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2024-07-25

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关怀(精选13篇)

1.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篇一

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新课程特别强调重视人自身的培养.要实现人文教育,就要重视人文关怀,抓住语文教学内容中所体现出的.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等人文精神,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独特个性、有创造能力、能尊重他人、有知识、有修养的新一代高素质的人才.

作 者:王敬华 作者单位:太康县教师进修学校,河南,周口,461400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19)分类号:U416.217关键词:沥青路面 平整度 人为因素

2.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篇二

一、关注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分, 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分, 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 而且要育人, 要育人, 就要研究人性需要。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 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减少内耗, 明显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 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 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 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 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 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 而必须“披文入情”。“教育就是唤醒”, 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 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 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 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著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 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蕴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倾心倾力, 感同身受地教, 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 久而久之, 潜移默化, 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3.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篇三

一、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分,语文教师要教书也要育人。要育人,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需要,有亲情、友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创造、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

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人性,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信任的和谐气氛中,减少内耗,提高关注和学习效率。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活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活闪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美好人性,或弥漫温馨的至亲至爱......这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中转站”,而必须“披文入情”。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

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语文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

教师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对社会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生活品位和道德都会得以提高。

4.让人文关怀融入作文评价论文 篇四

其实,恰当地评价是学生写作兴趣之火的助燃剂,教师如果能够把握好,就会放飞学生的心灵,带动多数学生走上爱好写作之路。究竟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评价,是当前作文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深深反思后,针对作文评价中的误区,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改变了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把人文关怀融入到评价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关注评语艺术化,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兴趣

评语首先是面对活生生的人,然后才是面对静悄悄的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语重心长的评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如果教师的评语只是冷冰冰的文字符号,没有丝毫情感,那么学生怎么能够真心实意地接受呢?有了这样的反思,我在作文评价中,尝试着用以下几种类型评语呈现学生面前:

1.肯定型评语。作文即使写得再不成功,也有它的亮点,评价作文的时候,首先要抓住这些亮点来肯定学生、激励学生。如有的习作在遣词造句上较优秀,我就这样评价他:“这词用得很贴切,你把种子放到了适合它自己的土壤。”有的结构较有特色,我就这样评价:“你巧妙的过渡使文章更精彩。”有的结尾和开头很出色,我就评价为“你的结尾意味深长”等等。学生读到这样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加以肯定的评语,就会有一种成功感,从而促使他们努力写好下次作文。

2.欣赏型评语。有的学生在习作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了古诗文,或者锦上添花,或者画龙点睛,我就送上一句:“你的知识面真广,而且既能积累又会应用,真不错!”有的学生习作通篇文采飞扬,我就这样赞美他:“读你的文章是一种享受,欣赏你的文才是我的荣幸,将来你的大名一定会家喻户晓。”看到这样的评语,哪个学生不心花怒放?

3.交流型评语。如有一位学生在习作中表达了她父母离异后自己内心深深的孤苦,我提笔安慰她:“不经风雨永远成不了雄鹰,有时候,磨难反而能成就你。别怕,老师愿意成为你永远的朋友。”学生面对这样的评语,他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吗?

4.商讨型评语。学生往往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因而他们有独特的感受。教师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修改取代,以致于使习作中美好的、纯真的、具有学生色彩的文字在修改中消逝殆尽。当然,对学生习作中不规范的语言、不合理的结构等,教师还是要适当点拔,但最好用商讨的口吻,如:“如果把这个词换成‘神采奕奕’是不是更好些?”“把‘我实在是很高兴很高兴’换成‘此时此刻难以表达心中的喜悦’是否更妥当?请你读读看。”

5.图画型评语。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有时还可以用画图来表达。如学生的佳作,可以画一个高高竖起的大拇指,还可以画上一个可爱的笑脸,学生一看图就明白老师评价的用意,无需多言,学生的情绪自然高亢兴奋。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指导学生参与评价,提高学生的习作素质

反思我们以前的作文评价,学生作文篇篇都是教师包办修改,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笔者认为,只有学生养成自己修改的习惯,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他们受益终生。学生由写到改,这是一种进步,但同时也是一个较长、较复杂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教师悉心引导:

1.学生参与,形式多样。评价主体可变教师单人评为学生群体参评。我尝试了以下组合对应方法:“小组评定”即三四个人一组来评定;“交换评定”,即学生之间互相交换评定;“自我评定”,即学生自我评定;“学生评委评定”,即选出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做学生评委,评价其他学生的习作。经过尝试,学生自己当了评价者,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他们在给别人评价的过程中,既帮助同学修改了习作中的差错,又学习了别人习作中的精彩之处,同时也在对照中发现了自己习作的局限,还能够体会到评价别人习作的不易。这种种收获都来自于学生的自我发现,比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要好得多。

2.授之以法,引领入门。教师把一定的评价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并不代表着高枕无忧、撒手不管了,教师还要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具体指导学生学会评价,做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首先,教师要下水示范,带学生走一程。可以把某个学生的某篇习作片段抄在黑板上,用彩笔修改给学生看,并且简单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笔者把这种方法称为“堂批”。学生从教师下水修改演示中,可以具体而直观地感知到修改文章的一般方法和道理,了解修改作文的一般过程,这样学生自己动手修改时,就知道如何评价了。

5.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篇五

近年来,由于政策的原因和社会的发展,进入部队的单亲家庭战士和独生子女增多,与以往战士相比这些战士由于其生长环境和教育的原因具有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讲单亲家庭战士具有给部队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单亲家庭战士

所谓“单亲家庭战士”是指生长在由于丧偶、离异、分居或者构成家庭主体的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单个抚养长大参军的战士。相比于双亲家庭战士,单亲家庭战士一般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特点:

一、自卑感较重。由于家庭成员的残缺,致使单亲战士的心理上自卑感较重。具体表现为:感到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或者由于过错受到批评时,容易背上思想的包袱,情绪低沉,遇到挫折和坎坷时,更容易联系自己不幸的命运,倍感自己孤独、寂寞;不愿意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更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家庭的事情;看到战友的父母双双来队时,心理有种失落感,产生逃避心理;疑心重,神经过于敏感,警戒心强,看到别人不热情的眼神就疑神疑鬼,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认为别人远离自己、轻视自己;有的单亲家庭战士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敢主动接受工作任务,害怕别人笑话自己不能完成任务,怕被人歧视;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谨小慎微,妄自菲薄,怨天尤人,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二、性格上孤僻。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的关怀与爱护,单亲战士很容易产生抑郁思想,平时少言寡语,感情冷漠,在与战友的交往中自我封闭、独来独往,不主动和领导接触,对周围的人或事有戒备和厌烦的心理。有的单亲战士对人、对事都无动于衷,对部队的管理教育也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既谈不上热情更谈不上激情,严重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有甚之,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想组织多多给予照顾,工作中自觉性较差,任性懒惰,成绩相对较差。

三、自制力较差。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单亲家庭战士常常会产生压抑和烦闷的心理情绪,自我封闭、不求排解。由于长期受此困扰,压抑时间过长,一旦在某种偶然因素的促使下爆发出来,能量超乎想象,很容易产生极端行为,对部队的安全稳定构成潜在的威胁。他们遇事冲动、不冷静,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常因和战友意见不统一而发生争执,有时甚至大打出手,管理工作具有挑战性。

四、自尊心较强。单亲家庭的战士大都自尊心较强,脾气倔强,性格固执,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缺点或隐私,惧怕批评,特别忌讳别人看不起自己;喜欢独立思考和完成艰巨性的任务,对低估他们能力,限制他们主动性的人和事十分反感,以自我为中心,将感情和兴趣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总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单亲家庭战士的思想、情感、性格、心理与拥有正常家庭的战士相比有明显的差别,这些心理方面的弱点使得单亲战士在平时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出现比一般人学习较慢,或者与周围人难以相处的情况,但是这些战士本身又具有自卑等心理特点,基层如果不针对情况给予恰当的教育,多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那么恐将对其造成更大的思想包袱,使其更加的否定自己,丧失了信心。严重甚至可能造成抑郁、自杀等心理问题。因此对于单亲家庭战士要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根据部队实际情况,可以采用的进行心理疏导的方法主要有:

1、说服劝导法。要针对单亲战士的心理特点,及时进行开导,启发,帮助其克服错误的认知,形成合理的思考,进而促情绪和行为的改变。

2、激励法。对单亲士兵在训练,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绩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他的优点与特长要因势利导,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增强他们在部队成才的信心。

3、环境调节法。一方面要以用自然环境来调节,带到优雅的树林、花园等环境中陶冶心境,减轻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要营造融洽的人文环境,使他们在集体关心和爱护中收获好心情。

4、暗示法。可以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达到到心理疏导的目的。

5、放松训练法。可以带着单亲战士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或文娱活动,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消除紧张,焦虑等心理。当然仅仅掌握一些心理疏导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要针对单亲士兵的心理特点,把握好一些关键问题。

1、尊重理解不歧视。在心理疏导过程中,首先要端正对单亲士兵的态度,充分了解单亲战士生活历,理解他们的情感体验,以战友情,兄长爱关心和爱护他们,尤其是在他们受伤生病、家庭变故、差错失误、情绪波动时,更要理解和尊重,及时靠上去做工作。

2、热心沟通找症结。平时对单亲战士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特点要注意掌握,当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沟通了解实情,找准心理变化的原因,增强疏导工作的针对性。

3、集体爱护减压力。单亲战士往往性格内向,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因此应该动员战友们,一起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融入集体中来。具体的做法有:

一、思想上多教育,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增进心理健康 单亲家庭战士总觉得自己的家庭不健全,从心理上就比别的同志矮一截;担心战友知道自己家中的情况后看不起自己;心中不能放下,始终被“单亲”的阴影笼罩,总是感到自己不如人。发现这些情况后,管理者要主动地找其谈心,积极做好教育引导。一是正确对待挫折,引导其在挫折面前保持平常心,学会鼓励自己,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走出“单亲”的阴影,心理上就不会出现大起大落;二是尊重事实,进行合理的比较,不能因为一件既定的事实就对自己的人生和能力产生怀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生活上多指导,端正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自信心 首先,要在生活中教会他们思考的方法,引导其掌握正确思考的钥匙,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要多给予鼓励,多看他们的长处,多给予正面的评价和积极的赞许,对于出现的错误缺点要给予适当的批评。古语“哀莫大于心死”,热情的鼓励、充分的肯定、慈祥的笑容、关切的话语,都可以化为积极向上的暖流,融进心田,使其信心倍增,积极上进、努力工作;第三,灌输正确的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先进人物的成长历程和先进事迹,介绍身边的优秀个人和好人好事,推荐一些好书给他们看,使其在循循善诱中逐渐掌握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第四,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对取得的成绩,无论大小,都及时进行表扬和褒奖,从而树立只要其刻苦努力,不骄不躁、持之以恒,就能成功,赢得走向成功的信心,增强其战胜挫折的勇气。

三、感情上多关心,培养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建立稳定情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光靠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意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对于其个人的进步、家庭生活、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困难要千方百计的帮助解决,使他们了解部队对他们很重视,使其感动,获得明白自己在团体中得重要性,这样即使一些实际问题解决不了,他们的心理同样得到满足,获得感动。充分发挥思想骨干和士官、班长的作用,针对单亲家庭战士不能急躁,更不能粗暴,要像细雨一般润物细无声,以“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张真诚的笑脸、一句知心的话语”走进他们;以“一关心份关怀、一点照顾、一些帮助”感动他们;用赤热的兄长情、战友爱去爱护他们、理解他们。加强感情的沟通,让他们感受到部队大家庭的温暖;驱除掉他们思想上的“单一”和“孤寂”,让他们感受到在爱的世界里,他们拥有的更多,领导的爱、班长的爱、战友的爱,使他们明白他们是富有的。用集体的温暖消除他们的冷漠,培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用大家的真心换得他们的真情,帮助他们建立稳定的情感。

四、管理上要科学,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促进健康成长

我认为在管理上是最难做好的,我们有的干部容易走向这样的误区,认为他们是单亲家庭就要给他们照顾,管理上放不开手脚,不敢管,把握不好尺度。我认为可以从大胆、灵活、严格三个方面着手。

(一)大胆管理

单亲战士往往具有敏感、多疑等心理特点,因此正确实施表扬和批评,既要敢于批评,又要注意维护其自尊心。进行表扬要选择公开场合,用适当、实在的措辞,不要过分夸大、渲染,防止其产生不实际的感觉,同时也防止其他战士对其反感,使其陷入更大的困惑中;批评的场合则尽量缩小,措辞要缓和,不可盛气凌人或当众数落,切忌使用刺激性强的话语,除此以外一定要对其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误的原因,严重性,使其明白领导对其批评的原因是希望他进步,这样不仅不会挫伤其积极性,还能能够使其明白自己的重要性。

(二)灵活管理

在工作中,要努力注意到单亲战士身上具有的闪光点,发现其才能,多给他们创造出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展示才干,积极帮助他们,以信任的态度把任务交给他们,使他们能够进一步认识自己、表现自己、相信自己,以便他们在发挥自身长处和优点的过程中,能够找回那份失落的自尊和自信,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对前途的信心,对信念的追求。

(三)是严格管理

针对单亲家庭战士自我约束能力和纪律性都相对较差的问题,管理者一定要严格管理,切实组织部队开展条令条例学习月活动,加强说服教育,把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增强他们的纪律意识、提高他们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同时对纪律性较差的,要敢抓敢管,刚柔相济,从点滴入手,一抓到底。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正人先正己”,管理者要做到身体力行,事必躬亲,用实际行动为教育者做出榜样,起到无声胜有声,事半功倍的作用。

独生子女战士 独生子女简单的说就是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在今天的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走进部队的也越来越多。与单亲家庭不同,独生子女一般是由父母宠大的,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但是也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独立性差、孤僻、怯懦脆弱、逆反任性、自尊心强。到部队之后这些问题往往衍化成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单纯,意志脆弱、思想单纯

由于他们入伍前一直生活在一种受到家长宠爱的环境中,缺乏生活的磨难,因此,他们一般思想都较单纯,感情丰富而细腻,但都比较脆弱。喜欢表扬,害怕批评,受不得委屈,尤其 在不部队这样的环境中当烂漫的梦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出现巨大反差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 感,为此一蹶不振,有的甚至会作出一些消极的破坏性的反应。

(二)文化素质比较好,优越感较突出

由于他们大都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相对比较高,比较聪明,理解能力强,接受 新事物快。所以时常会表现出一种明显的优越感,似乎自己什么都比别人要强、要好,瞧不起 别人,待人、做事不够谦逊,容易与其他战士造成矛盾。

(三)对部队生活的适应性较差

他们在应征入伍前,一般都生活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中,生活自理能力、吃苦性普遍比较差,对部队艰苦的环境适应比较困难。尤其是对部队严格的组织纪律、劳动强度大的任务和艰苦的 物质生活感到不适应,经不起艰苦生活的磨练,思想反复较大。

(四)自尊心很强,性格比较孤僻、软弱

由于长期生活在父母身边受到父母的宠爱,被喻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性格。他们往往不甘享受平等待遇,关心别人少,要求别人多,处事骄横;比较任性,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却不太尊重别人;性格孤僻,不大合群;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刚来到部队时大都想家情绪较重。

独生子女兵管理的一般方法独生子女兵作为部队士兵中的特殊成分,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因此,对他们的管理也应采 取相应的方法。主要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提高独生子女兵的思想素质

大多独生子女兵,对部队生活的适应性较差,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思想素质差所带来的。因 此,要从根本上增强他们适应部队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就必须先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在新兵 入伍教育时就应注意增加独生子女兵思想教育的有关内容,加强有针对性的内容,使他们能尽 快适应部队生活。在平时的教育中,要注意从独生子女兵的特点出发,着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思想水平。同时,要根据部队其数量逐年增多 的情况,对独生子女兵的思想教育要进行专题研究,逐步增强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提高独生子女兵的思想素质,为他们适应部队环境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引导独生子女兵加强实际生活的锻炼

(二)引导独生子女兵加强实际生活的锻炼 由于大多独生子女兵缺乏实际生活锻炼,为此,只有正确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自己,才能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由于独生子女兵文化程度高,比较聪明,理解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所以在管理教育中,要注意发挥他们的长处,交给他们一些 任务,让他们自己去组织一些活动,单独去完成某项工作,让他们在参与连队的实际工作中得 到锻炼,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使他们逐步地成熟 起来。

(三)帮助独生子女兵正确看待自己,克服优越感 优越感含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个方面。一方面容易产生争强好胜心理,引导正确,可 以变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引导不好,则会产生高做自大,固执己见的情况,导致不尊重别人、影响团结的问题发生。而优越感的产生 主要在于他们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看待别人。他们往往 把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为骄傲的资本。因此,要克服盲目的优越感,最根本的是要帮助他们正确 认识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是把它当作包袱,而是作为前进的动力。

(四)对独生子女兵既要敢于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关心爱护 对于他们的缺点、弱点,不能姑息迁就,应大胆管理,批评教育,不然,势必陋习难改。对他们在各个方面应严格要求,不能因其一时适应不了、经受不住,就放松要求,照顾迁就。同时,要注意管教方法,要从各方面给予关心和爱护,使之感受到部队生活的温暖,培养起集体主义的感情,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五)积极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 独生子女兵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同时,家庭对其比较溺爱,若家庭不能很好地配合部队的教育,将会起到一种反作用。因此,与他们的家庭取得联系,得到其父母长辈的支持,是做好这些士兵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

6.语文教学人文关怀研究论文 篇六

1.构建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用平等身份以及使用民主态度开展教学。教师属于教学中的主导,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构建轻松的教学环境,可以充分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语文教学中涵括人文教育,在内容上主要指教师语文教学时必须确保学生可以成功体验其在应该获得的价值和情感两方面的体验,进一步使语文内涵转变为具备生命根基的内涵。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个体生命,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给学生提供具有人文关怀特点的教学。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学中必须以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为前提,由此形成师生可以进行自由的交流和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起到顾问、提供参考意见以及协助察觉问题的作用,由此,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来开展教学活动。在对话当中,教师和学生均需要以下情况:(1)教师与学生均同属于构成课程的重要部分,两者共同努力建立起一起研究的平台。(2)教师扮演着聆听的角色,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而学生则需要懂得如何选择。(3)教师必须诱导学生发挥其主体意识与潜能,致使其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新思想,进一步使其人文内涵得到有效的培养。(4)教师要有尊重和关心学生的意识,并且将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给予每位学生从人格上的尊重,尤其是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更加需要尊重和爱护,确保其可以享受到相同的呵护与关心,协助其形成科学的为人原则,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采取上述的措施,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在人文关怀的影响下增加其语文内涵。

3.感性之中蕴含着理性。语文教学必须对文化传统开展合理的继承,才能够将其人文特质完全发挥出来。感性之中蕴含着理性的含义主要有:(1)注重感性思维。语文教学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其具备大量的感性素养,仅仅使用理性对其进行教学,效果不大。如果语文教学缺乏合适的感性,那么主动思维形成的可能性不大,此情况能够使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受到阻碍,学生的感性不可以合理地被释放,进而导致其个性达不到应有的伸展与张扬,最终造成对学生不能够开展人文关怀。(2)投入情感。语文教学投入合适的情感,主要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保持着丰富的热情以及亲切的感情,使学生被其所感染,从而达到“以情激情”。教师直接地将其激情全部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被触动,从而有效地融合到其构建的艺术情感内。

二、结语

7.让护理管理工作充满人文关怀 篇七

一、对护士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1、临床护理工作专业性很强, 服务对象特殊, 需要轮流值班。这些特点, 造成了护士们长期的生物钟紊乱, 不同程度的给护士带来了睡眠问题, 造成了很大的健康和心理压力。

2、在工作中, 护士既要完成好护士的工作, 还要承担病人的组织管理者、咨询者、及教育者等角色, 而且医院各行政部门和医生、病人、病人家属都对护士的工作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些要求常常使护士职业压力感很大, 往往身心疲惫, 力不从心。

3、护士人才缺乏, 护理技术操作程序多, 过程复杂, 护士劳动强度较高, 工作负担过重, 这些都极易使护士产生精神紧张情绪, 导致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4、由于社会普遍存在着重医轻护的观念, 社会公众对护士的信任度较低,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护士对自己职业的认可度, 并且护士工作的繁重程度与收入不成正比, 使护士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护士承担着很大的工作压力, 作为护士长必须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 重视对护士的人性化管理, 注重细节, 提升服务, 让护士体会到来自护士长的人文关怀, 有效缓解工作压力, 最终提升护理工作的社会效益, 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二、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具体做法

1、帮助护士缓解心理压力

护士所从事的工作是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劳动, 管理者要想方设法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丰富护士的业余生活, 缓解护士们的心理压力。如召开节日聚会、召开谈心会、生日送小贺卡或小礼品, 让护士有一种归属感;也可以组织她们喜爱的体育活动, 以增强体质;闲暇时邀请她们到户外去看看花草, 登登山, 放松一下身心, 避免护士超负荷运转而发生护理差错事故, 引发护患纠纷。

2、护士长应树立服务意识, 很好地和护士沟通

护士长应树立服务者的思想, 力争当好护士们的后勤部长, 为护士们工作、生活、培训、提升、展示各种才华提供机会。关爱护士姐妹, 关注下属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状况, 为其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 在生活上关心、爱护、尊重她们, 让她们感觉到科室大家庭的温暖, 激发主人翁意识, 使她们以饱满的热情、愉悦的心情, 良好的工作状态投入到护理工作中。

3、做护士利益的代言人

护士长首先要对自己的下属要以诚相待, 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护士, 尽量满足下属护士的群体利益, 做护士的知心人。代表护士与其他科室或其他业务人员协商业务工作, 与行政后勤部门协商为护士争取权益。

4、用赏识与评价激发护士们的工作热情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 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受人赏识, 被人重用。在工作中用多种手段激励护士, 能收到很好的管理效果。

护士长在日常工作中, 要善于捕捉每一位护士的闪光点, 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及时表彰奖励做出成绩和贡献的护士, 使她们得到心理认同, 得到物质和心理上的满足, 从而调动护士们奋发向上的进取心, 激发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护士长在日常管理中, 要注意用行业中的先进模范人物、身边的先进人物、本科室的先进事例教育激励护士, 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 提高护士们的整体思想素质。

要想真正的提高科室的整体质量, 必须对护士进行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有效的利益激励。必须根据个人的工作业绩给护士发放奖金, 体现优质服务、多劳多得。可以对护士进行表扬、赞赏等精神上的激励, 也可以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激发护士上进心, 对充分调动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护士长应非常了解自己下属护士的优缺点, 能够做到知人善任, 人尽其才;只要人人主动参与科室管理, 培养起护士们的责任感, 让她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从而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最终使得科室护理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

5、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

护士因其工作的特殊性, 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作为护士长, 要采取多种措施, 加强对护士的职业防护。对每个护士进行职业防护教育, 预防针刺伤等职业伤害发生。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规范操作流程, 避免受到接触过感染源的物品的损伤;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等, 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 这些都能有效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 给护士们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6、强调团队精神, 发挥团队力量

一名合格的护士长, 应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 能以自身的品德直接影响下属在工作中的心理和行为;注意以身作则, 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 注重关爱、理解、尊重护士姐妹, 融洽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形成一种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自觉与医院、科室荣辱与共的好风尚。

作为护士长, 要增强护士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就必须对护士实行人性化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 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潜能;才能很好地提升护士的整体素质, 稳定护理队伍, 全面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社会效益, 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促进医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凯文.汤姆森《情绪与资本》, 当代出版社, 2004, 10。

[2]王绪君, 《管理学基础》, 北京, 中央广大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 2.

[3]张秋兰, 《略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激励机制》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1994, 7, 14.

[4]龚红辉, 《浅谈护士长的激励艺术》 (《当代护士》) (综合版) , 2003, 11.

8.让语文教育充满人文关怀 篇八

一、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

半个世纪以来,有关语文性质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受到“工具性”、“思想性”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本应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充满人性的语文课变得机械单调、枯燥乏味、毫无生气,致使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社会各界更是对语文口诛笔伐,甚至有“误尽苍生是语文”的偏激论调。如今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这一界定是近年来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与地位科学认识的最好总结,第一次确认并合理定位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走出了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怪圈。这种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说明“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渐愈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昭示了语文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呼唤。

二、语文教育凸显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一)科学主义语文教育观造成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20世纪90年代盛行的应试教育是科学主义教育观在新时期的另一种表现,集中地反映了科学主义功利观在大众心理层面上的影响。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真理至上精神被科学的功利性所遮蔽;同样,教育对人生修养的价值、对个性成长的作用被单一的教育选拔功能所掩盖。语文教育在这个时代性潮流中,受害尤深。它不仅要成为应试教育的重要工具,而且还要以牺牲自身的学科本性来满足应试教育科学主义唯理性标准的要求。

科学主义观念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概括来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至上论观念造成了语文学科地位的贬损和学科性质的扭曲,它使语文丧失了最为根本的想象性、体验性、创造性、审美性等人文特征,沦为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机械的应试训练。

2.科学主义的原子还原论思想成为语文教育理性分析本位的哲学依据,使语文教育陷入片面的“知识中心论”泥潭,造成学生语文能力结构的畸变与残缺。

3.科学主义的机械决定论为语文教学通用模式的探求与建构提供了哲学信念,对于抽象规律和机械模式的过分关注和刻板追求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认识论障碍,教学过程的个性化、风格化、创造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鼓励。

4.科学主义的客观中立性被标榜为语文测试标准化的理想和目标,它把语文教育引向了死记硬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析轻表达、重训练轻体悟、重标准轻创新的“死胡同”。

5.科学主义的工具价值观使语文教育步入重实用轻陶冶、重语言轻文学、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

(二)现代社会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科学主义教育独霸教坛,并没有出现功利主义者所向往的那种美好境界,相反却导致了十分严重的消极后果。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它加剧了科学技术对人的支配。人不再是一个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存在,因为他的内在生命已完全让渡给了无处不在的科学技术了。他不再自由,他是技术的奴隶,他的大脑不断退化到“无思想”之中,他的生活也将变得别无追求,庸俗不堪。更令人担忧的是,科学技术已与教育捆绑在一起,并把教育本身操纵成一架宣示“工具理性不可战胜”的机器。正是借助于这种目的不断强化、计划严格实施和组织严密控制的教育活动流程,科学技术不断地加强对人的智力的占有和支配。当孩子们惊讶于科学技术的魅力时,当孩子们想要热情地响应“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号召时,或许他们的灵魂早已卖给了“科学技术”,为“科学技术”所占据。可是等到他们将来遭遇大自然的惩罚、遭遇事业的失败、遭遇感情上的挫折时,除了迷茫、困惑、萎靡、崩溃,他们竟然不能从手中的科技武器中拯救自己的希望。

一个国家没有现代科学就会落后,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精神就会迷失,民族就会异化,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内涵,就是一个残缺的人。美国二战后一代青年由于缺乏精神支撑而导致的苦闷彷徨,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这一现象被称之为“迷惘的一代”。对于当今的中国青年和学生,如果不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他们是否也会成为“迷惘的一代”?目前学生犯罪、自杀、心理疾患等问题的增多,表明这个问题绝不是杞人忧天。

危险令人反思,反思令人看清人文精神的可贵。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和追求必将日渐成为时代潮流。人文精神所包含的人类丰富的思想源泉、发人深省的人生理念、超然物外的审美意境、卓然不群的人格高标,将会成为疗治人类精神恶疾的妙药灵丹。

三、语文教育倾注人文关怀的几点策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反省、批判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机械训练模式,高扬语文的人文主义旗帜,在教学理念、教学实践中都倾注人文关怀。下面本人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建议:

1.以人为本,以文为本,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认真体验感悟,充分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告诉我们,人文与文本合一才称之为“人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它们本身就是作者富有激情的思考,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芒:屈原的忠君爱国,庄子的特立独行,李白的蔑视权贵,陶渊明的平和恬淡,鲁迅的深刻犀利,汪曾祺的幽默达观……都可以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滋养。在教学中,教材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将不是生命与符号的相遇,更不是生命与逻辑的相遇,而是通过文字、通过课堂,生命与生命相遇。教师应以文为本,以人为本,引导学生积极解读文本,质疑文本,在与文本的心灵碰撞中体验人之为人的一切:爱与恨,笑与泪,幸福与苦难,短暂与永恒。这就要求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

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立足文本,关注人本的教学,才不会使我们的语文课迷失方向。

2.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当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100%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3.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文学作品中都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它们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激起学生深深的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语文课本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能改,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乐观坚强,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

4.实施对话教学,实现语文教学的民主性

“独白式教学”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专制性教学,完全失去了教学的民主性,扼杀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独立探索能力。现在提倡的对话教学就是要变革这种独白式教学。

语文教学的对话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三种形式的对话其中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即阅读为基本点,其他两种形式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这种对话是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交流,与作家心灵的沟通。可以说,这种对话是一种情感的对话、心灵的对话、智慧的对话,是自主、合作、探索和发现的对话,最能体现教学的民主性。

实现有效阅读对话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1)搭建民主的对话平台。

实现有效阅读对话的策略之一是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使课堂与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学习伙伴。只有当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一个生命体时,才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才能够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学生也只有把教师作为一个地位平等的交流伙伴时,才可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对话。

(2)给予充裕的对话时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最首要的就是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搜集处理信息,建构意义。惟其如此,学生才能有效地进行课堂对话。首先,要保证充裕的读书时间,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和体会,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其次,要给充裕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形成个人的独特见解。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读物的质量和深度,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第三,要提供充裕的对话时间。只有在充裕的时间里,师生、生生通过充分地对话,才能产生互动效应,使对话不断深入,对话的内容不断“增殖”,更加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在互动中使师生的认知、思想、情感得到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

(3)尊重多元的对话结果。阅读对话的主体是每一个学生,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就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都不一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见解,进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对此,教师不要用惟一的标准来禁锢学生思维,应当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就应得到尊重和鼓励。

5.大力贯彻落实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中学语文教育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体现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那么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1)以“内外结合”为原则

语文教育担当着人文教育的职责,它能使人在感性化、审美化的形式中体验着人文价值的丰富性。但正如《语文学习》杂志封面的题词所言,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立足语文、面向生活。同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审美教育,也应该将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一堂语文课,要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创设一个美的氛围是必不可少的。优美的教学语言,优雅的教学姿态,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深邃独到的研究阐发,活泼生动的教学形式,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这些都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因素。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刘国正先生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离开狭隘的三尺讲台,投身广阔的社会生活,语文课堂应该建立在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之上。同样,美的因素也不只存在于作品中,美的教育也不只局限在课堂上。丰富广阔的社会,给我们的审美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课堂。比如:观看影视作品,让学生领略美的语言、美的画面的同时,感受善恶人性的强烈冲击;欣赏文艺表演,既可以欣赏到美的形体,又可以感受到美的艺术;参观名胜古迹,一方面感叹祖国山河的美,另一方面,大自然的奇丽风光会让他们油然而生对生活的热爱……这些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它们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还可以使他们在活动中产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意愿。

(2)以“潜移默化”为途径

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朱光潜先生也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在怡情养性。”因此,从本质上说,美育即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内心感染活动,它不可能具有“立竿见影”的功利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审美教育中抛却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审美情趣并不十分高尚的人,经过一两次“美的熏陶”,就会使自己的审美能力从“感知”飞跃到“创造”。没有自然万物对他的长期耳濡目染,没有他慢慢陶醉其间、感动其间的“熏浸”过程,很难有他审美层次的本质提高。审美教育与一般教育形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它让人们长期处在“美”的氛围之中,在具体独特的意境空间中打动人的灵魂,激荡人的情感,从而进行美的熏陶、美的感染,如春风化雨,点滴滋润。

(3)以“塑造人格”为目的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欣赏美而缓解生活的压力,逃避人生的烦恼。更重要的是,人能够在审美过程中开放自我、塑造自我,使自己在具备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完成对自己人格的塑造。例如:学习《骆驼祥子》,在对悲剧美的体悟中我们看到了老舍的博爱之心,感受到了老舍的人格魅力,学会了对人的关怀。阅读《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的外表可谓奇丑,但其高尚的灵魂却感染着每一个人。从他身上,我们学会了不以相貌论美丑,让心灵之美在社会中永留一方净土。柏拉图曾说过,真正的美不在物中,而是在心中。在美育长期的熏陶净化中,审美主体从最初的感知美、享受美,到最后的创造美,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心理结构和健康的人格魅力,从而成为一个快乐向上的人。

6.拓展课外阅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果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仅仅将视线局限于教室,终究会营养不良。所以我们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每学期开始,我会把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古今中外名著及通俗文学书目印发出来推荐给他们,并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上给他们一些阅读指导,然后安排他们有计划地进行阅读。那些听了我的推荐并认真去读的学生获得了很大的收益。《爱的教育》使他们更加体会到在教育和被教育中,“爱”的不可或缺;《在车轮下》使他们意识到即使在欧洲也存在着“应试”教育,把自己禁锢在分数的笼牢里是极其危险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使他们能够从深层次去看待所谓的“差生”,也使他们意识到探寻精神家园的重要性。学生们在一本本饱含人类智慧结晶的书籍中,学会了思索,感悟了生命。那些书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为了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收益,教师还可以建议他们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摘抄精彩片断,写故事梗概、读后感、评论等。学生能够自觉地去阅读一些好书,这是件足可欣慰的事。很多年后,他们做过的那些成千上万道习题也许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但是他们读过的那些书,在读书笔记上所写的话,或许能让他们终身铭记。因为好书是人一生的精神财富。

考虑到中学生学习压力大、任务紧,阅读时间比较紧迫,语文教师还可以开设第二课堂,利用讲座、阅览、看经典片,课前鉴赏、参观文化遗迹等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营养,提升他们的人文品位。

9.语文课堂教学要充满人文阳光 篇九

语文课堂教学要充满人文阳光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思维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当今世界对语文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应当让学牛学会什么?收获什么?我想,除了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外,更应该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教学生学会做人.让课堂充满灿烂的人文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作 者:况守益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中心校刊 名:科学咨询英文刊名:SCIENTIFIC CONSULT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

10.简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论文 篇十

1、引导学生的情绪生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有这样一段话“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也就是在强调教学活动应当作为学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愉悦的情绪生活。语文的教学,应当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语文的教学意义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特定的书面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每一篇凝聚作者思想、激情以及灵感的文字,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一个人的情操、情趣以及情感,甚至影响一个人对于个人生活的体验、对整个世界的感受。

语文的教学,不仅需要将文情、诗情传达到学生的心中,还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个能够评价情感、表达情感的条件。大胆自由的让学生对文中的幽默美、图画美、形象美、人情美进行评价,从美好的`事物当中找到想要的情趣,从而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化景设情,借文移情,借诗移情,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体验与情义。在此同时,教师应当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与学生的情感互动中来,共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平等、民主、友好的教学氛围,以情激情、以心施教,真正实现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始终处于振奋活跃的积极状态。师生之间只有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达到默契的配合,学者乐学、教者乐教,也就更加容易激发中等以下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标。

缺乏情感的文章没有生命力,缺少感情的教学课堂也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教学课堂就更难以使得学生得到良好的学习体验、激起心灵的涟漪。所以,语文的教学不能缺少情感的加温,有了情感的加温就会有强烈的催化力和感染力。

2、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的健康发展

语文教师不仅仅教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通过人性的需求培育一代新人。人的需求分有多重层次,较低层次的需求就是要满足衣食住行的生存需求;生命安全的需求;较高层次的爱情、友情以及亲情等的情感需求;有创造、学习、劳动等的发展需求;最高层次是对进步、文明的追求,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自我价值的实现需求。这些都是正常人性的需求,语文人文关怀的教学就需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这样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仅仅是空喊的口号。学生心目中的那些美好、善良、真诚、关怀人、尊重人、为他人尽义务、为社会尽责任,以致为整个人类的进步文明而奋斗的情感需求强烈起来的时候,他才能在心中充满做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语文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灵中需要创造、需要学习、需要劳动的那些人性。即使有些对此不需要的同学,也定会坚信在自己心灵中拥有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在此世界中也定会存在对于创造、学习以及劳动的需求,一定要设法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当中,寻找到这样的需求,并化为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

注重学生人性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生命的存在方式多种多样,多彩丰富的世界中又培育了多重多样的独特个性。每一个学生都应当作为自身的关切对象,都应当牵挂、关心、尊重他们,因为关注的本身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社会中不要求每位学生都成为诗人、艺术家、文学家。国家需要大部分的学生在将来成为各行业中最为普通的劳动者,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去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各自专长的发展,也就不应当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按照统一的教学模式学习训练,同时还能鼓舞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按照不同的学习方式,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读写听说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发展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性,能够使得师生间的生活实现互相的信任、谅解、帮助、关怀、尊重和理解,从而能够真正体验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促使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

11.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篇十一

一、敞开心扉,让师生关系民主化

语文教学是一个对话过程,是每一个个体同文本心灵撞击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主动与文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这时的老师,可以敞开心扉,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与学生对话。没有了话语霸权,取消了绝对权威,取消了“我说的是正确答案”,取消了“你必须听我的”。这时的我,是一个参加者,是一个研究者,沉到了学生中间,容忍学生的错误与缺点,没有“差生”概念,不歧视学生,用民主、平等的态度,用鼓励、宽容的语言,和学生一起研究、探索、讨论、争辩,与学生一起交流意见,与学生一起发表看法,甚至可以跟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发言,可以坐着发言,可以同桌讨论,也可以找好伙伴切磋,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活泼,他们的心灵得到了释放,情智得到了喷涌。当然,老师别忘了自己是一个“导游”,是平等中的首席,做到课堂民主的同时还要做到有序,课堂的目的是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充满生命诗意地对话,是完成师生间良好而有效的学习交流。与学生良好而有效的学习交流应该是教师的基本功。

二、敞开心扉,让学习氛围和谐化

师生融洽交往,能使课堂保持生机与活力,教师的授课无须依靠角色权势来维系,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课堂。构建和谐课堂,要求教师善于诊断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并给予恰当的指点和帮助;善于跟学生交流,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会给予理解,并以友善的态度加以指点;学生对待教师教学中出现的差错也会给以包容,并能友善地提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能够心胸豁达,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感受学生的情感;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待人和事,不受偏见的影响,与学生真诚交往,积极相待;学生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向师性,并“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之间和睦相处,也是和谐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引导学生树立责任心、宽容和诚心,从而使学生团结互爱,民主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此,工作中我们应尽量发挥每个人的内在潜能和智慧,让学生能经常发现同伴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学会一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怎样与同伴正常有效交流的方式和技巧,让每一个学生发挥所长,与同伴顺畅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环境中成长。

三、敞开心扉,让语文课的交流温馨化

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师生展示着各自的人格魅力和才华,共同营造着集体生活的精神氛围和风尚。作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要善于做学生的挚友和导师,改善教师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改善教育行为。良好班级人际环境建立,需要我们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以学生为本,建立互动交往的教与学关系: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创造的人。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和条件,要关心学生学习状态,关注学生思维动向,建立温馨的师生关系。

四、敞开心扉,让语文课体验愉悦化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少年时期的孩子,缺少自控力。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课堂教学多样化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成为学生创新学习全过程,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多样化可以避免学生厌学,也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

总之,民主、和谐、温馨、快乐的学习环境需要师生共同构建,共同享有。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关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能在不断地参与、思考、交流的状态下,释放个性与潜能,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也只有敞开心扉,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以情激学,才能创设民主、和谐、温馨、快乐的课堂气氛,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让语文课教学得以优化。

12.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 篇十二

一、我的理想——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和精神价值

要让我们的课充满人文气息,教师先要有轰轰烈烈的理想激情,充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正能量。我觉得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就要满足以下要求。

1. 勤于积累,做一个“又专又博”的教师。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果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其他学科知识不丰富,那是很难上出一堂精彩的课的,更无法满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需要。所以,我们必须自觉地成为一名“又专又博”的学习型人。如果我们自己只会照“章”办事,不学习、不钻研,又怎么有资格奢谈引导和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呢?

2. 乐于探索,做一个理念先进的教师。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教育改革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关注教育科研的前沿动态,不断汲取新知识、新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中起着指导与统率的作用,所以,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引发出来的。

3. 善于感悟,做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

有了知识和思想,教师还应该有激情。教师只有用心用情用理去体验和感悟每一节课,我们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泛起涟漪,带来学习的灵感和精神的感悟。一个好的历史教师不仅能绘声绘色地再现历史,而且能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

4. 严于律己,做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努力做到真与爱。一个教师若能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真诚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生就会向教师敞开心灵的大门,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才会畅通无阻地流向学生的心田,教书育人才能奏效。

二、理想的实现——需要真切而有韧性的探索

当我们勤积累、乐探索、善感悟、严律己,充满了正能量之后,接下来,我们就必须寻找到如何有效发挥正能量的途径。

1. 注重建立师生平等关系,使课堂充满浓郁的民主气息。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地表现自己,自由而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就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以权威的姿态去教学生,不再充当历史知识的传授者、真理的奉献者,而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变传话为对话,那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比如,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课中,我讲到科学家爱因斯坦因为遭受法西斯政权的迫害而被迫留在了美国,并为后来原子弹的研制成功提供了重要帮助。我问道:“有人说,爱因斯坦离开德国不利于反法西斯斗争,他是在妥协;也有人说,爱因斯坦离开德国就是在与法西斯进行坚决的斗争。你们是如何看待爱因斯坦这一举动的?”当时,全班学生都陷入了一场激烈争辩之中,最后,有学生反问我道:“如果你是爱因斯坦,你会怎么做呢?”我会心地笑了笑,阐述了自己的决定与理由。课后,学生们都纷纷表示,自己更加理解了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更加尊重和包容他人的选择。

2. 注重设计互动问题,使课堂充满浓郁的思辨气息。

一堂精彩的历史课,必然有若干个画龙点睛、提升认识、促进思考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该根据本班的学情,提前计划好与教学目标一致并能促进思考的问题。提出问题后,要多等待几秒钟。当学生们没有给出完整的或正确的答案时,教师应当运用适当的策略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逐渐理解这些答案。此外,教师还可以请学生们尝试着构思问题,并给予一些时间进行适当解答。比如,我在上《洋务新政》一课时,曾提了一个貌似矛盾的问题:“有人说,因为有了慈禧太后,才会有北洋水师;也有人说,因为有了慈禧太后,才没有了北洋水师。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说法?”此问一提,激起了很多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们对洋务新政失败原因的认识。

3. 注重介绍历史细节,使课堂充满浓郁的故事气息。

历史的严谨在于它的必然性,历史的生动在于它的偶然性。如果历史课只关注历史的严谨,不断阐述它的必然性,那么这种历史课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认为,在诠释历史的必然性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历史细节、故事,因为这既有利于丰富教学,活跃课堂,又有利于深刻体现历史偶然性的一面。比如,在《红军长征》一课中,我讲了一个小故事。在遵义会议前,博古、李德与共产国际进行联系的电报机坏了,从而无法及时获得共产国际的支持,这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以及转折性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们听到这个小故事后,会意地笑了起来。我问道:“如果电报机没有坏,你觉得像遵义会议那样的转折事件还会出现吗?”于是,学生们争相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最后,大家得出了一个结论:转折肯定会来,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最终会选择自己的道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只是这个转折的时间不得不向后推移,付出的代价不得不更大。

4. 注重与学生情感交流,使课堂充满浓郁的情感气息。

历史课要让学生喜欢,乃至要让学生受益,关键在于历史教师必须立足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关注历史进程中的榜样力量、情感力量、人文力量等,尽可能地还原历史课的人文魅力。记得在上《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我并没有着力介绍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林肯政府在内战结束后对南方战败者采取的宽恕态度。在讲述的过程中,我给他们列举了几个真实的事例。比如,林肯总统的夫人有三个兄弟,全都参加了南方军队,并全部战死;再比如,在一个圣诞夜,南北双方的士兵进行了停战,双方士兵隔着战壕同声高唱《Home,Sweet Home》,他们就这样唱了一整夜,可是第二天,他们又不得不拿起武器再次相互厮杀。我就是用一个个生动而具体的历史实例,向学生诠释着林肯政府为什么会采取宽恕态度,而学生们也自然而地理解了林肯政府的政策,并意识到宽恕是结束痛苦的最好方法。很多学生在听课时,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5. 注重采纳多种文化成果,使课堂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

历史课作为人文学科,要尽可能全方位采纳当代或学生最为熟悉、亲近的文化成果,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潜移默化的升华。

(1)联系相应的地方史来讲解历史。

对家乡了解愈深,就爱之愈切。学生对家乡的爱很容易升华为对祖国的爱,成为完整概念上的爱国主义。有一次,我在贵阳某中学上一堂展示课时,需要向学生解释160英亩大概有多大。为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我问学生:“同学们去过咱们的贵阳体育馆吗?160英亩就相当于90个贵阳足球场这么大!”学生们听了都惊讶不已,结果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联系相应的古典诗词来讲解历史。

“文史不分家”。我在历史课上时常会引用一些文章、诗词,这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语言,增强教学效果,又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比如,在《南北朝与民族融合》一课中,在讲述到汉族也向少数民族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成果时,我引用了一首南朝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我指出诗中焦仲卿妻刘兰芝十五岁已经学会弹箜篌,可见,箜篌这种西域乐器已经普及到江南民间了,这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一个典型例子。

13.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篇十三

【摘 要】阐述“微时代”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微时代 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C-0053-02

随着新媒介的产生和运用,微媒体、微社区、微信息已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形态,构筑了网络生活的新空间。“微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微阅读”、“微消费”、“微创造”等逐渐呈现在人们的视野。“微时代”是记录和交流的时代、是关怀和理解的时代,“微时代”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微时代”具有信息传播的大众性、信息沟通的交互性、信息交流的便捷性、信息表达的迷你性等特征,这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培育人、完善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文关怀。“微时代”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应注重人文关怀。

一、“微时代”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的意义

(一)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需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使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如果只是强调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就会陷入空洞的说教之中。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于强调教育者主导性、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重视社会性、忽视个体性;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高职学生实际,出现了学生不愿听、听不懂,甚至有逆反心理等现实困境。这与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使教学失去了吸引力。

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承载着传授知识、完善人格、创新文化和树立理想等多种诉求,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微时代”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选择和思想观点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呼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尊重大学生话语权。同时,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所以,要积极探索“微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领域、新方法。通过微平台教育人、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渗透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关注大学生存在和发展,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微时代”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提升教学吸引力。

(二)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它指的是人的活动、人的能力、社会关系、人的素质、自由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引领作用。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是高职学生个性、综合能力和价值观念的综合发展,其中价值观念的培养离不开充满人文情怀的情感教育。满足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诉求,迫切需要“微时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

“微时代”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观念、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等都产生了影响。微信、微博等新媒介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微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给大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学习交流的平台,但由于“微时代”信息五花八门,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造成冲击。“微时代”为大学生营造了全新的人际交往环境,能够满足大学生人际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网络里可以突破陌生感和惧怕感带来的障碍,主动发展人际关系,弥补现实人际交往的不足。“微时代”大学生在各抒己见、信息共享的同时,也容易走向“微信控”、“微博控”、“机不离手”的极端,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微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人文关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最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育人全过程,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是高职院校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时代课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关怀内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以人为发展的根本,是长期以来人们的美好憧憬和价值追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彰显了以人为发展的目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应当追求的理想价值目标;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以人的完善为发展的旨趣,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人文关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客观上需要加强人文关怀,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人文关怀,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微平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开展心理引导、情感交流、知识问答、职业规划等活动,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为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

二、“微时代”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的策略

(一)“微时代”下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现实的人、实践的人、追求自由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是为了人、培养人,不仅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也是主体。“微时代”大学生的话语方式由“独奏”向“合唱”转变,他们喜欢在微空间里交流信息、共享时空,渴望被理解、被关注,主体意识空前增强。“微时代”必须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微时代”大学生容易产生微心理、实施微行为、追逐微潮流。他们追求个性释放、价值观念多元。教学必须紧跟“微时代”步伐,在教学设计的制定、教学资源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考核的方式等环节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主动选择和“微时代”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要树立微文化理念,加强心理疏导。开通微信、微博帮助大学生解答恋爱、学习等方面的疑难和困惑,帮助他们树立乐观、进取、自信、健康的心理品质。要树立民主开放理念,关注大学生个性发展。“微时代”每个人都是记者,都有话语权,要为大学生提供自我表达、自我展现的机会,开展师生对话交流,为他们的自主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二)“微时代”下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基,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微时代”大学生在微空间里获取信息多元多样,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甚至出现了信仰迷失、人文知识匮乏、漠视生命等问题。基于对大学生的现实关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的启迪和生活的智慧。要突出时代性。“微时代”信息海量传播、“内容为王”,大学生关注点不断增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考虑大学生接受信息的心理,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在理论知识、教学素材、话题选择等方面注重更新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感染力。要丰富人文知识。教学中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的便捷性,在朋友圈和公众平台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传递传统文化、经典文学和历史事件等,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趣。要加强生命关怀。利用微平台创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微平台发布关于生命教育的文章、图片和案例,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关怀,帮助大学生珍爱和善待生命、主动思考生命的意义。

(三)“微时代”下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觉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既是“微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微时代”信息沟通交互性强、信息表达个性化鲜明,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参与和分享,唱独角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大学生多样化需求。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教师要借助微视频、微故事、微图片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合理设计参与话题,鼓励大学生发表见解,以大学生中心,把教学的参与权、表达权、选择权归还给大学生。要采用情感教学法。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微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情感沟通的自由,情感是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催化剂,情感教学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以真挚的情感传授知识。同时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配以音乐、诗朗诵、纪录片等方式引发情感共鸣、增强理论自信。要搭建微平台。利用微信、微博等创新教学载体,以大学生喜欢的话语形式传递教学信息,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严肃、呆板”印象,把微信、微博打造成大学生情感倾诉、思想交流的精神港湾,通过微平台实现课堂教学和课下交流的良性互动。

(四)“微时代”下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微时代”信息的广泛传播,消解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主导权,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微时代”意识,凭借个人微信、微博、QQ群,主动营造主流文化的舆论场,努力成为微空间中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和领军人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者,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者。“微时代”必须建设一支具有坚定政治信仰、深厚专业素养、现代信息素养、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要加强师德建设,“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率先垂范、立德树人。要提高现代信息素养。“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获取鲜活教学素材、创新教学方法;主动介入微空间、使用微语言、融入微生活,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要开展教师人文素质培训。通过人文素质网络课堂、专家讲座、微视频、公需科目在线学习等多种培训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并把其纳入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2]列宁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55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重点课题(2013MSZ024);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课题(2013A016)

【作者简介】张 俊(1978-),男,安徽霍邱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硕士。

上一篇:会议纪要范文 研究下一篇:大河涧乡中心学校2012年勤工俭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