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学教学策略(共8篇)
1.初中现代文学教学策略 篇一
《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略》研修日志
小说是学生最爱读的文体,因为它具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精妙的构思,从而产生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说并不好教:创设情境的分角色朗读、表演,热闹之后学生仍是茫然;以三要素入手将文本分析的支离破碎。如何解读小说文本,如何实现小说课堂的有效教学?学习了《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略》一课,让我有所领悟。
首先,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细读文本是前提。教师一定要研读文本,要“走进去”,融入感情的体验;还要“跳出来”,进行理性的分析。作业一的第二题,要求我们选一篇教材中的小说做文本细读,写出有独到发现与见解的文字。专家布置这样一道作业题,让我反思自己以往对小说文本的解读的确是太粗糙,这些教材中的小说多数都是经典,自己小时候学过的,又教了这么多年,自以为很熟悉了,上课前翻翻教参,查查资料,做些课件,或者也琢磨下创设情境、小组交流,力求将课堂上得兴味盎然,唯独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更不用说自己独到的发现。听了这个讲座,我把初中六册课本中的小说都逐一的重读,尤其是当前正在教学的九下第二单元的《蒲柳人家》,更是做了认真仔细的阅读,上课的感觉及效果都特别的好。我们的学生,尽管长在乡土,但对民间文艺和乡土文学知之甚少,如果因为这一课的学习而对底蕴丰厚独具魅力的民间文艺产生兴趣,懂得去体悟、探究,是令人倍感欣慰的。其次,小说教学应该以人物为中心,借助人物形象去了解生活,探寻生活的本质,所以要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小说丰富的内涵,挖掘其内在的教育教学价值。可以从社会历史视角、文化视角、心理视角、人类学视角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把握,观照作品的角度不一样,领略到作品的意蕴也不一样。
再次,小说的教学要关注到叙事层面,关注叙事视角与叙述者的选择,叙事人的安排是作家创作的核心课题之一,因此以叙事者作为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口,可以为教学打开一扇新视窗。另外,还要重视叙事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从细节处品析小说创作的艺术美。
第四,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小说的语言,如教会学生揣摩人物语言中的言外之意,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人物感情及作品的主题;对动词等一些语词的细致分析,能剖析出人物形象的鲜活性,使学生更可感可知。
第五,要寻找小说教学的文眼:从人物情感的多元错位着手,使学生发现矛盾,产生兴趣,并进入对复杂人性的深层思考,避免出现人物分析的简单化;从情节的跌宕处寻找文眼、组织教学,就容易由表及里,触及小说的灵魂;从精神的细微处发现并以之来组织教学,能让学生直抵小说人物的情感世界。
总之,小说教学要创新教学内容,关键在于如何真正地汲取、消化 , 使其融化成为一种血肉相连的意识与视野 , 从而“润物细无声”地体现在每一个小说文本的具体阅读和教学中。小说教学的最佳效果,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强烈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而达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终极目标的实现。
2.初中现代文学教学策略 篇二
初中语文学案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 必须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留给学生时间, 让学生自主发展, 学生作为课堂唯一的主人, 应凸显其主体地位。二是导学性原则。学案重在引导学生自学, 要做到目标明确, 流程清晰, 要求具体, 操作方法明了、实用。三是探究性原则。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所以一开始设计内容不宜过于复杂, 要逐步深化, 体现阶梯形。四是创新性原则。学案的编写要充分预设学生的学情, 要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 具有创新性, 切忌千篇一律, 照抄照搬。
一、初中语文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案“习题化”
一些教师认为语文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 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 把学案变为教案的翻版, 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织成一个个习题, 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 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也有些教师把学案变为试卷, 收集与罗列大量的试题, 大搞题海战术, 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 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 死记硬背教学内容, 花大量的时间去完成试题, 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 根本无法实现学案教学的优势。所以, 学案绝不是单纯的的练习作业, 而是学生学习的指
筅江苏省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校
张松元
导方案, 要防止把学案搞成又一本“习题集”, 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在学案教学的设计中, 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拓展练习是必需的, 但是, 它不同于同步练习。在学案设计中, 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重视问题的探究, 同时, 更要重视学生阅读中问题的发现感悟、学法的指导与实践。
2. 学案“教材化”
一些教师上课连语文课本也不带, 只拿一张学案走进课堂, 课堂上师生就一张学案进行教学, 把学案变成“教材”, 师生就一张学案进行学习, 完全是讲解学案, 不是“用教材教”, 而是教“学案”。语文课本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课文一般都文质兼美, 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典范。语文教学必须要进行文本细读, 走进文本, 深入文本。语文学案应该是指导学生如何走进文本, 进行有效的生本、生生、师生多重对话。语文学案要让学生拿起书本进行阅读、感悟、发现, 并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与文本探究, 而不是让学生放下书本, 拿起学案, 这是本末倒置。不要把语文学案“教材化”, 语文学案只是语文学习的素材之一, 一种语文课堂学习资源, 一个凭借, 只是进行文本细读的方法指导或操作流程。
3. 学案“问题化”
不少学案设计的问题显得过浅、过多, 缺乏思考的力度, 更缺乏思维的厚度和宽度, 一张学案的文本解读都是一些问题的系列化, 实际上这是“满堂问”的变式, 学案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化。当然我们认为问题是导学的核心, 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 在学案教学中, 问题的设计是重要的。笔者认为, 教学中一是要把更多的问题留给学生提, 由学生提出, 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二是在学案中一定要多设计一些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的主问题, 让学生去思考,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案的导学价值。
4. 学案“整齐化”
不少学案忽略了学生的层次差异, 缺少阶梯性和递进梯度, 要求更多地体现的是整齐划一, 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学案教学要面向全体, 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 实施分层教学, 关注生情, 关注学情。学案应从所教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基本能力的实际出发,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设计成有层次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使优秀学生能从学案的提升中感到满足, 一般学生能从中受到激励, 学困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 借助学案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发挥学案应有的价值。
5. 学案“程式化”
一些教师在学案的具体使用中, 过分拘泥于学案设计的要求和内容, 固定、僵死的固守预设的学案, 不能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而变化, 缺乏一种智慧生成的意识, 使一些可贵的生成内容得不到重视, 影响了学案教学的实际效果。学案成了一种固有程式, 一种束缚框架。其实学案也是一种预设, 并非一成不变, 根据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语文教师, 学案应该有生成性变化。语文学案教学并不排斥生成, 如果学案教学中缺乏灵活性, 排斥具体有效的生成内容, 那学案就将成为束缚学生思维、限制学生创新灵性迸发的僵死模式。这不是学案教学所希望的。因此, 要树立学案为课堂服务、为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服务的意识, 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和需要, 教师要灵活运用学案, 补充和完善学案, 让学案在生成和完善中成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媒介。因此, 学案教学中强调精心的预设, 更期待精彩的生成。
6. 教师“虚设化”
以前教师大多不敢放手, 担心过多, 把自己当成主角, 自导自讲, 学生则是听众。但现在语文学案教学中, 教师全身“隐退”, 地位“虚设”, 完全让学生自由发挥, 课堂成了无主题变奏, 如脚踏西瓜皮, 滑到哪教到哪。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只是用“对”、“很好”、“有创意”等赞语, 认为只有这样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殊不知, 学案教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角, 教师重在组织和引领。这样, 在学案教学中,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手。恰恰相反, 教师要立足主导地位, 肩负“导演”的责任。学是主线, 导是关键, 所以要在“如何导”上下功夫。教师必须定好自己的位置。在语文学案教学中教师扮演好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 是“平等中的首席”,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分析解决问题, 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 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中拓展思路, 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在引导和思维启示中, 还要担当起整个学习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学生学习障碍的排除者角色, 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解决语文学案教学问题的策略
1. 学法指导
学案教学关键在于学法指导, 宗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老师要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 变教学为导学, 教师要真正领会“导学”的真谛, 深入学生, 指导学法。如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 正确的做法应该引导学生使用好学案, 教给预习的方法, 如何进行字词摘抄、如何进行搜集作者资料、如何进行质疑等。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2. 分层递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 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 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 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以提高教学效率。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 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特别是作业的设计, 对于同一篇课文内容, 可针对基础题、能力题、提高题、拓展题等分层次进行练习,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细读文本
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要基于新课程标准, 把教材当作素材、范例、凭借, 通过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依托学案, 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教材”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文本细读的过程应该是在对言语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情感与情感的互动。解读文本, 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文本细读, 让读者能够仔细领会言语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 细细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节奏与肌理, 质疑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 感悟其中的空白意义, 进入言语的灵魂世界。当学生能够带着问题、矛盾、困惑、方法、理解走向自我、走向同伴、走向教师的时候, 就意味着“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 通过学案得以充分彰显。
借助学案和学生预习的问题, 进行深入地文本细读, 走进文本, 学有所得,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进行思维的碰撞, 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升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潜滋暗长起自己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从而提高语文学案教学的有效性。
4. 注重生成
课堂要想不断有动态生成的精彩, 一是需要有高质量的预设, 学案编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根据年级情况进行精心预设:创新学案的形式, 不要模式化, 力求新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学法指导, 跳一跳摘桃子, 预设生成的空间。二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必须是一个真实的课堂, 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 是让学生更多自主思考时间的课堂, 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课堂, 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师生、生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的空间里展开心灵对话, 在对话中生成, 在生成中引导, 在引导中感悟。在教师的点拨、追问下, 在同伴的合作、点评、质疑中, 才会有新的创造、新的生成。所以, 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是活生生的人, 师生之间要实现教学相长, 建立密切的教学关系,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挑战意识, 只有这样, 才能改变以往教学中学生处于的被动局面,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组织活动
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纳过程, 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态度等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不能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传授, 更要想方设法, 唤醒、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巧设语文实践活动, 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与习惯, 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因此, 学案要以全体学生为核心, 以“主体”的“自动”为前提, 以演讲、辩论、笔练等为活动的基本方式。一要创设生动、充实、热烈的课堂气氛;二要注重师生平等和谐对话;三要语文活动有新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这样使学生人人有愿望, 人人有兴致, 人人在思考, 人人在活动, 不仅有利于激发程度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树立自信心, 使他们在既充满智力挑战又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不断否定自我, 超越自我;同时, 又从羡慕他人, 到追赶他人, 形成“别人能, 我也能”的活动气场。
6. 及时批改
学案中的反馈部分, 如课前预习部分以及课堂总结检测部分, 需要任课教师两次收集起来, 去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它是语文学案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案的二次批改环节就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纠错及学案的完善情况, 课前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是有疑问的知识点, 学生应该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解决掉, 并在学案上写出来。学案有发必收, 有收必批, 有批必评, 有评必纠。如果不批改学案, 老师就会不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 就不能调节教学方案, 课堂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而学生初步完成学案中预习部分后由学科代表收齐上交, 教师进行第一次批阅, 从中了解学情并确定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做到心中有数, 及时调整课堂学习方案, 这样具有针对性, 又有实效性, 在上课前将学案发下来;课堂上, 学生结合学案研读文本, 拓展文本, 小结感悟, 训练巩固, 学生要在课下进一步完善、整理、订正, 完成后收齐上交课代表, 教师必须进行第二次批阅。
两次批改,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案补充完善情况加以了解和评价, 教师尤其要针对学生在预习阶段出错的题目进行批阅, 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两次批改, 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与习惯的指导, 做题方法技巧的点拨, 对于解题方法和规律及时补充, 切实提高语文学案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初中语文现代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篇三
一、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都存在着感情交流,而以往现代文阅读中,教师更多重视的是师生间的文本信息交流,没有将情感交流纳入其中,从而让阅读引导过程变得生硬而枯燥。以情感为纽带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要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还要注重让学生和文本间形成交流,对文本产生感情。
首先,要以师生情感交流为阅读的出发点。在阅读过程中,师生间始终在进行着各种信息间的交流,而这些信息交流是否有效或高效,更多取决于学生是否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而要保证学生能欣然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试想,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对教师较为反感,那么,哪怕教师在讲台上说得天花乱坠,学生也会“充耳未闻”,文本信息交流就成了空白。相反,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听其言、信其道”,那么,哪怕教师稍微引导,学生也就深入到文本阅读中,信息交流更加有效。要真正让师生间的情感得到互动,教学中教师包容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必要的,尤其是在阅读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表达。无论是主题探究还是语句分析,哪怕学生说错,也要鼓励其多说,说中引导。时间长了,学生敢于表达了,情感交流也就顺其自然了。教师还要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包括渊博的知识、睿智的语言、广泛的亲和力来赢得学生的信赖,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为阅读的有效教学打下基础。
其次,要引导学生和文本间建立情感交流关系。很多学生在阅读中之所以兴趣了无,是因其没有真正读懂作品,没有深入地体会作品的内涵。初中阶段所选现代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内涵丰富,富有美感。要让学生体会作品的内涵,在阅读作品前对读者、写作背景、相关资料的了解不可或缺。
二、以问题为引导,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探究
阅读教学,基础是“读”,重点是“理解”。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读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要在学生读的过程中以问题来作为引导,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理解文本内涵。
首先,要注重先引导学生多读文本,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探究。以《白杨礼赞》第三部分的教学为例,学生在对文本进行阅读后,教师提出问题“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再次阅读并进行讨论,教师明确: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其次,要结合文本语言来提问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进行分析。以《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对菲利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描写菲利普的相关词句,然后赏析,如:“突然……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心理骤然紧张,想躲开穷水手的眼睛,怕于勒认出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怕他们发现这个秘密;“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多年的美梦破灭了,心中充满了恐惧,怕穷弟弟又成为他的负担,而这一切给他的打击确是太突然、太沉重了。然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菲利普的人物特点(虚伪、势利、自私……)。这样,让学生根据句子来分析,教师再总结,促使学生经历是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三、以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个性阅读中生成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体验是获得对作品理解的关键。如果学生没有在阅读中获得体验而获得一些生硬的知识,那是无法理解作品内涵的。丰富的体验不仅仅来源于对文本的阅读,还和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而在阅读中教师除了要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外还要注重以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验。
首先,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风格。因学生之间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对相同的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体会,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来阅读和理解作品,从而形成个性化的阅读风格。
其次,要注重通过读后拓展方式来丰富学生的体验。以《背影》教学为例,阅读该文后,教师组织学生以“观察父亲(或母亲)的背影”为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父母的背影,然后写出感受。在实践中就发现,很多学生已经不是停留在对文章的理解上,而是从生活中真正去感受了父爱和母爱,这就让学生的体验得到了丰富。又如在《海燕》的教学后,以“观察并了解生活中你所喜爱的一种小动物”为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基础上了解自己喜欢动物的特点和习性,然后采用“咏物抒怀”的方式来写一段话,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就能充分把握好所喜爱动物和所要表达的情感间的联系。
总之,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束缚中走出来,而以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为目的,通过教学模式的革新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初中现代文学教学策略 篇四
第一、制定测量工具。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前测卷
1、下列各组中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袅娜(liǎo)羞涩(sè)参差(cī)蓊蓊郁郁(wěng)B、倩影(qiàn)惦记(diàn)敛裾(jū)含情脉脉(mò)C、渺茫(miǎo)颤动(chàn)斑驳(bú)缕缕清香(lǚ)D、和谐(xié)凝碧(nín)弥望(mí)梵婀玲(ē)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但杨柳的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美好的姿态)B、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满眼)
C、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原 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D、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随风飘荡的样子)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满含感情的样子)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树木茂盛的样子)C、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消失享受)D、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享受,得益)
4、下列各句中不含比喻的一句是()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B、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是一团烟雾。
5、散文要有“文眼”,所谓“文眼”,就是表现主题思想内涵的句子。下面是这篇散文的“文眼”的一句是()A、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B、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C、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D、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第一课时前测答案: 1.C 2.D 3.B 4.A 5.C)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后测卷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A 踱(duó)步幽僻(pì)煤屑(xiè)B 蓊(wēng)郁弥(mí)望点缀(zhuì)C 渺(miǎo)茫倩(qiàn)影脉脉(màimài)D 参差(cēncī)袅娜(nuó)媛(yuán)女 2、“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一句中前后两个“什么”是指()A、任何事情
B、白天愿想的事;白天不愿想的事 C、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D、高兴的事;令人烦恼的事
3、结合写作背景,上题题干中的句子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自由自在 B、渴望超然物外的自由
C、不满现实,幻想超脱 D、害怕现实,逃避现实
4、文章的第三部分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江南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境中解脱出来。B、作者生活丰富,这种联想充实了作品的内容,读之倍感妙趣横生。
C、当晚闲着无事,作者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自然而然地回忆了这段读书生涯中的趣事。D、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家乡的荷塘,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5、下列词语中的“弥”,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的“弥”意义相同的是()A、弥留之际 B、欲盖弥彰 C、弥天大谎 D、弥补过失
(第一课时后测答案: 1.A 2.D 3.B 4.A 5.D)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前测卷
1、在下列词语的括号内注音
A、参()
差()
差()别
参()见
差()劲
人参()
差()遣
B、脉脉()的流水
山脉()
脉()搏
2、给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有袅娜()地开着的 ①nà
②nuó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①zhàn
②chàn
C、这是独处()的妙处()
①chù
②chǔ
D、哪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①mò
②mài
3、作者写荷塘月色的高明之处是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来写。荷塘的景物是月下的景物,月色又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主要抓住荷叶和荷花的形: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___,香:_____________写月色,主要抓住光:_____________,影: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本文描写作者心情的语句,理出作者的行踪,说说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本文的行文顺序又是什么。
5、将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与括号里的词作比较,说明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出现)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已经盛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欲放)的。
D、这令我到底惦着(想起)(回忆起)(思念着)江南了。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前参考答案:
1、A、参(cēn)差(cī)
差(chá)别
参(cān)见
差(chà)劲
人参(shēn)
差(chāi)遣
B、脉脉(mò mò)的流水
山脉(mài)
脉(mài)搏
2、A、② B、② C、① D、①
3、形: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色:白
香:缕缕清香
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影: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4、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心情的不宁静——游荷塘排遣不宁静——喜悦与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闷——家门,回到现实,仍不宁静
行文顺序——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序:出门——缓步前行——荷塘——荷叶——荷花——月光——树木——山色——怀古思乡——进门
5、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C、袅娜地开着(已经盛开)
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欲放)
“袅娜”常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是专写人的情态之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把花写活了。如改成“出现”、“已经盛开”“含苞欲放”就不那么形象动人。
D、惦着(想起)(回忆起)(思念着)不仅是单纯的回忆往事,而是更有关切的深情。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后测卷
1.请选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 A.倩影(qiàn)霎时(shà)参差(cēn)脉脉(mò)B.袅娜(niǎo)独处(chù)幽僻(pì)煤屑(xiè)C.颤动(chàn)纤腰(xiān)弥望(mí)踱步(duó)D.酣眠(hān)乍看(zhà)敛裾(jū)宛然(wǎn)2.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有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静。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3.了解作者并填空。
朱自清(1898—1948),中国
著名
家、学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文学研究会成员。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并致力于学术研究。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
、散文集
、等。
4.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归恰当的一项是()①白天
少人走,夜晚就更加寂寞。
②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
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A.也 受用 落 泻 B.很 享受 映 泄 C.也 享用 留 泻 D.很 受用 映 泄
5.《荷塘月色》如何表达出朱自清的思想矛盾?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后测卷答案: 1.思路解析:独处(chù)——独处(chǔ)答案:B 2.思路解析:“总”在这里是“毕竟”,“终归”的意思。在句中是说无论如何一定会这样的。答案:C 3.思路解析:此题帮助了解作家,以丰富知识。第一个空要填写上时代。第二个空要填作品的名称。
答案:现代 散文家(“文学家”也可以)《踪迹》 《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任选其二就可以)4.思路解析:①“也”字表明这个地方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少人走,而“很”字却不同,“很”表明的是白天少人走,但夜晚却有很多人走。②“受用”更加形象地写出作者当时的心态。③“落”字写得自然,能表现出作者当时幽静的感觉。而其他几个词不恰当。④“泻”是流体类的东西往下流动,而“泄”是“泄露”的意思。
答案:A 5.答案:全篇在宁静与不宁静的心情隐曲变化中,传达出作者不满现实、欲超脱而不得的复杂感情。
第二、进行测评。课上由科任老师(本人)完成。
第三、进行测评统计。
前后测成绩统计 第一课时(二2班)
通过五题 通过四题 通过三题 通过二题 通过一题 人数 %
人数%
二 2 54 前测
后测
3.71 6 7.41 8
人数 %
人数 %
人数%
11.2 18 33.3 17 33.2 11 20.3 14.8 12 12.9 20 37.0 10 18.5
第二课时(二2)
通过五题 通过四题 通过三题 通过二题 通过一题 人数 %
人数 %
人数%
人数 %
人数 %
二 2 54 前测
后测
总结:
①后测效果比前测好——教学常态;
7.41 7 11.2 8
12.9 11 20.3 20 37.0 12 12.9 14.8 10 18.5 15 27.8 15 27.8 ②常规知识比特殊文体知识的课时效果好——文体特点不够突出; ③进行测量比不进行测量效果好——潜意识影响了学习注意力; ④设计问题比设计环节效果好——引发思考; ⑤提出问题后给思考时间的长短影响课堂效果;
⑥学生提问比老师按计划教学效果好——解决学生提问是满足需要,老师讲课是完成任务。第四、量化分析
5.初中现代文学教学策略 篇五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
一、议论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中考资源网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中考资源网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中考资源网
4.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中考资源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中考资源网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6.现代诗歌的教学策略 篇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诗歌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能促进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诗歌教学应当充分体现新课标“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念。
本册教材共十个单元,编入古诗四首,现代诗歌五首。现代诗歌是相对古诗词来说的,现代诗歌语言含蓄、委婉,常常运用意象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语句中多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它是对生活现象的再现,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独白,是学生感受生活的媒介,是读者走进作者心灵的桥梁。现代诗歌有什么特点呢?
1.现代诗一般以句子,词组为诗行。
2.现代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 诗行长短不一,参差错落。
3.现代诗的段落可以整首诗为一段(节),也可以一首诗分为若干段(节)。
4.现代诗大多押韵,押韵让句子更优美,但不一定要句句都押。
5.现代诗精炼不拖泥带水,用最简洁的文字容纳最丰富的内容。
现代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古今诗歌都具有抒情性、形象性、音乐美、含蓄美等特点,抓住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十册教材中编入的现代诗歌有《大人们这样说》、《神奇的书》、《用目光倾听》、《种子的梦》、《囚歌》。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现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呢?下面谈谈我对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
(一)诵读。
瓦雷里说:诗歌不是思想;它是将声音神圣化。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诗,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所谓诵读,就是大声的读,熟读成诵。南宋朱熹对诵读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而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往往满足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教师常常急于将字词的解释告诉学生,结果诗歌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停留在诗歌的浅表。
首先,诗歌的语言凝炼,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惟有反复诵读,才能充分感受其韵律之魅力,增强语感。
其次,诗无达诂,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说出来就索然无味了。诗歌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高超,而是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领学生反复吟咏,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如: 《神奇的书》,这首诗语言简明,生动形象,适于朗读.教学时,教师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体会书的神奇、美丽以及给人的兴奋和震撼.如初读诗歌时,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诗歌,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在学生初步了解诗的大体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默读、自由读来体会诗的意境;精读升华感情时,让学生通过齐读、同桌合作读、接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二)诵读的方法。对于诗歌的教学,教师要教有所得,学生要学有所获。反复诵读是一种心理感应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来增强语感,促进思维。
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是学生对一首诗进行体会感悟的基础,郭绍虞先生说“玩索其语气,规仿其声调,寻绎其意味。”抓住诗歌的音乐美特征指导学生诵读,可以感受到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有助于理解诗歌。
一首好诗,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经典的词语,都必须反复诵读才能入其境、得其趣、悟其味,才能增强学生自己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建立比较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
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我们的诗歌教学也不能违背诗歌最本质的审美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读正确、流利、有感情。所以把朗读过程就可以分为正确朗读、流利朗读和情感朗读这三个梯度进行,每个梯度又可用分组朗读、单人朗读、齐读、分配读等方式进行。
如《种子的梦》在读的指导上,教师这样设计: 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出种子的自信,生自由选择自己认为读得不错的段落有滋有味地朗读。因为只是初步感受了课文,学生对语感,语速可能掌握得不是很到位,读得可能不是很完美,但教师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
深入感受诗歌时,读诗,要求用心灵去读。静静的读诗,让学生把最有感触的文字作上标记。交流学习。之后学生集体有感情的朗读二三小节。教师声情并茂的配上手势朗读第四小节。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集体配上手势有感情的朗读。
在正确读、流利读、感情读的过程中,学生感悟了:因为种子有着自己的追求,有着自己美好的梦想,也有实现梦想的决心,只要有了这些,它就会不断地努力,直至实现愿望。尽管过程是艰难的,但是它却毫不畏惧。作者“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豪迈气慨,相信终有一天会“拨开云雾见日月”,相信“明年的春天会更加美丽!” 诗活在诵读,诵读保护了诗的存在!
二、感受意象品味语言—— 诗歌学习的关键环节
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诗的意境,须发挥想象。”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
(一)感受意象。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什么?是诗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传达的呢?那就是诗歌的意象。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
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流水”这一物象本来表达一种客观事物。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语后,逐渐为诗人所采用,固定的表现时光易逝,人生苦短这一思想情绪,如(李煜《虞美人》)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成了带有固定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意象。教材第一单元的《大人们这样说》,是一篇文质兼美、充满激情的是散文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体会龙的另一个象征意义:是正在腾飞的中国,使学生对龙有了新的认识。
诗歌与其他的文学性文体不同,它蕴含着文字之外的深意,文字的符号下附载着意象,暗含着哲理,流动着音韵,跃动着情趣。诗歌是一种含蓄的艺术,它是用形象来思维,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这一创作规律决定了学习和欣赏诗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再来看:《种子的梦》一教学片断:谁想来展示展示你的朗读,请听的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说一说种子的梦到底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带着问题去读书,思维、探究,交流 生1:种子的梦是长出两片绿油油的叶子。
生2:是开出鲜艳的花朵。
生3:是长出累累果实。
生4;是让明年的春天更美丽。
“诗道贵在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以读促品,指导学生捕捉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感知诗歌描绘的意境,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
(二)品味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它容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以最精练的形式融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想、情趣与教化为一体。诗歌的语言不仅生动、凝练,而且具有极强的张力。“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选入教材中的儿童诗,语言优美、简洁、流畅、口语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儿童最易于模仿。只要细心揣摩,就能领会其中蕴含的意蕴和情味。我们引导学生读诗,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解开诗人的心灵密码,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然而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往往面对诗歌中离散的内容而困惑,他们难以把握诗歌词语的含义,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因此,在读的同时,还需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构成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从而由表及里,领会诗歌特有的意境,促进理解的深化。
如《种子的梦》
师:一粒小小的种子的生长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他的艰难的奋斗历史,你知道它要经历哪些困难么?读一读第一小节。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这一小节在文字表述上有什么特点? 生:有词语重复的现象:“冰冷冰冷,褐色褐色,潜身在潜身在……” 师:去掉重复,好不好。生1:不好,读着不通顺。
生2:我感觉去掉一个词,我自己读不出感情来了。
师:是呀,词语重复一次,表达感情更强烈,更细腻,就好象一个球,抛出去又反弹回来,欲断还续……
……
师:好的,同学们,闭上眼睛,现在你就是那粒被压在泥土下,甚至是压在岩石下的微小的种子,怀着你美妙的梦想,你想破土而出!抵抗着巨石的压力,你要破土而出!你的小拳头握起来了,你在一点一滴地积攒着力气!在冰冷漆暗之中春天满怀柔情地呼唤你的名字,那久违的呼唤宛如夜晚的火,穿越并点燃你沉寂已久的梦想。
你在酣睡中渐渐醒来,借着爱的微光,依稀看见自己灵魂,正以积聚了整整一冬的力量,顽勇地攻破冰冻的土层,坚强的种子睁开眼睛读出来吧!
诗歌具有形象性和跳跃性,诗人要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的内容,往往是点到为止,即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还原诗歌的场景外,还必须适时地点拨和适度地拓展,去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将诗歌形象读“丰满”,体会诗歌的内蕴,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如:《囚歌》根据高段教学过渡性,在突出“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注意了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知识的渗透,例如,通过讨论“怎能”这个词来体会表达的准确性和鲜明性,渗透语法和逻辑教学;通过讨论“地下的烈火”、“活棺材”等词语来体会表达的生动性,渗透修辞教学等等。
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激发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体验课文情境,感受作品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趣。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好地体味诗意,进一步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进入诗境,领悟诗意——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
领悟诗意,即走进诗的意境,何为意境?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融主客观浑然于一体,创造一种浓郁的情感艺术氛围,把读者引进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如《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迥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舍生取义的精神之美。
叶圣陶先生说: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了诗的“境”,诗歌中的文字活了起来,学生的眼前浮现出空灵高远的意境,内心逐渐地与诗人相通相融,诗歌学习才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吟唱。如《囚歌》
在研读课文时,可以采用分节读议课文的方式。每小节均按“阅读——分析——概括”的顺序进行。分析时依次讨论以下问题:
(1)“人”和“狗”各指什么?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
(2)“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
(3)前两句话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4)“高叫”反映了敌人怎样的心情?对敌人的话应该如何理解?哪个字是理解的关键?“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自由的态度?
(5)教师范读课文。
(6)“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
(7)“我渴望自由”和后面的话是什么关系?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但”字在这个句子乃至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
(8)第三小节有哪几个比喻?它们各比喻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
(9)“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表达了叶挺同志什么样的愿望和精神?
(10)“将我……一齐烧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
这一个教学片断就抓住“人”“狗”“高叫”“怎能”“但”等重点字词,利用“范读——散读——齐读——默读——点读——试背——背诵” 等交互联动方式,走入叶挺的内心深处:就在这想又不想、能又不能之中,为了尊重自己的高尚人格,为了承担起革命者肩负的光荣责任,叶挺军长毅然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坚决不当叛徒和走狗,立志和无数的革命者一样,愿以牺牲自己生命的代价,去争取民族的解放,去赢得人民的自由和幸福!叶挺军长为了正义和人民坚贞,不屈的精神永生。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儿童诗正是符合儿童心理,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儿童诗的教学真谛就是让儿童在教师的引领下漫步诗境,借助具体意象去领悟丰富的诗意胜境,欣赏诗歌的独特魅力。如《用目光倾听》是第四单元《真诚》的第一课,它是一首儿童诗歌,通过妈妈的目光展现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妈妈的教导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表现出母爱的伟大。同时也用朴实的语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与人交往要真诚。
教师在教学时,导入新课,简介了诗人金波之后,可以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金波的诗,如《火红的枫叶》、《我有一盒彩笔》、《国徽》、《信》等,这样就将新旧知识建立了联系;
在研读环节,指导学生读妈妈说过的话:听别人说话,你要望着对方。这一句的理解可以抓关键词“最平常”。在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时通过抓重点句来理解。
(1)听别人说话是一种交流.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诚.这一句要关注学生朗读时的语气和情感,读时突出“交流”一词,说明他觉得人与人之间要多交流沟通;突出“最需要”时,说明他是希望引起我们重视交流时要注意的问题;突出“真诚”时,就是告诉我们和人说话时要真心诚意地去对待别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学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并加以正确引导。
(2)真诚的目光胜似千言万语,目光传送的是温暖的春天.这一句的理解要抓“千言万语”、“温暖的春天”这几个词组来体会诗意。在拓展延伸环节,推荐学生去读金波的其它诗作如《绿色的太阳》、《会飞的花朵》、《我的雪人》、《红苹果》、《在你和我之间》。将旧知识、新知识、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唤起学生以往诗歌阅读的记忆和经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开放式的联想与链接。
其实,本册教材的诗歌,如学习了《大人们这样说》,可以让学生读《龙的传人》。学习了《神奇的书》,可以推荐学生读另外版本的译文以及去读迪金森的其它诗作;如 学习了《种子的梦》可以让学生读艾青的《希望》、《盼望》、《心愿》。
四、课外拓展,实践提高——诗歌教学的延伸环节
新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在教学中,抓住新诗的这一特点,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
如《神奇的书》,这是一首短小精悍的小诗,作者以形象的比喻,简洁的语言,热情讴歌了书的神奇、书的魅力、书的美丽。在导入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诗歌,在初步了解诗的大意后,让学生说说懂得了什么,然后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每一小节,加深对诗的理解。之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书”的神奇表现在哪里,抓住重点诗句来理解。我还引导学生体会一二节运用对比的写法,边理解诗意,边让学生想像:还可以用哪些事物做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书的神奇?然后让学生仿照前两段的写法:“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也没有一匹神奇的坐骑|能像一页诗句|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把自己对书的喜爱完全融入诗中,写出不同的仿写的句子。有的写道:
没有一艘神奇的飞船|能像一册书籍一样|带我们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没有一列非凡的列车|能像一部史书一样|
带我们去穿过时空的隧道。
没有一束神奇的阳光|能像一册书籍|渗透人们的心灵,倾听人们的心声。没有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像一本书|进入知识的大门。没有一滴晶莹的露珠|能像一册书籍|走入心灵的空间。
……由此看来,学生对书的神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真是水到渠成。
7.初中现代文学教学策略 篇七
一、外国文学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发展
从外国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到现在, 已经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了, 在这近百年中, 教材中的外国文学经历了多种多样的变化, 起初, 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内容单一粗糙, 而如今, 外文作品正在向着多样化与细致化靠近;起初, 学生通过教材, 只能了解到外国文化的冰山一角, 而如今, 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 不仅能充分了解到各国的文化, 更能在教材中的各国文化大杂烩中找到中国文化的优势与不足, 教材中加入外国文化作品的意义正是存在于此, 而教材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拓展依然正在进行中。
二、初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
多数教师不能充分认识到外国文学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对外文作品有足够的重视, 许多教师在遇到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 往往只是让学生自读自学, 很少会真正抽出时间进行教学, 也难免会不能物尽其用, 白白浪费了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资源, 这是值得教师们去反思的。而对于学生来说, 由于不能得到教师的正确教导, 他们不能充分了解到教材中外文作品的文化内涵, 也因此不能充分体会到学习外文作品的乐趣。教师对外文作品尚且不够重视, 学生又怎会知道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与其他内容同等重要呢?因此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自学仅仅限于通读文章, 了解表面意思, 而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学会这些外国文学作品。所以说, 初中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三、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教师应该树立起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视, 充分发挥教材中外文作品的积极作用, 让学生对外文作品有一个积极正确的认识。
1.充分结合外国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
由于不同国家的地域及文化各具特色, 外国文学作品的与中国文学作品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因此, 如果教师单单以课文为全部教学内容, 学生很难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这些外国文学作品, 因此,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充分准备有关文章的背景, 尽量给学生一个较为全面的信息,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外文作品的理解。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就是1870至1871的普法战争, 当时法国战败, 普鲁士士兵不仅占领了法国的土地, 更想占领法国人民的思想, 因此法语课被强行禁止, 作者正是想借这篇文章来表达法国人民的愤慨及爱国之情。了解了这些背景, 《最后一课》的教学难度骤然降低, 学生能够感同身受, 文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尽量掌握外国文学作品的作者信息
毫无疑问,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不同于任何人的人生经历, 因此不同的作者也拥有不同的性格及写作手法。想要读懂一篇文章, 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作者, 这对文章的理解及思考都是大有帮助的。因此, 教师应该将作者信息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首先对文章作者具有充分的认识, 进而才能读懂文章。
以泰戈尔的诗作为例, 作为一个印度诗人, 泰戈尔更是一位哲学家和反现代民族主义者, 因此在他的诗中出现了较多、较深刻的宗教及哲学思想, 这便是泰诗的难度所在。读泰诗, 就像在洗涤心灵, 这句话一点都不为过, 教师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了泰诗的含义后, 更应鼓励学生去阅读更多泰老的诗作, 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认识这位伟大的印度诗人。读文章, 实则是在与作者进行情感的沟通, 因此, 想要读懂一篇文章, 就得先充分认识作者, 这是对教师, 也是对全体学生在外国文学作品学习中的最基本要求。
3.适当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课堂
当今时代, 先进的科学技术早已进入校园, 如果不充分利用, 岂不是白白浪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外国文学作品, 都是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 有很多作品已经被拍成电影, 在网络上不难找到,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让学生对外文作品有个更加深刻的印象。而没有被拍成电影的作品, 教师也可以找到相关视频。如《蓝蓝的威尼斯》一文, 教师就可以搜集一些有关威尼斯的视频或图片, 让学生充分了解到那儿的风土人情, 这比苍白的讲述要有效很多。
教师需要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对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教学, 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否则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会永远被限定在一个误区, 永远不能发挥其作用, 这是任何一个教师都不想看到的。
参考文献
[1]何岳球.外国文学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沿革及影响初探[J].咸宁学院学报.2013 (2)
[2]黄华荣.文学解读的三重障碍[J].语文学习, 2013 (4)
8.初中现代文学教学策略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在现行初中教材中,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散文特别是现代散文这种文章体裁在其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从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有关散文特别是现代散文的阅读教学,一直是我们中学语文老师最为关注的一个焦点。众所周知,现代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与其他文章体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从鉴赏文学作品这个角度来进行现代散文的阅读教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供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从而促进了他们有关新课改所要求的学科能力的形成。以下就结合本人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来具体谈谈如何搞好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以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有关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
(一)重视引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所固有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阅读中常用的技巧和相关的知识来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为激起学生对阅读现代散文的兴趣,我们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完全融入现代散文的情境之中,以发自内心深处的那种饱满、强烈的感情,通过对作品当中的那些精华进行感知,对作品中那些最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来进行感悟,以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和传导知识,促使学生与我们教师一起感受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成功营造了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阅读现代散文的兴趣。例如,当我在进行《背影》这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首先我以一种饱含深情的语调向全班学生介绍了有关这篇著名作品的一些背景及作者——朱自清的一些生平事迹,接着我把自己完全融入这篇作品的情境之中,以最真挚的感情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通过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那种浓浓的深厚之情,以这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导读”,不仅促使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了兴趣,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语文与我们家庭生活之间的那种密切联系,为接下来的阅读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研读细读、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生动形象、语言准确以及整篇文章通俗易懂,这是现代散文的一大特色,所以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研读、细读,并且启发学生对于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疑问进行相互讨论,做好这些工作后,再引导学生结合整篇散文的表现形式及其作者所要体现的思想内容,来感悟、感知对于课文里那些人物的精神面貌,作者是如何既生动又形象地来体现课文里的那些景物、场面的描写和渲染气氛的。例如,当我在进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现代散文教学时,首先就是要求全班学生进行多次的有感情朗读,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讨论:①为突出百草园的丰富多彩和情趣盎然这些特征,作者在文章里用了哪些富于表现事物特征的形容词来进行描写?②有关百草园里那些有趣的景物,作者是以哪种方式使它们逐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③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极力渲染百草园极其有趣、好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在研读、细读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讨论,不仅让学生深切领悟到了百草园的有趣性,同时通过对比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三味书屋的那种枯燥、无味性,最终也水到渠成地让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一个主题思想——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严重束缚。通过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研读、细读,并加以交流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进行细细品读,培养学生对现代散文的鉴赏能力
现行初中教材里,不管是哪个版本的,其中的每一篇现代散文,都是一篇能很好陶冶学生情操的散文、美文,因此,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强调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进行细细的品读,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不断地进行推敲和揣摩,一定不能走马观花、应付了事。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能静下心来,对作品中那些优美的语言文字进行潜心且专注的研究,以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对文章做到真正理解,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对现代散文的鉴赏和比较能力,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既注重诵读,也重视鉴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吃透教材,而且也让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凸显个性化,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達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敏.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散文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方法研究 [J].沙洋师专学报,2005(6).
[2]张弛.散文语言鉴赏谈 [J].中学生天地,2007(10).
【初中现代文学教学策略】推荐阅读:
刍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08-18
初中现代诗歌赏析10-14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09-18
初中现代诗歌:呼唤记忆11-17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09-01
浅谈初中现代文阅读技巧和答题模式09-18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散文)10-26
初中语法教学策略08-29
谈初中阅读教学策略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