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我理想的大学生活

2024-10-06

作文我理想的大学生活(共12篇)

1.作文我理想的大学生活 篇一

精选我理想的生活作文3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理想的生活作文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理想的生活作文 篇1

梦想遥不可及,唯有坚持努力不破。理想源于现实,就有实现的可能。

我梦想成为一个女强人。能够独当一面,不惧世俗的眼光,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不需要依靠别人,自己能够撑起人生的这一片天。

我梦想成为一个孝顺的人。爸妈生我养我,供我一路从呀呀细语到成人成才。前半生还未曾尝试着疯狂一把,可他们就已过半百,我想带给他们最好的,最细心的关心,我想带他们出这个农村,去外边的世界看看,带他们游览万水千山,到海之涯,到天之角。

我梦想成为一个真诚的人。我的朋友不多,能说心里话就那么几个,我想用我的真诚去换他们的真心,能够过得真诚的友谊。突破获得成功的喜悦除了家人,也想让他们知道,替我感到高兴。我可以听朋友对我诉说,酸甜苦辣人生各味,我可以替朋友分担一点,我会很高兴。

我理想成就的生活是安稳。能够食可裹腹,不为最基础的物质条件所烦恼。我有个安稳的家,有着安稳的工作,回到家就能感受到家里的温馨气氛,一家人坐在餐桌前,说着笑着吃着晚餐,明月当头,我们家很团圆,家人幸福安康。

我理想成就的生活是不断挑战。事物是不断发展的,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去观察认识这个世界。随着时代发展,自己的知识系统要随着发展不断更新,唯有如此,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不被淘汰。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经过一次考试,你就会知道比你强也比你努力的人数不胜数。

我理想成就的生活是充实。我希望在我空闲的时间,我能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去提高本身的专业素养,去增强身体素质,去完成一些自己以前就想做的事情。我想去旅游,去看别的地方的风土人情,结实各色各样的人,体会不一样的生活。人生本来也就匆匆的几十年,我们的大把时光不应放在睡觉和玩手机上。那样生活空虚无度。

经过自己不懈努力,我会享受物质和精神上的幸福。等我有钱了,买套房子,买辆车子,养只猫,养条狗。在周末的傍晚,坐在落地窗前的地毯上,抱着猫,摸着狗,随着夕阳西下,余晖沉浸于遥远的西方,我看着,行驶的车辆逐渐亮起前照灯,一家一户逐渐亮起客厅的灯,看着变换的红绿黄灯,和行走的人群,感叹拥有这么惬意的生活,感谢当初拼了命努力的自己,感悟人生的意义。

我的人生我做主,我希望人生是有意义,是有挑战,是不断充实。我希望慢慢提升我的精神境界,锻炼自己意志品格。懂得时不待我的时间问题,记着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伤。人生固然有遗憾,但是不要后悔。

我理想的生活作文 篇2

不知不觉中,我已成为一名高中生。当第一次踏进高中教室的那一刻,一张张陌生的脸庞三年的初中生活就这样悄悄地远去了,留给我的只有回忆,回忆那些人,那些事,那间伴随我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教室。没想到操场上那些以前嬉戏的、奔跑的身影,那些熟悉的面孔此刻已经成为幻影。如花的学校,已物是人非,不禁生出不尽的感慨。

进入我的视线,我比起初中生活,高中生活就像一幅神秘的画卷,让大家猜不透,看不清,只能一步步脚踏实地走下去,认清方向,明确目的,不断反思自我以前走过的路。

既然选取了高中,便义无返顾、风雨兼程。高中是让我进入大学的阶梯,是我们走进社会的一道门槛,但前行的道路可能荆棘丛生,我们只要有风的精神,就能穿过这些荆棘和困难。

我的高中生活才刚刚开始,我不能它将发展的.如何,但发展的方向和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中。

现实中的高中生活比我想象中的高中生活不容易得多。我总是将初中的思维定势不自觉地搬到高中学习中来,显然,没有什么效果。高中生活不一样于初中生活,高中学习资料也不一样于初中。高中更注重自学,预习、复习、练习,均需要同学们主动来完成,老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罢了,那种完全依靠于老师“包打天下”的学习念头已经如“黄鹤一去不复返”。

上了高中,似乎非常多同学没有了初中时的用心主动,比如非常少有的人抢着回答问题。此刻,每天都觉得时间紧,加上作业有非常多。因此,我们更要安排好时间,有计划的完成学业,否则,忙到最后,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也没有学到。我们不能一味只会埋头苦干,而不思考,不总结,那么,只是做无用功。

高中生活就是那么短暂的三年,如果不能好好计划、不会好好珍惜,我们心中所有的理想和憧憬都会无情地破灭,我门将像空袋子一样,难以立足于将来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读书虽苦,但就像咀嚼橄榄,是先苦后甜。只要认真、踏实,相信我们必须回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同学们,让我们相约,这三年的高中生活,扎扎实实打造一个美丽的大学梦想。

我理想的生活作文 篇3

我们每个人都在现实中生活,而头脑中构筑着一个如梦如幻的理想的生活场景。这种生活由于离现实太远,只能在臆想中反复体验。

我自幼生性孤僻,总梦想着过一种没有别人的生活。只是上了大学之后,才对现代化的都市生活有所向往。之后,去了一回兰州,又对都市生活有所失望,觉得那里的人们一模地神情凝重,行色匆匆,好像有办不完的事、赶不完的路似的,生活缺少一种悠然淡然的情调。况且,置身于车水马龙、滚滚红尘中,你便感到了自身的孤独与渺小,真乃“沧海之一粟”,进而你会感到命运之不可抗拒,个人只是命运庞大机器链条上的小小一环,朝着既定的方向永远向前、向前,不可逆转。

参加工作之后,在偏僻的乡下、在清静的校园,远离了大学校园的热闹与浪漫,显得有点落寞,有种被时代抛弃的感觉,如今,过惯了这与世隔绝的隐世般的生活,便深深地爱上了这份清静与纯真,觉得离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相差不远了。

那么,我心目中有着怎样的理想生活呢?那就是隐世的生活。远离红尘,远离人烟,到深山老林里,打柴采药;要么到荒无人烟的孤岛上,泛舟捕鱼;亲近大自然,韬晦隐迹,放任身心;听天籁,赏落日,迎风拥雪,漱石枕流;让大自然浸润我、陶冶我,在大自然中舒展啸吟,放浪形骸。蒙田把离群索居的目的归结为一点:一个人独处更悠闲自在。回想卢梭在《忏悔录》里所描写的离群索居的美好生活,那简直是美不胜收。

常常崇敬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猎食;也羡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种淡泊、气定神闲的情调悠然而生;更向往范蠡功成身退,携西子泛舟西湖的浪漫生活,觉得那就是神仙的生活。

我曾写过一首的诗:人生百事几时了?冷风残月忆舜尧。何日得泛碧溪上?红裙诗酒任逍遥,我有一个孤岛情结,梦想着脱离尘世,远离人间,浪迹天涯,带上纸笔、长箫,携最爱的人,登上海中仙山,吟诗作画、吹箫对歌。晨风中吐纳,夕阳下漫步;绾起裤管拾贝,撑着竹篙荡舟;扬一滩渔歌,撒一路欢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晚来燃起篝火,和心爱的人背靠背坐于火旁,望着星空痴想,传着酒囊聊天;要么于岛中高地,相拥而立,站成礁石,立成雕塑,任衣袂飞舞,月华如瀑......远离市囂,远离红尘,远离尔虞我诈、蝇营狗苟,没有俗务缠身,没有琐事累心,神清气爽,怡然自得,清静、洒脱,无碍于人,无违我心......这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生活。

2.作文我理想的大学生活 篇二

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趣味。学生有了纯正、成熟的语文趣味, 就会对语文产生发自内心的好感, 为它喜悦、为它忧伤、为它付出、为它收获。惟其如此, 语文学习才能成为学生一生的自觉行为, 语文才能给人以力量, 并影响学生的一生。

让知识像淌过学生心田的清流, 滋养学生的心田, 为他们留下一片葱绿的情感、思想和智慧,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因此, 我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课堂:书声琅琅, 议论纷纷, 醍醐灌顶, 其乐融融, 如坐春风。

一、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书声的课堂

在不同的人心中, 天籁之音各不相同。孔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于孔子而言, 《韶》当为天籁。篮球场上球迷的欢呼能让球员感受进攻的快乐, 于姚明而言, 球迷的尖叫与欢呼当为天籁。对于一个语文教师而言, 学生或充满童真、或充满激情、或充满神往的读书声才是天籁。

语文课, 应该放声去读。

唯有读, 才能使学生进入文本、真正与作者对话, 才能体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唯有读, 才能让学生忘却自己和现实中的烦恼, 沉浸在作者用文字描绘的图画之中, 沉浸在作者用心血构建的灵魂世界之中。要言之, 唯有读, 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唯有读, 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篇文章, 读出声音、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语调神情, 比单用眼睛看, 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 领会得要透彻得多, 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朗读多了、时间久了, 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学生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 丰富学生的口头语言, 提高其口头表达的能力。

唯有读,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古语有云: “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晓声。”手感、乐感的形成离不开“观”和“操”的实践, 语感的培养自然也离不开“读”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吟诵、美读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 让学生反复朗读甚至背诵作品, 特别是其中的精彩片断, 文章的精妙之处自然了然于心, 语感能力也会得到加强。

汉字表意, 汉语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 极富音乐感和节奏美, 平仄声韵整齐有序, 讲究抑扬顿挫, 易于诵读, 易让人在背诵中领悟其含义, 正如白居易所言: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

二、语文课堂应该是议论纷纷的课堂

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解决“钱学森之问”的根本途径也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唯有有思想的人才能担负起振兴民族的重任。唯唯诺诺的只是奴才庸才, 绝不是人才。人云亦云, 只是他人思想的复制与翻版。

语文课堂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探究精神。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与合作者, 而不是真理的拥有者与是非的判定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只有敢疑会疑, 方能有新的发现、激发起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大脑不应该是用来装知识的容器, 而应该是加工厂, 对旧有知识进行加工的场所。学生更不应该是考试的机器, 而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学习, 不仅仅是为未来谋生的工具, 更应该是创造幸福的所在。

“水本无华, 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 相激而发灵光。”学生在质疑与讨论中产生思维的火花, 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 并通过讨论解决疑问, 其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合作精神得到培养。由此, 学生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教材和知识的主人。学习也因此成为幸福的智力活动。学习可以辛苦, 但决不能痛苦。质疑讨论无疑是提升学生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有学生独立声音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三、语文课堂应该是醍醐灌顶的所在

语文学习是学得、是习得, 更要让学生能够悟得。学生通过学习, 通过质疑与讨论, 通过教师的点拨, 可以产生一种拨云见日、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

语文学习关乎历史、关乎自然、关乎艺术、关乎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困惑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帮助学生解决人生的困惑。“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学生由此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对象的, 结果不同。电脑、网络是学习生活的工具, 学生由此知道如何利用电脑、网络。“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学生由此知道博采众长。“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学生由此知道向别人学习。“重岩叠嶂”, 根据“岩”的偏旁, 学生知道“嶂”也应该是山字旁, “祈祷”“祭祀” “吉祥”, 因为与神有关, 所以都用示字旁, 学生由此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备尝学习的快乐, 逐步接近语文的本质, 逐步参透语文学习的真相。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于是, 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四、语文课堂应该是其乐融融、如坐春风的所在

有这样一则关于国学大师刘文典的趣闻逸事:

刘文典教授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 不拘常规, 常常乘兴随意, 别开生面。上课前, 先由校役提一壶茶, 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 讲到得意处, 就一边吸着旱烟, 一边解说文章精义, 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 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 就忽然宣布说, 今天提前下课, 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 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 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 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 他老人家坐在中间, 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

此情此景, 当是做学生者一辈子难忘的快事。

语文课也应该是充满快乐的所在。

学习, 应该是紧张的;做学问, 应该是辛苦的。但学习和做学问都应该是快乐而幸福的。

语文课堂, 或因为向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让学生陶醉其中, 因此而感受到了快乐;或因为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而妙不可言, 乃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让学生感受到了快乐;或因为激情澎湃, 学生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感受到了快乐;或因为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机趣哲理, 让学生悟得了人生的真谛, 也因此感受到了快乐。

一节好的语文课, 学生在下课的时候忘却了下课, 在上课的时候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走出课堂的时候恋恋不舍、回味无穷。一切都因为语文课堂其乐融融、如坐春风。

3.作文我理想的大学生活 篇三

彭伟华:过去也有人这么说,具体为什么我也说不好,可能把比较“豪迈”的一面表现在画面上没那么不好意思吧。

SHMJ:简单谈一下你的作品选题吧,

彭伟华:过去都是老师安排,摆什么画什么,定什么题画什么,有想法也都是从一个陌生的对象出发去挖掘。不怕笑话,毕业创作的题材是我第一次自己有很强烈的愿望想要表现的。因为大学生活对我意义非凡,我已经用文字记录了它,现在很想用绘画这种语言为它做个梳理总结。

SHMJ:看了你的日记,我觉得你是个很典型的文艺青年,生活中任何的点滴都能折射在艺术里,无论是看书观影,你总能找到很多感悟。你是一直这样善于思考吗?是一种家庭环境还是学校教育让你形成这种方式的?

彭伟华:不知“文艺青年”是不是“装”的代名词啊?哈哈。小的时候看一本书会做摘抄,看得多些了,会发现书与书之间呼应的地方。我觉得每本书都是作者的创造,它们之间的联系则是我的创造,所以每当这个时候就很有成就感。乐于在电影、文字、画面还有生活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呼应,大概也是贪慕这样的“虚荣”吧。学习上我爸妈从来都是“隔岸观火”,附中的学习环境也很自由,我选择的书和想学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可能因为和家人、朋友的交流不是特别多,很多问题和疑惑得要“自力更生”,自己从书中找答案,在时间中慢慢解开,所以“胡思乱想”得比较多。

SHMJ:从你的就学经历来说,能算得上是一帆风顺了。对于现在很多你的学弟学妹们,你有什么建议吗?

彭伟华:人们都说选择很重要,常说幸亏如何如何,要不然就如何如何。其实不这么选择,只是没有这样的结果而已,别的结果未必就不如这个好。坚持可以是胜利,放弃也可能是转机,学弟学妹们当然要慎重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但也许选择也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每个选择认真负责,挫折甚至失败了也不允许自己后悔。我的经历在别人看来一帆风顺,但内心曾经如履薄冰,在坚持和放弃之间犹豫了很久,得出这样的感受。

SHMJ:多年来的学习经历你觉得最受益的是什么?于你而言,他们是哪几位?在你的经历里他们扮演了什么角色?

彭伟华:一个是我的启蒙老师吧,别的老师要求素描排线要细密整齐的时候,他告诉我要有画味宁脏勿洁;别的老师强调明暗五调子的时候,他告诉我画面构成很重要;我捧着印象派做范本的时候,他告诉我马蒂斯也是大师;我遇到挫折想放弃画画的时候,他鼓励我要坚持。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跟他学画,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审美趣味。你说我的性格和画不太一样,可能和他有关系。然后就是四工作室的老师们吧。进工作室前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想放弃不画了。大二下学期进了工作室,贾老师改变了我对技术的理解,教我们如何去感受和想象,让茫然的我渐渐有了努力的冲动和方向;王玉平老师教学的用心和对工作量的严格要求,让我在一门心思画画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马路老师比较理性、非常渊博,听他讲具体的画面和讲比较大的学术问题,都能受很多启发,学到许多东西;刘刚老师则让我们了解理想与现实、艺术与市场的关系,让我去考虑自己将要如何选择。我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这么多好老师,而且我觉得他们出场的顺序也超好,由破到立,由感性到理性,由艺术到现实。老师们一定不知道自己对我有这么大的影响,不是他们,我也许真的就不画画了,对于画画这件事也不会有那些欢喜、思考和领悟,感谢他们。

SHMJ:我知道你还曾经选修过版画,这在你的油画创作中是否也给你提供了一些不一样的认识和思路呢?

彭伟华:我对木版画有一种说不出的、完全直觉的喜欢。一直想选修都没选上课,就去蹭了几堂课,请木版工作室的技师教了我一些最基本的制作技术,然后就回来自己刻了,一开始是完全没有章法的——其实现在也没有,只当是自娱自乐吧。黑白版画不像油画还有颜色、肌理等语言,所以它的画面结构、形象提炼、黑白布局格外重要,开始做版画之后对油画这方面的东西也更有讲究了。

SHMJ:看了你大学四年的各个阶段的作品,我觉得大三之后你对于色彩、造型的认识有很大不同,是什么促成这种变化?你自己梳理过这其中一些很关键的节点吗?

彭伟华:大三之前比较被动,老师要求什么就画什么,表现得也相对客观。大三的时候突然很有创作的冲动,但是过去学习的多是技术上的东西,对表现主观世界实在力不从心。那时候就看了比较多表现、抽象的东西,涉猎一些形式语言的研究,再画些小画实践。能有这些变化也要感谢老师,因为有时会利用课上时间对着模特尝试新的想法,有的尝试实在不怎么样,老师们见了不会说我不务正业,走旁门左道,反而给我很多建议。在十分看重传统,看重所谓“基础”的美院,这很难得。

SHMJ:美院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特别是你可以接触到很多的优秀老师,他们在艺术的认识和理念上也会有不同,你是怎么面对的?

彭伟华:我觉得不同的老师之间并没有那么多真正艺术认识和理念上的分歧和冲突,更多的是他们关注点或表达方式的不同,听起来就好像迥异。即便真的不同也没什么,选择自己认同的,老师们也只是与我们交流,不会强人所难。再说,有时把异见放一放,哪天深以为然了也有可能。

SHMJ:当代艺术和青年人紧密相连,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样式,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的?

彭伟华:我对这些知之甚少。贾涤非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说:“研究四画室干什么?研究你自己!”其实我的力所能及和兴之所至,也就是这么些,我不企图影响别人或带动潮流,也希望自己的坚持不被别人和潮流影响。

SHMJ:我知道你一直心仪文字工作,我也很喜欢你的文字,感性与轻松之间能捕捉到很多的闪光点。你一直都有记日记的习惯吗?

彭伟华:初中记了三年,高中学习比较忙就很少写,考完大学闲了,又“重操旧业”,前些天看看,竟有30多万字了,你看到的是其中关于专业的部分。回头看有时会启发出新的感受,有时会发现它们被最近的实践印证了,从而对自己的探索更有信心。

SHMJ:艺术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彭伟华:王国维先生说,艺术家和哲学家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两种职业,因为他们思考的是人生。我觉得去探索、发现人生的艺术,去过有艺术精神的生活,是比做所谓成功的艺术家、比画好画更重要的,所以艺术也许是追求理想生活的一条途径、一种手段。目前来说,它和文字一样,是我记录生活和感受的一种方式吧。

SHMJ:它会成为你未来生活的中心吗?

彭伟华:我希望它成为未来生活的中心,因为喜欢画画时那个全然属于自己的世界。但是又害怕它成为生活的中心,我怕一成为中心,就难免有现实的承担,就没办法那么从容,那么纯粹。

4.我理想的生活作文 篇四

每天的生活都被安排的满满的,白天在学校里充实的度过,晚上回了家照旧在台灯下挑灯度过。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周末的休息,可是,我依旧得不到喘气的机会,补习班里的人物要求又将我压的站不起身。

如果要问我,我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想要求只有一个,希望某一天里能有一段完完整整属于自己来支配的时间。

比如下午放学回家,我将家庭作业完成,之后的所有时间都由我自己分配。我能将父母为我准备的那一本又一本习题收进书桌里,我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可以拿出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安心的读一读,或者,我能看一集自己喜欢的动漫。我真的希望我的脑袋在学校里忙绿了一天,回了家后,我能够有一小短的休息、放松时间,这段时间里,我不需要被迫的往自己的脑袋里装下一个又一个知识点,我只希望,我的大脑能够得到彻底的放松。

而在假期里,不论是周末还是寒暑假,我希望给我一天,在这一天里,我不要奔波在各种补习班的道路上,在这一天里,我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我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学习,而不是依旧被迫的承受一切。

我理想中的生活很贴近现实,我的大脑现在一直都在转动之中,我想我真的需要休息了,好好的休息一下。我现今的生活节奏很快,我晃不得神,每天堆积在我的眼前的是望不到头的作业,我唯有低头,然后执笔速写,身边的风景似乎都离我远去。

5.我理想的大学作文 篇五

看着表姐远去的身影,我又想起了表姐填报志愿的那段日子,那些天表姐总是在网上浏览各个大学的网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清华大学的招生宣传片,短片中清华大学那雄伟美丽的景色把我深深吸引住了,那美丽的花坛、那铺满田田荷叶的荷塘、那高大雄伟的校舍----“清华大学真是太美了!”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表姐转身见到站在她身后的我,她笑着拉我坐到她的身边,并开始给我介绍起了清华大学,表姐告诉我:“清华大学诞生于19,是清政府依托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建立的。清华大学是中国乃至亚洲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从这里走出600余名院士,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一大批学术巨匠都曾在这里执教------”说着说着,表姐突然沉默了下来,“可惜我今年的成绩不太理想,还是跟清华失之交臂了。”表姐脸上写满了遗憾。“我是上不了清华了,但是你还有机会,一定要考上清华。”表姐看着我一脸严肃地说。看着短片中的清华大学,我点了点头,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读书,长大了一定要考上清华大学。

小时候的我,每当大人们问起我:“长大后想考什么学校?”我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考大学!”那时的我并不明白“大学”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长大的我明白,大学是放飞理想,追逐梦想的殿堂,是梦中的象牙塔,它是那样让人向往。而如今的我,对梦想中的大学更明确了,我梦想中的大学就是“清华大学”。

我清楚地知道要想实现这个五彩斑斓的大学梦,我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怀揣着大学梦,我一直在努力学习着,课堂上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为了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些,我毫无怨言地参加妈妈给我报的各类补习班,尽管有时应对那些多得像小山一样的作业,我也曾抱怨过自己连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了,更别说短时间地玩一会儿了,整天写啊,练啊,我手上都起泡了。可每次考试时,当我自如地挥动着手中的笔,把一道道难题轻松解答出来时,我还是感觉心里美滋滋地,有付出就有收获。我知道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6.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作文 篇六

一进大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轻松了好多,大一的课也不多,如果你选理科专业可能累一些,像我们学经济金融的真的很轻松。一轻松就容易松散,大一的时间是过去得很快的,而且大一都是一些基础课,没什么太多专业课,专业课一定要上好。

到了大二就应该抓紧时间了,不然到了大三是很紧张的。又很多考试,英语四六级,专业类证书等等,还有学校的考试。想要拿奖学金就一定要好好准备考试!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是对英语很有天赋,或者语言类很有天赋的,从高考结束的那一年就开始努力地准备四六级,口译等等,最好还能学一门二外,这样到了大二的时候,二外已经颇有成效,最好参加国家的紧缺人才的小语种考试,拿到证书。

语言类的学习是要一直坚持下去的,入门又是最难得,所以在最轻松的大一攻破一门新的语言是最好的机会。

大三开始要为自己将来的人生做规划。你学的是什么专业,你在这个专业里又要往哪个方向发展,想到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而在你攀登这个目标的道路上有哪些证书是必须紧握在手的,你就要开始准备考起来了。不要盲目的考所有你听到过和你专业有关的证书,你忙不过来的,把精力用在最有用的地方。

说说别的,在大学,社团啊什么的学生组织很多,刚大一一进去,就想大展身手,这个也参加,那个也参加。其实这样不太好,因为各个学生组织的活动时间开会时间都是一样的,把那么多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集合到一起,大家公共的休息时间不多的,所以你参加很多学生组织的话就会造成几个时间挤到一起,到时候这里觉得你刚进来就不来开会,做事不认真,那里觉得你一天到晚请假马马虎虎,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呢,最好还是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社团,选一个学生干部组织(校级的,院级的,系级的都可以)并且在面试的时候就告诉对方我还参加了什么其他的学生组织,这样就可以给大家都留下好印象,同时工作量适中也不会印象到你的学习!

总而言之,大学里不像中小学,有老师给你规划好你从踏入学校到毕业的一切事情,大学里没人管你的,要自己规划好自己。大到我要选修哪些课,我要参加哪些组织,要不要入党,考些什么证书,和哪些老师搞好关系等等,小到今天午饭吃什么,食堂还是街边?食堂的话人会很多我要怎么办?今天要检查卫生我打扫宿舍了没有?等等好多问题呢!

7.谈谈我理想中的政治课堂 篇七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内心愉悦的体验,是一种惬意、幸福的感觉。

政治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快乐生活的一部分。学习着并快乐着。快乐的政治课堂,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肯定、鼓励、欣赏和赞美;快乐的政治课堂,没有教师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大声斥责,也没有学生的正襟危坐、唯唯诺诺、面面相觑;快乐的政治课堂,没有教师的训骂、侮辱、嘲讽和体罚,也没有学生的恐惧、紧张、担忧和不安;快乐的政治课堂里,师生将共同沐浴在人文关怀的灿烂阳光下,师生绽放的笑靥将成为课堂上永不衰败的花朵。

二、理想的政治课堂应该是生成的

教学不应是预设的“圈套”,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理想的政治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演绎、彼此尊重、动态生成的。

生成的政治课堂是师生双方敞开心扉,平等自由的心灵对话、情感沟通和智慧碰撞。课堂上的40分钟,每1分钟都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

生成激活课堂,政治课堂别样的精彩缘自生成。没有生成的政治课堂,只会稀释情感、淡化感悟、禁锢想象,进而扼杀创造的灵性与个性;没有生成的政治课堂,只会陷入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的死胡同。一句话,没有生成,我们的政治课堂将成为一潭死水,并逐渐干涸。

三、理想的政治课堂应该是真实的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日益喧嚣浮华,但肩负着教书育人职责的我们更需要、更渴望真实!航天英雄杨利伟用真实的回答捍卫了科学的神圣,道出了科学的真谛:科学的精神在于求真,科学的追寻是沉着、理性、真实地默默坚守。

或许,真实的政治课堂不是完美的课堂,但是不真实的政治课堂就绝对不可能成为完美的课堂。

哲学家说,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真理活着;教育家说,一个热爱教育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教育活着。我想说:钟爱教育,钟爱学生,理想的政治课堂就会降临于我们的身边。让我们怀揣着教育的理想,向着理想的教育不断追寻和探索吧!

摘要:理想的政治课堂,应该带给学生快乐的享受,情感的升华,信念的坚定,理想的憧憬。理想的政治课堂应该是快乐的、生成的、真实的。

8.我心中的理想课堂 篇八

从小到大一直以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受业,解惑”。直到自己也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还是这样认为。所以,我追求的理想课堂的特征是:快节奏、大容量、高密度。

随着课改的变化,教师们对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上,关于什么是理想课堂,教师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作为教师队伍中一分子的我,也正孜孜不断地追寻着心中的理想课堂。怎样构筑理想课堂?理想课堂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下面就结合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构筑理想课堂”的一些想法及看法。

一、理想课堂是师生同受欢迎的课堂

我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以过去我的老师教我们一样,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给学生“填鸭”大量的教学内容

和补充习题,课堂死板无趣。在我看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成绩才会好。

直到我第一次观摩市级评优课,这次的观摩对我的触动很大。同样时间的课,有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如沐春风,几乎忘了时间的存在。课堂井然有序,学生守纪好学,气氛活跃;还有一位老师上的课效果是这样的:教授内容正确,思路明确。就是课堂沉闷,索然无味,学生厌倦,视下课铃声为一种解脱。课上到一半时,课堂秩序就很混乱了,甚至难以维持纪律,根本谈不上教学。所以,我认为一个理想的课堂必须受学生欢迎,也受老师欢迎。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老师有了上课的动力,才有可能创造一个精彩的课堂。

这次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促使我深刻地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和自

己理想中的课堂教学标准。从那时起,我对理想课堂的定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取而代之的是:有趣味、形式活泼、内容新颖、结构严谨的课堂教学。

二、理想课堂是有灵活的教学方法的课堂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应该是教学方法灵活,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的课堂。就拿优等生和学困生做对比,我们就不能强迫后者达到前者的水平。前者可以在学会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理解,而后者只要达到预期要完成的教学目的就可以了,之后再慢慢巩固知识加深记忆。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

三、理想课堂是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还应该是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新课程一个重

要的理念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表演和探究中学习,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不应是关押学生的笼子,而应是一个让学生自由发展能力的生活空间。因此,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和动手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有效参与和主动学习意识。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体验、理解和应用过程,才能使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有一位优秀的教师说的很好,她认为在课堂上要做到五个“静、竞、净、径、劲”,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去探究,并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反思。

第一个是安静的“静”。它的含义是“安静、宁静”,是针对老师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态度说的。她觉得老师需要静心对一节课进行解读、思考、设计,学生也需要静心的学习、思考、写作业。当然让学生安静并不是要他们像木头桩子似的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第二个是竞争的“竞”。它的含义是“竞争与合作”。卢茨安罗·德·科瑞森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互相拥抱才能飞翔”。这说明了什么,无疑,这说明了合作的重要。

第三个是干净的“净”。它的含义是“简约、流畅,清清爽爽。”意思是每一节课都能紧紧围绕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不重复罗嗦,不拖泥带水,尽可能把课设计并上得干净些、简单些、清爽些。

第四个“径”,道路也。意思是一节课教师要给学生什么,给学生什么路走,老师要清清楚楚。如,是一直让他跟随着你走,还是你为他指明一条路,让他自己尝试着去走。

第五个是劲道、后劲的“劲”,它的含义是“有效乃至高效”。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太多的生活诱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课时效率,牢牢抓住课堂40分钟的时效。

四、理想课堂是充分尊重学生需要的课堂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还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需要,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课堂。好的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智力活动的结果,都会给学生带来启示。

理想课堂,我们奋力追求的一个教育梦想。为实现这个教育梦想,多少老师一生都在追随:用自己的行动探究着,用自己的示范课阐释着,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着……

可以说,每个老师都曾在自己的脑海中描绘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课堂。虽然他们对理想课堂的描述各不相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在大多数老师的眼里,理想的课堂,没有任何废话,只有简便轻松的气息;理想的课堂,不是嘈杂的菜场,而是活跃着智慧的精灵;理想的课堂,不是大讲道理的地方,而是跳跃着哲理的音符;理想的课堂,老师和学生不是敌人,而是双方默契配合的旋律。理想课堂的特点是:真实、和谐、简约、智慧、有效、灵动、人文、充满爱意、富有诗意、体现创意……

让我们一直努力着、求索着、渴盼着、感悟着吧!让我们一起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理想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我们的理想课堂成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殿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理想课堂成为建立师生之间愉快的交流合作的、促进学生灵动思维的形成的平台。

9.我理想中的高中生活作文 篇九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理想中的高中生活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理想中的高中生活作文1

经历过中考的我才发现落榜这件事也会发生在我身上。而今我侥幸升入高中,对于三年后的高考成绩不敢妄下定夺。一切都是未知,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高中生活是一场马拉松,考验我的毅力,途中我将遇到志同道合的好友,我们将不断奔跑,超越自己,迎接未来。

我与时间赛跑,绝不会浪费一分一秒。我会在凌晨五点起床,而后看见那让人充满希望与自信的朝阳。我会快步走进教室,坐下,拿出书本开始大声朗读背诵,干净利索。我会因为沉迷于知识的`海洋,而忘了时间的流逝,直到腰酸背痛,抬头已是深夜。

我会遇到永生难忘的老师,他会一边布置作业一边关心我们的睡眠问题。他会为我们的成绩或喜或忧,会被调皮的我们逗笑惹怒。我们会因为作业太多私底下抱怨老师,给老师起外号,殊不知老师也与我们在一同努力奋斗,挑灯苦读。

我也许会在高中生活暗恋一个人,因为暗恋而偷偷看他背影,又因为暗恋而不敢看他的眼。在这个时期喜欢上一个人很正常,可我是个理智的人,我明白谈恋爱对谁都不会有好处,懵懵懂懂的我们在青春当中发芽,选择了是后悔,未选择是遗憾。逃避少年的私欲吧。

我会因为和同学之间的差距开始暴躁,焦虑,歇斯底里。即便如此我也不会忘记奔跑,忘记抬头看那如诗如画的晚霞,忘记被风拥抱的感觉……在这期间我会长大,因为不甘被情绪左右,开始反思,认识自己。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

在“躺平”风潮盛行的当下,我们从清晨跑到日暮,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

我理想中的高中生活作文2

我理想中的学校,不一定要有豪华的宿舍,也不一定要有华丽气派的教室。而是有良好的学风,有完善的设施。

我理想中的老师,不一定是要有资深经验的,也不一定是非常严格的。而是一位有责任心的老师,一位会与学生做朋友的良师益友。

我理想中的学生,是一个个朝气蓬勃,乐观积极的少年。他们会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我帮助和帮助,会在我生病时给我关怀。

我理想中的学校,处处都有这样的场景:一群学生为了一道题的结果争得面红耳赤,得出正确结果后又对对那位学生心悦诚服;操场上,处处都能看见大家学习篮球与足球的身影,这边在互相讨论投篮的角度,那边又在讨论进门的方法,即使大汗淋漓也兴高采烈;课堂上,学生没带笔,另一位学生却毫不犹豫地借给了他;学生不舒服,同桌关心的要他爬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并马上告诉了老师。

我理想中的老师与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运动。下课后,不管在哪儿都能看见大家运动的身影:篮球场上,大家投球,上篮,动作十分规范。足球场上,大家奔跑着,努力抢着球,即使摔倒也毫不在乎。羽毛球场上,羽毛球在空中划过一条条完美的弧线,劲道十足。

还有,大家一定会非常喜欢读书,有个词叫“文武双全”。爱运动之余也会爱读书。隔三差五,成群结队地跑进图书馆找书看,而且阅读方面还很广:校园小说,历史,科幻,武侠,哲理,悬疑。有时候还在一起讨论书中的情节与精华,增加我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10.我理想中的初中生活作文 篇十

同学之间漾热情

冬日狂风无情地吹来散不尽的愁,彷徨惆怅之时,有个知己能来分担忧伤,这是个多么理想的境界呀!往日的队伍充满了欢笑,然而队伍后何曾没有两三个孤立的同学?曾几何时,我也”与众不同”。将来,初中学校生活一定是绝对的.欢愉,人人面带微笑,仿佛冬日暖阳,相互传递嘴角上扬的力量。瞧!三五成群的同学随处可见,身在寒冷不见冷,心在暖春享温暖,待到数日雪化,春来,待到此时冬去,你我皆欢喜,彼此无冷漠。

师生之间无误会

冬日阳光洒向泉面,老师一定在辛勤工作,也一定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听话;严冬寒风吹向学生脸庞,学生一定在对上课时老师生气时的场景念念不忘,师生矛盾,依然是阻挡师生互相理解与体谅的隔板。学生在心里的不服气如何扩散呢?没错,这当然会体现在上课老师说什么,学生对着干。老师气势汹汹走向学生,似要喷出三味真火,学生见状,便杞人忧天哩!理想中的未来,定然是不甚美好的,多一点儿体谅,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冷漠与困惑,这样的师生关系不好吗?

校园环境改容貌

“喂,您订的打扫卫生机器人已到货!”我跳上传送带,5秒内取回快递,轻触开关,校园一下子变干净了,地上的糖纸,果皮,纸屑都不见了,教学楼的墙壁也干净了,就连那刻在台阶上的字也不见了。“禁止乱扔垃圾!”刺耳的声音传来!高端,先进,好!我心里感慨到,原来,是环保机器人在在阻止乱扔垃圾的人。万里无云,冬日照耀在那一张张满足的脸上,折射出久违的金光,闪炼着耀明的光辉。

11.我心中理想的教育 篇十一

一、大胆创新,教材趣味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合思想品德、地理、历史人文知识于一体的学科,内容涵盖面很广,涉及的知识也很多,如果照本宣科的讲解书本知识,必将导致学生兴趣缺失,可如果过于脱离书本,又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活用课本,尽可能地利用好这个教材资源,可以结合学生实情,大胆重组教材,也可以适当地整合课程,大胆创新教材,让教材独具趣味性,真正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发挥教材最大的潜能和作用。

如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陶与青铜》一课,了解了中国令人骄傲的火焰中的文化,完全可以重组到《我国的国宝》一课,追根溯源,环环相扣,让学生在骄傲与遗憾中学会珍惜,懂得保护文物古迹。另外,品社学科还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丰盈知识,激发兴趣。如五年级下册《汉字和书的故事》一课可与语文学科知识整合,将猜字谜等语文学习活动纳入本课,激发学生对汉字探究的兴趣,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魅力,在对本课学习认识到位后,把握这一有效时机适时开展诗文竞赛、书法展览等陶冶情操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情满于胸,感露于文,使《品德与社会》与语文教学实现双向的收获,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只有像这样不断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本地资源特点、校情、班情活用教材,才能真正发挥文本资源的作用。

二、就地取材,资源自然化

由于城乡教学环境、办学条件的差距,身为农村小学教师的我们常因一些课程无法开展而牢骚满腹,认为先进的教学设备、优越的教育教学环境对课程的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却忽略了我们农村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大自然。我们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等都可以作为资源加以利用,只要我们有效地安排、组织,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隐藏在大自然中的课程资源,把学习知识与接触大自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学生就会从大自然中拓展视野、增长知识。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生活中的快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受到快乐,我充分发挥了农村自然资源作用,让学生参与农耕,感受劳动的快乐;带学生到原野中游戏,感受游戏的快乐;鼓励学生去贫困农户家帮忙,感受助人的快乐……对现有资源的利用,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快乐,很轻松地就达成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效果绝不亚于多媒体资源演示的作用。可见,利用已有的教科书、图册,结合生活实际和生活环境,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教学资源,亲身去体验、感知学习,更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收获知识。

三、因生制宜,方法多样化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作为教育工作者,能让每一片树叶焕发各自特有的光彩,才是理想教育的最高目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充分发挥学生这种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不同经验实际、已有的知识水平等因生制宜,選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引导,促进差异共享,取长补短,进而丰富和拓展自己。

诸如中高年级的品社课,很多活动是让学生参与调查实践,自行设计活动方案,填写调查表格。而这样的任务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完成的,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在教学中,我注重采用小组合作,分层互助的方法,在每个小组内均衡分配A、B、C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相长,多让学生在小群体内自己谈体会,谈体验,小组内的学习交流往往比老师的说教更为深刻,更能打动学生的情感。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一课时,在班内举办节水创意大赛,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开展调查研究,引导组长合理分配组员调查任务,保证让成员量力而行,只要能在最低要求的基础上获得更优,就获得相应的奖励,这样组内自我比拼、组间竞争的方式,给每个学生以信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活动的热情。活动中虽然有的同学可能动用了网络等资源搜集大量资料,而有的同学仅仅调查了身边人家的节水方法,但却能互相补充,对于他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收获,而在最终组内汇报中也能彼此相长,这样的活动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给自己定位后有了自己奋斗的目标,而不至于迷失方向,不知所措。

相信,只要教师能合理引导,善用这种资源差异因人施教,学生也会乐在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链接生活,活动新颖化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当中,积极开展各种情境性、体验性、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力求使活动丰富多彩、多样化、趣味化,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需要。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既能获取知识,又能培养能力,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从而获得全面发展。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学会和谐相处》一课时,我设计了两个主题活动,首先开展班级结对子活动,让同学之间和谐相处,并组织交流互动活动,评选和谐星,在争星活动中让学生意识到和谐是人际交往的关键。然后,把家长请进课堂,开展亲子互动与心灵对对碰活动,让父母与孩子在互动中增进感情,在心里话的对白中化解矛盾,真正学会和谐相处,最终做到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相链接,在课堂上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12.作文我理想的大学生活 篇十二

关键词:德国大学,大学理想,多元价值论

至19世纪时,德国大学的发展已迎来了盛誉,成为世界大学的理想。为什么德国大学能够获得成功?它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光。如有人注重观念的因素,强调洪堡的大学观念对德国大学崛起的关键作用;有人注重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层面,认为德国大学的崛起源自德意志民族意志与政权的形成,以及习明纳组织的广泛建立和讲座制在德国大学的顺利推行。对于中国大多数学者来说,德国大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学术自由、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以及德国学者甘愿寂寞地沉潜于学术的精神。毫无疑问,所有这些见解都有它的道理,并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德国大学成为世界大学理想的基本经验。本文拟在“自由——忠诚——卓越一一平等”的价值分析框架下剖析十九世纪德国大学的成功秘诀。

一、自由的维度

关于当时德国大学的自由,美国教育家霍尔评价说:“德国大学是当今地球上最自由的地方”。1自德国新大学运动开始,自由便是支配德国新大学核心的价值观念之一。哈勒大学的创始人托马西乌斯就是一个信奉自由的人。他曾在莱比锡大学任教,因为其言论触犯了宗教权威而受到地方当局的处罚,逃到柏林之后幸运地受到了普鲁士国王的礼遇,因而获得了到哈勒骑士学院为普鲁士贵族青年讲授逻辑学与法学的机会。在国王与虔敬派的支持下,托马西乌斯将骑士学院升格为大学。在新大学里,托马西乌斯作为哲学教授和法学部主任,他将中世纪传下来的经院主义课程予以废止,使哲学脱离神学而独立;在新大学里,托马西乌斯最先采用德语讲学,打破了拉丁语在大学中的垄断地位,使大学教育更接近于现实生活。随着柏林大学的建立,自由在德国大学中的地位更是牢不可破,成为其他各国羡慕与效仿德国大学的重要内容。在柏林大学创立之时,国王威廉三世就已宣布:“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洪堡与柏林大学第一任校长费希特都坚持认为自由是大学必不可少的条件,费希特强调:柏林大学应追求一个目标,满足两个条件:一个目标是“最纯粹和最高形式的知识”,即学者应独立地探索真理,不计功利,为学术而学术;两个条件即是“教的自由”与“学的自由”。德国大学的校长和各学院的院长由教授们从他们中间选举产生,教授团体独立地负责学校与学院内的学术事务。教授们具有广泛地教学与研究自由,教什么,研究什么,是教授们自己的事情。学生可以自由选修大学中开设的任何课程,自主地确定自己的学习路线与课程计划,他们甚至还可以要求从一所大学转到另一所大学。关于德国大学自由的研究较为多见,此不作过多展开。

二、忠诚的维度

德国大学的成功之处首先是妥善处理了“大学”与“大国”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忠诚的价值在德国的大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学术自由与学术独立能够在德国大学中熠熠生辉的前提,就是洪堡等人能够说服统治者相信:一个不受国家干预的大学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满足国家的需要。根据约翰·本·戴维的看法,普鲁士政府授予主张民族文化主义哲学的大学以自主权,“不等于把自由探索作为一种独立的、有社会价值的功能。相反,已经预先假设新的哲学和国家利益是协调的”。[2]而事实上,忠诚的价值在德国的大学中也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笔者认为,新建柏林大学本身就是德国文化自觉运动的一种反映,这是政府与社会各界支持新大学运动的根本利益所在。直到1800年,德意志仍然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没有多少人认为德意志是他们的祖国。黑格尔在1802年所写的《论德国的宪法》中指出:“按照国家的概念和国家权力范围的科学考察来加以规定的话,就可以看见,德国不能够真正地被称为一个国家。”[3] 1806年普鲁士军队被法国军队战败,并于次年签订了梯尔西特和约。普鲁士一半以上的领土被割让,包括哈勒大学在内的一批新大学被关闭。外敌入侵刺激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普鲁士专制政权不得不进行全面的改革。1809年洪堡出任普鲁士内务部教育厅厅长,负责实施全面的教育改革,新建柏林大学是普鲁士推行整体变革的一部分。这样一种历史背景就决定了柏林大学的所作所为不可能游离于普鲁士复兴计划的需要之外,忠诚于民族大业的需要,这丝毫无损于大学的尊严,德国的知识分子正瞅着效忠于自己国家的机会呢!18世纪德国的知识分子没有什么地位,大学中一些好的职位多为外聘的英国与法国的学者所占据。他们既没有独立的收入,也没有富有人士的慷慨支持,政治与他们无缘,好在盛行于德国的宗教多元论思想为他们追求一种精神的、道德的文化提供了较为适宜的社会背景,因而他们可以集中精力研究精神方面的东西,他们倾心于个人审美情趣的自我表达、以及民族特质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美学。这样一种务虚倾向,并没有在普法战争中消解,反而成为拯救民族危亡的文化资源。据约翰·本·戴维的研究:“支持高等教育改革的政府最初受到的是法国思想的影响,他们更赞成采用拿破仑的改革模式,而不大喜欢在设立大学时用一个哲学系作为它的中心,但拿破仑战争的影响造成了有利于哲学家的思想转变。以前上层阶级不提倡的德国型哲学,现在对所有人都是可接受的。当时有一种感觉,认为国家的真正力量是在精神领域。实际上,在拿破仑战胜了他们之后,德国只可能在本国空前繁荣的哲学和文学中寻求安慰。”[4]关于纯粹知识在救国图存中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还可以援引黑格尔在1807年1月写给一个名叫蔡尔曼的学生的信作进一步的说明。黑格尔在信中写道:“只有知识是唯一的救星。唯有知识能够使我们对于事变之来,不致如禽兽一般,木然吃惊,亦不致仅用权术机智敷衍应付目前的一时。唯有知识才可以使我们不至于把国家灾难的起源认作某某个人智虑疏虞的偶然之事,把国家的命运认作仅系于一城一堡之被外兵占领与否,且可以使我们不致徒兴强权之胜利与正义之失败的浩叹。”5由此可见,办大学特别是按照新人文主义思想来办正是政府的眼前利益所在。洪堡作为政府的官员,他选择新人文主义作为创办柏林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其用意就在于通过研究与学习哲学等人文学科,从而将大学中的芸芸众生导入民族国家的基本文化价值之中,并自觉地认同这种价值。洪堡的大学理想其实也是他的民族国家的理想,只有与德国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需要结合在一起,洪堡的大学理想才能够引起如此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洪堡并没有从抽象的大学本质出发,也没有局限于大学自身的利益,严格说来,新人文主义只是洪堡大学理想的躯壳,其内核典型的是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现实需要。在外敌入侵的时刻,对于一个四分五裂、人人自危的日耳曼民族来说,最需要的、同时也是容易做到的就是唤醒潜在民族精神,此时此刻的“精神”就是最好的杀敌武器,也是形成一个真正国家的根本所在。

三、卓越的维度

19世纪德国大学最令人神往的地方应该是她的卓越,就像今天的学者选择到欧美留学一样,他们首先关注的是能否师从世界顶尖的一流学者,能否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条件和学术氛围。19世纪德国大学的殊荣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其积聚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学者和产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的结果。创办初期的柏林大学就可谓是大师云集,1810年5月9日洪堡致国王的信中写道:“我能够并且应该……以事实证明,这座好不容易才办起来的大学已经在德国贏得了巨大的威信。到现在为止,受聘的人还没有一位拒绝;赖尔和萨维尼已经离开很好的职位,并拒绝他们各自的政府提供帮助的一切建议。我认为现在不便聘请的一些学者都告诉我,他们将欣然前来。……根据雨果最近的来信,他可能会来。……在蒂宾根的基尔马耶,多年来谢绝了差不多一切大学的邀请,最近还拒绝了哈勒大学,现在甚至在没有受到正式聘请的情况下,就已表示愿意来柏林,他来的可能性最大。甚至就目前论……这所大学里边已经有的维尔德诺、克拉普洛特、卡斯腾、路德菲、赖尔、胡斐兰、费希特、特拉尔斯、埃特尔文、奥尔特曼斯、厄曼、沃尔夫、萨维尼等人,在各自的专业上都应该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了,这是任何其他大学都拿不出来的”。[6]而且,费希特181 1年10月正式就职柏林大学第一任校长,施莱尔马赫在1815至1816年任柏林大学校长。19世纪后半期以来,不仅学术精英们纷至沓来,柏林大学自己也造就了众多顶尖之才。至纳粹分子执政之前,曾在柏林大学学习或工作过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达30人,而埃米尔·菲舍尔、冯·贝林、冯·劳厄、马克斯·普朗克、弗里茨·哈伯、瓦尔特·奈恩斯特、爱因斯坦、埃尔温·施罗丁格等人更是因为在柏林大学工作期间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的。约从19世纪中叶开始,“某些德国大学的实验室变成了研究中心,有时实际上是国际科学共同体的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心。李比希在吉森大学,米勒在柏林大学,都有专门研究实验室,这也许是一名导师和众多的高级研究者一起工作的头一批例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竭尽全力从事研究工作,直到他们在本专业内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同行。到19世纪末,某些教授的实验室已经很有名气了,使得各个时期的最有能力的学生从世界各地来到他们的实验室。在这些实验室工作的学生中,实际上包含了下一代的大多数重要科学家。1900年左右世界各地的重要生理学家中,很少有人不是莱比锡大学的路德维希的学生。心理学家也是如此,19世纪80年代的心理学家大多数肯定跟冯特学习过,他也是在莱比锡。”7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世界共有42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德国、法国、英国与美国分别有14、10、5和2人获得该奖项。让德国大学引以为荣的是:这14名诺贝尔奖得主全部是大学教授。从对西方国家的数量统计上看,1820至1919年间40%的医学发明、1820至1914年间65%的生理学发明是由德国人完成的,德国人从1821至1900年对物理学的贡献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8 1892年一位法国学者在比较法德两国的大学时这样写道:“德国在科学的各个领域,毫无例外地居于领先地位,各国对此均表承认。仅德国一国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已经远远超出世界其他各国的总和,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德国在科学中的优势堪与英国的贸易和海上优势相媲美,甚至更有超越之势。”9德国大学的卓越地位对当时世界各国的学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对美国的影响为例,据统计“一战”前的100多年里约有1万名美国学生在德国大学学习,在柏林大学学习过的美国学生就超过5,000人;创办于1876年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其最早的53名教师中,除几个人例外,绝大部分都或长或短曾在德国大学学习过;在德国留过学且曾担任过美国大学校长的人也不在少数,如密歇根大学校长塔潘与安吉尔、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康乃尔大学第一任大学校长怀特、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吉尔曼、明尼苏达大学校长福韦尔、克拉克大学第一任大学校长霍尔、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巴特勒,等等。

四、平等的维度

笔者认为,传统大学理想所倚重的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人性化教育等主要话语立场均可以看作是一种平等的诉求,其意不在于否定与之相对的专业教育、科学教育和人力的教育,而是希望基于各种立场的教育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从平等的角度来审视19世纪德国的大学,德国大学对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贡献:一是使科学研究取得了与教育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与其说是德国的大学赋予大学以研究的职能,不如申明是德国的大学使大学的研究职能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重视;二是使哲学取代了神学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在19世纪中叶以后让位于自然科学的强大冲击,从而顺利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神学阶段到形而上学阶段、再到自然科学阶段的两次跨越。有学者认为,按照19世纪上半叶德国大学里流行的观念,基础的科学和人文学科享有高等教育的垄断权,以至于传统的高级学院纷纷效仿后来居上的哲学院,在医生、律师和教士的训练中也强调基础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价值。但实事求是地评价,在哲学的羽翼之下要比在神学的牢笼之中更容易发展科学的知识,哲学本身就是学科的孵化器。除此之外,德国的大学还有其他一些有利于各种知识和教育类型平等发展的条件。例证之一是洪堡提出的“科学的整体性”原则。洪堡主张:科学是一个整体,每个专业与学科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现实的反思、对世界的反思、对人的行为准则的反思。这样一种主张不仅瓦解了传统知识刻板的等级结构,也为自然科学知识进入高等教育的领地提供了观念的基础;例证之二是洪堡提出的“科学的整体性”原则以及德国大学所倡导的一种形而上学的精神有助于造成了抗衡专业化的浓郁氛围。19世纪中叶以后,知识分化的大致轮廓已基本成型,专业知识与专业人才开始占据大学的讲坛与学术阵地,教授的声望和晋升完全取决于他对自己这门学科的贡献,用人单位则按专业优先的原则来选拔学校的毕业生。但在德国情况就有所不同:“在德国,面对(科学的)分化和专门化这一总的趋势,应和之声相对较少。对于科学的过分专门化所能带来的积极结果,人们不无道理地抱一种怀疑态度;而主张科学相互关联的观念在研究和教学中更受重视。因此,德国学者在一般的期待中,应当能驾御、至少熟谙某一大的学科领域。”[10]而在洪堡的思想体系里,大学所要获得的不是为了糊口谋生所必需的技能,而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大学所追求的不是掌握这种或那种专门化的知识,而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心理态度、一种思维能力和技巧。甚至是“学术自由”与“科学研究”在洪堡的大学理想中都已经哲学化为一种人文精神的训练。这是因为在自由的环境中易于塑造独立的人格,培养心智健全的国民;而科学研究更是被虚构成是一种自愿的、不求报偿的活动,是一个有特殊天才的人的优秀品质的最深刻表达,创造知识与推动学科发展只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阿什比对此曾评价说:“德国人相信:参加研究工作,其本身就是通才教育”。[11]

五、结论与追问

本文的结论是:19世纪德国大学之所以辉煌一时,并被阿什比誉为1900年前后世界大学的理想,其关键所在就是德国的大学有机地整合了自由、忠诚、卓越、平等四种价值,实现了四种价值的整体优化和最大化。按照伯顿·克拉克的说法:“就高等教育而言,任何重大事业的成功都是各种互相矛盾的价值观念彼此妥协的结果。高等教育的组织系统本身就显然是一个相互妥协的产物……一旦某些价值观念通过职位和权力得到了具体体现,而另一些准则和目的却受到了压抑或否定,整个系统就会因缺少正常的妥协而陷入一团糟的境地。”[12]传统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片面化与绝对化,而现实中的大学最忌讳的就是采取极端的思维方式。

做出上述结论之后,有必要对19世纪德国的大学如何整合四种价值的问题做进一步地追问。本文分别以自由与忠诚、卓越与平等两对最容易产生冲突的价值范畴略作说明。自由与忠诚两种价值没有产生显著冲突得益于当时德国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以及德国大学所特有的内外结构。19世纪初期,正在觉醒的德国知识界被赋予了精神领袖的崇高地位,知识的精神力量被神化为决定民族存亡的生死符。既然洪堡、费希特等创办柏林大学的关键人物常以自由为念,处在内忧外患中的普鲁士国王能够采取的最好办法是积极地支持与引导,要自由给自由,要钱给钱,还把华丽的王子宫殿贡献出来作为校舍。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奥地利成为德意志国家联盟的主宰,直到1866年普鲁士战胜奥地利进而于1871年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之前这一段时间是德国历史上的反动统治时期。民族主义、自由主义运动受到政府的抵制与镇压。特别是在1819年,德意志联邦议会通过了卡尔斯巴德决议,不仅取缔了新闻自由,政府还向每所大学派驻监视人员,直接向政府报告大学的重大事件和发展动向。但是,在这样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保守的政治家们并没有提出改革大学的具体方案,新大学盛行的自由之风还是延续了下来,特别是德国学者那种特有的形而上学精神调和了政治统治与自由研究之间的矛盾。一大批学术精英两耳不闻窗外事,却在自己创办的习明纳或研究所里忙得不亦乐乎。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立之前,德国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学术中心,吸引了大批外国学生前来德国留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立之后,适应德国建设强大的工业化国家的需要,德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一是传统的大学创办了一些应用性的科学研究所,二是大力发展技术学院。至1900年,新兴的技术学院已经拥有了授予工程学博士学位的权利,取得了与传统大学近乎平等的地位。学与术并行不悖的高等教育结构消解了自由研究与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应用型人才与技术之间的矛盾。

至于卓越与平等之间为什么没有产生显著的冲突,这乃是德国大学特殊的讲座体制以及德国青年献身于科学的强烈冲动所掩盖的结果。19世纪的德国大学可谓是外松内紧,政府对大学管得很松,讲座教授对于自己的习明纳或研究所却控制得很严,习明纳或研究所内的大小事务均由讲座教授定夺,那些在别人的习明纳或研究所里工作的人,在他没有被正式任命为教授之前,他只能是学术科层组织中的一名助手。在某一讲座教授的控制范围之内,产生第二个、第三个教授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那些渴望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在他人的研究机构里是很难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迫使他去努力开创自己的研究领域,争取拥有教授的头衔和自己的研究所。尽管讲座制是一种学术集权体制,但在德国的大学通过开辟新学科或新的研究领域而获得新的教授职位却是相对容易的事情,这样一种反差,既没有损害讲座教授的权益,反而促进了新学科得以在德国大学中迅速发展。19世纪德国大学消解卓越与平等的冲突的水平最典型的是体现在收费讲师的待遇问题上。收费讲师指的是那些已经取得了大学授课资格,尚不能领取大学薪金的人,但他们可以在大学开设课程,选修这类课程的学生需要交纳听课费,学生交纳的听课费便构成收费讲师的主要经济来源。这样一种特殊的学术角色,其所享有的待遇与地位是比较惨的。然而据考证,德国大学的收费讲师多是一些精神贵族,他们的志向不仅不在于拥有什么职位,不在于享有什么待遇与声望。而且,为了科学的事业,他们甚至放弃婚姻与家庭生活,认为娶妻生子便会为家务所分心,无法全身心地从事工作,事业上便会受到影响。

19世纪德国的大学确实创造了一个奇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德国大学的价值协调方式主要是以特定境遇下非理性的精神需求作为基础的,一旦事过境迁,以精神为基础的价值协调方式便不再牢靠。当德国统一之后,随着德国工业的发展,随着德国的社会建构逐步走向理性化,大学作为社会道德的灵魂与生产纯粹知识的场所已逐渐远离忠诚的价值,平等的问题也因为整个社会的日益世俗化而开始显现出来。即使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乱,美国的大学也将能够迅速赶上并超过德国的大学,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大学成功地将德国大学的精神转化为组织与体制的规定,通过组织与体制的创新有效地整合自由、忠诚、卓越、平等四种价值。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德国的大学在1900年前后最辉煌的时候已经面临着一场根本性的变化,但直到今天,德国的大学仍然没有彻底地转变过来。历史终归是历史,我们没有必要为德国的大学感到惋惜,更应该学习与借鉴的是美国大学的成功做法。

参考文献

[1].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8.

[2].约瑟夫·本·戴维.赵佳苓译.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25.

[3].黑格尔.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

[4].约瑟夫·本·戴维.赵佳苓译.脉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25.

[5].黑格尔.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

[6].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63.

[7].约瑟夫·本·戴维.赵佳苓译.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38-239

[8].9.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10].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6.

[11].阿什比.滕大春等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7.

上一篇:保险怎样销售下一篇:我最熟悉的人——妈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