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除法两步计算

2024-10-09

乘除法两步计算(共13篇)

1.乘除法两步计算 篇一

《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后反思

东王女学校:王栋林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理解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本节课的追求。为此,在教案设计过程中,我力求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过程中,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逛商场、购物,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性。

2、注重转变学习方式。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在教学例题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小明、小红和售货员阿姨他们在议论什么,在此基础上,呈现出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讨论、交流时,突出强调:需要先解决“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让学生借助购物的生活经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长智慧、长才干,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活动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之初步形成创新意识。

4、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协作精神。本节课多次让学生合作,一起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和集体的力量。

5、使用课件进行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

2.乘除法两步计算 篇二

教学目标:

1.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 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认识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中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打好迁移基础

1. 根据条件, 补充问题。

(1) 妹妹做了4朵花, 姐姐做的是妹妹的3倍, ____________?

(2) 操场上有12个小朋友在做游戏, 又来了7个小朋友, ___________?

2. 根据问题和一个条件, 补充另一个条件。

(1) 学校饲养组有黑兔8只, ________, 一共有兔子多少只?

(2) 树上第一次飞来小鸟8只, _________, 两次共飞来小鸟多少只?

[设计思路: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用一步解答的简单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复习综合法解题思路, 渗透分析法解题思路。]

二、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1. 多媒体演示:

游乐园里原来有

12个孩子, 又来了7个孩子。要求学生看图编一道简单问题。

学生口头编题, 解答, 说算理。教师板书如下:

游乐园原来有12个小朋友, 又来了7个小朋友, 游乐园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12+7=19 (人) 答 (略)

原有人数+后来人数=现有人数

[设计思路:这一教学环节为下一步探究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找中间问题) 作铺垫。]

2. 出示“跷跷板乐园”情境图, 指导学生看图编题。

(教师择要板书。)

有3块跷跷板, 每块跷跷板上有4个小朋友, 过一会又来了7个小朋友, 跷跷板乐园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1) 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的异同, 明确后一道题中, 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给出, 需要算出来 (这就是中间问题) 。因此, 要用两步计算才能解决。

(2) 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 要知道跷跷板乐园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2) 这两个条件, 哪个是直接告诉我们的?哪个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下面的“预设”可依据教学的实际进展做适当调整或启发引导。)

学生思考后, 得出了以下2种解题方法 (预设) :

方法一:3×4=12 (人) 12+7=19 (人)

方法二:4+4+4=12 (人) 12+7=19 (人)

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有3块跷跷板, 每块跷跷板上有4个小朋友, 先算出3块跷跷板共有几人, 再加上又来的7人。 (方法一)

生:还可以先算出3块跷跷板上有几个2 (人) , 再加上又来的7人。

2×6=12 (人) 12+7=19 (人)

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

师:我们用两步 (乘、加法) 计算解决问题时, 先要认真观察“情境图”, 想一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后就仔细分析题意。无论用什么方法解答, 都要想好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边分析边板书如下: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原有人数+又来的人数

每块跷跷板上坐的人数×3

或:每块跷跷板上坐的人数×3

原有人数+又来了的人数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1. 基本练习。

(1) 完成课本第9页“做一做”。

(2) 完成课本第10页练习二第1、2题。

2. 发展练习。

(1) 学校饲养组有萝卜6筐, 每筐装5千克, 给小兔吃了15千克, 还剩多少千克?

(2) 学校饲养组有萝卜6筐, 每筐装5千克, 又运来30千克, 现在有萝卜多少千克?

(3) 学校饲养组有萝卜6筐, 每筐5千克, 给小兔吃了2筐, 还剩多少千克?

3.《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篇三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解答乘除法两步运算的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创设具体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实际情境中学会新知,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体现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用乘除法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北安都有哪些较大的商场吗?你最喜欢去的是什么地方?在超市里都有哪些商品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出示小熊毛绒玩具、娃娃、小汽车、文具盒、钢笔等实物。)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两个小朋友正在逛超市,小男孩看见红色的小汽车,就对小女孩说:“我想买5辆小汽车。”小女孩说:“啊?!买这么多!你应该付多少钱啊?”他们正在讨论的时候,售货员阿姨走到他们面前说:“12元钱可以买3辆小汽车。”

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算出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吗?

2.探究新知

小组合作:先求什么?列式计算。再求什么?列式计算。

小组汇报: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先求每辆小汽车多少钱,列式计算12÷3=4(元);再求买5辆小汽车一共多少钱,列式计算4×5=20(元)。

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情境再现:教师扮演售货员阿姨,学生来买物品,教师提供相关信息,让学生帮助计算应付多少钱。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刚才你们所解决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求几个相同物品的价格,都要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学生回答)

三、实践应用

1.每箱有8瓶水,把2箱水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几瓶?

2.两张纸可以做8朵花,有5张纸,可以做多少朵花?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4.乘除法两步计算 篇四

信息窗2——参观蔬菜种植区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参观蔬菜种植区的情境。图中主要信息有:小强花18元买了3千克南瓜,小丽想买9千克南瓜;苗圃里有12行番茄苗,每行有60棵,要把这些番茄苗全部移栽到种植区,每行栽9棵。借助问题“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引入对用乘除两步计算(先求一份量)解决问题的探究以及整理信息方法的学习。借助问题“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引入对用乘除两步计算(归一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经历“整理信息→分析数量间关系→列式解答”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可以承接上个信息窗的话题引入,介绍有关移栽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分别从两幅图画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探索活动。

“合作探索”中有2个红点问题。第一个红点问题是探究用乘除两步计算(先求一份量)解决问题。第二个红点问题是探究用乘除两步计算(先求总量)解决问题。

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此问题承载了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一是策略与方法方面的学习内容:第一次学习用表格和文字摘录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二是知识方面的学习内

容:“归一问题”。关于策略与方法内容方面,教材在红点问题“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下面,紧接着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由教师提出):“你能将需要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吗?”旨在引入对“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的探索和学习。教材在这里呈现了两种整理信息的基本方法:一是用表格整理的方法;二是用文字摘录的方法。如此编写,旨在让学生掌握整理与筛选条件及问题的方法,为学生解读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及解答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策略。关于知识内容方面,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先算出l千克南瓜多少钱,再算出9千克南瓜多少钱;二是先算出9千克里面有几个3千克,再根据3千克的钱数计算出9千克的钱数。第一种思路是先求一份量,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普遍方法;第二种思路具有局限性,当两次的千克数不是倍数关系时,学生不易用这种方法解决。教材提示还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目的是逐步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到题中的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将需要的信息和问题简单明了的整理出来。在整

理前,先让学生交流一下,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整理。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尝试用文字记录、列表等方法进行整理。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难度比较大。教师要给予比较详细的指导。学生交流时,可以从繁琐的文字记录开始,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简化,逐渐过渡到列表的方法,体会到列表整理信息的简洁性和必要性。列表后,让学生说说表格中每个数据各表示什么,理解数量间的对应关系。用文字摘录的方法是对列表法的进一步简化(只不过是抽去了表格,只保留了文字)。当然,整理信息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用适宜的整理形式。在整理信息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表格整理出的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进行恰当的归纳和总结:“通过整理条件和问题,可以弄清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方法。”进一步体会整理信息和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重要的途径和拐杖。

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教材以学生对话的形式,呈现了列表整理信息和简单文字摘录整理信息的方法。意在进一步巩固整理信息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整理信息的过程,理清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习惯。教材呈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分别用分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进行解答。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因为有了前面整理信息的基础,可以放手让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整理信息的方法,以及数量间的对应关系,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集体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最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行回顾。

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先求一份量)和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先求总量)分别是老师们所说的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教学时,教师不要进行分类,提出“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类型,避免学生生搬硬套,机械模仿;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根据乘除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自主练习第1题是红点1的仿例题,应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把条件和问题整理清楚,再解答。

“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把条件和问题整理在教材提供的表格中,然后解答。这道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第3、4题是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先求一份量)的练习题。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再对整理的信息进行分析,最后独立解答。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第5题是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先求总量)的练习题。教材以超市鸡蛋装箱为素材,问题是:“这些鸡蛋可以装多少盒?”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6题是关于住宿安排房间的实际应用的题目。教材呈现了“如果2人一间房,女生正好需要30间”的信息,以及“如果每3人一间房,女生需要多少间?”的问题。练习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分析相关的信息数据,知道要求需要多少间房,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女生;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第8、9题是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先求一份量)的练习题。练习时,注意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积累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10题是四则混合运算,本题考查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教学时,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回顾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规则,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答案时,针对有错解的同学,重点帮扶。

第11~14题是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练习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第15题呈现的是学校运动会入场式的情境,并以统计表的形式呈现了许多数据,是一道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练习题。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本校运动会入场式或平时做操站队等情况,再出示该画面,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说一说统计表内的数据都表示什么,理清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求改队后每列多少人或应排多少列,需要先求出花束队或鼓号队的总人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解答。进行交流时,应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解题的过程。

第16题是一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会不同。教学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本题可以先求小蜗牛一分钟能爬行多少毫米(80÷5=16),再求1小时(60分)爬行多少毫米(16×60=960),最后进行比较(960毫米<1米),答案是小蜗牛1小时不能爬行1米;也可以先求出l小时里有多少个5分钟(60÷5=12),再求出1小时能爬行多少毫米(80×12=960),最后进行比较(960毫米<1米)。

我学会了吗?教材呈现的是包装糕点、酸奶和购物的情境。左上图中的信息有:每包4片,每盒8包,问题是:“25盒能装多少片糕点?”这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右上图中的信息有:每箱5包,每包6瓶,问题是:“960瓶酸奶可以装多少箱?”这是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左下图中的信息有:每包(8瓶)奶24元,问题是:“3瓶奶多少元?”这是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先求一份量)。右下图中的信息有:巧克力派每盒12元,蛋黄派每盒8元,问题是“用买4盒巧克力的钱买蛋黄派,能买几盒?”这是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先求总量)。这里通过练习考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5.乘、除法及两步计算式题复习 篇五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期初复习第1~8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有关概念和熟记乘法口诀,更加正确地、熟练地进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2、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已经学过两步计算式题的顺序,进一步熟悉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为学习新知作一定的准备。

3、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的观念和单位长度的表象,巩固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进率,进一步掌握量线段和画线段的方法。

4、  教具准备:乘法口诀表、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乘、除法的有关知识

1、  复习乘法口诀。

(1)小朋友还记得乘法口诀吗?(指名背乘法口诀)

(2)请小朋友一起背一遍。

(3)抽背。

(4)对口令。

(5)出示口诀表,让学生说出得数相同的几句口诀。

2、  复习乘、除法的一些概念。

请小朋友看第2题,根据题目说出算式和得数。

问:为什么列成95或59?为什么用除法算?

3、  复习乘、除法计算。

请大家算第1页的.第3题。第一个表里是要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第二个表呢?学生做在书上,集体校对。

三、复习两步式题和加、减计算

1、完成第4题。(用小黑板出示)

(1)       请小朋友口算第一组:乘加和乘减的算是要先算哪一步?

(2)       请大家来算第二组:乘、除两步计算的题要按怎样的顺序算?

(3)       让学生口算第三组,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2、完成第5题。

(1)       请小朋友看第5题后两组题,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上面一道题先算什么?下面一道题呢?

(2)       学生分两组计算在练习本上,指名四人板演。要求能口算的用口算,不必列竖式。

(3)       检查订正。提问:用竖式是怎样算的?

四、复习长度单位极其进率

1、复习长度和长度单位。

(1)       请小朋友说说教室的地面的长,黑板两条不同边的长,书本面两条不同边的长。

(2)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米是多少厘米?师完成板书:

10            10

米          分米           厘米

100

(3)       口答第6题。问:70分米为什么等于7米?

2、完成第7题。

先让学生量一量,然后填数,再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教材第1页第5题第一组题,第2页第8题。

6.两步计算应用题 篇六

教学目标:认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部分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与有关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认识分析法思路的特点,学会用分析法思路分析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食堂原有350千克大米,第一天吃了100千克,第二天吃了13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1)学生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3)订正时,学生讨论:两种方法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变式练习

1、第97页第4题

(1)学生齐读

(2)学生列式解答

(3)思考:第(2)小题中第二天看的与第一天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4)集体订正时,同桌互相交流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这3道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1)同学们要栽54棵树、已经栽了37棵,还剩多少棵没栽?

(2)同学们要栽54棵树,第一天栽了18棵,第二天栽19棵,还剩多少棵?

(3)同学们要栽54棵树,已经栽了2天,每天栽18棵,还剩多少棵?

⒈学生独立读题,并列式解答

⒉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⒊比较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第97页第5题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讨论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第98页第6题

(1)学生读题,比较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列式解答

(3)分别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计算时有什么区别?

三、作业:

7.乘除法两步计算 篇七

例1.辆公共汽车里有乘客36人, 到胜利站下去18人, 上来9人, 这时候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例1的事物情节比较简单, 事物的发展过程与学生的思路比较吻合, 学生只要理解“车上乘客”这个整体的分合状态, 便可以找到“下去以后, 车上乘客还有多少人?”这个中间问题。教学的思维训练应放在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 即“根据是什么, 可以求出什么”上。由于这是学生初步接触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 学生对这类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都还很陌生, 所以, 对例题教学既要全面分析, 又要把握重点, 使学生对由因导果的综合法思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牢固的基础。

例2.一本《爱科学》有98页, 冬冬第一天看了35页, 第二天看了38页, 剩下的第三天看完。第三天看了多少页?

这是一道连减的应用题, 解法比较灵活, 思路比较宽阔。在本节教材的三个例题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必须着力教学。从思维方法上看, 例2既可以从条件到问题进行顺思考, 又可以从问题到条件进行逆思考。

教学这个例题, 我的体会是要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来进行。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明确“第三天看了多少页”即“看了两天后还剩多少页”然后让学生采用例1所学的“由因导果”的思考方法, 逐步推出所求的问题, 其思路可表示为:

总页数:98页, 看了一天后还剩多少页?

第一天看的页数:35页, 第三天看了多少页? (也就是看了两天后还剩多少页)

第二天看的页数:38页。

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还可以鼓励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由因导果”即根据“第一天看的页数”和“第二天看的页数”先求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这个中间问题, 再根据“总页数”和“两天一共看的页数”就可以求出“第三天看的页数”。

另外, 鉴于例2的“启下”作用, 我还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 进行“由因导果”的分析。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开始应放在“要求什么, 必须知道什么, 什么题目里没有直接告诉, 所以要先求出什么”上, 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一思维模式, 然后随着学生思维的变化, 认识的提高, 再过渡到“要求什么, 必须先求出什么”。其思路可表示为:

第三天看了多少页?

总页数:98页。

已经看的页数:第一天看的页数:35页;第二天看的页数:38页。

由上可知, 解答复合应用题, 一般有两个思考路线, 它们的思考顺序是相反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有意识的反复地按照这两个不同的思考顺序进行思维训练。

例3.石桥小学买了白粉笔80盒, 买的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35盒, 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这是一道反复结构的联合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它不同于前两个例题, 因为例3只有两个已知条件, 且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全过程中使用两次。因此, 它是教学上的难点, 对例3的思路分析用“由果索问”的方法较好。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例3和例2相比, 虽然题目给出的条件只有两个, 但思路方法大同小异。这样, 从事理上讲, 也易突破“用两次”这个难点, 并能帮助学生明确哪个已知条件必须用两次。

综上所述, 在两步计算加减应用题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要想进行好思维训练, 我认为要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说的训练。语言是思维的窗口, 只有想的清楚才能说的明白, 说是想的表达方式, 是想的精华。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强说话训练、读题训练, 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 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便于针对性的采用措施, 也有利于学生使思维条理化, 具有逻辑性, 对于培养学生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准确地使用教学术语的能力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应用题教学中“说”的训练包括“复述题意”、“口述思维”和“口算式意义”三个方面。复述题意是对学生是否理解题意的检查;口算式方可避免盲目模仿和机械照搬, 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学生能当堂口述思维过程, 这是培养学生理解题意的关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意念往往是朦胧的、不连贯的, 甚至带有一定的试探性, 通过口述思维过程, 学生可以有条不紊的把分析推理的过程表达出来, 促使学生自觉地掌握正确的分析推理方法,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克服定势干扰, 错误迁移现象。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对算术应用题的理解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小学生理解应用题的能力低的原因之一是在简单的应用题教学中, 教师只按类型教, 让学生死背数量关系, 使学生对概念未能进行精确化分, 对加、减、乘、除的意义没有深刻的理解。因此, 开始列综合算式时, 有不少学生选错运算符号, 甚至不知道选用哪种运算符号, 经常出现“多”就加, “少”就减的错误。同时, 学生在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中出现的错误, 也会在两步、多步计算的应用题中出现。

3.以思维训练为主打好基础, 两步加减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决不能以算代想, 以做代说。如:连续两个问题的加减应用题的训练, 要突出第一问题的结果是第二问的条件, 补充条件和提出问题的训练, 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清楚的认识。一般可以设计几个题, 强化分析思路把重点放在“由果索问”上。

4.注意教学中的验算, 解答应用题的最后一个步骤是“验算”。检验是解答应用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它不仅关系到计算结果正确是否, 还有利于思维的强化, 因此, 对应用题验算的本身就是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面提高的过程。在教学中, 我比较注意引导学生根据题的特点, 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验算。

摘要: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应用题对学生理解各种数学概念、数量关系、培养运算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数学教学的难点, 是开发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题型。

8.乘除法两步计算 篇八

关键词:学习 应用 强化

大家都知道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是五年制数学第三册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学好这一题型是为四、五年级学好数学打下基础的关键。我从事低年级数学教学多年,多年来的实践使我体会到,使学生熟练掌握这类应用题,要培养学生寻找“中间问题”的能力。教学中,不能仅仅着眼于“算”,而应把重点放在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分析上,使学生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一般思路,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本节教学安排了三个应用题。

例1.辆公共汽车里有乘客36人,到胜利站下去18人,上来9人,这时候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例1的事物情节比较简单,事物的发展过程与学生的思路比较吻合,学生只要理解“车上乘客”这个整体的分合状态,便可以找到“下去以后,车上乘客还有多少人?”这个中间问题。教学的思维训练应放在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即“根据是什么,可以求出什么”上。由于这是学生初步接触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学生对这类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都还很陌生,所以,对例题教学既要全面分析,又要把握重点,使学生对由因导果的综合法思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牢固的基础。

例2.一本《爱科学》有98页,冬冬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8页,剩下的第三天看完。第三天看了多少页?

这是一道连减的应用题,解法比较灵活,思路比较宽阔。在本节教材的三个例题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着力教学。从思维方法上看,例2既可以从条件到问题进行顺思考,又可以从问题到条件进行逆思考。

教学这个例题,我的体会是要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来进行。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明确“第三天看了多少页”即“看了两天后还剩多少页”然后让学生采用例1所学的“由因导果”的思考方法,逐步推出所求的问题,其思路可表示为:

总页数:98页,看了一天后还剩多少页?

第一天看的页数:35页,第三天看了多少页?(也就是看了两天后还剩多少页)

第二天看的页数:38页。

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还可以鼓励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由因导果”即根据“第一天看的页数”和“第二天看的页数”先求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这个中间问题,再根据“总页数”和“两天一共看的页数”就可以求出“第三天看的页数”。

另外,鉴于例2的“启下”作用,我还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进行“由因导果”的分析。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开始应放在“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么,什么题目里没有直接告诉,所以要先求出什么”上,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一思维模式,然后随着学生思维的变化,认识的提高,再过渡到“要求什么,必须先求出什么”。其思路可表示为:

第三天看了多少页?

总页数:98页。

已经看的页数:第一天看的页数:35页;第二天看的页数:38页。

由上可知,解答复合应用题,一般有两个思考路线,它们的思考顺序是相反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的反复地按照这两个不同的思考顺序进行思维训练。

例3.石桥小学买了白粉笔80盒,买的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35盒,一共买粉笔多少盒?

这是一道反复结构的联合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它不同于前两个例题,因为例3只有两个已知条件,且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全过程中使用两次。因此,它是教学上的难点,对例3的思路分析用“由果索问”的方法较好。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例3和例2相比,虽然题目给出的条件只有两个,但思路方法大同小异。这样,从事理上讲,也易突破“用两次”这个难点,并能帮助学生明确哪个已知条件必须用两次。

综上所述,在两步计算加减应用题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要想进行好思维训练,我认为要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说的训练。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只有想的清楚才能说的明白,说是想的表达方式,是想的精华。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强说话训练、读题训练,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便于针对性的采用措施,也有利于学生使思维条理化,具有逻辑性,对于培养学生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准确地使用教学术语的能力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应用题教学中“说”的训练包括“复述题意”、“口述思维”和“口算式意义”三个方面。复述题意是对学生是否理解题意的检查;口算式方可避免盲目模仿和机械照搬,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学生能当堂口述思维过程,这是培养学生理解题意的关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意念往往是朦胧的、不连贯的,甚至带有一定的试探性,通过口述思维过程,学生可以有条不紊的把分析推理的过程表达出来,促使学生自觉地掌握正确的分析推理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克服定势干扰,错误迁移现象。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对算术应用题的理解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小学生理解应用题的能力低的原因之一是在简单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只按类型教,让学生死背数量关系,使学生对概念未能进行精确化分,对加、减、乘、除的意义没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开始列综合算式时,有不少学生选错运算符号,甚至不知道选用哪种运算符号,经常出现“多”就加,“少”就减的错误。同时,学生在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中出现的错误,也会在两步、多步计算的应用题中出现。

3.以思维训练为主打好基础,两步加减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决不能以算代想,以做代说。如:连续两个问题的加减应用题的训练,要突出第一问题的结果是第二问的条件,补充条件和提出问题的训练,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清楚的认识。一般可以设计几个题,强化分析思路把重点放在“由果索问”上。

9.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九

二、探索解答方法。让学生借助直观的.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是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线段图的画法,体会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合理性,重视借助线段图理清解题思路;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倡导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最后注重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此类问题数量关系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的联系和区别,从而逐步掌握方法。

三、重视识图能力、解题思路训练。想想做做的第1、2题是看图列式计算,练习时首先安排看线段图说条件、问题及思路的针对性练习,再通过选择有效信息解决问题,不仅巩固了例题中学习的基本解题方法和策略,而且让学生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道习题中说问题的环节比较重要,因为学生习惯算了第二条线段的长度就认为是两条线段的总和了。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是:

1. 线段图是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学生在认知上由直观具体的图文,向较为抽象的线段过渡是一次,将重点放在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教师先亲自示范画图,再让学生尝试画图,使学生充分感知,能很好完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10.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篇十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3~44页。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意识、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学校要举行运动会了,有很多后勤工作要做。需要我们班同学做的事有两件:一是买运动服,二是买文具用品作为奖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要做好这两件工作,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二、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先到李宁运动服专卖店去看一看吧。(课件演示李宁运动服专卖店,一位营业员正挂出一套运动服。营业员介绍说:每条裤子的价钱是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买一件上衣要多少钱?买一套运动服要多少钱?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等)

课件相机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

1. 教学例题。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先看这样的问题。

课件出示: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谈话: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

讨论:下面该画什么?怎样画?(在表示裤子价钱线段的下面画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是1份,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要画这样的3份)

追问: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

学生照样子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

提问:怎样表示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呢?(教师示范,学生在图上表示)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线段图,并指着线段图说说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谈话: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互相讨论。

反馈:你是怎样列式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的解法可能有:

①28 × 3 = 84(元) 84 + 28 = 112(元)

②1 + 3 = 428 × 4 = 112(元)

比较:请同学们比较这两种解法,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突出一种解法是先算上衣的价钱,另一种解法是先算一套衣服的价钱是几个28元)

小结:略。

2. 教学“试一试”。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出了“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那么,怎样求“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呢?

引导:可以先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再结合线段图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要求:请同学们先画出线段图,再独立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反馈:你是怎样解答的?能把你的思考过程介绍给大家吗?(着重说一说线段图的画法和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的解法可能有:

①28 × 3 = 84(元) 84 - 28 = 56(元)

②3 - 1 = 228 × 2 = 56(元)

要求:请同学们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看一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揭示课题: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板书)

四、巩固深化

谈话:解决了买运动服的问题,我们该去文具用品商店了。

课件出示文具用品商店的情境(蓝天文具商场,货架上放着许多文具:铅笔、钢笔、圆规、笔记本、文具盒、书包等)。

1. 课件出示: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是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 课件出示情境:一把圆规4元,一本笔记本的价钱比圆规贵5元,买一把圆规和一本笔记本一共要多少元?

学生独立练习后,组织反馈。

3. 课件出示情境:一个文具盒12元,书包的价钱比文具盒的3倍还多5元,一个书包多少元钱?

提问: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先试着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再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 谈话:商场里刚刚进了一些卷笔刀(课件同步演示),已知一个小猫型卷笔刀是6元,一个兔子型卷笔刀是12元,一个大象型卷笔刀是16元。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学生编题后,组织交流,并有选择地呈现实际问题,学生一起解答。

五、全课总结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出色地完成了学校运动会后勤组分配的工作。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可以怎样做?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课堂作业

11.如何提高学生除法的计算能力 篇十一

小学四年级小数除法是学生学习小数计算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小数除法由于计算时既要用到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又要考虑到小数点位置变化,给老师的教学带来困惑和苦恼。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小数除法的计算能力呢?

一、充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老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计算8.4÷0.56,可以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来理解:“小强有8.4元钱,买0.56元一本的练习本,可以买多少本?”8.4÷0.56学生不能直接计算,根据购物的经验,把0.56元看作56分,8.4元看作840分,840÷56学生就会计算了。

二、重视计算过程,提高计算准确率

小数除法在实际运算中,正确率低。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应重视计算过程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一是重视教师教的过程。在教的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趣味化、形象化。二是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在计算小数除法时,难免经常出错,应对错误逐一讲解。对于个别学困生让其上黑板演算,所暴露出的问题要实事求是,面向全体学生再次讲解,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三、加强验算训练,注重估算培养

训练学生验算能力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教会学生验算方法;二是强化学生验算意识。培养估算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估算在计算教学中起重要作用,在计算中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如教学25.6÷3.2时,通过估算把25.6看作26.3.2看作3.26÷3的商在8和9之间,如果计算时不在这两个数之间就要重新算了。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计算习惯:

1.认真审题

2.专心校对

3.积极验算

4.及时订正

5.规范书写

五、科学有效地组织练习

1.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小数除法关键在于如何处理除数中的小数,安排一些这样的练习较好。

2.练习要注意及时反馈,学生作业能面批的尽量面批

好练习能把学生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公开地予以纠正,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

六、多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

除法计算本身枯燥无味,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有高的准确率。教师这时一定要给学生加油,多用激励性语言,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心态。

总之,对于小数除法,除了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外,还要重视平时的强化训练、复习巩固,多角度、多方法提高小学生小数除法的计算能力。

12.乘除法两步计算 篇十二

首先是通过复习导入,引出新知,然后创设情境,学习新知,接着开放练习,拓展提高,最后课堂总结,学用结合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知

在这个环节里,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蓝带子和红带子长度之间的关系,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的求解方法,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图片搜索信息,得出结论。同时,在学生熟知问题的基础上将彩带简化成线段,目的在于引出线段图及其画法与注意事项,最后,让学生一边看线段图一边复述问题的内容,这样,使学生渐渐熟悉线段图在数学问题求解过程中的作用,感受它的优越性。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在新课的开始部分,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话将图中的信息表述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与对信息的搜索、整理与反馈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接着,我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教授学生如何在线段图上标出数据,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我画的线段图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图,利用小学生敏锐的模仿力教学线段图的画法,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画完线段图后,我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解的问题,而是让学生通过线段图中给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给出的问题,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这既符合新课标所提倡的“将课堂还给学生”,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活跃了课堂氛围。

在接下来的教学里,带领学生重点学习了如下两个问题,即“买一套衣服多少元?”以及“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在求解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时,先要让学生明白“一套衣服”的含义是什么,接着请同学在原先画好的线段图中标出这个问题的所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线段图所表达的含义,教学反思《“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同时,请同学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交流看法,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沟通能力,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完整的将自己的方法表述出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听、说、读、写、画全面发展。而在复述的过程中,也使得同学对利用画线段图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析:数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有趣的,步步深入,设计了“上街买衣服”等生活实例,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诱发出“我参与,我收获,我快乐”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尊重学生个体思维,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的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三)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在这个环节里我准备了5个问题,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我将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排列,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

(四)课堂总结,学用结合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这一节课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与体会,并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与分享。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互相交流了心得与体会,更深入的了解本节课的内容,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时,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任何难题都难不倒我们的!

13.运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篇十三

运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课题运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型新授第 周第 课时知识、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熟悉的场景,使学生从中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3、使学生感受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教育要点: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感受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教法选择:引导法、讲解法、发现法教、学具准备:情景图、口算卡片教学过程设计:一、 课前准备、激情导入。1、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32+13 45 - 6 2 -716+23 54 - 7 49 -228 +43 64- 20 2、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的第2、3页,说一说图上有谁他们都在干什么?还有想去做什么的?分别有多少人?数一数。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2、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2.解决问题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1)独立思考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3)汇报:并说想法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1)22+13=35(人) (2)22-6=16(人)35-6=29(人) 16+13=29(人)(3)22+13-6=29(人) (4)22-6+13=29(人)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看懂了什么?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问题的方法。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1、电脑专卖店原来有18台电脑,运来36台,卖出15台,还剩多少台?(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2、交流,自编题目,互相解答。四、小结: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2.谈话:请同学们做一名有心人,用本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课后回顾及反馈:教案检查、批阅记录:阅者签字: 年 月 日课题运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型新授第 周第 课时知识、能力教学目标: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初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思想教育要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法选择:观察发现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具准备:情景图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们最喜欢做什么? 2、同学们,你们玩得高兴吗?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肚子有点饿了。走,老师带你们到面包房买面包去。 出示情境图(买面包)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剩多少个?)谁能把这个问题说完整?2、 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二、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1、(原来面包房里有54个面包,先卖了22个,又卖了8个,现在还剩多少个?)提问:谁会列式解答。板书:(1)54 - 22 = 32(个) 32 - 8 =24(个)(2)54 -8 = 46(个) 46 - 22 =24(个)(3)54 -2 2-8 =24(个)(4)还可以先算一、二组一共买几个面包?22 + 8 = 30(个)再用做的面包总数54去掉买的总数30,就是剩下的面包数了。师板书:22 + 8 =30(个) 54 - 30 = 24(个)师提问:你会把22+8=30和54-30=24写成一个算式吗?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强调:54 -22 +8 =30(个)不对,因为应该剩24,不是30》有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四人小组讨论,汇报。师讲解:要想先算22 + 8,就要把22+ 8用小括号括起来,有小括号的,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板书:54 -(22 +8)= 30(个)2、选择方法,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1.谈话:游园活动快要结束了,你们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他们在收集拉罐筒。]他们真是环保小卫士。提问:你会把这幅图的图意说完整吗?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说想法。2.果园里一共有90棵果树,38棵桃树,40棵苹果数,有梨树多少棵?3.谈话: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同桌交流,自编题目,互相解答。四、小结。同学们通过看图,能提出问题,并基本掌握了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同学们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同一个问题。在今后的练习、作业中,你喜欢用那种就用那种。板书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课后回顾及反馈:教案检查、批阅记录:阅者签字: 年 月 日课题解决问题(练习一)课型练习第 周第 课时知识、能力教学目标:1、 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同一个问题。2、 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思想教育要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同一个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法选择:自主探究法、活动练习法教、学具准备:幻灯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设计:(一)准备练习1、 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2、 强答: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强答。3、 听算:老师说算式,学生回答。(二)基本练习1、 练习一第3题本题是配合例2设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说明图意,然后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着重练习如何正确使用小括号,同时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2、 练习一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汇总互相启发,加深理解。 谈话:我们走出了游园活动点,看,我们被一张统计表给吸引住了,这个表没有填完,你会填吗?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想法 教师结合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课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三)思维训练1、练习一第5题,是一个有关过生日的实际问题,设计这一 问题的目的,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时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且找到是问题得到解决的办法。 2、一枝钢笔8元,一枝圆珠笔5元,小红有20元钱,她买一枝钢笔和一枝圆珠笔,还剩多少钱?(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3、 幻灯片看图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再解答出来。玩具汽车52元 玩具摩托车20元 玩具自行车18(四)小结1、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2、 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课后回顾及反馈:教案检查、批阅记录:阅者签字: 年 月 日课题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型新授第 周第 课时知识、能力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2、 学会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3、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4、 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思想教育要点:养成认真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学会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法选择: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发现法教、学具准备:投影、口算卡片教学过程设计:(一)学前准备 口算卡片: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二)探究新知1、投影出示情景图(1)请同学们看图说图意。(有3组小朋友正在玩跷跷板,每组有4人,又来了 7人)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知道一点说一点 (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列式计算(分组讨论)有3组小朋友正在玩跷跷板,每组有4人,4 ×3 = 12(人)又来了 7人,12 + 7= 19(人) 列综合算式:4 ×3 +7 = 19(人) (3)还可以怎么计算?生1:左边有6人,右边也有6人,再加上后来的7人,一共有19人。列式为:6 × 2 + 7 = 19(人)生2:4 × 4 + 3 = 19(人)2、做一做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解答吗?生;树上原来有10只小鸟,飞走了4只,又飞来了3只,树上现在有多少只小鸟?列式10-4 +3 =9(只)或10+3-4=9(只)生:中间有2盆花,左边有5盆花,右边有4盆花 ,一共有多少盆花?列式:2+5+4=11(盆)生:前面有4只蜜蜂,右边有4只蜜蜂,左边有3只蜜蜂,一共有多少只蜜蜂?列式:4+4+3=11(只) 或4×2+3=11(只) (三)思维训练 帽子9元 袜子6元1、 如果买3顶帽子和一双袜子应付多少钱?2、 如果买3双袜子和1顶帽子应付多少元?3、 小红有30元钱,她能买什么?能买多少?应找回多少钱?(四)小结同学们,你学会了什么?我们要学会从多方面分析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课后回顾及反馈:教案检查、批阅记录:阅者签字: 年 月 日课题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练习二)课型练习第 周第 课时知识、能力教学目标:1、学生从具体的实际生活情境出发,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2、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喜欢用那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 数学的 良好情感。思想教育要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同一个问题。教法选择: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教、学具准备:投影、口算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设计:(一)准备练习1、口算卡片(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 (2)强答: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强答。(3)听算;老师说口算卡片,学生回答。2、解决问题(小黑板)(1)一个笔记本8元,一枝钢笔13元,小力买了9个笔记本和一枝钢笔,他一共花了多少钱? (2)一个篮球7元,一个羽毛球4元,小明买了一个篮球和7个羽毛球,他一共花了多少钱? (3)一个足球元,小军拿了100元,买了7个足球,请你算一算,应找回多少钱?(二)基本练习1、第1题和第2题,分别设计了低年级学生喜爱的童话情境。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2、第3题,设计的是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购买门票的情境。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3、第4题,仍然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三)思维训练(投影)1、玲玲去商店买东西,她给售货员20元钱,应找回多少钱?(1)瓜子每袋4元,如果买3袋,应找回几元?(2)花生每袋8元,如果买2袋,应找回几元? 2、第5题,是一道思考题,可以用多种方法。算式是:3×3×3-2=25(个);3×3×2+7=25(个);3×3+3×3+7=25(个)…… (四)小结: 通过仔细观察,同学们基本能发现、提出问题,并能够用解决问题的 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希望大家最好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板书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课后回顾及反馈:教案检查、批阅记录:阅者签字: 年 月 日课题解决问题(综合练习)课型练习第 周第 课时知识、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2、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3、继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教育要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法选择:引导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教、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投影教学过程设计:(一)准备练习1、出示口算卡片击鼓传花练习口算2、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出题口算(2道)3、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争夺智慧奖牌(二)基本练习1、出示投影(解决问题)有70名游客来北京旅游,有5辆面包车,每辆面包车上坐8人,其余的游客坐大客车,请问,坐大客车的有多少人?(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问题的方法。)2、有两个小组,每小组有5人,第一个小组每个人折7只纸鹤,二小组折了30只,两个小组一共折了几只纸鹤?看大家这么聪明这道题就由你们独立完成,好吗?再汇报想法。)3、 提问:怎样计算有小括号的两步试题?(三)思维训练1、 笔记本每个7元,钢笔每枝12元,如果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枝钢笔应找回几元?(让学生分组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巡视指导,并让学生汇报解决的思路) 2、买4个玩具娃娃和一个魔方共用35元,每个玩具娃娃8元,那一个魔方多少元?(汇报不同的算法,并说说自己小组的想法,并强调列出综合算式)(四)小结同学们,我们要学会认真审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并大胆尝试用综合算式解答问题。板书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课后回顾及反馈:教案检查、批阅记录:阅者签字: 年 月 日

上一篇:汽车文化思考题下一篇:道路养护承诺书