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讲话稿

2024-08-25

读书的讲话稿(共12篇)

1.读书的讲话稿 篇一

关于读书的思考讲话稿

同学们,老师们,早上好!今天的国旗下讲话,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谈谈有关读书的问题。

关于读书,个人一直以为,一个爱好读书的人是非常纯净、非常神圣、非常可爱的,因为他们儒雅、博学、心忧天下,“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而洞穿历史,放眼中外,无论文才武将,称得上一流的,大多也是读书人,他们以经天纬地之才,展毕生之志,施报国之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人的傲骨、才具、豪气甚至孩子气芳名远播,永垂不朽,让后辈追慕不已,景仰无穷。

“有人说,商人一代就可以出一个;官僚两代可以出一个;而读书人,起码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想想也是,读书人的气质、涵养,的确需要书香的浸淫和几代人的积淀、熏陶和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有她独特的气味,这是由文字、历史、生命编织而成的,需要懂她的人细细地去揣摩,去体会。久之,便能从书页的深处氤氲出一种气息,她高雅,她芬芳,她清幽,她婀娜,她似有若无……”此或许即苏轼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吧。

也确实,北宋黄山谷曰:“人不读书,一日则尘俗其间,二日则照镜面目可憎,三日则对人言语无味。”

对于读书,宋代欧阳修曾推崇过“读书三上”法,他认为读书最佳的.地方是在“马上、枕上和厕上”。而汉代董遇曾有“读书三余”之说。“三余”,谓“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时之余”。是说读书要选在冬天没农活干、晚上休息和雨天不出门的时候,意即忙里偷闲、见缝插针地阅读。

“三上”“三余”的读书法,相信同学们也试过吧。随着科学的发展,“三上”之法在当下看来,好像都是为打发时光而为。其实,真正的读书人是没有“三上”和“三余”之说的,因为真正的读书人,以读书为终生的事,以书为他们一生最温暖、最挚爱、最缱绻的伴侣;不择天,不择地,不择阴,不择晴,信手拈来,是书就读,所谓“开卷有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也。

个人以为,作为读书人,最重要的还不是如何读书,而是通过读书,如何把无趣变有趣,把腐朽化神奇,把平淡化绚烂,把困顿变积极。同学们,你们以为如何呢?

这里,愿借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的一段话与同学们共勉:“有经验者能就一事一理进行处置或分辨,但若要通观全局并运筹帷幄,则还是博览群书者最能信任。……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则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经验和阅历界定其经纬。讲究实际者鄙薄读书,头脑简单者仰慕读书,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为其用法乃一种在书之外并高于书本的智慧,只有靠观察方可得之。……”

最后,衷心地祝愿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读”有所得,学有所成。

2.读书的讲话稿 篇二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读书》栏目去年暑期推出了电视屏幕上唯一一档中国读书达人秀———“我的一本课外书”。该节目已启动了第二季:2013“我的一本课外书”, 并在全国发出招募令, 征集8-14岁的热爱阅读、勤于思考、乐于分享的少年。选拔方式为列出你的课外阅读书目10本, 每位参赛者以“我的一本课外书”为题, 进行一分钟演讲。经过初选、复选, 最终选择出了30名“少年读书小榜样”, 在暑假期间进京参加录制了“我的一本课外书”英雄会, 7月15日至21日在中央电视台800平方米演播厅录制了比赛节目, 此节目将于8月底至9月期间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

3.读书人与读书的人 篇三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好比职业足球与业余足球的关系。后来想想不妥。职业足球有明星与球员之分,职业读书人也有教师与教育大师、码字匠与文学大师之别。那么,以读书、写书(或教书)为职业的人中的佼佼者,便可以称为“读书人”了?好像也不妥。甭管是否有大师头衡,是否有新星、名星职称,只要入了仕途,下了商海,您再称人家为“读书人”,便会觉得别扭。比如王蒙当文化部长的时候,虽然专门管文化,也没少了读书、写书,咱就不大敢称他为“读书人”;王朔办影视公司,流水作业制作电视剧的时候,好象也不宜称作“读书人”。二王之外,诸如茅公、夏衍公……这些文学泰斗式的人物,建国后担任了那么重要的职务,似乎也不好再称作“读书人”。

照此看来,只有像钱钟书、老舍、沈从文那样的书痴书迷书呆子书虫子,又在文坛上作出巨大贡献,具有崇高声望的人,才能称其为“读书人”了?那就把“读书人”的范围限制得太小了。其实,以上纯粹是我个人的想法,而且这“读书人”实在也不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头衔,更不一定是治国之材治军之材经济之材,离开他们地球就不转了。所以,此事还是“跟着感觉走”吧,你觉得谁是读书人谁就是读书人,你觉得自个儿是读书人你就是读书人,没有人会因为您看的说的不准便和您打官司。

还有一些人,虽然断不了和书籍打交道,却也不能称作“读书的人”。譬如那些除了文件、报纸和政治书籍之外,其它一概不感兴趣的“官人”;那些为了本职工作需要,不得不读一些专业书籍,或只读与本专业相关联的书的“文人”;那些书橱里摆了一套一套精装的世界名著,嘴里也时常蹦出几句雅词,其实连他自己也明白这不过是装装门面的商人……“读书的人”比起“读书人”,虽然低了一个档次,但也属于“次高职称”,不是随便什么人就可混入其中的。当然这又是我在瞎认真,人家那些有书不读或不读“无用”之书的主儿才不听你瞎咧咧呢。现如今不会写字的人当书法家,不读书的人当教授(或具有教授一级的职称),没有学问的人出专著,比比皆是,见多不怪。算不算作“读书的人”,又有什么关系?何况这个标准又是你自个儿杜撰的!

按我自个儿杜撰的标准衡量,我在我周围的人中间,找到了两个“读书的人”(又在瞎认真了)。一个是我的同事,且是我的下级。有一天,他突然向我宣布,他要出一本书了,他要对中国的文人、文化现象作彻底的反思,对鲁讯提出的“第三种文化”,马克思提出的知识的人与自然的人“高度融合”,作出自己独立思考之后的独到阐述。将信将疑时,我领教了他的书柜。从他读过并密密麻麻批点过的马恩全集、鲁讯全集、各类政治经济文化书籍中,嗅出了浓浓的书卷气,而且预感他出书之言非但不虚,所出之书还是一部文化含量很大,又与一般文化书籍截然不同的“重量级”。还有一人也是我的同事,也曾经当过我的下级。有一天,我在电视上见到了他的尊容,不过这个电视专题片的主人公不是他,而是他的女儿——一个十四、五岁的中学生,九岁出过诗集,十几岁又出了小说集、散文集,被称作天才少年。有其女必有其父。您瞧这二位算不算作“读书的人”?

我之所以不避王婆卖瓜之嫌,举出我的两位同事且是我的下级来作例子,实在是为了鞭策自己。比较之下,我终于可以给自己定位了:我只能算作“半拉子读书的人”。书读了不少,却不系统;书读得挺杂,全凭兴趣。更要命的是,大概是受了“治学活用”、“急用先学”的影响,前些年读书颇掺杂了一些功利主义的因素,这就使我读的本来就有限的书,又打了折扣。一个人的文化含量,从他的言行举止中,从他写的文章中,可以一览无余,是一点儿作不得假,装不得真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连写这点小文,都感生涩,无采又无神,不是只能从读书的方法、质量上去寻找原因吗?

4.读书活动启动仪式的讲话稿 篇四

大家好!

春天正悄悄向我们走来,她以独特的姿态向我们展示着“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韵,“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生命力,“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的浪漫……是啊!这春暖花香的季节不正是我们读书、学习的好时节吗?今天,我们迎来了学校读书节的启动仪式。同学们,我们知道经过上学期 “经典照亮童年,营造书香校园”活动的努力, 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如今,在我们温馨的校园,教室里书声琅琅;课间师生徜徉书海;回家,我们也手不释卷。我们还感受到了读书就是在和最崇高的人“对话”,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旅行”。阅读一本好书,能够启迪我们的智慧,并能够点燃我们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努力拼搏的信念。学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理想的阅读环境,全面更新图书室的图书,每班配备150本图书,而且新增设了楼层走廊阅读书架,使我们真正置身于书海之中,这是我校的创世之举,试问: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阅读呢?

在读书节里,我向同学们发出三点倡议:

第一、要利用点滴时间来读书。同学们每天必须保证至少20分钟的时间用来自由读书。无论是早晨还是中午,一到学校就读书。要积极与同学交流读书感受,相互推荐阅读到的好书。同学们还应该与自己的父母一起读书,共创“书香家庭”。

第二、要确定自己阅读的范围。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种类,比如:有的同学喜欢文学类的图书,有的同学喜欢历史类的图书,有的同学喜欢科幻类的图书,还有的同学喜欢童话类的`图书等等。希望大家都能个性阅读,从小培养自己与众不同阅读特点。

第三,要把读书与动笔结合好,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把书中的精华记载到读书笔记中,有想法、有感悟时就写写读后感,不强调文体,更不要给自己硬性规定写多少字数,只是阅读中的随笔而已,这样大家坚持下来,就会发现自己有一个巨大的进步。正所谓采得百花才能酿成蜜,聚沙成塔,积少成多。

阅读是成长的基石,阅读是精彩人生的开始!同学们,愿书成为我们永远的朋友。让我们做一个勤奋的读书人;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让“师生共读”成为大八浪中心小学的一道永恒而亮丽的风景线,最后,祝愿全体学生在读书节里都有丰硕的收获!

5.爱读书国旗下的讲话稿 篇五

大家早上好!

我是三年一级班的徐诗雨,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爱读书的孩子最美丽。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小学生要健康成长,离不开优秀图书的滋养。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心中会长出一棵长满书的大树,树上有花的芬芳,有果实的甜蜜。有了这棵长满书的大树,我们的生命也会变得郁郁葱葱,五彩缤纷。

读书的习惯需要培养。只要从小培养,它就会像吃饭和睡觉一样成为生活中最自然的事情。天长日久,书会成为我们最知心的朋友。

读书要有科学的方法,看一本书就一定要看完,否则就会半途而废或一知半解。遇到喜欢、精彩的词语、句子,就在下面划线标示,自己有所感想处就在旁边批注,一些特别经典的句子还可以即兴背诵下来。这样一本书读下来,你一定会收获不少。高年级的同学还可以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只要坚持下来,你会终身受益,你将掌握一种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体验到丰富的情感和各种人生价值观,你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并愿意与人分享。

6.世界读书日国旗下的讲话稿 篇六

大家早上好!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是世界文学的象征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世界读书日”,鼓励人们发现读书的乐趣。

几年来,“世界读书日”已成为许多国家读者的一个节日。培根说:“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正因如此,所有发达国家不论高层还是平民,都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发达的美国,每两个美国人就有一人持有读者证;俄国人之酷爱读书举世闻名,在莫斯科的地铁上,随时可见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在专心捧读。日本人爱读书也是举世公认的,在日本的电车、巴士上,无论是衣冠楚楚的上班族还是身穿校服的学子,差不多都在专心看书。

我国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大国,历代重视教育与读书。古代有许多刻苦读书的感人故事,比如“凿壁偷光”的匡衡、“囊萤映雪”的车胤、悬梁刺股的孙敬和苏秦等等,他们为书而生,为书而死,为书而乐,为书而苦,几千年来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书是智慧的源泉,书是知识的宝库,是书,给我们智慧,让我们聪明;是书,让我们明理,教我们做人。路边的小花有了雨水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有了书的熏陶,我们才能无所不晓。只有与书做伴,身心才能得到陶冶,生活才能充满情趣。

又一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同学们打开书,读吧;读了书,聊吧!希望全校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使自己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看成是读书日。

7.读书读书再读书 篇七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 更是一种专业。就目前而言, 中小学教师读书热情不高, 是专业技能不强的根源。走进课堂, 一些教师照本宣科, 捉襟见肘, 甚至少数教师存在离开了教学用书就不会备课, 离开了习题集就不会设计习题, 离开了标准化试题就不会命题的现象。究其原因, 多是学习不够, 读书太少所造成的。所以, 中小学教师目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980年6月16日, 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题为《危机!教师不会教》引起了公众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担忧, 拉开了以提高教师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序幕。目前,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是一项关系到下一代, 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宏伟事业。实施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与广阔的文化视野。作为一名教师, 要提高专业素质, 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读书是清除“职业倦怠”的最好办法。书籍中, 那些大文学家、大教育家、大艺术家充满生命激情、智慧的语言和他们那种超脱的情怀, 会使教师的生命变得开阔、灵动、旷达、鲜亮。读书会使教师的情感特别丰富和细腻, 特别饱满和高贵。激情会使教师永远不满于现状, 不断进取、大胆创造, 革新自我, 永远追求那种令学生激情满怀的生命境界, 使我们的教育工作产生那种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

读书是最好的“美容”方法。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气质, 调解教师的情绪, 从而使教师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可以让教师有了健康的自信。清人吴嘉纪说:“不读诗书形体陋”, 就是说不读书使人变得粗俗;宋人黄庭坚认为, “士人三日不读书, 对镜则面目可憎。”意思是, 读书人如果几天不读书, 相貌就变得让人很厌恶;清代学者朱锡绶讲:“素食则气不浊, 独宿则神不浊, 默坐则心不浊, 读书则口不浊。”“口不浊”指一个人谈吐不凡, 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 谈吐不凡是从读书中得来的, 谈吐不凡能增加人的魅力和信心。

读书不仅能改变教师的人生, 而且能促进教师历史性地思考人生, 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所有的教育、教学, 所有的课程, 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一种动态、一种求索、一种创新, 正如第斯多惠所说的那样:“教育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不是什么已经完成的和完善的东西。”教学的本身就存在于教师的生命、学生的生命和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 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用自己的生命对教学内容进行独特的感知、体验和发现之中, 教师的每一堂课应该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一堂课都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个性化的成长和发展, 所以教师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培根说:“读史使人聪明,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缜密, 自然学使人精遂,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学使人善辩。”教师的专业高度取决于教师读书的宽度。在读书的过程中, 首先要关注与自己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读哲学的书籍, 掌握哲学中的基本规律和正确的方法论, 可以更好地拓展教学实践, 让教师的工作有正确的方法和方向;读教育理论书籍,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 用以指导我们的教学;读研究性文章, 学习别人的研究成果, 模仿、内化、创新, 学习撰写科研文章;读“五谷杂粮”, 如果把教育专业性理论看作“细粮”, 非教育专业书籍就是“粗粮”, 也就是“五谷杂粮”, 没有“五谷杂粮”做支撑, 吃再多的“细粮”也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健康发展。

诚然, 做一名中小学教师的确很苦、很累, 时间也很紧张, 但别忘了鲁迅先生说的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 只要愿挤, 总还是有的”。只要我们真心实意想学习, 想读书, 那应该还是有时间的, 并且能读出点名堂出来。

8.读书的讲话稿 篇八

其实,大学抢优等生源的做法不只是国内独有,国外也有,就连世界名牌大学云集的美、英两国也不能幸免。不过他们的斗法是笔力。有的广告虽有大学间彼此的挤兑与贬损,但火药味并不浓烈,倒是非常幽默有趣,看后令人开怀解颐。

先来欣赏几所美国名牌高校的招生广告。

哈佛大学:来吧,宝贝。到这之后,你的年薪不会低于20万美元!别轻信媒体!我们不是最喜欢拒绝人的学校!最没人情味的是麻省理工!别去申请麻省理工!申请我们这儿吧!相信我!即使两万多名申请者中我们只录取9%,还是申请吧!顶多邮箱里多出薄薄一纸拒录信。来吧!让更多的申请者来吧!这样我们的录取率就可以跌破1%了!

斯坦福大学:哈佛算哪根葱?加州是我们的地盘。你对我们来说可有可无,但不管怎么样,你还是申请吧,万一中大奖也说不定呢。

哥伦比亚大学:我们可是纽约市区最靓的地方,可我们的录取率只有10%哦。幸好,被我们拒录了,你还可以去纽约大学,那里的人都是被我们拒绝掉的。

再来看看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校徽中央同样都有一本书,只是前者的书是打开的,而后者的书是合上的。因此,牛津大学招生时就利用自己的校徽做文章,说剑桥大学是不读书的,书都没打开,只是拿来装点门面的;而剑桥大学毫不示弱地予以回击:牛津读书太慢了,我们都学完了,把书都合上了,他们仍打开书在慢腾腾地看呢。

9.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讲话稿 篇九

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说出了读书的必要性。古诗中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思想需要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活水有一大部分来自读书。天天读点有益的书,对精神有滋补作用,而我们的言谈举止就不至于无味可憎了。

书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古今成大事者,皆以勇气和智慧之高为最甚。我们需要拥有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人生美丽的境界,人生最快乐的境界。只有读书能使我们拥有这一切。我们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结识世界上所有的伟人、大师,但通过读书,就有可能。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也不可能提前进入将来,但书籍可以把我们带到过去和未来。有人说,不读书的人只生活在现在,而读书人是同时生活在三个时代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不可能走遍世界各地,但书籍可以把我们带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人生的快乐在于不断的追求,独立于天地、自然之间,徜徉与书的海洋,独享拥有整个世界的乐趣。拥有了书,就像拥有了良师益友,享受他们的无穷快乐。同学们,经典诗句,让我们充满智慧;童话故事,让我们浮想联翩;历史巨著,让我们博古知今;科普书籍,让我们思维缜密

10.读书的讲话稿 篇十

全民读书日个人心得讲话稿1

二十五年军旅生涯,孤身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走遍大半个中国,独自闯出了一方属于自我的天地,陪伴我的除了书,似乎再也没有别的了,特定的职业和生活习惯使我对书有一种近乎痴迷的感情。

在我看来,书其实是用沉甸甸的文字铺就的生命步履,如果说十年寒窗仅是我在弥漫着书香的丛林中跋涉的一段路程,那么,25年军旅的读书生活则是我精神生活的全部支撑。打开书,不难发现,我们的生活就鲜活在书里。无数个夜晚,泡上一杯浓茶,就着一盏台灯,或者一支蜡烛,在充溢着诱惑和梦想的纸页上,我读到了人间的真情,读到了智慧和美;我为生离死别的亲情号啕大哭;我为志士仁人的不幸遭遇扼腕叹息;我欣赏那些会说话的铅字饰演的人生悲喜剧;我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一次次修订人生的坐标和信念的支点;在缕缕油墨的芬芳中,我痴痴寻觅生命的美丽与神奇……

一个惜书如命的人对书的情感,远比对钱的情感要真实、虔诚;这正如一个爱财如命的人对钱的感情远比对书的感情要狂热、投入一样。我以往为一个朋友丢失了我的一本好书而大光其火,朋友至今还耿耿于怀,事后回想似乎过分,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书的近乎疯狂的钟爱。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不敢自诩为读书人,但我明白,正是读书人这种厚“书”薄“金”的特异情感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才高产视金钱如粪土的清廉之士,才盛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有志之士。才有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太白——太多太多活在历史天空里的人物,他们的满腔热血早已漫流在书里凝固成了千钧的文字。

一个战友曾亦庄亦谐的问我:“如果曹雪芹活到此刻,凭《红楼梦》这部书得的稿酬都该成亿万富翁了吧”我无言以对,能说什么呢表示赞成——可一想起“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诗句,怎样忍心让世俗的唇刀和市侩的舌剑去伤害一个拿生命写作,用血泪构成文字的命运多坎坷的文人;表示反对——其实,我又何尝不期望生前文采如江河,财富无寸地的雪芹能得到丰厚的稿酬,在我想象的世界里过着富裕幸福的生活,忘却前世的烦恼和忧伤呢!

我喜欢读书,也崇拜写书的人,我喜欢那些学富五车用知识写作的作家,也敬佩那些靠灵感和才气搞创作的天才,但我内心真正崇拜和敬仰的是那些用生命写作,用血泪构成文字的人。因为,他们是不朽的人,他们的作品是不朽的作品。解读他们的伟大人格比解读他们的作品更有意义。至少,我这样认为。

全民读书日个人心得讲话稿2

沉浸于书香之中,我看到青翠妩媚的山峦,在温润的春雨掩映下,尽显平淡天真,犹如三岛由一般叫人捉摸不透;我听到美妙的琴声,时而激扬,时而舒缓,令人心境跌宕起伏,一如海明威出众的文采,屠格涅夫的字字韵律;我嗅到了梅兰袭人的清香,仿如林语堂的儒雅高贵,泰戈尔的清新淡泊。置身书香,听展开的声色画卷,心中是无限欣慰喜悦,这好似中国的水墨画,一管羊毫便走湿绚丽风景,而耐人寻味的却是那盈盈袖间隽永的墨香。

有人说“书是阶梯,书是船只,书是良药,书是营养,书是教师,书是智慧,书是教师,书是遗训,忠告和命令。”

我是个爱书的人,所以身边都不会缺少书籍的陪伴,空闲之余,那出一两本书消遣消遣,又给我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我们的祖先以他们的智慧创造了许多奇迹,在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他们运用双手开拓出一片又一片的广阔天空。无可否认祖先们的想象是宽阔的,这一步步的发展无疑是祖辈们智慧的结晶。我们从《史记》中明白中国的四大发明;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得知中草药的妙用。我们从祖辈们留下的文化遗迹中汲取做人处事的道理和许多宝贵经验。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他读的书多了他的文章也就自然而然写得好了。的确如此,我认为要真正写出好文章,尽肯能的多读些书籍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一切书籍或文章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当然读书也就是认识生活,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并且多读些书,尤其是大师们的作品,还能够学习起优秀语言和写作技巧,这对于我们的写作无疑都是十分有益的。

全民读书日个人心得讲话稿3

我喜欢读书,因为有了书,我才能懂得更多知识;因为有了书,我才能将作文进一步写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我的身上发生了许多关于读书的趣味故事。

有一天午时,我在家中读书我先看了一个故事,觉得这个故事写得很好,语句也很优美。再看一遍吧,我有些句子还没理解呢。于是,我又看了一遍,才看下一个故事。这样一个之后一个,我看了足足一个小时!该到妈妈店上帮忙了,为了不那么无聊,我把这本书放在一个口袋里,这样待会儿没事的时候就能够拿出来看了,嘻嘻!此时,我还在想那些故事的情节,所以还未换鞋就把门嘭地一声关上了。唉,又得重新把门打开。之后到了店上,我的书果然派上了用场,于是我坐在妈妈的小店前,又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还有一次,我边读书边写好词好句。可之后,我读得太入迷了,读着读着,就忘记记笔记了,还在那里不停地看呀看呀,立刻就要到上学的时间了,我还在那儿傻看。猛地一抬头,呀,时间快到了!我赶忙快速地找出几个句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用我的快笔字写上了,结果写得歪歪扭扭的,真是难看死了!以后我要改掉这个坏毛病,因为读书能够,但不能读得太着迷了,那样会忘记自我该做的事。并且,要读健康的书籍,那才是最好的读书方式。

有人说:没有书的家就像没有花的花园,没有草的草地。高尔基也说过:书是人类提高的阶梯。确实是这样,书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读书的人他是没有前途的。同时,选择书的种类也很重要读健康书籍的人,他的前途是光明的;读不健康书籍的人,他的前途是黑暗的但如果他能悬崖勒马,那同样很好。这就是我的读书感悟。

全民读书日个人心得讲话稿4

读书学习就是怪怪的?当你明白你越多,才明白自我不明白的越多。当你认为人的肌体只需要食物时,那食物就变成了饲料。走进我的空间,跟我一块来享受这读书学习的滋味吧。

人累了,喜欢独坐一室,让疲惫之身得以安宁;心累了,喜欢捧起一书,让浮躁之心得以慰藉。

书是流消的血液,书是灵动的生命,书是无尽的源泉。在书中行走,我感到的是智慧,是幸福,是释放,是温馨的宁静,是激烈的舞动

回首读书的日子,我仍忍不住怦然心动,一路走来,山高水远,我对书始终坚持着一种绵绵不尽的情感,夜阑人静,一书在手思绪万千。拜读古今中外灿烂的文学长卷,卷卷都缀满一个深深的情字,翻阅人世千般气象,万种风情的纸页,触摸书中所诉故事的经脉,展读书中人物的笑颜,捧书中文章的内涵,那行云如水的语句,花雨缤纷的意境,真挚动人的情感,倾刻间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像花瓣绽放在春阳中一般,有书的日子,充实,欢乐,振奋,青春的本色在书香的温润中闪光,炫彩,歌唱。

我们是人类未来的灵魂,社会不只是钢筋水泥建造高楼大厦,而是需要有鲜活的生命,娇嫩的心灵,祖国的未来。所以,作为学生必须锤炼自我的语言技巧,提高语言的感召力、说服力、鼓动力,拓宽自我的语言内涵,增强语言的亲和力、凝聚力、丰富自我的语言积累,再现语言趣味性、灵活性、厚重性。当我们拥有了精妙的语言技巧,高超的驾驭本事、灵活的应变本事,实际上就是拥有了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那时候,我们的每一句话都会真正起到不是蜜,但能够粘住一切的作用。而这些本事的获得,只能信赖于书,仅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才能滋润我们求知若渴的心田,仅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社会的发展和提高,仅有读书,仅有多读书我们溶于社会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妙趣横生,事倍功半。与书为友吧!因为读一本好书就象严冬里遇到了炭火,它会以无私的自信给你燃起澎湃与活力。

与书为友吧!因为读一本好书就像酷热的夏天遇到了浓阳,在你孤芳自赏时,给你浮躁的心灵泛起轻爽的凉风。

与书为友吧!因为读一本好书,就像迷途的航船遇到了航标灯,高扬梦想的风帆,驶向人生的旅程。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

与书为友,以书为鉴,让一缕书香伴你我同行!

全民读书日个人心得讲话稿5

记忆无法复制,而回忆却信手拈来。

有一个老朋友,读书,风雪寒冬,始终不离不弃,体味着百态,温暖着内心;有一个老伙伴,梦想,高瞻远瞩,只能望其项背,给你个目标,增添正能量。

初识字,好读书,一发而不可收的翻遍了家里所有能读的东西,用自我稚嫩的声音,伴随着蹩脚的普通话,逐字逐句。在此过程中清楚的记住了正屋墙上贴的关于祖训中的一句话:教会后代读与耕。当初并不懂其含义,问父母,答曰:好好读书,得奖状。这是最简单的关于读书与梦想的话题了吧,或许朴实的爸妈并不深知读书与梦想的关系,但身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们最能明白读书的重要性,而那句得大红花应当就是渴望我实现的梦想。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求学中不断成长的我逐渐消化着读书的含义,而对于读书与梦想的话题有了更为真切的理解与感受——它反映了是一个民族发展变化的主旋律。

儒家思想在整个中国史中扮演者重要的主角,饱读诗书而心怀天下的孔子,在礼现梦想而努力,而有坏乐崩的时代,却是难觅其主,空有一腔抱负无法施展,于是就有了论语中的“述而不作”,也即史记中“仲尼厄而做春秋”。作为素王的孔子,他是儒家的创始人,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也即内圣而外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他们都进取入世,这是很多读书人的梦想。到了北宋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今世开太平”,能够看做对古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具体阐释了,从中能够看出儒生的职责感,使命感,以及渴望流芳百世的梦想。

古之读书人经过读书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进取参加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不断为实的是仕途不得意而无法实现心中的梦想,继而转入著书立说来为梦想营造一个王国。

陶渊明做官后而深知为官的阴暗,险恶,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在《桃花源记》中营造的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正是梦想的真实写照。“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依然自乐”。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述的花果山亦是至美至纯的圣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也正是他所梦想的其乐融融的避风港湾。读书之人经由逐年的阅读积累,并结合所处在的环境,构成了自我的价值观,有了所向往的世界,那便是梦中的家园。

古今文化一脉相传,这点在读书与梦想的话题上得到了最为深刻的体现。

伟大总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国之危难之际,激励了多少读书人前仆后继投入救中国的行列。毛泽东早年外出求学,在离开家乡时他给父亲写了封信,“孩儿立志出边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一代枭雄气概展露无遗。就是这样一个读书人,创造了历史,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一转眼,“中国梦”的概念响彻中华大地,鼓舞着人们向着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努力。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读书人的参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知识来作为推动力,而读书获取知识,知识武装大脑,实现了个人梦,进而实现中国梦。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洪流淹没了高大的城池,埋葬了高雅的殿堂,有些历史不忍回顾。书籍能够被焚烧,读书人能够被坑杀,但阻挡不了的是读书人对于梦想的追求,大浪淘沙,我自岿然不动;釜底抽薪,但我心中有梦。“书籍是人类提高的阶梯”,但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日,快餐文化、读图时代迎面扑来,来不及品味与思考就被卷入现实的狂风中。此刻的很多书读起来远不及经典而味同嚼蜡,让人乏味。现代社会也很少有读书人能体会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总相亲”的感觉了,那我不禁想问问:没了读书,我们读书人的梦想何在读书净化心灵,偷得浮生半日闲而与读书为伴,不为匆匆的脚步而束缚,从容读书,用心读书,摒弃浮躁的社会干扰,回归精神家园,应对最真实的自我。读书的乐趣,不在于读了一篇多么好的故事,而在于在读书的过程能读到别人的思想,也能读出自我的梦想。一个有漫长礼貌的国度是有读书文化的,一个智慧的民族是热爱读书的。

11.读书的欢乐 篇十一

1、书是文字的集合。文字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一般的观念认为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而语言源于思想,而思想源于存在。这种观念是符合经验事实的。但文字作为语言的记录往往只是适应于它与口头语言的关系,不符合与书面语言的关系。书面语言最早在根本上是写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这样文字比语言便具有了一种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一方面它可以记录口头语言,另一方面它可以创造书面语言。以此文字开启了一个与日常语言世界不同的新的语言世界。正是由此原因,中国的传统从来推崇的不是能说话的人,而是能识字的人。

文字既然有如此的神圣性,那么它自身也许有一种不同于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的本源。

“文”在古汉语中的本意就是万物错综所形成的纹理、轨迹和痕迹。因此它是万物自身的显现,亦即自然之道的显现。作为道之文,它是日月的运转,四季的变化,草木的生长,动物的繁衍等。这也就是在原初意义上的天文地理,是无字的天书。它产生了又消失,既显明又深藏,因此是神秘的、奥妙的。从天书到文字的转变是革命性的。文字是对于天书的摹写。在此摹写过程中,自然的奥妙才真 正对人显明。但文字不仅仅是摹写,而且也是偏离。因而它形成了一个开端,这样文字就是文明。文字是一条人类可以行走于其间的道路,它使人由黑暗的世界走向光明的世界。对此曾有苍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之说。无文亦即无字的世界是黑暗的世界,因此它是鬼的居所。文字的产生也就是光明的到来,它照亮了人的家园。这当然会导致鬼的悲哀和人的欢乐。文字在它自身的历史上经历了很多变化,如汉字在中国甚至演变成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

但人们所阅读的并不是某一个别的文字,而是一句话,以及由它所构成的段落、篇章和书。虽然这些书不论大小都有文字所形成的轨迹和道路,但它们具有不同的类型。

对人类而言,最早和影响最大的是一些神圣的书,它们是关于诸神和上帝的,甚至本身就是诸神和上帝所说的话语。虽然它们是关于神的书,但它们并不是神自身写作的,而是人写作的。当然这些人是圣人,也就是说他们不再是凡人,而是被诸神或上帝所救赎的人。这样通过圣灵的感应,圣人说出了神的话。相对于人的话,神言是真理,人言是谎言。所有的神圣的书都是神言和人盲争论的历史,不过最后是神对于人的胜利。作为规定性的神言成为人类的指引,并形成不同的世界,如古希腊的世界、基督教的世界,还有犹太的和伊斯兰的世界等。

与西方和世界其他的民族一样,中国也写作了一些神圣的书。不过,不管是原始儒家的书,还是原始道家的书,其主题不是人神之间,而是天人之际。它们是圣人体察了天地之道而书写而成的。中国的圣人是些特别的人,他们位于天道和民众之间,并将所知的天地大道传达给天下的大众,给他们提供一条天地之间和生死之间的真理之路。作为中国思想的主体,儒家的经典主要集中在“四书五经”。它们就是所谓的道,如同天一样是自然的、伦理的和宗教的统一。

上述的神圣之书作为传统保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但自近现代以来,却出现了更多的关于人的书和关于自然的书,并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和科学技术方面。它们是对于人的生活世界的书写。关于人自身生活的书,描写了人的生命、欲望和自由;关于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的书,探索了其本质、必然和规律。近现代的书将人和自然的主题表达为自由和必然。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里,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化,书的形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书不仅写在纸上,而且也写入电脑的磁盘上,成为了电子书。同时,一些书不仅包括文字,而且也包括了图画,即所谓的读图时代的来临。此外写书、读书的界限在网络上正在消失,不仅每人可以成为一个读者,也可以成为一个写者,形成读与写的互动。也许正是在网络的时代里,书自身失去了边界。它没有了禁忌,一切都是可写的,一切都是可读的。这包括将人自身最隐秘的欲望变成敞开的。

2、读书是人看文字的过程。有人专门以读书为主,以至于成了“读书人”。当然,更多的人只将读书当成生活业余的事情。但凡是识字的人,一生总要读点书。文盲不能读书,有些识文断字的人不屑于成为书虫,然而他们其实也在读书。他们或者在读世界这部无字天书,或者是以听书代替读书。不识字但能听懂书的典范也许可以说是著名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了。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读书呢?我们活在世界上,劳作、思考和说话……读书当然也属于人的生活方式之一,但却不同于日常生活。它是日常经验世界的中断。可以说,从拿着书本的第一瞬间开始,人们就完成了从日常经验世界到读书世界的转变,这有如人们走进了画廊、音乐厅和剧院的大门的时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转变呢?

我们的日常生活一般都是混沌的、朦胧的和没有区分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就是如此这般的度过时间。当然也有焦虑和无聊的时候。焦虑的经验似乎是时间在追赶我们,我们没有时间,因此紧张,期待,烦躁不安。与此相反,无聊的时间似乎是我们在追赶时间,我们有时间,我们不知道如何填充这时间的空白,因此觉得什么都没有意义和兴趣。

读书也许是克服焦虑和无聊的有效方式之一。当我们拿着一本《论语》,一本《红楼梦》,甚至是一本流行读物的时候,我们已经和一般的日常世界构成了分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是生活、死亡、爱和恨等,与人打交道也与物打交道,有斗争,也有和平,如此这般构成了现实。但书本是一个文字的世界、语言的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相比,它就是一个非现实的世界,因而是一个幻相的世界。书是现实的终止和幻相的开端。如我们读《红楼梦》时看到的不是现实男女的真实的爱情故事,而是艺术创造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爱恨恨如此等等。

这样我们就在书本的阅读的经验中发现了其两重特性:一方面是否定性的,另一方面是肯定性的。就否定性而言,阅读要求放弃日常生活经验的直接作用,同时还要放弃人们由于自然和历史所形成的种种先见,因为这些非书本的直接作用会影响对于书本的阅读。对于它们的放弃实际上即是忘却、中断和排除等等。就肯定性而言,阅读要求对于书本的一个简单的事实的承认。这一事实在于:它是一本书,是一个存在者。它存在过并继续存在着,且摆在我们的面前。惟有建立在如此简单的肯定的基础上,书本才能作为书本向我们敞开。这样一种阅读经验极其简洁地表达在“聚精会神”这一语词中。它实际上要求在阅读经验中由否定性达到肯定性,亦即达到人的精神与书本的合一。

但在阅读中人与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显然,如果人阅读“四书五经”的话,那么他是和古人在一起;如果阅读《荷马史诗》和《新约全书》的话,那么他是和洋人面对面。在此我们看到人和书的关系是人和他者的关系。这个他者是不 同于自我的,是陌生的,奇异的,尚未揭开面纱的,因而对于阅读者而言是具有吸引力的。不过,这个他者并不是显现为一个个体,是一个男人或者女人,而是话语,一个用文字书写的已言说的文本。

但无论是对于书本的拒绝还是接受,都没有真正理解在阅读经验中人与书本的真正关系。阅读不是独白,它既不是书本自身的自言自语,也不是阅读者对于文本的独断的任意的阉割和曲解。它是一场对话。在真正的阅读经验中,书本和人都同时在场。当然书本的在场是其文字通过阅读者的看而变成语言而言说的,同时阅读者的言说则伴随着看时的间隙。作为对话关系,阅读者和书本的关系既是平等的又是有差异的。所谓平等,是指都有言说的权利;所谓差异,是指言说者所言说的是不同的,甚至是具有高低级差的。于是我们在阅读经验中看到,所谓的对话在事实上可能是平等的,如棋逢敌手将遇良才,不分高下;但也有可能是不平等的,如同大师和学生的对话,一方引导另一方。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阅读经验中的对话的是否平等呢?关键在于其相关的话语本身,即文本及其阅读的主题或者问题。某一话语当然在文本及其阅读中呈现出来,但是它却是一个不同于书本和读者的第三者。它是——条红线,主导了阅读经验的对话,但同时又往往是一条隐而不显的道路,如同无声的呼唤。因此对话双方的平等和差异完全在于对于话语本身的倾听、理解和对应。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阅读不仅是人和书本的对话关系,而且也是人和话语本身、书和话语本身的对话关系。比较而言的话,后者比前者更具有一种优越性和根本性。

在这样的关联中,书本身是有生命的。书的生命的获得并不在于其作者,而在于它所言说的话语本身。这个话语相关于人类历史的永恒问题,因此能够穿越历史的时空限制,而向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言说。当然任何一个具有生命的书本中的文字也都有活着和死去的部分。死的部分是其历史性的话语,活的部分是其非历史性的话语。因此,死的和活的文字区分的根本,是历史与非历史的区分,并因此要求阅读做到“去历史化”。通过对于其历史性的剥离,书本便显露其作为非历史性的话语的独特意义。这些话语作为文字,却敞开了空白。它作为已言说的却保留了许多未言说和要言说的。正是这些空白,激起了阅读者的言说。

由于书本的这种特性,读书便成为了作为倾听和言说的同一。阅读一方面是倾听。它实际上要求在阅读经验这一独特的对话形态中,人们必须放弃自己首先言说的权利,而将发言的优先地位转让给书本。因此人们也有必要放弃自己的先见和偏见,而专注于书本所言说的话语。在此,不仅要听到那些已言说的,而且要听出那些未言说的,它们就是文字的“弦外之音”。倾听之后,阅读另一方面是言说。言说当然包括了对于书本的理解和解释。但是任何一种理解和解释都不是对于书本的复制和还原,而是阅读者基于自己的先见对于文本所提出的问题的 回答。这里并非如中国古人所说的“我注六经”或者与之相反的“六经注我”,而是形成一个新的语言话题。这个话题正是阅读经验的产物。

3、我们现在尚未揭示读书自身是否就是欢乐,同时也不知道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欢乐。

欢乐、快乐、乐趣、喜悦、高兴等等都是一种是肯定性的情绪。人处于情绪之中,表现为某种情态。情态的直接表现不仅是语言性和心理性的,而且是身体性的,是可以被看到和被听到的。而且,人的情绪所表明的情态又是意向性的,即它始终指向某物。情绪总是被某物所激起的,特别是激情更是被激动之情。在激动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人的主动性,而是受动性。

欢乐作为一种肯定性的情绪,有其自身独特的情态。欢乐情态的最高状态是陶醉,以致于我们可以说,人陶醉于欢乐之中。陶醉一方面是人和万物的合一,既没有了人我,也没有了物我。另一方面是人的生命力的亢奋,这呈现为身体的、心理的和语言的等方面。欢乐的情态同时表明了其意向,它要和它所欢乐的合而为一。欢乐与痛苦不同。痛苦是分离,痛苦虽由分离所引起但又是对它的拒绝。与此相对,欢乐是聚集,是还乡,是久别的重逢,欢乐由某物所激起但同时又向往它,它构成了人类智慧追求的目标。西方人最高的欢乐是人神同在,而中国人的大乐则是与天地同和。

这种欢乐也发生在阅读经验之中吗?世间有许多爱书者,他们将书本看成自己的生命一般。那些书迷和书虫们把自己的生命简化为漫游在文字的海洋里,他们乐在其中。这是为了什么呢?这是因为在阅读中,人完全进人了书本所书写的世界,甚至灵魂远离了人身体及其所在的时空,这种可以称作入迷和“出窍”的奇异现象甚至会产生一系列身心活动,如心跳的加快、自言自语等。拍案叫绝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这些欢乐是读书自身的欢乐,而不是读书之外的欢乐,也就是说它只是文字的欢乐。

读书的欢乐显然是一件不容质疑的事实。但他们源于什么而欢乐同时又为了什么而欢乐呢?当然,对此我们可以回答说,他们无非是因为那些文本所书写的话语,这是读书的欢乐这一情绪的意向性之所在。然而它们是些什么样的话语?

首先是智慧性的话语,就是我们所说的道、真理和真知等。这些话语不仅是陈述性的,而且也是虚拟式的、命令式的。智慧是一种知识,特别是关于人的规定的知识。所谓知识就是知道什么是存在的,什么是不存在的。这就形成了哲学上的存在与虚无、是与非、真理和谬误等的对立。关于人的规定的知识的获得,不仅依靠于人与动物的区分,而且建基于人与自身的区分。通过这种区分,人成为了作为人性的人。凭借如此,人类开创了他的历史,建立了他的世界。

与智慧性的话语相对的是欲望性的话语。人不仅有欲望,人甚至就是欲望。欲望表现为需要、匮乏、意愿和愿望等。人的欲望从自身出发,但又指向自身之外。因此欲望是意向性的和对象性的,并始终呈现为对某个东西的欲望。人的欲望原初性的是身体的欲望,即本能。所谓的基本本能无非是食欲和性欲,前者指向特别的物,后者指向作为异性的人。身体性的欲望逐渐发展成心理的、社会的。最后欲望以致成为对于欲望的欲望,这种无边的欲望就是人们所说的欲壑难填。欲望性话语的赤裸裸的言说往往是魔鬼的邪恶的语言,它诲淫诲盗,从而受到禁止。历史上的有些禁书即属此列。但是恶往往是推动历史的动力。

最后是工具性的话语。不管是智慧性的话语,还是欲望性的话语都有赖于工具的运用。技术性话语的本性是确定的,即保证智慧性的话语和欲望性的话语实现。工具是手段,它服务于某个目的。在工具的使用过程中,计算或算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们会思考,如果我使用这种手段,目的会如何;如果我使用其他手段,目的又会如何。

文本就是由上述三种话语所编织的。如果智慧性的话语是光明的话,那么欲望性的话语则是黑暗的,而工具性话语不过是镜子般的。这三种话语形成了一个游戏。它们是道、欲、技三者的无穷无尽的生与死的斗争。欲望是无边的,技术也是日新月异的,而智慧也在不断生成,去照亮欲望和工具的边界。因此书本书写了这个游戏,阅读进人了这种游戏。阅读的快乐就是参与这种游戏的快乐。

12.读书是好玩的 篇十二

细细玩味, 我想程老师所说的好玩, 至少有三层内涵。

第一层, 读书的好玩在于有趣味。语文是非常有趣的学科。然而, 直面语文教学的现实, 我们看到“阅读教学脱离现实”、“学生缺乏语文功底”、“重术轻人”……这一系列语文教学的困境, 其本源都在于失去了读书的趣味。如果将“最有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无味的技艺学或知识之学, 乃至变成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应试训练”, 试想, 这样的现状下, 我们的学生怎么会感受到读书的趣味呢?

观程老师的写作课, 与学生一起讨论“保护古木, 如何清除虫害又不伤古木”、“森林大火, 如何从根本上防范”、“联合国大会上, 面对不利于中国的讨论, 外交部如何巧妙应答”等等, 包罗万象, 妙趣横生。这样的课, 是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吸引住了,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 学生想不听都难。这不是很好玩、很有趣吗?

如此好玩有趣的背后, 是教师的视野与理念。教师首先要深深体会到读书即生活, 才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然后才能感染学生。在基地的读书交流会上, 我可谓大开眼界, 大饱耳福。程老师推荐的书中有散文、小说、书评、教育文丛、经典解读, 更有“禁书”。我们深深体会到,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只有自身有底蕴、有趣味, 才能让学生感到读书是好玩的。

第二层, 读书的好玩在于越界的奇妙收获。《越读者》的作者郝明义说:“这是一个书籍异常富饶的时代, 而我们却逐渐饥饿至死。”这是因为, 我们习惯性地划定了一个界限, 尤其是学校的教育逐渐形成了以考试教育与社会现实所形成的框子, 限制了眼界, 也限制了思考的方式, 成为唯教科书阅读的“畸形人”, 从而妨碍一生的智能发展。

程老师说:“开阔的视野能决定我们的作为。”他在《直面教育现场》中的批判与反思, 是挣脱了“束于教”的界限, 真正走到了更为广阔的教育情境中, 给每日沉浸在这样的教育现场中感到无奈、麻木甚至有些昏昏然的我们带来理性的警醒, 带来冲破限制的可能。

因而, 我们必须要从一个由考试与社会压力合成的圈子中突围出来, 才能看到更美妙的风景。在推荐《虚拟的历史》一书时, 程老师说:“这是一本能够一口气读完的书。因为它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思维, 打破了原有的‘历史不能假设’的框框, 于是带来了全新的启迪。”我想, 这就是跨界阅读的妙处。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不能把读教材、读教参、读教育教学论文作为阅读的全部, 我们更不能让学生只会做题目, 只会读教科书。无论何时开始越界, 都将带来非凡的意义。

第三层, 读书的好玩在于超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 是为内心的充盈、自我的完善而读。程老师说:“有空没空, 不妨读个硕士或者博士玩玩。”不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 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奖项, 更不是为了职称的评定, 只是为了开阔眼界、开拓思路, 为了自己内心的充盈、自我的完善, 更为了自己的学生能有更高的眼界与更强的能力。

上一篇: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总结下一篇:仿写四个太阳一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