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表现(共9篇)
1.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表现 篇一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得好,就能实现优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本文从中国企业500强之一的湖南建工集团存在的传统文化入手,分析传统文化对建筑企业文化的双重影响,论证建筑企业如何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实现管理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以期达到指导建筑企业构建企业文化以及让企业文化在建筑企业中发挥其应有作用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融合企业管理中的传统文化探源-
1.1 企业管理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庸、忠、孝、悌等范畴,湖南建工集团经营思想的发展传承了儒家文化的诚信、人治和以人为本的精髓,坚持以人为本和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企业、社会、员工“之间的利益日趋统一,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1.2 企业管理中的法家文化
法家文化主张法治,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法制经济,法家文化中的“法治”思想,为湖南建工集团建立相对集权的总公司和制定、完善整套的公司管理制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2.传统文化对建筑企业管理的双重影响
2.1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2.1.1 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特别是它饱含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源头活水。
2.1.1.1 有利于形成义利并举义以生利的价值观念
儒家将价值观的问题论述为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儒家非常强调义,甚至要求“合利取义”,但这并不是说儒家就不重视利,孔子又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义可以产生利,且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湖南建工集团在经营管理中所确立起来的“一流、超越、精作、奉献”的企业精神,就是对“义”与“利”关系的最好诠释,即要用一流的精品建筑回报社会和业主,“义”在前,“利”在后,以义(公利)为先,可能会使集团暂时损失一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为必能为集团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经济环境,从而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于企业实有百利而无一害。反之,若局限于短期利益,搞豆腐渣工程,可能使企业获取暴利,但必将背上不义之名,声誉扫地,到头来只能为业主冷落,被市场淘汰,甚至受到法律的严惩,最终失去应得之利。
2.1.1.2 有利于形成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
儒家文化以维护稳定和群体协调为宗旨,认为人从道德修养到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要经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目。其中“修身”是根本,它是个人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问题,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将个人价值置于群体之中进行衡量和评定。湖南建工集团非常重视团队建设,培养员工和集团荣辱与共的感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同时,尊重员工个性的张扬,充分发挥员工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其自我实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从而产生对集团的满意感,增强其归属感。组织与个人相辅相成,使集团成为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群体相结合、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团队,使集团的维系和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基础。
2.1.1.3 有利于形成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儒家文化主张“和”,即以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把人心向背看作是管理者是否具备“人和”的基本条件。湖南建工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集团的跨越式发展谋求优良的内外环境。何况,该集团是一个拥有近20个分公司(子公司)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如果片面追求一团和气,忽视各单位的个性而扼杀差异性,必然使思想僵化,不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甚至会出现决策危机。所以,他们力求通过各单位和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集团各要素的最佳组合。
2.1.2 法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2.1.2.1 有利于形成论功行赏的劳资分配观
法家文化“法治”思想的实践意义之一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之二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法治”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就是促使企业建立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湖南建工集团在这一点上与绝大多数现代企业同出一辙,现行公司制度都是论功行赏,而不是论血缘关系行赏。赏罚分明不仅是传统文化所阐述的最基本的管理原则,而且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都要坚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1.2.2 有利于形成好利恶害的激励观
法家认为人有“好利恶害”或“就利避害”的本性,商鞅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现代企业不仅要尊重员工的需要,而且要主动研究员工的需要,制定有效的措施满足员工的需要。湖南建工集团并不否认员工正当的利益追求,而且把这种利益公开化,鼓励集团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小车、豪宅,这不仅使员工找回了自我,而且使集团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下多了一份人性化的关怀,从而增强了凝聚力,焕发了创造力。
2.1.2.3 有利于形成改革图新的发展观
法家文化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现代企业管理要依据变化的市场经济所提出的新问题,不断修订、完善管理制度。湖南建工集团站在时代改革的前列,与时俱进地出台新政策,修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从普通企业到集团公司再到董事会制的大型企业集团,没有哪项制度停留在过往的环境中。
2.1.3 道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3.1.3.1 有利于形成软性管理的领导策略在道家文化中,包含着一系列软性管理的理念和智慧,已被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管理学家所吸收并运用于管理实践。“无为而治”给管理者提倡的是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也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之道,要求遵循自然规律,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将这一思想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就要求管理者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严格按事物本身规律办事。湖南建工集团在管理中,高层领导主要着眼于关乎全局的战略性决策的出台,而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到子公司、分公司,以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各级管理者各司其职、协力奋进。
2.2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2.2.1 可能繁衍保守的管理思想
儒家“中庸之道”主张用正确的“大道”来治理民众,这是孔孟政治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遵循着这一文化取向,人们言行举止重不温不火而轻奋发有为,重墨守成规而轻与时俱进。这一文化观念与现代企业管理坚持和倡导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大相径庭。
2.2.2 可能助长企业管理中的家长制作风
传统文化礼教范畴中的“三纲五常”礼制滋生出的长官为尊的“家长制”文化观念,成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弘扬先进文化的严重障碍。这一文化取向在企业发展中,无疑也助长官僚主义的家长制作风,严重影响和谐企业的建设。
2.2.3 可能滋生企业管理中唯心观念的颓废文化
传统文化中根植的封建迷信的谶纬之学的消极思想演化出的唯心观念颓废文化,与现代企业中需要引进的先进文化格格不入。建筑企业中一些管理者放弃高远的理想和斗志而笃信神仙菩萨,或拆除
某些建筑,以避让“凶险之兆”,或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祖坟,以期占尽风水、永享高官厚禄之福。建筑企业管理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之路
3.1 突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不言而喻,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把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和努力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3.1.1 把建立仁德的企业形象内化为品牌形象
未来企业竞争主要是品牌竞争,品牌是一种内化的文化,我国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是现代企业品牌塑造的原动力。“仁德”等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价值取向通过品牌塑造最终-将渗透在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中。湖南建工集团以体现仁德之义的“一流、超越、精作、奉献”的企业精神为核心理念,以塑造“湖南建工”品牌、打造建筑航母为目标,在经营规模上连续几年跨越“百亿元”大关,连续几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名列湖南百强企业,荣获21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加上资质准人的广泛提升,以及建工新城的落成,极大地提升了集团自身的品牌形象。当然,现代文化追求更自由、更个性、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生活,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才能为品牌注入新的内涵。
3.1.2 将“和”升华为现代企业间的和谐竞争
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为和谐企业的建设找到了很好的注脚。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必然要求人们普遍追求立足于竞争的和谐或以和谐为目标的竞争。现代建筑企业需要以超前的眼光,从更高的基点看待竞争,必须真正意识到发展是需要和谐社会环境的,而且必须为和谐的社会环境付出相应成本——包括纳税和资助社会公益事业。把竞争上升到和谐的竞争,客观上要求企业实现竞争观念的创新,即要形成平等、互利、合作、双赢、互补的竞争观念。湖南建工集团确立了“全员入市,健康提速,以人为本,品牌领先”的发展理念和“壮大母体,全员负责,资源共享,内外联动”的发展思路,从而赢得了“母子同步腾飞,航母得以启航”的良好局面。
3.1.3 创设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
法家文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将法家精神贯彻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要求企业把持续经营的基础建立在一套廉明公正的组织规范和平等客观的标准之上,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企业的法制文化,而且传统的法制观念要与宪法、法律的要求一致,规章制度要与时代的要求适应。湖南建工集团的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充分体现了湖南建工独特的价值观——一流、超越、精作、奉献,即追求一流、超越、精作的建筑与服务,以奉献与回报社会。
3.1.4 创新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
道家文化主张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这也是一种哲学理念,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传统价值观一脉相承,也会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借鉴作用。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应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湖南建工集团放开各子公司的手脚,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母子同步前行。
3.2 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抵制并改造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
面对新世纪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将传统文化整合成与技术创新为驱动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形态。当前,尤其以以下工作最为重要: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培育法治精神,建立公正的竞争环境;追求科学精神,提供创新的永恒动力。惟其如此,才能使建筑企业由大变强,立于不败之地。
3.3 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效果、效益
科学的管理能优化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并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促进企业管理,已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的共识。建筑企业必须具有世界眼光,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才能改进管理,提高“三效”。
3.3.1 追求和谐崇尚和美,提高管理效率
改进企业管理,就要谋求和谐的内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增强凝聚力,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在儒、法、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和谐问题是核心和要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当前,建筑企业正处于图强奋进的关键期,如何以“和”求效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3.3.2 见利思义推己及人,提高管理效果
员工在市场经济中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的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因素,又孕育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不讲信用、坑蒙欺诈等现象。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就要在企业倡导见利思义的精神,以取得优良的管理效果。湖南建工集团把培育质量文化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严格质量目标管理,每搞完一项工程,通过不断总结、概括、宣传和推广,逐渐形成富有自己特色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表现 篇二
1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
1.1 校园文化。
从狭义角度看, 校园文化正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反映学校师生价值取向, 以及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动规范方面的独具特色与魅力的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进行文化活动的成果及其过程。任何一种文化的诞生, 都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即文化创造的主体、对象以及一定的文化创造得以进行的手段与环境。学校系统中具备了文化创造的主体, 具备了从事文化活动的独特对象, 具备了文化得以产生的独特创造手段和环境。它随着学校的产生而成为一种客观存在, 并且在整个人类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生作用。校园文化处于学校整体活动的核心部位, 教育发展史表明, 校园文化一经创立, 便获得了自身特有的灵性, 在其演进过程中凝结为一个独特的结构系统, 并极大地影响社会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系统。
1.2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先从文化和企业的定义谈起。文化---广义的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 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又作用于社会政治与经济。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 一般指企业等经济实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伴随着自身的经济繁荣而逐渐形成和确立, 并深深植根于企业每个成员头脑中的独特的精神成果和思想观念, 是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经营观念, 企业精神, 价值观念, 行为准则, 道德规范, 企业形象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 荣誉感等, 是组成企业文化系统的要素。由此可见, 企业文化对企业自身内部而言, 是提高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它以企业精神为核心, 把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发展目标上来, 又通过企业所形成的价值观念, 行为准则, 道德规范等, 以见于文字的形式 (如厂规) 或约定俗成的社会心理的形式 (如厂风) , 对企业成员的思想, 行为施以影响、控制。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公司哲学的本质就是追求成功, 而价值观提供员工一致的方向及日常行为的方针。
1.3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别
校园文化是一种研究性文化, 追求的是理性、品味, 具有高雅、含蓄、内敛等特点;而企业文化则是实践性文化, 再好的文化理念必须与生产、管理、经营的实践相结合;校园文化的目标是培育人、塑造人, 企业文化目标是激励、凝聚员工不断创新, 激情进取, 创造最高的效率和效益;校园文化倡导的是宽松、民主、平等、自由、个性的学术氛围和文化环境;而企业文化则更重视竞争、业绩、服务, 更强调规范和纪律;校园文化是使命文化, 原动力是一种使命感, 注重过程;而企业文化是责任文化, 强调责任感, 更侧重于结果。正是因为两种文化存在着差异, 所以, 高校培养的毕业生, 步入企业将会有较长的适应期。如果不能改变自己某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不能融入企业文化之中, 就很难在企业施展才华, 取得成功。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提出两种文化要取长补短, 相互衔接与融和的课题。
2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融合的必然性
首先, 从培养目标看,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将在企业从业, 步入社会后, 他们首先感受到的将是企业文化氛围和企业精神熏陶。其次, 从培养模式看,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高职学生有相当一段时间将在企业顶岗实习。这必然要求学校要走出象牙之塔, 主动面向企业, 服务企业, 融入企业, 要求学生要了解企业, 适应企业, 热爱企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天然联系, 决定了两种文化必须相融合, 相贯通。高职校园文化应当借鉴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制度;同时高职校园文化又可通过毕业生为介质, 对企业文化起到幅射作用, 产生积极影响。两种文化的融合, 有利于学生毕业后, 尽快转换角色, 迅速适应企业新的环境, 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企业欢迎的高质量人才。
3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衔接、融合的思路与对策
高职校园文化应当是以“三观”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为导向, “三风” (校风、学风、教风) 为灵魂, 物态为依托, 制度为保证, 活动为载体, 职业性和实践性为特点的一种校园文化。它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三部分。
3.1 精神文化是学院的校魂, 是师生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
在精神文化的培育、提炼和形成过程中, 应当吸收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 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 服务至上理念及创业、敬业精神渗透到学院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去, 从而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 相得益彰, 产生共鸣。
3.2 制度文化建设是从我国的教育方针出发,
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提出的特定的规范和具体要求。它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 包括学校的发展策略、发展目标、管理方法、管理风格、传统习惯和规章制度等。它是维系学校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保证机制, 包括对教师和学生的两部分内容 (在此只论及对学生的制度文化) 。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建设项目中, 应吸取企业文化中所倡导的优秀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等制度和规范;在实习实训环节应当把企业生产、管理的各环节规章也融入到制度文化建设之中。我们还应当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基本情况, 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 操作性强的, 既体现科学化、人性化, 又具有严肃性的规章制度。在制度执行中要向现代优秀企业学习, 规范管理, 注重激励, 奖惩分明, 严字当头, 雷厉风行,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 才能够使他们练就优良的职业作风, 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 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要求。
3.3 物态文化是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校园环境、文化景观等。
它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传播媒介和实现途径, 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 即通常所指的硬件, 包括校容、校貌, 学校的规划、布局、布置、绿化、美化等。高职院校在物态文化建设中, 应在着力人文化、生态化、现代化建设的同时, 高度重视职业化、行业化和区域化。在设施建设方面, 要突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 建好能代表学院专业特色的实习实训基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 应学习先进企业6S管理经验, 建设一流的实习实训生产环境, 营造崇尚科学、从严管理的良好氛围。在人文环境建设中, 要学习、推广企业文化中的VI视角形象战略, 要根据学院的定位、历史沿革、服务面向以及职业和行业特点确定校歌、校徽、校旗、校标等, 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学校, 勤奋向上, 求实创新、立志成才。在文化景观建设中, 要将景观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处处体现出学校的行业特色、区域特色。例如,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国家航空产业园区, 主要服务面向是航空企业, 我们在校园布局中, 人文景观设计中, 道路、楼宇命名中, 都体现出航空特色, 以此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热爱航空, 献身航空。此外, 在公共场所设置标牌、橱窗, 布置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时, 把劳动模范、能工巧匠作为展示宣传的主体, 以他们栩栩如生的形象, 生动感人的事迹来感召学生爱科学、爱劳动、学技术、练本领。
3.4 校园文化活动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高职院校要统一规划, 精心设计, 开展内容丰富, 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活动中去, 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春风化雨般的影响, 使他们的精神境界、道德水平得到提升。高职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既应保持高校的共性特点, 又要有其特殊性, 应当十分重视实践性、创造性和服务性, 要把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作为活动的重要目的。例如,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经常性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技术创新和技术比武活动, 还坚持不懈地开展青年志愿者便民服务活动, 学院组织电气维修服务小组, 十年如一日, 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群众义务维修, 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评价。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又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水平, 培养了他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
总之, 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必须找准自身的定位, 发挥优势, 显示特点, 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用得上, 下得去, 留得住”高技能型人才的战略高度, 来认识和推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和融合。
摘要:高职院校的学生将面临着现代企业的选择。如何使他们毕业后能快速地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 自然地融入现代企业文化之中, 并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建设者,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 探寻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最佳结合点。高效率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表现 篇三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 职业教育
当前,高职院校处于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型阶段,如何才能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只有在充分吸收企业文化内涵和养分的基础上形成校园文化,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才能构成高职院校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作为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日积月累、逐步发展的产物。文化一经形成,便可产生无形的力量,即所谓的文化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动或消极阻碍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以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它反映着一个企业特有的、为社会所公认的品格、素质、精神、作风,富含竞争、合作、质量、创新、规范、职业、岗位等元素。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价值导向和企业精神,能够把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把员工的潜在智慧和能量激发出来。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是学校的灵魂和精髓,是学校办学实力、竞争力和活力的体现。高职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处于浅层次的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构建校园的物质基础,是学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处于中层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总和,是保证学校与外界、学校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机制。处于深层次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全体人员长期或短期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职业性、实用性、技术性、创新性等基本特征,能够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职校园文化蕴涵着学校的共同价值观,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学校的教育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借助校园文化的内化而完成的。
二、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可能性
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看似有着不同的内容、特点,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群体。但是,它们都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的本质内涵、文化的共性是一致的,企业和高职院校的管理对象都是有情感的社会人。校园文化培养人的能力,企业文化发挥和提升人的能力,都是借助文化这一载体使群体成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以此来增强群体的竞争力和战斗力。
高职校园文化的开放包容性为企业文化的渗透提供了空间,为高职院校吸纳企业文化、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了前提。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日趋成熟的过程中,两种文化就有了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和无限宽广的话语空间。高职校园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前奏,企业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延伸。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高职校园文化的形成,也会在更深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内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到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体会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学生感受到了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专业技术的兴趣。学生在企业文化熏陶中树立了正确的职业认知、强烈的职业情感、积极的职业态度、坚韧的职业意志。
三、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1、以物质文化建设作为切入点
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在充分挖掘校园现有景观、雕塑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集美观、实用、富含企业文化的校园自然环境。可以通过具象或者写意的手法,把一些象征标志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在校徽、校服、建筑物的命名、指示牌的标识上都应力求突出职业特点。高职院校要让静态的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训室等实现动态化、人性化和职业化。在教室里张贴一些著名企业家的画像,在实训室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营造出职业氛围和环境。学生统一服装,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里,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领悟企业文化的真谛,加深对职业内涵、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切身感受和深刻理解,打下企业文化的烙印。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参与者和引领者。高职院校要实施“双师”素质培养工程,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结合自身专业优势,赴与专业教学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以专业实践为主的挂职锻炼。根据挂职教师现有的专业发展基础、专业发展方向、教学工作需要确定挂职岗位、提出具体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挂职锻炼活动,即教师在挂职过程中必须参与到企业的研究项目中,或者自带与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改造等密切相关的项目、课题到企业中,与企业有关人员合作开展研究。教师在参与企业活动的同时,学习研究企业文化,在实践中真实地体会企业文化的真谛,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高职院校要聘请知名的企业家和企业先进工作者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介绍企业的运作和发展的前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用企业先进工作者的优秀事迹来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的作用。
3、以课程文化作为突破点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从课程文化上可以找到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融合的突破口。
高职院校应当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以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等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课程目标,切实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的任职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按实际工作过程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工作岗位的职责,确定核心能力。将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个能力模块,分析必备的知识、能力,开发相应的项目任务,形成课程内容,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同时,积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应当采取教、学、做一体的形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讲边做、讲做结合。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突出岗位能力的培养。学生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突出能力、项目结果和职业素质的考核。教师还可以通过知名企业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魅力。
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应采取开放式。开放式实训教学是一种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载体,把学生作为主体,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的新型实训教学模式。开放式实训教学不仅是时间和空间的开放,而且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开放。开放式实训教学由学校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实验标准、开发实验内容、评价实验结果。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服务者,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动态控制,在关键环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引导和指导,并及时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学生自己选定实验项目、使用图书馆和因特网查阅文献、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排除故障、观察现象、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
4、以制度文化作为抓手
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企业的制度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文化特征和文化现象,是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将企业制度文化中的行为规范等引入其中,将企业制度文化的精髓贯穿到校园的管理之中。
5、以技能大赛作为载体
以技能大赛作为载体,建立技能大赛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关系,做到以大赛促合作。从大赛项目选择、比赛内容、评价标准、裁判人选、所需设备、经费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建立技能大赛与教学改革的良性互动关系,做到了以大赛促教改。建立技能大赛与就业的良性互动关系,做到以大赛促就业。在举办技能大赛的过程中,邀请用人企业来现场招聘,对在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直接签订用人合同。建立技能大赛长效机制,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训教学为起点,以技能比赛为检验,以学生就业和再教育为终点,实现理论与实训教学,教学与就业,技能大赛与教学的对接。
6、有效利用校内各种媒体资源
高职院校应有效地利用校内的各种媒体资源,如校训、校歌、班级黑板报、系部宣传栏、校报、学报以及学校的网络平台,宣传企业文化,使广大师生员工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并自觉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中去。
四、结语
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互动、融合和无缝对接,使高职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并体现出高职院校特有的职业文化特色。但是,这是个系统工程,不是意味着高职校园文化对企业文化全盘移植,照单全收。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必须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使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在对接中相互渗透,在融合中提炼升华,最终构建一个在行业中植根,在校园里养成,在社会上结果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
(注:本文为安徽省2010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项目(编号:2010172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黄南永: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衔接企业文化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08(14).
[2] 陈颖、李慧:浅谈校企合作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
[3] 金文芬、李建兵:浅析大学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价值工程,2011(14).
[4] 朱权、高星: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融性的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5] 刘五云、刘旺生:探索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高职和谐校园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3).
4.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表现 篇四
引言:高职院校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差异与联系,阐述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路径,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反应企业需求,按照企业制度来规范实习实训活动。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必须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社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虽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但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企业文化缺少联系与沟通,不注重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探讨校企文化融合也就成为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绪情感等内在的有机整体[1]。考虑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必须突出“职业”二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应融入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高职校园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指教室、实训室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教学设备;制度文化包括学生行为规范、教学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精神文化是全体教职工认可、遵守和追求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物质文化是载体,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中日渐成形的,能为全员所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体现本企业特点的最高目标、经营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以及这些理念在科技发展、社会化水平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企业所树立的公众形象。[2]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两种不同组织的文化,必然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①高职校园文化重在教书育人文化,强调个性发展。而企业文化是生产经营文化,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强调团队合作精神,要求行为标准化。②校园文化是研究性文化,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决定其必须以学术为主,是学术专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是实践性文化,它的文化必须与生产经营管理相结合,企业文化的目标是激励、凝聚员工。③校园文化是使命性文化,每一们师生都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宝贵知识财富的重要责任,在学校,大家倡导相互平等、自由民主。而企业文化是责任性文化,企业更多强调的是责任和职责,倡导竞争、规范、效益和纪律,更在乎结果而不是过程。[3]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
虽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现代化的企业文化分属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文化意识,但两者存在许多相同相似之处,将两者渗透,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对企业而言,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提供扩散企业文化的平台;而对高职院校来说,企业文化能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协作等关系,为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4]。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接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熏陶,学生在校学习的场所、空间由课堂扩大到实训室和企业的车间,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必然要主动面向企业,服务企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这种天然联系,决定了两种文化必须相融合。高职校园文化要借鉴企业文化的先进的理念,同时高职校园文化又可以通过毕业生为介质对企业文化起到辐射作用,产生积极影响。
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的路径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的具体的路径有:
(1)课堂教学活动反应企业需求,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特点及需要,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以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精心的教学组织,实现技能学习和训练,理论学习和运用有机结合,充分体现规范、高效的“三分理论,七分实践”的培训过程。教学内容反映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脉搏,及时吸纳企业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将最新的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纳入教学内容的整个体系中。改革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突出人才培养以学生的技能为主线,训练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的熏陶,就能接受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就能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在平时的学习之中就能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竞赛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按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出学生适应竞争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实习实训活动按照企业制度来规范,实现实习实训企业化管理。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习和实训,教室就是车间,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一致,按企业要求张贴安全标语、操作流程、操作规程,创造模拟仿真的工作情景,可将学校的实训组织机构按企业方式命名,如总监、经理、部长、师傅等,布置宣传板报、警示标语,使学生在潜意识中融入企业。将学生的成绩折算成薪金制,按对企业的贡献来获取酬劳,使学生体会企业管理模式,靠近企业的价值取向。企业的6S管理(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安全、素养)引入课堂管理,让学生在实训中体验企业管理模式,提高职业素养。通过物质刺激(加分数)或精神鼓励(管理新星、创新能手称号)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人本管理的理念。
综上所述,作为高职院校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地研究新问题、适应新需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专业素养、心理健康、劳动纪律和法制观念教育,努力培养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组织协调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挫折承受能力。这就要求学校不能独立于社会的企业环境中,而要和企业相互融合、渗透,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标准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拔、朱志海:《试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36).[2]刘文辉:《企业绿色经营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3]周正宾:《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路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77).[4]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4):23-25.(作者单位: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5.“空降兵”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篇五
短暂的蜜月,最终却是无言的结局。一连串职业经理人的背后,是一个个各自不同的故事。
著名管理学家柯林斯认为,伟大的公司都有十分推崇“自家长成的经理人”。他发现,18家伟大的公司在总共长达17的历史中,只有四位CEO来自外部。“自家长成”的经理人了解公司文化,更易带领公司进行变革。这也许成为国内一些企业“空降兵”频繁“下课”的关键理由。
中国的企业文化是否就是企业家文化
就中国的本土企业来说,90%以上的企业文化都是企业家文化,这和中国企业的现状分不开。首先中国的企业股权结构集中,公众化不够;再者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要有一个头儿,大家跟着头儿干。
现在提领导力,领导力与企业文化有着很深的关联。领导力作为企业最高层的一种力量必须首先树立共同愿景。这个共同愿景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领导者即管理者,应当从原来的裁判角色转化为“啦啦队长”,要善于激励团队。这体现在领导者的统御能力上,即“给我冲”还是“跟我上”的问题。概念上好说,实际上这个度很难把握。尤其是企业规模大了以后,只能是“给我冲”,不可能“跟我上”。第三,管理者要讲究亲和力。强调融洽的环境,要知道员工的需求在提高,有很多时候人并不是完全为了钱而工作。第四领导者要有意志力,尤其是在面对变革的时候。但这背后也得有文化撑着,一个领导者应当有点“赌性”,就是说,牌差也得沉住气,得有打掉牙往肚里咽的气度。
另外我认为还不能简单地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至少也应该是企业家群体文化,即企业的高层领导共同认可的文化。同时,这个领导力也是一个集合的力量。管理团队中的成员应当互相补台,不仅要融资、融智,还要融性格。
“空降兵”和企业文化的融合
“空降兵”到一个企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融入企业的文化,然后把企业文化发扬光大,并把管理措施加上去,一荣俱荣;一种是,进入这个企业以后不能融入这个企业的文化,或者说被排斥,导致你离开。
因为任何一个企业从初创到成长壮大,必然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那么作为职业经理人,特别是外来的空降兵,必须把握一个前提就是要在价值观念共同的基础上,寻求文化理念的一致性。或者说要先承认企业原有的文化。“空降兵”的到来,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原有的员工和既得利益者有所冲击。企业对新人总是心存戒备,很难对他们稍有出格或不同于企业旧有规章的举动有所包容,知识的碰撞、人格的冲突始终是彼此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空降兵”最好主动了解企业,包括企业的发展史、企业文化、决策机制和关键的人际关系等等。
如果一个企业感到需要从外面请人,一定是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空降兵”进来肯定需要对企业进行某种变革。一些“空降兵”新官上任三把火,一进来就要“革命”,急于求成,效果反而不好。一般来说,“空降兵”都受过较高的教育,懂得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但是这些理论和方法并不是完全普遍适用的。要想成功有效地领导企业,必须根据新的环境,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做些调整,使之有效地改造原有企业文化。特别是在西方国家接受过训练的管理人才,或是缺乏社会经验的管理者,如果不能适时应变,在管理中就会产生“水土不服”,就会形成无效管理。另外,对于企业真正的“大老板”来说,可能首先要“陪跑”一段,给予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就应该放手。
真正的“空降兵”应有领袖风范,无论“降”到哪里,周围都会形成一个以其为核心的富有战斗力的团队。领袖的魅力来源于人格的魅力,而不是权力。
如何看待选择“空降兵”的风险
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一般来说,股权相对分散、产业变化较快、走多元化道路的企业倾向用“空降兵”,反之则倾向内部提拔。
“空降”的确存在风险,“空降兵”本身也容易水土不服。即使其来自于同一个行业的成功企业,也同样存在风险,因为在同一个市场,对于其中不同的企业,都有不一样的特点。如果企业能够靠内部“赛马”,形成人才竞赛格局,在内部提拔人才,久之成为一种企业文化,形成按共识的公平的规则去竞争晋升的机会。人人凭能力按规则竞争向上,从中选出“好马”自然也就不用空降。
但当企业内部无法提供人才时,外聘职业经理人也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空降兵”一般来头不小,对于新岗位的期望也相对要高,属于一种强势外力,所以在引入时要评价其将对企业文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建议深入了解其性格、职场记录、偏好的公司文化环境。如果双方的期望是默契的,合作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些。
6.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表现 篇六
摘 要: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最终目的在于为企业创造更多地盈利价值,让企业内部员工不仅成为企业的一份子,更成为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对社会健康发展起到正面推动作用的建设者。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融合
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利用多种方式开展融合工作,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导向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以企业文化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等几点途径,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通过两者的有效融合,使企业管理工作更加具有现代化的特色,对企业综合实力进行有效的提升。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及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涵与特点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对象为企业职工,其目的和内涵在于企业用特定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通过一定手段和渠道来影响员工,让员工具有与企业统一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使企业具有更为强大的团结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并约束员工的行为,令员工形成符合社会标准的道德品质。刘少奇同志曾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和。作为党的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其特点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会性,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内部员工,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而企业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者;二是实践性,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知识基于理论层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在社会活动中的有效时间,方能找出解决问题与矛盾的方法;三是长期性和复杂性,思想政治工作是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并不能一蹴而就,且由于人本身思想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加上环境变化的未知和快速,完全改变难度较大,只能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与广度。
1.2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目前针对企业文化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官方定义,但我们知道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所形成的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一种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具体而言包括企业所实施的行为准则、规章制度、道德标准、企业战略等等。这种文化的形成往往是被员工群体所认可且具有企业特色、符合企业发展的,因此从大的环境来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四点,一是创新性,企业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时代与环境的变化在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及企业发展的需要;二是个体差异性,同一种经济环境下必然存在着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而由于企业规模、经营模式、职工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因素影响,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各有不同;三是多样性,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规章制度,也有人文关怀,大到企业规划,小到岗位职能,都囊括在内,体现其多样化的同时也体现其全面性;四是人性化,企业文化能够拥有凝聚力的最关键原因在于它“以人为本”,做到尊重、关心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个人价值,并以制度保障他们的自身权利。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途径
2.1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目标都是企业员工,在进行两者的融合时,要对企业员工的主体作用进行明确,对员工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需要在完善的组织机制保障下进行开展,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工作进行开展。对工作中各个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同时对工作流程进行规范,使两者融合工作能够有序地展开。同时,融合中要通过对人力资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坚持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2.2 通过多样性的方式开展融合工作
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要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文化活动来进行。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将思想政治理念融入其中,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积极有效的企业文化活动是促进两者有效融合的重要方式,通过创建企业内部交流机制,及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讨论和反馈,通过主题明确的文体活动,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活动的内容中,使员工在活动中对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有力地参与。利用现代化的交流平台和沟通机制,使员工能够对活动的感触、思政动向等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2.3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导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情和制度使得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要保证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方向,对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理念等进行贯彻和宣扬。在这一点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导向作用,对企业文化的整体方向进行明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对当代路线、方针以及社会主义理念进行贯彻和宣扬,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导向,使企业的发展目标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
2.4 以企业文化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方式,企业文化是通过共同准则等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思想政治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得到良好的展开。企业文化在建设中会充分考量企业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两者融合能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时效性。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要对企业文化建设灵活、现代化的工作方式和思路进行学习借鉴,改变传统老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创新形式将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效地创新,使其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融合。结束语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有效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稳健运行的保障,通过对企业员工三观的树立,使员工更加有效地开展企业活动;企业文化建设是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思想、模式和行为规范等,进行整合建设,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生产经营理念进行展示。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有机的融合,能够对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7.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表现 篇七
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渗透与融合
校企合作是有效的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校企合作不应仅仅是实现硬件方面的设备和技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 还应实现软件方面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进而实现高职学生从技能到理念的升华, 从了解单一的岗位到认识整个职业发展过程的深入, 从简单的技能训练到整个职业适应能力和操控能力的提高, 真正实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一、企业文化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人员共同形成的价值观下道德和行为准则、规范、惯例。其是人力资源开发中重要的培训内容, 是增强员工归属感、责任感、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是影响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以全体教职工为主体, 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 共同缔造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情感态度、思维和行为方式等。其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心, 是高职院校精神、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的集中体现, 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之一, 是促进高职院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二、企业文化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契合点
企业文化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是为了实现校企的深层次合作, 将高职学生转变为实用、好用、能用的企业人员。为达到这一目标, 首先要找寻两种文化渗透与融合的基础——契合点。
1.两者都是亚文化, 具备文化的承传、改造和创新功能。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校园文化都要跟随以往的文化足迹。在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相互融合中, 借鉴不同文化, 对以往文化进行选取和调整, 抑或改革创新。
2.两者的核心都是价值取向, 统领和整合着人的思想、态度、情感、行为等。两者都用精神理念去影响人, 促使人将理念转化为信念, 进而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 又都通过凝聚每个人的精神力量去改变和提升组织内的全体人员, 改变和提升各自的组织。
3.两者都以精神和物质为载体去体现或实现价值。无论企业还是高职院校, 都有传播各自文化的文艺作品、读本、制度、法律、各种技术表演和竞赛等精神载体;各自文化的代表人物的塑像、刻有名言警句的石塑、展览馆、园区、设备、产品等物质载体。
4.两者都体现出职业性、技能性。高职院校是进行职业教育的基地, 为企业乃至全社会提供具有特定职业性的技能性人才, 而企业则是检验职业教育和实现职业愿景的实践平台, 也正是通过这个实践平台, 高职人和企业人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做出了最直接的贡献。
三、企业文化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未能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原因
(一) 企业本身对利益过于追捧, 对传播企业文化重视不足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上追逐利益的企业比比皆是, 企业也更注重经济效益, 因此忽视了对企业文化的传播, 甚至忘记了去建设企业文化。
(二) 学校疏于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和指导
这里的学校不仅指高职院校, 也包括承办基础教育的学校。高职学生在基础教育时期, 学校极少提供有关电气化等工业常识、衣食住行等服务知识及其他方面的常识和基础知识;极少提供机会去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意识、踏实谨慎等从业所要求的素质。高职求学阶段, 高职院校很少提供相关职业法规的专门培训;专业教师又很少对学生的实践加以训导, 致使学生不能深入领悟企业、行业、职业所要求的服务、诚信、创新、合作等文化精神。
(三) 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长久以来各自为政, 很少彼此借鉴
企业文化关系到产品的质量, 也关系到员工的素质;而高职校园文化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素质, 还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员工素质。然而企业和高职院校明知这层紧密的关系, 却未能彼此吸纳对方的文化, 甚至彼此埋怨。高职院校指责企业不好好指导学生的职业技能, 企业不满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
四、企业文化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路径
(一) 加强企业文化传播力度
企业要对内部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 通过具体工作任务或活动, 让员工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要对外做好宣传企业文化的工作, 通过产品展销会、企业网站、招聘会等方式, 结合典型事例, 具体诠释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应经常介绍与本校有长期合作的单位的企业文化, 并传授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方法;社会对企业的评价要以企业文化为根本, 挖掘企业深层次内涵。
(二) 促进企业文化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相互借鉴
高职院校教师要经常到企业学习、考察、挂职锻炼等, 紧紧跟随企业的发展步伐, 更新技术, 提升理念;高职院校在专业方面的教育教学上要着重借鉴企业文化, 要基于工作过程去解释和介绍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异同以及两者融合的方法;企业要经常到高职院校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 了解学生的所学、所会、所能, 在学生的实践中和日常学习中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三) 以物质和精神文化为载体, 互置于彼此文化建设之中
企业和高职院校在各自的建设中注意加入对方的文化元素。在高职院校中建立企业最具代表性的石雕, 传授企业的文化精髓等等;在企业中建立高职园区, 举办双方联合策划的职业培训活动, 开展研讨、交流活动等等。以此加深彼此的了解, 巩固彼此对对方文化的理解, 为传承、借鉴对方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 以各种校园活动为纽带, 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力量
在一定程度上高职院校要为两种文化的渗透、融合做出更多努力。这其中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力量是根本路径。校内可以开展科技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让学生掌握同一职业不同岗位的从业素质以及相关、相近职业的从业素质;开展主题系列活动, 例如如何依靠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成功销售产品, 再下设几个子活动, 围绕这一主要问题进行调研、实践等;开展职业实践活动, 依托校办实体或校企合办实体进行实质性的、面向社会的从业活动, 培养学生建设和传播企业文化的能力, 增强学生服务意识、职业素质。
(五) 立足“职业性”, 保持自身文化特色
企业文化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渗透与融合, 虽需要双方都做调整与适应, 但并不是将两种文化相等同, 也不是将企业文化完全置于高职院校当中。两种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是以“职业性”为前提, 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的。高职院校在实施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精选适合的、主流的企业文化;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以企业发展为目标, 结合企业的性质, 精选相应的、有借鉴意义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8.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表现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多的脱节之处,导致很多用人单位常常的抱怨毕业生对于企业文化不认同或者需要较长的适应。同时毕业生也对学校实施的职业指导的有效性产生怀疑。从而直接影响到了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一、校企文化的关系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的亚文化,都是社会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社会文化作用于校园、企业长期整合而成的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的产物,所以都是以人为着眼点,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组织文化,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的功能,并且均以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同时,两者深层次的文化内核是相同的,共同承担着深刻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良知,对于新世纪和谐社会的建设极其重要。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都具有导向、规范、协调、激励和凝聚的作用。总之,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要适应企业文化,要融合企业文化要素;企业文化也可以影响和促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发展。
二、校企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具体来说,校企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需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或工程型人才。这些技术型人才质量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业素质的高低。职业素质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不可缺少的途径。
(二)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立足地方、依托行业、服务经济和产业发展是高职院校形成的特色。凡是没有特色的学校是难以长久生存的,但是不管哪个方面的特色,如果没有校园文化作为支撑,就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
三、校企文化融合的途径
(一)在精神文化中渗透企业文化。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层,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和根本体现,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在主导性力量。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积极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相比,企业对社会的变化更加的敏感,企业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心理健康素质外,更加看重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等职业素养。这种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是无法形成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职业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逐渐感受到和了解,潜移默化的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
(二)在制度中嵌入企业文化。在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到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对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培养和锻炼学生严谨治学精神的作用,而且要考虑到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和企业文化的配套与内容衔接,为学生毕业后更严格的企业制度做好心理准备。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企业制度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制度文化的内涵。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载体,搭建校园制度文化与企业制度文化对接的平台,实现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的统一。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来校为学生上课,既可以重点宣传企业的精神、企业的形象、企业的制度和企业的行为,又可以在传授经验技术的同时,也向学生传输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范,为学生日后顺利地适应企业文化架桥铺路。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一部分时间进入企业实习。通过这种“半工半读”的方式使学生领略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为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打下基础。
(三)在行为文化中蕴含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校企共同承办文化活动,促进校企文化交流。(1)学校举办文化活动时,可以邀请几位优秀的企业家到学校进行企业文化展示。(2)与企业合办文化活动,宣传优秀企业文化。(3)鼓励、支持企业承办学校文化活动。(4)将学校文化活动办到企业里去,也可以邀请企业到学校来开展企业的文化活动。
9.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表现 篇九
林筠山*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飞机维修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3)摘要:本文从民航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入手,探讨了如何强化本校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联系;并从教学定位、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文化等各个层面展开,分析了民航高职院校如何与企业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并研究了如何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新理念。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化;校园文化;深度融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校企文化的深度合作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但是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方式改革等层面,对于学校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重视不够。校企文化的合作是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基础。民航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深度融通,可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从而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从民航高校自身的特点出发,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
为了更好的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民航职业学校需要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德育课程的开展,以下从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了如何在民航高职教育中进行德育课程的开展。
1.以民航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为基础,开拓德育教学的新途径
民航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除了需要学习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外,也离不开德育课程的帮助。因此,民航高职院校要真正的做到与企业文化融合就必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全方位的开展德育课程。民航高职院校必须将优秀的行业文化引进校园,并以自身校园文化为基础对企业文化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纽带,并进一步促进民航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融和互动。最终促使民航高职学生能有一个正确的自身定位,并树立职业自信,从而养成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
2.加强民航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在办学中促进德育课程的开展
民航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中应当树立合理化的办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民航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应当充分体现民航高职院校和民航企业的特点,在开展自身管理的同时把民航企业需要的各项职业精神贯彻到其中。民航职业学校应当把教学管理与德育课程的开展相结合,构建自身的德育文化,把开展民航高职教学工作所需要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率观念、质量观念、服务至上理念深入到民航职业学生的理念中。
3.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民航高职院校应当在社会实践方面,增加社会实践在教学内容的比重。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体验企业文化。通过分类调研、实地考察、岗位实践、企业座谈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金项目: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项目“关于建设民航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校园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林筠山(1983.9—),女,广东省广州市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工程学院素质导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电子邮件)linyunshan@caac.net。
1二、强化校园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联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对于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学校如何开展德育活动。
1.开创民航高职院校在班级管理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将班级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融合,从班干部的任命、班级团队精神的培养、班级事务的处理方法、班级文化的营造等方面进行尝试。在培养班级文化的同时,注重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其中,通过日常的班级管理,促进学生对企业更好的了解。通过班级的管理将企业文化带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提前接触到社会,最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
2.在民航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中促进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是德育课程的重要环节。第二课堂的开展,不仅是民航高职院校教学理论改革的体现,并且是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重视职业能力的体现,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对学校的教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有着重要作用。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发展教育文化的同时注重引入企业文化,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岗位适应力,让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到学校的文化,加深对企业的了解。
三、从教学定位、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文化等各个层面,与企业文化进行深度融合。
在对民航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入融合的思路探讨中,从教学定位、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文化、教学能力、教学信息反馈等各个层面展开,讨论如何进行校企合作。
1.教学定位
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应以面向社会、立足行业、培养高素质的民航人才为自身的教学定位,对融合企业文化采取分类、重质的融合原则。首先按该校所设专业, 在加强本专业建设的同时对企业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而不是不加区别、不重质量的进行融合,从而能够形成本专业教学的高效性;其次在融合的企业文化的类别和内容设计上,该校应注意将所开设专业和教育教学方向有效地进行相互对应和衔接,从而形成所有专业的整体受益。
2.教学主体
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主体方面,一方面应大力聘请相关教学专家来校开展民航专业和学术方面的讲座或报告;另一方面极力推进聘任民航专家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进行实际教学、演示、指导和辅导,并提倡将学校专业教师与专业人员共同编写出版企业文化教材纳入课程共同实施教学。除此之外,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应注重实施学院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这样既能促进学校争优达标能力,又能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创新。
3.教学目标
民航高职院校应当在教学目标的的概念、内容、形式上进行全面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需求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全面协调的发展。民航高职教育学院在教学目标中应当强调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教学目标。这对民航学校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民航专业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安全意识要求极高。
4.教学文化
民航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应当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培养,在了解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学校的教学文化进行改革。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中应注重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教育文化,经过办学以来的长期集思广益和教学实践,建立良好的教学文化。
5.教学能力
民航高职院校教学能力的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的课本知识、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进行综合性的提升。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将培养高素质的民航人才作为自身的历史使
命,从而促进学院学生职业素养。
6.教学信息反馈
民航高职院校在与企业文化进行融合时应当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持续改善。例如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问卷调查,或者设立意见箱等方式,来促进教学信息的合理反馈,从而促进与企业文化更好的融合。民航高职院校应当对教学信息反馈渠道不断的进行改善,从而在民航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产生更好的教学成果。
四、建设与优秀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校园文化新理念。
高职教育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浪潮中崛起的一个新的教育类型,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时,应注重从校园景观、校园建筑设计、校园绿化美化等物质方面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当从学校的教学传统、学风、校风、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的提升。学校教学环境氛围的提升,可对学生的成长过程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并将校园文化蕴含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实施真正的文化融合,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好融合对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优秀的民航人才方面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民航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并不是一个相互孤立、机械分割的过程,而是一个相互依存、相辅相承的过程。从民航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上来看,民航高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从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入手,并加大学校对德育教育的力度,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符合时代潮流的民航专业人才。民航专业人才反过来可促使校企合作能够良好的进行,从而实现民航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吴卫锋.根植于民航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略论[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14
[2]余兴国.企业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03):42-44
[3]胡海员.基于企业文化的高职食品类专业教育[J].职教论坛.2012,9(29):11-12
[4]陈文海.论高职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的前提及策略[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54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表现】推荐阅读: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机制建设研究10-01
细节是企业文化的最好表现07-24
浅谈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发展07-25
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11-15
企业文化进校园案例11-06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08-31
企业文化的建设与落地08-16
企业文化的构建与研究08-27
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09-24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