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比赛教学设计

2024-10-10

思政课比赛教学设计(共8篇)

1.思政课比赛教学设计 篇一

思想政治课教学总结

大学生学习思修课,不仅可以帮助大一新生陶冶了思想、净化了生活、认识了人生,还可以让新生在大学里学会做人处事的真正意义。作为任课老师,我能够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并能经常听其他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能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一、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提升——适应转变、健康成长

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重点,是在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和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方面。生活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把人生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大学似乎是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第一章,就为我们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活,这使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环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认识,在一些突入其来的问题,有了应对思想准备和认识方法,起到了引路标灯的作用,对大学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有了指南和参考。对新生的而言,面临的问题和思想情绪不计其数,环境的陌生、生活的适应、学习的压力、情绪的波动,总能在人最脆弱的时候蜂拥而上,加之新生的心态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难折倒,进入误区。大学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种全新的阶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觉多了一些;少了古板,灵活多了一些。这些新的变化要求新生学会接受并且适应转变,健健康康地成长。新生中不乏有些经历坎坷的学生,这些学生性格往往很内向,遇到挫折常常是失望和沮丧、自暴自弃、自怨自叹,在学了《思想道德修养》课后,其中有大部分的新生有很大的改观,精神面貌也有了笑靥,性格也开朗活泼。

二、人生的品质在于不断地净化——树立理想、把握人生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里,对树立理想、把握人生方面,谈到了要树立好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信念;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树立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树立好科学的世界现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

1、坚定理想信念,永葆思想上的纯洁和先进。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政治灵魂,是思想行为的“总开关”。作为大学生,必须把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要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着眼于实际学业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发展,做到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

2、勤奋刻苦学习,永葆理论上的清醒和成熟。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判别是非的标准。为此,要切实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以勤奋学习为先导,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创造性开展学习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结合个人的实际和专业的需要,端正学习态度,完善学习计划,充实学习内容,持之以恒地学习政治理和业务知识。不仅向书本学,更要向实践学,向老师学、向同学学;不仅要学得进,还要拿得出,注重学以致用,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努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学业成果。

3、勇于开拓创新,永葆学习中的生机和活力。大学学习生活中,担负着专业学习的重任,面临的任务是艰巨而复杂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勇于开拓创新,勇于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以往学习的经验,谋划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开创新局面。今后的学习中,自己要进一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上如何更好地、较深层次地、更广领域地摄取知识,把学习这“第一要务”体现在业绩中,使大学的生活更有意义和活力。

三、大学生在于不断地修养人格——提高修养、完善人格

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政治修养是核心,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重点,心理修养是基础,学习成才修养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提高这些修养和完善人格方面,要求学生要做到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培养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的生活是丰富人生的一种历程,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成长平台,同学们要抓住眼前的任何机会去锻炼自己,历练自己,充实自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课程,能使21世纪的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因此,作为教师不能只会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到真正的新东西。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作为教思政教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一堂课不仅要精讲讲重点难点,要使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要在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学、讨论、辨论、练习等。帮助学生思考,不越俎代疱。一般来说,一节课的开始引入、结尾总结,中间难点重点由教师讲,其他可由学生自己学、自己思考。如果教师一节课讲到底,教师的讲课就会变成学生“催眠曲”,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教师要让出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师生互动,这样课堂就会有生机,有活力。这时,教师已不是演员,而是躲在幕后的“导演”。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能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能让学生迎接挑战。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晏中梅 2015年11月2日

2.思政课比赛教学设计 篇二

一、快乐教学的内涵阐释

1.快乐教学思想的提出

在教育史的思想长廊中,乐学思想并非今人首创,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学”似乎是缺乏情感因素激励而仅依靠认知因素的学习,而“好学”和“乐学”这是指带有情感因素激励的学习。明朝中期,随着王守仁创立的“王学”的兴起,乐学思想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这是因为王守仁本人就是极力主张乐学乐教的教育家。王守仁的得意弟子王心斋,继承先生的乐学思想,编成“乐学”为题的诗歌,名为《乐学歌》,传授于后世。

近年来,传统以“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为目的的思政课教学日益受到人们,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质疑和排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思政课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中,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不断的探索中,而快乐教学应是探索的重点和核心。在近年来快乐教学的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关于在点上如何深化及在面上如何发展思政课的快乐教学,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2.基本内核

快乐教学是从学科特点出发,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向积极性,努力创设自然、融洽、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达到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绪表现为两种姿势:一种是积极姿势,当人的情绪处于这种姿势时,人的各方面机能就处于亢奋状态;另一种是消极姿势,当人的情绪处于这种姿势时,人的各方面机能就处于抑制状态。“快乐教学”正是基于这一心理机制来实现的。思政课教师要千方百计避免学生的情绪陷入冷漠、灰心、颓废的境地,激发学生求知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和勇气,尽力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入最佳状态。快乐教育模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可行的模式,换而言之,快乐教育实质是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本,以愉悦的形式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在乐学中学会,在会学中乐学,以言悦人,以形动人,以情感人。

二、思政课快乐教学的原则

1.快乐性原则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非智力因素(动力系统)包括兴趣、情绪、动机等与智力因素(工作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指的就是这种决定性作用。思政课实施快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努力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即首先是教师快乐的教,而后实现学生快乐的学,使学生变“厌学”为“好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实现这一点,“快乐性原则”应成为思政课快乐教学所有原则中的第一原则,贯彻于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始终。

2.主体性原则

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传统思政课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教师把持课堂,把学生的头脑视为灌输知识的容器,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思政课的快乐教育要实现学生“乐中学”与“乐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主体性教学原则”做保证。

3.激励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学习动力系统中,兴趣、动机、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学生内在的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要依靠外部的作用而起作用。如快乐教学氛围的创设便是一种外部的作用,其中“激励”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处于转折关头时体现为一种强而有力的外部动力。激励包括学生的自我激励,培养学生学会自我激励,是我们的育人目标之一。但“激励性”原则侧重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要把它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并研究激励的方法,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飞跃。

4.整体性原则

将思政教学纳入整体协同优化运行的轨道,既指教学四大要素(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协同优化,也指教学系统与学校思想教育系统、学校管理系统以及家庭、社会教育系统的协同优化。仅就思政课教学领域内部而言,不仅需要教师对实行快乐教学有良好的愿望,而且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相应的改革,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处理,同时也需要全体学生的配合。

三、思政课快乐教学的方法

1.把握时代脉搏,是实现思政课快乐教学的关键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有很多学生并不喜欢政治课,但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重大时事却都情有独钟。令人遗憾的是繁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没有精力去弄清国内外大事的来龙去脉。时事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国内外大事的简单罗列和拼凑,更重要的是要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与此同时,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快乐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2.拓宽教学渠道,采用丰富多彩的立体型的教学方法

政治教师应当尝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立体的、活生生的教育感受,达到化“枯燥”为“生动”(教学内容)、化“厌烦”为“渴望”(学生情绪),以取得良好的收效。

运用调查法教学。只有让学生接触社会,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是来源于沸腾的社会生活。调查法第一步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调查课题,寻求符合实际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步骤,明确社会调查的方式和方法。第二步正式开展调查,掌握大量和课题有关的数据和材料,并对之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思考,然后再一次走向社会,加以充实和提高。第三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一方面使书本知识得到检验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为改造社会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采用穿插艺术、创设意境、幽默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快乐教学的最佳效果与良好的课堂气氛分不开。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相协调,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应该是既静谧又炽热,既活泼又紧张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知识的群峰中饱餐秀色,乐而忘返,使学生奔驰在知识的大草原,产生一种对崇高、悠扬而心旷神怡的美好境界的向往。

用“说明法”和“类比法”来实现教学任务。精心设计生动的教学情景,从而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说明法”就是用事例来说明原理,如要讲清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就可以用“一支钢笔和伍元钱”来说明,“伍元钱”既执行了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钢笔值伍元钱,同时又执行了流通手段的职能,因为钢笔需要用伍元钱为媒介来交换;“类比法”就是用事例类比原理,如要讲清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就可以用“人和粉笔”的事例来类比,“粉笔为谁所拥有”是一个类似“国家政权为哪个阶级所掌握”,即国体问题。“拥有粉笔的人怎样握粉笔”是一个类似“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如何组织国家政权”即政体问题。“左撇子还是右撇子决定了是左手握粉笔还是右手握粉笔”是一个类似“国体决定政体”的问题;“提左手握粉笔还是右手握粉笔反映了拥有粉笔的人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是一个类似“政体反映国体”的问题。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再配以风趣幽默的讲演、热情洋溢的姿态,就能使学生沉浸在喜悦和享受之中。当然,在选择事例时,要注意事例的趣味性和针对性。

3.善于调控扣人心弦的教学节奏是实现快乐教学的重要一环

政治教师要善于把握住学生生理和运动的节奏,使教学节奏与之相适应。巴甫洛夫认为在50分钟以内,大脑兴奋中心总会出现一个疲劳波谷。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利用兴奋中心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要善于在疲劳波谷期设计精彩的提问,或举一些恰当有趣的例子,加快节奏,形成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兴奋起来,渡过疲劳低谷,从而弥补生理心理的缺陷。

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有节奏感,做到快慢适度,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心理学研究认为“机关枪式”的语言、“大辩论式”的语言,会对学生大脑细胞产生超荷刺激,从而产生厌烦心理。教师还要善于借助教学内容的节奏来调节整节课的节奏。教学内容的节奏指上课内容的详略、多寡、取舍、安排等。该讲多少信息,含量和速度都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必须富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感。在教学的重点处应讲得多一点、详一点、速度稍慢一点,方法更灵活些,形成教学的高潮。

4.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实现快乐教学的有益补充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在政治课堂上利用电脑、放像机、VCD、大屏幕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生动、活泼、有效的学习。它一改政治课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有效实施的思政课快乐教学。

四、快乐教学应走出的两个主要误区

误区之一:有的人认为快乐教学就是轻松教学,一味地降低要求,减轻负担,甚至不留作业。事实上,轻松并不等于快乐,不受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去学习,得到一种享受,那才是快乐。快乐教学不只是简单地减少学生作业,而是把学生从压力中解放出来,并不主张没有负担,只是不主张给学生过重负担,才能在快乐中接受和完成任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那么即使没有作业,学生坐在教室里,心理负担可能已经超重。如果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业做得多也觉得快乐。

误区之二:也有人认为快乐教学无非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笑一笑,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而已,误入庸俗的“哗众取宠”。事实上,快乐教学不是简单的逗笑,不是点缀,或脱离教学内容的外部形式,而是引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与教学内容血肉相连。有机融合在一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有如教学的整部机器的传送带,推动教学进程,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摘要:思政课快乐教学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从思政课学科特点出发,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向积极性,努力创设自然、融洽、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达到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以快乐性、主体性、激励性、整体性为原则,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实现思政课预期的教学目标。

3.高职思政课教学新手段 篇三

【摘要】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开讲啦”播出以来备受关注。当今思政课课堂中,它也正被广泛使用。笔者将以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亲身经历,探讨它的课堂使用方式及作用。

【关键词】高职 思政课 学生开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50-02

中央电视台一档名为“开讲啦”的电视公开课一经播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关注,被誉为 “中国思想好声音”。然而这种特别容易拉近人与人心灵距离的交流方式,并不是媒体界的独创。当今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中,它也正被广泛使用。笔者将以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亲身经历,探讨它的课堂使用方式及作用。

一、“开讲啦”适合演化为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环节

正如理工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中,让学生上黑板演算习题,可以起到示范和检查作用一样。像“开讲啦”这样可以让学生放下戒备,轻松吐露“心声”的活动,被合理地引入到思政课中,也将成为思政课的教学亮点。

我在自己的思政课课堂内试验让学生“开讲”。首先,要精心设置开讲主题,我主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精心设置主题。在大一上学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中,我设置了“我的大学,我的梦”、“通往理想的彼岸”、“寻找家乡的文化符号”、“我心中的道德楷模”、“中国文化标志城市”等主题演讲。下学期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中,我设置了“我心目中的毛泽东”、“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生态文明与畜牧业发展”、“法治中国”、“海峡两岸”等主题演讲。其次,要确定好演讲的时段,根据教学内容可以灵活采用课前、课中等形式。再次,演讲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我主要采用个人自荐、小组推荐代表、教师随机选定开讲学生等形式。最后,要选择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我采用教师点评和学生意见反馈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一开始一些班级不太积极,学生不太配合,学生“开讲”也使课堂的掌控难度加大。但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最终效果可嘉。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进程更灵活而流畅。由此可见,“开讲啦”很适合科学地引入到思政课教学中。

二、“开讲啦”引入思政课课堂的价值

1.让学生开口,拒绝自闭、空虚和胆怯

当今社会,由于各类电子产品的普及及无线网络的广泛覆盖,90后这代大学生普遍脱离现实、痴迷网络,而内心却空虚又怯懦。高中时代学生主要忙于学习和考试,演讲锻炼的机会不多,演讲的能力不强,有的学生因为自己高考分数低等原因有自卑心理。强行设定课内“学生开讲”,可使他们被迫打开心灵,让灵魂回归现实,并锻炼自己的胆魄。这点在我的课内就有例可寻:

一次上课时,我随机指定了一个学生下次课做不限主题的“5分钟自由演讲”。课后,班长告诉我,这个学生很内向,平时很自闭,从不与人交流,这次的演讲对他来说太难了。再上课时我们都为这个学生捏了一把汗,他开始演讲时确实很紧张,不敢抬头,声音也很颤抖。我在旁边帮他翻译,同学们也都点头表示理解他的话。在大家的鼓励下他慢慢地放开了,足足讲了8分钟,课后辅导员知道了激动地对我说──你竟然让一个“哑巴”讲话啦!我认为是课内宽松的演讲规则,和其他学生对该活动的热情激发了她演讲的欲望。

2.个案性纠错,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政课课堂内合理设置的学生“开讲”,可起到个案展示效果,有助于教学目标顺利实现。思政课课内的学生“开讲”,常能反映出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引导,能促进学生对自己思想观念的反思和纠正,也能提升学生对思政课价值的认可度。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讲完毛泽东思想之后,一个学生主动演讲题目是“毛泽东的神奇传说”,以神奇传说为根据对毛泽东进行了评价,观点偏颇而激进。此时正直公众人物毕福剑不雅视频事件发生不久。在接下来的学生点评环节,一些学生对演讲的学生进行了批评,说他和毕福剑一样对前辈不敬,有的同学甚至说他的错误和毕福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及时制止学生不理智的辩论,首先肯定这个学生敢于表达个人观点的勇气,但是指出他的错误所在:评价人物应该以客观事实而不应以传说为根据。然后,列举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向学生讲解毛泽东的错误和功绩,让学生明白毛泽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毛泽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他理应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最后我对毕福剑的错误进行了分析,让学生引以为戒。通过我的引导,同学们普遍认同了我的观点,学习这门课的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育目的。

3.拉近师生距离,提升思政课教师地位

大学教师因为职业的特殊性,以及课时少、与学生接触时间短等多种原因,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本就大。而处在青春叛逆期的90后大学生,又热衷以冷酷自私的外表武装自己。这些使大学课堂中师生互动成为难题。而学生“开讲”可暴露他们心中的所思所想,让教师能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另一方面,当教师针对学生“开讲”中反应出的心理问题,给予科学合理并充满正能量的指导时,学生会从内心接纳老师,并从心理上燃起对老师的敬意。这些都将对教学有直接的帮助作用。

给2014级宠物班学生讲科教兴国战略时,一个小组代表的观点是:最没用的知识就是历史政治!我当时很吃惊也很沮丧,这个班平时上课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很好,上课很少有同学玩手机或睡觉。这个同学平时上课也很认真,在中日因钓鱼岛事件关系紧张时,独自一人到济南参加大学生游行示威,来我院后还积极组织同学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所以我在想问题究竟出在哪呢?我认为他对历史和政治知识的体系缺乏完整的了解,感觉教材理论内容和他观察体验到的社会现实有差距,因而有了错误认识。我在点评时并没有批评他,而是从同学们毕业后开宠物医院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起,深入讲解我们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所需运用到的政治和历史知识,让学生们意识到政治历史知识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于现实和理论的差距,我没有回避,而是讲解原因,鼓励学生珍惜大学时光,增建国之才,去改造社会的不完美,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被我的宽容和强烈的责任心所打动,从内心更加敬重我。

三、结束语

总之,在有目的的引导下,针对思政课特点的课内“开讲”,是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的新型教学手段。学生开讲和教师的精彩点评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思政课有血、有肉、有用、有价值。一方面拉近了师生关系,同时也使学生从被动听课到爱课、好学,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4.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 篇四

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主渠道。面对我院学生特点,如何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这是一项关系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为此,2014年4月8日下午三点钟在五大楼会议室召开了全体思政教师会议。会议由党委书记李建萍主持,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汉定,思政与基础学科部负责人及全体思政课教师参加了会议。

会上,思政教研室从组织管理、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学院思政课建设的基本情况。当前学院的思政课建设基本能够按照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要求运行,思政课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学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面对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思想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形势,我们还需要不断从课程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从而切实提高我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会上各位任课教师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想法。最后李建萍书记肯定了思政课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对各位老师的发言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强调,思政课教学是一门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是一门关系学生未来发展的人生课,不仅仅关系到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战略。思政课教师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去认识自己担负的使命。学院党委也非常重视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在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办公设备等方面给予优先保证。未来学院还将一如既往地重视思政课建设。也会充分吸纳各位教师所提出的建议,从教学实践环节设置、教学网站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逐一落实。希望各位教师结合自身发展规划,潜心钻研,教书育人,为学院人才培养发挥出更大的做用,希望思政课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卢丽丽)

5.思政课教师教学的论文 篇五

1思政课教学的能力要求

信息时代带来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各种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观念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其特殊性表现为三个维度,即:第一,服务政治的维度;第二,思想改造的维度;第三,人的发展的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为指向的政治价值观再生产[5]。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交互性和周期性的教育,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既不是单向度的,也不是一次性的。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容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传统单向度的灌输教育理论是建立在主客分离的.认知模式基础上的,造成了教育目的的异化,导致教育沦为对受教育者的控制和教化[6]。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其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才是思政课教育目的。教学方式方面,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同时也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深刻地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因此要突出问题意识,不能回避问题,要注重回答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决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忽略学生思想意识的动态管理。教学内容方面,努力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在当今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只有针对当前社会思潮有效回答大学生的困惑,才能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取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处理好时效性与实效性的关系问题。思政课教材从“05方案”实施以来,经历了多次修订,体现了教材体系的时效性。但是,再及时的教学设计离开了实效性都是无用功。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始终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重点,围绕教学重点组织教学材料,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教学手段方面,善于运用新媒体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必须改革和创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言论参与权。学生“被动”地接收着媒体上是非善恶真真假假的资讯,颠覆着日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思政课不改进教学手段,就会被其他社会思潮占领学生的思想高地。陈旧的教学案例、乏味的授课语言、严肃的课堂气氛,以及窠臼的考试方式只能让思政课“应然”的价值诉求夭折在“读屏时代”。因此,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案例,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例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学会时尚流行语,用学生最喜欢的语言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必须提升教学的艺术性,用学生最认可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改革考试方式,用学生最接受的方式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

2促进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

2.1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教学能力的提升包括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授课水平的提升。因此,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提高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明社会问题。第二,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在思想意识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能够较深层次解答学生的困惑。第三,提高教学授课能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成武装学生思想的理论武器。第四,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做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2.2有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师的职业价值

6.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篇六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11-01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分类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特点主要表现为“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现“职业性”教学方法体现“灵活性”教学评价体现“综合性”。它既不同于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学也不同于中等和初等教育的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时它既不同于专业课教学,也不同于实习、实验课教学,也不同于公共文化基础课教学。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教师主导法、学生主体法、社会实践法。

教师主导法主要是指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处于演员地位,学生处于观众地位。“演员”表演的思想水平、艺术水平影响到台下观众的兴趣和收获。

教师主导法,具体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等四种形式以及开展调查学生情况和家访等活动。

学生上课法指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当“教师”讲解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通过该方法、学生主动查资料写讲稿、试讲、正式讲解、评讲、锻炼学生胆量和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法是指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充分遵循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即培养高职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实践中开拓眼界增长见识、明白道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具体包括参观、访问、调查、服务、参加读书会、参加“四学”小组、参加班团活动、研究课题、听报告、看电视、电影、录像、多媒体学习、文娱晚会、心理咨询、道德咨询、法律咨询、宣传模拟法庭、法庭旁听、办黑板报和学习园地、组织兴趣小组。

二、教学方法创新的依据

唯物论: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辩证法:辩证否定观、创新意识

认识论:实践是认识基础

这里不加赘述。

三、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探讨

常规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似乎不能引起兴趣,这就要多研究新的方法。

1、案例教学法;

2、互动参与式教学法;

3、启发式教学法;

4、专题式教学法;

5、激励教学法;

6、分层次因材施教法;

7、多媒体教学法。

清华大学的“因材施教”提升实效性法

近年来,清华大学在研究型教学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和积极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新模式,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把握教学对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兼顾教学内容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型,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增强教学针对性的同时,有力地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大连理工大学的“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促进自我教育法

经过多轮的实践探索与总结,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取得了良好效果。

南京师范大学的网络教学增强师生互动法

2009年开始,南京师范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精神,探索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全面改革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的“两平台三实训”提高职业素养法

学院紧紧围绕高职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切实改进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灌输轻内化、重认知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创建了“两平台、三实训”相结合的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东北师范大学的“四维并进”创新教学方法

几年来东北师范大学从学生、教材、教师和合力四个维度,深入研究、强力推进,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努力实现规律把握与教学改革相统一、教材指导与学生接受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互动相统一、教学即时性与教育日常化相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四维并进、集成创新”教学方法改革的推进离不开学校的高度重视。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的“挂牌选课”法

在2016年3月开学后,实验“挂牌选课”的方法,就是让所有上高职同一门思政课课程的老师,在同一个时间,上同一专题的内容,让学生选择希望上哪个老师的课。这个方法有些残忍,就是要逼迫老师们积极备课,而且是要花精力备课,要准备每一堂课都是“精彩一课”,每个老师都会使出浑身解数去寻找适合高职民汉族学生听课的方法,把每一堂都上成“优质课”。这样,才可以吸引学生们的眼睛和注意力。

教师是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反映的是一门课程的总体教学水平和质量,也是教师形象和素质的综合体现,作为高职思政课教师,应该做到有极强的政治责任感,对自己的思政课教学要有信心,对自己的教学有问题意识,思政课教师具备这样的素质,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也就自然成为上好一堂课的内在要求。

7.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篇七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除了具备与其他普通高校共性的特征包括思想性、政治性、历史性、理论性尤其是意识形态属性外, 还表现出了特殊性。比如学术性、专业性的理论研究减弱, 实践性的要求逐步增强;抽象性的逻辑思维减弱, 直观体验式的感悟和领会增强。因而,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学生思想觉悟的程度、认知水平的高低和实践能力的强弱是衡量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志。而教师、学生和课程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三要素, 能否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所以,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是指根据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过程及教学绩效, 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以及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诸多课程要素课程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判断的活动。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

1. 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依据

近几年, 中共中央陆续出台了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 在切实改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继续优化思政课师资队伍, 不断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 (2013-2017年) 》、《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 (暂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等。

2. 相关学科的理论依据

首先, 明确教学评价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回归于人的全面发展。英国学者麦尔肯·弗雷泽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首先是指学生发展质量, 即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学’的东西, 包括所知、所能做的及其态度。”马克思主义教育评价理论认为,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最高的价值目标和评价标准。所以, 要综合价值观、人本评价思想、社会评价思想、历史评价思想, 转变原有的思维范式, 从注重外在条件的优化转向内在主体的长远发展, 建立健全以师生发展质量, 尤其是以学生发展质量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其次, 基于心理学分析的教育评价观为开展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观念。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戴维麦克利兰德的成就激烈论、弗罗姆的期望论、以及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等学习理论, 对于科学有效地开展教学评价活动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 用管理理论来审视和研究师生课堂教学活动, 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供理论指导。一方面, 学校教学管理要服务于师生潜能的开发、素质的增强和能力的提高, 采取人本化管理模式。另一方面, 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和优化教学资源, 使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最大化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目标相协调、相吻合, 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和个人教育价值需求。

3. 基于思政课课程属性和高职教育特点的现实依据

首先是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政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明确指出:“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作用,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 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 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高校所开设的思政课属于国家性质的公共必修课程, 承担着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的政治使命, 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质, 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

其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技术管理的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 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都是以此为依据的。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而言, 要紧密结合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以课堂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 把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上去,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社合作的广阔资源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 增强就业创业竞争力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构要素

评价目标。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最终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提高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效益。一是立体动态监控, 揭露现存问题;二是全面跟踪调适, 弥补设计缺陷;三是正负激励结合, 实现科学发展。

评价对象。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对象, 包括课程建设、师生“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教学保障;评课程, 包括对教学目标评价、教学内容评价等。一是评价课程建设情况。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网站建设等;二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三是评价教学效果。既包括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评价结果, 学生评教结果, 同行教师、专家评价结果, 家长和社会评价结果, 又包括是否体现教学特色;四是评价教学条件。包括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网络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经费等。

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衡量和评定教学质量的具体依据和准绳。就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言, 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等思想素质, 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等专业素质, 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贡献程度。就学生的学习行为而言, 包括遵守教学秩序和规范等行为养成, 课堂学习态度、学习任务完成质量、考试成绩, 听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和参加有关理论学习和交流活动等课外理论学习情况, 参加主题辩论、演讲等比赛项目、主题调研、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的实践活动情况。就教学效果而言, 具体体现为满意度指标, 即高职思政课能否满足政府、师生、家长、企业和社会对它的期望值及其实际满足的程度。

评价方式方法。要优化组合和灵活运用目标评价法、过程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总结评价法、标准评价法、问卷评价法、网络评价法等, 挖掘和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手段, 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评价结果。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分析报告既是教学质量评价的输出信息, 也是教学质量评价的结论性文件。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应以评价对象为单位, 通过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专家、学生以及家长、企业和社会组织, 获取与评价对象有关的信息, 收集和整理有关的数据信息、文献资料和调查材料等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责任及影响, 得出教学质量优劣的结论, 形成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分析报告。

摘要:文章在厘清教学、教学质量、教学评价的内涵以及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价关系的基础上, 分析了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内涵和实质, 指出了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政策法规依据, 哲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依据以及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和高职教育的特点的现实依据, 阐述了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目标、主体、对象、指标、方式方法、结果等结构要素的内容。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杨晓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德清.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4)

8.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创新研究 篇八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6-0227-02

近年来,我们注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和成绩,涌现出了一批深受大学生喜欢的先进教师典型,但在许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大部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佳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中宣部、教育部提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号召。由此问题倒逼反推,就要求思政教师进行多维度、多渠道的教学改革。如果我们比较分析这些教改成果就会发现,改革多集中于方式、方法层面,特别是新媒体手段的应用,很少触及教学理念的革新。传统的思政教学理念一般认为,思政教育要进课堂、进实践和进头脑,关键是进头脑。从上到下“进”的理念往往单方面强调“教”,即从教材到学生头脑的“单向输入”,让思想政治理论像士兵占领阵地一样,强制性地“入脑入心”,较少考虑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兴趣感受与内心需求,殊不知,该理念正是传统思政教育“灌输式”教学的思想根源,也是目前表面上繁花锦簇眼花缭乱、究其实质依然是“灌输式”教学的思想根源,更是很多学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原因。理念决定方法,方法决定效果,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的思政教育呼唤着从教学方法的革新上升到教学理念的革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一个特征就是学科交叉。结合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发现将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和“供求关系”模型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重新认识思政理论、转变思政教育理念、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产品”的三个特征:效用上具有不可分割性、受益具有非排他性和人为消费的非竞争性[1],因此,思政理论可以被视为一种体现国家意志的、由政府部门供给、非私人生产的“公共产品”。不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现代经济学,供求关系都是分析众多经济现象不可或缺的重要模型。特别是新古典学派,不但把传统的“供给决定论”和“需求决定论”改造成为“均衡价值论”,还以量化分析描述供求关系,使得这一模型成为西方经济学“万能”的分析工具。马克思在论及“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时指出:“要给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下一般的定义,真正的困难在于:它们好像只是同义反复”,[2]208在讨论市场与生产的关系时,他又进一步指出:“需求决定供给,反过来供给决定需求,生产决定市场,市场决定生产。”[2]213我们不用再引用更多的论断来描述“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供给是为了满足需求的供给(不是从资本所有者的角度),需求是立足于供给的需求。在这个意义上,供给分为两种:产品能满足社会需求称为“有效供给”;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即使凝结了人类的一般劳动,也是“无效供给”。

首先,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佳的问题可以用“公共产品”的“供求关系”模型进行解释:思政理论由于其特殊性,在高等教育中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目前四门思政主干课是全国在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假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类别由必修改为选修,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有选择的自由,就像在自由市场消费者自主选择购买商品一样,稍有经验的教师就可以预测,选修的群体不会很庞大,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市场失灵”。另一方面,目前思政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公共产品”的角度来说为“强制供给”,如果有学生认为该“公共产品”没有或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就会导致“消极消费”,即学生迫于必修课成绩必须合格的压力虽然“消费”了,但内心并不认同或低值认同该产品的实际价值,基于此种心理作用,谋求以最低付出应对该产品的“无效供给”。学习态度表现为不买教材和教辅参考书籍、逃课(绝大多数教师需要靠点名维持出勤率)、在课堂上睡觉、身在曹营心在汉——做其他课程作业、使用笔记本上网、玩手机、聊天等等,学习目的表现为考试只求及格,不计分数高低,所谓“政府失灵”。举例来说,相对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不是科学”而言,多数大学生更关注晚上宿舍能不能上网。调查表明,持此种心理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

其次,应用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我们也很容易解释大学生普遍对于思政课兴趣不大的原因。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于某一产品的消费量和消费者心理满足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量考察由此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相应变化。正如人从饥饿状态开始进食直到吃饱,这一过程中对食物的需求会先增加后减少一样,刚开始消费第一单位产品时,人的满足欲望最强,随着消费单位的不断增加,满足欲望也随之降低,呈现出一种满足程度递减的趋势,当满足欲望趋近于零但继续增加消费单位时,反而会抑制欲求,导致满足程度的负增长。以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例,大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已经系统地接受了近現代史教育(初中教材分为上、下两册,17万字;高中教材也分上、下两册,45万字),因此对这一特定时间段的史和论已有一个基本的掌握。虽然有资深学者一再强调:大学阶段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即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但相信中学教师也会在教学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而不是局限于具体史实),和中学阶段相比各有侧重,但大学生们是否愿意为了资深学者们说的那一小部分不同内容而多课时重复学习大部分的相同内容?资深学者在不断深入挖掘理论的时候如鱼得水,是否考虑到了青年学子从初中到大学学习同一段历史进程十余年的心态变化和兴趣保持度?同样是大学必修课,《纲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特》)也有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但课程所涉及的184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脉络是基本吻合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理论成果都是必讲的,对大学生而言,应该说很多授课内容是相同或相似的,这也就解释了当下热火朝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什么搞一个活动(例如参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可以很好地体现《纲要》与《毛特》两门课的大纲要求了;从教师角度而言,讲解《毛特》能离开中国近现代史吗?讲《纲要》能不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吗?利用“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就能很自然地解释,为什么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们觉得这个新增加的“一单位”的“公共产品”会造成满足程度衰减了。

“公共产品”理论和“供求关系”模型告诉我们:不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产品在市场上就会出现“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边际效用递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具体表现为实效性不佳、接受度较低、无效供给和公共资源的高成本消耗。因此,思想政治理论作为“公共产品”,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需求,既要保证“供给”,又要满足“需求”,这是我们应该树立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那么,思政课应如何顾及大学生的需求呢?以《纲要》为例,对于还没有进行《纲要》课程学习的大学生群体,要调查其教学期待,了解他们在经过初、高中近现代史的学习后,到底在头脑中留下了什么,积淀了什么,已有学习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他们树立了什么样的历史观,中学近现代史教育的成果是什么,对这门课程还有哪些未来预期等等;还要调查修完《纲要》课程的学生,要调查其需求满足度,了解在通过该门课程后,相对于中学历史教育有哪些收获,得到了哪些新知识、新观点,教师是否满足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需求,是否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是否对学生感兴趣的史实进行了讲述,对教材有哪些建议,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什么意见,对课时、授课条件、考核等相关因素有何看法,如何看待《纲要》与《毛特》两门课程的关系等等。只有长期问卷调查每届学生学前和学后的需求满足度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的“供给”与“需求”结合起来。

总之,思政课教师作为党中央和大学生之间思想上的“联系人”,应该着力寻找和把握国家统一“供给”的教材内容和当代大学生内心“需求”的“结合点”,通过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教学设计,不仅体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又能符合青年学子的兴趣感受和内心需求,避免“市场失灵”,摆脱“政府失灵”,使思想政治理论这一“公共产品”变成实实在在的“有效供给”,真正提高实效性,让该类课程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吕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供求关系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4):65-6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上一篇:素质教育措施201下一篇:个人借贷合同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