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诗歌的语言特色论文(精选8篇)
1.华兹华斯诗歌的语言特色论文 篇一
His Heart Fills with
Pleasure
----About Wordsworth and His Poem
When we hear a real poem, it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power and long life of great poetry.Poet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novel, newspaper;it is more intense than other writing, which more intense with feeling.And it is the true language of emotion.At such time, I might wish I was a poet, but not.So I like read the poetry, especially the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for it is a pleasure to listen to, and it sounds naturally to the ear.William Wordsworth,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early romanticism, He was born in 1770 and in a lawyer’s family.He studied at Cambridge from 1787 to 1791.At that time, he was a warm supporter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In 1797, he made friends with Coleridge and they write the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Late, Wordsworth’s attitude to the revolution changed and he gave up his former political opinion, and he lived in the Lake Pistrict.He and Colerige, southey were called Lake Poet.Because they lived in the same place and shared the similar view of literary and social in their work.And, he was made Poet Laureate in 1843, and died in 1850.Such as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is the major works Wordsworth.The poem describes the poet’s own experience in his trip.In the poem, Wordsworth sings the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the poet himself.And it is written in iambic tetrameter and the rhyme of “ababcc” in each stanza.“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It is triggered the memories of poet.Everything is beautiful.His heart fills with pleasure.The poet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on high vales and hills.Suddenly saw the golden daffodils.Beside the lake, the daffodils seemly are dancing in the breeze.“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In this stanza, the poet enjoys the
music of wind and dance of the daffodils.He saw the daffodils with the new sight.He trie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beautiful scenery and feels back to nature.“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Then, the poet expressed his delight in the sun, the hills, the flowers, the wind, and the fragrance, in the innocence of everything.He achieves great success in his pleasure and the nature with enthusiasm to paint vivid picture of daffodils.In a word, it has the beauty of diction, the beauty of rhythm and beauty of imagery.And he remained a poet in his painting and a painter in his poetry.Beside, Wordsworth based his own poetical ways on the premise that the good poetry is the unconscious overflow of strong feeling.He made his individual emotion, pleasure, and feeling, as the base in the creation and appreciates of poetry.
2.华兹华斯诗歌的语言特色论文 篇二
一、西方文论对诗歌产生快感的理论阐释
亚理斯多德早在其《诗学》中就提出诗对人的情感会起到净化作用, 同时, 他还指出诗能对人产生快感和教益。贺拉斯在《论诗艺》中也提出类似的观点。他认为, “诗人的愿望应该给人益处和乐趣, 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 同时对生活有帮助。”[1] (P155) 贺拉斯揭示了诗的双重作用, 既给读者以教益, 又可使读者从中得到快感。
华兹华斯也曾论述过诗歌给人带来的快感作用:“诗人应当期望自己的情感贴近自己所描绘的人物的情感, 甚至暂时进入幻觉, 使自己的情感与人物的情感浑然不分;而他对语言的改动完全是为了一个特殊目的, 那就是予以快乐。”[2] (P81) 诗人的创作目的不仅是让读者或欣赏者从中得到愉悦, 而且还要使读者得到教益。“只要诗人在其想和情感之间事先建立起适当的联想, 那么一旦诗人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 欣赏者就必然会获得愉快和教益”。在华兹华斯看来, 诗歌的主要目的是培育人类的天性中的感情成分, 引发人们的一种激情;诗歌的作用是矫正人们的情感, 增强人们的同情心。因此, 他的诗歌中既有欢乐的颂歌, 也不乏人间的悲曲。
华兹华斯与美丽自然有着不解之缘, 他以诗的形式表述了自己独特的自然理念, 他那些展现人在大自然中得到的欢乐的诗篇仅仅是其自然诗篇的一部分。
二、华兹华斯诗歌中对欢乐的抒写
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提出诗歌描写的主要对象应该是“以微贱的田园生活为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 人们的情感是与自然的美丽永久的结合在一起……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纯朴而无矫饰……”华兹华斯对乡村田野情有独钟, 因为“要找到芸芸众生的真实典型, 我们必须跳过绅士、富翁、专家、淑女的圈子, 深入到下层去, 到茅舍田野去, 到孩子中间去。”
华兹华斯讴歌美丽的大自然带来的无尽欢乐。诗人在《序曲》第一卷的开头便直抒回归自然的欢乐:“何方庐宅将我收留?何方的/山谷做我的港湾?何处林中/我将安家定居?何处清澈的/溪水将以淙淙低语诱我/入眠?整个世界展现在我眼前。
诗人展现大自然中的花木鸟虫给人带来的愉悦。四季的变迁, 自然中的月亮、太阳、河流、和风使人感到欢欣:“三月里天刚回暖的时候, /每分钟都变得更加欢畅, /知更鸟在门前亮出歌喉———/在高高的落叶松上。” (《写给我妹妹》) “月亮和灿烂的太阳, /还有些潺潺淌着的溪流, /在他还没有成年的时候, /叫他打心眼里欢畅。” (《露丝》) “啊, 这轻轻的微风中含着祝福———/下凡的仙客, 当他吹拂着我的/脸颊, 似有意无意地从绿色的田野, /从远方碧蓝的天宇送来欢乐。”[3] (P1) (《序曲》第一卷, 第1-4行)
华兹华斯礼赞天真儿童在自然中得到的欢乐。“在山岩下的一处草地上, /两个少年正坐着晒太阳;/如果有活儿, 要不已干完, /便准是全不在心上。/他们嘴凑着枫木的笛子, /吹凑着圣诞欢歌的片段;/又用这山谷里我们叫做/鹿角草或狗尾草的植物, /把各自的破帽装点:/快活得像那美好的五月天———/两个牧童就这样消磨时间。
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这样写道:“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味的情感。这种情感成为思考的对象, 直到由于一种反作用使那那平静逐渐消失, 而相似于呈现在思考主题面前的那个情感的一种情感便逐渐产生出来, 最后确实存在于心灵之中, 这种平静中沉思的感情往往使诗人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从而获得欢愉和充实。这种沉思后对自然的新的体味、感受和认知是从强烈的情感中自然的流露, 这样的诗给人欢乐。平静中对水仙的回忆给诗人带来了极大的愉悦, 使诗人茫然的心绪充满欢乐:“因为有时候我心绪茫然, /或冥思默想地躺在榻上, /这水仙常在我眼前闪现, /把孤寂的我带进极乐乡———/这时我的心便充满欢欣, /并随着那水仙舞个不停。”《我独自游荡, 像一朵孤云》) 。美丽的景色将在诗人的内心永驻, 会永远浮现在诗人眼前。
三、结论
华兹华斯谱写一曲曲欢乐的颂歌, 展现了人类在自然中得到的欢乐, 旨在给读者带来愉悦和智慧, 使读者的灵魂得到升华, 并以此拯救人类的灵魂。华兹华斯深刻地认识到迅猛发展的工业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遭到极大的破坏, 贫富分化的加剧使社会动荡不安, 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使人性扭曲, 传统的价值体系土崩瓦解, 人们的信仰濒临崩溃的边缘。“华兹华斯由此而提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以此来拯救处于功利时代的人的心灵。”他那些表现欢乐的诗篇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和对人类的热爱之情。
摘要:华兹华斯的一生与美丽的大自然有着不解之缘。华兹华斯在美丽自然中得到的欢愉。华兹华斯谱写一曲曲乡野的欢乐颂歌, 旨在给读者带来愉悦和智慧, 使读者的灵魂得到升华, 并以此拯救人类的灵魂。他那些表现欢乐的诗篇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和对人类的爱。
关键词:华兹华斯,诗歌,欢乐
参考文献
[1]亚理斯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罗念生、杨周翰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2]拉曼.塞尔等.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刘象愚、陈保国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华兹华斯诗歌的语言特色论文 篇三
关键词:王维 华兹华斯 自然诗 意象/主题 对比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255-02
1 华兹华斯和王维自然诗的意象对比
尽管华兹华斯的自然诗语言简单,却不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华兹华斯善于塑造生动鲜活的自然意象。比如,在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这首诗中,诗人写道:“The budding twigs spread out their fan/To catch the breezy air;/And I must think, do all I can,/That there was pleasure there”这里的“清风”就是一个自然意象,喻指对人的鼓舞和指导,自然界中的风类似人的呼吸,渗进人的心灵,把人的灵魂和自然的精神合二为一。此外,风还能帮助人摒弃傲慢自大麻木不仁,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云也是华诗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自然意象。在Daffodils(《水仙花》)中,诗人写道:“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在这里,云指代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正如我们所见,云在天空没有固定的位置,飘无定所。华兹华斯直到晚年才安定下来,云这个意象极好地表现了他在现实世界里毫无目的的游荡状态。除了风,云,山谷,华诗中还有许多自然意象,比如暴风雨,洪水,河流等等。华兹华斯非常善于在其诗歌中创造各种不同而又独特的意象来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和华兹华斯诗中的自然意象相比,王维诗中的意象更自然,换言之,王维自然诗中的意象更少打上诗人的情感烙印。
我们以王维一首著名的自然诗为例。在《山居秋暝》中,王维营造了许多自然意象,如空山,新雨,明月,清泉,莲花等等。所有的这些自然意象结合在一起,向我们呈现一幅静美的深山晚秋图。诗眼是个“空”字,笼罩全诗。王维用“空”来修饰山,其实山并不“空”,山中有许多景物:松树,清泉,石头,竹子,女孩,莲花,渔船等等。然而读罢全诗,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对山的“空”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因为诗中所采用的意象是如此静谧,纯洁,清透,丝毫不带人的感情色彩,给我们一种空灵的感觉。这正体现了诗人的人生哲学。一个秋日的夜晚,当王维在山间面对如此静谧的景象,他的内心如此宁静,没有任何杂念,不带任何个人感情和私欲,只是默默地享受着这份寂静。他心若无物地客观描写目之所见,因而所有的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空明的静的气氛。
王维生活在中国的盛唐时期,道教和佛教都已发展到非常成熟的阶段。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唯一的“诗佛”,王维深谙道教和佛教。道教认为人的情感,欲望,理性,以及任何主观的感情都是区分人与自然的特征,因而这些都会妨碍“天人合一”。与道教相似,佛教教义之一就是要求人们禁欲,对人的欲望和情感持消极态度。佛教教义把人在现世世界里所受的苦难归咎于人的情感和欲望,人因为太纠结于物质和情感因而达不到思想上的超然。因而,当王维在描述自然景物时,几乎不表现人的情感,人被认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遵从自然法则。在王维的诗中,自然是无意识的,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其间找不到人的理性和情感。故王维自然诗中的意象没有情感,只起到一种功能性的作用。他们的作用就是向我们传递诗人的人生哲学。
华兹华斯生活的时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非常迅猛,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华兹华斯受到基督教,泛神论以及卢梭倡导的“回归自然”的影响,因而把人和自然都看成上帝的创造,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以及人类都具有神性。在他看来,自然并不是指他生长的北部湖区,而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能够唤起人本来的人性。华兹华斯认为科学像一把枷锁,禁锢了人类的思想,情感和人性。他认为只有在自然中,人才是自由的,有人性的。然而,华兹华斯从来都不提倡人类摒弃自身独有的特点和大自然合而为一,因而,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自然意象从来不仅仅以自身的形象示人,而是明显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换言之,情感是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意象中最重要的因素。每一个自然意象都和诗人的情感紧密相连。
2 华兹华斯和王维自然诗的主题对比
华兹华斯自然诗的主题大多是歌颂大自然的美景。对华兹华斯而言,大自然是纯洁思想的栖息所,是心灵的保姆,向导和守护神。作为一个成功的自然詩人,华兹华斯无可争议地以其对大自然的精妙描写而闻名,他创作了许多经久不衰的诗歌如 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Daffodils,Tintern Abbey等等。
华兹华斯自然诗的另一个主题就是表达对贫苦和不幸的人们的遭遇的同情。这些诗包括Michael,The Last of the Flock,Simon Lee, the old Huntsman等等。以Simon Lee, the old Huntsman为例,Simon Lee年轻时是如此强壮的一个猎人,现在却是老迈不堪,贫困潦倒,连老树的树根都掘不动了。
华兹华斯的自然诗中还描写了他对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To the Cuckoo向我们讲述了诗人同她妹妹在树林里度过的欢乐童年,在Tintern Abbey一诗中,诗人的怀旧情绪被勾起。
华兹华斯的自然诗体现了大自然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强大影响:在My heart Leaps Up一诗中,看见彩虹使诗人领悟到三岁定老(“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在The Simplon Pass一诗中,诗人去爬山游玩,突发灵感开始思索什么是永恒。自然成为永恒的象征和客观显现物,自然具有神性的力量,它以精神的永恒映照人的短暂。
王维的自然诗大多也是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题。王维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不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他的诗里事物是客观的。《山居秋暝》《鹿柴》《田园乐》等许多诗歌都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在王维的许多自然诗里,讴歌友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在《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中,诗人的朋友即将奉朝廷使命前往西北边疆,诗人描写了和朋友喝酒饯行的伤感时刻,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中,王维描写了和友人裴迪的闲居之乐。
描写隐居生活是王维自然诗中另一个常见的主题。在一些自然诗中,诗人表达了他对佛教和道教的信仰。如在《秋夜独坐》这首诗中诗人写道:“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在《终南别业》中作者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华兹华斯和王维都是伟大的自然诗人,他们的诗中充盈着对大自然美景的精妙描写。然而,两位诗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在自然诗主题方面存在许多差别。
首先,歌颂儿童的纯真是华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而王诗中并未言及此。华兹华斯许多著名的论断都来源于他的儿童观。最著名的就是他提出的“三岁定老”,而在王维的诗中,儿童从来都不是诗歌的中心。
其次,华兹华斯很少在诗中描写友情,而在王维的自然诗中,友情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王维喜欢描写和友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以及表达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感情。
再次,华兹华斯经常在诗中表达他对生活的看法以及他个人的情感。正如他自己所说“诗歌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他非常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王维只是欣赏自然美景,很少或几乎是不表露自己的情感。正如他在《终南别业》中所写到的那样“中岁颇好道”,也许只有“道”才是他关注的,而不是自己的情感。
最后,在华兹华斯的自然诗里,农民和普通民众在生活中遭受了大量的苦难,而在王维的自然诗里,农民却是生活在大自然中最怡然自得的一群人。这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华兹华斯生活在动荡的革命时期,而王维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中。
3 结语
本文对华兹华斯和王维自然诗歌的主题和意象进行了对比。受基督教和泛神论的影响,华兹华斯认为人与自然都是上帝的创造物,大自然的一切和人都具有神性,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的。因而,华兹华斯自然诗中的意象不是纯自然的,它们明显打上了诗人的情感印记,换言之,情是华兹华斯自然诗歌意象最突出的特点。而王维受中国道教和佛教的影响,视自然为无意识的存在,不具有理智和情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遵从自然法则自然化。因此,王维自然诗歌中的意象不掺杂人的感情却渗透着佛理和禅意。就两人的自然诗歌主题而言,华兹华斯多以儿童的纯真,劳动人民的苦难以及自己的回忆和沉思为主题,而王维多在其自然诗中描写友谊和禅理。
参考文献
[1]Chen Jia. 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Page,Judith W.Wordsworth and the Cultivation of Women [M].Merkeley and Los Angeles,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
[3]Tang,Yihe.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300 Tang Poems[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4]Wang,Zuoliang.An Anthology of English Verse [M].上海:上海翻譯出版社,1990.
[5]姜明德.略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消极思想[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6(3).
[6]刘新民.华兹华斯儿童理念初探[J].外国文学研究,1999(2).
[7]聂珍钊.论华兹华斯的诗[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8]苏文菁.重读经典:本世纪60-90年代英美华兹华斯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 1999(2).
[9]苏文菁.批评者笔下的华兹华斯[J].广东社会科学,1997(5).
[10]王富仁.古老的回声[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11]谢文玉.论华兹华斯的妇女观[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6).
[12]许颖.论王维的禅风禅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
4.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 篇四
Are Indians Prisoners of Their Race?-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s and Rise of National Awareness 33 一个为追求自我挣扎的灵魂——看凯特.肖邦的《觉醒》 34 对比分析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 35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 37 英语外来词和它的翻译
从《当汽车等待的时候》看欧.亨利的写作特色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40 从关联理论角度谈英语双关语的翻译
原创论文写作//扣、扣//80599//0749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On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from Skopos Theory Perspective 43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
浅析《天路历程》中基督徒的成长历程 45 《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无尽欲望 46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分析
乌托邦和老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新闻英语中委婉语的翻译 49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50 国内旅游景点介绍英译的策略与技巧 51 英语外贸信函的特点及翻译
试谈黑人英语在美国电影中的渗透 53 中美家庭教育与个人能力培养 54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55 矛盾修辞法的认知语用分析 56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
《珍妮姑娘》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影响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因素的调查及分析—以x市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 59 英汉谚语的文化对比分析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 61 商标翻译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An Analysis of the Ambivalent Character of Frederick Winterbourne in Daisy Miller 63 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 64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写作技巧
《鲁滨逊漂流记》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66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
评《傲慢与偏见》中卢卡斯小姐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69 从价值观系统角度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70 《紫颜色》中爱丽斯沃克妇女主义解读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分析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手法 73 论《紫颜色》中黑人妇女的反抗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 75 论礼貌策略在商务信函写作中的运用 76 目的论视角下英语外贸函电汉译的研究 77 斯嘉丽---一朵铿锵的玫瑰
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79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
中美之间宴请礼貌原则的差异以及其产生原因 81 中国文化元素在功夫熊猫中的体现及其翻译 82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浅析
原创论文写作//扣、扣//80599//0749
关于照料母婴的市场分析
思维对汉英句子结构的影响---以《飞蛾之死》及其译文为例 85 [税务管理]我国开征遗产税国际借鉴和政策选择研究
一首平凡女性成长的赞歌—用“成长小说”理论来解读《简爱》 87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
化妆品品牌名称翻译审美与选词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90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性格和婚姻观 91 Social Causes for Tess’s Tragedy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 93 论《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的原因 94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 95 紫色中女人意识的觉醒
红河州农村英语学习两极分化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
A Paralysed Wilderness—Th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Symbols in Araby 99 《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
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
5.华兹华斯诗歌的语言特色论文 篇五
论诗歌翻译之韵味-从美学角度探讨华滋华斯《水仙》的两种译文
华氏的`《水仙》两种译文在形式、音韵、内容与风格诸层面保留了原作的韵味.诗歌翻译既要译意,也要译味.“味”对诗歌“忠实”的翻译至关重要,至于为“内容”服务的“形式”,则只可顺其自然,切莫因“形”伤“味”.
作 者:金春笙 JIN Chun-sheng 作者单位: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福建,宁德,352100刊 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年,卷(期):200723(4)分类号:H085.3关键词:形式 音韵 内容 风格 诗味 审美
6.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六
他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宋代。年轻时就眼睁睁地看着金兵蹂躏中原,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祖国的统一,他一心要挥戈跃马血洒疆场,但都被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拒绝了。一腔爱国之心付之东流。几十年过去了,山河依然破碎,而自己却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想到这里,他心潮澎,挣扎着坐起来,示意家人打开窗口。透过窗口翘首北望,不一会儿滴下了英雄泪。他指指书案,家里人明白他又要写诗了。儿子端过笔砚。他哆哆嗦嗦地写下了一生中最后的一首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情怀悲壮、真挚感人的诗是他的临终遗嘱,也是他的绝笔诗。这位老人临终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他是谁呢?他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他生于公元1125年,死于公元1210年。他的一生写过很多爱国诗篇。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是陆游退居山阴老家后,在一个大风雨的夜晚写的。这时的作者虽然已是六十七岁的老翁,但还时刻关心着祖国边疆的安全。这首诗的大意是: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家里,并不感到孤单和悲伤,还在想着为国家去戍守轮台。在夜静更深的时候,听着屋外风雨的声音,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境:自己跨着披甲的战马,威武地巡逻在北方边境上。
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文学上的伟大成就首先决定于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和当代的一些诗人如辛弃疾等,共同把我国文学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7.华兹华斯诗歌的语言特色论文 篇七
一、华兹华斯的成长历程
1798年, 华兹华斯 (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 与柯勒律治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谣集》 (Lyrical Ballads) 标志着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华兹华斯的诗歌描写湖光山色和田园生活, 歌咏大自然的美, 是“湖畔派”诗人的主要代表。他的诗风格淳朴, 清新自然, 英国诗人雪莱称他是“讴歌自然的诗人”。华兹华斯的人生与诗作都与大自然水乳交融, 他一生定居于山野乡村, 与青山为群, 和绿水做伴。他以饱含感情的文字赞美大自然, 发掘湖光山色、花草虫鱼等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可以说大自然是华兹华斯的良师益友。是什么使他醉心山水, 从大自然中寻找慰藉。难道是他天性使然?让我们看看华兹华斯的成长历程。
华兹华斯降生在一个律师家庭, 他有过短暂的欢乐幸福童年。在故乡的青山上, 他和妹妹多萝茜一起追逐嬉戏。然而就在他忘情地游玩于青山绿水之中流连忘返的时刻, 母亲抛下华兹华斯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那年华兹华斯8岁。祸不单行, 5年后他的父亲也匆匆地离开了人世。父母双亡, 无依无靠的他只得投奔亲戚。尽管如此, 这段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对他以后的人生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他的诗作里充满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1787—1791年他就读于剑桥大学。在这期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暴发了, 诗人热情洋溢地投入了这场革命, 他曾两度去法国, 但不久因为经济原因被唤回祖国。没过多久英法两国交战, 诗人的革命梦想破灭, 他失去了革命热情, 从此隐居于风光秀丽的湖区, 再度与自然为伴。
可见华兹华斯是自己革命理想破灭之后, 心灰意冷, 才退隐山林, 从大自然中寻找安慰。难道他像我国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那样过起了“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生活?虽然华兹华斯“性本爱丘山”, 但他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真的从此与世事隔绝, 过起了远离尘世、宁静悠闲地日子。
二、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
《抒情歌谣集》压卷之作《丁登寺》是1798年华兹华斯在其妹妹多萝西的陪伴下故地重游后所作, 叙述了与其妹妹重游丁登寺时的感受和思想变化。怀河河谷及丁登寺的美与宁静给诗人留下深刻印象, 天地一片安详, 使他深感慰藉, 令他遐思无限。
全诗大致分为五节, 用内心独白的形式, 采用无韵诗 (blank verse) 的格律写成。第一节从Five years have passed;five summers with the length开始到The Hermit sits alone结束, 主要描写诗人五年后故地重游时的所见所闻。第二节从These beautious forms开始到We see into the life of things结束。在此节中, 诗人回顾五年前与妹妹初次游历怀河河谷和丁登寺时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及其对诗人心灵的冲击和净化。美好的景物虽已久违, 但从未忘怀。第三节较短, 可以看做是一个过渡, 也可以看做是对第二节的肯定或强调。它以If this be but a vain belief开始, 以How often has my spirit turned to thee结束。自然帮助华兹华斯从“无益的烦闷和世界热病的沉重地压迫”中解脱出来。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 诗人是如此频繁地在精神上转向“绿叶葱茏的怀河”和怀河所代表的自然。在第四节, 诗人回到诗歌的开头。此节从And now, with gleams of half-extinguished thought开始, 到Of all my moral being结束。在此节中, 诗人对比此次游历与年少时初次游历的不同, 由第一节作铺垫, 强调重游对未来岁月的影响。在当下的愉悦中, 诗人欣慰地想到未来岁月的生命与粮食正蕴藏。
第五节, 也是诗的最后一节, 从Nor perchance, /If I were not thus taught到最末一行结束。这一节主要为诗人对其妹妹的“劝勉之言”。诗人在妹妹身上看见了过去的自我 (“在你的嗓音里/我捕捉住从前心灵的语言, 在你顾盼流转的/野性的眼睛里, 我再一次重温了/往昔的快乐。”) , 他希望妹妹也能回归自然, 也能培养、发展出一种与自己一样的对自然力量的深切领悟。
在《丁登寺》这首诗中, 华兹华斯探讨了人与自然、自然与人生的相互关系。自然之于人, 有如神灵之于虔诚的教徒, 而要得到自然的启迪和护佑, 正确的途径就是像诗人一样回归自然, 崇拜自然, 返璞归真。18世纪末, 法国大革命如火如荼, 由此引发了英国内部的动荡。正如Geoffrey Durrant所指出的那样:“《丁登寺》可以看作英国式想象在18世纪末面对由革命和战争的热情所带来的不安, 面对与科学不断增强的疏离感所带来的不安, 特别是面对商业、工业城市不断发展壮大所带来的不安时的经典表达。”
颠覆是指对代表统治秩序的社会意识形态提出质疑, 使普通大众的不满得以宣泄, 而抑制则是把这种颠覆控制在许可的范围内, 使之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结果。华兹华斯把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在诗行中, 让读者自己细细体会。他的不满与愤怒, 抱负与期望, 只是徘徊在字里行间, 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这种颠覆是权力产生的, 权力本身就“建立在这种颠覆的基础之上”, 通过抑制颠覆来强化统治。 (杨正润, 1994)
华兹华斯的另一首诗作《伦敦, 1802》, 是运用这一理论的最佳例证。十九世纪初, 在英国, 商业资本的发展和海外的掠夺, 使地主和中产阶级的一部分人发财致富, 社会贫富悬殊。诗人深感国人重视物质利益、自私、精神沉闷、缺乏内心的欢乐。这首十四行诗的前四行, “弥尔顿, 您应该生活在今天!/英国需要您:它是泥沼, 死水一潭;/圣坛、刀剑、纸笔, 火炉旁, /雄伟富丽的大厅与闺房”, 表达的是诗人对英国沉闷腐朽现实的痛心疾首, 希望借弥尔顿的献身精神, 把英国从堕落的现实中拯救出来, “啊!扶我们起来, 再回到我们身旁;/给我们礼让、美德、自由与力量/您的灵魂象颗明星远在天边;/您的声音象是大海的激浪, /纯洁好似朗朗的青天, 自由而庄严”。
《世事让我们过分劳心》是一首带有社会批判性的十四行诗。在诗的前八行中, “我们对大自然的召唤视而不见;/为了蝇头微利, 我们八灵魂弃捐/大海沐浴在月光之中, /大风呼啸昼夜不停, /现在象安睡的花儿一般沉静……”人们龌龊的金钱交易, 与大自然月光海水交相辉映, 与风云变幻的图景形成鲜明对照。从第九行中间开始, 诗人表达了宁愿做个异教徒以求与大自然为侣的想法。在诗的结尾大海引起的联想涤荡了前面数行使人感到郁闷气氛, 把人带入美妙的神话般的世界, 表达了诗人忘却樊笼、返归自然的喜悦。诗人面对英国社会风气的低下, 商业意识的滋长驱使人们绞尽脑汁攫取财货的社会现实, 虽然满腔愤怒, 但无能为力, 到最后只能忘却烦恼, 回归自然。
三、结语
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 尤其是格林布拉特的“颠覆”与“抑制”两个概念, 简单分析了华兹华斯的成长历程及其三首诗作, 认为华兹华斯虽然一生寄情山水, 追求超尘脱俗, 但内心恬静淡雅, 浪漫飘逸, 朴实无华, 长期生活在尽享天地之灵气的湖区, 其诗作多以描写大自然和人生关系为主题, 咏颂大自然这一人生快乐和智慧的源泉, 被誉为伟大的“自然诗人”和“诗的风景画家”, 其名作《咏水仙》、《丁登寺》、《孤独的收割人》、《致杜鹃》等被后人争相传诵, 但其实是怀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只能寄情山水, 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及对不平等社会的憎恶反映在作品中。大自然对华兹华斯来说, 既是心灵的归宿, 又是灵魂的避难所。面对残酷而黑暗的社会现实, 他无能为力, 只能选择逃避。
摘要:威廉·华兹华斯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作主要描写山色和田园生活, 歌咏大自然的美, 是“湖畔派”诗人的代表。本文从新历史主义批评“颠覆”与“抑制”两个基本概念入手, 分析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 指出华兹华斯寄情山水, 在大自然中寻求慰藉的真正原因:面对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无能为力, 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关键词:威廉·华兹华斯,浪漫主义,颠覆,抑制
参考文献
[1]罗选民.英美文学赏析教程 (散文与诗歌)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孟庆枢, 李毓榛.外国文学名著鉴赏:上册[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
[3]孙华祥.文学文本:阅读与阐释[M].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6.
[4]周永启.英诗200首赏译[M].海南:海南出版社, 2008.
[5]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8.论严羽的诗歌创作特色 篇八
关键词:诗歌;风格;基本内容;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06-02
中国古代著名诗论家严羽字仪卿,一字丹丘,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县)人,于宋末隐居不仕,其生卒年月不详,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严羽则以其名著《沧浪诗话》奠定了重要的地位。《邵武府志》中记载:“为人粹温中有奇气,好结江湖间名士。……羽既不仕,然其忧国忧民,每见于诗。”戴复古的《祝二严》诗称:“羽也天资高,不肯事科举。风雅与骚些,历历在肺腑。持论伤太高,与世或龃齬 。长歌激古风,自立一门户。”由此可知严羽与俗世不合, 一生际遇是不大得意的,他的诗歌创作不仅提供了一些了解南宋后期社会历史面貌的参考资料,也为严羽识别各类诗体的特点和总体把握诗的艺术风格,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严羽的诗歌作品《沧浪吟》由宋末元初严羽的同乡李南叙鬼编成集,黄出绍作序。《樵川二家诗》收《沧浪吟》二卷,一百二十一题共一百四十六首。按诗体编排,不论年代先后(骚体诗除外),有歌行,五言,七言,古体,乐府等。全集中古体诗占将近三分之一,数量居少,多仿古、拟古之作,一般都写得内容充实,感情激昂慷慨,语言古朴苍劲,具有气象浑厚的特点。前人认为严羽主观上追求盛唐气象,而作品却没能超越大历诗风,颇不以为重,觉得他的实践远远不如他的理论。钱钟书先生对此评价说:“批评家一动手创作,人家就要把他的拳头塞他的嘴——毋宁说,使他的嘴咬他的手。”严羽对其也颇为自负:说他的诗“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所谓“自家实证实悟者”,既指诗歌鉴赏的实践,亦包括诗歌创作的实践,至于王世贞说严羽的诗“徒具声响,全乏才情”(《龠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四十七),又不免贬抑太甚,尽管他的创作难说上乘。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严羽诗歌创作反映的思想风貌。
一、论入世诗
严羽身为布衣,生当动乱不安、危机迭起的南宋末期。早在年青时代,他就怀有匡时济世的宏大抱负,而无意穷经皓首,汲汲于科举功名。《梦中作》诗曾回忆说:“少小尚奇节,无意缚硅组。”他钦慕萧何、曹参、樊哙、灌婴这些隐身社会中下层的历史人物,凭实际才能,靠自己奋斗,终于辅佐明主,干出一番中兴的功业来。凡是儒家所推崇的圣贤英烈,严羽几乎都崇拜他们,满怀步其踵武的强烈愿望,这从他下列的诗句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椎牛醴酒且高会,酣歌击筑鄢能悲。
百年快意当若此,迂儒拳局徒尔为。
我亦摧藏江海客,重气轻生无所惜。
《剑歌行赠吴会卿》
与君高会日挥金,击剑谈玄复弄琴。
《相逢行》
忽忆当年快意时,与君笑傲长相期。
大杯倒瓮作牛饮,脱巾袒跣惟嫌迟。
《促刺行》
座中然诺两相许,一饮不觉连百觞。
《惜别行赠冯熙之东归》
从这些诗句中可见严羽重然诺,轻爵禄,爱剧饮的壮士之风。严羽歌行喜欢模仿李白,以上诗句可能由于受到李白影响,多豪言壮语。严羽的《登天皇山》有句云:“独立一世外,所思千古前。” 表现广阔的胸襟和不平凡的抱负,这种口吻使人想起《沧浪诗话·诗辩》中一些很自信的话,也使人想起《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的话:“仆之诗辩,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李杜复生,不易吾言矣。”从这些高自期许的话中,也可以窥见出严羽豪迈的性格特色。
然而此时,统治集团置国家命运,民族存亡于不顾,上下苟安,穷奢极欲,昏庸腐朽已到了极点。偏安的南宋王朝失尽了天下民心,给严羽带来深深的失望和愤懑。“……元人约宋同灭金,已而败盟,连岁蚺兵,江淮涂炭,羽身居草野,未尝不三致意焉。”(《邵武县志》)宋朝与蒙古合攻金,金亡,宋师乘机收复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西京洛阳,洗雪了百年来的耻辱,但是金朝的灭亡也为南宋失去了防御蒙古的缓冲力量,不久即在蒙古的军事压力下节节失利。严羽对朝廷依然文恬武嬉,苟安一时,不敢收复失地,以致河南两京地区又被蒙古侵占望深深失望。
《有感六首》更是这类篇章的代表作。作者在这组诗里,不仅揭露了南宋朝廷一系列畏敌误国的行径,还表示了自己对当政者采取“绥靖”即妥协求和政策的强烈不满。
误喜残胡灭,哪知患更长。
黄云新战路,白骨旧沙场。
巴蜀连年器,江淮几郡疮。
襄阳根本地,回首一悲伤。
《有感》其一
闻道单于使,年来入国频。
圣朝思息战,异域请和亲。
今日唐虞际,群公社稷臣。
不妨盟墨诈,须戒覆车新。
《有感》其三
严羽以冷隽之笔,提醒朝廷在议和中须提高警惕,积极防御敌人的反覆无常、不守信义,不要重蹈历史上因轻信“盟墨”而吃亏上当的覆辙。他对现实不满,不肯同流和污,却对现实缺乏必要的揭露和批判。特别是他对昏庸腐朽的最高统治者,始终怀着耿耿忠心,受到严羽批判谴责的只有叛臣降将和“盗贼”“群丑”。尽管当时国势渐弱,神州陆沉,诗人仍然充满必胜的坚定信念:“天意属亡胡!”这些都反映了当时比较重大的政治事件,也反映了诗人愿为国分忧的爱国热情。严羽不仅关心国事,而且对灾异连年,战乱不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更深表同情。《舟中苦热》写蝗旱给江淮人民带来的灾难:“蝗旱三千里,江淮儿女嗟。”在《避乱途中》,作者面对惨痛的现实,民生的疾苦,自己动无能为力满怀羞愧和痛楚,也都表现出对时事的关心。
nlc202309031102
从严羽的这些创作来看,他不是一个脱离政治,逃避现实的诗人,相反,他倒是相当关心政治和时事的。朱霞《严羽传》中有一首评述严羽的诗:“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这说明宋代已有人认为严羽很关心国事了。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评严羽诗说:“作品里倒还有些现实感,并非对世事不见不闻”。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二、论隐逸诗
然而,而对局势的危机,严羽不是以勇敢的抗争者姿态,知难而进,拯求国家于水火之中,投入改变现实的斗争漩涡,而是急流勇退,中道归隐,从老庄哲学中找到了精神的解脱,走上消极避世的道路。严羽的思想成分是复杂的,既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也受道家思想的侵淫。他在《梦游庐山谣》中说:“乱世茫茫飞蠓蠛,袖中别有金膏诀。须君之行当何时,共向丹崖踏霜雪。”他向往道家的隐遁生活,赞赏那种返于自然的思想。如《空斋》诗自我写照道:“寒灯照疏竹,栖禽时复惊。默坐空斋夜,寂寂道心生”。《游仙六道》其一:“愿言缘云去,随君向仙关。咽食长不老,何用思人间?”又其王:“愿乘此云去,去炼黄金药。千载倘归来,不复见城郭。”
不过,道家的这些消极影响,同严羽思想总的倾向比较起来,毕竟又是次要的。他的主导思想还是积极用世的思想,对隐遁学道思想渗透,或者说,他头脑里的道家思想,也或多或少地给“儒化”了。他并没有把隐逸看得高于一切之上,而倒是时常流露出由于宦游无成或者时局混乱无可奈何只能隐逸的思想。这样,儒道两家不同有人生观,在严羽身上调和起来了,入世与出世,成了他对待当时现实的态度的两个方面。
比如,诗人所企慕、幻想的世外仙境和仙家生活,远离尘器,和平幽静,清苦闲谈,自由自在,有时就寄寓了一点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情绪和批意义,交织着鄙夷权要,藐视富贵的思想。《悯时命》诗云:“厌此世之多嚣兮,时远眺而去之。”这“多嚣”,主要即指动乱不安的时世。正因“厌”,便时时企望远离而“去”,返于自然。有时,则只是幻想隐遁世外桃源,参与一点农事,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思归引》又道:“武陵春水绿堪染,就中亦有桑麻郊。近间秦人笑相语,待我东溪种碧桃。”在诗人看来,这类洁居遁俗的生活,旷达傲世的态度,也就是自己高尚的襟怀、操守的表现。所以,他在《紫霞楼夜饮》诗里得意地问说:“仙人共酌丹霞酒,逸侣同吹白玉笙。不向此时穷笑傲,更从何处豁高情?”
三、小结
严羽云:“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又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 严羽认为诗歌是吟咏性情的工具,言志抒情为其能事,“惟在兴趣”为其标识。诗歌要借助形象思维,通过形象的美感力量去打动人,没有“兴趣”,“不问兴致”的诗不能打动人的心眩,掀撼人的感情。这理论上的更多这主张“优游”和创作上不乏“痛快”,二者集于一身,又如何解释呢?这和作者思想的矛盾是有关系的。严羽的艺术趣味固然可能略偏“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偏于蕴籍空灵和浑成不露,但处于那一个艰危的时代,心头燃着怒火的诗人委实不容易按照“一唱三叹”的规律办事,而必然要更多地倚重磅礴的气势和激荡的旋律,创造出比较豪放的形象,这也是南宋文学的主旋律。严羽一如陶渊明的平和静穆;又具有李白早年的侠客剑士的性格。一方面他激赏“沉着痛快”的李杜之作,包括肯定“盛唐气象”和“建安风骨”,另一面他更倾向于“优游不迫”的陶、王、孟一派。当蒿目时艰、拔剑悲歌时,他更多地写下“沉着痛快”之作;当日往烟萝、忘机达世时,他更多地唱出“优洲不迫”之音。前者偏于入世,后者偏于出世,严沧浪亦可被称为“亦剑亦萧者”。
严羽诗歌的价值,当然不能和他的诗论相比,但也不失为一家,胡应麟说:“仪卿识最高卓,而才不足称。”(《诗薮》)都指出了严氏的创作成就不理论。郭绍虞评价他的诗话曾说:沧浪论诗重一“识”字,固有一日之长,然识有大有小,则所识有偏有全,有末有本,而所谓“识”者亦有长短可言矣。此毁誉之所由来也。“又说其自负处在是,其受攻击处亦在是,后人辗转承流,渐至于浮光掠影,初非羽之所及知,誉者太过,毁者亦太过也”。
综上所述,严羽的思想较为复杂,其作品成就不高,但也具有一定特色。结合他的思想和创作探讨他的理论批评,将会加深理解,推动《沧浪诗话》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华兹华斯诗歌的语言特色论文】推荐阅读:
关于诗歌的语言10-06
从诗歌语言读懂诗歌08-16
李白诗歌语言08-21
诗歌常见语言风格09-08
诗歌语言风格教案10-29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诗歌《秋天的颜色》07-10
高考诗歌语言赏析教案08-01
诗歌语言风格教师版09-26
大班语言诗歌教案《毕业诗》07-10
大班语言:诗歌《我最爱祖国》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