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日主题

2024-07-11

精神卫生日主题(共8篇)

1.精神卫生日主题 篇一

世界精神卫生日历年主题

1996年:积极的形象,积极的行动

1997年:女性和精神卫生

1999年:精神卫生和衰老

2000年: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2001年: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2002年:精神创伤和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2003年:抑郁影响每个人

2004年: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2005年:身心健康、幸福一生

2006年:健身健心,你我同行

2007年:健康睡眠与和谐社会

2008年:同享奥运精神,共促身心健康

2009年: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2010年:沟通解关爱 心谐健康

2011年:承担共责任,促精神健康

2012年: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

2013年:发展事业、规范服务、维护权益

2.精神卫生日主题 篇二

关键词:延安市,精神卫生,社区卫生服务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声明,精神卫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1],根据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最新调查数据表明,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精神残疾614万人,占7.40%[2],再对我国6大类的疾病和伤害占所有疾病全部负担的比例进行计算,来自精神疾病和自杀(精神疾病的结果)的负担排名首位,占疾病总负担的1/5[3]。2006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精神卫生已被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的行列。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4],进行多学科、多部门、多方面的协作[5],在全国建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以防为主,防治结合[6]。现对延安市精神卫生现状做以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体系与工作方法,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做理论基础。

1 精神卫生现状调查分析

1.1 对象

联合我市卫生局、残疾人联合会、精神病专科医院等部门,建立以政府支持,专家带队,专业人员参与的普查队伍,对全市人民,共计213.6余万,涉及延安市1区12县、196个乡镇、3426个行政村,对其精神卫生现状做以调查登记。

1.2 方法

本次调查以第2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对精神残疾的评定要求和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的评定要求为标准和内容,并事先对参与调查人员进行培训。调查组人员结构为2名专家主评,3名专业人员协同登记,2名市、县级残疾人联合会和卫生部门政府人员陪同参与,配合了解情况。采用调查组人员实地调查并评定,逐县逐村进行,深入村社进行评定登记,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共出车4613余次,出人75 049余次,为期6个月。

2 结果

共调查出存在精神疾患者数27 362人,占总人口12.8%,经过病情评定的人数为2081人,其分布结构如下。

2.1疾病患者基本人口学资料分布情况

见表1和表2。从表1可以看出,精神疾病患者总体在性别分布上差异不大,年龄分布主要以30岁到50岁人群为主,共占总体的51%,而且农民家庭的患者占多数,同时近94%的患者没有工作能力。从表2可以看出,多数患者主要靠夫妻对方或父母给予生活保障和监护供养,占总人数的87.1%。

2.2 疾病类型分布情况

见表3和表4。从表3可以看出,就所患精神疾病的种类而言,精神分裂症为主要病症,其患患者数占总数的62.2%,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所占人数最少。男女性患病比例不存在显著性性差异,男性只是在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童年和少年期精神发育障碍中占比例较高。但女性患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等疾患者数多于男性。从表4可以看出,青年期和中年期时点患病率最高。

3 讨论

本次调查检出率为12.8%,这与我国1982年全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检出率12.96%[7]和1993的检出率13.47%[8]结果相近。男女性别患患者数无明显差异,年龄分布主要以中青年为主,患病种类中精神分裂症成为主要病症,这与对北京市16个区县调查的结果不大相同[9],可能这因本次调查所关注的对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为主。也因本次评定的对象如此,同时得到结果显示,有工作能力的人只是个别,多数需要家庭供养并监管,且以患者多以地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癫痫为主。

且这些患者多数出生于农民家庭,根据我市农民的平均收入可估计,患者所在的多数家庭经济条件均底下,从而可能无能力支付治疗费用。从年龄分布上不难看出,患病检出率在50岁之前均处于上升阶段,可以推断其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得病总人数逐渐增加,即越来越多的人得病,而得到有效治疗的人数却已被掩盖不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了解甚少,从而也耽误了病情的及时治疗。

本次调查为实际深入村社考察,一方面可以提高可信度,但同时覆盖面难以做到完全没有疏漏,且针对重性精神疾病做评定,很难较深入的考虑一般精神问题,所以涉及到神经症等病症的分析还不够全面。同时,本次调查是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做以摸底,涉及到病情的发展情况、治疗与服药情况、家族史等各项资料,很难做到一致性的统计分析,因此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次梳理。

4 精神卫生服务社区体系建设

根据我市精神卫生现状调查显示,具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较多,多以精神分裂症为主,家庭救助困难,很多人还是无人监护供养,且自身也无生存能力。因此,在建设我市精神卫生社区服务的同时,要结合考虑我市患者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工作方案。依此对于我市情况,决定从以下几方面来发展建设我市精神卫生事业。

4.1 多层次社区服务体系建立

从上而下依次建立以下组织,第一,成立由政府领导组成的精神卫生办公室,负责精神卫生工作的落实和日常管理;第二,成立由专家组成的精神卫生工作督导组,对各单位的治疗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第三,成立由精神科医师组成的精神疾病社区监管治疗组,负责指导社区纳入患者和随访管理、对登记的患者进行精神科诊断复核及肇事肇祸危险性的评估;第四,成立县区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区县乡镇精神卫生工作的保障实施,协调各工作在不同部门的进行;第五,成立县区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承担社区、乡镇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包括提供患者线索,劝导患者就医,宣传精神卫生知识,随访并及时向上层提供患者信息资料。

4.2 病例建档存库,免费服药治疗

通过调查登记,对所我市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全市统一患者档案数据库建立,内容涉及人口学资料,病例,治疗情况,肇事情况等各方面详细情况。建立数据库可真实快速的发现需要关注的患者,及时对其进行跟踪治疗。同时,在得到政府支持的情况下,根据情况筛选穷困患者,我市实施免费服药和免费治疗。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我市患者是管理困难,自身救助困难等问题,免费服药采用基层发放、监督服药治疗的方法,确保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4.3 做好基层一线工作是关键

培训基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要求其能及时由下至上的反馈患者情况变化,做到随访及时,评定准确,资料清晰。基层人员要身处第一线,了解社区各种事件,解决一般问题,并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如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迹象变动,确保社区生活稳定,杜绝肇事肇祸的事件发生。对纳入免费药物治疗的贫困患者,根据治疗方案负责随访、定期发放免费治疗药物、监测病情变化,观察并及时处理药物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并及时向上反馈修改患者数据库内容。

4.4 精神卫生服务宣传工作

自上而下的进行精神卫生,联合政界、商业、媒体等社会各界人士,培训并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社会大众的疾病知晓率,提升我市人民整体精神文化素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公安部门、残联等各单位,合力关注精神卫生建设,政府政策倾斜,带动社会关注精神卫生建设。在全面我市开展市区、乡镇、农村开展现场义诊咨询活动,举办精神卫生知识教育电视讲座,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和宣传现场讲座,与居委会、社区活动中心、街道办事处、村委会等联合,深入社区、街道办、乡镇、农村家庭开展现场义诊咨询、知识讲解、治疗咨询等。同时下发“普通市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调查问卷”,及时对宣传情况和大众知晓情况做以摸底,充分了解我市民众的精神卫生知识了解程度及缺陷方向,做到有正对性要目标性的进行教育宣传。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Report Mental Health:New Understanding,NewHope 2001.WHO:Geneva,2001.

[2]薛静.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最新数据公报.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1):38.

[3]张明园.二十一世纪中国精神医学的思考.全国精神科医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训班(教学参考资料).2005.

[4]姜力.加强社区建设工作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国民政, 2006,12(4):1.

[5]Martha A,Rueter,Kristen E Holm,Rebecca Burzette,et al.Mental Health of Rural Young Adults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Co - morbidity and Service Utilization.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2007,43(3):229—249.

[6]沈渔邨.21世纪中国面临的精神卫生挑战.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6,29(1):6—9.

[7]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协作组.国内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的方法及资料分析.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6,19(2): 65—67.

[8]张维熙,沈渔邨,李淑然,等.中国七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2):69-71.

3.主题策划:儿童时代,生日快乐! 篇三

噢,这究竟是怎么啦?究竟发生什么重大事情啦?

哈哈,这是为了庆祝《儿童时代》60岁生日啊!

这时,礼花国王发话啦:“好啦好啦,众礼花们请安静!本国好久没有这么热闹啦,为了这次庆典活动,本礼花王国特意精心策划了好多精彩环节。哈哈,下面,就请我们礼花王国的每一个礼花都为‘儿童时代’high起来吧!”

啪啪啪啪,众礼花们爆发出了鞭炮般的掌声。

礼花王子点燃了第一个星星月亮太阳漫天飞、漫天闪耀的大礼花,就在这闪闪光亮中,亮出了好几封鼓舞人心的贺信: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定华、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妇联、团市委、中国福利会领导以及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等社会各界专家出席了本次活动。

颁奖热闹非凡

在庆典会上,最最特别、最最热闹的就要数颁奖了!

新老作家、编辑和几代读者欢聚一堂,热闹非凡。任溶溶、秦文君、梅子涵、张秋生、周锐这五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分别获得了

这时,礼花公主再也闲不住了,一下蹦进了礼花广场的礼花们中间,踮着圆圆脚尖,跳起“叭-嘭-啪”的礼花舞来,点燃了活动现场的冲击波热情:

5月23日,“宋庆龄创办《儿童时代》60年”庆典活动,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阵容隆重庞大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中国福利会主席胡启立,副主席鲁平发来贺信和题词。由小读者评选出来的荣誉奖“童趣盎然奖”、“缤纷灵感奖”、“文学点灯人奖”、“金童话奖”、“无敌幽默奖”,真是个个都名副其实!

另外,还有五位小读者荣获了“阅读小超人”的称号。

意义非比寻常

最让人感动、最有纪念意义的是,有三个《儿童时代》的读者家庭获得了“喜阅家庭”的荣誉。

这些“喜阅家庭”可都和《儿童时代》有着特殊情缘。其中郭薇捷家庭精心收藏了100多本老杂志,还保存了60年代的邮局订单。如今在幼儿园做美术老师的郭薇捷,小时候最盼望爷爷为她讲《儿童时代》里的故事,那些五颜六色的封面、插图和漫画也深深吸引着她。她在美院学习时,还时常临摹《儿童时代》的插图和封面。

另一个获奖者云南菡芳家庭也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白族少年菡芳14岁那年,在昆明湖边遇到了宋庆龄奶奶,宋奶奶鼓励他给《儿童时代》投稿,不仅他走上了文学道路,两个女儿也成为白族姐妹作家。如今他的外孙也成为《儿童时代》的忠实读者,和《儿童时代》结下了不解之缘。

还有一个获奖者家庭是刘睿曼家庭。他童年时的照片曾刊登在《儿童时代》上,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如今,《儿童时代》又在陪伴着她的孩子,一起成长。

还有些礼花王国的忠实粉丝们,虽然无法来到活动现场,但依然通过空气、电波、光线等各种奇奇怪怪的方式传递着祝福:“我们知道你阅读《儿童时代》够认真,喜爱《儿童时代》够资深,对《儿音时代》有好多好多想说的话,那就让我们来一次礼花进行时——展示你的‘资深读者证明’吧!”

我与《儿童时代》的情缘

严森

这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如今我已年逾花甲,可是想起《儿童时代》,我的那颗“童心”又活跃起来!

那是我小学五年级时,由于得了急性传染性肝炎,住院和休学近半年时间,妈妈为我订了一份《儿童时代》(当年还是没有电视的日子)。这位“好朋友”、“好老师”不仅帮助我度过病假,而且使我学到了丰富的文艺、科技知识。我在病床上被这本图文并茂的《儿童时代》深深吸引入了迷,特别是著名画家们为《儿童时代》画的封面和插图。我的作文成绩好,也是和阅读《儿童时代》分不开的。从小学到初一,我被老师和大队辅导员点中担任大队墙报委员。每周出黑板报是我最愉快的日子,许多同学都围着我和抄写员,久久不愿离去。这是因为我的版面设计和小装饰图吸引着大家。你们要知道这些美工都是从《儿童时代》上参考来的呀!

我至今仍然珍藏着《儿童时代》1963年的那一期封面。这是中国画坛泰斗程十发创作于1963年的革命历史画《东方》。在近三十年来所有发表过的程十发作品中(包括网站),从来没有见到过《东方》,可能此画原稿已经失踪,《儿童时代》是唯一可见这幅巨作之处了,更显珍贵。现在松江程十发纪念馆那幅照片就是我提供的《儿童时代》封面。可见《儿童时代》把名家作品介绍给了少年儿童,真使我们受益匪浅。

1981年我移民美国。我现在是一个以国画手法画人像的画家。我不会忘记从小与《儿童时代》的这一段情缘。

愿今日的儿童们像我当年一样热爱它!永远,永远!

(写于大洋彼岸旧金山市,上海的姐妹城)

我与《儿童时代》

郭薇婕

我对《儿童时代》的情感,源自爷爷和爸爸对《儿童时代》收藏的记忆。记得当时爷爷订阅了各类文艺杂志,但其中我最喜爱的是《儿童时代》。

小时候,爷爷总爱拿出《儿童时代》给我讲故事,而我则津津有味地听着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每逢这时,总是期待着爷爷能多拿出几本来,和身边的小朋友一起分享,而我更偏爱封面及其中的图画。

《儿童时代》是一本综合性的杂志,期期都有连环画,以及内容丰富的插图。我除了阅读文学作品以外,还能看到各种形式的绘画作品,如油画、版画、中国水墨画、水粉画等,其作者有叶浅予、程十发、刘旦宅、华三川、贺友直、董天野、丰子恺、张乐平、戴敦邦、韩伍、黄永玉、毛用坤等著名画家的作品。而正是这些生动丰富的画面在潜移默化中让我对绘画产生了兴趣。

记得在美院学习的日子中,我时常会临摹《儿童时代》的封面,并在临摹中学习绘画技法、积累创作素材,而在创作过程中也时常会借鉴一些老一辈画家的构图方式和绘画主题。看着画,回想老一辈画家创作时的情景,在那一刻总感觉有一位无形的老师在牵引着你走进艺术的殿堂,像是一种召唤。我就是在这样的召唤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和成长的。如今我已成了一名幼儿园的美术教师。我喜欢《儿童时代》,我更怀念那种薪火相传的力量。

想起《儿童时代》

刘睿旻

看到《儿童时代》喜迎60岁生日的消息和“寻找老读者”的活动,我马上翻箱倒柜找出了已经泛黄了的1983年11月那期的《儿童时代》,它勾起了我在中福会幼儿园里度过的快乐的童年生活的回忆。

翻开《儿童时代》已经泛黄发脆的封页,是五幅中福会幼儿园的照片。最下面的第五幅照片上有两个小姑娘正在玩“办家家”的游戏。其中一个胖一点,一个瘦一点,都神情专注地低头看着手里的炒锅。那个瘦一点的女孩子正是我。

思绪回到了那个平常而又有意义的一天。当时我已经是幼儿园大班的学生了,最爱和同学们一起玩的正是“办家家”的游戏,非常喜欢那些好像真的一样的大玩具。在我身旁的同学,我已经不记得她的全名了,只记得她叫“娇娇”,其实她一点都不娇气

的。

现在回想起这些往事,感慨时光流逝,当年的小伙伴也没有了联系,不过我想,中福会幼儿园毕业的孩子一定过着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对当年带我们的“大徐老师”和“小徐老师”满怀感激,是她们用无私的爱心给了我们一个快乐友爱的童年时光,更感谢《儿童时代》杂志,为我们定格了这段美妙的童年时光。

《儿童时代》是我的启蒙老师

包昌善

记得1980年六一儿童节前,我带上两本厚厚火柴盒贴的收集册子,怀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情,惴惴不安地走进了《儿童时代》杂志社的大门。那次接待我的是文字编辑敖乃文老师,她和蔼可亲,首先翻阅了我的收藏集子,然后又耐心地询问我的收藏经过,最后,她鼓励我写篇短文。至于如何写,敖老师具体指点了写稿时的思路,分几个段落,多说些鲜为人知的内容和自己收集中的感受,这样才能使文章写得生动有趣。一番启发的话语令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临走时,敖老师还请了美术编辑韩伍老师为文章设计一个封底画页,于是韩老师从收集册中挑选了近20枚火柴盒贴留在编辑部。

大约过了一个多月,我收到了样刊,看到了自己手写的文字稿《趣谈火柴盒贴》变成了铅字,刊登在1980年第14期《儿童时代》上,兴奋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处女作面试之后,我又在《儿童时代》上发表了三篇有关火柴趣闻的稿件,增强了我写作投稿的信心。在近30年时间内,先后在《少年科学》、《少先队员》等期刊上发表了三百余篇文章,还出版了五本有关火柴知识和收藏学方面的少年读物,曾获得“上海市职工自学成才奖”。我今年65岁了,面对这些成绩和嘉奖,回想自己投稿的历程,思绪万千,感恩《儿童时代》的编辑老师提携我走上了写作的道路,惠及我一生。这段不寻常“师生”情缘使我难以忘怀,铭刻在心。

我与《儿童时代》

唐兆荣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从老家杭州来上海学徒,年仅16岁,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深奥的书刊看不懂。在邑庙区第一职工业余夜校(原三牌楼小学)读书时,在图书室中见到创刊不久的《儿童时代》,觉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就不时找来阅读。后来进了四十业余中学,当时的语文老师吴中夫先生很看重我的作文,替我修改的红墨水字比我的作文字还多。他建议我尝试投稿。

1956年儿童节,我写了一首题为《红领巾的心愿》的诗,想试着给《儿童时代》寄去,又忐忑不安没有把握。当天,正巧著名诗人石方禹先生在邑庙区团委作“关于诗的创作”文学报告。报告会结束后,我把《红领巾的心愿》交给他提意见。6月3日我收到他给我写的信,建议我作些修改。我删去了可有可无的一节,改题为《花籽》投寄到《儿童时代》编辑部。

1956年8月1日建军节,《儿童时代》(总第149期)首页刊出了我的《花籽》,并由美术编辑毛毛配画。这是我第一首公开发表的诗,也可算是我的“处女作”。同年11月,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创办“工人文艺创作讲习班”,招生标准是要交一件作品。我就带了这期《儿童时代》去报名,结果被录取了,参加了诗歌组,从此开始了我的诗歌创作。我先后在《劳动报》、《青年报》、《文汇报》、《萌芽》杂志等发表诗作,还担任了《新闻日报》、《劳动报》的通讯员,也给《解放日报》写点小文章。

我曾离开上海去“支内”,从此放下手中的笔,浪荡了30多年,但那一期已近破残的《儿童时代》始终伴随着我半个多世纪!当年《儿童时代》编辑部寄给我的“编辑计划、内容要求”以及“座谈会通知”和诗歌散文版编辑的手书信函,我都珍藏着。虽然我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但它们都是我青年时代美好回忆的见证!

珍藏了50年的童年记忆

王宗炎

五十年前,我是上海市静安区常熟路小学六年级的一名小学生。记得有一回老师带领我们去参观泰康食品厂,我第一次看到了饼干等食品的自动化生产流程,看到了工人叔叔的聪明才智和冲天干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校以后,我以日记的形式写了一篇作文,题为《我看到祖国在跃进》,得到班主任的好评。经推荐,这篇作文后来发表在了1959年第24期《儿童时代》上。

学生时代,我曾在各种报刊上发表过不少文章,但是我总忘不了《儿童时代》上的这篇,因为这是我平生头一回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我至今珍藏着这一期《儿童时代》,这是我幸福童年的见证啊!

老读者向您报到

刘步云

我今年63岁,“儿童时代”距我已经很遥远了,但最近偶然看到《儿童时代》寻找老读者的消息,蓦地仿佛我又回到了儿童时代,那时常阅读的《儿童时代》杂志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是从小学二年级(1956年)起开始阅读《儿童时代》的。我父亲在四川北路邮电局支局工作,他捷足先登,每月总是在杂志刚上柜的当天,给我买回刚出版的《儿童时代》。这本杂志对我的同龄人来说,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当时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并不多,《儿童时代》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一本刊物。她教我做人的道理,给了我多方面的知识,《儿童时代》中的故事(特别是童话)、科幻类文章、智力游戏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儿童时代》刊登过的《西游记》故事片段,那孙行者变成庙宇的插图又在我脑海中浮现。从小学二年级起到五年级,我每期不缺地阅读《儿童时代》。我真想再翻阅一下当年的《儿童时代》,重温童年记忆。

穿龄十六年——写给六十岁的《儿童时代》

王子夔

我和《儿童时代》的史前史简单无比却至今记忆深刻——邻家姐姐给的几本20世纪80年代的《儿童时代》,单色回纹花滚边的封面上是有关孩子的水墨画和宋庆龄奶奶题写的刊名。

十六年前,《儿童时代》初建小记者俱乐部,我有幸成为了“黄埔一期”的成员。同届的大概三十来人。中福会的活动本来就多,有了“小记者”的参与更为热闹。记得我采访过《红岩》里小萝卜头的姐姐,在《儿童时代》上发表过第一首诗。

4.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XX 篇四

9月27日,湖南省减灾委向各成员单位和各市州、省直管县市减灾委发出通知,就做好第27个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进行部署安排。

今年10月13日是第27个国际减灾日,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Live to Tell:Raising Awareness,Reducing Mortality”,中文译为“用生命呼吁:增强减灾意识,减少人员伤亡”,强调人的生命安全,要求增强减灾意识,坚持把减少人员伤亡作为减灾工作的首要任务,有关各方要积极行动起来,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省减灾委通知指出,湖南省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河流密布,地形地貌复杂多变,降水集中且不均。近年来,伴随全球气候变化,湖南省各类自然灾害易发高发,且分布地域广,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从一系列灾害案例中,不断暴露出湖南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依然较为薄弱,部分群众对身边潜在的灾害风险缺乏正确认知,灾害发生后往往又缺乏基本的逃生避险技能和科学应对措施。

根据国家减灾委的统一部署,湖南省减灾委要求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基层社区(村)根据本地域、本行业特点,紧密围绕今年国际减灾日主题,以各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为载体,切实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减轻灾害风险作为优先考虑因素,及时总结自然灾害应对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有针对性地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注意发现和整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防灾减灾小常识和小技能,大力推广和普及适合当地灾害风险特点的科普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创新防灾减灾活动的形式和宣传平台,逐步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国减发〔XX〕2号

国家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减灾委员会,各计划单列市减灾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减灾委员会:

今年10月13日是第27个国际减灾日,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确定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Live to Tell:Raising Awareness,Reducing Mortality”,中文主题译为“用生命呼吁:增强减灾意识,减少人员伤亡”。今年国际减灾日主题,一是强调人的生命安全,坚持把减少人员伤亡作为减灾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动员政府、社会组织、公司企业等各方面积极行动起来,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二是推动落实《XX-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增强减灾意识,要把减灾意识贯穿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各个方面,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近年来,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从一系列灾害案例中,不断暴露出我国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仍然较为薄弱,部分群众对身边潜在灾害风险缺乏正确认知,灾害发生后往往又缺乏基本的逃生避险技能和科学应对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区域和行业特点,紧密围绕今年国际减灾日主题,切实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减轻灾害风险作为优先考虑因素,及时总结自然灾害应对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有针对性地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注意发现和整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防灾减灾小常识和小技能,大力推广和普及适合当地灾害风险特点的科普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创新防灾减灾活动形式和宣传载体,逐步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5.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简报 篇五

简报一:

10月10日是第25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当天上午,确山县卫计委精心组织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在县城解放路主干道两侧通过设置咨询台、摆放宣传版面、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大力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同时各乡镇卫生院也在本辖区内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

通过大力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旨在让大家进一步能够了解到精神卫生相关知识,促进广大群众身心健康;真正意识到,当前精神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着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精神健康障碍已成为严重而又耗资巨大的.全球性社会性卫生问题,因此,积极预防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行动;倡导大家要保持一种健康状态,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据统计,当天出宣传版面70多张,发放宣传材料5000多份,咨询群众达3000多人次。

简报二:

10月10日是第25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市综治办、市第五人民医院、伊春区新欣社区联合开展了伊春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以奖代补”政策解读及精神卫生科普知识讲座活动,呼吁社会大众关注心理健康,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活动现场,市第五医院的专家就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以奖代补”政策进行了解读,普及了精神卫生知识,同时还就市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精神和心理问题进行了健康知识宣传和心理咨询,并免费为居民诊疗、测血压、发放免费体检卡等,提高了居民自我精神保障意识。

当天,市第五医院组织精神心理卫生领域专家还在时代广场开展以“心理健康社会和谐”为主题的大型义诊宣传活动。通过悬挂宣传条幅、摆放宣传展板、发放精神卫生科普预防知识宣传资料等形式,向过往市民普及精神心理疾病的防治知识。此次活动义诊100余人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500余份。

简报三:

10月10日是第25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旨在共同关注心理健康、关心精神疾病患者、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形成正视心理问题,理解、接纳、关爱心理及精神疾病患者的良好社会氛围。10月10日上午,由天津市卫生计生委、市残联主办,市安定医院、市健康教育中心承办,齐白石艺术馆、天津翠麓莊书画馆、沽宝斋协办的“心理健康,社会和谐——20天津市第25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暨‘关爱心灵、大爱无疆’慈善书画展活动”在市安定医院举办。

当前,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群众的广泛关注。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中明确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是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本市着力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严格依法履职,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机制,不断加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在社区层面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建档随访、健康体检、精神专科医生专业指导及复诊、住院治疗减免等服务,组织实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看护奖励等政策,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巡讲、绿丝带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建立“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飘扬的绿丝带”微信公众平台等,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

在10月10日活动现场,市安定医院组织专家们开展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义诊咨询、病房开放日等活动,免费发放精神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材料,帮助广大精神疾病患者、心理障碍患者及家属多了解精神、心理卫生知识,正确认知精神疾病。来自齐白石艺术馆、天津翠麓莊书画馆、沽宝斋等机构的16位知名书画作家在现场即兴泼墨,创作出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作,一行行苍劲有力的诗章,依托作品表达出对美好心理健康的意愿。活动现场还进行了名家书画作品捐赠仪式,这些作品今后将被布置在市安定医院病房及办公区域,陶冶情操,提升医院文化氛围。

6.精神卫生日主题 篇六

XX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总结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卫生意识,倡导健康生活行为,实现精神障碍的早防、早诊、早治。我院根据 “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通知精神,积极组织实施,于XX年10月10日在卫生院门前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活动当日我院设置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内容是宣传健康的心理对预防精神障碍的意义。活动现场,工作人员拉起宣传横幅,向过往居民发放宣传单,吸引了居民的积极参与,还利用板报、宣传栏、电子屏等工具宣传。

本次宣传日活动的开展,增强了人们对精神障碍危害的认识,加深了人们精神卫生意识。预防精神障碍,一定要营造健康的心理,改善自身不良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而一旦有了精神障碍倾向,及时合理的治疗措施是治疗精神障碍的关键。

XX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总结

XX年10月10日是全国第25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本届宣传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希望唤起全社会关注精神健康,积极参与精神卫生工作,推动形成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促进公众重视心理健康。

10月10日上午,在区卫计局组织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院、区康宁精神病医院、区柔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工作人员在安居区24米街广场举行了安居区“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围绕“心理健康,社会和谐”的宣传主题,通过悬挂条幅、设立咨询点、发放精神卫生知识宣传资料等方式,宣传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心理卫生问题的基本知识和处理方法,让群众直观的了解精神疾病,接纳精神病患者,让治愈患者能够顺利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在宣传活动现场为市民提供免费心理体检活动,组织安居区康宁精神病院专科医师、心理咨询师接受现场群众精神疾病、心理健康问题、睡眠问题等常见问题的的咨询。

全区各乡镇卫生院均利用逢场,在人群密集场所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咨询活动。此次活动出动共使用宣传车23辆、悬挂大幅主题标语23幅、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解答群众心里咨询150余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场参与宣传活动的群众达1000余人。通过此次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对精神疾病、心理卫生问题的基本知识和处理方法等有了深刻的了解。

XX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能力,我院紧紧围绕“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这一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宣传主题

为使此项活动顺利开展,我院加强了组织领导,由院#from XX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总结来自学优网http://gkstk/ end#办公室牵头落实此项工作。一是及时转发了卫生部办公厅、省卫生厅、市卫生局、县卫生局关于组织开展世界卫生日主题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院各临床科室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二是加强与各临床科室的沟通联系,做好指导工作,确保宣传活动真正达到目的。

二、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宣传氛围

“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活动重在宣传,全院各科室明确要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一)开展专题学习。我院各科室结合实际,通过召开全院职工会议、中层干部会议、科室会议等形式,组织进行了专题学习,并要求每位医生切实抓好落实,加强我院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能力。

(二)加强阵地宣传。我院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形式开展了相关宣传,充分营造了宣传氛围。

(三)组织讲座培训。我院召开了全院职工大会,进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等临床合理用药知识的培训,使更多医生受益;对来咨询的群众进行现场解答世界卫生日知识,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赞扬与好评。

三、结合实际行动,达到宣传目的

各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在“世界精神卫生日”期间,围绕主题,结合实际,组织实施多项工作,真正达到了宣传的目的。

开展医疗质量检查,院成立了由医疗、护理、药剂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检查小组,开展临床合理用药检查和医疗质量安全检查,通过检查,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从而提高医疗质量、有效减轻群众看病贵的问题。每季度对抗生素的采购和使用进行检查,对使用不合理的进行全院通报。

总之,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期间,围绕主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了宣传活动,明确了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生素所承担的责任,提高了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水平,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XX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总结

一、目的和意义

XX年10月10日是第25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目标人群为老龄人及其他社会大众。精神卫生宣传活动是向社会大众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的公益性活动,能提高延安市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程度,为减少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率奠定基础,为构建和谐延安做贡献。

二、活动主题:

“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三、活动时间:

XX年10月10日星期一09:00-13:00

四、活动地点

广场

五、活动内容:

活动紧密围绕“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主题,宣传防治精神疾病、处理心理卫生问题的基本知识和办法,以及老年精神疾病的常见种类、老年精神疾病的护理,我市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相关政策,以促进社会大众更加理解并接纳精神疾病患者,帮助患者顺利回归社会,正常生活。

1、活动在延安市疾病控制中心书记焦利霞、慢病科科长齐志梅、延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白海军的的带领下的分三组发放宣传资料,讲解、回答大众提出的相关问题。

2、医护人员在现场为市民免费测量血压,发放宣传资料。

3、在现场发放老年人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回收问卷。

六、活动现场剪影

积极准备,宣传精神卫生知识

市民踊跃参加,积极了解精神卫生知识

七、活动总结:

7.精神卫生日主题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五年制高职护理、高职康复专业1~4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根据该校学生年龄、性别分布特点,男生整群抽样,女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共抽取调查对象600人。

1.2 方法

在“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07)个人调查表”的基础上,结合卫生学校学生的特点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进行体格检查。调查前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问卷的填写方式和注意事项等,然后发放调查表,单人单座自填调查表,并当场收回。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人口资料;②精神卫生:感觉孤独、感觉紧张担心害怕、感觉心情不好及没有兴趣,生活压力,与家人的关系,打击比较大的事情,试图自杀。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0软件双人双次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并由经过培训的专人对录入的资料复核,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类变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接受调查的高职学生600名,收回有效问卷596份。其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487人(男生57人,女生430人),高职康复专业109人(男生62人,女生47人)。平均年龄(17±1.9)岁。

2.1 不同性别学生在过去1年里的精神状况

感觉孤独、感觉紧张(担心、害怕)、感觉心情不好及没有兴趣等的回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对生活压力很大问题的回答上男女生的回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高职学生在过去1年里曾感觉孤独者(包括“有时”、“经常”)占93.0%,其中男生为89.9%,女生为93.7%,不论男女,感觉孤独者的比例均较高,且女生感觉孤独者的比例高于男生;在过去1年里无缘无故感到紧张、担心或者害怕者占84.4%,其中男生为78.2%,女生为86.0%,女生中感到紧张者的比例高于男性;在过去1年里感觉压力很大者占95.5%,其中男生为90.8%,女生为 96.6%,男女生均处于较高的水平,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过去1年里感觉心情不好,没有兴趣者占96.0%,其中男生为95.8%,女生为96.0%。

2.2 不同性别

高职学生在过去1年经历打击较大的事件 男女生在有、没有、拒绝回答方面分别为56.3%、33.6%、10.1%和42.6%、49.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生在回答过去1年试图自杀上有、没有、拒绝回答分别为2.5%、87.4%、10.1%和4.4%、91.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同性别学生与家人关系

男生、女生比较在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的回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2,P<0.01),见表3。女生与家人的关系普遍比男生好。

2.4 不同年级学生在过去1年里的精神状况

趋势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感觉孤独的回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觉心情不好没有兴趣的回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感觉紧张、担心、害怕、生活压力的回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a 为趋势检验χ2值。

2.5 不同年级学生在过去1年里经历打击较大的事件

一、二、三、四年级学生在有、没有、拒绝回答上分别为45.3%、43.9%、10.8%,45.6%、43.6%、10.7%,38.7%、 48.9%、12.4%,48.8%、48.1%、3.1%,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P<0.05)。一、二、三、四年级学生在回答过去1年里试图自杀上有、没有、拒绝回答分别为2.7%、89.9%、7.4%,3.4%、89.3%、7.4%,2.2%、94.2%、3.6%,7.4%、88.9%、 3.7%;趋势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5,P>0.05)。见表5。

注:a 为趋势检验χ2值。

2.6 不同性别学生在过去1年里与家人关系

一、二、三、四年级学生在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回答分别为32.4%、47.3%、17.6%、1.4%、1.4%,35.6%、 47.7%、16.1%、0.7%、0,46.7%、38.0%、15.3%、0、0,46.3%、38.3%、15.4%、0、0;趋势检验χ2值为1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注:a 为趋势检查χ2值。

2.7 护理专业与康复专业学生比较

在过去1年里试图自杀上有、没有、拒绝回答护理专业学生分别为4.5%、91.0%、4.5%;康复专业学生分别为1.8%、88.1%、10.1%,χ2值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方面的回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自杀已成为危害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我国,15~34岁人群的第1位死因是自杀[1],且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2],伤害是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头号杀手,而自杀意念往往是自杀行动的先兆。自杀意念指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因此,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对预防自杀具有重要意义。调查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学生的精神卫生状况,为探讨对具有不良精神状况的学生进行干预提供依据。

调查显示,过去1年里试图自杀的男生占2.5%,女生占4.4%,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女生高于男生,可能是因为女生心理更加脆弱,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更容易造成心理平衡失调,导致心理危机而引发自杀意念。本研究中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低于王玲(22.69%)[3]和涂新(9.9%)[4]等人的调查结果。

自杀意念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影响因素,不良的精神状况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次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在过去1年里曾感觉孤独者(包括“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占92.95%,其中男生为89.9%,女生为93.7%,不论男女,感觉孤独者的比例均较高,且女生高于男生。在过去1年里无缘无故感到紧张、担心或者害怕者占84.4%,其中男生为78.2%,女生为86.0%,女生中感到紧张者的比例高于男性。在过去1年里感觉压力很大者占95.50%,其中男生为90.8%,女生为96.6%,男女生均处于较高的水平,女生高于男生。在过去1年里感觉心情不好,没有兴趣者占95.97%,其中男生为95.8%,女生为96.0%。结果表明,高职学生的精神状况不容乐观。

针对卫生高职校学生中存在的不良精神状况和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应通过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心理健康咨询等措施从根本上消除病因,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教育高职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和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处理在学习、交友、生活、择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于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在家庭和学校的努力下,消除自杀意念,恢复自信心。同时,建议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

参考文献

[1]高尔生.医学人口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63.

[2]王声浦.伤害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35-348.

[3]王玲,路仕容.大学生自杀态度、抑郁水平和自杀意念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6):422-424.

8.精神卫生法进退之间 篇八

“不可以随便走动,走路被架着胳膊,上厕所要报告,护士站在对面看着。”王丹对《瞭望东方周刊》描述,24小时被监视,“每天9点到次日5点强制睡眠,睡不着不可以,坐起来不可以。”

王丹向本刊记者讲述这些的时候,语言流利,逻辑清晰。而她遭遇这段意外仅仅是因为与父母在选择恋爱对象问题上有分歧。父母觉得王丹从以前乖巧听话变得非常叛逆,感到无法理解,认为她精神出现了问题。

2012年6月5日晚上6点左右,王丹与男朋友下班回家,看见从老家赶来的父母等在自家楼下。“之前和父母有过冲突,不大愉快,所以我们没打招呼就直接回住处了。”王丹说,十多分钟后听到敲门声,“我没有开门,过了一会就听到撬锁声,门被撬开后,父母带着4个陌生人进来,强行把我带走,说要带我去精神病医院检查。”

“我后来得知,那4个陌生人是父母在精神病医院外认识的‘医托’,他们的职业是帮助‘患者’的近亲属将不愿意就诊的‘精神病人’以绑架的方式强行带到医院。那天我被弄到医院办完手续后,就被强行带到了病房。”王丹说,在病房门口,医生将她的手机、手表和首饰全部取下,给她换上了病服。

王丹不是被亲人强行送进精神病院的首例或特例。在“深圳邹宜均案”、“广州何锦荣案”、“南通朱金红案”和“福建邵武陈国明案”等见诸报端并引发社会争议的事件中,当事人都是因家庭纠纷被近亲属以绑架方式送往精神病院强制就诊的。

此外,因其他形形色色理由“被精神病”的案例也不鲜见。2011年4月武钢职工徐武因上访而“被精神病”,湖北省十堰市网友彭宝泉因拍摄了上访照片被当地派出所送进精神病医院,河南漯河市农民徐林东因帮助残疾人状告镇政府而被送进精神病医院,6年半里被捆绑48次、电击54次……

基于此,自2011年6月10日《精神卫生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开始,法律能否杜绝“被精神病”现象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从2011年10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首次审议《草案》后形成的一审稿,到2012年8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二次审议之后的二审稿,针对非自愿住院治疗、亲属送治权、精神障碍鉴定等均有部分修改和完善,而个别条款目前仍然存在被滥用的隐患和不够细化的尴尬。

比如关于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的界定,目前法律层面还不明晰,从2012年8月15日上海市卫生局印发的《精神疾病防治服务规范(2012年版)》中可见一斑。该规范指出,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对辖区内连续居住半年及以上者,开展疑似精神疾病患者调查。而一份名为《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的调查问卷表明,“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等行为异常人员将成为上海市社区开展疑似精神病患调查的线索。

“非自愿住院治疗”标准的进步与局限

在什么情况下能将他人强制送往精神病院诊断和住院呢·这一直是精神卫生立法进程中被关注的焦点之一。对此,从《草案》征求意见稿、一审稿到二审稿,有部分修改,也尚存争议点。

关于非自愿诊断的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第27条曾规定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伤害自身、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其监护人、近亲属应当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对于“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行为的”由当地公安机关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并通知其监护人、近亲属。

对于上述界定,社会舆论的担忧是“扰乱公共秩序”有被滥用的风险。越级上访、投诉检举不实、网络不当言论等行为有可能被视为扰乱公共秩序。争议之下,《草案》一审稿将“扰乱公共秩序”删除。

此外,一审稿还在征求意见稿中对“非自愿住院治疗”标准又做了细化。

《草案》征求意见稿在第27条规定,只有精神障碍患者“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且有伤害自身、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扰乱公共秩序危险的”,才能对患者实施非自愿住院医疗。

一审稿改为:“诊断结论、病情评估表明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其实施住院治疗: (一)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或者不住院不利于其治疗的;(二)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

而“不住院不利于其治疗”的规定又引发了质疑,这个实体条件被认为扩大了医生的权力,存在医生权力滥用风险,故二审稿将此项删除。

“这是个很大的进步。意味着医院不得再以此作为理由强制‘患者’住院。是否非自愿住院治疗不再由医学标准决定,而由法律上的实体标准来决定。”长期致力于推动精神卫生立法的公益律师黄雪涛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但在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戴庆康看来,“不住院不利于其治疗”作为非自愿住院的实体条件之一,是有合理性的。

“这有国际法根据。联合国《保护精神病患者和改善精神保健的原则》第16条b款规定:‘判断力受到损害的精神病人,不接受入院或留医可能导致其病情的严重恶化,或无法给予根据限制性最少的治疗方法原则,只有住入精神病院才可给予的治疗,可以非自愿住院。’”戴庆康对《望东方周刊》说,至于在实践中此条件可能被滥用的问题,“应通过完善患者的救济权利来防止,如异议权、复诊、鉴定、诉讼、赔偿等,因为其他情形也同样可能会被滥用。”

“我认为,非自愿住院的实体标准的真正问题是,如何界定‘伤害自身的危险’或‘危害他人的危险’。”戴庆康说,危险只是一种可能性,伤害或危害尚未实际发生。

“这种可能性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可以剥夺或限制自由·这需要法律明确的。”戴庆康说,“从国际公约规定及各国实践来看,这种危险必须是即时会发生的,或明显的,或有充分证据证明的。”

黄雪涛认为,目前确立的危险性原则符合现代法治理念,“是精神卫生法最为关键的进步点”,“但‘危险性’的细化需要我们进一步讨论,直到明晰”。

亲属送治权滥用风险

2012年6月8日,在精神病院待了3天后,经过3级专家会诊,王丹得以离开医院。“这期间我一直声明自己没病的事实并要求出院,但医护人员称他们是按程序办事,而且由父母强行送来诊治是没有问题的。”王丹说。

除个人自行到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外,《草案》征求意见稿中第24条规定,监护人、近亲属可以将疑似精神障碍患者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第26条规定,若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行为的,由当地公安机关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并通知其监护人、近亲属。

对此,一审稿做了微调,其第23条规定,近亲属可以将疑似精神障碍患者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而当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立即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轩认为“近亲属可以将疑似精神障碍患者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的规定,是存在滥用亲属送治权的风险的,“不太妥当”。

“实践中,在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家庭矛盾中,可能会出现以当事人涉嫌‘精神障碍’为由强行将其送至精神病院诊断甚至直接强制住院治疗。”李轩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如果法律对此不加严格限制,则“被精神病”可能威胁到每一个正常人。

李轩建议应该将上述规定修改为“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的近亲属经本人书面同意,可以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其他近亲属明确反对或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本人拒绝进行诊断的,其近亲属不得强迫”。

在送治主体上,一审稿删掉了“监护人”的表述,而在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危险行为时在原来“当地公安机关”的基础上增加了“近亲属、所在单位”。二审稿没有再做修改。

“一审稿把‘监护人’这个词去掉,是立法技术层面的完善。”黄雪涛说,在过去的立法中很流行使用“监护人”这样的表述,监护人是指对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而我们遇到的不少案例中,医院认为是监护人的人,其实不具备监护人的身份,因为监护人涉及被监护人行为能力的认定,实践中这个环节往往缺失。立法者也清楚这一点,所以把这个词去掉,改成了近亲属或负有监护职责的近亲属的表述。”

关于在送治主体中增加了“所在单位”是否妥当,黄雪涛认为,其实罗列谁具备送治权并不重要,“虽然在一些个案里,的确有人因为跟所在单位不合而被单位送入精神病院,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把单位列进来就不对呢·现实情况非常复杂,最关键的是在进入收治程序后对非自愿住院患者设置救济权。”

亲权对成年公民自决权的侵害

按照目前的规定,一旦被确诊为精神障碍患者并进入收治程序后,送治的近亲属有可能自动被视为“监护人”行使监护权。

《草案》征求意见稿和一审稿、二审稿均有规定,诊断结论表明需要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非自愿住院医疗的,由患者监护人办理住院手续。

“监护人是法律规定的,顺序是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等,一般意义上比较好认定。但实际中,由于认定程序的缺位,医生可能在法院没有做出监护人认定时就直接把送治人当成监护人。”黄雪涛说,这意味着成年公民的自决权可能因近亲属的主观判断和医生诊断而遭受否定,事实上形成由医生替代法官宣告自然人的行为能力限制。

对此,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精神科主治医师杨磊也认为,行为能力的判断不是医生的范围,“医生既没有这个权力,也没有这个能力,这是法律层面要解决的,医生要做的是通过一定标准有效判断当事人是否有病。”杨磊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深圳邹宜均案”、“广州何锦荣案”、“南通朱金红案”和“福建邵武陈国明案”等案件中的非自愿住院“患者”,均有能力自主委托代理人,却因“监护人”阻拦,代理权被粗暴否定,使其自救行为不断激化,进而发酵为公共关注事件。

对此,民间公益组织“精神病与社会观察”和“衡平机构”在2011年6月23日向国务院法制办寄送的《精神卫生法(草案)建议信》中曾提及,应保障非自愿住院人员的特定委托代理权限,比如非自愿住院患者有权在近亲属中或近亲属以外,自行委托代理人代为表达异议,行使诉讼权利。此外他们建议,监护人资格应在非自愿住院之日起15天内申请法院宣告,并确认监护人资格。

一审稿和二审稿中多处提到“负有监护职责的近亲属”,黄雪涛认为这个词也是不够确切的,“法律不能默认谁是监护人,所谓的监护实际上是一种代理关系,而代理关系最重要的是代理人和被代理人不能有利益冲突,如果代理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发生代理行为,那么这个代理就是无效的。使用‘有监护责任的近亲属’这样的词,意味着缺失了利益冲突的审查环节。”

李轩认为,2012年3月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增加了一种特别程序,即精神病人或间歇性精神病人犯罪的强制医疗程序,对因患有精神病而不负刑事责任的被告人是否患有精神病以及是否强制治疗,应由法院开庭审理、鉴定确认并作出决定。

“这种特别程序的规定和《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是完全一致的,也是精神卫生立法应当充分借鉴,甚至遵照执行的。”李轩说。

精神病鉴定实质未变

目前当医生做出对某人进行非自愿住院的决定,并要求监护人去办理住院手续时,当事人若提出异议,是如何处理的呢·

《草案》征求意见稿中第29条规定:“当事人或者其监护人对非自愿住院医疗结论有异议的,可以选择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复诊。对复诊结论有异议、要求鉴定的,当事人或者其监护人应当自主委托依法取得资质的精神障碍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黄雪涛认为,上述规定相当于赋予精神科医生司法判断的权力,“这也就是说,要救一个人出院就找医生,医生不行就找精神障碍司法鉴定机构,虽然有‘司法’两字,但他们还是精神科医学专家,本质仍是医学判断。而决定一个人是否该送精神病院救治的权力,不能只是掌握在精神科医生手里,而应该诉诸法律。”

一审稿仍维持了对复诊有异议时“应当自主委托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精神障碍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鉴定”的规定,二审稿修改为“可以自主委托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精神障碍鉴定机构进行医学鉴定”。

“把‘鉴定机构’前面的‘司法’二字去掉,又明确鉴定的性质是医学鉴定,其实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最后仍是医学专家的判断。”戴庆康说,做出这种改变的原因在于司法鉴定有着特殊的定义。

司法鉴定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精神卫生法并没有规定患者不服诊断结论就有提起诉讼的权利,针对某人是否精神病人的问题,没有进入诉讼,自然就没有司法鉴定的问题。”戴庆康说,虽然二审稿用“鉴定”代替“司法鉴定”,但是进行鉴定的仍然是司法鉴定机构。

“既然叫鉴定,就意味着精神病鉴定是决定某一个人能否获得自由或是否应当限制自由的证据,而不是判决。”戴庆康说,还应有一个中立机构来评判,而现有的法律并没有设置这一评判机构。

戴庆康认为应在立法上建立针对精神疾病诊疗决定的司法审查机制,允许患方针对医方的诊疗决定(因为该诊疗决定涉及对自由的限制和剥夺)提起诉讼。

“司法审查不能代替医学判断,司法审查的法官不比精神病学专家更高明,不会比精神学专家更擅长于作出一个是否有病、是否需要住院治疗的决定。”戴庆康说,但因为精神病学诊疗决定会成为剥夺和限制自由的证据,“法治的最低要求是这一证据具有证明力,达到法定的证明标准,才能成为剥夺和限制自由的有力证据,因而精神病学界的诊疗决定必须接受司法审查。”

对于患者如何维权,二审稿新增了诉讼权利。第78条规定:“精神障碍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认为行政机关、医疗机构或者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侵害患者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这也是一个进步。问题是没有可行性的细则,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黄雪涛说,比如患者被近亲属送进精神病院后怎么去诉讼,“送诊人给医生一个指示,医生一般就以妨碍治疗来拒绝其他人会见。医院会认为送诊人就是其代理人,其他可能更合适的代理人就没有办法进行会见,诉权也就没有办法实施。再加上司法诉讼时间漫长,诉权也会变得没有可操作性。”

复诊鉴定程序争议

除了诉讼权利,精神障碍患者的复诊鉴定程序是保障患者在对诊断发生异议时维护自身权利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审稿曾制定“二次程序”,患者、监护人如果对复诊结论有异议,可以要求鉴定;对鉴定结论还有异议,可以要求重新鉴定,并注明“以重新鉴定结论为准”。二审稿将此修改为“一次程序”,删除了患者、监护人可以要求重新鉴定的相关条款。

全国人大法工委负责人解释说,做出如上调整,主要是考虑到两次鉴定一般需要60天,时间成本高,错过了患者的有效治疗期,对患者不利。

“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因精神疾病的鉴定可能会带来限制或剥夺自由的可能,而精神病判定的特殊性,如主观性,较难借助仪器、化验等科学手段判定,决定了精神病诊断出错的几率比其他医学领域要多。”戴庆康说,“应分情况处理,只要鉴定结论认定无病或虽有病但无需住院,则无需进入第二次鉴定;但鉴定结论认定有病并且需要住院,而患方不服的情况下,应允许在患方提起的诉讼程序中再次鉴定,并通过质证和庭审由法院采信其中之一的鉴定结论。”

在杨磊看来,鉴定本身并不困难,“一般医院都可以,问题在于这本来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医学代替不了司法,鉴定之后还是应该通过司法审查来决断是否可以对一个人强制住院,现在缺乏这个环节。”

杨磊坦言,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很多律师担心医生由于利益关系将没病的人诊断成有病,但不应该以此对整个精神医学界进行质疑。”

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即有自我伤害行为和伤害危险的患者,如果监护人同意住院而患者不同意,一审稿允许患者提起复诊和鉴定,即收到诊断结论之日起3日内,可以要求医疗机构复诊;对复诊结论还有异议,可要求鉴定。二审稿则删除了上述规定。

对此,全国人大法工委负责人解释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缺乏自知力,往往不愿接受住院治疗。因此,在监护人同意住院治疗的情况下,如果患者还可以要求复诊、鉴定,实践中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

“没有自知力也可能不算严重患者,医学上没有明确严重患者的概念,严重患者不能提复诊、鉴定,我认为这是不妥的。”杨磊说。

上一篇:药品采购部岗位职责下一篇:放不下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