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学缘何难以深度融合

2024-11-05

信息技术与教学缘何难以深度融合(精选12篇)

1.信息技术与教学缘何难以深度融合 篇一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 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提升。二是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也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他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永无止境的,技术的不断创新会给应用提供新的动力和条件,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也会给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课堂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使学习者学习方式便捷化、学习支持个性化,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本质,而且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中国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期间“三通两平台”的核心目标与任务,都是按照应用驱动的基本思路提出的。除“宽带网络校校通”属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都是从不同侧面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班班通”强调的是数字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他们提出了以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种形式推进“班班通”。“人人通”就是利用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的网络服务空间与环境,努力使每个学生或教师都可以拥有一个网络上的个人管理平台,逐步实现课内、课外的教学、学习与交流功能。“人人通”是面向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以网络为载体,着重探索信息时代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新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的成果

近年来,美国可汗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等学校正在引领的美国大规模公开网络课程(MOOC)的热潮,可以说都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成功案例。

当然我国也在积极的探索中,例如:天津市十九中学是一所有91年办学历史的公办初中校,多年来虽然教师非常努力,但由于生源不理想,教学成绩难以和重点校媲美。为了让学生提高成绩、树立自信,学校在七年级成立教改实验班,采用“新知点”个性化学习检测平台,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教改之路。学校在未给学生和家长增加任何经济负担情况下,率先在七年级开展教改实验。教师们放弃休息,利用每天放学后一小时时间,义务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在线学习检测。

实验班虽然刚进行十六天,每天1小时,45位参加实验班同学的成绩,在月考中不同程度都有提高,26人在年级排名提高15名以上,很多同学单科成绩提高30多分,还有几位上初中就未及格过的学生,这次也能取得80分左右的成绩,更关键的是,这45位同学的学习兴趣大为提高,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习。

面对成绩,学生们难以置信,而校长和教师们却极为坦然,孙茁校长指出:教学模式一样时,生源决定教学效果;生源一样时,教学模式决定教学效果。孙茁校长强调: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坚信也能够改变学习模式。我们要寻找信息技术和教学的融合,才能在减负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

他们的改革不仅是把优质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共享,更重要的是应用信息技术改进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变革了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大大激发和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由于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较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质量控制,使学习者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个性化。从这些成功的案例看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对教育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技术或方法的改进,而是一场深刻的教与学的革命。

2.信息技术与教学缘何难以深度融合 篇二

1. 提升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在学业上容易出现自我放松的心态, 在学习的过程中, 由于在各项人体机能还没达到充分发展, 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很容易打扰其学习语文的效果。信息技术可以将绚烂的图片、动感的视频融入语文课堂当中, 让学生在享受语文课堂美好氛围的同时去探索知识的乐趣, 从而使其好奇心与求知欲得到充分激发。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 课堂节奏便不再显得冗长和拖沓, 让课堂的节奏加快, 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2. 缓解课堂压力。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课的压力, 让枯燥的教学转换为轻松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对整个世界还充满好奇和憧憬的状态, 他们在面对新鲜事物的时候会有很大兴趣。信息技术教学更有助于让学生进入小学语文的情景, 降低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心理抵抗性, 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便于信息保存。小学语文的信息技术课件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来不断增添和修改内容, 将小学语文教学的最新成果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背景资料, 更有助于更新学生对小学语文内容的了解方向, 从而建立更为开阔的视野。信息技术设备便于操作, 并且便于保存。可供学生根据学习兴趣进行观看, 更有助于学生去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对课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1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文字、图片、音效和FLASH动画等多种技术手段, 一改过去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 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 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受到激发, 可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充分地感受作者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的同时,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者喜怒哀乐思想情绪的体会, 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境与内涵, 从而和作者产生思想共鸣。

2.2加强兴趣引导

俗话说, 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教育活动中, 积极组织兴趣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整个教育活动和学生的成长来说十分有必要。信息技术信息教学充分地向学生展示直观、生动的画面, 并且通过活灵活现的方式将课堂内容具体化, 这是激发学生去学习和探索的良好契机。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采用声音、图像以及信息技术课件的方式来表现媒体的功能, 将教学融入到一定的情景当中, 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这也在充分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用这种带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有利于发挥教学中寓教于乐的优势。在讲课的过程, 如果能够给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 对学生要学内容的传递十分有效。传统的一只粉笔、黑板以及教师呆板地在讲台上讲课, 都很难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通常都是在文字上, 不仅容易感到枯燥, 也不易去理解。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来创造生动有趣的画面, 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积极的观察倾向, 让以往的听和记录变为观察, 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就会进一步增长, 思维的活跃程度也大大提升, 学生开始去表达自己的思路和建议, 积极地去参与课堂内容当中, 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充分地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是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意义。

2.3建立实践教学氛围

实践教学课堂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领悟的效率和质量。将课堂能够交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实践课堂贵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 让所有的教学活动和方法都以学生为主。小学课堂上, 教师要体现出放手, 让学生去根据已知问题去发现问题。语文课堂要多有活动教学,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 让学生有代入感, 从而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使学生能积极融入、参与到活动当中, 并且认真实践、积极去思考。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不仅是对相关问题进行实践操作, 还可以通过观察来提出问题, 通过PPT播放相关材料, 对各种信息手段加以搜集。鼓励小学生积极去总结相关内容, 并发现其中的奥妙。这样既可以有独立探索的成分, 也可以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结语:语文堂是一个启发思维的课堂, 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必须加强语文课堂质量的塑造,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加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多媒体信息教学在当下不仅是一种技术的应用, 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思路的转变。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人物, 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同时也要更加具备倾听意识,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谨慎与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为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思维模式。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并进一步介绍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优化

参考文献

[1]吴伟民, 李婷.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09:106-111.

[2]苏春景, 高亚男.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烟台市芝罘区部分小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 2015, 03:43-49.

3.谋求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篇三

科学规划。2011年,蔡甸区正式启动教育云网络建设。2012年11月,蔡甸区以成为武汉市教育云示范工程试点区为契机,结合全区学校现有信息技术设备的实际、教师专业素养实际以及课堂教学状况,制订了“硬件建设为基础,队伍培训为关键,规模应用为重点,优质均衡发展为目的”的《蔡甸区教育云工程实施方案(2013-2015年)》,确立了2013至2015年三年工作重点和目标,为蔡甸区教育云示范工程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合理配置。全区学校与区教育信息中心100兆互联互通提升至1000兆光纤高速互联互通及无线网络全覆盖,并在区教育城域网平台上建成了视频会议系统、“汇学通”学科教师联盟网络研讨系统、远程同步课堂教学系统和校园远程监控系统。完成了全区学校“班班通”建设。各学校组织教师自制、收集和整理教学资源并上传到资源平台,实现导学案、导学视频等教学资源数字化,做到全区共享,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导学在线学习平台全面启动,推动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搭建平台。以“教育新技术”为重点,以计算机模块等为内容的全员教师轮流培训。以更新观念、实际操作为重点的校长、网管员集中培训及骨干教师参加的市级教育云远程培训;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引领、示范培训;以区域教研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主题的研究式培训;以面向全体教师的学校校本培训,等等。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已促成人人能动手、个个会操作的良好局面。

打造特色。数字化高效课堂应用规模化。蔡甸区组织学校开展以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为主的教法创新活动,全区形成了奓山中心小学“导、学、议、讲、练五步尝试教学”和蔡甸三小“‘481’学生自主学习”为代表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批数字化高效课堂示范课、精品课应运而生,形成优质课程资源库,实现全员共享,有力推动了全区数字化高校课堂规模化应用。

同步课堂应用多样化。同步互动课堂:两所学校的同一年级在相同的时间实现不同空间同时授课、作业训练及互动教学。同步点播课堂:一校教师为主讲,不同区域同年级班级同步观看教学,实现全区同上一节课的教学模式。专递定点支教课堂:学校与学校之间同步专递、进行定点支教的教学模式。多种形式的同步课堂,保障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缓解了偏远学校某些学科专任教师不足的矛盾,促进了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网络教研应用常态化。区教研室以区网络教研中心和“汇学通”学科教师联盟为平台,将当前教育教学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学校、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进行整合,以主题形式呈现在网络教研的平台上,引导相关学科教师参与研讨。加大与外地、外校以及国外教育机构的交流,利用网络同步开展教学片断展示、互动沙龙、专家点评和经验交流等远程交流活动。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促进全区教育教学提质晋位。

在蔡甸一小、大集中心小学开展电子书包试点应用:以学生为主体,基于网络学习资源,以信息终端为载体,覆盖备课、上课、辅导、测试和作业五大环节,探索农村地区学校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教学模式转变的途径和方法。

蔡甸区开展《数字化导学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改进研究》课题实验,创建学生通过导学资源平台对课程进行预习、复习、学习和练习的学习环境,使教师在教育云环境中,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目的素质教育学习方式,助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让课堂更精彩。

4.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 篇四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学校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课程整合是经常要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在教学工作中我经常要和同行一起讨论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他课程中,信息技术给其他课程带来什么。答案是思路的拓宽、知识面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那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教师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且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工具,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他们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前身是计算机教学,我认为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的转变是一个突破和飞跃。从单机到联机到网络的贯通必然会改变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课程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对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自己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协作。

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不同时代的人学习方式不同,技术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未来五年,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们期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和生活。我们使用的技术越来越多地基于云计算,关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观念也在去中心化;工作日益协作化,从而引起了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变化;互联网使得信息资源和社交关系更加充足,更容易获得,这越来越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教育模式正在发生变迁,包含了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与协作学习;强调在课堂中开展更多基于挑战的主动学习。因此,我认为现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应该分几步走。

第一步,采用双重视角,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复合交叉领域,具有多重观察视角。采用双重视角,就是要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融合是两者相互靠近,相互优势互补,寻求共同点与连接点,产生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融合要实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系统性的流程革新与系统性改造,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教育新形态,为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提供人本信息化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信息技术更多表现为文化性的存在和精神性的存在,拥有最优的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强调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改变人们过去秉持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就是教育信息化”的观念,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

第二步,加强教学创新,推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学创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教学创新内容及方法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是教学手段创新。学习的平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载体,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二是教学组织形式创新。传统的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已不再适用,代之以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间讨论、师生间交流,班级面授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具体做法如下。

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语文: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物理:关于声呐的定位;科学:金属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对黄河污染的研究。

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学生。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个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老师总结点评。

在组织这节信息技术课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得到较大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驱使他们自主地去学习。这样就会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第三步,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创新

我们可以将教材转变为学材,开展超级开放课堂,将课堂鲜活地再现在各类电子设备上;应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也符合通用设计原则。教师要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自学,学习内容尽可能结合学生的个人经验,采用更多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理解,采用更多项目式任务促进学生学习。

总之,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数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篇五

合肥市淝河小学 谢静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融合了图片、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方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使知识的传递更加多元化。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必然。信息技术和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使信息技术、信息工具及资源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有机的结合,从而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通过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可以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安排各个环节和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字]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利用情境调动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后,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在课堂上注意力明显提高,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较积极,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经验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例如,教学“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再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动态演示,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至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在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的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回家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圣诞节、教师节、春节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爱好、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也得到了巩固。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可以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认识,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拿他人的经验为已用。

五、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他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下)》,2013年第10期

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篇六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学生学习强调小组交流与协作,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个性教学资源中心和互动协作空间。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7.信息技术与教学缘何难以深度融合 篇七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是技工学校的一门主要文化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奠定基础.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方法指导;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打下基础.

但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在常规条件下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有一定困难,久而久之产生一定厌学情绪.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倡导实行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融合,会给数学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下面就信息技术与中职技术学校数学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及教学模式谈几点认识

一、对信息技术与中职技术学校数学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目标的认识

信息技术手段有诸多特性:在教学上有动态交互性、独立使用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虚拟模拟性、展现过程零距离性、快速传播性、动态记录性、实时性、丰富性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优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营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讨论的环境等.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工作方针中提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在发展目标中要求达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

从“十年规划”的这些工作方针和发展目标中可以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高度融合就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促进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变革.

二、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深度融合的认识

中职技术学校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的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还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倡导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以上基本理念指明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方向.

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高度融合的“融合点”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数字技术创设数学问题产生的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仿真的、直观的情境———教学情境.

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要包含数学相关问题产生、发展要素的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构建一个能够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和建立知识体系过程的课堂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能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探究,处理数据信息,交流合作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在这里信息技术能够创设在课堂里传统技术不可能实现的多媒体仿真情境,可以提供探究学习需要的各种信息和资源等.

2. 在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可能发生困难的地方(例如重点和难点处,或称最近发展区)提供“微课”“学法建议”“温馨提示”“前人研究过程”等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帮助,这些资源还可以供学生学习总结、复习时采用反刍式学习,巩固提高.

在这里数字化的学习资源的引入改变了教学内容单一“文本”的呈现方式,随着移动学习终端的引入,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已可实现.

3. 学生在学习中要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观察、实验、测量、计算、归纳等活动的数学工具.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技术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便利,操作更加容易,为现实生活中完成较难的各种问题探究情境提供数字化数学学习工具.

例如圆面积公式推导中,圆的切割插拼的数字化工具,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技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圆无限割补为长方形的过程.

4.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有效性,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小组学习成果可以用数字化形式展示,可以利用“推屏”便利师生、生生互动;利用计算机处理预习作业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整理与展示;利用微博布置与了解学生校外学习等.

5. 习题的数字化、多样化、现实生活化、游戏化处理.这种处理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记忆和掌握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自信,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的手段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目标完成的情况.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融合支撑教学模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按照教育教学的需要提供条件,为教育教学的创新提供支撑.但教育模型不好,再好的技术也解决不了教育核心问题.同时没有有效的教学环境,很难创新教育模型,反之没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即便有好的教育模型也只能是空想.”

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快乐、主动、探究地学习,在掌握知识能力的同时更要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理解和掌握科学思想,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从教学模式———教学流程上要彻底颠覆传统的五环节教学法.要从知识实际产生的问题情境出发,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对探究实验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得出结论,进行交流的全过程.

少教多学,先学后教是教师教的原则;自主、合作、探究要真正成为学生学的主要方式.

在每一个独立的学习环节中学生的学习都要经过独学、对学或群学(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展示三个过程.教师的教在学生展示中进行.教师的教不是大段的讲授,而是根据学生在展示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纠错、拓展、强调、概括、总结等.

课堂教学按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全面达成三维目标的原则,对课堂教学基本呈现“进入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自学”“对学、群学”“展示与展示过程中的后教”“训练与总结、拓展、提升”五个环节.其中“自学”“对学、群学”“展示与展示过程中的后教”可以在每个独立的学习环节中循环使用,不断进行优化,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并非把一节课分成五段,而是循环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变革,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没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是很难完成的.

8.信息技术与教学缘何难以深度融合 篇八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促进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展和变革。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地享受着这一成果带来的喜悦。它的声、情、图、文的深度融合,为课堂营造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极大地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它不但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手段,还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巧妙结合。以往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学是极其乏味的,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课堂当中来,一下子激活了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迎来了新的春天。

一、课堂导入新颖,深深地抓住孩子的心

我这学期上了节语文公开课,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七颗钻石”,教学目标是: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人世间的爱心所带来的奇迹。教学重点及难点是通过一次次反复朗读重点句子,体会是小女孩对别人给予无私的爱使水罐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让大家懂得只要给予爱,世间就会发生奇迹。

进入课堂我首先问大家爱看动画片吗?他们异口同声:“爱”。于是孩子们一起观看了童话故事:丑小鸭。孩子们眼睛直直地盯住频幕,当丑小鸭被命运折磨时,看得出孩子们也很难过,当结局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时,大家又为它激动不已。3分钟的视频看完后,孩子们好像还沉浸在动画剧情中。我说:刚才的动画片结果很神奇吧,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童话故事更神奇,他们眼睛睁得大大的,我说那就赶快读一读课文吧,孩子们异常兴奋,美美地读了起来。谁抓住了孩子们的心,谁就抓住了课堂,正是由于一段好看的视频使得我的学生们心甘情愿地随我一起去欣赏那神奇美丽的童话故事。

二、突出重点,分化难点,让知识潜移默化的融入孩子们的心中

孩子们怎么去体会当时水的重要性呢?又怎么能从心灵深处去钦佩小姑娘在自己艰难的处境中却一次次让水的伟大与高尚呢?我想到了PPT,我先用PPT出示一组图片,把当时世界极度缺水,动物、植物以及人类因为缺水面临死亡的威胁,世界一片萧条。孩子们内心深受触动,深深地感受到谁拥有水,谁就能生存,不然只能焦渴而死。在分析文本感悟小姑娘的爱心时,我通过PPT选择展示了这样几个图文片段:小姑娘醒来后水罐里充满了清澈的水;小狗舔了几口水顿时汪汪地叫了起来,水罐变成了银水罐;母女俩让水时变成了金水罐;最后让水给一位过路人时,水罐涌出巨大水流,跳出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七颗星星。这样直奔文本主体段落,通过孩子们的读书,思考,讨论,感悟,老师的点拨,反复的朗读,孩子们一步步感受到了由爱心而产生的神奇力量。之后我配以温馨的音乐朗读出现巨大水流的那段话,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跟读起来。把他们内心那股爱的力量彻底点燃了,我知道这是唯美的幻灯展现了它的魔幻力量,让孩子们内心产生了共鸣,从而很好的把握了文章主旨。

三、升华文章主旨,感受世界重获新生

出现了巨大水流后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对这部分教学,我用ppt展出了森林、河流、动物们、人们、植物及很多生物焕发生机的图片,同时配上歌曲《爱的奉献》,大家边看边唱,还有的同学不由自主的发出赞叹声:哇,真是太美了。这既是对整个世界重获新生的赞叹,也是对这光鲜亮丽景色的赞美。如果没有没有网络提供的美丽图片,如果不是感人至深的音乐响起,如果不是ppt,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难达到的。这都是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实惠,让我们的课堂也带来了新生。

9.信息技术与教学缘何难以深度融合 篇九

因此,无论是在学科中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还是对信息技术的深入学习,都是学科整合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值得每一位老师积极尝试,认真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进入课堂,它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 我们应该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运用现代技术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 这样, 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

10.信息技术与教学缘何难以深度融合 篇十

刘相明

摘要:以信息、通信为核心的技术(ICT)兴起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于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认知。在其影响力逐渐深远的今天,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小学数学这颗“明珠”因同ICT技术融合的深入而愈发彰显其光芒。本文试图以ICT与小学数学为研究客体,以其深度融合为切入点,浅析ICT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改变及改变所引起的正面效应。

关键词:信息技术

ICT 小学数学

深度融合

2011年,教育部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全新发展目标,力促达成结构层面,教育系统的根本性变革。从1998年的“整合”,到2011年的“深层融合”,课改历经了多级跳跃式发展。深层融合强调突破地点和时间限制,推动技术与教育的双向、对流式改革,在整合的基础上加大对课程学科、教与学的工具及目标层次的深度挖掘,借助ICT技术形成全覆盖、网络化的及时教学。

小学数学作为个人思维框架的基石,历来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枯燥抽象的学科特点,让众多小学生望而却步,成为阻碍学科自身发展的“拦路石”。随着融合深度的加强,结合学科特性,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激活学生热情并主动参与思考、避免知识点的机械式灌输成为可能。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展示数学思维

以往教学中,数学模型及公式长期占据着教学的难点,抽象的理论推导往往将学生挡在门外。随着融合的推进,利用动态展示,化抽象为具体的推导方式,愈加渗入小学数学的教学之中。

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为例,据笔者教学经验,学生往往在V=S×h公式的应用中存在短板,究其原因是对公式本质的不理解。模型制作的耗时性、场景利用的局限性使得实体模型的利用率并不高效。但在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依托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动画等的并行、交互的技术支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柱体的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动态图,并借此将圆柱体以帧数分解的方式,充分还原其向长方体转变的过程,将抽象的公式动态化、具体化,加深学生思维理解性记忆,真正做到触类旁通。

(二)借助网络资源,实时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及资源的匮乏、流通的不畅,严重限制了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发挥及探索学习的欲望,众多想法的开展也因此而“夭折”。信息技术深度走进小学数学的课堂,不仅意味着老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更为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获取渠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为例,笔者在以往只是通过言语或板书的形式将该节涉及的知识点展示出来,以达到教学目的。但此节涉及许多零碎知识点的记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仅通过苍白的语言表述,便试图于短时间内掌握多个存在交叉重叠的知识点存在困难。然而,随着“班班通”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老师在讲授同样此节内容时,可适时插入相关网络资源,例如有关大月、小月典

故视频的播放;设计配套通关游戏,利用闯关模式,攻克及巩固相关知识点。调动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寓教于乐,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切实营造一个有声有色的课堂环境。

(三)利用数据流量,了解兴趣侧重方向

面对“讲解方式是否有趣”、“是否喜欢这种模式”等问题,学生因老师权威的形象,往往难以作答。纵然老师有心想要了解教学内容的反馈结果,通常也无法确切探知学生真正的诉求。然而凭借ICT技术的兴起,借鉴购物网站的推送模式,为班级学生建立个人账号,在一定时间向学生提供浏览账号中学习视频的机会,学生可以自我选择想要观看的内容,而并非被老师强迫灌输学习知识。老师可根据后台数据,统计班级观看视频种类,了解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好及接受程度,借助ICT技术建立起的反馈机制,利用后台数据统计,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时调整成为可能,真正达到教、学之间的“供需平衡”。

二、正面效应的体现

(一)教育鸿沟的缩减

ICT技术斩断了地域同时间的限制,使教学资源变得触手可得。随着融合的深入,ICT对农村偏远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往教学呈现方式历经几届学生都无大的变化。同发达地区相比,偏远地区的数学教学输在了起跑线上,教育鸿沟越拉越大。ICT技术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壁垒,在教与学资源的获

取上,显得更为公平。资源充实了老师的课堂教学;微课的上传,使得老师在交流学习的同时,不断更新自我教学方式,即便是常规知识点的教学,也因此变得更为生动、鲜活。而资源的获取,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对相关延伸知识的了解也更为充足,使学生在基础阶段的数学知识储备并不会被拉下太多。可以说,信息技术有效的缩减了教育鸿沟,并在逐步实现着教育公平。

(二)教学效率的提高

小学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主体,生性烂漫、天马行空。与此相对,数学具有极度理性的学科特点。这位于对立面的特性,使得小学数学的推进始终保有障碍,这种冲突在传统模式中尤为明显:老师念经式的教育压制了学生想象力的肆意挥洒;学生一边记录板书、一边理解记忆,效率低下。这一切在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都仿佛拥有了解决之法。对追求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因参与度的提升,迸发出主人公的热情,进而使学习效率得以提升。在学生看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所营造的全方位感官体验的学习氛围是其所向往的,在这里任何的跳跃思维,都因网络的存在而得以印证,这被慎重对待的感觉,反作用于学习之中,故而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三、结语

ICT技术,再同课程教学的融合深度不断下沉之后,也渐渐走下神台,以推动教改整体前进源动力的身份为教学工作者所熟知和认可。围绕信息技术、以缩减教育鸿沟、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所铺设的大网,为小学数学的教与学方式方法的转变提供了四通八达的发展路

径以及无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黄德群;《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9(08)

[2] 李敏娇;汪颖;《走入“深度融合” 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6)

11.信息技术与教学缘何难以深度融合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3-0012-03

【作者简介】夏春来,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江苏句容,212400)教师,镇江市英语学科带头人。

在谈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合时,著名学者、英语教育专家刘兆义指出,教育信息化并不是要全盘颠覆原有的生态环境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互联网 ”也不是简单地加上“技术”,而是为了更加高效的学与教,用技术增强学与教,是对原常态教学的改变和超越。为促进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融合,本文将结合中学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具体解决策略。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融合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我省很多中小学教室接入了互联网,装备了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多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正走入教室。面对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很多英语教师一方面非常渴望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因为缺乏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和培训,教师只能望“机”兴叹,造成这些先进设备的闲置。教学设施的“高大上”与英语教学观念和方式的陈旧格格不入。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

1.现行课程标准过于滞后,不能满足中学英语教学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现行的英语课程标准颁布于2003年,至今已近13年。13年前,电脑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还是奢侈品,信息技术也远没今天这么发达。《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表述也只是寥寥几行。可以想象,课程标准制定者当初在编写课程标准时,对于日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始料未及的,更无法预料到信息技术将给传统英语教学带来怎样的变化。如今,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微课、慕课(MOOC)、翻转课堂等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新型教学方式已走入中学英語课堂,给传统的中学英语课堂模式带来极大的冲击。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顶层设计的英语课程标准则显得过于滞后,不能满足英语教育在信息时代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无法从国家层面对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给予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客观上阻碍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

2.通识化培训“千人一面”,英语学科特色无法彰显。

由于目前我国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还没有制定出统一标准,造成一些培训的学校或单位没有统一的章程可循,因而技术主义在培训过程中“大行其道”,即只教授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而较少涉及教学设计的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总体而言,各类培训还处于通识化阶段,培训内容不分学科,千人一面,不能结合英语学科的实际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供具有英语学科特色的培训。教师在接受培训后只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如何使用这些技能,却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这样的培训华而不实,没有实效。

3.课程资源缺乏整合,急需建设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平台。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使学生尽可能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切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学生只有占有大量的资源才有可能更加有效率地学习。目前,拓展英语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来自各类英语网站。但此类网站种类繁多,如:有些网站提供教学培训或教学资料(如,沪江英语http://www.hjenglish.com,中学学科网http://www.zxxk.com等),有些网站提供英语学习的音频视频资料(如,UNSY英语学习频道http://www.unsv.com,TED http://www.ted.com等),涉及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的网站少之又少。由于没有完备的资料库和方便的教学平台,很多多媒体素材或课件都由教师自己去搜索、开发、制作。课程资源的整合费时费力,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使他们失去了继续尝试的动力。由于缺乏足够的学习资源,学生课堂上的引导探究,课后的自主学习都无从谈起,最终,又回到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老路上。

4.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认识不足。

多年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已经形成,“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集体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已经为社会所公认。传统的教学观念,造成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的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在——

(1)对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之间关系认识的错位。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出发点是英语教学而非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服务于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但很多教师谈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就理解为在网络教室中采用信息技术实施英语教学的全部内容,而对是否有真正的学科教学需要考虑不足。忽视教学目标和学情,将课堂变成各种新技术展示的舞台,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各种技术手段的展示上,而忽视了教学重点即教学内容的学习。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之间关系的错位,让课堂变得“热闹”“花哨”,给人的感觉“看上去很美”,但一节课上完后,学生记住的不是教学内容,而是各种新颖的信息技术手段,可谓是本末倒置。

(2)把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简单叠加。

受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英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看成两者的简单叠加。于是,各类英语展示课上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课堂换成多媒体网络教室,课本变成了课件,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变成了网页……给传统教学内容贴上信息技术的标签,将两者简单地“捏合”到一起,缺乏对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和教学方式等相关因素的思考,给人的感觉是“貌合”而“神离”,是地地道道的“伪融合”。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应采取的措施

1.修訂现行英语课程标准,为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做好顶层设计。

现行英语课程标准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方面的缺失,使得其无法满足信息时代英语教学的现实需求,同时严重束缚了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总结近年来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组织专家对英语课程标准进行新一轮的修订。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要突出信息时代特点,引进最新学科、信息技术思想和理论,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为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做好顶层设计。建议专家成员中除了一定比例的学科专家外,还应增加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有影响力的“大家”。同时,为了避免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理论性过强、可操作性不足,修订时还要倾听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心声,让课程标准的修订更加接地气,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

2.彰显培训的英语学科特色,让远程培训切实助力教师培训工作。

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普及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关键在教师。英特尔公司第四任总裁、原董事会主席克瑞格·贝瑞特博士认为,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对英语教师进行具有学科特色、有针对性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培训应包括两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培训;二是围绕英语课程改革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培训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方式应该灵活多变,同时在教师培训中,要教给教师的不是简单的理论和技术分开的教学知识,而应注重技术与学科相结合。

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是一直困扰各类教师培训的一大难题,过多的培训,往往会打乱正常的教学安排,影响培训效果。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继续教育的新手段,可以克服时空限制,让教师学习工作两不误。近年来,中国教师研修网(http://www.teacherclub.com.cn/)在远程培训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先后在镇江、南通、泰州等地区开展了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教师只需打开电脑,根据自身需求,点播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学完相关内容后,再通过问卷、在线讨论、案例设计等形式多样的作业可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学员对学习中一时不能理解的内容可反复观看或在线提问,学科专家会对学员所提问题给予及时解答。

3.去伪存真,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常态化。

在各种展示课、公开课中,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调动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调节了课堂气氛,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给传统英语课堂吹来一阵春风,让听课教师赞不绝口。但回到常态课时,教师依然是一支粉笔、一本书,难觅信息技术的影子。教师在展示课和常态课上截然不同的表现,让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总是若即若离。信息技术不能成为英语教学的“遮羞布”,只有等到重要场合才拿出来用一下。广大英语教师要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摒弃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伪融合”,让信息技术真正走进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常态化。

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常态化,要摒弃“高大上”,遵守实用原则。结合日常教学实际和学情,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无缝对接”。如词汇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但词汇的讲解、背诵、检测、批改等却因为枯燥、单调、投入时间多、效果差,一直饱受师生诟病。为调动学生词汇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尝试将金山词霸软件应用到词汇教学中去。

(1)将需要背诵的词汇输入生词本(见下图)。

(2)根据需要,设置测试的试题数,题型分为:英汉选择题、汉英选择题、单词拼写。顺序可选择:随机顺序、从难到易、从易到难(见下图)。

(3)学生词汇记忆后,可选择英汉选择题、汉英选择题、单词拼写三种形式进行词汇测试(见下图)。

学生在单词拼写时,如遇到单词一时想不起来,可点击“发音提示”,在读音的提示下写出词汇。

(4)检测结果反馈(见下图)。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已成为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无可替代的选择。信息技术引入英语课堂后,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德育和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将信息化教学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不仅能更好地强化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掌握英语知识点,而且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凯丽,李悦,赵颖.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崔晓,孙艳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之思考与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01).

[3]叶力汉,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12.信息技术与动力教育的深度融合 篇十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标志。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 以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为核心内容,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 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 从学习、教学、科研到管理的全面数字化。

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深入贯彻落实, 国家提出的“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这一要求, 得到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很多中小学校都在探索和实践。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遭遇技术瓶颈

实施“动力教育”模式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教师评价的过程中, 遇到了评价数据量大、增加教师工作量、纸质手工操作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如何快速、准确、及时地评价, 成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二、自主开发、校企合作, 构建信息化环境

1.自主开发评价模块

要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数据处理机房, 专门进行评价数据的程序管理, 自主开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处理软件。只要输入原始数据, 就会自动生成评价结果, 方便快捷。原始数据的输入, 学校统一安排时间, 由各班综合素质评价部的两名信息执行委员完成。

2.校企合作, 开发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

学校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 共同研发学校特有的“数字化管理平台”, 评价数据的处理和评价结果的生成全部实现数字化、自动化管理, 教师和学生在家就可以通过上网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瞬间就可以完成, 大大提升了信息处理能力。同时, “数字化管理平台”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提升为可以便捷操作和学习推广的管理模式。

三、数字化管理平台简介

数字化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学校管理、动力教育和教学管理。其中学校管理包括校园办公、教务管理、学籍管理、教师档案管理、专用场馆管理、班级管理等。

1.学校管理

(1) 校园办公

校园办公系统可以帮助学校实现无纸化、零电话现代化办公。系统内置功能包含了信息发布、留言管理、请假管理、日程管理等校园日常办公功能。

(2) 教务管理

教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教师岗位编排、课表管理、教师备课管理、教学周检、教务周历、教师批改管理等功能, 方便教务管理人员进行教务管理工作, 提高日常办公效率。

(3) 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系统为学籍管理人员提供入学分班、学籍导入和录入功能、学籍查询、奖惩统计、Excel导出功能等, 大大简化了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

(4) 教师档案

教师档案管理系统对教师的信息进行了全方位的管理, 灵活的信息检索功能, 可以任意设定查询条件, 并指定查看的结果信息等, 方便学校对教师档案的管理工作。

(5) 专用场馆

专用场馆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对图书馆、实验室、音乐教室、机房、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等专用场馆使用的申请、审批、统计, 有效解决场馆的使用冲突, 便于场馆使用安排, 随时可以统计场馆使用率等。

(6)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系统是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联系纽带, 通过这个平台有效地将三者整合在一起, 方便学校管理, 学校、年级、班级、学生的相关信息及时告知家长和学生。

2.教学管理

(1) 考务管理

考务管理系统包括考试安排、考场安排、监考教师安排、考生安排、考试信息统计等功能。

(2) 网上阅卷

网上阅卷系统包括答题卡制作、条码制作、考场安排、试卷扫描、网上阅卷、成绩分析等。

(3) 成绩管理

在成绩管理系统中, 教师通过设置考试, 然后把考试成绩录入或者导入系统, 教师可以针对单次考试进行多维度查询分析, 分析指标多达数十种。

(4) 图书管理

图书管理系统使学生和教师网上查询、借阅、归还图书成为可能, 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和教师积极地去看书, 对借阅图书的学生进行积分奖励, 给学生和教师创造读书的空间。

(5) 资源分享

资源分享是按照学校自身的教学资源结构, 构建符合学校教学特色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能, 加强教师之间的学案、教案、课件、试卷、习题、课堂实录等的交流, 互相学习提高;同时学校购买教学大师资源库。

3.动力教育

(1)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单一的学业考试结果不可能反映一个正在发育成长中的学生各方面发展状况, 更不能预示他 (她) 的前景。强调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系统从思想道德评价、科学文化评价、运动与健康评价、审美与表现评价、实践与操作评价五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评价, 实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 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成长动力, 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不断提高, 逐步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核心的“成长动力教育”模型。到学生毕业时, 系统自动形成贯穿学生成长过程的一个全面、科学、公正的终结性评价结果, 并作为学生升学的重要依据。

(2)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系统包括教师常规工作民主评价和教师工作绩效积分项目评价两个部分。其中教师常规工作民主评价包括学生和家长评、互评、自评、专家评等多个维度, 每个维度都单独维护一套评价题库;教师工作绩效积分项目评价包括考勤、教案及试卷、作业批改、教育成果、听课记录等平时积分项目评价。教师常规工作民主评价和教师工作绩效积分项目评价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同时对教辅人员也进行学期教辅评价, 评价结果作为每年教师节百花奖奖项评定的重要依据。

四、数字化管理平台用户

数字化管理平台用户包括:平台管理者、学生、家长、校长、教师、各办公室人员、年级干事。为了使平台高效地运行, 学校数控中心组织了多次分用户培训、定期数据审核和平台优化、召开相关领导的会议。

上一篇:2021后勤工作总结下一篇: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