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钱塘江》注释翻译赏析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2024-08-29

《忆钱塘江》注释翻译赏析及阅读训练附答案(10篇)

1.《忆钱塘江》注释翻译赏析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篇一

【原文】: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注释】: 玉阶怨:属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从所存歌辞看,主要是写“宫怨”的。玉阶:玉石砌的台阶。罗袜:丝织的袜子。却下:放下。【翻译】: 玉砌的台阶夜里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久伫立露水便浸湿了罗袜。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仍然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秋月。【赏析】 《玉阶怨》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写一位妇女寂寞和惆怅的心情。前两句写女主人公无言独立玉阶,露水浓重,浸透了罗袜,她却还在痴痴等待;后两句写寒气袭人,女主人公回房放下窗帘,却还在凝望秋月。前两句写久等显示人的痴情;后两句以月亮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全诗无一语正面写怨情,然而又似乎让人感到漫天愁思飘然而至,不著怨意而怨意很深,有幽邃深远之美。【阅读训练】:

一、(1)第二句中的“侵” 字,很传神,你认为妙在何处?(2分)(2)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二、(l)请概括诗中人物的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2)中国诗具有富于暗示性的特征,请以本诗为例加以说明。(4分)【参考答案】

一、(1)答:“侵”字传神地写出了秋霜浓重的月夜,主人公伫立在台阶上,凝神关注,以致被露水浸湿了丝袜的状态(2)答案:诗歌塑造了一个望穿秋眼、热切盼望远方的亲人归来的妇女形象。

二、(1)诗中人物具有期盼(孤独)与哀怨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诗中人物无言独立玉阶,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了衣袜,可见伫立之久,等待(期盼)之深,怨情之切。回到院中,独望秋月,幽独之苦,似月怜人,似人怜月。何物伴人,“却下”二字,却是“又上心头”的写照。(4分,特征1分,分析3分)(2)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却引读者有无限想象余地,使思情无限辽远。“诗中全不见怨”宇,但给人“幽怨”之深之感。“露湿在袜”让人想到夜深人静站立等待思念之久,而人未知;”玲珑”二字,以月衬人,可想见女主人的思情至深之浓之烈。(4分,选择暗示点1分,举例展开3分)

2.《忆钱塘江》注释翻译赏析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篇二

【原诗】: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释】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①见说:听说。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②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③蜀城:成都。④升沉:指功名得失。⑤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翻译】: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著马头上升翻腾。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著去询问善卜的君平。【赏析】: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送友人入蜀》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诗作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语言简练朴实,分析鞭辟入里,体现了诗人文笔和思想都很成熟的特点。【阅读训练】:(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从全诗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3)、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4分)(4)、作者在最后一联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做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山上蜀道景致,“绕”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2)到蜀地去的路,险阻崎岖很不好走。直立的山崖在人的面前耸立,白云靠近马头飘浮。芳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春江环绕着美丽的成都城。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3)笼、绕;(2分)笼:表现了树木繁茂幽深、峰壑起伏陡峭的景象;绕:表现了山水相依、水流曲折绵长、峰峦蜿蜒的景象。(2分)(4)既是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之中,又寄寓作者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4分)(共8分)

3.《忆钱塘江》注释翻译赏析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篇三

【原文】: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 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注释】 ⑴幽人:幽隐之人;隐士。此指隐逸的高人。《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对酌:相对饮酒。⑵“我醉”句:此用陶渊明的典故。《宋书?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喝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对来访者无论贵贱,有酒就摆出共饮,如果陶渊明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翻译】: 我们两人在盛开的山花丛中对饮,一杯又一杯,真是乐开怀。我喝醉想要睡觉您可自行离开,如果余兴未尽,明天早晨抱着琴再来。【赏析】: 《山中与幽人对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诗表现了诗人李白和幽居朋友随心所欲、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展现出一个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幽人是指隐居的高人。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诗的一开头就点明了诗人李白与朋友喝酒的地点――山中。对李白来说,山中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所在。盛开的“山花”更加增添了两人喝酒的气氛。此情此境,称心如意,就“一杯一杯复一杯”开怀畅饮。一杯一杯复一杯,接连重复三次“一杯”,不但写饮酒之多,而且写快乐的程度。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由于贪杯,诗人李白的朋友喝得大醉,就告诉李白“我已经喝醉,想要睡了,你回去吧!明天你若还觉得有意的话,就请顺便抱只琴来!”“我醉欲眠卿且去”的典故出自晋代伟大诗人陶渊明。《宋书》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喝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醉了就和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醉欲眠卿且去,几乎用陶潜的原话,表现出一种天真超脱的风度。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独特的所在。盛唐时期,绝句已经格律化。而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却不迁就声音格律,语言上又有飞扬的气魄,有古代歌行的风格。【阅读训练】:(1)“一杯一杯复一杯“这句诗通俗浅近,但意趣丰富。请简要赏析其写法和所蕴含的意趣。(2)第二句中“一杯”反复运用,说说它的表达作用。(2分)(3)诗歌的最后两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参考答案】(1)答:这一句虽然通俗直白,但意味丰厚,通过反复的修辞主法和白描的手法,表现了对酌的情形:一是一杯接一杯地喝,可见性格爽快干脆;二是一杯一杯不停地喝,可见喝得很多,酒量很大;三是你一杯我一杯地喝,可见两人对酌兴致很高,关系融洽投机。四是可以想见两人推杯换盏,有说有笑,气氛很热烈。这样写,给人以的空间,很有生活实感。(2)“一杯”“一杯”复“一杯”,反复运用表明诗人饮酒数量之多,也表达了诗人饮酒时的酣畅淋漓之感。(2分,只写饮酒数量之多,给一分)(3)直言率真的诗人(2分,只写到“豪放”给一分)

4.《忆钱塘江》注释翻译赏析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篇四

一、1.下面加点词语古今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耕植不足以自给 B.幼稚盈室 C.质性自然 D.于是怅然慷慨 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侯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③相同,②④不同。D.①④相同,②③不同。《归去来兮辞·序》阅读答案(附翻译)3.翻译下面的句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译:亲戚朋友大都劝我出去做个小官。B.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译: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译: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D.情在骏奔,自免去职。译: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请求免去自己的职务了。4.陶渊明辞官离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3分)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起笔二句“归去来兮,___”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谏:劝谏 B.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就:接近C.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眄:随便看 D.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策:拄着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B.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乃设九宾礼于廷 C.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D.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8.下列表述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开篇破空而来,喊出久郁心中的志向:“归去来兮!”再回首在官时日,作者用“心为形役”的痛苦自责之词,作了精辟的总结。B.小舟遥遥,衣袂飘飘,写尽归田的欢愉,与“惆怅而独悲”的在官心境形成鲜明对比,一“问”一“恨”,显归意之坚,归心之切。C.“松菊犹存”似说坚贞芬芳的节操仍在,“出岫”之云,“倦飞”之鸟,犹言做官本来无心,“流憩”“遐观”“盘桓”,其实是作者遗世独立生活的写照。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作者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奔走以求荣华富贵,也不期望得到皇帝的器重赏识,而是回归田园,乐天知命享余生。

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生生所资 资:资助、供给 B.心惮远役 惮:害怕、畏惧 C.饥冻虽切 切:急迫、急切 D.尝从人事 从:顺随、依从 2.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A.幼稚盈室 B.于时**未静 C.质性自然 D.于是怅然慷慨 3.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家叔以余贫苦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遂见用于小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故便求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因事顺心 游于三辅,因入京师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2分)。(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分)【参考答案】:

一、1.B(“幼稚”:形容词作名词,孩子。今形容见识少,没经验。)(3分)2.D(①④用来。②把。③因)(3分)3.D(“自免去职”应为“自己弃官离职”)(3分)4.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答案意思如此即可得3分)5.(1)(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2)云气自然而然地冒出山头,鸟飞累了也知道回到巢中。(3)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二、《归去来兮辞》(陶渊明)1.田园将芜胡不归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5.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6.A.谏:劝止 7.D(D项均为连词,前者表并列,后者表转折; A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均为连词,于是。C项,均为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8.D(“帝乡”在这里指仙境,而非皇帝的赏识器重。)

5.《忆钱塘江》注释翻译赏析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篇五

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yě)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①,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chng)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九月,景帝立。十月敕谦提督各营军马,也先挟上皇破紫荆关直入,窥京师。石亨议敛兵坚壁老之,谦不可,曰: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亟分遣诸将率师二十二万,列阵九门外,而谦自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武兴陈德胜门外,当也先。以部事付侍郎吴宁,悉闭诸城门,身自督战。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叛阉喜宁嗾使邀大臣迎驾,索金帛以万万计,复邀谦及王直、胡濙等出议。帝不许,也先气益沮。庚申,敌以万骑来薄,副总兵武兴击寇彰义门,与都督王敬挫其前锋。寇且却,而内官数百骑欲争功,跃马竞前。阵乱,兴被流矢死,寇逐至土城。居民升屋,号呼投砖石击寇,哗声动天。王竑及福寿援至,寇乃却。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知终弗可得志,又闻勤王师且至,恐断其归路,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谦调诸将追击,至关而还。论功,加谦少保,总督军务。谦曰: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固辞,不允。

注:①土木:明代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7月,瓦剌部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仓促率兵20余万人亲征,因准备不足,在土木堡被击,明英宗被俘。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待僚属甚严,独下谦 下:谦虚地对待

B.石亨议敛兵坚壁老之 老:让疲惫

C.武兴陈德胜门外,当也先 陈:列阵

D.王竑及福寿援至,寇乃却 援:救援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于谦救时的表现的一组是( )(3分)

①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②言南迁者,可斩也

③廷臣请族诛王振 ④谦排众直前掖王止

⑤调诸将追击,至关而还 ⑥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

A.①③⑤ B. ①③⑥C. ②④⑤ D. 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谦少年时就被人看重,出按江西昭雪冤狱,为民除害,皇帝认为他堪当重任,亲手写下他的名字交给吏部,破格提拔重用。

B.也先入侵,皇帝御驾亲征,于谦极力劝谏但不为采纳,结果皇帝在土木堡被俘,留京的官员不知如何是好,有人提出向南迁都的建议,于谦坚决反对。

C.郕王代理朝政,朝臣在廷上怒击马顺,朝班大乱,郕王害怕想要起身离开,于谦上前阻止郕王,并大声宣读圣谕,众人才安定下来。

D.景帝即位后,于谦统领各路军马,也先挟上皇来犯,于谦反对消极防御,主张积极迎敌,亲自督战,调度得当,取得了保卫京城战役的胜利。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5分)

(2)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5分)

参考答案:

4.D援:援军 5. C 6.C(于谦)并大声宣读圣谕 错误

7.(1)京城是天下的根本,一旦动摇(南迁)那么国家的形势就无法挽回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

大意2分,第一小句判断句1分,第二小句动译为动摇变动或意译为南迁1分,第三小句独译为难道1分。

(2)国家正依赖您呢,今天即使是有一百个王直又能做什么呢!

大意2分,第一小句赖译为依赖、依靠1分,第二小句虽译为即使1分,何能为宾语前置1分

译文: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代理国政,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王呈)说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旦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郕王暂代皇帝出朝,廷臣们请求将王振灭门九族。而王振的党羽叫马顺的,便出来斥责言官。于是给事中王囗在明廷上打马顺,大家都跟着他。朝上秩序大乱,卫卒声势汹汹。郕王害怕得要起来走开,于谦推开众人走上前去扶住郕王不要起来,而且告诉郕王宣谕说:马顺等有罪该死,不予(百官)追究。大家才安定下来。于谦的袍袖因此全部撕裂。退出左腋门,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正在倚赖你呢,今天即使一百个工直又能做什么呢?当时,上下的人都依赖重视于谦,于谦也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

6.《忆钱塘江》注释翻译赏析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篇六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行宝奁闲掩①,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②,也即难留。念武陵春晚③,烟锁重楼④。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

[注释]

①宝奁:美丽华贵的梳妆匣。②阳关:曲名。

③武陵春晚:用陶渊明《桃花源记》,武陵人到桃花源事,这里指赵明诚。

④重楼:也作秦楼、凤台。相传秦穆公女弄玉与夫萧史曾住在此。这里指作者当时所居之地。①金猊(ni泥):狮形铜香炉。②红浪:红色被铺乱摊在床上,有如波浪。③宝奁(lian连):华贵的梳妆镜匣。④者:通这。

⑤阳关:语出《阳关三叠》,是唐宋时的送别曲。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据此诗谱成《阳关三叠》,为送别之曲。此处泛指离歌。

⑥武陵人远: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离开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径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今湖南常德)渔人入桃花源,后路径迷失,无人寻见。此处借指爱人去的远方。韩琦《点绛唇》词:“武陵凝睇,人远波空翠。”

⑦烟锁秦楼:总谓独居妆楼。秦楼,即凤台,相传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乘风飞升之前的住所。冯延巳《南乡子》词“烟锁秦楼无限事。”

⑧眸(móu):指瞳神。《说文》:“目童(瞳)子也。”详见瞳神条。指眼珠。《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引龙木禅师语曰:“……人有双眸,如天之有两曜,乃一身之至宝,聚五脏之精华。”参见目珠条。【译文】

狮子造型的铜炉里熏香已经冷透,红色的锦被乱堆床头,如同波浪一般,我也无心去收。早晨起来,懒洋洋不想梳头。任凭华贵的梳妆匣落满灰尘,任凭朝阳的日光照上帘钩。我生怕想起离别的痛苦,有多少话要向他倾诉,可刚要说又不忍开口。新近渐渐消瘦起来,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为秋天的影响。算了罢,算了罢,这次他必须要走,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离别曲,也无法将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远去,剩下我独守空楼了,只有那楼前的流水,应顾念着我,映照着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远眺的时候,从今而后,又平添一段日日盼归的新愁。【译文二】

金猊香炉里烟息香冷,床上的锦被翻卷红浪,起床后懒洋洋不想梳头。任华贵的镜匣落满灰尘,日上三竿高照帘钩。生怕离别时伤心苦痛,多少心事想诉说又没有开口。近来身体日渐消瘦,并不是因为喝酒太多,也不是因为悲秋。

算了吧算了,这一回离别,即使唱了千万遍《阳关》曲,也难将他挽留。想他如武陵人那样远去,我只能幽居妆楼。只有这楼前的流水,会可怜我整天凭栏痴望。凭栏远眺的地方,从今以后又添一段新愁。【评点】

本篇为抒写别情之词,写于词人夫君赵明诚赴莱州任职之际,表达了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

上片写临别时的哀愁。“香冷”二句渲染出冷漠凄清的气氛。香消烟冷,反映了词人的孤苦伶仃;锦被乱堆,则是因为她无心整理。“起来慵自梳头”写词人的情绪和神态。前三句描写的是一幅慵懒无绪的画面,揭示了词人低沉掩抑的内心愁苦。“任宝奁”二句则又微微露出一种娇纵来:任华贵的镜匣落满灰尘,日上三竿高照帘钩。此时,她心中的离愁还没有点出来,只是一副慵怠或者娇慵的样子。而下句“生怕离怀别苦”点出“慵”的原因,开始切题。但下句词人又一笔宕开:“多少事、欲说还休”,她宁愿把痛苦埋在心底,也不愿给夫君增添烦恼,真是用心良苦。正是因为如此,她才“慵”而“瘦”吧。末三句先从广义上写出致瘦的原因:有的人因喝酒太多,有的人因悲秋。而自己则是因伤离惜别这种不为人理解的原因。

下片抒写别后独守苦盼的幽怨。从悲情到“休休”,词意大幅度跳跃,中间省略了惜别过程,语言凝练。“这回去也”道出词人的无可奈何,离别已无法改变,即使唱了千万遍《阳关》曲,也难将他挽留。“念武陵”二句概括出双方别后相思之情。“武陵人”渐远,而我只能幽居妆楼,也许只有楼前流水记住我终日凝眸的样子吧。而“凝眸处”,却是“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到此全词结句,词人并未点出“新愁”为何,留有不尽意味。

[赏析]

这是一首从女性内心和细腻感触出发的别情词,把不愿亲人离去之情表述得婉转细密。完全有别于柳永、秦观的话别词。上阕就离别前的百无聊赖入笔,曲尽离怀别苦;下阕设想别后相思。“烟锁重楼”、“楼前绿水”,一片凄迷伤感。

这首词大概作于词人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游之际,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深情思念。“香冷金猊,被翻红浪”,为对偶给人以冷漠凄清的感觉。金猊,指狻猊(狮子)形铜香炉。“被翻红浪”,语本柳永《凤栖梧》:“鸳鸯绣被翻红浪。”说的是锦被胡乱地摊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纹起伏,恍似卷起层层红色的波浪。金炉香冷,反映了词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锦被乱陈,是她无心折叠所致。“起来慵自梳头”,则全写人物的情绪和神态。这三句工炼沉稳,在舒徐的音节中寄寓着作者低沉掩抑的情绪。到了“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则又微微振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词人情绪流程中的波澜。然而她内心深处的离愁还未显露,给人的印象只是慵怠或娇慵。慵者,懒也。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无心梳理,三慵也;宝镜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而日上三竿,犹然未觉光阴催人,五慵也。慵而一“任”,则其慵态已达极点。词人为何大写“慵”字,目的仍在写愁。这个“慵”字是“词眼”,使读者从人物的慵态中感到她内心深处有个愁在。

“生怕离怀别苦”,开始切题,可是紧接着,作者又一笔宕开,“多少事,欲说还休”,万种愁情,一腔哀怨,本待在丈夫面前尽情倾吐,可是话到嘴边,又吞咽下去。词情又多了一层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层。因为许多令人不快的事儿,告诉丈夫只有给他带来烦恼。因此她宁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自己折磨自己,也不愿在丈夫面前表露,真可谓用心良苦,痴情一片,难怪她会“慵怠无力”而复“容颜消瘦”了。“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她先从人生的广义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有人是因“万里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却是因为伤离惜别这种不足与旁人道的缘由。

从“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跃。词人一下子从别前跳到别后,略去话别的缠绵和饯行的伤感,笔法极为精炼。“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多么深情的语言!《阳关》,即《阳关曲》。离歌唱了千千遍,终是难留,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把双方别后相思的感情作了极其精确的概括。武陵人,用刘晨、阮肇典故,借指心爱之人。秦楼,一称凤楼、凤台。相传春秋时有个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一夕吹箫引凤,夫妇乘凤而去。李清照化此典,既写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也写赵明诚对其妆楼的凝望,丰富而又深刻。同时后一个典故,还暗合调名,照应题意。

下片后半段用顶真格,使各句之间衔接紧凑,而语言节奏也相应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强,使词中所写的“离怀别苦”达到了高潮。“惟有楼前流水”句中的“楼前”,是衔接上句的“秦楼”,“凝眸处”是紧接上句的“凝眸”。把它们连起来吟诵,便有一种自然的旋律推动吟诵的速度,而哀音促节便在不知不觉中搏动人们的心弦。古代写倚楼怀人的不乏佳作,却没有如李清照写得这样痴情的。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远了,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雾霭之中,她一个人被留在“秦楼”,呆呆地倚楼凝望。她那盼望的心情,无可与语;她那凝望的眼神,无人理解。唯有楼前流水,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钟情凝望的眼神。流水无知无情,怎会记住她终日凝眸的情态,这真是痴人痴语啊。词笔至此,主题似已完成了,而结尾三句又使情思荡漾无边,留有不尽意味。凝眸处,怎么会又添一段新愁呢?自从得知赵明诚出游的消息,她就产生了“新愁”,此为一段;明诚走后,洞房空设,佳人独坐,此又是“新愁”一段。从今而后,山高路远,枉自凝眸,其愁将与日俱增,愈发无从排遣了。

7.《忆钱塘江》注释翻译赏析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篇七

首联“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写行舟路程之远,颔联“有日云冻”“无风浪生”写行舟之险,颈联写行舟时的所见所感,尾联【注释】写行舟途中得鲤鱼后所引发的思念之情。其中,颔联描写的是阴冷的天气和汹涌的水势,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颈联描写的.是已从诗人视线中消失但还在诗人眼前时时浮现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船工在行舟途中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歌的妙处是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认为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习见之事,通过“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急迫心情。

尾联用典,船工捕得鲤鱼本是很平常的事,作者借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典故(或者能够说出古人常以“鲤鱼”代指“家书”),抒发了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人。对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1]

全诗虽不言忆,而忆意隐含其中。以“行舟”为线索,实忆兄弟思乡的情愫才是贯穿的主线。

个人资料:

周必大(1126年8月15日—1210月25日),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1] 。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及第。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博学宏词科。曾多次在地方任职,官至吏部尚书、枢密使、左丞相,封许国公。庆元元年,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嘉泰四年(1204年),卒于庐陵,赠太师。开禧三年(12),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

8.杜牧《秋夕》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篇八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流萤:即飞来飞去的萤火虫。传说腐草化萤。

(1)“卧看”二字逗出了怎样的情思?试作简析。

(2)前三句是怎样为情思的逗出“层层布景”的?试作简析。

答案:

(1)“卧看”二字逗出了宫女对爱情和自由生活的向往。牛郎织女是中国坚贞不逾爱情的象征,他们虽银汉相隔,但仍有一年一度的相会机会,而自己如花似眷却深闭宫中,流年似水。从而表现出对牛郎织女的向往,即对爱情自由生活的向往。

(2)首句:居住环境布景。通过“银烛”“秋光”及因银烛、秋光而变得色调阴冷的画屏三个意象,勾勒出宫女凄凉的生活环境。次句:人物活动布景。通过“扑流萤”这一动作细节,表现出宫女生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第三句:自然环境布景。通过阴冷的“天阶”和“凉如水”的“夜色”表现出宫女内心的.悲凉。

[注释]

秋夕:秋天的晚上。指七夕,农历七月七日。

银烛:指烛光皎洁如银。

画屏:饰有彩绘的屏风。

轻罗小扇:用一种很薄的丝织品做成的小扇子。

流萤:萤火虫。

天阶:皇宫中的石阶。

[翻译]

秋夜里的月光,就像是一盏银色烛光。原来刻画著图案的彩色的屏风,也被这样凄冷的月光照的透露出一股的凉意。宫女手里拿著轻丝做成的小圆扇,追扑著满天飞舞的萤火虫。这时院子里的石阶清凉如水,宫女扑累了萤火虫便斜卧在石阶上,凝视著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赏析]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9.《忆钱塘江》注释翻译赏析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篇九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③西山寇盗:指吐蕃。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一、

⑴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5分)

⑵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登楼览景时怎样的心情?(2分)

(4)诗家认为全诗中间两联最令人动情,请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其独到之处。(4分)

(5)本诗作者登楼抒怀,请结合本诗首联具体阐述作者抒怀的内容。(2分)

(6)本诗最后两句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3分)

(7)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8)试分析“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句中“来”和“变”字好在哪里?(3分)

参考答案:

⑴颔联写阔大悠远的自然景象,颈联写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2分)寄寓古今世事沧桑变幻、祈望国运久远的感慨。(3分)

⑵用典(借古讽今)。(1分)①暗讽君王重用奸邪,昏聩误国;(2分)②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抑郁与自遣之情。(2分)

(3)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忧愤而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

(4)即景抒怀,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的特色

(5)一是作者客居他乡对自己遭遇的伤感,二是看到国家多灾多难而对国家的忧虑。

(6)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用典。本诗最后两句主要使用了后主刘禅和诸葛亮两个典故。使用后主的典故主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治者重用宦官而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的担忧。使用诸葛亮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感伤。

(7)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要效仿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和报国无门的伤感。(意对即可)

(8)“来”即“来临”是说锦江的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迎面扑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变”是“变化,”指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表现诗人对民族历史的追怀。(意对即可)

二:

(1)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应是哪几个字?诗中哪一句与之相照应?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答案:

(1)万方多难。西山寇盗莫相侵。

(2)主要内容: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议论天下形势,讽喻当朝昏君。情怀:抒发了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

(1)历代诗家对此诗评价极高,清代诗人沈德潜说这首诗“气象宏伟,笼盖宇宙,此杜诗最上者” 。请结合颔联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价的。(5分)

(2)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5分)

参考答案

(1)颔联描述山河壮观的景象,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院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事的风云变幻。(1分)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想,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2分),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2分)

(2)①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②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③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二伤心

;④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 。(答对其中3点可得满分5分)

韵译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

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

从古到今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

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

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父吟。

赏析: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0.《忆钱塘江》注释翻译赏析及阅读训练附答案 篇十

闻有汤泉独去寻,一瓶一钵一无金。不愁乱世兵相害,却喜寒山路入深。

野老祷神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患身是幻逢禅主①,水洗皮肤语洗心。

【注释】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属安徽省石台)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梁书》(按应作《五代史记》;《梁书》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①禅主:指诗的题目中的禅宗长老。

【翻译】:听说有黄山汤泉,独自一人去寻找。带着一个瓶子一个钵。不为身处乱世,兵戎相见。却为深入寒山而喜悦。在荒郊野外祈祷有神鸦在神庙噪叫,猎人冒着风雪追鹿惊动了树林。身心受苦祈求遇到禅宗长老,在汤泉沐浴中身心得到洗礼。

【赏析】:荀鹤生活在唐末政治昏暗,军阀混战的年代,所写的许多诗作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悲惨现实,如《赠崔道士》诗中写道:“四海兵戈无静处,人家废业望烽烟”;《山中寡妇》诗中写道:“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此外,在《蚕妇》、《田翁》、《乱后逢村叟》等诗中还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酷吏的`憎恶感情。荀鹤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认为诗歌可以起传播教育的作用,并可以影响后代,所谓“雅篇三百首,留作后来师”。他的诗平易委婉,如话家常,有着张籍、白居易的近体风格。

杜荀鹤与僧人交往甚密,通佛理。“野老祷神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应是“患身”身心受苦之状。“语洗心”之语是“禅主”所言,即“患身是幻”。

黄山汤泉可以治病,在远近流传开来。远道而来的僧人对黄山汤泉无限神往,由“闻”而“寻”,又是不辞路途遥远“独去”,可见僧人的坚定之情。接写僧人翻山越岭的辛劳,以乱世、寒山、风雪、老林烘托出僧人寻求汤泉圣地的一片诚心。最后预祝僧人此行去汤泉沐浴身心将得到洗礼,“水洗皮肤语洗心”,成了古往今来的至理名言。后人评此诗,第一联如“爆竹”,第四联如“敲钟”,可谓起伏跌宕,余音绕梁。同时也为后世留下黄山汤泉浴治病的宝贵资料。

【阅读训练】:

1.试分析诗中两个“洗”字用法的妙处。(4分)

2.诗中“不愁乱世相害,却喜寒山路入深”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第一个“洗”字,意思是沐浴、洗涤;照应题目,引出下面的“洗”。(2分)第二个“洗”字,意思是洗礼、净化,形象地表现了净化心灵、洗礼灵魂,使诗的意境更加深厚。(2分)

【《忆钱塘江》注释翻译赏析及阅读训练附答案】推荐阅读:

钱塘湖春行简评及赏析09-05

《钱塘湖春行》全诗赏析09-02

钱塘江的诗09-07

上一篇:教师交流工作总结下一篇:财经法规考试重点归纳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