讲过这样的话:“乔治·桑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女人,不知道她是否真的是女人,我非常怀疑这件事。”

乔治·桑的确是个特殊的女性。她藐视传统,饮烈酒,抽雪茄,爱骑马,喜欢男装,骂起人来满口污言淬语,谈情说爱时却百般柔情,千般风流。他是一个多情的女人,已经30多岁了,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与诗人缪塞刚刚分道扬镳。她对男人了如指掌。她喜欢肖邦,就有办法使肖邦喜欢她。

肖邦是个男子,却有女性气质。他面色苍白,身体纤细,体制柔弱,忧郁伤感,常常由于激动而疲惫不堪。他还不到30岁,他的天才备受女人的崇拜。但是,两次失恋使他怀疑女人的情感。他在孤寂中生活,又无法摆脱对爱情的渴望。忧郁的阴影罩着他。他感到自己创作力在衰退,思想变得懦弱,想象变得苍白,灵感渐渐枯竭。他需要一种强烈的有活力的爱情来换醒他心底的热情,在他无力的手指中重新注入艺术的生命力。对于命运的忧虑不安犹如双重的阴影和双重的枷锁,压抑在他的心头。他那干枯的心田期待着爱情雨露的滋润。

肖邦的感情防线在桑夫人的进攻下很快就全线瓦解。他们相爱了。他们常常在奥特尔区约会,桑夫人在那儿的一幢公寓里租了一个房间。李斯特和他未来的夫人则足了另一个房间。他们四个人常常一起用餐,一起出入沙龙。

整个巴黎为之惊讶。善意的劝告和恶意的攻击都无济于事,他们情投意合。他爱上这个女人是不可避免的,又是可悲的。他需要这样的女人。这个男子气的女人正是这个女人气的男人的必不可少的补充。

真正的朋友们都在为肖邦高兴,因为爱情不仅使他显得英俊健康,而且情绪活跃,感觉良好,充满自信。过去的神情恍惚、忧郁伤感竟然一扫而空。他的创作才能又获得了非凡的活力。肖邦来到桑夫人诺罕的庄园。这是一个典型的法国乡村,与肖邦的故乡有着完全不同的风味,在风景优美的草原上,坐落着这撞石头房子。晚上,从田野的远处传来牧羊人粗犷、奇特的歌声,这些都是肖邦激动不已。作家、诗人、艺术家们也尝到这儿来做客。肖邦在这儿享有最大的权利,他占有两件幽静的房子,一间摆着专门为他买来的钢琴、写字台和沙发;一间是恬静的卧室,在这里,他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肖邦多年来第一次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安定的时期了。肖邦创作上成熟、智慧和力量的全盛时期也终于到来了。如果没有乔治·桑的爱情,没有受到乔治·桑周围那一群大作家朋友的影响,他卓越的才华可能也不容易开花结果,达到高度的艺术境界。在这个时期里,他写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他意识到这是随桑夫人的爱而带来的平静的心境和平静的创作环境的结果。

但是,肖邦又不能平静地工作,他的身体日渐不适,病魔的阴影时时威胁着他,巴黎的音乐活动和社交生活也在吞噬他的健康。肖邦的生命化成了音乐,但他的生命力则在一天天衰退。桑夫人戏谑的称呼他:“我亲爱的尸体。”肖邦几次尝到了死亡的滋味,也逐渐变得过分敏感,充满恐怖的幻想,他的思想总是集中在死亡上面。而桑夫人仍然是生气勃勃,永不满足。

他们不得不分手了,他们一起生活了九年。

有人说,是乔治·桑点燃的爱情之火,使肖邦的创作天才燃烧起来。也有人说,是这个女人过于热烈的爱情使肖邦的疾病更趋恶化,英年早逝。

有人赞美她是伟大的女性。也有人诅咒她是放荡的淫妇。

有人歌颂音乐和文学的联姻。也有人统治者不相称的结合。

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他们生活的九年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阶段,是他最光辉的创作力高峰期。而肖邦与乔治·桑分手之后,他再也没有写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肖邦是以删掉这一点的,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乔治·桑没有怨恨,只有爱情,他不能忘记乔治·桑。

肖邦与乔治·桑的爱情,是一次成熟的爱情,开花结果的爱情,给与他艺术生命力的爱情。他不能忘记乔治·桑,是不能忘记他那创作力高峰期的光辉岁月。

6.音乐鉴赏课论文--永恒的肖邦 篇六

永恒的肖邦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电科1004 姓名:

学号:201048360405

摘要: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只可惜天妒英才,肖邦只活了三的十九岁!

关键词:“钢琴诗人” 完美主义者 冲淡平和

参考文献:《李斯特论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永恒的肖邦

一、肖邦生平

弗利得利克〃肖邦 Fryderyk Chopin(1810一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

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只可惜天妒英才,肖邦只活了三的十九岁!肖邦在他生命最后的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二、对肖邦的介绍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

肖邦 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 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 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 部谐谑曲、3 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夜曲,59 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三、肖邦作品

肖邦的许多最伟大的作品都是用波兰的两种古代舞蹈玛祖卡舞和波罗乃兹舞的节奏写成的。波罗乃兹舞是一种贵族的舞蹈——王子和英雄们在国王宝座前面稳重而庄严地行进。肖邦用这种曲式创作了他的一些最宏伟的作品。玛祖卡舞是肖邦时常看见的,这是波兰农民们力图在朝气蓬勃的尽情欢乐中忘掉他们生活中的艰苦时跳的一种农村舞蹈。其节奏是每一小节三拍子,在最后一拍,跳舞的人们把脚后跟咔嗒一声碰在一起时加强了一拍。肖邦作了五十多首玛祖卡舞曲,并且在这一种节奏里,表现了从悲伤和神秘感到生活的欢乐等种种感情。肖邦伟大的《降b小调鸣曲》是建立在古老波兰的一首诗的基础上的,而他的四首《叙事曲》则讲述了波兰最伟大的诗人写的四个故事。其中最流行的一首讲的是一个年轻的骑士对一位美丽而神秘的小姐的爱情。

甚至他那些《练习曲》,也不仅是一些练习,而是一些音乐素描。所有想做钢琴名家的学生都想要学会的那首伟大的《革命练习曲》,是当肖邦听见波兰人一再起来反抗俄国,但一再被残酷镇压时写的。浪漫派大师舒曼曾这样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写道:“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四、我眼中的肖邦

在我看 来,肖邦被人们称为人类音乐史上的奇才毫不为过。他是世界少有的将自己的全部才华、情感和思想献给钢琴艺术的音乐家。他以异乎寻常的个性和创造力,开创了钢琴创作的新风格、新学派,以其卓越的才华为钢琴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至今仍放射出夺目光彩的珍品。他的这些作品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中占有独特的位置。他的作品里我最喜欢的要数夜曲了。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肖邦似乎命里注定是为钢琴而生的,在他的指下,钢琴以自己独有的声音诗意地吟唱起来,音乐的个性与钢琴的特性如水乳交融一样和谐。我们不妨先从夜曲听起,细细体会乐曲中所弥漫的惆怅、瞑想、缱绻气氛,以及 其中包含的激动、叹息、兴奋、不安等丰富而微妙的情绪。你会感到夜晚的风格是统一的,而夜中的情调又是如此得不同。我想肖邦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也许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实在太高,所以未针对作品写一份注解或说明,以表明自己想要表达的真正内在。我们要去诠释时应极大程度发挥想象力,某种程度上,可以没有内在思想或想法,正如他也没有解释他的音乐一样。

7.肖邦钢琴音乐会方案 篇七

肖邦1810年3月出生于波兰华沙, 与其他音乐巨匠一样, 在幼年时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赋。肖邦6岁开始学琴, 7岁创作钢琴曲, 8岁就公开演出, 并以“音乐神童”开始闻名, 成为首都贵族音乐沙龙的宠儿。肖邦的少年时代, 波兰正处于封建制度下, 内有波兰贵族的剥削, 外有俄国和普鲁士、奥地利的侵略和压迫, 贫苦农民饥寒交迫, 革命运动屡次受挫。波兰人民所受的苦难和反抗的意志, 也融会于民族音乐之中。由于肖邦是在波兰这块民族音乐的沃土中成长起来的, 因此他对祖国怀有深深的热爱, 同时反对外国侵略奴役以及争取自由独立的思想也年复一年深深地铭刻在他意识中, 使肖邦的许多音乐作品中都含有强烈的波兰民族气息。由于俄国的政治高压和国内政局动荡, 肖邦告别故乡, 动身到国外去。初到巴黎的肖邦一度生活拮据, 窘迫不堪, 但他终究以其精湛的琴技和高贵的气质, 在巴黎乐坛大放异彩。1837年, 肖邦严辞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1849年肖邦临终前生活孤寂, 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 并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很长一段时间, 国内乐坛对肖邦人物的宣传, 主要体现在对肖邦爱国主义情感的颂扬上, 如:肖邦在离开波兰之前带走的一只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 以及去世时嘱托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另外, 德国音乐家舒曼称“肖邦的作品好比是一门门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更成为了肖邦爱国情感的一种写照, 因而人们较为熟知他的一些充满着爱国精神的作品, 如: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 如:《第一叙事曲》、《b 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 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 如《bb小调奏鸣曲》等, 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等等。然而, 事实上肖邦短暂的一生当中留下了200多首音乐作品, 他的钢琴创作采用了非常广泛的体裁形式, 如:协奏曲、奏鸣曲、叙事曲、幻想曲、谐谑曲、夜曲、舞曲、前奏曲、玛祖卡舞曲、圆舞曲、摇篮曲、船歌、练习曲等无所不包。肖邦的每一件作品, 从构思到语汇, 都是纯粹钢琴性的, 他与生俱来的高贵性和祖国沦亡的屈辱感、表面生活的繁华和内心的孤独、以及他虚弱的身躯和强健的心灵, 这一对对的矛盾是如此融洽地体现在肖邦的作品中, 形成了他音乐含蓄、匀称、和谐的特点。而在所有肖邦的作品中, 夜曲是最为内省的, 也是肖邦最富于诗意的作品, 更是19世纪浪漫主义风格的杰出代表。席林斯基曾经说过:“浪漫主义, 除了暴风雨般的感情和戏剧性外, 还强有力地表现在亲切温馨的抒情中。对肖邦来说, 表达这些内容的主要曲式, 就是夜曲, 还在离开华沙前就是这样。”

那么, 何为夜曲?夜曲最初源于意大利, 它通常指描绘夜景和抒发感情的器乐短曲, 创始人为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菲尔德, 但他的作品多为沙龙小品, 气质优雅而内涵不深;而肖邦则以天才的创造力大大地提高了夜曲的艺术价值, 不仅扩大了它的规模, 还赋予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意境, 使之真正成为独具特色的浪漫主义钢琴体裁之一。肖邦是在1832——1847年间创作夜曲的, 他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一首夜曲。其中有明朗的、田园风味的抒情小品, 也有歌唱、抒情与戏剧性相结合的“幻想曲”, 还有一些夜曲, 因其音乐的戏剧性和内容的深刻性, 已使它远远超出夜曲原有的表现范围, 而成为大规模的、叙事性的音诗。

肖邦的夜曲音乐风格有着非常显著的个人特点。首先, 肖邦几乎在每一首夜曲的开头都标上慢板或行板的速度记号, 可见, 抒情和幻想是肖邦夜曲的基本特点。但肖邦又不仅仅如此, 他在表述上并没有局限于“月夜下”的情绪或细腻、抒情的表达, 也不总是采用与平静流淌的、沉思的旋律相适应的简洁的主音音乐织体, 一些夜曲的中段因大量的戏剧性紧张而沸腾着, 如《F大调夜曲》 (作品15之1) 、《升c小调夜曲》 (作品27之1) 、《c小调夜曲》 (作品48之1) 等, 还有一些夜曲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潜台词和感情丰富的主要主题, 如《b E大调夜曲》 (作品55之2) 、《B大调夜曲》 (作品62之1) 、《E大调夜曲》 (作品62之2) 等等, 它们都披裹着丰富的创作技巧和不同织体的外衣, 来展示作曲家新颖而雄心勃勃的思想。“在菲尔德那儿为了落到地面而以抛物线飞行的箭, 在肖邦那儿却获得了翅膀, 成了直冲蔚蓝天穹的凤凰。”如此一来, 夜曲这个原本并不那么起眼的钢琴小品因为肖邦的缘故而达到出人意外的艺术高峰。

其次, 独特的歌唱性旋律是肖邦夜曲的另一重要特点。歌唱性旋律的类别、声音的色彩、音质、力度和乐句样式的处理方法以及速度的效果都源自于肖邦对斯拉夫民族民间音乐的敏感而先天的吸收, 使得他的旋律真挚如歌;也在于他对钢琴自身的挖掘, 使得钢琴在他的手里变得长出能够歌唱的歌喉, 将他自己心底所有的歌唱都在黑白键盘上迸发出来。例如:《b E大调夜曲》 (作品9之2) , 在轻柔而淳厚的伴奏之上, 飘着如歌般优雅细腻的旋律。它是肖邦全部夜曲中最明朗, 也是最平静的一首, 几乎没有什么情绪上的强烈对比, 只是从容地诉说着内心淡淡的愉悦之情。虽然, 在乐曲末出现一句比较热烈激情的音调, 但马上又回到了安谧和恬静之中……

其三, 肖邦夜曲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是ABA, 三段体, 有一个对比性的中段, 但是每首夜曲都是完全不同的音乐“故事”, 都遵循着本身的、绝不重复的戏剧性, 而且以所采用创作手法的不同而见长。如:《升F大调夜曲》 (作品48之1) , 作品充满了戏剧性的激情, 其音乐形象对比强烈, 音乐的发展充满动力, 共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宣叙性旋律, 伴奏部分节奏严整均匀, 八度低音的进行使乐曲带有一些严峻庄重的色彩, 并隐含着一丝内心的痛楚。中段由c小调转入C大调, 由圣咏式和弦构成, 开始的几小节比较含蓄柔和, 之后音乐中蕴藏的力量开始逐渐聚集。再现部由连续的三连音八度进行进入, 主题在这里变成了饱含激情的诉说。这首夜曲既充分表达了浪漫主义特质, 又极具个性, 通过作品表达丰富的情感, 或激情、或诗意, 和声语言新颖大胆, 织体细腻而富有色彩, 是肖邦极其优秀的夜曲之一。

其四, 大量使用自由节拍是肖邦创作中的又一个主要特点。自由节拍就是将节奏作伸缩处理。若没有这种自由节拍, 肖邦的音乐就会骤然失去特点和魅力。反之, 若没有对这种自由节拍正确的理解和有素的训练, 也必将肖邦的风格破坏殆尽。深谙肖邦的老一辈俄罗斯钢琴家伊古姆诺夫曾经对肖邦有过这样的解释:“肖邦厌恶一切不真挚和装腔作势的东西。端庄纯朴、不虚张声势、非常坦率, 这就是他的创作个性最大的特点。”他说演奏肖邦的作品时, 一定要“淳朴”, “像人的流利的说话一样”, 切忌“夸张地放慢或加快速度, 因为肖邦永远反对过快的速度, 他厌恶太重的音响, 而干枯、无力、单调, 也像感情的夸张一样使人难受。”

综上所述, 肖邦的音乐是主观的、深刻的、沉思的, 他用淋漓尽致的浪漫手法以及自己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变化, 给夜曲这种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 使之充满了无穷魅力, 令人百听不厌。同时, 肖邦作品以其宽广如歌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以及充满民间特色的音乐风格, 也给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无限光彩。

参考文献

[1].《西方哲学家文学音乐家论音乐》, 何乾三选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

[2].选自塔代乌什·席林斯基:《肖邦:生活和创作道路》, 1993年版, 第218页。

[3].选自吕希安·布尔日斯和亚历山大·德内拉兹:《音乐和内心世界》, 转引自兹·雅希迈茨基《肖邦》, 第195页。

[4].选自肖复兴:《音乐欣赏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16页。

8.肖邦钢琴音乐会方案 篇八

一、肖邦生平及历史背景

肖邦从小就喜爱波兰的民间歌曲和民族音乐。在老师爱尔斯涅尔和朋友们的鼓励下,他立志以创造波兰民族音乐为己任。肖邦的音乐创作实际上与波兰特定的历史社会境况和社会心理有着深刻的联系。肖邦正是在波兰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文化运动的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并以他的大量作品表现出祖国人民的炽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对于沙皇俄国残暴统治的强烈反抗。

青年时代的肖邦,在思想上深受以密茨凯维支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影响;在肖邦1841年给丰塔那的一封信中,他称赞他们是“一些有坚强头脑”的人。当时肖邦所交往的朋友中,诗人维特维茨基、文艺评论家莫赫纳茨基、作曲家丰塔那、医生马图申斯基等,后来都参加了1830—1831年的起义。

二、基于时代特质而生成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音乐文化

肖邦的那些乐章作品,很难机械地列入哪一种固定的传统的规范或公式中去,它们往往结合了多种体裁的形式结构的特点。从而创造了真正新颖独特的音乐形式。在和声的领域里肖邦也显露出大胆的创造性,其功能范围向不同方向的扩张,造成和声的内在发展的动力性和紧张性,但同时又不缺乏严谨的逻辑。肖邦的思想中的进步因素集中地表现在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对本民族的命运的深切关怀上。但他对当时整个欧洲的重大政治事件。例如他把1848年把革命、流血看成是一种“不谐调和苦痛”,因而感到内心的悲哀。其作品的历史特征性大体表现在:

(一)玛祖卡是肖邦的创作中最富有民族性格的作品。58首玛祖卡中展现出位波兰艺术家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舞曲中充满浓厚的波兰乡土气息,情感的变化异常迅速而且丰富多样,时而是忧郁、阴沉,时而是光明和欢乐。时而悲哀、沉思,瞬息间又被充满生命活力的激情所代替。这种体裁直接来自民间,它的本源是一下三种三拍子的民间舞曲。即:快速、力度较强、重音位置多变而不规则的玛祖卡;平稳缓慢、重音多不在第一拍上的库亚维亚克;以及飞快轻盈、重音多在每两小节中的第二小节上的末拍上的奥别列克,其玛祖卡基本上包含了比较浓厚的民间风格与市民风格两种类型。

(二)渡罗奈兹这种舞曲与玛祖卡不同,它不是直接来自民间。它是最早本是为贵族沙龙作伴舞之用,后来被城市业余作曲家(如奥金斯基等)移植到钢琴音乐领域中来。十九世纪以来。这种乐曲往往已被改变了原来面貌,而成为应时歌曲和爱国歌曲。肖邦的波罗奈兹也脱离了它本来的贵族沙龙气息,而成为被爱国主义思想所培育的作品。肖邦笔下的这种和声,在形式结构上对称严谨,具有浑厚坚实的特点,常常发出管弦乐队般的音响。

(三)肖邦的夜曲仍没有摆脱菲尔德等人的影响。虽然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比菲尔德的夜曲高超得多,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还笼罩着浮浅的感伤主义色彩。他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感伤主义的束缚。使一种新的感情因素渗透到这种体裁中来,悲愤反抗的音调在音乐内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1841年写的《c小调夜曲》(Op.38N01)以优美柔和的主题通过展开发展成为严峻的音调。充满悲愤反抗之情。肖邦的夜曲,总的说来在钢琴织体上非常精致,经过了精心雕琢,旋律本身富于装饰性。和声在功能上虽不复杂,但有鲜明的色彩性。

(四)前奏曲和练习曲基本上都属于只包含单一艺术形象的小品,即在同首乐曲中基本上没有不同音乐形象的对比(少数是例外),首尾保持织体上严密的统一。在结构原则上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只是由几个乐段的反复而构成的极短小的作品(如《c小调前奏曲》),有的则发展为篇幅较大的作品(如《d小调前奏曲》等)。无论是前奏曲或是练习曲,其音乐的内容本身都是异常多样和丰富的。每一首都能揭示出作曲家内心世界的一个角落。

(五)奏鸣套曲这种体裁里,他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肖邦在前述的叙事曲、谐谑曲等体裁中对形式的处理都极其自由、大胆,突破了公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使形式适应于新的内容。但是在奏鸣曲这个领域中,肖邦却相当严谨得遵循着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原则,甚至在他最成熟的降b小调奏鸣曲中也是这样。

三、结语

一是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十九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

二是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

三是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们以新的社会内容。

四是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威拉德·阿·帕尔默编注杨新庆译.肖邦钢琴作品演奏指导(原版引进)[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9)

上一篇:热电厂民族团结汇报材料下一篇: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第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