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课堂中小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
1.论数学课堂中小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 篇一
数学课堂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在“中外校长谈创新”时也指出:“在学生获得的知识中,有50%是在交流中从学生那里学来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课堂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沟通、智慧的碰撞和经验的提升,有利于数学语言的内化,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正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创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多向的动态的数学交流氛围,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敢于交流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里,孩子们身心放松,积极参与,学习轻松、愉快,他们敢于解读、勇于评价,敢于交流。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在教学活动中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不是一味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
在这种氛围中,教师的激励评价、情感语言、和蔼的目光、赞赏的表情、鼓励的手势,以及教师的尊重、信任和关注,都能使学生产生交流的欲望,使学生敢于交流。如:一个学生在回答“1200÷4”时,心一慌,报出了“3”这个答案,随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羞得满脸通红。这时,教师示意他坐下,笑着对大家说:这个同学想考一考大家,他还没有把答案说完呢,谁能接下去说?这时候大家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是3个百”,有的说“是30个十”,还有的说“如果是1200÷400就是3了”,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不仅那个同学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同时也调动了大家交流的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交流内容,让学生乐于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富有科学性、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的内容,要善于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增强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乐于交流。
如:实践活动《我们去春游》,这是一个现实的情境,孩子对春游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且喜爱春游,随即的问题中“东东带了10元钱最多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最少可以玩哪几个项目?”学生开始都忽视了划船及乘快艇价格表后的信息(每船限坐4人,每艇限坐2人),但在一些有游玩经验的同学的质疑中,大家猛然醒悟,这两项活动可以将人数凑齐再去玩,则每人分摊的钱会少一些,从而能多玩几个项目,这样的现实情境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学生有兴趣走入,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乐于交流这样的数学问题。
三、注重问题引领,把握交流时机,让学生主动交流
数学交流只有建立在个人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并以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认知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事实上课堂交流质量的高低,能否深入、有效地开展,能否让学生主动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思考性、趣味性。因此,教师既要善于设计一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也应善于设计一些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的小问题。同时,要把握恰当的交流时机,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
如:梯形面积的教学,我们如何将学生的交流逐步引向深入,让学生主动交流?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梯形(一个或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通过折折、剪剪、拼拼,观察一下能发现什么?学生独立操作后,进行交流。生1:我发现只要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在一起,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生2:我发现梯形能分成两个三角形。生3:我发现梯形能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生4:我还发现将梯形上下对折,沿着折痕剪开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及时表扬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让学生交流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初步设想,最后让学生分组探索。学生在交流时提出了丰富多彩的、富有创意的思路和想法。在这些方法中,你最欣赏哪一种?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开放的,交流是主动的、充分的、热烈的。教师注意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素材,使学生有机会从多种角度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在学生提出用多种方法推导梯
形的面积公式后,教师又提出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形成优化的方法。通过交流,学生不但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而且领悟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交流不再是被动的应答,而是学生展示自我的一种内在需要。
四、选择交流方式,参与交流指导,让学生有效交流
在学习活动中,交流起到了触及人们思维活动的作用,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人类的活动。教师不能只顾完成表面上的教学任务,应该让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探索和采用那些利于交流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提高交流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使数学课堂学生交流更具有效性。
在小组交流中,教师的参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交流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适时组织指导与参与分不开的。在交流中,随时都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往往会阻碍交流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交流进行现场观察,介入指导,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点拨,使交流顺利开展。同时要及时捕捉课堂上新的生成,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领悟学生的思考点,以新的生成作为教学资源,放开让学生探索,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有效交流。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学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大多数学生通过操作,多媒体演示,能明白这一特性,这时,一个孩子问到:“为什么4cm、6cm、10cm这一组,6cm+10cm不也大于4cm,却不可以围成呢?”教师适时以此为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察能围成的三根小棒,经过辩论,互相启发,有的孩子发现能围成的两组小棒,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还有的孩子找到捷径,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关键是要看两条短边之和是否大于最长边,在交流中产生了新的思维方式,澄清了头脑中模糊的认识,使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五、教给学生方法,学会倾听对话,提高学生交流能力
要使交流有效地展开,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材料并不仅仅限于数学课本,学生自己写的作业、材料、数学史话和故事等都应成为他们的阅读内容。通过这种有序
和广泛的阅读交流,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关系中了解和学习数学,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题策略。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听的时候要抓住这样的几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三是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自己准备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
3、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对话。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一是从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交流方式;二是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地交流;三是学会说合乎逻辑的话,使学生能够有根据地思维和交流。
4、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交流的价值,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发挥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论数学课堂中小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 篇二
创新的实质就在于学生在学习或工作中能够有意识、积极主动地发现并且利用新的事物, 重点在于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 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敢于打破常规, 进行标新立异、大胆地探索。这样就能够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在高职高专的数学教学课堂, 要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任务, 教师就必须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主动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让学生在课堂中你能够充分体现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凸显出自己主人翁的学习地位。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和幸福感, 激励学生养成创新能力。那么,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在高职高专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式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理论联系实际, 运用学生身边的数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逐渐发现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大影响力。为此, 更加重视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 为了能够让未来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强大的创造能力, 便进行了教育制度的改革, 大力提倡培养我国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正是因为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再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育部门和教育人事边进行了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胆改革,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多次提出并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知识作为思维和逻辑能力的体现, 在教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效果。高职高专的数学知识具有很大难度和深度, 本身就是一个考验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学科知识, 而且数学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比较激发和培养。为此, 教师应该多加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培养学生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快乐, 能够在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
例如, 在学习高等数学知识微积分中的极限知识时, 学生在学习的概念的时候理解的都不是十分清楚和透彻。这个时候我便利用古代的极限思想进行教学, 帮助学生转却理解极限概念的同时, 让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 建立起学好数学, 并利用数学进行创新和创造的意识及能力。而且在引入概念或是讲解概念的时候, 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熟悉的话题或是学生感兴趣的实例, 这样便会在增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
二、数学课堂要抛砖引玉, 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各种概念,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严谨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逻辑思维清晰, 语言表达简练以及知识阐述的科学严谨, 在数学教学中会有很多数学定理以及数学定理的推论过程, 但是缺少相关探索环节的设计, 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为此, 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去营造自主探索知识的环节, 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完整的思维能力来顺利地获取知识, 准确地理解知识, 灵活地运用知识。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实施之前要全面分析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 然后帮助学生把握创新思维的关键, 逐渐引导学生总结出新的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习题的讲解过程中, 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思维, 争取能够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归纳和总结数学知识方法和能力, 促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形成。
例如, 在学习高等代数知识———矩阵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矩阵知识入手, 寻找其具有规律和方法, 然后顺藤摸瓜一步步地摸索和探索具有难度的矩阵知识。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和思考每一种思维方式的特点, 猜想每种思维方式, 并且不断探索和验证自己思维方式的正确性。这样学生就会从简单的知识入手, 逐步理解矩阵知识的精髓, 最后全面的、准确的正握这部分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这个逐步锻炼思维的过程中, 形成创新思维意识和创造能力。
3.论数学课堂中小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民主氛围 心理动因 创新能力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 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将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心理环境和如何诱发心理动因方面来探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最主要的途径是课堂,而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是人们培养和训练思维的主要途径。可 时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始终没有逃脱应试教育的阴霾,还是在升学指挥棒的指引下,大搞“满堂灌”,题海战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和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知识权威,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借口,自觉或不自觉地大势采用简单甚至是粗暴的方式,把知识作为像“圣旨”一样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再加上教师的“绝对权威”的震慑,更何况学生自己本身意识到就该“学而不厌”,因而教师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心安理得的“统治”着,没有争论,没有异样的声调,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也在这种长期的、没有硝烟的“传统版教育”中“正常”的淹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以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班门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新版教育”,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多尔认为,教师作为领导者,他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在共同的教学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 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少些“小人之心”。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少一些打击和嘲讽 ,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
虽然人的活动的动源是需要,但是人的活动的产生、持续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来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 一 )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 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 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 ) 利用数学中的美 , 教学中的美 ( 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 ) 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 )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 , 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4.论数学课堂中小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 篇四
我校实施课堂改革以来,虽然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为加快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我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差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答问的积极性,质疑求异是探索新知识的不竭之源。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大都是教师问的多学生问的少,学生只有沿着教师或展示学生的思路解答问题,根本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质疑问难的愿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弄清学生质疑能力低下的原因
高效课堂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然而,现在许多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低下是有目共睹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1.学生没有认真预习自学,知识掌握不牢。2.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3.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
4.师生关系紧张不融洽,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5.课堂气氛不活跃、沉闷,导致学生没有质疑求异的兴趣。以上种种原因,严重制约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成为学生质疑能力养成的瓶颈。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摆脱以上的束缚呢?
二.提高学生数学课堂质疑能力的应对策略(一)学生预习、自主学习要做实。
学生课前对教材及导学案的自学要认真及时完成,通过自学、对学、群学及教师指导,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创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当引起的。长期以来,教师多采用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这样就压抑了孩子好问的天性,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惰性状态。因而,在实施高效课堂改革的今天,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释放学生的潜能。
(三)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间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为了完成一个接一个的教学流程,教师无形中为了赶进度从而缩短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只是表面上的高效课堂,其实这样的课堂一点也不高效。因而,我们应采取一些措施,合理地利用高效的45分钟。如:导学案的设计可以少而精,分层设计等,学生展示问题可采用多种形式。但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一定不能省,多一些思考就能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四)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质疑意识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如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下掉?”等,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其次,教师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质疑既不是老师的专利,也不是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每位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提,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发学生联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倡质疑“无错”。例如:在讲解“数轴”画法时,一般规定向右为正方向,有的学生就提出质疑:为什么向右为正呢?向左为正行吗?我对学生的质疑给予肯定,并提出表扬,同时告诉他原因。既鼓励了这位同学,又使全体学生扩展了知识面,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勇于质疑的信心。
同时,教师要为学生的质疑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讲课时,要讲究提问的策略和质量,多问一些“为什么”,“怎么样”,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为学生独立质疑做好准备。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再如,在学生合作、交流、展示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同,很可能导致学生的解决方案不同,而中学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能力比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因此,在小组交流和展示环节应鼓励学生质疑。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就会慢慢地问起来,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师在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中,应通过各种形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转变为主动质疑,鼓励他们迸发思维的火花,敢于超越教材,敢于超越教师。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世界本是问题的世界,没有问题就不能成为世界。问题的关键是能不能知道问题、能不能发现问题和能不能解决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被动接受,一切知识被教师加工过滤后送给学生,识记、复制、呈现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经过十二的基础教育,学生从当初的“十万个为什么”变成了“一切应该如此”,这才有了令所有教育人为之心痛的“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世界上杰出的一流人才”的“钱学森之问”?这才有了一个国家总理深入中学课堂了解课堂现状探索教育之困的校园之行。
我校在践行新课程时,在“以生为本、先学后教、教少学多”的理念指导下,建构了自学--问题--互学--检测的四环节生本高效课堂,互学中引入质疑环节,实践证明这一环节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然而如何让质疑走向高效、走向价值确我有以下三点思考:
1、评价引领。不是所有同学的质疑都是有意义的,因此,教师的点评和激励性评价时,要删繁就简,切中要点,明确具体,杜绝模糊式评价,从而把学生的质疑引向深入,避免无价值无意义的低层次问题的出现,防止文本的多元解读成了随意解读或水煮式解读。
2、教师示范。教师在深入了解深情的情况下,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知识的主干处、理解的易混处和展示的杂乱处,先预设几个问题,以追问的方式给学生提供示范。
3、多元呈现。对有些思维容量较大的学科特别是理科,为避免质疑内容和补充解法无声滑过,可用多媒体展台投影等多元方式呈现,以增强质疑内容直观性和可接受性。
高效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表演、表达和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平台和舞台,然而如何让学生表演、表达和表现更加流畅,让表演、表达和表现的效果更加凸显,是值得我们每位去思考和实践的。题目:培养质疑能力 探究高效课堂
编码×××× 研究类型×××× 中图分类号××××
[摘要]阅读教学中,教师积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我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在一次又一次有效的质疑释疑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阅读的成果,逐渐养成勤问善思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词] 质疑释疑 高效课堂
随着“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示范学校的崛起,“高效课堂”也如一场春风吹得语文课堂“碧波荡漾”。大家纷纷效仿杜郎口,积极踏上“高效”的列车,渴望开拓一片新天地。
其实,仔细琢磨这些先进学校的经验,他们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杜郎口”也好,“洋思”也罢,每一颗模式的种子都应与当地的土壤与环境条件相结合,才能实现“花儿绽放朵朵俏,果实丰硕个个香”的理想局面。
为此,我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释疑的能力,并以此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让课堂逐步走上“活跃”、“扎实”、“高效”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重视指导,让学生的“质疑”有法可依
初中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为了保证质疑的质量,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教师应予以相应的指导。
首先,教师应督促学生反复读书,奠定质疑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质疑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它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初步理解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有效地“质疑”不为迎合教师的需要,不是课堂的点缀,一定是学生阅读文本后的独到的见解或内心的困惑。因此,阅读是质疑的前提。
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质疑的方向。面对一篇课文,学生到底该问什么从哪些角度入手更合适,这些就需要老师认真指导,以避免学生“凑热闹”、“走弯路”。如阅读文本“三大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写法),为什么写(情感)。学生沿着这样的大方向阅读探究,一定会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提出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
再者,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确保学生有勇气质疑。并非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恰到好处的,都能直击重点,切重难点。尤其学生理解内容的角度不同,看待问题的深浅层次不同,提出的问题自然也是千差万别。这时教师既要鼓励、表扬那些迈开大步、大胆质疑的学生,也要注意保护那些刚刚迈出“质疑”脚步、小心探路的学生的自尊心与勇气,让他们敢于面对,再接再厉。
记得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让学生将自己提出的问题写在纸条上,上课大家一起讨论。有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是:把课题换成《伟大的事迹》或《凄惨的悲剧》行吗?
上课时,我把这位学生的问题读出来,并问其他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好吗?大多学生连想都没想,竟脱口而出:“不好——”,有的学生还发出“嗤嗤”的笑声。我说大家不急于评价,我们先对比一下“伟大与凄惨”“事迹与悲剧”。通过查字典对比,请学生再读文本,在文中找出“伟大之处”与“悲剧之证”。此时我又问:这位同学提的问题有意义吗?一阵热烈的掌声,既鼓励了质疑者,也激励了其他同学,让他们有勇气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因此,在课堂上,只要是学生自我思维的结果,只要是学生想弄明白的问题,我都予以肯定和支持,将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想我所想,言我所欲。此时学习不再是负担,课堂不再是讲堂,它已经演变成放飞学生心灵的舞台。
最后教师应及时检查,反馈质疑的成果。例如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第一步走稳了,再远的路也就不怕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这个理。学生自己在课下预习,这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对预习作业有布置,有检查,有指导,有反馈,使学生的质疑能力逐步提高。质疑的水平提高了,课堂效率自会水涨船高。
二、积极思考,让学生的“质疑”点亮课堂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语文课上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样的语文课堂太单调。只有将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让思考与质疑同步,使质疑与感悟一体,这样课堂才有层次的美、立体的美;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才活泼流畅、生机盎然。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由于学生对童话内容十分熟悉,我就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解答。如有的学生提问:既然是“诚实的老大臣”,为什么帮助骗子撒谎?皇帝既然不害怕,为什么不自己第一个去看新装?童话的结尾为什么让一个小孩子揭穿骗局?
学生提出了形形色色的问题,有的问题自己知道答案,只为考考他人,给自己带来点成就感;有的问题自己也明白点,但总说不清,所以提出来,想得到他人的点拨。学生自身在提问与答疑的过程中,有思考,有理解,有分析,有判断,自然学有所得,收获颇多。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问同学们:如果你就在皇帝游行大典的现场,你会说真话吗?
有的说:“会说真话,因为说真话才能使真理得以传扬;” 而大多数同学都说:“我们不会说真话,说真话有可能丢官,有可能被别人打击报复”等等。
没想到有位学生话锋一转,突然问道:“老师,如果你也在游行大典的现场,你会说真话吗?”
多么犀利的语言,多么有价值的追问啊!此时,我正好抓住时机,表露心声:我会说真话,而且一定要说真话,哪怕说真话很难,哪怕说真话要付出代价,我也一定要说真话!让“真话”永放光芒,让世界因“真话”而变得更美好、更精彩!我想这也正是安徒生先生写作童话的初衷吧!
如果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那是对语文课的亵渎;但是如果在语文课堂对学生施以德育与美育的教育,不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与“的人文性”统一的原则吗?
“学问学问”,要既“学”且“问”。只有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当老师明白了这个道理,当老师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了“质疑”的种子,当老师引领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时,“高效课堂”已悄然而生。“高效”不是摆设,无法拼凑,它就是实实在在的课堂效果。
三、教师提示,让学生的“质疑”走向深处
一个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情境也不同。但只要教师巧妙引导,同样能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理解、思考、质疑的和谐的统一体。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文以“山野对歌、山路漫歌、金满斗会”三个片段展示了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和民族风情。在“山野放歌”一段,作者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作家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按理说这一内容是本段的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如果老师按部就班讲解一番,学生也能听懂。但是,我仍旧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提问。当学生涉及到这个问题时,我就积极鼓励他们探究思考:这个问题已经“困扰”老师很久了,老师非常愿意听听大家的见解。学生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不消多时,自会明白:人衬景,景衬人,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即便学生想不到这个问题,我也会稍加提示:既然写山野放歌,就重点写“唱歌”,把景物描写及山鸟“呼朋引伴”的歌声都删去,不是更简洁吗?学生经过一番阅读与思考,就会发现删改后的文段枯燥无味,而原文这段景物描写看似“离题万里”,实则用心良苦:作者正是在这样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的背景图上,自然而然地推出了“赶马女孩的歌唱”,尤其是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辉映,谱写出一曲云南风味的山野风光交响曲。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比得出结论时,那种喜悦正是“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感觉。我们所谓的“高效”,不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吗?教师所要引导的不也正是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的飞跃吗?
四、激发兴趣,让学生体验“质疑”的乐趣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探究不竭的动力之源。而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的,一个策略,一种改变,看似简单,却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阅读课堂而言,质疑、释疑的主体是可以互换的,而教师、学生的身份也是允许改变的。有时小小的变更,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学《石壕吏》一诗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丰富了我的教学环节。学生问:官差为什么“夜捉人”?为什么老翁逃走,让老夫人去应对官差?没成想“节外生枝”,一位学生突然提问:老师,诗人杜甫当时正当年,他为什么没被抓去当壮丁?
这一问题让我始料未及,我以前从未考虑过,实在说不出个所以然。学生问老师已经“语出惊人”了,而恰恰老师又被问住了,提问的学生自然是暗暗得意。其他学生纷纷猜测起来,教室里的学习氛围一下热烈起来。最后大多数学生认为“杜甫藏起来了”。我不敢妄下断言,未置可否。我一边心里琢磨:是啊,为什么杜甫没被抓;一边诚恳地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下去查查,再给大家一个答复。
没想到又一位男生一语惊人:“老师,我下去查,网上肯定有。”真好,我宁愿当一回学生洗耳恭听。
答案很快出来了,这位男生过了把“教师瘾”:“同学们,有资料显示,当时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此诗正是投宿石壕时所作。他的身份是华州司功参军,不会被抓。以上解释仅供参考,大家还可以继续查阅资料与我交流!谢谢!”
学生一边热情地鼓掌,一边恍然大悟地说:“原来是这样,我说他怎么能逃过一劫呢。”此时质疑的、释疑的学生犹如英雄一般,骄傲地坐在那里,接受老师由衷的鼓励与赞美,接受同学们真诚的敬佩与羡慕。小小问题,不仅充实了课文内容,也加深了学生的正确理解,消除了主观臆断的猜测。最重要的是,这几位同学的勇气与胆量为大家带了“参与学习、主动质疑”的好头,别忘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更何况这榜样就坐在他们身边呢。学生是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体,他们积极思考、主动质疑让课堂内容变得生动而丰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当学生自己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他们会觉得学习竟然如此轻松有趣。这不正是我们语文老师追求的教学佳境吗?
五、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质疑”的好习惯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语道破天机:勤问善思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不二法门。今天的课堂教学,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应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还应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逐渐养成“勤问善思”的学习习惯,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色当行。而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日之功,还有待于教师持之以恒地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儿童到成人不论认识客观事物的外部特性,还是其本质属性,都要通过一系列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学生阅读文本,分析文本,综合其理解的内容,就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阅读教学时,《斑羚飞渡》一文中反复出现的彩虹有何作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南极探险家在归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端午的鸭蛋》一文中汪曾祺先生为什么把“挑鸭蛋”、“挂鸭蛋络子”这样的寻常小事娓娓道来;《谈生命》一文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一个个问题犹如一把把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长此以往,学生必将样成“熟读精思”、“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而这一良好的读书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教学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不在于它的排场与热闹、喧嚣与沸腾。它是实实在在的,它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5.论数学课堂中小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 篇五
摘要:本文论述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反思,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反思,在课堂结束时反思自问,在完成作业时反思自查,对学习态度反思自省。
关键词:反思能力,培养策略
圣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来是讲的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时下流行“创新”,不禁令笔者想到学习与反思。当今时尚“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那么,“自主学习不思则罔,思而不自主学习则殆”,故悟出学习必须反思。何谓反思?“反”,是回顾,“思”,是思考,反思就是对自己思考的再思考。反思是学生思维过程中对一个问题的思维结果进行科学慎重的批判性的回顾、分析和检查。杜威认为它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和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而进行的探索、收集和探究的行为”。反思,简单的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数学学习中的反思就是对原有学习经历的回顾、重新思考。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反思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学生今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小,认识水平低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他们进行数学反思的方式和方法、程度和深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段)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的个体也存在很大不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讲究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反思
一天24小时,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进行数学反思的主要阵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创设起疑情境,让学生有反思的机会。创设起疑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内驱,激活思维,自觉去探索问题,解答疑难,实现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多媒体、编制故事等手段来展示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亲临问题的焦点,面对思维的`挑战,寻求解决的方法。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认知和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设计起疑情景,通过有意出错与设置疏漏,形成学生思维上的正误冲突,甚至可以提出一些似是而非或模棱两可的问题,让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引发解决问题的内心意向,最终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维来解决矛盾。
例如:一个长方形菜地,按1:500画在图纸上,量得长是4厘米,宽3厘米。求菜地的实际面积。
一部分学生总是认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也是1:500,求出图上面积,再求出实际面积,具体解法如下:
4×3=12(平方厘米)12÷1/500=6000(平方厘米)=0.6(平方米)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错误呢?其实是学生进行了错误的推理,认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也是1:500。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我们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0米,宽60米。用1:2000的比例尺画在图纸上,求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算出长:80×1/2000=0.04(米)
宽:60×1/2000=0.03(米)
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是:(0.04×0.03):(80×60)=1:4000000
结果学生通过观察反思,终于有所发现,得出一条重要的结论,图上面积:实际面积≠比例尺,也就是不能把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推广到图上面积:实际面积=比例尺。
二、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反思。
教学中在提出学习任务时,就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的内容、类似的情境、类似的方法,从而猜想本课内容。
例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学生掌握了通过拼、移、转化的方法去思考,在后续的《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的学习过程中,只要引导学生反思上节课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轻而易举地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反思的优势所在,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反思,有利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分数与除法的联系,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讨论,正向迁移得到分数的基本性质。不用教师苦口婆心的教授,通过学生内心重组已有的知识,反思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得到新知识,这就能更深刻地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通过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己发现新知识,远比通过教师灌输获得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三、课堂的结束时——反思自问。
过去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一结束,教师立即打开课本布置作业,让学生埋头于习题中。教师来回于学生中间,对“接受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完全没有了反思的机会。其实,教师可在课堂总结时,多花点时间,由学生反思得出本堂课自己的收获、自己的不足,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做出质疑。例如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1、今天老师讲的是什么知识?(整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2、我知道了多少?(对照检查,确定补习方向)3、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书中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质疑提高,培养创新精神)……然后有问题的可以举手提问,师生集体商讨解决。这种课堂空间的安排必然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可以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功的作用。在课末这样的反思,教师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学生敢想,更敢说。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与需要设计“学生课堂自我评价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做出综合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有助于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评价和反思结合起来,学生就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分析水平,因为他人的评价,只有通过自己的反思,才能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智慧。
四、在作业完成时——反思自查。
现在的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作业做完了就往组长那儿一扔,交给老师去评阅。长此以往,养成了一些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负责任的坏习惯。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例如:解答应用题“一个小朋友带着15元钱购买了4袋牛奶,牛奶每袋1.5元,剩下的钱买可乐,每瓶2.5元,可以买多少瓶可乐?”时,学生完成的算式是“(15-1.5×4)÷2.5=3.6(瓶)”,此时大部分学生可能未认识到结果的不合理。这时对结果的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学生就会发现生活中是没法买“3.6瓶”的,接下去就让学生反思:“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思路就一下子打开了,纷纷说出解决的办法,通过质疑问难,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应用意识,反思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错误,教师如何把学生的错误转化为教学财富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改错时进行反思,分析错误原因,对症下药。通过反思,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质量,也使学生品尝到反思的“甜头”,享受反思带来的成功,激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五、对学习的态度——反思自省。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优秀。要让学生清楚的知晓认真学与不认真学的结果差异,从而坚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信念,认真学习。坚持每周花十几分钟的时间集中进行反思。让学生自己好好回顾自己在近阶段中的表现,进行深入的反思。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在不断的总结中反思、纠正、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6.论数学课堂中小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 篇六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郭秀丽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也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一、渗透美德——培养思维的审美力
明是非、知美丑、懂得失,是一个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基础,教育始终应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铺路搭桥。利用正面榜样,提供楷模力量;借鉴反面教训,增强忧患意识;展示学科内容的作用,以需激趣;发掘学科内容的美育因素,陶冶情操;揭示学科内容中蕴涵的哲学素材,提高感知世界、认识自我的本领;等等。使学生逐渐形成思维的人格审美力、行为审美力、鉴赏审美力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中,课前布置学生回家查找勾股定理相关资料:在网上可以搜索“勾股定理”有约322000条相关内容;“勾股定理证明方法”有约72500条相关内容;“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种精彩的证法。”“这是任何定理无法比拟的。”;至今可查的有关勾股定理的最早记载,是大约公元前1世纪前后成书的我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比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西方,勾股定理通常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要早了五百多年等等。学生会深刻感悟数学图形的美感,同时也了解到到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领域的突出贡献,更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其实,就学习本身而言,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将或者陷入死读书、“形而上学”的泥坑,导致负担越读越重而成效甚微,终被书所困而难以自拔;或者因未能解决好为谁而读、为何而读等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导致内动力机制“瘫痪”而使读书——这种需要全身心投入和毅力的长期支撑的艰苦劳动流于形式,造成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浪费。因此,提高思维的审美力,是有效发展其它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首要任务。
二、适时建模——培养思维的迁移力
迁移力,是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标志,这种能力有赖于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建模来培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学活动与社会活动之间的迁移;第二,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内容之间思想和方法的迁移。通过精确(如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的转换)和模糊(如解题中“桥”的运用)的建模,使学生不断获得沟通不同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感性认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和发展思维的迁移力。如方程的应用题的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学会从“问题”出发,通过分析联想,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检验模型,最终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经济、金融贸易等方面,使学生真正懂得数学的价值,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得到较好的数学基本素质的训练,为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又如:a为什么实数时,方程2x2+3x+5-2a=0在 上有实数解?
思路分析:受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方以类聚,物以群分”(1)的启发,可迁移为数学解题中的“变量集中、变量分离”策略(通过联想、类比获得的模糊的建模)。于是,把原方程化为2x2+3x+5=2a
由于函数与方程都以“等式”的形式表现,这种结构的相通给它们提供了沟通的契机。因此,有:
思路一(建立函数模型,化为函数问题):
视2a为关于x的函数,问题转化为求函数2a=2x2+3x+5在上的值域。
“数”与“形”是我们进入数学殿堂的两条主要通道,函数与方程是使两者得以沟通的重要纽带。所以,又有:
思路二(建立函数模型,以进入形的状态):
设函数y=2x2+3x+5();常函数y=2a
通过考察两个函数图象的关系,使问题获解。
变题训练(进一步迁移):你能以原题为模型,构造不同于原题内容的问题(三角、几何、应用问题等),并作出解答吗?
这种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模拟发现——培养思维的探究力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建构知识的发现、形成情景,暴露教师的学习、研究、认知过程,尽可能减少知识和能力形成的或然性,增加必然性;给学生创造可望、可及、有利于能动构建的良好环境,使学生的思维能自然延伸,这不但是思维发展的规律所要求,也是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的需要;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欲望,这种欲望将驱动探究行为,使思维的探究力得到训练,为今后的发现和创新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如进行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时,可先由学生分组分别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另组学生画两条直角边分别为6和8。再量出斜边的长,把三边分别平方,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猜想出勾股定理。(操作—观察—猜想)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点拨思想——培养思维的概括力
学科的基本思想是学科知识的灵魂,是处理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对学科内容的理性认识。其集中表现为思维的抽象概括力。如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等),在未被感知时是空洞的,因此也是很难感知的,但一旦领悟后就具有指导解题的强大威力,而且能长期作用于人的思维,并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作用。数学思想的教学可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点拨,通过解题的反思,进行抽象和概括;第二、示范,通过思想的指导寻找解题途径,尤其在解题思路受阻时。以便使学生逐渐感受到“思想”的存在、获得和如何运用,并在领悟思想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概括力。
五、鼓励猜想——培养思维的直觉力
直觉力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猜想意识的不断作用。当然,猜想要建立在一定学识的基础上,以免胡猜乱想;要以严格的论证作后盾,以形成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合理的猜想,就是建立科学的目标,它不但可使解题的通道得以优化,同时也使思维的直觉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所以,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新概念、命题、定理的学习,要力争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能动的感知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让学生逐步获得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实践与协作的能力,并形成创新的意识和展开开创新思维的认知活动。关于概念、命题、定理课教学模式,我作了如下“程序”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境,学生质疑—猜想; 第二步,各种思维形式参与的学生探索;第三步,教师点拨引导; 第四步,学生独立与协作结合; 第五步,学生语言与思维结合形成新的概念、命题、定理。第六步,师生共同评价补充优化。通过以上程序的操作,在锻炼了直觉力的同时,往往会带来解题思路的“柳暗花明”。使教师由“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探索型”转化,使课堂教学由“封闭专一型”向“开放多元型”转化,这些转化,必将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学生通过细心观察也培养了思维的直觉力。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恰当适时的评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进行调整,它将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大大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热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不同于课本或教师准备的标准答案的想法和解法,教师
在课堂教学过程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大加赞赏,而绝不应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种褒扬可以大大激发该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激励其他同学敢于大胆的想,大胆地做,这是创新的萌芽,要加以呵护。
六、引而不发——培养思维的探索性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去学习’”。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把丰富的探索过程和充分的探索时间还给学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让学生亲身体验认知过程的酸、甜、苦、辣,以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不仅为理性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和思维独立性的形成,进而诱发思维的探索性。引而不发,是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习惯的良好途径,是发展优良思维品质的必要手段。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尝试公式(n-2)×180°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可以先引导学生如何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360°。然后思考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类比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把一个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有多种方法。让学生大胆去想,去做。可激活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其在探索中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体验了同化、具体化、特殊化等策略的内涵,和“联想”这种思维形式的作用。既给学生留下探索余地,又让学生懂得探索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进入探索的角色,这需要对“引”的度有科学的把握。
七、提供挫折——培养思维的坚韧性
思维的坚韧性,是在经受挫折中不断地克服困难而逐渐形成并得以体现的,没有挫折的洗礼就不会有坚韧不拔的思维意志品质,而缺少这种意志品质的人是很难走向成功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适度的挫折锻炼机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教师的一种职业责任。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当指导,而不是热情解答!否则,在降低学生思维难度的同时,也滋长了学生的隋性,这种状况长期持续的结果,势必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和意志的脆弱。我们认为,适时、适度地推广“不思不答、不查不答、不议不答”并辅以适当的监控,对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习能力是很有补益的。
八、设陷后拔——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认知心理学和课堂教学实践都表明,对容易受负迁移影响的概念和容易造成肤浅认识的理论,与其一一交待、正面引导,常常不如反面出击效果更好(也即“正难则反”)。设计陷井,让学生不自觉地掉入,然后,使其在“痛苦挣脱”中反思,在反思中促成思维的深刻性的发展。例如在分式方程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增根的问题,我给学生设计这样有个题目:
m 为何值时,分式方程有实数根。学生大部分都按照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方法:去分母,然后解出,然后错误的认为m应该是任何实数。却没有考虑这个分式方程当m=5或m=-3会有增根。
但是,设陷要“生疑于不疑处”,且要难易适度,方能以疑启思。
九、多向诱导——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能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考察和分析问题,或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理解和研究问题,特别对教材的重、难点的教学,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探讨、多方式表述,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既可很好地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又有利于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经验相连接,这也是“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了“设计花坛问题”:有一块长4cm,宽3cm的矩形花园,现要在园地开辟一个花坛,使花坛的面积是园地面积的一半。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没有固定的答案,题目的参与性很强,适应不同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的人。当时班级的38人设计出十多种方案,使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对形成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大
有帮助。更有意义的是可以为学生思维的发散提供范式。
十、倡导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不盲从,不迷信,有主见,不固执,是一个人良好的自信心的体现。这种独立人格的形成与思维的批判性的成熟是同步的。正确的质疑是思维的批判性的外在表现。应鼓励学生多生疑、有疑必质,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那怕是错误的,甚至在教师看来是可笑的想法,对认知活动过程中的学生来说,也是非常自然和宝贵的!它体现了认知过程的本来面目,是认知活动中矛盾冲突的结果,是思维向深层次发展的“桥梁”。因此,质疑应作为教学的重要活动形式。使学生在质疑中完善认知结构;在质疑中“学问”,并逐步形成学习能力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质疑中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纠错意识,提高纠错能力;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既谦虚谨慎、又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7.论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篇七
大学数学课程是工科院校中授课面广、影响最大的基础理论课, 学生学习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后继课程的学习, 乃至影响到学生整个大学过程能否修成正果。然而由于当前高校招生数的不断扩大, 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演变成现在的大众化教育, 给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提高高校学生的整体教育质量, 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设法提高高校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自主的学习能力。
2 大学生数学交流的含义与意义
2.1 数学交流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数学交流指的是运用数学概念、问题、方法、思想, 通过数学语言, 展开对数学的讨论、传递数学信息、表达数学情感和观念的过程。也可以说, 数学交流是指在各项数学活动中以数学语言为中介, 以传递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为最终目的, 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交流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善于交流使人受益终身, 善于交流的人, 容易推动工作取得成就, 充分的交流与沟通是事业成功和家庭和谐的基础。而数学交流能力为人们增强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交流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 无论其内容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数学学法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 也不论其形式是教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 交流应该是双向的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2.2 数学交流的意义
首先, 数学交流能帮助学生达成对知识的全方位理解。由于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不同的文化感受, 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不同风格的认知方式。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应尽可能多地进行数学交流, 通过交谈、讲述、书写、倾听和阅读, 使得学生能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从而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 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 形成对问题的全方面的理解。同时, 在交流过程中, 通过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有助于反思和完善自我认知方式。
其次, 数学交流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可以有效地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因为交流的成功, 学生就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 从而对学习就会有一种兴奋感和成就感, 学习就更有劲, 从而引发自身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育的本质在于学生的发展, 而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数学学习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连续不断地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是有效的, 只有经过自己的内心体验, 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才可能成功。而注重数学交流的教学, 开展个人、分组、全班等多种多样形式的研讨, 给全体学生提供众多的倾听、提问、讨论、描述、总结、修正等创造性的思考和交流数学问题的机会, 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独创见解和思维的多样性, 通过数学交流, 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 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 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使学生从过去完全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逐步转变为通过师生的共同研讨、相互交流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从而更多地承担起学习的责任。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得各自不同的成功体验中, 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意识,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最后, 数学交流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数学交流把学生变成学习团体, 不再是学生个体的学习, 而是形成相互合作、互相交流、活泼的相互促进的学习小组, 在数学交流中,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既是受到充分尊重的独立学习者, 又是他人的伙伴与协作者。因此数学交流对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 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通过数学交流使得学生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途径
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 让学生感觉到在数学学习中进行数学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首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产生数学交流的意识,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调查发现数学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存在一个共性, 就是他们不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外都不愿意与老师及同学交流学习, 上课时沉闷不语, 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思想方法, 课后又不愿意与同学交流, 其思维常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相反, 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都是善于和老师沟通与交流的学生, 他们上课积极思考, 对不懂的问题能够通过与老师或同学的交流及时解决。事实上, 任何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因此要学好并用好数学, 必须具备数学交流的能力, 为此高校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首先, 课堂内数学教学需要交流。传统的数学课堂中, 交流方式几乎是单向的, 教师从学生简单的、重复性的回答中很难了解他们理解的情况和理解过程。为此,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给学生一定的机会, 让他们能够就所学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才能从这些看法中发现学生理解的过程、理解的深度, 存在的问题等。这样教师就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和教案, 提出更有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 由于及时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交流得到了及时的纠正, 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就不会因为长期积累而导致后续课程学不下去的不良后果, 从而使学习过程变得自然流畅、水到渠成。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有效地利用课外答疑时间与老师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后答疑, 充分利用答疑时间进行数学交流达到提高学习效率, 及时解决学习的疑难, 这对后续课程学习的顺利进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2 加强学生与学生的交流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 因为家庭环境, 教育背景等原因,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人的认识是又局限性的, 因此数学学习需要交流。通过交流, 学生之间就有了相互了解、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例如对同一个数学问题,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有的学生用代数的方法, 有的学生则利用几何的方法, 通过交流用代数方法的学生就可以从用几何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那里得到启示, 开拓了各自的题思路何乐而不为呢。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发言, 学生通过解释自己的思维结果、解题策略及思维受阻的原因和克服方法, 就能够提高自己对这一数学问题的认识。其他同学通过聆听、提问、思考和补充受到启发, 开阔了思路, 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从而达到学生之间思维互补, 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为此在课堂上, 教师应让学生参与讲课, 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使得部分学生上课跟不上进度, 容易分心, 很难达到一堂课都集中精力听课, 导致每一堂课, 都有不明白的内容, 有些学生课堂上没弄懂, 课外又不与同学交流, 导致越来越多的内容听不懂, 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基本都不懂了。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 选择相应适当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参与备课和讲课,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让学生课堂上的讲课, 达到相互交流。读书百遍, 不如讲解一遍, 因此, 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选择相应的内容, 让学生真正走入课堂, 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轮流当“老师”对知识进行讲解, 教师只须从旁点拨和补充, 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导者, 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此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交流, 鼓励学生以小组或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数学交流, 对困难的知识点及时予以补充和完善, 增强自身的学习与交流能力。
3.3 加强学生与教材的交流
教材是学生获取教材的主要渠道,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教材的交流, 教会学生阅读教材, 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质疑问难, 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化。如果教师每堂课都把每个内容解释得很清楚, 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最后学生只会是完成作业, 应付考试完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了。因此教师可以每堂课留一些内容给学生自学, 或者留一些有一定难度层次的思考题给学生, 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效加强高校学生与教材的交流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同时数学交流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数学学习与数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 推动学生善于利用各种途径查找资料、拓展知识面,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培养创新性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存环.如何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J].长治学院学报, 2010 (5) .
[2]季素月.数学交流能力及其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1 (3) .
8.论数学课堂中小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 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在我们农村学校,一些思想守旧的老师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甚至个别老师会觉得无从下手,这就严重影响了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针对这个一棘手的问题,我们作为一个小学的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探索。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指的是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来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出创意,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思维方式,而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讲解应用题的解法时,老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多种解法去思考,不能要求学生只呆板的使用单一的一种解法,对能使用多种解法的学生要鼓励、表扬。比如,我在讲解应用题:一个盘子盛5个苹果,一共有45个苹果,需要多少个盘子?大部分同学都是这样算的:拿45除以5等于9个盘子,而我看后,则先肯定他们的算法是对的,然后鼓励他们多想想还能不能再用其他的方法去解答,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用多久大部分学生都能列出方程来,他们都争着要发言呢!通过解答应用题这件事,我顺势地启发学生,无论遇到哪些问题,我们都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解法要灵活,独特,鼓励他们在原来的问题层面上进行创新,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改进并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坚持一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的原则来进行教学。教学实践证明,改进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我们教师变教为导,是改进教学方法之一。叶圣陶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等待教师授之谓也。”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仅满足于学生学会 ,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思维,变教为导,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通过思考,积极开动脑筋,使学生的智力得到解决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也是改进教学方法之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面层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从质疑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如在学完百分数的意义后,一位同学问我:“是不是百分率都不超过100%?”我向学生解释:“增长率有可能超过100%;其他各率(如成活率、及格率、出油率等)都不超过100%。”学生发现了疑点,并问了老师,这要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更为可贵,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通过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既培养了学生好学善问、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电脑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以鲜明的色彩、活泼可爱的画面逼真地表现出来,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具体。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用计算机显示三个大小不一样的圆,然后把它们的周长展开成一条直线,再逐一用直径去比一比周长的长,把多一些的部分别闪动,让学生观察、计算、讨论,最后由师生总结结果,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电脑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论数学课堂中小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谈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11-11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07-19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10-25
论小学数学探究式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07-30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思考09-02
物理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浅探论文11-02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11-11
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